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风险等级分析

风险等级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6 17:45:40

风险等级分析

篇(1)

关键词:高等级公路;路基;质量通病;成因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high grade highway subgrade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common faults, expounds the main 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mmon embankment, to control the quality of high grade highway subgrade forward 5 requirements.

Keywords: high grade highway; Subgrade; The common faults; causes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路基通病的类型及成因

1. 1 路基沉陷

1. 1. 1 高填方路基由于压实度不够而下沉。

1. 1. 2 桥涵通道等构造物与路基衔接处由于所用材料不当或未能充分压实 ,造成路基逐步下沉。由于沉降值较大 ,即使增设桥头搭板也不能完全解决桥头跳车问题。

1. 1. 3 修建高等级公路 ,建设期一般较短 ,路基没有自然沉降时间 ,常在新填筑的路基上修建路面 ,面层又多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软基未加处治或处治不当的 ,软基上高填土路基是会逐步沉降的 ,路基的沉降也会反应到路面上。

1. 1. 4 路基施工时 ,土壤含水量过大 ,填土无法达到规范要求的压实度 ,有时为了赶工期 ,明知土壤含水量过大 ,也进行路基填方施工 ,从而给路基留下沉降的隐患。

1. 2 纵向裂缝

1. 2.1路基起始填筑宽度不够 ,到填至一定高度时经检查才发现填土不够宽或中线偏位 ,进行镶边时 ,又不按规范砌台阶和由下而上分层填筑碾压 ,造成工程竣工后镶边下沉 ,产生纵向裂缝。

1. 2. 2清淤不到位。在路基质量检查时 ,常发现有的施工单位清除植被层时或软基清挖时 ,在边上还有 2 m 宽未清倒 ,或堆放的淤泥尚未完全运出路外 ,就做填土施工 ,致使路基边缘下沉 ,产生纵向裂逢。

1. 2. 3半填半挖路段的路基 ,在填砌交界处发现未按规范砌台阶进行分层填筑压实 ,也易产生纵向裂逢。

1. 2. 4路基压实不到位 ,致使产生纵向裂逢。路基施工中 ,应适当加宽填土 ,一般每边要加宽 50 cm ,同时压实宽度也应加宽50 cm ,才能保证路基边桩部位的压实度及填方边坡的稳定性。

1. 3 边坡严重冲刷

新建的高等级公路挖方边坡时常有塌方现象 ,下暴雨时填方边坡冲刷严重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 3. 1对土质较差的高填方、高挖方路段的边坡作护坡处理 ,或边坡比的设计不合理。

1. 3. 2排水设施不完善。有时未及时疏通天沟 ,及吊沟太少或吊沟设置位置不合理。

2 防治路基通病的主要措施

2. 1 提高高等级公路路基的设计质量

目前的高等级公路的设计在计算机应用上已卓有成效 ,线路的纵横断面、路基、路面工程数量均由计算机处理 ,但其设计质量与国外差距还很大。桥涵、通道等构造物位置和设计图纸是齐全的 ,但实际施工中变更太多 ,设计院、业主、监理、承包商就必须组织专门班子从事变更设计的有关工作。国外高速公路一旦交付施工的设计文件 ,需要变更的极少。国内的路基设计一般只有线路图、横断面图、土石方工程数量表。国外路基设计中包括大量的地质勘探调查资料 ,沿线的土质鉴定试验资料 ,路基填方借土场、路面材料料场的分布图及较准确的试验资料 ,正式施工时监理工程师和承包商只需做进一步的调查试验就可以了。

2. 2 加强软基勘察设计与施工处理

以某地区公路为例,该地区为多山岭地区 ,软基虽不及沿海地区广泛 ,但山坡间零星软基也不少 ,公路设计遇到这些软基路段的地质勘察应按有关设计规范进行 ,但目前软基勘察设计文件较为简单。如公路穿过山谷间 ,有 2 m~3 m 深的软基 ,面积不到 3000m2,设计方案为抛石挤淤 ,实际上淤是挤不出的 ,路基的稳定需要较长时间 ,在尚未稳定的路基上修建路面迟早会出现问题。

软基路段处理工程成败的关键是要有完整的基本能反映软基性状的地质资料 ,应做到几点:首先是间距布孔问题 ,要按规范规定的间距布孔 ,在地质变化大的路段还要加孔 ,但往往由于设计单位搞承包 ,布孔远远达不到规范要求 ,更谈不上加孔。其次是取样和试验问题 ,软土不仅其水平方向性状变化大 ,常常垂直方向层理性状变化也很大 ,因此钻进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土层的变化 ,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试验孔 ,钻孔式样。由于软土的角变性 ,要防止密封和运输过程中的扰动土样 ,避免影响试验结果的正确性。最后是室内和室外试验问题。进行土工试验的经验非常重要 ,应按规范测定软土的固结系数和抗剪强度。关于路堤软基处治方法选择原则 ,应根据沿线不同性状 ,再结合具体环境和经济技术条件来选择恰当的处治方法。为减少路基的沉降 ,多采用清淤土 ,在地下水较多的路段采用清淤适当抛石 ,并做渗沟或盲沟将水引出 ,如能严格按这样的处治方法施工 ,路基是容易稳定的 ,且比抛石挤淤更为经济合理。

2. 3 注意路基施工过程的测量放样

路基施工测量放样是个很重要的工作 ,有时被施工单位忽视 ,在路基质量抽查中 ,往往发现路基的中间错位 ,路基宽度不足 ,清淤不到位 ,压路机碾压不到位 ,填挖方边坡比与设计不符等现象 ,这些都会形成路基的施工质量通病。国外公路工程非常注意施工过程的测量放样 ,每层填土都要恢复边桩 ,监理工程师在任何时候抽查 ,都要看桩位。承包商做起来并不难 ,可在放样准确的基础上做好寄桩或保护桩的工作 ,这样随时都可以恢复中桩和边桩了 ,这是一项保证路基施工质量的必不可少的工作。

2. 4 压实机具和其它直接与质量有关的机械的配套

土石方施工机械配套可以提高路基施工速度 ,保证路基施工质量。尤其路基填土机械的配套更为重要 ,碾压工具的压实功能、压实效果与压实度有密切的关系。最佳含水量和被压实层的厚度规定后 ,要通过试验掌握最佳压实遍数。

2. 5 坚持正确的施工程序

这是预防路基通病的保证。通常每条高速公路都根据具体情况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制订了技术规范 ,明确了路基的施工程序。公路的施工中 ,承建第二标段的施工单位为了保证路基的施工质量 ,坚持路基施工程序 ,强调全面施工 ,提出严格控制路基填方层厚的措施 ,雨季施工方法 ,在路基填方时坚持碾压一层 ,验收一层 ,验收合格后再施工。

2. 6 重视挖方路基的处治

2. 6. 1 挖方路基要根据地质水文状况 ,确定好边坡比。为了保证挖方边坡稳定 ,在不设护面墙的石方地段少挖 30cm ,这30 cm土边坡以后再用人工或平地机修刮 ,以保证正确、顺直的边坡比及较好的外形。

2. 6. 2 土质较差的挖方路段应根据土质鉴定试验 ,确定换填土的深度。

2. 6. 3 在挖方路段有地下水渗出或土壤过分潮湿时 ,应设置渗水沟、盲沟或加深边沟 ,以将水引至路体外。

2. 7 构造物衔接处回填土的质量控制

构造物衔接处的回填土压实有时被称为特殊夯实区 ,它包括桥台台背、通道墙身两侧、拱涵或圆管涵两边及挡土墙背面的填土 ,这些区域若不采取特殊夯实 ,常无法达到规范要求的压实度 ,工程竣工后形成桥头跳车的通病。这一通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桥头填土差异沉降造成的。治理这一通病的关键在于配备好压实机具、选择合适的填筑材料及填筑时的施工质量控制。

2. 7. 1 压实机具。能用重型压路机的部位 ,则用重型压路机压实 ,同时 ,各施工单位必须配备小型振动压路机与振动打夯机压实那些重型压路机因结构物的安全问题而不能碾压的地方及压不到的地方。对于小型压实机具仍无法压到的微小局部 ,应采用人工用铁锤夯实。

2. 7. 2 填筑材料的选择。构造物衔接处的回填材料 ,宜选择那些稳定性较好、易于压实的砾石土、级配砂砾掺土、粉煤灰或水泥、石灰稳定土材料。但无论选哪一种材料都必须夯实 ,或用机械压实。

2. 7. 3 质量控制。桥台、挡墙、八字墙背部的回填与路基衔接处 ,应做台阶 , 分层填筑 , 其压实度应比路基填土的压实度高2 % ,为了达到要求的压实度 ,选用任何一种填筑材料均应通过碾压试验来确定相应压实机具的填筑厚度及其所需的压实遍数。

3 结束语

防治高等级公路路基质量通病 ,一是要切实提高对质量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要提高建设各方的业务和管理素质;三是强化质量管理保障体系;四是要推行投资体制改革 ,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 ,工程招投标制 ,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建立起“严格监理、帮监结合” 的工程监理体系;五是要认真执行批准实行质量一票否决权制度 ,使高等级公路的建设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篇(2)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分析及管理现状

尽管目前各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防范方面已基本建立了信用评级系统,在评级对象、评级方法和评级程序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并将其作为加强信贷管理、防范风险的一项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但由于至今没有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评估、预警、监测、消化、防范机制和分析方法,商业银行的风险衡量、风险评级、技术手段、分析方法和监测预警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

(一)定量分析少,难以准确地反映评级对象的信用风险。目前贷款客户信用分析以信用等级分析为主,这种信用等级偏重于对受评对象过去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作为分析的基础,而对未来偿债能力的评估却明显滞后,同时,对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的依据,对影响信用的定量和定性的各种因素很难客观地确定每一个因素合理的权重,而且评级主要用于银行授信管理和授信业务的运作过程。

(二)指标设置不尽科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企业信用风险分析指标衡量体系中,主要使用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本文属=文秘站 =站原创文章,找文章还是到文秘站 ,更多原创]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金利润率、成本利润率等财务指标。而对现金流量指标的预测和应用还不够广泛,难以反映评级对象未来的真实偿债能力。同时,各个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够紧密,难以从整体上做出准确判断,影响了评级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准确性。

(三)基础数据归集难,还没有形成长期的评级数据库。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为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但由于尚未建立完善的信用征信制度,或者信息数据元素标准不统一,数据库标准不一致,在充分利用交易数据融合风险控制的度量、数学建模的现代统计方法时,还显得相当困难。

(四)风险分析体系不健全,市场风险分析明显滞后。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快速转轨阶段,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变化相当大。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基础利率,银行内部的评级体制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分析又很缺乏,难以准确揭示经营中所面临的市场风险。

(五)操作风险分析刚刚起步,仍然停留在制度建设上。操作风险的防范制度散落于各个专业,并未真正形成操作风险分析系统。如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主动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内部控制措施零散、间断,监督检查环节不到位,缺乏对内部控制持续改进的驱动力等。

二、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风险分析的特点

近20年来,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商业银行对各类风险量化日益受到重视,并通常使用指标衡量和数学模型来分析评估风险。尤其是在信用风险分析方面,目前有影响力的就有信用度量术模型、KMV模型、信用风险附加模型和信用组合观点模型,并具有如下特点。

(一)信用风险评价管理比较成熟。在西方发达国家,信用风险评价管理比较成熟,在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了较完善的体系,尤其是在对信用风险分析的定量研究方面不断尝试采用新的技术方法,这些方法对信用风险的等级评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以数学模型和量化分析为基调。西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规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选取最适合的定量分析工具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对市场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对各种交易、投资等业务组合及其限额进行量化控制,运用经济资本金分配法控制非预期风险。

(三)与宏观经济变量联系密切。如信用组合观点模型将违约以及信用等级转移概率与利率、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等宏观经济变量联系在一起。它假设在经济衰退时期,违约和降级概率要高于相应的历史平均水平,而在繁荣期的结果正好相反。该模型基于经济状况和风险期的组合损失分布来生成违约(转移)概率分布。而信用度量术模型则严格依赖于由评级公司提供的信用评级、国家和特殊行业指数以及股票交易数据。

(四)风险预测敏感性较强。如KMV模型将违约与公司特征而不是公司的初始信用等级联系在一起,使其对债务人质量的变化更加敏感。它还通过股票价格来测算上市公司的预期违约概率,因而市场信息也能被反映在模型当中,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强。并且,由于该模型使用的变量都是市场驱动的,表现出更大的时变性。

(五)实施定期监测。银行最高层规定市场风险的承受度,并定期检测它与银行业务发展战略、资本结构及市场条件的匹配情况,使市场风险管理越来越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也使风险管理决策成为艺术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决策行为。

三、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我国20多年的金融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一直是薄弱环节,要达到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风险之目的,就需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风险分析的先进经验,借助风险量化模型结合定量分析对所面临的风险在量上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度量和判断,当风险指标发生较大变动时,能够自行报警并予以提示。

(一)风险分析建模的基本步骤

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虽然研究风险的角度不相同,也具有各自衡量、监测、分析的方法,但总体而言,其分析建模的基本步骤是可以相互借鉴的。以笔者之浅见,三类风险均可按以下五个基本步骤进行建模。

1、设定风险分析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的设立根据不同的风险而确定,总体原则是选择一组或多组具有关键性、稳定性、敏感性和可测性的指标作为预警指标,确定各指标的风险区间和临界值,通过观察指标的变动情况判断即时风险程度和未来风险的变动趋势,在设立评价指标时应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分别考虑。在建立风险评价模型的过程中,需要采集大量相关数据和基本信息,经不断检验其有效性,筛选出若干个预测能力最强的变量信息来建立最终的评价模型。

2、分配指标体系各指标值的权重。风险评价指标确定后,对指标应在全面细致分析每一个指标性质、类型基础上,确认风险评估的重点方向和指标评分权重。然后根据相关模型对风险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进行综合评价,展示模型的适

用对象、获得数据的难易程度、工作步骤的繁简程度,并对某类风险进行风险度分析,验证准确性和有效性。3、划分风险等级。在各项指标设立和划分权重后,对各类型风险分别进行评分,按总分的高低设立不同的等级标准和区间,一般设定7到10个等级。

4、导入计算机系统。为保证风险评价广泛地得到应用,使风险评价做到全面、精确、便捷、客观,需要利用计算机系统依据一定的规则进行详细的、机械化、程式化来进行评价和描述,并连续跟踪风险变化趋势。对载入“系统”的客户信息做到认真核实、客观使用,把“系统”信息作为风险控制的主要参考。

5、制订规避风险措施。风险控制既要考察、识别、度量这种个别项目的风险,同时也最好有一体化的整体风险的考察、识别与度量。如当信用风险出现风险征兆或迹象后,应当积极采取包括调整偿还进度、签订追加抵押品的协议等措施加以纠正。

(二)风险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

1、信用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及基本思路

(1)信用风险指标评价体系。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一种主要风险,而信用风险分析也主要是对引起信贷风险的因素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计算,目的在于说明借款人违约的可能性,从而为贷款决策提供依据。信用风险分析应建立适应不同客户特点的评级体系,包括公司客户、个人客户等类型。如对公司客户可按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来设置评分指标,现实竞争力指标可包括:客户经营及财务等基本状况、贷款信用情况、客户关联关系等。

(2)信用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一是加大信贷监测分析的范围和深度。充分运用信贷管理系统的控制功能,建立全面监测与重点监测、具体监测与系统分析、事中事后监测与事前控制相结合的监控体系,全面监测信贷投向、资产质量以及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二是建立贷款大户信贷分析制度,强化对贷款大户的风险评价分析。及时掌握大户风险状况和变化态势,发现风险疑点及时跟踪检查。三是高度关注客户诚实守信情况、遵纪守法等其它信息的搜集。四是实施分层次管理。根据资产风险的分布情况,指定专人对重点分支机构实施重点监控,并实施预警、整改、停牌、责令组织力量集中清收等风险处罚。

2、市场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及基本思路

(1)市场指标评价体系。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等,通过选定一组影响交易组合价值的市场因素变量,从而得到交易组合市场价值的风险值。

(2)市场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一是将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与全行的战略规划、业务决策和财务预算等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并确保银行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以及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和技术水平来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二是采取包括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外汇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和运用内部模型计算风险价值等不同的方法或模型计量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中不同类别的市场风险。三是深入研究利率风险。按照造成利率风险来源的不同,进行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的分析和监测。四是强化汇率风险监测。充分了解并在业务决策中充分考虑所从事业务中包含的汇率风险,以实现风险调整的收益率的最大化。

3、操作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及基本思路

(1)操作风险指标体系。目标是将现行操作风险管理从零散的、静态的、被动的内部控制规章向建立系统的、动态的、主动的、量化的内部控制体系转变,使内部控制体系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更加清晰和有序。

(2)操作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操作风险大部分是可以从技术上控制的。一是对各项业务制定全面、系统的政策、制度和程序,保证内控制度覆盖所有风险点,并认真落实各项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二是进一步提高技术保障,将技术手段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在技术手段相对薄弱的地方加大突击检查力度。三是通过“打分法”评价风险程度后,结合实际建立规章制度的后评价制度,并及时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切实防范操作风险。

(三)确保风险分析评价监测控制的保障性措施

1、建立完善、垂直的风险控制机构体系。一是实现风险管理的核心功能,建立相互独立、垂直的风险管理部门组织框架。二是逐步建立市场风险管理的决策系统、实施系统和监督系统,确保控制机制涵盖包括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等所有的风险。三是以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为主体,建立相应的市场风险识别、测量、监控、报告制度,确保各类风险能得到实时监控。

2、保持风险控制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既表现在风险控制既要独立于市场开拓,又要表现在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法律管理三个方面。从程序控制上看,应包括采用合适的会计政策,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等;从内部审计上看,应包括控制和管理政策的确立,控制程序完备性的测试等;从法律管理上看,包括银行活动符合法律要求,与监管部门保持联系,为业务活动提供警告违约风险等。

3、动态设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为确保风险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一般应以年度为周期,调整测评指标,降低和提高不同指标权重。并建立和实施引进新模型、调整现有模型以及检验模型准确性的内部政策和程序。

4、建立健全各项风险控制的规章制度。商业银行应当逐步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体系,其中应包括建立健全以整体风险控制为目标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以局部风险控制为内涵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及岗位操作与责任约束制度,以风险控制和评估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制度和以风险转化为内容的保障制度。

篇(3)

(一)客户风险评级管理定义

客户风险评级管理是依照客户的特点和账户属性,综合考虑地域、业务、行业、身份、资金规模、交易行为等因素判断客户发生洗钱的可能性,划分客户风险等级,在持续了解客户的前提下,根据风险等级对客户进行分级监督管理,以更好的开展反洗钱工作。金融机构开展客户风险评级管理工作是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的重要内容。

(二)客户风险评级管理工作的必要性阐述

金融机构的客户风险评级管理工作对于提高反洗钱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法律法规的要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金融机构按照的相应的风险等级,采取相关风险控制措施。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反洗钱四十项建议和反恐融资九项特别建议(简称FATF40+9项建议)”第5项建议也作出了相关规定。所以,金融机构开展客户风险评级管理工作是一项法定的义务,是相关监管单位实施监管的重要内容,是金融机构依法合规经营的基础。二是保障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有效手段。客户风险评级管理不仅是反洗钱内控及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的重要要求,也是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控的关键组成部分。客户风险评级管理工作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运营机制,有利于金融机构主动识别风险、防范违规行为发生;其评级的有效性对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起导向作用;并且金融机构准确评级及监控能够有效监控客户,最大限度保证自身的稳健经营、提高运营质量。二、湖北证券保险行业客户风险等级管理工作概况《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了人民银行的反洗钱职责。2004年4月,建立了由人民银行牵头,各金融监管部门参与的反洗钱工作协调监管机制。人民银行武汉分行配合人总行,对反洗钱工作也高度重视,逐步形成多层次监管体系和工作模式,全面推进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开展。目前武汉市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登记在案有122家机构,总部6家,独立分支机构116家。

(一)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客户风险等级管理划分工作的现状

一是绝大部分金融机构成立了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了正式文件落实反洗钱风险账户等级划分工作,各金融机构基本确立了公司客户反洗钱等级划分的标准,并能根据监管机构反洗钱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要求和相关文件指引,根据新的要求对划分标准和工作流程做出调整。二是金融机构在反洗钱工作中,逐步从简单的客户身份识别向客户尽职调查演进。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尽职调查是反洗钱工作中两个重要的概念,两者均来源于巴塞尔协议,笔者认为,其要求是不完全一致的。“客户尽职调查”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通知》(银发[2008]391号)文中以独立的概念首次出现,其出现频率低于“客户身份识别”。客户尽职调查是在简单的要求客户出示真实有效的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进行核对并登记的基础上,对客户以及开展的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实施以风险为本的反洗钱方法,根据划分的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的措施持续有效的管理客户。三是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开发客户风险等级划分业务系统。大部分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根据公司需求,依靠专门的账户风险评级系统,或实现功能模块嵌入来管理不同风险等级的客户。系统根据地域、客户、产品和服务等项目信息输入,然后对客户进行累进评分,不同机构根据自身业务经营需求,划定分值范围,评定风险来进行持续管理和监控。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目前各金融机构执行的划分标准系各公司自己组织制定。不同金融机构划分的标准不同,导致的客户风险划分结果不同。在金融机构内,无论是证券行业还是保险行业,都没有统一的风险等级标准,没有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进行判定。二是任何方法的标准划分,涉及到从多种渠道获得相关客户名单,如被列入国家有关部门的恐怖组织、、通缉犯名单及其他禁止性名单。目前省内证券保险行业无法及时获取更新的名单和需求信息,国内没有一个信息供应平台,即使国际上也没有相应一个专供反洗钱成员信息共享的平台,信息获取有延误,或者信息后也无意识重新评定风险,无法达到最大效能的合作。三是系统缺陷和技术支持的矛盾。有些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风险等级划分和分类管理没有实现系统化、网络化,风险等级划分及管理时效性差且工作效率低下。有些金融机构建立了较完善的风险等级划分管理系统和操作流程,但人工识别、分析、判断投入不足,缺乏科学性。

三、探讨客户风险评级管理科学分析方法

(一)国内现有文献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客户风险评级管理提出了很多新的方法,对于完善客户等级划分的科学分析方法有重要意义。1、风险度量图和风险矩阵法风险度量图。这种方法根据客户、国家、产品和接触四个方面构成风险矩阵,分别度量特定业务关系的风险值,考虑组成因素的特点利用图标分析法汇总将各种风险因素值进行评估,量化客户、产品和国家与金融机构接触方式的风险,金融机构可迅速确定一个业务关系的风险值,从而加强监控力度及调整监控方向[1]。风险矩阵法。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综合考虑风险影响和风险概率两方面的因素,对风险因素对金融机构的影响进行评估:风险等级=发生概率×影响[1]。2、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这种方法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选择多个因素进行评价,并将其转化为能反映评价对象总体特征的信息[7]。最后将多个指标转化为一个综合指标。通常采用线性加权综合法来对指标进行合成,其公式为:I=4i=1ωiIi=4i=1ωimj=1ωijIij[2]其中,I表示洗钱风险的最终评价值,Wi是评价指标Ii的重要性程度,Wij是评价指标Iij的重要性程度[2]。

(二)探讨新方法

国内对客户风险等级分类的一些研究在定量分析客户风险的同时,引入了影响客户风险的一些因素,包括客户所在地域、职业、交易方式等,将这些因素综合值的计算结果用来划分客户的风险级别,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实际反洗钱过程中,影响客户风险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我们无法能够定量到所有因素,这使得反洗钱工作人员在划分客户风险等级的时候,存在一些偏差,而这些偏差,往往影响着最终的等级划分结果。这里我们有必要引入一个纠偏因子,来纠正由于因素考虑不周全而造成的误差,从而使客户风险等级的划分更加科学更加严谨。本文引入一种基于纠偏因子的客户风险定量分析体系,综合各种影响因素,为提高客户洗钱风险评级管理工作的准确性,以供探讨。

基于纠偏因子的客户风险定量分析体系,是将影响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的因素根据重要程度分为主要影响因素(简称主要因素)和次要影响因素(简称次要因素),其中,对主要因素进行量化处理,每一种主要因素通过权重来调整因素对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的影响效果;纠偏因子即为次要因素的聚合影响值,用来处理次要因素对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的影响效果。基于纠偏因子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的步骤如下:(1)构建基于纠偏因子的客户风险定量分析体系;(2)确定影响客户风险等级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3)主要因素取值的确定方式;(4)主要因素各因子的权重系数的确定方式;(5)次要因素取值的确定方式;(6)加权合成各因子,计算出客户风险等级得分数;(7)客户风险等级划分。

1、构建基于纠偏因子的客户风险定量分析体系

建立基于纠偏因子的客户风险定量分析体系应该把握全面性、适应性、科学性的原则,全面考虑客户可能涉嫌洗钱和恐怖融资的各类风险因素,综合考虑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将其贯穿于整个经营活动。客户风险识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此为基础开展客户身份识别等工作。首先确定影响客户风险的各类因子,寻找各因子的影响权重,然后将各因子的取值按照权重相加,计算出总得分,即按照主要因素影响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情况,最后将纠偏因子加进去,得出最终客户风险等级。根据预先设定的风险对照表,将客户风险等级划分为四类:正常类客户、关注类客户、可疑客户和禁止类客户四类[3](以上分类为参考,也可分为低风险客户,中风险客户,高风险客户,黑名单客户等)。我们把客户风险定量计算得分的数学模型定义如下:M=ni=1cimi+θ(n>0且n为整数)其中,M为客户风险定量计算得分;mi为影响客户风险定量计算得分的因素;ci为因素mi的系数,其中0<ci<1;∑ni=1cimi为影响客户风险定量计算得分因素的加权值;θ为纠偏因子,是为修正前述加权值的一个纠偏量。

2、确定影响客户风险等级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

根据影响力大小,我们将影响客户风险等级的因素分为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见表1)。

3、主要因素取值的确定方式

我们选取的主要因素包括客户所在的地域和国家、客户所从事的行业和身份、受理客户业务的金融机构违反反洗钱规定的频率和内部制度健全情况等项目。有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地域和国家风险因素主要关注:一是客户所处高风险地区和国家。高风险地区和国家是指金融自由化程度较高或经世界国际组织或国家公认、严重犯罪活动多发的国家和地区[1]。二是与高风险地区发生联系的客户[1]。客户所从事行业和身份主要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类:一是列入恐怖组织、或通缉名单等黑名单的客户[1];二是政治敏感人物及与其有亲属关系的人[1];三是从事如房地产、废品回收、典当行、拍卖行等现金密集型行业的客户;四是曾被或目前被司法行政机关要求调查其交易行为的可疑客户[1]。

办理客户业务的金融机构违反反洗钱规定的频率和内部制度健全情况主要根据人民银行反洗钱部门对金融机构评估后得到,具体内容包括金融机构反洗钱组织机构是否健全、反洗钱规章制度是否落实到位、反洗钱工作人员是否尽职尽责等。主要因素的确定可采用数值表的形式进行,例如客户所在的地域和国家的取值对照表可按照表2所示进行取值。客户所从事行业和身份的取值对照表可按照表3和表4所示进行取值。受理客户业务的金融机构违反反洗钱规定的频率和内部制度健全情况按照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评估得分来确定得分。

4、主要因素各因子的权重系数的确定方式

主要因素中各因子对结果值的影响大小不同,地位轻重不同,因此需要通过重要性程度,即权重将各指标的影响力以数值形式表示出来,通常用小于1大于0的小数形式表示,为计算方便,权重和一般为100%或1。各因子的权重系数主要根据当前洗钱活动发生的情况分析确定,本文采用通常在具体的反洗钱监测分析工作中使用的层次分析法(AHP)[5],即求出每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根据权重求出客户风险等级的划分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得分,从而求得不同客户的评级。

首先列举n个影响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则建立判断矩阵,该矩阵主特征值的主特征矢量元素的大小表示了各评价对象的优先级顺序。具体计算权重矢量C的算法是[6]:

(1)确定判断矩阵M[6]

确定在r种不同情况下的,假设求出在一定情况下的判断矩阵为M=α11…α1n………αm1…α{}mm

(2)用方根法计算权重矢量

a.计算判断矩阵中每行元素的几何平均值珘C=Πnj=1a()iji=1,2,…,n(1)得到C珘=(c珓1,c珓2,…,c珓n)Tb.将C珘归一化ci=珘Ci∑nj=1珘Cji=1,2,…,n(2)得到(c1,c2,…,cn)Tc.相容性检验λmax=∑ni=1(Ac珓)inci(3)设矩阵相容性指标为=λmax=∑ni=1(Ac珓)inci如果≤0.1就可以认为判断矩阵A有相容性。再次进行以上运算,求得在不同情况下的权重矢量C1,C2,…Cr得到权重矩阵α=(C1,C2,…,Cr)

(3)进行层次总排序

[5]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可计算出针对上一层而言本层的权重,称为层次总排序[5]。

本文这一过程是由最上层次到最下层次进行的,这一权重的计算采用从上而下的方法,逐层合成。经过层次总排序,n层递阶结构的指标因素层相对于总目标层的合成权重矩阵为Cn1=(c1,n1,c21,n,…,c1m,n)通过以上算法,我们可以得到主要因素的权重系数。

(4)客户风险等级评分

划分客户风险等级,首先要确定每个客户在主要因素项下的得分情况,得分情况可以通过调查分析取得,汇总后将客户的得分情况构建客户风险等级划分主要因素综合评分表(见表5)。综合评分表确定后,利用层次分析算法,我们就可以计算出主要因素的权重系数的具体数值。

5、次要因素取值的确定方式

在主要因素的数值取值完成后,次要因素的取值只是对主要因素计算值起到一个纠偏的作用,一般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取值表。

6、加权合成各因子,计算出客户风险等级得分数在取得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得分后,根据设定的权重值,将数值代入线性数学模型中,可求得客户风险等级得分值。

7、客户风险等级划分计算出客户风险等级得分数值后,根据数值的高低,将客户划分为不同等级。

四、完善客户风险等级管理工作的相关建议

第一,制订评价与改进控制风险措施。根据研究风险发生的概率与风险发生后的危害程度,全面分析客户,综合判定风险等级。对洗钱风险控制进行定期评价与整改,逐步建立客户风险等级的动态管理制度,根据外部环境和业务结构的渐进变化,纠偏的功能逐步完善,从而相应调整客户风险等级与管理措施。

第二,加强各部门间的信息互通和力量整合,形成合力,完善制度防范屏障。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加强关注的交易和客户管理,定期相关名单,为金融机构客户风险评级管理提供信息参考。金融机构也应密切关注客户及不同部门的信息变更,进行有效整合各种类型的客户身份信息及交易信息,尽可能全面掌握客户信息,第一时间进行纠偏调整,尽可能正确的评级。

篇(4)

[关键词]风险管理;安全防护;增值业务

中图分类号:X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5-0092-01

1、增值业务网系统安全防护项目概述

根据电信网和互联网安全防护体系的要求,将智能网安全防护内容分为安全等级保护、

安全风险评估、灾难备份及恢复等三个部分,其中安全风险评估主要包括资产识别、脆弱性识别、威胁识别、已有安全措施的确认、安全风险分析、安全风险评估文件处理等,本标准仅对智能网进行资产分析、脆弱性分析、威胁分析,在智能网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确定各个资产、脆弱性、威胁的具体值。资产、脆弱性、威胁的赋值方法及资产价值、风险值的计算方法参见YD/T 1730-2008《电信网和互联网安全风险评估实施指南》;

2、项目风险管理

2.1风险识别与分析

风险识别就是确定风险的来源、风险产生的条件、描述其风险特征和确定哪些风险事件有可能影响项目,并将其特性记载成文的管理活动。风险识别的步骤分三步:1)收集材料,2)风险形式估计,3)根据直接或间接的症状将潜在的风险识别出来。风险识别的具体方法包括:德尔菲技术、头脑风暴法,SWOT分析法、图解技术、检查表等。

风险分析分为定性风险分析和定量风险分析。定性风险分析指通过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发生后对项目目标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对已识别风险的优先级进行评估。定性风险分析的技术方法有风险概率与影响评估法、概率和影响矩阵、风险紧迫性评估等。定量风险分析是指对定性风险分析过程中识别出的对项目需求存在潜在重大影响而排序在先的风险进行的量化分析,并就风险分配一个数值。

2.2应对风险的基本措施及风险监控

应对项目风险有多种策略,比较常见的有减轻、预防、转移、回避、接受和后备措施等。

监控风险就是为了改变项目管理组织所承受的风险程度,采取一定的风险处置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减小损失幅度的项目管理活动。IT监控项目风险就是在整个系统集成项目生命周期内跟踪已经识别的风险,监视残余风险,识别新的风险,实施风险应对计划并评估其有效性的过程。

3、项目风险管理实例

3.1项目案例场景

项目根据电信网和互联网安全防护体系的要求,对运营商增值业务系统进行安全加固,保证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本次安全加固分为系统安全合规性检查和应用漏洞修复2个部分。

系统安全合规性检查:

2013年5月底,运营商下发2013年曾值业务系统合规性检查通知,要求此次合规性检查分数不低于85分,完成时间7月31日。此次合规性检查需要升级liunx系统26台,HPUNIX系统27台,网络设备18台,数据库9套,总计设备总数80个。6月底之前,运营商无法提供合规性验证系统给维护方使用,维护方只能根据运营商反馈的合规性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加固。由于设备均为现网设备,维护方系统支撑部提供的各个系统加固方案,直接部署到现网,存在一定的风险。5月底到6月底分2批操作,每批各抽取一个系统的1-2台设备进行加固,加固后观察1-2周,观察加固效果及系统的影响,期间对LIUNX账户锁定策略及webjoin的FTP服务进行了还原。7月份,运营商提供合规性验证平台,以及前期加固系统的稳定运行。2013年7月8日到2013年7月22日经过6次加固升级,基本符合合规性检查加固预期。

应用漏洞修补:

2013年6月7日至8月23日,运营商进行了7个批次的漏洞扫描,不断的发现新的问题,累计发现漏洞16个,低危链接11个,维护方进行了8次升级操作,因不具备立即验证升级效果的条件,2次升级未达到预期效果,经过调整,最终满足了运营商的要求。其中apache struts,apache,tomcat都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连续进行了2次大的版本升级。由于运营商有考核压力,不断的催促维护方尽快解决扫描出来的漏洞,仅紧急升级就进行了4次,特别是在维护方高温假期间,没有足够人员支撑的情况下,运营商强制紧急升级2次,第1次因现网环境与实验室环境差异较大,被迫导回,第二次因时间紧急,维护方研发代码修改后,未完全测试,就提交测试部,导致在测试环境下升级tomcat后网站无法正常登陆,测试无法通过。经过研发修改后,测试部同事加班测试完成,最终在升级要求结束时间内上线成功。

3.2项目的风险清单

根据案例场景分析,通过风险评价方法将识别的风险条目进行风险评价,进而生成项目风险清单,如表1所示:

篇(5)

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内涵及其程序

(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内涵

正如辩证唯物主义所指出:任何社会过程与社会结构的存在都非偶然因素作用的结果,它的生成、演化等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基层社会稳定风险的发生及其作用的发挥同样并非神秘不可测,它是可以预测的[1]。由于风险评估具有测量社会结构、监测社会目标、预测社会发展的功能,以及具有统计性、计量性、时间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因此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有助于从源头上消除不稳定因素和隐患,从而减少各种损失。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2]实质上是对特定区域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和隐患的概率以及损失程度与安全指标进行对照分析及衡量评判,确定风险水平,以此为依据制定并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使评估对象的风险达到可容许水平,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共安全。

(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三大部分,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流程图

1. 评估准备。风险评估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制定评估方案、描述评估区域和工作保障与动员等三个方面,具体说明如下:

(1)制定评估方案。风险评估工作方案包括风险评估的范围、工作机制、实施程序、经费预算等。其基本要求:一是细化评估范围。结合各自职责和工作实际,明确风险评估的工作对象和范围,细化各项工作任务。二是建立工作机制。成立风险评估组织机构,落实领导责任和承办责任。可依托有关专家或专业机构开展工作。三是制定实施程序。包括制定风险评估的工作流程、评估模板、表格、评估报告样式等,细化具体的工作方法和操作程序。四是编制经费预算。根据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要求,编制经费预算,并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经费支持。

(2)描述评估区域。一是搜集、整理相关信息。通过走访群众、问卷调查、民意测评、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获得直接信息,或者通过查阅资料、咨询专家和专业机构、公开渠道等收集间接信息,以便了解评估对象的基本情况,为风险评估提供必要的信息准备。二是对所要评估的区域进行描述。通过标准化表格(见表1),准确、全面地描述所要评估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教育、基础设施、自然生态等,为风险分析提供基础性信息。

表1 风险评估基本信息描述示例

(3)工作保障与动员。一是做好风险评估保障工作,包括风险识别、分析、评价和处置过程中所必须的人、财、物以及技术等各方面的资源保障。二是在风险评估工作开始前要进行动员和培训,让参与单位和参与人员掌握评估的流程和方法,明确任务和责任。

2. 风险识别。风险识别[3]是发现、认可并记录风险的过程。风险识别过程包括识别那些可能对目标产生重大影响的风险源、影响范围、事件原因和潜在隐患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从而生成一个全面的风险列表。

(1)风险识别的对象。风险识别的对象,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风险类别。针对某一种类的事件或者某一区域,分析、列举、细化此类事件或该区域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二是风险原因。分析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各种原因,包括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政策原因、历史原因、管理原因、技术原因等。三是风险机理。分析不同风险源发生作用的机理即风险源是通过何种途径、如何导致不利后果发生的。四是风险发生的时间、地点。分析不同风险发生和产生影响的时间、地点,确定风险发生及其影响的重点区域和时间段。五是风险影响对象。分析风险可能导致的后果,包括可能产生的客观损失和主观影响,受风险影响的对象和影响方式。

(2)风险识别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方法有:询问与交流、现场检查、查阅有关记录、头脑风暴法、流程图法、系统分析法、德尔菲法、情景分析法、风险类别列举法、历史个例排序法、综合推断法等。

(3)风险识别的程序。一是形成风险清单。根据事先确定的风险列表,对比、分析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详细记录当地的风险识别情况,形成一个全面的风险清单,确定风险源及其可能的影响。二是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可能导致的后果。以已经形成的风险清单为基础,考虑风险发生可能的原因和可能的结果,在对风险进行筛选、排除的基础上确定潜在的风险处置措施。三是制定风险识别表。通过列出风险列表、分析排查风险源、分析风险可能产生的影响(包括影响的形式、影响的对象),制定详细的风险识别表(见表2)。

表2 风险识别表示例

3. 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根据风险类型、所获得的信息和风险评估结果使用的目的,对识别出的风险采用定性、半定量、定量以及几种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涉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确定风险水平,从而为风险评价和风险处置提供支持。风险分析宜从导致风险的原因、风险固有属性和分析区域的风险承受能力(脆弱性)、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进行。风险承受能力包括系统自身承受能力和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等。风险控制能力包括常态管理水平、应急管理水平、宣传教育培训及其他。

4. 风险评价。风险评价包括将风险分析的结果与预先设定的风险准则相比较,或者在各种风险分析结果之间进行比较,确定不同风险的重要程度和可接受水平。

(1)风险比较与排序。风险评价要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后果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多维度综合判断,确定各类各级风险的重要程度和可接受水平。

(2)编制具有风险优先级的风险列表。根据风险比较与排序的结果,形成具有优先级的风险列表,为进一步的风险处置提供指导。

5. 风险处置。风险处置是以风险等级为依据,根据对威胁来源、受害者脆弱性、现有控制措施有效性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分析,明确对不同的风险如何控制和管理,确定管理的优先等级和风险处置策略,提出具体的风险处置措施和工作建议。

(1)风险处置的原则。风险处置不仅要考虑风险水平和风险处置能力,而且还要考虑风险处置的成本―收益问题,实现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安全的目的。

(2)风险处置的手段。风险处置的主要手段包括风险保留、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规避等。风险保留是指决定自己承担风险;风险降低是指采取预防措施,尽量消除不稳定因素或者隐患,防止或者减少损失的发生;风险转移是指通过法律、协议、保险或其他途径向他人转移损失;风险规避是指通过避免卷入某种风险状况或撤离某种风险状况的行动,规避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6. 风险沟通、监测和更新。风险沟通、风险监测和更新贯穿在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和阶段。风险沟通是指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就有关风险因素信息的沟通,是对所有风险在信息来源和流向的动态过程的把握。

(1)风险沟通。不同主体对风险的感知不同,要在政府组织内部建立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还必须加强政府、技术专家、社会组织、媒体和公众之间的交流,建立面向社会、多方参与的风险管理模式。

(2)风险监测和更新。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持续过程,要对管理过程和结果及时进行跟踪、沟通与反馈,定期按要求更新评估内容。

二、基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一)风险矩阵图法

在实地调查和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所要评估的社会稳定风险采用风险评估矩阵图法对风险进行评估,即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二个维度展开对风险高低的评判,具体步骤如下:

1. 风险场景描述。确定要分析的风险之后,必须设计一个场景作为风险分析的出发点。场景必须对事件做出非常明确并足够详细的描述,才能在此基础上对发生可能性及后果做出最精确和可靠的估计。

2. 可能性分析。风险事件发生可能性或者概率估计通常采用5级制分类进行描述和量度:1为基本不可能;2为较不可能;3为可能;4为较可能;5为很可能。可能性分析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客观概率估计,是指应用客观概率对事件风险进行估计,利用相关历史数据来识别那些已经发生的事件或情况,借此推断出它们未来发生的可能性;二是利用故障树和事件树等技术来预测可能性;三是主观概率估计,是指系统化和结构化地利用专家观点来估计可能性。

3. 后果分析。通过假设特定事件、情况或环境已经出现,后果分析可以确定风险影响的性质和类型。某一事件可能产生一系列不同严重程度的影响,也可能影响一系列目标和不同利益相关者。在明确环境信息时,就应当确定所需要分析的后果和受影响的利益相关者。

(1)设定损失参数。后果分析可以有包括从结果的简单描述到制定详细的数量模型等多种形式。在此仅考虑风险事件对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四个领域带来损失,每一领域设置相应的损失参数。

(2)确定临界值。为了对损失后果进行分级,在确定损失参数的基础上,需要对每一损失参数设定临界值。与发生可能性相同,也采用5级制分类来给予描述和度量:1为很小;2为小;3为一般;4为大;5为很大。临界值确定过程中,需要参考现有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规范性文件等,结合分析区域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到所分析区域的脆弱性(风险承受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同时尽可能地让多学科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部门的实践工作人员参与其中,以确保临界值设定的合理性。

4. 计算损失后果。每个损失参数的损失值计算是风险分析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所以该步骤尤其应该吸收不同领域的专家参与,以共同得出可靠的结论。风险事件对人员、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四个领域所造成的损害,必须通过估算来确定每一个参数的预期损失程度,从而进一步确定每个参数的损失等级,然后通过加权汇总得出总损失值。

5. 确定风险水平。风险估计是对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后果进行赋值的过程。风险估计要考虑成本、收益、利益相关者的利害关系以及其他因素。

(1)确定风险等级。根据风险发生可能性等级(横坐标)和风险后果等级(纵坐标),形成风险评估矩阵图(参见图2)。在风险可能性分析和后果分析的基础上,依据风险矩阵图,划分并确定风险等级。此处采用4级制,并分别用四种不同颜色表示,即绿色表示风险等级为低,黄色表示风险等级为中,橙色表示风险等级为高,红色表示风险等级为极高。通过相关指标综合评价,确定风险级别,为明确风险需要控制提供依据,并确定风险管理的优先级。

图2 风险评估矩阵图

(2)制定风险分析表。将风险描述、可能性等级、后果等级、风险级别、处置策略、现有措施、牵头部门、评估日期等列在同一张风险登记表中(参见表3)。

表3 风险分析表示例

(二)基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在参考有关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的基础下[4,5],结合我国基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文化习俗,构建如图3所示的基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主要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程度两个方面进行构建,它为两层指标体系,第一层为主要因素集,第二层为细化指标集。

(1)可能性指标。风险发生可能性指标包括社会环境子指标集、经济环境子指标集、政治环境子指标集和价值观子指标集。风险发生可能性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值均采用5级制计分法即根据指标值的大小分设5个值:10、20、30、40和50。

各子指标内涵如下:一是社会环境子指标集。包括当地治安状况、近10年发生重大纠纷的次数、闲散人口比例,民风习俗(比如民风是否淳朴、团结程度、好斗状况等)等4项指标。该指标主要考察和反映当地社会稳定状况。二是经济环境子指标集。在经济环境子指标集中可分为个人经济保障指标(当地人均收入、贫困率、双方贫富差距)和社会经济保障指标(当地政府的财政状况、社会保障完备状况)。其中,当地人均收入、贫富差距、当地政府的财政状况、社会保障完备状况等反映当地居民生活状况和社会发展状况,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据相关研究表明,矛盾与冲突发生的数量与民众富裕程度成反比即当地民众越富裕,则发生纠纷冲突就越少。三是政治环境子指标集。包括干部清廉指数和信访案件变化情况(统计5年),主要反映当地干部清廉程度和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并间接反映民众对当地政府的信任程度和当地社会矛盾激烈程度。四是价值观子指标集。价值观子指标集包括对国家政策的满意度(比如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冲突双方对当地政府的信任程度、对对方政府和群众的信任程度、法律意识。价值性子指标集是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甚至群体性事件的潜在诱因。

依据区域的社会经济状况,并结合专家判断,对上述各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和数值,然后按照公式(1)确定其社会稳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1)

其中,Vi表示第i项指标被赋予的分值,Wi为第i项指标被赋予的权重。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值均采用5级制计分法即根据指标值的大小分设5个值:10、20、30、40和50,此时V0=50。这样通过(1)式就可以计算该地区社会稳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相应的,把社会稳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划分为5个等级即0~0.2为基本不可能(1),0.2~0.4较不可能(2),0.4~0.6为可能(3),0.6~0.8为较可能(4),0.8~1为很可能(5)。

(2)后果损失程度指标。后果损失程度指标包括人员损失子指标集、经济损失子指标集、社会损失子指标集和自然环境损失子指标集等四类子指标集。表4中各指标临界值按5级制进行确定:1为很小,2为小,3为一般,4为大,5为很大。

为简便起见,因矛盾纠纷而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对人员、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造成损失程度的确定方法为:通过估算来确定每一指标的预期损失规模,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个指标的损失等级,然后通过简单的加总得出总的损失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2)

其中,n0为损失指标个数总和。

三、案例分析――广西西林县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一)广西西林县基本概况

西林县位于广西自治区最西端,全县面积3020平方公里,总人口15.4万。由于该县地处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民族成分复杂,有壮、汉、苗、瑶、彝、布依、仡佬、毛南等15个民族,并且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90%以上;移民多,库区移民占全县总人口的10%;“三大纠纷”比较突出,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导致的山林、土地和水利纠纷(简称“三大纠纷”)迅速增多,由此引发的冲突事件占全县冲突事件的80%以上,因此西林县社会和谐稳定面临巨大的压力。

依据笔者在西林县调研获取的数据,采用所建立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模型对西林县的社会稳定状况进行整体评估。上述各指标的临界值界定参见笔者的研究成果[6]。

(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分析

对西林县社会矛盾冲突发生的可能性评价赋值并按照公式(1)计算的可能性大小为:0.78;其后果损失程度评价参见表4赋值并按照公式(2)计算后果损失程度为:3.51;由此绘出如下风险矩阵图:

图4 西林县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矩阵图

通过图4可以判断西林县社会矛盾纠纷引发冲突的社会稳定风险处于高位状态,因此建议西林县党委和县政府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尽快落实专人重点排查因库区移民纠纷和“三大纠纷”等所引发的社会矛盾纠纷,采取有实效的化解办法,达到从源头上消除矛盾和隐患,以防止群体冲突事件的发生。

篇(6)

[关键词]加工贸易;民营企业;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8-0098-03

基金项目: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北省加工贸易风险管理模式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1145725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加工贸易从无到有发展至今,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近几年我国加工贸易中外资企业居主导地位,其出口额占加工贸易比重超过75%,国有企业仅占10%~15%,民营企业占比更小。虽然份额很小,但民营加工贸易企业对我国对外贸易的贡献不容忽视,其管理灵活、规模较小,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中具有一定优势和很好的发展前景。企业生存与发展中要面对诸多风险。我国民营加工贸易企业因受其规模、技术和实力等因素的影响,面临的风险也更大,对其进行风险分析是必要的。本文根据民营加工贸易企业特点,重点阐述民营加工贸易企业风险分析方法的运用。

一、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风险分为两类,一类是不会带来任何收益的风险,如自然灾害;一类是因业务活动衍生出的难以预测的负面影响以及这些活动所带来的预期财务损失。本文主要研究第二类风险。

美国的威廉斯和史密斯在《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将风险管理定义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小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的管理办法。”从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人们对灾害事件的估计,到20世纪全方位风险管理的出现,风险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主要内容之一,企业应能够认识并控制因业务活动而带来的风险,以达到经营目的。

风险管理即通过对风险的监测、分析和评估,识别和衡量风险,掌握风险的性质、特征、等级等不确定性,从而制定合理的风险防范措施。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识别风险,明确风险从哪里来和如何产生的。本文着重介绍以下几种研究风险起源的理论与分析法。

(一)系统安全理论

该理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在研制洲际导弹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关注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更重视系统硬件故障在事故致因中的作用。该理论认为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决定有时不能完全识别风险及风险产生的根源,同时风险还会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出现而产生。该理论主张减少总的风险,而不只彻底消除几种选定的风险。

(二)闵氏关键因素评估法

1987年香港中文大学闵建蜀教授在罗氏等级评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投资环境评价方法,它包括闵氏多因素评价法和闵氏关键因素评价法。闵氏关键因素评价法是从具体投资动机出发,从影响投资环境的一般因素中找出影响具体投资项目的关键因素,并对这些关键因素作出综合评价,然后分类,按五级计算,再细分每一类,最后用权重计算出所有的分析结果。

将闵氏关键因素评估法引入风险管理的目的是找出宏观环境中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风险,以避免类似风险的再发生。

(三)ABC分析法

ABC分类法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于1879年首创的,该方法把被分析的对象分成A、B、C三类,根据管理对象在技术或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队,区分重点和一般,从而确定具体的管理方式。该方法利于找出主次矛盾,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策略。1951年管理学家戴克(HFDickie)将其应用于库存管理,称为ABC法。1951—1956年,约瑟夫·朱兰将ABC法引入质量管理,用于分析质量问题,称为排列图。1963年彼得·德鲁克( PFDrucker)将这一方法推广应用于全部社会现象,使之成为企业普遍应用的管理方法。

运用ABC分析法分析风险产生根源,可在追究风险产生的原因同时又分清主次,有利于作出有效的风险管理决策。

(四)PEST分析法

PEST分析法用于宏观环境分析,主要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PEST分析模型用于风险管理,强调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分析风险来源。

二、我国民营加工贸易企业特点

(一)多为中小型合资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足,但在投资、生产、销售、分配和用人等方面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二)多从事企业相对容易进入、资本技术构成相对简单的行业,通过劳动替代资本、凭借劳动力优势来占据市场。

(三)受投资规模所限,民营加工贸易企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下游,多集中于轻工制造业。

(四)大多数为家族企业,企业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受产权不明晰、治理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制约。

(五)经营活动完全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主要投向市场需要的产品、投向边际生产效率较高的产业,极具市场竞争力和创新精神。

(六)民营加工贸易企业目前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享受国家对东部沿海地区的特殊经济优惠政策,同时民营经济得益于我国东部地区的长期、良好的发展环境。

(七)大多通过模仿学习建立自己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内部关系不稳定、管理层次不清晰、管理方法落后等问题。

(八)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管理层不注重风险管理,不具备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风险管理模式。

赵 劼 甄东兴 廉国恩 王 君:民营加工贸易企业风险分析方法研究

赵 劼 甄东兴 廉国恩 王 君:民营加工贸易企业风险分析方法研究

三、民营加工贸易企业风险分析方法的运用

本文基于系统安全理论“减少总的风险性,而不是只彻底消除几种选定的风险”基本思想,综合运用PEST分析法和闵氏多因素分析法分析风险源头并找出关键风险因素,并运用ABC分析法明确所面临的业务风险,从而选择适合我国民营加工贸易企业发展所需的风险管理模式。

(一)综合运用PEST分析法和闵氏关键因素分析法

民营加工贸易企业涉及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受宏观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可以运用PEST分析法全面分析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从而找出风险的源头;再运用闵氏关键因素评估法,对各宏观因素进行分类、分级和加权计算,找出可能会阻碍企业发展的关键风险因素。

1PEST分析

(1)政治法律环境分析:包括合作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政府的管制措施,政府补贴,反垄断法、环境保护法等各项法律制度,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合作方国家的政治稳定性等。

(2)经济环境:包括GDP及其增长率,贷款的可得性,消费模式、消费倾向,货币与财政政策,汇率变动和税收等。

(3)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劳动力素质及其流动性,生活方式及其变革,职业态度,健康意识与安全感,文化差异和风俗习惯等。

(4)技术环境:包括国家对科技开发的投资水平和支持重点,该领域技术发展动态和研究开发费用总和,技术转移和技术商品化速度,专利及其保护情况等。

2闵氏关键因素分析

在PEST分析的基础上,对四类因素的子因素做综合评价,按优、良、中、可、差五级打分,最后按下列公式计算:

宏观环境分析总得分= 4i=1W(5ai +4bi +3ci +2di +ei)

式中: Wi表示第i类因素的权重;ai 、bi 、ci 、di 、ei 是第i类因素被评为优、良、中、可、差的百分比。得分在4~20之间,分数越高,风险越高。该方法适用于民营加工贸易企业总体风险评估或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时的风险评估。

(二)ABC分析法的运用

我国民营加工贸易企业的业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管理风险:(1)领导者知识结构、个人特征和决策偏好;(2)组织结构与经营机制;(3)固定资产情况;(4)员工数量、知识层次、能力及经验。

2财务风险:(1)资产负债率与负债股权比率;(2)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

3信用风险:(1)合作方的信用;(2)银行的信用;(3)国家信用。

4法律风险:包括合同风险和走私、违规风险等。

以上10种风险划分等级见表1,构建ABC分析图(见图1)。通过对上述风险的等级划分与分析,企业可以清晰地找出自身所面临的业务风险(见表1),以便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宏观经济因素,综合制定风险防范措施。

表1 民营加工贸易企业业务风险等级

种类分级依据风险等级

安全较安全较危险危险

领导者知识结构、个人特征和决策偏好知识结构合理、领导者魅力

1~2分3~5分6~8分9~10分

组织结构与经营机制组织结构合理、内部机制健全1~2分3~5分6~8分9~10分

资产负债率与负债股权比率长期还债能力由小到大强较强一般差

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短期还债能力由大到小强较强一般差

固定资产情况与同行业相比厂房、设备数量多、金额大厂房、设备数量较多、金额较大厂房、设备数量一般、金额一般厂房、设备数量少、金额小

员工数量、知识层次、能力及经验与同行业相比员工数量多;受教育程度高;

操作能力强;

经验丰富者占90%员工数量较多;受教育程度较高;操作能力较强;经验丰富者占70%~80%员工数量一般;受教育程度一般;操作能力一般;经验丰富者占50%~60%员工数量不多;受教育程度低;操作能力一般;经验丰富者低于50%

合作方的信用邓白氏风险预警评分1~2分3~5分6~8分9~10分

银行的信用标准普尔评级AAA,AAA,BBBBB,BCCC,CC,C

国家信用大公信用评级AAA,AAA,BBBBB,BCCC,CC,C

法律风险(合同风险和走私、违规风险)法律人才;员工守法意识具有专门法律人士;员工守法意识强定期聘请法律人士;员工守法意识较强不定期聘请法律人士;员工守法意识一般无专门法律人士、无聘请计划;员工守法意识差

图1 ABC民营加工贸易企业分析

表2 风险预警信号

预警信号等级宏观环境因素分析业务风险ABC分析

红色预警16~20分C类

黄色预警9~15分B类

绿色预警4~8分A类

上述分析结果为民营加工贸易企业的风险预警管理提供了基础,企业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发出预警信号(见表2),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沈玉良,孙楚仁,徐美娜贸易方式、生产控制与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J]国际贸易研究,2010(2):72-77

[2]张琴,陈柳钦风险管理理论沿袭和最新研究趋势综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0):105-109

篇(7)

为分析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特征,我们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获取相关数据。本研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选取了江西省内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的南昌市、抚州市和吉安市三个地市及农村地区进行了随机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家有高三在读子女的父母、在校大学生的父母、已毕业大学生、已毕业大学生的父母四类人群。为考察高等教育投资前后,家庭对于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认知水平是否有差异,本研究将“家有高三在读子女的父母”视为高等教育投资前的调查对象,将“在校大学生的父母”作为高等教育投资过程中的调查对象,将“已毕业大学生”和“已毕业大学生的父母”作为高等教育投资后的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20份(农村105份,城市115份),回收209份(农村103份,城市106份),回收率为95%;有效问卷202份(农村100份,城市102份),有效率为96.7%。调查将“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因素划分为2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各二级指标或三级指标在问卷中均以“发生某风险后家庭会不会觉得让子女读大学是不划算的”,即“农村家庭对于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认知程度”为衡量标准,划分为“肯定不会”、“不太会”、“有可能会”、“比较会”、“肯定会”5级,分别赋值1、2、3、4、5,分别代表风险认知水平由低到高。

二、城乡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就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从多个因素对被评价事物的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的一种方法[9]。

(一)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综合评价的因素集(指标体系)的确定

(二)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评语集的确定风险意识的大小,可以将其分为一定的等级,本文定义为5个等级。

(三)确定各级指标uij隶属于V中评语的隶属度R采用评委会评分法确定隶属度。由此可见,农村家庭风险得分从大到小排序为:教育质量风险、专业选择风险、教育过度风险、个性风险、就业风险、主体风险、预期收益风险。(3)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一级指标的综合评价。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系统风险的评估矩阵整体而言,农村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属于“一般”;从一级指标来看,系统风险高于非系统风险,前者属于“一般”水平,后者属于“较小”水平;从二级指标来看,除“主体风险”和“预期收益风险”属于“较小”的水平外,其余指标均为“一般”水平,且“预期收益风险”最低,“教育质量风险”最高。(5)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部分指标按投资时期区分的模糊综合评价得分。借助模糊数学的分析方法,我们分3个时期对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及其一级、二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表1)。由表1可以看出,投资前、中、后三个阶段的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水平并无显著差别。

三、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特征

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具有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的普遍特征:(1)客观性: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受投资者个人意志的影响。(2)复杂性: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多种类型,其产生的原因复杂多变。(3)滞后性:由于高等教育个人投资过程相对较长,其风险往往实在投资结束后才能逐步显现出来。(4)两面性: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不仅可能遭受损失,也有可能获得收益。(5)可优化性:指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部分风险(如系统风险)通过政府调整相应政策和个人调整个人投资决策可望实现风险优化。

(一)城乡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对比分析(1)总体而言,根据模糊综合评价,城市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略低于农村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资风险,但城乡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均不高。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时设定的指标权重,可以计算出每份问卷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总分值,再通过城乡家庭的两组数据做独立样本的T检验后得出P值为0.093>0.05,即差距不具有显著性意义,可见城乡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水平并不存在明显差异。(2)从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一级指标来看,根据模糊综合评价,城乡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系统风险均高于非系统风险且城乡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水平值均不高。但无论是系统风险还是非系统风险,农村家庭都略高于城市家庭。(3)从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二级指标来看,根据模糊综合评价,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各二级指标水平均高于城市家庭。但通过对城、乡二级风险数据做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时发现,P值均大于0.05,城乡家庭二级风险指标的风险水平并无显著差异。(4)从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三级指标来看,教育质量风险、就业风险、预期收益风险三类风险的均值和显著性水平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农村家庭的各类三级风险指标的水平都高于城市家庭。但通过对城、乡三级风险数据做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时发现,除就业风险(就业政策)外,各指标的P值均大于0.05,说明城乡家庭三级风险指标的风险水平并无显著差异。农村家庭在就业政策方面的就业风险与城市家庭存在差异,可能说明农村家庭由于缺乏更多的社会资源,在子女就业方面对国政策的依赖性更高。城乡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三级指标中,风险最小均为预期收益风险(社会地位),城乡均值分别为2.12、2.04,可见城乡家庭十分看重高等教育对于提高社会地位的作用而忽视其风险;风险最大的均为教育质量风险(安全管理),城乡均值分别为3.26、3.02,可见校园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城乡家庭的关注。此外,在所有三级指标中,城乡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水平最大的前三位均为教育质量风险因素,分别为教育质量风险(安全管理)、教育质量风险(学生管理)、教育质量风险(教学质量)。这说明与就业、预期收益相比,城乡家庭更看重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水平,尤其是高校学生管理和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