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经济分析

新经济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1 16:38:11

新经济分析

新经济分析篇(1)

【论文摘要】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经济新闻报道在新闻报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本文通过结合大同市经济新闻分析的实践,分析经济性新闻在现代作为一种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本质,对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行充分阐述的一种报道形式,是新形势下加强经济报道的一种有效方式。

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历程,大同市的各项事业发展也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每一点变迁,每一个经济事件的发生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心理、心态与价值观念,因而,作为新闻报道,一定要正确地引导舆论,应当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在这种新形势下,笔者认为,对经济领域内的新闻采取分析性报道这种形式十分有益。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一场关系到国家和城市命运的极其深刻全面的社会变革。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平面动态式的报道,已远远反映不出当今改革开放大潮的波澜壮阔和多姿多彩。多出一些有深度、有力度的分析性新闻,这是新时代的需要。

所谓分析性新闻,就是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行充分阐述的一种报道形式,其在活跃人们思维、拓宽人们思路方面有着其他新闻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相较于其他新闻表现方式,分析性新闻更侧重于通过运用综合分析、解释、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对事物给以立体性报道,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又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和发展趋向,使人从总体联系上把握事物。它既有新闻述评的透彻犀利,又兼新闻综述的全景式勾勒,也具思辨性新闻的深度,而又不失其客观性。

一、解读:表达媒体思考

正确解读经济事件是做好分析性新闻报道的基础。

通常每一项经济政策出台,每一个经济事件发生,每一种经济现象流行,媒体就此作些背景或者条文解读,分析一下事情的成因或来龙去脉,以让公众获得更详细、更清晰的信息。但笔者认为,让公众“知道”仅是解读的第一层面,仅仅是一般信息提供层面。真正成功的解读,必须有第二个层面,即在解读中,更多地体现媒体的思考,并表达这种思考,进而让受众自己进行“思考”。通过这种自我思考,提升受众对经济事件、现象、政策的判断和认知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各种经济政策、经济现象,形成共鸣和合力,同时也达到了分析性新闻的初衷。

2006年三四月份,配合税收宣传月活动,大同县国税局联合大同日报共同开展了“农民税负调查新视角”主题策划活动,聚焦大同县农业、农村、农民的减负状况,倾听农民及基层干部对税费改革后有关问题的反映和思索。那段时间,笔者一直在大同县农村进行农民税负调查,了解到了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益处,但同时也得以较长时段地观察税费改革给农村建设带来的挑战及当前农村基层管理所面临的困境。之后,笔者以《农民税负调查新视角——大同县国税局税收宣传月主题策划报道》为题,对大同县自2004年进行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的农村变化作了一个初步总结和思考。文章以税费改革对“三农”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层层剖析后指出惠农政策确实让农民受到了实惠,但同时也理性地分析了减税对农民增收影响不大,特别是在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增的背景下,税费改革政策可以说政治效果大于经济效果。此外,文章详尽分析了当前农村基层管理所面临的诸如农村基层政权濒于瘫痪、教育欠账、乡村公用建设缺乏资源等困境,并在结尾处指出,“无论是为农民减负,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即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发展生产。”转

二、理性: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新的形势下,“理性”正在成为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报道的思想方法。坦率地讲,做经济新闻报道时常会面对很多诱惑,坚守理性意味着经常要舍弃浮夸的噱头,远离无聊的炒作,能从纷繁芜杂的新闻事件表象中找到内在脉络,更看重的是长远的社会的利益而不是只顾眼前,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而对新闻的原则态度和客观公正的立场就是坚持理性的基点。

在工作实践中,笔者以为要想使新闻报道充满理性而非凭感性认知,大量占有原始材料和第一手资料至关重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被媒体形容为2008年度经济金融界的一次“海啸”。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势必会对地方经济产生影响,那么其对大同的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一时间关心经济金融的人士众说纷纭,不少企业界尤其是中小企业主看到南方不少厂家破产,心内也充满狐疑。面对这种情况,记者及时采写了《全球金融动荡对我市经济影响有限》一文,文章始终坚持以数字说话、以事实说话的新闻准则,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上层层分析,通过对2008年前3季度大同市主要经济指标、主要行业价格运行指数、外贸进出口总额、金融形势等考核经济的主要数据的举证和剖析,最后指明,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虽然对大同市煤炭、钢材、冶金等行业都受到一定影响,但总的来说影响不大。不过随着金融风暴向实体经济蔓延趋势的进一步加剧,必然会对已全面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内经济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必然会对大同市经济金融产生一定影响。面对当前经济波动、投资下滑、外需下降等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央及时提出了以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宏观调控目标逐步转向,下调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通过减免税费等适当宽松的财政政策为企业减负等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将陆续推出,大同市要在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各项政策的同时,未雨绸缪,及早防范,避免金融动荡对我市经济健康有序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这篇报道在《大同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刊发后,引起很大的反响,也显示了分析性报道在经济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各领域的日渐深入,经济报道的外延愈来愈广,超越经济做经济报道正是现时经济报道的内涵所在。现在的经济活动已不再狭隘地局限于工业、商贸或者是农业活动,而已成为一种包含各种经济因素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像文化可称为经济,教育也可称为产业,分析性经济报道已不能只采用纯粹经济的视角,而是要综合运用人文的、法律的、社会学等多种视角加以阐述,需具一种大经济观,如此才能更好地体现分析性经济报道为区域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服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

新经济分析篇(2)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新经济社会学;“嵌入性”

中图分类号:C9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9-0075-02

新经济社会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两者都关注经济行动中交易组织和制度,并对此展开了大量研究,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社会学的蓬勃发展将交易组织和制度的研究推向了新高度。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社会学对这一领域研究在基本假设、方法论主张等方面既有相同点又有所区别。本文旨在对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社会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和主张进行简要梳理和比较。

一、经济学和社会学交叉研究的回顾

从学术发展史来看,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交叉研究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经出现,熊彼特、韦伯等人都使用了“经济社会学”和“社会经济学”的概念。但这一时期的学科界限还不明确,学者身份往往带有综合性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学家开始认识到数理化定量研究方法对认识一些经济现象的局限,并开始对这一方法进行反思,结果是经济学发展方向有了新的一些趋势,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经济学研究出现了社会学的新取向。

经济学对社会学问题的关注,最早的代表人物是贝克尔。他重新定义了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及范围,将传统的经济学分析拓展到个人、家庭等范围,使经济学的研究突破了单一的物质生产领域,把经济学研究的视角延伸到社会学领域。经济学家的这种学科“入侵”,引起了社会学家的高度警惕,一些社会学者也尝试用社会学的视角研究经济问题。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哈里森・怀特首先尝试使用社会学观点解释市场的产生。他认为,社会网络是经济交易发生的基础,市场是一种社会网络,它体现了社会关系。怀特的研究极具开创性,这标志着社会学者开始关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这种学科交叉,在经济学领域以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为代表,在社会学领域则表现为新经济社会学这一重要分支。

二、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体系

(一)科斯、威廉姆森等人的研究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交易中有关经济权利和义务的界定,以及基于交易成本分析的交易组织的规模变动和边界确定,交易制度和结构的最优选择等(Coase,1937,1969;Williamson,1975;North,1990)。从而围绕其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构建起整个理论体系。对于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产权分析,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阐述了对财产权利进行界定的经济意义,从而说明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Coase,1960)。威廉姆森在科斯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有限理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围绕交易成本和治理结构核心概念构建了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框架(Williamson,1975)。诺斯(North,1981)的研究关注交易成本理论在制度变迁问题中的运用。这些论述都是强调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应该包括个体的经济活动和制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假设

通过对科斯、威廉姆森、诺斯等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代表人物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仍然继承和发展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假设,但这些假设相对于古典经济学又有所不同,主要假设主要有以下几个:(1)“经济人”假设。相对于新古典经济学家不关注制度或松散地对制度进行分析,新制度经济学家运用新古典的分析方法集中研究制度的产生及变迁问题。围绕“交易成本”这一核心概念,新制度学派具体采用边际分析、均衡分析以及“成本――收益”等方法。本质上仍是“经济人”假设下的效益最大化问题。(2)“有限理性”假设。新制度经济学主张“有限理性”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理性”。科斯认为“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做这样的假设,即人的行为都是基于当前信息做出的理性预判后发生的行为(Coase,1994)。(3)“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假设。与新古典经济学中暗含的“确定性”和“简单性”假设相对,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环境中充满不可预期性和各种变化,因此交易双方都力图将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纳入契约之中,契约的达成在交易过程中增加了交易成本。

三、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体系

(一)嵌入性:新经济社会学的核心概念

“嵌入性”(embeddedness)概念最早由波兰尼提出的,他在《大转折》一书中写道:“人类经济嵌入并缠结于经济与非经济的制度之中,将非经济的制度包括在内是极其重要的”,“经济作为一个制度过程,是嵌入在经济和非经济制度之中的”(Polanyi,1944)。1985年,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在《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一文中对波兰尼的“嵌入性”概念进行了重新阐释,提出了“企业的经济行为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的著名观点(Granovetter,1985)。格兰诺维特的“嵌入性”主张,确立了经济社会学中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新经济社会学也因此得名。新经济社会学是建立在对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的反思和批评的基础上的。

新经济社会学家认为,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包括新制度经济学),在理论上都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即关于个人的原子化假定,他们认为社会个体决策是自主的、孤立的,然而事实并不如此,个人的社会行动和经济行动都是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的,其中的一个最明显表现就是社会的网络关系特征,因此研究社会关系网络是十分必要的。新经济社会学者们普遍认为,“经济行动嵌入于社会结构”是一项更为接近实际的理论假设。新经济社会学提出了一个新的社会学研究视角,即从社会网络的角度关注经济行动、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并对此进行广泛研究。

(二)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假设

格兰诺维特和斯威德伯格(Granovetterand,Swedberg,1992)共同把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核心归结为三个命题:即经济行动是社会行动的一种特定类型;经济行动具有社会性的定位;经济制度是一种社会性的建构。从新经济社会学的上述基本命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经济社会学研究的几个基本假设:(1)“社会人”假设。新经济社会学家认为经济行动只是社会行动的一种形式,经济行动者有多重动机。格兰诺维特认为“尽管重要,经济行为也仅仅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类型。”(Granovetter,1992)。(2)“嵌入性”假设。新经济社会学认为经济行动具有“嵌入性”,经济行为被“嵌入在具体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之中”(Granovetter,1985),而不能“仅仅用个体的动机来解释”。(3)“社会建构”假设。20世纪90年代初期,格兰诺维特阐述了“嵌入”的两种形式,一种是关系性嵌入,另一种是结构性嵌入,新经济社会学的关注焦点也由关系性嵌入转向了结构性嵌入,其核心在于揭示经济制度何以被社会建构。格兰诺维特将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归纳为两个社会命题:经济行为总是社会性定位的,它不可能仅仅用个人动机来解释;社会制度不可能以某种必然的形式自动地产生,而只能通过“社会建构”来形成。

四、结论和讨论

在行为模型研究上,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社会学有不同的假设。新制度经济学中基于个体理性(完全或有限),而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则是建立在经济行为的复杂性基础上,特别是强调“嵌入性”,即经济行动嵌入于特定的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中。从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社会学已有的研究和基础和假设来看,我们可以粗略地看到两种理论的不同取向,这种不同也根源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不同方法论差异。因此,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从本质上来讲仍然没有突破经济学的方法论的单一性局限。而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方式方法则是多层次多方向的,不仅限于某一单一领域。一个显著的表现在于具体的研究工具和分析方法上,新制度经济学以“交易成本”为概念工具,更偏重于规范分析,而新经济社会学的“嵌入性”则更像一种研究视角,在研究方法上相对地忽视规范分析。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社会学以组织和制度分析为共同切入点,为我们重新定义经济行动打开了新的一扇门,引领了新学科的交叉。同时,两种理论的发展,也为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社会学两门重要分支学科的进一步交叉和融合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罗纳德・科斯.社会成本问题[J].法律与经济学杂志,1960(3).

[2]罗纳德・科斯.企业、市场和法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

[3]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4]罗纳德・科斯.企业的性质[G]//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6]奥利弗・威廉姆森.治理机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8]兰建平,苗文斌.嵌入性理论研究综述[J].技术经济,2009(1).

[9]符平.“嵌入性”:两种取向及其分歧[J].社会学研究,2009(5).

新经济分析篇(3)

1.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我国现代化企业对自身管理制度的建设和管理体系的完善不够重视。尽管很多企业已经着手建立了一定的经济管理体系和制度,但漏洞百出、出现明显的误区。企业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到位,在实际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缺乏相应的执行力度,导致经济管理制度的实施性不足。2.人力资源管理有漏洞。由于企业没有完善的激励约束制度,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没有鼓励与约束的环境下,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信赖感大大降低,积极性普遍流失。长此以往,企业人员出现大幅度的调动和变换,导致企业正常的生产任务受到影响。员工工作热情、工作素养和职业道德的缺失,对企业的外在形象和文化品牌的建设带来不好的影响。3.空缺的管理部门。我国的经济管理还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很多原因的影响导致了我国经济管理的滞后,特别是企业对危机处理意识和对机遇的把握上没有一个系统的指导。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管理部门的结构不够完善,很多的管理工作都是企业决策者直接进行的,导致了管理过于集中,无法发挥群众的作用,导致管理工程主观性强,失去了客观性。监督管理部门在企业的发展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监督部门,那么企业的发展过程将会受到很多的问题的制约。因此,管理控制权的下放对于企业的监督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应该加强完善管理部门。

二、创新经济管理的有效方案

1.树立以人为本科学的管理理念。企业要在社会发展观的角度上看问题,把以人为本的这一概念引入到企业管理当中,才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只有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只有把员工的利益重视起来,才能促进员工的职能发挥,才能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企业管理人员要对每一位员工进行深度的了解,解决他们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了解他们对工作的意见和公司管理的看法,让他们有一种主人翁的心态。但是企业还必须重视在对其进行人文关怀的同时,也要明确公司的规范制度,不能一味的感情管理,也要进行理性的分析。除此之外,企业在管理中要注重企业的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文化水平可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让员工具有统一的企业精神,用科学合理的企业文化打动员工,提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性的工作团队,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所以,企业在管理中必须重视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加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2.制定创新的经济管理制度。在经济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制度的创新是基础。在完善经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创新相应的管理制度,这才是新时展的要求。针对社会的市场体系,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使企业形成强大的经济团体。从制度上创新,改革各项管理体系,满足社会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创新的经济制度调整企业内部所有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使企业产品得到优化。另外,不难发现,制定创新的经济管理制度,有利于建立健全市场内部的组织结构,同时有利于产品的开发利用。所谓的创新策略是以全体成员参与的全面监督体制为基础,不断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当然,制定制度时要考虑到其适应性,只有制度得到广大员工和管理人员的快速适应,才产生其所存在的经济效益。3.加强企业的内部监控工作。(1)加强对企业各部门的调控。企业的内部控制是经济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以财务为依靠的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相应地,需要对财务部门做出改变,使财务管理向着全面化的发展趋势发展下去。(2)完善企业监督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一定的财务内部监控工作,对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建立对财会控制为核心,实行内控机制,提高财务等各部门的认真、负责的态度,避免各种不合规章制度的行为发生。4.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通过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其所有环节都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不断来提高生产管理与经营服务的高效和发展,以此增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信息化技术是实现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基本保证,是当代社会化生产高速发展的首要条件之一。建设能有效降低成本和加快技术的革新,帮组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以及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来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当前企业信息化实现的标志之一就是对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其是企业检验整个企业工率和其产业链在市场的竞争力的重要浮标。实现企业信息化,既是社会改革的需求也是企业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企业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的改革不断地深入,绝大部分企业管理范式正在向创新管理方面迈进。为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站稳脚步,企业必须变革管理方式,加强管理信息化创新方面的建设是未来必然的选择和出路。

三、总结

新经济分析篇(4)

关键词:新形势;经济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02

引言

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企业逐步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中国企业在面对机遇的时候也面临挑战,很多企业在竞争中没有优势,导致企业效率下降,经营业绩滑坡,员工离职率升高。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企业要在管理上下功夫,尤其是经济管理,改变传统老旧的模式,进行大力度创新,这样才能发挥经济管理的核心作用,辐射企业各部门,带动企业整体发展,实现资源有效利用,企业长足发展。

一、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企业要达成定下的经营目标,就需要采取行动,制定一些有利于经营发展的制度体系,这个过程即为管理。为了能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保证企业在日常工作中获取经济利益,让企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创新经济管理。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企业的竞争对象不只是国内企业,还包括了国外企业,企业要想抓住这次经济大发展的机遇,在竞争中越挫越勇,那么创新经济管理势在必行。

不同的企业身处行业不同,因此在管理体系上可能有所差别,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它们所处的大环境是相同的:即经济一体化的势日益加强,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互联网与金融相融合的态势加强。在这几类因素的影响下,企业面临的是一个更加现代化,竞争更激烈,更加注重创新的整体行业环境,为此,企业要对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即经济管理进行创新,以创新管理来引领企业实现一次快速有持久的发展。

二、企业经济管理的特征

首先,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是综合性的。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不同于政府部门或家庭之中的经济管理,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经济管理模式,其中既包含了资本的管理又包含了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经济管理在现代企业中主要是指运用价值模式的思维来管理企业,通过实行一定的制度或者执行一定的方案对策,来影响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从而获取经济利益增强企业实力的一种管理方式。

其次,企业中的经济管理与企业其他方面的管理联系比较紧密。一个企业的经济管理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企业其他的事项管理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实际上,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其与资本现金有关的管理工作都与其他管理有密切联系,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忽视资金而单独进行日常管理。因此,企业中的所有部门与事物都与经济管理挂钩,要想做好经济管理,就势必要将企业中方方面面都做好,这是一个基本要求。

最后,企业的经济管理情况可以通过财务信息表现出来。企业的经济管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展现出来的,而这个媒介就是财务信息。一家企业的财务信息能体现这家企业的经营状况,体现决策的合理性、正确性与否。企业只有经济管理模式适当,产品质量较好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管理模式不但要有独立性,还应该在科学的经济管理之下进行。

三、企业实行创新经济管理的意义

新形势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互联网与金融相融合的态势加强,这样的环境就要求企业能不断进行创新,在管理中加入高新科技与信息网络技术,优化经济管理,提高信息传播与输送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这个新形势,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这是企业永葆活力的源泉。

四、企业传统经济管理的不足之处

1.经济管理理念落后

经济管理理念落后是目前多数企业在经济管理中遇到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也是一家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创新时面临的最大障碍,这其中的原因,就是一家企业在新形势下,管理理念还是陈旧的,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意识不到危机的存在,不能对自家公司进行一个合理的定位,进而在管理模式与理念上也无从下手,最后只是坚持了传统的管理理念,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的营业目标,忽视了在企业中进行经济管理,而且管理层在面对市场竞争时,不懂的将经济管理纳入到企业竞争力中,只是一味的追求在利润上赶超竞争对手,而没有考虑长久的发展。

2.制度不健全

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是多数企业都会出现的问题,这影响了经济管理的实施效果,一些制度只是流于外在形式,而在具体内容上要么过于简单,不能对企业经济管理起指导作用,要么内容不切合企业当前情况下的发展态势,也不具有指导意义,这两者均不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是很多企业所存在的问题。还有一部分企业根本没有建立经济管理制度,认为没有该项制度也无可厚非,这是经济管理难以发展创新的制度根源。

3.内部控制机制薄弱

企业内部的控制机制是企业防范风险的有力保障,这是实现企业一切发展的前提,只有对企业进行掌控与风险防范,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一家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但是现在很多企业都出现一种情况,就是普遍不重视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很多管理层人员认为企业最应该实现的业务上的进步,只要利润够多,别的都不重要,这是一种非常不科学的理念,还有一部分管理人员即使是建立了内部控制机制,也并不完善,或者并不符合企业的发展情况,内容不具有操作性,或者机制太过简单笼统甚至会出现与公司内其他准则制度相冲突的情况。在新形势下,企业应该革除这种旧观念,对内部控制重视起来,企业不可能一直发展很顺利,只有防范风险,及时处理风险,企业才不会在风险中灭亡。

4.经济管理不规范不科学

企业中经济管理的工作主要是指财务工作的管理,在财务工作中,会计原始凭证是最基础的一项,任何之后的会计目录编制或者财务报表的制都离不开它,它包含着经济上的责任,使企业项目往来和一切经济活动的重要根据,必须要求准确、规范,进行科学管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够在涉及原始凭证时做到准确规范,原始凭证的管理不规范会在潜移默化之中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除了进行业务办理拿到原始凭证的人以外,会计是第一个接触到原始凭证的人员,他们需要根据原始凭证的记载将经济事项通过会计目录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初次记录时一定要准确规范,这样才不会对后续各种报表的编制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很多企业中在这一方的管理并不科学规范,为企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5.人力资源管理不科学

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后,并不能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帮助员工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且在薪酬体系和激励制度方面做得不到位,会出现员工付出与收入不对等,表现优异的员工与表现一般的员工薪资水平差不多的情况,这会严重打击员工的上进心和积极性,最后造成很高的离职率,导致人才流失。另外,企业中的经营者很可能并不重视企业文化,缺乏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和尊重爱护,导致很多企业内部员工幸福感并不高,这样大环境下的员工做事也缺乏积极性,对企业没有归属感和荣誉感,不能对企业的发展贡献很多力量,持续下去,企业的发展动力会不足,最终导致企业走向落后甚至衰败。

五、新形势下企业创新经济管理的措施

1.增强意识和理念,重视创新经济管理

进行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是一家企业实现创新经济管理的关键一步,企业应该由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创新开始,对企业内部的多方面统筹兼顾,进行危机创新,才能推动创新经济管理。在理念创新的过程中,只有管理层不断破除旧的观念,革故鼎新,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纳入到实际管理过程中,才能够正确科学的指导日常的经济管理,管理层发挥引导作用,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理念创新的氛围,在大环境下多下功夫,带领员工形成一股自上而下的强大的理念创新动力。

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要做好统筹兼顾和进行危机创新,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轨迹和目标,从全局的高度来制定一个企业的发展战略,让企业在竞争中迎难而上,在恶劣的环境中脱颖而出。企业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不进则是退,不创新不强大就要被市场淘汰,为此,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会存在潜在的危机和挑战,企业管理层以及所有员工必须树立好风险意识,在这种危机理念下不断进行自身的优化,实现产品以及管理的双重向好,实现企业的大发展。

2.进行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在新形势下,经济管理在企业管理乃至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内,企业可以在日常活动中通过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吸收好的管理模式来实现自身的发展,但是进行这些决策的一个前提保障是进行制度的建立和创新,管理制度是一家企业生存发展的根基,只有根基稳,才能枝繁叶茂,成为一颗常青树。企业应该立足于自己的发展情况,对自身存在缺陷的地方,进行补足和健全,最终形成一套运作良好、灵活可靠的管理制度,针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创新,要注意不能太过苛刻和死板,要融入人性化的理念,同时这一制度不能太笼统或者并不适合现在企业的发展情况,导致不具有操作性,应该在有相对高度的情况下,又切合实际,适合现在企业的发展态势。

对外,企业在制度制定和完善时要时刻注意市场动态,以市场为风向标来把握制度的发展方向,这一制度应该能对企业起到一个保障和激励的作用,企业可以研究国内外优秀的企业制度制定原则和细节,进行合理吸收运用,最好是同时结合资深企业发展特点,生成最适合企业的具有特色的制度。

3.建立风险防范体系

企业建立风险防范体系是保障企业能够长久发展的防护网。企业在做风险防范时首先不要对一个项目期望太高,投入太多,投资学中常用的一句话“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同样也适合企业的风险防范,企业投资一个项目时,不要将资金全部投入进去,这样会导致风险过于集中,一旦出现事故,很难进行分散或者对冲,致使企业利益受损。其次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要有重点和次重点,不要分不清主次,忽视发展的核心目标。

4.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

进行资源整合,首先要做的是将新旧经济管理理念相融合,企业旧的经济管理理念难以适应发展现状,新的经济管理理念可能会偏离企业实际发展情况,这就需要将新旧经济管理理念相结合,运用扬弃的方式对融合后的理念加以改造。其次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调整。科技是现代所有企业竞争的核心动力,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一种手段,企业应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将整个企业的经济管理纳入到工作系统中,对经济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

5.实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两方面,一是企业的薪酬制度和激励制度,二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新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想发展好,必须要有人才的支撑和智力的支持。企业应该以建立更加合理科学的薪酬制度和激励制度来为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保驾护航。首先要树立以人文本的理念,关心员工,爱护员工,改善薪酬制度走向合理化,让多劳的员工多得。其次,对员工进行适当的激励,奖罚分明,提升员工的积极性,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氛围。最后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让员工在这样的企业文化下能够畅所欲言,提升主动性,在自由的环境中迸发出灵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六、结语

本文从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开始分析,结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特点来阐述企业进行创新经济管理的意义,并且指出现代企业中传统的经济管理方法存在的不足,如经济管理理念落后、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机制薄弱、经济管理不规范不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不合理等问题,在文末给出笔者关于解决这些不足之处的措施建议:增强意识和理念,重视创新经济管理、进行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建立风险防范体系、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实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等。

参考文献:

[1]曹健.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6(10):177.

[2]宋云刚,彬,赵品旺.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创新措施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16(11):76-77.

[3]郑柳泉.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措施的有效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3,17(1):75-76.

[4]过烨.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3,18(2):81.

[5]宋世松.浅析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12(1):1-2.

[6]崔凌.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分析[J].知识经济,2017,1(2):98+100.

[7]尹秀峰.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J].中国商贸,2014,34(4):49-51.

[8]张敏.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5,2(6):128+70.

新经济分析篇(5)

在全年时间已经过半的关键时刻,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召开这次全县经济运行形势分析会议,主要任务就是客观分析当前经济工作面临的形势,认真查找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安排部署下半年的经济工作任务,动员全县干部群众在解放思想中统一认识,在开拓创新中团结进取,在加快发展中奋勇争先,确保圆满完成全年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刚才,县统计、发改、财政、经济商务、人行五个部门从各自的角度,就全县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作了发言,并提出了很好的工作意见,我完全赞同。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客观分析,认清形势,切实增强抓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今天的会议重在分析,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寻找规律、掌握进度、找准问题、把握发展形势,因势利导、科学谋划、稳步推进。从刚才五个部门的发言来看,应该说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情况是喜忧参半,但忧多于喜。喜的是:在时间过半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了年度计划的55.9%、55.5%、51%、57.2%,实现了任务过半的目标。忧的是:地区生产总值、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完成了年度计划任务的35.2%、42.5%,形势不容乐观。更令人堪忧的是,上半年我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了9.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虽然实现了高位增长,但在全州8县中却排到了第五的位置,目前排在全州前四名的*、*、*、*县分别完成了32.6亿元、13.43亿元、11.3亿元、9.81亿元,而仅次于我县的麻栗坡县也完成了7.4亿元,我县在全州经济总量排名的位次呈现下滑的趋势。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州下达我县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指标比20*年实际完成降幅控制在15%以内,约为20亿元,而县人代会审议通过的任务为10亿元。从上半年完成的情况来看,虽然年初确定的计划任务已经过半,但在全州却排到了倒数第三,8县中仅有我县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滑。通过对县内新开工、续建、在建项目进行梳理和仔细测算,今年固定资产投资满打满算预计也只能完成16亿元左右,与州下达的任务仍然相差甚远。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情况来看,我县完成了6655万元,也排到了全州第五,*、*、麻栗坡、*分别完成了25869万元、9090万元、7995万元、7636万元,差距十分明显。纵观全年经济运行形势,我们不但面临着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压力,更感觉到了其他县咄咄逼人的发展形势,可以说在发展经济的赛场上是前有标兵遥遥领先,后有追兵紧随其后,压力巨大,任务艰巨。

从今年经济工作面临的总体形势来看,之所以我县上半年的经济工作不太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分析,国家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实行节能减排、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下拉土地闸门等政策,导致能源供应紧缺,经济发展面临筹资、用地两难,宏观调控对我县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滞后的县份而言,造成的影响难以估量。上半年,工业贷款和商业贷款同比就分别下降了40%和5%,企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状况越来越突出,加之去年以来物价持续上涨,特别是成品油、建筑材料等价格节节攀升,不同程度地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从我县经济的状况来看,整个经济仍然属于投资拉动型的经济,随着剥隘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工程、高速公路建设等重大项目的竣工,全县暂无新的重大项目作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滑,直接影响着整个经济发展的速度。在工业发展中,土地征用阻力重重,电力供需矛盾突出,严重制约着工业企业尤其是规模工业企业的生产。此外,高速公路开通以来,交通事故频繁,仅上半年归朝至者桑段就发生各类交通事故97起,其中危化物品交通事故4起,有3起事故导致危化物品泄漏,在事故的抢险和处置过程中,消耗了领导干部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从主观上分析,部分领导干部思想仍然不够解放,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思路不清,工作不力,面对困难和问题时,畏首畏尾,等待观望,甚至悲观失望,缺乏开拓进取的勇气、干事创业的豪气。这些困难和问题,是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需要我们在下半年的经济工作中认真克服,努力改进。

在看到不利因素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抓好下半年的经济工作,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有利的条件和外部环境。纵观国际形势,尽管世界经济局势动荡不安,但发展仍然是主旋律,根据有关专家预测,今年世界经济的增速预计在4.8%左右,世界经济连续第6年增速超过4%以上,这为发展中国家创造了很多加快发展的国际大环境;而从我国周边国家的发展状况来看,各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趋于稳定,特别是印度、俄罗斯、越南等国家的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这为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国内形势来看,今年8月,世人瞩目的奥运盛会将在北京隆重召开,大量的人流物流必将拉动消费,无疑会对我国的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同时,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经济圈等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家高度重视边境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今年2月,国务院派出了国家发改、财政、商务等五个部委组成的专题调研组,到我州就“兴边富民”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今后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无疑将会加大对西部地区和边境地区的倾斜与投入,这为我县加快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从我省的发展趋势来看,省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大通道经济,实施新一轮的“兴边富民工程”,全省经济发展的重点必将逐步转移到衡昆高速公路这条经济“大动脉”上,*作为*走向沿海地区的“东大门”和“桥头堡”,以及国家25个重点边境县份,在发展大通道经济和实施“兴边富民工程”中,有利于我们依托丰富的资源和地缘优势,作好规模产业布局调整、专业要素市场建设、优质发展环境创建这三篇大文章,不断加快发展。从州内的形势来看,全州8县在发展经济的赛场上你追我赶,互不相让,我们处在百舸争流、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之中,只要稍不留神就会被其他县甩在后面,所以必须得自我加压。从我县情况看,我们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基本找准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我县实际的结合点,把握住了大的发展机遇。一方面,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农业产业化正在稳步推进,工业立足于资源优势,骨干产业框架已初步搭起,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下半年,随着*港、老城区改造、铁矿精深加工厂、蔗糖加工厂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启动建设和钛矿厂、通轩木业、木垢电站等一批重点企业的建成投产,必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我县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全县上下政通人和,斗志旺盛,干部群众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这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只要我们抓住时机,引导好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便能形成一股强劲的动力,推动全县经济的发展。

同志们,纵观全年的经济发展,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尽管我们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但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有利的时机,总的形势是机遇大于挑战,但机遇稍纵即逝,当务之急是需要全县上下同心协力,切实增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扎扎实实地抓好工作落实。

二、突出重点,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抓好下半年的各项工作

今天是7月17日,今年只剩下165天的时间了,越接近年底事务越繁杂、工作越繁重。在这种情况下,要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需要各乡镇、各部门在下半年的工作中突出重点,攻克难点,从八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坚定不移地抓好项目建设,推动资源有效整合,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及我县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地区要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就必须依靠重大产业项目的支撑和带动,促进工业发展,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因此,我们要扎实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集中资源、倾斜政策、汇聚人才,着力打造核心龙头企业,培育中小型企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工业经济稳步发展。要始终不渝的走“工业强县、电力兴工”之路,把矿、电产业作为发展工业的重头戏,认认真真抓好落实。矿业要继续按照“优势资源整合给优势企业或优秀企业家”的思路,力争将一种资源整合给一家企业进行开发;要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开发准入条件,加大资源勘探力度,全面摸清“家底”,为规模开发、规范开采打牢基础;要全力推进普阳煤矿150万吨技改扩建项目,认真抓好金矿、锰矿、铁矿、钛矿等资源的整合开发,协调服务好铁矿精深加工项目,力争早日实现铁矿、钛矿的精深加工、综合利用;要通过矿产资源的整合开发,力争年内实现矿业经济产值7亿元以上。水能资源开发要认真调查,充分论证,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重点要加快在建和拟建电站建设步伐,力争年底新增装机容量5.6万千瓦,实现电力产值3780万元以上;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我县在建和拟建电站多,为规范管理,县政府已经明确由县水务局履行电站管理的职能,水务局要切实负起责任,协调解决好电站建设过程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督促在建和拟建电站早日建成投产,发挥效益。林业资源要加快要素市场建设,促使各种林业生产要素在市场内依法合理流转;木材资源要优先满足县内两家木业加工厂的生产需要,确保资源在县内加工升值。要服务好万道香茶叶精制厂、富鑫茶油加工厂等一批新建和技改扩建工业项目,加快氯化法高钛渣厂和通轩木业加工厂建设步伐,争取年内投产。要全力支持服务好富州水泥厂、花甲锰粉厂、富森林化松香厂、金坝红森木业木材精深加工厂等一批新改建项目。要积极协助金光集团抓好30万吨磨木浆厂的选址建设和金泰得公司三七系列产品及原料药系列产品开发,加快剥隘七醋厂年产6000吨七醋系列产品生产步伐。要落实县处级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增强企业发展的信心与决心。要加快板仑工业聚集区的建设步伐,尽快开展土地征用和报批工作,鼓励、吸引实力雄厚的企业和重大项目向园区聚集,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二)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生产,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民以食为天。农业从古至今都是治国安邦兴天下的基础产业。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连续五年以中央一号文件安排部署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工作,特别是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摆在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要求各地采取措施,务必抓好粮食生产,加强粮食储备,确保粮食安全。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90%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以农业为主,如果农业不发展、粮食不安全、农村不稳定,无疑将会影响全县经济社会地发展。当前,不管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粮食价格都普遍上涨,这对我们发展农业是个良好机遇。由于今年气候较为反常,农作物病虫害较多,特别是稻飞虱、稻瘟疫等多年未发的农作物病虫害有暴发的趋势,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下半年的农业生产要在加强农作物中、后期管理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特别是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力度,及时派出科技人员深入重点区域,指导群众抓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努力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实现粮食增产增收。秋收以后,要动员群众利用冬闲农田,大力进行冬季农业开发,重点发展免耕马铃薯、油菜、蔬菜等经济作物,力争推广种植免耕马铃著1万亩以上,实现群众增产增收。要继续根据气候和农业资源分布特点,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原则,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在冷凉山区,要坚持不懈地发展核桃种植,在稳定现有0.46万亩核桃面积的基础上,确保完成15万亩、力争完成20万亩的核桃种植任务。同时,要抓好草果、茶叶种植,努力在种植水平和种植规模上都有新的突破。在温暖土山区,要利用广阔的荒山荒地资源,大力种植八角、桉树、膏桐、油茶,实现新增经济林7万亩、速生丰产林2万亩的目标。在低热河谷地带,要重点建设膏桐、甘庶和水产品养殖加工“三大基地”,大力发展香蕉、甜椒、西红柿等经济作物。后五个月,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实行领导挂钩负责制,8月底前必须完成5万亩的膏桐基地建设任务;年内要完成6万亩的甘蔗种植和2万亩的油茶种植任务。要面向“两广”市场,以323国道线为主轴,富田和富阿公路沿线为两翼,巩固好“一轴两翼”畜牧业生产基地。各乡(镇)要以《*县种植养殖大户以奖代补扶持办法》的出台为契机,理清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积极培育本乡镇的种植养殖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重点培育壮大红森木业、通轩木业、松香厂、金泰得、万道香茶叶精制厂等一批涉农企业,提高其生产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三)坚定不移地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改善城乡面貌。基础不牢,发展不稳;基础滞后,发展缓慢。要继续按照“强基础、抓建设、促发展”的思路,狠抓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首先,要继续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清华洞水库二期工程、城市防洪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争建好剥隘、里达、木央镇政府驻地的供水工程,实施好归朝架街、剥隘那良和者桑内吉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继续抓好101个村小组的人饮工程,年内要确保完成农田水利沟渠建设67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亩,改善灌溉面积6130亩,解决农村1.2万人、0.52万头(匹)大牲畜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其次,要继续抓好公路建设,着力解决群众出行难题。要集中力量抓好在建项目管理和实施,配合做好新南昆铁路和*港建设的前期工作,促成项目早日动工建设;要切实抓好高帮至那坡高速公路、*至田蓬二级公路等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要加快洞波至那能、小河口至谷拉四级油路以及新华至腊拱公路入城段建设步伐;要全力抓好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建设,年内建成45条250公里农村公路,缓解群众出行困难的问题。第三,要扎实抓好市政建设,努力提高城市品味。要以那平、头塘、仁和等片区的规划和廉租住房建设为重点,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步伐;11月份以前,要重点打造和包装好那平、仁和、那乙三个片区,并向外举行项目推介会,吸引商家前来投资开发;要争取尽快启动普厅河流域综合治理等重大市政项目建设,促进那平片区的开发。要切实抓好体育休闲运动中心、樱花廊庭、迎宾路末段、环城东路北段和南路中西段、北桥公园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今年12月底,要全面建成*县体育休闲运动中心、奥林匹克庄园和樱花廊庭小区,确保明年元旦能够顺利举行*体育馆开馆仪式,为承接省第十三届体育运动会在我县比赛的项目作好准备。要加大舆论宣传引导,年内必须使老城区改造工程建设有重大进展。要认真落实城市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治理整顿市容市貌和城市秩序,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品位。要加快剥隘、田蓬、归朝、里达等中心集镇建设步伐,力争年末全县城镇化水平提高3个百分点。第四,要扎实抓好新一轮的“兴边富民工程”建设,不断增强边境地区的发展后劲。今年2月,根据国务院的安排,国家发改、财政、民委等五部委深入我州就“兴边富民工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7月,国家政协的有关领导又带领农业、教育等部委的专家再次深入我州就新一轮的“兴边富民工程”进行调研。可以说,我们省实施的“兴边富民工程”已经引起了中央高层的高度关注。当前,新一轮的“兴边富民工程”已经启动,我们要审时度势,抢抓机遇,认真作好项目的编制和上报工作。要重点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产业培育等规划申报好项目。要积极主动加强与省州部门和对口帮扶单位的沟通联系,争取上级和帮扶单位在项目和资金上给予支持,确保有更多的项目挤入省州项目盘子。要力争通过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项目的实施,建好边境一线的水网、路网、电网,解决好边民的入学就医问题,改善边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确保边疆安宁。第五,要扎实抓好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组织实施好87个整村推进扶贫村、2个易地搬迁安置项目、440个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项目和3200口沼气池建设,稳步实施新华110千伏、田蓬和花甲两个35千伏变电站工程;争取完成农村电网改造一户一表4700户,使全县一户一表覆盖率达87%以上,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夯实农村发展基础。

(四)坚定不移地抓好省际物流中心建设,突出发展通道经济,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4月27日,富砚高速公路顺利建成通车,这标志着云南通往广西、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快速通道已基本建成,随着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更多的人流物流与我县擦肩而过,*被“边缘化”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如果不充分认清这一形势,不解决好这一问题,不采取有效措施将通道变为优势、变为致富路,那么我县的发展将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我们要围绕省政府*现场办公会确定的通道经济发展思路和要求,切实加快云南*港省际物流中心的规划和项目申报工作,争取早日立项并开工建设。要以物流中心建设为载体,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互利共赢为目标,积极主动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中越“两廊一圈”建设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大环境。要依托高速公路、国道323线和富田公路,构建以国道主干线和经济干线为骨架,县、乡公路为支撑的通道网络。要围绕通道,优化县域经济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产业,发展商贸、旅游、文化、金融和信息物流产业。要着力培育核桃、油茶、甘蔗、膏桐、水产品等农产品优势产业基地,走规模精深加工开发的矿电产业发展之路,做强做大规模产业;要加快林业要素市场、大牲畜及鲜活畜产品交易市场、煤炭交易市场和其他专业及综合要素市场的培育建设,构建大开放、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搞活产品流通;要优化发展环境,以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吸引和招徕外地客商前来投资发展,借助外力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追赶式、跨越式发展。要认真研究第三产业发展,集中力量打造剥隘驮娘江、归朝田园风光和谷拉七村九弄红色旅游三大特色景区,加大旅游产品推介力度,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壮大,带动餐饮、娱乐等行业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经济中的比重。

(五)坚定不移地抓好财税征管,狠抓增收节支,促进财税金融平稳运行。要继续加强增收节支工作,努力提高财政运行质量。要抓住中央和省财政加大面向基层投入的有利时机,努力争取一般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和收入上台阶激励等各类补助。首先,要大力组织收入。财税部门要严格落实责任,坚持依法治税,严厉查处偷漏抗税行为。要加强对重点税源、税种的稽查管理,抓好零星小税征收,力戒跑冒滴漏。国土、房管部门要协助财税部门加强契税、耕地占用税等税种的征收工作,受委托代扣税金的部门要尽职尽责,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把该收的坚决收上来,做到应收尽收。各乡镇、各部门要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形成纳税护税的良好氛围,确保圆满或超额完成全年的财政收入任务。其次,要严格控制支出。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安排支出。要硬化预算约束,坚持勤俭办事,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在确保工资发放、机构运转和社会保障所需的基础上,加大对农业农村和重点项目建设的投入。要加大“小金库”的稽查力度,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和政府专项资金管理,规范“收支两条线”工作。第三,要切实加强金融工作。金融部门要认真研究,寻找突破口,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要加快构建新型银政合作关系,积极创新融资平台,加大对成长型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投入。要理顺信贷关系,清收不良贷款,盘活不良资产,发挥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动作用。

(六)坚定不移地抓好改革开放,优化招商引资环境,着力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今年,是我们国家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通过实施改革开放,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改革开放的程度往往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在*这样一个相对贫穷落后而资源较为丰富的县份,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改革,革除一切不适应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只有坚持不懈地对外开放,充分借助外来的资金和技术发展自身经济,才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下半年,要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实施粮食、供销企业改革,加大金坝华侨林场改革力度,深化糖业烟酒公司改革,要逐步理顺企业的产权关系,提高管理经营水平。要加强县外贸公司、金皇后酒业总公司债权清收,做好破产收尾工作,力争年内结束。要巩固农村综合改革,落实中央和省的有关政策,努力化解乡村债务。要整合招商资源,精心筛选一批技术含量高、投资回报丰厚的大项目到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开展高层次、全方位的项目推介服务活动,以资源招商、政策引商、环境留商,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龙头企业,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要着力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大力营造亲商、爱商、扶商、富商的良好氛围,重点抓好老城区改造的招商引资工作,力争在引资规模和质量上都有新的突破,确保完成年内引资4亿元以上。要充分解放思想,只要没有明令禁止,能够促进*发展的,无论是行政、还是经济的政策都要敢于加以利用;只要有利于招商引资、促进发展的,一律不得以任何借口设置障碍。要加快田蓬口岸联检楼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充分发挥口岸的对外作用,加强对越沟通和对话,鼓励企业采取投资、贸易、建厂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对越经贸合作,力争年内完成边境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5亿元,增长15%以上。

(七)坚定不移地解决好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化解各类矛盾,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和谐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县重大项目建设多,引发的遗留问题也多,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大。我们要心系群众,经常深入敏感地区、敏感行业和地带进行调研,明查暗访,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对于群众的合理诉求,要妥善解决,切实维护稳定。百色水利枢纽*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工程要以移民后期扶持为主,重点解决好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饮水、村内道路建设和农业生产等问题,特别是要抓好“6•7”事件影响后,剥隘集镇的饮水规划建设工作,确保集镇居民早日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衡昆高速公路*段建设要以解决遗留问题为突破口,加强与高速公路建设部门的沟通和协调,该补偿的要坚决补偿到位,确保不留隐患;普阳煤矿要全力以赴抓好新村的规划建设工作,努力解决好失地群众的就业问题,最大程度地改善矿群关系,实现普阳地区的长治久安和共同繁荣;清华洞水库工程建设要重点抓好淹没土地、林地的补偿,多措并举,想方设法解决好移民村的就业、饮水和可耕地不足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要建立健全联动机制,抓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继续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确保圆满完成配套改革任务;要坚定不移地抓好资源整合,引导企业加强合作,加快金、铁、锰、钛等矿种的规模化开发与利用,做大做强矿业经济;要坚决抓好客运市场秩序的规范管理和非法营运车辆的打击取缔工作,妥善处理好矛盾冲突;要以老城区改造为课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要认真贯彻执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着力解决好因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造成的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通过行政、法制、政策手段,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好生产生活难题,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新经济分析篇(6)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增长极;产业集群;中原城市群

2011年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首次写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文件中,这就意味着我国已经“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列入部级战略层次,这就为以河南省为重心的中原地区的下一步重点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撑和各种条件的倾斜。在2011年9月份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支持建设和发展河南等中原城市发杂很难的指导意见,意味着中原地区的重点经济开发相关计划正式实施。今年,也就是2012年8月7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组织召开的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议在郑州举行,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关键阶段。目前中原经济区范围已初步确定,涵盖5省30个市2个县,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是以河南等省份原有的发展战略为基础,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发展传统,同时利用新时期、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转变旧的发展观念,不断提升中原经济区的创新能力,努力为中原地区经济改革实施重大实践探索。

1.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是区域经济学中的非均衡发展的重要代表,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该项理论认为,各个地区或行业的经济增长点不是同时出现的,一般出现在新型的并且具有创新型行业,在这些创新行业中其增长点往往集中在某一个点上,即形成所谓的增长极,然后利用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 并最终影响整个经济体系。后来,经过一些经济学家更为系统的研究,使增长极在横向和纵向上同时具备增长扩散的条件。一般来讲,主导产业城市就是所谓的增长极,因此,我们可以给出增长极的两个明确的含义:一是在行业内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某种产业;二是,在一定的区域形成产业集聚区,形成独特的竞争中心。

在具体实践中,利用增长极理论的观点可知:欠发达地区的要想发展经济,首先是需要政府通过有计划有重点地吸引投资,同时将特定区域或城市发展为增长极,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确立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心位置, 然后再发挥市场机制的引导, 使得增长极的集中和扩散作用有效的发挥作用,最终带动临近区域该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其极化效应主要是指依靠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积聚,而扩散作用主要依赖各生产要素向外部产业转移。在新型产业的发展初期,主要依赖极化效应,一旦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扩散效应不断加强,而极化效应不断减弱,形成替换。增长极理论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强的影响效应,不少国家利用增长极理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机制,按照地区优势,挖掘增长极,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观察当前以河南省委重心的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和特征,河南作为中原经济区的增长极万事俱备:首先,中原经济区位于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交界,交通优势突出。而河南更是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枢纽,是真正的“中国之中”。其次,河南的劳动资源将为中原崛起提供有力的保障。河南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一亿人口带给河南富足的劳动力,面对人口所带来的劳力优势,经济学家将其形象的成为中国劳动力的“蓄水池”。再次,河南是华夏文明传承的核心区,拥有辉煌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而前四千年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直在河南。所以,它应该也必然会担当得起增长极这一角色。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平衡的时候,实施区域经济增长极战略, 发挥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无疑是发展区域经济的突破点。

2. 基于制度创新的增长极模型构建

(1)发达地区的制度创新特征

根据以上假设和分析,制度创新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对经济发展有正面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创新机制所发挥的作用更为持久且迅速。制度创新发达地区内生条件,与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的正相关函数,能够优化各个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提高作用效率,切实推动经济发展,并且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呈现明显规模效应。

(2)落后地区的制度创新特质

一般情况下,落后地区的制度创新是通过发达地区扩散作用的结果,是外生条件下形成的。制度创新从发达地区到落后地区的扩散和转移是必然的,不需要花费时间和资金成本的,因此,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制度创新差异较大时,会引起制度创新的自主扩散,形成独特的区域经济计划效应。

(3)制度创新作用的发挥

制度创新机制依赖区域经济发展的其他要素诸如土地、资本的增长变化以及各项系数的变化发挥作用。即制度创新的效应大小取决于各个要素之间组合的优化与合理配置。制度创新的内生与外生的本质取决于制度内生后的积聚和扩散作用。

(4)制度内生增长极模型的说明

建立内生增长极模型的目的在于分析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在制度创新角度上的微观过程及其相关机制。具体的过程通过衡量两种不同条件下的制度内生增长极的产出增长率之间的差异来进行分析,其前提条件是有无制度创新优势的存在。若产出增长率的差与所需时间呈现负相关的关系,足以说明该模型是有效的,可以依据此模型展开数理层次的推导。

3. 构建中原经济区增长极的若干建议

国家建立中原经济区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区域经济制度创新增长极理论,推动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进而拉动我国整体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通过对制度创新理论实践过程,中原经济区的建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国家关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规划主要是以社会各个层面的制度创新,培育制度上的新标的,以制度创新为基础,形成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带动技术和资本等其他要素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不断前进,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发展。由经济区自身的内化创新过程,结合外部各项政策的倾斜,实现内外统一协调拉动经济的效果。

第二,中原经济开发区规划的实施应该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社会各组成单位、经济相关组织的能动性,多方面、多角度的实现制度创新。

第三,经济区的发展在于创造新的增长极,其制度创新不仅仅为本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更需要对相关区域形成映射和传导作用,不断通过优势差进行制度创新的扩散过程,实现整个实验区的经济发展特色。

4.结论

在构建中原经济区增长极的过程中,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首先,继续稳步推进粮食产区的核心地位的巩固和发展工作,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机制,巩固现有的种植面积和规模。不断加大农业投资,坚持科技兴农,把环境保护工作当成重点整改任务,控制污染,为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不断努力。力争实现该区域种植业生产的机械化、产业化、集约化,不断推动粮食品牌建设,树立区域经济特色,实现产业化经营管理。其次,转变农业发展思路,借鉴工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行农业现代化。重点打造多项农业产业链的发杂很难,鼓励农村土地合法、有效的流转模式,鼓励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模式,不断实现规模效应,建立产销一体化、标准化,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真正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提高。最后,结合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作用,努力做好农村发展改革中的新问题。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问题, 农村贫困家庭的救助机制问题,农村人口减少以后的迁村并点问题, 农村群众生活环境的改善问题,总之,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寻找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法。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以及其增长极的建设,必须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产业集群的建设为重要着力点,依托于新型城镇化为主导的中原城市群的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以稳定农业和粮食生产,总之,“三化”协调发展是当前中原经济区经济稳定而高效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任俊英.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思考[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第17页

新经济分析篇(7)

论文摘要:从教育创新的内涵出发,分析了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智能教育、终身教育、通才教育、管理教育和创业教育,指出了教育创新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一种重要的手段,对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切创新的目标或目的,都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本文拟从经济学视角对教育创新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能为教育创新带来一些有益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指导。 

 

一、教育创新的内涵 

 

“教育创新”,涉及到“教育”与“创新”这两个基本术语,可以说是一种复合概念。教育主要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人的自身发展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而创新主要指一种生产函数的转移,或者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重新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使其技术体系发生变革以获得企业家利润或潜在的超额利润的过程。显然,这里的“创新”是一种经济学概念,具有特定的经济学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活动的本质是教育家审时度势地对教育结构要素进行重新组合,按照教育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重新设计教育生产函数的创造性经济活动。而教育创新的外部取向为实现教育生存和发展的优势,其内部取向为获取相对的人才培养优势 [1],其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先进文化、发展先进生产力,同样蕴含经济学的意义。 

 

二、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 

 

1.智能教育。当今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而创新者的培养通常是通过教育来完成。通过智能教育,使竞争者最初的投资能有效吸收技术扩散的成果,沿着技术的进步曲线进一步将自己的生产、学习活动推向更高水平。对高校而言,通过各种形式的产学研使教育形式的成果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活动。对企业而言, 具有较大优势的高新技术、高质量服务回报也需要通过智能教育,催生大批高新技术和优秀人才才能实现。 

2.终身教育。终身教育认为教育应当贯穿每个人一生的全过程,前阶段用于受教育,后阶段用于工作。[2]新科技将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新的产品和服务,进而引致价格下降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谁能最先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就会在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正是由于社会上迅速膨胀的对知识的需求,使得终身教育成为社会生活的基础,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劳动者对教育的需求不再是某一年龄段而成为生存的第一需要。 

3.通才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科技进步的需要。高等教育的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有较强实用性的通才上来,以适应经济发展。在课程设置上融人文思考于专业课教育之中,以专业课程为主导,兼顾专业和人文社会科学[3],帮助学生打开视野,培养学生宏大的视野、开阔的胸怀、深刻的人文关怀精神,让学生在拥有专业基础、广博的知识面的同时,追求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提高。 

4.管理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由分化走向综合,强调团队精神,联合攻关、联营协作就成为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管理教育是为了帮助管理者提高分析、判断能力,运用管理学知识在生产经营中进行理性的优化和决策,在先进技术的市场上建立最初的领先和主导的地位,牢牢控制随后而来的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流,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中渗入管理科学的教育,使技术教育与管理教育互为补充,使学生不但具有一定的技术知识,而且兼备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计划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及经济核算能力。 

5.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发展。通过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上的新商品并给企业带来利润,创新过程中的新产品开发、新工艺应用、新市场开拓和新管理模式的推行,都基于创新,着眼创业。在实施过程中,创新和创业都是在教育基础上进行的,通常都是采取渗透和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教育创新与经济发展 

 

教育创新参与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大力发展科学研究、工程研究与基础科学,实现三者的协同,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1]。 

1.教育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在教育创新的过程中,随着创新环境变化, 基础研究领域愈来愈离不开政府的投资。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不仅可以产生新的科技知识,提高了在不同科学和技术领域解决复杂问题的意会能力,而且开启了企业和大学合作的网络之门[4]。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的公共支持体系已经促进了对新知识的研究,同时也提供了一批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人力资源。战后美国创新系统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大学在r&d计划中扮演了一个研究中心的角色。在研究经费的预算上,高校依赖各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在整个美国r&d费用中,大学所占的份额从1960的7.4%增加到了1995年的将近16%,而且在1970-1995年间美国进行的将近60%的基础研究在大学[5]。虽然对这些基础研究领域投资的预期利益回报水平要低于开展应用研究活动的预期利益回报水平,然而一旦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将极大地增强本国的核心竞争力。日本80年代末的泡沫经济就缘于自身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没有取得突破,当美国在一些核心领域没有对日本继续开放之后,危机就接踵而来。由此,政府应加大对创新的引导和扶持,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在推动创新中的互补作用,完善市场机制的建设。通过教育创新,加快学术科学的进程,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2.教育创新为经济发展培养新的增长点。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准是该国经济发展状况最明显的指示器,生产力的增长,失业率水平是最能直接影响大多数人生活水准的三个变量。生产力的增长是国家长期持续发达的关键,其增长在于更高层次的投资和调节不同类型的投资二者的结合上面。传统理论认为,投资主要包括资本投资和人才资源投资等。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和资本一样,是一个生产要素,它是“内生”于经济活动中的,起源于企业为获得最大利润所做的投资决策努力,强调经济增长的速率是由人力资源的储备总量来决定和驱动的。因此,如果向教育和科学研究与开发工作投入过少,那么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会比它应该达到的水平低。这种速度的降低通过积累,意味着增长方面细缩的差别就有可能导致未来经济产出上的极大差距[7]。二战以来,不同类型发展模式的国家和地区实施的不同发展战略产生的较大差异表明: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国家和地区的gdp增长率快于重视物质资本投入的国家,且差距越来越大。可见,熟练的、技术上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是争取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增长状况的关键构成之一。 

 

参考文献: 

1.廖湘阳.教育创新的多元价值期待[j].教育评论,1999,(6). 

2.周洪宇.终身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j].新华文摘,2003(7) 

3.李开玲,郭桂英.面向终身教育的高等工程教育:矛盾与协调高等[j].工程教育研究. 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