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机械硕士论文

机械硕士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30 11:30:11

机械硕士论文

机械硕士论文篇(1)

关键词:机械工程 校企联合 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a)-0208-02

“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是当今高校研究生培养教育的主要目标定位。在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学术理论、轻应用的现象,增强研究生适应岗位的能力,满足企业对应用型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一直是企业和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1]。

2009年之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以学术型为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在工程等专业领域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学术型研究生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为此,教育部于2009年推出了“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培养形式,并颁布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次年,国务院学位委员颁布了《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学位【2010】49号)。2011―2014年近4年来从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来看,硕士研究生招生结构进一步优,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及比例逐步增大,学位类型结构日趋合理。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扩大招收,研究生的生源结构调整,需要重新定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积极推进和发展具有郑州大学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使得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更加密切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1 专业型硕士校企联合培养的涵义及意义

郑州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是在机械制造、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机械工程”专业培养具有机械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在生产一线从事机械工程专业产品的设计制造、控制开发、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针对“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校企联合培养以国内高校为主导,在行业企业的支持下,科学预测行业企业人才资源的前瞻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工程硕士培养方案设计、专业实践课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学位论文设计指导等,提高实践训练针对性,坚持把实践创新能力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通,突出能力培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行课程教学、实践训练和论文研究的三段式培养模式[2-3]。

校企联合培养能够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需求信息、政策支持和财政资源,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及实践能力创造更多的机会;有利于校企资源共享,形成“产学研”结合,实现企业的产品、技术更新,优势互补;通过校企合作采用双导师制,有利于学生就业及企业引进高技术人才,可以同时满足高校培养和企业需求的目标,实现“三赢”。

2 现有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专业型硕士生的培养来看,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适应岗位的能力仍未达到满足高校培养和企业需求的目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受传统研究生教育观念和科研实验条件的限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概念认同度较高但实际认同度较低,较多地照搬了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特别是在制订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毕业论文选题、论文评价等方面,没有进行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缺少一套偏重于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体系。以致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不能凸显,未能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的。(2)郑州大学机械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包括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等四个专业,每个专业下有4~6个研究方向。而机械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仅有“机械工程”一个专业,一个研究方向,随着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的快速增加,研究方向的细化问题日渐突出。(3)专业型硕士生培养过程的不完善,现有培养模式虽然采用校内、校外双导师制,但在实际运行中校外导师的选聘方式、合作培养学生的过程及导师的管理等环节没有系统化,统一化[4-5]。(4)现有培养模式虽然建立在校企双方配合的基础上,但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影响,实际培养过程中校企未能紧密有机地配合,校外导师沟通和指导不足,学生不能保证至少一年的实习时间,未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能力。

综上所述,调整优化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积极推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培养实践新模式,从而实现加强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变得更为迫切。

3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培养机械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对象,改革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方案,拓展研究方向,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使得专业型研究生成为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人才。通过专业型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在符合高校培养目标的同时,又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针对原有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专业型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改革的目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校企建立双方对口的管理部门,通过广泛调研,收集意见和建议,了解企业对“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人才需求,共同修改和制定机械工程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管理制度,其主要包括培养基本要求(素质要求、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学制与学位、学分要求、课程设置(根据企业技术需求开设特色课程)及学时分配、课外培养计划、综合性实践教学及毕业要求等。这既保证了保持和加强校企间的联系和沟通,也保证了培养方案的应用性和实践性[6]。(2)“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健全与培养方案相配套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管理制度。在新的校企联合培养方案中,更加注重实践环节,在保证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掌握好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的同时,保证至少有1年在企业实习实践的时间,以促进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校企双方联合实行三段式培养:第一阶段在学校进行1.5学期的课程学习(入学年9月至第二年4月);第二阶段在企业进行一年以上的工程实践训练(第二年5月至第三年9月);第三阶段根据现场课题进展情况,可以返回学校或继续在企业进行论文研究工作(第三年10月至第四年6月)。这种三段式培养可以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3年不断线,学校与企业协同培养3年不断线。(3)联合设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把高校与企业联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各方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为研究生提高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提供重要科研平台。以校企合作项目、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为依托建立新型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针对企业产品技术及创新需要提出研究课题和项目,双方提供研究人员共同成立项目攻关小组,研究生直接参与。科研实践基地由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企业导师,研究生培养基地为研究生提供大量具有实用性、适应企业技术攻关的论文选题,使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保证。(4)面向“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聘请合作企业人才到我校兼任硕士生导师,改善研究生导师队伍。加强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硕士学位论文负责制,共同完成学生学位论文选题、开题、评审和答辩。制定严格的导师考核标准和制度,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要给予警告或取消导师资格,对于优秀的校内外导师设立奖励机制,促进校企之间人才的联合培养,建立起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新模式。(5)构建基于“订制+联合培养”协议的定向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根据用人企业单位的职能和标准要求,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供需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订制并实施教学计划,实现专业型硕士定向培养的教育模式,形成一种合乎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保证了研究生就业的稳定性,提高了研究生学习的目标性。从信誉、业绩、专业对口等多方面对参与“订制+联合培养”的企事业单位进行综合考察,以保证“订制+联合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同时,学校与企业根据订制培养目标,协调落实教学计划,检查培养过程,及时作出修改和完善,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7-8]。

4 校企联合培养中的典型案例

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与三门峡中原精密有限公司近来保持着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该公司作为郑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通过双方在研究生培养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已顺利联合培养两届数名“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直接参与该公司磨加工主动量仪产品的研发和调试工作,解决了公司原量仪只能够监控简单的孔、轴和平面的加工过程等系列问题,通过开展大量面向不同特征工件的磨加工信息的采集与分析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信息数据库资料,为完善的磨加工主动量仪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成果受到企业的好评,同时,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动手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5 结语

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核心。该模式的改革将为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相关建设成果亦可在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得到共享。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的实施和改进,“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将在相关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起到示范性作用,为社会输送高层次应用型的机械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轶,何晓琼,陈维荣.工科类研究生实践阶段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6):180-182.

[2]左健民.产学研合作与高校创型人才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13(1):76-80.

[3]沈豫浙,王成军,张瑞.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3):269-271.

[4]刘刚.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索[J].文教资料,2011(9):176-178.

[5]陈兴文,赵丕锡,马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对策[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3):558-561.

[6]王艳,施志义.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探索.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4):69.

机械硕士论文篇(2)

从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至今,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逐年扩大,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9年,为进一步加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步伐,增强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硕士范围,大力推行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政策,拟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将专业硕士和学术性硕士的数量控制在1:1的比例[1]。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作为我国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迎合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迫切需要,缓解了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与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加强了人才培养院校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对于完善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加快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刚实施了两年,全国各高校均无成熟的培养模式和经验可借鉴,如何积极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使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成为满足培养质量标准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并探索出一套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型培养模式,已成为相关培养院校的一个亟需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培养具有石油特色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性

1.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要求石油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能源供应形势的日趋紧张,我国石油石化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在全球范围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石油企业近年来迅速扩张,大量引进人才,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不仅反映了石油石化行业和石油科技高度综合和高度分化对人才复合型的要求,也体现了石油石化行业对人才适应性和服务能力的期望。因此,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要求石油高等教育必须迅速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复合式、创新型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主动适应并积极引导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趋势,在新的能源经济形式下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石油人才培养机制,为国家“十二五”和中长期石油规划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机械工程专业的特点要求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各类机械装备和生产制造技术。对机械工程学科来说,它既是与工业发展相适应的传统学科,又是与高新技术同步发展的新兴学科,具有学科交叉性强、行业覆盖面广、人才需求量大、专业适应能力强的特点[2]。为了满足国家制造业和装备制造行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各类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都应以全面素质良好、专业基础扎实的技能型、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注重工程实践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能较快地适应机械装备制造行业不同岗位的需求,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地、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解决现场实际工程问题。

三、当前石油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科学。为拓宽知识结构,石油院校大批增设课程门数,但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无形中缩减了课程本身的学时和内容,使教学知识面过窄,课程内容浅显。同时,大多数选修课较为传统,不能及时反映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学术信息匮乏。机械学科是同高新技术同步发展的新兴学科,受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影响显著。目前,机械工程研究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较低,多数学生不能及时了解所研究领域的战略目标和科研动态,难以掌握学科的最前沿信息,严重阻碍了研究生科研成果的创新与突破[3]。

3.师资力量薄弱。近年来,虽然各石油院校都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但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资队伍建设远远赶不上研究生的发展速度。另外,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情况来看,新增的导师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但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不能满足机械类硕士研究生教育面向社会、面向经济主战场的要求[4]。

四、石油石化背景下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多年来,中国石油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作为国家制造业和石油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培养了大批掌握机械专业理论和技术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工程研究能力、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足的问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给我校研究生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为了适应国家中长期人才需求,立足于学校“强特色、求卓越,加快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科学发展主题,在现有条件下,应积极地依托校内基地,联合行业共建,寻求企业支撑,从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学位论文、实践环节等培养过程上,对原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式进行了改革,构建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确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设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培养从事非学术研究的、知识和技术应用部门的从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特定社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基于石油高校的行业背景和石油机械装备产业对复合式、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我国石油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必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分析石油工业面临挑战、发展趋势和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方式。培养过程应注重基础、增强能力、提高素质,使学生掌握专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成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从而适应现代石油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和石油机械装备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设计要求。

转贴于

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对一种专业学位的界定,体现其性质和特点,一般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论文标准等内容[5]。石油机械类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在组织形式上应着眼于“实用、创新、复合”的培养目标,积极摆脱学术型学位硕士突出理论学习的影响,深化专业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论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夯实专业基础,实习、实践主要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提高实践能力,在学位论文内容要求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实施改革创新,以提升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整体质量。

3.以实际应用为主线,构建科学的课程培养体系。课程设置是研究生掌握专业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结构的主要环节,只有拥有一个新颖的适用面宽广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具有新时代知识结构特征的研究生。机械工程专业具有学科交叉性强、行业覆盖面广、专业适应能力强的特点。因此,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既要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基础性,又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前沿性。其课程体系应以实际应用为主线,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从增强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出发,加强基础课的宽广性、综合性和专业课的先进性、实用性,突出研究方向。同时,增加选修课门数,尤其是设置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的相关课程和反映石油机械专业领域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成果的前沿性课程,以此体现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4.以协作培养为突破,构建高素质复合型师资队伍。研究生受教育的过程最主要依靠导师知识的传授,科研活动的指导、学术问题的探讨等。因此,导师的自身素质、导师的言传身教不仅影响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而且影响研究生的世界观和科学学风[6]。目前,针对高校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理念,“双导师制”为多方协作培养、构建高素质复合型师资队伍提供了一种思路。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在充分利用校内导师学术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大力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配备两个导师,共同承担课程实践过程、项目技术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7]。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内导师侧重在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上的指导,校外导师则侧重于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等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双导师制”充分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解决“双师型”教师力量不足的同时,体现出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构建了学校与社会协作培养人才的一系列载体,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机械硕士论文篇(3)

摘要: 构建有效的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模式是工程硕士教育的当务之急。文章在界定工程硕士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内涵的基础上,分

>> 机械工程硕士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机械工程硕士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及质量保障体系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企业自主创新需求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面向企业需求的机械工程硕士创新培养模式研究 我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关于轻工院校培养工程硕士模式的研究 论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德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述评 非全日制制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研究 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 “双创型”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开放型”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科教用相结合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面向产业需求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9-3-5.

[6]刘建秀,汤富强.工程硕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教育与现代化,2009,(3):41-44.

[7]刘建秀,汤富强.工程硕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教育与现代化,2009,(3):41-44.

[8]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课题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内涵及成长规律[J].科技智囊,2008,(10):52-63.

机械硕士论文篇(4)

关键词:留学;日本;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理工学;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9-0008-02

从1872年中国近代走出第一名留学生容闳以来,我国的出国留学事业已经走过多个历史阶段。进入21世纪后,我国自费出国留学人数激增,兴起留学的热潮。因地理位置的相近与文化的相似,赴日留学逐渐成为很多学生的选择。另外,日本为全面加入到全球化人才争夺战而积极地调整留学政策,在2008年提出接收“留学生30万人计划”,更使日本成为中国留学生的首选国之一。[1]

在日本,研究生院被称为大学院,硕士研究生则称作大学院生。大学院生毕业将被授予修士学位,等同于我国硕士学位。特别要说明的是,研究生或特别研究生在日本是期望在大学研究机构中针对相关专业领域继续深造的入学者,学习期满后将不被授予学位。京都大学(Kyoto University)是日本一所国立研究型综合大学,在日本国内大学综合排名中排位第二,仅次于东京大学。其大学院18个研究科中的工学研究科包含社会基础工学、建筑学、机械理工学、航空宇宙工学等17个专业。其中机械理工学专业下又分有机械系统创成学、流体理工学、物性工学、机械力学等8个研究室。物性工学研究室中的热物理工学方向、机械系统创成学研究室的机械系统创成学方向以及流体理工学研究室的分子流体力学方向等多个研究方向与北京工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的研究方向相似,故本文以北京工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与京都大学机械理工学专业为例,分析对比各自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方案,希望对将来有留学日本意向的学生起到参考作用。

一、中日两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比较

1.培养目标

北京工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阶段分别设置有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简称学硕)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简称专硕)。它们虽处于同一层次,但在培养规格上各有侧重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名称虽为动力工程专业,但其研究方向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相同,故本文视其为同一专业的另一种培养方案。

从培养目标上来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侧重培养满足科研、教学、设计、工程设计等各方面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要求兼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合格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在培养目标中不仅对学科领域的学习成果做出要求,在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上也有着较高的期望。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成为专业领域高层次应用型的专门人才,要求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且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京都大学的机械理工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有克服有挑战性研究课题能力,具有领导能力的技术人才和研究人才。在京都大学该专业教育目标别提到了期望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努力回馈社会。

对比两所大学的培养目标,可看出北京工业大学的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偏重科研,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偏重工程实践,而京都大学在科研与工程实践间并没有明确的偏重。国内高校近年学术道德问题频出,研究生教育不仅要达到学术的标准,更要注重个人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所以将德才兼备写入培养目标有着深远的意义。[2]将回馈社会写入培养目标对日本本国来说是为了维持产业活力以解决少子化带来的人才匮乏,对于留学生则是为了提高日本的国际威望,为日本在国际人才争夺中取得优势。[1]

2.学制与课程设置

现在日本的大学课程设置制度是根据1991年7月正式实施的新《大学设置基准》制定而成的。其中提到,在符合国家最基本课程设置要求下,各个大学可以基于学校特点制定其办学方针与教学思想,并且可自主进行课程设置。[3]所以京都大学的课程设置在个别课程上和其他日本大学会有不同,但在实现相应学位的教育目的上是相同的。

北京工业大学此专业学术学位硕士课程分为学位课、选修课与学术活动,研究生需要修满至少26学分。专业学位硕士课程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程知识、综合素养、实践训练共5个模块,研究生需要修满至少32学分。在课程设置上学硕与专硕大致相同,区别在于专硕课程中增加了科技文献检索、六西格玛管理、工程伦理案例分析等工程综合素养课程与总计1年的校内外实践训练环节。从图1中可看专硕在各模块中所分配必修学分较平均,使其在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两方面得到平衡。京都大学机械理工学修士课程包含基础科目、发展科目与实习科目,大学院生至少需要修满30学分。

表1 京都大学机械理工学专业与北京工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从图1中可以看出,京都大学的必修学分配比相对北京工业大学的学硕更平均。如上文诉述京都大学机械理工学专业涵盖的研究方向众多,所以基础科目需要兼顾各研究方向。学生需根据各研究室研究题目在发展科目中学习相应内容。其次,如表1所示日本高校和国内的专硕课程同样重视实践训练环节。在图1中也可以看到京都大学的实践环节必修学分占到总学分的近三分之一。北京工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的研究方向集中,在课程中设置了更多针对本专业研究方向的课程。国内的学硕课程虽然也有实践训练课程的设置,但更注重科研方面。另外,受到国情的影响,国内必修课程中均含有思想政治、哲学和英语课程。京都大学工学研究科为深化专业教育与拓宽工程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面向全体学生设有选修的共通科目,如表2所示,其中大多为英语课程。面向留学生还开设有辅导日本语的专项课程。

表2 工学研究科共通科目

北京工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制均为3年,学习年限2.5-3年。京都大学机械理工学专业的学习年限为2年,在研究和学习中有出色进展者可以缩短修业时间。日本大学大学院中普遍采用2年学制,与国内相比缩短了学习年限,但必修学分却与国内大致相同。虽然中日两国1学分对应学时数略有差异,但也不难得出日本大学院课程与国内相比并不轻松的结论。

3.招生要求

日本申请修士课程与国内一样需要相应的学历证明,并且报考大学院留学需要提交自己的研究计划,明确自己希望研究的课题。可以参考相关的学术论文来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在确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之后,需要撰写研究计划书。在申请之前,需要与目标导师取得联系,进行沟通,在获得内诺之后申请入学。

成为大学院生与国内一样要经过大学院生录取考试。以京都大学机械理工学为例,设有笔试和面试。笔试有数学、机械力学和专业科目三门考试。另外,英语也作为考核的科目之一,非英语母语的考生需要提供TOEFL或TOEIC成绩,成绩优秀者可抵作英语笔试成绩。

二、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国内大学大多设有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日本大学中只有大学院生。从培养目标来看,中日大学均以培养具备各方面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但从京都大学的培养目标中可以看出,相比国内日本大学更注重所培养人才对社会、对环境的意义和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相比国内日本大学一方面在同一专业下涵盖更多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日本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所以学生在选课时具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日本在招生方式上更加灵活,有意留学日本的同学在取得必要资质的同时,也要与研究室导师取得联系,进行良好的沟通。

参考文献:

[1]王磊.日本“留学生30万人计划”的背景、问题与展望[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2):128.

机械硕士论文篇(5)

(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摘要: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问题,探讨了校企结合的“1+2”培养模式,即1年学校学习、2年企业学习,提出了企业学习“三段式”培养模式,并应用于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了兼有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职业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企业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055-03

一直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较小,且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自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并实行全日制培养。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将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必然趋势。

然而,目前高校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缺乏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在教学方式、课程设置、论文选题等方面照搬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模式,不能真正适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鉴于此,笔者提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理念,强调企业学习的重要作用。以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采用“1+2”培养模式,即1年学校学习,2年企业学习。企业学习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采用实习+实践+研发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对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研发能力进行系统训练,以期探索出一套符合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型培养模式。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定义

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并实行全日制培养,其目的是通过调整目前研究生教育方式,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早在1996年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中就明确指出:“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是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人才而设置。”这表明:专业学位教育形式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职业需要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即培养过程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

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等特点,体现着明显的职业教育特征。然而,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来源于应届毕业生,他们在入学的时候并没有职业背景,而毕业后要在专业领域从事工作,他们的学术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都需要在学校内完成。并且学生毕业后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会计师等。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以及学术型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必然是不同的。

(二)职业能力描述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含三方面基本要素:(1)为胜任一种具体职业而必须具备的能力。(2)在步入职场后表现的职业素质。(3)开始职业生涯之后具备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具体来说,职业能力不仅包括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还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多种能力。

对于工程领域的高层次技术人员来说,其职业能力可细化为五方面:一是人格特质,包括责任心、毅力、正直诚实、道德伦理等;二是专业知识,包括工程推理、系统思考等专业基础能力,以及现场管理、项目管理、质量控制、市场调研等能力;三是工具运用能力,包括语言和文字、信息处理等运用基本沟通工具的能力;四是社交与沟通,包括人际沟通、和谐相处、团队合作、适应能力等;五是学习能力,包括制定学习规划能力、快速学习能力、终身学习意愿等。

(三)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比较成功的是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已获得世界各国教育界的肯定和认可。所谓“双元”,是指理论与实践,“双元制”则指受教育者在学校接受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在企业接受专业技能培训,职业教育任务由两者紧密结合来完成。“双元制”教育模式以塑造受教育者的能力和职业技能为出发点,将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

笔者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出“1+2”培养模式,即1年学校学习、2年企业学习。1年学校学习主要以课程学习为主,获得专业理论基础。2年企业学习强调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采用“三段式”培养方法。第一段是企业实习阶段(0.5年),主要培养职业能力;第二段是项目实践阶段(0.5年),主要通过参与企业项目训练实践能力;第三段是论文完成阶段(1年),以企业课题作为硕士论文题目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这种 “实习+实践+研发”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具体内容见表1。

“三段式”培养模式,企业学习时间占整个研究生在校时间的2/3,企业成为职业能力训练和实践非常重要的场所。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增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交互和衔接,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标准的统一。虽然校企合作已有很多成功模式可借鉴,但对研究生培养来说,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管理机制、企业选择、企业环境等。这些问题将在下面实例中分析说明。

应用实例

以三峡大学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三峡大学是一所地方性普通院校, 1996年正式招收研究生。2010年开始在机械工程领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该学位点依托机械设计及理论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已有硕士点的办学条件,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鼓励学生以校企合作方式开展专业学位论文研究。为此,我们采用“1+2”培养模式,探索出了“三段式”的企业学习模式,强调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践+研发”的研究生培养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三段式”企业学习模式的目标、任务和方法见表2。

实例一:校企合作企业为省内某建筑工程机械公司,该企业主要从事建筑工程机械的设计、开发和制造。学生进企业实习前已具备结构力学、起重机械设计、金属钢结构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第一阶段的实习主要了解企业产品设计、制造、销售等过程,熟悉该专业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第二阶段的实践是参与某型号塔机的设计和制造工作,全面了解一个产品的研制过程,同时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此阶段,学生可以对设计过程、前沿研究成果的应用提出一些小建议;第三阶段的任务是研发,通过前两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发现和理解了产品改进方向,通过与导师组讨论,确定了以“起重机运行参数检测与监控仪器开发”作为论文题目开展研究,帮助企业解决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的难题。

实例二:校企合作企业为省内某风机设计制造厂,该企业主要从事各种通用鼓风机和通风机的设计和制造。学生进企业实习前已具备机械设计、机械优化设计、测试与信号处理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第一、二阶段与实例一基本相同;第三阶段是通过实习和参与项目工作,学生对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与导师组讨论,确定了以“风机整机结构优化设计与制造工艺改进”作为论文题目开展研究,帮助企业解决产品振动噪声较大的难题。

通过上述实例可见,“三段式”企业学习模式充分发挥了高校人才和企业场所的优势,实现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兼有学术性和职业性的目标。在校企合作中,对管理机制、企业选择、企业环境等关键问题,我们采取的做法是:在企业选择方面,主要选择宜昌周边和湖北区域的中小型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私有企业,因为这些企业科研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对研究生实习比较欢迎,接收方式快速灵活,可以安排学生在企业担任一定的技术岗位助理,参与企业研发与技术管理工作,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比较全面。在企业环境方面,主要考虑企业属于机械工程领域,必须有机械产品以及设计和制造工作,有较好的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所销售的产品至少在区域内有一定市场和享有较好信誉。在管理机制上,通过成立导师组,实行“双导师制”,由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把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共同确定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校内导师关注职业能力的通用性培养,负责培养过程的质量和规范;企业导师关注职业能力的专业性培养。在校企合作中,各种保障措施也是必要的,如学校监管制度、企业研发条件、双方经费支持等。

结语

通过“实习+实践+研发”的过程,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研发能力得到了系统培养和训练。与此同时,企业通过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将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交给学生研究解决,弥补了企业研发力量薄弱的不足,一些实际问题得到解决。实践表明,这种培养模式是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创新型模式。

参考文献:

[1]高文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59-61.

[2]李姚矿,娄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1):128-133.

[3]朱永梅,任家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初探——以机械类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为例[J].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27(5):118-123.

[4]孟繁,谢联瑞,何向彤,钱辉.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能力构成与标准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3):98-102.

机械硕士论文篇(6)

一、招收专业

数学及其包含的二级学科: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化学及其包含的二级学科: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机械工程及其包含的二级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及其包含的二级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

直博生名额占用2016年各学院博士生招生计划。

二、招收条件

1、从2014年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中择优选拔,招收类型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2、生源本科毕业学校应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学校;

3、本科学习期间英语通过国家六级考试(或参加英语六级新题型考试成绩达到425分以上);

4、本科在校学习成绩为所在专业(年级)前20%。

三、考核程序

1、资格审查

凡欲报考我校的学生,请登陆吉林大学招生网主页(zsb.jlu.edu.cn)或吉林大学研究生院主页(yjsy.jlu.edu.cn),填写和打印《吉林大学2014年招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直博生)申请表》并提交所需材料,于2013年10月5日前(邮件以邮戳为准)通过EMS(中国邮政特快)寄(送)吉林大学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进行资格审查。过期不再接受申请。全部材料一经收到,恕不退还。

申请者须提供的材料:

a.吉林大学2014年招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直博生)申请表(附件一);

b.身份证和学生证的复印件各一份;

c.在学证明一份(由所在学校的教务部门出具并加盖公章);

d.本科阶段正式成绩单一份(加盖所在学校教务部门公章,密封后在该信封的封口处加盖公章);

e.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出版刊物或代表学术水平的工作成果,获奖证书和外语水平考试证书等材料复印件。

2、考核

资格审查合格者,招生办公室将及时通知考生到所报考的学院进行考核。考核采取笔试或面试的形式,具体办法由负责考核的学院制定并在学院网页上公示,请学生及时与所报考学院联系。

经考核合格的学生要填写教育部统一制定的《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直博生)登记表》,经报考学院审核盖章后报学校审定。

四、网上报名

各学院将考核合格名单上报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并在学院网页上公示。直博生在国家规定的时间内以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的身份进行网上报名(10月31日前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 ,教育网址:yz.chsi.cn)。11月10日--14日到吉林大学现场报名点进行确认。

五、学制

直博生学制一般为5—6年,按培养方案入学两年后进行中期考核,合格者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中期考核不合格者转入攻读硕士学位。

机械硕士论文篇(7)

关键词:渔业工程;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39-02

随着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强调科技创新与工程背景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培养的重点。华中农业大学针对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研究生提出了校企联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实践与对策;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从招生政策、培养方案、指导教师和学位论文等四方面构建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北京林业大学提出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推动产学研结合项目的实施、校企创办联合实验室等的联动机制;广东海洋大学在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双师型导师制及培养课题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大连海洋大学2011年获批农业机械化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自2012年开始招生,截至目前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授权点招生数量基本稳定。大连海洋大学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结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立足渔业工程特色、面向工程应用需求,对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一、构建渔业工程背景下农业机械化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1.强化渔业工程背景下的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意识。立足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点,进一步探索和建立较完备的具有渔业工程背景的创新与实践培养体系和实践成效考核方式,强调考核过程实行校内外双导师负责制,以及校院两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以导师、农业机械化专业授权点所在学院和实践基地的管理为主体。同时,还强化对学生实践意识的教育,有效调动和激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和工程实践环节的热情。

2.构建完善的多形式创新和实践教学体系。结合渔业工程背景,明确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环节主要采用集中实践或分段实践的多种方式。根据其培养方案要求确定实践计划,明确要求研究生在实践基地通过在岗或顶岗实习、挂职锻炼等方式进行,承担或参与如实际问题调研、应用课题研究、案例编制与分析、实践观摩等实务性工作,时间不少于12个月。并对实践考核实行分级管理:由学校的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的具体要求;农业机械化专业授权点所在学院负责向实践基地派出研究生及负责组织实践成效考核;学院与研究生实践基地所在单位通过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专业实践状况。

3.加大投入,改善校内创新与工程实践教学条件。农业机械化学位授权点通过加大创新实践教学资金投入,增加校内已有的创新实践教学基地的开放利用率。同时,借助大连海洋大学的渔业装备机械学科优势,加强渔业工程背景下企业实践与教师科研的相互融合,并依托相关的,如辽宁省渔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现代设施渔业生产过程与装备工程综合实验实训平台、机械工程实验室、动力工程实验室等多种专业及大型综合实验室等,加大校内渔业工程类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训范围,并发挥相关教师高水平科研项目和科研团队的引领作用,吸引学生参与相关项目及任务,明确创新与实践具体内容,加强其科技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4.加强工程背景师资建设。注重“双师型”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加强。农业机械化专业授权点所在学院结合大连海洋大学规定40岁以下教师晋升技术职务岗位时,需完成在相关企业实践锻炼半年以上的特定要求,鼓励教师取得“双师型”教师资质,并优先担任研究生实践教学。同时,学位授权点还鼓励教师通过工程技能培训或与相关农业工程、渔业装备工程等企业开展合作交流的方式获取工程锻炼机会。对于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的遴选与管理,则强调应具有丰富工程项目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素质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力争与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形成优势互补。

二、渔业工程背景下农业机械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

1.确定具有渔业工程行业特色的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求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研究生适应渔业企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渔业机械装备领域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等工作的能力,能够掌握解决渔业动力和机械工程、渔业设备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渔业工程管理等解决农业机械化(渔业工程方向)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

2.完善课程设置,突出工程特色。课程设置分别涵盖农业机械化(渔业工程方向)领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中课程涵盖学位公共课8学分,学位专业课6.5学分,专业实践和学术规范的必修环节分。选修课中涵盖公共选修课1学分,专业选修课7.5学分。另外,培养方案还对必修环节中实践要求的4种形式进行了明确规定。基础知识分别包括工学学科基础课(包括应用数理统计、数值分析、机械强度分析技术、渔业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渔业信息技术等)和人文管理学科基础课(包括自然辩证法概论、生产管理学、渔业企业经营与管理等);专业知识课程主要包括现代渔业设施与环境工程、高等农业工程学、农产品加工新技术及装备(侧重海产品加工设备及技术)、冷冻冷藏节能技术(侧重海产品冷藏及保鲜技术以及船舶制冷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等专业特色课;工程实践课及实践环节强调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

3.明确研究内容,突出培养方向。在渔业装备现代化技术的研究方向中,强调对学生开展渔业装备、渔业机械化生产与过程控制、船舶动力装置性能优化、智能化检测与控制、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等渔业设备电气化与自动化方向的研究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近海和陆地集约化水产养殖机械、设施、装备及自动化技术;渔获物加工、贮藏及运输装备;水产饵料加工工艺及成形设备及精准捕捞采收机械装备等方向的研究。在节能减排新技术的研究方向中,强调对学生开展能源环境系统优化与控制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侧重海产品冷藏保鲜及节能技术)等研究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环境调控、生态修复、环境工程优化设计、渔业生产领域的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热泵调温技术、相变储能技术、燃料电池及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向的研究。在渔业信息化技术的研究方向中,强调对学生开展渔业生物环境及其环境因子的信息智能化测量技术、评价以及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信息综合处理技术等计算机测控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开展渔业企业人工智能及专家系统、生物生产机器人等方向的研究。

4.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渔业工程背景下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要求具有明确和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实践经验丰富。校外导师的任职挝痪要求来自涉水涉海、具有海洋渔业工程特色的企业实践一线。在工程实践中,农业机械化学位授权点的实践基地为每名研究生安排了行业经验丰富、具有高级职称的实践指导教师,全程指导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工作。在研究生实践期间,校外导师给学生布置任务,明确考核出勤及完成情况,实践结束后在实践考核表中填写评语并对其实践工作评分。实践地点亦可在校外导师工作地或校外导师合作企业进行。截止目前从实践成效结果来看,学生能够完成实践任务,且执行情况良好。

三、小结

修订后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培养体系立足学校涉海涉水的渔业工程特色背景,面向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经过探索和实践,构建了一套具有渔业工程背景特色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侯红玲.工科硕士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方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7(2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