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健康人才培养

大健康人才培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18 16:26:51

大健康人才培养

大健康人才培养篇(1)

关键词:健康;大数据;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224-02

一、培养大数据技术应用人才的紧迫性、必要性

由于社会生活与生产已经被大数据与云计算所笼罩,随之而来的数据仓库、数据安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正在为大数据与云计算行业带来大量的商业价值,逐渐成为行业人士争相追捧的利润焦点。因此,与之相关的职业需求也必然呈爆发式增长,而现实情况则是大数据职业的相关人才比较匮乏。无论从人才市场反馈信息来分析,还是从国内外高校的有关专业办学动向了解,以及企事业单位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调查来看,培养大数据技术应用人才都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必要性。

二、培养健康大数据技术应用人才的紧迫性、必要性

健康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在疾病与健康研究、环境与健康研究、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卫生宏观决策支持四个方面发挥特殊的作用。

1.疾病与健康研究。在疾病与健康研究方面,又有健康研究、亚健康研究和疾病研究。(1)健康研究。深入研究和分析人群的健康规律,对卫生保健、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治疗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如:①对体检数据分析和挖掘,以便于精确地确定不同人群的健康标准,打造个性化、地区化的健康评估模型。②υ懈驹谠胁期、产后及新生儿的健康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规律,给出更科学的孕产妇和新生儿保健的指导。③对老年人的健康数据分析和研究,研究老年人的健康特点,给出更科学的养生指导。(2)亚健康研究。对亚健康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对保持健康状态,预防和纠正亚健康状态以及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亚健康与疾病间的关系、亚健康与健康间的关系。研究各种可观察指标(体检数据)、外部数据(如职业、饮食、习惯、性格、爱好等)在亚健康中的权重、指标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导致疾病的影响因素,建立评估模型来预测疾病、治疗亚健康。(3)疾病研究。中国面临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包括: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小儿出生缺陷。对病人的医学数据及相关数据的研究分析,对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如:①对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发病规律,揭示疾病的病因,摸索出疾病的变异规律、并发症规律,科学评估各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建立疾病的预测模型。②对小儿出生缺陷的研究,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儿童出生缺陷的数据进行分析,从广泛的大变量集中找出影响儿童出生缺陷的主要因素,在环境、遗传学、病理学等多方面探索儿童出生缺陷的病因,建立儿童出生缺陷的预测模型。

2.环境与健康研究。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环境健康损害如得不到妥善处理还将转化为社会、经济问题。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探索环境变迁对人民健康造成危害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发现案例、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研究,预防和治理各类环境流行病在污染源以及污染途径控制的研究等。例如:研究环境污染对儿童的影响,以解决环境对儿童所造成的不健康和疾病迅速增长的问题,从而给予儿童特殊的健康指导。分析各种职业的发病分布和严重程度,开展职业病和职业多发病的预防预测。开展对空气污染显著提高城市人群呼吸道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的研究。

3.医药生物技术与健康。医药生物技术最鲜明的特点是大量新思想、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和新产品引入医学研究和医疗保健之中,如全新的医学成像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纳米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和中医药技术等及其产品,将大大提高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药物设计研制水平,以及对突发事件(如传染病等)的检测、预防与治疗水平。以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核心的生物信息技术在由众多新技术构成的医药生物技术中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

4.卫生宏观决策支持。卫生宏观决策支持系统是以数据仓库为数据中心、以数据挖掘为技术核心、以商务智能为展现工具的综合卫生信息平台。它可以建立在各级别卫生系统上,如医院、地区卫生系统、全国卫生系统,为各级卫生部门提供智能决策系统,深入了解卫生系统的历史和现在,把握卫生系统业务发展的未来,评估卫生系统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效绩,帮助各级决策者提供最佳实施方案,如预防接种基本数据,传染病报告,等等。因此,在大健康领域,目前迫切需要两类大数据技术应用人才:(1)健康数据平台建设人才;(2)健康数据挖掘应用人才。需要开设相关专业,使学生能胜任大数据平台搭建、存储和分析等技术工作,同时也能成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纽带,推动大数据技术在健康领域的具体应用。

三、建议开设健康大数据技术及应用专业

从事数据统计、分析和应用是一类历史悠久且高度职业化的专业。由于大数据具有体量巨大、速度极快、类型众多、价值巨大的特点,对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和应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传统的信息学科下的相关专业已经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新要求。

1.必须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与《大数据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质区别,因为这两个专业与我们计划开设的《大数据科学与技术》专业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老牌的基础性专业,主要研究计算机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理论与方法、程序设计理论、计算机软件、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图形学等内容。显然,计算机科学专业一直关注计算机本身的科学技术问题,核心是计算机系统结构所涉及的硬件与软件,而并不擅长海量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分析、传输与应用。《软件工程》是从计算机学科分化出来的一个专业,侧重软件需求分析、软件模型、软件设计、软件生命周期管理等知识。与计算机专业一样,也是一个基础性专业,并同样面临对软件系统本身的深入研究以及如何与行业结合的问题。总体上,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基础上增加大数据专业知识,既不利于这些专业本身的巩固与发展,也没有多少空间实施这种改革。

2.有必要考察其他数据处理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统计学》或《应用统计》是一个在国内外高校均具有长期办学传统的数据处理专业,国内开设此专业的高校达100所以上。《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研究人才,另一类偏向实际应用。前者主要包括数学专业下的统计学,后者包含的方向十分广泛。从培养方案与具体实施情况来看,国内外统计学均带有强烈的数学特征,因为它本身是从数学专业分化出来并依托数学专业开办的,提供的课程主要是数学理论与统计方法,同时开展一些专业统计软件、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等方面的训练。显然,尽管该专业在数据统计与分析方面具有理论与方法上的优势,但它并不P注大数据系统的建设问题,该专业在统计软件、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等方面的训练远远不能满足大数据系统建设与应用的需要。健康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是一个以现代计算机与网络系统为依托,专注健康大数据采集与管理、健康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培养解决健康大数据系统建设整体性问题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的专业。它依托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但是大大拓展、延伸了它们的业务范围,从而获得了新的特色和优势。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健康大数据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具有医学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信息科学、数据科学知识,掌握大数据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所需要的电子、计算机、网络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大数据处理和管理的基础理论,熟练掌握海量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与分析、传输与应用等关键技术,具备健康大数据工程项目的系统集成能力、应用软件设计和开发能力,具有一定的健康大数据科学研究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能在健康领域内从事健康大数据的应用、功能开发、技术管理、技术维护和技术培训等工作,也可在健康服务机构从事健康数据的服务与管理等技术工作的高端应用型复合人才。

大健康人才培养篇(2)

健康产业是指以维护、改善、促进与管理健康,预防疾病为目的,提、学、研产品与相关健康服务的行业总称[1-2]。健康产业包括了传统医药卫生产业、健康食品业、保健品业和健康保险业等多个生产服务领域,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3]。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公众对健康的需求增加,健康管理产业必然成为促进人类健康的朝阳产业[4]。浙江省政府“十二五”期间确定了“健康浙江”的发展战略目标,伴随着健康管理产业的兴起,社会对其营销人才的需求也将日益增长。为了更好地了解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需求情况,本研究通过对杭州地区相关机构人员调研,获得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了杭州地区的7家健康体检中心、5家健康管理公司、6家健康保险公司作为调查机构,对各机构主管及营销管理人员共200名开展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0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为90%。 1.2调查内容与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开展现场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当前市场对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健康产业营销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情况。问卷各条目得分统计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非常重要为5分,重要为4分,一般为3分,不重要为2分,非常不重要1分。 1.3资料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率和构成比描述;单因素分析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参与调查的有18家健康产业相关机构,接受问卷调查人员共计180位,其中健康体检中心参与调查人员有89名,占49.44%,健康管理公司及相关机构37名,占20.56%、健康保险公司54名,占30.0%。被调查者对“健康管理”非常熟悉的为13.3%,较熟悉的为35.6%,一般的为36.7%,不熟悉或很不熟悉的分别为8.3%和6.1%。 2.2健康产业营销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情况 对未来健康产业营销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情况,68.9%调查对象认为需求非常大或比较大;认为需求一般的占27.8%,见表1。对各机构负责人访谈,其中65.6%的调查机构表示目前非常需要健康产业营销的毕业生。2.3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2.3.1知识需求情况 “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所需知识重要程度”各条目得分呈偏态分布,采用中位数进行描述,得分最高的为健康保健知识、医学基础知识、营销学知识。得分最低的3个条目是法学知识、其他相关知识及经济管理知识,见表2。在所有知识中最重要的三项选择中,选择健康保健养生的为137位,占总人数的76.1%,其次是医学基础、营销学知识,如表3。 2.3.2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素质要求 被调查者认为健康产业营销人员最需要的是能力素质(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实践经验、学习能力,在校获奖情况,人际交往能力等),有166位被调查人选择,占总人数的92.2%,其次是专业素质(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成绩、专业软件的应用等),有148位选择,占总人数的82.2%,再次是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工作态度等),有144位选择,占总人数的79.4%。其中,健康管理机构选择最需要的素质位于前三顺位的分别是能力素质(92.6%)、思想品德(85.2%)、专业素质(75.9%);健康体检中心选择最需要的素质位于前三顺位的分别是能力素质(93.3%)、专业素质(87.6%)、思想品德(83%);健康保险公司选择最需要的素质位于前三顺位的分别是能力素质(89.2%)、专业素质(78.4%)、思想品德(64.9%)。 2.3.3机构选拔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影响机构营销人才选拔的因素得分呈偏态分布,采用中位数进行描述。影响营销人才选拔得分最高的前3位因素是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团队合作意识;得分最低的3个因素是毕业院校的名气、外语应用能力及学历。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3项选择中,111位被调查者选择了综合素质,占总人数的61.7%,其次是思想品德(占总人数的41.7%),第三位是对健康专业知识运用能力(26.7%),见表4。 2.4健康产业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领域 目前健康管理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领域的情况详见表5,被调查人员普遍认为健康产业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的领域为健康管理及养生方面的知识培养(67.2%)、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62.8%)、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协作精神的培养(45.6%)。 3讨论与建议 健康产业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5]。健康产业营销人员除具备一般市场营销人员必备的素质外,还要具备健康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营销专业化的要求。健康产业营销专业应该培养适应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的高素质营销管理人才。 3.1健康产业营销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大 本次调查中96.7%的人员认为市场对其营销人才有需求,大部分机构迫切需要毕业生。因此,健康产业营销专业的设置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健康管理产业营销人才培养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有个别高校开设了健康管理专业,针对健康管理产业的营销人才培养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对于其培养目标和课程架构的设置还需要调研和讨论,需尽快制定并修订完善,其培养方案要符合健康产业尤其是健康管理产业市场对营销人才的要求,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p#分页标题#e# 3.2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健康产业的需求 新兴的健康产业对营销人才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是复合型、专业型人才,不仅要具备营销管理和经济法律知识,还要具备医学和健康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本次调查显示,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最重要的是能力素质、其次是专业素质;“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所需知识的重要程度”评分最高的为健康保健养生知识,其次是医学基础知识和营销学知识。健康产业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在专业平台课程基础上,需要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健康管理学的知识;熟悉市场调研、服务营销、企业管理理论等方面的理论。健康保健养生知识被认为是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最重要的知识体系之一,借鉴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建议设置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两大知识体系,增加健康保健养生及健康管理知识体系[6]。 3.3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增强专业实践技能培养 健康产业中很多部门属于服务行业,如健康管理公司和健康体检中心,这些部门都需要高层次的营销人才。健康产业的营销模式也对高素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7-8]。市场营销作为管理类学科的一个分支,对实践操作应用能力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本次被调查者认为在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的领域为健康管理及养生方面的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协作精神的培养;在影响人才选拔的因素中最重要的3项内容是分别综合素质、思想品德和对健康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因此对未来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如以订单培养、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使用人单位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强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使用之间的“零距离”[9]。

大健康人才培养篇(3)

关键词:老龄化;中医;健康服务;对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大众对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保障生命质量的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强,因此对医学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随之产生了变化。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自身在培养中医药养老与健康服务人才方面的优势,主动思考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谋求中医药成人教育发展新出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福建省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需求的背景

(一)政策利好

(1)国家方面:国务院先后出台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提出“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社区要提高为老年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更是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

(2)福建省方面:2014年福建省陆续出台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福建省健康服务业将重点发展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健康养老服务等8个重点领域,《2014年福建省中医药工作要点》提出,“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产品研发的同时,开展中医药与养老相结合的医养结合试点”。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频频出台,为加速老年健康服务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也必然会对高等中医药院校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

福建省的人口老龄化开始于1996年,截止到2014年年底,福建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49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3.03%;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9万,占人口总数的8.38%;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79.3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09%;空巢老人为109.49万人,总老年人口总数的22.07%。根据中国老年科研中心预测,到2020年,全省老年人口将达到61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5.02%。福建省人口老龄化增长趋势愈发明显,必然形成老年人对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需求,并且这些需求还会继续增加。

(三)老人服务业发展

养老服务机构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平台。根据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情况》报告,福建省的养老服务机构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2010年,福建省投入27.1亿元用于扶持养老机构建设;2012年,福建省养老机构1181家,社会养老服务从业职工总数6252人,养老服务人员实训基地19人;2013年底,全省总共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896个。[5]随着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的加大,将来各级各类养老机构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

(四)老年人康复需求增加

随着老年人的快速增长,老年人将成为整个健康服务业的主体人群。对在福建省城乡居住半年以上且65周岁及以上的1512名居民进行调查发现,老年人慢性病以及老年性疾病患病率高达85.78%,其中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骨关节病等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这些疾病恢复慢,病程长,并发症多,造成的残障或功能障碍严重,而中医药在治疗老年人慢性病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决定了社区、养老机构或是老年人家中需要相关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人员。

二福建省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业人员现状

(一)年龄结构偏大

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福建省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多以中年人为主,其中40-49岁,占总人数的50%以上,50岁以上所占比例约为28%,30-39岁所占比例约为15%,而年轻人员比例相对比较小,仅约占7%。虽然中年人在老年护理岗位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领悟,但与年轻人相比,他们缺乏养老服务基本理念、基本知识,老年人养老护理得不到保障。

(二)文化程度偏低

护工是福建省老年护理人员的主力军,她们多数是城市下岗职工或农村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只有初高中,基本上没有护理或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知识的限制,这些养老护理人员无法为老年人提供更高层次的养老护理服务,根本无法适应养老服务模式的转变。

(三)专业化水平较低

从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来看,目前,福建省养老服务团队的整体专业性较差,他们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接受过系统的老年服务教育与培训,不具备老年护理保健和老年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多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来进行工作,所做的仅限于一般的生活照料,难以应对诸如精神慰藉、专业护理、心理沟通等较高层次的养老需求。

三国内外高校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一)国外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情况

(1)美国。早在1976年美国就有1275所大学、学院和社区学校开设了老年学、老年护理、养老服务与管理等学科。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

(2)日本。日本于1994年成立了老年护理专门学校,旨在培养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人才。日本不仅有老年护理培训的专门学校,长崎国际大学、东京福祉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也均开设有老年护理本科专业甚至还设立有相关的硕士、博士项目。

(二)我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情况

在我国,从专业设置来看,全国大部分中医药院校,无论是成人高等教育还是全日制本专科专业,只有极少数院校开设老年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医学等养老与健康相关专业。目前来看,福建省乃至全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三个问题:①现在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中,开设老年健康服务相关专业的院校较少,人才培养规模很小;②人才培养层次不够多元化,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人才培养格局;③人才培养质量定位偏颇,有的中医药本科院校成人教育虽然开设有护理、康复等健康养老服务类专业,但人才培养多定位为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未能充分考虑到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四完善中医药成人教育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有计划的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这无疑给养老服务类专业的开设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因此,各医学高等院校要紧密围绕老年健康服务业的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从根本上改变现在基本上还没有养老服务类专业的现状。

(1)开设中医老年护理学专业随着老年人对健康和就医需求的提高,提高老年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显得尤其重要。老年人特有的体质和特有的疾病谱要求老年护理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大健康服务产业背景下,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在养老保健、情志、给药、饮食与临床护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依托中医护理学科开设中医老年护理学专业,它不同于普通的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学专业更侧重于中医护理思想的渗透和中医护理技术的学习。

(2)加快中医康复医学发展步伐康复医学的目的在于促进身体伤残后的康复进程,减轻功能障碍的程度,使病人受限或丧失的功能最大限度得以恢复。老年人康复治疗对于预防残疾、提高老年群体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发挥其在医疗、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增加康复医学专业设置,主要针对专业养老康复护理人员,通过专业康复和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可在养老服务中对老人特别是对失能老人群体做到专业的健康指导、康复和护理服务,有利于老年人健康的提升。

(二)多元化补充非学历教育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成人教育是高校与社会联系的窗口,是扩大高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形式,高校必须坚持行使服务社会的功能,多形式开展非学历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补充。

(1)面向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开展中医“治未病”培训中医药专业人员尤其是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的中医药工作者,“西化”严重,他们中大部分多使用中成药,不能完全胜任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的“施治”工作。中医药无论养生、保健还是医疗、康复都贯穿着早期干预的思想。中医“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更适宜于老年人康复保健需要。

(2)面向社会大众普及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一是走进社区,开展送健康,送知识活动,不断丰富广大老年群众预防保健及康复知识。例如,举办“老年人中医养生科普”、“老年人药膳养生”等保健知识讲座;推进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保健操在社区的普及。二是印制并发放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病、多发病健康教育手册,并结合季节变化和五运六气中医理论,发放中医药养生处方。

当前,我国老年人健康服务业虽处于发展初期,但国家推进老年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态势已经逐步凸显。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从学历层面到非学历层面全面渗透,逐步推进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翠兰.高校如何培养适应老龄社会需求专业人才的探讨[J].老龄科学研究,2014(2).

[2]傅志红,黄华.人口老龄化及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人才培养的对策思考——以杭州市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117-120.

[3]许若晴,李珍,苏雁,童文琴.福建省养老服务业康复专业人才现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4):123-124.

大健康人才培养篇(4)

【关键词】校局合作 民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公安工作具有“高负荷、高节奏、高对抗、高风险”,民警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民警的工作表现及工作效率。因此,以“校局合作”为平台开展民警心理健康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校局合作下民警心理健康、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1.1校局合作是公安队伍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校局合作” 是指公安院校与基层公安机关紧密合作、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互惠共赢,共同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公安实战需要的公安专门人才的教育训练模式。建立“校局合作”机制是一个符合公安行业队伍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的有效方法。

全国公安高等院校已成为大教育、大培训的主阵地,为新时期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物质、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民警教育训练必须坚持实战牵引,贴近实际。公安一线既是前沿阵地,也是教育训练活生生的课堂;公安实战能力是民警的核心技能和教育训练的主要内容,坚持“教、学、练、战”一体化,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公安专门人才和切实提高民警综合素质和战斗力。

公安教育训练的“校局合作”是公安院校与公安机关的有机结合,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发挥各自的最大效能,创造特色鲜明的公安人才培养模式。

1.2民警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民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目标是增强队伍战斗力,提高广大民警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服务队伍建设。目前,民警心理健康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如下:

1.2.1 科班式的学校专业培养模式。现在,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专业,这些“科班”人才毕业后进入到公安院校中从事民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 表现出了丰富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对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也具备非常多的理论和常识。

但是,这些“科班”人才在从事民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更多依赖书本和理论知识,对于基层公安工作还缺乏系统的学习研究和实践训练,缺乏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操作技巧。所以这些学生在毕业后直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及时地进行由专业人才到专业教育人才的转变,这个转变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难易程度,这就要求公安院校从事民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走出校园深入基层去了解基层工作的特殊性,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于民警心理健康工作。

1.2.2 半路式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2005年,公安部向全国公安机关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警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各省、市、自治区也补充了对于基层配备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规定。基层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缺口突然加大,但每年各地的公务员招录人民警察仍倾向于补充基层的警力,所以很少设定心理学的岗位。为了解决基层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一不足,各地以基层的政工部门为主,依托相关的心理学学术团体和国家认证的心理培训机构开展了大量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为基层民警心理健康教育扩充力量。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基层民警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极大地充实了基层民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缺口,这些师资也成了我国民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中坚力量。

但是,这种师资培训往往是“速成班”,民警们要在短时间内消化吸收大量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践,这对于民警本身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于培训效果同样存在着考验。同时,这些民警本身也承担着繁重的基层工作,如何协调现有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校局合作下甘肃省民警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配置

2.1 定期组织开展民警心理健康调查,及时了解民警心理健康状况

2011年,根据甘肃省公安厅政治部组织开展民警心理健康调查的要求,对临夏州、张掖、金昌、武威、陇南、定西和甘肃矿区等七个地区的4721名在职民警进行了民警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其中3903名基层民警参加了问卷调查。由警察学院心理科相关教师结合基层民警的实际情况,对SCL-90量表进行修改,修订了《民警心理健康调查问卷》,问卷大致包括以下四方面:对工作的感受、目前的身心状况、工作情况和工作和生活资源。经调查,了解了当前基层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的五个表现:一是紧张焦虑感;二是存在“厌战”的心理 ;三是存在自卑心理和自我否定感;四是缺乏归属感;五是人际关系不和谐。此次问卷调查,虽然对于甘肃省的民警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院局合作的平台没有搭建起来,所以对于基层民警没有有效地提供经常性的日常心理保健、心理咨询、疏导、训练和心理治疗等。

为进一步加强甘肃省民警心理健康健康服务工作,甘肃省公安厅向甘肃省科技厅申报“甘肃省警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相关性实证研究”科研项目,并于2012年底获得甘肃省科技厅批复,立为2013年全省软科学科研项目。此项目数据收集建立在基层民警调查问卷及访谈的基础上,问卷以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职业倦怠量表为主。访谈侧重于民警的职业压力状况、职业满意度、职业价值感等。此次调查加强了院局合作,由省公安厅教育训练处搭建平台,省警察学院心理科教师和市警校心理科教师与各地、州的公安局建立长期联系,有利于对甘肃省民警提供经常性的日常心理保健、心理咨询、疏导、训练和心理治疗等。通过此次调查,制定甘肃省民警心理健康常模,可以更有效地探索研究甘肃省民警整体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为甘肃省招收民警进行心理素质测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预防和减少民警心理障碍的发生提供必要的保障,把好“用人关”。

2.2通过校局合作,及时了解民警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

民警心理健康工作以“实验中心”“服务中心”“训练中心”为主,开展研究、服务和教学训练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民警心理健康和心理训练需要,开发能够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警种、不同岗位心理特点的心理训练手段和课程。该课程是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作为依据,来培养、提高民警的心理素质,受训民警要通过自身公安工作经历和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似性联系来认同并接受课程。

2.3甘肃省民警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团队建设

建立甘肃省民警心理健康专家组。利用社会资源,甘肃省公安厅从医院、高校、专门机构等聘请10名左右的心理学专家,组成专家组,承担甘肃省民警心理健康工作的科研、民警心理健康专业队伍(咨询师和辅导员)的培养、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咨询。

目前,全省两所警校共有从事民警心理健康专职人员20名,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和部分取得心理训练师培训资格。此外,专职教官还需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申报相应的校级、省级研究课题,以促进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

加强甘肃省民警心理健康工作专业队伍的建设,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班。2010年元月,甘肃省公安厅政治部教育处在广州市公安局警察训练部举办了两期甘肃省民警心理健康辅导员暨心理行为训练师培训班。2013年,甘肃省公安厅教育训练处从全省基层民警中选拔100多名热爱心理工作的民警集中培训,考取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组建了各地基层公安机关心理健康辅导队伍,在警院的心理教师的帮助下,承担各单位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和个案辅导工作。这支队伍是做好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这些同志工作在一线单位,又具有心理专业方面的知识,是宝贵的人力资源, 这一人群积极构建一个全省公安系统咨询人员网络,通过积极引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作用,使这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真正成为活跃在公安心理健康工作战线上的生力军。

通过对甘肃省民警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团队建设即“社会专家顾问团队+警校心理专业专职教师+基层心理健康辅导员”,可以建立甘肃省公安系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互助网络,也是一种群体性的支持系统。

总之,以校局合作为平台开展基层民警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能更有针对性地帮助民警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公安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参考文献】

[1]辛大勇,宋军.“校局合作”模式研究[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3(2):141-144.

[2]张榕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置与培养模式的思考[J]. 时代教育,2011(1):135-137.

【作者简介】

大健康人才培养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问题;对策

社会的转型、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和生活环境的日益复杂,使现在的学生较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综合各种调查数据可以发现,现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平均可达18%左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客观存在,呼唤学校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及治疗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也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专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来具体指导开展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量师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6000~7500名中小学生中至少有一名心理学专职人员指导学校工作。依据1990年我国中小学生在校人数17489万推算,我国中小学所需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约25000人左右。各个地区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所培养的师资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方面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显示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的独特意义,但效果却不尽人意,还不能满足教育形势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找准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构建合理的心理健康师资培养模式,是事关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的两种典型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主要由两类人组成,一是科班式的学校心理学教学和研究人员,他们有较丰富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二是半路出家式的中小学班主任、政治课老师、校医及学校团队干部等人员,他们大多经过了短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一)科班式的学校专业培养模式

现在很多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为适应社会需要都相继增设了应用心理学专业,每年大概能够提供大约600名左右的毕业生。还没有听说哪个学校开设有学校心理学专业,有的学校只是在应用心理学专业开设了学校心理学方向。各个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虽有不同叙述,但内容都大致相同,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在各个应用领域都能工作的全才。如有的高校在培养计划中指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在教育、工程设计和施工部门、工商贸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教育、管理、咨询与治疗和技术开发以及在社区心理文化建设行业工作的较高级的专门人才”。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如广西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一共开设有53门专业课程,但与学校心理学有关的课程(变态心理学、心理教育与辅导、心理诊断与治疗、心理技能训练)仅仅占其中的1/13。与培养目标和开设课程相一致,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任务也不仅仅局限于为学校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人才,还包括为大众传媒、组织管理、司法劳教、广告宣传、公共关系、民意调查、心理卫生等社会许多部门培养能实际工作的人才,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科研人才等。可见,高校在开设应用心理学这个专业时就有些担忧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因此尽量把学生就业的方向设计得更宽一些。这些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的“科班”人员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表现了丰富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对心理咨询理论也有一定了解,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缺乏系统的学习研究和实践训练,缺乏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操作技巧。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确实为各个地方中小学培养了大量急需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为发展我国的心理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

(二)半路出家式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

教育部相继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什,要求各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各个省市、自治区也相继出台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于是很多地方、很多学校就地从团队干部、班主任、校医、政治课老师等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人员中抽调,然后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短期专业培训,之后充实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中来。近年来,全国各省市在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方面也确实做了一些工作,举办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长、短期培训班,编撰教师培训用书,配合有关高校举办心理健康专业的研究生课程班,制定中小学专兼职教师资格认定办法等。例如北京市2000年就对l500名专兼职教师进行了培训。上海市从1999年起,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学校心理辅导专职教师上岗培训工作,经考核后由市“教委颁发资格证书,并确立心理辅导教师专项职称评聘系列;此外,他们还组织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天津市规定中学一般每校要有l~3名、小学l~2名心理辅导教师,凡从事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教师要做到持证上岗,到目前已培训了1.2万名教师。其他如吉林、辽宁、四川、河北、江苏、湖北等地也都采用不同方式培训了一批专兼职教师。除了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组织的各种教师培训外,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国教育学会等一些部级群众学术团体以及各省市相关群众学术团体也开展了大量的培训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继续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使受训者具有较全面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具有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心理结构和发展水平,具有强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能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进行一般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在培训内容上,一般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学习策略、人际关系、心理健康课教学技术、心理辅导和咨询技术等方面。通过此模式培养出来的教师是目前我国从事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

(三)存在的问题

1.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脱节的现象

近20年来,在我国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先后进行过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效地促进了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学界对这些方面的研究也很多,但有关培养模式和具体的培训模式如何建立的研究则较少。可以说目前还远没有建立起一个科学规范、使用有效的培养模式,诸如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由谁来主管,培训的时间、内容怎样确定,培训的质量怎样保证等问题都还没有明确的答案。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存在巨大的社会需求,特别是短期师资培训存在一定的利益驱动,因此这 项工作还处于多方办学、多头管理、缺乏科学论证、各自为政的状态,使得办学分布不合理,各个高校在办应用心理学专业和短期培训班时不顾自身实力,相互竞争攀比,在同一地区专业重复设置,没有体现出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效益。所培养的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方面,与社会需要的差距仍然很大。加之社会发展的加速,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对心理辅导与咨询的需求也愈来愈强烈。可以说,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师资培养模式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脱节现象。一方面广大的中小学生迫切需要大量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帮助他们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又有较多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转行从事与心理学无关的工作。很多学校按自己所需办学或办班,对城市、农村、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文化背景不同的地区缺乏必要的人才市场调研,显现出一定的办学盲目性。

2.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知识单一、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社会对于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56年就提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是具有教学资格或作为教师的其他职业资格并至少有五年教学经历,且具有大学水平的心理学专业资格。而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两种典型模式培养出的教师的知识体系由于其本身的学习经历而存在片面性: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教师有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但缺少与青少年学生实际广泛接触的经验;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的教师有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但缺乏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谁都知道,从事心理学工作必须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中又要求学生具备广泛的适应能力,所以几乎所有的应用心理学专业都开设了较大比例的基础学科,而压缩学科的课时;另一方面,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的教师由于其学习的限制,只能学习一些应用学科的知识。而且现有培养模式中教学内容学科化、概念化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明显不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性技巧性要求高,现在各个学校的专业教育和短期培训有“一窝蜂赶场”的感觉,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配套建设却跟不上,培养时重形式轻实际辅导能力和技术的培训,或者任课教师本身的实践经验本就存在某些缺陷,造成了教育理论和实际操作相脱节的问题。

3.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心理咨询师的培养混为一谈

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心理咨询师没有区别,因此可用培养心理咨询师的办法来培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按照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心理咨询师的定义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遵循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因此,心理咨询师主要面向社会,需要通过收费来获得报酬,其工作以矫治为主,遵循的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的模式,且其学历起点要求低,只定位于中专毕业。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学校教育为背景,是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它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主,同时辅以调适和矫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注重的是社会效益,始终遵循着教育的模式、发展的模式。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4.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身健康心理的培养

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且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也更重视理论知识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从而容易忽视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者本身健康心理的培养。如笔者曾用scl-90作过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习的大学生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短期培训班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测试,发现他们在9个因子分上都显著地高于全国常模,说明他们中很多人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这也许让很多人都感到有些意外,试想教师本身的心理都不健康,怎么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如果学校有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被学校为改善心理环境、提高健康水平寄予厚望,并为学生从事了心理教育和辅导的服务,学生有了不满、烦恼、挫折等都可以找他们倾诉,那么他们有了怨恨、烦恼该向谁倾诉呢?这反映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不同于其他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而目前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方式的研究仍然是空白,当然也就难怪目前的师资培养模式不能满足教师们不断提高本身心理健康水平的需要了。

二、解决对策

(一)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支持

国家有关部门在工作条件、岗位编制、职称待遇、经费设置、科研进修等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与鼓励措施,使得优秀人才或在职教师不愿选择学校心理学方向,亦不愿意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个别已经在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也因为上述种种条件的限制,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不得不改行或“跳槽”。为此,政府不妨借鉴别的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制订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任职资格和职责等方面的明确政策,相关部门制定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评聘和晋升制度。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积极性是一个促进,而且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实施单位也是一个巨大的激励和鼓舞,因为他们的辛勤工作可由此迅速见到成效。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法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材教法体系

由于受到大学的学历教育观念惯性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单位只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培训内容具有随意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式和实施效果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致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很多人并不知道应该如何具体操作以取得效果,只得向学生硬性灌输心理学的术语、概念和原理,机械设定知识体系,从而带来了很多的负面效应,并使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为了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实施心理素质的教育,师资培养单位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法的研究,不仅要涉及各科教学等诸方面的改革,而且必然涉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立,并以此为中介和桥梁,有力地推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这种教材教法模式应有利于在实践工作者与理论工作者之间的结合,应对各科教材教法的改革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应能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灵活性和教法的教育性、活动性的特点。

(三)培养要突出实践应用性

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要改变传统的重理论传授、轻实际技能的做法,突出实践性和活动性,以案例实践和研究推进他们的成长。通过案例分析、实践、反思、再实践,提高教师的辅导技能。培养过程中,专家在讲授基本理 论和技术的基础上,要对学员研习情况予以全程关注和及时指导,并对学员个案辅导和研究能力与素养进行诊断和评估,切实促进学员的专业成长。还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示范不同的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如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以体验和调适兼顾为主,但要始终贯穿一条活动主线——突出实践性和活动性。

(四)全员培训,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在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时,伴随此项工作的普及,它现已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并成为每位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此理念将渗透在现代教育质量观和学生观之中,并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得以体现,成为学生潜能开发的重要内涵。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专业从业人员的事情,并非针对哪一个学生的问题,它指向全体师生。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也明确规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这就要求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当然这主要通过第二种典型培养模式来执行,具体可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如进修、校本培训、专家讲学等。这不仅可以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渗透到各科知识教学中去,使得专业心理辅导和非专业辅导并驾齐驱,而且还可以为学生和全体教师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可以减轻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本身的压力,为他们创造合适的宣泄和自我调适的机会,这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维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

(五)加强教育科研,开发新的培养途径

大健康人才培养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康复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03-03

康复医学和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并称为“四大医学”,是上世纪50年代后出现的一个新的医学分支。康复是以整体的人为对象,是一门以减轻和恢复人的功能障碍,代偿和重建人丧失的功能,使其最大限度地重新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的医学学科,也就是功能障碍的诊断、预防、评估、治疗、训练和康复的医学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善,老年人的寿命在不断延长,老龄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世界上的国家大多会经历这一阶段。人口老龄化的同时亦伴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和环境、空气污染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疾病谱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将呈现高发趋势,这必然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必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医疗和养老负担,加重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也给我国的康复医学的发展和教学带来严峻的挑战,怎样使老年人颐养天年,一直是社会所关注和探索的问题。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努力,我国的养老康复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养老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下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康复事业也面临诸多的问题,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多,国家经济基础薄弱,我国的情况又与其他国家不同,这使我国养老康复问题面临新的挑战。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康复医学发展的方向

通常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老年人口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在2005年老龄人口达到了7.6%。实际上中国在2001年就已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不仅对经济发展有多方面的影响,对社会的医疗卫生也带来很多的重要影响。大多数国家是物质基础达到一定程度,有足够的财力来解决已经出现的老龄化问题。但我国不同,进入老龄化时,国家相应的财务并不充足。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平均预期寿命将不断延长,加速了人口老龄化。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人们对康复医学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老年人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要使老年人安享天年,病有所医,老有所终,必须将养老和康复结合起来。

目前人类的死因主要是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癌症和创伤,前三类疾病更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除了一些疾病导致的急性死亡外,绝大部分患病的老年人可以存活下来。但是如何使这些患病的老年人生存质量得到提高,这就要依赖于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通过一些科学研究调查表明,积极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能够明显的延长患病者的寿命,使死亡率明显降低。在脑血管意外存活患者中,积极康复治疗可使90%患者重新获得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30%患者恢复工作;反之,不进行康复治疗,上述两方面恢复者仅为6%和5%。据统计在癌症患者中,40%可治愈,60%可存活15年。这些存活者,无疑给家庭和社会均造成沉重负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及各种环境问题的频发,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癌症等三类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会逐年增高,这就对我们的康复医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由于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巨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我国经济基础差等因素,中国更多的是采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所以说社区养老模式将是我国需要积极发展的。将社区养老和社区康复相结合将是我国康复医学今后要面临的严峻挑战,亦是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方向。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政府对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非常关注,2009年出版的新医改方案,首次确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将相关疾病的康复治疗列为医保报销范围。鉴于基层医疗机构康复专业的薄弱和康复专业人才的缺乏,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全国康复专业从业人员进行了专门系统的培训,我院康复中心就是我省康复专业人员的培训基地。另外,我国医疗事业发展还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城乡居民对一些卫生服务和设施利用率低。要解决有关问题,最终端的是对实用型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社区康复制度的建立。

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立于临床医学之外的,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诊治技术和技术规范的医学学科,而不同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这就要求康复医务工作者除要具备生物医学的相关知识外,还应具备丰富的心理和社会学知识。康复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而目前的教学大多数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授课,学生在座位上听讲,师生缺少互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在急需康复专业人才的情况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增强以及康复医学服务范畴和模式改变的条件下,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狭窄,注重临床理论培养,忽视康复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锻炼,因而社会适应性不强。虽然近年我国康复医学的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受传统生物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内容构成、知识架构、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对培养方向和目标定位不清,标准不明确,课程设置混乱;康复医学的专业教师背景主要是临床医学背景,缺少运动医学、物理医学、预防医学和社会保障学学科的背景;专业教学中临床医学的内容较多,康复及物理治疗的内容较少;实践教学脱离实际等。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康复医学服务的目标及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我国人口构成将发生明显的变化,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康复医学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目标将从康复医学发展初期的对战伤、车祸、意外事件导致的残疾和先天缺陷者的康复,逐渐过渡到利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职业的等各方面的措施对病人进行康复治疗、训练、心理辅导,对一些长期不K的慢性病、心理障碍者等特殊群体服务的康复医学发展近期目标上来。今后还将拓展到广大基层地区、亚健康人群,以及对相应的人群进行健康状况观察、调理和治疗等康复医学发展的远期目标上。这就必然要求康复服务的社会化和社区化,服务人群中除了受伤后的残障者,更多的还是心脑血管意外等的后遗症,以及其他老年慢性病患者等。人类生活的社会化和群居化,在社区生活中得到了最为具体的体现,并提出康复服务人性化和康复预防优先化等理念。未来康复医学,康复预防占重要地位,人们不仅进行康复治疗,更多的是将资源用于一些亚健康状态、生活习惯和职业习惯病、心里次健康状态的预防上;康复医学不仅与临床医学紧密相连,并且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相联系,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健康,且有疾病后可以得到康复治疗,这将成为康复医学发展的最终目标。

未来的康复医学教学改革应有中国特色,立足于中国国情,着重于社区康复医学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专业方向、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改革。教学内容应该不仅仅局限于临床医学和物理学,应增加心理学、物理医学、体育运动学、社会学、预防医学的相关内容,并加大健康评估和心理康复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教学方法上应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社区康复服务教学。作者所在校康复中心是陕西省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基地,现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做以下分析和探讨。

(一)实用型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随着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的深入,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癌症等三类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会逐年增高,这就要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管理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国家医药卫生部门除了要将过去单纯的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主导的模式转向以健康预防为主导和疾病治疗为主导并重的模式上来,以医疗为中心转向医疗保健康复等为一体,还要引入循证康复医学的概念。这一服务目标的定位和服务目标的改变,对我国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有着极大的影响,同时对康复医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给我们康复医学的教学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结合我国社区养老模式的建立,我国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围绕面向基层、适应老龄化趋势这一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前瞻、全科、社会、实用。

(二)人才培养要求系统全面发展

临床医学是康复医学的基础,康复医学是在大量的基础医学理论和基础医学知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是有着较强理论性和很强实践性的学科,从业者要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这就要求康复医学教学突出实践与能力培养的特点,即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个人创新能力。在明确的培养目标下,主要从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上进行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类社会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方面的领悟;(2)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3)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4)康复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5)各种、各科知识相融合;(6)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上六个方面可保证教学向综合性、实用性的人才培养方向发展。

(三)课程设置的改进

为了适应康复医学培养目标的转变和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康复医学教学课程的设置要进行改革。紧跟社会康复服务人群的变化及学科发展的步伐,按照康复医学教学内容的构成和培养的要求,增加学生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向医学实用人才方向发展。新课程设置主要整合模块:社会养老与健康学模块、康复医学课程模块、物理医学课程模块、基础医学课程模块、心理医学课程模块、临床医学课程模块、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课程模块以及课外学习模块。课程模块在原有的“康复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课外学习模块”这四大支柱模块基础上增加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社会养老与健康学”、“心理医学”、“物理医学课程模块”,形成支柱,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卫生服务、健康教育与康复医疗服务三种类型的干预健康的手段。

专业课程新增了“心理康复学”、“社区康复学”、“卫生预防”、“医疗管理信息学”、“社会与养老学”等课程。对康复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整合,增设了“心理康复治疗实训课”和“康复训练治疗见习课”;课外学习模块设有“社区康复服务实践”、“志愿者服务实践”、“科研设计”、“社会养老课程讲座”。在实践学上为了能使学生尽快地适应工作,学习和实际工作相一致,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做了相应的调整,增加了慢性病康复治疗和社区康复服务的实习内容,延长了康复物理治疗和心理评估实习的时间,专业实习由过去主要去综合性医院改为主要去康复病医院或综合性医院的康复科实习,同时兼顾临床医学科目的实习。具体实习内容采取由学校选定和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既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各科的知识,又能突出学生的个性,实现和就业无缝对接。

(四)传统康复医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目前康复医学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模式,这是我们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段,它的特点是:教师讲解、书写板书,学生领悟、记笔记,老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理解程度,并通过这种方法,来调整教学方式方法,达到教学目的。但是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知识及技能的更新换代的进程不断加快,对教学模式及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继承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作者就传统教学的某些缺陷进行了以下探讨:第一,引进讨论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动手参与,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性。第二,引进引导式和启迪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模式的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很好的发挥。由于康复医学的教学内容机械和枯燥,因此有必要引进引导式和启迪式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交流的启迪式教学模式,是优化教学手段的必由之路。第三,增加多媒体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形象化,将康复医学枯燥的教学内容呈献给学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这是传统教学法无可比拟的。康复医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康复医学的教学内容较为单调,通过互动式、启发式、引导式以及多媒体声音图像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研究显示,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引导式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操作能力等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法。

综上所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康复医学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医院的建设势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反观目前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现状,康复医院总量不足,康复专业人才不足等缺陷明显存在。这就要求康复医学的人才培养要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改革过去已有的教学模式,大量培养高素质的康复医学人才,以适应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新型人才培养必须适应我国当今及未来发展的社会需求,将养老与康复相结合,将康复与健康相结合,适时大力发展社区康复,注重心理康复和职业行为病以及老年慢性病康复的教学,并体现实用,符合基层医疗机构对综合性专业人才的需要。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符合社会对康复医学专业要求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学以致用,建立具有康复知识的专业队伍。

参考文献:

[1]乔志恒,郭明.康复医学发展现状与未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1):96-98.

大健康人才培养篇(7)

 

一、健康养老产业生态圈层次架构模型

 

产业生态圈概念从自然生态系统引申而来,在市场作用下,企业遵循优位效益原理选择适合的发展空间,企业和政府基于区域整体利益和发展需求推动产业链延伸融合,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产业生态系统。

 

(一)层次结构模型

 

从图1看,健康养老产业生态圈由外至里包括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产业生态结构和产业生态链三个层次。内圈的产业生态链是健康养老产业生态圈的核心和特点,决定了产业竞争实力;中间圈层的产业生态结构是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健康养老产业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外圈的产业生态环境是生态链和生态结构相互作用的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健康养老产业的结构和发展水平。外圈层对产业生态圈的影响是间接和长期的,内圈层的影响是短期和直接的。

 

从图2看,健康养老产业生态链层次中,消费者即为具有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人群,围绕消费需求形成了核心产业链。生产者则为提供健康养老服务的企业,包括康复疗养、医疗服务、保健服务、健康咨询、旅游休闲健身等,从不同层面满足消费者需求,是健康养老产业培育的重点。分解者的作用是促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运行,消除产业发展不良影响,主要是各类监管机构和中介机构。通过培育、完善和延伸产业链上的行业和企业,形成分工明确、联系紧密的健康养老产业核心链条。

 

健康养老产业生态结构层次中,包括为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信息、人才和技术服务的其他相关行业,如职业教育、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咨询等。配套行业是产业服务功能完善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健康养老产业培育和发展的效益。

 

健康养老产业生态环境层次中,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在特定地域中,生态环境是发展健康养老产业的基础条件,其他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综合作用,决定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方向、程度和潜力,可细化为产业发展空间、基础设施条件、人力资源条件、政策环境、相关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情况等,是产业生态圈培育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产业生态圈维度分析

 

从区域产业培育和集聚发展的角度,袁政将产业生态圈深入细化为以某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地域产业多维网络体系,包括生产维、空间维、科技维、服务维、劳动维、相关基础设施、公共维(或政府维)等内容。生产维是直接为消费者提供健康产品和服务的相关企业和配套协作企业,体现了产业生态链的延伸与合作,以及产业生态结构间的竞争协调。科技维、服务维、劳动维指为产业生态圈提供科研创新、信息和服务的企业组织和专业技术人员。相关的基础设施,包括高速公路、机场、通讯设施等。公共维或政府维主要是指地方政府为了促进产业发展提供的金融、信贷、规划等支持政策。多维网络体系将产业生态圈三个层次的内容进行了明确和细化,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符合产业培育的重点任务要求。

 

二、蓟县健康养老产业圈现状分析

 

(一)生态基础条件较好

 

蓟县位于天津市最北部,南距天津市中心城区115公里,西距北京市中心城88公里,交通便利,便于对接北京和天津消费者市场。蓟县发展健康养老产业的生态条件优越,是天津市唯一的半山区县,有山有水,有平原有洼地,土壤肥沃,山清水秀,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县、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蓟县文化底蕴深厚,已形成盘山风景、黄崖关长城、中上元古界标准地层剖面和八仙山原始次生林自然保护区等六大旅游景区。

 

(二)生产维不完善

 

健康养老产业处于萌芽阶段,主导行业不明确,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健康服务产品质量不高,医疗服务和养老养生核心产业链条不完善,相关配套产业如职业教育、健康咨询、信息服务等产业小而分散,没有形成集聚发展的合力。

 

(三)公共维不断优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蓟县健康养老服务业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机遇。通过吸引北京和天津高端医疗服务资源外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提升蓟县医疗疗养服务水平。蓟县正在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农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示范区试点。三大改革试点为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政策和发展空间方面的支持,开拓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科技服务维能力较弱

 

蓟县医疗养老服务设施不完善,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区,乡镇医疗卫生资源分布较少,级别层次较低,针对康复、老年护理等领域服务能力薄弱,难以满足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要求。蓟县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医师占比不足30%,健康养老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护理、家政服务、医疗咨询等人才缺乏。

 

三、蓟县健康养老产业链培育及路径设计

 

蓟县适合发展三大行业类型:一是老年健康产业,吸引北京和天津有休闲养老需求的老年人,发展保健品、营养品、家庭病床护理、健康咨询和老年康复中心等产业;二是营养保健品,借助蓟县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已有的绿色农产品产业基础,发展营养保健品和绿色食品产业;三是健身娱乐产业,结合蓟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健身和娱乐等产业。

 

针对蓟县健康养老产业集群发展要求,设计培育健康养老“特色先行—产业集聚—产业融合”路径,完善健康养老产业生态圈,创新产业培育发展模式,形成京津冀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一)特色培育期(2016—2018年)

 

为健康养老产业的起步阶段,重点任务是基于蓟县现有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引入康复疗养、营养保健品和健身娱乐方面的重点产业项目,迅速形成有市场知名度的特色产品。与知名健康养老机构合作,吸引疗养康复为主的产业项目;引进农产品龙头企业,结合蓟县特色农产品,创新研发设计具有蓟县特色的有机农产品、保健品等;结合蓟县生态休闲旅游业,开发滑雪、骑行等健身休闲项目。

 

(二)产业集聚期(2018—2020年)

 

在前期重点项目的带动下,延伸产业链条,集聚相关的健康咨询管理、健康家居、康复调理等行业发展,丰富健康养老产业类型和内涵;加大金融、物流、职业教育等配套支撑产业发展,为主导产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在蓟县全域范围内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发挥中心城区、特色乡村和景区的空间功能,形成内涵丰富、模式多样的健康养老产业集群。

 

(三)产业融合发展期(2020—2023年)

 

在“互联网+”和智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构建安全、智慧和便捷的健康养老消费体系,加速有机农业、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健康养老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京津冀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基地。

 

四、蓟县健康养老产业生态圈维度建设

 

在明确蓟县健康养老产业生态链的基础上,结合蓟县健康养老产业生态圈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为实现产业链各环节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蓟县还应加强以下几个维度的建设。

 

(一)空间维

 

空间维涉及土地规划、基础设施配套、城市建设、消费市场定位等因素,任务是对产业发展空间做出部署和安排。健康养老主导行业如健康疗养、休闲健身等产业必须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规划西北部盘山景区周边和于桥水库周边发展中高端档次的健康养老产业,中心城区做好健康管理和咨询行业。结合蓟县农村宅基地改革和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可在北部山区乡村发展特色化的休闲养老产业。

 

(二)科技维

 

完善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功能是健康养老产业的重要竞争力,是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蓟县应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积极吸引北京和天津医疗服务功能向蓟县转移,加强与京津医疗服务机构的对接和合作,在医疗管理、临床医疗、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双向转诊等方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利用互联网和智能医疗平台,提高医疗信息化服务水平,为健康养老产业提供支撑。

 

(三)服务维

 

积极引入健康咨询、科技信息,人才服务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入驻,提升企业服务水平。打造完善金融服务平台;加快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为特色保健品和健康产品的销售推广搭建好流通平台。

 

(四)劳动维

 

解决健康养老产业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为蓟县及周边地区培养紧缺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积极对接中国保健协会、中国医院协会、中国中医药学会等健康产业相关行业协会或学会,加强与北京、天津等城市的中高端健康服务培训机构合作,支持蓟县发展健康服务业职业教育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健康服务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设护士、养老护理员、高级药剂师、高级营养师、高级按摩师、康复训练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人才培训。

 

(五)政府维

 

制定蓟县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和方向,引导产业有序发展。举办健康养老产业方面的商务论坛和招商推介活动,扩大蓟县知名度和影响力。出台产业和重点企业服务政策,特别是金融支持和用地支持政策,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提升职业教育、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进一步提升政府工作效能,基于“多规合一”的基础上,优化空间发展策略,保障健康养老产业用地需求,加快行政审批效率。推动建立健康养老产业行业协会,建立稳定便捷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政企关系。

 

(六)相关基础设施维

 

提升蓟县与京津冀区域交通的互联互通,更好地对接和服务京津养老市场升级改造国道和省道,打通区域断头路,发展轨道交通,融入天津和北京1小时通勤圈。加大对农村特别是特色美丽乡村的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农村供电、供水和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美化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坚持智慧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有的信息和网络设施建设标准,为健康服务机构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推进健康服务信息化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