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心理与教育论文

心理与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0 16:02:52

心理与教育论文

心理与教育论文篇(1)

从理论角度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属于心理认知偏差,且若受到某些特殊诱因的影响,此类心理认知偏差定会引起个人行为失范或做出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例如,2013年,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事件便很大程度上由林森浩的心理问题及诱导因素所致。可见,若大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且未得到及时的纠正,定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引起系列不良的行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具体表现为:

(1)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即某些学生的个人心理较为阴暗,一遇到事情便往坏处想,且生活及学习中也不善与人交往;某些学生性格孤僻且自闭,对待问题的心态较为消极,如此情况皆会引起心理健康问题。

(2)家庭环境因素,即某些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或家暴家庭成长的学生心理负担往往较重,因此不愿与人交往或不愿让同学知晓自己的家庭状况。

(3)学校环境因素。知识教育过程,学校未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予以足够的关注或在处理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事件时所采取的手段欠公平等皆会激发学生的过激行为,甚至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本章节笔者试图从下列方面阐述如何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1优化心理健康课程,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关乎到学生对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因此学校方务必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若大学生具有优异的专业成绩,但心里不健康,则定会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可见,学校方非常有必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进行优化,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此为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防范提供条件。

2加强文化教育,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由大学阶段的目标不明确所致,因此大学教育过程,应注重对大学生的文化教育、个性培养及潜质开发。换而言之,我国大学教育对大学生潜质的开发尚待加强,具体从下列方面进行把握:

(1).传统的教育知识论仅把教育过程看作简单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如此直接忽略对人的智慧的开发及人的道德的培养。此外,应试教育仅把学生看作知识容器及纯粹客体,且获取的目标结果具有某种狭隘性,而非智慧的吸取过程。

(2).教育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因此功利化与工具化价值的实现过程,教育的重点应为适应性教育,但同时也要兼顾到超越性教育。

3重视生命与心灵的教育

即强化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使之了解生命的本质及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当今社会环境充斥着更多的压力及竞争,因此高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兼顾到对学生生命与心灵的教育,由此让当代大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及培养更强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4整合资源及建立健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机制

心理与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有机整合,才能体现德育工作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共同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给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以帮助和启发的过程,是一种技术,根本指向在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其理论依据、包含内容及其实施方法等方面是有区别的。

(一)理论基础有区别

德育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教育学等为理论指导。

(二)目标侧重点有区别

德育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以塑造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行为目标,其教育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个人合理的心理需求,以塑造个人完善的人格为目标,其教育核心问题是个性的自我完善。

(三)内容有区别

德育内容始终充满着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感,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等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没有阶级性,主要包括心理卫生、智力发展、人格评定、行为适应等内容。

(四)学生观有区别

德育把学生当作塑造的对象,在师生关系上重视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强调教育性。心理健康教育把学生当作帮助、服务的对象,在师生关系上重视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强调人性。

(五)教育原则有区别

德育的主要原则是政治方向性原则,有明确的是非价值取向。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则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指导、帮助,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矛盾,培养心理能力。

(六)工作方法有区别

德育工作的主要方法是说服、评价、模仿、规范等,要求个体必须接受教育者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符合”就予以肯定,“不符合”就予以公开否定、批评惩处等,具有集体性、公开性特点。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方法是测量、矫正、咨询等,虽然也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的参照标准,但这是一个学生主动构建、改造其心理世界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本着尊重、理解、信任、保密的原则,没有对学生的心理予以否定的权利,具有个别性、保密性特点。

(七)教育后果有区别

德育工作失误或失败,会导致受教育者思想更加错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心理健康教育失误或失败,会导致受教育者心理问题加重,严重者可能轻生、自杀、精神分裂[1]。

(八)教育者的要求和角色有区别

德育工作要求人人做,德育工作者要居主导地位,其任务是进行宣传、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具备一定心理专业技能的人员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处于辅导地位,主要扮演参谋、顾问、朋友的角色,其任务是询问、帮助、指导对方[2]。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主要表现在:

(一)有共同的教育目的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有相互交叉的内容

无论是德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心理层面的东西,德育解决诸如道德认知、爱国主义情感、遵守道德观念的意志、文明行为等思想道德层面的东西。

(三)有互相衔接的职能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才,而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成才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德育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使他们保持一种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为他们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和其他教育创造条件;而德育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和塑造,反过来对学生心理状况的稳定和改善发挥积极影响,二者协同作用,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四)有密不可分的工作方式

学生的某些思想问题要通过心理教育的方式配合解决,而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也要通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帮助排除。

(五)有类似的教育途径

课堂教学、学科渗透、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社团工作、校园宣传阵地、课外实践活动、优化校园环境、家校配合、谈话谈心等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可采取的途径。

(六)有一些可共同遵循的教育规律

先进的教育理念、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个性发展、正面教育为主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发展,都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共同遵循的规律。

(七)有融为一体的实际操作过程

就学生个体而言,他们的心理问题往往与道德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必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协同作用、共同进行来加以解决。德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要懂得德育原理,会做德育工作[1]。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作用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且从机理上能够相互作用。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心理发展过程,任何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以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基本心理成分为基础,而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等是人心理中最高层次的东西。没有健全的心理过程和人格,就不可能建构高层次的精神世界,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学生要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必须首先学会适应社会、应付挫折、调整情绪、人际交往、设计生活目标等。另外,只有当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才能顺利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建立在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基础之上。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地悦纳自己。他们一般有较高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水平,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恰当的人生目标,并且能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能及时调整自我需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从而确立个人需要与他人需要、社会需要相统一的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三)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德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掌握心理学知识,遵循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在工作中尊重学生个性,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达到心理相容;要善于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激发学生的高层次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用自己健全的人格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3]。

(四)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工作具有调节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较好地协调道德教育与学生心理需要和生活实际的关系,使德育更加贴近学生心理需求,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是系统的、高层次的导向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内容理论性极强,对人的培养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这使德育在学生眼里高高在上,与现实脱离;在教育方法上,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更使学生觉得内容空洞,难以接受,从而采取消极应付方式,产生逆反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又坚持自愿、平等的教育原则,学生乐于接受,能够产生心理共鸣,消除逆反心理。

(五)德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方向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在道德评价与选择的矛盾冲突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调试能力,通过丰富的德育实践,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炼意志品质,丰富健康情感,提高心理素质[4]。

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机整合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德育工作,有助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提高德育实效;结合德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因德育问题而引发的心理问题,从思想上解决一些因德育失误造成的心理偏差,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只有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才有助于提高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一)在德育理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除了坚持政治导向和道德导向外,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其身心发展特点,加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身心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二)在德育方法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运用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充分调动受教育者个体的主动性、参与性,实现个体的自我教育与调试,改变过去那种单项灌输的教育方法,给他们自己选择、判断的机会,教给他们判断的方法,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三)在德育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和调适,使学生处于一种自觉自主的心理状态,这样“说服”才能真正转变成学生的“心服”,变成他们稳定的内在素质和个性品质。

(四)在德育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德育工作中,不仅重视政治思想教育,还要把现代人的观念和素质、心理问题的防范和调节等内容纳入德育内容中来,使学生不仅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且知道如何为自己创造健康、幸福、美好的人生[5]。

(五)把“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作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的“切入点”

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和整合基础。人格健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实质上也是健全人格的形成过程。通过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能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操、道德行为统一起来,建立一个完整、健全的心理结构,使个体具有较高的动机水平和自我意识,从而形成一个高层次、高效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6]。

(六)教育实施者相结合

学校由同一个组织或部门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统一计划、统一研究、统一实施,防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张皮”。德育工作者要能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能够从事德育工作,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时,根据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实际,既做德育工作,又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叶一舵.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J].广西社会科学,2002,(2):210-211.

[2]赵美艳.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4(5):81-84.

[3]路琴.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效应[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0,(1):18-21.

[4]张继文.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J].焦作大学学报,2003,(4):89-90.

心理与教育论文篇(3)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化倾向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分注重理论课程内容的学习,而忽略实践活动的开展,形成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体验的倾向。主要体现在,一是教育内容的片面性。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虽然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教授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相当一部分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只是停于其表面知识的认识,并没有领略其思想的真正内涵,也没有更好地融入实践活动中。这种思想政治教育过分重视社会功能的教育而轻视个性化教育;二是教育方法的落后性。目前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多还是延续以往教育方式,高压灌输或照本宣科,虽然有些高校已经尝试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偏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工作对待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而现在的大学生是“90后”的年轻一代,他们的主体和平等意识较浓,受到不同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这种传统的高压灌输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诚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同时承担起帮助大学生化解心理困惑、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重要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成熟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形势不断变化的今天,当代大学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人际困惑、就业挫折、工作压力等各方面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我国主流文化的影响,各高校一直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校起步较晚,重视较少,尚未形成一整套合理、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各大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从心理咨询做起,主要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入手,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还未达到全面了解;二是各大高校普遍存在重治理轻预防的现象,将较多精力放在学生心理问题的个案咨询和治疗上,注重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而忽略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教育;三是虽然各大高校慢慢建立了自己的心理服务发展中心,也配备了一定的心理咨询员,但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师资队伍。心理咨询教师人数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而且大部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心理健康教育为辅,且心理咨询工作被动为主,很少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与困惑,这样大大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和创新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意识政治方向,而正确的意识要以健康的心态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适应的心态,正确处理生活的各种压力,理性生活姿态,化解各种冲突,良好适应生活。健康的心理促进大学生更易接纳思想政治教育,并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坚定正确的信念,建立适应行为。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紧紧抓住育人这个中心,把育人融入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各个方面。高校通过建立心理健康发展中心,建立心理咨询网站,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定时开展心理评估,建立有效的心理干预系统,增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统筹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形式各异的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大学生生活、学习中。

(二)心理健康教育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而且需要关注学生最一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如就业压力、人际交往、挫折应对、情绪调节等,而这些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因人施教,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供了补充,弥补了忽视人的个性而通过说教、灌输方式进行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不足,使原本单调、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贴近实际生活,内容和形式更丰富和有趣,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保障。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具体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深层的、内在的关联,将二者有机结合,不断在实践中改进,才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一)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理论基础,确保心理咨询方向与党的路线方针一致。

(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系,获取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手资料,确保思政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贴切,是学生日常生活需要的、感兴趣的,只有这样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大学生才容易接受。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配备相应数量的专业心理咨询师,通过专业方式和技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和水平,以更容易以被学生接受的话语和方式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采用群体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其社会性很强,因此,有很强的同一性,可以统一进行教育;但同时,大学生作为充满个性的个体,又有很强的个体差异,所以要适当针对特殊个体进行相应教育,做到在平等对待的同时不失“因材施教”。

(五)将丰富多彩的心理团体辅导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以更新颖、更独特、更易接受、更易参与的形式开展教育工作,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更能提高高校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当今世界上的各种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素质竞争。勇于探索、善于竞争、敢于创新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而这些品质与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心理状态都处于成长期。因此,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促使他们不断改进和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增强适应能力。

(二)是实现学生教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需要

心理与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高职 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学科教学

1引言

根据研究表明,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得以形成并完善的最基本条件。但是目前高职教育的教学活动仍存在许多不同程度的问题。比如:重视智育,忽略德育;重视课堂教学,忽略课外教学;重优等生,忽略差等生;学校生活乏味,课堂教学枯燥单调等。长久以来,高职生的厌学情绪与人际关系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容易出现偏激、任性、冷漠、自私、孤独、自卑、嫉妒等不良心理现象。往往这种心理现象没有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不仅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还影响了学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目标。因此如何提高高职生的心理素质,已然成为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之一。

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的关系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高职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培养个人对于失败与成功的承受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语文学科教学中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及知识来引导学生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对学习、情感、技能的认知能力,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心理素质及综合素质是在实践中培养形成的,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也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因为语文教材中选用的作品具有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若心理健康教育以此为媒介将各种美的人文精神渗透其中,就达到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帮助学生自觉摒弃不健康心理因素,形成积极健康心理结构之目的[1]。

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语文学科教学的策略

3.1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目标中

健康既是生活的本意,也是教育的本意。高职语文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能力的主要课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实现的一个途径。目前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各学科中的教学目标中甚少,也因此在教学活动规划伊始,便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这种综合素质是建立在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体做法是在教学目标中注明哪些教学内容包含有心理健康因素,并举例如何渗透于教学。

3.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材内容中

语文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文与道德统一。将健康人文思想与语文思想统一结合在一起,融入教材内容中予以教学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人格素养比如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宽阔的胸怀等,在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将这些美的人格素养渗透于教材内容中,从心理学角度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优美的品质,塑造自身良好的心理素养[3]。具体做法是在语文教学中首先分析教材中的人物,体验其中的人文环境,并在受教育者身上塑造一个具有良好素养的形象,以此从学生的情感来直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比如教学《荷花淀》中,以人物语言和性格之间的关系来引导高职生掌握沟通的基本技能为切合点,在教学过程中,将心理健康辅导融入教学内容中,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其中的人物语言来欣赏这篇小说,体会感受其中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使高职生学会与不同性格的人交流沟通,有助于一些有自卑、孤僻心理的学生认识到其中的负面影响,并逐渐融入集体生活。

3.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课堂讨论教学中

课堂讨论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高职生的生源本就复杂,且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极大的差异。针对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课堂讨论设计的问题也应该不同,较好的学生问题难度大点,较差的学生问题难度小点,让学生的心理发展得到不同层次的培养。通过课堂讨论可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并且让学生看得到属于自己的成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摒弃内心的自卑心理。

3.4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

目前高职生普见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情感心理问题、叛逆心理问题、孤僻、就业压力问题、因高考失利造成的自卑心理、对当前复杂的社会感到迷茫,内心矛盾重重。语文写作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泄内心的平台,将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通过不同的写作手法表达于文字中。将学生的生活经历转为话题,讨论的焦点融入作文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还满足了学生的表达欲望[4]。在指导学生作文写作的过程中必须符合两个要求:一是命题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如学习与上网的关系,学习与异往的关系,违犯校规该如何处置才更加合法化人性化。关于社会道德区域的,有杀害流浪猫,往熊身上泼硫酸等事件,交通事故方面的,就业与创业等;二是评价学生作文要切合学生的情感路线,好差不能根据教师的个人喜好,即便学生表达出内心的愤怒,也不可一枪打死,而是应该有针对性地指导评价,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3.5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课外活动中

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综合能力的平台,不仅能够调节学生在校单调枯燥的生活,还丰富学生的课外阅历,促进学生对各方面的兴趣激发。具体措施有:开办文学社团、举办文学讲座、或者举办美术、书法、征文、诗歌写作、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多参加有助于丰富语文学科教学的课外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释放内心的激情,忘却内心自卑孤独以及其他心理压力,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涯,让学生主动发现生活的意义,从这些有意义的经历中增强自我信心,促进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6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语文课堂中

针对高职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我们可将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成长,提高其心理素质。心理辅导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个别辅导,另一种是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即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强适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过程。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将团体活动的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活动中学”,多看(观察)、多倾听(收集)、多想(思考),多说(表达)、多做(操作)、多感受(体验)、多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与充分的时间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4 小结

当今正值高职教育蓬勃发展之际,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数年的实务经验中探索出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高职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模式不仅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更是扩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场域空间,在学校教学生活的各个角落无声地渗透心理教育之理念,无息地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米军霞.心理教育与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学园,2011(6):124-126.

[2]林小燕.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J].中国城人教育,2007(12):149-150.

心理与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当今,知识经济正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这是人们便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必须拥有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要面对巨大的现实压力和莫名心理恐惧。而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学生们的心理也正在发生相应的变迁,他们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了现代人才的整体素质,关系到了祖国的未来。

这一切给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要求中学生思想教育的直接实施者——班主任,要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二、现代中学生的心理轨迹

经过长期调查和研究,发现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意志方面一般为优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3、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解脱,甚至耿耿于怀;(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3)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优柔寡断,唯唯诺诺。

4、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简称为青春烦恼;(2)从某个时候起就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三、班主任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

以良好的自身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班主任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用自身的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因此,班主任对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心理素质高的班主任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系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成功地扮演班主任心理辅导的角色。优秀的心理辅导班主任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情操品质、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自我意识品质等。班主任在青少年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师生关系的好坏,对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定、身心健康的状况都具有深远影响。如果班主任自己心理不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没有保证,为此,班主任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否则就无法承担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任。

1、中学班主任应加强自身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提高教育学、心理学素养。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掘弃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用现代民主的思想管理班集体。

2、中学班主任掌握基本的心理指导知识、方法和技能,并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去。学会采用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平时多观察,对一些特殊家庭的学生进行特别的关注,已发现他们有心理疾患现象,立即采取有效的、科学的方法进行心理指导。可进行有针对性、预防性的心理指导,比如刚开学时进行学习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而放假前对学生进行现代生活心理指导,使学生在寒暑假中能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并学会正确消费;在一定阶段进行青春期心理指导、情感调控指导、心理适应指导。中学班主任的心理指导可以结合具体活动来进行。

3、中学班主任平时还要注重自己的衣着和仪表及内在修养,在与学生交往当中,在学校和班集体活动当中,要积极、开朗、乐观、干练。以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尤其对班级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班主任即便内心紧张,外表也应要表现泰然自若,冷静果断处事。

二)多形式多渠道对学生展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首先,发展性心理辅导为主

心理辅导可以分为发展性心理辅导和补救性心理辅导。发展性心理辅导是指施教于未然,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面临的矛盾和个别差异进行心理辅导,促使其心理矛盾有效解决、心理潜能充分发挥、个性品质和谐发展。补救性心理辅导是施教于已然,由心理辅导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疏导,乃至对有关的心理障碍进行诊断和矫治。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就是发展性心理辅导。

其次,在自然情境下的过程展开

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理辅导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与当事人建立一种特殊的关系,来协助对方自我了解、自我适应,从而能够自我独立和发展。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建立的这种关系是在平时就需要建立的。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是班主任担任心理辅导员角色需要做的第一项工作。班主任可以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来进行心理辅导,不过,班主任还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相处时间较多这一条件,在教育教学的自然情境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春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境界。

1、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可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体验生活在集体中的乐趣,使不同才能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表现自己,取得成功的机会,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班主任设计的活动一定要有针对性,即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哪些心理品质,设计什么样的活动作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班主任要心中有数。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我开展了“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

(2)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我又先后开展了“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共同创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形式较强的凝聚力。

(3)笔谈——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我发现,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个面谈更加行之有效(对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

在开学初就让每个学生制作一本“交心本”,要求字数、内容不限,一周与我交流一次,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东搬西凑或词不达意,渐渐地,学生敢说悄悄话,知心话了,每次与他们的交流都是一种心灵的对话。曾经有这么一个女学生,成绩优异,能力强,却过于要强,要斤斤计较,一次在“交心本”中她谈到自己竞选班长落选后颇多微辞的看法,我随即也在交心本中写了一封诚恳的回信,其中信的末尾我是这么写的“一个人衡量能力的大小不在于职位的高低,只有输得起的人才可能赢得真正的人生,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得失,然而与年龄不相称的衡量得失实在是最大的悲哀。”此后这个女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爱计较的毛病也收剑了不少。

再有一个男生曾经为自己迷恋某个女生而陷入矛盾和痛苦中,我也给他回了一段话:“欣赏别人的同时,不是要你忘了自我。与其匆匆涉入爱河,不如静静等待成长,干任何事都要有一个高的起点,爱情也一样。我始终相信,当你事业成功时,幸福就会来临。”事后我又反复与该生进行了交流,最后该生终于平稳地渡过那个悸动的阶段。

2、在环境布置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在布置课室环境时,可贴上一些生动活泼的图片和条幅,如:爱卫生、讲文明、爱学习的名人佳句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习惯。班主任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室里的黑板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如:每期的黑板报都留下一个板块开辟"奇思异想角"栏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可以用几句简短的话写下来,把它贴在"奇思异想角"里,然后动员全班的同学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答案,每周评出最佳解答员。这一过程,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智慧的火花经常在这一小小的板块闪现。

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为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问题咨询和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信息,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诊断、分析、解释、评价,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因此,班主任老师要在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建立好本班学生的心理档案。

4、心理学常识讲座

将心理学常识引进中学课堂,让学生获取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能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有积极的意义。但要注意讲座不能“满堂灌”,也不能把讲座当作学校集体辅导的主要形式,只能是集体辅导的一种补充形式。

5、动员家庭和社会,共同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与教育论文篇(6)

(一)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品德教育帮助其把握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道德上能够接受的方式,以有价值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而学生健全人格的标志与学生健康心理的标志有着高度的统一,即是“以积极进取的,符合社会进步方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作为人格的重要核心,并且具有高度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希望能够通过对自己身心潜能与创造力的不断开发来不断的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这里可以看出价值观、世界观、信念等道德内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品德教育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品德教育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实效性

如今,品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已经成为了大众所关注的焦点。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的德育没有能够联系到学生的心理、生活实际。德育已经成为了一门有名无实的学科,实效性越来越差。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身心特点,为学生传授各种心理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避免简单出现简单的机械灌输和理论教化,采用丰富多彩的讨论、角色扮演、心理疏导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心理健康的这些特点正好弥补了直接进行品德教育的不足。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中,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进行渗透,能有效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品德教育中的优势

(一)与品德教育有共同的教育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需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二)内容相互融合

无论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品德教育,都需要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进行关注,两者侧重点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解决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层面上的东西,而德育则主要是解决道德认知、爱国主义情感、遵守道德观念的意志等各种思想道德层面的东西。

(三)职能相互衔接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才,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学生是否能够成才、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品德教育的基本前提。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改善,让学生能够保持一种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为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教育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而德育则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熏陶与塑造,可以对学生的心理状况的稳定进行积极的影响。

(四)拥有可共同遵循的教育规律

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他人的价值观、重视个性发展等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所应该共同遵循的教育规律。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中的具体措施

在教育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工作中,能够促进学生的的道德内化,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理念之中

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德育工作者不仅仅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政治导向与道德导向,还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重视,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分析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加强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增强他们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让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方法之中

在进行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采用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从而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与调试。同时要尽可能的改变过去的那种单项灌输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拥有自我选择、判断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如何进行判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内容之中

教学中对学生最显而易见的道德影响体现在教学内容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了认知、情感、意志、性格、气质、能力、动机、学习、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做人产生影响。在进行品德教育时,不仅仅需要重视政治思想教育,还需要将现代人所应该具有的观念和素质、各种心理问题的防范和调节等各种内容纳入到德育中,让学生在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还学会如何为自己创造健康、幸福、美好的心理条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过程之中

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必须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对相关内容进行领悟,并对自己的心理状况进行调适,让学生能够处于一种自觉自主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将“说服”真正转变成学生自己的“心服”,从而成为学生自己的内在素质和个性品质。

心理与教育论文篇(7)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儿童一般由祖父母照顾,使得这些儿童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造成了心理的扭曲。留守儿童性格往往孤僻,易怒,脾气暴躁,自卑等,这些不良的心理对儿童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1.1性格扭曲

父母的爱是儿童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缺乏父母的关爱是留守儿童性格扭曲的重要原因。这种生活环境下的儿童,缺少与父母的交流,往往情感变化莫测,极其不稳定。这些不良的心理对留守儿童身心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结果是他们变得焦躁不安,缺乏自信,性格逐渐扭曲。

1.2缺乏交际能力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将影响儿童的日常交际能力。有关调查表明,大部分同学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一部分是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另外一部分即使是参加了,也表现出不情愿的样子。这就造成留守儿童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大多数孩子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能力,这对他们以后的自身发展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

1.3学习认知能力较差

父母正确的引导对留守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学习能力较差,纪律性较差,缺乏自我规范能力。这些不良的行为产生一个恶性循环,当他们成绩不理想时,渐渐地产生厌学等不健康的心理。

2.音乐教育的意义

音乐自古就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农村大力发展农村音乐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这些留守儿童对于美的欣赏能力,加强自身的修养,还可以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正确的方式,充分发挥音乐对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音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儿童对于祖国和亲人的热爱是他们前进的动力,音乐是培养他们热爱他人的一种有效方法,各种音乐活动都可以激发留守儿童的这种情感。其次,音乐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更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中国的音乐形式多样,所包含的内容也千变万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最后,音乐教学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实现德的教育,使得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音乐有美妙的旋律和优美的节奏等众多其他教学形式不具有的特色,因为这些独特的优势,教师更应该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积极作用。让音乐触动儿童的心灵,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3.如何利用音乐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

音乐对于正确的疏导留守儿童具有独特的优势,探讨如何充分将音乐教学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有效地结合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3.1改善音乐教学的质量

要想充分发挥音乐教学在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方面的作用,音乐活动和音乐教师是必不可少的载体。师资的配置和教学课程的设计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对音乐教学的认可程度不高,他们通常觉得音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在今后的教学课程设计中,我们不仅重视丰富音乐的形式,更应该提高教师的质量。在很多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的能力参差不齐,这根本无法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因此,要想加强音乐在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方面的作用,我们不仅需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课程,更应该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

3.2使音乐的美育教化作用充分发挥

在新课标的课程设计中加强了音乐在思想品德方面的教化作用,例如加入更多爱国、正确的理想设立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等题材。在同学们学习这些音乐的时候,音乐教师有必要给学生讲述这些音乐背后的故事。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这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的目的。

3.3充分利用音乐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合作和信赖的意识

许多留守儿童缺乏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更缺少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他们不相信任何人,养成了这种孤僻的性格。我们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和信赖的意识。音乐教师应该在儿童欣赏的音乐的同时,加强引导作用,使得学生积极与周围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结合游戏进行教学,鼓励同学积极地参与其中,养成和同学合作的品质。这些都将会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迫在眉睫,这一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将影响我们下一代的健康发展。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