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人际交流分析

人际交流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2 15:26:30

人际交流分析

人际交流分析篇(1)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交际能力 合作探究活动

人是群居的生物,离开了群居,将很难维系生活,个体只有具备较高的社会交际能力,才能实现相互沟通、增进相互了解、保证互动生存.加强个体人际交往能力首先要从提高个体零距离接触的信息互通能力着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客观存在体,具有社会性和自然性等特性.交际能力水平,是个体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本领之一,是学生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表现和特征之一,是个体在社会中取得良好发展的必要本领之一.构建主义认为:“社交能力是反映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思辨、判断、表达、处理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交际能力的有效提高,对个人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学科教学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已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但部分初中生学习群体在交往过程中,经常出现不愿与人交往、表达语言能力差、与人相处不真诚等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有效引导和培养.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简要论述.

一、提供适宜教学情境,开展小组合作探析活动

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合作.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个体只有在适宜、融洽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氛围中,才能带着“积极”的学习情感、强烈的学习欲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主动与同学、老师开展合作、互动、交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如教材的内容、教学工具、课堂环境、学生主体等课堂教学要素,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交流、探讨的合作活动.

如在“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内容,在教学活动伊始设置出“下面的图像反映的过程是小明从家去菜地浇水,有去玉米地锄草,然后回家.其中x表示时间,y表示小明离家的距离,观察图像,可以知道菜地离小明家多远?小明走到菜地用了多少时间?”生活性教学情境,让学生认知上产生“认同感”,为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析活动,进行有效交流活动打下基础.同时,在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新知教学中,教师借助于多媒体,采用形象、直观的动画画面,引导学生研究和探析“k,b的符号与图像位置的关系”.这样,学生在直观性、生动性的教学活动中,交流、互动的欲望更强烈,合作探析活动的开展逐步深入.

二、实施问题案例教学,开展双边合作探究活动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内涵及其内在联系的高度概括和生动展现.数学问题的发展功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有着生动的阐释.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问题案例的解答过程,就是合作探析、思考分析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离不开学生个体之间的双边合作,共同探析.这就为初中生交际能力的锻炼提供了载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问题案例教学作为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有效抓手,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析问题条件的活动,与学生进行双边交流互动,实现问题有效解答,提高交流互动能力.

问题:在ABCD中,∠BAD的平分线交直线BC于点E,交直线DC于点F.(1)在图1中证明CE=CF;(2)若∠ABC=90°,G是EF的中点(如图2),直接写出∠BDG的度数.

在该问题案例的讲解中,教师将探析解答问题的“要求”交由学生完成,要求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合作探析活动,学生经过问题探析认为:(1)根据AF平分∠BAD,可得∠BAF=∠DAF,利用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证得∠CEF=∠F即可.

(2)根据∠ABC=90°,G是EF的中点可直接求得.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探析解题策略,得出解题过程:

解:(1)如图1,AF平分∠BAD,∠BAF=∠DAF.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AB∥CD.

∠DAF=∠CEF,∠BAF=∠F,∠CEF=∠F,CE=CF.

(2)∠BDG=45°.

最后,教师与学生进行共同合作,探析解题规律方法为“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菱形的判定和性质.构建等量关系进行等量替换”.

由此可见,学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探析过程中,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发挥,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解题策略得到了有效掌握,为学生敢于交流、能够交流提供了“后劲”.

三、注重思维辨析培养,开展互动评价交流活动

人际交流分析篇(2)

关键词:网聊语言;文体特征;成因。

随着因特网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以网络为媒介的网际交流活动中。网聊是这种日益流行的网际交流活动形式之一。它以其开放性和包容性吸引着世界各地、各行业人的参与。在网聊活动中,利用各种聊天软件和工具,活动参与者通过键盘键入文字,通过计算机屏幕收看文字,使以文字为信息载体的笔语跨时空交流。它同通常意义上的面对面聊天有所不同。kiesler et al(1984)认为这种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活动有两个有趣特点:1)缺少社会语境信息;2)缺少被广泛接受的使用规则。其中第一个特点使参与交际活动的人不能依赖手势、体势语、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信息解释文字、辅助交流。规则的缺乏则使参与网上活动的人打破了传统交际中必须遵守的许多礼仪,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在网际交流中被一致认可的规范。但作为一种实时交流活动网聊又非常接近日常生活中面对面的口语交流。在实时交流中,同一时段里交流是双向的,即交流者可同时接收信息和发出信息。信息的接收和发送是一个连续的、不间断的过程。这使得交流双方能及时收到对方的反馈信息,并据此调节和修正下一步交流的方向和内容。可见,网聊活动具有口语和书面语双重特征,它模糊了人们对口语和书面语区别的传统认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体风格。

本文拟从两个角度对网聊语言进行文体分析:语言描述和语境因素分析。在语言描述中,我们采用文体标记系统给语言特征分类。根据enkvist & spenser(1964)文体标记就是突出的文体特征。在某一语境中具有文体意义的语言项目都可被认为是文体标记。这与功能文体学的"突出"概念一致。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韩礼德认为突出是语言显耀的统称,是语篇的某些语言特征以某种形式凸露出来。进而,他又把突出特征分为两类:一类是违反常规的突出,是否定性的;另一类是符合常规的突出,是肯定的(参见张德禄1998)。在文体学中一般把语言特征分为四个层面:音系、字位、词汇、句法/语法。在网聊中,视觉文字或标点符号是传递信息的唯一载体,所以音系文体标记不具有文体意义。我们只分析字位、词汇、句法/语法文体标记。同时,我们还要从功能的角度对万维网键谈进行语境因素分析。这是因为语境因素是文体的重要决定因素。对语言单元或语篇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们出现的语境。除更广意义上的文化语境外,语境可分为两类: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 )和情景语境( extralinguistic context或context of situation)。语言语境指在语篇中某一具体语言单元之前或之后的语言单元,情景语境指语篇出现的情景中的相关特征,如讲话内容、参与者、讲话媒介和渠道等。因此讨论网聊语文体特征时,我们将以情景语境的三个组成部分: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为框架,分析和讨论网聊英语的语境因素。

一、语言的词汇特征

对网络语言词汇特征的分析主要侧重于那些对其特征形成有重要意义的词汇。通过对网络交际活动的观察,笔者总结出以下几个典型的词汇文体标记。

1、缩略词使用频率高

为了节约时间和空间,及时交换信息,网络交际中使用大量的缩略词。这些缩略词已逐渐被人们接受,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新俚语或"网话"(cyberspeak)。例如:

(1)大量使用已被公认的缩略词汇。如usa, cm (centimeter)、km (kilometer)、xmas (christmas)、sos (save our ship or soul)、f.o.c. (free of charge)。

(2)创造新的英语首字母词,如/english/">英文字母仿英文常用语之谐音,如ic(=i see: 我明白了)、icq(i seek you之谐音,icq本是最早的网络寻呼软件名,其爱称为qq)、c-ya(=see you again:再会)。

(4)用数字代替字母缩合词。如:l8r(later)、b4(before)。

(5)使用英语词首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混合成词,如b2b (=business to business:商家)、f2f(=face to face:面对面)、y2k(=year 2000:千年虫问题)、i h8u(=i hate you:我恨你)、k4("考试"之谐音)。

(6)在连贯话语中使用数字谐音替代英语单词或汉字, 如"what can i do 4(for)you?""乐4(死)我了。""别肉麻了,我都快2(吐)了。""我上午发了个伊妹儿2(to)you"。

2、使用副语言符号表示语调和情感

网络不能传递非语言线索(nonverbal clues),而它们在实时交流中却很必要。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活动中,缺少这些非语言线索不仅会使对方对文意的理解出现问题,而且纯文字也不能把交际者的行动、情感完全表达清楚。所以, 在网际交流中,微笑、皱眉、怒吼、生气等生动的人类情感活动在纯文字实时信息传递中消失了。为了弥补网际交流的这种缺陷,网上键谈者利用键盘上各种符号的组合,发明了一套脸谱或表情符(emoticon),来传递感情。如"o-<"表示 "fishy"(值得怀疑)、":-("表示"悲哀"、":-)"表示"微笑"等等。这些符号已成为虚拟社会最独特的流行语,类似一种新生的象形文字(ideograph),脱离了所有文字的本体,超越一切语言界限的障碍而广泛流行。

3、使用语言来描述网络交际者的动作、情感和体态

除了使用脸谱生动地呈现交际者的动作、情感外,为弥补交流中非语言符号的不足,网络上还盛行另一种做法,即用语言描述一些非语言行为。例如,键入"hehehe",表示"我在笑"。在网络键谈中,文字分为两类:一类用于纯文字交流;另一类是描述键谈者非语言特征的文字。为了区别这两类文字,描述键谈者行为和反应的文字常常用一定的符号圈住,表示这是动作,最常用的是前后加星号。例如:*g* (the speaker) grins

*rotfl* rolling on the floor laughing

*hugs* hugging someone

laughing out loud

4、为使语言既简洁明快又生动活泼,交际过程中还频繁使用感叹词

该类词的使用能极大地提高语言的音响效果。如aha, gosh, wow,d ear, mmm, ha-ha。

二、网络语言的语法特征

从语法角度分析,网络语言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由于网上交流是将文字打在键盘上,再呈现在电脑屏幕上由接受者来读,具有说和写的双重特点。因此,在电子语篇(electronic discourse)中,为节省各自占用的时间、突出重点,网民大都倾向于使用不完全句子、省略句子和不规则句子。如下面聊天室的一段对话:

netizen a:hi,i am john. student.live in ca.what ur name.

netizen b:me 2.in ny like to make friend with u.

netizen a:with pleasure.

在上述对话中,不难发现,交际双方在键入词语时都是能简则简。如,hi,me,what该大写时却用小写;ca应为ca (california), ny应为ny (new york); like to make friend with u 应为i'd like to make friend with u.等。这表现出网上交际明显的语言特点:不守规则, 不注重语法和词法以及随意性强, 大量使用省略句式,具有很明显的口语化特色。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省略句式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具有交际价值,省略的句子成分要靠上下文的联系和自身经验的判断来补全。

2、从句型选择上来看,网上交际所用的句子一般以单句、短句居多,很少出现复句、长句。例如:

netizen al: you are also 3 bottle man, how much could you drink?

netizen bl: beer, 5 bottles.

netizen a2: sea quantity!

netizen b2: so-so,dear.i never drink toomuch.i fear of sudden death without being known by anyone.

netizen a3:j ust finished another essay about our work unit, very funny, want to read it?

netizen b3:of course. my pleasure.

以上交谈多由中、短句构成,表现出简洁、明快的特点。据统计,各类英语文体的平均单句包含17.8个词。而网上键谈聊天的句子比英语句子的平均长度短。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网络聊天以休闲话题为主,有时候甚至比较无聊,因此字数较少、结构简单的句子已经可以满足网民的交际需要,相反,一些复杂的长句输入时间过长,又不便于理解。此外,由于在网络聊天中话题转换非常快,对每一个话题的讨论都不深入,不需要长句传达复杂的意思和表达复杂的逻辑关系。

3、网络交际中频繁使用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

如在催促对方回答问题时,"网虫"们大多喜欢连用几个甚至一大串问号。在表示赞同或欣赏对方的观点时也常连用几个感叹号。尤其值得研究的是,为了制造"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美妙意境,有些高手常创造性地使用省略号。如女士在回答"do you miss me?"时,常巧妙地打出这样的字幕:i……

三、网络语言文体特征的成因分析

对任何语篇意义的理解都依赖语篇出现的环境。在进行文体分析时,对语境的分析非常必要。因此,我们采用功能文体学的语境因素分析框架,从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方面阐释网络交际中出现上述文体特征的根源。

1、语场

语场指发生了什么事、所发生的社会活动的性质、参与者从事的活动等。也就是说,语场描述话语的内容范围。在不同的语场中,为实现语言的不同功能,语言在词汇、语法和形式等方面都会呈现独特的特征。就网络交际而言,语言用来传递信息、阐明事理的功能成为语言的第一功能。在高速运转的信息化社会中时间就是一切,因此交流变得简约化。为了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必然要求语言符号形式上的简化。在输入中用英文字母代替汉字,缩略语代替了单词等。总之,速度是第一要务,只要不妨碍沟通就尽可能地简化在键盘上的操作,力争一击到位,这就是为什么连数字和标点符号都被赋予特定内涵的原因。正如陈原先生所说,"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很快,语言接触引起的一个新问题,就是缩略语问题。节奏快,以至于在某些场合要采取符号(非语言的符号)来显示信息。缩略语就是把必要信息压缩(浓缩)到在接触的一瞬间就能立刻了解的程度。把必要信息转化为图形(非语言符号),是适应高速度和其他现代社会条件的需要而产生的"。

此外,网络交际的语场很难被规定在某一范围之内,交流的主题经常变化。每一位网络新成员的加入,每一个新问题的提出都会导致话题的转变,而且经常是几个主题同时并存。从功能上讲,人们加入网络聊天这种交互性实时交流的目的一般是交换对某一问题、事件或人物的观点和看法,然而具体到每一个人,其目的都不尽相同。对网络键谈参与者来讲,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交流场所,这个场所倡导言论自由,且范围可延伸至世界各地。因此,网络键谈的主题和功能都具有不确定性。

2、语旨

语旨指谁是参与者,参与者的特点、社会地位和角色关系,即描述参与者个人的情况和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互联网是个开放的系统,上网的人只要遵守一定的网络礼仪,便可在网上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它对参与者个人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都不作限制。此外,多数网上键谈者选择使用匿名进行交谈,有些甚至在注册时填入假信息以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现实世界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源在网络上毫无意义,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是平等的,扮演的角色也是随意的。这种开放、平等的网络交往氛围有利于使人们的主体能动性和潜能得以提升,创新精神得以发挥。所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民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展现自我,极力使用独特、新奇的语言抒发情感、发泄不满,从取名用字到遣词造句,处处表现出漠视传统和规范的语言风格,甚至可以违背某些语言规则。因此,在网络交际中,常会出现拼写错误、缩略形式、不规范标点、不符合语法的句子,以及用以调节气氛、表达情感的符号等。这都是不正规语言才具有的特点,所以网络语言文体的正规程度比较低。

3、语式

语式指语言在情景中所起的作用,语篇的符号组织及其在情景中的地位和功能。我们将从语言在情景中的作用、媒介、渠道、语言自发性和交互性五个方面分析网络语言的话语语式。

(1)语言在情景中的作用

张德禄把语言在情景中的作用分为两类:构成型(constitutive)和辅助型(ancillary)。构成型语言组成整个交流事件,而辅助型语言只对社会活动起辅助作用。

(2)交流媒介

交流媒介指用于传递信息的图形符号(视觉媒介)或声波(听觉媒介)。媒介的不同,使语言产生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变体。在网络中,信息的传递通过键盘键入和从屏幕上阅读文字实现,所以它使用视频媒介,具有书面语的特征,但是,作为一种实时交流形式,信息接受和发送的同步性使交流者能及时收到反馈信息,调节谈话内容。这决定了它同时具有口语交流的一些特征。所以有人称它为"读起来像对话的书面语",即介于口语和书面语的特殊语言状态。因此,网络语言带有很大程度的随便性。

(3)交流渠道

交流渠道指信息传递的语式。交流渠道的限制是指信息的传递只限于一个渠道---视觉的或听觉的。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更注重视听互动性和依存性。书籍、报刊、杂志等强调的是通过读者的视觉来感悟世界,电话、广播类强调的是听觉功能,电影、电视则可通过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传递或接受信息,但却无法形成互为依存的互动关系,而网络传播中的交流体现了视觉和听觉的依存性和互动性。首先,网络键谈中的信息主要通过视觉媒介传递,具有交流渠道的限制。所以,这种交流会借助符号、标点等字位文体标记来实现意义表达的准确和清晰。其次,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传播信息速度的要求,仅凭视觉有时对交流信息是无法顺利传递和解读的,必须依赖于听觉辅助进行解码。如网络上流行的用语"f2f"、"cu"、"5460"等,在解读的过程中,信息接受者必须先读出声音,借助听觉加以辨析,从而加速视觉的认知过程。

(4)自发性

在网络交际中,参与者需要及时对他人的信息作出反馈,所以没有时间设计、修改语言错误,常会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停顿、甚至错句和拼写错误等。同时,交际者通常会选用最常用的日常词汇来表达意思。因此,网络键谈具有自发性。这也是它接近口语交谈的地方。

(5)交互性

在网络交际中,虽然交流的对象不在眼前,但他们却是真实存在的。所以,网络聊天者之间需要相互合作。键谈双方要根据对方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谈话内容和谈话策略。同时,键谈者会借助大写、标点和副语言符号等文体特征吸引其他键谈者的注意,提高谈话的交互性,保障交流的成功。

四、结论

本文应用现代文体学理论,从语言描述和语境因素两方面分析了网聊的文体特征。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对文体的分析是有选择的,即只选择那些具有文体代表性的方面。在衡量文体特征重要性时,我们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特征越重要,则它1)在所研究变体中出现频率越高,2)在其它变体中出现越少。基于这两个原则,我们选择了字位文体标记、句法/语法文体标记、词汇文体标记,分析了网聊的语言特征。之后,我们又结合其出现的语境,从语言使用特征方面,分析了它的语境因素。希望我们的分析能为那些正在参与或准备参与网聊的人提供一些语用指导,使他们能在交流中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语言,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较好地完成交际活动。

参考文献

[1]enkvist, n.e. & j, spenser. linguistics and style. [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2]kiesler, s.. j, siegel & w. m, timothy. social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84.39/10.

[3]鲍宗豪:《网络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4]董兰、王勤:《网络英语天津》[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2。

[5]董启明、刘玉梅:万维网键谈英语的文体特征[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

[6]钱瑗:《实用英语文体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7]秦秀白:网语和网话[j].北京:外语电化教学2003,(6)。

人际交流分析篇(3)

【关键词】PAC理论人际交往策略启示

一、PAC理论概述

(一)PAC理论的含义及内容

PAC理论是一种帮助人们正确进行人际沟通的新工具。1964年,加拿大的柏恩博士在《人们玩的游戏》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心理上都有三种自我状态即“父母(Parent)心态”、“成人(Adult)心态”、“儿童(Child)心态”。

P型(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表现为统治、支配、教训以及其他权势作风和命令口气;A型(成人)心理状态以客观和理智为标志,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他人,讲起话总是用商量的口气;C型(孩子)心理状态以冲动和变化无常为标志,表现为遇事无主见,要么感情冲动,要么绝对盲从。在人际交往中,“父母”常常会作出武断的判断和评价,在“父母”的语言中常出现“应该”、“必须”等词汇。成人自我状态是人对外界环境的客观反应与评价,以客观和理智为标志,以理智的心态与人交往,不盲动、不急躁,充分考虑交流对象的情绪,以对方感到心情愉快的方式交流,常用“我个人认为”、“是否”等词汇。儿童自我状态是人格中儿童欲望和冲动的表现,以情感和感觉为标志,与人交流时容易感情冲动、喜怒无常,无法接受别人说他不好,会产生受伤害与愤怒的心情,经常出现“我不知道”、“我就不”等词汇。

(二)PAC理论的类型

二、PAC理论对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

PAC理论简单易懂,实用性强,通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历,易于理解掌握。该理论能够帮助人们通过改进沟通方式促进自身成长,并与他人进行有效交往而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经过学习掌握PAC理论,可以利用该理论分析自我状态,分析自我成长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发展自我的积极因素,主动改变消极因素。在与别人交往时,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实现自我控制,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了解PAC分析理论,有助于我们在交往中有意识地觉察自己和对方的心理状态,作出互补性或平行性反应,使信息得到畅通。倘能在交往中把自己的情感、思想、举止控制在成人状态,以成人的语调、姿态对待别人,给对方以成人剌激,同时引导对方也进入成人状态,作出成人反应,那就有利于建立互信、互助关系,保持交往关系的持续进行。国外对管理人员进行PAC分析理论教育,帮助他们了解人们在相互接触中的心理状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PAC理论对处理人际交往的策略启示

(一)树立人际交往的信心

人类本来是具备思维能力的社会性动物,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人与人之间也渴望沟通,这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项基本诉求。人际关系良好的人到处受欢迎,凡事助力多而阻力少;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则完全相反。虽然在社会群体中每个人的生理、心理、家庭环境、教育背景、成长过程、社会地位以及个人目标等,都存在个体差异。但是只要我们自身有信心敢于善于和他人交往,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调整内外因素,实现人际沟通顺畅

在PAC理论的架构中,强调通过内部因素调整和外部因素调整实现人际沟通之和谐与顺畅。其中,内部因素调整是指着重把握自己的上述三种自我状态与他人进行沟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成人自我状态,学会问自己“这样的行为、想法和感觉对处理当前的事情是否恰当,能否解决问题?”外部因素调整是指我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注意引导他人的自我状态,努力形成A―A型的沟通方式。

(三)寻求准确适当的角色定位

在社会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难免有许多人会因无法准确找到自我定位,而盲目的和不同的人运用相同的方式去和他人交流,另外有些人会因社会身份处于优势时,通常受到的情景约束较少,则会出现自我角色错位等问题。往往不分场合把自己的角色转换为“教育者”、“管理者”角色,这种角色转换易于产生盲目的自高自大,服务意识差也就可想而知。在与他人交流时便以权威和教诲为标志的父母自我状态出现在他人面前,容易造成别人不满,相互交流也就可能中断。还有些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职业同其他职业作比较,由此产生自愧不如的自卑感,工作中缺乏应有的激情和责任感,以喜怒无常的C心态与别人交流,同样易于导致交流中止。所以应当准确定位,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适宜的方式与其交流。

(四)训练和提高应变与协调能力

在交流沟通中彼此了解自己及对方此时处于何种自我状态,以便控制、调整、引导形成A――A交流方式,使交流正常进行下去。训练人际交往能力时,训练者可以根据需要安排一些典型的案例,通过情景设置,让训练者扮演特定情境中的角色,在活动中承担不同的任务,体验不同的经历,训练身兼多种角色的应变与协调能力。当你面对情绪激动的人、甚至被别人误解时,必须把握以下几点化解矛盾,满足他人需求:(1)在交流沟通时正确分析自己和对方的自我状态;(2)关注对方的P状态,了解P状态表现的非理性情感;(3)肯定或赞赏对方的成绩,待他情绪逐渐平静后,再发表个人观点;(4)用A状态与对方交往;5)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满足其需求。

四、小结

PAC理论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个理论简单易懂,与实际联系性强,比较实用,适合每个人去学习。另外PAC理论所揭示的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状态及问题很普遍,值得我们个人去思考自己所属的状态及问题。结合PAC理论所提供的可操作措施,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掌握与他人交往的技巧,学会自我控制与引导他人,尽可能达到A-A状态,以实现高效交流,拓展人际关系,实现和谐相处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巧玲.PAC理论在旅游服务外部沟通中的应用.泰山学院学报,2012(3).

[2]刘金蕊.PAC理论在人际冲突处理中的运用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1(6).[3]邓李肇.高校心理辅导员修辞策略的PAC分析.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08).

[4]袁梅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在图书馆馆读人际交往中的应用.图书馆论坛,2012(7).

人际交流分析篇(4)

首先,根据灰度值差异进行计数的思想,我们编写了用于提取视频中帧格式图片的MATLAB程序,根据该程序从视频中提取了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的交通流量、汽车速度、车头时距等数据信息,通过剔除噪声数据、补充缺失数据,得到了较为详实可靠的交通信息。

其次,通过对比交通事故与占道施工所诱导的车道被占用情形的异同,建立了Green-Shield模型和理论分析模型,分别得到了基于实际观测数据的事故所处横断面的实际通行能力,分析了实际通行能力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结合交通流、速度以及车头时距全面比较了交通事故所占车道的不同对实际通行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道路通行能力,RG-波动分析模型

一、问题分析和模型建立

交通事故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具有下列特点:(1)事故所处横截面的道路变窄,直接导致实际通行能力大幅下降;(2)城市道路紧邻商业区、生活区,所以与高速路相比岔道明显增加;(3)红绿灯对交通流的调制,一般来说交通流符合泊松分布,但是在红绿灯调制下,交通流不再具有连续性,呈现出Shock-Wave特性。

我们通过描述一段视频中交通事故发生至撤离期间,事故所处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的变化过程,从而分析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针对问题的需要,我们从实际和理论两个方面出发建立了理论计算模型和Green-Shields模型(速度-流量模型)求事故所处横断面的实际通行能力。

2.1 理论计算模型

? 基本通行能力

由于基本通行能力计算时不考虑道路和交通条件的影响,因此多车道的基本通行能力可按下式计算:

? 基于基本通行能力的乘法修正模型

由于此条道路发生事故,车道占用使得道路的饱和度增加,服务水平下降,道路的通行能力降低。因此我们考虑到车道位置、大车比例、叉路口、车道宽度等因素的影响,建立如下修正模型对基本通行能力进行修正:

道路施工区实际通行能力为理想的基本通行能力乘以各影响因素的折减系数。

2.2 Green-Shields模型

由于基于基本通行能力修正模型计算事故路段通行能力时,折减系数的取值均为经验值,由于施工路段的实际情况比较复杂,难以获得真实取值的之间系数,因此考虑通过Green-Shields模型来确定事故路段的实际通行能力。我们将该模型简称为速度流量模型。

速度流量模型又称BPR模型,是美国公路局针对高速公路的交通特点以实际调查数据为基础开发出来的,是目前比较流行且使用广泛的路段阻抗函数。该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二、模型求解与结果分析

3.1 理论计算模型的求解

首先我们根据视频1中统计的数据作出事故所处横断面车流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横断面车流量的变化图

由于大车比例随时间不断变化,我们分三个阶段进行求解。然后用车道位置,大车比例,岔路口,车道宽度这四个影响因素的折减系数对基本通行能力进行修正,得到总的折减率分别为0.773,0.767,和0.765。事故一发生路段的实际通行能力分别为1321.83,1312.7和1307.6。由数据分析可看出事故发生处横断面的实际通行能力呈下降趋势,但是变化不大。

3.2 Green-Shields模型的求解

根据速度与流量的关系的作出每个阶段的速度――流量关系图,发现三个阶段的速度与流量走势基本相同,这里只列出第二阶段的图(见图2),其他两个阶段的省略。

图2 第二阶段速度――流量关系图

速度流量关系图中抛物线的峰值即为此阶段道路实际通行能力,从图中可以得到三个阶段的实际通行能力C1、C2、C3分别为:1550(pcu/h)、1390(pcu/h)、1275(pcu/h)。

结果分析:和模型一的结果相似,三个阶段的实际通行能力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但是该模型中实际通行能力的变化比较明显,所以我们可以大致推测从事故发生到撤离期间事故路段的实际通行能力越来越低,车辆堵塞越来越严重。因此需要及时对事故进行处理,从而减轻事故对交通造成的影响。

人际交流分析篇(5)

论文摘要:网络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交际方式——网络交际,它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人们常规的交际模式。网络交际的特殊性向传统指导交际的语用原则发起了挑战。文章通过分析网络交际过程中对语用原则的种种背离现象,试探性地提出了网络交际的新的语用原则,希望能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进行网络交际。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人们迈入21世纪,人们的交际方式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从传统的面对面交际,通过书信,电话交际转变为通过网络进行交际。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这种通过网络传输信息的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青睐。它的快捷、高效和方便使得这种交际方式一跃成为时代的宠儿,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伴侣。

这一全新的交际模式以其独特性吸引了许多语言学者的关注,他们纷纷立书著作,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有从语言本身角度进行分析的,如网语和网话,[1]网络交际中自然语言的属性;[2]有从语体角度进行分析的,如万维网键谈英语的文体特征,[3]ICQ网上会话特点分析;[4]有从跨文化角度进行分析的,如电子邮件的网络交际文化特征,[5]网络交际: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视域;[6]也有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的,如礼貌原则与电子邮件写作,[7]网络交际英语Netglish,Txttlk的语用特征分析。[8]笔者通过查找和分析了大量通过网络进行交际的例子(主要指网上聊天),认为这种新的交际方式呈现出来的特点是对原有的语用原则(包括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原则,话语轮换等)的挑战。它们不仅拓展了这些语用原则,而且创造了一套适合网络交际的自己的语用原则。

本文试图通过探析这些语用原则,为人们更好地进行交际提供帮助。

2网络交际对语用原则的挑战

2.1对合作原则的挑战

美国哲学家HerbertPaulGrice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了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具体而言,合作原则便是要求每一个参加交谈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的和方向。正是交谈者的这种合作使得他们能够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

合作原则自提出以来经历了同意和反对,赞扬和批评的考验,[9]p140但它始终是当今语用学研究的基础,受到学者和专家的关注。但是,随着网络交际的出现,合作原则及其准则又面临着新的挑战。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空间,人们可以用虚拟的身份进行交际,正如网上流行的一句话: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正因为如此,在网络交际中,很多话语是不能够当真的,更有甚者以欺骗别人为乐。聊天双方可以公然违反合作原则进行交际,但交际内容的真实性值得商榷,就算是双方互相认识,也会故意欺骗对方和违反合作原则。此外,网络聊天的无目的性,随意性和话题转换的频繁性也破坏了合作原则的数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2001—12—1720:39:15番茄脸红红

你好!

2001—12—1220:39:26中国制造

你也好!~而且比我好!~

2001—12—1720:39:38番茄脸红红

哦?为什么啊?

2001—12—1220:39:52中国制造

不为什么吗?

2001—12—1720:39:57番茄脸红红

啊?

2001—12—1220:41:29中国制造

你为什么要啊?你很惊讶?你为什么要,惊讶?你的表情虽然我看不到但我知道你很惊讶!~可是我虽然知道你很惊讶!但我还是不明白你为什么惊讶!所以你还是最好给我解释一下你惊讶的理由!~好让我明白你惊讶![10]

这里,中国制造的回答模拟了《大话西游》的台词(唐僧:你想要啊?悟空,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明显违反了数量准则的第二个次准则,但其目的是为了增强聊天的乐趣和,同时也为话题选择和转换提供了可能。

2.2对礼貌原则的挑战

合作原则的提出为分析日常交际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人们也开始发现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现象是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如人们为什么会有时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呢?Leech指出人们违反合作原则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处于礼貌,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Principle)。[11]人们在交际时总是遵循着礼貌原则,尽量使自己受损,他人受益。此外,礼貌还存在着程度等级问题。研究表明网络交际的礼貌程度低于日常言语交际。[10]长辈和晚辈,老师与学生在网上以平等的身份,朋友的语气进行交流,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见的,而在网上却司空见惯。

而且,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中国人的“面子”显得尤为尊贵。“对中国人大部分行为和态度的分析,穷极一点就是‘面子’。”[12]中国人什么都可以失,就是不能失面子。在这种情况下,不同身份人之间的交际必定存在着一定的拘束感和礼貌感。然而计算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中介,交流双方“不见其人,不闻其声”,距离感和安全感使得人们乐于以随意的方式进行交流,过于礼貌反而会显的格格不入。一下是A.B两位同学之间的聊天实录:

A:你在?

A:说话啊!

A:说话

A:?

A:又不理我,没人性

B:胡说!我忙,没时间

A:借口,讨厌

B:真的,别烦我了呀[10]

“没人性”,“胡说”,“别烦我”都是不礼貌的语言,即便是两个非常熟悉的人,也很少用这种程度的词,但网络交际的特殊性使得人们敢于夸大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想法。

2.3对关联原则的挑战

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1985)在Grice的关系准则上发展起来的。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它要传递的是说话人的意图。听话人总是认为说话人的话语是有关联的,通过明示一推理模式进行演绎推理,并寻求最佳关联。最佳关联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她们认为,在处理信息时,人们总是试着平衡所付出的代价和所取得的结果,即总是寻求一种语境,使得用最小的努力就可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寻求最佳关联实际上就是人们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自觉遵守的一条原则一一关联原则。

网络交际以计算机键盘为工具,以屏幕为中介,实时性和快速性导致了网络语言的经济性和自创性。人们利用数字,符号,别字等来加快打字速度和交流速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网络术语”,如,886(拜拜了),7456(气死我了),F2F(facetoface),MM(美眉),东东(东西),菜鸟(初学上网技术不熟练的人),恐龙(姿色欠佳的女子)等等。对于一个不经常上网的人而言,理解这些术语无疑会增加他的处理努力(processingeffort),即人们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发现话语的关联性,并存在着找不到相关语境的可能性,导致交际失败。当然,对于网虫而言,他们为理解所付出的努力要小得多,并且理解之后产生的语境效果非常强烈。下面是网上甚为流行的一个段子,它包含了许多“网络术语”:

“偶今天要装台酷鸡,心至少是屁兔或者菜羊,有一个15时的纯平靓芒。对了,偶要上网冲冲浪,发发伊妹儿,有时间还要做个烘焙鸡,56K的猫是少不了的。至于老鼠嘛,随便买个新可以了。不过内存一定要大,偶可是要装温酒吧的。”

含义:我今天要装台酷机(cool的主机),芯(CPU)至少是PII(奔腾II)或者赛扬主板,有一个15时的纯平靓显示器(monitor的谐音)。对了,我要上网冲冲浪,发发E-mail,有时间还要做个个人主页(homepage),56K的调制解调器(modem)是少不了的。至于鼠标(mouse)嘛,随便买个就可以了。不过内存一定要大,我可是要装win98的。[13]一旦寻找到了最佳关联,就可以达到幽默的效果。

2.4对话语轮换的挑战

会话的一个特点就是说话人的轮换(turningtaking),即参加会话的人在整个会话过程中轮流说话。11美国社会学家Schegloff等人对自然会话的结构进行观察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每次至少有一方,但又不多于一方在说话。据统计,话语重迭的情况还不足全部会话活动的百分之五。然而在网络交际中,这一规则被无情地打破了。试看一例:

A1:成绩出来了瓦?

B1:还早呢,起码一个月

B2:那天好玩瓦

A2:啊?这么久

A3:真煤精

B3:恩

A4:还好了,不过蛮累的

B4:哦,那你早点休息这是笔者与同学的一段QQ对话。它的对话模式是

有两个时间AB是同时发话的,即B2和A2,A3和B3,分别对前面的提问作出回答。这与平时的你一言,我一语形成了质的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双方在对话时无法互相看到听到,因此无法推测对方何时发话,于是就出现了同时发话和受话的情况。

3网络交际应该遵循的新的语用原则

通过上述个例分析,我们知道了在网络交际中,原有规定语用交际的一些原则出现了不适用的情况,这就需要探索网络交际应遵循的新原则,以避免交际失败。笔者试探性地提出了一下这些原则:

1)经济原则:网络交际的实效性,快捷性要求人们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怎么快怎么来,怎么方便怎么来。避免拖沓冗长和晦涩不清,以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多的内容为佳。

2)宽容原则:网络使用者出于对速度的追求一味地使用错字,别字,只要对方能看懂即可。这就需要人们对此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此外网络交际的直白与虚幻也要求人们如此,在网上,你不必事事都当真。再者,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你所表达的信息有时不能即时地传递给对方,这也要求人们的理解。

3)幽默原则:网络交际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调节了人们过于紧张的生活,成为人们的娱乐方式之一。因此从网络交际中寻找开心和快乐时十分重要的。许多网友自创的违反语用原则的语言很值得欣赏和收藏。

4结语

网络交际是21世纪人类交际的新模式,它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传统的交际模式。本文通过分析网络交际的语用原则,认为在网络交际中人们既要一定程度地遵循原有的语用原则,又要一定程度地遵循新的语用原则,以求在全新的环境中达到交际成功。

参考文献:

[1]秦秀白.网语和网话[J].外语电化教学,2003,(6).

[2]吕明臣.网络交际中自然语言的属性[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董启明,刘玉梅.万维网键谈英语的文体特征[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

[4]林秋茗.ICQ网上会话特点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3,(2).

[5]胡惮.电子邮件的网络交际文化特征[J].外语电化教学,2002,(1).

[6]高永晨.网络交际: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视域[J].苏州大学学报,2001,(1).

[7]刘绍忠等.礼貌原则与电子邮件写作[J].外语电化教学,2002,(2).

[8]杨文慧.交际英语Netglish,Txttlk的语用特征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1).

[9]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0]李蔚然.网络语言交际对语言交际原则的运用和偏离[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11]Leech,G.N.PrinciplesofPragmatics[M].LongmanGroupLimited.1983.

[12]殷俊.第五媒体:社会学视角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3).

[13]china-/webinfopub/list.asp?id=1349&columnid=163&columnlayser=0138163

[14]JennyThomas.MeaninginInteraction:anIntroductiontoPragmatics[M].LongmanGroupLimited.1995.

人际交流分析篇(6)

[论文摘要] 语言性别差异一直是社会语言学家们关注的话题,而网络里的性别研究,在社会语言学领域仍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用会话分析原则作为理论框架,把网络与性别这两者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旨在对虚拟环境中男女不同的会话风格得到新的认知。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网络迅速成为继电视、报纸、广播之后人类信息传播最重要的手段。可以说,网络已经深入到现代人类的生活中,成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这一背景之下,一种新的交流方式-网络空间交流(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诞生并迅速发展起来。这种新的网络交际方式以其独特之处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在网络表达、交流中产生出一种独特的语言—“网络语言”,这种形式多样甚至抛弃传统语言的网络语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成熟起来。本文所涉及的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信息收集、和交换时使用的自然语言,包括bbs、聊天室用语等等。

人们对语言性别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17世纪欧洲殖民主义者踏上亚洲和美洲的土地上时,但对其进行的普遍研究却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现如今,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遍及各个方面,诸如语音、词汇、语义、句法、熟语、方言、会话风格等,研究的范围涉及英语、汉语、俄语等语言。性别差异存在于多种文化的不通过语言中,是语言研究的永恒主题之一[1]。

本文采用会话分析原则作为理论框架来探讨网络交流中所体现出的性别差异,目的在于指导人们的网际交流,减少网络误解,畅通交流渠道。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网络语言研究现状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网络诞生伊始,语言学家们就开始对网络语言展开研究。美国著名学者,同时也是这一研究的先驱starrroxannehiltz和murry turoff的合著《the networknationa》于1978年出版后又于1993年再版,足见其深远的影响力。英国剑桥大百科全书的编者david crystal在其著作《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一书中曾给出了网络的定义,并深入研究了虚拟网络对于语言使用的影响[2]。随着网络语言使用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如susanherring, rod-ney jones等也专门研究并分析了网络语言的特性。著名学者terrelneuage也对网络聊天室中的会话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学术论文中,他采用语篇分析作为理论框架来指导他的网络语言研究[3]。

国内网络语言研究的代表人物是中国传媒大学的于根元教授,他著有《网络语言概说》一书。在这部书中,于教授对中国网络语言的概念,种类,总体概况及语言特征作了系统性的分析,并将网络语言同传统的媒体语言如电视、广播、报纸等作了对比性的研究,分析并提出人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看待和怎样规范中国网络语言[4]。另外一位研究中国网络语言的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刘海燕副教授,她在其著作《网络语言》中从语言准备方面探讨了网络语言[5]。

(二)网络语言的性别差异研究

近10年以来,语言学界对于网络交际领域的社会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这其中的性别差异研究也成为热点。这些研究主要倾向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计算机使得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变得模糊,因此虚拟空间中的性别差异也不复存在。支持这一观点的有网络分析学家danieldern和shea。第二种观点则认为:性别差异是深深植根于社会文化中的,网络是不可能淡化这种根深蒂固的差异的。支持这一观点的有susan c. herring,laurel sutton , leslie regan shade , nathan cobb , cheriskrammarae etc.他们认为尽管从理论上讲,网络给男女提供了平等的交流机会,但在实际的交际情况下,两性本身存在的会话风格差异仍然会体现出来。男性的交际语言常常带有攻击性,强有力,而且较女性更为自信;女性交际语言则带有支持性和建议性,较男性更为温和[6]77。

二、主要理论支持

(一)男性支配论

男性支配论认为男性和女性的言语模式是“父权制”的一种集中反映。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zimmerman和west。她们认为女性的社会地位比男性要低,因此在交谈中处于被动受支配的地位。当女性同男性交谈时,经常被男性打断,在话题的选择和谈话量方面也受到很大限制。总的来说,女性在言语交际中比较常用客套语,很少会打断对方,对于对方提出的话题比较配合,多用礼貌用语,提出请求时比较婉转。相比之下,男性交际者比较少用客套语,容易主导话题,表达感情和需求的方式比较直接[7]05-129。

(二)文化差异论

有些学者尝试从文化的角度来解释言语行为性别差异产生的原因。r.a. borker和maltz结合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进行综合研究,认为性别差异是一种跨文化差异,异性交流是一种跨文化交流。他们指出男性和女性来自于不同的社会语言亚文化群,这种跨文化的差异造成了男女性各自不同的言语行为特征,并且这种文化的差异是从儿童时期开始萌芽,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保持下来的[8]215。

(三)相称语域论

相称语域理论把性别差异作为男女言语模式呈现不同特点的前提条件,相反的,它认为,仅仅以性别来解释两性之间不同的语言模式是极有可能背离客观事实的。fishman认为,如果我们想正确地解释言语行为,首先就必须考虑言语产生的场合。fox认为,“对性别与语言关系做出结论时应该视具体的情形而定,因为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言语方式中所谓的性别差异还要受到交谈参与者的外在文化、身份、社会角色等因素的影响[9]16。atkins曾对美国法庭的男女证人做过30个月的观察研究,结果发现,语言中的差异主要受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地位的影响:在那些地位较低的男性发言中,表现出较多的女性特征;而地位较高的女性则较多地使用人们一般认为是男性化的语言[10]120。

三、理论框架

本文采用会话分析原则作为理论框架来探讨网络环境中的性别差异。“会话是一种社会交往。它是由发话者和受话者积极参与并相互协作而产生的。会话分析的基本目标是要弄明白发话者想要表达什么,而受话者又是怎样理解他的意思并做出反应的。”[11]著名学者deborah tannen将会话分析的重点引向了会话风格( conversational style)。“她认为,要理解别人所说的话,必须注意到这些话是怎么说的,也就是在说话方式上有哪些特点。”[11]本文以会话分析原则作为理论指导的目的也是要着重考察并分析男女性在网络交际中各自选择何种话语风格进行交流。“话语分析的重点不只是话语内容及主题的变换,还包括话轮及话轮转换,插入或打断,简短回复语等。”[12]以下,作者也将逐一探讨这些方面:话语量、简短回复语、话轮转换、插入和打断以及形象化语言的运用,以期能使读者更明显地看到男女性在网络交际中话语风格方面的不同。

四、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

本文以部分qq聊天记录及部分网站聊天室的两性会话作为原始语料,共80段对话, 695个独立句子,约3400个词。运用这类语料的优点在于对话内容的获取过程没有中间环节的干扰,语料比较贴合实际,自然。

(一)话语量

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女性爱唠叨,爱说话。许多家喻户晓的谚语,诸如:a woman’s tongue is the last thing aboutherthatdies(最后死掉的是女人的舌头);many women, manywords; many geese, many turds (多少女人多少话,多少鸭子多少粪)等等以及一些出现在英语字典中意为“善谈、话多”的单词,如babble, chatter, gab, gossip, nag, prattle等,在举例时都以女性为对象[13]121。然而最近的理论却显示在各式各样的两性谈话中,男性的谈话量远大于女性。本文统计的是男女性各自在对话中的平均用词数量。在所搜集的80段网络对话中,男性的用词量达到了2057个,占总数的60.5%,女性的用词量为1343个,仅占总数的39. 5%。因此,可以看出,男性在网络交际中的话语量远远大于女性。

(二)简短回复语

简短回复语作为对话中常见的言语行为。简短回复语的功能主要有两点:第一,表现听者是否同意说话人的谈话内容;第二,必要的话轮转换衔接作用[14]77。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均显示,女性在实际面对面交际过程中比男性多运用简短回复使得谈话能够继续进行。但在所搜集的80段对话中,男性共使用了96个简短回复,而女性则使用了79个。可以看出,男性运用了更多的简短回复。

(三)话轮转换

话轮转换作为会话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会话分析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话轮转换是指在谈话过程中,每次只能有一方发言,另一方则要等到发言人的话语结束后才能开始其会话。在传统的会话过程中,话轮转换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它维持了会话的进程,使得谈话有条不紊地持续下去。在网络聊天室里,往往会出现许多人同时会话的情况,会话者们都争着参与某个或多个话题的讨论。这种网络交际中的话轮转换要比传统面对面交际中的更为复杂一些。例如,在面对面交际中,说话人可用多种方式(如:身体语言、音调等)表达其想要维持话轮和继续谈话的意愿;然而在网络交际中,这些非口头的或语言辅助类的符号或标记则不能被使用。因为考虑到这些复杂情况,因此,本文采用非连续性表达来作为观察并衡量网络交际中两性话轮转换情况的依据。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女性的不连贯表达多达37处,而男性只有15处。这个调查结果更进一步地揭示出在网络交际中,男性在谈话过程中多占主导地位,他们比女性更能获得多的发言机会并能控制谈话内容和进程。这一点与传统面对面交际情况相符。

(四)插入和打断

以往的理论认为男性在两性谈话中打断女性的次数要比女性打断男性多得多。人们认为男性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他们以打断或插入作为在谈话过程中支配并控制女性的手段。在所搜集的80段对话中共有72处打断的情况,其中男性共打断42次,女性打断30次。这个数据也表明,男性在两性谈话中比女性更多地打断对方并控制谈话,这也与传统的面对面交际情况一致。

(五)形象化语言

网络语言是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形象化语言的使用是网络交际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根据“男性支配论”的观点,女性在两性交际中处于被动受支配的地位,她们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使自己融入谈话过程。这其中,丰富的表情变化是必不可少的。在所选用的80段对话中,男性总共运用了197次形象化语言;女性总共运用了182次形象化语言。因此,在网络语言中,男性运用了更多的形象化语言,这同传统理论认为女性更倾向于使用形象化语言也是有差异的。

五、结 语

网络正在以其迅猛的发展速度影响着全人类,以网络为媒介的快捷交际方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如何才能畅通网络交流渠道,为大众营造更好的网络交流环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焦点问题,用数据分析了两性在网络空间交流中所体现出的性别差异,以期能更好地促进人们的网际交流。

通过上面的数据分析,读者能清楚看到网络空间交际中体现出的性别差异,在话语量、话轮转换、插入和打断三个方面与传统的面对面交际一样,也显示出男性较女性在交际中更占优势的特点。追根溯源,这些差异是植根于社会文化中的差异,是两性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所早造成的。而在简短回复语与形象化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男性的数据远大于女性,这与传统的理论观点相悖。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女性的社会地位在最近几十年中有了本质性的提高,女性受教育的程度也有了明显的改善,这些都致使男女语言性别差异表现得不再那么尖锐。尤其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中,两性之间的语言差异更多地受到了双方的身份、社会角色、所处的语境以及谈话方式和内容的影响,这也证实了相称语域理论的合理性和客观性。笔者认为,人们应当以公正平等的态度与周围人进行交流,只有相互的理解与尊重才能营造和谐的交际环境,实现成功交际。

【参考文献】

[1]谢则融.社会文化在英语语言性别差异上的反映[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5(2).

[2]david crysta,l 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m].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2001.

[3]李晓春.网络语言风格的性别差异[d].大连海事大学,2006.

[4]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5]刘海燕.网络语言[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

[6]尹弢.网络交际语言中的性别差异[j].科技信息, 2007(33).

[7]zimmerman, d, & c. west. sex roles: interruptions andsilences in conversation. in language, gender and society,(eds), thore, b., c. kramarae&n. henley, [d].mass:newburyhouse publishers, rowley, 1975.

[8]黄瑞红.性别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03(2).

[9]余国良.对性别与语言关系的三种解释理论的评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13).

[10]吕婧,胡志清.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1(15).

[11]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

[12]于玮娜.网络交际中的性别差异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 2006.

人际交流分析篇(7)

教材在教学题材上分为阅读和视听教材;教学内容上分为理论型和实践型。笔者所在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心为非英语专业本科开展选修课《跨文化商务沟通》四年以来,所使用的两套教材及其他辅助教材给予任课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和案例,但是在跨文化交际理论和具体到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思维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及沟通能力,特别是教学活动设计以及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还有所缺乏。跨文化交际之父E.T.Hall提出,语言是文化地图。语言本身的词汇使用和篇章结构代表该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交流方式,语言学习最终目的是沟通交流。但是在实际交流情景中,往往非语言如肢体语言、语气及空间和时间等占据整个交际的90%,另外思维模式也影响了不同文化对于同一问题所采取迥异的方法,因此培养跨文化适应能力成为本次研究的课题。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动态的进程,其间交际个体通过对新的、不熟悉的或变化了的文化环境的重新定位,与这些环境建立或重新建立起相对稳定、互利和功能健全的关系”。

二、课程设计

跨文化英语教学分为五个层次:跨文化的词汇教学(文化意义对比),跨文化社会语言学(文化价值定位),跨文化语篇(内容分析———写作方法,词汇分布),跨文化的正负语用迁移和批判性评价(语言标准———唯英语论和跨文化标准)。前三个层次重点在于语言输入,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学生跨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意识,后两个层次为语用输出,提高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和灵巧性。针对前三个层次,教学内容必须体现跨文化交际的特殊性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不仅是国家间的交流,也包括本土各民族、地区和性别的不同文化交流。案例收集包括外交、新闻、广告、旅行、商务和教育,在实际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而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分析文化冲突的表象及其原因是案例教学的重点。案例教学的特点:(1)明确的目的性;(2)客观真实性;(3)较强的综合性;(4)深刻的启发性;(5)突出实践性;(6)学生主体性;(7)过程动态性;(8)结果多元化。学习者通过经典案例分析,掌握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了解外国文化的价值观,正确评价中外文化差异,从而能运用所学的语言与文化知识来灵活应付、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各种情况。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检测

为检验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提高实际交际能力为目标,课后作业设计除了传统形式的写作、翻译、大量阅读相关和课后练习,还有音频、视频和文化报告等形式。其中文化报告包括新闻评论(要求要从文化视角来评论),视频为文化习俗介绍(介绍一种当地的文化现象给外国人,或者对文化现象进行比较和分析)和采访在中国生活学习的年轻人(主题是外国人在中国所感受到的文化差异)、音频为采访外教录音(是关于文化主题,采访不限题材)。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如何与其他文化进行沟通与交流,需要设计针对性强的活动和课程作业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和发现。以学生自选中国文化主题拍摄视频为例,其内容具体要求如下:(1)虽然目前国内外文化贸易交流活动频繁,但因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外国人对中国非常不了解,结合所学的相关跨文化理论,根据某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拍摄制作5至10分钟的短片视频,生动介绍该文化现象,如某礼仪具体每一个步骤;(2)各个小组负责的主题不能相同,如春节、婚礼、茶道、酒文化、新居入伙等,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背景和兴趣来选题;(3)视频的形式由小组成员创意发挥,模拟某个文化现象,或现场拍摄,注意声音、图像和字幕的配合,非自创内容不能超过该视频的5%。学生的视频作品得到外教们的一致认可,他们反映,的确从这些视频上学到了某个特定中国文化,尤其是在具体的步骤上。学生们用英语把本族文化推销出去,是非常成功的一次跨文化交际。但是在采访活动中,学生普遍反映难度较大,如何设计采访问题,寻求对象和解决拍摄中图像、声音的问题都给学生造成困扰,文化敏感度、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决定了该活动的成功与否。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