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施工管理体系

施工管理体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2 15:26:27

施工管理体系

施工管理体系篇(1)

上海世博会已在2010年10月31日落下帷幕,由上百个各国场馆所共同组成的大型群体项目在短时间内共同快速推进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世博园区内,其中经上海市发改委立项的园区工程建设项目就多达110项,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00多万平方米,为了确保工程建设在2010年5月1日顺利开园,工程总量大且进度目标严肃。在参与建设的各方通力配合下,最终共同完成了这一目标,造就了“上海速度”,其工程管理的宝贵经验值得发掘与借鉴。在世博会场馆建设过程中,各场馆排列紧凑,间距较小,施工现场可供存放建筑材料的库存面积小。这就对施工现场库存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求不能一次订购超出现场库存能力的数量,又要求建材供应不能出现间歇,即库存为零的状况。要满足这两个条件,就需要提供精确的订货数量与供货时间,还要对出现的各种原因引起“断供”情况提供相应的应急方案。此外,虽在开工前可以确定大部分物料需求的品质、数量、价格等关键信息,但由于在限定的工期内物料供应需求量大,且品种繁多,对供应时间上又有着严格的要求,往往与最终实施结果与计划相差甚远。会出现工程费用超支、工期延误等不利结果,如何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变化情况,实施动态管理也成为管理者需要考虑的一大难题。

二、施工现场库存管理

(一)施工现场与一般制造业库存管理的区别

施工现场库存管理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涉及到现场布置规划[1]和库存管理两个方面,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其起源于制造业库存管理方法与理念,如经济生产批量、物料需求计划(MRP)和准时生产制[2](JIT)及精细生产等新的生产方式,但又与一般制造业库存管理有着很大不同之处,参照文献[3-4]归纳二者区别后详见表1。因此,从一般制造业学习的理念与方法是无法全盘直接复制到建筑业的,针对施工现场库存应加以区别研究。

(二)运筹学中的库存管理问题

在现有的库存管理相关研究方法中,运筹学方法较为成熟,李忠富等采用了动态规划构建了建筑企业库存动态存储模型,从企业的视角对多项目库存进行规划[3]。MichaelJ.Horman等通过对物料库存系统调节来缓冲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并与劳动力进行协调分析,提升了整体建设效率[4]。基于运筹学的方法一般都需要较强的假设条件与数学抽象,如统计模型中有关概率分布的假设,而实际的施工现场库存管理则包含了很多复杂的、不确定的因素(例如,组织、个人等等),同时库存协调是一种“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反馈问题,导致了模型的结构十分复杂,这使得运筹学的方法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类问题。

(三)系统动力学在库存管理上的应用

系统动力学(SystemDynamics)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福瑞斯特教授于[5]1956年创立,在20世纪50年代末成为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是一门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是一门交叉、综合性的探索如何认识和解决社会、经济、生态和生物等一类复杂大系统问题的学科;是一门擅长于解决多重反馈、非线性、高阶、时变的复杂问题的学科。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将系统动力学引入到建设项目管理领域。天津大学雷荣军、毕星指出“系统动力学方法与传统项目管理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传统项目管理方法在项目计划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系统动力学方法更侧重于项目的宏观管理,侧重于对难于准确量化的复杂因素的分析”[6]。哈尔滨工程大学赵金楼、齐英同样采用了系统动力学研究了建设项目的人力与物质之间的资源平衡问题[7];同济大学王宇静、李永奎针对大型复杂建设项目管理中的计划问题进行了系统动力学建模研究[8]。在这些研究之中,较少有直接针对建设项目现场库存管理问题。而系统动力学在诞生之初就被应用在制造业库存管理上,其较好地仿真了经历了复杂销售和采购动态调整之后所引起的库存变化,得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在建筑业,项目在开始之初,就已经确定了建筑物的各项特征,不存在销售的预测失准问题。正是不同于制造业这一特点,决定了依照制造业建立的系统动力学库存管理模型都不适用于施工现场的库存进行仿真,需要建立具有针对建筑业的现场库存管理模型。另一方面,由于建设速率的非线性,工程受供货、资金多方面影响。建设工程项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突况,为及时调整,采用系统动力学建模的方式较为方便,只需调整相关参数或变量即可立即获得新结果,可以快速为制定决策提供新的依据。

三、施工现场库存管理因果关系分析

因果关系图是系统动力学描述系统常用的一种方法,不同于一般的有向图,它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施工现场库存管理的因果关系如图1所示。由于场地库存上限的限制,建材库存的单次订购量被限制,配合建筑物施工进度,往往需要多次订购,当建筑物施工结束时,订购停止。本文欲通过对比建材库存与场地库存上限的差距量,来判断是否需要启动订购流程。当差距量达到订购要求时,激发订购流程,并根据订购量来确定资金需要量。启动支付资金后,建材库存获得补充,开始施工,如此形成一个负反馈回路。建筑物一般需要建设完成后才能交付业主,并非现货交易,大多数工程是根据工程完成进度阶段性支付。且承包商是从业主方获得支付后再支付给建材供应商,这一过程中必定会出现延迟,模型中也加以考虑。在图中两处延迟标记分别代表资金支付延迟和库存调节延迟。

四、施工现场钢材库存模型

因果关系图只能描述反馈结构的基本方面,无法区别表示状态变量、辅助变量等概念。若要更详细地描述系统的特性,还需要借助流图来表示,图2即为施工现场钢材库存系统动力学流图。

(一)建设速率

为衡量建筑物的建设速率,模型采用了平方米/天作为计量单位。建设工程前期多为施工准备及较难施工的基础工程阶段,此时建设速率较为平缓,当基础工程完成后,进入主体工程阶段时,建设速率则会大为提升,对物料的需求和消耗也进入高峰阶段。后期进入装修装饰阶段时,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建设速率又进入一个较为缓和的阶段。因此,遵循建设工程的基本客观规律,建设速率是一条非线性曲线(如图3所示),借助于Vensim仿真软件中的表函数功能,可以描述这一过程。而建筑物的建成量则呈现“S”型增长,建设完成后,曲线尾部恒定在计划建造量所设定的初始值,而计划建造量曲线的尾部则归零。

(二)钢材库存

建设工程量确定后,根据相关研究及实践经验对建设速率进行估算,建设速率的增减与工程对物料需求的增减呈现正比。从建设工程造价的角度分析,物料消耗占整个建设工程的70%,其中钢材和混凝土又占据物料消耗的40%左右,混凝土商品化后,不存在施工现场的库存问题。因此,模型选择了建设工程中最常使用的钢材为主要研究对象,钢材库存是整个模型中的核心,其变化水平,决定了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其表达式为:钢材库存=INTEG(采购率-日消耗率,30)(1)

(三)调节量与订购量

建设工程施工进度受多方因素影响,包括天气、人工等,因此,对第二天的库存预估较为精确,可以通过精确核对来判断是否启动采购流程,但在日消耗量较大的情况下,库存调节有可能会出现滞后情况。调节量是由日消耗率和钢材库存共同决定的,如(2)式所示。订购量主要由场地库存上限决定,由于施工需要,钢材必须堆放在施工现场,但大部分施工现场通过规划红线被严格限定,除去建筑物自身占地面积、塔吊、道路、办公场所后,留给场地库存面积并不是很多。并且,相关法律规范规定,建材不得存放在已完成工程内部。所以,从施工开始到施工结束,场地库存的上限基本是一个恒定的数值,而单次订购量要小于或等于该场地的库存上限。因此,整个工程所需全部钢材需多次采购完成,并且每次启动采购流程通过订购量的函数来判断。调解量与采购量的函数表达式分别如下:调节量=日消耗率-钢材库存(2)订购量=IFTHENELSEI{调节量场地库存上限×预警比例:AND:建成量[计划建造面积初始值-(场地库存上限/预警比例)],场地库存上限,0}(3)(3)式表示当调节量场地库存上限与预警比例之积时,并且同时满足(此处“:AND:”的含义为同时满足其前后两者的条件)建成量计划建造面积初始值-(场地库存上限/预警比例)时,单次订购量=场地库存上限,否则为0。此处并行限定“建成量计划建造面积初始值-(场地库存上限/预警比例)”,作用是最后一次货物进场之后终止采购。

(四)资金与资金调节时间

资金是项目实施的前提保障,项目资金有两个视角,从业主方来看,资金为支出,从承包商角度来看,资金为收入。模型中的资金为承包商视角,由其支付给钢材供应商。从工程经济的角度来看,资金具有时间价值,因此,资金有两大属性值得关注:资金量的大小与资金的支付时间。资金量与每次建材的订购量息息相关,在模型中由于单次订购量不能超出场地库存上限,业主方一般采用按完成工程量按月据实支付,减少对已方资金占用。另外,工程开工前支付给承包商材料预付款供承包商资金周转。承包商使用这笔资金采购建材,业主在工程结束前支付给承包商的工程款中按比例扣回。业主方资金的支付受各种因素影响,有时并不能按约定时限支付,是造成工程停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模型中所设置的资金调节时间即为此考虑,当资金支付遇到延迟时,可以将其与正常约定支付情况做对比分析,为承包商制定钢材采购决策提供依据。

五、模型仿真与分析

根据上述设置,本节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某展览馆为例进行仿真验证,本场馆计划建造面积为5000m2,工期为100天,仿真步长设置为1天。建设速率如图3所示,峰值为200m2/天。根据参考文献[9]和工程实际情况取值分析,确定本模型中建筑物含钢量为0.05t/m2。为了批量采购获取总价和运费优惠,每次采购量固定为与场地库存上限为同一值,即30t。一般在工程开始施工前,业主都会支付工程材料预付款,因此,场地初始库存值为30t。

(一)库存不足预警

钢材库存的控制目标是既不超出场地存放上限,也不至于无料可用。当钢材库存不足时,需要补充库存,由于补充库存有一定的延迟,如果待到钢材全部用完再下订单,则会出现施工停滞待料状态,轻则会造成施工人员窝工、机械闲置、工期延误等损失,重则造成施工单位的违约赔付。为避免此种状况的出现,模型中设置了预警比例这一常量。当施工现场钢材库存量降至某一水平线,即设定预警比例与场地库存上限值的乘积之下时,启动采购流程,补足差额。预警比例的取值范围为0至100%,0代表不预警,库存直至用完后启动采购;100%代表与场地库存上限值相等,库存满仓时,依然启动采购。预警比例的取值应将钢材库存波动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如图4中钢材库存所示,波谷代表了触碰到了预警值,启动采购,波峰代表库存经历采购后库存得到了补充。钢材库存变动控制在0至30之间,即达到了控制的预期目标。而引起库存增减的两大因素分别为消耗和采购,二者的变动与库存变化息息相关。图4中日消耗率与施工进度正相关,钢材库存在日消耗率达到峰值的前后时间段内波动剧烈,代表了采购频繁。图4采购率的每次波峰代表一次采购值,随之,带来钢材库存出现一个新的波峰。最后一次采购率波峰低于之前,是由于剩余工程量所需钢材低于场地库存上限值,而不需要采购满仓。当预警比例取不同的值时,仿真结果如图5所显示,当预警比例取高值时,在库存还有较多剩余的状态下就启动了采购程序,结果造成多次波峰超出场地库存上限水平(30t);当预警比例取值过低时,则出现多次波谷低于0的状态,即停工待料状态。由于工程开始和结束不涉及到采购,因此,无论预警比例的高低,变化曲线在工程开始和结束是重叠在一起的。预警比例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采购和施工工期,预警比例过低则会出现无料可用,预警比例过高则会出现库存还未使用完毕,新批次无法全部入库的窘境。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库存管理,确定合理的预警比例,对整个施工过程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模型中,当预警比例取3%时可以将库存严格限制在0~30t之间,达到管控目标。

(二)支付延迟影响

在工程启动后,因各种原因会出现支付延迟,支付的延迟对初始计划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模型分别对正常支付和延迟支付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正常支付情况下的函数表达式如(4)式所示,延迟支付情况下的函数表达式如(5)式所示。资金=订购量×钢材单价(4)资金=订购量×钢材单价-10×PULSE(40,10)×钢材单价(5)(5)式所仿真的情况是:在工程进展到第40天时,业主方延迟支付了10t钢筋价款,共持续了10天。图6中细线是(4)式的仿真结果,粗线是(5)式的仿真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第40天到50天内,代表(5)式的粗线波动剧烈,比正常支付情况下,多出几次波峰,但这几次的波峰均低于正常采购量。说明了承包商采用了“少量多次”采购的策略应对少支付的10t钢筋价款缺口,虽有一次库存量低于零,但通过与钢材供应商协调采用赊购的办法,并实时调整了后续采购步调,基本上保证了正常施工需求,避免了停工待料的情况。

施工管理体系篇(2)

关键字:工程建设,施工安全,安全管理,评价体系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发展,建设工程在全国各地不断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安全事故的发生,除了施工过程中的一些不可预料的自然因素外,出现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尤其是工程人员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应该切实加强施工人员,包括间接的管理者和直接的施工者的安全防范意识,有效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一、影响工程建设施工安全的因素分析

1、施工人员因素

参与施工过程的人员主体主要是管理者和操作者。管理者的素质高,安全管理的决策能力就强,企业和工程项目的施工就会有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操作者拥有过硬的职业技能,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遵纪守法的原则,才能够有效地保证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施工。

2、施工材料因素

施工材料的质量是保证施工安全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就不可能符合标准,因此也难以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严格加强对建筑工程所需材料规格和数量的控制,是安全施工的重要保证。

3、施工方法因素

施工过程中的方法,指在工程项目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和检测手段等。制定和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管理、工艺、组织、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以保证方案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4、施工环境因素

影响施工质量的环境因素主要有:(1)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水文地质条件;(2)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管理制度等;(3)员工劳作环境,如人员配备、工程设备、工作地点等;(4)人文社会环境,如社会风俗习惯、治安条件、社会富裕程度等;(5)自然气候环境,如气象条件、温度湿度、风雨雷电以及自然灾害等。

二、工程建设施工安全评价体系

1、施工安全评价要素层次列表

根据总体目标,并将由其引出的指标和隶属于指标的要素分层次排列,由以上要素分析结果,可将体系分为3层,第一层是目标层,第二层是指标层,第三层是要素层,由此建立评价要素层次列表(表1)。

表1施工安全评价要素层次列表

目标层A 指标层B 要素层C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评价A

施工人员因素B1

管理者C1

操作者C2

施工材料因素B2

材料规格C3

材料数量C4

施工方法因素B3

技术方案C5

工艺流程C6

组织措施C7

检测手段C8

施工环境因素B4

工程技术环境C9

工程管理环境C10

员工劳作环境C11

人文社会环境C12

自然气候环境C13

2、施工安全评价矩阵

根据资料研究,并对相关的一些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将专家的打分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平均所有专家的打分,得到本文层次结构模型中各层次要素两两比较构造的判断矩阵,本论文采用专家打分法对表1中的各层次要素构造评价矩阵,以A评价矩阵为例,如表2所示。

表2A评价矩阵

A B1 B2 B3 B4

B1 1 1 1 3

B2 1 1 1 3

B3 1 1 1 3

B4 1/3 1/3 1/3 1

3、评价矩阵一致性

运用方根法计算各评价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相应的特征向量,将评价矩阵最大特征根外的特征根的平均值的负值,作为度量矩阵是否满足一致性的标准,记为 。

评价矩阵一致性的度量,采用随机平均一致性的指标 值(如表3)。

表3随机平均一致性指标( )

矩阵阶数 1 2 3 4 5 6 7 8 9

0.00 0.0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评价矩阵的一致性指标 与同一阶次随机平均一致性指标 的比值称为随机一致性比率,记为 。当

时,即认为评价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经检验,所有评价矩阵均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4、建立施工安全评价体系

综合以上的计算结果,可建立工程建设施工安全评价体系,如表5所示。

表5工程建设施工安全评价体系

层次B

层次C B1 B2 B3 B4 层次C总排序W 优先

顺序

0.300 0.300 0.300 0.100

C1 0.50 0 0 0 0.150 1

C2 0.50 0 0 0 0.150 1

C3 0 0.50 0 0 0.150 1

C4 0 0.50 0 0 0.150 1

C5 0 0 0.25 0 0.075 5

C6 0 0 0.25 0 0.075 5

C7 0 0 0.25 0 0.075 5

C8 0 0 0.25 0 0.075 5

C9 0 0 0 0.25 0.025 10

C10 0 0 0 0.30 0.030 9

C11 0 0 0 0.15 0.015 11

C12 0 0 0 0.15 0.015 11

C13 0 0 0 0.15 0.015 11

从上述工程建设施工安全评价体系可以看出,影响施工安全的主要因素是:工程管理领导者和施工技术人员的素质,以及施工材料的质量。

三、提高工程建设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

根据工程建设施工安全评价体系,认为从以下方面可以提高工程建设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

1.增强工程建设施工领导者的安全意识。

工程建设施工的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性的工作,因此,安全管理队伍素质的高低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目前我国的工程建设施工安全事故的频发与工程项目参与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有密切关系。因此,增强领导者和施工者的安全意识,将安全管理落到实处,是解决工程安全问题的关键。

2.严格控制施工材料的质量。

工程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要确定所需材料的品牌、材质、规格,精心测算所需材料的数量,组织材料商供货并做好调研选好合格材料:(1)检查材料生产商及供货商的相关手续是否合法且完备;(2)考察材料生产厂家的经营状况、销售规模和配套服务保障等情况;(3)考察材料生产厂家的质量管理系统,是否取得国家及行业的相关安全资质,以及材料的质量与同行业同类产品的比较等。

总结:

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不仅关系到施工企业的生存,甚至会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提高工程建设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军.浅谈工程建设施工中的安全管理[J].科技风,2010,(08)

施工管理体系篇(3)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 TU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引言

市政工程多数在城市内施工,战线长、露天作业、交叉施工、交通和环境影响大多是市政工程不同于其他建设类工程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也使得市政工程的安全管理有着显著的不同。

1 市政工程的特点

要做好市政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要对市政工程的特点有所了解,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对策。市政工程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1 作业场所多变,作业环境复杂

市政工程施工既有城市立交等高空作业,也有地铁等地下空间施工;既有跨河流的大桥施工,也有穿越山体的隧道工程;既有一次性作业,也有改造、整治等维护内容;既有主体工程,也有管线配套施工;既有郊区空旷的作业场面,也有市区交通拥堵地段的作业环境。因此,市政工程的作业环境有着相当程度的复杂性,这给安全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2 高处作业难度大,影响面广

城市市政高架、桥梁项目施工,不仅存在高空作业,而且往往下方两侧道路作为车辆、行人的交通通道,通行不断,对脚手架安全、高空吊装等都产生较大影响。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往往可能伤及过往车辆及行人,影响面大,给社会带来一定损害。

1.3 施工作业方法多样性

由于地理条件、地质情况等的不同,即使是同一种作业项目,其施工作业方法也可能不同,这也导致了安全技术及安全管理上可能存在很大的不同。

1.4 作业环境差

市政工程由于露天作业情况较多,受天气、温度影响较大,气候的变化往往会严重影响到施工和生产安全。此外,受交通的影响,不少市区工程本身存在着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1.5 人员安保知识贫乏

目前,市政一线工人大量从农村中农民转化而来,缺乏市政工程施工经验,自身安全保护知识缺乏,对不良行为自控能力较差,人员流动性大,缺乏一系列的安保知识教育和安保制度的约束,容易造成这类群体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2 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为了确保施工安全,需要依据市政工程的作业环境、作业方法、作业人员等生产特点建立严格而有效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来避免或减少一般安全意外事故和轻伤事故,最大限度地确保施工中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2.1 思想保证

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要处理好安全与思想的关系。常言道:思想是人体的灵魂,思想决定行为。人们做事,也总是离不开思想的指导。我国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安全生产的总指导方针,也正是要求我们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或安全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以最大可能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

要通过经常性的安全教育,从思想源头上提高职工安全作业意识,提高职工安全技术水平和知识。安全教育首先要提高职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意义的认识,以增强关心人、保护人的责任感;其次职工必须熟悉施工工艺、方法,施工生产危险区域及其安全防护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再次就是结合自身工种特点,加强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技术知识包括特殊作业安全防护的培训教育。

2.2 技术保证

市政工程的特点决定了施工生产中的安全技术涉及面广泛,需要解决的问题多样。技术保证就是要在对施工要求与安排、施工环境、技术设计、监控管理的要求以及相关事故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存在的事故要素(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起因物、致害物和伤害方式等),通过整理、分析、评价,建立起适应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科学的技术保证措施,以控制或消除施工生产过程中的意外情况发生,杜绝重大安全意外事故和伤亡事故,避免或减少一般安全意外事故和轻伤事故,最大限度地确保建筑施工中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2.3 组织保证

企业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安全工作全面负责。企业负责人应在企业内部设置安全组织机构,机构的设置要体现高效精干,有较强的责任心,有丰富的现场实际经验,便于统一指挥、步调一致。机构负责监督、检查、指导企业的安全生产执行情况,确保安全指令的顺利下达,安全措施落实以及安全防护设施的到位。同时负责查处企业安全生产中违章、违规行为,负责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及相应处理。

一般来讲,安全组织机构的具体设置视企业的规模而定。大中型企业要有独立、专业的安全管理机构,小型企业则根据具体情况,可只设置兼职工作人员。对于工程队比较集中、工种不多、作业简单的项目,安全管理机构可只设到队一级,下面设一名专职安全员。对于大规模、复杂的项目,则相应组成相当规模的管理组织,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要保证组织机构行之有效。

2.4 制度保证

安全规章制度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保证就是要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实现制度化安全生产管理。安全制度的制定依据要符合安全法律和行业规定,制度的内容齐全、针对性强。企业的安全生产制度,应体现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反映企业性质;应明确界定各级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应面向生产一线贴近职工生活,让职工体会并理解透彻。

一部合理、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领导的正确决策,有利于规范企业和企业职工行为,有利于指导企业生产一线安全生产的实施,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最终实现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生存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 结语

总之,在实际工程中,工程管理人员要抱着维护企业的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国家和集体财产以及职工生命安全的态度,科学管理,规范施工,统筹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质量、安全与速度、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因此,安全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任重道远,管理者应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把安全生产贯彻到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使施工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减小到最低限度,从而有利于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朝晖、李涛.加强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思考[J].建筑科技信息,2009(7)

施工管理体系篇(4)

关键词:工程造价;施工管理;工程质量;工程工期

0引言

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在工程规模、工程质量、工程技术和管理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给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国际化的到来,国际上的很多企业以其在资金、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对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造成了一定冲击影响。因此,研究造价体系与施工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我国水利工程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造价体系的完善都显得尤为突出。在工程造价方面,高建洪对于目前国内水利建设的形式发展,研究了近年来国内造价体系的发展过程,并从工程造价的体系结构各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张军分析了国内水电行业工程造价对工程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造价动态管理机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为水利工程造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路;工程施工管理方面,刘志光通过分析了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对施工管理中质量控制这一重难点的控制;舒丹分析了数字技术在水利施工中应用,着重研究了在现代施工管理中数字技术的优势特点[1]。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很多学者也工程造价体系和施工管理进行了分析研究,但是同时可以看出,大多数都是单纯的从工程造价体系或是从工程管理方面进行的分析,而对于将工程造价和管理水平之间进行联系研究的较为鲜见。因此,文章从造价体系和施工管理方面的联系上着手,对工程造价理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工程造价新的确定方法,重点分析了工程造价和施工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水利工程中能够实现工程企业实现更大利润的目标,提高企业经营决策能力,也对水利工程项目提供一些参考。

1工程造价的理论和确定方法

1.1工程造价的构成及特点

水利工程中的工程造价从本质上分析就是水利工程产品的价格,而组成价格的结构,无非也是形成价格的各个因素;主要考虑的工程生产成本、收益利润和产生的税金3个要素,同时水利工程产品价格符合价值规律。同时,由于水利工程项目以其巨大的政府投资和公益性性投资而有着自己的特点,具体特征如下:一般产品属于大批量产品,需要统一计价,而水利工程产品由于受到各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受到工程结构、工程规模、工程功能和不同的工程标准的影响,因此对于水利工程产品的价格不能统一计价,需要对不同的产品进行分别计价。水利工程产品先计价后生产的模式;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周期较长,应首先将产品的报价提交,然后进行生产,正是由于造价会受到建设周期的影响产生波动,而具体的造价具有不稳定性,需要对工程造价进行动态管理。工程造价高、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技术较为复杂,工程造价受到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的影响较大。

1.2工程造价的确定方法

水利工程中工程造价的确定方法很多,但是随着水利造价管理体系的发展,目前水利工程中造价也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实物量分析方法、工程量清单方法等工程造价方法被应用到工程中,以下就是在工程项目中工程造价常用的几种方法。类比估算方法,类比估算法一般适用于两种情况下,一种是项目与之前有过完成的项目类似;一种是对工程项目进行估算的工程造价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因此,类比估算法通常在估算精度不高的前提下对项目工程进行评价估计,需要有之前已完成的工程项目作为对照。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工程项目造价是根据实践经验和实际数据进行对比的,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而估算类比法的局限性则是更多情况下缺少具有同样类型的工程造价项目作为对比。近年来,有学者将数学中的神经网络理论等应用到造价工程中的类比估算法中,这对于这种较为传统的方法提供了一些更好的参考。参数估计方法,参数估计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作为基础进行估算工程造价的一种方法,通过建立数学中的关系式,通过关系式就可以对工程中的造价进行较为精确的估计,并且可以对不同项目成本进行估算,主要优点是,计算简单方便,并且快速,需要较少的参数就能通过数学模型进行精确的计算;缺点则是数学模型由于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工程项目的特点,因此数学模型的建立跟实际工程项目差别较大。实物量方法,进行实物量分析法需要对工程项目的各个具体工作项目、要求和施工情况进行资源配置而进行编制项目投资的一种新的思路方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研究水利工程中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根据水利工程的施工实际工程量、工程的进度要求,所需要产生的人工、材料以及施工设备等资源的资金成本。间接成本则是对施工中出现的辅助工程费用、施工管理费用或是其他的各种税费等资金成本;实物量法的主要优势则是能够适应不同的水利工程项目,并能反映施工各个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准确的定位资金消耗;缺点是该方法需要分析的条件较多,编制较为复杂。工程量清单方法,该方法要求首先对水利工程项目所需的材料总结清单,根据材料清单对工程造价进行估算,而后自下而上得到工程项目的总成本,该方法工作量大,估算的精度较高,可对一个工程的每个部分进行分别估算,也是更为接近成本的一种估算方法,缺点就是在总结材料清单的过程消耗的时间较长,信息量大,同时,工程清单所使用的数据也受到时间的限制,因此在成本估算中对成本价格的变化进行调整。

2造价体系与施工管理水平关系

2.1施工管理水平的衡量

水利工程施工项目是建设过程的产物,施工管理则是为了达到施工产物产出的目标而对项目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控制、协调和监督等过程的总称。因此,项目管理是一个工程能否顺利实现施工企业目的的重要过程,同时也说明了这个过程的复杂性。施工项目的管理和企业管理情况不同,特别是水利工程项目,要求水利施工企业将施工过程作为对象进行分析。同样衡量施工管理水平的指标受到管理内容的影响,项目管理施工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管理组织、管理计划提出、管理目标、施工中信息管理等,因此,施工管理水平的衡量和项目管理的内容息息相关。项目管理众多内容中个,其中目标控制又分为成本控制、工期控制和质量控制,而这3种目标控制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特别是在进入水利工程施工阶段,工程质量、工程工期与工程造价的问题,也是目标施工管理水平和工程造价体系关系研究的重点。三者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质量控制是工程项目中首要位置,任何情况下要首先保证工程质量,在施工质量、施工工期与工程造价发生冲突时候,都要以工程质量为首要维护对象。

2.2项目造价与施工管理水平的关系

2.2.1工程质量及其项目成本关系通过分析水利工程质量成本的构成,可以看出工程成本和水利工程产品质量有着紧密的关系,具体关系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故障成本和工程质量成本呈反比,工程质量成本越高,质量出现的质量缺陷率越低,故障成本越高;而坚定成本则是和质量成本呈现正比关系,工程质量越高,缺陷率越低,鉴定成本越高;因此在故障成本和鉴定成本直接就有一个最佳质量的交点,同时也是总的成本的最低点,把这个最低点可以称为最优点,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找到最优点对于施工项目是很关键的。2.2.2工程工期及其项目成本关系对于一个施工企业,在施工规定的工期内完成项目也是反映了施工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将一个大型的水利工程项目按照预期的工期顺利完工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不管在管理方面,还是工程技术方面,都需要管理单位能够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工期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具体施工工期与成本关系。考虑工期问题的时候,将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工期时间延长,在一定的工程中投入中成本是降低的;但是工期延长造成间接成本的增加;制定合理工期对于成本的控制还是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尽量降低间接成本但是又不能造成直接成本的激增,选择最为合适的工期显得尤为重要。

2.3利润空间与施工管理水平的关系

研究水利工程中施工管理水平与造价体系的关系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施工企业完成施工项目,实现施工利润的目的;为了分析施工企业利润和施工管理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施工利润率和综合管理水平指标的概念,综合管理水平指标是反应社会一般管理水平和综合管理水平的比值,综合管理水平越高,指标越小;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具体利润率和综合管理水平指标之间的关系。一个施工企业的利润率和综合管理指标呈现反比,综合管理指标越大,说明综合施工管理水平较低,利润率较低;综合管理指标越小,利润率越高;综合管理水平指标的确定主要是通过特尔斐方法确定,对管理水平进行评价。

3结论

文章分析了工程造价体系与施工管理水平的关系,分析了工程造价的结构和特点,提出了工程造价的确定方法;对于工程造价体系与施工管理,特别研究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衡量标准,着重分析了质量成本、施工工期与工程造价的关系,得到相应的关系曲线图;提出了利润率和综合管理水平的概念,分析了利润率和综合管理水平指标的关系曲线,为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处理好工程造价和管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高建洪.工程造价体系与施工管理水平关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施工管理体系篇(5)

【关键词】HSE管理体系;炼油厂;施工

1.引言

HSE管理体系在燃油厂施工中应用时,首先认真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实施“全员动手、综合治理”的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健康至上、改善环境、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工程项目施工中实施HSE管理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由于炼油厂有着高温、高压、有毒、易燃易爆等显著特征,施工中应用HSE管理时尤其要注重安全问题。

2.应用形式

2.1编制HSE在施工中的管理文件

燃油厂施工中实施的工程项目实行SHE管理体系时,应编制出工程项目HSE管理实施程序。同时,为有效推动HSE管理体系在施工中的应用,还可编制实施流程指南,其编制依据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适用范围及引用的标准;

(2)工程项目基本情况;

(3)工程项目工艺(工序)流程;

(4)工程项目组织机构(岗位)设备及职责;

(5)工程项目(工序)环节危险辩识及风险度评价;

(6)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控制措施及控制关键点;

(7)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运行与控制;

(8)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变更与应急;

(9)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检查与监督;

(10)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件及事故管理。

2.2编制一般工程项目的HSE管理程序

根据炼油厂实际工作特征,同时为加快进入各招投标工程项目中HSE管理体系实施的步伐,公司编制了各专业项目施工工艺过程的HSE管理一般实施程序,包括:资质涵盖的压力容器制作、管道工程施工安装、储罐组装、长输管道不停产联头施工、大型设备拉运及吊装、起重设备安装与调试、炼化装置安装与调试、锅炉安装与调试等。专项实施程序的建立给项目管理者提供了体系管理内部的管理措施,使工程项目管理者只要外部体系管理加以评估,做出相应补充与完善,便能迅速建立起适用于本项工程的HSE管理实施程序。

2.3完善工程项目HSE管理实施程序中的记录

为了使HSE管理体系在施工过程中作者接受并有效实施,我们把工程项目施工所需的HSE管理记录概括为以下系列,分别包括:工程项目开工前HSE管理教育培训记录;工程项目开工前工程技术交底记录和检查验收记录;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班前控制要点交底及关键点控制检查记录;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HSE活动记录;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HSE管理检查与纠正(隐患整改)记录;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变更记录;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HSE管理特殊措施交底记录;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HSE管理体制考核记录;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件、事故记录;工程项目竣工时的业责评定以及对工程项目施工中HSE管理实施程序的改进建议。

3.实施过程管理

3.1施工前的HSE管理

首先,工程项目承包商必须接受燃油厂的对其进行的安全评估和资格审核,必须具备相应的HSE管理资格,建立组织管理体系和HSE规章制度。在本厂与承包商签订的《施工合同》等相关文件中,必须明确规定双方的HSE管理的权利和责任。

承包商及其分包单位必须单独与安全环保处签订“燃油厂”相关的安全管理协议书。其施工人员入厂前,由安全环保处对其进行入厂HSE教育和考试。

承包商在作业前必须编制HSE计划书及施工安全方案,其内容主要包括:编制施工现场的HSE管理方案;对涉及安全的重要作业按照HSE要求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制定预防事故对策预案。

3.2施工过程的HSE管理

燃油厂工程管理处要安排专人负责施工现场的安全工作,职责明确,对施工现场实行有效监督。其主要职责和管理要求:

(1)工程管理处安排专人负责施工现场的安全监护、监督管理;监督人员应该由责任心强、熟悉生产工艺和应急处理能力的专业人员担任;

(2)审查、批准施工区域隔离方案,组织对区域隔离措施完成后的验收。

(3)工艺管线、下水井系统,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有毒有害及可燃介质的工艺管线隔离必须加盲板,通往下水系统的沟、井、漏斗等必须严密封堵;施工隔离区内凡与生产有关的工艺设备、阀门、管线等,均应有明显的严禁动用的警示标志;

(4)装有放射性同位素的施工工地,要划出一定范围的放射防护区,并设置放射性危险标志,严禁无关人员进入防护区,必要时设专人警戒;

(5)施工人员的管理: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品进入生产装置区,严禁在厂区、生产区内吸烟;按规定穿着工作服、佩戴安全帽,禁止穿戴易产生火花和过分暴露皮肤的服装、鞋帽、配饰;

(6)大件运输时必须对其所经路线的框架、管线、桥涵及其它构筑物的宽度、高度及承重能力进行测量核算、编制运输方案,报工程管理处和安全管理处审批。

(7)要做到文明施工要求:进入施工现场的设备、施工机具和施工材料等摆放整齐有序,不得堵塞装置巡检通道、消防通道;临时工棚(板房)必须按安全环保处指定的区域搭设;严禁随便进入打开的设备、容器及地下设施,严禁在无人监护和陪同的情况下攀登塔器及储罐;严禁非特殊情况下动用消防栓供水;高处动火作业必须采取防止火花飞溅的遮挡措施;

(8)进入正在运行装置施工现场的灯具,开关,接线盒等工具必须使用防爆型,电焊机的把线和电源线不准,严禁接触到热力,酸碱性,急冷的容器和管线上,接地线必须接在焊件上;

(9)不随意乱接加强探伤射线管理,尽量做到不在施工场地进行探伤。

(10)施工组织及施工方案,必须考虑加强整体工程的预制深度,减少现场作业施工量。施工现场必须合理安排作业层次和顺序,搞好各作业工种和作业程序之间的协调和衔接,尽量避免垂直、交叉作业。

3.3施工后的HSE管理

作业结束后,施工人员和安全人员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对作业内容和作业质量进行核对,检查,防止漏项,错项,留下质量安全隐患,导致后续的重复施工;

(2)对作业人数,工具,材料的剩余数量进行核对,检查,防止人员,工具,材料被封闭在设备容器内仔细检查作业过程中可能产生和遗漏的火种等危险物质和危险能量,并予以妥善处理拆除和清运机具,设备,作业平台,恢复因施工需要临时拆除的劳动保护,消防设施等设施;

(3)检查和清理管排和装置,设备高处遗留是否遗留管线、架杆、铁皮等余料废料,做到完工时---净料,清场地、电源、机具,施工人员撤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燃油厂施工中实施HSE管理体系时,首先要根据管理体系编制相应的文件,细化到各工程项目;其次,在施工过程的各阶段,严格执行HSE管理体系,确保在燃油厂施工中的安全、清洁,保证施工人员的健康,从而保证工程项目的合格竣工验收。

参考文献

施工管理体系篇(6)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 ;施工企业; 融合方式

一、引言

为了确保企业产品或者服务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满足各个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引入了ISO9000族标准,用于对产品质量进行规范。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该种制度的引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单独运用该制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该种制度的实施还需与内部控制体系相配合。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企业之所以应用这两种管理体系目的就是为了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确保企业的经营效益同时防范经营风险。伴随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笔者所在企业开始由“施工型”企业向“管理型”企业进行转变,在此契机下,引入内部控制体系,使其与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深度融合,对于企业的转型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施工企业引进质量管理体系与内部控制体系的意义

1.施工企业引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首先,贯彻标准有利于施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施工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要想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要着重提升业务标准,才能提升企业竞争力。实际上,ISO9000族标准是很多国家先进的发现理念的集合,也融合了多种优秀的经营方式,并且具有很强的弹性。通过这一标准,能够促使企业与国际接轨,引进国外优秀的经营方式,并不断的提升企业的经营水准,进而实现企业形象与竞争力的塑造与提升。其次,贯彻标准认证有助于企业品质管理水平的提升,创建质量管理体系需要企业能够满足标准规范。对于施工企业来说,要完成和实现施工的品质,在进行改造时,需要严格根据标准来约束企业行为,进而形成对企业品质进行管理的规则。再次,进行质量管理有助于企业员工技能的提升。就所有人员来说,需要对实施品质的标准与方法以及目的等进行讲解,并对关键性的岗位进行足够的了解,以提升员工对品质的责任感。对于管理人员而言,不仅要参与其中,还要对全过程进行理解,进而提升管理能力。最后,进行质量管理有助于稳固和提升施工的品质。但是施工企业在实际的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认知方面的失误、实施方面的失误以及在认证之后的失误等。因此,对于施工单位而言,还需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贯彻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进行完善。2.施工企业引入内部控制体系的意义。虽然质量管理体系对于笔者所在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伴随时代的进步与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的改变,单一的质量管理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需要引入内部控制体系,并促使二者的融合。首先,确保企业持续全面的发展。内部控制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施工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有机体。在进行投资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外界因素的变化会对其带来诸多改变,使得企业的正常的经营活动都会受到影响,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困难。所以,需要对企业管理控制的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才能形成竞争机制,进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其次,大部分施工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内部控制体系,但是在执行与成本限制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并且管理活动比较容易出现错位和缺位的问题,使得内部控制的作用比较有限。最后,施工企业的发展急需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现阶段,施工市场发展水平较快,比较容易受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并且其所处的市场环境也相对复杂,在管理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也逐渐增加,更加需要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与内部控制体系的融合方式

首先,企业需成立执行委员会。二者的融合与高层管理以及业务主管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需要企业内部人员共同进行讨论,并且进行实施,才有可能成功。所以,需要建立执委会,以促进这两种制度的融合,并提升融合的效率与速度。其次,整合文件策划与控制点。就质量管理体系而言,需要统一的书面文件。所以,在进行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分析标准流程,结合业务流程等来完善制度的建立。在分析流程的前提下,结合质量管理体系与内部控制体系的实际情况对需要建立的文件进行确定,然后再根据ISO90000标准来修订文件,最后将控制点的实际情况写入文件中去。再次,构建沟通交流平台。对于整合之后的制度体系,企业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整合与管理,通过平台的构建,确保企业所有员工都能够及时的检索出所需要的文件,并对其进行充分的了解,然后根据操作流程来进行日常的工作。然后,整合与执行内部稽核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稽核人员会由于专业和综合素养的差异而错误的理解工作的内容。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往往项目工程财务人员比较有限,稽核工作很难做到位,并且与企业总部在理念等方面也有很大分歧。所以,多数情况下,稽核人员对于会计面等比较陌生,对于质量管理体系下的流程并不了解。所以,需要对其进行整合,最终形成两种管理制度下的单一的稽核部门,并妥善安排各人员的工作。最后,强化对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两种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运用,同时将实施的效果与绩效进行挂钩,确保各级管理人员深刻认识到质量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施工企业本身涉及的范围比较的复杂,更加需要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统筹大局,确保工程质量和企业效益。

四、两种体系的融合对于企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新时期,国企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笔者所在企业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正在由“施工型”向“管理型转变”。在此背景下,引入内部控制体系意义更加重大。但是两种不同的管理体系在很多方面都有差异,需要按照上文论述的方式进一步融合,才能充分发挥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由此可见,促进两种体系的融合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实现了管理路径的统一。企业需要从组织架构的角度对两种体系进行融合,防止由于各个部门分管体系的差异而出现一系列的缺陷,也避免了同时运行两种体系而增加管理的难度,减少了各自为政现象的发生,进而统一了管理企业的路径。不管是何种利益主体对企业进行检查或审核,存在的问题都由公司企管部负责,也能够确保整改问题的有效性。2.提升了管理的效率,增强了员工的整体意识。如果两种管理体系并存,则很有可能造成企业各部门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交叉,使得各部门无法有效的发挥各自的作用,大大降低了管理的效率,也不利于改进和优化控制矩阵和控制节点。而对两种管理体系进行融合,取长补短,在发挥作用时相互补充,能够有效的弥补单独作用时的缺陷,进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笔者所在的国有企业亦是如此。员工的素质水平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而两种体系的融合,有助于资源与信息的共享,并且能够在作业文件中进行反映。在此情况下,员工在进行工作时,也无需区分工作标准或要求属于何种体系的规定,只需严格贯彻与执行文件要求即可。由此可见,对两种体系进行融合,也对员工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尤其对于审核岗位的人员,有效促进了其管理意识的提升。3.提升了可操作性,降低了管理成本。在对两种体系的文件进行整合时,发现其中有大约60%的相似之处,不仅操作困难,而且文件比较多,在进行填写与记录时,困难较大,也使得管理起来存在两套标准,无法发挥两种体系的优势。而在两种体系实现融合以后,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的数量大幅减少,使得各岗位的职责十分明确,大大增加了可操作性。此外,对两种体系融合以后,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培训等事宜,并进行统一的策划,也有效防止了资源的浪费,并降低了管理费用,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五、结语

内部控制与质量管理体系作为施工企业必不可少的两种管理制度,在发挥作用时进行融合也是必然的趋势。施工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的改变以及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等使得这两种制度的融合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意义更加重大。总的来说,两种体系的融合对于笔者所在企业由“施工型”向“管理型”的方向转变,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和诸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旷明燕.内部控制制度与质量管理体系的整合及效果[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3(1):50-52.

施工管理体系篇(7)

关键词: 施工管理;沟通管理;沟通体系

中图分类号:TU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1-0073-04

0引言

程项目实施的复杂性与利益相关者的多样性导致了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大量沟通问题的存在,质量、进度和成本三大目标的实现与项目管理过程中各个要素能否及时沟通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效的沟通是施工项目管理成败的关键。工程施工阶段是项目相关各方高度协作共同实现项目的关键阶段,此时施工项目管理中的沟通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建立起良好的沟通管理机制可以有效的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

1施工项目管理中的沟通管理及其影响

项目沟通管理,是为了确保项目信息合理收集和传输,以及最终处理所需实施的一系列过程[1]。项目沟通管理既具有一般沟通管理特点;又具有范围广、内容多、层次复杂和沟通过程贯穿项目始末的特点。

1.1 施工项目管理中的沟通管理

施工项目管理中的沟通管理就是要保证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得到及时、正确的提取、收集、传播、存储以及最终进行处置,保证项目团队内部信息畅通以及与外部环境进行及时的信息交换与交流。施工项目团队通过团队内部沟通加强小组的凝聚力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推进速度和效果以及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保证必要的信息在适时传达到必要的地方,对于项目的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

信息传递、情感交流和利益协调是施工项目管理中沟通管理的三个主要内容[2]:

①信息传递是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项目的实施过程同样是项目信息传递和整理的过程,信息是构成项目工作的主要内容。在项目的实施中,除了显性知识的沟通外,更重要的是将那些深层次的、个人拥有或沟通起来困难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使成员在隐性知识层面上进行沟通。沟通管理的目的是达到信息的共享和创新。

②情感交流是施工项目管理的需要。工程项目的实施是在极强的压力(如进度、质量和成本要求等)和极复杂的人际关系环境中进行的,它需要多方的相互信任和紧密合作。情感沟通恰恰就是建立这种积极、和谐环境的手段,能够强化信息沟通效果。

③利益关系的协调是工程项目实施的有效保障。项目各利益相关方(业主、承包商、分包商、监理单位等)存在并不完全一致的利益出发点,要想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就需要在沟通中有效处理和协调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1.2 沟通管理对工程项目实施的影响

①沟通管理是实施现代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其贯穿于现代项目管理其他八个知识领域(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质量管理、采购管理、集成管理)的全过程,是项目各项管理的纽带,是在人、思想和信息之间建立的联系[3]。

②项目沟通与项目绩效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研究表明,良好的项目沟通能够促进项目绩效的成功实现,相反,沟通存在障碍或者无效的沟通对项目目标成功实现有着阻碍作用。项目沟通能够对项目的三大绩效目标即进度、费用和质量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影响,其中对进度影响最大。

③有效地沟通管理是项目经理成功领导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沟通可以增进项目团队成员对项目经理领导意图的理解和执行,促进项目经理改进管理工作,增强团队成员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为建筑施工项目团队提高整体绩效提供保障。如果沟通不畅,项目团队成员就不能正确理解和执行领导意图,项目也就不能按照管理者的意图进行,最终导致施工项目管理的混乱甚至失败。沟通管理是提升建筑施工项目团队的凝聚力和整体绩效的有力保障。

2沟通管理对工程项目实施的现状分析

尽管沟通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种柔性管理却一直是国内项目管理的薄弱环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沟通问题不仅存在于项目团队内部,同样存在于与外部环境的交流沟通之中。

2.1 施工项目管理团队内部沟通问题

①项目经理和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不足。施工企业项目团队成员,特别是项目经理欠缺有效的沟通技能,如善于倾听的能力、对信息的反馈能力、对沟通环境和时机的把握能力、有效发送信息的能力、选择有效的沟通方式的能力等的不足,导致项目信息沟通不畅、团队成员满意度低、项目经理领导效率低下等问题。

②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障碍。成员之间不同的知识水平、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工作态度、行为方式、目的愿望等差异,使得对文字和指令的理解和评价不同,同样会导致成员之间的摩擦、排斥、对立、冲突乃至对抗。项目团队文化的缺乏导致施工项目管理团队凝聚力不足,有碍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

2.2 施工项目管理外部沟通问题

在施工项目管理中,承包商与业主、监理方、分包商之间都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信息掌握的不平衡现象更凸显了沟通管理的必要性。然而,各方并不完全一致的利益出发点导致相当多的沟通问题的存在。

①承包商与业主之间的沟通。在工程项目实施阶段,承包商比业主更了解项目实施的实际信息以及自己的建造行为,如使用人员的素质、材料的质量、建造方法与技术以及工程实际进度和质量状况等。在双方缺乏有效沟通情况下,业主不可能完全掌握承包商是否严格按照合同进行施工,是否有偷工减料行为和“偷懒”的行为。同时,承包商不了解业主的信誉、资金能力和支付能力,由于业主的道德风险有意拖欠工程款,这时承包商对业主的不利选择将给自己带来损失。沟通的缺乏将影响双方合作和项目的实施[4]。

②承包商与监理方之间的沟通。监理方与承包商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由于监理方的专业化,其对工程项目的生产比较熟悉,但是对承包商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商业信誉、主观努力程度、是否选择与委托人目标一致的行动等信息、了解不多。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由于信息不完备而形成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这监督与被监督的过程中,承包商具有信息优势,而监理方则属于信息劣势方。沟通的缺乏将不利于双方工作的有效开展。

③承包商与分包商之间的沟通。承包商应积极主动、详细地向分包商介绍工程概况,技术要点和工程进度、并对分包方的工程进度和质量进行全程的跟踪控制,对各分包商进行综合协调;分包商作为项目的建设者,在施工中遇到困难,例如场地、材料、机具等问题,要加强与总包方沟通,通过总包方的及时沟通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施工项目管理内部沟通体系构建

在项目团队内部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主导、项目成员间全通道式沟通体系,如图1所示。只有形成有效的沟通体系,成员间才能充分交流,分享信息,相互信任,互相支持。建立良好的项目沟通管理体系,首先应构建项目组的沟通网络,决定项目各关系人的信息沟通需求;明确各关系人的职责和权限;建立沟通反馈机制,信息发送出去并接收到之后,双方必须对理解情况做检查和反馈,确保沟通的正确性;建立定期检查项目沟通情况制度,保持信息沟通顺畅和有效,做好沟通计划的编制、信息分发、绩效报告和管理收尾工作。

3.1 项目经理所领导的项目部是项目管理的组织核心

项目经理在沟通管理中的角色是非常关键的。相关研究表明,项目经理要要花50%~70%的精力用于沟通[5]。虽然沟通并不能取代制定正确的计划和采用合适的项目管理技术,但能够与自己的项目组成员及项目干系人保持良好沟通的项目经理可以很容易地弥补在技能方面的缺陷,并且获得项目组成员和项目干系人的信任和支持,能够使自己的理念、项目目标、项目状态报告可以与其进行准确而诚实的良好沟通,有助于工程项目更有效的实施。

3.2 建立成员间全通道式沟通模式

工程项目的专业间互相关联,密不可分,成员间需要相互联系,彼此了解。项目经理要给团队成员创造联系的机会。在项目团队内部建立全通道式的沟通模式,使组织内部形成一个开放式的信息沟通系统,让每一个成员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彼此十分了解,使项目团队成为一个信息畅通、协调融洽的组织。项目经理可以组织召开相关会议,每个成员说出相关人员需要提供的信息,并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反馈。项目经理也可以要求每个项目成员将自己的专业进展情况和需要配合的专业信息以书面形式定期上交,进行归纳总结后分发给项目组成员,进行信息反馈。还可以以座谈的形式,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让成员彼此畅所欲言,解决问题。项目经理要对何时,如何组织召开有效的项目会议熟练掌握运用,而且不能流于形式。而各成员之间也应该主动进行沟通,交流信息。研究表明,非正式沟通是形成良好团队氛围的条件之一。

3.3 沟通方式的选择

项目沟通有多种沟通方式,根据沟通的环境与时机以及信息的重要性、紧迫性、沟通方的权威性、沟通信息的机密性等因素,建筑施工项目团队要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或多方式综合运用。项目经理应在沟通管理计划中根据项目的实际明确双方认可的沟通渠道,其主要以会议形式与各负责人进行信息交流,制定计划方案,以会议、会谈、电话的方式进行工作协调[6]。要采取上行沟通渠道,用会议、会谈方式经常向上级领导汇报进展情况。采取下行沟通方式与项目团队成员布置任务和交流信息,可以采用会议、会谈、电话和非正式沟通方式进行。而施工项目管理团队成员之间沟通渠道属于非正式沟通渠道。

建筑施工项目团队要变封闭式、防御性的沟通氛围为开放式、鼓励性的沟通氛围。传统的管理原则倾向于防御性沟通模式,进而导致封闭式的沟通。项目成员的不归属感也强化了这种倾向。因此,要求项目团队乃至组织的管理者以积极的态度创造开放式、鼓励性的沟通氛围,使团队成员之间、团队成员与项目经理之间、团队与项目相关方之间在鼓励性的氛围中,充分利用感情交流,进行开放式的沟通。

4施工项目管理外部沟通体系构建

在工程建造的过程中,可以说承包商属于信息掌握的优势方。相对于业主,承包商更加了解工程的实际进行情况;相对于监理方,承包商更清楚工程的实施动向;相对于分包商,承包商更了解工程项目的整体状况。然而,承包商的沟通管理却显得尤其重要,沟通的缺乏将导致来自各方的不满与猜疑,不利于施工管理的实施和项目的最终实现。因此,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承包商应当作为沟通的主导,主动有效的实施沟通管理。

4.1 建立施工管理外部网络项目沟通管理系统。

当实际工程信息在承包商和业主方之间传递时,双方真正相互传递的信息仅仅是双方都知道的信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损失量较大;此外,多数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个人利益,经常会漏报、瞒报实际工程数据[7];所以信息不对称增加了沟通成本。项目中任何一项决策都是以实际工程信息为依据的,由于沟通过程中信息失真,从而对项目决策会有很大影响。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是项目沟通的目标,信息不对称对工程造成的影响对项目沟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克服其带来的影响,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网上沟通系统[7],基本体系如图2所示。

4.2 网络项目沟通管理系统的构建

在工程项目内部,建立起上下左右沟通的信息传递网络系统,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各类数据。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采用数据标准,建立共享的集成数据环境,避免信息孤岛形成,实现项目管理信息的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与集成化。通过信息手段建设,将项目管理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降低到最低限度,以保证各行为主体决策正确进行。实现网上信息共享并非要所有信息都上网,共享的信息仅仅是工程相关信息。

在网络项目沟通管理系统中,其中由承包商提供在建工程的人员状况、员工素质、工料消耗、材料价格、材料供应、形象进度等工程有关数据;由业主提供营造意图、建造需求、资金到位情况等信息;由第三方监理方负责信息共享报告制度和报告格式的制定,规定哪些信息可以不用共享、哪些信息必须共享,必须由信息报告制度实现。

4.3 在网络沟通管理系统中建立信息报告制度

首先要确定报告时间、内容等信息;其次要确定严格的奖罚措施,信息传递各方均要以项目为根本,对为了私己利益故意隐瞒工程信息的,要进行严厉的处罚并记录在案。另外,为方便各类数据的整理,信息传递的格式要做到严格统一。

实现网上信息共享,有利于项目进展的信息要及时、准确地互通,方便项目相关方随时能够查询到最新的工程消息。网络沟通平台的搭建,能够更有效更及时的传递和交换信息,确立协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