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护理教育学综述

护理教育学综述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31 15:11:14

护理教育学综述

护理教育学综述篇(1)

摘要:目的 了解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在针灸康复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针灸康复科护理专业实习生进行抽样,选取90例名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予以传统带教法,实验组执行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比较两组实习生培训前后考核成绩。结果 实验组实习生中医技能考核、理论、综合测评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针灸康复科临床教学中积极应用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可显著提高实习生中医理论与实际操作水平,保证临床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针灸康复科;临床教学

临床教学主要是指协助实习生将所学基础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进而获取继续教育所需的个人技能。在现阶段,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中医医院推行的临床带教方法主要以西医护理为导向,缺乏中医特色。为贯彻执行《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要求,彰显中医护理特色,必须要加大中医护理人才培训[1]。基于此,本文主要对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针灸康复科护理专业实习生应用中医护理带教临床路径进行带教,旨在探究临床应用效果,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针灸康复科护理专业实习生9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占有2例,女性有88例,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在(27.56±2.67)岁之间;本科45名,专科32名,中专13名。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这90例名实习生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比观察,每组45名,两组实习生年龄、性别、学历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予以传统带教法,待学生步入临床后,带教老师予以入科教育指导,并进行评估考核,阐述规章制度、科室环境,讲解日常工作流程。依据实纲要求,每周进行1次讲课,每月进行1次查房,并做好出科考核,其余时间跟班,按照工作与病人具体情况,当班老师进行适当讲解。实验组执行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第1d由带教老师进行接待,基于当天教学工作完成后进行入科教育与评估考核;第2d阐述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并熟悉患者;第3、4d进行操作示范,予以实践指导;第5d至2周介绍中医护理基本理论,阐述中医操作技术;第4周进行大纲要求实践,予以评估与综合素质考核。

1.3 观察指标

出科时,考核小组对实习生进行中医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掌握临床实习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培训后,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中医理论、操作、综合测评成绩明显较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两组实习生培训前后理论、操作及综合测评成绩综合比较(分)

组别 例数 培训前 培训后

理论 操作 综合测评 理论 操作 综合测评

实验组 45 67.89±19.08 54.58±9.78 76.56±3.41 90.77±6.26* 92.86±3.12* 94.83±2.55*

对照组 45 70.48±18.06 52.65±8.96 75.23±3.01 87.50±4.12 84.72±3.20 91.84±3.53

t - 0.661 0.976 1.961 2.927 12.217 4.605

P -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新型医疗模式,主要以患者为中,在现代护理质量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哈佛医学院在护理专业实习生带教中,将临床路径与其他带教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实习生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针对护理临床教学方法而言,以往主要应用学生跟班制,依据当天基本工作量,基于把握患者状况的前提下,当班老师进行适当讲解,在时间安排上具有不确定性,同时教学目标要求执行不固定,往往容易受带教老师素质或工作等因素影响而出现漏讲、不讲等现象,教学质量不高。在护理临床教学中,将临床路径引入其中,做好时间管理,可有效控制质量。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实习生中医技能考核、理论、综合测评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临床路径在带教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具体而言,在带教中,把教学计划进行直接,细化到各个护生实习生身上,并依据时间管理计划,带教老师以教学计划为导向,制定有目的性的带教模式,一定程度上对老师教学行为进行了规划,可避免出现重复教学等现象,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3]。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应用于针灸康复科临床教学中效果颇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朝霞,李青.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在中医院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11):1084-1086.

护理教育学综述篇(2)

【摘要】目的 打破传统带教方法,转变护生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意识,开发创造思维。方法 对40名轮转护生进行护理相关知识培训,健康教育宣教,每月组织教学查房一次,由所在科室的轮转护士轮流支持并授课,参与查房的新护生均接受提问并考核。结果 40名新护生专业知识水平、综合技能、授课能力显著提高。结论 开展创新思维带教护生,可有效提高新护生的临床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实习护生 创新思维带教

护理教育是一种培养护理专门人才的教育,护理服务的范围逐步扩大,服务的内容也日趋复杂,因而护理教育的发展,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护理观念从以疾病为中心的转变,新时期努力培养护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护生的科学与人文素质综合能力是临床带教的首当任务。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2010年我院来自不同院校的护理实习生40名进行带教观察分析,其中四年制女本科生12名,三年制女大专生28名,实习医院等级;三级医院。

1.2 方法

1.2.1 实验项目的确立和实施方法

1.2.1.1 项目内容 按照住院患者常规健康教育内容设计分为入院宣教、收集资料、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和出院指导5个分项目,每次试验完成1个分项目的授课任务需三学时,共15学时,安排一名指导老师。另一项目为教学查房。

1.2.1.2 实施方法

1.2.1.2.1 实施前布置任务 在授课前3天将本科室设计的健康教育路径情景素材发给护生,要求2人一组,分别扮演护士或者患者及家属 。其中,入院宣教要求护士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主管护士病区规章制度、作息时间、探视时间等内容;收集资料要求护士通过询问、体检等方式收集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方面的资料,然后将收集的资料向大家介绍;健康教育要求护士按要求对患者进行手术、疾病或特殊检查进行宣教;心理疏导要求带教老师叙述一段患者焦虑,恐惧的病历资料,护士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出院指导要求带教老师叙述一段病历资料,护士给患者进行出院指导,护士通过提前学习健康教育路径掌握与患者交流的方法及内容。

1.2.1.2.2 教学查房方法 每月一次,以病区为单元,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带教老师及实习护生组成,在带教老师指导下选择病例,对所有参加查房护士要求:必需事先了解该病人病情,查看病例、收集查阅相关资料,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提问。护士长带领查房人员查房,责任护士床边汇报病情,带教老师进行查体,检查患者护理措施落实情况。然后返回护士办公室,护士长对查体及护理措施落实情况总结,由护士长和带教老师进行提问,内容有:疾病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病情观察要点、用药安全知识、药物副作用及注意事项、护理安全以外防护,期间对护生回答问题及时进行修正补充,鼓励全员充分发言。最后由带教老师总结,护士长点评。

2 结果

通过上述两大项目演练操作,在评判结果中发现护生在接诊病人,观察病情能力,分析解决护理问题能力有所提高。

3 讨论

3.1 培养了护生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 良好的护患沟通是护理过程的关键,有文献报道,医院的护患纠纷大部分是由于护患沟通不良或沟通障碍所造成的[1]。教会实习生具有获取、交流的能力,懂得护理人员时时在与工作信息、知识信息打交道,必须学会观察、阅读、检索、记录搜集、提取、存贮信息的方法,并能以口述、文字表达等方式交流信息,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学会换位思考和跟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的方法,最终达到应用护患沟通技术的目的。

3.2 创新思维能调动护生学习积极性 实习前的模拟情景训练:实习护士上岗前,带教老师布置实习计划,使其明确实习要求及有关制度,其次是遵循科学的带教程序,对实习护士进行常规护理操作训练,护士礼仪的示范等。在有效沟通方面,可以尝试模拟情景训练,在模拟病房通过角色扮演使实习护士对患者从入院到出院进行全程护理,包括与医生、患者及家属、护士等不同角色的沟通,打破学生进入新环境不敢说、不会说的心理问题。同时配合护理新知识讲座、特殊病例床边教学、参与教学查房、当场提问考核等活动,充分提高了护生的实习热情,提供给护生无法估量的学习体验。在整个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为主导,护生为主体采用项目性行动导向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从以往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最终转化为师生间的互动,将理论和临床实际融入一体,促进了护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护生的知识更加完善和巩固。

3.3 创新带教增强了带教老师责任感 带教老师自身素质的好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基础和关键,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愿意学,老师愿意教,同时使师生共同探讨新理论、新技术、新业务的机会增多。带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一种紧迫感,在教学查房前老师必须广泛查阅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才能解答护生的各种疑难问题,真正起到指导作用,促使了带教老师自觉地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对带教老师的沟通知识储备和解决问题能力是一种严峻的考验[2]

3.4 提高了新护生的专业理论水平 通过健康教育与教学查房,促使护生在实施计划前必须翻阅大量资料,熟记理论知识,围绕在完成计划期间所得到的资料、信息及自己的动手操作,进行思维、推理、分析、归纳、总结,寻求问题的最佳解决方式,培养了其判断性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学查房由护士长或带教老师与护生进行双向提问答疑,是以临床问题作为激发护生学习动力和引导护生掌握学习内容的方法,让护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充分发挥护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的方式,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护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体现了创新教育的思想,顺应了“知识中心型”教育转变为“能力中心型”教育模式的转变[3]。

综上所述,创新思维带教激发了护生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培养了护生自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人际沟通交流和合作能力,提高了护理技能实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红霞.人际沟通实验教学方法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4):639.

[2] 余宝莲.护患沟通情景素材的开发和应用[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06:19.

护理教育学综述篇(3)

[关键词]心肺脑复苏术; 救护;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0- 120-02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ituation Teaching Lessons

ZHENG Wenjun

Shaoyang MedicalCollege in HunanProvince,Shaoyang 422000,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ituation teaching,focusing on teaching objectives, key points, difficult points and students’ analytical ability, teaching basic design ideas, teaching conditions, teaching competences as well as detailed teaching procedure design. Teaching procedures include three stages; case lead-in for nursing tasks and learning objectives; design on patients’ assessment and judgments and teaching activity; teaching activities design on patients’ cardiac arrest aid.

[Key word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Nursing;Teaching design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人数的增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规范教学行为,优化教学环节,加强教学沟通,“说课”活动已越来越受到管理者及教育专家的关注,并逐渐成为各学科衡量一节课好坏的重要尺标[1,2]。“说课”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指执教者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辩,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的一种教研活动。说课也可以说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表现。说课不仅要说清“怎样教”,而且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这是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增强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活动,现已经成为师资培训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1课程简介

“心肺复苏术”是《急救护理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是 3学时。《急救护理学》开设在第四学期,是护理专业的考试科目。 其前导课程包括了文化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同步课程包括了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精神病护理学等。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护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对病人进行系统评估,准确判断,及时发现急、危、重症情况,采取必要的紧急抢救措施,能主动配合医生实施后续的抢救与监护,同时培养护生有“时间就是生命”的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2本次课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定

2.1知识与能力目标

明确引起心搏骤停的原因、分类。掌握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能正确评估病人,及时发现心搏骤停。并对心搏骤停病人实施正确的心肺复苏术并主动配合医生完成脑复苏的救治与护理。

2.2态度目标

培养“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具备在面对急危重症情况时能沉着应对、冷静思考的素质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2.3重点及难点确定

上述目标中,对心搏骤停的分类是理论上的难点;能正确评估病人,发现心搏骤停,以及对病人实施心肺复苏术是能力培养的重点,也是难点。

3 学生能力分析

学生已系统学习了医学基础课、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对“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护理工作程序已非常熟悉,会对病人进行病史采集,会进行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

4基本思路等的设计

设计临床案例,营造仿真的急救环境,利用高级综合模拟人(ECS)表现案例中病人心搏骤停状态,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收集资料,对“病人”进行病情评估与判断,并实施心肺复苏术。ECS的真实反应以及这种与临床情境完全相仿的实践,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3,4],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与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获得真实体验,从而高质量的完成教学目标。

5教学条件设备

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分实训区和教学区。实训区配备高级综合模拟人(ECS),具有生理驱动功能,对抢救、用药有反应; 教学区可容纳70人左右上课,有电脑及投影设备。

6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教师要了解学生前期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能熟练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要能够进行情境设计,会使用ECS基本使用方法;能驾驭课堂,控制教学进程。

7教学过程设计

7.1 案例导入引出救护任务与学习目标

7.1.1案例展示 PPT展示与讲解病案;梁珊、女、49岁, 车祸后14 点30分被送入院。14点 40分突发心搏骤停。时间 5min。

7.1.2分析救护任务,引出学习目标 学生通过正确对病人进行病情评估,判断病人可能出现了什么情况?如何对该病人进行急救? 时间10min。

7.2第一个目标――对心搏骤停的评估与判断

7.2.1明确心脏骤停发生的病因及分类 根据心肺脑复苏术的流程来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7.2.2评估学生对心脏呼吸骤停病人进行病情评估。①用仿真综合情景模拟系统表现出上述案例,设计出心搏呼吸骤停的生命体征。学生2人扮演成家属及汽车司机,另外3人扮演值班护士,正确接诊病人;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护理体检。时间 10min。②学生汇报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判断:T:35℃;大动脉搏动:消失;R:微弱; Bp:测不到; 瞳孔:散大;拍打病人肩部、呼喊病人:无反应。时间 5min。③教师引导学生点评:对上述3位扮演护士同学的表演指出优点及不足,归纳心搏呼吸骤停的病情评估要点,学习其临床表现及判断。 时间20min。

7.3第二个目标――对“心肺脑复苏术”救护的教学活动设计

7.3.1教师扮演护士按“心肺复苏术”流程实施急救术病人取去枕仰卧位于平地上,松解衣带: ①畅通呼吸道;②口对口人工呼吸;③胸外心脏按压。时间 25min。

7.3.22名学生扮演成护士实施心肺脑复苏术教师注意提醒全体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参数变化,注意引导学生与第一次检查的参数进行对比。遵医嘱用药:如盐酸肾上腺素、纠酸药等,注意其用法、用量。时间 40min。

7.3.3老师引导全体学生对2名学生的演练情况进行点评强调急救意识,冷静态度及团队协作精神。引导学生掌握心肺脑复苏的基本急救过程。时间15min。

7.4本次课小结与布置作业

师生再次分析整个心肺脑复苏术的情境及演练过程;归纳心搏呼吸骤停的病因和分类、病情评估要点及心肺脑复苏术的操作步骤。布置课后作业及预习内容等。时间10min。

综上,通过说课活动,一方面可提高教师,特别是医学临床课教师的素质,有助于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的医学专业教师[5];另一方面,在说课过程中,教师向同行和专家阐述教学设计及其依据,对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方式的发展,教育理论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教学过程的研究和反思,无疑都是一种可取、积极而有效的途径[6],因此说课应成为医学临床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5]。

[参考文献]

[1]徐文基.“说课”在高师学科教学中的作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20(4):7-9.

[2]刘诚杰.论新课标下的说课[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7,17(4):27-29.

[3]杨延桐,李秀杰,文小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化实验教学改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7(2):198-200.

[4]李斯伶,张青.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波尔护理学院实践教学的特点与启示[J].护理学杂志,2007,22(23):13-15.

[5]朱前进.说课――医学临床课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2):6-8.

护理教育学综述篇(4)

一、要充分理解小学美术学科的思想教育内容

1.突出体现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上。小学美术学科的一个最基本的品质就是丰富的情感性,其实这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其责任感,并能够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2.突出体现在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上。通过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有利于全体学生熟悉美术的内容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3.突出体现在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上。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小学美术教学则能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4.突出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上。创新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

5.突出体现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上。美术教学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对促进人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

二、要认真分析小学美术教学的环保教育因素

1.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里,着重渗透构思与创造环境的环保教育因素。因为“造型•表现”领域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所以在渗透环保教育方面要突出培养学生构思创造、表现环境的能力。

2.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里,着重渗透设计与美化环境的环保教育因素。因为“设计•应用”领域主要是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对此在这一领域强化美化环境意识效果尤为明显。

3.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里,着重渗透热爱美丽大自然、抨击破坏环境行为等环保教育因素。因为“欣赏•评述”领域是让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美丽的大自然、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同时增强他们敢于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的意识。

4.在“综合•探索”学习领域里,着重渗透提高环保意识以及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环保教育因素。因为“综合•探索”领域是让学生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各种问题的美术学习活动,它融“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于一体,并与其他学科和现实社会相联系,因而是渗透提高环保意识以及树立环保责任理念的最佳领域。

三、要不断探究小学美术教学的环保教育方法

护理教育学综述篇(5)

【关键词】竞赛教学法教学方法护理教育。

1.竞赛教学法的类型

1.1个人竞赛

个人竞赛是以个人为基本单位,人体与个体之间,形成竞争关系,相互进行竞赛[1]。因个人竞赛参与人数较少,涉及面不广,故在护理教育中应用相对较少。

1.2团体竞赛

团体竞赛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开展竞赛活动[3]。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由组长和组员组成。组间相互竞争,组内相互合作。团体竞赛,组织形式灵活,竞争与协作得到了有机统一,满足多方需求,因此在护理教学中运用范围更为广阔。

2.竞赛教学法的应用现状

2.1基础课的应用现状

为了突显护生的主体性,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护生。广大护理教育工作者,通过运用竞赛教学法,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基础课的理论课中,史杰将竞赛运用在人体解剖学中,提升了护生职业素质[4];肖强通过在医用化学课堂上,开展竞赛活动,达到了促学、促教和促改的目的[5];孙忠亮在病理学基础课堂中,举办知识竞赛,培养了护生的学习兴趣[6]。在基础课的实训课中,陈小晶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通过比较传统实训教学法和分组竞赛法,发现运用分组竞赛教学法的护生教学评价更高[7]。由此可见,竞赛教学法在基础课理论和实践教学中都得到了广泛运用。

2.2专业课的应用现状

竞赛教学法在专业课中,也发挥着自身的优势。例如:叶岚岚将模拟竞赛的方法应用于内科护理学的理论课中,发现提升了教学效果[8];吕静将PBL结合小组竞赛教学法融入在急救护理学的理论教学中,发现比单独应用PBL和传统教学法,更有利于培养护生的团队协作精神[9]。在护理专业课的实训教学中,郭娟将分组竞赛法应用于儿科护理学实训课中,通过比较得出分组竞赛法比传统教学法更有优势[10]。张彩娟通过运用小组竞赛式技能实训法,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动机[11]。迟晓华在急救护理学的实践教学中,采用小组自学竞赛考核教学法,发现增强了护生的实践能力[12]。综上所述,竞赛教学法在护理专业课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且运用形式丰富多样。

3.应用效果

3.1提升护生的综合实力

将竞赛教学法运用于护理教学中,能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有效调动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护生的主导性,提高护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护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激发护生团队意识,提升心理素质[13]。由此可见,竞赛教学法有利于提升护生的综合实力。

3.2教学相长,师生共进

竞赛教学法的实施,对教师和护生都具有挑战性。教师在组织竞赛的过程中,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实践技能,才能及时纠正护生的错误。护生为了争得第一,在准备竞赛的过程中,会加强自主学习,相互进行商讨。遇到难题,护生会积极主动向教师请教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最终师生的能力都得了提高[14]。

护理教育学综述篇(6)

【关键词】通识教育 课程设置 高职 护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7-0073-02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文,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以往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论述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其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其二,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如:“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等等。这类定义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其三,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论述。如:“给20岁~25岁的青年一种关于人类兴趣的所有学科的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的思想的教育类型”。这类定义认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

一、加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通识教育就是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理论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共同文化教育,涵盖了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等知识。通识教育也是做人的教育,教育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如何做人,把就业和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将大学生培养成符合时展要求的社会建设者。基于这一出发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的配置应符合国家指导性的规范,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符合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课程体系的融合是在通识教育这个大前提下完成的。通识课程的教材提供更多的信息,更深刻的内涵,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把必要信息尽量全面的传达给学生。而实习和实训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促进通识教师队伍的成长,尤其是双师型教师。[2]

综上所述,要培养出高素质、多技能的高职人才,就必须加强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

二、通识教育与护理专业的联系

1.通识教育对护理学科发展的要求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从通识教育的角度来审视和探索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和改革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提高护理专业的人才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1]通识教育强调在掌握基本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自己以及自己和社会、自己和外界环境等多种关系作出正确判断,培养正确处理的能力。[1]

自20世纪中期以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以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标志的科学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护理学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快速发展的阶段。护理学科的性质与内涵通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其次是护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整合越来越明显;第三是医学模式逐渐由单一的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等多因素构成的复合模式。护理学科的这些发展特征,对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知识结构的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护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护理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更为宽广的知识背景、人文社科知识、文学艺术知识、政治历史知识等等。只有这样才能顺应21世纪护理学科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识教育既是时代的选择,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3]

2.通识教育是护理学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

现代护理专业人才首先应该是和谐发展、人格完整的人,其次才是护理方面的专门人才。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护理教育一直强调培养学生认知、适应、掌握、发展护理专业知识的能力,教师着力于教会学生专业知识,教学内容也基本上集中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的纯科学方面,而忽视了让学生从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等根本问题上去审视、改变和培养自己,因此教育的纯“工具意识”和“职业至上”的观点对护理教育的影响较为严重,导致我们大多只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层面上去判断事物、思考问题。其结果是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却有缺失健全、完整的人格。作为一名和谐发展的护理专门人才,其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是建立在文化素养之上的,特别是文史哲知识之上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深刻理解人类的快乐与痛苦;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才能总结和反思过去,展望和把握未来;只有奠定了一定的哲学基础,才能积累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进行专业教育,更要加强通识教育。而护理学专业通识课程的设置,顺应了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护理学是一门典型的技术应用型学科,护理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护理教育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种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重视实践教学而轻视理论教学的现象。在过去的护理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片面强调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片面强调学生岗位任职需要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片面强调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而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人文社科知识、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等相对不足。这些都会影响学生作为一个和谐的人、完整的人、健全的人的全面、整体和长远的发展。[3]因此,通识教育是护理学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势在必行。

3.通识教育对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影响

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现代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能独立分析和解决护理专业常见问题、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创新意识和持续发展能力并工作在医疗卫生单位第一线和国外医疗机构的护理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中,全面发展“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关系、团结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单一的政治理论课程和学时有限的人文修养一类的课程难以达到和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同时,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越来越要求护理人员具备广博的通识知识及相应的修养,可以说通识知识及其修养已成为高标准完成护理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衡量护理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而要满足这些条件、达到这些标准是需要经过专门教育和培养的。要实现护理专业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加强通识教育,增强学生政治、历史、人文、艺术、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积极、主动地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的思想和模式引入教学,改革课程和改进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如何做事的同时,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3]

三、通识课程的设置

1.国外高校通识课程的设置

通识教育课程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还是核心课程。跨学科综合课程是通识课程的主要形式之一。美国多数大学根据自身通识教育理念组织一组或多组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必选或限定性选修。如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包括: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道德思维、科学与社会分析等领域。

加强人文教育,形成文理兼容的教学模式,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学生选修本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领域课程,如文、史、哲、艺术、法律、自然科学等。

实行学分制,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和多专业辅修。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有利于学生的能力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复合型人才。

国外高校通识课程的设置对我们有借鉴和参考价值。我国高校也在努力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通识课程。[3]

2.护理专业通识课程的设置

因此,在保证学生所学专业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将人文社会学科的基本理论、人文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中。同时逐步增加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数和课时数。除开设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通识教育课程外,在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中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加大通识教育的宽度。如在必修课中开设大学国文、中国文史、法律等课程,在选修课中设置政治与历史,文学与哲学,科学与艺术类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需要进行选修。学校应加强通识教育的力度,对学生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作出相应规定,并要求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必须修满一定学分。

护理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主要内容,也是加强通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应该从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高度认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划,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育,把学习、实践、体验通识知识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 刚.论护理教育中的通识教育.护理学杂志,2006.21(4):70~71

护理教育学综述篇(7)

关键词 妇产科护理 教学 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71;G642.4 文献标识码:A

护理专业中最重要的一门科目是妇产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工作中既需要对母亲负责,又需要对婴儿负责,可谓任重而道远。随着社会的进步,医院开始由传统的生物学模式转变成了社会医学模式,社会对于护理工作人员的人文素质越来越重视。在临床的相关工作中,妇产科与内外科等相关科室的工作相比,妇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妇科疾病以及保健等都是比较难以启齿的话题,对患者的隐私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因此,在妇产科的相关护理工作中,护理工作人员除了要有专业的技术之外,还需要有专业的人文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等。加强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之一,诸多医学专家对于如何改进相关教育教学方法并且注重患者的相关隐私课程都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如何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保护好患者的人格以及尊严已经成为妇产科护理专业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将以妇产科护理教学为实例,分析妇产科护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1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教育(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知识的传授来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使之化为内在的修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将人类的文化知识理想化、素质化,使得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有效提高。人文教育中主要把情感、意志以及能力等相关因素综合而成,其主要表现为一个人的修养以及气质。人文素质教育在实质上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以病人的内在需求为中心来开展相关工作。人文素质可以被划分为以下3个方面:人文态度;人文情感;人文知识。上述3个角度都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教给护理学生相关妇产科知识时,需要着重注意内在人文素质的培养。

本文中所研究的妇产科,其主要对象是女性,护理工作人员需要掌握好女性的基本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充分满足女性的心理需求,继而能够在关注妇产科患者的病情时,也能够提高获得患者的总体满意度。但是,由于在医学教育中常常存在一种误解,只是单纯的将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科知识方面的教育,时间一长,其弊端展露无遗。例如,对于乳腺癌患者而言,切除掉意味着失去了女性的象征物体,但是如果不接受相关手术又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此时,护理工作人员就应该向患者耐心劝告,分析其利弊,充分尊重患者自己的选择。这其中不仅仅体现了护理工作人员对于患者的悉心关怀,也体现出了人文素质的内在要求。

2妇产科护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1)加强妇产科护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需要在理论教学中进行。在妇产科的相关专业知识的教育教学中,需要向学生普及社会教学以及伦理教学的基本知识。对于伦理争议比较大的检查以及手术,需要教育学生做出合理的伦理选择。例如,对于未婚却患有子宫肌瘤的患者来说,需不需要建议其做阴道检查,这其中需要考虑到道德伦理以及法律伦理等相关问题;(2)需要教师在实践教育教学中加强言传身教。在临床的实习过程中,带教的教师在带领学生查房时,需要与妇产科患者进行亲密的沟通与交流,在细节处对患者做到无微不至的关心。从而让实习的学生能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之后的临床工作中能够在客观上认识好护患关系。在书本上不能够完全学到的知识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够学到,对妇产科患者需要充分的了解以及信任,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人格。对于一些有自我风格以及习惯的患者来说,需要充分尊重其选择,在检查患者的身体之前需要详细的询问患者有什么不舒服或者不能够忍受的地方,希望患者能够及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在给患者换药时,假如要暴露患者的身体,需要充分的尊重患者要遮挡的需求,而不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处理事情。上述几个具体的对待患者的要求需要带教老师能够亲自示范,从而加强学生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解,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以一颗人文关怀的心来服务妇产科患者。

综上所述,人文素质教育需要贯穿妇产科护理教育中的整个过程,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以及高修养的护理人才,提高妇产科患者对于医护工作人员的总体满意度。对妇产科患者能够进行良好的交流,继而发现患者的隐秘要求,增强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杨秀兰.浅析人文素质教育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1(21):1309-1319+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