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校园文化论文

大学校园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05 08:59:49

大学校园文化论文

大学校园文化论文篇(1)

在这个社会转型、价值多元化、未来情势复杂多变的时代,学子们既怀着各种各样不同层次的理想与憧憬,同时又遭遇到复杂多样的困扰与诱惑。他们在努力获取知识的同时,更需要深入思考人生的路径。从学生主体的角度来看,当代大学校园文化主要以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精神风貌为核心,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其他文化活动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3]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必须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当前实际需要和未来发展。建设和谐校园,营造温馨的育人环境。和谐校园的核心是为教师们能免受各种困扰得以尽情施展教书育人的才华,学生们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健康成长。建设和谐校园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大学校园真正成为教书育人、全面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家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思想、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与社团活动,从不同层面较好地适应了同学们尤其是新生的多方面发展需求。学术科技类社团活动为同学们拓展知识视野培养专业特长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体育类社团活动在提升同学们体育技能的同时增强了体质也提升了意志力和团队精神;各类文艺类社团活动为大家提供了进行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的良好氛围;各类表演竞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为同学们展示才艺提升形象搭建了舞台;校园心理剧紧密结合同学们的校园生活情景,通过揭示大学生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种种冲突为大家提供了心理健康成长的精神力量。近年来我校校园心理剧活动深受同学们欢迎,形式不断创新,从现场表演转为后台表演视频制作合成展示。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就是主题贴近学生实际,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近年来,就业压力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冲击。社会竞争加剧,学习负担、就业压力增大,心理负担加重,越来越多的同学只关心书本、考证、过级,而不重视参加文化活动;活动单一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得不少学生面临困惑又不知所措,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在这种背景下,心理剧才大受同学们欢迎。观看一场心理剧表演就是经历一次心灵的洗礼。建设创新校园、活力校园,为同学们展示自我提升自我搭建平台。青年学生有着强烈的主体认同感和多方面的才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学生通过活动锻炼自我,进而体验到通过探索获得成功的志趣。

二、提升品牌,发挥社团活动的凝聚力

校园文化建设要上一个新台阶,就必须重视建设文化校园。以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努力用富含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熏陶、鼓舞、塑造青年学生。这就需要我们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趣味性强的文化、科技、文娱体育等活动,通过吸引学生参加这些高质量的有丰富内涵和发展价值的活动,潜移默化地熏陶他们的思想感情,丰富青年的精神生活,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目前校园文化活动的最主要的阵地就是学生社团。包罗万象、积极进取的社团文化是高校文化的特色。社团的兴起既是大学校园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更重要的是社团为不同价值追求及不同能力、气质、兴趣爱好的同学提供了建立友谊、交流学习、完善自我的广阔舞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能力特长。社团活动以其多面性、学生参与的自发性,在校园文化生活中扮演着愉悦凝聚、健康身心、激励创新的角色。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进行多种方式的沟通和交流,增加彼此的理解,形成和谐而融洽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了整体的组织性和协调性。同时,社团活动又是一项在群体中进行的活动,由学生自愿参加、自己组织活动,更加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群体凝聚力。

树立品牌,对各类社团活动加强指导,并通过各种措施给予评比和激励,以评促建,激发学生们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对社团活动成就进行分类评比,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吸引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各种有意义的素质拓展活动。每年举行的“校园十大歌手”比赛人气爆棚,在同学们当中有极强的影响力,科学组织此类活动可以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提升精神境界,帮助学生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树立社团活动的品牌形象,坚持每年开展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传统,扩大影响力特别是要不断提升活动的水平与品位。我校每年举行的社团推介、校园歌手大赛、英语话剧大赛、校园心理剧、辩论赛、演讲赛、书法摄影比赛、纸桥设计、职业规划大赛等多项特色文化活动项目,大大丰富活跃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其中大部分活动主要由各类社团承办。建设好社团,让学有专长的教师成为有力的指导者,能力强有人气的同学担任教练、会长,他们共同发挥着主导和主力的育人功能。为了不断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社团活动的水平,教师应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因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还承担着培育校园精神的重任,而且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等实际上也构成校园精神的具体要素。学生则必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校园文化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才能使他们的素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得以提高,从而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

三、创新模式,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大学校园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文化建设;思想观念;育人功能;学校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221-01

1 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的环境文化是指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规划格局以及校园建筑、绿化、和文化传播工具等方面形成的文化环境。校园的环境文化必须处处洋溢浓厚的育人氛围。优美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它的感染力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旷神怡,大脑更聪慧,思维更敏锐,行为更文明,激发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人们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审美观点来设计校园,这种“人化”了的校园物质文化反映了人们的种种思想观念;同时,校园环境将对作为这种环境审美者的师生产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加强校徽、校训的意义的宣传,充分发挥校徽、校训的凝聚作用;校园内的座右铭、格言等名言警句要言简意赅,同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悬挂室内外标语、建立文化墙;增设校园内各种提示牌(安全、节水、卫生、爱护花草等),处处提示、警醒学生。确保阅览室、图书室、教育教学成果展室的定期开放。增设校园文明事迹栏、作品成果展示栏、教学与研究宣传栏、团队宣传栏、身心健康宣传栏、信息广告栏;及时更新已有的阅报栏、光荣榜、思想政治宣传栏、校务公开宣传栏等。

2 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停留在外在的形式上,更值得关注的是能包纳其内涵与实质的精神领域。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是校园人的心理层面,其内容是校园成员的思想观念和素养,而表现形式则是精神创造活动及其产品。

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有:读书会、书友会;记者站、广播站、文学社;篮球队、田径队、乒乓球队、象棋、围棋队;合唱团、舞蹈队;等。

以教师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有:“新老互带”联谊会,青年读书会,教研沙龙,教师论坛(教学观摩课、教师基本功大赛等),教学反思会,教学开放周、课件评比,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健身协会(太极拳、瑜伽、乒乓球等);工会活动室,教工之家等;以展示为主体的特色文化活动项目:科艺节、体育节、(运动会等体育项目的比赛)、各类竞赛等文化展示活动,倡导学生参加,使广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以展示校园文化成果的项目:校刊是最具有文化特征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浓缩的文化精品。继续办好校刊,并要办出特色,办出品牌栏目。根据它易保存和传阅的特点,让其使用价值能够跨越时空,充分发挥其强大的辐射能力。

3 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内严谨规范的秩序、师生们积极向上的情绪,深深体会到科学的校本管理文化,是校园文化中其它各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剂,其潜在的功能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凸现本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有文化特色的规范、高效、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制度,构建学校特色制度文化。进一步建立完善学生自主管理制度。继续整理完善规章制度,制定运作程序,汇编成册,理顺层次、撤汰冗员、规范程序、行而有据,形成依法办事、民主管理、以德立校的运行机制。

4 行为文化建设

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目标是整合他律,强化自律。校园行为文化,主要通过师生的活动形态表现出来,是学校日常生活中人们最经常、最直接感受和表达的校园文化形态。校园行为文化包括校园内人们的日常言行和开展的各种娱乐性、学术性活动。它构成了校园制度文化的重要管理内容。对于行为文化的设计,以体现民主管理,倡导师生自勉自律,以达到全校师生员工共建校园行为文化,共造校风,共守校规的目的。

5 实践文化建设

结合校外实训基地,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学生毕业前先进行社会实践。比如利用文化与传播系的两个实训基地,“郑州电视台《周末面对面》栏目和河南电视台《民星在行动》”,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与节目录制,在实训基地实习,运用和检验专业知识,回来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而不是单纯让学生自己在寒暑假去实习,这种实践活动是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进行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费再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D].四川师范大学,2009.

大学校园文化论文篇(3)

开放性是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内在需要,校园网络文化本着包容开放的理念,将学校的生存发展与世界形势的变化、国家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等相结合,实现大学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有机对接、良性互动。大学的独立性是校园网络文化独立性的前提条件下,校园网络文化在坚持文化相对独立性、正确导向性的基础上,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立足于本校自身的历史传统、学科特点、治学风格、学术思想和学术传统,以求得自己的发展。校园网络文化的开放性、虚拟性、平等性的特点可以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认同感、归属感等,也可以调动广大师生的创新精神,更好地彰显新的时代背景下体现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

二、校园网络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2]这在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网络文化上表现尤为突出。因为校园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传统校园文化继承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对大学精神的培育、大学理念的传承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出现偏离大学精神的明显倾向。

(一)价值取向偏离的倾向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价值取向,网络的发展、网化的生活影响着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网络文化的存在和传播形式丰富多彩,不同国家的文化正改变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相对单一状态,网上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加之青年学生对政治的特殊敏感性,校园多元文化中政治文化尤为突出。在社会深度转型期,传统价值观的地位受到西方价值观念的严峻挑战,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宗教主义肆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不断受到质疑,大学精神主导下的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出现了校园网络文化发展注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文化内容建设;内容上参差不齐,娱乐性内容多,启迪性内容少;形式上重视现代媒介传播,轻传统文化的弘扬等问题。

(二)形式主义、放任主义的倾向

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其中依然隐藏着一定的形式主义倾向,我们深入考究就会发现:实际工作中部分管理干部作风轻浮、不切实际、不深入研究以把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形成相应的建设性对策,往往是简单组织几场所谓的网络教育活动即草草了事。建设方式方法上也是草率的、放任的,建设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其原本的意图和宗旨而流于形式,校园网络文化发展出现自发性、盲目性、随意性和偶然性的问题,缺乏必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

(三)投入不足的倾向

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是大学精神彰显的重要标志。“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它既包括了信息技术、资源系统等物质层面的内容,又包括了网络活动的价值取向、行为范式、审美情趣、心理状态等精神层面的内容。”[3]现代大学精神主导下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于投入不足:物质、技术、金钱、领导、时间和精力等。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尤其是网络环境的管理、设备的添置、技术及管理人员的配备等亟需大量物力财力的投入,这与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规模不断增大亟需大量投入的趋势形成尖锐的矛盾。校园网络文化是共建、共享、共有的校园文化,需要高校管理层高度的重视,并培养一支专门的骨干队伍,协同组织学校各部门给予更多的支持。事实上,当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互相推诿、作壁上观等现象。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加之高校受利益的驱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物质、技术、人力、领导、管理投入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三、以大学精神主导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

(一)理解大学精神

自从大学诞生以来,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大学是什么”的追问和省思。英国教育家纽曼最早系统阐述大学观,他认为:大学就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美国教育学家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是一个目标崇高而明确、精神与目的统一的有机体。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4]中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提出: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已也,实以为共同学术之机关……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对大学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综而观之,“大学理念纵然是大学引领时代的法宝,但无论如何,大学理念是时代的产物。”[5]大学精神是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一种价值追求,一种精神文化。大学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包括了人文精神、学术自由、民主科学、批判创新、拼搏向上、爱国奉献、求善求真等丰富的内涵。

(二)把握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提出是随着学校的出现而产生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立于学校环境、制度之外的客观存在,包括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文化的复杂性决定了校园文化在产生、发展、变迁、融合、超越过程中也具有深刻的内涵。目前学术界对于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尚未达成较为一致的共识,但总体上认同大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个独立的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校园文化是指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校园中所有成员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6]校园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目前普遍认同的分类是从文化现象的存在状态划分,具体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富资源,通过对校史、校园文化传统的研究和宣传,可以极大地增进高校师生对本校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进而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校园网络文化的兴起

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传承和创新校园文化。“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校园网络文化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基础的,是对校园文化的模拟、再现和延伸。”[7]从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可以看出,校园网络文化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具有广泛性、虚拟性、快捷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新的形势下,校园网络文化已经从更高层次、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肩负校园文化赋予的艰巨责任和重大历史使命。校园网络文化以创新、发展、引领校园文化为使命,这不仅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四)大学精神主导下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重新审视现代大学,更需要赋予特别内涵的积极精神。“这种崇高的院校精神从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校训、园林、厅堂和雕塑中显现出来,从教育者、管理者和学生眼眸中流露出来,构成大学有别于其他行业的独一无二的风景线。”[8]重塑大学精神,找回大学理想,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在当前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如何建设现代大学精神主导下的校园网络文化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

1.弘扬大学精神,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大学精神是高校的灵魂,是高校文化、校风的浓缩,是大学形象的核心内容。“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精神的导向作用,使其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价值源泉和精神动力。”[9]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引领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努力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导地位,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凝聚师生意志的新境界,凸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主旋律。“校园文化是一种心灵的粘合剂,可以使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校园人对学校产生心理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10]弘扬大学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引领,引领高校师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引领师生追求先进的、有益的、健康的、高雅的文化。

2.弘扬大学精神,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物质投入和精神投入。大学精神主导下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可以分为物质建设和文化氛围建设两个方面。要加强大学精神主导下的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设施建设是其中重要的基础。一方面,高校应该根据各自的办学特色、办学风格、教学理念,提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各项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搭建师生互动的网络虚拟平台,有计划、有目标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队伍,包括专家教授、学校领导、青年教师,也包括学生骨干。建立特色网站、论坛,开通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微群、校园娱乐网、校园服务网、校园学术网等。营造自由民主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促使师生之间进行思想情感交流,推动育人工作、学术研究的深层次发展。以体现原则性与个性化的统一、体现政策性与科学性的巧妙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规章制度,使规章制度既突出严肃性,又具有民主性、科学性和操作性。

3.弘扬大学精神,创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理念。创新是相对于原有事物的革新或突破。“我们只有坚持校园文化建设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和载体创新,积极探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途径,才能开创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局面。”[11]新时期弘扬大学精神,创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理念不仅体现在创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观念、内容、方法、载体上,更体现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制度、管理和投入上。这种创新既是校园文化网络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来源。

四、结语

大学校园文化论文篇(4)

1.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随着校园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大学生的就业观受到其影响,也逐渐呈现出多样性。就业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生对于就业职位的认知,对于大学生就业自我定位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学校这个场所是与外界是相通的,可见校园文化的社会决定了它极易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差异容易使大学生就业观产生矛盾和偏差。若校园文化构建中能够挑选正能量方面,过滤到负能量方面,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一定能够对大学生就业起到积极作用。

2.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由于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面临就业,一部分大学生常常在对自己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优势特长是紊乱不清的,往往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在毕业季,许多大学生求职时遭遇挫后导致情绪低落,萎靡不振。优秀的校园文化中包含着积极乐观、勇于拼搏以及永不言弃的精神,这都是学生求职过程中的重要精神支柱。通过校园文化的传播,这些精神渗透到大学生的内心,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有着重要的调适作用。

3.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最常用到的能力,大学生走出校园,踏入社会,学会与人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学校通过举办各种校园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得学生意识到合作与竞争是并存的,要敢于竞争也要善于合作。校园文化可以增强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树立集体为先,个人为后的合作原则。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能力是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校园文化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重要作用。

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和谐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面对世界文化多元化,社会中出现就业观扭曲的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容易受到网络上一些偏激错误评论的影响,使得思想观念发生偏离。高校要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鼓励教师课程教学过程中多放成功人士的宣传短片,多组织学生参加对社会有意义的活动。对社会上出现的违背社会道德的现象要给予抨击,使得大学生明确是非。学校应尽量在就业季多安排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等相关讲座,鼓励学生多渠道就业。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1.和谐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各大高校应予以重视的一项教育。近几年,心理疾病发病率在大学生中变高,一部分大学生在学习、恋爱、就业过程中遭遇挫折后,容易产生心理疾病从而引发过激行为。在校园文化构建中,高校应多举办一些娱乐活动,以此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还应鼓励教师群体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方便开导学生摆脱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同时,各位教职员工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定时与学生交流学习工作经验。

大学校园文化论文篇(5)

关键词 教育 文化功能 大学校园 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拥有着强大的社会功能,不仅反映了经济、政治、生态等方面的要求,还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便产生了它的文化功能。①面对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全新领域,我们应积极运用教育的文化功能对校园进行文化创新,使大学的校园文化拥有鲜活的灵魂和强大的生命力。

1 教育的文化功能

1.1 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

教育传递着文化,它能使人类迅捷、高效地占有前人所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的精髓,快速成长为具有摄取、鉴赏、创造文化能力的“文化人”。正是教育活动将人类的文化一代代的传承下去。②然而,人类有着数以千年的文明历史,积累的文化知识不计其数,而学生受教育的时间则是有限的,即使是“终身教育”,也不可能把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知识都传递给后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文化传递的途径呈现多元化,人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地接收和掌握新知识。

1.2 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所有的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既有促进社会发展所需的知识,又有陈旧腐化的东西。因而,教育为了有效地传递文化,还必须发挥对文化的选择功能。

一般来说,不同层次的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不同。大学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包含的学科门类众多,遍及文化的各个方面,且需要学生更加宽广的视野。因而,高等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更具权威性和影响力,而其培养目标本质上来说是对文化的深层次选择。③它把文化继承与发扬光大,并将文化贯穿于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使学生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承载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理想和希望。

1.3 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文化的生命力要想愈发顽强,不仅在于对它的传递与选择,更在于对它的更新与创造。我们需通过教育把人类已有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培养他们对文化的兴趣,使他们适应和参与现实社会文化活动,并能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去创新。与其它层次的教育相比,高等教育在文化创新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所在。④它是优秀人才汇集的地方,集中了大量的专家、学者,科研实力雄厚,有利于基础理论的开展以及边缘、交叉学科的探究与应用。可以说,大学是国家科研项目再次创新的主力军。⑤

2 大学校园的文化创新

2.1 大学校园的物质文化创新

校园的物质文化为校园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搭建了平台,并体现了学校外在的价值观与德育功能。例如,一尊尊伟人的雕塑或某个别具风格的建筑物就会为学校增添了文化氛围。校园内,道路两旁建花坛、种草种树,广阔的草坪成为学生学习、休息的室外场所。这般良好的环境,不仅令人心旷神怡,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2 大学校园的制度文化创新

校园的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行动指南,主要指高校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等。大学的校园文化既要建设,又要经营与管理。⑥管理者要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管理意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增强公平性及参与性。学校通过民主参与调动学生及教师在制度文化建设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弱化人与制度的对立来增强广大师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2.3 大学校园的精神文化创新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下转第35页)(上接第22页)与核心部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分类多种多样,而校风更是“学校物质和精神文化建设的综合体现,是学校素质教育力量的表现形态”。因而,要把校风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营造具有学习、创新氛围的优良校风。

总之,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创新三者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⑦因此,良好校园文化的营造要以创新为特征,这样才能使大学校园文化拥有鲜活的灵魂和顽强的生命力。

3 运用教育的文化功能加强大学校园的文化创新

教育的文化功能与大学校园文化创新之间存在着密切地联系。教育实现其文化的传递、选择、创新等功能的过程,就是大学校园进行文化传承、筛选、创造的过程,也是大学校园文化进行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创新的过程。

3.1 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为大学校园文化创新搭建桥梁

大学校园的文化创新,要充分地运用到课堂上来,为各领域专门的学科知识搭建桥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较高的人文修养和强烈的民族文化精神。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对文化传承的内容进行深层次、多阶段的探索,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握时机,因人施教。

3.2 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创新的过滤器

(1)运用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进行课程设置和内容筛选。大学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因此课程设置、教材选编、教学内容组织需要依靠文化选择功能。大学的课时相对于初、高中阶段而言,少了许多。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将学生应掌握的文化知识完整地讲授给学生,这是教师授课的关键。(2)运用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增添校园文化气息。校园文化是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产物,是师生智慧的结晶。教师通过使用教育的文化功能培养大学生高水准的学术自由能力,使学生拥有创新精神,能够在重重困难中找到新的突破口,将人文精神与学术自由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校园增添文化气息。

3.3 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是大学校园新生之沃土

在大学阶段,教育的文化创新则充分体现在科学研究与文化整合上。教师可以在向青年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以及进行科学实验,探索新理论、新方法、新科学。此外,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学会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较为客观地看待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培养他们勇于追求真理和敢于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创新的传承者与开创者。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大学校园文化创新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教育在对文化进行传递、筛选和创新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层次和品位较高的大学校园文化,从而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育优秀的人才。

注释

①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7.

② 陈雯.论教育的文化功能[J].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103.

③ 李旦伟.从教育规律看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96.

④ 黄梅英.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与大学校园文化创新[J].传承·文化传统,2009(8):154.

⑤ 王培英,张世全,王汉萍.大学的文化功能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7(12):77.

大学校园文化论文篇(6)

[关键词]大学精神 和谐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张苏峰(1969-),男,河南扶沟人,周口师范学院公共理论教研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河南 周口46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09)和2011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地方高校与地域文化研究中心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1884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167-02

一、大学和谐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主要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即学校各方面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体现在文化和谐,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在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从内容上看,和谐校园文化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1 和谐的校园物质文化。和谐的校园物质文化是大学在产生、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和积累的。表现在外在的、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文化形式,也叫载体文化,它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是和谐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它所体现的是大学校园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文明、高雅、和谐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既是大学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又是大学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的反映,是师生陶冶情操,培育和谐校园文化,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保证。

2 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以和谐为追求的大学精神、办学理念、校训、校风等内容,既是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又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它体现的是大学中人与人的和谐。大学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要以高扬生命意识、关注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为核心内容,才能体现和谐校园的真正魅力。

3 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是在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形式,如大学的培养目标、校规、校纪、教学及管理制度等。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它所追求的是形成人人积极参与、人人心情舒畅的氛围,体现的是人与学校的和谐。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保障。

二、大学精神及基本内容

1,大学精神。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指出:“大学之使命有二:一日学生之训练,一曰学术之研究。”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精神文化,而其中大学精神又是灵魂。“大学精神就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权威的角色定位,价值中立、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大学固守其传统、不随波逐流、引领社会文明不断进化的独特精神贵族气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体现在理念、精神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上,大学精神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人们的价值追求、生活理念、道德理想与行为规则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激励作用,对大学校园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在大学发挥着激励意志、规范行为、凝聚人心的功能。

2 大学精神的基本内容。大学精神的基本内容主要有自由精神、批判创新精神、科学与人文精神、社会关怀精神等。第一,自由精神一为学术自由,二为人格独立。高校作为知识分子云集的领地,学术自由是其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必要土壤和重要环境,大学承载的学术使命和社会职能要求大学必须具有自由精神。自由精神要求大学人要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不受权威的干扰和利益的引诱,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必须忠于事实真相,独立自主地做出判断。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恪守独立人格,耐得住寂寞,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学术思考和科学研究,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科学创造。第二,批判精神表现为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与现实,通过对历史和现实作甄别和审视,对人或事进行分析和解剖,达到破除迷信、蒙昧与保守,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大学的教育与科研发展史就是科学史上证伪过程的展开史,是一个肯定与否定相结合的扬弃过程。”批判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建立在对陈旧观念和习惯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通过发现不足,修正谬误,才能为创新提供机会。创新精神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也即是超越,大学以人才培养为己任,而创新性恰恰是优秀人才的核心特质。同时,大学在创新中创造社会理想,并把这些理想传递给社会成员,通过人们的实践,使理想变成现实的文化实体。第三,科学精神表现为追求真理和实事求是,科学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和探求真理,要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并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树立敢于批判谬论、纠正错误的气度和勇气。在追求真理和发现真理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认识过程中遵从规律,克服主观臆断和盲从。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求取自身生存、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以人的平等、自由、幸福,社会的民主、和谐、进步为起点和归宿,体现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乃至人与科学的终极关怀,核心在于以人为本。”。第四,社会关怀精神体现为高等教育要关注现实、传承文化、服务社会,通过科学研究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同时,它体现在大学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宣传直接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通过校园文化对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大学不是一个风向标,对社会每一流行风尚都做出反应,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并不是社会所想要的,而是社会所需要的。”

三、大学精神是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灵魂

1 大学和谐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生成、发展的基础。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意义就在于追求和谐精神,实现大学的和谐发展,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学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大学精神是其基本要素,和谐是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大学和谐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生成、发展的基础。大学精神作为对学校历史、品格、特色、理想、信念、价值观等精神文化的高度凝聚和整合,是已被广大师生员工普遍认同和接受,并广泛渗透在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培养目标、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力量。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大学精神是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是先进的;体现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心和互助,是和谐的;提倡兼容并包、和而不同,又是宽容的。

2 大学精神是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灵魂。大学精神是大学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在一所学校的历史发展中,大学精神须经长期积淀而成,它反映了大学的历史传统、办学特色、价值取向、人才培养等,它既是一种文化结晶,又发挥着文化的力量,它渗透在大学校园的各方面,以其特有的凝聚、导向、塑造等功能在大学和谐发展、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灵魂作用,发挥着丰富大学的内涵、提升大学境界、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促进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和实现自我完善、塑造健全人格和良好意志品质的作用。在当今社会思潮多元、文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情况下,彰显大学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首要任务。任何一所大学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既是一部学校的物质发展史,也是一部学校的文化史。大学精神可以通过激发广大师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自豪感,把个人的成功与学校的成功、个人的命运与学校的命运、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学校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之中,使学校的发展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有助于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办学特色,而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办学特色正是一所大学的魅力之所在,有助于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贯穿于办学理念之中,从文化的原创性、独立性、传承性和开放性去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培育具有时代特征和继承历史传统的优秀人才。

四、弘扬大学精神,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

1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作用,确保和谐校园文化的方向。大学是高级人才聚集之地,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弘扬大学精神,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也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灵魂,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校园文化中的理论指导,对于廓清广大师生的一些模糊认识,坚守大学精神,实现正确的文化选择,共同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显得尤为必要。弘扬大学精神,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引导,既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又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使大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成长同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奉献社会、增长才干的基础上实现个人价值。要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有机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先进文化与大众文化在比较交流中融合、统一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大学校园文化论文篇(7)

关键词: 校园文化 隐性形态 显性形态 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内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管理和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营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而又各具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好的校园文化在教育方面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且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校园文化可按表现形态分为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的文化,两者构成校园文化的总和,形成不同学校的特色。显性形态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体现学校价值目标、审美意向的物态文化,可以起到调节情绪、控制行为、陶冶情操和启迪智慧的作用。隐形形态的文化(即学校精神文化)包括校风、教风、学风、管风,是影响人们行为模式的根本,是校园文化蕴涵的力量和涵义。校园隐性形态文化是学校各种活动能够正常运行的保障,是约束师生员工行为的契约,因而也是校园文化的表现。

校园显性形态文化和隐性形态文化同样重要,但是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只重视建设校园的显性形态文化,使得校园文化的建设停留在肤浅的、表象的层面上,忽略隐性形态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显得有形而无神。本文就校园隐性形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作用及建设方法作阐述。

一、校园隐性形态文化的重要性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并巩固的重要时期,大学内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当今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和信息的网络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社会上鱼龙混杂,大大影响他们的思想品质;各种信息充斥当代的大学生,使得部分大学生失去明确目标,变得茫然不知所措:一部分学生沉迷于空虚的网络游戏,耽误学习,甚至休学;一部分学生无法正确对待恋爱关系,由于失恋有的精神抑郁,甚至出现自杀现象;还有的学生行为不端正,出现偷窃现象。当然所有这些不良现象的出现有多种原因,但据相关资料显示,也和学校的思想教育不到位有一定关系,特别是校园隐性形态文化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隐性形态文化恰恰是影响人们行为模式的根本。

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和校园文化的管理者应当高度重视校园隐性形态文化的建设。校园隐性形态文化是真正无声无息对师生员工发挥潜移默化作用的校园文化部分,在无形中告诫人们如何自律,是较显性文化更深层次的校园文化部分,虽看不见摸不着,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隐性形态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同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难点。

二、校园隐形文化的作用

校园隐性形态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藏于各种显性教育的背后,也隐蔽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之中,潜移默化地感化和熏陶学生,让学生是在不知不觉中、无意识状态中接受着各种载体的隐性影响,潜移默化地内化成特有的习惯、觉悟、信念和精神,这种长期的校园隐性形态文化会成为一种精神,形成一所大学所特有的不同于其他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

1.导向作用

不同学校在办学宗旨、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性,都会使得不同学校的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思维言行等方面不同,从而形成特有的校园隐性形态文化。这种隐形形态的文化使校园内形成一定的舆论导向、价值导向,校园里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校园气氛、教师言行等都在无声无息地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对同一校园内学生的道德认识的形成发挥巨大的同化和导向作用[1]。

2.激励作用

校园的标志性建筑、校训、校风、校徽、积极向上的艺术文化、名人名言等,会形成一种无形的精神文化,长期就形成校园隐性形态文化,这种文化能激发学生对道德原则、科学追求等方面的认同,产生共鸣。校园隐性形态文化具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人们的行为有巨大的激励作用,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激励师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矢志成才,为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提供机会和舞台、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增强学生敢于面对磨难和失败的勇气,激励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挑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3.人格塑造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在于营造一种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构建学生的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园文化在塑造学生的心灵和形象时,把校园精神的深刻内涵渗透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是无意识的、内隐的,而人格成长所依赖的条件是只有渗透教育才能发挥作用。渗透教育就要根据受教育者的人格成长规律及环节,循循善诱地于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展开。校园文化建设经过教育者的精心设计,把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意识通过显性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隐性的精神文化反映出来并将其内化在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思维和行为之中,校园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这种氛围中会塑造出继承优秀历史的校园文化传统及与时展相适应的人格。

三、如何建设校园隐性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从营造和优化素质教育的育人环境和浓厚素质教育氛围的高度建设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设计中,要特别注重显性形态文化建设和隐性形态文化建设并重,把握好整体的同时要突出本学校特色。

校园显性形态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规章制度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如果在优美的环境中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科学名人雕塑,催人积极向上的艺术文化、名人名言等,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联想等思维,是校园物质文化的潜在的、规范的育人功能更显著,有利于陶冶高雅的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2]。

隐性文化正是在这些显性文化的长期灌输、强化、渗透中形成的。显性文化推动隐性文化,隐性文化又反作用于显性文化,二者密不可分,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由环境入手,强化制度,提出校训口号及明确学校发展的远大目标,建立导向机制,严格要求,落实检查,循循善诱,在“育”字上下工夫,倡导、强化、培育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管风,必然能够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全面育人的功能。同时把中华优良的传统和作风体现在校园文化中,这是校园隐性形态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切忌建设之后又管理不善,教育不到位,造成自由发展、松散无格的校园文化形式,一旦这样的校园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行为中,不但起不到正确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反而会使得学生的理想信念模糊、道德意识弱化、基础文明素质较差、功德意识不强,形成以自我为中心,重视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念[3]。从长远看,这样的教育效果将给我国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

校园文化是一个微妙的教育领域[4]。正确认识现有的校风、教风、学风、管风,深入了解师生员工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和思想要求、行为习惯,从这些方面把握学校的文化特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人文精神、高雅的情趣品位设计、规划校园文化的各项要素,建设积极向上、有朝气、有品位、学习型、创新型的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庄可.校园文化的隐性形态和新发展策略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7(8):162-164.

[2]皮海峰,张丽超.德育视域中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2):64-6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