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启蒙文学

启蒙文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2 15:26:25

启蒙文学

启蒙文学篇(1)

启蒙文学是指盛行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保守的封建势力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价值观之间的一次巨大的冲撞。启蒙文学的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教诲性;2、具有民主性,提出为第三等级的文学地位而斗争;3、注重运用人民的语言和人民乐于接受的文学形式。

(来源:文章屋网 )

启蒙文学篇(2)

关键词:幼儿文学;启蒙教育;故事

一、幼儿启蒙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文学

1.幼儿文学

儿童文学是指适合于各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能够帮助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适宜他们接受能力、审美要求的这一类文学,对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来说,幼儿文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幼儿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启蒙教育意义

幼儿文学作品的教育性,除了在品质、思想、情操、道德的教育外,还有美感教育、知识教育等等方面,都是不可忽视的,也同样包含在这个范围内。例如:栓栓小朋友说:“我想到月球上盖好多的围墙”,姥姥问他为什么呢?他说“可以把我尿湿的裤子晾起来呀”。因为栓栓上小班时经常尿裤子。所以天真的发问,表现出孩子对这种美好图景的倾心和向往。

二、幼儿文学在幼儿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及重要意义

1.幼儿文学能够让儿童体会到愉悦与正面的情绪

高尔基说:“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有一次,我们中班上了一节综合活动课《我爱我家》,我问道:“爸爸、妈妈很爱你们,你们心里面是什么样的感觉?”艾博说:“是甜甜美美、特别高兴的感觉。”乐乐说:“是我想亲亲她的感觉。”听完后,我感觉这就是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

2.幼儿文学在促进幼儿想象力发展方面作用巨大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在一节美术活动时,小石头小朋友的画让我大吃一惊:他的画平时完全不同。我急切地问道:“你能把你的画给我讲一讲吗?”他兴奋地看着我说:“我最喜欢坐在盆子里,让妈妈给我洗澡了。”原来他的妈妈不在奎屯工作,在乌鲁木齐上班,一个月才回来一两次,平时都是奶奶照顾他。所以每当妈妈回来后,都会给他洗澡,他觉得自己最幸福的时候,就是和妈妈一起洗澡了。哦!我明白了,孩子因为在与妈妈一起洗澡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幸福和妈妈的爱,所以才画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如此丰富而美丽的图画。

3.幼儿文学在幼儿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强调,“教小孩要从小教起”,“一开始就要教好”,人们在幼儿时期可塑性最强,也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在向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过程中,幼儿文学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和教材。

4.幼儿文学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

幼儿文学是文学的一种,和其他类型的文W作品一样,蕴涵着情感的美、思想的美、语言的美,在幼儿审美的培养过程中,它可以充分满足幼儿的审美需求,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

5.幼儿文学对幼儿是非观形成有巨大影响

记得有一次,我给小朋友讲《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大家都听得很仔细,过一会开饭了,我给他们盛好饭小朋友高兴地吃起来,正在大家安静吃饭时,李×大声笑着说:“老师,闫×像你讲的大公鸡一样是漏嘴巴。”全班小朋友都看着他笑了起来。我走过去告诉闫×:“小朋友说的对不对呀,我们要从小节约粮食。但是小朋友做错了我们要给他机会改正,不能嘲笑他。”小朋友点点头。

三、幼儿文学的启蒙教学的策略

1.以多样化的阅读形式深化文学作品阅读

例如,对《拔萝卜》这一故事的讲解,我们就其内容和特色,开展了“拔萝卜表演区”“图书制作”等相关的活动,让幼儿通过活动让孩子们相互友爱理解故事。又如,绘本《七色花》我们可以引出“各种颜色”“夏天到了”等活动。再如,在作品《拔萝卜》的活动中先让孩子们去欣赏、感受故事,在让孩子们去观察、认知、探究、绘画。最后让孩子们感受他们之间的友爱,体验情感。

2.为幼儿提供自由放松的环境

(1)在幼儿园创办书吧,以及各班的图书角都放一些幼儿文学读物。

(2)创办创意区,让孩子自己欣赏交流。

3.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

阅读活动的形式并不是死板的。在平日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我们主要采取平行阅读、集体阅读、开放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以及亲子阅读等方式。

四、幼儿文学启蒙教育中的误区

1.以成人的审美取代幼儿的审美主体地位

这个误区包括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在出现以大人的审美要求为主来要求孩子,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成人为中心来灌输成人的思想。二是教师主观臆断去猜测幼儿的审美取向,并将这种审美方式强加给幼儿。

2.忽视幼儿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是成人从教育感化幼儿的方法,把审美教育当作德育和智育的辅助手段,比较注重幼儿阅读作品中真善这一方面的意义,但却往往忽略了幼儿创造美、欣赏美。二是偏重对作品进行科学性分析。

应该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在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的前言里强调:“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子孙后代。”由此可见,中外优秀的、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以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和独特的审美特质为儿童所喜爱。

参考文献:

启蒙文学篇(3)

    (一)启蒙运动直接促成启蒙文学的产生

    启蒙运动的核心内涵是理性主义,理性的基本内涵是通过人们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进行对事物的认知。理性主义认为应当通过人们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进行对事物的认识。理性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是欧洲在从中世纪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当中,从事工商业的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壮大。商品经济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处于受压制的地位;商业活动受到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的严重限制的现实状况,使得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改变自身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被压制的地位;资产阶级反抗封建王权的需要形成了启蒙运动产生的阶级、社会基础。启蒙运动的主导力量是一部分追求理性精神的知识分子。他们成为启蒙运动主导力量的根本原因是在欧洲逐步异化并偏离基本基督教信仰精神的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中世纪的天主教会由于受到世俗贵族势力的渗透而逐步腐化。因此,启蒙运动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直接促成了启蒙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启蒙运动的时代背景使得启蒙文学带有思想政治倾向

    启蒙运动的时代背景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进行激烈的斗争的年代。因此启蒙文学从产生开始就带有十分明显的思想倾向性并同政治理论主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众多启蒙思想家通过文学形式宣传自己的思想政治主张,这给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艺术带来了鲜明的政论性特征。为资本主义制度鸣锣开道,向封建制度本身进行猛烈攻击是启蒙运动时期文学艺术的重要时代使命和历史特征。

    二、启蒙运动的精神主张对文学的影响

    (一)启蒙运动的精神主张促成以思想主张为主流的启蒙文学

    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艺术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突出理性精神。在牛顿等人的推动下,对世界的认识本身甚至上升到了对上帝进行思考的深度和高度。这些大胆的思想主张为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一时间,倡导怀疑、思辨的理性精神成为了文学创作的主流。在文学作品当中,将普通的个人作为直接的描写对象并号召人们进行个性化的发展和生活,成为当时的启蒙作家普遍反映出来的思想主张。

    (二)启蒙运动的精神主张使得文学成为政治理论载体

    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形式在当时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中,通过作家本身的思想观点和文字描写显现出鲜明的政论性特征。这一时间内,很多思想家本身就承担起了启蒙作家的功能。卢梭、洛克、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等着名的启蒙思想家将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应用于社会政治领域形成了现代西方政治学理论,这些政治理论主要通过当时的文学形式表达出来。

    1.形成以民主思想为主的文学

    卢梭是民主思想的集大成者。卢梭通过文学形式折射了他的这些主张。《忏悔录》《新爱洛绮丝》是他的两篇着名的文学作品。《忏悔录》与以往的启蒙主义文学作品不同的是,该书注重平民的思想品质、感情和性格特点。卢梭在《忏悔录》中以诚恳直率的态度完整地记述了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内心动态的各个方面。他的另一部作品《社会契约论》,将这些文学作品中折射出的政治主张集中总结和反映了出来。在政治主张中,他主要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国家和社会的形成是个体为满足自身利益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所形成的总体。国家中每一个个体的目的是通过集体的存在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基于这样的分析,国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当在政治地位上保持平等。没有任何一个公民在国家当中应当具有比其他人更高的甚至能够奴役其他人的权利。当国家不能保证自身利益时,个体可以选择离开国家。国家政治权利的形成是公民为实现个人利益将公共权力提交给一些具有决策能力的管理者的过程的结果。由于公民推举政府的初衷是实现个人利益,因此公共权力的持有者具有保障公民利益的职责和义务。

    2.自由平等思想的文学体现

    启蒙运动中的重要思想主张是自由平等思想。这一思想在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作品当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在政治思想理论当中英国政治学家洛克旗帜鲜明地主张自由的观点。洛克以基督教神学作为依据,提出“天赋人权”的主张。天赋人权中主要包括的权利有追求个人幸福权、生命权和财产权。洛克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人类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应当是向上帝赎罪,上帝赋予人们自由意志。人应当具有自由的思考能力。洛克的自由思想主要集中于人们思想的自由和政治自由。但自由具有一定限度,不能伤及其他人的自由,危害其他人的利益。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关于国家应当保障个人利益的观点也包括个人追求合法权利的观点,因此也蕴涵一定的行为的自由主张。在基督教神学的视野下,人类具有原罪,人的生命过程都是向上帝赎罪的过程,因此人的本质是相同的,人的地位应当是平等的,这一神学观点也为平等观念奠定了基础。在理性主义得以广泛传播的背景下,这一观念也逐渐被人们发掘出来。

    3.法治思想和分权制衡思想形成的政治文学

    启蒙文学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是同样身兼文学家和思想家于一身的孟德斯鸠。孟德斯鸠是法制和分权制衡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着名的文学作品是《波斯人信札》。在作品当中,他通过小说的形式将自己的法治思想逐渐描述开来。在《论法的精神》当中,孟德斯鸠提出了社会政治的基础应当是公正的法律制度。在孟德斯鸠的主要观点当中,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具有相应的规律,上帝在创造世界与规律之后就让世界按照规律进行运转,而人类社会应当具有的规律就是社会的法律,社会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才可以正常运转。在基督教神学当中,由于人类本身具有原罪,因此人们在面临一定的特殊环境时就会产生犯罪的可能。政府组成人员同样也有可能违背公共利益而以权谋私,因此应当进行分权制衡以对政府进行约束和监督来保障公民的利益。

    三、启蒙运动对欧美当今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促进西方现代文化的独立思考精神

    理性精神强调人们按照自己的思考对事物进行推理以进行对现实事物的认识。进行理性思考的过程当中,人们应当具有充分怀疑的精神,敢于突破旧有传统进行创新,鼓励人们大胆怀疑。这种思想主张促成了西方现代文化中的独立思考精神的产生。西方现代文化中强调的独立见解的思想观念来源于理性精神,并在西方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在西方的教育模式下,人们被鼓励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开拓,勇于怀疑权威,挑战权威,使欧美思想文化层面充满了进行自由交流、大胆创新的氛围。

    (二)西方文学中人本主义的产生

    人本主义是在启蒙思想当中占有重要成分的观念。理性精神本身要求人们按照自己的思考推理和认知事物。在人们的认识过程当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应当被充分调动和运用。人作为思考主体的价值和尊严应当被广泛认可尊重。在现代欧美文化中,这种产生于人本主义和理性精神的观念已经广泛推广。现代欧美社会强调的人道主义、人权等观念就是在启蒙运动的人本主义倾向的影响下发展而来的。目前,在欧美各国,人道精神已经被广泛认可并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死刑的废除、国际人道主义组织的广泛建立和发挥作用都是人本主义的重要表现。

    (三)西方文学中个人价值的体现

    由于理性精神和人本主义精神建立的重要基础是人个体能动性的发挥,因此个人的价值和作用在现代欧美文化中被广泛肯定,独立人格也因此在现代西方文化思想中被广泛肯定。个体的独立性是人们进行理性精神指导下的独立思考的重要条件。独立思考的意义和价值需要个体的独立作为实现条件。在社会生活当中,民主的政治环境也为个体实现价值和尊严提供良好的现实保证。

    (四)选举文化的产生

    在欧美社会当中,强调自由平等和民主法治的政治思想氛围是思想文化重要的特征。经过大革命和欧洲的广泛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欧洲现代社会已经基本形成了民主政治制度。代议制民主所产生的选举文化,已经成为欧美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欧洲现代社会当中,人民实现政治诉求的方式已经逐渐多元化并得到充分的拓宽。人们通过具有法律保证的参政渠道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见解,也更加促进了欧美文化中的其他诸如重视法制和契约等特征。

    另外,经过启蒙运动建立起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也为欧美文化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市场经济模式中强调的公平交易和诚信精神广泛存在于欧美文化生活当中。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共道德标准在西方社会当中正占据着越来越主要的位置。但欧美各国由于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程度不同,也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差异性。现代欧美文化可以被概括为西欧文化、南欧文化和东欧文化等基本形态。由于启蒙运动长期以英国和法国为核心,因此法国和英国等国具有的理性精神更加明显。南欧文化具有更多的传统文化倾向,更加重视家庭的作用,法治精神弱于西欧国家。东欧国家相对其他国家比较缺乏民主精神。

    四、结语

    欧美社会生活的形态深刻地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在欧洲现代社会当中已经基本变成现实,启蒙精神的思想内核已经成为西方各国的重要精神特质和内涵,对西方社会发展前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J].学海,2011(01).

启蒙文学篇(4)

【关键词】启蒙阶段;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一般来说,小学生作文写作的启蒙阶段处于二、三年级,启蒙阶段的写作教学不仅影响到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而且还关系到是否为学生日后的写作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小学生启蒙阶段的作文教学非常关键,需要语文教师积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积累与写作训练,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注重培养小学生启蒙阶段的写作兴趣

写作是一种需要小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活动,对于处于写作启蒙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写作无疑是令他们头疼的一项课业,许多小学生甚至惧怕写作。为此,语文教师需要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启蒙阶段小学生的写作兴趣,积极鼓励小学生进行写作,并让小学生乐于写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采取榜样激励策略,调动学生对写作的兴趣。由于每一个学生都存在认知能力的差异化,因而有些小学生在写作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天赋与能力。同时,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还不高,他们极易受到周围环境与人物的影响,于是乎语文教师可以采取榜样激励策略,通过挑选学生作文当中优秀的部分作为典范,以此来调动小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如语文教师可以专门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设置一个优秀作文展览专栏,将学生作文中优美的语句或段落标识出来,从而为学生之间提供相互学习与借鉴的机会,以榜样激励的方式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氛围的写作环境,以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采取评语激励策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动机。教师的点评对小学生影响非常大,学生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都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为此,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可以采取评语激烈策略,以鼓励与表扬学生写作为主,对学生的作文予以正面的评价,从而激励小学生对写作的信心。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当根据学生个人的能力差异进行不同层次的点评,及时发现学生写作中的进步与长处,积极鼓励与肯定学生的努力,使鼓励与表扬评语成为催化剂,以激发作文启蒙阶段的小学生对写作的积极动机。

二、运用阅读策略,引导启蒙阶段的小学生写作

古语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此足以说明阅读与写作的紧密关联。于是乎,在小学生写作的启蒙阶段,语文教师应当积极运用阅读策略来引导小学生进行写作,教育小学生多多阅读相关的书籍或优秀作文,从而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同时,让小学生尝试着进行仿写训练,以锻炼小学生的文字功底。

(一)重视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言的积累实际上也是一种基本功的锻炼,教师在进行启蒙阶段的写作教学时需要引导小学生多阅读文章、诗词等,有必要时还可以摘抄或背诵优美的语句或段落,从而为小学生的后期写作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小学生的语感。写作需要通过语言来实现表达,因而语言是写作的基础,而语言的积累可以为写作提供资源,如此小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就不会因词汇量或语言匮乏而困扰,他们能够轻松的表达心中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二)实行仿写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类与生俱来拥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尤其是对于二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记忆力最佳时期,因而这一阶段他们的模仿能力也是非常惊人的,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将这种模仿能力用于写作中,通过仿写训练来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活动,作者将其在生活中所发现、体验到的一切美的事物融入到写作里,从而描写出动人的美词佳句。如此,小学生可以在这些美词佳句的基础上进行仿写,根据自己所观察与体会到的美好感受投放到写作中,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也能写作优美的语句。

三、合理利用课堂时间,训练启蒙阶段的小学生写作

现今,随着语文教学对写作教学的越来越重视,在学期的教学大纲中也安排了写作的课堂教学时间,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写作课堂教学可谓教学大纲中的重中之重。为此,语文教师应当抓住启蒙阶段的有利时机,合理利用课堂时间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写作能力。

(一)创设自由、开放的写作课堂情境,鼓励学生表达与写作。语文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开放的写作课堂情境十分有必要,传统的写作课堂教学过于古板、约束,不利于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写作空间。而创设自由、开放的写作课堂情境,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氛围,在这里教师鼓励与引导学生自由表达与创作,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观察到的一切写下来,或是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而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也有利于学生的写作。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事实上,写作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再造想象,写作者常常以生活为源泉,通过细心、敏锐的观察来积累写作素材,而后在已有素材基础上进行无限的想象,想象是写作的剂,能够丰富作文的可读性。而学生想象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眼界与拓展能力,这些都会在其写作中体现出来,从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语文教师在对启蒙阶段小学生进行课堂写作教学时,需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促进其写作水平提高的一大途径。

参考文献

[1] 吴希胜.小学作文”生活·积累·表达·评价”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9).

启蒙文学篇(5)

关键词: 文学启蒙 艺术批判 《呐喊》 《彷徨》

思想启蒙、艺术批判、国民性、革命者一直是鲁迅文学研究的主要切入点,一直以来,文学界对这些方面的研究都习惯于将矛头指向“阿Q”这样的“愚民”,却忽视鲁迅对所谓的“知识精英”们的不满。事实上,鲁迅之伟大不在于他批判了多少掩耳盗铃、不能自圆其说的阿Q,多少麻木不仁的“看客”,而在于他以冷静的思维、锋利的笔锋挑战着“精英分子”们的话语权,揭开了中华民族现代启蒙的序幕。

一、从“呐喊”到“彷徨”的变化

《呐喊》和《彷徨》是鲁迅小说集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也一直是后人研究的重点内容,这两部小说具有整体性,都创作于时期,体现了鲁迅创作初期的思想动态,然而这两部作品存在很多不同之处,阐述了鲁迅从呐喊到彷徨之间经历的生活变动及心理变化。鲁迅曾在《呐喊》的自序里说明了所谓“呐喊”,是他年轻时期的梦想里难以忘却的那一部分梦想,如去南京求学、去日本留学、放弃医学从事文学等,所有梦想都表达了鲁迅的最终目的――唤起正在“沉睡”的国民[1]。鲁迅在将这些梦想付诸实践之后深切地体会到无人理解的寂寞和慷慨激昂消失后的失落,但是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于是鲁迅开始了呐喊,为了他声嘶力竭的呐喊,鲁迅将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勇敢地批判社会的弊端和各种丑恶现象,如其中的《兔和猫》、《鸭的喜剧》这两篇寓言体小说,利用象征这一表现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弱肉强食、极度不公平的生存原则,深刻表达了鲁迅自身对当时社会的怀疑和失望。

从1923年开始,鲁迅开始了从“呐喊”向“彷徨”的转变,1923年可以说是鲁迅沉默的一年,我们能看到的创作于1923年的作品只有《看了魏建功君<不敢盲从>以后的几句声明》和《关于<小说世界>》两篇。1923年,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向他递交了绝交信,“兄弟失和”成为鲁迅人生的重大转折,多年以来辛苦维系的感情和责任毁于一旦。接连的打击使鲁迅大病一场,使他陷入更加虚无、孤独的心境。正如他在《野草・希望》中说的:“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吗?”[2]

然而,1923年也是鲁迅人生中非同寻常的一年,经历了1923年的鲁迅,开始从激昂的呐喊回归内心。结束后,启蒙团体分散,《新青年》解散,鲁迅又一次体会到落寞:先驱者为何分化了?启蒙还有意义吗?黑暗社会的力量几乎吞噬了启蒙者自身,在这种情况下,鲁迅感受到的绝望被无限放大,其同期作品《野草》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这些变化。但是,鲁迅并没有被击垮,其同期作品《华盖集》等就是有力说明。

值得一提的是,《呐喊》的封面都是由鲁迅亲手设计的,同样体现出不同时期鲁迅的心理变化。《呐喊》的封面以红色为底色,整个封面由黑、红两色构成,封面上部三分之一处是一个黑色长方框,框内用红色书写“呐喊鲁迅”四字。黑色代表着鲁迅对中国现实的认识,而红色是生命的颜色,代表热情和生机。黑红相间的封面上,红迫着黑色,象征生机与激情压制了黑暗,表现出了作者的希望[3]。

《彷徨》的封面设计与《呐喊》区别很大,更加复杂。《彷徨》的封面仍旧以红色为底色,却是橘红色,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在封面上部五分之一处和下部十之分之一处各有一条蓝线将封面分为三部分,上部分印有蓝色楷书“彷徨”,黑色楷书“鲁迅”,中间是一幅画,画中之国人前后错落、似站似坐,一脸茫然,手足无措。整个封面给人迷茫、晦暗的印象[4]。《彷徨》的封面并非由鲁迅设计,而是由青年画家陶元庆设计,鲁迅对此很赞赏。可见,《彷徨》的封面设计是非常符合鲁迅创作《彷徨》时的心境的。

二、启蒙谁

什么是启蒙运动?康德对此的回答是:“人类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当我们讨论《呐喊》的时候,通常会拿鲁迅的“幻灯片”事件举例,并由此推导出“鲁迅弃医从文是为了启蒙‘看客’”。从道理上说,这种观点并非错误,但鲁迅曾说:“假如有一间铁屋子,是绝无门户且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就要闷死了,然而,从昏睡到闷死并无痛苦可言,并不会感到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醒了几个人,使这些人感受到无可挽回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可以说,鲁迅自一开始就不相信《新青年》活动。然而,鲁迅到最后还是答应做文章,为何呢?

鲁迅给出的理由是:“虽然我自有我的自信,但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诚然,对于用文字来启蒙民众,鲁迅对此的态度是悲观的,他认为,中国如今的情况,只有进行实打实的革命战争才能改变,“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但一炮就能把孙传芳轰走”。在《呐喊・自序》当中,鲁迅通过幻灯片事件认识到了文学救国的必要性,然而,仅仅十年不到,他又开始怀疑文学救亡的初衷,如果说这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的话,那么鲁迅为何仍旧一边思虑、质疑一边创作呢?从表面上看,鲁迅一直在强调这样一个问题――启蒙无效,问题在于,如果作者自己都认为启蒙无效,那么他的读者又要如何相信启蒙的必要性呢[5]?因此,我们有必要先理清鲁迅小说启蒙对象的问题,启蒙是否有效,还是要从启蒙对象身上寻找答案。

第一个问题是,鲁迅是不是论者们所说的“是一个启蒙者”。这一点几乎是毋庸置疑的,虽然鲁迅的诸多作品均是描写泯然众人的麻木形象,又或锐气尽挫的“狂人”,少有理智意气,以肺腑之言陈激扬文字的“正派”,但这种反面衬托的文学手法又好于正面直叙。

第二个问题是,启蒙的对象是谁?鲁迅曾在《呐喊・自序》中明确表示了自己当年参与《新青年》的非自愿性,这本身就说明他对启蒙并不抱希望,绝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就能应者云集的英雄。可以说,鲁迅的作品并非是针对普通群众的启蒙作品,也可以说,以当时社会形态下的百姓,基本是无法读懂这些文字的。小说的启蒙对象正是当时那些习惯了“自以为是”的知识精英。

“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若要富,跟着行在卖酒醋”。这是宋代民间讽刺朝政的话语,然而,这种现象又何止发生在宋朝?从清末义和团运动,到,几乎都是如此。《新青年》的同仁、陈独秀等人曾约定“二十年不谈政治”,但是没过几年他们就将《新青年》办成了政治性刊物,并以《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发起新文化运动,但发展至最后,却还是以“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而告终。这一切与鲁迅的经历何其相似?可以说,鲁迅的作品,正是写给那些自诩“启蒙者”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寓言,他揭示了启蒙者自身的缺陷,道出了一些启蒙者的卑怯与自私。

在鲁迅的一些小说中,我们常常会生出对盲目不仁的“看客”的不满,认为他们实在是太过愚昧,学界往往对看客们的行为反复批判,这实际上不过是掉进了启蒙陷阱不能自拔的表现罢了。总而言之,鲁迅之启蒙,并非要求大家以革命的形式去死,而是提倡“韧战”[6]。

三、批判谁

国民劣根性一直是学界认定的鲁迅批判的对象,如李欧梵曾说:“《呐喊》诸篇揭示的其实是中国同胞集体的精神病。”这些观点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因为鲁迅的诸多集子均表现出了国人的麻木、看客心态。

阿Q一直是鲁迅笔下“集国民劣根性之大成者”,甚至有学者认为,鉴于阿Q之可恶,枪毙了阿Q,就等于枪毙了整个国民劣根性。由于阿Q的死不悔改,他被塑造为国民劣根性的“杰出”代表,也成为学界批判的主要对象之一。

然而,当我们沾沾自喜地批判阿Q的时候,其实也是我们泯灭人性的时候,难道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与生俱来的吗?正因为他生存环境,才造就了阿Q的自轻和自贱,我们责难阿Q的时候,只注意到了他是一个“典型人物”,却没有注意到这个“典型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阿Q的卑微,其实是一个人遭遇到一无所用的际遇后,在一丝尊严都不能被保有的环境中,可怜的自我安慰,这是一个人在生存的空间与尊严被挤压至零的时候做出的徒劳的抗争。我们对阿Q的批判,其实是将阿Q试图自我救赎、保存生命的权利也抹杀了。这是我们在批判国民性时最常忽略的问题。

从鲁迅写给许广平的信来看,其作品中常提及的“卑怯”、“贪婪”并非全然就是中国的“国民性”。如果我们把“卑怯”、“贪婪”坐实成中华民族的国民性,那么我们对外宣传的时候又如何使用“勤劳”、“勇敢”这些词呢?因此,把阿Q当成国民性批判的典型是可以的,但单纯认为鲁迅的创作就是为了批判国民性,那就狭隘了,如果说集国民劣根性于一体的阿Q是代表的话,那么《一件小事》中的人力车夫又代表着什么呢[7]?

因此,我们研究鲁迅的批判文学的时候,不应将问题简单化为“批判谁”,而要认清为何要批判那个被批判者,批判时要想清楚我们批判的到底是一类人,还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思想状态,还要厘清一个重要问题――切勿将国民劣根性贬低到全体中华民族头上。

四、呐喊为何彷徨

对于《新青年》团体,鲁迅曾说:“倘若为别人引路,那就更不容易了,因为我自己尚不明白要怎么走,中国大概很有些青年的‘前辈’和‘导师’,但那不是我。”正因为有如此想法,他才不愿意惊醒那些睡在“铁屋子”里的人,因为在睡醒却又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他们会死得更加痛苦。鲁迅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启蒙主义的这一弱点,虽然他并没有尖锐地发问“谁有权启蒙”这一问题,却在字里行间表达了这样的思想[8]。

这样清醒的理解使他开始彷徨于自己的呐喊:如果我不愿意做“前辈”和“导师”,那么一旦有一部分青年因我而清醒起来,那不是白白断送他们的性命吗?谁又来为他们的生命负责呢[9]?

可以说,鲁迅一开始拒绝钱玄同参与关于“铁屋子”里的呐喊,就在于他认识到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从某种意义上说,做梦的人反倒是幸福的,如果没有找到可走的路,那么就先不要惊醒他。可以说,鲁迅的启蒙,不仅仅指向那些“蒙昧”的民众,更大程度上指向那些自以为找到了出路的《新青年》运动的启蒙者。

在《呐喊》和《彷徨》中,鲁迅将对“知识精英”们的批判分为两种:一种是学而优则仕的发家心态,在作品《白光》、《孔乙己》、《幸福的家庭》、《孤独者》中最常见;另一种是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热衷于为自己捞取好处的心态,在作品《高老夫子》、《肥皂》、《端午节》中最常见[10]。

可以说,叫醒铁屋子里睡觉的人,让他们眼睁睁看着自己去死,这正是鲁迅彷徨的症结所在。

五、对启蒙的反思及对艺术的再批判

纵观知识界近百年对《呐喊》和《彷徨》的研究史,不难发现这两部巨著在一次次被解读,鲁迅的文学启蒙精神也在一次次研究中得以拓展和延伸。近百年的研究过程表明,知识分子对鲁迅著作的研究不但是探寻鲁迅文学启蒙思想的历史,还是知识分子以文学研究方式自我启蒙历史[11]。

自二十世纪以来,文学启蒙一直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主线,在特殊历史环境中,文学启蒙实现了中国文学艺术的革新,“文学启蒙”、“艺术批判”互相融合、并行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从时间刻度来看,针对《呐喊》和《彷徨》的研究始于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该时期的研究突出表现为对思想启蒙与艺术批判的双重关注;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左翼革命时期对此的研究主要为新文学作家们通过理性研究对抗对鲁迅的全盘否定;新中国成立后,鲁迅小说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鲁迅小说思想启蒙的性质,学界不得不在艺术批判中坚持鲁迅文学的启蒙性;“”结束后,对鲁迅小说的研究开始以思想启蒙为核心逐渐深入,推动了八十年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展;再至如今,文学启蒙和艺术批判实现融合,《呐喊》和《彷徨》被视为一个整体,知识界对鲁迅启蒙思想的探讨超越了艺术品本身,直接指向了中国启蒙思想的建构,标志着对鲁迅小说的研究开始趋近于对世界文学、人类启蒙的共同关注。

其次,近百年来知识界对《呐喊》和《彷徨》的研究不但体现了一代代知识分子们对鲁迅启蒙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还体现出了中国精神文化演变的曲折过程。此外,九十年代以来对《呐喊》和《彷徨》的新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知识分子们开始将鲁迅文学与近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作比较,从人类文化角度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并突破了学科界限,把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当成新的研究目标――因为人类知识的专业化和分类都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人类和世界,当知识专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走向融合[12]。

总而言之,作为近现代小说的奠基者,鲁迅的作品体现了新文学启蒙与艺术审美的最高追求。鲁迅的伟大,不在于他批判了多少目不识丁的看客,不在于他讽刺了多少不能自圆其说的阿Q,而是他以理性思维打破了知识精英们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臧文静.心灵突围的挣扎与探索――从《呐喊》到《彷徨》的嬗变[J].名作欣赏,2012(08):125-126.

[2]宋剑华.人的“病愈”与鲁迅的“绝望”――《狂人日记》的反讽叙事与文本释义[J].学术月刊,2012(10):99-105.

[3]李允经.漫谈《彷徨》初版本封面画[J].鲁迅研究月刊,2013(01):86-87.

[4]王晓初.回顾与反思:鲁迅研究的前沿与趋势――“新时期鲁迅研究三十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07):183-188.

[5]徐妍.祛魅与还原:新时期以来鲁迅形象重构的逻辑演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06):243-249.

[6]王嘉良.从区域文化视角对鲁迅现代性文化思想的深层开掘――《鲁迅:从越文化视野透视》序[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06):109-112.

[7]姬蕾.启蒙者的孤独――个人主义话语背景下鲁迅的孤独体验[J].文艺争鸣,2013(11):51-55.

[8]夏雨.鲁迅启蒙思想的先锋性及现世精神[J].山花:下半月,2014(4):115-116.

[9]刘忠.鲁迅与沈从文:殊途而同归的启蒙文学书写者[J].学术界,2014(9):199-207.

[10]罗岗.阿Q的“解放”与启蒙的“颠倒”――重读《阿Q正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67-73.

启蒙文学篇(6)

    一、启蒙运动和英国启蒙文学。

    启蒙运动时资产阶级发起的第二次全欧性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革命运动。它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与延续,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启蒙运动的一部分是启蒙文学,在思想上以“理性崇拜”为核心,主张崇拜“自然理性”,反对君主王权。启蒙文学具有强烈的战斗性与批判性,把资产阶级和贫民作为正面主人公来描写。

    英国启蒙运动发生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启蒙文学的任务主要是宣扬将革命进行到底,扫除封建残余。主要思想内容是描写资产阶级生活,表现资产阶级情感愿望,宣传资产阶级价值观,批判封建残余阴暗面,鼓舞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力图通过启蒙教育促进社会改良。以现实主义小说的成就最高,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生活,具有流浪汉小说风格,描写人在路上的冒险传奇。

    二、笛福和《鲁滨逊漂流记》

    笛福属于英国启蒙文学中的温和派,是新兴资产阶级代言人,被称为“英国小说之父”。它的创作标志着英国近当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开端,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被认为是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作,主人公鲁滨逊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资产阶级正面形象。鲁滨逊坚毅顽强,勤奋创业,体现了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敢于冒险、追求财富的进取精神;同时他又是一个具有极强占有欲和私有欲的殖民主义者。这一形象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他的性格与精神的真实性正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最初阶段的真实产物。

    可以说,《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原始积累时期资产者的颂歌。《鲁滨逊漂流记》采用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在荒岛上的生活。主人公鲁滨逊是笛福时代英国商业资产者的典型。他不安于天命,不愿意过舒适平凡的家庭生活,三次追求冒险,矢志离家。他在荒岛上为了活下去与大自然顽强搏斗,在改造荒岛的自然面貌和生活环境中经历了各种困难和考验,最后以坚强的毅力取得成功。鲁滨逊的经历十分生动形象的向读者揭示了一条人生哲理:只要有志气,有毅力,不怕艰难困苦,通过顽强的拼搏,通过辛勤的劳动,就可以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创造出人间奇迹。鲁滨逊的奋斗史乃是人类文明史的缩影,正是鲁滨逊的这种精神才促进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三、《鲁滨逊漂流记》体现出的启蒙思想

    《鲁滨逊漂流记》体现的启蒙思想最主要的表现为个人价值的肯定与个人主义的体现。鲁滨逊不安于天命,没有把生活的选择权交给父母,他要寻找一种自己所渴望体验的新生活。这种新生活不是平庸和安逸,而是靠自己的不断冒险去证明自己的能力。而且,他不在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灵魂交给上帝。从初次出海到经营种植园,从贩卖黑奴到成为荒岛的主人,他的内心一直存在着激进的个体意识与保守的宗教观念之间的冲突。最终,驯服让位于野心勃勃。到了晚年,他仍然有一颗追求自由,热爱进取之心。这位自称是“流浪成性”的老人又随侄儿开始了“新的冒险事业”。

    此外,《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虽然在荒岛上不怕艰难,凭着自己的热情,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小王国。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他的一切活动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包括他勤劳的目的也是为了个人的生存以及私人财富的汲取。即使对于朝夕相处的伙伴“星期五”,鲁滨逊也只是把它当做仆人来看待,命令、责骂,没有一丝“难友”情,充分体现出了他以“自我”为中心的唯我主义思想。

启蒙文学篇(7)

一、循序渐进,制定作文训练计划

教学生写好作文绝非是一日之劳,它必然是日积月累,水滴石穿,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教学的阶段性和连贯性要求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字词的积累到词句的训练,到段落的训练,再到篇的训练,整个过程要呈现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我在低年级教学中为学生设计的作文启蒙训练步骤是:1、一年级第一学期――会用学过的词语写分别写1―3个句子;2、一年级第二学期――会围绕一个主题(或一幅图)写几句话(或一段话,50字左右);3、二年级第一学期――会围绕一个主题(或一幅图)写一段话(100字左右);4、二年级第二学期――会围绕一个主题(或一幅图)写1―2段话(150字以上)。这样的训练就为三年级的正式作文奠定了语言基础。

二、培养兴趣是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写话训练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受。”这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取学生喜于接受、愿于表达、乐于动笔的话题和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写作的束缚,使学生敢于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产生最优的学习效果。

例如,通过讲故事谈感想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我常会利用空余时间给孩子们读(或讲)一些童话故事,让他们听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课外多读一些故事,并给他们提供时机让他们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并谈自己的感想。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本学过的课文和课外读到的故事的感想写下来。

再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新年祝福”主题班会――新年到来了,让学生畅谈自己打算怎么过新年,你想对亲人和同学说些什么?“感恩母亲”主题队会――母亲节要来了,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通过这些活动把学生内心真切的感受挖掘出来,然后引导学生给同学、老师、父母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可以写成日记,也可以制作贺卡)。

三、课前说话,带动观察

低段学生缺乏观察周围生活的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和积累素材。我在教学中坚持开展课前三分钟说话活动,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听到或经历的新鲜事。因为小学生大多喜欢争强好胜,希望自己所说的都是其他同学喜欢听的,自己能比其他同学说得好,很自然就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去捕捉和观察生活中遇到的有意义的和有趣的事。比如:家里新买了什么家具或电器?父母今天对我说了些什么?村里新成立了什么组织?学校发生了什么新变化?身边有哪些好人好事?我的理想,我的新发现,我新读的故事等等都可以作为课前说话交流的内容。这项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为写作打下了基础。在说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着把自己讲的写下来。

四、引导学生写日记或周记

一年级学生由于识字局限,加之拼音使用不是很熟练,写日记和周记的难度较大,所以我一般从二年级起开始训练学生写日记或周记。因为是刚刚开始,所以要求较低,学生想些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就可以,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写日记或周记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养成留心生活的良好习惯。

五、注重激励,培养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