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9 09:22: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本科翻译教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

篇(1)

关键词:德语 翻译教学 成就与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与德语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日益密切,德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也不断上升。因此,对于翻译教学的研究也就成为了德语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早在1965年,德语系前辈高年生老师就在其论文《改进翻译教学》中提出了他对于德语专业翻译教学的两点主张:即高年级必须加强翻译训练和翻译课应该以实践领先。[1]改革开放后,德语翻译教学研究越来越得到各个高校德语专业的重视。据笔者统计,从1985-2015年的三十年时间内,该领域共有64篇(论文来源:知网、万方、维普),根据年份划分如下:

一.我国德语专业翻译教学所走过的三个阶段:

1.1985-1995年德语翻译教学起步阶段:

这一时期,全国德语教学单位已经达到21所[2],主要分布在专业外国语学院和综合性大学。起步阶段的德语翻译教学研究尤为重视对德国高校翻译机构教学模式的参考和借鉴。《联邦德国如何培养翻译人才》一文[3]介绍了海德堡大学翻译教学的特点和模式,指出了我国翻译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缺乏、口笔译脱节等问题和我国与德国翻译教学的差距。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德语翻译教学研究从一开始就摒弃了“重笔译、轻口译”的观念,非常重视德汉口译人才的培养。贾一诚《高年级口译教学刍议》[4]一文以“口译三部曲”,即理解、分析与表达入手,探讨了口译教学材料的选择、口译员应有的素质以及三个阶段的实施步骤。此外,这一时期我国同德国展开了翻译教学方面的交流,如1992-1995年在歌德学院北京分院举办的高级口译培训班[5]。该口译班的口译教学模式对我国德语翻译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2.1996-2005年德语翻译教学发展阶段:

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越来越多的高校德语专业一线教师在翻译教学的实践基础上开始了翻译教学研究,尤其是外国语大学的德语专业相继提出了自己的高年级翻译教学大纲。《德汉语对口笔译专业_方向_建设构想》[6]一文介绍了天津外国语大学的高年级口笔译教学实践,勾勒了未来的口笔译教学设想,明确地确立了翻译教学在德语专业高年级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这一阶段我国学者的眼光不仅局限于德国翻译教学模式的借鉴,更多地将其投向翻译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王京平《谈翻译教学的任务与目标》一文探讨了翻译教学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如教材、教师、教学法和教学目的性,厘清了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等概念,并将一些语言学理论以及德国功能翻译学理论的精髓和盘托出。口译教学仍旧是各个高校教师研究的重点领域。天外董文博老师在本校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口译教学中的若干原则:如译前的准备工作、抓住意群、口译的不同场合应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等等。[7]在口译教学蓬勃开展的同时,有关笔译教学的文章也相继发表。《德汉翻译中的词类转换和翻译技巧》[8]一文结合翻译教学实践,为笔译初学者提供了一些诸如词类转换法、语态转换法、长句分译等翻译方法和技巧。

3.2006-2015年德语翻译教学新时期

新世纪以来,我国德语教学单位如雨后春笋一般,2009年已经有73所高校参加德语专业四级考试[9]。上世纪七八十年源于德国的功能翻译学理论传入我国后也在这一时期获得普遍的认可。理论的提升带来的是高水平论文的不断涌现。《基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笔译教学新思维》[10]一文探讨了该理论对于实践型翻译人才培养的意义,在“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思维的指引下,翻译教学的重点不再是字词层面的对等,而是追求翻译目的的实现,因而有益于译者的培养。2012年,北外、同济、天外等高校在全国招收首批德语翻译硕士,这也成为中国德语翻译教学新的里程碑。《德语翻译硕士培养模式》[11]一文中介绍了同济大学德语翻译硕士的课程设置、实施方案以及毕业生的反馈,提出翻译硕士培养目标应是“通才”教育,唯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由王颖频撰写的《基于顺应理论的MTI学生翻译决策能力培养研究》[12]一文运用顺应论的四个维度探讨了顺应论对翻译实践活动以及翻译教学的作用,结论证明其对于MTI硕士生主观能动性、创造力的提升。此外,各个高校也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开展翻译教学,同济大学和东北大学结合理工科大学的特点在翻译教学中重视“术语教育”,以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科技术语,以胜任日后的科技德语翻译工作。

二.从不同研究主题总结30年德语翻译教学的发展历程

根据上文所述,我国三十年的翻译教学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笔者参考了同类文章13中对研究主题的划分方法将64篇论文按主题做出如下整理,如图:

从上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翻译教学模式、方法和技巧的探讨是我国德语翻译教学工作者最感兴趣的主题,无论论文总数还是在不同的时期的数量都能充分证明这一点。排在第二位的是翻译课程设计与研究,尤其在2005-2015这一时间段里相关论文的数量迅猛上升,这和同一时期德语教学单位数量的上升趋势呈正相关。前两位的比例加在一起几乎达到总数的一半,充分说明广大教师对于教学实践的关注。紧随其后的是第三位翻译教学理论和第四位借鉴德国翻译教学模式,很多高校借“他山之石”攻自身之“玉”,在翻译教学理念和翻译教学模式上多有建树。然而对于翻译教学改革和翻译教材研究却为数不多,这也是未来我国德语专业翻译研究所要努力的方向。

三.总结

三十年来,我国德语翻译教学取得了很多成就。我国高校德语翻译教师既注重借鉴德语国家的翻译教学模式和翻译教学理论的引进,同时也不忽视结合自身实际走出比较有特色的翻译教学之路。无论是口译教学方面还是笔译教学方面都有研究成果的产出。但不容忽视的是:德语翻译教学论文的研究规模远不及英语等主要语种。实证研究所占的比例也很小,很多论文没有数据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作为支撑。该领域的绝大多数论文,尤其是高水平的论文基本都来自于北京、上海、西安和天津等地的高校,这点在核心期刊论文的来源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德语翻译教学研究在我国仍呈现集中程度高、科研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高年生.改进翻译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65(4):36-39

[2]贾文键.中国德语专业本科专业调查报告【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7-10

[3]桂乾元.联邦德国如何培养翻译人才--海德堡大学翻译学院的启示【J】中国翻译,1990(2):48-51

[4]贾一诚.高年级口译课教学刍议【J】外语教学,1994(3):50-53

[5]吕国军.口译与口译教学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246-259

[6]刘纯德.德汉语对口笔译专业方向建设构想_【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3):10-13

[7]董文博.德汉口译技巧教学.【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7(1):25-29

[8]丁伟祥.德汉翻译中的词类转换和翻译技巧【J】同济大学学报.2003(4):110-115

[9]杨.基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笔译教学新思维【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3):113-116

[10]黄克琴.德语翻译硕士培养模式探索【J】德语人文研究 2015(1):35-40

[11]王颖频.基于顺应理论的MTI学生翻译决策能力培养研究【J】外语界.2015(1):73-79

篇(2)

1.影视文化

近年来大量优秀的英美影视作品通过各种途径传播人中国,并且受到了广大英语爱好者的欢迎和追捧。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奥斯卡最佳影片(例如近年来获奖的拆弹部队和国王的演讲等等)、好莱坞出品的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和玩具总动员等等)以及BBC出品的纪录片(地球的力量系列和美丽中国系列等等)。

2.英语杂志

专业的英语杂志内容包罗万象,涵盖经济、社会、历史、文学、艺术、体育与科技,不仅对提高英语有很大的帮助,还能扩大知识面,解放思想开拓眼界。比较优秀的英语杂志有《疯狂英语原声版》crazy English Echo、《空中英语教室》studio Class,room、《英语学习》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和《英语文摘》English Digest等等。

3.英文报纸

报纸有较强的时效性,阅读英文报纸能够更快更直接地掌握全球讯息。报刊亭上可以购买到的英文报纸主要有21世纪报21st Century,中国日报英文版ChinaDailv和环球时报英文版Global Times等等。至于外国报纸,则可以去图书馆借阅,比较好的城市图书馆一般都能提供2-3份的外文报纸,比如纽约时报The NewYork Times和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mal等等。

4.小说和散文

通过阅读文学名著学语言,是掌握英语的绝佳方法。随着阅读的展开,能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无形中有了大幅提高,并且对西方历史文化的了解也日益深入广阔。近年来在新华书店可以买到的原版英文图书日益增多,品质出色的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发行的《世界文学名著系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心灵鸡汤》系列、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最美丽的英文》系列以及外研社出版的各种经典小说等等。

5.各类工具书

英语教师所需要的工具书主要有两类,一是字典,另一类是语法书。英语教师应该多翻阅英语字典,从中既能了解单词的意义,还可以掌握词汇的各种用法。比较常用的英语字典有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和朗文当代英语词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等等。市面上比较流行的语法书有薄冰编著开明出版社出版的《英语语法》和郭凤高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语语法实践指南》等等。

二、方法和原则

1.适当取舍,有的放矢

提高英语素养的途径很多,很容易让人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入手,如果贪多求全,试图面面俱到,恐怕一时无法吸收和掌握,反而无法达到效果。就阅读英文报纸而言,可以挑选某一份报纸或几份报纸中的个别板块进行阅读,例如专门挑选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中有关中国的新闻进行阅读。能够以更全球化的视角来分析中国发生的改革与变化。

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英语知识浩瀚无涯,有些浅显易懂,有些高深莫测,因此切不可眼高手低,妄求一步登天,而应当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比如权威英文杂志The E,conomist对阅读者的词汇要求极其高,没有一定的基础阅读起来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先订阅中英文对照杂志《英语文摘》English Digest,其所选文章均来源于外国原版杂志和报纸,对照文章旁边的中文翻译和生词注释,阅读难度大大降低,同时可以掌握许多有关经济和政治的专业术语,为下一步直接阅读The Economist或The Times这样的权威杂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精读精听,突破瓶颈

泛读泛听是学习英语的一必要过程,但真要有实质性的提高还得通过精读和精听。而且青年英语教师在接受了四年的大学本科教育之后,有了相当高的英语基础,但同时也意味着英语水平到了一个平台,只有突破瓶颈方能让英语水平更上一层楼,这就得靠精读和精听。只有通过反复的听、读、模仿和背诵,才能把地道的英语完全地吃透和吸收。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各种英语材料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积累,在英语水平上的突破就指日可待了。

4.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使用语言,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精通英语的英语教师。目前,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场合可以练习和使用英语。在大学校园、公园和咖啡厅一些热心的英语爱好者会定期举办英语角,给英语学习者提供了练习英语口语的绝好机会。政府举办的国际投资会议和一些非政府环保机构NGO也常常需要志愿者来提供英语口译和笔译服务。开公开课和拟写英语教学论文也都能够检验自身水平,对提高自身能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117-01

国家教委于正式颁布的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是建国以来国家教育部在高等专科公共外语教学方面制订的第一个教学指导性文件,它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高等专科英语教学开始进入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并规定高等专科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的初步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基本要求强调要突出实际应用,加强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模式陈旧单一。高职英语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和方法单一的问题,许多教师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形成一味地依赖于教材和老师,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忽视听说教学,使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2.学生生源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学校英语教学设施落后。不少学生入学时还远没达到此标准词汇量,影响了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提高,成为英语学习的瓶颈,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英语教学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语音设备简陋落后的问题,现代化教学设备手段有待充实和提高,使其在提高整体英语教学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

3.严重不足的英语师资力量。近年以来,高等职业学校不断扩招,学生数急剧增加,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学任务繁重使得高等职业学校教师无法研究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模式所需的技能。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学生因学习专业不同而对英语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与本科教育有着不同的培养规格,必须服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在教学中必须强调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思想,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要从教学大纲、测试体系、教学模式、教材以及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

1.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突出专科特色。处理好语言基础与学以致用的关系。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由于教学时数与学生入学水平的限制,以及学生毕业后参加第一线工作的需要,教学应紧紧围绕实用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实用阅读”的训练与培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改进英语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

2.加强师资建设。随着高职高专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职高专学生在校时间的缩短,英语课时将大大压缩。在这种情况下要完成教学目标,公共英语教师需要拓宽知识结构,具备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对任课教师制定短期与长期的培训计划,一方面提高教师对新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增加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学习策略的职业教育培训。科研促进教学,使师资队伍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过渡。鼓励教师参加教学改革、教学法研究等活动,结合英语教学撰写科研教学论文,不断探索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最佳模式。

3.完善教学评估手段。在《基本要求》的指导下,教学效果如何,教学质量是否在不断提高,只有通过相应的检测手段,也即考试来检验。如果片面追求应试技巧和英语各种等级的通过率, 而导致应试教育,自然事与愿违。教学评估是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应实行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并重的考核方式。从原来的以评价语法、阅读、理解为主转变到评价学生的听说能力及英语应用能力上来。充分建立了多样化的评价体系,给每个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公布评定细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并希望学生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评价中还改变了以往仅仅由教师考试分数来评定学生的作法,增加了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终结性评价以能力考核为主,尤其是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4.推行多媒体和网络化教学与立体教材。当今,外语教学的方向逐步走向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课程教学。因此需要重视建立高职高专外语电化教学立体化服务网络,尤其需要充分开发先进的媒体教学设备的功能。所谓立体化教材是指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多媒体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还要有音像制品、电子与网络出版物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教材。外语教学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最大程度地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范围,从而使学生的英语知识向实用性转化。

篇(4)

关键词:英语师资发展;解放性知识兴趣;批判性反思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042-04

一、英语师资发展研究的现状

师资发展是近现代教育社会化的产物。①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具有专门技术人才的需求不增大。在欧美一些工业化国家里,学校教育开始迅速普及。由此,社会对师资出现巨大的需求,以师资发展为目的的师范教育也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1,9]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师范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当今人类文明的繁荣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人类进入21世纪,面对着种种新的挑战,人们仍深感教育存在着系列的问题,教师素质还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5]因此,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仍是目前教育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8]

系统的师资发展研究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11]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其焦点是教师发展的一般性特点和规律。[10]然而,教师发展有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模式呢?教师发展如何与当前的教育需求相结合?

为探究这些问题,本研究拟对近现代师资发展的历程和变化进行考察,探究其背后的动因,以期对当前英语师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师资发展研究范式的变迁

尽管人类教育的历史已有几千年,但是专门性的师资发展活动和机构却是近代历史的产物。在古代中国,教师的标准是“学高为师”,即那些精通诗书五经的人通常被尊为师。然而,自19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全民性的义务教育开始出现,社会对教师的需求猛增,于是专门以培养教师为目的师范院校开始出现。到今天,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经过某种形式的专门教育。纵观师资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师资发展的内容和方式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先后出现了三个主要的范式转变。

1.科学性模式

在工业革命早期,社会需要学校培养具有基本科技知识,能适应机械化大生产的产业工人。因此,学校教育需要那些能传授基本生产技能和知识的教师。于是当时的政府和教育机构就把学生组织起来,由一些专家或学者向他们系统地讲授基本学科知识。后来,随着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的发展,一些相关的教育教学知识也被增加到师资发展的课程中来。当时的师资发展具有三个特点:首先,在组织上,实行严格的机构化管理,形式单一;其次,在内容上,以权威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为主,具有强制性;最后,在评价上,采取标准化形式,具有统一性。

这种模式是基于工业生产中投入――产出的理念和当时自然科学领域实践的经验。首先根据需求制定出具体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材;然后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教学。通过这种方式,成批的学生被训练成具有某一方面知识的教师。这一模式影响深远,不仅在当时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教师,解决了当时师资紧缺的问题,而且这种机构化管理方式仍为当今各国师资教育的主要形式。然而,它的局限性随着社会变化和教育发展也日益显现。人们注意到,教育不同于工业生产。比如,接受相同的教育,不同的人学习效果往往不同。相同的教师在不同的时候、面对不同的对象,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显然,师资发展若只关注课程结构和知识内容是远远不够的。科学范式的最大问题是忽略了教师的主体性。

2.策略性模式

到了20世纪中期,随着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到教师个体的差异。比如,不同人对同一内容掌握的程度会有不同。教师在处理教学活动时,其方式和方法也需要因人而易。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在于专业知识的习得,更重要的是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实践表明,教学理论文献中的宏大叙事根本无法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教师更需要的是一种实践性知识或称为“应用理论”(theory-in-use)。[6]这种知识具有内隐的特点(implicit),一般无法直接言传。它来源于教师对自身生活世界的理解。因此,教师个人生活背景和实践活动被认为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基于这种新的理解,师资发展的实践模式开始产生了变化。其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一些教育机构在师资培训中除了讲授传统的知识性课程外,开始加入实践环节。其形式包括教育实习(teaching practice),师徒帮学(apprenticeship),见习(internship)和观摩课堂(classroom observation)等。[7]有的教师教育机构还专门进行教育心理和教学策略的训练。

但很多研究又表明,尽管后来大部分师资发展项目都要求学生参加实践环节,然而实际上却往往流于形式,特别是那些在职教师发展项目。比如,很多学校都要求每个教师每年要观摩多少课时,但实际上很多教师只是敷衍一下或根本就是一纸空文,没有执行。[8]如何使每位教师能在实践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成了教师教育研究的新课题。

3.解放性模式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给当今教育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为此,教育创新成了教育改革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在实践中创新。否则,教育创新无从谈起。然而,在传统的机构化教师培训中,教师所接受的培训往往都是滞后的旧知识和现行的教学模式。那么,如何去激发教师的创新动力呢?为此,教育研究者和管理者开始重新思考教师教育,提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提倡校本培训、行动研究、反思性教学。其理论假设是,反思性探究实践是教师主体促进自我转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目前由于受种种社会和教育管理机制及教育实践模式的制约,反思性、探究性、创新性等教学实践还未出现今人满意的结果。[4]然而,探索教师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则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师资发展目标。

三、三种范式的理据

师资发展范式的演变不仅源于教育教学理论的改变,也与社会历史变迁息息相关。影响师资发展范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1.师资发展的目的。

任何师资发展模式都是促进教师学习。教师学习的内容是师资发展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科学性范式下,要求教师要掌握其专业领域内的权威性学科知识。这种知识来源于科学的实证。这种实证主义认为存在着一个客观的“实在的现实”(real reality),它具有永衡性和规定性。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掌握一般性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然而,这种“硬性的”知识却在20世纪受到了挑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动摇了牛顿三大定律的绝对真理性,后来的量子力学又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人们发现知识成了一种相对的历史性的东西,它不是纯粹的客观实体,而是包含着人类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伦理、性别等方面的价值。人类对知识的绝对信仰被打破了。这一本体论的变化意味着,需要重新思考学习的内容。在教师教育领域,人们开始转向思考教师在现实实践中的策略性知识,因为教师不能单纯依赖绝对的真理和知识,而应具有驾驭社会情景变化的能力(或称为“软性知识”)。这种知识和能力通常是隐性地存在于教师的“存在方式”(being)中。[4]由此,教师的人生经历和自己作为学生时的学习经历,都是构成其教育思想的主要来源。

进入后现代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时化和多元化趋势加快,情景化的地方性知识日益重要。学习的核心是适应变化的新环境,发展创新的能力。那么,教师发展的根本就是要使教师具有一种持续的创造能力。具体讲就是教师要懂得“如何理解课程”。[12]“所谓理解也就是批判性地解读课程符号的教育和社会含义。教师发展就是培养这样一种解读能力,并能与学生一起构建符合人的发展所需要的活动课程‘文本’”。

2.师资发展的方式

教师发展除了考虑教师学习内容外,还须回答教师主体如何和知识客体确立关系,即教师是怎么获得知识的。在科学性模式里教师和知识是一分二的,它们是相互独立的主客体关系。教师作为主体能感知和发现客观知识,而知识客体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方式客观地存在着,但可以被科学研究者所明示和掌握。因此,教师只需去摄取。然而在策略性模式里,教师和被感知的东西是一种交互的关系,世界总是带着主体的价值烙印被映射到主体的脑海里,因此教师发展需要教师在教育的真实情景中和各种因素互动才能获得知识。同样,在解放性模式里,知识也是教师在自身生活世界里交互活动的产物,不同的是在这里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更多的重视,更强调知识主体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教师发展的能量来源于他们在自身实践中的批判反思。

3.师资发展的条件

不同的师资发展方式必须与特定的教育现实条件相结合。科学性模式以机构管理和培训为主,教师通过参加统一的培训课程,使用统一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法,接受统一的考评。在策略模式里,教师发展侧重于教师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互动和对话,通常以教育实习、师徒帮学等形式。而在解放性模式里,教师发展主要是通过教师个体或学习型团体的行动研究和反思性教学,让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活中不断进行自我探索、自我提高。

上述比较分析指出了三种范式的哲学基础。每一种范式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都具有一定的特点,见表1。这三个维度是师资发展实践的根本依据。

四、英语师资发展研究的新趋势

通过对师资发展模式嬗变的过程和内涵进行探讨,不难看到师资发展的范式是源于人们对教育学科知识的本体承诺及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预设。从当前的中国英语教育形势可以看出,教师发展正呈现出两个主要发展趋势:一是关注焦点从机构的管理转移到教师生活的状态;二是核心内容从知识的积累转变到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些趋势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和外语教学实践的本质要求。随着中国科技经济实力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国英语教育不再是培养那些只具备翻译和引进外国文化能力的中介者。在全球化趋势下,英语教育已经成为国民人文素养教育的一个方面。正确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独立的、自信的和有创新性的高素质现代公民。显然,只有英语教师具备这些品质,学生才可能不断提高素养,社会才能焕发出创新精神。

然而,现实中还有许多不利因素,阻碍英语师资的职业成长。比如,在当今机构化和商业横行的时代,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还是受技术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主导,教育仍是社会控制和谋取商业利益的工具;主导当前学校教育的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了竞争职位和社会资源,教师各自为政,甚至互相猜疑,互相排挤,理论上的学习型团体只是海市蜃楼。行动研究和教学论文成了获取晋升的手段。尽管如此,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人类面临着资源短缺、世界范围内竞争加剧,为了生存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已的竞争能力。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实现教育创新?如何才能加快这种趋势的进程?外语教育不能背离教育的基本价值目标。因此,面向自我解放的职业发展模式是今天英语教师的共同职业需求。

英语教师的自我创新和自我解放,需要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自我反思和探究。那么,英语教师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反思性探索和实践呢?事实上,现在各种教育研究和管理机构及社会各界都在提倡教育创新、教师创新,但实践表明创新不可能通过这种宏大叙事来实现,它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气候。根据的社会理论,人的行为受三种知识兴趣所控制,它们分别称为技术理性,实践理性和解放理性,唯有解放理性才能使教师真正解放自我、发展自我,[3]因为它是“纯粹为了理解,为了达到对周围事物具有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一种带有批判意义的独立见解”。[12]Habermas在其社会交往理论中还指出这种解放性知识兴趣只有在一种主体平等的“理想化交际空间”(ideal speech space)中才能存在。然而,通常的教学活动都受前两者所控制,都是为实现某种功利目的或某项教学任务。很多时候,人们的确也在反思,但不是以真正的理解和创新为目的,而是面对权威在内心进行的一种“自白”(confession),②其结果是,我们变得更为屈服和被动,丧失自己的灵魂,这样,教师在自己的职业实践中就却失去了自,这是当前很多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目前要做的就是为英语教师创造一个自己的“理想交际空间”。

对于这个问题,国内研究刚起步,吴宗杰教授通过对教育机构话语的批判性分析,指出问题在于当前教育体制下教师没的话语权,体现在教师与机构对话的不平等性。[12]笔者也曾对一个中学机构话语进行分析,发现教师的机构话语实践中商业话语、官僚话语、科学话语等语类占主导,而教师的教育话语确被抑制和肢解。[13]在现实中,我们很难有理想化的交际空间。这是否就意味着解放性理性不存在呢?笔者的研究发现进行那种以解放理性为主导的教学实践不是不可能的,因为实践过程中权势、话语和意识形态的控制并不是处处都一样强烈,可以找到其相对薄弱的边缘地带,进行“边缘实践”(marginal practice)或“合法的边缘介入”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当然,他需要教师具有一种批判的话语意识,才能把握住这种机会。

笔者在这里探讨的只是英语教师实现自我解放的一个外内的社会条件,事实上还有一系列的决定因素,比如教师的职业的自我认同(identity)、课程观、知识观,等等。总之,英语师资发展研究仍是一个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应该开阔视野,对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

参考文献:

[1]Dufour, R. & R. Eaker. 1998.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est Practices for Enhancing Student Achievement [R].Bloomington,IN:National Educational Service.

[2]Foucault,M.The Order of Things[M].London:Tavistock.1972

[3]Habermas,J.,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M].Cambridge:Polity Press.

[4]Halliday,John. Technicism,Reflective Practice and Authenticity in Teacher Education.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998,14(6).

[5]Li,Defeng.Modernization and Teacher Education in China.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J],1999,(15).

[6]Osterman,K.F.& R. B.Kottkamp Reflective Practice for Educators:Improving Schooling Through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alifornia:Crowin Press lnc,1993.

[7]Richards,Jack C.Beyond Train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8]Zhong,Caishun & WU Zongjie.Understanding Teachers’ Development in China:An Illustrative‘Snap-shot’of Three Teachers’Professional Lives.Hong Kong Teachers’Centre Journal,2004,(3).

[9]季学军.发达国家中小学师资培养体系与借鉴演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2(5).

[10]唐玉光.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J].外国教育资料,1999,(6).

[11]杨秀玉.教师发展阶段论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1999,(6).

[12]吴宗杰.抑制课程自主性的控制符号:教师发展的话语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86(6).

[13]钟彩顺.Discourse,Power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Teachers’Institutional Practice[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