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信息安全产业市场

信息安全产业市场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16 14:46:00

信息安全产业市场

信息安全产业市场篇(1)

已经在信息安全领域打拼了15年的王志海最近有点忙。

如果2014年第一季度订单增速可以保持的话,这位北京明朝万达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明朝万达)董事长将看到自己公司在今年实现两倍于2013年的营业指标。

迎来开门红的不仅是明朝万达。随着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下称中央网信安全小组)成立,中国信息安全概念股全线飘红,一个信息安全厂商们最美好的春天看似已经来到。

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机会。

“以后混日子的企业将安全越来越难过。”在王志海看来,中央网信安全小组在推动中国信息安全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将会提高整个行业的准入门槛。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网秦。一位网秦内部人士透露,网秦预计今后信息安全产业的市场淘汰率会更强,甚至最终将进入巨头时代。

不过这种巨头时代和可能短期内即会出现的高准入门槛绝不是每个信息安全企业都愿意看到的。目前,中国有超过700家各类信息安全厂商,其中不乏仅有几个人、靠贴牌商品存活的OEM企业。这些企业依靠的是地域性的人际关系以及强大的营销手腕。如果一旦年内国家出台以核心技术及专利水平为基准的准入门槛,信息安全领域的OEM企业们无疑将瞬间倒下。对他们而言更坏的消息是,就算国家短时间内不准备有大动作,一群想趁势抢占信息安全市场的各色企业也将在无发令枪的情况下,迅速发起攻击。

信息安全,这个曾在2010年被中国电子商会统计市值为300亿元的市场,如今已经很难再估计将达到的规模。“300亿元只统计了终端的安全而已,信息安全产业还包括硬件安全、系统安全,就算被标价万亿元也不过分。”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樊会文认为,随着信息安全产业马上要迎来井喷式发展之时,各路诸侯杀红眼般的分食也将同步上演。

这也是王志海最近担心的问题。如今他所面临的竞争对手已经不单单是传统的安全厂商,而是多了如华为这样的通信业巨头以及众多原本做信息化服务的周边企业。尽管明朝万达一向以技术为竞争筹码,但与华为等巨人企业同台竞技绝对不如与OEM企业比赛来的轻松。

一个更为值得深思的问题是,目前中国大量信息安全企业扎堆在终端安全领域,而在以硬件、系统为主的市场上,罕有企业能够与外国同行企业比拼。随着中国进一步发力信息安全建设,一场国内外安全厂商间的博弈也将拉开帷幕,而在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看来,市场将在未来信息产业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市场变风向

2006年之时,参与大企业及大型机构的公开招标是王志海最为头痛的事情之一。

当时刚刚成立一年的明朝万达属于圈子内的小角色。令王志海至今难忘的是一次招标经历。

当时某机构需要采购一批信息安全软件,并决定用一整个下午进行招标。“那是一个周五。”至今王志海的记忆依然清晰“我们上午接到一个电话,让我们去参与招标。”在这个电话前,王志海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招标事情。尽管事发突然并显得缺乏礼貌,王志海依然准备了介绍明朝万达产品的PPT按时赶到会场。因为是被临时叫来当个“陪角”,明朝万达很自然地落选了。

无功而返的招标经历不只是那个时候这些尚是小角色的信息安全厂商们唯一的尴尬经历。

同年,王志海主动带着介绍资料敲响了国内一家大型企业的门。此前,王志海获悉该企业正准备进行信息安全产品方面的招标。当时的明朝万达员工不超过10个人,是个典型的小体量公司,如果能获得这家大型企业的合作合同,明朝万达将在业绩上打一个翻身仗。尽管做了精心的准备,王志海依然吃了闭门羹“他们直接告诉我,没有上市的企业,我们根本不考虑与之合作。”就在王志海憋屈万分时,两周后的一个电话让王志海看到了希望。“他们与一家大型信息安全企业的合作出了问题,安装的产品总是有各样的问题。”于是王志海获得了一个复赛的机会,对方提出的要求很简单:先在50台设备上安装明朝万达的设备,如果没问题再安装200台,如果这200台也安然无恙,那么就开始长期合作。

最终王志海拿下了这个价值十几万元的单子。“当时就是这样,为了这样的小单子也要拼出全力。”

让王志海如此辛苦的不仅仅是其当时公司的小角色身份。2006年前后,中国的信息安全市场尚停留在杀毒软件独霸江湖的时代,当时很多人对信息安全的理解就是安装一个好用的杀毒软件。这样的市场背景让众多像王志海一样的信息安全创业者遇到了严重的发展难题。

2003年前后,许多信息安全厂商已经向客户提出了“数据加密”的重要性,甚至详细地为客户讲解了为什么局域网内也会有信息安全问题。但是众多大体量的企业对此丝毫提不起兴趣,他们看中的是可以杀毒的产品。与这些有国家背景的企业和机构相比,一些制造业民企却对“数据加密”很感兴趣。“这些企业有自己的专利和知识产权,他们怕被人偷去。”但这些民企从合作规模上远远比不上大型企业与机构,所以众多信息安全厂商陷入了有产品无市场的状态。

没有市场带来的就是现金流的压力。

“缺钱是个大问题。”为了拥有足够的发展资金,王志海甚至在创业之初借过高息贷款。位以热爱长跑而闻名的信息安全业某企业老总曾在私下直言:“我公司账上有2亿元现金,但2亿元只够我们公司运转3个月。”

这样的市场现状让许多企业开始畸形发展。许多原本以追求核心技术为目标的企业家开始看重市场营销和营造关系。甚至对于产品本身,企业也开始关注质量之外的东西。

据奇虎360副总裁谭晓生介绍,很多信息安全产品公司把重点放在了去申请各种各样的资质,至于产品性能则并不关注。

甚至信息安全产品的存在已在市场上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一个城市某部门的合同足够几个人的小企业吃很长一段时间。”王志海所谓的这些小企业即那些OEM企业――从外国或国内买来的已经落后或有缺陷的产品,通过关系网及营销手段卖给企业和政府部门。

在熬过了最艰难的初始几年后,斯诺登事件的出现让中国的信息安全市场发生变化,众多信息安全企业开始获得了几倍于前期的生长补给。

“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再和客户谈产品时很多此前需要解释的问题不再需要解释了。”市场发出的信号也让王志海看到了产业变革的开始――全新的中国信息安全市场正在悄然出现。此前许多给王志海造成很大压力的OEM公司纷纷死掉。“他们的技术是买来的,这就造成对技术的理解不到位,最终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客户需要。”与此同时,信息安全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开始频繁。绿盟科技、启明星辰、网秦等企业纷纷开始寻求对在某特定领域有技术优势的信息安全小企业进行融资合作。

中央网信安全小组的成立在王志海看来会加速新的信息产业市场格局的形成。“有两类公司会活不下去。”王志海认为,除了OEM类信息安全企业外,在新形势下纯粹靠技术创业的新信息安全公司也是很难活下去的“资金、市场营销能力都会是新的产业格局下至关重要的竞争因素。”

多面手的消亡

一个逐渐清晰的分工是,在中国信息安全领域央企和国家机构正承担着以芯片、系统为主的工作,众多民企担负着下游的安全软硬件的开发。“芯片和系统是个大工程。”在赛迪智库信息安全研究所所长刘权看来,动辄五到十年、斥资百亿元的芯片和系统研发不是哪一个民企可以随便承担的。

但这种分工或许并不会是市场发展的终点。周宏仁认为,在信息安全领域其实没有明显的央企与民企的产品界限,这种资源配置最终应由市场决定。

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与过去十年信息安全企业们“见到什么赚钱就做什么”不同的是,在未来集中发展自己的优势产品将是众多信息安全企业的选择。

“市场上可能不会再有多面手。”赛迪智库互联网研究所副所长陆峰认为,信息安全产品的特性决定了信息安全企业不能面面俱到,“信息安全产品必须建立在庞大的用户使用量上,这样才能不断完善产品,产品使用率越高其市场认可度就越高。”

其实中国很多信息安全产品和企业的死亡正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用户使用率。“就好比微软和Intel的产品组合,是经过几十年的市场检验才最终成为可靠产品的。”樊会文分析称。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信息安全公司也面临着高度碎片化的问题。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信息安全产业的产业链条很长,基本上没有什么公司是可以把所有的信息安全产品全部覆盖。“能做好一个环节或者几个环节就已经非常不容易。”谭晓生分析称。

而拥有独特竞争力也将是在巨大的信息安全市场上小公司搏倒巨人企业的筹码。前不久,明朝万达在与一个世界500强企业的竞标中获得胜出。“他们的体量让他们不会在意这种1000万元的项目,但是我们会以全公司的力量去争取合作。”这种项目金额上的阶层划分或许将是王志海们未来一段时间的出路。

这种“能者得存”的竞争状态必须建立在一个规范的市场环境上。中央网信安全小组的成立让各个信息安全企业看到了希望。网秦媒介策划主管夏然认为,中央网信安全小组的成立将对信息安全企业提供更为规范健全的法律保护,而这种市场环境也是企业们最迫切需要的。

信息安全产业市场篇(2)

然而值得我们欣慰的是近两年IT经济普遍走向低迷的状况下,信息安全市场稳重有升,持续保持住增长。虽说目前这个产业市场容量目前还不大,但对于刚刚起步的信息安全产业,潜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我们划分信息安全行业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

导入期

中国信息安全市场的导人期已经过去,但其时间发展较长,从1997年至2000年末期。这时期的特点一般为:市场增长率较高,需求增长很快,技术变动较大。行业中的企业主要致力于开辟新用户和占领市场,但此时技术尚不成熟,行业竞争状况和用户特点等尚不明朗。竞争较少,但风险很大,利润很少甚至是亏损。

成长期

目前中国信息安全市场已进人成长期,这一时期的特点为:市场增长率很高,需求高速增长,技术渐趋定型,行业竞争状况和用户特点比较明朗,顾客对产品的认知能力迅速提高,产品形成差别化趋势以满足顾客不同的需求,生产能力呈现不足;市场竞争逐渐形成,进人壁垒拔高,企业应付风险的能量得到增强,利润呈加速增长态势。

成熟期

预计在未来的5、6年安全行业就会进人成熟期,那个时候,行业竞争激烈,盈利能力下降,进人壁垒更高,企业利润不再增长甚至开始回落。中国的信息安全主要市场已经被瓜分。就算有新的产品进人,由于国家政策和行业规范的壁垒,新产品也会被已有的行业瓜分成员所享用。

衰退期

信息安全行业很难估计这个时期,由于存在长期的需求和技术进步的推动力,这一时期应该很长。

影响信息安全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中国信息安全市场正处在成长期的时候,国内的信息安全市场虽然增长很快,但是问题不少,信息安全市场还远未成熟。当前信息安全领域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安全应用需求不明,当前市场上存在的众多错误概念和混乱意识,使得刚刚开始形成安全意识的企业用户莫衷一是。在众口一词“满足用户需求”的宣传口号下,信息安全厂商是否真正满足了用户需求?一个客观的不容忽视的现状是:信息安全市场是越来越大了,产品是越来越成熟了,可是我们的用户们却越来越迷惘了。

信息安全公司的销售人员往往向用户宣称自己的产品是最好的,可是购买了他们的产品就安全了吗?装上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甚至人侵检测就万事无忧了吗?如果不知道花钱能不能得到效果,那么还不如不花。这个清况代表了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企业用户的想法。事实上,我们的用户已经在市场的热情攻势下迷惑了,市场和需求完完全全地脱了钩。这是因为,作为用户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需求什么,而厂商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对用户加以误导。

产业结构失调,产品过度集中,低水平重复严重。现在的安全产品的开发“扎堆儿”现象严重,有特色的产品少,重复投资现象严重。由此带来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由于防火墙、防病毒产品和IDS的热销,新进人的厂商多半也集中在这几个领域。目前,仅开发防火墙的厂商就有200多家,就三两个人,把Li~操作系统改一改就做一个防火墙的现象非常严重。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基本上是依赖国外技术设备装备起来的。在国际财团涌向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市场,大举推销电子信息设备之时,我们却在相对缺乏知识和经验的情况下,存在着一些花钱买淘汰技术和不成熟技术的现象,这其中就潜伏着信息安全隐患的极大危险。我们的计算机软件也同样面临受人遏制和封锁的威胁。虽然我国的计算机制造业有很大的进步,但其中许多核心部件都是原始设备制造商的,我们对其的研发、生产能力很弱,关键部位完全处于受制于人的地位。

国内几千万台计算机(包括服务器)CPU是英特尔和AMD公司的产品(由于厂商在芯片上安有序列号,可以通过网络监视远程计算机);操作系统80%的使用微软视窗,余下一部分也基本上被其它公司瓜分;大型数据库大多数使用ORACLE、DBZ、SQLSERVER、INFORMIX等国外数据库;另外,承载防火墙的硬件设施目前也大多被国外控制,包括路由器。所谓“超级端口”的隐患,以路由器为例:当路由最高管理层丢失了超级密码,几乎所有的路由器都提供一个特别端口,可以使管理员绕过口令重新设置密码,而这样的设置其实在方便管理的同时,也为在线攻击者留下了人侵的机会。无疑,这些都是国家安全系统无法接受的。

技术水平相对于国外的同类产品还比较落后,产业化水平较低。在我国自主开发产品并不在少数,但技术水平相对于国外的同类产品还比较落后。目前除了在密码方面有政策保护之外,其他产品在技术及性能方面不占任何优势,尤其在防火墙、防病毒及人侵检测方面完全是国外产品一边倒的局面。应该说信息安全产品的技术含量是非常高的,这就要求知识积累一定要充足,才能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国内安全产品市场近八成高端用户的首选是国外产品,而国内厂商整体上是以技术模仿和重复投资的手段争夺区区几亿元的低端市场。

信息安全行业缺乏统一管理,多头管理严重。中国对信息安全的管理太过分散,没有一个有实权、有效率的专管部门。各职能部门在信息安全管理上没有明确分工,各类上级主管部门都不想放弃对信息安全行业的管辖。各种各样的销售许可、人围许可、资质认证、产品测评,对厂家而言除了付出几十万的测评费用不说,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令厂商苦不堪言,疲惫不堪。这种种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安全软件产业的发展。

缺乏产业政策引导,政府对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没有明确的总体设计思路,安全厂商在缺乏总体框架引导的情况下,发展方向不明确,导致我国的安全产业缺乏主流产品的引导,而仍处在混战之中。人才问题,有人才能做一切,这是没什么争辩的。

如何提高信息安全企业的核心竟争力

面对以上信息安全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我国的信息安全企业如何能突出重围,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对一个企业来讲,如何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当然,核心竞争力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它可能是某项技术;可能是企业管理;可能是一种产品;可能是企业文化也可能是某种人才;或者是它们的某种组合。总而言之,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那些能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因素,针对不同的企业,其内容也是不一样的。但是,核心竞争力还是可以通过改善一下方面来加以提。

信息安全产业市场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 市场秩序 外部性 信息不对称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理念已经从吃饱转到吃好上,食品安全意识逐渐提高。农业部新闻办公室日前了2007年第四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全国37座城市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为4.7%;36座城市猪肝和猪尿样品中瘦肉精污染监测合格率为1.6%;22座城市水产品中氯霉素污染监测合格率为0.2%;22座城市水产品中孔雀石绿污染监测合格率为4.3%。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多次安全调查显示,食品安全一直高居榜首,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民生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经济学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王志刚,2003),80年代的研究主要在管理模式上,强调经济效益及成本分析是提高食品安全及质量需求的主要方法。1986年Katherine Clancy在相关著作中主要关注消费者对公共政策的反应。1987年美国康耐提卡大学成立了一个地区研究项目,有组织地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消费者个人特征影响其接纳信息和应用风险信息的能力。Caswell从1988年开始在康耐提卡大学从经济学角度就食品质量安全以及营养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先驱性研究。1989年Tanya Roberts和Van Ravensway观察到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流程原因,认识到政府规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影响。1998年Riston和Li Weimai从保持可接受程度的食品安全的金融含义的角度出发,提出安全和成本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认为人们期望食品安全的程度应该有一个安全的最优水平,但由于风险知识不对称、食品安全是公共品、食品安全的社会成本以及客观科学根据和消费者观念的不一致等原因,几乎很少市场经济的方法可以提供这种最优水平。

美国学者Jone Antle在1995年运用经济学分析工具和框架对食品安全和食品安全规制进行了深入研究;1998年对食品生产部门进行高效率食品安全规制分析;1998年分析了政府和厂商采用HACCP规制措施对于提高肉类产业质量成本的影响,分析了食品产业的产业组织和生产结构对于食品安全的影响;1999年对食品安全规制在工厂层面上的成本和收益进行了深入分析;2000年对政府在肉类产业实施食品安全规制的成本进行了研究;2001年对食品安全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学分析。

目前,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已经深入各个领域,包括具体行业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厂商行为、消费者行为、政府行为和独立机构行为以及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食品安全标准和认证的关系等。

2、我国研究现状

在我国,2004年由周应恒和霍丽最早使用“食品安全经济学”的概念。目前我国经济学界对食品安全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李怀(2005)、程言清和黄祖辉(2003)、刘小和(2003)、乔光华和辛盛鹏(2002)分别研究了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招回制度、食品安全标准、HACCP体系等,并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提出了相关建议。张云华、孔祥智和罗丹(2004)应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从交易成本、风险和不确定性及消费者需求与企业质量声誉的角度,建立了一个简化的两阶段食品质量安全契约模型,为安全食品供给的食品产业纵向契约协作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郑风田(2003)认为我国应该由粮食安全战略向食品安全战略转向。李标(2004)从“反公地悲剧”出发主张减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赵农和刘小鲁(2005)从政府进入管制方面实证研究了市场进入管制对于厂商最优质量水平和市场质量水平的影响。岳中刚(2005)从消费者、厂商、政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原因入手分析了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安排的变化。程启智和李光德(2004)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研究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历史变迁问题。贾利(2002)从我国食品安全形式逐渐恶化出发认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在于市场使用和政府失灵同时存在。林镝等(2003)提出了加强食品产业链的安全管理的思想。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学者主要从对发达国家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厂商行为的研究及政府规制与监管三方面来研究食品安全问题。但是从这些研究中我们依然无法对食品安全问题提出较为系统的理解及解决框架。本文希望能从食品供应链的源头――农产品市场的秩序建设角度出发对食品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农产品市场秩序的经济学分析

社会秩序是“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的行动结构”,即参与其间的个人遵循一般性规则并进行个人调试而展现出来的作为一种结果的状态。因此,市场秩序作为社会秩序的一种,可定义为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市场秩序的构成要素按照特定繁荣市场交易规则安排行为所形成的一种秩序状态。在有秩序的市场经济活动中,个人对他人的行为就具有稳定的预见性,秩序鼓励着信赖和信任并减少合作成本。秩序是市场高速运转的前提,完善的市场秩序能够防止不利于改进社会或个人健康、安全的行为出现。

农产品市场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经济学研究都将农产品市场作为最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但是农产品的质量信息在买者和卖者之间是不对称的,农产品质量也不尽相同,所以农产品市场也并不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完善的农产品市场秩序能够调整由于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市场失灵,保护农产品市场的公平交易,实现农产品市场给全社会带来的最大化福利,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

1、食品安全的外部性分析

外部性是指从事一项经济活动的私人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成本(社会收益)不一致的现象。依据成本和收益不能内生化的方向不同,外部性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消极的负外部性,另一种是积极的正外部性。食品安全问题上存在的外部性问题也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个方面:市场上生产安全食品的厂家对生产劣质食品的厂家产生的正外部性;生产劣质食品的厂家对生产安全食品的厂家产生的负外部性。

(1)正外部性的具体表现。安全食品的厂家生产了安全的合乎市场标准的高质量的食品,给消费者带来安全食品的同时也带来了食品消费的满足感和安全感,这种行为提高了整个市场的社会效应,就此产生了正外部性。与此同时,安全食品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正面印象,当消费者不能准确地分辨优质产品和伪劣产品时,就可能凭借安全食品厂商留给他们的印象去购买食品,其实买到的是劣质食品。结果生产安全食品的厂家对生产劣质食品的厂家也产生了正外部性,无形中助长了劣质食品在市场的流通,同时因为劣质食品的成本较安全食品要低,在价格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占据了安全食品的一定市场份额,从而使生产安全食品厂家的利益受到损害。

(2)负外部性的具体表现。消费者购买到的劣质食品不只损害其身体,在其心理上也造成了购买阴影,而且同样的感觉在消费者间的传递容易产生一种避免购买此类商品的症候群现象,同时对市场上所有此类商品产生怀疑,使生产安全食品的厂家的利益受到损害。

由以上分析可见,由于市场中出现的外部性现象,使得生产安全食品的厂商的利益受到损害,市场份额和收益都下降;而那些生产劣质食品的厂商也因为外部性现象的存在获得了上升的市场份额,市场趋向有利于后者。这必然形成市场导向,引导市场的资源配置向劣质食品转移,安全食品在竞争中逐渐减少,于是出现劣质食品充斥市场、排斥安全食品的困境,导致市场失灵,最终破坏市场秩序。

2、食品安全的信息不对称分析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充分则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掌握信息贫乏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从传统的农产品市场到现代金融市场等各个领域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只要有市场交易,就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食品交易市场,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才会导致不安全食品问题的出现。

(1)信息充分的市场。假如食品交易市场是个信息充分的市场,那么食品的安全品质就很容易被获得,就像简单问题的表象一样容易被人们所识别。消费者对于安全食品的消费就将符合主流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理论,他们既按照偏好在收入及价格约束下购买所需数量的安全食品,同时厂商也将根据时常需求和成本分析向市场提供安全的食品。

(2)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在实际生活中,食品市场是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消费者对于某些不安全的食品,无论是在购买前还是在消费食品后都无法及时准确地识别其对健康的影响。生产者跟消费者对于商品信息的掌握量是不同的,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的信息,从而使消费者在自我保护方面处于弱势,而一些生产者就可以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实施机会主义,欺骗消费者,从而导致市场失灵,使不安全食品充斥市场。

(3)信息不确定的市场。某种程度上,食品市场不仅是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同时也是信息不确定的市场,有些在市场上流通的食品,生产者并没有比消费者掌握更多的食品安全信息。如因为农药残留导致的不安全食品,生产者也不一定知道在其商品中残留农药的多少及其是否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又如“苏丹红事件”中,初期生产商也并不比消费者知道的多。因此,尽管生产商在生产流通流域比消费者掌握的信息多,但是对于食品的安全信息他们有时同样面临着不完全确定的问题。即使生产商完全掌握了这些安全信息,也不能保证该信息能够完全准确的传递到消费者那里,而且其传递的成本也是高昂的。

三、解决食品安全的对策

要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首先应抓住食品供应链的源头――农产品市场,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秩序来达到解决市场失灵、保证食品安全的目的。

1、维护农产品市场秩序

农产品市场秩序的维护需要依靠农产品市场的内部市场规则,主要依靠农产品市场的相关制度安排,这些制度能界定和保护产权、降低交易费用、保护农产品市场公平的市场交易,建立农产品市场的竞争秩序、建立有序竞争的农产品市场。要做到规范安全的市场秩序,就必须做到优价优质。创立并维护安全农产品的市场声誉,政府有重点的对安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指标进行抽检,通过严格的奖惩措施,加大生产者的违规成本,提高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信任度。整合现有安全农产品管理部门的各项职能,合理分工,使消费者更容易辨识安全农产品相关信息,同类国家级安全农产品的认证职能应尽早合并,并统一相应安全农产品标识。通过用消费者能简单读懂的信息来提高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对称,建立信息公开的相关制度安排。

2、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食品本身的特性决定了食品在流通消费领域的安全性极易受到影响,因此,只有严格控制流通环节食物的安全性才能确保整个食品链的安全。对于农产品市场的物流体系的建设,要重视以农产品物流为主导的农产品生产性物流,即产前、产中、产后物流,为农产品提供多层次、多功能的社会化、一体化服务,形成较长、较粗的农产品供应链系统。其建设可以从政府及农产品物流企业两个角度出发。从政府角度来讲,要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储运工具和设备的开发生产等;大力培育与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物流的标准化建设,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纳入规范化、标准化轨道。从农产品物流企业的角度来讲,要改进和提高农产品物流技术,改进包装技术,加强在路途中的冷冻保鲜技术以及农产品物流增值技术的研究;加强农产品信息化建设,实施供应链管理;优化整合农产品物流系统;进行农产品物流品牌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大生产大流通;加快农产品流通标准化进程;开辟电子商务下的农产品物流新模式;借助第三方物流模式,延伸农业化产业化链条。

3、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化

农产品质量信息分布不对称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原因,因而需要有效地制造和传播有利于消费者分辨的正确的市场信息,只有消除了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生产安全食品的厂家想尽办法使之与其他生产不安全食品的厂家区分开来,消费者依据此种信息来确定其是否愿意购买,从而达到优质优价,使生产不安全食品的厂商与生产安全食品的厂商不能形成博弈,减少逆向选择行为,改变安全食品在市场中不利的局面。在信息不对称的农产品非价格竞争上,市场准入制是政府实施主体的制度设计。对农产品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约束农业生产者的质量行为,并为消费者提供依据。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是一种政府行为,是一项行政许可制度,其通过政府向消费者传达正确的信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主要是严把市场入口的产品质量关,使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产品可以进入市场,不合格的拒之门外。重视农产品的全程监管,加强标准检测认证等支撑体系建设,积极推广农产品认证标签制度,严惩违规行为。

4、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政策监管

市场失灵情况下存在的问题是自由市场机制自身不能完全解决的,所以政府有必要采取行动进行调整,更正自由市场机制下产生的不利影响。不安全食品流入市场的部分原因是由于薄弱的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对于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除了依靠规范的市场秩序,更主要要由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进行监管来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

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完善法律法规以及执法体系,加大惩罚力度。在完善法律法规的过程中,要实行责任追踪制度,如果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其产品的过程中对其健康造成损害,要追究生产者和提供者的责任,赔偿消费者的损失。由此来增加生产和销售不安全食品的机会成本,使其从事这种行为的预期收益小于预期成本,从而遏止这种行为的发生,同时也可以提高消费者对市场质量水平的消息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 冯立果:食品安全问题:市场分析与规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2] 王兆峰、张海燕:民族地区农产品市场创新建设与民族贸易发展研究[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3] 刘宁:我国食品安全社会规制的经济学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3).

[4] 周应恒、霍丽:食品安全经济学导入极其研究动态[J].现代经济探讨,2004(8).

[5] 蒲应龚:兼顾食品安全和农民增收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J].中国农学通报,2007(4).

[6] 李苏、韩科峰:农产品市场中的“柠檬”现象[J].市场论坛,2006(2).

[7] 李勇、任国元、杨万江:安全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及政府干预[J].农业经济问题,2004(3).

信息安全产业市场篇(4)

可就在不久前,成都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卫士通)却成功成为国内首家上市的信息安全公司,并且之前其综合经济指标保持了超过行业平均值的高速递增。他们是如何走出一条国内信息安全企业的发展与突围之路的?

打开资本之门

卫士通虽然身处我国内陆,却是目前首家成功上市的国内信息安全企业。对于长期受资金问题困扰的国内信息安全产业来说,这无疑将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

刘保华:卫士通是国内首家成功上市的信息安全企业,这对整个信息安全产业意味着什么?原来我们一直说资金是困扰信息安全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讲,是否说明卫士通已经在资本层面找到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

游小明:应该是。卫士通上市的意义不仅是对卫士通,甚至可以上升到产业方面。上市以后我接到许多电话,很多来自我的同行――我们成功上市也让他们增添了信心。

对于卫士通公司来说,成功上市的最大意义在于我们走向了前台。原来安全产业一直比较低调,而上市以后,不必做宣传也会有很多人知道卫士通,知道信息安全产业了。

不过上市以后,很多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包括原来的薪酬问题、激励模式问题、发展愿景问题等,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根本性的变化。但是这都是一些积极的改变。从某种意义来讲,我们一直在争取上市,但是很难说真正完全做好了上市的准备。走上前台以后,我们接下来面对的竞争对手可能会更强大、更多。因此,我们必须要把资源转化为动力、把资源转化为资本。短期讲,上市对我们是挑战大于机遇。未来三到五年,上市带给卫士通的一定是机遇大于挑战。

刘保华:卫士通在上市后将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上市以后卫士通的战略定位是否有比较大的变化?

游小明:卫士通从成立开始就一直是股份制机制,也就是说我们非常重视先进的企业机制对发展的促进作用。卫士通虽然身处内陆,但市场发展决定了其全国性、抢占制高点的营销定位。至于对产业的发展影响,我认为可能在安全产业本身规模小、市场窄这个特点上产生一定影响。利用资本的力量强身健体,同时有能力抗衡国外安全企业以及国内向安全渗透的IT企业的“蚕食”,并实现向IT化推进的目标。

看清用户的需求

信息安全技术是服务于信息系统的技术。只有看清信息技术的发展,真正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才能找到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的未来。

刘保华:卫士通公司已经专注于信息安全领域10年时间了。随着IT技术的发展,信息安全呈现出了哪些新的趋势特点?

游小明:当前IT行业呈现出几个较为显著的发展趋势:一是融合。主要包括通信与网络的融合、终端的融合、虚拟与现实的融合、安全与IT的融合以及IT 与工业的融合。融合使得传统的行业边界不断被打破,新的商业模式不断诞生。二是从网络为王向应用为王转型的时代已经来临。三是电子商务即将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主流应用。

刘保华:这些新特点的出现,使用户对信息安全的需求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游小明:由于以上特点,使得IT系统本身在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进入到转型深化的拐点上。这为信息安全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另一方面也为信息安全的转型提供了条件。在此形势下,信息安全产业也出现了新的需求和发展态势。

我认为,信息安全产业发展近期呈现以下趋势:第一,密码技术成为信息安全的核心并将得到广泛的应用,因为安全价值的重点将从运行环境、安全防护转向保障业务信息资产的可信性和可用性。可信网络架构引起重视,可信密码模块也获得大显身手的机会。其次,安全系统解决方案(含管理)及服务能力成为未来制胜的制高点,安全管理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智能化、实时化、简便、可控、合规性、流程化等特征的产品将占有更大的市场空间。第三,开放式行业应用与服务将成为安全最大的市场。第四,安全企业的多元化战略及外企(含合资)的威胁在加大。最后,渠道为王开始走向成熟。

而用户对于信息安全的需求,我们认为呈现出这样一些态势:从静态防范向动态防护转变;从集中安全向分布式安全转变;从自行防护向职业服务转变;从理论安全向实用安全转变;从被动防范向积极防御转变;从基于特征向基于行为转变。

刘保华:今天的信息安全市场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的网络安全到后来的信息安全,再到今天的应用安全。我想问一下卫士通是怎么理解客户需求的发展变化的?在可信计算模式下,我们应该如何进行企业信息安全的整体防护和设置呢?

游小明:我们一直都在关注应用安全。不过我们认为,应用安全是一个重点,但是应用安全不能代表安全的全部内涵。因为信息安全是一个标准词汇,网络安全也是标准词汇,而信息安全比网络安全的概念大很多。在信息安全这样一个大的概念里面,本身有很多的领域需要去发展。

但是卫士通认为近期的重点,或者说在未来很长时间的重点,应该是围绕应用的安全。用户的需求是从一种正式的理论需求到切身的使用需求演变的过程。考虑切身需求的时候,用户自然首先关注的是应用。

IT系统是信息安全的载体,而且相对于信息安全来说IT系统发展是相对超前的。信息安全的发展趋势一定跟IT的发展趋势是关联的。IT系统经历了一个从电子化到通信设备,再到网络系统的发展阶段。而今天,应用成为了IT系统关注的重点。路修好了、服务能力更强了,但如果应用不上去,那么网络的效率仍然会很低。由于IT系统从网络为王走向应用为王,网络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应用,这时系统对安全的需求无疑也将发生变化。今天的网络是一个信息的载体,因此信息安全不仅指的是网络边界的安全、网络系统的安全,也包括了网络上传输的信息的安全以及网络终端应用的安全。

在融合中抢先机

这两年,各大网络厂商都在通过收购来丰富自己的产品线,并力求推出一种可以系统全生命周期防护的安全解决方案。可以说融合正在成为网络领域的一个趋势。作为独立安全厂商,卫士通如何看待这样的融合趋势呢?

刘保华:有人认为信息安全厂商未来可能不会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存在,而是融入到网络设备商或应用系统供应商中去。卫士通作为一个独立信息安全企业怎么样应对这样的挑战?

游小明:我们认为这个趋势本身应该是正确的,因为这体现了IT融合的特性。但是,融合的结果也许会形成一种新的产业格局,但并不代表信息安全企业无法独立存在。很难说一个企业或者是一种类型的企业可以掌控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从安全厂商来看的话,既然认定这样一个融合的趋势,那我们就要去抢占先机。从目前的情况看,IT/网络设备厂家对安全的融合可能更容易一些。应用厂商对安全的融合会比较困难,因为他们很难对安全有一个很深刻的理解。

我认为融合将给卫士通公司带来一些新的商机。因为从实际应用来看,很多用户不会把所有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而是分别选择自己的网络系统、应用系统以及安全系统。比如说应用厂商,可以针对一些行业,为自己的一些应用模块增加相应的安全保障能力。但是网络中存在一系列标准,这些标准决定了网络的可管理性和互通性。如果我们围绕应用程序作出一个整体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那么如何保证系统既符合应用标准、管理标准、开放,同时又符合安全标准?所以应用厂商和安全厂商在很长时间里同样生存在一条相互依赖的产业链上。

安全企业的规模可能远不如这些应用厂商,对应用业务的了解也不如应用厂商,但是纯粹的安全企业仍然会保留下来。我们可以从许多优秀的厂商发展过程中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在细分市场中能潜心精耕细作者,必然有自己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盲目随波逐流者、机会主义者反而在产业成熟后将被挤出这个市场。当然,未来的安全产品可能会以模块化的形式,融合到相应的网络系统或应用系统中去。

刘保华:现在很多用户反映,当很多功能集成在一个平台以后,单独使用每一个功能都挺好的,但只要同时打开两三个功能,性能下降得就特别厉害。对于这个问题上,卫士通有没有什么想法?这个问题如果得到解决,在中低端市场,UTM等产品马上就会获得机会。

游小明:当把很多安全功能集成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要考虑它的性能究竟能否满足用户的需求。卫士通在“all in one”平台方面,更多地是面向中低端市场。中低端市场对性能的要求并不苛刻。例如,当三个功能在一起打开的时候吞吐量只有300兆,那么对高端用户是不能满足的。但是对网络带宽只有百兆的中低端用户来说,已经可以满足需求了。当然,我们也正在考虑把UTM产品从中低端市场逐渐往高端市场延展,不过这不是简单的功能堆砌,而是一种系统化的整体考虑。

我们公司对“all in one”平台目前持一定的观望态度,并没有大规模地推出UTM系列产品。其实我认为在网络边界上可以有一定的集成产品,但是不一定走极端化道路。

卫士通会把网络安全边界上一些业务容易联动、资源共享程度比较好的功能率先结合到一起,当技术条件允许的时候,再根据客户的需要,整合更多的安全应用。这是我们对明年要推出的UTM产品的一个直观想法,可能就会跟业内其他厂商有一些差异。

刘保华:卫士通的客户一直是行业用户居多。随着针对中小企业的产品推出,可能在销售模式方面需要从直销向分销转变。这有可能会面临很多问题,包括现有的组织架构可能也会有一个大的调整。卫士通公司准备怎么解决这些可能遇到的问题呢?

游小明:中小企业市场由于其规模的庞大,自然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2008年我们的“中华卫士”网络安全业务其中一个重点就是推出了面向中小企业市场的FW/SSL VPN等“DNA”系列低端产品,我们的分销体系也完成了基础的搭建。而从市场发展策略来讲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应用为王、顶层策划”,这是一个总体的策划。我们始终要去抓应用,因为客户在这个方面的需求最强烈。我们对IT的认识就是应用为王。应用为王并不仅仅是做应用安全,我们要关注企业整个系统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及他们应用需求的发展趋势。

其次,在卫士通擅长的目标市场,即行业市场,我们的做法是“价值整合,系统解决”。我们去整合业界最优秀的资源,然后系统化地提供给用户。卫士通经过十年时间已经积累下很好的品牌优势。我们是做密码出身的,因此我们在信息安全系统中有非常好的基础。我们可以实现整个信息系统安全的多元化。鉴于历史积累和发展定位,我们的多元化层面在目前的信息安全企业里更有竞争力。

最后一点就是“模块配套,借船出海”。也就是说,如果卫士通要构建神州数码那样健全、成熟的分销体系,我认为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我们就要“借船出海”,我们会与一些在分销和渠道方面有很强实力的IT企业合作,利用其成熟的通路将我们的产品带进去,实现规模化。

记者手记

把资源转化成资本

信息安全产业市场篇(5)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安全农产品;网络营销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061-02

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频繁,市场上对于安全农产品的需求量有所增加,但是安全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消费和监管等流程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缺口比较突出,如何有效解决这个缺口问题,同时将安全农产品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减少,成为市场上各个主体共同关注的课题。对于安全农产品生产销售来说,农业合作社扮演着核心的中介地位,一方面能够有效组织分散农户生产,另一方面还能促进与企业合作工作的开展,让政府的监督成本有所控制,获得消费者更多的信任。安全农产品营销系统相对复杂,关联着市场上多个主体和因素,在生产者、企业、消费者和政府之间扮演者重要的媒介作用,能够有效降低其信息不对称,让安全农产品市场在供需方面的矛盾得到缓解。

一、安全农产品网络营销信息不对称的成因分析

(一)安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专业人员匮乏

在我国的农产品生产,主要就是散户经营模式,当中避免不了农民教育文化程度较低、农村师资力量不够,农户的文化素质偏低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导致在安全农产品生产方面的专业人员相对匮乏,人力资源供给紧张。这因素阻碍了信息的取得,农户难以清楚通过何种途径来获取自己有用的信息;除此之外,农户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受到了影响,对于已经取得的信息,却缺乏必要的知识去消化和吸收,没有得到合理的处理和运用。这些因素也对安全农产品生产经营方面的信息流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但是这也跟国家推广工作有关,国家的推广工作没有覆盖全面,获得的支持力度不够,农户掌握得不够及时,没有对基本生产技术和工艺及时了解。

(二)安全农产品有效信息传播力度不够

我国安全农产品的宣传工作没有完全覆盖在营销系统中,久而久之,导致我国在安全农产品关注程度方面与国外存在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国外对于安全饮食的关注程度已经融进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但是我国在安全农产品的基本知识普及工作还是做得不到位,缺乏一定数量能够产生品牌效应的安全产品。大多数的生产者都没有了解安全农产品的生产流程及其工艺。也有一部分人仅仅知道安全农产品属于一种新型品,其受到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对于安全农产品的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并没有过多的了解。对于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来说,相当一部分生产者将目光转移到满足消费者和保证产量上,忽视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问题。另外,相关的部门也没有制定一套系统的、标准的技术标准体系,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我国安全农产品质量出现信息不对称。

(三)传播渠道不够畅通

当前市场信息瞬息万变,安全农产品生产会因此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安全农产品信息传播渠道不够通畅,整个营销系统存在较为普遍的信息不对称。我国在安全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方面的建设力度不够,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传播技术和畅通的传播渠道没有得到普及,生产者、加工者和消费者获取安全农产品信息主要还是通过电视、报纸,甚至是聊天的方式获得,云技术、互联网技术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这种途径获取的信息难免带有滞后性和欠缺真实性。通常一条信息都是经过一定的程序从上到下传递,在过多的环节中影响了传递的效率,信息容易产生扭曲,对整个市场产生影响。

除此之外,我国并没有设置专门的信息咨询和分析机构,没有全面落实安全农产品知识普及和扩充工作,国外先进的技术就不能及时传递到我们生产者,导致生产者未能及时和充分掌握有效的监管手段,没能及时制定出最新的行业标准,信息传递滞后性相当明显。

二、信息不对称下安全农产品的营销

(一)农产品“柠檬”市场

不完全逆向选择指的是交易双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高质量产品被低质量产品驱逐出市场,导致产品市场的整体质量下降,市场上出现低质量产品规模,也就是所谓的“劣胜优汰”。信息不对称是基于不完全逆向选择基础上的,不完全逆向导致市场上大量的低质量产品存在,但是也存在部分高质量产品,出现非零均衡,产生“柠檬市场”。

(二)道德风险

生产者和政府之间一旦出现信息不对称,就会容易发生道德风险的问题。道德风险指的是完成交易合同之后,具备信息优势的一方为了实现自身的最大效用,做出损害另一方利益的行为。政府如果未能实施有效的监督,那么生产者就有可能会做出生产农产品违规的行为,常见的手段就有通过使用农药和化肥来增加产量,这种做法会对环境产生破坏,同时也对农产品质量造成不良的影响,高残留安全农产品普遍存在,采取这样的手段没有得到任何的惩罚,也没有遭受损失,但是却能获取较高的收益,这都是生产者愿意看见的。只有媒体的报道,生产者才会有可能受到惩罚,但是从我国目前的国情看来,这种风险相对还是不高,所以生产者就会偏向于低风险,生产违规农产品,获取高额利润。生产者与政府监管者之间的“躲猫猫”游戏就是一种道德风险,而且较为常见,最后的结果就是会损害整个农产品市场。

已经得到认证的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事后不对称,也有可能引发道德风险。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属于政府的认证组织,其主要工作就是对发放认证标志负责,对无公害农产品标注进行一系列的管理工作。在认证工作开展之前,生产者和政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所以政府能够利用专业的机器对农产品质量实施检测,判断其是否符合国家的认证标准;但是在认证工作结束之后,政府就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对生产者进行监督和管理,因此并不能确保后续的跟踪和监督过程,所以政府和生产者之间道德风险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生产者仍然有可能作出有违背与认证标准的行为来为自己谋求利益,不重视当前的市场规则。

三、增加农产品网络营销系统的措施

(一)建立起及时有效的信息传播系统

在安全农产品系统中,信息传播系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枢纽,主要作用就是把从农产品信息收集系统收集回来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分类,再将其有效及时地向生产者进行传播,便于资料信息的有效传播和共享,让信息系统的作用更加明显。从不同的农产品生产特点和农户需求来看,需要有效组织和整理传播的信息,充分利用传统信息传播媒介的同时,加强对网络工具的使用,做到不同媒体之间的融合,提高传播的效率。

重视信息传播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就涉及到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工作。在硬件方面,可以促进网络在农村的普及,重视信息传播网络的建设,对于“最后一公里”问题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在软件方面,就需要开发更多适合的网络平台软件,实现市场信息传递的需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信息沟通和报告体系,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减少信息不对称,传递机制更加完善,个体信息转换向公共信息转换的效率得到提高。

(二)建设信息收集子系统

在安全农产品中实行档案化管理信息,也是信息化管理的重要部分,国内有一部分城市已经落实了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工作,同时还追踪监督。信息收集子系统通过利用不同渠道来对安全农产品市场上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当前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科技信息系统、质量安全信息系统和生产资料信息系统。鉴于篇幅有限,下面仅以质量安全信息系统为例进行论述。

安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根本就是质量安全信息系统,农户对于该系统的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在质量安全信息系统中,主要就是为了实现向农户提供国内外质量标准和变化的最新信息,还有来自于各个农业合作社所得到的最新安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情况,备案留底,建立起一个安全信息库,将全程监督落实到农产品质量管理上。

(三)建立有效的信息监督子系统

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笔者认为是相当有必要的,在安全农产品生产中要结合可追溯系统的使用。而这套系统必定是兼具高效率、强兼容性和发展成熟的,同时也要顺应我国国情;各产业链环节的日产记录工作也要落实到位,让消费者能够通过某些农产品产销识别码来查询该产品的相关信息。在遇到食品质量问题的时候,便可以追溯到问题出现在哪个环节上,让事故得到更加及时的处理,同时也便于类似事故不再发生,提高了安全农产品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信息安全产业市场篇(6)

一、工作任务

(一)成立吉林省上海世博会供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指导各市(州)、县(市、区)开展具体工作。

(二)了解和掌握国家农业部和上海市相关部门制订的具体方案和要求。

(三)组织各市(州)、县(市、区)农委对本辖区蔬菜生产基地、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及时掌握本辖区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有供沪农产品合同、协议及具体行为的生产基地和企业全面情况。

(四)指导相关市(州)、县(市、区)开展相关培训及监督检查工作,落实对有供沪农产品合同、协议及具体行为的生产基地、企业的全过程监管工作。

二、时间安排

(一)2010年4月15日前,组织各市(州)、县(市、区)农委对本地区蔬菜生产基地、企业进行全面排查,掌握我省上海世博会期间供沪农产品情况。

(二)2010年4月30日前,各市(州)农委将供沪农产品明细表(见附件2)统计汇总后,加盖单位公章传真至省农委市场信息处。

(三)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组织各市(州)农委对有供沪农产品合同的生产基地、企业进行全程监管,同时对全省各地蔬菜生产基地和企业继续进行排查,发现有供沪农产品合同、协议的生产基地、企业,随时上报省农委市场信息处,加入监管名单,立即对其进行全程监管。

三、组织领导

吉林省供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由省农委统一领导并负责协调,成立吉林省上海世博会供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详见附件1)。各市(州)农委要成立相应组织,负责对本辖区内蔬菜生产基地、企业进行排查,组织有关县(市、区)农业局开展对有供沪农产品合同、协议的生产基地、企业进行具体监管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供沪农产品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上海世界博览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次世界性盛会,确保上海世博会期间不出现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至关重要。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农业部和省农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切实把供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二)彻底排查,切实掌握供沪农产品供应信息。各地农业部门要对本地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进行定期的彻底清查,凡掌握有供沪农产品信息的,必须彻查到底,掌握准确消息,及时指派专人对供沪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监管,并请各市(州)农委及时将供沪农产品明细表(见附件2)填好后加盖单位公章传真至省农委市场信息处,同时上报该项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和联系人名单、电话、邮箱。

(三)健全机制,切实落实供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有供沪农产品任务的市、州(县、市),要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各部门分工负责机制,实行属地管理,强化执法监管,要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细化任务及要求,明确措施,健全机制,监管任务要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有供沪农产品生产合同、协议的的县(市、区)农业局要指定专人负责对相关生产基地的监管,必要时可指派专业人员进行驻点监管。凡供沪农产品必须按要求通过上海市指定的六个批发市场进入市场,严禁通过其他渠道进入市场。

(四)强化监管,切实保证供沪农产品质量安全。各级农业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扎实抓好供沪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过程监管,严格落实生产操作规程和农业投入品进货、使用记录制度;加强产品包装标识管理,确保其包装规范、质量合格;加大对供沪农产品检验监测力度,严格实施产地准出制度,供沪农产品生产基地必须达到农业部提出的“有记录、有检测、有标识”的三有要求,确保供沪农产品质量安全。

联系单位:省农委市场信息处

联 系 人:赵然 李小松

电话:0431―88906017(传真)

邮箱:

附件:吉林省上海世博会供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名单

二一年三月十日

附件

吉林省上海世博会供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名单

组 长:于文波 省农委副主任

成 员:郭俊英 省农委市场信息处处长

张永林 省农委农业处处长

张大明 省农委园艺特产处处长

潘希波 省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管理总站站长

孙振天 省园艺特产管理站站长

张辉 省参茸办公室主任

办公室主任: 郭俊英(兼)

成员:赵然 省农委市场信息处副调研员

徐建维 省农委农业处副调研员

李小松 省农委市场信息处副调研员

杜东明 省农委市场信息处科员

王大川 省农委市场信息处科员

柴秋泉 省农委园艺特产处科员

乔冬云 省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管理总站科长

赵伟光 省园艺特产管理站科长

信息安全产业市场篇(7)

最早引入外资的安全企业北京冠群金辰软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冠群金辰)如今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他们的困惑和他们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是国内安全企业最真实的缩影。而其中的个性化思路,更值得研究借鉴。

沉默中成长

二十载KILL品牌,十年不平凡外资合作,让冠群金辰从单一的防病毒产品发展成为五个系列十五个安全产品。近几年选择沉默的冠群金辰,几乎被媒体遗忘。但是,有思想的企业往往在沉默中择机爆发。

刘保华:1998年到2001年,冠群金辰市场运作较多,而最近几年,相对于天融信、卫士通等信息安全企业来说,你们在市场层面声音较小。这些年来冠群金辰在做些什么?

刘欣:冠群金辰作为中国第一家软件合资公司,1998年与CA合作后一直在推广企业级防病毒产品,而最近几年主要是修练内功。从2002年起,冠群金辰的重点转向行业市场,所以在市场层面让外界感觉声音不大。

另外,在2008北京奥运会筹备期间,冠群金辰的KILL防病毒网关和KILL网络防病毒系统就已全面部署在奥组委网络系统中,为奥组委网络提供从网关到桌面的全面的病毒防护系统。在整个奥运会期间,冠群金辰部署在奥组委网络系统中的KILL网关及病毒防护系统运行良好,有效地保障了奥运网络的安全运行。

刘保华:我国信息化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而比较大规模的信息化安全建设也仅有十年左右的历史。KILL品牌恰好拥有二十年的历史。冠群金辰自1998年创立以来,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可以说,冠群金辰经历了信息安全的快速发展,并引领了信息安全产业的变化。根据您的亲身体会,这十年,冠群金辰的发展最值得骄傲的内容包括哪些?

刘欣:从1998年到2008年,冠群金辰走过了十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KILL已成功地运行在全国的金融、政府、军队、企业、电信、教育、能源等众多关键网络系统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KILL过滤网关。2003年4月,冠群金辰推出了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网关过滤产品――KILL过滤网关,成功阻挡了2003年的SQLslammer病毒,2004年的“震荡波”蠕虫;并在业界率先提出“抗蠕虫攻击”技术(Anti-Worm)。我们还将这种技术融合进了KILL过滤网关当中,使KILL过滤网关具备了阻断蠕虫、防杀病毒、防垃圾邮件、内容过滤四大功能,填补了信息安全界的空白。

刘保华:在技术与产品方面,安全的威胁日益综合化,用户市场也日渐成熟,除防毒墙、防火墙外,更多的以终端和用户为研究对象的安全产品正在出现。对于未来的安全产品和技术研发,冠群金辰有哪些具体的新策略和新模式?

刘欣:其实,KILL的知名度早已深入人心。之所以KILL能够获得稳健、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对用户需求的精确把握和多年所形成的良性技术创新机制。技术与市场融合,服务与产品融合,从而推动用户快速完成由网络安全向应用安全的跨越。但这已是历史,一直以来,KILL追求的是长远的、有价值的成长。产品、技术的持续创新使我们实现了企业的长足发展。

我们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通过领先的产品、创新的技术以及可信赖的服务,在赢得市场的同时,也为客户和民族安全产品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我们相信,凭着领先的技术优势,以及对用户需求的深入理解,KILL仍然会把握住机会,在2009年通过对行业用户、中小企业用户和消费级用户的不断深挖,继续领跑国内信息安全市场。

消化吸收也是国际化

面对产业发展的瓶颈,本土厂商不得不开始寻求新的出路,而与国际先进软件巨头进行战略合作就是其出路之一。依托对国际先进技术的转化与优化进行自主创新,或许是一条本土厂商的快速成长捷径。

刘保华:国际化的方式有很多种,一种是将产品和解决方案输出到国际舞台,另一种是引进国外技术强化企业自身实力。冠群金辰显然是后一种模式。能否为我们分析下你们的思路?

刘欣:冠群金辰于1998年与全球第二大软件服务公司CA实现战略合作,成立北京冠群金辰软件有限公司,并将全球先进的反病毒技术――“主动内核”技术带入国内,依托该技术自主研发推出了KILL认证版防病毒软件。

这种寻求与国际先进企业合作方式,不仅能为企业引入最先进的反病毒技术,缩小与先进国际企业的差距,同时能通过合作平台站在全球的高度,洞悉行业发展趋势,以此为依托对国际先进技术进行转化与优化。

通过这种合作平台,还可为企业培养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反病毒方面的本土化人才,开发出能够满足国内需要的反病毒安全产品。

刘保华:那么,冠群金辰在技术积累与专业人才培养上是否找到了一条突破行业发展“瓶颈”的捷径呢?

刘欣:10年来,CA已为冠群金辰培训了一大批信息安全方面的技术人才。依托这些本土化的先进人才,冠群金辰分别于1998年、2002年、2003年自主研发了代表当时国内最先进技术的KILL防杀CIH病毒专用版(国内唯一一例可以做到查杀压缩文件内部病毒的反病毒软件)、KILL邮件过滤网关、KILL过滤网关等反病毒产品。

目前,KILL防病毒软件产品已经发展出6个系列的版本,能在所有单机和主流操作系统平台上运行,100%查杀各种已知的计算机病毒。其强大的网络管理技术与引入软件自动分发、远程自动安装、病毒远程报警等功能,使KILL反病毒软件的网络管理能力真正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些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金融、政府、军队、企业、电信、教育、能源等众多关键网络系统上,同时也得到了广大用户的一致认可与肯定。

传统技术引领企业走向死胡同

信息安全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已将人们的信息安全意识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也让今天的信息安全保护策略和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资金、技术与人才、前端服务需求已是制约国内信息安全企业发展之痛。

刘保华:今天的信息安全市场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的网络安全到后来的信息安全,再到今天的应用安全。冠群金辰已经专注于信息安全领域10年时间了,随着IT技术的发展,信息安全呈现出了哪些新的趋势特点?这些新的趋势特点让用户对信息安全的需求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刘欣:由于国内安全厂商基本上是靠自有资金滚动来发展,因此,大多数中小厂商以生存为研发的第一要素。他们不得不将产品的研发集中在防火墙、过滤网关、终端安全管理等市场需求已经起来的产品上,对新生技术与产品没有更多的资金支持而不敢问津。对于动辄几千万元的前瞻性技术投资,例如目前市场上呼声很高的WLAN、VoIP等相关安全产品,即使是规模过亿的安全大企业,也不敢轻举妄动。在充满了变数的信息安全市场,一旦投资决策失误,很难有机会抬头。

对于安全产业来说,病毒发展的渠道和传播形式以及生命周期正在因网络而发生质的改变。而随着近年Web2.0技术的普及应用,让“病毒制造产业”又找到了一个发展的“温床”。对于使用传统技术的病毒厂商来说,通过不断更新病毒特征库,显然已经无法追上新病毒产生的速度。为了达到理想的杀毒效果,传统技术只能让安全厂商走进一条死胡同。这对任何一个安全厂商来讲,如果不站在与国际先进技术同步的高度进行自主创新的话,最终都会遭遇发展瓶颈。

刘保华:业内一些领先的安全企业比较一致性地认为,中国信息安全近年来的重点发展趋势,应当是以管理为核心,通过服务的方式去解决。站在您的视角,冠群金辰未来的产品线和安全理念重心是否会在服务上?

刘欣:目前我国信息安全产业的市场规模占整个信息产业的市场规模的比例在2%以下,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会在10%左右。我国信息产业经过二十年的市场培育与发展,目前已影响到人们生活动的方方面面,而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其信息安全在信息产业中的地位也日益提升。

但目前病毒随着网络传播也得到飞速提升,并以秒记的速度传遍全球。作为国际先进信息安全厂商,可以借助其在全球建立的渠道体系,第一时间站在用户前端了解病毒信息并为其提供安全解决方案与服务。而对于国内信息安全企业来讲,目前还没有一个产品能够成为国际性的产品,至于在全球建立相应的渠道体系与病毒信息监控体系更是无从谈起。

可以发现,目前信息安全方面的矛盾越来越集中在应用层面。我们专门设立了安全服务部,由众多极富专业经验和顶尖资质的精英人才凝聚而成。他们拥有多年电信、金融、制造、政府等行业的服务背景。将来我们会站在市场、用户前端,洞悉市场发展趋势、了解用户应用需求,创新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并提供前瞻性的服务。

人物简介

刘欣女士,现任北京冠群金辰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全面负责公司的战略决策和经营管理。刘欣女士曾于1982年在公安部十一局工作,1993年加入中国金辰安全技术实业公司从事经营管理。自1999年起,加盟冠群金辰公司,担任副总经理职务;2007年初,接受董事会任命,正式担任总经理。

刘欣女士自担任总经理以来,全面调整公司发展战略、营销模式、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体系,强力打造公司核心竞争力。在她的带领下,公司大力推广渠道发展战略,建立了上百家城市核心合作伙伴,遍布全国60多个城市,迅速扩大了营销网络。

刘欣女士特别注重品牌建设,通过技术创新、质量保证、人才发展、市场主导的方针,积极打造KILL和KSG两大品牌。特别是,KSG品牌继续保持国内市场领先地位,旗下的KSG-V防毒墙、KSG-M邮件网关、KSG-U综合威胁网关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声誉。

跨越和回归

2008年是冠群金辰成立十周年之际。这家由美国CA公司和公安部原中国金辰安全技术实业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第一家中外合资软件企业。由于极强的政府背景,过去几年他们在宣传方面一直很低调。

相比较其他安全企业在渠道方面的品牌打造,冠群金辰多年来以直销模式获得了良好的市场业绩。

但显然这些优势资源并不会让这家企业满足。作为较早融合国际先进技术的民族企业,冠群金辰这么多年在技术和产品销售上积累的经验让他们有更高的追求。

在和他们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得出,经历十年的发展历程,当微软等拥有强势技术基础的企业都纷纷杀向安全领域时,低调的冠群金辰打算在总结专业安全企业的技术上尝试一些新鲜思路。

“信息安全是一种管理手段。”冠群金辰总经理刘欣感慨说。当用户对直接卖产品的企业越来越反感,他们开始思考产品和应用及服务的集合。

当不少企业开始从做产品跨越到做服务和销售时,他们开始回归到产品研发的基本点,因为安全难点一直在变,用户需求一直在变,不跟进技术做产品永远做不出好的服务。“只有细分产品功能,才能帮客户消灭真正的病毒,不会在‘杀猪’的时候伤到人”。刘欣说。

更重要的是,在不断跨越新的技术难题时,他们想要回归到传统渠道中来认真做品牌。“得渠道者得天下”,无论在怎样的时代,这个观点都是恒久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