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数字化营销论文

数字化营销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26 15:55:02

数字化营销论文

数字化营销论文篇(1)

1为了深入了解电力营销工作的需要,进行电力营销管理核心理念的分析是必要的。实际上,不仅仅是电力营销管理,其他的相关管理活动有存在自己的核心理念。在电力企业工作中,用户利益扮演着重要的地位,所谓的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管理就是为了客户而进行服务的,客户是电力营销工作的起点及其归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进行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保证用户满意度的提升,从而切实优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电力企业工作中,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的概念涉及到网络技术及其通信技术的应用,这是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工作的核心工作,通过对这些环节的协调,更好的提升技术效益。这就需要进行数字化技术用户电力营销体系的健全,保证现有工作的不断优化及其发展,保证电力营销数字服务的不断开展。

2要想深入的认识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就必须进行体系结构的分析。在当下的电力营销工作中,与客户进行相关的沟通是必要的,客户服务层次扮演着重要的地位,其是客户及其企业沟通的桥梁。通过对客户问题的解决,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这就有利于电力企业服务的改善,为客户提供更加符合其自身的服务。在当下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工作中,客户服务层次需要发挥好自身的优势,通过对网络体系的应用,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保证网络营销体系的健全。这就需要进行客户服务的营销业务体系及其数据处理体系的健全,更好的进行客户服务层次的优化,更好的进行相关信息的反馈。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及其处理,更好的进行客户服务层次的反馈,保证客户需求的抓住,保证相关的针对的开始。在电力营销工作中,进行客户服务层次的优化是必要的,这也需要数据处理中心配合相关工作,保证监督及其审查工作的协调。保证营销决策层的领导。这就需要进行下属的部门工作的绩效考核工作的优化,进行不同部门的工作情况的收集,从而有利于进行电力营销的决策。针对不同部门的数据信息的提供,进行相关决策的制定,保证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工作的开展,实现不同部门的协调工作。

二、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管理体系的优化

1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健全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管理体系是必要的。这就需要进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营销策略,进行客户管理的优化管理,进行客户关系的紧密控制,实现客户需求及其供电企业流程工作的协调。这也考察了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连续性及其协调性。这也需要进行电力企业的营业、电量控制、用电检查等的协调,保证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不断优化,进行原有业务流程的优化。这可以进行各种在线检测及其营销工作环节的协调,充分的落实好姿势的营销管理工作,保证电子流程化管理体系的健全,保证工厂流水作业式监督环节的协调。比如系统可以针对工作状态及其性质,进行工作单的生成,针对工作单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这就需要各个部门进行权限及其时间的处理,保证管理系统的跟踪及其控制环节的协调,这就需要领导做好相关的执行工作。在电力营销工作中,进行多媒体客户服务工作的协调是必要的,这可以进行电话报装、网上报装等方式的协调,更好的协调好供电企业及其客户之间的联系。为客户的需求解决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其提供高效化、快捷化、个性化的服务,通过对客户有用信息的获取,保证企业的管理决策工作的良好开展。

2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进行数字营销的创新工作是必要的,这就需要进行技术的创新,保证服务的创新,保证观念的创新。可以这样说,电力营销的数字化工作不是一场简单的技术革命,其里面也包含了思想改革。其内部存在不同的营销组合形式,其是当下数字时代的重要营销方式。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有必要进行当下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的整合,保证客户服务环节、负荷管理环节及其银行联网收费环节等的协调,实现技术创新及其管理创新的协调。这可以进行负荷管理系统的依靠,进行远方抄表功能的应用,保证用户表数的良好成带去,保证接口程序的良好应用,保证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的电费的正确核算。再将其数据信息进行银行数据库及其客户服务系统的传递,从而有利于客户进行电费单据的收取,保证其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良好工作,我们也要进行系统的接口工作优化,保证数字营销网络体系的健全。数字营销要做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观念创新。电力营销的数字化建设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的革命,通过对工作效率的提升,可以有效提升营销数字一体化管理的效率,这就需要进行营销业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的优化,保证电费的良好管理,保证电费站的相关岗位的协调,保证其独立管理性,保证电费管理体系不同环节的协调,保证其集中化的管理,实现其整体工作效率的提升,保证数据信息的良好应用,数据准确度高了,工作量却下降了,电费管理人员压缩了三分之一。目前电费计算中心,一般定编人员4~8人,负责全局所有用户的电量电费计算发行、电费账务的统一管理,相当于过去20~40人的工作量,不仅节约人力,也节约了物力财力,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增加了企业效益。

数字化营销论文篇(2)

日前,由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公关公司工作委员会主办、势能整合营销传播机构承办的“数字营销的下一个风口”主题论坛在京成功举办。

活动伊始,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大力书面致辞。他指出,2016年是很特殊的一年,从papi酱带动的短视频浪潮到迅速蹿红的直播平台,再到以技术为主导的AR/VR等,诸多新兴的数字营销形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了营销的必争战场。他强调,数字营销拥有强烈的标签属性,多元化特质让其统领新媒体时代的营销盛世。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致力于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正积极响应着数字营销的增长势头,此次论坛的举办就是希望对数字营销产业进行深度剖析和认识,期待与各位公关人为中国数字营销知识库扩容,共同把握数字营销下一个风口的到来。

论坛活动主要有主题演讲和圆桌沙龙两部分内容。主题演讲部分由势能整合营销传播机构副总经理任翔担任主持,微播易副总裁徐志斌、视知传媒创始人兼CEO/原壹读传媒CEO&总编辑马昌博、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舆情顾问邹维以及二更联合创始人&CMO张文广作为演讲嘉宾,分别作了题为“2017社媒传播新趋势”、“内容重回主场:由步步边缘到变革先锋――数字营销时代的媒体变革”、“大数据对品牌传播的影响”、“重塑消费者与品牌关系”的主题演讲。

数字化营销论文篇(3)

论文摘要:从数字图书馆信息营销的主体、客体和内容几个方面分析了数字图书馆信息营销的特点,指出充分认识数字图书馆信息营销的特点对数字图书馆发展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急剧发展,信息检索的手段和方式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图书馆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唯一途径,各种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的信息服务机构快速发展,图书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场变革,图书馆只有适时地调整自身的发展策略,才能够巩固其已有的地位。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图书馆界引人了市场营销的理念。

1信息营销与数字图书馆信息营销

信息营销是市场营销中的一个概念和方法。针对信息营销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信息营销是指了解、激励和创造特定的信息用户,并利用信息资源,向合适的用户提供所需信息服务,从而获得利益回报的经营活动。另一种解释是“信息营销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以信息为重要资源,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获取、处理、组织、利用各种有效的信息来制定营销策略,并协调和管理营销工作,从而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准确地识别、预测并满足顾客需要的一种营销方式”。第一种解释是指信息服务业的产品(服务)营销策略。第二种是指信息化社会中企业的营销方式。概而言之,所谓信息营销,就是信息服务机构对其信息产品与服务进行分析、调研、计划、组织、促销、分销,实现与信息用户的价值交换,满足信息用户信息需要的一系列过程。这一过程开始于信息机构对潜在信息消费需求的市场调查、分析,终止于最后满足于目标用户(现实用户)的具体信息需求,完成与他们的价值交换。这种价值交换过程,对于信息机构来说,是充分实现信息资源的内在价值;对于信息接受者来说,是获得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即获得信息资源的有用性。

数字图书馆信息营销是在融合了信息营销学和图书馆学的一些理论知识以及综合目前图书馆的工作实际而形成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图书馆对其信息产品与服务进行分析、调研、计划、组织、促销、分销,实现与信息用户的价值交换,满足信息用户需求的一系列过程。其核心和本质就是发现信息用户,挖掘信息需求,它强调以信息用户为中心以及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数字图书馆信息营销内容包括信息产品的营销和信息服务的营销。通过信息营销,缩短了图书馆、信息用户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作用。

2数字图书馆信息营销的重要性

数字图书馆实行信息营销,适应了时代环境的变化。数字图书馆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已经非常发达。因此,数字图书馆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按照市场经济的竞争行为进行经营和发展,其市场行为性非常强。在知识经济时代,数字图书馆应该成为整个国民教育的重要部分,成为获取信息、加工信息、配置信息资源的重要部门。数字图书馆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使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理念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要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理念来指导自身的经营和发展。

数字图书馆实行信息营销,有利于自身生存与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经济兴起,信息产业蓬勃发展,数以万计的信息咨询公司、服务中心、检索中心成立,彻底摧毁了“田园式”的传统图书馆模式,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也出现新的发展契机。我国已加人WTO,国外的信息服务业也相继进人我国,各类信息机构纷纷登台,相互角逐,传统的图书馆不改革创新主动出击,仍然故步自封,将丧失竞争力,其生存空间必然受到挤压。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数字图书馆要想在信息社会和电子信息网络中生存并发展,就必须强化信息职能。因此数字图书馆必须对自身的观念与管理策略做出相应的调整,特别是要适应市场化和信息化,实行信息营销,增强造血功能。

数字图书馆实行信息营销,保障了用户的信息需求。图书馆学是强调服务的科学,服务观念成为图书馆学思想的重要因素,离开了服务,图书馆事业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一方面,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成长起来的数字图书馆仍然是信息服务业,其目的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方便快捷地为人们提供知识与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在商品经济的全面作用下,有市场就有竞争,有竞争就要有营销,营销已成为各产业领域组织发展的必要手段,对数字图书馆也是如此。信息营销是数字图书馆开展服务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其目的就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及图书情报专业的技术方法,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开发信息产品并推向市场,提高用户的满意程度。

3数字图书馆信息营销的特点

3.1数字图书馆营销主体的特殊性

数字图书馆营销主体的特殊性体现在其运作方式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以下两类。

3.1.1国家与单位投入的运营模式

为了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国家对此投人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重要的几个国家支持项目如下:

(1)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CPDL)的是1997年度由原国家计委批准立项的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总体目标是建立相互协作、互为补充、联合一致的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他的实施包括两大部分:首先是研制初步成型的数字图书馆实现技术,其次是逐步建立一个规范化的分布式数字式资源库。目前,该系统已经建设了千家诗、北京故宫、海洋世界、宇宙的结构和中国古代建筑5个多媒体资源库,信息量约5GB。

(2)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是一个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资源共享系统,是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高等教育“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中两个公共服务体系之一,其总体目标是在“九五”期间建成以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为依托的网上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3)全国党校系统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项目。它的总体目标是5年一8年内建设安全宽带基础网络体系和超大规模的数据交换及服务中心,与50个社会机构实现网络连接和资源共享,建立面向社会的中心网站和若干各具特色的子网站,形成全球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传播网站,建设全国性的、分布式的大型知识库群,总体技术达到与国际接轨的水平。

3.1.2企业投入及市场化运营

随着国外电子图书市场的持续升温,国内市场也逐渐活跃。除了政府直接支持的项目以外,国家也在大力发展企业的数字图书馆,比如超星、书生、北大方正等,也都在这个领域里寻求发展。

(1)超星公司。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纸张图文资料数字化技术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推广,开发了易用经济的Pig图书格式,为国内外图书馆、档案馆和出版社数字化提供了成熟的整体解决方案。

(2)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1)。这是由清华同方光盘股份公司组织实施的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旨在提高国家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它引进国内外重要的数字化资源,开发期刊、会议论文集、博颜士论文、报纸、教科书等数字化资源,创建网络研究院。

(3)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是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部级数字资源系统工程,涉及信息资源加工、存储、检索、传输和利用的全过程,是国家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

3.2数字图书馆营销客体的特殊性

数字图书馆营销客体的特殊性体现在其目标市场分为界限分明的两部分。数字图书馆的目标市场分为组织消费者和个体消费者两部分。组织消费者包括大型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教育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图书馆。个体消费者主要是指其他直接从数字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源已满足需要的需求个体。这两部分消费者具有不同的购买动机,需求特点也不同,从数字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也不同,从消费者特征角度可以对两者进行明确的划分。

组织消费者对数字图书馆资源的购买,主要是以较低成本来增加自己的库存资源,丰富资源的表现形式和检索方式,以便用更多的信息资源吸引读者,更好地为公众和社会服务。它并不是数字图书资源的最终消费者,它要面对个体消费者,个体消费者是数字图书资源的最终消费者;个体消费者对数字图书资源的购买则主要是出于自己对信息资源的使用需求。因此,从购买动机看,两者具有不同的购买出发点。其中的组织消费者有些像其他行业的经销商,但是由于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是数字图书资源,具有俱乐部产品的特殊性,因此,组织消费者又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的经销商。

组织消费者对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资源的需求是批次性海量购买,购买的资源范围广泛,对资源的详细内容不作更明确的要求;而个体消费者对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资源的需求是持续性微量购买,购买的资源范围一般比较狭窄,限定在某一领域之内,同时对资源的详细内容要求明确。从这里可以看出,组织消费者和个体消费者对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资源的需求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异。

3.3数字图书馆营销内容的特殊性

数字图书馆营销对象的特殊性体现为提供的数字资源作为一种社会商品,是一种办公用品,具有俱乐部产品的性质,具体体现在:

(l)非竞争性:单个俱乐部成员对俱乐部产品的消费不会降低和减少其他成员消费该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也就是说,任何单个的个体消费者对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消费不会降低和减少其他消费者对该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消费的质量和数量。

数字化营销论文篇(4)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新媒体对媒介市场的争夺改变了传统的媒介生态,在数字化生存的新理念下,电视媒介营销面临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数字技术条件下电视媒介营销的市场环境变化及受众行为变化,构建了媒介营销的空间定位模型,对电视媒介营销进行了重新定位,并提出电视媒介营销发展的对策。

一、研究的缘起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by Nicholas Negroponte)中写道:“作为电信的范式,‘无论何事、无论何时、无论何地’的口号已经陈腐不堪,但使用它来思考电视的新境界,却很不错。”[1]如今随着数字新媒体的发展,尤其是移动多媒体广播的出现,庞帝所说的这个“电视的新境界”已经成为现实,传统电视生存、发展和竞争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据CNNIC在2009年1月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境内网站数量已达287.8万个[2],媒介市场中运作的公司数量急剧增加。数字化时代的媒介融合带来IPTV、手机电视、网络视频等与传统电视产品和服务具有替代性功能的新媒体形态,电视媒介营销的市场竞争环境剧烈震荡。同时,在新的技术环境下,受众的媒介使用和消费行为同样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改变。

媒介竞争环境和受众行为的改变对电视媒介意味着什么?这些变化对电视媒介营销(Media Promotion and Marketing),即电视媒介自身和电视节目的宣传和推广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在传播科技数字化变革的浪潮中,电视媒介营销走过了怎样的变化之路?电视媒介营销的未来路在何方?这些问题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二、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电视媒介营销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早期的社会科学家开始研究电

视的制作、营销以及功能[3]。随后,传播学者和电视业界从业人员逐渐加入媒介营销的研究队伍,代表性成果有沃尔特麦克道尔和艾伦巴滕的《塑造电视品牌:原则与实践》(Branding TV:Principles and pranctices)以及苏珊泰勒伊斯特曼等编的《广播、电视和网络:宣传与营销》(Media Promotion and Markting for Broadcasting, Cable and the Internet)等。这些著作从电视媒介自身角度出发,研究了媒介品牌塑造和传播的技巧,有的还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媒介的在线传播和电子邮件营销的思路和策略。

我国媒介自身的宣传与营销研究晚于西方发达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管理体制和新闻政策使得传媒机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作为党政附属机关存在,并不存在媒介营销的环境和条件。改革开放后,中国传媒业逐渐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化管理”转向,传媒产业逐渐向“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转变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开始升温。电视媒介营销研究的主要成果有《电视营销传播》(文硕、张小争、李晓萍,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电视广告营销》(佘贤君,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以及《应对媒介融合——新环境下的电视节目营销》(刘婧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等。这些著作具有一定的新意,但仍局限于市场营销理论和电视经营较为简易的结合,基本上按4P、4C、4R理论对电视经营进行阐释。此外,还有一些期刊论文和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也关注到电视媒介营销问题,主要有李岭涛的《探索与电视观众收视行为相匹配的营销方式》(《广播电视信息》2003年第12期);卜彦芳、尤丽芳的《从营销角度看电视媒体的经营》(《现代传播》2004年第2期);苑志强的《电视媒介的活动营销》(《中国记者》2006年第8期);李盈盈的《电视媒体的数位化营销时代》(《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1期)等等。

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分别从电视媒介营销环境变化、受众收视行为变化、电视媒介营销策略变化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这些成果虽然多为市场营销理论的移植和电视媒介营销实践经验的总结,存在理论原创性不足的问题,但是它们为本文研究奠定了基础,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三、数字化生存给电视媒介带来的环境变化扫描

“如果今天你跟人说看过某个节目,别人可能不敢确认你指的是电视片、网络视频(webisode,通过网络技术传输的节目)抑或是手机视频(mobisode,通过手机传输的短片)。”[4]这句话简明扼要地道出了数字化生存给电视媒介带来的竞争环境的变化。当传统的录像带节目由“原子”变成了“没有颜色、尺寸或重量,能以光速传播”[5]的数字信息“比特”,当数字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介的边界多种媒体走向融合的时候,电视媒介的市场竞争者蜂拥而至,电视产业市场格局面临重构。

我们以视频网站和手机电视为例。从视频网站使用或者传受关系上,视频网站可以分为视频分享和视频点播(网络电视)两大类;从建设主体区别又可分为门户网站、媒体机构、商业机构三大类[6]。视频点播类网站如中国的搜狐视频频道(tv.sohu.com)、PPlive(pplive.com),美国视频网站FreeRoom(feedroom.com)、美国在线(video.aol.com),英国的视频网站袋鼠(kangaroo.tv),澳大利亚的Rootv(rootv.con) 。视频分享类网站如中国的优酷(youku.com)、美国的Youtube(youtube.com)、日本的NIFTY(video.nifty.com) 等。目前,仅在我国获得《互联网视听节目许可证》的网站已达294家。手机电视方面,包括流媒体和CMMB在内的手机电视运营机构,目前中国大约有35家左右。除此之外,公交移动电视、PDA、MP4等可移动存储和实时接收的视频媒体和终端,都给电视媒介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

据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08)的研究结果:自2001以来,我国观众人均收视时间一直呈现下滑趋势,55岁及以上老年群体收视明显领先于其他群体[7]。另据《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其中,网络视频用户2.02亿,较2007年底净增4000多万用户,网络视频的用户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群,网络视频在大学生网络应用中呈上升趋势,仅次于网络音乐、即时通信、网络新闻,排在第四位[8]。从两者比较的此消彼长中,也可管窥电视媒介产业发展压力巨大。

四、新媒介消费环境中受众媒介使用行为的变化

按照韦伯斯特和瓦克什莱格在1983年提出的“电视节目选择模式”[9],在任一时间选择收看某一特定节目首先取决于该观众是否在场收看,其次取决于该节目当时是否正在被播放,然后才是节目类型偏好、收看群体、节目知晓等等因素。但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电视节目内容逐渐变成了可以多处呈现的“视频”,可以超越时空进行延时点播,超越空间限制通过便携式媒体实时直播,电视观众的收视行为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为了时间上的便利或者逃离硬性广告时间,现在观众看电视剧的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很多人选择网络点播或者视频搜索来观赏节目。正如国际电视宣传与营销联合会(PROMAX)主席艾伦巴滕等人所说:“电视业目前由发行技术所主导的状况终将会被打破,占据决定地位的将是基于内容而不是硬件技术的观众满意度。目前风行的媒介融合预示未来只需要一个简单的转换器,所有的节目内容就可以在一个屏幕上出现。”[10]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发展,不仅影响了受众对电视节目的观赏行为,更为重要的一个变化是用户开始自己制作内容参与传播。随着DV产品从各个方面超越传统的模拟摄像机,影响并改变着观众对于传播的习惯,使大众和专业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11]。过去的普通电视观众今天可以自己拿起微型数字摄像机进行拍摄,并且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非线性编辑软件创作自己的影像作品。视频分享类网站平台和各家电视台纷纷开设的DIY类的电视节目(如河南电视台《DV观察》等)为受众的电视传播参与行为提供了便利。不断进步的传播技术和新兴媒介使“新闻传播方式从传统媒介主导的单向式转变为专业媒介组织与普通公民共同参与的分享式、互动式”传播。[12]在这种受众媒介消费行为的颠覆性变革中,甚至还出现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等高点击率的网络视频节目。用户制作内容的兴起,对于电视媒介产业的威胁绝不仅仅局限在观众多了一种自娱自乐的内容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它对电视节目的内容生产和媒介资产的重新认识敲响了警钟,失去了渠道霸权的电视,如果内容产品上再失去主导地位,电视产业的前景将更加危险。

五、电视媒介营销对受众影响的模式改变

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第二媒介时代》这样开篇:“20世纪见证了种种传播系统的引入,它们使信息能够从一个地点到另一地点广泛传输,起初,它们通过对信息的电子化模拟征服时空,继而通过数字化加以征服。”[13]马克波斯特把媒介传播分成两个时代:一是“为数不多的制作者将信息传送给为数甚众的消费者”的电视主导的“播放型传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二是“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入以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的结合”而产生的互联网主导的“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的“第二媒介时代”。[14]依据这种划分,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归纳出电视媒介营销对受众影响模式的改变。

本文试图以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形式表现这两种模式下电视媒介营销的内涵和外延,下列模式方程中的字母分别代表:A—Audience(观众);M—Marketing(营销);C—Communicate(传播);S—Search(搜索)。

(一)、“播放型传播模式”下电视媒介营销方程:A+M——>AM

我们用这个方程解读模拟时代的电视媒介营销。在这个方程式中,观众A在营销手段的影响下,变成了被俘获的受众AM,整个过程比较简单,就像传播学中的“魔弹论”,大量的信息灌输给观众,希望观众在强大宣传攻势下被俘。这个阶段电视媒介营销的手段较为单一,一般为硬广告,对受众影响其实较为有限,仅能在受众的身上发生“物理变化”,即把观众变成接收宣传信息的“容器人”。其营销逻辑是通过电视节目内容来吸引受众观看,以此获得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稀缺资源,在把它作为商品转卖给广告商,收视率就是这个过程中的“通用货币”,收视率高的节目广告价格就高。其营销策略是通过对于电视节目内容如电视剧、新闻、娱乐节目的“轰炸式”宣传或差异化编排,通过大众传播的手段,最大限度向观众告知信息,提高收视机会。其主要形式是借鉴电影预告片的形式,通过电视本身的渠道优势进行在播宣传,一遍遍的播放制作好的视频片花。这一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单向”传播,电视媒介营销在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停留,以传播者和传播产品为中心,没有或想当然地考虑受众需求问题。

在这个阶段,电视媒介明显变现为“出售时间的行业”,节目制作者每天想的是怎么能很快地生产出节目把播出时间“填满”,电视营销者考虑赶快把时间卖出去,曾任美国CBS电视台联系部副总裁爱德华舒里奇的话充分表达了这种心理:“电视网的竞争非常激烈,每天有一个时段卖不出,砸在手里,你都会赔钱,这就像你不想卖葡萄了,可是商店货架上还剩下那么多葡萄。”[15]我们国家的各级电视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纷纷增开多个频道,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开发频道资源增加广告时间。[16]但是,要想卖出“时间”,就要用好的“节目”来吸引观众,电视媒介的宣传和推广方面,仅有片花和电视报这些手段和渠道,力道嫌小,营销效果较差。

(二)、“第二媒介时代”电视媒介营销方程模式:A+M——>AM+AC+AS

马克波斯特早就预言:“一种替代模式将很有可能促成一种及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的产生。该系统将是传播关系的一种全新构型,其中制作者、销售者和消费者这三个概念之间的界限将不再泾渭分明。大众媒介的第二个时代正跃入视野。[17]”在这一时期,电视受众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变得空前活跃和主动起来,信息的无障碍聚合和检索催化了“裂变”及“聚变”效应的产生,借视频网站、手机电视、IPTV等多种新媒体终端,传播效果更加理想,在得到被俘受众AM和病毒营销或称口碑传播者AC的同时,还培养出一批善于搜索信息的用户AS,受众根据兴趣进行搜索,通过QQ即时通讯、SNS社交网络、视频分享网站等进行在传播,受众影响和威力越来越大,AS和AC的出现对电视媒介营销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媒介营销增强受众参与度的做法实质上是把受众参与的重点向节目链前端移动。比如,对于电视剧,在之前的“播放型传播模式”中是由电视机构测评、定制或购买,然后通过电视播放来吸引观众,但是“第二媒介时代”,电视剧的测试和评判交给了观众代表。美国ABC电影总监巴里迪勒在实践中运用了所谓的“概念测试”(concept testing)方法[18],主要测试观众对节目创意的反应,这种测试每年要进行6次。此外,电视剧播出期间通过手机短信的有奖问答等互动环节则更为常见。受众参与程度不断加强还导致了用户制作内容(UGC)的大量出现,各级电视台民生新闻的DV观察员拿起手中的微型数字摄像机活跃在市民生活当中,原汁原味的DIY公民新闻作品开始广泛传播……

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搜索功能和“云计算”等技术的运用,为受众的主动参与创造了条件,这个方程展现出受众的“参与”和“搜索”,这是“第二媒介时代”电视媒介营销传播的新特点。在这个阶段,营销者把单一手段的大众传播与其他的营销手段整合在一起,开始综合运用广告、公关、宣传、促销等手段,让观众参与电视传播的整个过程,甚至变成“游戏中的角色”,如《美国偶像》、《超级女声》等活动营销的范例。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工具的多样化,客观上为受众参与电视传播活动提供了便利。互联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增强了受众在传播链条上的主动性,打开一条把“受众”变成“传播者”的简易通道。

六、“媒介营销空间定位模型”建构及电视应用

在市场营销领域,美国的两位广告经理阿尔里斯(Al Ries)和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首创了“定位”这个词:“定位起始于产品。一件商品、一项服务、一家公司、一个机构,或者甚至是一个人……然而,定位并非是对产品本身做什么。定位是指要针对潜在顾客的心理采取行动,即将产品在潜在顾客的心目中定一个适当的位置。”[19]后来,杰克特劳特认为这个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提出“新定位”的概念,因为他发现一些公司出现了两类新的问题:“第一种类型是,公司已经丧失了市场的焦点。他们要么进行产品线延伸,要么分散经营,结果作茧自缚。……另一种类型同变化相关,它们的问题是公司背后的市场变化。公司为了生存不得不寻找一种新的观念或定位以求发展。”[20]值得一提的是,这本名为《新定位》的书中专门有一章讲“电视节目的重新定位”。数字化时代对电视媒介营销提出新的变革要求。电视媒介竞争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媒介融合增加了电视媒介营销传播的渠道,电视节目的数字化采集、存储、传输、共享为电视媒介营销提供了新的机遇,受众从被动的受传者变成主动的传播者,这些都给“我播你看”的传统电视蒙上一层阴影。在这种剧烈的市场变化中,我们怎样为电视媒介“重新定位”呢?

我们尝试构建一个“媒介营销空间定位模型”。综合考虑传播媒介的特性,大致有三个维度可以勾勒其自身的特性和状态。第一个维度是“信息存储和接收方式维度”,简称“信息维度”,以字母I(Information)指代。信息维度表示,媒介所传递的信息是怎么存储的,它们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到达受众的,我们可以把这个维度大致分为固定接收信息、存储可移动信息和移动接收信息三类。第二个维度是“以目标受众为标准的传播类型维度”,简称“传播维度”,以字母C(Communication)指代。传播维度表示,媒介追求的目标受众是大众的、分众的还是个体的,相应地可以分为大众传播、分众传播、个性化传播三种类型。第三个维度是“媒介传播所采用的技术水平或技术观念”,简称“技术维度”,以字母T(Technology)指代。技术维度表示,媒介传播所依赖或所遵从的技术水平或技术观念。在这个维度上,各媒介依据技术类别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比如电视可以分为模拟技术和数字技术两个维度,互联网可以分为Web1.0 时代、Web2.0 时代和Web3.0时代三个维度,手机可以分为1G、2G、3G和4G等等。这样我们就构建了一个“媒介营销空间定位模型(ICT)”。随着传播科技的进步,尤其是数字信息技术带来的媒介融合,各种媒介的边界渐渐被打破,但是其核心技术和传播理念各有不同,在一个由“信息维度”、“传播维度”和“技术维度”构成的三维空间,各媒介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其自身的定位和重新定位的诉求也会较为直观的反映出来。我们以电视为例,来看看这个模型的作用。

图1:电视媒介营销空间定位模型示意图

在上图中,我们把“模拟技术时代”和“数字技术时代”分别列在左右两边,横向是

“传播维度”,纵向是“信息维度”。从这个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视媒介在营销空间的重新定位有了多种选择和可能。下面,我们以电视节目营销和电视品牌塑造为例加以说明:在模拟技术时代,电视节目营销传播和品牌塑造几乎全靠在播宣传,主要表现为传统电视台的“大众传播——固定接收”和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分众传播——固定接收”,由于采用的是模拟技术,信息的存储只能在磁带和录放机、摄像机的匹配中使用,所以节目传播与分享方面只有少量的“摄像录像爱好者收藏者”(如图所示),电视媒介营销空间范围有限,定位狭窄而明确。数字技术时代,电视媒介的营销空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IPTV和网络视频可实现的“固定接收——个性化传播”,PDA和MP4可实现的“存储接收——个性化传播”,手机电视可实现的“移动接收——多类型传播”,VCD和DVD电视节目的“存储接收——分众传播”等新的营销空间纷至沓来。特别是电视节目数字化带来可共享的“比特”,电视媒介的营销拥有了从“卖时间”到“卖比特”的巨大市场空间。面临这样的变局,电视媒介营销“重新定位”的时机已经成熟。

一个总的趋势是,数字技术时代,电视媒介营销从“撒胡椒面”的大众传播,发展到综合了个性化传播、分众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物理和心理空间互动”的多种类型传播,其市场空间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电视媒介营销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发展和传播类型多样性的实现,所呈现出来的对受众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依据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结合“第二媒介时代”电视媒介营销传播的新特点,在保留和发展原有市场空间的前提下,电视媒介营销下一步的空间定位更倾向于“多种传播类型——多种信息接收方式——多平台传播”,受众利用多种终端进行“搜索——存储——再传播”,这就必然要求电视营销在追求电视传播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方面下功夫。

七、新技术环境下电视媒介营销的进路

如果以“搜索——再传播”为诉求,未来电视媒介的宣传和营销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对新媒介形态及其技术的运用,新技术环境下电视媒介营销的进路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式:

(一)、从“卖时间”到“卖比特”

电视节目数字化为电视媒介营销开辟了“蓝海”,节目内容数字化存储和多种终端可以共享的特性,在更深层次上改变了电视媒介的相对优势。在模拟时代,“渠道”是稀缺的,所以电视媒介经营靠的是“卖时间”,通过广告获取利润。在数字时代,电视节目播出平台越来越多样化,相对而言,优质的节目内容资源变得稀缺,电视机构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节目制作经验和政策优势(有些国家控制节目制作资质)使其能够按照不同的“终端渠道”要求生产和提供适销对路的数字化电视节目,从“卖时间”的广告经营的“红海”逐渐转向“卖比特”的数字节目生产经营的“蓝海”。

现在,全国广电总局推行的“媒介资产管理”和“数字版权保护”,其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确保数字化时代媒介产业竞争中广播电视的相对优势。实践证明,“卖比特”市场前景巨大,电视媒介集团对此也十分看好。比如在电视节目数字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从2005年开始建设集团的媒资系统,以每年1000万元的投入,共招标4家公司进行模拟节目的数字化转换和编目工作,现在已拥有版权数字节目3万多小时,这些节目中包含了1958年建台以来的全部新闻节目资料,甚至还有1898年老上海的珍贵影像资料。在“卖比特”的实践方面,他们成立专门公司负责数字节目网上推广营销,2008年营业额接近4000万元,2009年计划达到5000万元,已交易的内容资源整合大约1000分钟,具体包括给上海东方卫视、公交移动电视等提供的《东方日志》、《上海故事》、《奥运人》等多集系列短节目,现在正在为“上海世博会倒计时一周年”提供365集的《世博影像》系列短节目[21],这些珍贵的影响资料的价值正在凸显。

数字化节目资源的再利用只是电视媒介营销“卖比特”的一个方面,在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里,利用自身节目制作技术和经验的相对优势,根据多种视频节目接收终端的不同要求,定制生产相应的数字电视节目进行市场交易,这是“新定位”理论带给我们的新空间。按照这个思路,关注媒介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我们还可以发现别的更多更大的市场需求。

(二)、从“旧媒介”到“新媒介”

罗杰菲德勒在《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一书中,把代表传播技术的三类语言和媒介形态变化联系在一起,认为口头语言对应第一次媒介形态变化,书面语言对应第二次媒介形态变化,数字语言对应第三次媒介形态变化[22]。传播科技的发展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今天我们不再使用电报,不再使用BP机,从机械电视到晶体管电视,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传播科技的历史告诉我们,“旧媒介”终将成为过去,“新媒介”终将改变传播的格局。现在,我国的数字电视新媒体正在蓬勃发展,如地面数字电视、卫星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等,传播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必将带来传统媒介的升级与革新。从“电视媒介营销空间定位示意图”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模拟技术时代”与“数字技术时代”对电视节目和传播理念带来的巨大变化。从传统媒体嬗变成新的媒介,像丑小鸭变成白天鹅,需要忍受脱胎换骨般的剧痛,但却值得去努力和付出。

新技术环境下电视媒介营销的进路,当然包含了对于新媒介载体和新技术观念的运用。

在完全变成“新媒介”前,“搭载新媒体快车”不失为电视媒介营销的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这方面的应用有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数据库营销、电子邮件营销、口碑营销等。比如,电视观众资料的数据库被视为电视媒体新的资产,在新近出现的家庭信息平台的构建中,这些资料开始得到重视,但是,我国各级电视台在建立和使用电视观众资料数据库方面,还仅仅停留在概念化的表层。这个方面,国外已经遥遥领先,美国学者认为:“站在节目宣传方的立场看,互联网所产生的种种可能性当中,最为重要的是观众同娱乐节目的互动。每个观众的互动都是不同的、独一无二的……要传播互动的、‘浸入式’的宣传讯息,就必须有收集和储存有关接收者信息的能力,这种信息的最基本形式就是用户有效的邮件地址。”[23]有些美国电视台用电子邮件形式取代邮寄的新闻方式,甚至对个别需要节目更改和重播信息的受众提供电子通知服务,有的还把宣传即将播出的节目电子刊物发送给观众[24]。我国电视机构在这方面的宣传仍然停留在宣传片花和游走字幕阶段,即使在电视台开办的网站上也仅有电子节目播出表而已,总体上仍是单项传播的方式,还未发现电子邮件提醒或受众订阅节目信息的服务出现。

除电视节目营销外,在电视品牌塑造和传播方面,我们还可以借助口碑营销。美国口碑营销协会的口碑营销大师Andy Sernovitz在《Word of Mouth Marketing-How Smart Companies Get People Talking》一书中,提出口碑营销“5T”模型,通过五个“T”开头的英文字母,给出了一个分析框架和操作步骤,这五个步骤分别是:谈论者(Talkers)、话题(Topics)、工具(Tools)、参与(Taking Part)和跟踪(Tracking)。[25]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给了受众一个前所未有的互动平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格局的形成,为口碑营销创造了一个新的起点。如何恰当运用博客、论坛、播客、社交网络等形式,充分发掘、培养“意见领袖”并发挥其在网络舆论宣传中的导向作用,从而完成电视媒介的网络营销,最终实现舆论经济,这是电视媒介宣传和营销人员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最后,借鉴新的传播理念和新的技术,电视媒介营销传播可以也必须向智能拼装营销方向发展。互联网Web3.0时代呼之欲出,这种“在Web2.0的基础上,让互联网更加个性化、精准化和智能化”,可以“完全是按照每个人关注的资讯类型、个人的需求和偏好设置的集合体,每个用户可以定制自己的互联网门户,或者创造属于个人的互联网应用平台”[26]的新概念提醒我们,电视媒介营销者智能拼装的“个人频道”时代即将来临,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向观众提供个性化的定制节目服务已经迫在眉睫。

八、结语

电视媒介营销的未来之路在哪里?电视媒介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应该怎样“重新定位”?对于面临新媒体技术应用和新媒体市场争夺的电视产业而言,研究这些问题的必要性毋庸置疑。本文为媒介营销的空间定位提供了一个模型建构的思路,这种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简单结构,而是针对不同媒介形态和技术特征各异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开放式结构。当然,据此推导来的电视媒介营销的进路也决非什么定论,它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决策思维的参考,难以尽数市场环境变化的微妙之处。数字化生存环境下的电视媒介,正面临一场媒介生态市场激烈竞争的阵痛,媒介融合中各种媒介形态的边界打破之后,整合“碎片化”受众资源或将带来新的增长中的媒介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注释]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03

[2]CNNIC.《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9-01

[3]鲁曙明.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52

[4]斯蒂芬马斯克勒特、罗伯特A.克莱恩.新媒体宣传.广播、电视和网络:宣传与营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05

[5]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4

[6]吴信训、王建磊.中外视频网站上电视新闻传播现状与创新策略探析.世界传媒产业评论(第4辑)[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58

[7]王兰柱.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08) [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6

[8]CNNIC.《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9-01

[9]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祝建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36

[10]沃尔特麦克道尔、艾伦巴滕.塑造电视品牌原则与实践[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27

[11]田智辉.新媒体传播——基于用户制作内容的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54

[12]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J].国际新闻界,2006-05

[13]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晔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3

[14]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晔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

[15]马丁迈耶.美国商业电视的竞争[M].刘燕南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38

[16]杨伟光.中国电视论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286

[17]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晔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3

[18]马丁迈耶.美国商业电视的竞争[M].刘燕南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77

[19]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梅清豪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40

[20]特劳特、瑞维金.新定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3

[21]根据上海市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大学影视与传媒产业研究基地“构建数字化电视新闻传播新体系”课题组2009年3月10日对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上海音像资料馆的访谈记录。

[22]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6

[23]斯蒂芬马斯克勒特、罗伯特A.克莱恩.新媒体宣传.广播、电视和网络:宣传与营销[M].刘微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08

[24]斯蒂芬马斯克勒特、罗伯特A.克莱恩.新媒体宣传.广播、电视和网络:宣传与营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44

数字化营销论文篇(5)

例如有一家全球知名的鞋类品牌,依靠遍布美国的传统实体商店而占据一定市场地位。近年来,网购的兴起导致实体店顾客纷纷转向在线购物,这时,数字营销文化对各大品牌商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品牌商数字营销文化的优劣对于提高顾客参与度、保持顾客忠诚度以及提高实际销售额及利润方面具有天壤之别。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些维护或损害品牌底线的数字文化“价值观”。

首先,我们往往花费营销费用和资源寻找能够完胜竞争对手的方法。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一方面,顾客预算收紧及空闲时间减少加剧了品牌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不论何时何地通过什么方式购物,顾客对品牌体验的期望值却越来越高。

面临这些挑战,品牌商寄望于数字营销来提高顾客参与度,扭转利润颓势。这时问题又来了,大部分品牌商的数字营销停留在揽客技巧以及相互之间的恶斗之上。除了更深的挫败感,这种想当然的数字化营销反而降低了顾客与品牌之间的互动。如果无法增加每一次品牌互动和体验的吸引力和直观度,无论何种体验方式都会被顾客抛弃。

没有大数据,哪有“营销智慧”。品牌商曾经把品牌创意和营销统统交给公关公司,让他们的艺术总监、设计师以及文案们费尽心思地构想品牌概念和品牌故事。另一方面,又请一帮分析师精打细算,编撰各种冗长的报表。

事实上,创意和数据之间的分界线早已不存在。要打造一个响亮的品牌,吸引顾客评论并促成购买需要数据支持。

没有人想要完全相同的购物体验,所以需要在不断测试中学习。光辉国际猎头公司(Korn/Ferry international)在高级管理人员之间开展了一项调查,一半以上的参与者认为公司应当为“测试-学习”活动分配经费,以探讨新的营销方式和保持品牌竞争力,一半参与者认为他们所在的营销部门没有足够的预算来开展这项活动。

数字化营销论文篇(6)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数字图书馆信息营销机制的含义,分析了数字图书馆实现信.息营稍机制的原因,以及怎样建立数字图书馆信.息营梢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信息产业在我国勃然兴起,在信息市场化浪潮中,图书馆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扩大自身产品与服务的销路,这是图书馆尤其是数字图书馆考虑的重要问题。

1信息营销机制的含义

1.1信息营销的含义

国内图书馆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思考图书馆进行市场营销理论的可行性,到目前已基本达成了共识。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营销就是数字图书馆对其信息产品与服务进行分析、调研、计划、组织、促销、分销,实现与信息用户的价值交换,满足信息用户需求的一系列过程。这一过程开始于信息机构对潜在信息用户消费需求的市场调查、分析,终止于最后满足于目标用户(现实用户)的具体信息需求,完成于与他们的价值交换。其核心和本质就是发现信息用户,挖掘信息需求,它强调以信息用户为中心以及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数字图书馆信息营销内容包括信息产品的营销与信息服务的营销。通过信息营销,缩短了图书馆、信息用户和社会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作用。数字图书馆不应满足于现有市场区隔与份额,必须以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与勇气,高度重视信息营销工作,不断推陈出新,适应市场化信息时代需要,建立完善配套的信息营销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信息营销机制,大力拓展市场生存空间。

1.2信息营销机制的含义

信息营销只是一种活动,一个过程。而信息营销机制就涉及到市场、竞争对手、用户等多方面的内容,它是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营销机制就是在选定目标市场的基础上,对其规模、需求以及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以及自身能力等因素进行分析,以确定有特色的能更好地满足特定需求的服务产品,在削弱竞争对手的同时,强化自身优势。

2数字图书馆实行信息营销的地位和作用

数字图书馆实行信息营销,是适应时代需要、谋求自身生存发展和满足用户需求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经济兴起,信息产业蓬勃发展,数以万计的信息咨询公司、服务中心、检索中心成立,彻底摧毁了“田园式”的传统图书馆模式,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也出现新的发展契机。我国已加人WTO,国外的信息服务业也相继进入我国,各类信息机构纷纷登台,相互角逐,传统的图书馆不改革创新主动出击,仍然固步自封,将丧失竞争力,其生存空间必然受到挤压。因此数字图书馆必须对自身的观念与管理策略作出相应的调整,特别是要适应市场化和信息化,实行信息营销,增强造血功能。同时,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内容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要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数字图书馆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变被动服务,为主动营销。所以,实现信息营销不仅是数字图书馆自身的要求,也是社会和信息用户的要求。数字图书馆实施信息营销时,重点是迅速获取用户需求的变化趋势,整合内部微观环境,作出适应环境变化的反馈。通过信息营销,了解需求,提供服务,把最好的信息,用最方便的方法,在最好的时机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更好地服务读者,树立形象,扩大影响,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数字图书馆信息营销机制的特点

3.1信息营销资源数字化

传统图书馆以收藏、加工、保存图书、期刊、资料等纸张为载体的文献信息为主,局限于印刷的文本信息。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标准化信息,包括文本、程序、声音、图像等二进制文件和多媒体信息。信息多以磁盘、光盘形式存在,并可实行网络查询、下载,信息量更大,传送更加快捷。信息营销资源的数字化,不但包括以上信息产品,还包括一系列的基于数字化网络系统的信息服务,如特色数据库信息检索、个性化、实时交互式数字化、网络化参考咨询服务。

3.2信息营销平台网络化

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大批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的开发和运用,给信息营销提供了迅捷的营销平台和空间。图书馆既是信息源,又是信息用户,成为信息网络上的具有经济实体的节点。每个数字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把自身丰富的信息物质送上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各图书馆间的信息资源优势互补,有利于高效、经济、合理地开发利用;可实现需求用户的远程访问,扩大用户群,增加经济效益;也使图书馆工作人员从大量、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和组织多层次信息咨询服务,直接参与市场,成为信息技术的中介,因此产生了“网上信息员”、“网上导航员”、“网上冲浪员”等以智力劳动为主的新型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随着海量数字化存储、信息数据的标准化,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将逐步实现全球共享。

3.3信息营销主体产业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在完成公益的同时,开展各种类型的有偿信息服务,已经得到社会和读者的认可。不仅可弥补国家投资的不足,也可以促使图书馆有自我生存的自身发展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机构从单纯公益型向以公益型为主,经营型为辅的服务机构转变。而部分数字图书馆正向经营型发展,把服务推向市场,定位以生产和经营信息产品为主,开展信息的深加工,如代查、代检索、代翻译、代办手续、代复制、联机检索、光盘检索、联机目录查询、网上专题信息服务等。提供信息资源的范围和载体更广泛。图书馆从文献资料的收藏者和提供者,转变为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开发者和提供者,逐步成为新型信息服务产业。

3.4信息营销对象多元化

与信息高速公路接轨的每一个数字图书馆,在高度开放的网络中,既是信息源,又是信息用户,还是为公众服务的特殊窗口。由于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图书馆间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一个整体。表征为用户群体传统的专业、地域等界限日益模糊,每个数字图书馆面对的都将是多层次、多类型、多地域的用户群体。

3.5信息营销模式开放化

数字图书馆营销模式由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服务向满足全社会各阶层读者需求的开放型服务转变,以主动向广大读者提供各种服务为己任。开始突破围墙,跳出固定场所,主动接触社会,摆脱了传统文献处理的限制,在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服务方面,面向网络环境,以新的方式组织、控制、选择、传播信息建立了辐射型的开放服务系统。面对社会的信息需求,图书馆的服务已经开始走出图书馆,面向社会、面向需求、上门服务。在做好阵地服务的同时,工作人员主动与用户联系,了解需求,采用新的服务方式,主动为读者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建立,图书馆将冲破传统营销模式紧密地配合社会需求,提供特色服务,有针对性的服务,提供远程交互式、针对个性化、综合集成化、增值立体化等多种形式的参考咨询服务,不断提高读者的满意率。

4如何建立数字图书馆信息营销机制

建立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营销机制,主要应从内、外两个方面人手,外则要建立适应外部环境的市场营销体系,内则须建立健全灵活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做到既满足社会需求,又推动自身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4.1建立适应外部环境的市场营销体系

4.1.1以信息营销观念树立全新的建设观

从市场营销的观念来看,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不是我们能够做什么,而是我们需要做什么,是我们怎样做,做什么才能最好地满足信息用户目前以及将来的需求。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而言,信息营销是出发点,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念与模式才能使得我们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获得成功,不仅把事情做好,更重要是要把事情做对。

4.1.2强化市场调研提供决策依据

虽然市场调查本身不是预测,但通过调查我们可以掌握和积累大量的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市场营销的基本立足点是了解用户需求,然后以合适的产品与服务来满足这样的需求。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经过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从传统图书馆几十上百年的运作经验来推测数字图书馆的用户需求是不太现实的。数字图书馆市场营销,必须考虑到新的用户需求与行动模式环境变化的影响。数字图书馆的用户需求从传统的信息获得转化到知识交流,从单一的信息需求转化到对信息综合分析得出解决方案的要求。同时,用户对信息需求的行为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更多地希望能够随时随地获得信息,而不受传统图书馆的营运时间的限制等。

4.1.3目标市场定位策略

目标市场是指图书馆在对其用户及其需求的研究与分析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市场,从而为其确定特定的信息服务范围。也就是图书馆投其所好,决定为之服务的哪个顾客群。为作好目标市场定位,主要从市场状况、竟争对手、经营政策和自身条件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在科学分析的基础进行目标市场定位。

4.1.4采取与市场相适应的营销战术

营销战术指的是组织对其内部与实现营销战略有关的各种可控因素的组织与运用。结合数字图书馆而言,主要有:(1)产品策略。数字图书馆的产品一般是指信息产品或信息服务。其中信息服务很可能成为数字图书馆服务的主要产品。(2)价格策略。数字图书馆是否需要价格策略,这个问题一直是讨论的热点。然而在数字图书馆的服务中,全部免费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数字图书馆产品与服务而言,其定价与付费方式都是一个麻烦的问题。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价格策略在营销组合中起重要的作用。(3)分销策略。分销策略就是在合适的地方卖合适的产品。数字图书馆不能像传统图书馆那样单打独斗,要实行相互纵向及横向的联合,以发挥各自的优势。联合的可能是其他图书馆、信息服务厂商、通讯服务等。(4)促销策略。促销手段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宣传。如免费的公益广告;同新闻单位合作,利用电台、电视台等传媒并办一些服务专栏;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大力宣传本馆的服务。(5)品牌策略。树立数字图书馆的品牌形象,扩大自身的影响和知名度,立足于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中。

4.2建立健全灵活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

4.2.1构建营销管理的原则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营销体系建立后,其内部必须要有健全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营销管理的原则:(1)营销目标的一致性。满足既有市场需求和激发潜在市场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2}营销动作协调性。避免由于一个环节步伐的不和谐造成整体效率下降。(3)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以便调整营销策略。

4.2.2建立健全的营销激励机制

大量的工作实践证明,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是与人所受的激励程度相联系的。在数字图书馆工作中,有效的激励方法有物质激励、目标激励、竞争激励、感情激励等,为了发挥激励的积极作用,防止产生消极的作用,掌握正确的激励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4.2.3强化信息营销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保证信息营销目标的实现,应切实加强信息营销工程的基础建设。一是网络建设。图书馆系统具有强大的营销优势,整个中国图书馆是一个强大的营销网络。数字图书馆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和网络开展信息营销服务。二是人力资源开发。在强化整体队伍的业务和职业道德素质建设的同时,要注意信息营销人才的开发。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营销的实现,缺乏的不是环境和条件,而是营销人才。

数字化营销论文篇(7)

关键词:数字化媒介 营销推广 影响因子 实证分析

基于网络而兴的数字化媒介被称为新媒介,已经成为当前发展最快、影响深广的最强势媒介。2011年以来,中国数字化媒介用户持续增长、应用不断丰富、网络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数字化媒介已经成为产品营销推广的新力量。

由于数字化媒介用户的增长、应用的丰富等,已有许多的企业抓住时机,利用各种新媒介对自身及产品进行推广,而无论采取哪一种推广方式,用户在使用或者购买企业产品时,都取决于用户的需求和态度、外部因素等诸多因素。因此,在数字化媒介推广日益发达的时代,研究数字化媒介推广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数字化媒介营销推广的优势

企业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品牌的传播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正确的渠道和行之有效的方式才能传播企业的品牌产品形象,才能收到预期效果。而传播与媒介密不可分,当前的媒介环境正进入一个数字化媒介时代,数字化媒介推广是基于特定产品的概念诉求与问题分析,对消费者进行针对性心理引导的一种营销模式,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企业软性渗透的商业策略在新媒介形式上的实现,通常借助媒介表达与舆论传播使消费者认同某种概念、观点和分析思路,从而达到企业品牌宣传、产品销售的目的。

数字化媒介推广不仅凭借着互联网等数字平台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拥有“广度”、“覆盖度”,更有着传统媒介所没有的“深度”。新媒介的魅力在于,可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从而产生“深度”。新媒介推广借助于新媒介中的受众广泛且深入的信息,达到让用户一起参加到具体的营销活动中。例如,利用微博进行的话题讨论:请认证名人、微博名人就某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微博用户在参与话题讨论的同时,就会对于企业产品进行思考,对于产品有了进一步认知与了解,从而企业可以凭借这样的方式扩大想要推广的品牌、产品的影响范围。总的来说,其优势包括:让消费者自主选择,并有效互动;有效降低营销成本;提升广告的创意空间;更精准化的客户定位,满足个性化需求;巨大的数据库营销资源可供挖掘。

研究模型的提出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由美国学者戴维斯(Fred D.Davis,1986)根据理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延伸态度-意向的关系,在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领域发展,用于解释和预测人们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该模型已经获得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支持,旨在研究和预测使用者对信息系统接受的信念、态度和行为意向。TAM模型通过了解使用者与信息系统交互后的具体接受情况,尝试研究人们为何接受或者拒绝信息系统,进而解释使用者感知信息系统的有用性和易用性与态度、行为意向和真正使用计算机行为之间的关系。

当前,技术接受模型被广泛用于消费者移动互联网服务、网上购物、微博营销的领域,并且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基于TAM 模型研究,以及对我国数字化媒介营销推广使用问题的研究和归类,本文拓展了技术接受模型,在感知有用及感知易用的传统技术接受模型基础上,新增了符合研究内容的外部变量。认为影响用户接受数字化媒介营销推广使用的主要影响因子有:感知数字化媒介营销推广使用的有用性、易用性和安全性,数字化媒介营销推广使用的沟通性、熟悉性、售后担心程度等。这些因子影响着用户对数字化媒介营销推广使用的态度、意向和行为,其拓展后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研究设计及数据分析

问卷设计和发放回收过程。本次调查设计出27个封闭式问题,问卷的评定采用量表的方法,将量尺分为五部分,分别以“很符合(很认同)”记5分、“符合(认同)”记4分、“一般”记3分、“不太符合(不太认同)”记2分、“很不符合(很不认同)”记1分。共有204位社会大众、产品推广负责人、数字化媒介工作人员等参与本次调查,共收到问卷204份,经过答卷矛盾题排查无效答卷27份,得到有效答卷177份。有效样本的基本情况描述:本次调查共177人,其中男性82人,占总数的46.3%;年龄中,26-35岁人数最多,为71人,占总数的40.1%,其次为18-25的68人,占总数的38.4%;职业中,全日制学生为46人,占总数的26.0%,其次为其他19人,占总数的10.7%。

数据分析。问卷信度分析从表1中可以看到,Cronbach s alpha系数为0.903,表明本问卷信度较好。

相关性分析。基于上述论述,为了验证图1的模型框架,我们提出了以下假设:H1:用户感知新媒体推广的“有用性”对其使用被推广的产品的“态度”没有影响。H2:用户感知新媒体推广的“易用性”对其使用被推广的产品的“态度”没有影响。H3:用户感知新媒体推广的“安全性”对其使用被推广的产品的“态度”没有影响。H4:用户感知新媒体推广的“沟通性”对其使用被推广的产品的“态度”没有影响。H5:用户感知新媒体推广的“熟悉性”对其使用被推广的产品的“态度”没有影响。H6:用户感知新媒体推广的“售后”对其使用被推广的产品的“态度”没有影响。H7:用户感知新媒体推广的“有用性”对其使用被推广的产品的“意向”没有影响。H8:用户感知新媒体推广的“态度”对其使用被推广的产品的“意向”没有影响。本次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对两个变量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P

模型假设验证。H1:用户感知新媒体推广的“有用性”对其使用被推广的产品的“态度”没有影响。如表2,检验统计量的概率P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应拒绝原假设,认为感知有用性与态度存在显著关系。感知有用性与态度为正相关关系,即感知有用性得分越高,态度得分也越高。H2:用户感知新媒体推广的“易用性”对其使用被推广的产品的“态度”没有影响。如表2,检验统计量的概率P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应拒绝原假设,认为感知易用性与态度存在显著关系。感知易用性与态度为正相关关系,即感知易用性得分越高,态度得分也越高。H3:用户感知新媒体推广的“安全性”对其使用被推广的产品的“态度”没有影响。如表2,检验统计量的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应拒绝原假设,认为感知安全性与态度存在显著关系。感知安全性与态度为正相关关系,即感知安全性得分越高,态度得分也越高。H4:用户感知新媒体推广的“沟通性”对其使用被推广的产品的“态度” 没有影响。如表2,检验统计量的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应拒绝原假设,认为感知沟通性与态度存在显著关系。感知沟通性与态度为正相关关系,即感知沟通性得分越高,态度得分也越高。H5:用户感知新媒体推广的“熟悉性”对其使用被推广的产品的“态度”没有影响。如表2,检验统计量的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应拒绝原假设,认为感知熟悉性与态度存在显著关系。感知熟悉性与态度为正相关关系,即感知熟悉性得分越高,态度得分也越高。H6:用户感知新媒体推广的“售后”对其使用被推广的产品的“态度”没有影响。如表2,检验统计量的概率P值为0.096,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应接受原假设,认为售后与态度之间无显著性关系。H7:用户感知新媒体推广的“有用性”对其使用被推广的产品的“意向” 没有影响。如表2,检验统计量的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应拒绝原假设,认为感知有用性与意向存在显著关系。感知有用性与意向为正相关关系,即感知有用性得分越高,意向得分也越高。H8:用户感知新媒体推广的“态度”对其使用被推广的产品的“意向”没有影响。如表2,检验统计量的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应拒绝原假设,认为态度与意向存在显著关系。态度与意向为正相关关系,即态度得分越高,意向得分也越高。

结论

本论文基于TAM模型,结合我国数字化媒介营销推广发展现状和用户使用多媒体推广的行为的复杂性,构建了用户数字化媒介营销推广使用行为接受度模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感知有用”、“感知易用”、“感知安全”、“沟通性”、“熟悉性”,这五个因素对于“态度”有着积极的影响;“感知有用性”、“态度”这两个因素,对于“意向”也有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若数字化媒介营销推广能让用户感受到有用、高效,体验到简单、方便操作,感到更加安全,沟通性更好,用户也就更能接受和使用数字化媒介营销推广服务。因此,企业在使用新媒介推广时,可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推广过程的服务让用户感觉是有用的,如为用户提供更加及时、精准、实惠的产品信息等,帮助用户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二是新媒体推广的使用平台是简单易于操作的,用户在购买、使用的过程中是方便快捷的,如操作界面清晰整洁、文字信息通俗易懂、操作流程方便容易,从而提高用户与新媒体平台的交互水平。三是提高用户购买、使用产品服务的安全系数,以及提高浏览信息的真实性,让用户信任新媒体推广。四是提高沟通性,可以开设用户间沟通的平台之外,增加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平台,让用户增加对产品的了解,同时让企业也更加了解用户心理及对产品的需求。

数字化媒介营销推广作为新兴的营销推广方式,企业在注重营销推广效果的影响因素时,也不能忽略用户内在对产品的需求,结合推广效果的影响因素与用户产品需求,企业对于推广产品也就有了更积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魏武挥.新营销及其出路[J].新营销,2009(10)

2.杨毅,董大海.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倾向前因研究述评[J].预测,2007,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