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技术创新与发展

技术创新与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4 17:23:03

技术创新与发展

技术创新与发展篇(1)

关键词:IT技术;金融;进步;安全

一、引言

所谓IT技术,是信息技术的简称,英文Information Technology,指与信息相关的技术,包含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领域的技术,主要由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三个部分组成。而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企业,它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具有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的特点。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从传统的概念上来讲,信息技术发挥着支持银行业务的作用,类似于行政支持,属于后台工作的一个部门。而今天,IT部门已经整合到银行的业务当中,科技策略已经变成银行整体策略的一部分。

二、信息技术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

(一)改变了金融业的操作方式

20世纪80年代,金融业以手工操作为主,柜员用算盘计算每一笔单据,用笔和报表记录每一笔业务,用人工传递报表和汇票的方式实现行业间的业务交互。这些方式速度慢,错误率高,且与柜员的心情、身体状况和工作强度有很大的关联性。而且从客户角度来看,每笔业务不论大小,都必须去柜台排队办理,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严重阻碍了金融业的发展和创新。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计算机性能的大幅提高,互联网和传感技术的出现和普及,金融业的操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改变。数据的输入,如卡号、密码的输入和客户信息的输入,用传感的技术解决,用户只要刷卡或通过语音就可以完成。而数据的储存、取用和计算,则全是由计算机完成。数据的传输则通过网络实现,达到了高效和便捷。操作方式的进步,节约了时间,也简化了操作流程,降低了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样,从客户的角度,办理业务可以选择电话银行、网络银行,无论身在何处,只要上网点几下鼠标就能完成业务的办理,提高了客户使用金融产品的积极性,间接地支持了金融业的创新。

(二)提高了金融业风险预测的能力

从金融产品的创新方面,新的金融产品的推出需要经历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收益预测、风险预测、操作流程设计等等,一系列复杂和繁琐的过程,在每一步中都要用到数学模型和对大量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在以前这些工作都是由技术人员手工完成的,工作量大、耗时长,往往还未算出结果,之前采集的数据已经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得不可靠了,大大增加了创新的风险。现在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这些数据的获得、互传、挖掘、分析,以及得出合理可行的结果后,投放市场进行进一步的追踪检测,都变得简便,大大缩短了从理论到市场的时间。所以可以明显看到,近几年新金融产品的推出速度和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另一方面,金融业的最大风险来自于对其客户的动向的把握,客户以往的信誉等级,以及现阶段的变化情况,各种的信息不仅需要全面,更需要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金融企业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企业之间进行沟通,登陆央行建立的诚信系统,多方面、多角度的了解自己的客户的历史。同样,业务员不需要经常的去客户那里了解最新的资料,只要上网查询有关部门反馈的报表,就能对客户的资料实时更新。这样就大大降低了金融业的风险。

(三)使金融产品从标准化走向个性化

作为服务业范围的金融业,应该多为客户着想,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挖掘能力和风险运算能力加强,使金融产品的设计者有能力针对不同的客户,设计出相应的产品,而不像我们看到的传统产品对于每个客户都实行标准化的利率和价格。现在,这样的例子已经有很多,如:证券公司根据客户对收益率和风险的要求,制定相应的理财方案。银行卡发放部门针对客户的不同需要,开放不同的业务组合,收取不同的年费。信贷部门在全面了解了要求贷款的客户的情况后,给与一个合适的额度和利率水平,这样能提高客户的消费积极性,使客户真正感受到温暖。

(四)改变了金融企业的内部结构,使其机构设置扁平化,提高了效率

传统的金融机构分为很多的层次,从银行业看,层次众多: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储蓄所,而且每一级机构有指定的业务范围。这样的机构划分不利于新政策的传达,不利于新产品的推广和监管,同样给客户带来不便。引入了信息技术后,数据传输变得简便,上层机构有能力同时监管下面的几级机构,而各网点处理业务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有能力处理更加广泛的、上几级机构的业务,所以众多的层级设置就变得没必要了。现阶段一般的金融企业只设三级:总行,负责全国范围内的政策制定和监管,以及重要金融产品的研发设计;分行,负责地区范围内的政策制定、监管和经营,以及金融产品的修改和推广;支行,负责所属辖区内的经营(也允许跨区推广业务)。这样的企业内结构的扁平化,使运作更加灵活和高效。同时,消费者进入一家网点就可以办理几乎所有的业务,分担了分行的压力。

(五)扩大了金融业的业务范围,促使金融业资源朝着混业经营的方向重新整合

传统的金融业以银行业为主,而银行业的收益主要来自存款和贷款的差额。银行的存贷利率一直是由央行调控的,商业银行自主浮动的权力很小,所以,1995年以前,银行的目标单一,揽存款和放贷款,这两项工作的量的大小就决定了银行的盈利能力,而且当时风险调控的手段落后,各银行一味的追求量的优势,而忽略质的优势,使国内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大大高于国外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国有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量则更高一些。1995年以后,在国内银行业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重质量、重风险、重创新的思想开始被普遍接受。信息技术的应用则给银行业发展提供了技术的支持,大量的基于信息平台新业务开始涌现。这些新业务大多属于中间业务,中间业务的特点就是服务性和无风险性,银行提供相关服务,收取相关的手续费。因为中间业务的好处,所以银行业在逐步向以中间业务为主营业务的方向转变,并且不断地推出新的金融产品,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银行业如此,其他金融行业同样如此,因为信息技术大大的提高和解放了生产力,节约了资源,整个金融企业都有能力去开拓新的市场,尝试进入其他金融分支,办理其他业务。所以整个金融业孕育着一次巨大的变革――混业经营,不再有银行、证券、保险、租赁的分割,金融企业经过资源整合和重组后,形成从事所有的金融业务的金融集团,从而使其有更强的竞争力。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金融业带来隐患

(一)信息技术本身的技术漏洞带来的隐患

这种隐患称为技术风险。任何一种技术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其出错的可能,信息技术同样具有。比如:数据在计算过程中因为使用了不合理的算法而出错;传输过程中因为数据报阻塞而丢失、出错和延时;存储过程中因为硬件损坏而丢失等等。技术风险最有名的案例是世纪之交的千年虫问题,许多银行的程序和账户信息都是以两位数计年,从1999年到2000年,计算机就出现了计算错误甚至于有些程序根本不会计算。但如果处理得当,技术风险是可以提前预测和规避的。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这类风险会降低到一个非常小的范围内。

(二)信息技术给网络金融犯罪提供了可能

由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缺乏有效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完善性,有些不法黑客利用网络,盗取企业或银行的信息,再以合法的方式对其账户进行操作,或者直接利用网络或系统的漏洞犯罪,以达到有利于自己的目的。这种安全风险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人,因为这种风险是人为造成的,所以较难防范,但提高风险意识,加大风险教育,能适当降低风险。

四、结语

通过对信息技术与金融业的关系分析,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正面作用还是要大于负面作用。信息技术给金融业提供了便捷、高效、安全的运作工具,使金融业迅速和健康的发展。同时,信息技术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但这些隐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降低或消除。

参考文献:

1、那日苏.科学技术哲学概论[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岗.IT与金融业务创新[J].商业研究,2005(19).

3、郭同峰.论我国金融业的创新与监管[J].理论探讨,2005(2).

4、施建淮.金融创新与长期经济增长[J].经济学动态,2004(9).

5、张萍.论金融创新电子化[J].金融科技,2003(8).

6、宋逢明.金融科技是推动金融创新的不竭动力[N].金融时报,2005(11).

技术创新与发展篇(2)

【关键词】林业;生态技术;创新与发展;新思路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林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之一,若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进行有效的生态技术研究,运用先进的林业生态技术来指导我国林业发展的实践。就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形式来看,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运用先进的生态技术加以解决。通过生态技术的应用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农林相关产业的全面进度。笔者就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出发,对林业生态技术创新的基本内涵以及若何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早日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了分析。

1.通过生态技术创新,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业生态技术创新主要是指在林业发展实践过程中,所谓技术创新,努力寻求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同时还要包括促进林业生态技术创新所需要采用的新的管理模式以及新型生产方式等。技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与创新,才能紧随林业发展的步伐,符合林业未来发展的根本趋势。

就目前我国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林业若想迈进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依靠先进的林业生态技术作支撑。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其主要的目的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林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种单一的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技术创新是非常狭隘而短浅的,不仅不利于林业生态技术的进步,同时在所创造出的林业生态技术也不利于维护林业发展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综合效益的平衡发展。

林业生态技术的研究要以遵循自然规律的发展以及谋求生态平衡为基本前提,在技术研究过程中要本着促进林业发展、节约林业资源,早日实现林业资源的科学合理发展为根本目标。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将林业生态技术理解为,能够使林业生态负效应实现无公害的先进技术,或是能够减小林业公害的先进技术,被统称为林业生态技术。随着我国林业发展趋势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林业生态技术要紧随林业发展变化的趋势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创新。林业生态技术创新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创新,同时还要将可持续发展观念与生态观念作用于林业生态技术创新的每一个环节当中,保障技术创新研究成果的可靠性、适用性与先进性,通过技术创新能够更好的促进林业的发展、促进自然环境的健康发展,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平衡发展。林业发展新时期,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要摒弃传统的单纯的以经济效益为唯一目标的指导思想,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要考虑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大局,要考虑生态环境对我国经济社会和谐与稳定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2.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有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

作为一项基础性产业,林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因此为尽早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林业发展要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要将林业发展建设作为我国和谐社会发展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开抓。

2.1科学认识林业

发展林业的前提是要科学认识林业。林业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林业提供了大量的木材等林产品,林产品被广泛用于方方面面,包括各行各业的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林产品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不仅仅是木料,还有林果。这么看来,树木一身都是宝,森林就是摇钱树,是一个绿色银行。重要的是,林业有着远远超越于经济效益的生态效益。在生物圈中,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对保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有着至关重大的作用。首先,森林及其植被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没有氧气人类就不能存活,人类吸收氧气吐出二氧化碳,也包括人们在生产中消耗的氧气以及生产中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森林植被维持着这两方面的平衡使得人们能生存下来,进而生产、发展、进步。其次,它对地球上水的分布起着调节的功能。再次,大气中臭氧层能影响阳光中的紫外线强度,林业能维持大气循环,继而也影响着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2.2林业发展进程中阻碍林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投资大、见效慢;二是林业市场体制不完善。林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并且持续的过程,这种投资大、见效慢的状况很难调动群众积极投资林业。而现在又只有以木料等为主的林产品市场,林业生态市场并没有建立起来。这主要体现在林业的生态产品(氧气、对环境的调节、净化大气、防洪抗旱等)的生态效益没有形成消费市场,生产者的生产的生态产品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收益和回报,从而使林农误以为,生态产品带来不了任何经济效益。这种形式逼迫着林农去大量砍伐林木,在有形市场中卖木料,以期取得眼前暂时性的经济收益。这种形势严重威胁着森林资源的保护。为保护森林资源,积极调动群众投资林业,适时启动林业生态产品市场才是当下的明智之举。

2.3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措施

首先,改革林地林权。当前做好推进国有林的林权改革工作,为实现林业的现代化,能早日与国际林业接轨。在搞好集体林权的制度改革基础上,试以家庭个人承包的方式为一个过渡,最终完成实现林权大户的承包以及股份制改造的大计划。

其次,加强对林地、林木的资产评估,建立林业银行。为增强社会各界人士对投资林业的积极性,调动群众广大参与,我国应采取措施建立林业银行,实现林业抵押制发放贷款。以林地、林权为抵押,定期对所有者的林地、林木资产评估,再根据评估的结果向所有者发放贷款资金,以此来缩短林业的见效周期。

3.结语

技术创新是21世纪人类社会经济进步的主要动力。不断进步的科技将为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和有效的手段,从而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要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的技术创新一定要从林业体制改革、林业高新技术、林业产权、配套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林业科技人员的科技水平,提高林业科技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美云.我国生态技术创新问题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04).

[2]何永德.可持续发展林业中的技术创新[J].现代农业科学,2009(05).

技术创新与发展篇(3)

摘要 技术创新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企业和政府的重视。本文对生态创新技术和可持续发展各自做了详细阐述,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生态技术创新的途径。

关键词 生态技术创新 可持续发展

当代西方发展理论经历了单纯经济增长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整体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个阶段。单纯经济增长发展观由于忽视了社会体制、政治制度、文化等因素,造成发展的困境;以人为中心的整体发展观则忽视了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观则代表了当前人类对发展问题最深入的思考,属于发展的生态观,突出人类与自然、前人发展和后人发展之间的协调,而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

随着全球性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凸现和加剧,企业要谋求生存和持续发展,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生态技术创新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1生态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题,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源于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上的《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著名报告。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念和模式,不是指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生态、经济、社会三种可持续性相互联系、共同组成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系统整体,是“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运行轨迹与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是:当今的经济增长不能破坏后人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群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其它国家(或其它地区、其他人)的利益为代价。它强调的是人类必须在“利他”的前提下谋求“自利”,以确保代际的公平和代内的公平。从这个意义上讲,把“利他”作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是相通的

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于创新,作为现代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实际上取决于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结果,需要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而融生态与技术创新于一体的生态技术创新,则是将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生态——经济——社会”系统整体上来考虑的技术创新。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整体中,生态技术创新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性为主导,以社会可持续性为动力与保证。它主张以“可持续性”作为其基本准则,并取代“经济人假设”,不仅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技术创新中过分强调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忽视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的缺陷,而且突破了传统技术创新“高投入、高消耗”的传统发展模式框架,它注重优化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追求的是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的经济持续增长,即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从而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

2技术创新新观念:生态技术创新

“创新”概念最早是在1912年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次使用的一词。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是指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引入新产品、引入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以及实现工业新的组织等内容。后来,索罗提出了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根源和后阶段发展,这种“两步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西方经济学家进一步探讨了技术创新的内涵、过程、动力机制和运作模式等等,从而使创新理论形成了两大分支。一支是新熊彼特主义,即技术创新学派;另一支是制度创新理论,即新制度学派。

生态技术创新是生态学向传统技术创新渗透的一种新型的创新系统,是在建立新的企业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中,在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中引入生态观念,从而引导技术创新朝着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及其与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的方向协调发展。生态技术创新在内涵上,实际上是融合了新熊彼特主义、制度创新理论和生态学的观点。它以生态保护为中心,在企业生产系统中引入生态观念,追求的是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即经济效益最佳、生态效益最好、社会效益最优的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而确保了包括微观单元企业在内的经济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的两层次创新系统,涉及技术层生态技术创新和管理层生态技术创新两个层次。技术层生态技术创新是指所有节约资源。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创新,包括资源的生态创新、产品的生态创新和工艺的生态创新,其核心思想就是如何将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减少到最小。管理层生态技术创新就是建立一种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管理模式,促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其实质是生态学思想向企业管理全方位整体意义上的渗透。管理层生态技术创新的内容不仅包括如何合理组织经济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维护经济生产关系和生态生产关系,而且还包括研究采取什么样的组织方式和技术,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现有资源组织最优生产,保证生态经济生产力和生态经济生产关系相互协调。

技术层生态技术创新和管理层生态技术创新这两个层次相互支持、相互依赖。技术层生态技术创新是管理层生态技术创新的基础,管理层生态技术创新体现在技术层生态技术创新中。两个层次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实现相同的目标,且无论哪个层次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另一个层次的支持。由于生态技术创新的两个层次分别代表着创新理论的两个大分支,即技术层生态技术创新对应于熊彼特主义,管理层生态技术创新则对应于制度创新理论,从而成为技术创新的全新观念。

3进行生态技术创新,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3.1要树立“生态观”、“可持续发展观”

长期以来,企业“重经济、轻生态”的观念根深蒂固,传统的以资源高投入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是不可取的和不可持续的,这一发展模式已为历史所否定。企业开展生态技术创新,首先要树立“生态观”、“可持续发展观”。围绕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引入生态观念,遵循生态规律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可持续利用与保护,促进经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使企业的发展适应环境承载力。

3.2营造良好的生态技术创新环境

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的环境。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环境分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涉及政策、科技、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内部环境主要是指企业目标、科技力量、管理方式、组织结构等。从宏观上讲,国家应在政策导向上向“生态化”倾斜,运用财政、金融和税收等手段,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生态技术创新,为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从微观上讲,企业应把握对生态创新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注意外部环境因素在企业生态创新过程的变化趋势,将生态创新思想纳入企业目标,加强组织管理,强化科技实力,为其进行生态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3.3建立生态技术创新动态的两层次创新系统

为保证生态

技术创新的开展,企业应建立“技术——管理”两层面创新系统。在技术层面上,企业应建立“资源——产品——工艺”生态创新子系统,大力引进和开发绿色产品,广泛应用环境无害化技术,如清洁工艺、生态工艺、共生技术,进行无公害生产,实现企业生产活动全过程“生态化”控制。在管理层面上,企业应针对所处的生态环境,根据市场需求,制订生态技术创新战略,形成良好的以生态技术创新组织体系、产品开发过程管理体系和生态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为内容的生态技术创新机制。4. 生态技术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面对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和挑战,必须采取能推动经济进步的技术创新措施,具体如下。

4.1产品创新

这既包括节能环保型、机动车辆、家电、取暖设备等消费品的创新,同时也包括再生材料的创新。

4.2工艺创新

工艺创新的最大特点是在减少工序、减少原材料使用量等。采用了这样技术创新的企业不仅在增大了自己的市场份额,提升了利润空间,也在客观上保护了环境。在这个层面上,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我国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挑战是长期以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所导致的,既以消化大量资源和环境恶化为代价,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不忽视了经济质量的提高。我国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很多中小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显而易见,如果不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更替陈旧落后的设备,不断实施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技术创新工程,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那么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将很难实现。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政策,切实做好科技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

4.3制度创新

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政府必须在其中扮演好其角色,具体说来,就是通过制定技术标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行为进行管制,使企业的技术创新目标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一致,并对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做必要的补充。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是从政策角度出发,它却是一个最能代表政府意图并最具有可控的主体,因此应加大对环保、节能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毕竟,国内的技术创新能力跟国外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政府还必须提升引进制度,在结合国内企业生产能力的条件下,进行“二次技术创新”,从而缩少与先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提高我们的竞争力。

5. 结束语

落实可持续发展,一项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所以,必须把环境忧患意识转换为环境参与意识,把索取意识转换为奉献意识。技术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现有的生态技术创新还远远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积累起引发生态革命的技术储备,生态技术自身必须升级。政府的经济扶持要瞄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生态技术的研究工作,而不是急于推广不成熟的生态技术;技术创新要以“自利”为切入点,实现“自利”和“利他”的统一,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⑴钱兆华、李锐锋等主编:《自然辩证法教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⑵陈敏豪:《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武汉出版社,1995。

⑶郑积源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东北大学出版社。

技术创新与发展篇(4)

关键词: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互动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产业集群由美国商学院波特教授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现许多产业集群,并成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各种不同形式的高新技术园也相继建立,如:70年代美国硅谷地区成为最主要的半导体工业制造基地,1980年我国台湾地区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成为全球第三大IC生产基地,1988年我国建立第一个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对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进行互动发展研究是时展的需要,尤其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加快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从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对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互动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对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有机互动进行研究,这一方面弥补了原有研究理论的不足,另一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一定构想。

二、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协同共进研究

1.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协同过程

在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协同过程中,我们考虑以下模型:

(1)技术决策与整合

由于同类型行业的企业在同一地方进行激烈的竞争,只能以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来吸引顾客,这便向现有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出挑战。集群内主导企业抓住机会,对当前集群技术能力进行调查,识别市场需求和自身资源,形成可替代技术的想法,为进一步开发可替代技术,做出技术战略决策。明确技术战略后,企业与集群内的科研机构合作,如研究机构和大学等。明确了技术方向的企业,在考虑了不同技术设计方案后,对多种新方案进行整合,做出最终的决定。

(2)技术创新与推广

新技术的产生,借助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的推动,投入到生产活动中。由于集群产业网络的普遍性,相关联的企业不断增多,它们纷纷加入到技术研发的合作活动中,形成技术创新链。因此,集群技术创新的规模不断扩大,集群主体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集群内各个产业层次之间实现了创新的协同性,这提升了整体的技术水平,增加了集群技术储备。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结构,加速了市场需求,从而对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提出要求,有利于技术的创新与推广,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

2.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

(1)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信息沟通机制

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是一个关联性的过程,技术创新成果不仅表现为主导企业产生的新技术,同时也表现为关联企业对技术的接受程度。主导企业与关联企业利用集群内部的市场关系与合作组织关系,完成彼此之间的信息沟通。每个创新阶段都会有许许多多创新企业参与进来,他们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来克服创新中的种种困难。技术创新优势、集群间的信息沟通和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形成了一种循环机制。

(2)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相互推动机制

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可以通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来体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创造知识产权和重要标准为目标,通过产学研联盟成员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而形成的一种长效、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产生技术创新成果,由于各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模仿,使技术很快的得到了扩散,这时就要求企业寻找新的技术来替代原有的技术,新技术出现,再次形成了新的产业集群,两者相互推动,共同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发展应依托集群优势和技术优势,不断提高集群创新能力。为此:

第一,培养产业集群内的创新文化氛围。在产业集群内加强各企业的联系,增加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使主导企业的技术创新能迅速传递到其他的中小企业中。

第二,完善集群内的服务体系。主要包括:①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如技术咨询机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等。②创业服务中心。为集群内处于创建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③教育培训体系。其职能是提供人才保障。

第三,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应依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群向创新型集群转变。政府应当出台一些政策来鼓励那些进行自主创新的企业,给它们一定的优惠条件,并鼓励企业与周围的高校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做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参考文献

[1]刘友金.企业技术创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武春友.技术创新扩散[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3]朱英明.论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J].中国软科学,2003,7:107-111

技术创新与发展篇(5)

关键词: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互动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产业集群由美国商学院波特教授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现许多产业集群,并成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各种不同形式的高新技术园也相继建立,如:70年代美国硅谷地区成为最主要的半导体工业制造基地,1980年我国台湾地区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成为全球第三大IC生产基地,1988年我国建立第一个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对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进行互动发展研究是时展的需要,尤其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加快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从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对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互动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对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有机互动进行研究,这一方面弥补了原有研究理论的不足,另一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一定构想。

二、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协同共进研究

1.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协同过程

在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协同过程中,我们考虑以下模型:

(1)技术决策与整合

由于同类型行业的企业在同一地方进行激烈的竞争,只能以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来吸引顾客,这便向现有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出挑战。集群内主导企业抓住机会,对当前集群技术能力进行调查,识别市场需求和自身资源,形成可替代技术的想法,为进一步开发可替代技术,做出技术战略决策。明确技术战略后,企业与集群内的科研机构合作,如研究机构和大学等。明确了技术方向的企业,在考虑了不同技术设计方案后,对多种新方案进行整合,做出最终的决定。

(2)技术创新与推广

新技术的产生,借助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的推动,投入到生产活动中。由于集群产业网络的普遍性,相关联的企业不断增多,它们纷纷加入到技术研发的合作活动中,形成技术创新链。因此,集群技术创新的规模不断扩大,集群主体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集群内各个产业层次之间实现了创新的协同性,这提升了整体的技术水平,增加了集群技术储备。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结构,加速了市场需求,从而对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提出要求,有利于技术的创新与推广,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

2.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

(1)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信息沟通机制

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是一个关联性的过程,技术创新成果不仅表现为主导企业产生的新技术,同时也表现为关联企业对技术的接受程度。主导企业与关联企业利用集群内部的市场关系与合作组织关系,完成彼此之间的信息沟通。每个创新阶段都会有许许多多创新企业参与进来,他们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来克服创新中的种种困难。技术创新优势、集群间的信息沟通和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形成了一种循环机制。

(2)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相互推动机制

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可以通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来体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创造知识产权和重要标准为目标,通过产学研联盟成员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而形成的一种长效、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产生技术创新成果,由于各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模仿,使技术很快的得到了扩散,这时就要求企业寻找新的技术来替代原有的技术,新技术出现,再次形成了新的产业集群,两者相互推动,共同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发展应依托集群优势和技术优势,不断提高集群创新能力。为此:

第一,培养产业集群内的创新文化氛围。在产业集群内加强各企业的联系,增加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使主导企业的技术创新能迅速传递到其他的中小企业中。

第二,完善集群内的服务体系。主要包括:①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如技术咨询机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等。②创业服务中心。为集群内处于创建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③教育培训体系。其职能是提供人才保障。

第三,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应依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群向创新型集群转变。政府应当出台一些政策来鼓励那些进行自主创新的企业,给它们一定的优惠条件,并鼓励企业与周围的高校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做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刘友金.企业技术创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武春友.技术创新扩散[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3]朱英明.论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J].中国软科学,2003,7:107-111

技术创新与发展篇(6)

关键词:农机技术;培训思维;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S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6)02-0060-01

“富民”政策一直作为我国政府以及党的重要的工作方向,而作为一个“迟发展”国家,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也未赶上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水平,而就农业方面来讲,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农业的增产及投入使用已不能满足我国当前工业化水平快速发展的“后备需要”。加强农机技术的培训即为政府及相关工作部门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农民输送相关农业机械的技术使用方式及应用理念。农机技术的推广可以提高农业生产人员的素质,增加机械化的使用,加快农业经济体制的改革,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科学、稳定的发展,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促进民生的发展[1]。然而纵观现在农机技术的培训,培训内容单一、培训板块之间衔接疏松、培训师资薄弱等多方面的不足阻碍了农机技术的推广,导致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后,阻碍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所以农机技术培训思维的创新与发展非常重要,下面笔者从具体的方面对此问题作出简要的论述,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建议。

1农机技术培训内容的创新与发展

农机技术的培训是向农业工作人员及农民传授一些现代农业机械的使用及新型农具的使用知识,从而间接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但是,当前农机技术的培训内容还是大部分停留在落后的、过去的农机技术的使用方法上,农民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多年的见闻已经对这些旧的农机技术的使用方法烂熟于心,而相关的工作部门仍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仍然死板教条的向农民传授过时的内容,长此下去会导致农民失去积极性,失去对学习先进农机技术的进取心。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更是农机技术使用的主体。在加强对农民培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农机技术使用方法的更新,对农机技术使用的方法进行创新,发挥“1加1大于2”的效应。但是相关的工作人员也应注意到一个现象,如果只想用培训理念、方法、内容的创新来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还应注重农业生产工具与时俱进,力争做到农业生产工具的更新使用与农机技术培训内容更新的一体化发展,真正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从理念与使用工具上促进农业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机技术培训机构的创新与发展

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而言,农机技术培训机构主要包括小型班级及县一级的农机培训学校。这些培训学校大多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承包开展的,由于资金及体制等多方面的限制,导致自身条件的欠缺,在农机技术承载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均存在不足。长此以往,造成了人员、资金的浪费,这一现象同上文所提到的现象一样导致农机技术使用的落后,将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高。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农机技术的培训不能再单纯的依靠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组织开展,而应该积极创新,利用现行市场经济发展大势这一有利条件,让农机企业与有关部门进行合作,开展公私合营的农机技术培训活动。而且,这些工作在开展时,不能盲目的进行,应根据各个农村具体的农业状况等具体情况举行相关的培训活动,根据农民的意愿建立相关的农业现代化机械使用的组织及培训载体。此外,在创新农机技术培训载体的同时,还应注重农机技术培训手段的创新与发展。力争做到创新载体与输送手段的一体化发展,从整体上促进农机技术培训思维的创新与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高。

3农机技术培训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农机技术要想真正落实到农民的农业生产中,必须通过农机技术培训手段的传输,而在农机技术培训手段的传输中,成功的传输必须拥有成熟的传输方式,所以农机技术培训方式的创新对农机技术的应用有重要的影响。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法有利于激发培训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培训的效果,然而现行的农机技术培训的方法大都是为了产出短时间的效果的紧急强化法,未能做到长远的学习应用,在这一阶段的农业生产过后,就会抛弃此前学过的内容不再强化学习,从而能造成资金、人员的浪费,并不利于长远发展[2]。针对上一现象,笔者认为加强农机技术的使用,提高农业生产,相关部门在组织技术培训的同时还应该做好后期的技术发展的跟踪强化,大力培训专业人士进行“手把手”的田间实时教学,促进农机技术使用率的提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机技术培训需要在培训内容、培训机构与培训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与发展,从整体上保证培训的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做量化分析,量化投入产出效应。整体协调创新发展促进农机技术的推广使用,提高农业现代机械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经济体制的改革,大力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井林.对农机培训的几点想法[J].农机科技推广,2009,(2):16.

技术创新与发展篇(7)

关键词:企业;发展;技术创新;途径

1 关于技术创新

1.1 技术创新的内涵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明确地提出“技术创新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或中间环节,它既是一种技术行为,也是一种经济行为”,他将技术创新确定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把一种新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使企业生产活动市场化。因而技术创新强调它是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突出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另外,企业应紧密依托市场来进行创新活动,将从创新构想的形成到创新成果的应用,并最终实现创新成果市场价值的全过程始终与制度创新、观念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使技术创新真正成为企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技术经济活动。

1.2 技术创新的分类

技术创新涉及企业活动的所有方面,根据其应用场合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产品创新。目的是改善或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满足顾客需求。(2)过程创新。目的是改善和创造企业活动中的某一过程,包括工艺过程和业务过程。(3)市场创新。目的是改善和创造更好的方法,以利于企业与顾客(用户)交流和沟通,提高市场占有率。(4)管理创新。目的是改善或创造更好的组织环境和制度,使企业的各项活动更有效。例如,知识管理、创新管理和变革管理都是管理创新的范畴,管理创新会影响其他的创新。

2 技术创新能够促进企业发展

技术创新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企业技术创新不仅决定和统率着企业技术发展的具体行为,也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企业能否正确选择并贯彻实施合适的技术发展方式,不仅是企业能否顺利实现技术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3 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途径

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途径大致有两条:(1)自主创新;(2)模仿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开发,实现二次创新。从浙江乃至全国企业的现实条件来看,主要途径应是引进再创新。即使是国外大企业,由于一个企业的技术不可能都居于领先地位,往往也采取先购买其它公司的专长技术,进而再创新的策略。企业创新活动的具体形式,因企业而不同,如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实行产学研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等。这种形式是以有创新需求的企业和有创造精神的企业家为主,从获取信息、选择产品着手,寻求技术源,把技术、资金和生产条件组合起来进行技术开发,完成创新过程,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

4 中小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的建议

(1)中小企业领导层应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深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全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了全面部署,加强地方科技工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党和政府增强自身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警示我们要牢记执政党的使命,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战略落到实处。科技创新工作需要上下左右再认识再提高,科技创新工作要再务实再发展,科技创新工作要再扶持再推进,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转变观念做好服务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好的平台。 转贴于

(2)加快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实行规范化的公司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全面落实“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的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大胆制度创新,实行股份制,组建公司集团对于非公有制企业,同样存在理顺产权,建立现代化制度的问题。公司要按《公司法》改制 后成为规范化的责任公司,方可能获得来自有关部门的担保、风险金和个人风险投资。企业 改制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企业可续发 展。按照这一总体思路,在企业改革问题上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①是产(股)权是收益分配的根本,分配制度是对产(股)权制度的完善和巩固,是为了提高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②是与其说改制是为了切割存量,毋宁说是为了规范增量,改制不是分家,而是着眼于公司发展。

(3)完善企业创新文化氛围。

要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技术创新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创造一种容许偏离常规、容许存在没有根据的见解,允许团体内存在不同工作方式的氛围,企业家也应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深刻的危机感。①培养合格的职业经理人,强化企业家创新精神,力求完全融入企业创新文化。②培养员工作为企业经营者、拥有者的意识。③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创新理念。深植于企业全体成员中自上而下的时刻创新的价值理念和高度的创新能力,能更好地营造出充分发挥知识和智能效率的企业创新文化氛围,从而在快速变动的商业环境中形成特有的竞争实力。

(4)鼓励创新的管理机制。

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在整个企业中建立一个有效的鼓励创新的机制,广泛听取员工的合理化建议,拟订奖励和晋升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增强企业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的性质和规模、产品的结构和业务过程不同,需要有不同的创新管理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鼓励创新的管理机制可通过以下措施和途径初步形成:①拟订企业创新的评价体系,制订评价创新的标准。②将信息管理部门改组成知识管理部门。③将合理化建议制度化,列为企业的日常工作议程。④定期举办创新研讨会和培训班。⑤建立创新奖励和晋升制度。

(5)落实知识保护制度机制。

知识产权是企业的一项资产,它在未来能给企业带来价值。许多企业的成立和发展正是以产品/服务或生产工艺的创新为基础的,这些创新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之本。这些创新形成的知识产权一旦失去,不但会大大降低企业的竞争优势,甚至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创业企业知识产权的维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防止自己的知识产权被别人侵犯;②不要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创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及成果就会被仿制,在市场竞争中就无法取得竞争的比较优势,尤其对初创企业来说,泄密将断送一片市场,甚至断送企业本身。

(6)政府应采取措施引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形成和发展。

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一次尝试,是一次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采取以下措施引导联盟的发展:①要充分利用各种政策工具,营造有利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良好政策环境,结合《科技规划纲要》配套政策与实施细则的制定和实施,研究制定引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其他政策和措施。②深化国家科技计划资源配置改革,结合《科技规划纲要》重大专项以及“十一五”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的实施,对联盟的研发活动予以优先支持;结合国家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对联盟建设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予以支持。③疏通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联盟的金融支持,等等。这些措施的重要意义在于表明国家的政策导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