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师的教研能力

教师的教研能力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31 15:10:50

教师的教研能力

教师的教研能力篇(1)

【关键词】高职教师;执教能力;能力培养

一、引言

随着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而教师需求的急剧增长,据统计,每个高职院校每年新增专业平均为3~4个,新专业每年急需引进大量的专业人才,使得教师队伍迅速膨胀,因此,也必然导致教师队伍整体质量的下降。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和高学历化,但执教经验不足,教师执教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教师队伍建设的长远大计。面对新的形势,教师的执教能力强,就能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得心应手,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并且能够有效地控制课堂。如何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治学方法,把握本学科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追踪最新的学术动态,实现教学目标,都对教师的执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执教能力分析

教师的执教能力从广义的角度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在正确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师的执教能力涵盖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有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技巧和教育能力。还涉及到为人师表的能力、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传授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等多个方面。笔者此文撇开了广义而是从狭义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教师的执教能力指的是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实践践教学的组织能力,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能力。课堂的执教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执教能力和课堂息息相关。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图表,这是在学生中做到一个调查。

高职教师的执教能力水平提升必要性

对于通识选修课程教学关于教师的执教能力水平的必要性的调查,面向全校学生30个班级。蓝色代表有必要,红色代表无所谓,黄色代表没有必要。绝大多数学生是赞同和认为教师的执教能力是非常重要,教师知识水平外应有与执教能力相关工作经验。职称高低与教师授课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不是全部。就全校整体而言,80%多的学生认为执教能力水平是关键的。只有极少数持不赞成意见,认为教师的授课水平与执教能力无关。值得引起重视的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能力学生的满意度较低,还需进一步提高。在进行前期的学生访谈时,学生一致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新颖性、趣味性强、理论性的讲述结合了一定的案例,实践教学互动等学生的满意度较高,体现了学院教学的整体实力与水平。

三、执教能力的培养

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学生的素质、学习水平、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与原来相比都出现了较大的区别。教师必须选择执教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积累教学实践经验和执教技能。提升高职教师的执教能力从下面几方面做起。

1.执教能力水平的意识

虽然学科知识交叉性在培养学生知识面广度、思维方法的交叉能力方面教师应用自如,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拥有较高的学位和较多的知识,并不意味着他就具有较高的执教能力,满腹经纶,学富五斗的人,未必就能上好一堂课。教师教得好,执教能力的欠缺,也就没有把知识正真传递给学生,学生收益很少。一定程度上,教师执教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实践践教学的组织能力,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能力,不同的课堂管理模式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提高质量教学的“均衡器”。

2.完善严格的职业资格认定体系

有些教师不是师范毕业的,没有学过教育学课程。如有二年工作经验而未学过任何教育学课程者,可允许其在聘用期间修完规定的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等六门课程。在硕士的基础上再进修一年而获得的教育学学位或证书。国外的此类经验都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及教师资格认定提供了相应的依据和参照。

3.建立教研制度

执教能力的培养可以建立以课程为载体的集体教研制度,由教研室组织开展集体听课、评课、说课活动,将执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设计为课题,召开专门的研讨会议,提出解决意见,调整教学方案后,再进行实践和课后反思,提高教师群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强化教学督导,构建督导长效机制,重视教学督导工作,只有真正做到严于督,精于导,才能达到抓教风,促学风,着力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在空间管理上教师应注重教学环境的空间设计,每个学生置与自己的视野围内。在空间距离上,能够灵活地与每位学生顺畅交往。将课堂视为群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维持有效的、积极的课堂群体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执教能力的高低是教师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的关键。除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还要摸索教学规律,课堂学生的学情分析,探讨组织教学方面的新招和启迪等等。才能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

四、结语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执教能力直接体现在教学质量上。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实施职业教育的主导,认真搞好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得以快速发展、教学质量得以有效保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崔静,侯延升.浅谈高职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及执教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6,22.

[2]高颜芝.高职院校教师执教能力评价方法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3]付宁,陈渌漪,白秀轩.高职教师执教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探索[J].职业,2014,12.

教师的教研能力篇(2)

关键词:提高 培训教师 教学科研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176-01

提高培训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是培训机构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培训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应努力解决好以下三方面问题。

1 注重发挥培训教师的个人因素

1.1 提升培训教师专业知识能力

这是对培训教师自身素质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培训教师,一定要有培训所需求的某个知识架构,这种知识架构是多方面的,要不断深化提高。只有这样,才可以从一点入手,进行课题开发和科学研究,然后不断延伸,形成自己的学科专长,进而成为本领域专家。所以,大力提升专业知识能力是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首要任务。

1.2 加强培训课题的探索与开发

1.2.1 善于借鉴成功经验

对于初涉培训事业的教师来讲,善于借鉴是一个捷径。要多听成熟教师的课,可以先行模仿,使自己快速进入角色。但是,模仿之后需要有提升和超越,形成独特自我。就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就是从模仿崔颢的《黄鹤楼》开始,不断超越。作为培训教师来讲,需要有这种超越的能力。

1.2.2 重视受训方的课题需求

作为培训教师,要高度重视受训方提出的课题,全力开发出来。因为受训方所提出的,是实际工作中的需求,虽然说培训教师在开发过程中会辛苦一些,但课题一旦开发出来,它所具有的潜力、为我们所带来的效益,将远远超过自己闭门造车所开发出来的课题。

1.2.3 勤于更新课题

对于已经成熟的课题,教师上课的压力会减小。但是,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如果成熟的课题没有新意、不能与时俱进,就会降低课题的质量,没有市场。要保持课题的生命力,就要做到常讲常新。作为培训教师,要常常更新自己课题的内容。

1.3 通过不断学习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既非与生俱来的,也难一劳永逸。培训教师的知识技能,要在不断地积累中提高。当今社会发展之迅猛,知识更新速度之快,让人绝难预料。站稳培训讲台,就需不断丰富、充实自己。学习方式很多,可以到高校进修、可以到机关调研、还可以与参训学员交流,这都可以快速提高培训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培训教师还要勤于积累、笔耕不辍。在积累方面要注平日的功夫,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可以成为专家;不要怕写文章,如果对自己一些独到的见解听之任之,就会让好的东西付诸东流。另外,勤于动笔,还能够实现教学科研的结合。

2 注重发挥施教机构的组织因素

2.1 形成培养规划,科学定位师资

作为施教机构,要把几年来教师工作情况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培训教师特点进行科学定位,进行双向选择,使师资力量形成最佳组合,做到人尽其才。

2.2 根据事业发展,构建学科体系

培训教学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在教学方面,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建立学科体系,需要案头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让学科体系既符合逻辑关系,又满足实际需要。这项工作不是某个教师的任务,需要施教机构组织,发挥培训教师的聪明才智,构建最好的学科体系。在此基础上,将课题与培训教师相对应。

2.3 推动教研开展,活跃学术气氛

在培训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如灌输式太多,参与式太少;结论型太多,问题型太少;封闭式太多,发散式太少;继承式太多,创新式太少;求同性太多,求异性太少;从师型太多,自主型太少等等。

这些对于培训教学效果提高和精品课程的打造都形成了阻碍。推动教研活动,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推动基层教研活动。基层教研指的是教研室内部教研活动。教研室内部应当经常探讨与教学相关问题:比如学术、教法、课堂应对等。

(2)培训教师之间的互听互评。培训教师之间要经常互听互评课程,尤其涉及新开课题,应当要求老师在自己准备较充分的情况下,在部门内部进行试讲。这是用集体智慧武装一个人,同时对参评的人来讲,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3)定期举办教学科研研讨会。作为施教机构,要有组织地让老师把自己一段时间内的教学、科研心得集中交流,较大规模的教学科研研讨会,会促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

(4)形成“三管”齐下,助推教师成长。这里的“三管”指的是教学、科研、学习三方面工作。我们需要“教学出题目,科研作文章,成果进课堂”。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名师不仅要讲课精彩,更要有著作,有论文,这样才会底蕴深厚,收放自如。学习包括学习和调研。学习调研的机会应由施教机构提供,利用、把握机会要看培训教师个人的能力。教师在学习中不但可以学有所获,而且还能建立广泛人脉,为以后的提高积累丰富的资源。

3 努力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

3.1 科研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的能力

科研成果要转化成教学内容,需要实现语言的转化。施教机构教师需要思考教学和科研成果语言相互转化问题。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说到底就是把书面语言、规范语言转化成口头语言的问题。这需要增加语言的鲜活性、感染力和艺术渗透力。简单讲,就是把高深的道理简单化、通俗化,让学员一听就明白。

3.2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

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还需要用科研作支撑。因为课堂教学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有自己的研究。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学界往往会有不同的观点,要正确辨识,离不开深入研究。在培训课堂里,存在这样的情形,有的老师科研能力不强,但课好讲得好听、学员听得也轻松,甚至课堂里还能不断引发学员的笑声。表面看起来,这课讲得很成功,但事后却不能引发学员的回味和思考。这是因为培训教师缺乏研究,课讲得没深度,这样的课不能算作成功。现在的多媒体让一些教师把课件做得非常好看,课堂语言还非常具有感染力,但内容非常贫乏,学员听后哈哈一笑,收获不大。所以,培训教师要把课讲好,课堂语言艺术只是一个方面,背后的科学研究才是真正的功夫。

3.3 教学创新转化为科研成果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的思想火花和亮点要变成科研文章,同样也需要转化。培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产生灵感,转化为科研成果不能用教学语言、口头语言,这不符合科研文章写作的规范。科研文章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离开了这个语言系统,就不能成为科研文章。这就需要教师要用书面规范语言将它表达出来,形成科研成果。

教师的教研能力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质量月;说课;执教能力;学生评教

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保持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提高职教教师的执教能力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1]。笔者认为,通过开展课堂教学质量月、说课、优秀教师示范课和学生评教等活动可以提高高职教师执教能力。

一、开展课堂教学质量月提高教师执教能力

开展课堂教学质量月的目的是激发广大教师精心钻研课堂教学业务,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师执教能力,最终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2]。表1是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开展4届课堂教学质量月活动情况汇总。

1.开展听课评课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

听课评课是最常见、最活跃、最基本的教研活动形式之一,是常规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学中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3]。通过相互参加听课评课,使教师从中学到不同的教学经验,了解到不同的教学特长,充分发挥好听课、评课的导向作用,对于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表1中的听课评课活动统计,4届课堂教学质量月共计听课5046节,人均听课3.87节。在质量月活动中,校领导、教务处处长及部分行政部门领导进行随堂听课,针对教学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对于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给与充分的肯定,也对听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使执教者受益匪浅,这不仅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使教师的执教能力得到提高。

2.开展观摩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

(1)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是教学管理和研究工作中最基本的一种形式,在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教师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提高教师执教能力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通过表1中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统计,4届参加主讲教师170名,4届共计参与观摩研讨教师1394人次,通过观摩研讨活动,交流了心得体会,为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有了良好的借鉴,提高了教师的能力,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2)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可以进一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加强质量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在教学方式上,打破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明显界限,边讲边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形式;在教学空间上,打破理论课教室与实训室人为分开的局面,实现了理论课与实践课在空间上的结合;在教学时间上,打破理论课与实训课人为划分时间段的做法,实现理论课与实训课在时间上的结合,体现了教学目标的职业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校领导、教务处处长及部分行政部门领导和系部主任和教师代表共70余人参加了观摩研讨活动,活动收到了预期效果,对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的提高有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开展教学竞赛活动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

开展教学竞赛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水平,激励教师立足岗位,在提高教学能力上下功夫,倡导优良教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4]

从表1教学竞赛活动统计,第一届各系部从91名教师中选出14名进入到学校的决赛、第二届各系部从180名中选出17名进入决赛,第三届各系部从52名中选出13名进入决赛,第四届各系部从161名中选出16名进入决赛,在决赛比赛中,青年教师在赛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积极钻研专业知识,表现十分优秀,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提高了教师的执教能力。

课堂教学质量月活动,为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了一次展示教学技艺的平台,进一步增强了广大教师“质量兴校”意识,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钻研课堂教学业务,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积极性,活动收到了预期效果。

二、通过说课竞赛活动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

说课活动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之一,说课活动有利于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有利于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说课竞赛加强我校的质量内涵建设,有针对性地推动课程建设和改革,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各系部从43名初赛选手中推选11名老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决赛。通过说课竞赛活动,给教师们搭建了一个切磋教学技艺、总结教学经验、继续学习和提高水平的平台,更好地引导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了教师的执教能力。

三、通过学生评教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

学生评教的目的是改进教学,根据学生评教获得的大量反馈信息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自己教学的优势与不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被评教师的竞争意识,有利于促使广大教师不断充实、调整、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以达到提高教师执教能力的目的。[5]

表2为我校最近7次评教数据,表3为我校15项评教指标含义,图1为15项指标最近7次学生评教得分情况。

通过对表2和图1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学生评教得分基本呈上升趋势;2.学生评教中最高分都是指标1:教风严谨,遵纪守时,为人师表;3.学生评教最低分都是指标9:板书精当,PPT制作精美,内容与形式统一。从中可以看出学生评教对教师的执教能力的提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我校教师的基本素质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说明教师在板书方面需要加强,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强调教师不要过分依靠多媒体效果并不是太理想,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来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

四、开展优秀教师示范课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

我校结合“课堂教学质量月”活动,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教学观摩研讨和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并逐步形成制度。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达到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在教师中形成了爱本职、钻业务、讲奉献、求进取的良好氛围。为了更好地使做出了突出成绩的教师,能及时得到宣扬和表彰奖励,我校开展了优秀教师示范课。

开展优秀教师示范课的目的是为了宣传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广优质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最近4年,我校开展优秀教师示范课4次,开示范课的教师就是从教学竞赛中脱颖而出的,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通过对示范课的观摩学习,能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困难和疑惑,形成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营造了一种刻苦钻研、认真备课、精心上课的学术氛围,来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

五、结束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执教能力直接体现在教学质量上。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实施职业教育的主导,认真搞好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得以快速发展、教学质量得以有效保障的关键[6]。我校通过开展课堂教学质量月、说课、学生评教和优秀教师示范课活动来推动良好教风的形成,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了教师的执教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英俊.提升职教教师执教能力的有效策略[J].职教论坛,2010,(27):55-57.

[2] 刘波,王桂龙.提高高职教师施教能力的探索与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0,(6):19-20.

[3] 雷卫东.听课评课,无穷的收获[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8):159.

[4] 彭美玉,等.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0(1):124-126.

教师的教研能力篇(4)

一、从园本教研的研究内涵来看,园本教研关注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园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研究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学实践。每位教师在专业素质、理论水平、施教能力上各有差异,教师所面临的施教对象幼儿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因此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由于个人和幼儿的差异,教师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和问题,阻碍教育教学工作向纵深推进。为了有效化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园本教研立足教师困惑,以教师普遍遇到的共性问题为落脚点,通过集体学习培训、集体研讨交流、互观互学等教研形式,集中全体教师的智慧,寻找解决教育教学困惑的途径,为教师打开思路,从而使教学研究有方向,教育幼儿有方法,获得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从园本教研的研究主体来看,园本教研能让教师审视自身的教育行为,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园本教研”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从事的实践——教学就是研究。因为一方面教师面对着复杂的充满情感和想像力的不同个体——幼儿,要使教学真正促进每一个幼儿的成长,教学必须是研究;另一方面,教师面临着复杂的教学情境,如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这些理念、内容和方法的落实,需要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研究。因此,研究和实践合一,开展实践行为实际上就是教育研究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自我反思、集体研讨反思等活动回顾自身的教育行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标、是否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是否关注到了全体幼儿又兼顾了个体差异等,教师在反思中审视自身的教育行为是否合理,今后该如何改善、如何提高等。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的反思活动,来检验自己的教学行为,拷问自己的教学思想,提高教学的技艺。

三、从园本教研的研究对象来看,园本教研能够增进教师对研究对象的深入了解,促进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

教师是园本教研的主体,面对的研究对象有幼儿、教材、教育行为等。教师要想对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和剖析,获取到有价值的研究信息。首先,从自身方面就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用丰富的知识底蕴做支撑,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使研究不流于形式和表面,而是深入其精髓和内里。同时,教师在做园本教研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量化评估等工作,使针对研究对象的研究方向更明朗、更深入,自身的教育研究能力也会在调查、评估中得到锻炼。此外,将个人智慧和教研组的群体智慧有机结合,通过开展“一课多研”“同课异构”“教育经验交流”等活动,教师在参与、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对研究对象对能够做出更细致的分析,使研究对象更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样,由此促进教师研究水平的提升,并逐步成长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比如,我园在进行“提高教师与家长面对面沟通的能力”这一园本教研课题时,首先针对教师及家长两方面发放了调查问卷,了解到家长在与教师面对面沟通时更关注教师对家长的态度;教师则会遇到不能很好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进行沟通等问题,为此,我园对教师进行了《与家长面对面沟通的策略》《与家长沟通用语20条推荐》理论学习,通过理论学习指导教师平时的工作,在与家长沟通时比以前能得心应手,艺术性沟通的能力有所提高。为了更进一步增强园本教研的实效性,我园又组织教研组成员进行了家长工作经验交流会。还充分发挥家长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召开“家长工作经验分享会”,使年轻教师学习到他们积累的经验。

四、从园本教研的活动方式来看,园本教研能将个人智慧和群体智慧相互融合,提高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教师的教研能力篇(5)

但是,近几年由于受教育系统考编的影响,我园师资流动比较频繁,每年会有大量新聘教师入园,90%以上为年轻教师,体现为:音乐教学经验不足、组织能力不强,组织方式不丰富。加上音乐教学活动形式活泼,幼儿在活动中往往表现情绪激动、行为活跃,这更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因此,提高校本研修实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正是幼儿园前进的动力。我们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动力,以全员提高为目标,紧紧围绕幼儿园的音乐特色这一中心点,开展了以“分层研修,连环跟进模式”的校本研修模式。

一、团队分组,明确音乐研修方向

为了实践并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分层研修”的培训模式,首先要了解教师现状,帮助教师梳理自身专业发展的水平与能力,制定合理的成长规划方案,并扎实理论、提高技能,从思想上、制度上保障课题工作的顺利开展。

1.健全制度,营造音乐研修氛围

为创设良好的研修氛围,我园从规章制度入手,结合分层研修实际情况,革新了分层研修、师徒结对、三优考核、课例研修等《教师分层培训系列制度》,从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奖励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从宏观上调控研究过程,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们研究的主观能动性。

2.合理定位,构建音乐研修组别

我们根据教师教龄、教学能力、音乐专业技能、所获荣誉、科研水平等各项指标,通过教师们自我定位、领导考核等方式把全园教师评定为一至五星级,分别为扬帆组、起航组、搏浪组、远航组、领航组。每个星级的教师组成相应的研修小组,根据各组发展目标,分层培训。

3.调研访谈,把脉音乐教学现状

实施分层研修前对教师的音乐专业水平进行调查分析,它能为研究者有效而合理地开展研修指明方向。调查的内容包括教师对音乐课程的认知程度、对音乐教材的理解、对音乐教学策略的掌握等。调查的形式主要包括:集体或个人访谈、问卷测试、课后测试等,根据统计出的有效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

二、研修分步,开展全面递进培训

通过对教师教学的现状分析,我们制定出每一个层次的培训内容和目标,选用适宜的培训模式,形成“连环跟进、螺旋上升”的培模式。

1.训赛活动常规化,扎实基础

为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尽快提高,分层培训实施以后,每组制定相应计划,定时定点开展理论学习、专业技能考试、课例研讨等活动,使训赛活动常规化、规范化。如每学年的分层音乐教学考核,扬帆组教师学习录像上好模仿课,启航组教师参考教案上好达标课,博浪组教师自编教案上好优质课,远航组教师发挥特长上好示范课。

2.研修重点具体化,各有所长

音乐课程教学内容多,重点不同策略不同,教学的难易程度也不同。我们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课例研修为载体,根据各组的教学经验制定了相应的研修目标和内容,明确研修课的主要模式,使音乐课例研修更加具体、有针对性,不同层级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如我们要求扬帆组教师能上好模仿课,上模仿课能让青年教师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少走弯路。我们将本园优秀音乐课例录像、网络上优秀音乐课例以及名人名家的优秀课例收集在资源共享库中,供青年教师搬课。

3.研修内容专题化,全面提升

根据当前教师存在的某种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问题或某个音乐课型等确定有预案、有目标、有过程、有反思的研修专题。每学期大教研和分层教研根据专题预案中的目标、内容、形式和实施要求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系列教研活动。如:音乐欣赏专题研讨制定全园的大专题策划和各分层组的小专题策划。先由教研大组集中学习理论、邀请专家讲座、开展头脑风暴等学习活动,再由各分层组根据本组幼儿年龄特点进行一课多研等课例研讨,最后各组在全园作展示。通过大组学习、小组研讨、集中展示,使音乐教学研修专题学习得以落实。

三、研修分式,促进教师全面提升

分层研修全面实施后,为使研修全面开花、全员参与,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需求,我们开展了研训一体化培养模式进行,很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自主申报考核课,逐层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每学期幼儿园会倡导全体教师申报音乐考核课。在教师自主申报的基础上,统一编排考核课的教学时间、考核人员,在考核期间,每位教师必须参加研修7个教学活动的观摩、评析,并上交评析意见。对考核中不合格教学活动,由研究团队进行重构,并进行反败为胜课例的研讨,直到考核合格;对考核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音乐教学研修在全园持续、深入地推进了4年,促使每一位教师通过亲身参与教学改进和研究活动,来体验音乐教学的快乐,明确自己教学改进的方向。

2.师徒结对互助课,快速提升反思评价能力

随着分层研修的全面展开,我园教师群体的教研氛围逐渐形成并呈现良好态势,师徒结对“1+1”教学互助课应运而生。所谓“1+1”教学互助课即教师本着自主、自愿的原则组成教学研究小组。我园以师徒结对中的师徒和分层教研组长2~3人为互助组的形式开展。互助课针对教师申报的音乐考核课,在申报教师个人行为上对其进行教案分析―教案重构―教学研讨―方案修改―再次上课―总结反思的过程。通过互助组教师之间面对面、手把手的评价、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3.专家引领特色课,重点提升教学创新能力

教师的教研能力篇(6)

【关键词】职业学校 ; 教育教学能力标准 ; 借鉴意义 ; 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43-01

自20世纪中期以来,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培养有了新要求,同时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合格、优秀的学校教师成为人类共同面对而又值得探索的课题。随着教育在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职业的发展日趋成熟,教师的专业形象、地位和作用正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追求和认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主流。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200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正式启动,这是“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工程。从对这些政策的解读中我们不难发现,职业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已经成为推动整个职业教育良性发展,促进学生质量稳步提升的核心力量。

四大标准针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分别制定了核心标准和学科标准,核心标准内容涉及了教师的职责与责任;专业知识、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的要求;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环境的关注及教师职前、入职和职后的专业发展标准,在核心标准的基础上构建学科体系,如NCATE 23套学科体系,INTASC 8个学科体系,NBPTS 30套学科体系,ABCTE 12个学科体系。标准不仅强调教师的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更指出教师不但要教书,还要育人。优质教师证书委员会的“领导能力”和“正面影响力”反映了对教师较高层次的要求,即教师应具有领导一个团队的能力和感召力。

在此必须提到的是,在1997年国家教师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S)首次颁布了针对11-18岁学生进行职业与技术教育的教师标准,即《美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标准》(NBPTS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Standard),并且每隔几年都对标准进行修订。

综上所述,美国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标准体系的多样性和整体性的统一,标准内容的综合性和动态性的统一,标准中教师评价的客观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标准制定主体的多元化和标准制定机构的长期性和多功能性,对于我国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标准体系的构建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一、标准体系的多样性和整体性

美国的全国性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标准体系的具有高度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标准体系涵盖了入职、在职和职后三个阶段,不是标准的重复,而是整体的组成部分,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发展性,并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又被称之为“三位一体”教师质量认定体系。这一标准体系满足了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和处于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的需求。

二、标准内容的综合性和动态性

美国教师标准内容的设定体现了包容的综合性,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教授学生的最核心的“学科知识”外,还应具备很多其他的能力或素质,如教学策略的使用,具备反思能力,认可学生的多元文化和差异性及有效运用评价策略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创造力等等,另外,标准对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也做出明确的要求,促使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因此,一个人是多维的,标准也应该是综合的并具有包容性的。

三、对教师认证的客观性和实践性

美国的教师标准中都包含对教师的认证模块,广泛采用发展性的评价模式,这一认证模式能够科学、客观地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做出准确判断。发展性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而不是总结性评价,它包含两部分的绩效评价:档案履历评价和认证测试。档案履历评价要求申请人提交反映本阶段教学实践的档案。档案不仅记录了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过程,还记录了教师的思维以及决策过程,以及教师的书面反思评价,从而证明是否达到或者超过所申请的教师标准;认证测试要求申请人接受结构化的面试及说课或试讲。这种认证模式检验了一名教师的综合水平,让教师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便最终提高自己。

四、标准制定主体的多元化

美国教师标准的制定主体都是由教育家、优秀教师顾问委员会、企业协会的高层管理者和专业组织等多领域人员组成。只有制定主体多元化,才能保证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然而,在我国大量的教育政策制定的主体只是教育专家学者和政府主管官员,导致的结果就是教育政策受制于决策者和行政干预比较大,不能满足教育的实际需要,使政策流于形式,因此,我国在制定教师标准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制定主体的多元化,确保标准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五、标准制定机构的长期性和多功能性

美国教师标准的制定机构不但制定标准,而且还须对标准的实施和修善进行动态管理,并为教师达标提供各种辅助。标准制定机构功能的多样性保证了其存在的长期性,而长期性也保证了标准的动态性、连贯性和完整性。

本文通过对美国四大全国性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标准的研究,为我国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可借鉴的经验,确保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建立并完善我国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标准体,使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用于规范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走上科学、健康发展的轨道,为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的职教师资队伍,为满足职业教育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的需要,为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治国,美国四大全国性教师专业标准的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 外国教育研究,2009(10)

[2]王强,美国国家层面教师专业标准述评[J]. 教师教育研究,2006.7(04)

[3]于淑卿(译),美国《加州教师专业化教学实践的标准》简介[J]. 中小学管理,2003(08)

[4]许明,美国教师教育专业标准概述[J]. http:// /news/newstmp. asp? newsid=278.

[5]喻浩,美国国家教师教育认证协会(NCATE)简介及其启示[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04)

教师的教研能力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069-02

高职高专是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多元化形势和生产力水平发展需要而设立的、以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高职高专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因此,高职高专教育要突出实用性,以学生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与动手能力为培养重点。而这些素质的培养需要教师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国情的差异,在高职高专,科研工作显得高不可攀,望尘莫及。不重视科研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的发展,制约了高职高专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高。笔者拟分析高职高专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必要性以及高职高专教师科研现状及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提升高职高专教师科研能力的几点构想。

高职高专教师科研

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是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高专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高职高专教育的本质特征是高等性、职业性,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就是要根据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技能和一定的科研能力,使学生读书期间就能顺利完成上岗前的实践训练,为毕业后的就业奠定良好基础。这就需要高职高专教师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较高的科研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职高专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游刃有余,培养出高质量的高职人才。

是高职高专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高职高专教师的“双师”素质对高职高专教育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高职高专教师要成为一名高水平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雄厚的学科知识,更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和应用开发研究能力,要能结合生产和服务中的实际问题展开研究,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科研素质是高职高专教师专业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提升专业精神、形成自我专业特色的内在动力。

是高职高专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2006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这就告诉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现在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还就诸如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训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示范性院校建设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和要求。所有改革都离不开教师,但目前高职高专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欠理想。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除了教学要有所创新外,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同样至关重要。“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钱伟长院士的这句话是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精辟论述。高职高专教育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教学、科研“双管齐下”,只有这样,教学改革的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高职高专教师科研现状及问题

科研意识不强 大多数高职高专教师认为,科研是普通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专利”,高职高专院校是以教学为主的大学,其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教师只要教会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即可,科研工作是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没必要搞科研。对有利于高职高专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大多数高职高专教师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错误地认为那是企业和行业的事,与高职高专院校相隔甚远。

科研目的不明确 目前,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队伍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科研目的不明确的问题。很多教师只是为了职称晋升而申报课题或撰写论文,职称晋升结束后就不再搞科研,从而导致有的教授或副教授多年没有科研成果。有的高职高专院校为促进科研把科研成果与教师考评挂钩,部分教师为完成科研任务而被动进行科研。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科研本身的内在动力,也无法体现科研对社会进步的作用,从而产生许多不良后果。

科研成果等级偏低 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数从中专改制而来,其教师在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但由于原来的中专学校对科研要求不高,教师对科研理论与方法的掌握有一定的欠缺。另外,大部分教师受外语水平的限制,难以及时了解国外最新科研动态。部分教师缺乏综合研究能力,不完全具备包括研究方案设计、资料收集和处理、调查研究和提炼研究结论的逻辑思维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研究素质。基于此,很多高职高专教师尽管力所能及地进行科研,也发表了不少论文,但科研成果等级总的看是偏低的。

科研条件不理想 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在科研课题申报、科研工作条件等方面与本科院校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尽管部分教师在开展科研工作方面有兴趣和激情,但要取得较好的成果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另外,很多高职高专院校本身经费就少,有限的资金已投入到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上,教师很难获得科研经费的大幅度支持。加之校际、校企、校政等合作交流的渠道不畅通,教师很少进行社会实践或到企业一线参与解决实际问题,而高职高专科研主要应以实践应用和实践开发为主,这就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科研团队合作少 很多高职高专教师缺乏团队合作意识,采取单打独斗的方式进行科研。部分教师由于科研能力较强通过这种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大多数教师而言,特别是年轻教师,由于不熟悉科研理论和方法,又没有组建科研团队,在科研的过程中摸索时间长,效果不理想。

科研精力不够 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高职高专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专业的调整充实和新专业的开设使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可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加大了高职高专教师的工作难度,无形中增加了教师职业适应的难度,给教师带来了较大的职业压力。同时,由于高职高专发展速度快,高职高专院校专职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比例很高,在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上“两头抓”,而高职高专学生难管是公认的事实,并且由于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专职教师少,课程任务重,高职高专教师负担沉重,从事科研的精力也随之减少。

提升高职高专教师

科研能力的途径探索

转变观念,增强科研意识 高职高专院校的内涵发展就是要处理好学校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形成特色,创出品牌。科研是高校的三大功能之一,教师不搞科研,就无法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动态与最新技术,就无法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高职高专教师要将学生培养成能不断摄取知识,自我更新、独立钻研、富有创新意识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方法进行指导。因此,从高职高专的健康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来看,高职高专教师要提升科研能力必须转变观念,增强科研意识。一方面,要加强科研的主动意识,有敢于尝试的勇气,积极参与各类课题的研究与申报,积极主动地到生产第一线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虚心学习别人科研成功的经验,通过积累,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完善制度,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高专院校很缺乏名家、大师级的科研领军人物。因此,在科研队伍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团队作用,高度重视科研团队的建设,争取走“外引与内培”相结合的道路,把重点放在对校内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上,依靠自身力量,不断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科研实际的自主创新、特色发展之路。同时,要大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提高高职高专教师的科研能力。

因地制宜,改善科研条件和环境 高职高专院校学术氛围不浓、科研条件不理想是客观事实,短期内也不可能彻底改变。但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而应因地制宜地创造条件尽量改善科研条件。如,可以通过积极寻求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利用他们先进的科研条件申报项目、从事科研活动;也可以通过校际、校企、校政合作等各种渠道参与地方相关部门的各种研究工作。这些都可以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突破科研条件困境的途径。

立足实际,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高职高专教师进行科研时大多数注重思辨研究,不注重与基础教育和相关行业密切联系的应用性、实践性研究。教师科研个体化和分散化导致很多科研选题层次不高,理论思辨多,实践研究少,导致成果实际应用或成果转化不理想。同时,大多数科研不注重社会需求,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知识与区域经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缺乏科研成果的转化意识。其结果是,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及科研服务于社会的作用发挥不明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突出。因此,要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必须引导教师从课程改革、专业建设等方面入手,真正做到以研促教、以研促改。

参考文献:

[1]肖晓莺,张稳根,蒙生木.论高职教师科研综合素质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7(3).

[2]李胜利.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

[3]谭荣波.提高师专教师队伍科研素质的几点设想[J].广西高教研究,1999(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