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1 16:38:20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篇(1)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入学语言准备整体现状根据样本在各维度的均值与满分的差距可以看出,幼儿在视—动转换、细微差异识别、空间知觉、前阅读技能上面表现较好;在听—动转换、汉字结构意识方面的表现次之;在故事理解以及图画理解与讲述方面的表现最差。(见图1)听—动转换任务(听指令做动作)要求幼儿按照所听到的指令做出相应的手部和上肢动作,以考查幼儿将听觉信息转化为肢体动作的能力。理解指令并能按指令行事是我国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期望与要求,也是幼儿入学适应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是幼儿入学适应重要的预测性指标之一。从心理过程来看,听指令做动作是听—动转换过程;从语言发展角度来看,是幼儿言语倾听和言语理解能力的表现。在本研究中,多数幼儿能够听懂指令,但一半以上的幼儿控制手部动作的能力较弱。细微差异识别任务(形近字识别—找字)考查幼儿对汉字字形结构细微差异的识别能力。笔划、部件、方位等的细微差异形成了汉字之间在字形结构上的细微差异。能够感知汉字在字形结构上的细微差异是幼儿识字、写字的重要心理基础。该任务不要求幼儿能认读汉字,只要求幼儿发现形近字之间的差异。在本研究中,70%以上的幼儿都能正确识别,表明多数幼儿能够注意到汉字在字形结构上的细微差异。汉字结构意识任务(识别缺失部件—补字)是向幼儿呈现不同结构(包括上下结构、左中右结构、包围结构、既有左中右又有上下结构)的汉字,要求幼儿通过比较找到指定汉字的缺失部分。汉字的特点是每个字都具有自身的字形结构。该任务只要求幼儿能够感知和识别汉字的字形结构,不要求认读汉字。在本研究中,约有60%的幼儿能够正确感知和识别汉字的字形结构。故事理解任务(听故事回答问题)要求幼儿在听完一个小故事后回答问题,以考查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听力理解是幼儿口头言语能力的成分之一,是幼儿语言能力测验或入学语言准备测验的重要维度。在本研究中,有70%多的幼儿能够回答只需要简单推理的问题,但只有一半幼儿能够根据故事中的线索进行间接推理。空间知觉任务(听指令画图)是要求幼儿按照指令在特定位置画出某种形状,考查幼儿的听力理解和精细动作能力。精细动作能力是读写准备能力的重要构成成分之一。在本研究中,80%的幼儿能够画出正确的形状,但只有30%的幼儿能够在正确的位置画出要求的形状,表明幼儿在理解较复杂的方位语言时存在一定困难。视—动转换任务(记图画图)是要求幼儿先观看图案,然后凭记忆画出看到的图案。对图形的记忆与加工是汉字书写的心理学基础。汉字的特点是写字比识字难,原因在于识字是图形再认的过程,写字是图形识记和再现的过程。本研究将视—动转换(图形识记和再现)作为幼儿入学语言准备的测查维度之一。在本研究中,约70%多的幼儿能够正确画出所看到的图案的结构和形状。排图讲述任务(排图讲故事)要求幼儿将可以任意排列的3张图片进行排序并讲述故事,从句子、讲述的连贯性和讲述的生动性等三个方面以考查幼儿图画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本研究中,有17.2%的幼儿不会主动讲述;45.8%的幼儿仅能罗列一些个别对象,讲述线索断续、不衔接;只有1.5%的幼儿能够生动、富有想象力地讲述一个完整故事;19.6%的幼儿在讲述中能够加入人物之间的对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展开故事情节,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前阅读技能任务(翻看图书)是要求幼儿会正确拿书、识别书的封面、知道书的书名、会翻到指定的页码;知道阅读顺序等。在本研究中,多数幼儿都能正确判断书名和页码,了解阅读的顺序,但仅有半数幼儿知道封面。相比较其他方面,幼儿对封面的认知较弱。(二)幼儿入学语言准备水平的城乡差异1.总体差异按幼儿的测验总分和各维度上的得分高低进行排序,城市、县城、乡镇和农村幼儿的得分呈依次降低趋势。城市幼儿入学语言准备总分均值为19.65,县城幼儿为17.88,乡镇幼儿为15.34,农村幼儿为12.42。其中,城市幼儿语言总分均值几乎比农村幼儿高出一半。这种随城市、县城、乡镇和农村依次呈递减的趋势存在于每个测查维度上。(见表4)以幼儿园所在地为自变量,以城乡不同地区学前一年幼儿语言总分及各维度均值为因变量,对城市、县城、乡镇、农村幼儿园或学前班幼儿入学语言准备水平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城乡学前一年幼儿在测验总分以及各具体维度上,市、县、乡、村两两之间都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01)。2.具体差异为进一步了解城乡幼儿在入学语言准备上的具体差异,对城乡幼儿在各题目上的得分进行分差分析(见表5),研究结果如下。(1)听—动转换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城乡幼儿在听—动转换任务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两两比较发现,城市与县城幼儿、县城与乡镇幼儿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随着行政级别的降低,市与乡、村之间,县与村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由表4可见城乡不同地区幼儿园幼儿均值介于1.22~0.74之间。市辖区幼儿园幼儿均分显著高于县城、乡镇和村幼儿园幼儿。乡镇和农村幼儿园幼儿得分低于总体平均值。农村有较高比例的幼儿在顺序、部位和数量上存在错误,不能按照指令做出正确的动作。(2)细微差异识别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城乡学前一年幼儿在细微差异识别任务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由表4可见城乡不同地区幼儿园幼儿均值介于1.79~1.36之间。其中,市辖区幼儿园幼儿均分显著高于县城、乡镇和村幼儿园幼儿,乡镇和农村幼儿园幼儿在该维度得分都低于总体平均值。但两两比较发现,乡镇与农村幼儿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和县城都有80%多的幼儿能够正确识别,但乡镇和农村幼儿中有70%多能正确找出简单的独体字“天”字,能够正确识别较复杂的“部”字的幼儿不足70%。(3)汉字结构意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县城、乡镇、农村幼儿之间在不同结构汉字的识别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城乡幼儿的得分均值介于1.43~0.96,其中近70%的城市幼儿能够正确识别,但能够完成任务的农村幼儿比例不足半数。(4)故事理解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县城、乡镇和农村幼儿两两之间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城乡不同地区幼儿园幼儿的均值介于4.56~2.79之间,城市幼儿的得分近乎是农村幼儿的两倍。在第一问“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城市幼儿完全答对4个小动物的频数比例为44.4%,但接近一半的农村幼儿最多只能答对两个小动物。第三问和第四问考察幼儿对整个故事的理解程度,城市和县城超过一半的幼儿都能正确回答出来,但是乡镇和农村的人数比例都不超过50%。可见,随着问题难度的上升,城乡之间的差异渐趋显著。(5)空间知觉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县城和乡镇、乡镇和农村幼儿在这个任务上的表现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他两两之间都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城乡幼儿的均值得分介于1.01~0.74。城市、县城、乡镇和农村幼儿中能够按照语言提示找到正确位置的人数比例依次为47%、22.7%、21.2%、9.1%,能够正确画出所要求的圆形的人数比例依次为39.5%、22.0%、26.6%、12.0%。(6)视—动转换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县城、乡镇、农村幼儿两两之间都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城乡幼儿的得分均值介于1.54~1.14,其中,城市、县城、乡镇、农村幼儿中能够完全正确画出图案的人数比例依次是46.3%、22.0%、22.0%、9.6%,城市幼儿的人数约是农村幼儿人数的5倍。(7)排图讲述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句子和讲述的生动性上,仅城市和县城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他两两之间差异显著;在讲述的连贯性方面,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城乡幼儿的均值介于5~2.82,其中城市幼儿得分几乎是农村幼儿的两倍,幼儿在所有子维度上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排序均是城市、县城、乡镇、农村。(8)前阅读技能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县城、乡镇、农村幼儿之间在识别封面、找到书名、找到页码、了解阅读顺序四个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城乡幼儿的得分均值介于3.11~1.88,城市幼儿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在这四个方面均有80%多的城市幼儿能够正确完成任务,但只有约1/3的农村幼儿能够完成任务。

讨论与建议

(一)学前一年幼儿入学语言准备存在着发展不同步现象本研究发现,无论是城市还是县城、乡镇、农村的幼儿,在细微差异识别能力、前阅读技能、汉字结构意识、听—动转换等维度上的发展水平都优于其他维度,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发展水平最差。这与以往研究结论相符。[12-13]这种不同步、不均衡现象表明,虽然由于教育环境不同,城乡幼儿在每个维度上的均值与发展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都遵循同样的发展规律,表现出一致的发展顺序。与其他几个维度相比,幼儿在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方面的发展相对较缓。这一现象的产生既有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特征的影响,也有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作用。本课题组在对城乡学前一年班级教育环境质量的评价研究中发现,总体上,许多幼儿园班级为幼儿提供的图书不足;教师较少与幼儿进行个别交流,但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较少注意倾听幼儿的谈话;教师较少给幼儿阅读图书或讲故事,在阅读和讲故事过程中不注意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进行推理,因此,不利于幼儿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转变语言教育理念,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图书材料,在一日活动中鼓励幼儿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经验,重视幼儿的独立阅读及成人参与的共同阅读,以培养幼儿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早期阅读能力。(二)学前一年幼儿入学语言准备水平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本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县城、乡镇、农村幼儿在入学语言准备测查各维度上均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距,乡镇和农村幼儿入学语言准备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和县城学前一年幼儿。国内有研究发现,87.6%的城市幼儿入学准备状况处于优秀或中上水平,87.7%的农村幼儿入学准备状况处于中、下水平,城乡幼儿之间存在显著差异。[3]城乡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的差距是导致幼儿入学语言准备水平差距形成的重要原因。国外关于托幼机构教育环境质量和幼儿发展结果(包括入学语言准备)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不同质量的托幼机构教育使幼儿入学语言准备状态呈现不同的发展水平。[14-15]本课题组关于城乡学前一年班级教育环境质量的比较研究发现,就总体水平而言,城市幼儿园的语言课程质量优于县城、乡镇和农村。城市幼儿园能提供一些供幼儿阅读的图书,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能注意倾听幼儿并鼓励幼儿表达,并会每周给幼儿讲1~2次故事。但乡镇和农村幼儿园在图书提供、倾听与表达、早期读写等方面都表现较差。“缩小在入学前就已经存在的学习和发展上的差距涉及到后续的义务教育效益、阻断贫困在代际间的恶性循环、种族平等及社会和谐发展等一系列重要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16]。我国政府应该优先有质量地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推动城乡学前一年教育的均衡发展,有效地缩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城乡差距,缩小学前幼儿在入学语言准备水平上的城乡差距,以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本文作者:刘焱秦金亮潘月娟石晓波工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篇(2)

1.1 农村数字电影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自“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政府提出各级部门要建设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从而丰富农村的业余生活,事实上,在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中,农村电影在农村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娱乐活动,它除了能够让村民们体验到文化的大餐,还能从中掌握必要的科技知识,由此可见,农村电影是一项既简单又灵活的社会文化活动。随着我国政府开始将农村电影“2131”工程加入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将其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项目,我国的各级政府也开始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因此,如何把这项民心工程做好就是当前各级政府所需解决的问题,截止去年年底,我国已经建成342条农村电影数字院线,并拥有65341套数字放映设备,假如根据我国当前44000个乡镇来说,每个镇至少拥有一套数字放映设备,这样就基本形成了一套全国性的农村电影数字放映体系,目前,放映任务也在不断地推进当中。

1.2 放映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的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基本上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然而,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还无法满足农民对电影的巨大需求,因此,在电影放映队伍的管理中存在着些许问题,主要有以下4方面:(1)农村电影放映队伍的归属问题仍未解决;(2)数字电影尽管已经普及,但是放映人员的选配工作仍不明确;(3)乡镇在农村电影放映管理中的角色定位;(4)农村放映员的基本保障。而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到了农村电影放映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降低了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总体效率,尽管当前我国对农村电影放映队伍的管理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当前的发展和现阶段的变化趋势并不相符。

2、加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伍管理的建议

由于当前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落实我国提出的“2131”工程,确保数字电影能够有效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时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做好以下3方面的建设工作:

2.1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目前,农村电影放映员大多是临近退休的中老年人,在农村的放映队伍中,年轻人所占的比例非常少,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以下3点,分别是:(1)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报酬过低,难以维持青年人的生活需求;(2)由于放映员大多需要下乡去放映电影,因此他们的工作环境往往非常艰苦;(3)放映员并未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放映员的工作无法得到保障。基于此,我们可从这三方面来改善农村电影放映员的工作,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分别是:(1)不断地完善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环境,同时增加放映员的工资报酬;(2)大力地宣传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让知识型的农民加入到放映队伍中;(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放映员的社保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放映员的后顾之忧,从而保证农村电影放映的总体效率。

2.2 加强体制建设,理顺隶属关系

目前,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在具体实施中面临诸多的问题,分别是:(1)某些乡镇没有重视电影放映工作,他们认为放映工作只是广电部门的事,并不在他们管辖的范围内;(2)个别的村干部在审批放映工作时并不予以配合,有的还故意刁难,使得放映工作难以展开。事实上,地方的电影公司并不属于文化部门机构,其中,广电部门在乡镇并没有设立相应的站所,因此,农村电影放映队伍在基层中并不属于乡镇的管辖范围,很多人将其作为一个自由性的民间组织,近年来,我国的各级乡镇开始重视起电影放映工作,各级的电影公司也设置了相应的放映员管理制度,然而,一直以来,这支游离在体制之外的队伍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归属,而电影公司由于资金有限,往往也没有将其纳入正式编制内,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难度,同时也对农村放映人员的情绪起到了一个消极的影响。

2.3 加强政府扶持,制定保障体系

一直以来,农村电影放映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都是电影公司负责的,然而,电影公司却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风险,尤其是在我国农村开始实行数字化放映之后,设备的采购费、维修费和使用费都比传统的胶片电影高,这就增加了一定的放映成本,因此,笔者建议将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加入到公共文化服务制体系,通过明确电影公司的定位,同时赋予其一定的管理职能,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放映员的社保问题。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数字电视 双黄乡 调研

一、2012年全乡数字电视工作概况

2012年,我乡在莲都区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及区网络传输中心、黄村广电中心站的正确领导下,不怕苦,不怕累,抢时间,赶进度,全力以赴的努力工作,并于今年年底基本完成数字电视整转工作。目前,共有661台终端用户、87台终端低保户顺利看上数字电视,已销售36台数字电视机顶盒。

二、全乡数字电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农民对数字电视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

调查发现,尽管普通农民通过各种渠道早已对数字电视这个名字非常熟悉,但是很少有人清楚地知道数字电视是什么、有什么功能?绝大多数农民概念不清,认识模糊。里佳源姓谢的一位村民说:“不管是什么电视,只要有电视看就行。搞数字电视不过是换一种方法向用户多收一点钱而已。”村民们还说:“安装了数字电视后,一个机顶盒只能用于一台电视机的收看,家中其它电视就看不到节目了,只能当摆设,若想看,还得花几百元买机顶盒,三台电视以外的,还要多付费用,还不如买个‘卫星锅子’收看”。

(二)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相对薄弱。

调查发现,对于安装有线数字电视的接受程度,经济条件好的村好于经济条件差的村。只有10%农户有安装数字电视的愿望和要求,想及早地享受数字化生活;大多数农户都认为现有的有线电视节目已满足收看,认为可装可不装,但是对于买个机顶盒花上几百元还是不太愿意接受;剩下的属于低保户,对于他们来说,虽然有机顶盒赠送,但是他们当中大多数人都是文盲,对于数字电视如何遥控,如何正常的开关电视都存在困难。

(三)开展数字电视以来对于我们工作人员来说增加了维护的难度。

数字电视不像有线电视那样只需要保证用户家里信号强度满足要求,稍微一点不清楚都是可以正常收看电视节目的。现在的数字电视信号稍微有一点差错就出现马赛克现象,根本无法正常收看电视节目,而且还要考虑到误码率、载噪比等好多技术问题。农村并不像城里百姓那样住在小区的楼房里,他们家一般都是分散的,线路信号计算需要更加精确,有些偏远的农村甚至还需要爬山,这对于我们维护起来就更增加了难度。

(四)很多农户不会正常运用和收看数字电视。

调查发现农村老百姓家里电视机很多都是旧的,有些甚至是二十年的老古董电视机,这些电视机后座不存在视频输入和音频输入插孔,根本无法安装数字电视机顶盒,需要他们重新购买电视机;而且有些农户家里的遥控器不是配套遥控器,他们不得不要交叉使用两个遥控器,有些文盲的连电视机都开不起来,就更别谈正常收看电视节目。

(五)存在不法竞争因素影响。

由于卫星电视接收装置成本较低,安装简单,加之缺少监管,相比于数字电视,部分群众违法私接卫星接收器就显得很便宜,如,用户常用的一种“卫星接收小锅”,包括机顶盒等一整套在内也只要150元左右,并且平时不需要收取使用费。

(六)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数字电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也是广播电视台现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的工作。尽管电视台前期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去搞调研、搞学习、搞培训。但由于缺乏此类工作的经验,一切工作都是从莲都区网络传输中心或是别的乡镇文化站学习而来,工作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在所难免。反映在用户身上,就出现了诸如服务电话经常占线、故障报修后由于工作人员过少不能及时上门维修、技术水平跟不上、维修质量不高、需要反复多次维修等问题。

(七)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改造的资金投入不足

有线电视数字化既是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群众文化生活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区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已不能满足有线电视数字化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网络升级改造,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予以支撑和保障。虽然前期,我们即将完成莲都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但要完成全区所有乡镇农村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还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资金缺口很大。

三、全乡数字电视普及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一)深入宣传推广,形成社会共识

对有线电视数字化重要意义进行广泛、深入和有效地宣传教育,不断形成社会共识;对我乡数字电视的运营模式、收费标准、整体转换等进行解惑释疑,引导用户转变消费观念,化解矛盾和阻力;积极主动向用户普及数字电视知识,细化使用说明和指导,帮助用户改变收视习惯,克服使用数字电视的障碍;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为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工作氛围。

(二)加强管理服务,满足群众需求

一是研究有线电视数字化的新情况,加强安全播出监管,巩固宣传阵地,维护文化信息安全。二是增加服务内容,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对基本用户要适当增加节目套数或服务内容,对过渡期间保留的六套模拟电视节目,要保证用户正常收视,过渡期结束后应继续保留六套基本模拟电视节目,保障农户尤其是低收入和困难家庭能够看到基本的电视节目。三是加强客服中心建设,公布服务规范,加大技术维护力度,健全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保障用户正常、便捷使用。四是努力开发网络业务和功能,加快推广数字电视多样化、个性化、多功能、多层次服务内容。

(三)重视队伍建设,做好人才保障

要灵活用人机制,解决人才问题。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适度放宽主管部门自主聘用人员的权利,聘用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进入队伍,以解决目前乡镇数字电视管理范围广,队伍人员少问题。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和骨干队伍建设,提升队伍整体素质,以适应数字电视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需求。要切实重视乡镇广电网络维护队伍建设,健全基层技术服务网络,切实提高技术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黄高高;数字电视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展望[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02期

[2]吴新宇;当下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07期

[3]吴昌进;浅析当前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技术应用及发展前景[J];科技资讯;2010年13期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篇(4)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目前村级会计基础工作差,具体表现在:一是账簿设置不规范。“包包账”“糊涂账”“流水账”较多,核算乱。二是原始凭证不规范。白条抵库存、自买自报等现象时常发生。三是报表不齐。有相当部分乡镇有年报无季报或有季报无年报。四是会计档案不全,有些凭证、账簿、报表没有及时分类归档保管,一两年就遗失了。

2.管理体制不明。目前在村级财务管理权问题上一直意见不一致,客观上存在着乡村两级财务有乡级农经站、乡级财政所两线管理,造成了机构重叠,人员冗多,管理职权、范围不明确。

3.财会人员素质不高。据调查,目前村乡财会人员普遍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训练。

4.对管理者制约不严。有的乡村领导财经法纪观念淡薄,有章不循,有法不依,个人说了算,长官意识严重。

5.财务监督不力。不少乡镇很少对村级财务进行定期审计,没有监督机制,缺乏民主理财和群众监督意见。

二、农村财务管理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同时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是农村基层组织、思想、政权建设的需要

由于目前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四不清”问题,造成了目前村级经济的重大损失,影响了村里工作的正常运转,所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财务审计、民主理财制度在当前是刻不容缓。

1.围绕“统”字,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首先要统一思想,规范监督程序;二是统一账、表、册、据,规范会计操作程序;三是统一审批手续,规范支出管理;四是统一业务培训,规范交接手续;五是统一档案专柜,规范财务资料。

2.强化“责”字,加强会计资料管理。一是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进行全面清理,逐月逐年装订成册,立卷归档;二是要专人保管,专地专柜存放;三是对会计档案存档、移交、查阅,要建立存、交、查登记簿,完善手续,明确责任,避免资料的丢失。

3.突出“严”字,定期开展财务审计。首先对村级财务实行定期审计、专项重点审计和不定期抽样审计相结合的审计制度,努力做到“民主评议,逐月定审,季报复审”,及时发现问题,就地解决;二是逐步建立乡村会计报表必须经会计师审签有效制度。

4.明确“章”字,建立约束机制。一是要建立村级财务跟踪审计制度,尤其是不相容职务控制制度,设立主办与出纳会计,是实行账款分开;三是建立“一支笔”审批制度,控制多头批款,多头报销现象。

5.坚持“明”字,真正做到民主理财。农村财务能否如实向群众公布,能否接受群众的监督,事关重大,它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因而农村必须要实行财务公开,进行民主理财。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要本着实事求是,对党和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对财务公开中揭发出来的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要在群众进行民主评议的基础上,该纠正的纠正,该查处的一查到底。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数字鸿沟;年龄差异;城乡差异

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最初是传统金融业务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采用了互联网技术的传统金融,其业务中的信息传递、数据处理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改善。第二阶段是第三方支付迅速发展。在这个阶段,一些具备良好实力,具有信誉保障的第三方机构,参与到交易双方的支付当中。第三个阶段是金融业务进一步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的现阶段,数字技术参与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为银行业务发展和客户拓展开辟了全新的空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金融机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银行的服务对象———客户。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数字技术在金融业务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金融业务的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它在给客户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不便,造成了面对某些特定客户群体的“服务差异”问题。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银行客户群体中对于数字类金融产品的熟悉程度和利用程度的差异越来越明显。有的客户对于新技术十分熟悉,使用起来毫无障碍,也有的客户对于新技术、新工具既不熟悉,也不信任。这些客户的不同体验,造成了不同顾客间的三大差异:对银行服务体验的差异,个人金融管理能力的差异,以及对互联网金融平台认可的差异。相当一部分客户,对于接受银行数字化的金融平台,有获得工具、掌握使用技能和信任互联网金融三个方面的障碍。这些障碍的产生,与数字技术的运用密切相关。而互联网金融的服务障碍,影响了客户的服务体验,进而降低了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银行的不同客户群体之间,存在着“数字鸿沟”,带来客户接受服务的不平等。数字鸿沟的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数字鸿沟的概念被定义为能不能获得信息通信技术的差别,有的人容易得到电脑、手机等数据终端,也能够连接上互联网,能接触到数字信息服务,而有的人,因为经济技术等条件不足,难以得到数据服务。随着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仅仅取得信息技术已不足以造成差距。第二阶段,数字鸿沟体现在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上的差距上,人们都能获得数字信息服务,但是在使用这项服务上,不同的人,使用能力不同。具体地说,有四个维度上差距:人们使用信息技术的自主性、相关技能、社会支持以及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第三个阶段的数字鸿沟,体现在使用信息技术的结果上。不同的人使用信息技术产生了不同的结果,使用信息技术结果的不同,体现在获得的利益不同,数字信息为有的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挣了很多钱”,也有人感到数字信息“太复杂了,太不可靠了”,甚至经济损失惨重……数字鸿沟发展的三个阶段,从客户能不能使用互联网技术,到使用方式和效率的不同,再到使用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不同结果,数字鸿沟在一步步加深,所带来的不平等被越来越多地注意到。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完善,需要重视客户对互联网金融的态度,尤其重视因“数字鸿沟”而感到利益受损的客户的感受,弥补数字鸿沟,消除服务差异。党的报告提出要大力建设数字中国,在这一背景下填平数字鸿沟所带来的不平等、创造服务公平的重要性再次凸显。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消除“数字鸿沟”,让客户都能得到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服务价值,为客户创造价值,是银行的生存之本,是“数字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

1“互联网金融”应跨越基于年龄的数字鸿沟

2020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通知指出,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不少老年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无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在指出这些问题的同时,方案非常细致地列举了老人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日常交通出行、日常就医、日常消费、文体活动、办事服务、智能化产品和服务应用等七大应用场景,指出了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的重要任务。从银行的角度来说,重要的任务在于,第一,提供老人习惯的传统服务方式,以传统服务方式为老人高效率地完成金融服务内容。在这个方面,银行柜面员工的培训需要适应新的客户需求。第二,设计方便亲和的沟通方式,帮助老人掌握数字化服务。这方面要特别考虑老人们使用习惯,比如老人考虑时间长,希望有更多的犹豫机会,有的老人视力不方便看屏幕等,所以在设计面向老人的服务界面时就应该更多考虑老人使用习惯———这不仅是出于银行服务的方便,更是让老人能更高效地利用银行的金融服务,让老人真切感受到互联网金融的方便快捷。第三,提高老人规避风险的能力。在帮助老人规避金融风险的工作中,尤其要建立信息传递机制,及时、准确地把老人所不熟悉的,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的金融诈骗等犯罪行为告知老人,为老人建立预警机制。第四,建立家庭互助机制。在有条件、可信任的情况下,帮助建立老人及其子女亲属的服务互助平台,让老人的子女亲属线上参与到帮助老人利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工作中来,不仅有利于老人掌握互联网金融服务,更有利于银行扩展客户群体。在以老人为中心的养老服务金融系统中,银行与社会保障部门、企业、不动产登记等相关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在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和取得服务对象的认可的前提下,合法合规地建立信息共享和信息互证机制,以养老金融服务为中心,进行服务产品延伸和服务市场拓展,将业务从老人金融服务,向养老医疗服务、养老康养、养老产业等领域进行市场扩张。

2“互联网金融”应跨越基于城乡差别的数字鸿沟

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一直存在。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发展,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城乡之间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网络通信服务供给等方面存在差距,相较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不容易接触数字化设备,农民没有电脑,手机更新慢,很多农民没有智能手机,也难以得到互联网服务。第二阶段,城乡居民在接入互联网上的差距基本消失了,但因对互联网的认知和技能素养差异而形成的互联网使用行为差异显现出来,农民不会上网,不会网购,更不会网上卖货,农村居民的互联网知识和利用互联网的能力低于城市居民。第三阶段,随着数字技术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市场拓展能力都在迅速发展,城市居民有更多的、更快的资源去接触和利用数字技术,城乡数字鸿沟更多地体现在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整体发展的能力上,农村利用互联网发展经济的能力不足。而在农村金融这一块,农业风险大,能承担的利率低,金融服务的价值低,农村金融业务不确定性大,这些都造成了金融服务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间的数字金融鸿沟亟待弥合。互联网金融服务要跨越城乡差别的数字鸿沟,改善金融业务的城乡差距,应服从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规划,依托城乡流通网络一体化建设,利用城乡间农产品上行及工业品下行流通及网络一体化建设的契机,让更多农村客户接受互联网金融服务。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同等便利的金融服务,是党和国家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要实现城乡金融一体化,首先,要抓紧做好基层金融网点的数字化建设,这包括网点的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也包括网点工作人员信息化技术的掌握和信息化意识的建立。更要强化农村网点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其次,要适应农民的经济活动,从发展思路上,跟上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满足农村电商、农村养老、留守儿童、农村妇女等特定的金融需求,推出适应这些需求特征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找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创新农村信贷模式,为农民发展自身经济助力。最后,要适应农村生活场景,开发农民有不陌生、感兴趣、轻松掌握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方便农民无障碍使用。从服务营销的视角来看,互联网金融所面对的客户群体中存在的“数字鸿沟”,就是不同目标客户群体的差异。不同的细分市场,具有不同的细分特点,他们的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一些以前无法满足或因为市场太小难以成规模的需求市场,经过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能够被发现、能够被满足并且会形成新的增长点。那些对互联网金融服务使用有技术障碍、满意度不高的客户群体,他们的市场潜力不可小视,具有非常大的开发价值,市场前景向好。尤其是老年需求市场和农村需求市场,一直以来是开发不足、利润不高的市场。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下,已经能获得充足的数据,建立细分市场的大数据库,从消费习惯、服务人群特征、金融服务选择偏好等角度,进一步深入分析目标市场需求,利用细分市场大数据,银行能够更敏锐地发现客户新需求,设计新的金融产品,吸引更多的客户,开辟更大的市场,找到利润空间。数据鸿沟的产生,是技术进步的伴生问题,市场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也必须正视数据鸿沟,加强数据治理。2018年5月,银保监会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指出数据治理要求提高数据质量、加强数据应用、提升数据价值、监管机构要加强监管等。同时,互联网金融发展,还要求进一步加强个人、企业、政府之间的合作,进行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共治。加强服务营销,跨越数据鸿沟,规范数据治理,服务经济发展,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邓斌,汪维清,张乐柱,等.农村互联网金融体系整合与路径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4):107-111.

[2]耿晓梦,喻国明.数字鸿沟的新样态考察[J].新闻界,2020,(11):50-61.

[3]王力平,隋杰.我国养老服务金融的发展困境与突破[J].金融与经济,2020,(12):71-77.

[4]徐芳,马丽.国外数字鸿沟研究综述[J].情报学,2020,39(11):1232-1244.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乡镇 广播电视 科学发展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广播电视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乡镇的文化生活和文化市场及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现代居民生活的必然选择。因此,认真分析目前乡镇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科学研究相应措施是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站的重要任务。

一、目前乡镇综合文化站存在的主要问题

1.首先是编制上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有编制不在岗,在岗没有编制

文化和广电合并以后,在编人员东借西用,不能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在岗没有编的同志,有的长达十几年的工龄至今仍然是一名编外人员,这样导致他们的年龄老化,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对文化广电事业的积极性。

2.部分干部职工认识不到位,思想不够解放

乡镇文化广播电视有少数干部职工。,面对文化广电事业的新发展、新问题、没有能够真正树立起科学发展的新理念,发展意识、机遇意识不强,观念保守,缺乏敢想敢干、开拓创新、敢问人生的胆识和魄力。

3.部分领导对其工作认识不到位,忽略小节

部分乡镇自文化广电合并以后,个别领导对其工作认识不到位,只抓主流,忽略小节,只抓经济发展,不问科学发展。

二、乡镇综合文化站发展的现状

1.目前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的办公用地、办公窗口、服务形象等因素制约文化广播事业的发展

有的乡镇是集体办公楼和办公室,文化设施和器材都集中在政府大楼内,有线电视机房在政府大楼。个别乡镇的办公地址和文化设备及电视机房是独立自主的,所以办公条件和服务窗口有着较大的差异,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化。

2.乡镇人口众多,居住分散等问题制约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由于乡镇人口众多,居住分散,涉及的用户广泛,还有很多行政村未能实现有线电视联网,目前实现开展“村村通”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两大工程,乡镇施工量非常大,而大量的设备器材都无仓库和堆放场地,给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运输、保管、施工人员工资等大幅度提高,给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制约。

3.乡镇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滞后,难以跟上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步伐

文化市场单调,器材设备落后,文化场地不够,有线电视发展入户率较低,好一点的乡镇入户率也达不到50%,差一点的不到10%,这样要在乡镇全面推广数字电视的目标相差甚远。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部分乡镇经济相对落后,政府财政困难,农民大部分年轻人进城经商务工,留下的基本是老人和孩子。在目前继续传输模拟信号的情况下,他们对安装数字电视的愿望不是很强烈。二是尽管目前“数字电视”家喻户晓,但是群众对于数字电视与模拟电视有何不同,数字电视究竟会带给用户什么价值等问题,也就是说带来什么好处,大多数群众概念不清,认识模糊,同时数字电视也是新生事物,许多相关的政策法规,老百姓心里都还不太清楚,所以乡镇发展数字电视是很困难的。

三、科学发展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的对策和措施

1.设立文化广电服务中心

随着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在居民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一个功能相对完备的广电综合服务中心已经必不可少。广电服务中心的设立将大大加快文化广电事业的发展,也为全国上下一张网全联网全覆盖、有条不紊,更为重要的是建设一个和谐、繁荣的乡镇打下一个坚固的思想文化基石,对整体推进乡镇文化广电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更是意义非凡,它能开展统一有效的管理,更好地方便群众,服务群众,满意群众。

2.提高服务质量,拓展工作思路

全面推进文化市场的大繁荣、大发展,把县上的送文艺节目下乡和乡镇农民自娱自乐相结合,大力配备农民文化娱乐设施,充分发挥农民自身娱乐空间,做好服务,加强引导,使农村的文化娱乐市场规范、文明、健康,这样使农村的一些封建迷信市场和不文明的市场得到了打击,净化了社会氛围。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和谐社会  电信业  普遍服务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我国电信业面临着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电信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要缩小这个差异,电信业必须依靠电信普遍服务,使“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能以承担得起的价格享受电信业务,而且业务质量和资费标准一视同仁。”[1]

1、电信普遍服务的内涵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世界电信发展报告(1998)》中提出实施普遍服务的三条标准。而这三条标准即可将普遍服务的内涵概括出来。

1.1 可接入性

可接入性指的是有覆盖全国的电信网络,用户不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需要电信服务,都可以接入电信网络。

1.2 非歧视性

非歧视性指的是各类用户应当受到相同的对待,就价格、服务内容和质量而言,不论地理位置或者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如何,应当没有歧视。

1.3 可承受性

可承受性指的是电信服务的价格应定位在大多数用户能够承受的水平上。我国根据自身经济、电信业发展状况,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地将电信普遍服务的内涵延伸丰富。到2007年底,我国普遍接入的目标己基本上实现,我国农村地区行政村的通电话率已达99.2%。今后我国普遍服务的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乡镇能上网”。即在已通电话的乡镇,还提供农村互联网接入平台,对部分有条件的乡镇提供宽带数据业务。

2、电信普遍服务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必要性

作为最能体现现代化科技生产力的电信业,已经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社会文化大繁荣、建设和谐社会中起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电信业如何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解决更多的问题、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依靠推动电信普遍服务。

2.1 社会层面

2.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因为只有农村发展起来了,使农民们安居乐业,城乡才能和谐发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乡村。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就需要依靠推进普遍服务不断扩大农村信息消费需求,拉动信息产业在农村的大发展。

2.1.2 消除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是指:由于收入、受教育水平、所处地域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城乡居民在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差距。这个问题如不能很好的解决,将导致城乡居民在社会中面临贫富分化、机遇不均等问题。因此,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要消除数字鸿沟。据《2007年中国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5.1%,而城镇互联网普及率已达21.6%,城乡“数字鸿沟”差距达4倍。

由以上数据,可发现我国数字鸿沟还是较深的,如何填平这就需要普遍服务。在完成“村村通”工程的同时,为广大的农村提供INTERNET”服务,让广大的农民能够用上互联网、掌握信息。

2.2 电信业层面

电信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其需要依靠普遍服务,谋求发展。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电信产业有如下特点:一是自然垄断性:进入、立足电信业都需要高额的固定资本投资;二是规模经济性:电信需求量增加的越多,每一单位电信需求量分担的固定成本降的越来越少;因此,网络的效用和成本与用户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现阶段各大电信运营商都在不断地扩大市场抢夺用户,谋求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现有7.45亿总人口,手机甚至固定电话的覆盖率还不是很高,而城市里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因此,农村电信市场的增长潜力十分巨大。现在,各大运营商在城市已经争得头破血流了,应避开这红海(已知的市场空间),运用蓝海战略到未知的市场空间发展,把目标投向农村,使农村市场成为电信运营商新增用户的源泉。因此,运营商在承担普遍服务,承担义务的同时,将又获得了用户数及收入的迅速增长,可谓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之事。

2.3 用户层面

我国电信业在城乡间的发展及为不平衡,远未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3]

推进普遍服务,使广大的农村和西部落后地区享受到电信基本服务,这不仅不会到损害城市居民的效益和福利,反而会增加他们的效益和福利,因为电信业有网络正外部性:当消费同样产品的人数不断增加时,某使用者在消费该产品所获得的效用也将增加。因此,推进电信普遍服务,使广大农民享受到通讯的权利,无疑给他们带来了效益和福利;同时也会增加城市和东部地区人们的效益和福利。 

3、电信普遍服务中不和谐现象及分析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电信普遍服务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谐社会要求实现电信基本服务的均等化,使每个人能够均等的消费起电信业务、享有到通信权。但为只有几户人家的偏远山区用上电话,投资几十万元建设备,付出的代价远远高于收益。因此,我国的电信普遍服务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3.1 政府指导原则“分片包干”失效

我国普遍服务采用的是“分片包干”原则。将全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视为31个普遍服务地区,根据各运营商的市场份额进行义务分摊,任务的分配依据是对每个省的实施难度进行打分,再乘以任务系数,计算出每个省的电信普遍服务任务量。这种原则好像体现了公平,但实事上不然,而且已经带来了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3.1.1 难以真正公平

一是难度系数和任务系数确定过程中指标的选取,非常复杂,难以做到真正地公平。二是任务分到各运营商的总公司,执行者却是其各省公司,忽略了不同地点的成本差异,导致了西部省份难度普遍比东部大。因此,很多运营商的省公司有抵触情绪。

3.1.2 没有约束作用

这是“分片包干”致命的缺陷,因没有规定对未完成任务运营商的具体处罚措施,实际上是个软约束。运营商想完成多少就完成多少,导致很多边远山区的普遍服务实施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