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夯实作风建设

夯实作风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15 18:14:46

夯实作风建设

夯实作风建设篇(1)

以“两学一做”夯实作风建设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尤其是对领导干部而言,良好的作风建设不但影响着官民关系的亲疏,决定着政府信誉,更是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的执政之基是否牢固的时代命题。诚如古人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如果就此话而言,上层的道德好比风,平民百姓的言行表现像草,风吹在草上,草一定顺着风的方向倒;如果引申到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则是,解决好了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此,按照中央要求,做好“两学一做”的相关学习教育工作,是夯实作风建设的有力推手。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实,作风建设说到底是解决党员干部的思想问题,如何通过“学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如何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正确政治方向?

如何进一步树立清风正气,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如何进一步强化宗旨观念,勇于担当作为,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不可否认,当前一些地方的“”问题并未彻底清除,少数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精神懈怠,贪图名利,弄虚作假,不务实效,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负责任,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甚至、腐化堕落依然存在。

或许这些问题只是个例,但它同样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损害党群干群关系,与我们党的宗旨格格不入。“两学一做”势必能捋顺政治生态风清气正,让干部作风正大光明。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毋庸讳言,一直以来作风建设问题颇具顽固性和反复性。

应当看到,通过早前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加强作风建设;通过构建多元化监督机制,强化有效监督力量,对党政机关及党员干部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扫除”;通过多种考核,并将结果进行公示,以“倒逼”官员转变作风等等如是,让群众反映强烈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吃拿卡要”、“庸懒散奢”、“舌尖上”、“车轮上”、“会议上”的浪费与腐败、不正之风大有成效。

但公款报销“化整为零”,送礼收礼花样翻新,“嘴上腐败”改换门庭等穿了“隐身衣”的“”问题,还没有决绝。因此,做好“两学一做”,至少能着力解决一些党员理想信念模糊动摇、意识淡化、宗旨观念淡薄、精神不振、道德行为不端的现实问题。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往今来必成于实。”笔者愚见,只有做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相关工作动员部署,和强有力的监督,才能把学习教育的目的落到实处。有道是,“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夯实作风建设篇(2)

树牢“四个意识”,夯实政治根基。要自觉把讲政治贯穿于从严管党治党全过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要通过加强党性锻炼提高政治站位,主动在治蜀兴川的火热实践中提升政治能力,真正把“四个意识”转变为思想自觉、党性观念、纪律要求和实际行动,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定理想信念,夯实思想根基。要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全面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当示范、做引领,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高度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亲清干净的政商关系,夯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根基和政治文化基础。

注重选贤任能,夯实组织根基。要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战略契机,进一步把公道正派作为干部工作核心理念贯穿于选人用人全过程。要更加重视正向激励,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大规模培训干部,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胸怀引才聚才用才。要以严紧硬态度全方位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关键少数”,让歪风邪气无处遁形。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夯实制度根基。抓住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这个根本,进一步扎紧制度笼子,强化党内监督。要坚持以为根本遵循,严格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认真落实党内法规。要结合实践发展和时代要求,不断健全准则、条例、规则、规定、细则、办法等构成的党内法规体系。要以“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为抓手,把依规治党、制度治党的经验和要求传导到基层、落实到基层,进一步夯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根基和基础工程。

夯实作风建设篇(3)

【关键词】乡村酒店设计;夯土村落;更新利用

历史上的中国农村有大量人口居住并使用传统夯土建筑,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夯土民居逐渐衰退,并被砖混建筑所替代。其中的原因,既有夯土结构的自身缺陷,也有农村的保守观念,也有夯土建筑研究的匮乏,但更重要的是夯土建筑已经成为乡村贫穷落后的形象符号。

本文结合浙江桐庐长洲村的夯土民居改造为例, 围绕乡村旅游和度假酒店设施的规划设计工作,探讨夯土村落建筑的更新和利用问题。希望通过案例规划和研究,引导传统夯土村落走上一条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同时通过乡村酒店功能的植入,探索夯土村落节能节地,建筑改造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理想途径。

1.夯土村落概况

本次项目规划的长洲村,位于浙江省桐庐县芦茨乡境内,属于石舍村的二个自然村之一,规划总用地面积约2.8公顷,其中夯土建筑面积约6300平方米。村落自然分布在溪流和山谷之间,溪流上游的无人区受外界干扰小,生态基础条件较好。目前村落内保留了大量的夯土民居建筑,且延续使用至今,构成了长洲村的资源特色。同时在区位上,长洲村位于长三角区域内,环杭州一小时旅游半径范围内,交通便捷,为乡村酒店的建设开发创造有利条件。

2.夯土村落资源特色

山林、农田、瀑布、溪流与夯土建筑构成了长洲村资源的主体,乡村酒店规划主要针对村落夯土建筑和周边资源的关系进行组织和设计。夯土建筑依托山坡、台地,整体沿溪流分布,村落两端夯土建筑较为分散,而中间段则相对集中,土地的利用率较高。

通过场地调查和分析,长洲村进行酒店开发的优势资源,主要体现在夯土民居建筑、山水田园景观和乡土人文三种要素的高度融合上。

2.1夯土民居

目前村落内保留了大量的夯土建筑,部分建筑保存完好。从建筑的基础、台阶、挡墙、墙裙、檐、窗等细节中,可以感受到夯土建筑质朴自然、朴实无华的独特韵味。游人在夯土建筑自然组合的村落空间里,可以体验到乡土景观的和谐之美。

2.2山水田园景观

山水田园景观构成整个夯土村落的自然基底,多条瀑布、跌水穿插于村落建筑之间。溪流、瀑布、农田、山脉、竹林与夯土村落民居,共同描绘出优美的村落山水田园景观画面。

2.3乡土人文

原住民的生产与生活是长洲村乡土文化产生的源泉,村落内的院落、平台、生产器具、禽舍、棚架穿插于夯土建筑之间,山居生活场景与山民文化构成了长洲村乡土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将以上三种要素有机融合,科学的叠加和设计,成为夯土村落改造利用的关键。

3.夯土村落资源更新和利用

3.1景观风貌规划

夯土村落比较良好的视觉界面均位用地中部,多组视觉欣赏点沿道路展开,山林背景、溪流瀑布、夯土民居和农田构成有层次感的山水田园景观画面。内部的空间视线主要集中于街巷和台地景观的变化中,在有节奏感的空间变化中,获得全新的视觉体验。由于村落多年来的生产生活,造成局部空间节点和景观细节,影响了整体了山水空间画面感的形成。因此,如何在景观的“加减法”处理中协调布置村落山地景观空间,挖掘价值要素融入酒店设计之中,变得尤为重要。

3.2乡村酒店初步设计

依据村落的空间结构特征和景观资源分布特点,结合前期的景观分析。利用现状夯土建筑空间的同时,结合建筑前的院落台地、山林、农田、溪流和瀑布等景观要素,形成四种不同主题的乡村酒店客房。

(1)溪瀑主题

针对夯土建筑及周边的瀑布、跌水和溪流资源进行设计,形成以溪瀑景观为主题的酒店客房,结合无边泳池、理疗区、火塘、山水厨房等内容进行设计。建筑以“山水厨房”为空间体验特色,利用瀑布溪流形成厨房的景观背景,营造山水厨房与自然生态环境间浑然天成的景观趣味。利用夯土材料营造室外火塘、露天烧烤台,展现质朴、生态、自然的酒店形象。

(2)山居主题

利用夯土建筑前变化多样的台坡地、挡墙等要素,规划一处体现山居主题的酒店客房,围绕草堂、草亭、茶室、樱花林等内容进行设计。樱花林为代表的早花植物是这一酒店的主题特色,利用柔性的植物与夯土墙体形成材料对比。同时依托复杂多变的山地空间为基础,通过夯土挡墙与景观植物的穿插组合,烘托出桃源隐逸的乡土景观意境。

(3)望村主题

此区域可以欣赏到长洲村连绵变化的屋顶,规划一处以体现眺望村落景观为主题的乡村酒店客房,主要包括无边泳池、理疗区、观景平台、茶室等内容。丰富的观景平台是酒店最大特色,利用变化丰富的台地空间,通过平台间的组合叠加,营造眺望远山、守望村落的景观体验。

3.3夯土建筑改造

夯土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项基本技术,广泛应用于古代各种建筑活动之中,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依据工艺的不同分为版筑法和椽筑法两类,长洲村的夯土民居主要为版筑夯土建筑。版筑法选择木板作为边框,在框内填土用木柞打实,然后将木板拆除向上移动,再依次填土夯实,达到需要的高度为止。在夯筑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墙体的稳定性和坚固性,需要加入墙筋,以提高墙体的整体性,长洲村的夯土民居墙体有部分木桩、竹筒置入其中。

长洲村夯土民居建筑乡土风貌特征明显,山地韵味浓厚,但由于建筑使用时间久远,以及夯土结构自身的脆弱性。目前部分建筑局部破败有失美观,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未来需要进一步修复和改造,满足酒店的开发建设和使用要求。同时在夯土民居建筑的改造中主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夯土墙体适当加厚,增加酒店墙体的稳定性和保温隔热性能;

(2)建筑层高适当提升,增加了酒店客房有效的开窗面积,在屋顶和墙体连接部位增加玻璃窗,有利于酒店室内的采光和通风。同时屋顶出檐要深远,保证墙体不会受到雨水淋湿;

(3)屋顶木构架结构简洁化处理,局部采用钢构或木构架支撑,增强夯土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同时提高酒店客房的空间舒适型;

(4)夯土建筑的墙体基部采用石块作为基础,提高建筑墙体的稳定性。

4.结论

夯土民居建筑赋予了长洲村独特的乡土气息,村落夯土建筑的改造与更新,不仅仅是建筑结构和空间功能层面上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对村落历史人文的尊重。通过规划进一步挖掘村落山水田园的资源价值,保护夯土建筑的同时延续乡村的传统生活模式,这将成为乡村酒店规划设计的核心,且对酒店未来的形象包装和场所感的塑造具有双重意义。

参考文献

[1]严富青,陕南地区生土建筑营造技术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夯实作风建设篇(4)

当农田的土质为粘性较重的土壤时,这种土壤很容易结块,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当地农民就会把“风积沙”拉运到田里铺上一层,再用犁翻拌均匀,就可使土壤成为透气性好、易于耕作和利于种植的良田,改善了土壤中的团粒结构。为什么“风积沙”能被广泛运用到水利、公路工程中,是因为“风积沙”,的一些物理特性决定的。

1 “风积沙”的水稳性

“风积沙”在水中可以自然沉实,干容重可以达到1.45T/m3左右,如果经过扰动后,干容重可以达到1.55~1.72 T/m3,在水中浸泡时如果用振动棒振实,干容重可以达到1.85T/m3左右,这种砂被振动夯实以后,不管是在水下,或是在地基内,只要在砂层上有覆盖的上层或混凝聚土层,都能保持原有状态,沉降变形不大。这种砂:因为含泥量少,透水性强,水渗入其中之后再排放出来,也不会使整体体积产生影响。为什么“风积沙”,在不同的含水量和不一样的振动条件会产生不同的千容重。经过试验后才发现这是“风积沙”的另一种特性。当含水量在12%时,最大干容重可以达到1.72T/m3左右,而当含水量在25%时,最大干容重可以达到1.85T/m3左右。也就是说“风积沙”在不同的含水量时,击实干容重也不同。

2 “风积沙”的流动性

“风积沙”属特细砂,颗粒小,能被风吹走,更易被水带走。当含水量达到25%以上,“风积沙”就会液化。“风积沙”在水中的自然坡度为1:7或更缓一些,当砂层中地下水较高时,“风积沙”就很容易被水带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流砂”,这时的“风积沙”很不稳定,对这种地基需要重点防护。

鉴于“风积沙”的各种特性,人们已把它广泛地运用到农田改良、水利及公路工程当中。

根据“风积沙”的透水性,它已被水利工程设计人员运用到渠道和水库堤防工程的防冻层设计中,这种设计往往对防渗和覆盖层要求很高,防止因“风积沙”夕的流动性而影响整体效果或产生破坏。“风积沙”的这种性质还被运用到公路当中。当公路通过沼泽地段时,“风积沙”可垫到路基底下的沼泽地中,经振动夯实后,路基稳固,也不沉降变形。对地下水位高的,易翻浆路段,如果采用“风积沙”填筑路基可隔断路基的毛细水,防止路基冻涨或盐涨变形。

“风积沙”还被运用到桥墩基础等建筑的软基换填工程中。当用“风积沙”换填软基后,泡水夯干容重达到1.8T/m3左右时,“风积沙”基础的承载力很高,变形小,稳定性很好。

夯实作风建设篇(5)

关键词山区高速公路;混合料 ; 高填方 ; 强夯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 A

1. 工程概况

惠水至兴仁高速公路是《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中“5横”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第12合同段位于贵州省镇宁县境内,该地区属低山地貌,沟壑纵横,地形起伏大,斜坡自然坡度为20~40°。标段内高填方路基位于YK118+094~YK118+230,长度136m,填筑高度最高达42m,补强措施原设计为冲击碾压。但因地形限制,下路堤不适合冲击碾压补强施工,故变更为强夯处理。

路基填料选用标段内弃方,为土石混合料,土石比例为1:9,土为黏土,石为强风化泥灰岩,石料中粒径较大的采用破碎头破至合格粒径。因高填方路基沉降风险较高,强夯施工参数选定、工艺控制难度较大, 项目优化了各方面资源配置,并加大了科技攻关力度,以保障该段路基夯实到位。

2. 确定施工方案

为了减少高路堤的不均匀沉降和工后变形沉降,路基除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外,填土到一定高度后(大于4m)每隔4m采用低能级满夯补强,强夯前进行试夯,以确定合理的施工参数和工艺。设计夯击能1000KN.M,满夯搭接宽度不小于1/4D(D为夯锤直径)。

3. 关键工艺操作

3.1准备工作

3.1.1 机具选择

本工程选用ZTM300型强夯机,该机履带接地长,底盘重量大,臂架双防后倾结构使得整机抗震性更好,施工效率高。因YK118+094~YK118+230段高填路堤过高,为了达到更好的夯实效果,选用15t重的夯锤,起吊高度7m,此机型单次夯击时间为3min,高效夯实。

3.1.2 夯点布置

夯锤底面直径2m,夯锤底面积3.14m2。夯点布设按正方形布置(见图1),边长1.5m,即:间距为1.5m,夯点中心为各正方形四角点。

图1 夯点平面布置图

3.1.3 测点布置

场地整平后,在试夯区域采用撒灰线法布置网格点位,按纵、横向每隔2~3个夯点选取一个测点,按顺序编号明确,并在各测点(夯点中心)均放置一块20×20×3cm钢板(厚度3cm),以便测量。

3.2 试夯

3.2.1 沉降量观测

在第一次夯击前测量各测点(钢板顶面)高程,如实记录,然后每夯击一次,测量一次,记录一次数据。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沉降量逐渐减小,经过数据整理,绘制成夯击次数与沉降量的关系图,结果如图2、图3。

图2夯击次数与沉降量关系图 图3夯击次数与累计沉降量百分比关系图

当夯击到6次和7次后,相邻两次夯击所产生的沉降差均小于2cm,当夯击到8次和9次后,相邻两次夯击所产生的沉降差均小于5mm,接近零沉降。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当夯击7次后,累计沉降量为37cm,沉降量曲线和累计沉降量百分比曲线均趋于平缓,后续两次夯击沉降量非常小,说明土石混合料已经挤压密实,基本无空隙,此时,单点夯击量接近最近夯击能。

3.2.2 试验检测

为了检验混合填料夯后密实度是否符合要求,试验人员对YK118+094~YK118+230段混合料进行了室内试验,得到最大干密度为2.33g/cm3,最佳含水率4.5%。工程要求高填方下路堤压实度为93%,干密度2.2g/cm3。试夯后,及时对试夯区域进行检测,得到数据如表1。

表1各测点实测干密度和含水率统计表

由上表可见,各测点的干密度均大于2.2 g/cm3 ,压实度均大于93%,满足工程要求。

3.3.3确定工艺参数

针对YK118+094~YK118+230段高路堤的强夯加固情况,从测量、试验现场检测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该段路基施工参数选定合理、强夯实施到位、加固效果显著等结论。对于30m以上土石混填(石料比例70%以上)高路基采用强夯时,可选用夯击能1000KN.M、15t重锤、落距7m、夯点间距1.5m(正方形布点)、夯击7次等参数,若工程要求夯击能大于1000KN.M,可提高落距进行调整,适当增加夯击次数即可。

4.推广应用前景

该项施工技术在贵州省惠兴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基施工中得到了很好应用, Y118+094~YK118+230段高填方路基,路堤位于山间冲沟内,冲沟见水流,坡面林灌茂密,沟底部覆土较薄,可见基岩出露,下覆泥灰岩。本段高填路基右侧最大坡高为42m,采用乐谢隧道弃渣、乐运互通边坡挖方开山石方填筑,为减少路堤不均匀沉降和增加路堤稳定,路基采用强夯处理。高填方路基强夯段比计划工期提前了两个月完成,在全线高填方路基施工工期、安全、质量评比中一直名列前茅,施工过程管控到位,并节省各项费用共计116万元,受到业主、监理等各级单位的一致好评。

5.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在高速公路建设的高峰期,尤其西南部高速公路的建设如火如荼,而我国西南部多高山,地势起伏、沟壑纵横,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增多,在施工过程中也越来越多的采用土石混填高填方。该项目的应用实例为山区高速公路高填方土石混填路基强夯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可用于指导类似工程施工。

参考文献:

夯实作风建设篇(6)

关键词:建设工程;软土地基处理;强夯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 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强夯地基施工技术简介

本文所讲到的强夯施工技术实质上是指将潜在的能量转化为动能的一种特殊地基处理方法。强夯法起源于十九年代法国曼娜,一般采用80 ~ 400KN的重锤,增强冲击力夯实软弱地基的过程。由于巨大的冲击力会使得土壤的内部孔隙最大化的压缩,孔隙水和气体逸出,土壤颗粒重排,压实固结,从而结构上提高了地基承载力,且降低了土壤的压缩性,同时也提高了抵抗砂土振动液化的性能,消除了如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能,目前被广泛应用也说明了这种强夯法是加强软弱地基基础的一种比较有效可行的方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强夯法主要应用于土壤,砾石,砂,低饱和粉砂和粘土土壤,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也适用于塑性指数的IP≤10土的饱和度高粘土的加固处理,但粉土和粉质土是不适用的。这类土体易出现橡皮土表层土壤的问题,土体结构的抗剪强度大幅度损失而不能起到良好的承载作用。

由于强夯法可处理几米厚甚至于几十米厚的软弱土壤地基,而应用简单的设备(用锤子起重机)且施工方便、施工周期较短、耗费材料少和成本低廉等优点。因此,从该项技术被研发起,二十年间即迅速被各国建设工程所推广与应用,通过用这种方法加固软弱地基取得的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软弱地基普遍表现的特点是土壤的水稳定性比较差。由于土壤中的水会使得土壤的毛细水管表面的张力大量损失,晶体颗粒溶解了土壤中的硬质成分,一般在宏观上可发现其表现为地面沉降引起的垂直陷落,严重者导致建筑物的结构损害。因此,不管是在高速公路建设中还是普通的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中,如何能够控制和处理软弱土地基的施工质量,实现既经济又安全可靠的目的,最终保证工程正常运行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二、强夯法在处理软土地基中的应用

惠州市龙门县金丰实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莞惠产业转移园,由四层厂房5栋、六层宿舍2栋、两层商业街3栋组成。所建位置地基情况如下,表面0.60~19.30m的回填土,由于回填土含有大石块;为防止出现大量断桩,故不采用预应力管桩基础;往下是全风化硅化砂岩、强风化硅化砂岩、中风化灰岩。地勘还反映有溶洞存在,为防止钻穿溶洞,故也不适合采用钻孔桩基础。因此本工程采用强夯法处理地基。

2.1施工参数的设定

现场加固地基的超重设备采用履带式超重机。本机型具有重心低,稳定性好的优点,便于行走。路基加固夯锤重量影响质量,落距,夯,夯点间距,打击次数,时间,间歇时间施工参数。施工前,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根据经验和相关的设计要求,进行强夯试验段分析实验,现场压实试验,试验截面面积不得小于30m×30m,比较了水分检测,压实和其他相关的数据和试验数据压缩,动态击实试验的影响,治疗效果应该能够消除湿陷性原则的范围,并确定用于建筑施工参数。

2.2夯锤、落距

(1)夯锤。以钢板为外壳内灌混凝土的锤及铸铁锤,能克服平方锤由于上下2次夯不完全重合,通过夯击能量损失和地倾斜的弊端。锤子是设定在1 ~ 4个直径为250 mm的孔向上和向下的空气,有利于迅速排走,减少锤和土壤表面形成吸附力强,产生的空气阻力落锤的真空,以确保夯能的有效性。

(2)落距。根据单点夯击能量的需要,可以确定落锤。夯击能量从落距H乘以锤重量W在确定单点夯击能量下降必须满足实际情况来考虑,目前国内的锤重80 ~ 400KN,落距6~40m最为常见。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数据显示,在相同的压实能量的条件下,增加落锤落距比增加落锤重量的效果更为明显

2.3施工应用

首先,要清理并平整场地。现场标出第一次夯击点的位置,并测量地面标高:在超重机,使锤对准夯点位置;在夯锤顶高程测量;锤提升到预定高度和升降杆上标画标志。其次,夯锤的顶高程测量。如果发现夯锤歪斜通过底部的倾斜造成的,应及时调平。第三,按设计规定压实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夯实碾压施工。先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的水平。第四,在指定的时间间隔后,按照上面的步骤来完成所有的压实。最后,低能量满夯。地表层土壤压实,压实后的地面高程测量。另外,如果夯坑积水或存在地下水应及时清理排除。

2.4.控制要点

(1)对强夯试验在正式施工前,对正确设计和施工参数,施工设备的性能评价,并提供正式施工的基础。强夯试验应该是一个单点和小试验区,试验面积不得小于30m×30m,必要时,应与不同压实能量,以提供一个合理的选择。

(3)施工机械:起重机、夯锤、脱钩装置以及辅助建筑推土机合理配置并实现自动作业。

(4)记录和数据压缩过程包括:每个夯点每击夯沉量,夯坑深度,开口的大小,夯坑体积和包装领域的隆起,沉降记录:每一次夯后地面沉降和填写资料记载:附近的建筑物变形监测:满夯按设计的地下一层,在考虑夯沉量储备和场地平整,充分捣固接近设计标高。

(5)最后每个夯点夯与满夯,应控制的最后2击贯入与试验要求设计依据。

(6)在饱和软土地基的施工,应具有一定厚度和砂砾石粗集料垫,保护捣固机的稳定性。

(7)确保起重机在进行夯实作业过程中附近活动人员的人身安全,避免因冲击重夯引起的飞石伤及人身。对此可以对起重机改装加设保护屏,作业人员应保持10米的操作间距,并佩戴如头盔等安全防护用具。

(8)施工前应测量场地整平标高。

2.5施工检验

(1)质量检验

强夯施工7d后试验地基加固的质量。特别注意在夯坑及夯坑外夯击的边缘地区,根据现场的复杂性的重要性,确定试验点的数量。检查的深度不应小于设计处理深度。质量检验方法:在人工土室内土工试验探索威尔斯,湿陷性土的干密度的测定。使用压缩试验的湿陷性,具有切割环检测干密度。

(2)现场试验

现场试验是强夯法施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试验包括表面和深部变形,地表沉降,孔隙水压力等。大面积施工前,应选择不小于900平方米的现场试验区。获得的设计数据,以确定夯击间距,压实效果,间歇时间参数。了解现有建筑的影响,检验施工过程中沿深度和振动压力增量的分布规律,数据和操作记录在施工过程中检查压实试验,不符合设计要求应填土压实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

三、结束语

从过往的工程施工实践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强夯法在处理软土地基中的应用虽然说取得的效果比较可观且应用的机械设备简单、施工灵活方便、适用性极强、经济性良好和施工周期较短等优势,虽然具有效果显著、设备简单、施工方便、适用范围广、经济易行、节省材料和施工工期短等优点,但是硬性的理论技术及计算方法还有所欠缺。因此,只有在今后更多的工程实践中继续积累总结,优化现有的应用技术,才能够实现更优的经济性和应用性。

参考文献

[1] 黄孔清,李自勇;建筑软土地基的强夯法加固处理[J];科技传播;2011,(07).

[2] 张瑶;探究路桥工程中的软土地基施工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5).

夯实作风建设篇(7)

Abstract: Tourism is a pillar industry of Great Western Hunan, the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ion trademark of Great Western Hunan promotes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drives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of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ion of Great Western Huna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position factors of tourism brand core value, builds the brand construction model of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ion of Great Western Hunan, puts forward the creative strateg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ion and brand differentiation and marketization of Great Western Hunan.

关键词:大湘西;旅游产业;一体化;品牌

Key words: Great Western Hunan;tourist industry;integration;trademark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5-0245-04

1 大湘西地区旅游产业一体化的必要性

1.1 旅游资源与生态资源可以互补且互利共生

大湘西地区包括张家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武陵山区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通常旅游资源主要是指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和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其中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人文景观、民情风俗、文化传统和体育娱乐四大类,比如购物、饮食、现代建设新成就、民族风情、古建筑、历史文化古迹、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自然风景资源主要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比如野生动植物、温泉、海滩、湖泊、江河、火山、森林、峡谷、高山、气候等。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当中,只要是被生物或者人类利用过的物质、能量、信息、时间和空间都可以被看成是生物和人类的生态资源。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是相互关联的,而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所构成的旅游资源与我们的生态资源相辅相成,良好的生态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旅游资源则是生态资源得到开发与利用的利益体现,两者之间互为依托且互利共生。

1.2 促进资源共享及提升本土凝聚力

为了更好地促进当地的旅游发展,各地区纷纷开展了相应的促进旅游事业发展措施,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各地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抛弃传统的方法和地域限制,促进了旅游产业一体化,如此不仅可促进资源的共享,还能够有效提升本土凝聚力,进而实现旅游资源的整体管理和开发,达到促进我国旅游事业长效稳定发展的目的。在这种一体化的制度下,各区域的旅游行业将得到一个全面性的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在旅游产业一体化指定下,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两者不再是两个并行的产业,而是相互依存、互帮互助的关系。通过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可对资源实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布局规划,不仅表现其美观性,也体现出更多的文化韵味和时代背景。除此之外,旅游资源一体化还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市场环境和更具成长空间和弹性的盈利模式,有利于各类良性资本进入市场,也有助于逐步实现以建构和强化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各项基本产业要素和各个地区优势资源的全面整合。在这种规范有力的整合措施下,各区域旅游地区的凝聚力得以大大提升,资源共享将发挥它最大的功能优势。

1.3 推动少数民族区域经济的振兴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落后地区仍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和我国西部地区,而少数民族又具有着他们特色的地域风景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所以多是旅游资源聚集地区。旅游业本身以及它带动的相关行业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从而推动区域少数民族经济的振兴。大湘西地区大致以张家界市、湘西州、怀化市等三市州为主体,它们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风貌和人文景观,根据资料显示,自2000年以来,大湘西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十几年的时间里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旅游业总产出相当于全州GDP的10%,全州旅游行业对财政的直接贡献就达8000万元,旅游业成为该区域的主导产业。

2 大湘西地区旅游产业一体化品牌建设模型的构建

2.1 旅游品牌核心价值构成要素

首先是自然形成的景观资源。既湘西层峦叠嶂的地理地貌特征。形成的个大旅游中心地带有国家级著名景观张家界;还有凤凰旅游中心;~山旅游中心等都是品牌建设核心价值构成因素。其次是历史文化资源。有资料显示,湘西全州共有各类文物点647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巧处、新石器时代遗址7处、古建筑59处,还有夏、商、周、战国、秦、汉等历朝历代的文化遗址留存,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比如凤凰古城就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古城,其被誉为我国最美丽的两座小城之一;印证苗疆历史的南方长城蜚声中外,始建于唐代的黄丝桥古兵营是全国保留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反映土家族历史的溪州铜柱和老司城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在龙山县考古发掘的价值连城的里耶战国古城和秦简(已发掘秦简3万多枚是上个世纪所发现的秦简总和的10多倍),在考古界和旅游界引起轰动,被称为“惊世大发现”考古专家和权威人士称之生动地“复活”了秦王朝历史把它定位为“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犊”。湘西还是有着光荣历史的革命老区,有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遗址。再次是各种民族文化资源。大湘西处于四省(湘、鄂、渝、黔)交界的地带,这里生活着很多的少数民族,因此具有很多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湘西的少数民族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地处偏远、较为封闭,加之经济上欠发达,受外界的影响相对较小,文化留存较具原生态,民俗民风原汁原味。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在湘西繁衍生息,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各民族交流融合,使湘西民族文化资源具备产业化开发的特性。如苗族的舞狮、玩龙、木叶传情、以歌为媒、四月八等;土家族的黑神会、硬气功、吊脚楼、打溜子、茅古斯、摆手舞、粘贴画、社巴节、六月六等,这些民族文化资源不可替代,而且又是这里惟有的特色。

2.2 旅游产业一体化品牌建设模型的构建

旅游业一直是大湘西的核心产业,如果能够把大湘西的旅游产品整合起来,打造湖南西部地区旅游的整体品牌,将张家界―猛洞河―吉首――凤凰―怀化这条旅游线路形成产业一体化,这样既促进大湘西旅游品牌的发展,又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从地理的角度来看,西部地区旅游资源非常的丰富,景点比较集中,这样使产业一体化的重要条件。凤凰南华山和永顺小溪国家自然生态保护区,永顺猛洞河、吉首德夯、龙山皮渡河等几个省级风景名胜区。还有一些正在开发的项目,例如花垣古苗河,古丈坐龙溪大峡谷等,特别是战国古城出土的大量秦简这一本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却又增添了一片很大的景点。怀化市历史文化悠久,室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森林公园9个。大湘西最大的卖点是张家界―猛洞河―吉首――凤凰―怀化这条黄金旅游线路。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行政界限实现旅游一体化。站在能够促进大湘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符合区域旅游发展的要求,制定旅游产业一体化总体规划。其次,整合旅游资源,实现旅游开发和旅游保护相结合的一体化。为使大湘西能形成一个旅游整体规模,就要了解每一个景区的资源,然后整合资源,使各个景区成为一个整体,又具有自己的特色。而且要提高旅游资源保护的水平,提升旅游资源的档次,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第三,树立统一的一体化形象,既能带动各个旅游地区的发展,又能帮助实现统一旅游营销。要打破行政区域和地域的限制,推动各个要素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实现大湘西品牌一体化。根据Morgan和Pritchard(2002)提出目的地品牌建设的5个阶段:市场调恕⑵放朴建、品牌导入、品牌修正以及品牌检测来构建大湘西地区旅游产业一体化品牌建设模型,如图1所示。

2.2.1 做好旅游品牌精准定位 通过对目的地形象进行综合、全面、客观的市场调查、分析和战略选址,提炼和确定品牌核心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品牌形象定位。以大湘西德夯为例,从地脉来讲,德夯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西部,距市区约18公里,地处云贵边缘与武陵山脉相交所形成的武陵大峡谷中段。德夯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6℃-18℃。德夯,苗语为“美丽的峡谷”。由于山势跌宕,绝壁高耸,峰林重叠,形成了许多断崖、石壁、峰林、瀑布、原始森林。区内溪河交错,四季如春。这里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自然风光十分秀丽迷人,有“小张家界”之美称。

从文脉来讲,德夯景区内民俗风情十分古老纯朴,人文景观众多。主要特色有:民族文化景观,最具特色的是苗寨的建筑风格。苗寨依山而建,飞檐跷角,半遮半掩,造型奇特,格调鲜明,色彩纷呈,无不显示出远古遗民的氛围。第二,民族习俗。德夯苗寨居住着上百户苗民,至今留存着千年古俗,老少皆说苗语,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浓郁的苗族风情与独特的民族习俗,自今保留着传统的节庆、礼仪、婚俗、服饰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显示苗族古老民族特色的生活习性,如人们用原始的方法织布、染布、榨油;用厚重的木船摆渡;在集上进行交易等。第三,民族传统艺术。德夯是天下闻名的苗鼓之乡,男女老少皆喜好鼓舞、会歌等传统艺术,曾出过五代苗鼓王;迎客拦门敬酒、晚间吹笙跳鼓、苗族青年男女隔山对歌等古朴的画卷保留至今;百狮会、赶秋、三月三歌会等苗族民间艺术活动特色浓郁。现在,风景区开展的民俗旅游项目有苗家做客、迎宾拦门、对歌敬酒、苗族鼓舞、篝火晚会、火把送客等三十多个旅游服务项目。从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来讲,德夯的苗族文化得到了游客的认同,带动了该地旅游业的发展。2012年,全年德夯风景区接待中外游客12.3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0万元,而且随着湘西旅游的发展和推广来讲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根据上叙的对德夯的形象评估我们可以把德夯定位构建“德夯苗文化”为主要基调的民族文化旅游地形象及品牌。

2.2.2 加强旅游品牌的塑造和推广 旅游品牌塑造对于德夯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现实操作性。德夯作为一个地方标志性景观,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诉求,所以首先要突出德夯苗文化,通过塑造能体现其独特诉求点的旅游品牌将德夯旅游景区从众多旅游景点中明显识别出来,给旅游者一个清晰的欣赏价值。可以通过以下两个主要内容来进行品牌的塑造和推广。

①凸显旅游目的地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服务。在设计独特的德夯苗寨形象时应注意不能落入俗套,应将德夯苗寨独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享受传达给游客。在德夯苗族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苗族民歌的身影,哼唱苗族民歌已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他们讲苗语,以歌为媒,自由恋爱。针对这一不同与其他地区的特点,可将其体现在德夯苗族民风民俗旅游产品中,比如设置专门的苗族歌曲教唱点,使普通游客也可以体会到苗族歌曲的魅力,或组织人员进行会歌,并积极邀请游客参与进来等。除此之外,鼓也是苗族文化的精华和象征之一,在苗族只要是遇到喜庆的日子都会击鼓庆贺,已经成为了苗族庆贺节日的一个必备传统节目。苗鼓的打法有很多,比如花鼓、猴儿鼓等,最重要的是湘西有赛鼓的习俗,赛鼓场面恢弘,紧张活泼,每个到湘西旅游的游客都应该体现和参与一次赛鼓,否则将成为湘西之旅的一件憾事。此外,苗族也是能歌善舞的一个民族,其舞蹈自成一派,尤其是有一种祭舞,带有浓厚的民间特色。踩脚舞也是苗族很受游客青睐的一种舞蹈,它最早源于小孩之间的玩闹,手拉手围成一个圈,跳着围圈走,在“一二、一二、踩脚踩脚”的口令下,抢着踩别人的脚跟,这种参与性极强的舞蹈,很好地体现了苗族人民的热情和好客。除上述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旅游服务之外,苗族还有很多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旅游服务,不胜枚举。由此可知,苗族文化根深蒂固,自身具有很多不同其他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宣传部门或机构要做的就是提炼并开发出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来代表德夯苗文化的心里感知品牌形象,加强旅游品牌的塑造和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湘西游玩,感受湘西的魅力。

②塑造苗族特色旅游饮食和旅游民居。德夯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综合要素包括苗族特色饮食和民居两个方面,在饮食方面,苗族酸制果蔬、酸肉、酸鱼、蜜饯菜、龙山和渣、野茭腌菜、各类粑等,这些都体现了苗族饮食文化的特色。苗寨是苗族人们的主要居住形式,依山而建、飞檐跷角、半遮半掩、造型奇特,这对于文化旅游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全新的享受。

2.2.3 重视旅游品牌形象的维护 旅游品牌的塑造和推广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旅游品牌成功塑造和推广后还应该重视旅游品牌形象的维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品牌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变化。由于客观原因的限制,不可违因素的制约,德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不可能被永续利用,它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消亡,面对这种形势,我国相关部门在加强对旅游品牌开发和推广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对旅游品牌形象的维护,即加强对苗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不断完善民族文化保护机制,而要想达到上述目的,最好的办法是推动民族传统艺术人才的培养和群众的参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艺术当中去,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游客对民族文化旅游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德夯旅游景区应审时度势,结合实际情况和优势,建立科学适用的民族传统技术创新机制,推动民族传统技术现代化。德夯在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管理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民族文化旅游形象和品牌的生命发展周期,及时更新品牌形象和内容,满足游客们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这样才能使民族文化旅游地形象和品牌永远呈现出活力。

3 大湘西地区旅游产业一体化品牌建设战略与对策

3.1 旅游产业一体化品牌建设战略

①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作为行业竞争中不可忽视的战略,重在体现品牌的独特性。在旅游产业,特色品牌的建设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实现差异化战略可以有许多方式:设计或品牌形象、客户服务、经销网络、文化渗透及其他方面的独特性。大湘西旅游资源以张家界天门山、张家界森林公园、凤凰古城、德夯大峡谷、苗寨、公山自然保护区等为典型代表。根据对以上旅游资源的调查研究可知,大湘西旅游资源最具特色的当属张家界的自然景观和湘西自治州浓厚的民族文化。因此,大湘西旅游品牌建设的差异化战略可分为张家界的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自治州等地区的民族文化品牌建设两个。张家界天子山等景点独具特色、天然形成的人间仙境,该地区可以重点打造“人间仙境”品牌;湘西自治州地区富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土家族、苗族),包括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风土人物等,可重点打造富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而在这个品牌建设中要将着重点放在湘具特色的“赶僵尸”,即“神秘湘西”品牌。②市场化战略。大湘西旅游品牌建设在整个武陵山片区要以产业链发展为依托,要以整个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联合为基础。在推进市场化战略时,要结合民族文化传播和旅游品牌建设。市场化战略的部署要以先进的旅游管理作为基础,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良好的市场运作,要注重营销,降低成本,进行品牌建设和宣传,提高区域旅游品牌的知名度。③创意战略。创意战略包括文化创意和营销创意。在文化创意方面,要注重结合民族文化的宣传和独具特色的地区文化的传播,要让“两文化”广为有效传播。另外要根据历史文化,可进行营销创意,可由“前静变为后动”,将以前的历史文化根据有效途径和有效方法进行轰炸式营销,提高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如:湘西地区的赶尸、张家界天门山的天门狐仙、凤凰古城的边城文化等。

3.2 旅游产业一体化品牌建设对策

①加强区域旅游经济规划管理。旅游产业品牌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两者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区域经济规划管理将影响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品牌的建设和旅游产业链的发展将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的形象,能极大地加强区域经济的辐射力度,吸引技术、人才、先进设备和先进管理,将为区域经济带来竞争力,另一方面,地区中的企业、生产要素、居民收入和消费将辅助于旅游品牌的建设,两者相辅相成。

②完善区域公共服务系统,构建多层次的旅游网络。旅游产业品牌建设与大湘西区域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旅游产业品牌的建设离不开大湘西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区域公共服务系统将关联着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就是与旅游品牌的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旅游品牌的建设作为一个地区最为庞大的系统工程,与旅游产业的各个方面系系相关,而这一切需要区域经济作为支撑。为此,地区应加强区域经济建设,为旅游品牌建设夯实基础。与旅游产业密不可分的区域建设有旅游接待建设、社会发展事业建设、公共交通服务建设、软建设以及文化服务建设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与旅游品牌建设系系相关的是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包含了人才培养和文化的传承以及文化渗透。依托大湘西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来完善公共服务系统,多方面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旅游品牌的知名度,构建多层次、多需求的旅游网络,为旅游品牌建设夯实基础。

③强化旅游品牌经济效应,实现旅游品牌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区域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系统的改善将会为旅游品牌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地区文化建设、民俗建设、民族文化建设是旅游品牌建设的重中之重,区域经济的发展将带动区域各文化的发展,区域各文化的发展将为旅游产业品牌建设夯实基础,要保持旅游品牌建设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有效实现大湘西旅游品牌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志刚,王庆生.以制度和机制创新构建京津冀旅游产业一体化格局[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4(11).

[2]韩飞,张丽莎.渤海国旅游品牌建设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商业经济,2012(12).

[3]宋杨.伊犁河谷地区旅游品牌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2(7).

[4]Riliang Qu, Christine Ennew, M. Thea Sinclair. The impact of regulation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on market orientation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J]. Tourism Management,2004(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