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师知识要求

教师知识要求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2 15:26:32

教师知识要求

教师知识要求篇(1)

        教师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数学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理念素养。其中,具备专业知识素养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所必须的。 

        教师的劳动是一个复杂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要成功的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的了解。教师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素养。其中,具备专业知识素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必须的。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主要包括语文知识素养、普通文化知识素养和教育学科知识素养。 

        1.知识素养 

        教师的劳动是一个复杂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要成功的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的了解。“资之深,则左右逢源”。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从传统的知识观来说,有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从现代知识观来说,则包括言语知识和言语行为知识。统而言之,教师的知识素养主要体现在语言学、文字学、文章学、文艺学等方面。 

        1.1语言学;语言学概论,了解语言的本质、结构及其发展规律,了解语言与社会以及其它学科的关系,了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及其最新成果,了解语言学的发展趋势;学习现代汉语,掌握现代汉语的系统知识。懂得普通语音学,熟悉汉语的声、韵、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语音系统;了解语义学和词汇学的基本原理,通悉语义和语境的关系,掌握词的构成和组合规则,明确词的基本意义与引申意义、比喻意义之间的关系,熟知辨析词义的方法,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熟悉词汇的发展变化。学习古代汉语,具有较为系统的古汉语基础知识。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了解古汉语的句型结构,熟悉古代重要辞书的查检方法。 

        1.2文字学;学习文字学,把握文字的性质和作用,熟知文字的起源和发展规律,了解一般文字的基本原理。尤其要学好汉字学。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掌握汉字的音、形、义的构成,熟悉汉字的笔画、笔顺与各种结构,掌握规范汉字,掌握查检汉字的各种方法,掌握识字法,正字法和写字法。另外,要明确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1.3文章学;学习文章学,首先要了解文章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文章本身的构成规律,熟悉文章的主旨、结构、表达方式等要素,了解它的内部联系。学习阅读学,研究文章的阅读、分析和鉴赏。掌握各种实用文章的阅读方法,熟悉各种阅读方式、明确各种阅读方式的目的要求,研究阅读的反应过程和训练方式,懂得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学习写作学,掌握写作的基本理论及常用文体知识,对内容与形式、素材与题材、思想与思路、语言与文风等有深刻的理解,能对中学生的写作起到切实而有效的指导。

   1.4文艺学;学习文艺学,了解文艺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文学作品的结构规律,学习中外文学史,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基本内容,熟悉各个时期主要的作家与作品,对驰名中外的作家作品特色有所了解,熟悉常见的作品。学习美学,懂得一些美学知识,懂得结合教材的特点进行审美的教育。懂得一点文艺和文艺批评的的基本理论,提高对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还应对电影、电视、戏剧、曲艺、音乐、美术知识有所涉猎。

      

;  2.普通文化知识素养

        2.1思维科学;首先,要通晓它的基础理论——思维学,其次,要懂得它的技术理论——科学方法论,再次要熟悉它的应用理论——思维培育学。思维培育学,包括抽象思维的培育、表象思维的培育、直观动作的培育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育等等。 

        2.2社会科学;课程有着广泛的社会内容,教师要具有很强的理解语言的能力外,还必须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准确地把握思想内容。要学习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经济学、法学、文化学、学习民族习俗、风土人情:学习人际交往等。此外,还要关注哲学、伦理学、地理学、环境学、军事学等的发展。总之,要博览群书,了解社会,体味人生。 

        2.3自然科学;教师虽不直接向学生教授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但无论如何不能是“科盲”。小而言之,要教好教材中的有关介绍自然科学的说明文,就必须弄懂文中所介绍的有关科学知识,如宇宙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生物学、物理学等等;大而言之,‘要培养21世纪在世界上有竞争力的建设者,使他们从小就具有很强的科学意识。如果教师对课文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一窍不通,就势必会在教学中出现科学性、常识性的错误。 

        3.教育学科知识素养 

        3.1教育学;教师首先应当学习教育的基本理论,比较系统的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方针、教育的目的、过程、内容和方式方法;学习比较教育学,了解中外名家教育思想,从中获得借鉴;学习课程与教学论,了解课程的基本理论;学习理论,开阔视野,从中吸取有益的养料。应关注教育和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3.2心理学;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师必须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了解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及发展的规律,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途径,努力用心理科学的规律指导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 

教师知识要求篇(2)

一、要具有更为广博的专业及多学科知识

当前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主要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为主,它的制作和设计,这实际上就是教师重新编订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展和升华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课件在内容上要超越教材,需要历史教师掌握大量的相关资料。如我们在讲《罗斯福新政》一课时,我们可以在课件中为学生展示不同阶层的人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进而引导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探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这在传统的“教师―黑板―教科书―学生”的教学模式中是很难体现的,这就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我们历史教师要拥有大量的与罗斯福新政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它们合理的应用于课件中。从中可以看出,这需要历史教师要掌握大量史料素材,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心有全史,胸存“底本”,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信息量大的优势,如果我们仍局限于教材或教辅书中那点知识是显然不够的。另外,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背景资料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进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所出现的疑问,已不在教师估计之内,有问题可能已远远超过教师原来专业的范围内。历史课中广泛涉及文学、政治、哲学、宗教、经济学等,当教学模式转变后要求教师要具有历史学科更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要求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真正做到一专多能,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课堂纵深发挥,横向联系,深入浅出,多向思维。如果教师的知识结构没有重大的更新,没有这些领域的大量阅读,就很难应对多媒体手段下的历史教学。如在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中,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不用担心学生会提出多么难的问题,因为传统教学模式完全依赖于课本教材,学生思维被教材内容所束缚,他很难提出有独到见解的问题,另外就是传统教学模式下以教师讲授为主,留给学生探究提问的时间很少,可是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后就完全不同了,在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背景资料和主体内容后,就会留给学生自己探究的时间,学生就会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问题有各种疑问,提出的问题可能会让历史教师感到回答起来比较吃力,对于马克思主义是怎么回事,它的3个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我们了解多少?自己中学和大学公共课打下的马克思主义底子够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历史教师就可以阅读一下“西马”的代表人物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增强我们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还可以阅读悉尼胡克的《对卡尔马克思的理解》,增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阅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增强对经济学的认识等。这样,我们就是真正的有备而来了,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才会游刃有余。有人错误地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很多内容都已经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了,教师不必再多讲,教师更轻松,也无须备那么多烦人的数据资料了,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低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确实,一些数据资料不须硬记了,有些内容(如展示中直接可以看到的内容)确实不须再重复嗦。但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仅仅展示这些资料是不够的,这些孤立的资料并不能说明什么,更不能直接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因此,教师必须把这些孤立的资料联系起来,揭示其内在逻辑关系,才能对这些资料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笔者通过实践教学感觉到,自从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于历史教学后,对历史教师的多学科知识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马可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是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苏霍姆斯基也指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精工巧匠”。对每一个历史教师来说,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当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加广泛的应用于历史教学的大背景下,我们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进修和不断学习,跟踪学科的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和新技能,不断更新知识,始终站在学科前沿。

二、要关注现实,掌握时事讯息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人对过去的把握与理解,反映了当代人现实的认知需求和发展需求。反之,一切当代史也是历史,现实世界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演进,很快就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历史不是死的沉淀物,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历史就是历史,与社会现实没有多大的关系,课堂上讲的历史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相差很远,使学生感觉历史和他们的“生活情趣,生活经验以及关注点有很大距离”,历史与学生相脱离。教育“以人为本”首先就要确认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确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但多媒体运用在我们的教学中时,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上课时,可以把一些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与历史联系起来,“恰当地再现历史情景,创造历史氛围”,“让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这样使学生感觉到历史就在他们的身边,历史不是那么远不可及,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随着而来了。例如,在讲《经济全球化》时,先展示一些有关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图片,如1999年11月30日的WTO西雅图会议、2001年的魁北克美洲国家组织会议、哥德堡欧盟峰会和热那亚八国集团峰会的“反全球化”游行示威活动,2002年12月份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行的规模空前的百万人“反全球化”大游行,再向学生提问:“有谁知道经济全球化是什么时间开始的?它给当时世界带来了那些影响?”很自然的进入了新课,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和现实生活是有联系的。又如讲到《祖国统一大业》时,用课件展示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给英国,香港离开祖国怀抱已久,此时,教师可打破时空界限,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收回香港的令人激动的画面,英国国旗在香港降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缓缓升起,这样,把学生的情感引向高潮,对学生进行一次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学习方式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学生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把学生从封闭的象牙塔引向开放的社会生活。

三、要拥有现代教育的理论知识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应用只能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不会有突破性的进展。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应用正在迅速成为教育技术中的主流技术,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顺应这一潮流,不断加强自身对现代教育理论的认识,了解现代教育理论尤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理论方面的知识,我们知道“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因此要将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意义教学理论与发展教育理论等各种现代教育科学理论贯彻实施,这也才有可能促进教育的深化改革,加速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也才有可能从传统的“三中心”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自主地进行学习,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构建起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教师为教学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知识是认知主体在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而不是靠老师的传授得到的;认知主体的认识发展是通过意义建构的途径而形成的”。当多媒体教学手段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历史教学中,我们如何选择合适的知识内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加强学生思维能力训练、重视学生情感激励因素、向学生渗透多元智能教学、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条件、拓展丰富的学习资源?没有现代教育理论的支撑,我们很难说不会“穿新鞋走老路”,很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课堂上,出现内容上连篇滥用、运用方式上教条呆板;运用时机上喧宾夺主、运用效果上粗制滥造等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即是现代教育理论的缺失。在素质教育思想统率下,必须运用一定的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作为具体教学研究实践的导向,认真学习现代教学与学习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理论,关注国内外一些专家们的论著如情境教学理论、尝试教学理论等,如吴立岗等的《现代教学论基础》、高文的《教学模式论》、施良方的《学习论》。此外《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以及《上海电教》三本现代教育技术杂志,有大量现代教育技术的各种理论与实践经验,可供我们学习参考。通过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加速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的转变。

四、要掌握必要的多媒体知识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历史课堂上的大量应用,对历史教师提出了一个客观要求,即多媒体知识和技术的掌握。例如制作教学课件,就需要有扎实的课间制作知识。教学课件是教学的重要信息源,一个优秀的课件,应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情的陶冶、美的熏陶。“思维产生于许多情景”,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各位航海家的航海背景、航海路线,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我们可以剪切《大国崛起》中的一些片断用来辅助教学,同时利用Flash制作一张路线图,配以解说,这样就能清晰的讲解这一部分知识,理清发展脉络,从而突破难点。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比新航路地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异同点,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这就需要运用一些课件制作知识。很难想象一个对计算机技术和课件制作生疏的历史教师能上好一节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我们在制作课件过程中,要了解多媒体课件制作流程,如果图省力、快捷而省略必要步骤,其结果会造成大量返工现象,势必会浪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及费用;多媒体课件要科学严谨、重点突出、表现自然、逻辑思维清晰、发人深省、有张有弛、融会贯通,应是传统教学的一个飞跃;设计时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征,以表达新颖的教学思路和新的创意、设计思路以简要明快、功能齐全为基调,除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外,还应考虑具有直观性,使用简便等特点,设计的页面即要美观又能充分突出主题。此外,课件中难免要用到视频,影像制作除掌握摄录编基础知识外,还应掌握影像的采集、编辑,影像特技的制作。在影像无法表达时,动画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使页面显得活泼生动,因此有必要掌握gif、Flash、3D动画的制作等。掌握一些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常用知识后,我们在制作历史课件上就会大大的提高效率,为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客观上的保障。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现代化教育意识,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开展计算机教育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积极学习新理论、新技术,自觉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训练,掌握新的教育技术手段,学会更好地利用已有的资源进行教学,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软件,学会结合教学需要制作教学课件,不断提高自已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特别是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水平。

祝智庭教授说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能促进教育革新,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的效果密切相关,在多媒体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背景下,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进行更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创造教育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力―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2,2:3~10

[2]黄余平.论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策略[J].新余高专学报,2001,1:65~67

[3](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教师知识要求篇(3)

教育改革对教师群体、教师个人及教师这一职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形成了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教师发展理论。

1.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来看

首先,社会的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学内容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原来的某些教育内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许多新的教育内容又在不断地涌现,这就要求教师自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要求现代教师具有不断更新自己教育技术的意识,不断追求新知,并有意识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浓厚的科研意识。因此,"教师即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其次,课程改革的实施意使课程开发不再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也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源于学校的教学实践,就是说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采集数据,明确开发的顺序和方法,于是在这个开发过程中,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对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分析,以便对自己的实践有一个理论上的理解或解释,并发现其中的长处与不足,为以后的改进作好准备。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并成为一个对自己实践不断反思的 "反思实践者"。

第三,教师的工作,包括教学工作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使自己在职前培养中初步奠定的合理知识结构能在以后的教师工作中发挥作用,就要在保持知识结构的开放性的同时,还必须学习和提高自己"转识成智"的能力,即用智慧去驾驭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转换知识观,而且了解不同学科、不同场合、不同目的所使用的不同知识形态,采取不同的传递方式,指导和帮助学生能够在这些知识面前善于判断、选择、取舍,并能够进行不同知识的组合、转换,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习着手解决问题。教师创造性的这一特点必然要求教师要研究所传递的知识及其构成,研究传递知识的方法与途径,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将知识、方法、价值融为一体。

第四,在现代社会的知识理论中,由于知识本身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知识的含义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知识的建构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和突出。知识成了人们进行思维的原料,教学是通过作为思维系统的知识来增进人的自由,发掘人的创造力,所以知识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在于理解,而不在于认知与回忆。根据这种新的知识观,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也是一个创造新知识的活动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主体而进入教育过程的,他们通过协商、互动的方式共同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建构,这就意味着对教师素质、能力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即教师必须是一个研究者,才有资格、有能力担负起建构性知识的教学任务,创造性地设计一种开放的、有助于师生合作及学生独立探究的学习情境,在积极的、主动的、创造的学习活动氛围和背景中,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包办他们。

2.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因分析,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要

教师知识要求篇(4)

美国艺术教育家霍斯曼认为,艺术教师必须是一个“艺术家――教师”,是一个对于其所教课程一方面具备良好技能,一方面具有高深知识的艺术家。在《艺术与学校》一书中,霍斯曼归纳了作为一个称职艺术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以下10方面的素质:(1)想为年轻人工作;(2)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3)具备所教课程的必备技能;(4)是一个教学计划地制定者与革新家;(5)对所有艺术及其在社会与人类文化中的作用较为敏感;(6)是地方博物馆或艺术中心的成员;(7)具备艺术与建筑学方面的知识;(8)对流行的艺术书籍、画廊、国家与地方上的艺术家、电影等比较了解;(9)懂得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又能从学生那里获得具有创造品质的作品;(10)有一个充满艺术气氛的住所,能使来访者意识到艺术是居民生活的重要部分。

“艺术教师的跨域能力”是针对艺术课程改革进程中艺术教师素质结构相对单一、师资培养相对滞后的现状提出的。这一提法不一定完善和精准,但体现了对新时期综合性艺术教师培养方向的美好期望。本文从基本素质要求和特殊素质要求这两方面来谈具备跨域能力的艺术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要求。

一、基本素质要求

1.道德品质的要求。教师的道德品质是一名人民教师最重要的基础素质,即师德。艺术教育本身是一种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关注艺术与人文,艺术与情感的紧密结合,更要求艺术教师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2.知识的要求。一名普通的教师应该达到教育理论知识、所学专业学科知识、普通文化知识三个方面的知识要求。对于一名艺术教师来说,教育理论知识是基础,艺术学科知识是教学的框架,普通文化知识则是使其艺术教育得到充实和提升的重要因素。

3.基本能力的要求。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基本能力主要是指教育教学的能力,包括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评价与反思的能力、发掘资源的能力等。

二、特殊素质要求

特殊素质要求是针对综合艺术教师这一特指的群体而提出的,由于艺术课程的综合性,对艺术教师的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1.具备多门类的艺术专业知识与技能。多门类的综合艺术学科需要艺术教师掌握多种艺术专业知识与技能,这也是对综合艺术教师跨域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跨域教师除了熟知自己的专业学科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基本掌握其他艺术门类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

2.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基础及丰厚的人文素养。综合艺术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是艺术教师应该具备多学科的文化知识与素养。可以说,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基础及丰厚的人文素养是培养艺术教师跨域能力的重要内涵。艺术教师所面临的艺术课程本身就是综合型的、内容丰富的、知识领域广阔的,作为其课程的实施者,艺术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艺术知识,还应学习其他的文化学科知识或常识,只有在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完整发展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开拓视野,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内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在艺术教学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艺术教育只关注技能技巧的训练,只着重艺术知识的灌输,不重视文化修养的提升,那么,学生会逐渐成为艺术知识与技能的储存罐,艺术教师也会逐渐成为单一而机械的传道授业者。而这,与我们的艺术课程实施要求是大相径庭的。

教师知识要求篇(5)

【关键词】职业高中 数学教学 数学教师

为进一步适应职业教育对数学教育的要求,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应不断转变角色,提升执教能力。

一、数学教师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1.要求数学教师具有创新精神

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而这些内容的增设是在向职业教育倾斜,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数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2.要求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新的高中课程,具备有多样的选择性,在共同基础上设量不同的系列课程,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发展的选择。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有能力胜任不同的课程,既能教基础课程也能教系列课。教师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还要求教师能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学课程。

3.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

首先,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其次,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他“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二、数学教师应做好三方面的更新

1.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

首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三,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2.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组成。

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应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文化前沿结构。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很多专业对数学知识的要求不完全一致,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分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3.教师心理观念的更新

在只有语言的传媒时代,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在文学出现以后,这时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是主演,因为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进而才能自己阅读书籍。到了信息时代,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多。所以这时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绝对的权威。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一个事实。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他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指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建,引导,解惑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是平等的。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二个事实。

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角色变化必将成为事实,我们教师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三、数学教师应着重提高两方面执教能力

1.教师要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在助教方面:能提出好的脚本,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能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能力选择好的课件。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在助学方面:教师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验。通过实践探索,使学生体验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要能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还要能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繁杂的计算,节省计算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知识要求篇(6)

关键词:教师培训;个体需求;理性化

一、培训认识的理性化引导着高校教师培训的个体需求

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高校教师对培训学习的认识逐步走向理性。培训不仅仅反映出社会进步与发展对高校教师的外在要求,更是教师自身谋求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第一,终身学习理念使高校教师培训的个体需求趋向理性化。伴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与实践,终身学习的理念受到人们日益广泛的关注。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引导着高校教师对培训学习认识与需求的理性化。教师参加培训学习逐步摆脱了由学校组织安排的被动状态,变为个人终身学习的主体需求,他们将目光投向各种不同类型的培训学习。

第二,科技进步、知识更新使高校教师培训学习的热情日渐提升。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这必然反映到高等学校的教学中来,传统的教师素质观已经无法适应需要,时代呼唤着新的教师素质观的建立。教师清醒地认识到,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实现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占有,才能满足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广大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热情日渐提升,可以预见,高校教师培训的个体需求必将不断增长,培训市场亦更将广阔。

第三,现代大学观促成高校教师参与培训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现代大学必须全面承担时代赋予的教育责任、学术责任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教育责任要求大学必须坚持人文、科学和创新的统一,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术责任要求大学必须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实现对人类文化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充分发挥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础性、源头性作用;服务社会的责任要求大学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大学要以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文化引导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师作为大学实现其教育、学术和服务社会责任的实践者,正逐步将对培训学习的理性认识和热情转化为——种自觉行为。

二、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个体需求的现状

1.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个体需求的总体评价

通过调研数据和同教师访谈的信息分析,我们对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个体需求的现状作如下总体评价:个体培训需求十分丰富;需求与现实满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培训需求的目的上存在着片面性和功利色彩。

个体培训需求的丰富性表现在:教师既有学历培训需求,又有非学历培训需求。非学历培训主要包括知识更新,对学科发展新理论、新成果的掌握和运用,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与提高,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教育教学技能和技巧的掌握,职业道德修养与政治思想素质的提升等。

个体培训需求与现实满足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工学矛盾突出,培训学习的机会不均等;培训未能达到期望效果,个体培训需求没有完全实现。调研资料显示,在被调查的45968名教师中,最需接受培训的中级以下职务的教师每周实际授课在10学时以上的有14281人,占被调查的中级以下职务教师总数的51%。可见年轻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繁重,每天忙于应付教学,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学习,他们的培训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培训方式不当、培训内容先进性不够、指导教师的水平不高等方面的原因,教师接受培训的实际效果与其期望效果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他们的培训需求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实现。调研资料显示,被调查的40116名教师中,认为“培训效果不错”的只有16742人,仅占41.7%。

另外,由于对培训学习认识上的偏差,以及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政策导向的误解,部分教师的培训需求带有比较浓厚的功利色彩,具有一定片面性。如重学历培训、轻非学历培训,重学术培训、轻教学培训等。

2.不同层次教师的培训需求既有共性又有明显的差异性

教师群体从层次上可划分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不同层次的教师,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承担的任务以及学校的要求的不同,其培训需求在内容、水平和形式等方面既有共性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就共性而言,教师都重视专业知识的更新,知识结构的优化。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扎实、先进的专业知识和宽广、优化的知识结构,才能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教师普遍认为,“更新专业知识、掌握学科前沿动向、优化知识结构”,是他们参与培训学习的主要目的。

就个性而言,由于多年的积累与学习,学科带头人的学识水平、研究能力、教学能力等处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特别是在教学能力方面,经过多年的锤炼,达到了较理想的境界。他们的需求主要是:提高自身学术水平,掌握学科前沿理论和知识,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以引导和带领学科建设与发展。

与学科带头人相比较,骨干教师在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培训提高空间。他们既是学术研究的骨干力量,又是教学上的中坚。他们既有提高学术水平、加强科研能力训练的需求,又有掌握新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技能的需求。

青年教师进入教师队伍的时间不长,他们富有朝气、思想活跃、学习勤奋、工作热情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青年教师的角色转换相对迟缓,对教师职业的行为规范理解和把握不够,缺乏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因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暴露出专业知识不足、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等毛病。他们的培训需求主要是: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技巧、迅速提高科研能力、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政治思想素质等。

3.不同学科专业教师的需求不同

从教学角度而言,不同学科对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技能和技巧的要求是基本相同的,但从学术研究角度而言,学科的性质及发展状况不同,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教师的培训需求也就不同。文科教师的学术研究一般说来主要靠资料的占有和信息的获取,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文科教师获取相关学科研究的信息已十分快捷、方便,他们参加培训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名家的指点启发自己的研究思路,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研究方法,在培训形式上采用学术会议、短期研讨等较为合适。理科教师在学术研究上要取得较大突破,一般建立在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条件的基础上,他们参加培训的目的主要是利用其他学校的先进实验设备和技术条件进行科研,采取访问学者的形式比较适宜。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而言,基础学科教师培训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加深专业知识的深度方面;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教师的需求体现在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动态,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等方面,比较适合的培训形式为高级研讨班、学术会议、出国访问等。

4.不同地区教师的需求不同

不同地区高等教育的发达程度不同,教师的整体素质不同;不同地区高校教师整体素质的差异性,又决定了其培训需求具有不同的特征。

中东部地区的大部分高校教师整体素质较高,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较深,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科研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对以“掌握学科前沿理论、提高学术水平、扩大学术影响”为内容的培训感兴趣,比较热衷于高级研讨班、学术会议、国内外访问交流等培训形式。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慢,底子薄,基础差,高等教育仍欠发达,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较弱。这表现在:(1)学历层次较低。如甘肃省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个百分点,青海省具有研究生学历高校教师的比例还不足6%。(2)骨干教师缺乏。因此,西部地区高校教师对学历培训的需求格外迫切,对以“更新专业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为内容的培训需求较大。西部地区高校教师对培训形式的要求更加灵活多样,尤其欢迎东部地区的“学术支边”,与东部地区高校联合举办学位课程班等培训形式。

三、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个体需求的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个体需求的变化趋势作出如下判断:随着高学位人员不断进入高校教师队伍,教师的学历培训需求逐步减少,知识性的培训项目成为教师培训的终身需求,学术性培训和教学性培训将持之以恒地发展下去。

1.教师的学历培训需求将逐步趋缓

从当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教师的学历层次还比较低,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只有31%。因此,在近5年左右的时间内,教师培训仍保持较高的学历培训需求。但是,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研究生毕业学历的比例将大大提高。在教育行政部门倡导的“教师培训重点由学历补偿教育向知识更新、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转变”战略的引导下,高校教师培训个体需求的重点将转移到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学术水平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上来,学历培训需求将逐步趋缓。“掌握本学科前沿理论、提高科研能力、掌握教育教学的技能和技巧、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将成为多数教师培训提高的重点。

2.学术性培训和教学性培训将继续深入

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职能发挥的直接实践者,不仅承担着传递知识的重任,更应该成为创造知识的主体。随着教师对当前环境下自己的社会身份、地位的认识、了解和认同,他们将会把这种角色的社会期望转化为自身的心理需要,因此,对学术性培训的需求日渐突出。在学历达标已不再是困扰青年教师的主要压力的情况下,在高校普遍推行聘任制以及严格的教学质量评估制的积极推动下,在教育主管部门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正确引导下,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深刻地感受到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责任性和紧迫性,开始重视教学工作,力求通过教学性培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3.知识培训将成为教师个体的终身需求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表明,教师具有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取向,也就是说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教师的这种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取向和理念,决定了教师在个人职业生涯中会自主关注自身的专业知识更新,发现其中的不利因素,促使自己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

四、引导和满足教师培训个体需求的建议

1.加强政策引导,促使教师重视非学历培训

应通过制定政策、加强评估等方式将高校教师的培训需求由过分追求学历培训引导,到注重非学历培训上来。在多种培训形式并举的前提下,勿忘提高教师学术、教育教学水平这一培训的本质,防止因学历培训“热”而弱化非学历培训。现代大学必须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出发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学术水平高、学识面广,而且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娴熟地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但这些能力的提高仅靠教师的学历教育是不可能达到的,必须依靠教师的非学历培训和科研实践才能实现。

2.全面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建立科学的教师工作考评体系,促进教师重视教学性培训

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也是促使教师通过培训实现自身发展和提高的客观要求。要通过全面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实现教师管理模式的重大转变,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基础是考核,通过考核调动广大教师勤奋工作的积极性,考核的关键则是建立全面、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应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行,引导教师重视教学性培训,为适应教师培训个体需求创造条件,实现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的重大转变。

3.加强教师培训评估工作,建立教师培训工作评估制度,提高培训效果

当前,我国在高校教师培训工作方面既有各方面的政策、规章制度,也有《教师法》、《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等法律、政策。这虽然为教师参加培训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对教师培训的整体绩效缺乏相应的检查、监督、评估机制,导致培训效果不甚理想,影响了教师培训的需求,挫伤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建议建立自上而下的教师培训工作评估制度,通过评估,促进教师培训,提高培训效果,使接受学校、送训学校和教师个人均获得相应的收获。对接受学校的评估应包括日常管理,指导教师选派,培训计划的科学性,培训目标设计的合理性,培训内容的先进性,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参训教师的评价等方面;对送训学校的评估应包括培训对象选择上的公正性,教师培训机会的均等性,培训内容选择上的合理与实用性等方面;对参加培训教师的评估应包括培训期间是否履行相关义务,培训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

当前,为提高培训效果,建立教师培训运行保障机制乃当务之急。第一,建立适应教师培训的若干平台。如由主管教育的政府部门出面,在国家重点科研院所、重点高校设立高校教师培训基地,国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并对基地的运行、管理、效益等进行定期评估。第二,设立专门的教师培训信息机构,为教师培训提供信息支撑。如利用我国现有的高校教师培训网络体系,将那些可以作为教师培训学习内容的信息传递给广大教师。第三,探索创建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适应各类教师的不同需求。如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网上培训;充分挖掘校内教师资源,开展校本培训;引进国外先进的培训理念,试行“临床案例”式培训等。第四,增加培训经费投入,为教师培训提供物质支持。国家和学校应是培训经费支付的主渠道,要逐步建立政府、学校、教师个人三方面共同承担培训经费的投入机制,适应教师日益增加的培训需求。

(本文系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培训专题研究项目,教人司[2002]366号文件批准立项。)

参考文献:“”版权所有

[1]王冀生.超越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3,(1).

教师知识要求篇(7)

1.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个体需求的总体评价

通过调研数据和同教师访谈的信息分析,我们对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个体需求的现状作如下总体评价:个体培训需求十分丰富;需求与现实满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培训需求的目的上存在着片面性和功利色彩。

个体培训需求的丰富性表现在:教师既有学历培训需求,又有非学历培训需求。非学历培训主要包括知识更新,对学科发展新理论、新成果的掌握和运用,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与提高,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教育教学技能和技巧的掌握,职业道德修养与政治思想素质的提升等。

个体培训需求与现实满足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工学矛盾突出,培训学习的机会不均等;培训未能达到期望效果,个体培训需求没有完全实现。调研资料显示,在被调查的45968名教师中,最需接受培训的中级以下职务的教师每周实际授课在10学时以上的有14281人,占被调查的中级以下职务教师总数的51%。可见年轻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繁重,每天忙于应付教学,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学习,他们的培训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培训方式不当、培训内容先进性不够、指导教师的水平不高等方面的原因,教师接受培训的实际效果与其期望效果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他们的培训需求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实现。调研资料显示,被调查的40116名教师中,认为“培训效果不错”的只有16742人,仅占41.7%。

行政部门和学校政策导向的误解,部分教师的培训需求带有比较浓厚的功利色彩,具有一定片面性。如重学历培训、轻非学历培训,重学术培训、轻教学培训等。

2.不同层次教师的培训需求既有共性又有明显的差异性

教师群体从层次上可划分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不同层次的教师,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承担的任务以及学校的要求的不同,其培训需求在内容、水平和形式等方面既有共性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就共性而言,教师都重视专业知识的更新,知识结构的优化。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扎实、先进的专业知识和宽广、优化的知识结构,才能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教师普遍认为,“更新专业知识、掌握学科前沿动向、优化知识结构”,是他们参与培训学习的主要目的。

就个性而言,由于多年的积累与学习,学科带头人的学识水平、研究能力、教学能力等处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特别是在教学能力方面,经过多年的锤炼,达到了较理想的境界。他们的需求主要是:提高自身学术水平,掌握学科前沿理论和知识,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以引导和带领学科建设与发展。

与学科带头人相比较,骨干教师在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培训提高空间。他们既是学术研究的骨干力量,又是教学上的中坚。他们既有提高学术水平、加强科研能力训练的需求,又有掌握新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技能的需求。

青年教师进入教师队伍的时间不长,他们富有朝气、思想活跃、学习勤奋、工作热情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青年教师的角色转换相对迟缓,对教师职业的行为规范理解和把握不够,缺乏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因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暴露出专业知识不足、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等毛病。他们的培训需求主要是: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技巧、迅速提高科研能力、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政治思想素质等。

3.不同学科专业教师的需求不同

从教学角度而言,不同学科对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技能和技巧的要求是基本相同的,但从学术研究角度而言,学科的性质及发展状况不同,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教师的培训需求也就不同。文科教师的学术研究一般说来主要靠资料的占有和信息的获取,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文科教师获取相关学科研究的信息已十分快捷、方便,他们参加培训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名家的指点启发自己的研究思路,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研究方法,在培训形式上采用学术会议、短期研讨等较为合适。理科教师在学术研究上要取得较大突破,一般建立在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条件的基础上,他们参加培训的目的主要是利用其他学校的先进实验设备和技术条件进行科研,采取访问学者的形式比较适宜。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而言,基础学科教师培训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加深专业知识的深度方面;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教师的需求体现在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动态,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等方面,比较适合的培训形式为高级研讨班、学术会议、出国访问等。

4.不同地区教师的需求不同

不同地区高等教育的发达程度不同,教师的整体素质不同;不同地区高校教师整体素质的差异性,又决定了其培训需求具有不同的特征。

中东部地区的大部分高校教师整体素质较高,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较深,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科研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对以“掌握学科前沿理论、提高学术水平、扩大学术影响”为内容的培训感兴趣,比较热衷于高级研讨班、学术会议、国内外访问交流等培训形式。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慢,底子薄,基础差,高等教育仍欠发达,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较弱。这表现在:(1)学历层次较低。如甘肃省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个百分点,青海省具有研究生学历高校教师的比例还不足6%。(2)骨干教师缺乏。因此,西部地区高校教师对学历培训的需求格外迫切,对以“更新专业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为内容的培训需求较大。西部地区高校教师对培训形式的要求更加灵活多样,尤其欢迎东部地区的“学术支边”,与东部地区高校联合举办学位课程班等培训形式。

二、培训认识的理性化引导着高校教师培训的个体需求

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高校教师对培训学习的认识逐步走向理性。培训不仅仅反映出社会进步与发展对高校教师的外在要求,更是教师自身谋求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第一,终身学习理念使高校教师培训的个体需求趋向理性化。伴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与实践,终身学习的理念受到人们日益广泛的关注。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引导着高校教师对培训学习认识与需求的理性化。教师参加培训学习逐步摆脱了由学校组织安排的被动状态,变为个人终身学习的主体需求,他们将目光投向各种不同类型的培训学习。

第二,科技进步、知识更新使高校教师培训学习的热情日渐提升。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这必然反映到高等学校的教学中来,传统的教师素质观已经无法适应需要,时代呼唤着新的教师素质观的建立。教师清醒地认识到,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实现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占有,才能满足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广大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热情日渐提升,可以预见,高校教师培训的个体需求必将不断增长,培训市场亦更将广阔。

第三,现代大学观促成高校教师参与培训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现代大学必须全面承担时代赋予的教育责任、学术责任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教育责任要求大学必须坚持人文、科学和创新的统一,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术责任要求大学必须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实现对人类文化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充分发挥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础性、源头性作用;服务社会的责任要求大学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大学要以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文化引导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师作为大学实现其教育、学术和服务社会责任的实践者,正逐步将对培训学习的理性认识和热情转化为——种自觉行为。

三、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个体需求的发展趋势

伍,教师的学历培训需求逐步减少,知识性的培训项目成为教师培训的终身需求,学术性培训和教学性培训将持之以恒地发展下去。

1.教师的学历培训需求将逐步趋缓

从当前我国高=淌Χ游榈南肿蠢纯矗淌Φ难Ю愦位贡冉系停哂兴妒恳陨涎坏慕淌Ρ壤挥?1%。因此,在近5年左右的时间内,教师培训仍保持较高的学历培训需求。但是,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研究生毕业学历的比例将大大提高。在教育行政部门倡导的“教师培训重点由学历补偿教育向知识更新、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转变”战略的引导下,高校教师培训个体需求的重点将转移到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学术水平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上来,学历培训需求将逐步趋缓。“掌握本学科前沿理论、提高科研能力、掌握教育教学的技能和技巧、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将成为多数教师培训提高的重点。

2.学术性培训和教学性培训将继续深入

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职能发挥的直接实践者,不仅承担着传递知识的重任,更应该成为创造知识的主体。随着教师对当前环境下自己的社会身份、地位的认识、了解和认同,他们将会把这种角色的社会期望转化为自身的心理需要,因此,对学术性培训的需求日渐突出。在学历达标已不再是困扰青年教师的主要压力的情况下,在高校普遍推行聘任制以及严格的教学质量评估制的积极推动下,在教育主管部门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正确引导下,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深刻地感受到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责任性和紧迫性,开始重视教学工作,力求通过教学性培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3.知识培训将成为教师个体的终身需求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表明,教师具有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取向,也就是说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教师的这种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取向和理念,决定了教师在个人职业生涯中会自主关注自身的专业知识更新,发现其中的不利因素,促使自己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

四、引导和满足教师培训个体需求的建议

1.加强政策引导,促使教师重视非学历培训

应通过制定政策、加强评估等方式将高校教师的培训需求由过分追求学历培训引导,到注重非学历培训上来。在多种培训形式并举的前提下,勿忘提高教师学术、教育教学水平这一培训的本质,防止因学历培训“热”而弱化非学历培训。现代大学必须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出发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学术水平高、学识面广,而且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娴熟地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但这些能力的提高仅靠教师的学历教育是不可能达到的,必须依靠教师的非学历培训和科研实践才能实现。

2.全面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建立科学的教师工作考评体系,促进教师重视教学性培训

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也是促使教师通过培训实现自身发展和提高的客观要求。要通过全面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实现教师管理模式的重大转变,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基础是考核,通过考核调动广大教师勤奋工作的积极性,考核的关键则是建立全面、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应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行,引导教师重视教学性培训,为适应教师培训个体需求创造条件,实现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的重大转变。

3.加强教师培训评估工作,建立教师培训工作评估制度,提高培训效果

当前,我国在高校教师培训工作方面既有各方面的政策、规章制度,也有《教师法》、《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等法律、政策。这虽然为教师参加培训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对教师培训的整体绩效缺乏相应的检查、监督、评估机制,导致培训效果不甚理想,影响了教师培训的需求,挫伤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建议建立自上而下的教师培训工作评估制度,通过评估,促进教师培训,提高培训效果,使接受学校、送训学校和教师个人均获得相应的收获。对接受学校的评估应包括日常管理,指导教师选派,培训计划的科学性,培训目标设计的合理性,培训内容的先进性,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参训教师的评价等方面;对送训学校的评估应包括培训对象选择上的公正性,教师培训机会的均等性,培训内容选择上的合理与实用性等方面;对参加培训教师的评估应包括培训期间是否履行相关义务,培训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

当前,为提高培训效果,建立教师培训运行保障机制乃当务之急。第一,建立适应教师培训的若干平台。如由主管教育的政府部门出面,在国家重点科研院所、重点高校设立高校教师培训基地,国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并对基地的运行、管理、效益等进行定期评估。第二,设立专门的教师培训信息机构,为教师培训提供信息支撑。如利用我国现有的高校教师培训网络体系,将那些可以作为教师培训学习内容的信息传递给广大教师。第三,探索创建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适应各类教师的不同需求。如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网上培训;充分挖掘校内教师资源,开展校本培训;引进国外先进的培训理念,试行“临床案例”式培训等。第四,增加培训经费投入,为教师培训提供物质支持。国家和学校应是培训经费支付的主渠道,要逐步建立政府、学校、教师个人三方面共同承担培训经费的投入机制,适应教师日益增加的培训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冀生.超越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3,(1).

[2]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探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武汉中心,2002年全国高校教师培训专题调研统计数据[Z].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