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经济发展分析

新经济发展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1 09:21:37

新经济发展分析

新经济发展分析篇(1)

【关键词】 经济发展;差异;收敛;GNIN系数

一、引言

新疆处于中国的西北部,其经济能否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直接影响到新疆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繁荣,也影响新疆的整体经济发展规划。近年来新疆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经济总量和竞争力有所提高,但新疆南北疆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日益突出。那么新疆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缩小趋势还是扩大趋势?这种趋势对于促进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程度如何? 能否影响新疆的稳定发展,这是一个非常严峻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李晓鸿,刘天,王建军运用了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从宏观经济能力和经济环境的角度选取了八项指标,使用综合评价模型,通过计算主成分得分,得出各县的排名,并指出新疆经济发展不平衡。高志刚,韩延龄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提出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20个指标构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分析,得出新疆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及排序,以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作为分类依据,以新疆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的均值及新疆经济增长率作为参考,对新疆经济发展作了差异分析。作者从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差距入手,分析导致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的因素,对新疆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宏观政策调控、缩小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和协调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

目前对区域经济研究的文章比较多,收敛性问题也成了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研究热点,可以参考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很多,本文基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来分析新疆经济发展的敛散性。

二、经济差异收敛假说及模型

(一)经济差异收敛假说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假定资本具有边际生产率递减的特征,并假定要素自由流动,由于受市场竞争机制和利益机制的驱使,如果给定储蓄率,劳动力将会从资本短缺的地区流向资本充裕的地区,然而资本会流向高收益率的地区,即较低的资本劳动比意味着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经过一段时间,最终会使资本收益平均化,导致各地区经济均衡增长,因此在理论上可以预期有更低人均产出的欠发达地区会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逐渐会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异并赶上发达地区,即各地区经济增长最终会出现收敛。而现实中,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不仅不快于发达地区,反而还会出现负增长。鲍默尔等人提出俱乐部收敛的概念,认为只有俱乐部内的地区经济增长才趋于收敛,而俱乐部外的地区经济增长可能不存在收敛特征。但事实上,除了在少数发达国家之间出现经济增长收敛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呈现出“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

(二)经济差异收敛模型

经济增长收敛性是指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对于一个有效范围的不同经济单位,如国家、地区甚至家庭,初期的静态指标(人均产出、人均收入)及其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各经济单位期初的静态指标差异逐步消失的过程。国内外经济发展收敛性研究有三种方法:

第一是σ收敛,是指不同经济系统间人均真实GDP的离差随时间的推移而趋于下降。“σ收敛”指数通常是指人均真实GDP对数的标准差,它的检验方程为:

其中Yit表示第i个经济单元在时间t的人均真实GDP值,N为经济单元的总个数。如果σt+1

第二是β收敛,是指初期人均产出水平较低的经济系统趋向于更快的速度增长,即不同经济系统间的人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人均产出水平负相关。β收敛的基本特征是贫穷地区比富裕地区的人均产出增长得快。β值都是正的,意味着贫穷的经济比富裕的经济收敛得快。β收敛分为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两种形式。

在检验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时,主要是采用增长回归法。根据R.J.Barro&X.Sala-I-Martin提出的封闭经济渐近增长log线性形式的模型:

三、新疆经济发展差异敛散性及原因分析

(一)σ收敛检验

为了反映新疆南北东疆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利用新疆统计年鉴中新疆各县1990年到2007年的数据,对标准差进行测量。根据公式(1),计算新疆人均GDP对数值的标准差,结果如表1所示。

对表1作人均GDP的标准差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标准差用于衡量一组数值中某一数值与其平均值差异程度的指标,其值越大,数值波动的范围就越大。从图1可以得出,在1990-2007年间新疆人均真实GDP对数值的标准差σt变化趋势基本是上升的,其数值变化比较平稳,不存在σ收敛格局。东疆人均真实GDP对数值的标准差σt变化趋势很大,但到了2007年σt值就很小了。北疆经济2006年以前变化不是很大,但到2007年有一个突升趋势。南疆在这十几年中变化幅度比较大。

南疆在1990-2000年间、2002-2003年间及2006-2007年间人均真实GDP对数值的标准差σt呈现下降趋势,存在σ收敛格局;其他年份之间则呈上升趋势,不存在σ收敛格局。东疆在2000-2002年间、2004-2005年间及2006-2007年间的标准差呈现下降趋势,存在σ收敛格局;其他年份之间则呈上升趋势,不存在σ收敛格局。北疆在2002-2002年间及2004-2006年间的标准差σt呈现下降趋势,存在σ收敛格局;其他年份之间则呈上升趋势,不存在σ收敛格局。新疆在1990年到2007年间的数据变化不是绝对的直接增加,在2002年和2003年间,就有稍微的下降趋势,但下降量特别小,仅下降了0.009。

(二)β收敛检验

根据β收敛检验方程式(2)对1990-2007年间新疆各区人均GDP增长进行了收敛计量检验。在分析各区人均GDP增长时,采用了GDP指数来消除价格变化的影响,以1990年为基年,以人均实际GDP对数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因变量,以期初1990年人均GDP的对数值为解释变量,构建回归方程:

Yi,t=A+Blog(Yi,1990)+μi,t (3)

分别对新疆各区进行回归分析,其中Yit表示1990-2007年间各县的人均实际GDP对数值的年平均增长率,Yi,1990为1990年各县的初期人均GDP水平,uit为随机误差项。回归结果见表2。

由回归结果表2可知,东疆初期人均GDP对数值的B估计值为-0.0075(或β收敛系数为0.0076),且t检验值在0.05水平上显著,表明1990-2007年东疆各县的人均GDP增长速度和1990年的经济初始值具有负相关关系,贫穷的比富裕的具有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即从1990年到2007年间东疆人均GDP增长存在“绝对β收敛”,也就是趋于收敛,经济差距趋于缩小,其间新疆发达与落后地区之间人均GDP差距大体上每年以0.76%的速度在缩小。而新疆和南北疆不存在收敛情况,即说明新疆和南北疆的贫富差距没有缩小趋势,特别北疆的部分县比较发达,但是还有一些县比较落后,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东、南、北疆内部在整体上“俱乐部收敛”格局不明显。东疆内部的绝对β收敛迹象显著,但程度较弱,1990-2007年间大体每年约以0.76%的速度收敛,其半生命周期较长,即如果按照1990年至2007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东疆落后的县要缩小与发达的县人均GDP差异的一半至少需要92年。北疆和南疆不存在β收敛,其落后县和发达县的差异更大,北疆和南疆落后要实现赶超的路程更漫长。东疆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断缩小,其经济趋于“绝对β”趋势。

(三)新疆南北东疆人均GDP差距因素分析

通过对新疆南北东疆人均GDP差异的分析,找出影响新疆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07年新疆人均GDP数据及第一、二、三产业的数据,运用国际上通用的GINI 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人均GDP分配不平等的程度进行分析。

基尼系数的人均GDP来源分解分析的是将总的GDP的基尼系数分解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三种分项GDP源的份额与其集中率乘积之和。将所有的人均GDP值按人均GDP排序,就得到人均GDP来源分解公式,即:

利用公式(4)和公式(5)计算人均GDP基尼系数分解,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新疆人均GDP基尼系数分解分析表

由表3可知,在人均GDP构成产业中第二产业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最大,占到39.67%;其次是第一产业,贡献率为30.83%;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最小。三产的基尼系数的贡献率都是正数,表明这几项不能减少不平等作用。三产的Cf/Gini小于1说明该项产业对基尼系数有减少作用。

总之,新疆人均GDP来源分解分析说明三个产业是增大差距的主要原因,应该调整新疆各县的产业结构,使其减少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

四、思考和建议

理论上,本文分析了新疆经济发展的敛散情况,由于考虑的因素比较简单,结论也比较清晰。而现实生活中要缩小差距,考虑的因素会更多,那么也许有人会问消除不平衡对经济的发展是好事还是坏事?比如停止第二产业的发展,都发展第一、三产业,相对来说之间的差距就会大幅度地缩小。当然这种做法不可取,文中提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富裕县和贫困县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只能相对缩小,而不会完全消失。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提高其生活质量,缩小贫富差距,达到共同富裕。

考虑新疆经济目前的发展情况,要达到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还需要一段时间,那么如何进一步减小不平等,除主观因素外,还存在自身解决不了的外在因素。造成新疆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由于新疆地域辽阔,交通线长而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县与县之间距离一般在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因而产品成本比较高,影响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宏观指导上要划分类别,区别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和措施,必要时可采用一县一策的办法促进其发展。其二,新疆发展经济缺乏人才支撑,这不利于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速度比较慢。这种状况若再持续下去,势必给新疆各县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影响。新疆有些县观念落后,导致经济落后,因此思想观念需要转变。新疆各县需要坚持以科技为支撑,大力推进支持经济发展。其三,新疆是一个后发展的省区,多数仍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农业经济占了很大比重,扶贫开发县比较多,原因在于新疆的山区群众比较多,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各县的特点,发展特色产品,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总之,新疆是个多民族的地区,处理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缩小各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有着特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各级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因地制宜地提高各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晓鸿,刘天,王建军. 对新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分析[J].新疆财经,2008(3).

[2] 高志刚,韩延龄. 新疆经济差异分析与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2(3).

[3] 龚莉. 中国经济差异及测度研究[D].(硕士论文)湖南大学,2006(11).

[4] R.J.Barro&X.Sala-I-Martin, “Convergence across States and Regions”,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No.1,107-158,1991.

[5] R.J.Barro&X.Sala-I-Martin, “Convergence” Journalof Political Economy,Vol.100,No.2,223-251,1992.

[6] 王建军,王臻. 新疆城市居民收入不平等现状分析[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6(03).

新经济发展分析篇(2)

关键词:环渤海经济区;制度创新;硬制度;软制度

一、引言

环渤海经济区由京津冀、山东和辽宁三个部分构成,是我国城市群、港口群和产业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很高,2007年整个区域的gdp总值约占全国总量的24.6%。其中,京津冀gdp超过2.7万亿元;山东省gdp达到2.6万亿元,辽宁省gdp超过了一万亿元,对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力。

环渤海经济区的概念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以来,一体化进程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区域内三大板块竞争激烈,区域经济合作分工尚未形成,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因此如何加快该地区的一体化进程成为重要课题。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特定制度变迁模式存在的缺点是本区域一体化程度较低问题的主要原因,要想解决好问题必须更多的在制度经济学的框架内寻找到能促进制度变迁的因素。

二、相关的制度经济学概念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规则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所构成,这三部分是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

1 制度变迁以及制度变迁模式的特点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变迁还可以被理解为对一种更有效益的制度的产生过程。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步入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这就是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包括诱导性制度变迁和强制行制度变迁两种类型。诱导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诱导性制度变迁是一种自下而上、从局部到整体体的制度变迁过程。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制度供给是国家的基本功能之一。国家推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原因是制度安排是一种公共品,公共品是由国家生产的,并且制度的供给通常是不足的,国家推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校正这种不足。

两种制度变迁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诱导性制度变迁主要依据一致性同意原则和经济原则,效率较高,但是往往存在搭便车之类的问题。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优势在于能以最快的速度推进制度变迁,能以自己的强制力和暴力潜能等优势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强制性制度变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统治者的有限理性、意识形态刚性、官僚政治、集团利益冲突和社会科学知识局限等。

2 创新主体的基本理论

制度创新过程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同时又是参与制度创新的行动主体,他们对制度创新成本、收益计算和预期都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因而对制度创新方向有不同的偏好,制度创新的整个过程是各利益主体多重博弈、合作博弈相互交错的结果。

由于不同的利益集团在制度新过程中拥有不同的地位和权力,不同的偏好体系和特殊的利益,它们在变迁中的权力结构、偏好体系和利益结构的相互冲突相互制衡共同决定制度变迁的矢量方向。在社会制度创新主体扩散中,政治权力的分配状况、利益集团的结构状况特别是某些特殊利益集团的特权和偏好,对制度创新主体的扩散有很大影响。

三、环渤海主要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环渤海经济区一体化程度较低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下三个:

1 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的缺陷造成协调难的问题

环渤海经济区的建立是由政府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这种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优势方面是政府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有效的弥补了本区域协调发展所需要的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使本区域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推进制度变迁。劣势方面则是政府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在一致同意原则和经济原则方面存在欠缺,由此带来协调难的问题。

本区域普遍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是政府主导型,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太大,市场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在区域协调的过程中,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在一致同意原则方面存在的不足导致各地方政府与区域总规划的目标函数存在偏差、地方眼前利益与整个区域长远利益之间出现矛盾的情况时有发生。各地都以追求本区域经济最快速的发展,没有整体的规划和统一的思想认识。

更为甚者,当地方利益与整个区域的利益存在摩擦的时候,名义上的环渤海经济区并没有统一的管理组织,因此统一协调的努力往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各地还是把地方利益摆在首位,这就导致了区域之内难以协调,没有明确的产业分工、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区域内部恶性竞争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环渤海经济区建设统一市场和实现协调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制约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例如本区域港口密集,吞吐量过亿吨的大港就有9个,强大的港口运输能力本应为区域经济的起飞插上有力的翅膀,但是各主要港口之间缺乏明确分工与合理合作,相邻港口竞争激烈大大降低了运输体系综合优势的发挥。

2 本区域的经济结构导致缺乏创新主体和创新活力

环渤海经济区的经济结构中国有大型企业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私营企业所占的比重过低,因此区域内行政干预的力量较强,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相对较弱,存在明显的创新主体缺乏、创新活力不足的严重问题,制度创新主体主要依赖政府,其他的经济主体的制度创新热情难以发挥,影响了制度的供给。

制度创新不过是不同的利益集团相互博弈后形成的公共选择过程。本地区的私营企业尚不具备与大型国有企业相抗衡的规模,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在制度创新的博弈中处于劣势。由于私营企业等经济体在制度创新的博弈中得到的收益远小于他们参与体制创新需要付出的成本,因此他们参与制度创新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为打破区块分割和建立统一市场的尝试而付出成本。导致了整个区域的创新活力不够,无法找到打破分割的低成本的办法。

国有大型企业可以通过政府的行政命令来获得所需要的资源,与私营企业相比他们在分割的市场中处于更优势地位,更容易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多的资源,所以他们对制度创新的积极性也不大,由此导致本区域一体化进程明显较慢,制度创新明显落后。

3 资源配置的路径依赖使市场的作用难以发挥

环渤海经济区重工业较为发达,能源消耗较大,电荒和水荒等问题长期存在,生产所需要的能源和一些资源供给不足。这个问题如果依靠市场解决,利用价格机制使有限的资源在整个市场之内有效的配置,则有可能成为本区域建立统一市场的有利契 机,成为本区域建立统一市场的有效拉动力。

本区域国企所占比重过大的经济结构,导致稀缺资源的分配仍然依靠政府批准,寻租现象较为普遍。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和改革初期双轨制过程中,长期依靠指标和批文的方式优先获得生产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现阶段国有大型企业仍然存在依靠政府批文获得资源的路径依赖的问题。大型的国有企业在本区域经济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国有企业的这种路径依赖导致了整个区域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的惰性。

四、推动体制创新加快一体化进程

我们可以说本区域一体化程度较低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制度创新缓慢,因此要想加快本区域的发展必须加快本区域的制度创新,加快制度的创新就要从软制度和硬制度两个方面着手。

1 改善软制度增加创新主体

本区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儒家思想中轻商的观念影响较大,因此人们的下海经商的意识淡薄,不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创新主体的增加。因此要大力地提倡有利于商业文明发展的文化因子,利用本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有利条件,积极的引进外来文化因子,逐渐形成一种对经商和下海创业的提倡和尊重,改善本区域的软制度。

必须加快形成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文化环境,引导区域内丰富的人力资源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积极创业,这将会大大的促进区域内民营企业的发展,大大促进区域内的制度创新主体和制度创新活力的增加。

2 创造一套有效的硬制度体系

任何一项政策长久有效的实施都要经过各方的博弈和磨合,因此区域的发展规划要采用试验性改革的方式。科学的方法是中央制定一些指导性方针,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去发现实施改革的最好方式,允许方案的适应性变化。本区域三个区块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区域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不能搞一刀切和一锤定音,必须遵循灵活机动的原则,使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现阶段环渤海经济区的经济管理者主要是各个省区的政府,同时中央政府的很多政策对这个区域的影响也很直接,但是民营经济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最好是建立起一个以行业协调机构为基本单位的协调机制,这种行业协调机构最好是加强和完善现有的各个行业的行业协会之类的组织,使他们拥有更大的权利发挥协调作用。

为了建立运行良好的协调机构,一方面政府应该适当的调整相关的政策给这些民营经济体为主的行会组织创造较大的发挥空间,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对这些行业协会的调节行为起到监督的作用。行业协会的建立要由行业内的经济体竞争参与,有实力有威信的经济体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行业协会建立和运行的过程中政府不再直接参与,而是起到强有力的监督作用。这种协调机制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增加市场经济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而且有利于激发本区域民营经济的发展。

五、结论

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制度创新是关键,加快该区域制度创新要从软制度和硬制度两个方面人手。软制度方面要积极的提倡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创造一个有利于民营经济主体发展的文化环境,民营企业的良好发展是制度创新主体增加的前提,是增加本区域制度创新活力的基础。

新经济发展分析篇(3)

一、企业经济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粗放型管理的弊端

我国大多数企业注重投资与效益,往往通过扩大规模来创造效益。这样随着企业的不断对外扩张形成了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往往忽略了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使其弊端日益突出,最终将会对企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因此,企业必须摒弃传统的粗放型管理,重视内部经营管理模式的改善,使其与日常生产经营相协调,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权责划分不明确

在企业的各个部门中。每个部门都有其对应的职责,部门下的各个职员也有其相应的责任,只有每人各司其职,权责明确,企业才能高效地运作。如今虽然大多数企业均具备合理的岗位制度并设置了合理的部门。但经济管理中各种问题的出现仍然表明了其部门工作人员的不尽责,很多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敷衍工作,这种现象的根源就在于权责划分的不明确。在现有的管理中,往往明确了员工应尽的职责,却对其应有的权利不明确,各种不公平现象时有发生,这样会严重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降低企业的绩效。

(三)人才管理存在缺陷

企业的发展需要各种人才,如果在人才方面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那么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工作进度。目前我国企业在人才管理方面力度不够大,没有一套完善的人才管理方法,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及工作效率的降低,长此以往,后果将不堪设想。而教育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增强其业务能力、开发员工潜在能力的重要手段,对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了解、培养储备人才及增强企业未来竞争实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对人才的管理与培养,制定一系列有效的人才管理措施,完善员工激励制度,提高员工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加强对员工的培养以提高其知识技能与工作水平。

(四)缺乏内部管理机制

为了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具有危机意识,具备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及一定的定位控制水平等,这些都与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息息相关。一些企业局限于传统的简单经济管理模式。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略内部管理机制的完善,这样只会使企业最终变成一个“空壳”。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所在,面临知识型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必须重视其内部管理机制的加强。这样才能减少资金损失。在竞争趋于白热化的经济洪流中站稳脚跟,取得竞争优势。

二、创新管理方法

新经济时代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落后的管理模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企业唯有解决经济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创新经济管理模式,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才能继续在发展中前进。以下是针对当前形势提出的几项创新管理方法。

(一)调整创新组织结构

为了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首先企业必须摒弃传统的自上而下、垂直多层的结构。减少纵向管理,加强横向管理,以便信息的快速传递与反馈。其次,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逐渐普及,其应用已经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企业需合理利用其优势,通过虚拟的网络将企业所需的知识、信息和人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动态的内部资源综合体。这样,既强化了组织内部信息的充分利用,也突破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实现了管理模式的一大创新。另外,企业要加强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这就需要企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通过建立临时性组织来实现。

(二)重视人才培养,注重知识的积累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企业必须积累一定的知识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知识的积累与人才的培养是分不开的。知识通过增加产品与服务价值增加企业财富,而人才正是知识与企业间的桥梁,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分析、掌握、运用等将其应用于企业的发展中,以实现企业的进步。当今社会出现的“信息高速公路”也正说明了知识与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企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加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获取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并对其进行定期的知识技能培训,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三)树立健康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

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的代表,也是其核心价值观念的体现,健康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良好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只有在健康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员工才能透过企业文化。理解其背后的管理思想。积极主动地迎合企业的发展目标,使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而合理有效的经营理念是企业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只有在良好经营理念的指导下,企业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相反,如果在企业经济管理进程中,忽视健康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的建设。将会使企业的发展出现严重畸形,从而难以维持长期的发展。

(四)加强科学理性管理

企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严格的科学理性管理。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应避免受个人情感影响,对员工要做到一视同仁,否则极易造成管理者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矛盾,这就是所谓的“理性管理”。而严格的科学管理则是理性管理的基础。无论是人才的培养、制度的完善,还是成本的控制、各项计划的实施都基于严格的科学管理。只有在加强严格的科学管理的同时,重视理性管理,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

(五)创新管理模式

要实现企业管理的创新发展,根本上还在于管理模式的创新。一方面,企业应重视其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这是企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这就需要企业从内外部环境人手,对市场环境外部因素进行整体分析的同时,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完善企业内部协调与激励机制,创新内部运作方式。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整体分析的过程中也能够积累企业发展的新思想,并不断改进与完善,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企业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一整套完善的管理体制。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是有效经济管理的基础,因此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不仅在于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关键性的一点还在于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

新经济发展分析篇(4)

关键词:养老地产;物业;+PTR;模式

社会购房需求2014年中央经济会议中第一次就中国经济新常态作出了诠释,所谓经济新常态主要指中国将面临结构产业调整,产业分工需要细致,中国经济增长将由高速转入中高速。新常态表明中国经济进入诸多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红利加速消失、经济增长的硬约束变得更强、结构转变压力加大的时期。[1]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第二产业对于国家GDP贡献率的统计数据中不难看出自2010年至2014年第二产业贡献率已经出现连续四年下滑。作为第二产业的标志性产业房地产业也无可避免受到了冲击。中国房地产业正面临着一二线城市房价奇高,而三四线城市出现大量的鬼城、烂尾楼的事实。因此,如何在经济转型期重新寻找房地产业的发展机遇显得尤为重要。依据国内外产业发展经验,未来房地产业的长足发展依然离不开国家政策以及社会需求。通过分析国内外房地产模式发展现状,结合中国经济新常态政策,得出发展养老地产、建立PTR模式、满足中产阶级购房需求将成为总过房地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1养老地产的兴起

随着人口结构不断变化,中国面临的老龄化问题将越来越严重,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预测,中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0年老龄化人口将达到20%,从业主消费特点角度分析,老年人相比其他住户而言对卫生医疗设施要求更高、休闲娱乐设施需求并不突出,中国传统的三代同堂、互相照料的居住模式在购房压力巨大的城市已逐渐消失,因此,养老地产的发展将有利于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关于养老地产,国外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以美国为例。首先从地产类型划分来,美国采取独立式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老年社区等形式。而在融资模式来说,美国地产的类型一般根据老年群体需要护理的程度划分有形成了完善的融资体系,开发养老地产既可以通过向银行贷款、发行债券、保险公司供给,也可以通过证券化等方式筹资。盈利模式除了通过直接销售和出租地产外,更多的是通过对养老产业进行专业化、多层次、多角度的细分,为养老人员提供相关的咨询、照顾、护理等服务赚取利润,并提供大量的增值服务,诸如保险、理财等。而就中国目前的养老地产发展而言,主要面临融资渠道和地产类型单一、盈利模式模糊、投资成本高而回收期长等问题。因此,为减少建造成本,中国养老地产可采取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即在原有小区基础上分层次构建养老社区。此模式客户群体广泛,群众基础好,其核心问题在于解决与原住户的关系,确保影响原住户的生活质量。这种模式在位于上海万科城市花园小区内已有成功案例。其次针对持有模式资本回收周期长问题,可采取社区销售+持有模式,同时应拓宽融资渠道,与政府、保险、医疗行业建立长期合作,减少企业用地成本等前期投资,通过保险、医疗等增值服务帮助企业快速回笼资金,从而促进养老地产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缓解社会养老压力。

2PTR模式-地产企业新出路

近期万科股权事件愈演愈烈,而万科计划引入深圳地铁则引发了关于物业加轨道交通的新一轮猜想。在房地产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未来的房地产行业加大同轨道交通业的融合将有助于房地产企业寻找新的盈利点,继续提高品牌影响力。而PTR模式的有效运用恰恰能够为房地产企业同轨道交通产业的融合带来显著帮助与收益。PTR模式即PPP、TOD、R+P三种模式的融合。[2]不同于PPP模式单个项目的政府与私人企业的融合,PTR模式更强调轨道交通业务、房地产业务、物业管理的多方面融合,即轨道交通同周边土地综合开发。PTR模式最早出现在香港地铁项目中,PTR模式的成功实践也使得香港地铁成为了全球为数不多的盈利的地铁公司之一。虽然PPP模式在我国可行性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但是单纯的PPP模式并不能有效的整合资源,相比之下,PTR模式可以加大企业同政府、轨道交通业的合作,企业与政府通过股权划分一方面可以转移单纯的轨道交通面临的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的风险,同时可以提高轨道交通周边房产开发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也更有利于开展周边服务,通过物业管理来提高整体效益。

3目标人群精准化-适应中产阶级需求

中产阶级是社会的生产力引擎,根据瑞士信贷银行最近的《全球财富报告2015》,中国中产阶级人数达到1.09亿人,虽然只占全国成年人口的11%,但却超越美国的9200万人,成为全球中产阶级人数最多的国家。据推测中产阶级一生中将多次换房,中年以后拥有第二住宅,进行房地产投资将成为普遍的现象。[3]目前,中国社会结构呈现为金字塔形,未来将向橄榄球型社会过渡。因此把握中产阶级的购房需求将是未来房地产业的一大机遇。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中产阶级已经不在局限于生存需求,越来越多的中产阶层开始注重生活品质,更多的时间远离城市前往乡村休闲度假,作为休闲度假等城市周边乡村的特色房产将会吸引中产阶层的目光。因此作为房地产企业在近几年兴起的旅游地产中也可加大对适合休闲娱乐的乡村的投入力度。

4结语

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制度改革将会直接影响到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房地产企业应该逐步减少对传统模式的依赖,着眼于未来市场需求,加强自身结构调整,提前布局养老产业,拓宽同政府的合作渠道,同时精准化提供服务,从而实现长足发展。

作者:张瑞俏 谷文强 单位: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齐建国,王红,彭绪庶,刘生龙.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2015(3).

新经济发展分析篇(5)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向;新途径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一)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思想。随着社会进步与飞速发展,各种经济体不断成立,壮大,发展,企业的管理思想一定要跟上,有所转变,因为经济管理的价值不断体现,各种技术都有所发展创新。如果企业还是任由一成不变不顾周围环境,不顾竞争对手的发展,只顾把自己做到最精最好的旧思想,那么就如柯达,只能被社会所淘汰。因此经济管理现代化不容迟疑,如果没有较先进的管理思想,那么企业可能失去方向,失去竞争力。所以现代经济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开始注重经济管理与企业经营相挂钩,使管理方法更加的艺术化,比如借助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隐形教育等方式的企业管理实现组织及思想的完善和工具现代化。

(二)经济管理方式及手段现代化。经济发展日趋进步,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快,所以经济管理是为了更加科学化的实现一定的目标,占据了十足重要的地位,经济管理在经济发展中地位越来越重要,所以需要增加管理能动性及扩大权限,使管理者们更便于做出反应。各种新型管理软件的应用,使得各企业市场能动性大大增强,能在企业市场经济活动的运用中灵活自如,更加注重创造性。而不是只会机械照抄,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及发展,使企业更加具有竞争力,使经济管理活动更有效的进行,使该活动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改善与提高。关键问题是,创新企业的管理方式及手段,会让管理更具有创造性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为企业及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更好的效益发展。

(三)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日趋明显。因为市场竞争及经济建设和经济效益的取得,都是对管理者有着很高的先进管理理念及专业素养要求,经济管理只能日趋专业化;可根本上来讲,绝对离不开企业基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民主化仍然是具有很大的意义的。管理者们具有的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综合素养,都要依赖于不断的创新和熟练的应用,结合时代的发展,公司出于的发展阶段,极具创造力的应用经济管理的原理和手段。同时,民主化是当前经济管理的一大趋向,例如西方的许多企业要求员工参与企业发展模式,政策法规的等内容表决,还鼓励提出更加全面的要求,使治理更加人性化。所以这种民主模式能够集星星之火,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的员工奉献智慧,共同奋斗。因此,必须通过民主管理来调动员工的兴趣,促进企业各种决策,企业组织更加专业化,经济管理更加合理化,使企业注入活力,实现经济的更好发展。

(四)经济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化。经济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有可能带来些不同的影响,所以更加科学规范的企业管理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如今也是飞速发展,增加了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能通过先进的办公软件及计算机技术增强企业的管理,使各种资料搜集更加便捷,各种信息传递更加迅速,能够及时有效的提出最佳的管理方案和策略。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实施途径及策略

(一)立足国情的中国特色化现代管理。我国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距,社会主义制度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经济管理首先必须从我国的实情出发,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出发,考虑到我国中西东部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还有多种所有制及经营方式共存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必须依赖于我国基本国情,体现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及主体,实现有中国特色现代化的经济管理。

(二)汲取西方国家先进的经验及管理理念。我国经过多年经济方面的管理及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独特的管理方法,这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密不可分,所以或多或少的影响,这要求对西方国家先进理念有一定的学习和借鉴,丰富完善我国的经济管理。再联系中国国情,使中国经济能更好的融入世界,经济管理更加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参与世界的竞争,对发达国家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吸收能够合理利用,从而进一步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

三、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分析

(一)紧跟时代潮流,更新经济管理理念。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谁也不能脱离时代潮流而独立发展,所以要求每个企业都能在管理过程中紧跟时展步伐,随时更新理念,及时摒弃旧的传统思想,结合时代的成长而改进经济管理模式和方法。民主化,自动化,更是需要企业管理者的裁决,如何充分发挥全体职员的管理智慧及创造力,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及能动性,有利于管理和提高企业水平。

(二)健全完美现代经济管理制度。治理理念,管理模式,决策了一个企业的核心。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社会,每个企业应该立足于健全现代经济管理制度,和人性化的管理,深入企业文化,了解成员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争取做到更加完善的手段与措施调动积极性,增强员工们的信心,为经济管理带来更好的效果,创造意想不到的非凡价值。

(三)实现民主化的经济管理趋势。企业管理表面上看是由管理者在决策与领导,可实际上是全体员工的参与,企业需将主动权交到员工手里,了解员工的需求,注重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工作热情,鼓励他们经济管理团队的合作与进取,使每个员工都参与进来决策,会倾其所有为公司奉献,这样公司自能在时展潮流中以不变应万变,实现企业的价值。

(四)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转变的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管理中各种软件管理已经取代了传统人财物为基础的硬件管理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地位。知识才是改变命运的武器,也是工具,所以企业的管理重心转向了软件管理,重视起了知识和理念,高校的经济管理更是丰富理论知识及经验的整合,所以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不断发挥员工的创造力,才是为企业带来更大发展动力的关键。

四、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我国经济管理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上与时代接轨,吸取外国的经验和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吸取他们的教训,但要实现民主化,软件,团队合作和其他趋势,消费趋势和网络化趋势,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这些趋势为企业发展的优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让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实现我国经济管理的现代化,经济效益的提升,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者单位: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罗建文.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广西轻工业,2007(7)

[2]杨晓冬.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青年文学家.2012

[3]赵志红.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经济研究,2010(08)

[4]张冰,金戈.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研究综述[J].国际商务.2007年02期

新经济发展分析篇(6)

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财力的主要来源,是巩固农村基层组织的基本保证,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村级集体经济能否发展壮大,是关系我们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能否巩固的大问题,也是我们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是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基层干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各级政府和村级组织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和有效途径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目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创新发展载体和手段,按现代化的要求组织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一、影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区以新的思路,采取新的措施,通过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渠道,找到了一些适合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巩固和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村级企业所潜在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较大冲击,农集体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基层干部、群众对村级经济的发展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主要表现为对巩固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紧迫感和责任感,严重影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实行的一直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由于在全国范围内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占绝大多数,再加上政策上一再强调要坚持家庭承包经营长期不变,人们头脑中家庭承包经营的烙印很深。在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眼里只看到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这一层次,忽视了集体统一经营在村级经济发展中所应发挥的重要作用,他们简单地认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才符合时代要求,不能正确处理集体经济与家庭经营的关系。而对于村级集体企业,则过于片面地强调村委会的村民自治性质,任由村干部自己操作,放任自流而不加以扶持和指导,从而导致村集体企业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无力竞争。部分村的集体资产甚至被分光买光,集体资产的大量流失,失去了参与竞争的基础。

2、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信心。主要表现在对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某些不足缺乏科学分析,过分强调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客观条件,不能立足于已有的资源优势谋求发展。 任何一种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或多或少存在不足,集体所有制经济也不例外。目前,集体经济与国有经济相比,体制和机制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步弱化,又缺乏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自身确实存在许多不足。但是,一些基层干部不是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集体经济存在的不足,而是戴着有色眼镜,严重夸大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存在的问题,看不到村级集体企业在资源上的优势,具有悲观心理。

3、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领头人。村级领导班子,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是巩固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主心骨和带路人,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我国市场经济秩序日益规范、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多种经营形式的一种,也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但目前的形势则是:广大农村干部市场经济的知识严重缺乏,作为农村致富带头人的村党支部书记,绝大多数在政治上是合格的,而管理经济工作能力则普遍不强,这无疑成为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的瓶颈问题。

二、巩固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和新途径

1、认识要更新。核心是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实际工作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时刻牢记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以每个村的实际情况、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定究竟什么办法是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哪一种经济组织形式能够较快地发展经济,让村集体得效益,让群众得实惠。村集体经济作为村级财力的主要来源,村级组织只有广泛发扬民主,切实体现广大村民的利益,把集体企业管理好,使集体资产不断增值。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了,村里的各项公益和福利事业才有可靠的保障,党在农村的形象和威信也才会不断得到提高。实践证明,发展集体经济不仅能够促进生产力得到更大发展,还能够使村民富裕并文明起来,并使国家综合国力得到增强。因此,发展集体经济是村级政治、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我们实际工作中就必须增强巩固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紧迫 感和使命感,把巩固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确保国有、集体和个体私营经济能平等竞争、协调发展。

2、载体要创新。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形式的某些不足,是村级集体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主要原因。要巩固、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必须勇于正视问题,克服独家单一的排它性,认真研究和借鉴其它经济组织形式 的优点,结合自身优势,找准发展的切入点。

(1)调整思维方式,在狭缝中求生存。村集体企业不同于国有企业,亦不同于私营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上都处于劣势,要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并不断发展,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顺应改革的潮流,寻求发展新路子。首先在选择项目上要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地优势,从投资少、见效快、易管理、风险小、市场前景广的项目考虑。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挖掘潜力,努力寻找适合本地情况和特点的发展路子。如我区各村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发展“城郊型”、“种养型”、 “服务型”等村办集体企业,确保各村集体经济能保持较稳定的发展势头和收入,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办法。其次要坚持走开门办企业的路子,树立让利意识,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吸引外资的工作力度,千方百计吸引国内外客商进村兴办三资项目,借“机”生蛋,促使村级集体经济上规模、上档次。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一些村通过引进一两家大型企业,富裕了一个村、几个村乃至一个地区的“以厂带村”模式,即“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此外,在发展村集体企业过程中,还要坚决摒弃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保守思想和只求形式、盲目追求规模的思维方式,在合法的前提上,凡是能给村集体带来效益的都可以考虑。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要敢于拼搏,力求上规模、上档次;条件差一点的,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从小做起,力求发展。

(2)以服务型项目为主,进一步完善生产经营模式。村民委员会作为一个村民自治组织,其主要职责是服务于广大村民。对于大多数村干部来说,经商办企业不是他们的强项,加上资金、技术、管理水平的限制,想办企业的愿望是好的,但真要办好却不容易。因此,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还是应立足以服务型项目为主,开发效益稳、风险小的项目。目前,楼宇经济越来越多地被各地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手段来实践,日益成为推动城市新一轮发展的强大引擎,日益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腾飞的一支重要力量,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楼宇经济已呈炙手可热之势,我区地处我市城东板块中心地带,与**高新技术开发区毗邻,众多高新企业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发展楼宇经济的独特优势,我们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村级楼宇经济,要把握楼宇经济规律,合理规划引导布局,结合我区商务中心区的开发建设,加快推进楼宇经济发展,争取到20xx年,初步形成定位清晰、特色鲜明的现代楼宇经济群,凸显楼宇经济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的支柱地位,增加村集体的收入。

(3)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以种植业、养殖业为支柱的村级集体经济,要通过积极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三高一优”农业,积极开发名、特、优、稀新品种,促进企业从单一的种植、养殖向复合型发展,满足市场对优质化和多样化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农民增收、村集体富裕,实现土地资源优势向村级集体经济优势的转化。我们要通过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随市场变化而改变,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早、人早我优,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挖掘潜力,建立种养样板基地,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和优势,把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推上了新台阶。

新经济发展分析篇(7)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新进展,越来越受到经济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对产业集群这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各个方面做简要探讨,希望能为相关人士做以参考。

一、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一些在地理上临近、产业联系又比较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通和互补,从而树立自身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更加的专业化,因为它的成员企业既包括原材料、器械设备以及生产服务的供货商,又包括连贯的销售网络以及稳定的客户资源,还有一些相关的技术培训从业者以及互补产品的制造商等等。同时,产业集群还具有在地理位置上集聚的特征,因此也涵盖一些相应的支撑机构,比如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金融机构等等,它是一种生产的综合体,代表的通常是这个经济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集群的优势可以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加以分析,首先是从经济学角度入手,不同企业能够共同分享公共基础设施,能够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价格优势;其次是从社会学角度入手,各个企业能在共同的企业文化背景下建立彼此信任的经济关系,能够降低交易过程中花费的各种费用,并且能够在维持老客源的基础上吸引新客源;第三从技术经济学的角度,产业集群能够有效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减少生产成本,并且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生产出差异化的产品,在区域营销和市场竞争力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

二、产业集群的要素结构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所形成的一种内在规律,是经济政策开放的结果,是市场资源合理配置的新的形式,是产业要素被科学运用的客观要求。产业集群作为由产业、人口和基础设施等要素构成的开放系统,通过内部要素的相互融合以及与外部的能量与信息相互交换维持着自身的生存机制。产业集群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延伸和扩展,不断体现着区域经济系统的相互影响,不断进行着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整合,并实现着自身的有序发展。产业集群就是区域经济系统内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演化过程,集群中的各类主体和各个要素在经济活动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通过不断的相互作用使整个系统处于不断的整合和分化的过程之中,从打破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总而言之,集群就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

三、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

产业集群能够促进创新,有效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从世界市场上来看,那些国际竞争力比较强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都是集聚在一起,而不是分散开来的,同一产业的企业聚集在一起,能够促进彼此的相互竞争和合作,因此,能够大幅度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一)产业集群能够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产业集群形成以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比如说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等来提升整个产业区域内的整体竞争力,并形成一种产业集群所特有的竞争力。产业集群不仅加剧竞争,还能够促进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产业集群将相关产业有效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并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从而刺激企业不断进行创新和新企业的产生。企业之间又能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通过合作,中小企业能够在培训、金融、技术等方面实现高效的互动与合作,从而实现与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抗衡,从而提高了小企业的竞争力,并增强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二)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品牌效应”

产业集群在地理上集聚的特征,能够让产业的相关企业以及相应辅助机构比如政府、金融、教育等部门在空间上集聚起来,增强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此外,集群的形成能够让政府更愿意向教育、培训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投资,从而反过来又能促进集群内企业的发展。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自然就会慢慢建立起世界性的区域品牌,比如说法国的香水、巴黎的时装、瑞士的手表等等。单个企业如果想建立自己的品牌,并且扩大品

牌的影响力,需要投入庞大的资金做宣传,但是集群企业就可以够通过整体力量,利用群体效应,比较容易形成“区域品牌”,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对外经济开展,开拓国外市场,统一销售价格,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形象,从而为企业的招商引资创造条件,让集群内的每个企业都有所获益。

三、政府在促进产业集群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政府要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和引导方针,从仅仅依靠税收、金融或者其他的经济激励措施来吸引企业转变成为形成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的发展政策。

(二)政府要致力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特别是与产业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为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硬性环境,同时要善于针对不同规模类型的产业提供差异化的环境。

(三)政府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软环境。一个适宜的创新环境能够促进产业集群的扩展,并增强创新能力。因此,政府要积极构建一个生产、学习、研究的一体化机构,形成产业区域内部的创新科技中心,通过建立创新基金、组织创新企业家相互交流、培育企业的创新精神等途径来营造一个推进创新的有利环境。

结 语:

产业集群是一种具有国际性的产业空间布局形式。它符合经济全球化下的形势需要,是国际市场竞争发展的产物,它可以帮助更多的企业融入到国际的产业链之中,因此,它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我国的产业集群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得还不完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同时在基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真正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集群。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要在全球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和探讨,这样才能让产业集群拥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马中东.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j].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