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力学分析的方法

力学分析的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5 17:14:29

力学分析的方法

力学分析的方法篇(1)

关键词: 力学问题 整体法 隔离法

我们在解决力学问题时,往往遇到这样一类情况:题中被研究的对象不是单一的某个物体,而是互相关联的几个物体组成一个系统。解这一类问题,一般采用隔离法。即把整体的某一部分(如其中的一个物体或一个物理过程)单独从整体中抽取出来,进行分析研究。但对这类问题单用隔离法往往很难求得结果,解决过程也十分繁复,甚至无从下手。这时,我们不妨试用整体法,即把问题中所涉及到的多个物体、多个过程、多个未知量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这样做,往往能使原来很难求解的问题简单化,原本无从下手的问题也迎刃而解。隔离法的优点是:容易看清单个物体的受力情况,问题处理起来比较方便、简单,便于理解。整体法的优点是:通过整体法分析物理问题,可以弄清系统的整体受力情况,从整体上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从而避开中间环节的繁琐推算,能够灵活地解决问题。整体法和隔离法是力学部分常用的解题方法,可以先隔离再整体,也可以先整体再隔离,这就是整体法与隔离法的综合应用。

一、隔离法

隔离法就是把要分析的物体从相关的物体体系中隔离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只分析该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对该对象的作用力,不考虑对象对其他物体的作用力。

例1:如图1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等质量的五个物体,每个物体的质量为m。若用水平推力F推1号物体,求:

(1)它们的加速度是多少?

(2)2、3号物体间的压力为多少?

解题策略:因各个物体的加速度相同,可以五个物体整体为研究对象求出整体的加速度,再以3、4、5号物体为研究对象求出2、3号物体间的压力。

二、整体法

当整体都处于静止状态或一起匀速运动时;或者系统内一部分处于静止状态,另一部分匀速运动时。整体都平衡,整体内每个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整体所受合力也为零。这样,根据整体的平衡条件,就可以确定整体或某一个物体的受力特点,可用整体法求解。根据不同情况,我们可以将整体法细分为以下三类。

1.多个物体的整体

当系统内各个物体的加速度相同或系统内只有一个物体有加速度,并且问题不涉及系统中某个物体的力和运动时,可用整体法求解。

例2:在粗糙水平面上有一个三角形木块a,在它的两个粗糙斜面上分别放两个质量m和m和木块b和c,m>m,如图2所示,已知三角形木块和两物体都是静止的,则粗糙水平面对三角形木块()。

A.有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右

B.有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

C.有摩擦力的作用,但摩擦力的方向不能确定,因为m,m,θ,θ的数值并未给出

D.以上说法都不对

解析:这样类型的问题优先选用整体法,根据整体受力平衡,则很容易判断水平面对三角形木块摩擦力为零,且弹力等于整体的重力之和,所以选项D正确。

2.多过程的整体

当所求的物理量只涉及运动的全过程时,可对整个运动过程进行研究。

例3:质量为m的人原来静止在甲船上,乙船上无人。甲、乙两船质量均为M并静止在水平面上。现甲船上的人水平跳到乙船上,而后再跳回甲船。求两船速率之比v∶v。

解析:本题涉及的物理过程有:①人跳离甲船;②人跳到乙船;③人跳离乙船;④人跳回甲船。每个过程都可用动量守恒定律列方程。如此求解,实在麻烦。若用整体思维方法,把人和甲、乙两船当成整体,对从起跳到跳回的4个过程统筹分析,当成一个大过程,则该大过程仍满足动量守恒定律。

对整个过程0=(M+m)v-Mv

有:v∶v=M∶(M+m)

3.未知量整体

例4:有一电源,其内电阻甚大,但不知其具体数值。有两只电压表V和V,已知两只电压表的量程均大于上述电源的电动势,但不知两只电压表内电阻的大小。要求只用这两只电压表和若干导线、开关组成电路,测出此电源的电动势。试说明你的办法。

解析:本题不同于一般的计算题,是一个设计性实验题,已知条件少,难度大。但可这样思维,要测出电源的电动势,又有两只电压表,如果两只电压表并联在电源上,读数相同,没有多大意义;如果两只电压表串联在电源上,读数不一定相同,读出读数,可列出与电动势的关系式,但一个方程解不出来。自然会想到再用一只电压表测量,又可得到一个方程,并对其中两个未知量看成一个整体,就能测量并求得电源的电动势了。

解析:先将两只电压表、电源和电键串联连接成如图3所示电路,读出两电压表的读数U、U,再将电压表V、电源和电键串联连接成如图4所示电路,读出电压表的读数U,可列出下列方程:

将r/R整体看成一个未知数,可得

三、隔离法与整体法的交叉运用

整体法和隔离法是力学部分常用的解题方法。可以先隔离再整体,也可以先整体再隔离。这就是整体法与隔离法的综合应用。

例5:有一个直角支架AOB,AO水平放置,表面粗糙;OB竖直向下,表面光滑,AO上套有小环P,OB上套有小环Q,两环质量均为m,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长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5所示。现将P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两环再次达到平衡。那么将移动后的平衡状态和原来的平衡状态比较,AO杆对P环的支持力N和细绳上的拉力T的变化情况是()。

A.N不变,T变大B.N不变,T变小

C.N变大,T变大D.N变大,T变小

解析:选小环P和Q及细绳整体为研究对象,在竖直方向只受重力和支持力N的作用,所以环移动前后系统的重力不变,则N也不变。再用隔离法取小环Q为研究对象,其受力如图6所示,所以有Tcosα=mg。由于P环左移后α变小,因此T也变小。正确答案为B。

力学分析的方法篇(2)

一、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发展幼儿语言能力

三岁左右的幼儿,其大脑兴奋以及抑制的发展不太平衡,其很容易出现激动的现象,且注意力不集中。因此老师在与幼儿相处的过程中需要认真观察幼儿的各种表现,在观察中发展幼儿语言,并且掌握幼儿观察力的发展规律。

基于此,老师在提升幼儿语言能力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为此,老师需要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并鼓励幼儿在观察中进行提问。例如,老师可以带领幼儿观察小动物和植物,并让其参观实物展览或者是图片展览,让幼儿在观察的过程中培养兴趣。通过观察,幼儿可以和同伴进行交流和沟通,并能够表达对所观察内容的感情,进而激发其语言表达的兴趣。

要注意,教师需要用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幼儿,并且要尊重幼儿的想法,这样幼儿在老师面前才会无所拘束,表达自己的想法,才会敢于讲话。

二、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幼儿大胆表达

可以说,环境因素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提升幼儿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环境要素。

环境的改变以及人群的生疏会使幼儿不善言语,出现沉模的现象,有些幼儿也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都会阻碍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基于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用语言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如利用户外活动创设良好语言环境。在户外活动当中,老师可以引导幼儿说出各种玩具的名称,并说出自己所喜欢的游戏名称,幼儿在愉快的活动当中就能够更好的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老师则需要发挥出良好的示范作用,帮助幼儿树立起语言榜样,以便更好的提升其语言能力。可以说,小班的幼儿是处于接受语言能力最强的时期,以此对于这一阶段的幼儿进行教育时,老师要为其树立好正确的榜样,成为他们很好的模仿对象。老师可以和幼儿谈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乐于说,这样就会在自然的状态下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

但是需要注意,幼儿的语言环境并不是单一的,因此需要老师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给幼儿提供轻松愉悦的环境,让幼儿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并给与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交流,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语言综合能力。

三、教师和家长之间要密切配合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幼儿会随时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要求,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进行足够的沟通,才能够更好的掌握幼儿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下的情感要求,掌握幼儿的不同表达方式和特点,老师抓住这一特点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定要保证,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不能够相互矛盾,这样会影响到幼儿语言能力的提升。老师要向家长说明幼儿语言能力对于其今后发展的重要性,要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而家长则需要跟老师说明幼儿在家中的表现情况,共同努力下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

四、 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幼儿语言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如可以采用故事教学的方式。听故事和讲故事是语言教学活动当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训练幼儿语言的关键途径,老师可以利用教具,用幼儿最容易听懂的语言讲解故事的情景和内容,尤其是对故事当中的重点人物反复强调,让幼儿慢慢听懂故事,并能够模仿故事当中人物的对话。

或者采用情景教学法,老师可以让幼儿通过故事表演、情景表演的方式,展现一个故事当中的人物情节及对话,这样能够让幼儿亲身感受,并且可以体验语言交流,这也是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方法。

老师还需要注意在语言教学中的谈话环境,这一环境一定要轻松和谐,能够为幼儿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能够随时随地的和幼儿进行交流,不需要事先设计,要根据幼儿课堂的表现情况随机应变,使幼儿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中心。

力学分析的方法篇(3)

    1 设置探究情境,诱发学生提问

    问题在情境中产生,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只有有了恰当的问题情境,才能促使学生认真地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第62页“观察与思考”实验二(溴丙烷的水解实验)[2]

    在上本节内容时,笔者并没说今天是上哪节课,而是以问题形式给出今天的上课内容:今天我们要来讨论一下如何鉴定溴丙烷中的溴元素?请同学们自主或合作设计实验来加以验证?

    生1:加AgNO3溶液,能看到有淡黄色沉淀产生。

    这种思路占了大部分,学生一看到溴元素的鉴定就很直观地沿用了原有知识,而忽略了新的情景。

    生2:先滴加氯水再加苯,振荡静置后上层呈橙红色。

    生3:我认为生2的现象是肯定不会出现的。因为苯与溴丙烷是互溶的,不会出现分层现象。

    但是对于是否会有溴单质被置换出来,并不是很确定。

    师:大部分认为生1的方法是正确的,那么我们来用实验确认一下。

    实验后没现象。学生沸腾了……

    生4:老师,这是不是因为溴丙烷是非电解质,不存在溴离子所以加硝酸银无现象?

    师:问得好,这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那么我们要验证其中的溴元素的话又应怎么操作呢?

    学生又开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终得出了正确的方法。

    这个教学过程虽说比较费时间,但却如同开发矿藏一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地产生认知碰撞,不断地产生问题,又经过讨论不断地解决问题。

    2 教师示弱,诱发学生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将故意设置障碍、留出疑问、露出破绽作为切入点,给学生提供“有问题可提”的机遇,使他们逐步养成质疑提问的习惯。例如,引导学生辨别分析错误的或繁琐的解法,在辨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践证明,经常让学生辨析错解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批判性,有利于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

    案例2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3]习题课

    1.92 g Cu投入适量的浓硝酸中,充分反应,生成的气体颜色越来越淡,共收集到896 mL标准状态下的气体,如将盛此气体的容器倒扣在水中,通入标准状态下一定体积的氧气使气体恰好完全溶于水中,则通入氧气的体积是( )

    A. 504 mL B. 168 mL C. 224 mL D. 336 mL

    教师讲授演示解法:

    解:设与浓硝酸反应的铜为x mol,与稀硝酸反应的铜为y mol

    n(Cu)=1.92÷64=0.03 mol

    -——5.61×10-11、 OH——1.28×10-10。

    生:HClO——2.95×10,为什么Ca(ClO)2中通CO2,少量CO2:Ca(ClO)2+CO2+H2O=CaCO3+2HClO,足量CO2:Ca(ClO)2+2CO2+2H2O=Ca(HCO3)2+2HClO这不是矛盾了吗?

    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从酸的强弱来看这两者是矛盾的。但为什么两者都对呢?生:还有一个例子啊!CuSO4+H2S=CuS+H2SO4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是因为有沉淀的生成,使这个反应能发生了。

    师:那么NaClO溶液中通CO2呢?

    生:和 ONa中通CO2一样,无论CO2多少只生成NaHCO3。

    若教师平铺直叙地上课或直接展现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学生没有认知上的冲突可能不会去质疑,所以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搭建质疑的平台,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质疑意识,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提高提问能力。

    4 重视化学实验意外,诱发学生提问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化学赖以生存并不断发展的基础,是化学学科的生命线。新课程背景下的实验教学,要求创设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情景,促进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未知知识产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欲望,产生问题意识,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案例4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实验手册中实验19 [5](设计方案并实施Fe2+、Fe3+的相互转化的实验)

    这一课中,大部分学生都按照上课内容一步步做下来,现象明显。但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个角落特别热闹:

    师:发生了什么事?

    生:这是什么原因呢?

    笔者一听知道他提出了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于是反问他们。

    师:你们推测一下可能的原因?

    生1:氯水有漂白性?

    生2:不可能,又没有有机色素。

    生3:Fe3+Fe2+?也不可能啊,氯水是氧化性物质,并且还有气体啊……

    一个意外的举动引出了一个意外的探究性课题,最后的结论是:氯气氧化了KSCN,KSCN+8Cl2+9H2O= H2S[欢迎光临lunwen.1keJIAN.COM]O4+KNO3+CO2+16HCl。并且用实验得以验证。

    在实验过程中要善于捕捉一些学生看似意外的举动,及时与学生交流,充分展示并肯定学生的发现和见解,而且引导学生上升到思维层面。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5 观察研究生活,诱发学生提问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与生活、生产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与化学知识有关,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了解、认识生活、生产,并从中提出问题,如发酵粉原理、灭火器原理等等。教师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进行教学,并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觉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又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案例5 在上酸碱中和滴定时讲到酸碱指示剂作用原理时,笔者说这些指示剂最初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这时有同学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夏天吃杨梅时杨梅汁碰到白衣服上是红色的,用洗涤剂一洗变成蓝色的了,是不是也是指示剂原理?笔者一听马上肯定并表扬了这个同学。后来在高二的研究性学习中有一组学生就以“用植物色素制取酸碱指示剂的研究”为课题进行了研究。

    在教学中能培养学生养成“好问”的习惯,是有效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索的措施。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为将来开拓性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4]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2,72.

力学分析的方法篇(4)

    数学模型都是具有现实生活背景的,要建模首先必须对生活原型有充分的了解.

    1.结合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如在“图形的周长”一课中,王丽娟老师借助帽子的大小问题(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数学问题),再分别让学生指一指、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课桌面的一周、数学书皮的一周,让学生充分感知图形一周的长度具体是什么,在学生动手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了对周长表象的认识.然后通过学生的理解,逐渐将生活中的具体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这样,就将生活中的一周问题变成了数学上的周长,初步建立了周长的模型.

    2.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感知特征或数量关系,为数学模型的准确构建提供可能

    例如,在对二年级学生教学乘减的两步运算时,学生很难根据图意自己主动列出两步算式,这就为后面建立数学模型制造了一定的困难.赵淑荣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老师想从3包筷子中拿走4支,请问是不是一定从第一包中拿走?是不是一定从第二包中拿走?第三包呢?那么一定从哪里拿走?学生立刻回答:三包里面。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3包是多少呢?水到渠成地列出两步算式,同时为乘减的运算顺序教学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准备.

    3.经历具体的场景,创造“经验过”的情境,从直观形象的角度感知问题的特征,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生长点

    孙欣老师在教学“排队问题”时,创设了一个实际排队倒水并计时的情境.一个学生拿矿泉水瓶,另一个学生拿大口杯排队接水.先是拿矿泉水瓶的同学接水,用40秒,再是拿大口杯同学用3秒.让学生计算出两人接水总共等候的时间是43秒,同时明确了“等候的时间=自己等的时间+等别人的时间”.在此基础上,让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等候接水,这时接水的等候时间是46秒.通过现场直观形象的演示,学生感受到了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掌握了排队问题的基本特征,建模的起点找到了.

    二、探究新知——体验模型思想

    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学习过程、学习材料主动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操作等思维活动,将本质属性抽取出来,构成研究对象本质的关键特征,从而构建起真正的数学认识.

    1.注重实际操作,体验模型思想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注意到了学生动手操作.如李小玉老师在执教“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一课时的教学片断.

    师:苹果比桃子多了几个?

    (情境图中苹果有9个,桃子有6个.其中9个苹果部分盖住)

    :多了3个.

    :多了4个.

    师:到底多了多少呢?让我们验证一下吧.同学们可以画一画,连一连,也可以用学具代替摆一摆.

    ……

    师:到底多了几个?你们验证出来了吗?谁来说说呀.

    :我上面画9个圆圈代表苹果,下面画6个圆圈代表桃子,这样能看出苹果比桃子多3个.

    师:看他画的,你发现了什么?

    :上面的圆圈比下面的圆圈多.

    :苹果比桃子多3个.

    :桃子比苹果少3个.

    师小结:他画的时候注意了,上下一个对一个,这样一眼就能看出苹果比桃子多3个.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我用摆圆片的方法,上面摆9个,下面摆6个.

    师:你发现了什么?

    :上面的圆片比下面的圆片多3个.

    :苹果比桃子多3个.

    :可以画隔线,一眼就能看出上面的比下面的多3个.

    师小结:这个同学真有办法,用一条虚线隔开,就很容易看出苹果比桃子多3个.

    师:从9里面去掉哪些就是3个了,指一指.

    教师此时顺势指着相同的6个小圆片问:这一部分是怎样的?

    :同样多.

    :这一部分和桃子的个数同样多.

    师:用剪刀去掉这个6,该怎样去掉?从谁里面去掉?

    :从9个苹果里去掉.

    生:从9个苹果里去掉与桃子个数同样多的部分.

    生:去掉的个数和桃子的个数同样多…….

    师:所以你发现苹果比桃子多多少个?

    :3个.

    :我发现求苹果比桃子多多少个也就是求9比6多多少.

    师:看来同学们解决求谁比谁多多少的题,有自己的绝招,你愿意说说吗?

    生:我发现这样的题目可以用大数减小数的方法.

    生:对,大数减小数的方法更简单.

    这一部分的教学,体现了“以说促思”“手口脑并用”的数学教学方法.对于低年级孩子尤其是对于一年级刚入校的小同学来说,手、口、脑并用,才能真正调动数学学习的需求.通过动手摆一摆、剪一剪,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剪掉的是苹果和桃子数最同样多的部分,从而为建立模型积累了感性经验.

    再如,潍坊市滨海开发区实验小学王丽娟老师的“图形的周长”一课,在学生对周长的内涵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老师出示了几幅图形让学生找一找它们的周长(其中包含了不是封闭的图形).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发现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动手用铁丝围一个有周长的图形.这一部分的设计可以说是对周长概念模型的一次重塑,促使了学生思维的螺旋式上升.先通过辨析加深学生对周长内涵的理解,再让学生动手自己围成一个有周长的封闭图形,学生经历了从“实物模型”到“抽象模型”,又到做“实物模型”的过程,在“做中学”,在“做中悟”,充分感知了周长模型.

    2.注重探究过程,体验模型思想

    如“图形中的规律”一课,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从3个点、4个点、5个点……能画出多少条线段,从中发现规律,进而掌握简单组合的计算方法.先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简单的组合问题,自主探索出简单组合问题的解答方法.在交流、比较中,学生体会到了按规律组合的必要性,掌握了简单的组合方法.在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明确用枚举法列举时,怎样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即:先确定一个点,对与它不同的点进行连线;再确定另一个点,分别与不同点组合进行连线……只要是按顺序组合连线,就能不重复不遗漏.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出现了无序列举到有序组合的情况,这说明学生经历了由“杂乱、具体有序、抽象”的思维过程,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深刻性得到了培养.接着教师抛出了“点数与线数有什么关系”的问题,受知识的限制,学生在这里是不能解决的,但在课堂中,我们看到了学生质疑的表情,感受到了学生要探究规律的欲望.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列表探索计算规律.在填写的过程中,学生观察、推理、归纳出规律,掌握了简单组合问题的基本规律.这样就使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学习难度降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教师及时发挥主导作用,带领学生填表、找规律,学生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在这样一个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中,学生从各自的经验背景出发推出了关于组合问题的普通的规律,并能抽象出数学模型.

    3.注重合作交流,体验模型思想

    实现通过生活向抽象数学模型的有效过渡,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具体生动的情境问题只是为学生数学模型的建构提供了可能,如果忽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的有效组织,那就不能称为建模.因此,本环节重点是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进行自主探索学习,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将实际问题数学化,自主构建数学模型.

    如“数量关系与方程”一课,教师提问如何用数量关系式表示“男比女的2倍多3人”.学生出现了多种情况:①女×2+3=男,②男÷2-3=女,③(男-3)÷2=女,④男-女×2=3,⑤男-3=女×2.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最有把握的数量关系式,学生在②④中争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这句话的关键词,部分学生通过找到关键词“谁比谁多”已经明确了答案.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的形式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式,通过对照线段图来辨别几条关系式的对错.这样,教师就引领学生经历了找关键词、关键句和画线段图的不同方法,通过多轮合作交流,找到了正确的数量关系式.

    三、提炼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建模是一个思想与方法产生与选择的过程,数学建模重视的是探究的过程.

    1.通过“转化”,提高学生自主建模能力

力学分析的方法篇(5)

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英语课程的教学方面,也有了新的教学标准,对初中英语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要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着重对学生的听力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初中学生的英语听力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教学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一、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1. 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差

学生自身的英语基础知识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决定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而英语基础知识是否扎实直接影响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记单词是学习英语课程必须要完成的一项学习任务,学生需要准确记忆每一个单词,可以帮助学生在听力训练中正确地完成听力题目。但是,学生在学习英语课程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记忆单词方面,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方法,因此,学生记忆单词的效率比较低下。由于学生记忆的单词量较小,而且有时候对所记忆的单词不够清楚,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学生的听力练习。尤其是学生在做听力题时,由于这些原因,常常会在听力过程中对所听到的答案不确定,很容易出现各种错误,从而影响学生的英语成绩。

2. 学生学习英语发音不准确

在初中英语课程教学中,学生对英语单词正确的读法以及学生的发音,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不能有效地掌握记忆单词的方法,尤其是英语单词的发音,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地带领学生正确读英文单词,所以使学生发音不准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对单词的用法进行具体的分析,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对于很多单词不会正确运用。在完成听力的过程中,学生对单词的发音不准确,同一个单词每位学生的读法和所听到的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学生在做听力题时就会出现错误,使听力训练的效率得不到提高。

3. 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较差

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对英语各方面的掌握能力也不相同。多数学生学习英语时,普遍存在对学习英语有畏惧的现象。再加之部分学生都是用汉语式的理解方法去学习英语。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已经习惯了汉语的表达方式,所以在学习英语时,大部分学生习惯用汉语的表达方式去翻译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即使学生在完成听力练习时,也会根据自身学习英语的习惯去判断听力的答案,最终影响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

二、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有效方法的创新性分析

1.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

在初中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听力材料,然后让学生从中找出正确的答案,然后教师可以对听力材料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给学生讲解,并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听力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展开有趣的英语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强英语基础知识,最终使英语基础更加牢固。

2.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正确记忆单词的方法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单词的记忆效率,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记单词的方法,让学生提高单词记忆效率。教师还应该教学生读单词,尤其是单词的发音一定要准确,这是影响学生听力的一个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发音不准确的情况,一定要及时纠正,从而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读单词的方法。

3. 教师应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对于学生用汉语的表达方式去完成英语练习题的习惯,应该及时地帮助学生纠正,并且对单词的正确用法以及句子的语境等进行仔细的讲解,让学生在实际做题的过程中,能够正确地运用单词,这也是促进学生提高听力能力的方法之一。

力学分析的方法篇(6)

【关键词】 中学 有机化学 教学 方法 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69-01

一、教学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培养

中学是学生们刚接触有机化学的阶段,要抓住与利用好这个机会,最大可能地激发同学们的兴趣。一般来说,学生在新接触到某种知识时是兴趣最浓厚的阶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在有机化学教学部分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我总结出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举个例子,比如“乙烯”这一节的教学,我就会先给同学们看它的分子结构,首先最大限度地吸引同学们的兴趣,然后打破书本上的顺序,以模型为例给同学们讲乙烯的分子结构。同时,先由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

再由其结构看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来思考;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来讲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和纤维(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在教学中,我基本上都是采用这样的一个模式与顺序,这样也能帮助学生按顺序能一步步地记住学习的有机物的性质,在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

二、教学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培养

1. 自学能力的培养。有机化学不像无机部分只有有限的物质,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后,我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并进行总结请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组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等方面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2. 观察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我时时提醒同学要细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维。在做各项试验时,我都会反复强调实验原理,这不但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我还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一般在演示完实验后,我会请两个同学来演示一个替代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这也是一个举一反三的过程。通过这些课堂实验,课堂上及时纠正错误,让他们自己做实验时能够多动脑筋,提高规范程度,加深印象,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3. 用比较方法加深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比较、将新知识与新知识进行比较、将理论与事实进行比较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结合起来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如学习同系物与同分异构体、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将他们的基本概念进行辨析,总之,用比较的办法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引导学生科学性思维。

4. 记忆能力的培养。不可否认的是,同样的教,同样的学,有的同学就是学得好,而有的则不行,究其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是否记得牢。这与学生的记忆力则是有很大关联的,人类没有记忆就没有智力活动可言,“不记则思不起”,没有记忆,思维、想象、创造就失去了基础,化学是半记忆性学科,因此在化学教学与复习中,我就重视记忆方法、记忆能力的培养,加强联想教育,比如学到某一个物质,让学生回答它的性质、作用,与它相似的物质、对立的物质,甚至是他们的性质,这都是提高记忆力的好方法。

5. 消除不良思维习惯。我会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有规律的学习,善于将新知识融入到已有知识中去,扩大已有知识的范围,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深化教育,周期性上升。比如第一阶段为掌握基本概念,第二阶段学习物理化学性质等基本问题,第三阶段就是与已学知识进行比较,将旧知识对新知识产生的干扰,及由于旧知识与新知识相近或相似而产生的地方多次反复强调,进行辨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同时还能教会他们自己遇到这类问题了应该从哪些方面解决。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也会经常将学生容易混淆的部分进行提问,加强记忆,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加强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在课外也多学习思考。

其实化学是一门很好学的学科,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时时提醒学生要多思考、多归纳、多总结,只有这样,不管学到什么程度都是比较轻松的,当然,如果能培养好学生的这些能力,不管是什么学科,学生们都能轻松学习。

[ 参 考 文 献 ]

[1] 王佩华,聂春红,王广慧.有机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

力的探索与实践[J].绥化学院学报,2009(01).

[2] 艾娟. 浅谈技工院校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以广东省城市

建设技师学院为例[J]. 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7).

[3] 郭文宇,钟锐锋,杨珂,刘晓燕.有机化学教学中生物制药技术专

力学分析的方法篇(7)

关键词: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能力

所谓职业能力,主要指的是人们在从事相关职业时所需要具备的相关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基本任职能力、基本专业能力以及对其自身职业生涯的管理规划能力。而就会计专业而言,其职业能力主要指相关专业工作人员能够在其任职过程中,将其分内的会计职业活动进行良好而顺利完成的能力。然而,由于会计专业职业能力所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其中包括相关任职人员的语言能力,相关任职人员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以及相关任职人员的财务分析能力等。因此,为了使我国会计行业得以更加顺利快速的发展,使我国会计人才得以良好的栽培,在我国当前阶段的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中,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良好有效的提升,显得十分重要。

一、当前阶段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认知存在相应弊端

当前阶段我国中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认知方面的错误,首先,就当前情况而言,我国仍然存在相当一部分中职院校决策者没有对会计专业的职业能力进行准确而透彻的理解,其次,中职院校相关部门与相关教学人员没有将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学要求进行具体规划,也没有对相关教学要求进行具体的了解,这便导致当前我国会计专业对其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存在不明确现象,导致会计专业人才能以得到良好的培养。

(二)课程体系存在不合理现象

由于我国中职院校对于会计专业所制定的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不合理现象,导致我国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难以在学习过程中得以有效提高[1]。首先,中职院校在对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设计时,没有对其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而采取直接套用本科会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方式,对其自身课程体系进行建立,从而导致中职院校学生难以在学习过程中对相关专业知识进行透彻的掌握。其次,我国中职院校在对其会计专业课程进行相关选取与分配时,没有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予以足够的关注,从而导致其会计专业教学课程多以理论性知识为主,而缺乏实践环节。

(三)教学方法与观念存在落后现象

就当前我国的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过程而言,相关教师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教学观念进行沿袭,以教师讲而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将相应的教学知识强硬的灌输给学生,使学生难以对教学知识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与掌握。相关教师在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常对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采取忽略处理,从而使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得不到相应的尊重,使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学习的热情逐渐丧失。

二、使当前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得以提升的有效措施

(一)对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良好的树立

若想使我国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以有效提升,首先,中职院校相关部门应当对其会计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进行良好的树立,而对于会计专业而言,其主要专业培养方向应当以社会对其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为基本导向,因此,相关部门在对其培养目标进行相关树立时,不仅要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进行相应考虑,还要对会计专业的岗位需求进行充分考虑,从而使我国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所培养出的会计专业人才,其专业能力得以有效培养的同时,其职业综合能力也得以有效提升。

(二)对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制定

由于我国中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所教学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与能力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我国中职院校在对其会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进行相应制定时,不应当一味对本科院校的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套用,而应当结合其教学对象实际情况,以及其实际教学目标与教学定位,对其自身的专科课程体制进行科学恰当的制定。与此同时,我国中职院校在对其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制定时,不应当将教学重心全部倾向于相关专业的理论教学,而应当对其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予以一定的关注,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能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得以真正的培养与提升,使学生能够通过相应实践课程对其自身所需理论知识进行充分实践,并在实践中发现自身对知识理解与掌握的不足之处,从而对其加以及时的改正与完善,进而使我国中职院系会计专业所培养出的专业人才能够在其任职过程中符合其企业对于综合能力型人才的需求。

(三)对会计专业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进行有效转变

对于提高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而言,以正确的教学观念以及良好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显得十分重要[2]。首先,我国中职院校相关教师应当对其自身的传统教学观念进行良好的转变,应当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将学生作为专业教学中的主体,并对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进行相应的尊重,使学生能够在更加舒适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对相应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理解与掌握。此外,相关教师还应该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禁锢,在专业教学课堂中妥当的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们营造出恰当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热情得以有效激发,使学生在情境学习过程中能够将自身专业知识进行充分的实践,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得以有效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若想使我国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当前阶段得以有效提升,相关教学人员应当提高对教学认知,同时学校方面应当对其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制定,从而使我国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得以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晓.如何提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