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数字校园培训

数字校园培训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5 15:41:48

数字校园培训

数字校园培训篇(1)

关键词 数字化校园 企业培训

中图分类号:TP393.1 文献标识码:A

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也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现在网上拥有大量点击率的的国内外院校的公开课,如《哈佛大学的幸福课》、《公正-该如何是好》、耶鲁大学的《解读但丁》、同济大学的《行政学基本原理与务实分析》等,就是数字化校园发展的一部分。

一、企业培训中心推广应用数字化校园的目的

在企业培训中心推广应用数字化校园项目,其目的与高校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企业推广《数字化校园项目》,更侧重于提高管理水平、固化工作流程、在企业内实现资源共享;作为企业培训中心,可以整合社会上知名课程和培训师,用于企业培训,但其内部具有社会知名度的名师和课程有限,想要做到在社会上推广有很大难度,而且也不是企业培训中心所追求的方向。

在企业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目的,是紧扣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通过优化、固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自身管理水平,通过资源共享、多媒体、一卡通等数字化手段等为学员提供多样化、高效、优质的服务。所以,对于企业培训中心来说,数字化校园就是以网络为基础,充分利用多媒体及信息技术,实现培训教学、管理及生活服务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数据集中管理,应用系统集成,达到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共享,丰富学员在校自主培训的信息化学习体验,提高培训服务、培训质量和管理水平。

二、企业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的指导思想

企业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项目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按照按照信息系统项目的规律来进行,重视在深入进行需求分析调研、总结基础上的统一规划,并分步骤实施,在应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资源共享、流程固化在应用中逐步完善、合理化。所以,数字化校园项目的指导思想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应用,整合资源,共享数据。

三、企业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原则

企业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要结合培训中心的业务需求现状,为了实现系统的设计目标,应遵循以下原则:

1、战略目标原则。数字化校园发展规划以培训中心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公司各部门的需求为基础,结合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和对数字化校园技术发展趋势的把握,提出培训中心的数字化校园的目标和战略。全面并系统地指导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的进程,科学地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且将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转换成可操作的短期实施计划,及时满足培训中心发展的需要,以其更加有效、充分地利用资源。

2、实用性原则。应充分考虑当前各业务层次、各环节管理中数据处理的便利性和可行性,使系统始终与实际需求紧密相连,进而提高系统的实用性。数字化校园建设要以实用化为目的,力争做到简单实用、经济适用、开放灵活,实现系统实用化水平评价的动态管理,不断促进业务流程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管理和技术创新、效益和效率提高作为判断成效的标准。使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由业务驱动的实施过程,而不是技术主导的过程。

3、安全性原则。严格按照企业的安全性要求,保证数据安全性、系统安全性和网络安全性。全面考虑系统安全的多个方面,采用防火墙技术防范国际互联网上的非法用户的侵入,防止非法用户对重要的不宜公开的数据的侵入,重要数据的通讯采用 SSL(Secure Socket Layer) 进行传输加密。

4、先进性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坚持先进性、开放性、可扩展性的技术格局,在技术实现环境中坚持简单、灵活的原则;坚持信息服务市场化,发展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立足长远发展,适度超前,将先进性与实用性、可靠性有机结合起来。信息技术应用和系统建设兼顾先进性、开放性、成熟度并根据实际要求,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手段,适应技术发展和需求变化的要求,实现实用性与适度超前,经济性与灵活性、可扩充性的有机统一。

5、实时性原则。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培训中心发展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本身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整个系统要根据中心工作需要,以业务需求为主导,定期升级,分步实施,分层推进,使系统用与管理相适应,逐步提升到更高水平。

6、标准化与一致性原则。数字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循相关部门制订的标准,在统一身份认证中,对安全策略、密码与安全设备选用、网络互联、安全管理等必须符合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在流程管理过程中,应遵循培训中心标准化体系。并确保各个分系统的一致性,整个系统能安全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四、结语

企业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按照合理的指导思想、遵循科学的推进原则,稳妥推进数字化校园项目,切实使数字化校园成为提高企业培训中心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有力助手。

参考文献:

[1]丁新,杨素娟,罗琳霞. 数字化学习港项目中研究方法的应用与分析. 电化教育研究. 2009(02)

数字校园培训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5-0040-02[作者简介]梁仓(1981―),男,广西兴业人,本科,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讲师。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一、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现状

虽然现在的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但是很多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明显滞后,基本存在以下问题:

(一)骨干网络装备落后

部分中职学校现阶段的骨干网络带宽还比较窄,还处于较原始的窄带阶段,甚至部分学校的局域网带宽只有10M/S,相对于现在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来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和办公需要。

(二)教师教学组织意识不够

现在还有部分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观念比较落后,还停留在一支粉笔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体化、现代化等教学方法不够了解或者是不知道如何运用。

(三)精品课程建设意识不够

在高校中,精品课程的建设已经深入人心。教师可以通过已经建设好的精品课程进行详细授课,学生课余时间可以通过精品课程自学,提高学习能力和积极性。但是,在中职学校当中,学生想学习只能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课余时间想自己再针对某一门课程进行学习时却发现不懂该如何复习或者预习。要是有了精品课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从里面节选自己还不掌握的知识再进行学习。

(四)教育资源有待整合和充实

中职学校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共享还不是很重视。往往几个老师上同一门课程,可能对这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理解就会有几个不同的板本,没有能做到很好的整合。

(五)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虽然计算机越来越普及,但对于年纪较大的教师和部分非师范毕业教师来讲,由于接触计算机机会相对较少,他们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对策

为了加快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应用,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数字校园”建设工程

中职学校网络建设要重新规划或者完善,实现光纤到楼层――“层层通”,实施“数字校园建设工程”、视频会议系统进入校园工程等网络建设。力争实现网络“班班通”,搭建起校园数字广播网、校园管理网等综合网络平台,最终实现数字化校园。

(二)进一步抓好教学资源库建设,努力为教育教学服务

建设教学资源库,采取各专业分块建设,全校资源共享,以自建教学资源作为特色,建立起服务于教研、教学卓有实效的教学资源库。

首先,组织优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着手开展学科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实现学科教学内容与资源配套。

其次,将学校中原有价值的一些视频资源、教学素材等,经过筛选和有效处理全部转换成数字格式的文件,不仅使文件大小缩小,而且还能在线播放、浏览。

更主要的是要求教师学会利用各种搜索引擎从网上下载浏览资源,实现巨大的远程教育和因特网资源库共享,这也是我们获取教育教学资源的主要渠道。

(三)加强教师培训和自主学习,促使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

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只有在不断的应用中才能逐步形成积极的教学经验,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往往技术的价值由人决定,提高教师的应用水平不能依赖教师的自然成长,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科研和培训活动,有针对性地逐步提高和完善教师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

1.多媒体使用

强调合理地使用媒体教学,坚持“安排细密、培训翔实、注重实效、加强整合”的原则,有使用就必须有记载、有总结、有改进。出台系列激励措施,如开展带头人评选、优质课评选、优秀论文、教案评选等,并在年度考核实行奖罚机制。

2.培训机制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坚持培训。将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内容之一,作为教师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按年龄段或出生年份划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根据教师的需求,继续开展有针对性的使用培训,如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开展教学的使用培训,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培训等。

(四)建设较高标准的信息化平台,实现数字化校园

在学校内部教学资源网建设上制定统一建设标准,具体提出校级网络中心机房及资源、管理平台基本设备配备最低标准,并定期培训教师参加数字化平台的建设。

(五)建设教育信息网络,完善保障机制

教育信息网络的建设和运行,离不开完善的保障机制。

1.经费投入机制

确保网络建设、维护及正常运行需要必要的经费,学校必须在每年年初预算经费中按一定比例划拨专用的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建设,以保障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网络正常运行。

2.管理机制

设立专门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并给予专业技术人员合理的岗位待遇,强化服务功能,建立管理及监测体系,确保资源发挥作用。

3.师资培训机制

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上岗的首要条件列入培训内容,明确目标,开展以校本为主,骨干示范的多层次、多形式、全员化培训,提高应用效率。

4.督导评估机制

把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考核之中,制定专项督导、考核、评估体系,实行激励机制,定期检查考核。

(六)充分调动各位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合格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各学科也要进一步加强对专业教师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的培训。现在很多中职学校的课件制作都是依靠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开发,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校其他专业的信息技术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其他专业教师本身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沈培华,蒋东兴,等.数字校园理论与实践[J].办公自动化,2002(4).

数字校园培训篇(3)

【关键词】高校;数字化校园;人事档案管理;模式

一、构建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

(一)严格执行信息化标准要求。数字化校园建设投入较大,影响较为广泛,信息化标准要求较高。因此,构建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必须符合和遵守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各类标准以及高等学校制定的信息化标准要求,满足国家及省级教育管理部门管理、科研统计要求,以便规范地进行业务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应用。须严格参照教育行业数据标准进行规范设计,如《教育管理信息高等学校管理信息》等。采用纯B/S模式实现目前主流的技术与开发语言,基于WEB的多层体系结构进行开发,流程化界面和向导式操作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依照安全要求设计合理的安全架构。(二)满足接入高校三大平台的相关要求。人事档案管理系统接入数字化校园,须集成到高校的三大平台,满足信息门户集成、公共数据平台集成、统一身份认证集成等功能。需要为门户开发对应的集成表现界面,并提供由该页面链接进入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相应框架的功能。可根据高校需要,从系统数据库中抽取出需要共享的数据到公共数据中心,完成数据层的集成。须为信息门户单点登录开发相应的接口程序,支持现有的高校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二、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

(一)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用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1.全面、准确地采集人员的基本信息档案。通过基于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原有的人事档案数据信息可以导入系统之中,后续可单独及批量追加信息,如教职工的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等的晋升、变更;并根据需要定义各种信息项目,便于增加、修改信息。高校教职员工也可登录系统,上传人事档案相关材料,如各类学历、学位、进修、培训、职称、获奖证书图片等数字档案,经人事部门审核后存入管理系统。这种多途径、多渠道的收集方式,促进了人事档案信息更全面、准确的收集。2.根据人员类别进行档案的自动分类管理。高校因人事管理需要,对教职工进行分类管理,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可根据教职工的分类,可自定义不同的档案类别,并能根据实际变化情况变更类别。如:在职正式、离退休、延长退休、干部、工人、技术合同、临时合同等的分类,并可在各类别间进行变动,如在职变更为退休,在职变更为调动等,从而实现一键式分类,使人员的档案管理更清晰明了、定位准确、有序规范。3.合同档案管理。在基于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中,可导入所需的合同内容、格式,并可完成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续签、终止和解除等工作;系统可上传保存合同数字图片;筛选符合相应条件的人员,批量打印合同、续签合同、解除合同通知书等等。可在系统中灵活设置合同管理中的提醒条件,如合同到期、试用到期等。并能通过系统进行合同基数统计核算,使合同管理高效、完善、及时、准确。4.年度考核档案管理。年度考核流程通过基于数字化校园的人事管理系统与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对接,完成年度考核表的收集归档工作及年度考核数据汇总工作。5.进修培训档案管理。教职工培训信息档案可批量导入系统,也可单个录入,可自定义参加培训人员姓名、编号、培训内容、培训单位、培训起止时间等,教职工可登录系统上传培训结业鉴定表等相关数字图片档案,人事管理部门审核保存归档。还可运用系统按年度、项目汇总进修培训档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6.自动生成各类人事档案相关表格。录入到系统中的人事档案数据形成档案目录,职务职称变动、工资变动均形成变动情况登记表。人事档案转入、转出,可制作生成名册表、转递通知单等。7.统计分析。可对系统中教职工的相关档案信息进行统计,如学历、学位、职称、年龄、工龄等各种信息结构、变动情况的统计数据、图表,生成相关报表等。(二)其他教职员工对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进行相关应用。根据不同人员类别,在系统中设置不同的应用权限,设定不同的操作及查阅范围。1.校领导。在系统中可通过文字、数字图片等浏览方式,查阅了解教职工的基本情况、学历、学位、职称、个人简历、考核等档案情况,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关信息,为学校工作决策提供参考。2.部门领导。在系统中可通过文字、数字图片等浏览方式,查阅本部门教职员工基本信息、学历、学位、职称、个人简历、考核等档案情况;审核本部门教职工更新的信息和上传的各类学历、学位、进修、培训、职称、获奖等数字图片档案材料。为部门的管理、决策把关。3.教职工。在系统中可通过文字、数字图片等浏览方式,查阅本人的基本信息、学历、学位、职称、个人简历、年度考核结果等档案情况;上传更新图文数字档案材料,如学历、学位、职称、进修培训等。

三、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维护管理

制定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相关维护管理制度,以确保系统安全、高效运行。(一)维护计算机及网络等硬件设备,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定期检查维护计算机及网络硬件设备,及时发现、维修处理硬件设备问题。做好设备故障处理预案并有效落实。(二)维护系统数据信息。对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严格的管理监控。按不同的人员管理类别,合理设置不同的应用权限。及时更新数据信息,及时审核教职工上传的新的档案信息材料,严格把关,确保档案材料信息真实可靠、充实全面、实时更新。(三)维护系统安全。加强防火墙保护屏障。定期、不定期升级杀毒软件、查杀计算机病毒、木马等。根据人员类别的变动情况,及时变更系统中的类别管理,确保按人员类别进行使用权限的实时更新。

【参考文献】

[1]沈锡臣,陈怀楚.高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529-531,556.

数字校园培训篇(4)

【关键词】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时展;策略探究

1.把数字化校园当做学校特色来建设

1.1评价学校的标准中纳入数字化校园

学校领导层可以通过建设数字化校园来实现教育信息化。结合当前的实际状况,这种数字化校园是对中学教育实现信息化建设来说一个相对来说不错的方法,这种方法令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到满意。数字化校园如果能够成功的完成建造,那就意味着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所以,学校管理层需要考虑将教育信息化向比较高级的方面发展,去建设数字化校园。首当其冲的是评价问题。旧的评价标准主要是教学质量,现在,我们需要将数字化校园纳入学校的评价之中。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情况需要不定时的向相应部门进行汇报。相关部门也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让所有的学校在建设的时候能够做到有相应的规则来遵守,这些规则应该包括教学的设备、教学的现状和应用状况等其他方面。次之,当地的教育局应该让大多数的学校能够建设数字化校园,有条件的学校需要首先进行建设。总的来说,学校需要在评价中加入数字化校园。

1.2制定合适的政策让教育信息化能够正常发展

当地的教育部门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提出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他们需要提出规定让学校们来遵守。让高层次的领导机构制定合适的方案,建设校园信息技术,让学校遵守使用。中学需要对教育信息化进行规划,这种规划是有系统的。学校需要将这个活动分配好,由专门的部门和人来负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学校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时候,需要把计算机合理作用,也需要将网络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进行合理的运用,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能够让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得到发展。

1.3数字化校园需要体现特色

每个学校都需要建设数字化校园,但是,这种数字化校园是需要能够体现学校的教学特色。进行特色话校园的建设的时候,因为每一个学校的教学都是不尽相同。在建设过程中,不应该盲目的向其他学校学习,应该结合本学校的实际状况,形成具有本学校特色的数字化校园。我们在进行教学发展的时候,需要有技术作为基础的方面。同时,也应该保留自己的特色,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数字化校园。

2.发挥信息技术教研组的作用

在大多数学校里进行网络管理的是老师,他们不仅仅是对学校的网络进行管理,还是信息技术课程的老师。他们平时也是很忙的,因此,学校需要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只有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之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2.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老师都需要客观认识信息技术教育。他们需要明白信息技术在人未来的发展中的地位,也需要明白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其他教学的发展。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明白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在所有学科的教学中能够起到的重大作用。

2.2采用新型教学法

老师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在学习信息技术的时候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也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只有正确的引导才能不断的鼓励学生学习。老师需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分析关于计算机的问题,让他们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3.提高老师的信息化素养

3.1老师自己研究

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研究的方法,学习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知识,再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应用。老师可以通过网络上边的资料来学习。老师还可以通过跟其他老师之间进行交流来提高自己的教育信息化素养。

3.2合理运用培训手段

学校可以发起培训活动,培训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老师的教育信息化素养。这是立足于本校的实际状况的,培训时间可以长也可以短,培训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通过教育信息化培训,不同老师之间组成小组学习,向教学质量高的老师进行学习不同的培训方法,提高老师将信息技术和学科联系在一起的能力。中学这个教育阶段尤为重要,是学生奠定人生方向的重要时期。利用好信息化时代的优点,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让学生在学业准备阶段的同时更快的接受信息时代的变化,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且能应对社会发展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卓毅.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30):43-45.

数字校园培训篇(5)

关键词:职业技能;校企合作;数字化校园;高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9-0011-03

一、序言

高职院校是近几年伴随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新兴起的一类高等教育学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全国已经建立高职院校1100多所,承担着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掌握高新技术的高技能人才的任务。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2012年2月教育部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中,也将职业院校作为重要试点单位进行了安排部署,可见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包括图书、讲义、课件等) 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 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即实现资源数字化、传输网络化、用户端智能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数字化校园建设对于高职院校转变陈旧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优势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分析

国内一些重点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都在几年前就进行了数字化校园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已经构建了比较成熟的数字化校园;而高职院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比例远不及普通高校。根据笔者对山东省内72所高职院校的调查,仅有6所学校建立了数字化校园(截至2012年1月)。高职院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时基本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数字化校园硬件基础的建设和完善阶段

在这一阶段,基本建立起完善高速的校园网络,为开展各种数字化校园的应用铺平道路。

2.应用系统的建设阶段

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是由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合并而成,各种应用系统在原各中专学校大多已经建立,对于合并后的高职院校只需要择优而用,或对原应用系统进行优化升级和补充。

3.应用系统的整合阶段

在这一阶段,完成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的建设及与其他应用系统的整合。整合校园网所有应用系统,实现统一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和统一数据库管理以及单点登录和统一展现。

4.数字化校园的推广应用阶段

在这一阶段,完成数字化校园的人员培训工作,推进数字化校园的应用,让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真正见到成效。

5.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应用阶段

在这一阶段,主要完成各种学习资源的“数字化”转换,通过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实现校企共建共享教学资源,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来实现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优化,实现优势教育资源的区域共享。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起步较早的已经完成了这五个阶段的工作,大部分院校仍处于第三阶段或者第二、第一阶段。总而言之,普及率低是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研,从调研结果来看已经建成数字化校园的高职院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数字化校园建设与高等职业教育结合不够紧密

已经建成数字化校园的高职院校基本是采用系统提供商提供的设计方案或者参考已经十分成熟的本科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缺少对职业教育特色的考虑,更缺少针对本校职业教育特色的设计。此类设计方案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缺乏针对性的设计。

2.数字化环境对教学提供的支持不够

高职院校在硬件环境建设上大多投入很大,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建立起了技术先进、性能优越的高速校园网络,但是仅仅满足于“高速上网”的局面,普遍都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事实上,功能完备的校园网建成后,下一步更为重要的工作是如何利用这些硬件设备搭建起职业教育必需的数字化环境,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硬件、软件资源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所以,进行能够对教学提供足够支持的数字化软环境建设是目前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点。

3.数字化教学资源匮乏,与企业衔接不够紧密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学资源都掌握在授课教师手中,一份教案、一个PPT、一堂课,这种模式下,教学资源的存储方式落后、管理分散,缺乏统一集中分类的管理,不利于教学资源的持续积累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创新教学手段,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利于由理论教学切实向“技能培训”、“定单培养”模式转变工作的开展,更难以为校企合作和开展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有效的支撑。

四、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分析

与教学研究型大学以研究原发性知识和综合性知识为主不同,高职院校是以应用性知识的研究与传播为主要目的,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高职院校作为国家进行职业教育的主阵地,其办学目标是紧贴国家职业教育的宗旨,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办学目标:

1.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经济的发展状况取决于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缺少人才。道理很简单,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所以急需培养、选拔一大批合格的人才。”当前我国人才结构极不合理、劳动力素质不高,近期南方大城市的“用工荒”正反应了这一问题,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不多,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高职院校正是面向地方需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门教育机构,其鲜明的定位为解决这一根本性问题提供了保障。

2.推广高新技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从高职院校的办学地位来看,高职院校是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强技能人才的教育机构,其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研究课题也是紧扣地方经济、紧贴地方行业的。职业院校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企业合作,明确企业的需求,突破企业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使自身的科研成果迅速进入车间,走向生产第一线。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学校能够满足教学实习需要,同时能承担企业的生产任务,并以其人才和技术优势进行科技开发,可以从企业获取社会的需求信息,可以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企业可以将自己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交给学校完成,企业还可以从学校得到从社会招工得不到的技术过硬、适合本企业的人才。

3.提供优势资源,为实现终身教育搭建平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国家要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高职院校在进行继续教育、开展技能培训方面有着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设备先进、技术技能符合社会需求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五、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方向分析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应紧紧围绕办学目标,以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为目的,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为目标,搭建职业技能培养的数字化平台,为实现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奠定良好基础。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应重点放在以下几点:

1.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衔接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资源应该是建立在先进教育理念基础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人才培养,具有明显实践性的、紧跟社会发展的教学资源。

(1)目标鲜明突出

培养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也是其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目标。

(2)强调技能培养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其专业设置的知识构成、能力构成是面向明确岗位的技术岗位,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应该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

(3)紧贴经济发展

高职院校的专业资源建设必须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并能够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预期和趋势及时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以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针对性。

总之,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应以“实践性”为根本、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目标、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建设贴近企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以先进、主动的专业资源建设促进符合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建设与职业技能培养相对应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

对于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实践占教学的主要方面,数字化的学习环境能是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实践的最佳途径。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演示很多、学生的动手操作很多,即使是理论课程,大多也需要大量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演示。数字化的信息设备和资源在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可以提供大量的模拟实验环境,降低实训车间、实训设备的建设成本,还可以减少实验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引起的人身和财产的损失。所以,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应把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

3.搭建与企业需求紧密衔接的数字化校园平台

高职院校在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紧贴职业教育的特点,紧贴当地、本校的办学特色,不仅要满足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生活的目标,更重要的是为进行数字化学习搭建良好的环境。通过建设数字化学习平台,搭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桥梁,可以弥补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企业优势学习资源与校内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不仅实现本校教师和学生可以在校内接受企业的先进职业技能培训,还可以实现学校的专业教学资源与企业及兄弟院校共享,使学校的优秀学习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实现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六、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是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必经之路,高职院校在进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应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除了实现校内应用系统的整合,实现统一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和统一数据库管理以及单点登录和统一展现之外,更应把建设重点放在职业技能培养和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教育资源上来,校企合作共建更具优势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不仅将数字化校园建设成可以为本校师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的平台,还要建设成为企业员工、社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平台,为实现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搭建信息化学习途径。

参考文献:

[1]谢树晓,史丰堂.高职高专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6(12).

[2]谢树晓,史文妍.基于松耦合概念数字化校园建设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3).

[3]陈长红.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模式初探[J].改革与探索,2008(5).

[4]姜大源.论德国职业教育专业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2(3).

[5]赵志群.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J].职教论坛,2009(5).

[6]赵志群.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J].交通职业教育,2009(2).

[7]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

数字校园培训篇(6)

本文以浙江省嘉善县目前建设“数字校园”的状况为背景,首先从“数字校园”概念入手,简要分析了“数字校园”与传统学校管理的区别以及当前我们发展“数字校园”的意义;之后从我们建设“数字校园”的现状出发,讨论了当前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实践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数字校园的概述

(一)“数字校园”的概念

“数字校园”是一种新型的学校管理模式,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高级阶段。

如果要深入研究“数字校园”的概念,那么我们就得先了解“电子政务”一词。关于电子政务的定义在国内外有很多种提法,如,电子政府、数字政府、政府信息化等。这些提法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电子政务的概念与特征。在我国,电子政务可定义为:运用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数字校园”其实是“电子政务”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借用“电子政务”概念,我们可以把“数字校园”表述为:运用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学校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教育教学方式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部门、校内外分割的限制,形成一个精简、高效、民主、公平的学校管理模式以及轻负担、高效率的教育、教学方法,并更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教育管理与服务。

(二)数字校园与传统学校之间的区别

传统学校的管理方式是以学校各科室职能为中心,教师、尤其是学生、家长要通过各科室办理相关事务,必须先了解各个学校科室的基本职能、权限和具体分工,然后按照先后顺序到不同的部门办理,业务流程复杂,审批环节众多,议事程序漫长。而“数字校园”的处理方式则是以教师、学生、家长的需求为中心,学校以“向教师、学生、家长提供高效、优质的管理服务”作为出发点,帮助协调各种关系,共同推进学校教育。

(三)数字校园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1.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必须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增进对学校信息化和“数字校园”的了解,不断的开阔视野,改变观念,才能适应“数字校园”对全体教师的基本要求。

2.提高学校管理效率,降低学校办公成本。“数字校园”通过网络等信息手段的文件、公告、通知等,既使有关信息的上传下达更迅速,也使无纸化办公得以实现,大大降低了信息的传递成本。同时,“数字校园”的实施对行政组织结构必将产生极大影响,实现行政管理成本的降低。

3.提高学校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通过“数字校园”的建设,不仅增加了学校与教师、学生、家长交流的途径,也将促进学校在自身管理、制度建设、各项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这必将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提高学校服务的水平。

4.提高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发展“数字校园”,推进学校信息化,将会给学校管理部门提供一个决策支持系统,虽然它不能完全代替常规决策,但它降低决策的风险,提高了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

5.有利于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数字校园”建设,教师、学生、家长可以通过互联网快捷方便、准确地了解学校的一些重要的信息。学校在做出决策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网络让更多教师、学生、家长参与,推动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二、目前数字校园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校园建设的现状

我县“数字校园”建设启动虽然不久,但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重视下,投入力度大,发展势头很猛。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基于网络的教育城域网实现三通。既校校通过光缆宽带接入互联网――校校通,班班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并连接互联网――班班通,每位教师人手一台办公电脑――师师通。

2.根据实际,逐步开展各项工作。(1)以评比促建设,以县中心网为依托,定期在全县开展优秀教育网站评比活动,为各学校取长补短、互相学习。(2)以县远程教育平台为基础积极开展现代远程教学,成功举办了多校互动的网络教研、一师两班的异地网上教学活动。(3)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科学整合,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4)加强应用,充分发挥“数字校园”平台效益,建立《教师管理平台》,实现全县中小学教师管理的信息化。

3.“数字校园”建设的评估考核机制逐步形成,在参观学习、借鉴宁波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数字化星级评估方案》,以此来考核评估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二)数字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性建设滞后。“数字校园”的基础性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是网站建设。

从目前看,我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发达地区的水平,但在网站建设方面亟待加强。

目前我县的“数字校园”在网络上的内容和形式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联系信息不完整、网站设计不够专业、网上信息量少、更新不及时、实用性差等,无论是信息的实用性还是“数字校园”的功能性,都与真正的“数字校园”有很大差距。

2.“数字校园”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信息孤岛问题严重。由于我县的“数字校园”推进工作是在各类学校中分别进行的,没有统一的战略规划,各个学校之间相互封闭,相当一部分已建成的“数字校园”系统模式不统一,这些独立的、异构的、封闭的系统使得彼此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从而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目前,随着我县“数字校园”工作的深入推进,我们即将受到信息孤岛这一问题的困扰,我们将要面对的问题是:继续发展下去,要么被迫重复投入,县教育局再投资建设另外一套系统;或者是现有较为完善的系统中保留其一,另外一个则推倒重来,新建系统在技术标准上向前者靠拢。但无论选择哪个,我们都将付出一定的代价。

3.“数字校园”评估机制尚未健全。我县的“数字校园”建设存在着跟风的现象,部分学校对于“数字校园”的运行机制,教育局、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在“数字校园”体系中的关系尚未明确就盲目上马,缺乏与“数字校园”运行特点相吻合的先进的绩效评价体系。

4.“数字校园”遇到信息安全的问题。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相比,虽然“数字校园”对信息的安全性没有前两者那么高的要求,但是建设一个可靠的安全保障体系,依然是“数字校园”深入推进的必要条件。如,随着“数字校园”建设的深入,学校内服务器的管理矛盾开始显现出来,不仅在遇到病毒、黑客等问题上常常束手无策,甚至连服务器机房的安全有时也会受到盗贼的入侵。

5.复合型人才短缺。近年来随着我县人才培养工程的推进,信息技术人才和优秀校长的数量迅速增加,为“数字校园”建设提供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但是,我县今后的“数字校园”建设中,最缺乏的不是信息技术人才,也不是仅仅熟悉管理的校长,而是熟悉数字信息与学校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既懂得信息技术又懂得学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数量不足,将直接制约我县“数字校园”的进一步发展。

6.教师个人的问题。“数字校园”与传统学校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就导致了部分教师一时难以适应“数字校园”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1)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整体水平不足。近年来,我县教师的计算机知识等方面有了显著提高,但从整体上看,仍然不能适应“数字校园”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农村中老年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掌握上,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困难。(2)教师对“数字校园”认识不足,观念有待提高。虽然县教育局已将“数字校园”放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位置,但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存在着不足,常常有人简单地认为学校上网就是“数字校园”,也有人认为办公自动化就是“数字校园”等。其实这些都只是“数字校园”的一个方面。

同时,“数字校园”的发展,必然对学校管理的方式方法提出更高要求,如透明度要高、更加规范等,这势必对管理者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估计到会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情况下,容易引起部分教师的抵触情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更新观念,主动接受“数字校园”这一新的管理方式,对学校管理者的管理艺术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三、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建议

(一)大力加强基础性建设

从我县目前的状况看,“数字校园”建设除了必须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外,重点是抓好网站建设,可以从以下两点出发:

1.增强学校网站的互动性。“数字校园”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师、学生、家长与学校管理之间的互动,因此,增强互动性是做好“数字校园”的重要内容。增强互动性,一方面要靠技术手段,有效解决困扰大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另一方面要靠监督,可以由县教育局通过出台学校网站建设标准,明确各学校网站要求达到的互动性要求。

2.要提高网站内容的信息量和更新率。改变当前很多学校网站信息量不足或者信息更新不及时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需要校长的重视外,还需要有效的监督。这需要依靠县教育局尽早出台有关制度,明确规定哪些信息应该公开,如何公开。同时,需要明确学校网站的信息量标准和信息更新标准,以便学校在进行网站建设与管理时有据可依。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统一标准

县教育局应尽早出台“数字校园”的技术标准,如数据存储格式、传输格式、今后的预留接口等。同时,抽调骨干,加强对全县“数字校园”的整体建设规划。这样除了能统一技术标准外,还能够让全体校长全面理解建立统一“数字校园”平台的内涵。

在硬件、软件的选择上,可以由各校自主开发、公平竞争,但技术标准的问题上,必须全县统一。越早确立技术标准,对我县的“数字校园”建设而言,就能越早走上快车道,从而避免将来因标准混乱而导致的被动局面。

(三)建立健全数字校园的绩效考核和评估机制

目前,我县的“数字校园”建设尚缺乏有效的、来自内部的激励机制,所以,引入“数字校园”的绩效考核制度成为当务之急。具体而言,就是将“数字校园”建设和使用的效益好坏尽快纳入学校考核的范畴中,并逐渐建立起一套考核学校和教师应用数字资源效益的指标,以推动学校和教师积极应用数字管理平台。

(四)着力解决好数字校园的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永远是“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必须把网络和信息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如,在服务器的管理上,可以利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成熟企业的服务器托管业务,既免去了每个学校购买多台服务器的资金投入,又使得服务器中数据获得了完善的安保措施。

(五)加强数字校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数字校园”复合型人才不是简单地在学校管理体系中配置行政管理人才和计算机专业人才,而是需要个人有效整合学校管理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和信息管理知识,是一种复合型和应用型相结合的人才。这对我县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近年来我县教师的电脑配置和学校网络覆盖已达到100%,但由于没有适时跟进的长效培训机制,相当一部分教师因没能熟练掌握“数字校园”的基本操作技能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因此,在今后的“数字校园”建设中应加强这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促进我县“数字校园”的发展。

(六)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数字校园”最经常的使用者。因此,加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必须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1.要加强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提高公务人员的技能

在对教师的培训中突出信息技能方面的培训,使教师能够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数字校园”不断发展的需要。

2.要加强关于“数字校园”的培训和教育,突破认识和观念上的误区

目前,部分教师对“数字校园”还一无所知,这直接影响了“数字校园”的建设和应用。因此,在今后的教师培训中,需要加强“数字校园”方面的培训,使广大教师认识到“数字校园”与传统学校管理之间的差异、“数字校园”与我们所认为的办公自动化的区别以及当前“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使广大教师破除各种错误认识,树立“数字校园”的正确观念。

总之,在今后的“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县教育局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在着力解决好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数字校园”建设的项目管理,进一步优化“数字校园”发展的内外环境,力图在实践中走出一条“低成本、集约化、有实效”的“数字校园”建设道路。

参考文献:

[1]侯卫真.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数字校园培训篇(7)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一体化;虚拟实验;教学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5-0052-04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在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和政策推动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进展。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形成,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电子校务逐步推广,网络远程教育也取得了稳步发展。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扎实有效地推进教育信息化,以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根本,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一个数字化的校园,对学校强化教育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目前,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落脚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以“强调应用”为主题,从网络基础、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库建设、信息管理平台搭建等多方面助力我校强化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一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

1 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自1990年首次提出,到目前为止共经历了22年的发展。在国内,对数字化校园的解释和理解有多种,清华大学沈培华等提出:数字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后来学者们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提出了“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数字化校园的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效率。

2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了“2011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调查对象中高职院校占总数的近1/3。通过调查发现,全国高等院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起点高,发展迅速,绝大多数已经建立或者正在计划建立覆盖全校的育资源管理平台。高校信息化应用系统已经涵盖到教学(占98%)、科研(占84.4%)、管理(占95.3%)等学校主要业务上。教育管理信息化正处于进一步完善“单个应用”并同时向“数据互通”过渡的阶段。教学和科研信息化是校园信息化的核心,也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校园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

从数字校园总体规划与建设的框架来看,高职院校数字校园的建设包括三个层面:基础网络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业务应用层,其中业务应用层包括教学应用、科研应用、管理应用等。不同学校间差异点落在与业务密切相关的应用平台上。

众多高职院校在机构设置、管理方式、传统习惯、办学特色、重点选择以及信息组织的角度不同,造成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在应用系统结构体系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各院校在系统建设指导思想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即应用集成和服务集成。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清华大学大学资源计划(URP)提出的“统一平台+统一门户+多应用系统”模式成为各院校普遍采取的建设模式。二 数字化校园对高职人才培养的作用

1 高职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有其独特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只有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办出鲜明的职业特色,才能获得更大的提高和发展。高职的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以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受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入学成绩偏低,文化基础较差的现状制约,要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获得相关职业技能并能在应用中创新,就要求高职院校创新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把控制和强迫学习过程转化为认知学习和建构学习,构建高职教育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改进评价方式。采用有效的现代技术手段应用到具体教学实践中,创建教学资源,强调情境教学,体现教学实践性。

2 数字校园建设助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信息化与教学实践相融合,已经成为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数字校园的建设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完善现代化教学与实训设施,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专业的虚拟实验室,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制作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支持学习过程设计,创造教学和实训环境的应用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学习情境、项目情境、任务情境,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过程科学化和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师与学生可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网上信息等课程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也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互方式发生变化,网络技术为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提供了灵活自主的学习环境,便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同步和异步的互动与交流。

(2)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核心能力。在信息化环境下,实训实习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学生在实验平台上可以任意选做某个实验,视频资料、仿真训练和虚拟实验更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获得操作技能的效率。教师网上布置作业、学生上网利用平台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和交流,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树立了终身学习理念,提高了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