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心理问题及应对

心理问题及应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5 15:41:57

心理问题及应对

心理问题及应对篇(1)

关键词: 高校教育 大学生心理问题 心理危机 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大学阶段是重要时期。在大学生涯中,学生有很多问题需要面对。在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问题上,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引发心理危机的原因众多,归结起来,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大学生的个性特质与认知偏差。由于学生个体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家庭环境不同,应对困难的方式方法不同,学生面对或经历同样的心理危机源,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会通过自己努力健康应对,有的却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出现更严重的行为。这充分说明外在环境是客观的,是诱发学生心理危机的外在因素,学生个体的性格、受挫能力等才是主观原因,是诱发学生心理危机的决定性、关键性因素。人之所以不同,是人格上的差异,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由后天环境的影响形成的。人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对事物的认知及对应激事件的情绪反应与行为模式。大学生都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家庭,家庭关系不和睦、父母离异的心理创伤、家长教育方式不当等都会造成个体人格缺陷,诸如内向、孤僻、自卑、敏感多疑、执拗、依赖等,导致对事物的不良认知,如歪曲的、不合理的信念或消极的思想,最终引绪障碍和不良行为。

2.大学生学习就业压力因素。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的一大跨越,中学时期目标明确,即考取一所好的大学,在强大动力支撑下,同学们你追我赶,生活紧张而充实。一旦进入大学,有了相对自由的学习与生活,却仿佛失去了目标与动力。加上大学校园是群英荟萃、佼佼者齐聚一堂的地方,自己不再一枝独秀,个人优越感降低,容易产生茫然与失落感。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很多大学生还没度过新生适应期,享受美好的大学校园生活,就开始忧虑未来的就业问题。大多数家长与学生的就业期望值都很高,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一些学生在兴趣与专业的选择上一片迷茫。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完成日常必修的学业外,还要频繁参加各种等级和资格考试,尽可能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增加筹码,压力巨大,身心疲惫,容易产生悲观情绪。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应对策略

1.注重开展大学生心理预防教育。新入学的大学生由于中学时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思想影响,将全部精力都用到了升学上,成绩成为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很好开展,进入大学后,普遍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因此,有必要在新入学的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普查,了解这一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丰富心理学知识,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危机认识与应对能力,强化学生心理预防教育。

2.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运用科学的量表测评,结合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归纳,客观、真实反映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心理档案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家庭情况、个人生活事件、心理测量结果及综合评定、专业求助记录。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存储、分析和管理数据,建立大学生数字化心理档案。建立心理档案可以及早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有效干预,并筛选高危人群,长期跟踪,为危机干预提供重要的预警信息,从而及时预防学生心理问题,防患于未然。

3.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及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而言,对其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把握好两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就能够让大学生心理更加健康。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里的文化氛围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好的文化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稳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确保大学生社会环境的改善,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能够让学生的精神、心理需要得到满足,也能够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展现天赋才华,尽情挥洒激情,培养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发挥群体的力量,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三、结语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祖国的未来和发展。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及干预,不仅关系到本人的成长,更关系到大学生群体、关系到学生小家及祖国大家的未来。

心理问题及应对篇(2)

关键词:中职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及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中职生就业道路更加艰难。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偏小、涉世不深,对社会、职业、就业认识较少,尤其对自己将来的去向、未来的就业还很模糊。而且中职生知识层次相对较低,心理、生理正处于发育时期,思想尚不成熟,加之就业过程中种种其他因素,难免会让中职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因此如何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实现更好地就业,是中职学校在当前新形势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中职生就业心理问题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竞争,部分中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诸多心理问题和困惑,主要表现以下几种。

(一)部分学生自卑心理严重

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意等否定的情感,是认为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其他人的消极的主观体验。在后发展职业院校里,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普遍存在自卑心理,总是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看不起自己所在的学校,自己也在不断地否定自己和所在学校。在就业时受就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一部分毕业生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和不良因素,悲观地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同学,在求职过程中一味地选择退缩,丧失了很多就业机会。在求职失败后,他们又自认为为自己找到了“我不行”的证据。当失败再次发生时,便加重了他们的沮丧感和自卑感。当用人单位提出各种苛刻条件和问题时,他们不是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而是用消极的态度面对甚至悲观地放弃。

(二)部分学生过于焦虑与急躁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的研究表明:焦虑水平与对伤害的现实期望和幻想有关,所期望的和幻想的越严重,焦虑水平越高。职业院校的一些毕业生自我定位不当,面对就时极易遭受挫折,精神上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他们的这种过度或持久的焦虑体验,形成了就业焦虑心理,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就业。在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中,有部分既希望谋求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更担心自己在折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由于心中没底,因此在就过程中焦虑不安、心急如焚。成天想着各种不必要的担心,造成精神上紧张、烦躁不安,甚至彻夜难眠,行为上表现得急躁、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三)部分学生从众心理突出

中职生正处于人格逐渐完善阶段,容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人云亦云,缺乏个人主见,表现在就业过程中,就是忽视所学专业的特点。过分追求实惠,盲目挤向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就业,追求功利,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单位、热门职业,没有从职业发展与个人前途、国家需要去考虑,求安稳,缺乏积极进取精神,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持有盲目从众心理的毕业生往往脱离自己的实际状况,跟在别人的后面走,如在就业市场中哪个摊位前人多他们就往哪里去,别人说什么工作好他们就寻求什么样的工作,而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现状,不会扬长避短。

二、中职就业心理问题解决策略

中职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中职生本身要努力寻求积极的解决办法外,社会尤其是学校也要加强教育和引导,促使中职生保持稳定、积极和正确的就业心态。其主要对策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正确引导中职生更新就业观念

职业生涯目标是未来人生发展方向,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要帮助中职生调整目标,进一步转变观念,摒弃干部身份、国企身份的概念,破除人为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不求对口先就业,先求生存后发展”的思想,用新观念去指导就业实践。树立大就业观念,所谓大就业观念,即只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相对固定的收入,不管在国有单位、还是非国有单位、甚至从事个体工作,都是就业。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对学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在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专业、特长、能力的基础上,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不要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和个人价值,先求生存,等待时机再谋求发展。

(二)重视中职生就业心理疏导

中职学校首先应从职教的特点出发,应从中职生特点出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育指导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形成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其次,中职学校应积极开展中职生健康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中职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放眼未来。做好择业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以及求职自荐、面试、考试、洽谈等择业环节中的心理准备。促进中职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学校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对中职生进行与择业活动有关的心理测量、社会适应性测量,帮助中职生更客观的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及不足,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终身接受教育的观念,以便更合理地进行人-职匹配及科学地进行择业决策,并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咨询,以调适其心理状态。

(三)搭建“实习·就业一条龙”的就业模式

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临床实习,因为学生的实习是就业的前奏,是就业的铺垫,要加大工作力度巩固实习基地,以实习促就业,这是学校要抓好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早期接触临床,改变以往教学模式,新建为理论-实验-病房教学-强化训练-临床实习,即分阶段实验室教学后到临床教学病房进行而对病人动手操作;改变传统带教模式,实施“一对一”带教,即无论课间还是生产实习始终由一个教师进行带教指导,带教老师不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护理操作技能还要下功夫将所学的理论与临床结合,教会学生如何与病人沟通,利用护理程序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对病人的整体护理。

参考文献:

[1]洪旭斌.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表现与调适[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2]马越野.关于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若干表现形式的探究[J].青春岁月, 2011(10).

心理问题及应对篇(3)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179-02

0 引言

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也日益复杂。随着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就业政策也由原来的“统包分配”转向“面向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心态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1 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就业心理是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也是毕业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而高职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处于相对劣势,其就业心理也必将面临着更多的问题。部分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无所适从,严重的甚至出现就业心理障碍。

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如下心理问题:

1.1 自卑心理 部分高职毕业生存在对自己评价过低的现象,不能客观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认为自己就读的是高职院校,所学专业前景不好,就认为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不如他人,在就业过程中往往缺乏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尤其在遇到一次两次的就业挫折时,这部分学生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胆小、畏缩、导致自己丧失就业机会。

1.2 自负心理 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着自视过高的现象,尤其是成绩优秀或者担任班级或社团干部的学生,他们傲气十足,自认为自己条件出众,自己的就业应该不成问题,甚至觉得自己的就业理应比其他同学容易,工作条件待遇理应超越其他同学。在就业过程中,他们往往择业期望值过高,好高骛远,对就业企业、岗位、待遇诸多挑剔,很容易脱离现实,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很大反差,一旦他们未能如愿,情绪往往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自沮丧、孤独、嫉妒、抑郁等负面情绪。

1.3 焦虑不安心理 在就业阶段,很多同学会过多考虑自己愿望能否实现,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等问题,大多数毕业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精神负担沉重,心神不宁。

1.4 依赖和从众心理 有些同学面对就业问题时,存在着一种非常不积极的求职态度,茫然、不知所措、对自己的能力、素质、兴趣没有客观和清醒的认识,对市场的就业行情、职业规划没有认真分析,往往容易产生依赖和盲目从众心理。他们把就业的希望更多地寄托在父母、亲戚、朋友、老师和同学身上,希望可以得到介绍工作的机会,而不愿把自己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竞争。

1.5 偏执心理 面对社会种种弊端,部分学生表现出偏执心理,把自己就业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就业市场的不公平,社会的不公平,认为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实现心中理想。

有的毕业生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有的毕业生无视社会对就业的实际需求,只要不能满足自身就业需求就不愿意签约就业,这样的心理势必会减少就业的机会。

2 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为解决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指导学生采取如下的应对措施:

2.1 建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高职毕业生要建立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合理的职业价值观,进而实现正确择业。因此,要在考察社会就业需要、自我兴趣价值的基础上,树立注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的职业价值观。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较差,但发展上升空间大,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就业单位和岗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

2.2 正确认识自我,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 就业的全面市场化、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给大学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实惠,但一部分高职毕业生对就业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在对就业形势、就业市场有了客观了解与一定体验后,高职毕业生必须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不能怨天尤人。

高职毕业生择业要建立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要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德智体美等诸多方面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缺点和短处,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明确自己的择业方向是什么,扬长避短,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职业的选择。

2.3 提高就业能力 一个人想要顺利地找到工作,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得到认可,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在就业过程中,面对研究生、本科生、技校生的同台竞争,如何提高就业能力是高职毕业生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就业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

一般就业能力指一个人与工作有关的一些能力,如胜任工作的能力、执行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还包括一个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如决策能力、理解能力、资源的利用能力,价值观、工作态度、对在校所学理论知识与职业转化运用的能力等。

特殊就业能力是指某种特定的职业所需的专门技能和环境所需的某种专项技能,例如医护工作者需要精通护理技能,物业管理者需要熟悉物业管理相关业务等。

心理问题及应对篇(4)

【关键词】教师,心理问题,成因,策略

在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从事教育教学这种特殊职业的小学教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既有来自社会、家长、等外部压力,又有来自学校、学生、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内部压力。使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教师因压力过度而产生自卑、精神抑郁不振、嫉妒、敌对、焦虑、易怒等心理危机现象。如果教师的心理危机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久而久之,教师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加强教师的心理教育,改善教师内心状态,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如何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下面浅谈几点应对策略。

1.社会参与,共同营造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

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必须标本兼治,社会联动。一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解决好教师的住房难问题,让我们的教师安居乐业。二要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的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负担,全面启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工程”。如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教师开展心理测验与调查,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考核项目和继续教育的内容,开设“教师心理咨询室”,开通“教师心理保健咨询热线”,为老师缓解压力等等。让教师全面提升其社会价值,做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

2.强化人性管理,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针对教师产生的不良心理,学校的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关心教师的疾苦,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努力为教师营造有利于保持教师心理健康的人性化管理。

2.1 满足教师需要,保持教师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需要”是人产生积极行为的原动力。现代管理学的核心是:尊重人、信任人、依靠人、适应人。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特定的需要:首先,对工作环境的需求,希望有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其次是希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得到领导的赏识,也就是自尊和荣誉感的需要。最后是对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的追求。因此,在管理上,学校应以人为本,为教师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并创建适时适度、有效的精神和物质奖赏机制。尽其所能,适度满足教师需要。

2.2 组织有益活动,拓开情感渲泄渠道。

一方面,积极组织教师召开联欢会,假日旅游,举办各种球类、棋类、牌类比赛等多种文娱活动和体育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往,促进同事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另一方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教师自我心理调节。学校领导应定期组织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活动,如请专家作专题讲座、让教师参加各种团体咨询活动、设立个体咨询室,给教师提供一个宣泄压力、分享快乐,放松自我的空间。再一方面做到:“活动”与“教育”的有机统一。做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中有活动的开展,在开展各种活动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师的情感就得到了有效的开流与渲泄,形成健康有序的整体。

2.3 合理运用评价和惩处机制。

在考核评优和职务晋升中务必做到公正、公开、公平,使之成为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动力之一。在处理教师违反校规校纪问题上,既要按“法”办事又要以“情”动人,使这些教师心服口服地认识自己的错误。

2.4 做好教师的减负工作。

竭尽全力解决教师超负荷工作问题。如逐年控制班级的学额,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班级人数控制在45人以内。给所有教师更多的工作灵活度和教学自;减少学校内部名目繁多的检查和活动等。

2.5 关心教师的身体状况和家庭生活。

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检查。每当教师生病,休产假等情况校领导都主动探望,问候帮助解决困难。

3.注重有效调适,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3.1 保持情绪乐观,做到心中有爱。

一个教师具有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自身心理环境,就会对教育工作充满信心,首先,爱本职工作,具有乐于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能在艰苦的工作中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其次,爱学生,就是情系学生。教师把学生的成长视为最大的满足,学生的言行举止时时引动教师的目光,学生的进退忧乐深深牵动教师的情怀。有的教师说:“站在讲台上,看着几十双闪亮的眼睛,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3.2 提高情感控制能力。

教育工作要求教师遇事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镇静,能接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练就“出家门唉声叹气、怒发冲冠,进教室兴高采烈、和蔼可亲”的真本领。如果教师毫无情感控制的能力,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灰心丧气,那是无法搞好教学工作的。具有一定的情感控制能力,有利于教师加强教育责任心,有利于教师心理品质的锻练,有利于促进教师形成态度温和、乐教诲人不倦的教育风格。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如主动承担难度大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或担任差班班主任工作等,来磨炼自己的耐性,随着一个个困难的克服,一次次成功的积累,情感控制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3.3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育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家长、教师和教师、教师和领导之间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构成教师工作、生活的特殊环境。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教师善于主动搞好和学生、同事、领导、家长的正常人际关系,消除隔阂,相互理解,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采取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多看别人的长处,求大同存小异,从好的一面去理解客观环境中的各种现象,是改善教育人际关系的有效途经。实践证明,只有在宽松的人际关系中,能更好地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成为良好人际关系的主动者和先行者。

3.4 加强心理健康防卫。

在目前教育体制改革的竞争中,只有正视现实、不断进取,才能适者生存。现实中,不会只有顺畅,还会有挫折、有逆境,甚至会发生重大变故。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找到应有的位置,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只有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有意识地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吸收正面的心理健康影响、抵制削弱心理健康的影响,正确对待生活上的不如意和工作中的挫折,及时有效地克服和化解不良情绪,加强心理健康防卫,才能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战胜与预防各种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变挫折为动力,变逆境为顺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

3.5 期望适度,不断成功。

心理问题及应对篇(5)

关键词:第二适应期;心理问题;新战士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067-02

新兵连生活已经结束,每名新兵已经走上了各自工作岗位。新兵下连以后,所处环境产生诸多变化,主要表现为由工作任务单一、兵龄层次单一、人际关系单一转变为工作任务多元、兵龄层次多样、人际关系复杂。在新环境中,如何帮助新战士快速适应环境,顺利度过“第二适应期”形成战斗力,成为又一重要阶段性工作,而此间科学的教育管理引导模式是有效预防新兵“第二适应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保证,起着承上启下的链条。

一、“第二适应期”新兵常见心理表现

经过为期三个月的教育学习、军事训练,绝大部分新战士已经实现了由普通老百姓向合格一兵的角色转换,但由于新兵连时间相对较短,部分新兵思想不够成熟,对军旅之路该往哪走、怎么走、如何走依然存在迷惑,加之生活环境和工作任务的反差变化,思想也随之进入了入伍以来第二个思想活跃期,此时各种现实利益问题的冲击会导致新战士因一时难以适应而引发各种思想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心理失衡。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部分新兵入伍动机发生了较大转变,由之前入伍尽义务,发展为揣着需要到部队,具体表现为新训结束时想分到好单位学点作风、安排到好岗位学点技术,因此他们容易以各自的目光看待分工,对待进步,不自觉地与同年的老乡比、与新兵连战友比,如果看到别人如愿以偿而自己期望落空时,容易出现消极情绪,产生失落感和失衡心理。

二是心理焦虑。近些年以来,随着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不断增多,部分新兵无法面对下连后在完成任务中危险系数不断上升的现状;无法适应由合格军人向要求更严的“优秀士兵”的转变,同时担心工作中出纰漏、捅娄子被批评,心理负担加重,而产生紧张和焦虑心理。

三是心理抵触。近年来,新兵中独生子女的数量不断增加,独生子女兵在整体新兵中所占比例不断提升,部分适应能力较差的新兵无法适应多维的、复杂的内部关系扩展的新变化,总感到身处管理末端,受他人监督,加上部分带新骨干管理简单粗暴,说话盛气凌人,工作颐指气使,不注重教育引导,使部分新战士无法接受,而产生逆反和抵触心理。

四是心理厌倦。新兵下连后,正值部队工作全面展开,训练的内容增多、难度加大、节奏加快,而有的单位对新兵要求过急、过高,对部分身体素质差、接受能力慢的新战士,训练容易跟不上进度,如果此时带新骨干对他们冷眼相带,部分老兵对他们挖苦讽刺,就使新兵容易感觉难以承受训练强度,对训练产生懈怠,而产生厌烦心理。

五是心理自卑。许多新战士在新兵连表现突出,各项训练成绩名列前茅,干部欣赏,班长倚重,但下到连队后,由于环境、任务等因素的变化,一时跟不上训练进度,部分新战士容易过低评价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感到己不如人,而产生自卑心理。

二、“第二适应期”新兵自身心理调节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对于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一名新战士面对新兵下连后易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首先要增强心理承受力,对于自身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不要惊慌失措,不要怀疑自己是否还能适应部队的生活,下意识地锻炼自身承受多种打击的心理承受力,以积极的心态克服消极情绪,以向上的语言传递正能量,以豁达的胸怀面对所处环境,从而提升自身对各种挫折的抵御能力;其次提升心理控制力,新战友要知道,自身的遭遇在其他新兵身上多多少少都存在,并不是只有自己才有,要增强自身深思熟虑、冷静分析的自控能力,防止行为失控,心理过度敏感的新战士,要下意识地宽容他人,接纳并欣赏他人的观点,从而增强心理控制力;第三锻炼心理恢复力,新战士要培养在受到心理刺激、遭遇心理创伤之后自我修复的能力,主动去帮助其他更需要帮助的人、找知心朋友倾诉、找有益的书籍阅读,这些都有助于转移自身注意力从而减轻心理压力,还可以在群体和书本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缓解因外部不良因素造成的影响。

三、“第二适应期”骨干管理模式

在做好新兵下连各项信息交接的基础上,管理者的管理教育引导模式同样可以有效防止新战友心理问题的产生。

(一)克服三种错误心理,增强新老关系认同度

一是克服“急功近利”的心理。新兵连生活只是让新战士完成了其由一名地方少年向合格军人的转变,然而使其从一名军人向独当一面的业务训练骨干转变是在下队之后才刚刚开始,而要实现第二阶段的转变则需要更长的过程,但与此同时新的干部骨干都想在短时间内证明自身的能力素质和带兵的能力,希望新兵在工作上消耗较短的时间达到自身甚至超过自己,这就存在着主观意愿与客观规律的矛盾。如果不克服这种“急功近利”心态,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带新干部骨干必须冷静思考新兵的接受能力,冷静分析新兵连的训练成果,从零开始,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会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系统地组织学习相关业务知识,有计划的实施军事训练内容,使新兵对所属单位的业务和训练能够逐步了解,最终内化为自身的能力素质,为新兵的今后成长进步奠定信心。

二是克服“慈母膝下有败子”的心理。“班长、班长军中之母”在新兵第二适应期期间,少数班长骨干错误认为“慈母膝下有败子”,要管好新兵就要出狠招、下猛药,尤其是对新兵连期间未完全实现转变的“刺头兵”就得动真的、来硬的,导致班长骨干在教育管理模式上方法激进、心态偏激,对违反纪律、调皮捣蛋的新兵,不是耐心教育引导,而是以惩代管、以罚代教。因此,要克服“慈母膝下有败子”的心态,从关心新兵成长进步入手,和新兵面对面的讲,手把手的教,心贴心的传,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战友爱、兄弟情,为新兵安心警营克服困难奠定决心。

三是克服“棍棒之下有好兵”的心理。个别带新骨干抱着“棍棒之下有好兵”的思想,错误地认为打骂体罚是对新战士负责,是让新战士实现训练成绩迅速提高,快速融入警营生活的捷径,只要出于公心、问心无愧,即使对新战士动了手,在之后的生活和训练中他们也会理解。然而往往事与愿违,这种做法并不是把新战友当成亲兄弟去爱、去关心,而是无形中将他们作为对手去管理,是十分野蛮、愚蠢行为。目前,新兵中在父母长辈呵护中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不断增多,他们简单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此时的打骂体罚很容易伤害新兵的感情。因此,带新干部骨干要一如既往坚决落实“八不准”规定,杜绝打骂体罚,要以无微不至的关怀、春风润物般的教育,去体现自己对新战士的真爱,让新战士时刻感受到带新骨干是他们在军营中亲人,从而坚定他们建功军营的勇气。

(二)遵循三个基本规律,实现新兵训练软着陆

一要遵循身心承受规律。和新兵连相比老兵连的训练程度进一步增强,而部分年龄较小的新兵,身心还处于成长和健全阶段,身体基础和心理承受能力不能马上达到大强度的训练要求。少数带新骨干忽视这一点,片面地强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新战士实施超越其承受能力的大强度军事训练,忽略参训主体因年龄和心理不同而造成的个体差异,长时间超负荷的训练容易使新战士身心极度疲劳,而出现受伤现象,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针对这些情况,干部骨干在安排军事训练中,应对新战士的身体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将训练内容和强度与新兵身心承受能力结合起来,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要遵循天气变化规律。新兵下连乍暖还寒,来自五湖四海的新战士,对驻地环境和气候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训练中应做到大强度训练与恢复训练、室内分训与室外集训相结合,同时要掌握新战士是否有因为怕冷、怕冻而产生的思想波动;查看新战士是否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减衣物;掌握新战士是否因为超负荷训练而产生过度疲劳;查看天气情况,合理调整训练计划,做到因时制宜。

三要遵循训练规律。针对不同训练科目及内容,做好相关准备活动,使新战士身体兴奋,以利于使身体各环节间互相配合协调,预防训练伤。因此在第二适应期的训练中应当坚持按纲组训,不唐突冒进;坚持循序渐进,因人施教,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坚持训练强度适中“向八小时以内要效益”,不搞加班加点“疲劳战”;坚持多讲要领、多做示范,不强硬灌输;坚持做好训练中的安全防范事故,不因盲目蛮干而发生意外事故。

(三)树好三个友善形象,增强以队为家归属感

一是生活上树好“兄长”形象。新兵连结束以后,新战士离开了朝夕相处的同班战友,因此他们在日常训练生活中更希望被理解和关心。此时一句关怀的问候、一个肯定的眼神、一次亲切的谈话都能有效地化解他们内心的孤独感,减轻思想上的压力,通过兄弟情、战友爱,使新战士形成在这样的单位工作上有奔头、生活上有温暖、管理上有亲情的认知,能够使新战士自觉地克服由于任务繁重、训练劳累带来的不良心理问题,更快地融入集体生活,顺利度过“第二适应期”。这就要求带新骨干要像兄长一样,主动地为新战士排忧解难,具体做到谈心感情实,帮助态度实、训练劲头实,尤其是当新战士由于各种原因产生思想波动、出现思想问题时,作为干部骨干要做到多一分理解,少一些嫌弃;多一些帮助指导,少一些牢骚抱怨,不抛弃、不放弃,一视同仁,为他们创造人人平等竞争、军营温暖如家的良好环境。

心理问题及应对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解决策略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目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集中表现在自我意识太强、承受能力较差、学习压力大和独立生活能力差等四个方面。具体如下:

1.自我意识太强,人际交往存在障碍

许多高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自我意识太强的问题,他们不善于与人交往,不会换位思考。在与人交往中,常常将自我利益放在第一位,特别是遇到矛盾时,不能够做到与人交流与沟通,相互包容和忍让,往往造成彼此之间矛盾的激化。同时,一些大学生在与陌生人沟通时,会感到胆怯、紧张、拘谨,甚至出现语无伦次的现象,存在明显的人际交往障碍。

2.承受能力较差,团队协作意识不强

一些大学生在校园中往往遇事任性固执,缺乏集体意识,缺乏合作精神。现在的家长为孩子的成长尽可能遮风挡雨,殊不知家长的过分溺爱会成为阻挡孩子进步的荆棘。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一帆风顺的成长道路容易使学生心灵变得脆弱,不能够承受困难与挫折的打击,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遇事便手足无措,逃避现实,甚者出现过激行为。

3.来自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初入校门,面对生活环境以及学习模式的巨大变化,大学生的心理也会发生一定变化。一些学生高中阶段成绩优异,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原本的优势失去,心理上产生了落差感。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调节,势必会给学生学习带来巨大压力。

同时,来自农村或贫困地区的学生,家庭条件并不宽裕。对他们而言,学费、生活费等是一笔很重的负担。受到生活压力的影响,他们往往不愿与人交往或参与集体活动,甚至出现逃避或自闭等现象。此外,一些学生出身单亲家庭,承受能力较弱,也会因来自生活或学习的压力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策略,主要从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三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1.社会高度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政府和媒体是从社会层面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两大主体。从政府角度,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保证大学生能够在安全、稳定、和谐、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将育人与励志相结合。从媒体层面,应侧重关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正面宣传,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或专题式的报道,树立阳光正气的形象,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

2.学校正确认识和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作为高校领导应密切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是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通过校内广播、微博、专题式网站等各种宣传手段,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心理健康专题式讲座,让大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掌握一些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具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教师负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注重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的开展。作为教师,应主动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以及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尽可能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培育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3.学生应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学生的自我调节,主要应从培养乐观、豁达的态度,增强耐挫力以及调节情绪入手。

一是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步入大学,大学生应正视环境的改变,完成心理角色的转换,以正确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大学期间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大学生要正确认识人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

二是敢于面对挫折,增强学生的耐挫力。大学生应努力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正确的态度应对环境的变化,敢于承受挫折,能保持与社会的良好接触,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与社会协调一致。同时,在遇到挫折时,应努力利用困难与挫折磨炼自己,完善自己,增强耐挫力。

三是学会调节自我情绪。首先,学生应认识到消极情绪的危害,自觉抵制消极情绪的侵扰。其次,要学习情绪控制的方法,采取科学合理的途径宣泄不良情绪,并通过发展多种兴趣爱好转移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随着高校、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大学生的一些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必将得到解决。正确认识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情况,充分结合我国高校大学生实际,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传星,雷燕.心理素质研究30年:回眸与评析[J].西南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5(3):96-100.

[2]苏斌原,张洁婷,喻承甫,张卫.大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基

心理问题及应对篇(7)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一新生;心理问题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但关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却明显不足,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深入性的研究,这对民办高校合格人才的培养和可持续性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一、民办高校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在当前研究中,以普通高校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占了大部分,而有关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则显得捉襟见肘。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较,既有大学生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的心理也显示出了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的所特有的心理问题,如何结合其特点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适合民办高校大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已迫在眉睫。

二、民办高校大一新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鉴于高等教育由“高级精英式教育”向“全民大众化教育”的转化,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办学模式、办学理念和管理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再加之民办高校尚处在探索发展阶段,以及民办高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现代生活竞争激烈、情感冲突,人际关系复杂以及无处不在的挑战等问题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时刻搅扰着人们的心灵。民办高校大学生非健康心理近年来也十分突出。民办高校大学生非健康心理不利于其健康成长、顺利成才,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调控,使之趋向正常态势,以最大限度地适合民办高校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之需要。

本文作者通过对某民办高校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筛查发现,需要咨询的心理亚健康的比例高达3.3%。其心理问题严重程度可见一斑。民办高校大一新生主要由于刚刚经历了高考失利的挫折、失败或他人及社会的贬抑性评价,而往往会遁入自我怀疑的误区,无法做到正确地认识自己,总是以消极的、悲观的态度看待周边事物,产生一种轻视、怀疑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沮丧的状态会使人退缩,不再尽力去尝试能够做到的事情,更不敢去发掘自己的潜能。

正如哲学家斯宾诺莎所说:“由于痛苦而把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自卑是自己认为自己卑微,毫无价值,并不是别人的评价;自信也是自己对自己的肯定,不需要别人肯定。”自卑与自信的性质是一样的,只是方向不同—一个是消极的一个是积极的,而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整个人生的健康成长都有着完全相反的重大影响。因此,如何克服民办高校大一新生的自卑心理,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三、民办高校大一新生心理问题的的应对

民办高校大学生非健康心理的调适是指通过内外两方面的努力,调节控制矫正大学生非健康的心理问题,从而有利于其和谐发展,顺利成才。

作为大学的教育的服务组织,怎样做才能使这些天之骄子们心理健康素质得以提高呢?综合已有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民办高校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建立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大一新生一入校即对学生进行人格健康调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本着科学的态度,通过科学的测量手段,对学生进行诊断,发现有问题学生,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尤其是对有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倾向、自杀倾向以及有精神病家庭史的大学生予以重点关注。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首先是培养学生合理认知,使学生认知避免绝对化,形成合理的自我认知,保持适中的期望值。其次是加强挫折教育,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健全心理防御机制。还要鼓励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破学生自我封闭、心理抑郁的心境。心理健康应因时因地随着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水平而发生变化,做到真正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

三、做好学生个性培养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教育工作者要以科学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有的放矢,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及品德进行教育,使优良质量得到发扬光大,不良行为得到矫正。

四、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对大学生在自身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引导和安慰,使他们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转化;帮助他们提高处理自身和人际关系的能力,树立对人、对己、对事物的正确态度,使困惑的咨询者及早获得宣泄、疏导和解脱;对重度心理障碍者,特别是自杀危险性较高的人,教师和学生应给予各方面的关怀和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在情感爆发时应严密监护并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及时送医院进行治疗。

五、重点加强学生的生命观教育。让学生知晓有关生命的本质、意义,对生命进行正确的道德价值引导,人生是需要默默奉献的,生活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的人生都是处于默默的耕耘与付出和平凡的工作生活之中的,这样的人生依然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值得肯定的。这就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在道德引导与道德关注方面应更注重人生价值的弘扬,个性化的、人性化的引导,真正的心灵的沟通。

六、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健康、和谐、丰富的校园文化。这样做有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化解个别同学的孤僻、抑郁等不良的心理倾向,同时应将校园文化延伸到各学部的班级、寝室中去;其次,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二结合,形成一个优化的育人环境。班级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培养学生多种兴趣爱好,同时围绕幸福感、恋爱观、荣辱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增强免疫力。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良好发展创造合适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翔.民办高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4)

[2]明显忠.民办高校大学生非健康心理及其调适[J].教书育人,2005,(3):24-26

[3]金岳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学生管理新模式[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