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计算机基础课堂

计算机基础课堂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30 14:35:53

计算机基础课堂

计算机基础课堂篇(1)

(一)人性化的学习方式

翻转式计算机教学课堂突破了传统的计算机教学限制,使得计算机教学的课堂时间安排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根据学生不同程度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对计算机知识的接受能力等因素的差别,翻转式教学可以按照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的进度,进而照顾到每一位学生[2]。翻转式教学在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使其根据自身学习需要加快或者减慢计算机网络教学视频的学习内容,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教师在学生旁边进行辅助式的教学,使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方式更加人性化。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翻转课堂的学习模式主要针对传统教育的学习模式进行颠覆性的改造,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互联网平台自主的预习和复习老师悉心准备的计算机课程视频,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完成相应的计算机测试题目。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来时的引导完成计算机的操作应用,老师时刻注意着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选择恰当的实际进行实践指导,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难题[3]。侧重于培养及引导学生们自我发现,研究,探索的能力,实现从低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想高级思维方法学习的教学转变。而这样的教学转变正好是为我国计算机领域培养一批创新性应用人才的需要。

(三)实现教育公平

现采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翻转式教学课堂,利用视频录像的手段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能够有效克服了我国各地区师资力量发展不均衡的教学难题,有利于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对落实我国的公平教学政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有很多的农村地区学生无法走进享受农村地区优质的教学资源,但是翻转式教学能够轻而易举的帮助农村学生们实现这个梦想,提高农村学生们的学习条件。

二、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设计科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视频

计算机方向作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关的专业,对于翻转式课堂教学有着很强的实用性。相对于相对于面授课来说,视频课程能够通过充分的事情准备避免课堂临时发挥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老师应当重点关注教学视频的科学设计,利用自身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多媒体应用软件,视频设计工具和对互联网平台的专业知识,制作出优质精良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视频,建立健全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4]。老师可以反复锻炼自己另一只计算机学习视频的能力,收集全面大量的计算机了课堂知识信息,结合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深入浅出。另外,学生应当重复的观看视频,根据自己学习知识的进度及状态,有效的调整视频播放进度。

(二)实施科学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基础课堂篇(2)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本文在分析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趋动,教学做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从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思路;改革实践

0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职业学院通常都设置为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我们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基础差异较大、教学时数偏少、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资源不丰富、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根据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规律,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趋动,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思路,从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本文详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以期与高职教育的同行交流。

1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1.1规范课程管理,明确教学目标

规范课程管理,保证教学指导的有效性。课程管理包括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资料、考核方法等。规范课程管理有助于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标准不统一、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及教学质量偏低的局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1]。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⑵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从2016年开始,全校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名更改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将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为“1+N”方案,“1”为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给2至3个学分,完成计算机理论知识、Windows与Office应用基本模块的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需求有所侧重地选择内容,如工科类专业偏重于硬件方面的内容,文科类专业偏重于应用软件的内容等。“N”是根据专业和职业岗位需求开设的信息类课程,如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C#程序设计或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等课程;机械、建筑工程、设计类专业开设AutoCAD等课程;管理类专业开设数据库应用或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电脑美术设计等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⑶规范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及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及时修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保证了教学指导的规范性,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1.2优化课程内容,保证教学的实用性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遵循先进性、基础性、实用性、够用性及系统性原则,优化课程内容。⑴课程内容选择较新的技术知识和应用软件,使教学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相适应。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两部分,基础理论,如计算机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功能与应用、网络知识和计算机病毒与信息安全知识等;操作应用,如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使用、常用工具软件和办公设备的使用等。⑵选择适用的教学资料。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选择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该教材理论篇介绍了核心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操作篇以案例的具体解决方案的分析与实现,归纳与总结计算机基本操作。任课教师还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调查研究,收集材料,结合专业岗位需求开发教学项目,编写适用的教学案例,例如:用Word编制会议通知;用Excel做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用PowerPoint制作宣传片等等。编写的案例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有趣味性。通过讲解案例发生的背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⑶教学内容模块化,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2]。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基础理论、应用操作、综合应用三大模块;每个模块下按内容设置若干个子模块,在应用操作模块的每个子模块中至少设置三个由浅入深的案例。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将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设为必修模块,综合应用设为选修模块,这样可以基本满足各类专业、各类学生的需求。第一,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各专业开设该课程教学时数,灵活选择相应的模块和案例进行教学。第二,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专业需求选择适用的教学内容。如:信息类专业学生除了掌握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还得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会计专业学生需重点掌握Excel的使用;会展、酒店专业学生会用Word制作宣传海报,学前教育的学生会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不同专业可以选用不同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技能、专业素质,使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第三,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提出各层次学习目标,开展分层教学。在一个班级学生中,基础较差者可选简单的案例进行练习,基础较好者可以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案例甚至综合案例进行练习。在学习时间有限、基础有别的前提下,帮助“底子薄”的学生“能消化”,让“底子厚”的学生“吃得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1.3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课程,我们从社会需求出发,从高职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出发,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从教室转移到计算机房进行现场教学,老师采用教学控制软件边讲授边演示操作,学生边听课边操作实践。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既缩短了教与学的时限,又增加了学生操作的时间,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1.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边讲边练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辅以项目教学法等。具体做法如下。⑴案例教学法是以《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教材为依托,采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提出任务,明确目标,逐渐展开,通过对案例的具体操作学会各个知识点,缩短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使学生不仅学习基础知识,而且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Office软件操作,通过分析案例具体解决方案,广泛而深入地剖析和演示计算机应用操作,将计算机最常用、最实用和最通用的操作方法融入到实践之中。⑵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职业岗位实际需求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在上课前先创设情境,提出任务,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教师带着问题去讲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在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全面提升。例如:向学生提出“编排毕业论文”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用Word编辑文档,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达到“做中学”的教学目的。⑶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与学互动,“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3]。项目教学法主要用在综合应用模块训练中,结合专业需求开发教学项目。学生在学完一个应用软件后要完成一个项目,对学生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一次综合检验。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Excel后,完成“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的项目,采用小组研讨法,几个学生一起学习、讨论,相互合作来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起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也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1.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优势互补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为一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4]。随着教育现代化,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从最初的教室内“粉笔+黑板”手段,改为机房内“计算机+大屏幕”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目前已改为“计算机网络+大屏幕”一体化的机房中教学手段,每个学生一台电脑,讲练结合,边学边做。为解决教学内容多、任务重、班级学生多、课堂师生互动的时间少等问题,将教学拓展到课外,以网络平台为主,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讨论,教师在网络上批改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学手段从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的网络教学,以弥补课堂教学时数的不足,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1.6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完善教学资源库

我们利用数字化校园环境,搭建网络化教学平台,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网站,制作多元化的教学和学习资料,完善教学资源库,面向学生和教师提供不同功能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参考资料、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微课、作业、实验指导与素材、网上讨论、自测练习、考试题库等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1.7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客观评价学习效果

一个好的考核方式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手段。为了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置一个好的考核方式[5]。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除了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还需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根据课程特点,我们制订了课程考核方案,考核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考核(占50%)和终结性考试(占50%)相结合的方式。①制订形成性考核的实施细则来规范考核过程,老师对学生的上课、作业、实验等各个环节都要客观评价,并记录为平时考核成绩。②建立无纸化考试系统和标准试题库,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考试采用全程在线实现,随机生成测试卷、实时评分等功能。考试评测软件个人版也可以单机使用,方便学生课后练习与自由测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动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了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也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不断进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上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吕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35-36

[2]欧跃发.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4:82-88

[3]黄宏伟.项目教学法的思考与实践[J].品牌,2014.12:226

[4]龚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6.12:81-83

计算机基础课堂篇(3)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活力课堂 构建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理论课上普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或在实践课上,教师演示,学生依样画葫芦。此种教学模式造成学生课堂兴趣下降、能力形成较慢,对知识点的消化和吸收较差,自控能力也较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把目光转向了活力课堂教学,提出“深化校本研究,构建活力课堂”的主题,因为课堂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也就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什么样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一说到“活力”,可能大家会想到课堂热热闹闹的场面、满堂问答的场面,就像农贸市场一样可以随便走动、交流的场景。其实表面热闹的课堂不一定是有活力的课堂。笔者结合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展示课和课后教师的研讨、专家的点评,总结出活力课堂的内涵,即活力课堂是科学、高效的人本课堂,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是充满激情的课堂。

一、构建科学、高效的人本课堂

所谓科学、高效的人本课堂,是指教师与学生,即教与学,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同,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成功照顾到每个学生,这就是教学的效率。教学要出效率、出效益,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有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学生才能理解得快、接受得快、记忆得牢。教师的如何教和学生的如何学尤为重要,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课堂。因此,笔者认为要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要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要有真挚的情感。学生应养成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这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是打造科学、高效课堂的基础。

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

所谓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建立在互助合作基础上的、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师组织下的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方式,是一种教学策略。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要对班级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异质的学习小组,一般4~6人为一组。通过建组,既缩小了组际差别,又便于小组之间的竞争。此外,教师还要加强对小组长的指导和培养,树立榜样,带动其他成员。小组长为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笔者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按照“进入问题情境―学生探究体验―欣赏评价交流”的三大步骤,进行探索研究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通过欣赏、评价、交流、与他人分享快乐和成果,学会了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了理解和宽容,学会了观察与思考,敢于表达与申辩。

三、构建充满激情的课堂

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一定会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生活的激情。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因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追求的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习活动生动、活泼、真实、高效,让计算机教学活动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让课堂呈现一个又一个精彩。学生如果充满学习的激情,愿学、爱学,就能提高学习效率。可见教学效率与激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既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切实地提高教学实效,真正做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人人都有同等学习、同等锻炼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获得发展。

计算机基础课堂篇(4)

目前在机房上理论课的时候仍然是以教师讲授或演示为主。在90分钟课堂里,学生守着计算机却在听老师滔滔不绝讲理论,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单调、呆板,导致学生听课兴趣差。即使在实验课上由于距离理论课间隔了几天,老师还需要占用一定时间带领学生回顾件WORD的“基础知识+项目”教学方案如图1所示。几天前讲过的理论知识点,使得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减少了。还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一新生,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文理科混杂,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差距很大,在课堂上需要找到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解决学生的差距。综上所述,寻找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弱化原有知识的层次区别,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学生和教师教学相长、有一个和谐的教与学的过程。

2“基础知识+项目”方案的实施

项目教学的内涵是强调学生为了完成某个项目,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

(1)课堂内容以“基础知识+项目”的形式组织教学。首先打破传统的上课内容结构,重新组合课堂内容,将课程内容设计为某一个或几个项目,每个项目再细化为若干个专题。然后把知识点贯穿到每个专题中。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完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或专题,难易程度要适中还要全面,要实用还要有趣味。让学生体会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变抽象的理论为生动的实际操作,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举例来说明“基础知识+项目”教学方案,“文字处理软件Word”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将“文字处理软件Word”设计为一个项目,再将其细化为四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具体的知识点。把学生毕业时必须写的毕业论文设计为专题3:毕业论文排版。毕业论文属于长文档,编写完论文后,需要为其排版。如何把长文档制作得简单直接,能很直观地显示长文档的目录和所包含的内容,给出章节所对应的页数等等,学生通过这个专题的学习制作,掌握文档的编辑、排版技术、文档管理、页面设置、表格处理等基本知识点。文字处理软在课堂中以项目驱动任务,师生互动,兴趣盎然,在研究、探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将“教与学”融为一体,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中心,通过“基础知识+项目”教学,学生不仅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掌握,认知能力和完成实际项目的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能够表现出更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日后具备胜任各自岗位的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2)课堂时间安排“基础知识+项目”在课堂时间安排上应有所体现。在不改变授课计划规定的理论课学时和上机实验学时的基础上,将理论课的学时分割为几个小段时间,穿插在实验课中,用于每个项目或专题的知识点的介绍,这样避免90分钟满堂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在听完知识点的介绍之后,马上可以动手操作。在制作、设计专题的过程中学生边学、边做、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还解决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例如,项目1文字处理软件Word,理论课2学时,上机实验课8学时,共10学时(五次课)。将理论知识点穿插到五次课中,每次课的理论介绍约占时18分钟左右,首先导入专题,讲解与专题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演示专题的产品,让学生对实验内容有感性认识。然后剩下的时间学生进行项目或专题制作。

3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堂篇(5)

Abstract: The computer subject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other subjects are not the same, its theory is more abstract, only by oral speaking in the classroom,most students will lack the perceptual knowledge, which leads to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uter level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主体作用

Key words: basic computer knowledge;teaching methods;main role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292-01

0引言

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计算机相关知识更新换代很快,所以中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以下就从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1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

1.1 教师分析讲解,学生模仿教师展示一个已完成的或基本完成的作品并讲解其制作过程,要学生模仿着去做。比如在讲Access时先给学生看做好的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然后分析这个系统所用到的知识点,让学生去模仿完成类似的管理系统。

1.2 教师点拨,学生尝试看到教师演示的“项目”,一开始学生必然对它有浓厚的兴趣。但若按有些教材的顺序,先讲数据类型、创建库、表等一大堆理论,一半教学时间过去了,学生仍未能编出一个像样的数据库。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若采用项目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在每堂课内、每个教学单元内、各教学单元之间乃至整个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项目”,通过这些“项目”来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有的可通过阅读教材解决,有的可通过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来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再稍加点拨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去尝试、去创造,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1.3 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学生为了完成具体项目,一方面会认真学习教材内容,另一方面发现所模仿的”项目”中有些不合适或功能缺少时,就会尝试着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就会延伸学习内容。这进就需要教师适当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去探索,这样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多、更深,知识面更广了。

1.4 进行总结,提升知识在项目基本完成后,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总结归纳,甚至可以将这个项目中所用到的知识点再串讲一下,让学生在理论上得到提升,有助于再次进行改进或巩固知识。

2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课堂效率

我是中职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兼职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要教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关键在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一般地,刚开始学习计算机时都怀着神秘、兴奋的心情,非常想学计算机,有的学生还认为学电脑可打游戏,好玩。但随着学习进度的不断深入,有的学习内容需记忆、理解且枯燥无味,这样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下降。这时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应善于引导,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体现素质教育的真谛,授课时尽量采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课堂效率,如多媒体教室的应用,利用课件教学,以提高课堂的含金量。

3围绕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

为提高课堂效率,除了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外,对课程的部分内容还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发现法”、“自学指导法”、“讨论研究法”等。

启发式教学打破了以往的结论教学模式,符合人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融人了过程式教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及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一些与授课内容有关的问题,如:在学WORD时,要求学生用WORD该设计编排课程表等。学生通过思考后。教师再加以启发,学生就会对其有较深印象,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对于一些易错或迷惑性较强的地方,可以故意设置障碍,先让学生进入误区,再跟他们一块儿分析,从误区拉回来。这种情况学生往往印象较深,以后也就不会再错。如EXCEL中,对两个数字数据,都是用拖动来完成的操作,但可以成为等比数列,又可以成为等差数列。那么这个区别是什么呢?在合适的时间,可以选取合适的素材,进行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往往是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一次大检阅,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并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效果往往不错。如可以找一些封面或杂志,让学生用所学的排版知识将其编排出来。甚至可以自己发挥创意进行设计。对一些比较简单或雷同的有关内容可采用“自学指导法”来处理,在“自学指导法”中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千万不可放任不管。如可布置自学纲要,指出重点难点等。最后一定要检查自学效果,否则学生会投机取巧,或是认为自学的内容不重要而放弃这一部分的学习。“讨论研究法”的运用能激起同学们对问题的争论,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处于一种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自然教学效果也最佳。但“讨论研究法”的运用选题必须要恰当,选题不能太简单,否则就没必要讨论;选题也不能太难,否则就可能讨论不起来,失去了讨论的意义。因此在选题上要选择那些有异议命令或结论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在此问题上的争论,达到对此问题理解的升华和实现追根问底的目的。

4强化上机训练

上机操作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提高计算机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切不可忽视。上机时除加强辅导外,对每次上机教师对学生都要有一定的要求和任务,如要求学生每次上机都要写好一个上机计划,上机计划要具体,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的那种上机就是“玩”的感觉。这样学生才会认真对待每次上机操作,使每次上机都会感觉到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5考核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成绩评定方法无非是期中、期末加平时成绩(包括考勤)来确定学生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考试除了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外,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但因为多种因素,老师们往往发现有时候学生的卷面分数和这个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是不成正比的,所以我认为在抓考风的同时,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是很必要的。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课堂篇(6)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课堂纪律 措施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由于教学的环境与其他学科不同,大多数都是在机房上课,这样势必会出现与其他学科不同的课堂纪律问题。 “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大多数学生喜欢玩电脑,但不喜欢上计算机基础课,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是每个计算机基础教师都感到头疼但又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在中职计算机基础学科的教学经验,就计算机基础课课堂纪律的几个重要问题,谈谈自己的解决方法。

一、什么是课堂纪律

计算机基础课课堂纪律就是指计算机基础课课堂的纪律情况,良好的课堂纪律能使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而不良的课堂纪律会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给正常的教学活动造成消极影响,使课堂教学不能顺利进行。

课堂纪律分成以下四种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其中,教师促成的纪律是指学生的行为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监督;集体促成的纪律是指良好的班集体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是指不同的任务有不同的纪律,学生对活动任务越理解,就越能自觉地遵守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是指学生的自律,把外部的规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二、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课堂纪律中常见的现象

计算机基础课通常都是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室授课,根据中职生的学习现状,很多学生到了机房,首先就是上网或玩游戏。可能很多计算机基础教师都碰到这样的情况:上课没几分钟就有较多学生自行强制退出广播系统,不受教师控制,自己玩游戏,甚至部分学生联网玩游戏,真可谓“教师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玩得不亦乐乎”;而学生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更是随便应付,甚至不做。这些都是计算机基础课堂常见的现象。笔者通过归纳总结,列出以下计算机基础课堂常见的一些现象:

1.学生上计算机基础课经常迟到。

2.学生上计算机基础课经常不带书,很少有记笔记的习惯。

3.学生一到机房就叫老师开网络上网;学生玩游戏,玩QQ,却不喜欢听课。

4.机器故障率高,影响正常使用。

5.由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引起的“乱”,讨论、辩论演变成了“吵”论,小组讨论变成了小组“聊天”。

6.小组协作学习时,部分学生完成所有的事,而其他的小组成员则无所事事,靠吃大锅饭混日子。

7.课堂不安静,课堂比较吵、乱,常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中随意走动。

8.学生互评自评时出现敷衍现象,比如全是一个分数,或者全是满分等。

9.常有学生随意破坏硬件(如将电源插座拔掉或乱敲键盘鼠标)。

10.学生强制退出广播系统,不受教师控制,自己玩,不听课。

三、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课堂纪律问题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中职计算机基础课会存在以上那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科相比来寻找原因。计算机基础课在学科地位、学科特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及学习环境等方面都与众不同,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也与众不同。

1.从学科地位上来说,和其他学科相比,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副科,先天不足。再者,很多同学会认为打字、排版、电子表格这些东西在初中的信息技术中就学过了,这些因素导致学生的不重视,有些学生纯当这门课是一种放松或娱乐方式,所以就会出现上述列出的现象。

2.从学科特点来说,与其他学科相比,这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大部分课时是在计算机房进行,与教室相比,计算机房中干扰因素更多,环境更为复杂,带来的纪律问题也更多。

3.从教师的授课方式来说,教师通常是使用计算机控制软件进行监控授课,由于隔着电脑,教师在上课进行操作演示时,无法时刻看清学生的情况,这样学生就经常会强制退出控制平台,不受教师控制,自己玩游戏。

四、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课堂纪律问题的解决措施

按照上文中对计算机基础课课堂中存在问题的分析,针对不同原因,下面具体分析如何从硬件、软件、制定相关制度和加强教师备课准备这几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

1.加强教师的课前准备,以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精心备课。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基础等相关情况。比如在开学初,建议通过简单的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基础,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期望等,为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其次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使内容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与热情。

上某些需要操作的课,教师课前可以准备好半成品资源,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利用这节课的知识来完善这个作品。例如Word的图文混排教学中,重点是指排版,而不是输入文字,所以我们可以先导入文本,让学生来补充图片及加工图片和版面,这样学生不用输入文本,工作量就小了许多,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大大提高。利用半成品加工方式可以在学生基础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教学的目标性、指向性更强。

2.在硬件上进行限制,杜绝学生玩游戏、上网的可能性。针对教学硬件引起的问题,解决的对策一是努力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做好硬件、软件的维护和更新工作,为教学的正常开展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二是教师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对不能正常使用的机器及时维修,确保机器能正常使用;三是上课断网、删游戏、禁用USB接口,杜绝学生玩的念头,在学校中形成计算机课也是来上课的思想,并加以规范;四是配置PPT播放的控制笔,让教师不用一直在电脑前操纵课件,可以走到学生中边控制幻灯片边授课,同时还可以起到巡视的作用。

3.从软件上限制学生强行退出广播控制,强制学生听课。有的控制软件可以在教师广播教学时由学生来选择是否关闭控制,有的则是要通过结束进程来结束广播。教师可以安装一个不容易退出控制的广播软件,来强制学生接收广播听课。有能力的教师甚至可以自己编写一些限制关闭广播进程的代码,并做成开机批处理文件,使机器一开机用户就无法结束广播进程,达到控制学生的目的。例如有的教师用C语言编写进程控制代码,禁止学生关闭广播进程来达到控制的目的。

4.制定相关的制度,让学生从思想观念上重视计算机基础课。针对课程地位和观念引起的问题,解决的对策是转变学生的观念,改变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等于轻松课、计算机基础课等于玩的课的错误观念,树立起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正确认识和学习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转变学生的观念呢?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教学的总目标。不允许学生不带课本、玩游戏、聊天,老师更不能和学生在课堂上玩游戏。有的老师为了鼓励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就以课堂最后留15―20分钟时间给学生玩游戏为诱惑,但这样是不是真的能让学生安心下来听课呢?学生难道就不会为了玩游戏而随便应付作业?课堂教学事实证明,这样是不可行的。

其次,教师要制定相关的课堂管理制度,在第一次上课前必须要和学生强调相关的制度,使学生明白在计算机基础课课堂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并制定相应的违反制度的处罚措施,并将这些记录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依据。

最后,加强每节课的效果成绩登记和制度的落实。教师要保证制度的执行,不能让制度成为墙上的装饰,每节课布置的任务,都要及时登记学生的完成情况,同时在下节课前展示学生的完成情况,对没有完成的同学进行督促,告诉学生这些将作为期末成绩的依据。这样大部分学生就会更加重视。我们相信,只要持之以恒,观念是可以改变的,学生终将明白计算机基础课程对自己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桂敏. 我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http:///index/1002876.jspx?articleId=1500339.

计算机基础课堂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做学教一体化

1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

中国的职业教育,其中是部分职业院校,面临着学生在学习能两面基础差、无自觉性、缺乏学习兴趣、有着比较强的自卑感、教师上课难以推进等困境。“用嘴讲是教,用耳朵听是学,用手干事便是做”。教师怎么教,学生照搬就怎么学,事情就怎么做。这些属于传统封闭的教学方式,让老师和学生感到找不到教与学的方向。其实实际上做、学、教是一体的,做一件事,有时候或许不是简单地用手来做的,还可用嘴来做,用耳朵来做,借助工具来做。没有实训装备的培训,反复的拆装训练怎么能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技术与技能呢?因此,对职业教育提出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必须利用实训设备来进行动手操作,在做中学,在学中教,通过“真正地做”让学生掌握所需的技术和技能。

2职业教育“做、学、教一体化”实施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素质与用人单位的所需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势必要在用人单位和职业院校间搭建一座有效的桥梁来打破这种的局面。“做、学、教一体化”教育模式的设计就是为这座桥梁提供了夯实的基础。回首“做、学、教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可以看出,在二十世纪初,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社会即学校”已经被大众所熟知。而今,把“教学合一”的思想贯穿到职业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会把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在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学培养方案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全校每个专业都要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中等职业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主要课程。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掌握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怎样适应当今职业教育的形势,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要求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师要树立新的职业教育的理念,改变教学思路,按照职业教育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设计课程、安排教学。本人教授《计算机维修与维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特点,以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引导、学训一体”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

3《计算机维修与维护》一体化教学的“教”

在“教”上,计算机基础知识对新入学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要注重因材施教。对于完全对计算机知识不了解的学生,要认真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讲起。讲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照本宣科,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去讲解,这样学生才会容易理解;对于对计算机有些了解的学生,首先要告诉他们不要认为什么自己都会,从而骄傲自满。多给他们讲一些和他们感兴趣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他们会发现自己对计算机的认识还差得很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让有一部分掌握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帮助那些对计算机知识完全不明白的同学。相对而言学生之间还是比较容易沟通的。在讲授一些专业性强的知识时,要注重课外知识的补充。比如在讲授“主板BIOS”时,考虑到这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各种品牌主板BIOS的陌生,就要注意在讲授课本知识前对学生做一些基本知识的普及。当学生对数据库知识有些简单了解后,再去讲授课本的内容,学生会容易接受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的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前面讲过的知识过后就忘了。如果不及时回头做知识总结,学生到最后还是什么都不会。比如主板BIOS设置中有许多模块,学生大都分不清它们是用来实现什么功能的,有些甚至功能上有些接近。这个时候就要专门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各个模块的功能做个总结。告诉学生它们是用来实现什么功能的,做哪道题时会用到哪个模块。这样学生在做主板BIOS设置操作题时才可以做到胸有成竹。

4《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学”

在“学”上,将“讲授为主”转化为“自学为主”。因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以应用为主要教学目的的,所以课程内容中知识和技巧地位是相同的。但是技巧却是无法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获得的。因此,必须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只传授这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经常用到的一些基础性操作,以及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思路。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多提倡“精讲多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是起到引导或引领的作用,要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学会学习、思考、体会。更多地培养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自己通过某种软件的帮助整体有序地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用少数的时间演示让学生感兴趣的实际案例,一次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学会自己探索,学习使用这个软件去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比如在讲授“Windows7操作系统”的时候,由于这章内容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认识,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看书,然后上机操作,完成书上布置的任务。在自学过程中,要强调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试着自己去解决问题。在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候,要求学生应大胆地向老师或同学提问。很多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本身自己对某个知识点还不够理解,却不主动向老师或同学提问,到最后没理解的还是不会。

5建立完善的综合评价体制

在“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需要改变传统考评方式,建立相对完善的综合评价体制,构建能力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考评,要从注重分数改变成注重能力。期末考试总成绩由理论考试成绩、实训成绩、项目完成程度等几个方面共同组成。理论考试仍采用试卷考试形式,但考试内容应体现以能力为本的理念,题型多以灵活的客观题为主。不同的实训内容制定不同的评价方案。实训考评在实训内容的基础之上仿照企业的真实工作情况进行模拟场景练习,重过程,按顺序打分。项目设计及完成成都要重在考评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