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力学研究方向

力学研究方向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7 16:22:07

力学研究方向

力学研究方向篇(1)

关键词:摩擦力;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趋势;动力;阻力

摩擦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有涉及。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关于摩擦力方向的相对性,能准确判断的关键就是以找准参考系为切入点。下面对几种典型的情况进行分析归类。

一、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作用效果

1.滑动摩擦力阻碍物体的运动

如图1,一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向左做直线运动,且受到向右的外力F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中,分析摩擦力方向时,很多同学会主观认为:物体受到向右的外力F作用,故摩擦力方向必定向左,与F反向。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他们对“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理解存在误区。在此模型中,摩擦力是产生于物体和水平面间的,故以水平面为参考系时,物体是向左运动的,受到水平面对其的摩擦力方向应该向右,与是否有外力F或者外力F的方向均无关。此时,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阻碍物体运动,充当阻力的角色。

2.滑动摩擦力推动物体的运动

如图2,传送带以速度v0顺时针转动,物块轻轻放上传送带的A端,随传送带运动到B端(假设传送带足够长)。在这个物理模型中,物块轻轻放上传送带,故初速度为0。传送带有向右的速度,物块相对于传送带向左运动,根据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可知,物块受到传送带对其向右的滑动摩擦力,如图3。在这个向右的滑动摩擦力作用下,物块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在此过程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摩擦力作为动力,使物体加速。

当物块的速度达到传送带的速度v0后,物块和传送带之间此时相对静止,所以它们彼此之间没有摩擦力,物块接下去以速度 做匀速直线运动。

我们还可以将思维发散出去,根据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来判断以下几种情况。

(1)若物块放上传送带有初速度v1,且向右,则我们要分情况讨论。

①若v1

②若v1=v0,物块和传送带之间保持相对静止,物块不受摩擦力,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若v1>v0,物块相对于传送带向右运动,则物块所受滑动摩擦力方向与v1相反,向左,使物体减速,摩擦力是阻力;当物块速度减至v0后做匀速直线运动。

(2)若物块放上传送带有初速度v1,且向左,物块所受摩擦力方向向右,物块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至速度为0后,向右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至速度为v0后做匀速直线运动。

总体而言,分析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要以与之相接触且产生摩擦力的物体为参考系去研究,抓住“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这个点入手。

二、静摩擦力的方向与作用效果

1.从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来研究

如图4,物体A和B叠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物体B受到向右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使A和B一起运动起来,此时我们来分析A与B之间静摩擦力的方向。物体B受到外力F的作用,相对物体A有向右运动的趋势,根据静摩擦力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可判定,物体B受到的A对其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向左,阻碍物体的运动,是阻力。反之,物体A相对于B有向左运动的趋势,A受到的B对其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向右,使物体A相对于地面运动起来,是动力。

但是也并非所有情况都可以用“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来轻易推导,有时毕竟趋势是很难分析的。这时我们不妨从物体的运动状态入手,结合牛顿第二定律或许会有收获。

2.从物体的运动状态来研究静摩擦力的方向

如图5,质量为m的物体放置在倾角为θ的粗糙斜面上,且在沿斜面向上的外力F的作用下始终保持静止状态,试分析,当F从0开始逐渐增大的过程中,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

这时如果我们还是按照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的思路去考虑的话,可能一下子很难讲清楚。

我们尝试换个角度,从物体所处的状态“静止”出发去研究。既然静止,平衡状态下,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0。所以,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此时我们会发现,需要分情况讨论。

(1)若0≤F

(2)若F=mg·sinθ,则静摩擦力f=0。

(3)若mg·sinθ

若是转动的问题呢?

如图8,一物块A放在转盘表面随转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如果按照定义“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来分析摩擦力的方向可能稍有难度。这时我们不妨从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力特点着手,或许可以更容易理解。对此时的物块A进行受力分析,如图9。

物块随转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物块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重力与支持力平衡,即N=mg,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合力全部用来提供向心力。故对于物块A而言,只有水平面内转盘对其的静摩擦力完全用来提供向心力,静摩擦力的方向指向转动的圆心,与物块的线速度方向垂直。如图10(俯视图)。根据静摩擦力方向的定义,我们可以反过来推导出物块有相对于转盘沿中心连线向外运动的趋势。若此时增大转盘的转速,使最大静摩擦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那么物块A将做离心运动。

在这个问题中,静摩擦力是全部用来提供向心力的,从作用效果的角度上来说,静摩擦力是用来改变速度方向的,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力学研究方向篇(2)

【关键词】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

劳动关系学(labor relations science),又称产业关系学(industrial relations science),是研究劳动关系存在和运行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常凯,1995),以平衡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及相关组织的利益诉求从而促进社会劳动的顺利进行为研究目的。在西方,劳动关系研究已有一个世纪的历程。随着美国学者邓洛普于1958年发表的《industrial relations systems》一书,劳动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学已成长为一门成熟的应用型的社会科学学科。在我国,专门对劳动关系进行研究则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劳动关系日益成为瞩目的经济、社会及至政治问题。在当前,和谐社会的建立亟待劳动关系的有效调整,这也赋予了劳动关系学研究以新的更高的历史使命。

目前在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许多学者纷纷倡议加强对劳动关系的研究,认为这有助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健康发展、增强其社会应用性。为此,首先必须明辨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学与劳动关系学的学科界定与互动关系。本文想在此议题上作些探索。

1 从历史和现实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属于劳动关系学研究的微观部分

bruce e. kaufman认为,劳动关系研究同时作为大学专业设置和企业从业范围始于北美20世纪20年代前后。当时虽然也有众多的学科标签,但人们后来逐渐将凡是探索有关工作、雇佣和雇主与雇员关系的理论和实务统一到劳动关系(industrial relations)这一学科范畴下。劳动关系研究从一开始就包含两个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学派,即人事管理(pm)学派和制度劳动经济学(ile)学派。虽然两者都关注雇佣和工作场所问题,都寻求劳动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但区别是明显的(见表1)。人力资源管理是人事管理的发展,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它继承了人事管理对劳动关系的研究思路。而制度劳动经济学派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工会运动的低落和人事/人力资源管理的昌盛而走向衰落。

综观劳动关系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个别劳动关系的层面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雇主与雇员的劳动关系,而劳动关系学不仅从个体劳动关系,而且还从集体劳动关系及社会劳动关系的层面广泛研究工作及雇佣问题[1],人力资源管理是劳动关系学的微观研究部分。

2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局限性决定了必须加强劳动关系学的研究

对劳动关系的理解有三种主要的观点:一元主义、多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fox于1966年概括了理解劳动关系的两种基本观点:一元主义和多元主义。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基本上属于一元主义的观点。fox(1966)将一元主义定义为:一种将组织看成是由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起来的团队,而这一共同的目标就是组织成功的思想。[2]一元主义的主要特征有:

①组织的全部雇员都属于一个由共同的目标团结起来的团队,全体雇员都追求这一共同的目标。

②只存在单一的权威来源,那就是管理方。

③因为所有的雇员都追求同一个目标,所以冲突是不合理的,并且肯定是由于沟通不佳或没有共享这一目标的“麻烦制造者”引起的。

④第三方的出现对劳动关系是一种侵扰,所以工会没有存在的必要。

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了“管理特权”,即认为管理者有能力解决组织发展的所有问题而不需要其它力量的干涉和挑战。这种单源权威的思想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学家的批判。对组织权威的理解涉及到对组织存在本质的认知。现在一般认为,组织存在是为了满足多元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而管理者的行为只是为满足所有者的利益服务的,所以过分强调管理特权容易侵害雇员、社会等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血汗工厂、雇佣童工、用工歧视、组织不公等雇佣现象无疑是这种思想所致的恶果,管理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与工作有关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有其与生俱来的局限性。

对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学术界多倾向于采取多元主义的观点,fox(1966)对多元主义的定义是:组织像一个由不同的利益群体组成的小型的民主国家,政府的职责就是尽力去维持一种动态平衡。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其根本目标是探讨如何建立一个社会范围内的和谐的劳动关系系统,它强调通过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文化的和管理的手段,实现劳资双方力量的平衡和合作劳动。特别是在我国背景下,国家性质和当前的发展理念也决定了我们必须以多元主义的思路来思考所有关于工作和雇佣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须要加强劳动关系学的研究,探索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如何充分体现人在生产中的主体性地位,如何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实现劳资关系的和谐,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及可持续发展。

3 劳动关系学研究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实务提供了基础条件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阶段,非常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弹性。所谓战略弹性,指组织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等特征能适应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弹性集中体现了组织的动态核心能力,是组织培育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来源。所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首先必须要善于进行环境分析,理解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政策、劳动法律法规、劳动力市场状况、劳动者的就业心态等等,从而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政策、实践活动作出灵活的调整。

劳动关系学以现代社会中劳动关系的环境、主体、运行协调、矛盾处理作为基本的研究内容,将劳动关系置于宏观的层面进行广泛的审视。所以劳动关系学的研究成果有益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与从业者明确组织内部劳动关系所发生的宏观背景,探索出有利于组织降低用工风险、增进成员组织承诺、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组织用工弹性、履行组织社会责任的途径,从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的贡献度。

4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学的研究方向探讨

劳动关系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学从来就有一种交流的关系,这种关系为两学科的发展不断地注入动力和养素。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学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而劳动关系学在我国的诞生则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这种状况使得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主要限于对西方文化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引进和吸收,同时也缺乏来自我国劳动关系学研究成果的支撑和滋养,这制约了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学的社会应用性和认可程度。在当前我国劳动关系发生急剧变革的时期,为促进社会范围内劳动关系的和谐,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须跳出既有窠臼,结合我国情境下劳动关系的特点,重新审视其学科体系和研究内容,从企业的层面探讨如何促进劳动和谐的问题。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应注重并加强对以下几方面问题的思考:

4.1 经济全球化和我国转型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和方式问题。经济全球化带来劳工标准全球化的问题,企业要想在跨国经营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企业形象,必须根据国际上普遍承认的标准规范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并使之制度化和规范化以备审查。同时,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企业更加重视人才管理,这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4.2 增进柔性雇佣问题。柔性雇佣建立在员工分类管理和不同雇佣模式选择的基础上,它有利于组织节约人力成本、增强用工弹性、保持和发展核心能力,也有利于员工自主管理职业生涯、平衡家庭与工作关系。在西方国家,柔性雇佣已是一种普遍的劳动现象,在我国柔性雇佣也发展迅猛。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应注意研究如何对员工进行分类管理、如何为各类员工设计并施用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套餐”、如何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以规避法律风险、如何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等问题。

4.3 改进员工参与问题。改进员工参与有利于发挥员工在经营中的主体性地位、增强员工的组织承诺、建设学习型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应探索有利于改进员工参与的组织变革、文化营建、制度机制问题,从而使员工的利益和组织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改变员工在劳动中的纯工具性地位。

4.4 组织文化建设问题。组织文化建设不仅是组织的一种战略安排,也是满足员工自尊、成长和归属等高级精神需求的手段。人力资源管理应承担起进行组织文化建设这一重任。所以应研究人力资源管理者如何进行组织文化的设计、实施,如何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捆绑”以支持特定组织文化的实现等问题。

4.5 劳动法律的适应问题。劳动法律以国家意志的形式体现政府对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利益的调整,其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有巨大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为了减少用工的法律风险,必须要研究对劳动法律的适应问题。同时,劳动力使用者也可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劳动法律的制订、修订、实施等方面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4.6 管理方与工会的关系协调问题。管理方与工会在我国情境下应是一种合作管理劳动关系的关系。为充分发挥这一关系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要求工会不断增强其独立性和组织性,另一方面也要求管理方与工会解决好合作的机制问题。对人力资源管理来说,需要研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如何认知工会的地位、如何充分发挥工会在组织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如何建立健全与工会的合作机制等一系列问题。

4.7 劳动冲突的有效管理问题。劳动冲突在劳动关系的运行过程中是无法避免的,劳动冲突处理不善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甚至使组织卷入法律的纠纷之中。人力资源管理能在组织层面上对劳动冲突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疏导,进一步研究劳动冲突的预防、识别、处理机制应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常凯. 劳动关系学[m]. 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2008

力学研究方向篇(3)

[关键词] 能力导向《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加强实践能力锻炼,培养创新人才是大家公认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目标。作为新兴电子商务专业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系列课程的入门和基础,它强调商务本质,又注重技术性和实践应用性。具有知识范围广,涉及商务、计算机网络通信与安全、营销、电子支付、物流、法律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技术与理论综合性、交叉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学生的专业兴趣、后续课程学习、就业能力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将能力导向纳入《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帮助学生使用现有网络资源,将现代商务教育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了解电子商务的实质和基本的操作步骤,尽快适应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并参与到社会的能力竞争中。

一、在课程教育中渗透能力导向

虽然企业一直急需大量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但大量的企业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电子商务人才、独立推动电子商务的人才。所以在这门课的第一节课上,通过一些成功的电子商务人的案例来打动学生,比如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搜狐公司的创始人张朝阳等,以他们靠自己能力打拼的故事激励学生。这些生动的身边的故事很可能就在不经意间影响很多学生。当学生对互联网有了基本的认识以后,多给学生们看一看精美的网页设计、精彩的Flas,指导学生在卓越亚马逊或淘宝网购物,让学生了解整个网上购物流程,收到商品后让学生们共同分享电子商务的便捷、乐趣。然后再告诉他们如何由消费者变成商人,并帮助他们不花一分钱在淘宝网或拍拍网这样的网络平台开个店,告诉学生,这可能拿到他们人生的第一桶金。这些实际的买卖交易,要比让他们看教科书所获得的认知效果更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应该与学生保持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进行自身定位,让学生知道能力的重要,并且知道要如何具备电子商务行业的相关能力。

二、能力导向教学中应具备的条件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看似简单介绍电子商务过程的各个环节,但在商务为本,技术并重的课程性质中,实践应用能力则成为授课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教材的基础上,需要准备网络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训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还能实际地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实验室的模拟软件平台,二是现实中的电子商务平台,以淘宝网最为典型。学生首先了解电子商务模拟软件的应用,包括注册、前台和后台的管理,从中学到电子商务的全部过程,包括涉及的交易对象、需要处理的交易环节等。有了这样的前提,就可以参与到真正的网络平台中,进行电子商务的能力实践。首先要求学生利用电子商务网站商务信息。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淘宝网,那么就要求学生了解淘宝网的功能,可以到淘宝大学上去看帖子,尽量了解网站的规则,知道什么信息可以发,什么信息不可以发,什么时候发的信息曝光率最高。同时在信息之前,必须对自己的信息进行一定的处理,这个也很关键,如果信息不好或者没有经过认真处理,顾客看到了也会不感兴趣,这就很难抓住顾客。比如产品介绍,在做到有条理的同时,最好配以图片说明,或者有背景音乐,这样才有吸引力,可以不让别人反感,可以使别人很轻松的阅读,可以使顾客过目不忘,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更容易找到客户。在这期间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以使得每位学生都能亲身体验网上交易的乐趣和困难,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自信,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加职业自信。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这门课程的教学。结合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按照能力导向的指导原则,除传统的讲授法之外,在实际教学中选择了如下教学方法。

1.问题教学法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一文中,这样阐述问题教学法:“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

这是一种很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进程中的适当时刻,或为了明确概念,或为了突出重点,或为了显示思路,或为了判断听课者的知识水平和听懂与否,提出问题,学生给予回答, 然后视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再决定下一步讲什么、怎么讲。教师也可以在讲解某一问题时,不把问题的各个方面都完全讲透,留出学生思考的空间。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课堂中将典型案例呈现给学生,通过师生对案例的共同分析,使学生从中学到新知识,掌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得思考问题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采用案例教学的课程单元要求学生通过讲授、分析、讨论、总结这一过程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由于案例是具体的、鲜活的,因而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法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根据教学目的,筛选取材新颖、能配合教学重点难点的案例,再在讲课中穿插针对性很强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二是根据讲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自己收集、整理案例,并进行分析,这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很有好处。但要求教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先进的网络资源搜索最新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典型事件,整理成案例,提供给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学习,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并汲取最新的专业知识。例如在讲授电子商务盈利模式时可以列举如阿里巴巴、百度、北京图书大厦网上书城等案例;在讲授安全技术时列举了如中国数字认证网、如何发送数字签名与加密邮件等典型案例。该教学法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模拟实践教学法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平台是电子商务专业必不可少的。在进行网络环境下电子商务实践之前,模拟平台就显得尤其重要。在电子商务模拟平台上主要进行BtoC、CtoC的技能操作训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交易过程的所有流程的操作,训练中可以使学生练习网店设计、制作、维护与推广等技能,还可以进行商品的网上营销、促销服务、完成预定销售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可锻炼学生全面的电子商务经营能力,包括网上商店和实体店的管理。有了模拟平台的经验,学生就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网店开设的实战技能训练,可统一组织进入一些商务网站进行网店的设计与经营,如淘宝网、拍拍网等,通过一段时间的经营,以交易量、诚信度和页面设计水平等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此时,学生已真正掌握了电子商务的内涵。模拟实践教学法有助于学习对象的清晰化、问题的具体化,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实践学习、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4.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以项目教学为目的的教学方法,被称为项目教学法。它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电子商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淘宝网中商品信息,注册,怎样开通网上银行并进行身份认证,商品信息应注意什么,怎样才能找到客户,售出商品。要求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些将任务明确量化的项目, 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

总之,《电子商务概论》这门课程十分重要,在进行授课时,多采用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互动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环节,提高课程的趣味性与教学效果,采取更灵活的教学方式设置更好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掌握驾驭电子商务的能力,能力让学生们成为未来电子商务行业的精英。

参考文献:

[1] 杨明梅:电子商务概论创新教学的探索.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8

[2] 赵爽:浅谈《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方法的实施.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2

力学研究方向篇(4)

关键词:生物学;研究方向;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4-148-03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master graduate students,we explored new training mod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We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biological research student cultivation,then improved the training plan,formulated the system of curriculum learning.Fortunately,we investigated research papers and projects of master graduate,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mproved after reform.The more research graduate students were trained for company.

Key words:Biology;Research direction;Training mode

生物学是交叉应用性学科,综合了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等理论和方法,该学科涉及的领域包括信息学、医学、生物学、化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内容广泛。生物学研究生课程多、方向多是该专业的主要特点,研究生在学习中不容易准确给自己定位,对自己应该学习的内容和锻炼的能力难以了解[1]。经过走访调查,多数院校的生物学学科是按照二级学科的模式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模式存在可能的问题是,如果招生人数不足,将会导致二级学科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由于选课人数不够导致不能开课(一般院校要求5人以上选课才能开课),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对学生的课程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该二级学科的发展。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本文对按照研究方向招生及制定培养计划的改革方式进行了探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物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及培养模式,改变过去按照二级学科进行招生及培养的弊端。按照研究方向进行招生和培养,能够极大地整合现有研究生培养资源,无论是从科研平台的利用率上,还是从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上,都能够提高效率,同时还会对研究方向的特色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研究生提供基础[2]。

1 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方式现状分析

随着生命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生物类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发生变化,各个国家生物类人才培养规模也日益扩大,高等院校如何培养优秀高层次生物类专门人才,以适应生命科学与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成为国内外高等院校教学管理者和研究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1.1 国外生物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当前全球各国的生物学学科不断的发展壮大,这是因为生物学科与人类生存和生活息息相关,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美国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整个过程中,都会执行淘汰机制,包括各个环节招生录取、理论学习、论文写作等过程。美国大学招考研究生必须执行的标准:第一,招生对象的学术水平要有保证;第二,招生对象要具有管理者的才能;第三,招生对象的个人素质,包括要有责任心和道德感,能给人以信任感等。英国的研究生教育目的广泛,包括发展新知识、传播文化、促进各个学科的发展、为社会培养研究性和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等都可以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目的。研究生教育目的广泛导致研究生培养模式类型多样,例如,“研究型”培养模式,主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专业型”培养模式,不仅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而且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型”培养模式,以课程讲授为主,以研究能力的培养为辅;“协作型”培养模式,主要重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3]。德国的研究生教学以产学研结合位主,注重把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与社会需求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所以德国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为研究型、教学型和应用型并存以及交融的多样化趋势。德国在研究生教育中积极探索,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一体化,形成了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以项目管理模式为基础,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适用性[4]。

1.2 国内生物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我国生物学专业近年来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在世界上居于首位,在国际学术期刊中发表的论文数量也达到世界前列,但论文的引用率却较低。为何会存在这种现象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创新。首先,与其它一些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对培养的学生的要求是听话,导师提出想法,研究生来执行。这样的传统使研究生有了极强的依赖性和惰性,丧失创新的原动力。其次,我国的研究生导师都要主持相关的科研项目,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内容,所以科研项目顺利结题是每个导师斗艳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何平衡完成科研项目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是目前生物学研究生培养的一大难题。因此,生物学研究生教育必须改变现有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一定的范围内,由导师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最终建立一种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2 改革措施

2.1 建立以研究方向为主的培养模式 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应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学术型研究生和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应有不同的考核标准,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不应再作为研究生毕业考核的唯一标准。通过对生物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建立一套适合生物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使学生能够潜心于生物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做到学有所用,无论今后是读博还是工作都能够为其提供帮助。

2.2 合理制定培养计划 以生物学一级学科为基础,建立以研究方向为主的招生及培养模式,把研究生导师按照研究方向重新划分,培养计划根据研究方向重新制定,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报考,真正做到量体裁衣,激发学生的科研潜力,进而使研究生的培养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生物学高级人才,同时也能够反哺学校,使学校的生物学学科得到持续发展。制订新的培养方案是建立以研究方向为主的培养模式的关键点[5]。一是更新教学内容。研究生课程授课教师注重更新教学内容,将学术前沿知识领域呈现给学生。授课教师的方法改革,改变传统的以老师讲授为主,新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注重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二是转变导师培养模式。在导师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研究生实际掌握知识程度和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灵活制定适合不同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对相同研究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采取小组形式共同制定培养计划,组成实际项目研究小组,在学习和项目研究期间互相配合,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2.3 建立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 通过参考本科教学的评估办法,建立监督机制,让学生对授课教师进行打分,根据学生给出的成绩对授课教师进行排名,以此对授课教师进行激励与警示,促使授课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

2.4 联系实际,“产学研”结合 对生物学相关的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按照企业的需求定制学生,真正做到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在校期间,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业务能力同时,还需增强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做到与社会需求同步接轨。

3 培养模式改革效果的分析

我们在改革中以研究方向为主导,通过优化各个方向的课程设置,为研究生打了坚实理论和专业基础;同时在课堂上及课下注重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专业外语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本文对实施改革后2013级和2014级生物学研究生的情况、获得研究生科学研究项目等指标分析如下:

3.1 情况 情况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体现,现在高校对研究生教育质量重视程度逐年提高,许多高等院校对研究生提出了的要求。我们在改革中以研究方向为主导,通过优化各个方向的课程设置,为研究生打下坚实理论和专业基础;同时在课堂上及课下注重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专业外语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我院生物学专业中2013级和2014级研究生共发表SCI收录论文3篇,部级核心期刊论文5篇,省级学报论文8篇,相比2011级和2012级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其他专业高出18%。

3.2 研究生获得研究项目情况 各级管理单位对研究生素质教育逐年加强重视,设立了不同层次的科学研究项目,以自主具有独立科研思路的优秀研究生。本校设立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主要增强科研创新意识,着力培养研究生自主科研能力,提高培养质量。校级评选优秀的科研项目可以推荐参加“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项目的申请”,研究生创新项目用于资助具有独立科研思路的优秀研究生。创新项目首先进行个人申报、各院系进行初评推荐、研究生院组织相关专家组评审并最终立项。我院生物学专业中2013级和2014级研究生共获得省、校两级创新项目6项,相比2011级和2012级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其他专业高出12%,相比同期其他专业研究生优势也比较明显。这充分说明了,在实施了以研究方向为主导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后,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以及科研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4 结语

综上所述,以研究方向为主的培养模式将会改变现有生物学学科所面对的困局,让学生不再觉得知识晦涩难懂,而是让他们更有兴趣地投入到生物学的科学研究中,创造出更多的科研成果,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生物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的推进,转变生物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模式,为生物类学生继续深造提供机会,力求培养生物学高层次人才,以更好地适应改革形势的发展和社会对生物学人才的需求。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导师与研究生积极参与,及时反馈改革成效,适时调整教育策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学院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学科建设为基础,科学研究为重点,改革生物学研究生培养方模式,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科研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研究生整体素质,探索出了培养具备竞争观念、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与国家研究生改革培养模式相呼应。我们在改革中探索出了适应我校生物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为其他农业院校生物类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曹树青,江力,孙佳佳,等.工科院校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2(26):123-127.

[2]刘新,侯丽霞,赵方贵,等.多元化培养模式提高农业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44-46.2012(34):44-46.

[3]姜鹏,张玺,崔晶,等.病原生物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12):1150-1152.

[4]李西霞,王晓春.医学检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学科探索,2015(9):47-49.

力学研究方向篇(5)

一、物理研究性主题活动的分类

根据教师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分为定向探究和自由探究。其中,定向探究,是指学生所进行的各种探究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由教师给定要学的概念或原理,由学生自己发现它与具体事例的联系的探究;自由探究,是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经过各种探究活动独立地解决问题。根据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分为归纳探究和演绎探究。其中,归纳探究,是指学生先获得一系列观察资料,然后对它们进行观察分析,形成假设,通过检验形成概念、原理或得出某种概括;演绎探究,是指教师给出概念或原理后,由学生自己探索它们与具体事例的实质性联系的探究。

二、物理研究性主题活动内容

初中物理研究性主题活动的开展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按照活动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4种类型。

1.以寻找物理规律为主的研究性主题活动

以物理规律为主的研究性主题活动的基本过程是: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或应用已知规律、理论对某一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找出一些问题,然后设计实验,采集实验数据,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最终得到规律性的结论。

2.以寻找仪器、生活用品的基本原理为主的研究性主题活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或用品并对这些现象或用品的基本原理产生兴趣。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带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拆装仪器、用品,或是将仪器、用品拿到实验室进行测量,探究其基本原理。

3.以实验和动手制作为主的研究性主题活动

例如创意物理实验大赛,根据物理原理设计一项创意物理实验或游戏,构思新颖,创意突出,反映物理原理。这些实验的内容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制作的,也有些是从各种实践活动中学来的,还有些是移植于课外书。

4.以测量基本物理量为主的研究性主题活动

有些物理量虽然教材中没有给出测量方法,而其测量方法却包含很多重要的物理思想和重要的研究方法。因此,测量基本的物理量可以作为研究性主题活动的一个内容。

三、研究性主题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

结合研究性主题活动自身特点,就主题活动设计的组织和实施过程来看,一般应包括选题、资料收集和制定研究方案、开题报告、课题实施、结题等重要环节。

1.选题

选题环节是一个初步明确研究方向、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步骤的过程。课题选择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课题研究效果,选得好,则事半功倍,反之,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课题可由学生自己提出,起始阶段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研究的课题最好是来自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所在地区具有实际意义,并具有可行性。

2.制定研究方案

课题确定后,要求每个研究小组认真讨论,着手制定具体、可行、有效的研究方案。最终形成的研究方案大致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研究主要内容,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本课题拟创新之处,具体实施步骤,课题组成员分工等。

3.开题报告

学生选定课题、拟定研究方案后,需以班为单位组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会由各主题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向指导教师和全班同学汇报,指导教师和全班同学均可向其提出问题,小组成员均可参与回答问题。指导教师根据全班讨论情况,对研究方案进行评价,或提出研究方案建议和修改意见,明显不合理、难以实现以及没有充分准备的选题不予通过,小组重新讨论修改,准备第二次报告。

4.课题的实施

在这一阶段,根据方案,各成员履行各自职责,通过图书馆活动、上网查询、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多种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并做好记录。学生要通过整理、分析所搜集到的资料,不断验证自己对研究问题的假设,并综述资料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指导教师既为研究小组内的成员提供咨询与研究指导,又要负责对整个研究过程的监控,及时对课题研究的偏差进行正确指引。由于这是一项以学生研究活动为中心的问题解决活动,指导教师的监控仅体现在依据各研究小组所制定的方案定期检查研究进展情况,掌握和了解各小组的研究活动情况。

5.结题与答辩

各研究小组在按计划完成课题研究之后,需要写出课题研究报告,详细叙述研究思路、研究过程与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指导教师对学生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进行初步评审,符合基本要求的准备参加班内答辩,不符合要求的重新修改。

答辩由陈述、展示、提问、回答、评语五个部分组成。在以组为单位的答辩过程中,各研究小组推选一至二名学生为陈述人,在所限定的时间内,向全班和指导教师简要汇报开题通过后方案的实施过程,主要分工情况,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研究过程中的主要收获。学生可以通过研究论文、模型作品、实物成果、主题演讲、小品表演、辩论赛等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把成果的分享过程看作发现自我、欣赏他人,提高自身的过程。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就有关问题进行提问,可以要求小组成员推选回答人,也可以直接要求某一位组员回答。答辩过程,实际上是总结和反思的过程,大家共同探讨该课题研究成功之处,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研究所需要努力的方向等。

四、研究性主题活动——“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的实施过程

初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理知识,但随着难度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开始有一定的减少。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我在我校的初三(6)班和物理学科竞赛辅导小组开展了“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的研究性主题活动。自行车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代步工具,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有关于热的、声的、力的、电的等,并且多数都是初中所学习过的知识。因此,本人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题材。希望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们感到,物理知识不是枯燥的空洞的文字和公式,而是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由此对学习物理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成就感。针对初中生所学知识有限,也由于自己没有正式的申报课题,没有得到更多行政资源的支持,我简化了实施的过程,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提出问题

向全班同学提出“你认为自行车中有那些物理知识?”“你想了解自行车中的那些知识?”以3到5人为一组讨论,将讨论结果收集整理。

第二阶段:确定研究的问题

将第一阶段收集到的观点和疑问,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得出以下题目:

1.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

2.行车中的杠杆。

3.行车中的声、光的知识。

4.行车轮胎对地面压强问题。

5.车胎充多少气合适呢?

6.自行车前后轮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一样吗?

7.自行车为什么能平衡呢?

8.变速车为什么能够变速呢?

9.行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第三阶段:制定研究计划

让有兴趣的同学参加活动,自由组合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定其中的一个课题。通过讨论,制定出探究的计划。计划要写明探究课题、人员、探究方法、时间。探究方法可以以各种形式如:观察、设计实验、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等。

第四阶段:研究活动过程

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自主的研究,体验成功的愉悦。老师在比较困难的地方给予具体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困难情绪,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教师观察每个小组的活动过程,注重成员间的合作交流,注重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于设计的实验的可行性,数据记录的合理性给予适当的引导。

第五阶段:归纳与总结

将观察讨论的结果、和实验现象、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并整理成文字、表格或演示文稿的形式。

第六阶段:展示与交流

小组成员能用语言表述实践的过程和结论,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和解说探究的内容,接受全班的置疑。

五、学生研究性主题活动报告精选

研究课题1:自行车前后轮的摩擦力方向

提出问题:

在研究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时,老师向我们小组提出了一个问题,自行车前后轮的摩擦方向是什么样的?同学们想了一会儿,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同学认为前后轮的摩擦方向都向前,有的同学认为都向后,有的同学认为前后轮的摩擦方向不一致,但说不清具体的理由来。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为了让同学们能更好的把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我们设计了几个实验。

设计实验:

我们先做了一个实验,把自行车推到沙地,设想如果沙向后飞,车轮给地面一个向后的力,根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说明地面给车轮的摩擦力向前,那么应有一个向前的痕迹,如果沙向前飞说明摩擦力向后,那么应有一个向后的痕迹。在实验中,我们先推动前轮,当前轮快速转动时,把车子向下压,发现沙向后飞,我们再推动后轮,当后轮快速转动时,把车子向下压,发现沙都是向后飞,难道前后轮的摩擦力都向前吗?并且前后轮都没有在地面留下向前或向后的痕迹,不能看出前后轮摩擦力的方向,就这个疑问,我们又设计了另一个实验。

我们找到了一份资料,资料提出可用海绵作材料,我们都知道,在桌面上,当海绵向前推时,摩擦力就向后,与台面接触部分的海绵就向后挤。可是海绵的纹路并不明显,于是我们在海绵上用红色和蓝色的笔画上垂直的相间条纹,这样较容易从条纹的倾斜方向看出摩擦力的方向。于是我们先把海绵绑在车的前轮,推动前轮,当海绵随着车轮的转动而转动到正下方时,把车子向下压,发现海绵有挤向后的痕迹,我们再把海绵绑在后轮,再推动自行车,发现海绵也有挤向后的痕迹,顿时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前后轮的摩擦方向都向后吗?”

第一次与第二次的实验结果发生了矛盾,就这个问题我们小组展开了三番四次的讨论,但毫无头绪,于是我们去请教老师,老师看了我们的实验结果,提出了一个问题:自行车真正的行驶过程是怎样的?是有力让两个轮都转动的吗?和推自行车的过程是一样的吗?

改进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设计了另一个实验,先把海绵绑在前轮,把自行车向前推,但海绵与地面接触时,就把车子停下来,发现海绵的条纹向后挤,明显的看到前轮摩擦力有向后的痕迹,再把海绵绑在后轮,踩动脚踏,使车前进,像平常行驶时一样,这次发现海绵的条纹向前挤,明显地说明了后轮的摩擦力是向前的,这次实验证明了前轮的摩擦力是向后的,后轮的摩擦力是向前的。

实验结论:

这时我们产生了更大的疑问:为什么三次实验的结果都不同呢,哪一次才是正确的呢?我们在一起讨论后总结出:因为第一次是先转动自行车轮,再与地面接触,两个车轮都是有动力使它向后转,地面对车轮的摩擦力与转动方向相反,所以向前。

第二次实验是推动自行车,没有力驱动使车轮,当车轮转动与地面接触时,是地面给车轮的摩擦力使车轮向后转动,所以摩擦力都向后。

因此,前两次的实验都不能准确反映自行车行使过程中,地面对车轮的摩擦力。因为自行车是通过踩动脚踏,驱动后轮前进的,前轮是被动的,后轮有向后转的动力,而地面对车轮摩擦力与转动方向相反,所以向前。而前轮,是地面给车轮的摩擦力使车轮向后转动,所以摩擦力都向后。所以后轮的摩擦力是自行车前进的动力,而前轮摩擦力是阻力。

这次的实验让我们的实际生活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使我们了解更多的物理知识,能更好的学习物理,对物理产生更多的兴趣,提高我们的创造能力。

研究课题2:自行车充气量大测试

实验过程和数据记录:

物理自行车研究小组课后在大操场进行物理实验,用时1小时30分钟。

该实验定名为“自行车充气量大测试”,此次测试主要是测试自行车的充气量到达什么程度为佳,以及其有关行驶现象。

测试场地为操场中间,以一条直线为基准,分两段进行实验。第一段是人骑在自行车上行驶控制以某一速度匀速前进,到某一点停止驱动,使自行车以惯性顺溜前进,测出顺溜的长度。

实验情况如下:

行驶长度:15.8米

自行车:20英寸

1.充满气时,自行车以惯性平均每次行使了3.58米。

(单位:米)

次数 1 2 3

距离 3.75 3.8 3.2

2.充气量约为1/2时,自行由于惯性平均行使了2.42米。

(单位:米)

次数 1 2 3

距离 2.4 2.7 2.1

由于在每次的测试中,骑车者速度由人为的控制,并不十分准确,而且平衡掌握得不够,因此,测量数据中存在误差。但两组数据对比,足以说明问题。

实验结论:

1.两相比较,气压正常比气压不足时,自行车的滑行距离也有所不同。

2.把轮胎的气压提高一些,相当于减轻了车子的重量。

3.轮胎中的气打得足不足,对您的车骑起来轻不轻有很大影响。

分析结论:

轮胎的气压低,骑行时轮胎的变形量大,与地面的接触面增加,它的滚动阻力也就比较大。如果轮胎的气压过低,不仅骑行费力,同时还增加了车把的转向阻力,使车子的转向不灵活。轮胎的变形过大,也会使外胎侧壁加速疲劳,以致很快折裂,急剧地缩短了轮胎的寿命。

那么,是不是充气越多越好呢?回答是否定的。从热学的角度看,当充入气体时轮胎体积膨胀到一定程度时体积不再变化,而继续充气时,车胎内部气体压强增大,会导致爆破。特别是在夏天,不要将自行车放在太阳下,以免气体受热膨胀。这一点每一位骑车人士都必须注意到的。

从力学的角度看,轮胎和地面接触时会发生弹性形变。如果汽车的人越重,或者载重越多,弹性形变越厉害。但是,过大的气压使轮胎失去了弹性,也就其起不到减震的作用。我们知道,充足气的轮胎与地面接触面积小,对地面大压强大,所以在沙石路上行驶时,容易陷入泥土中,增加前进的阻力,而碰到较大的石块,又会使车子弹起,把前进的能量变成了弹跳和震动,因此,在沙石路面上行驶时,适当地降低气压,会使您在沙石路面上不受颠覆之苦,也减少了行进中的阻力。

在平坦的水泥路上,您可以提高轮胎的气压。但是前轮气压应比后轮气压低一些。因为这样会使您在骑行时,减少由于前轮负载轻而引起的颠覆现象。

正确的轮胎气压,应该根据路面情况、骑车人体重和载重量等来确定;同时气候条件、骑行姿势也应在考虑之内。通过查资料,我们发现,一般检查轮胎充气情况的标准是:在满载时,轮胎的变形量,应小于原来的1/4。

由此可见,物理与现实中的事物息息相关。

六、研究性主题活动实施的成效

在我实施研究性主题活动的这年,我和学生都获益非浅,最终所取得的成绩证明研究性主题活动是卓有成效的。我辅导的学科竞赛辅导小组代表我校参加番禺区市桥城区物理竞赛获得市桥镇团体第一名,在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广州赛区中,学生黄叶路勇夺全国二等奖,共7个同学获得广州市级奖项,我也再次荣获全国初中物理竞赛优秀辅导老师。中考中,开展研究性主题活动的班级平均分位居全级前列,并有一位同学获得中考状元。

(一)研究性主题活动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在研究自行车过程中,许多小组采取了观察的方法。例如:拆开一些零部件进行观察,观察车铃振动发声的原理;观察车尾、辐条上的反光板的原理,气门芯进气的原理,车轮胎上不同的花纹;观察不同的轮胎有大小、粗细的不同。并且能分别用声的、光的、力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的小组找到自行车上的所有杠杆,并且分析哪些是省力的杠杆,哪些是省距离的杠杆,以及设计采用这些的杠杆的理由。在观察中,同学们产生了一种应用知识的欣喜感和满足感,并且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后在生活中更多的去观察和留意与物理有关的现象。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

研究自行车在行驶中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方向时,小组的同学就设计了四个实验,不断改进。从一开始设想在沙地做实验,发现效果不明显。接着就想到在车轮上绑海绵,可是海绵的纹路观察起来有些难度,他们近一步想到在海绵上划出直条纹,通过看和地面接触时条纹倾斜方向,来判断摩擦力的方向,逐步改进实验。并且,在推车时和骑车时,两次的实验结果发生了矛盾,他们能思索其中的原因,分析、讨论,最终找到了正确的实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研究车胎充气量的问题时,小组的同学们各自提出意见,有的同学想测充满气与未充满时受到地面阻力的大小,设计出让一位同学在这两种情况下,保持相同的速度骑车,然后停止驱动,测量车能够前进的距离。为了找到自行车平衡的原理,有的小组组织了“看谁骑的慢”的比赛。为了找到变速车的原理,同学们想到了数前后齿轮,不同的齿轮组合时,转动车轮看脚踏转动一圈时的车轮转动的圈数(他们发现转动脚踏时后轮转的太快,就反过来转动后轮,看车轮转动多少圈时脚踏转动一圈),这些小组都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独立的设计和完成实验。“自行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展望小组更是发挥了创造力,把自行车设计多用途:可放在家中做跑步机,可储存能量等五花八门的设想,把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发挥的淋漓尽致。

4.培养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研究摩擦力的小组查找到了滚动摩擦是滑动摩擦的四十分之一到六十分之一。研究充气量的小组查找到满载时车胎的变形量应小于四分之一为佳。研究自行车的历史小组在网上找到了木轮车和清朝皇帝骑车的图片资料。

5.培养学生的笔头和口头表述实践探究过程的能力。

每个小组在活动后都写了简单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中有学生自己拍的数码相片、设计的记录数据的表格、探究过程的笔记,图文并茂。而且在全班组织了活动的汇报课,让每个小组分别出场,用自己的语言向全班汇报自己小组的研究过程和体会。小组成员以穿插讲述、讨论的形式,使每位同学都得到口头表述的锻炼,并且每个小组自主的决定展示方式,对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也是一种促进。有的小组用PowerPoint设计了演示文稿,对着图片讲解。有的小组拆开实物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二)研究性主题活动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通过研究性主题活动达到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目的

学生在其间要进行交流、讨论、查阅资料、设计和实施实验、修正等活动来完成学习,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对学生而言,体现了学习的主体性,有了彰显个性的机会。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给予了学生自我发挥和自我展示的空间和机会,学生学习兴趣浓、参与活动的程度高。

2.研究性主题活动促使学生产生对科学的感悟,对提高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研究性主题活动使学生回归到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提炼过程和应用过程,引起学生进行实证调查,通过实验、收集和利用数据并形成对科学现象的解释,有利于加深对物理理论的认识,有利于将物理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有利于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

力学研究方向篇(6)

关键词:培养模式;创新能力;教学

改革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分为两种类型―――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硕士学位,两种类型学位培养模式不同,学术型偏重基础理论研究,以培养博士研究生为目标,专业学位研究生偏重于应用,以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为目标。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点只是招生学术型学位研究生,依托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学术学位研究生综合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改革成果。但是对于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结合本学院建立校内和校外研究生创新基地,创新实践基地担负着实践训练职能,同时也是学校宣传展示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的优秀平台。研究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实践课题的锻炼,这就需要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中企业参与进来,目前为止,高校与企业并未从根本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也缺少相应政策制度的支撑,没有实现深层次的合作,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略显欠缺。针对于以上问题,结合我院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如下改革:

一、培养模式建立

研究生培养方案应明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环节,创新培养模式,体现学科特色和学术前沿,突出个性化培养。我校研究生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工程技术与管理的应用研究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结合学院特色方向,与企业定期联合修订培养方案,结合企业的发展,相关课程纳入培养方案中,优化课程体系。结合培养目标调整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教研结合,加重对研究生的系统科研训练,着重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增加石墨烯方向的选修课程,同时增加学科实践与实训锻炼课程(28 学时),重点培养学生对重要实验仪器的操作。

二、教学方法内容改革

1.提升专业课教学质量。研究生课程由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的教师承担,我院研究生培养根据导师的研究内容分为四个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课题方向附加专题讲解,教学组按照每位老师研究方向的不同分配相应的授课内容,全面掌握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动态,以科研促教学,从而保证讲授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学校和学院、学生组成教学三级监控,对教师的授课质量进行评价。2.优化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中增加研究型课程的比例,以项目训练、工程应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进行,选修课程数量增加,重点引导研究生自主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如参与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进行,让学生参与研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进一步加大教材建设力度,在研究生教材选用,鼓励选用学术专著、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以及原版外文教材等优秀教材。同时在授课过程中结合讲授内容在知网上查阅相关前沿文献,自编讲义进行讲解。以样品制备、组织结构分析和性能分析为主线进行引导研究生自主分析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案和问题进行详细解答。3.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建设。专业课程组建教学团队,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基于大学生慕课、智慧树等在线平台实施混合式教学。完成在线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资源编制和视频录制,形成较为完善的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实施方案。加强线上学习监控,充实线下课堂讨论内容,掌握研究生学习动态,开展线上线下辅导答疑,确保研究生教学质量,打造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4.教研结合。我校研究生培养为三年制,研究生一年级主要是专业课程的学习,学院规定,研究生一年级就应该参与到导师的课题中,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方向最新的动态。同时学校每年会举行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一生一年级学生必须参加,目的是锻炼学生撰写论文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研究生后续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5.建立开放的学术交流体制。建立兄弟院校间学术交流网络平台,与兄弟院校合力举办前沿学术报告会等,均可切实指导研究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对研究生来说,各学校间相互派遣研究生联合培养,或开展短期学术访问等方式,推进研究生学术交流走向深入和学术交流的广度。我院表面改性方向研究生经常到哈尔滨工程大学表面课题组进行学术交流,两所学校组内学生做实验相互探讨,同时提供一些学术交流资源。

三、课题选择和专业技能培养

1.课题选择。研究课题选择首先依据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具体要求依托国家、省部级等基础研究性项目,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注重对研究生的系统性科研能力培养,让研究生参与前瞻性、水平高的科学研究,力争取得原创性、创新性的科研成果。2.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开设研究生文献检索和科技写作课程,重点加强研究生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重点是外文文献,搜集最新的研究动态,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全面、深入、系统地了解,并能根据文献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从而提高学生的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深化拓展与行业、企业合作,扎实推进实践基地建设,使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解决问题,提高其创新应用能力。我院已建立哈尔滨吉星机械有限公司,哈尔滨东盛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哈尔滨富莱德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三个校外实习基地,一个校内基地―――黑龙江科技大学材料工程创新实践基地,研究生二年级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锻炼,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及管理,其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提升了学生的科研与职业能力。

力学研究方向篇(7)

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位,前者是职业性学位,在我国称为专业性学位,后者是学术性学位。[1]2011年我国招生院校首次招收应用心理硕士,应用心理硕士作为新开设的专业性硕士学位,与学术性学位中的应用心理学硕士有相似之处,但从专业学位视角人们更关注的是与学术性人才培养的区别与特点。由于应用心理硕士开设不久,目前关于它的研究尚未发现,本文将对西南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与其应用心理学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剖析二者在研究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的异同,以此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二、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方案的比较

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作为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代表,为科学理解专业硕士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清专业硕士作为应用型研究人才在创新人才中的特色,比较分析两者的研究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成为我们以点带面理性而全面认识专业硕士的有效途径。

(一)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的比较

我国进行应用心理硕士和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的学校主要有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各高校都有细化的研究方向。例如西南大学的培养方案为:应用心理硕士有4大研究方向,分别是司法与犯罪心理、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健康与临床心理、学校心理学。[2]而应用心理学硕士主要有8大研究方向,分别为现场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文化与管理心理学、美学与服装设计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应用社会心理学、教学策略。[3]

以司法与犯罪心理和现场心理学为例进行比较,司法与犯罪心理研究方向主要围绕罪犯心理与行为矫治、罪犯人格重塑以及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识别等方面开展实践研究,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罪犯心理分析、现场心理识别等专业技能,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而现场心理学主要研究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再现及利用问题,它涉及到犯罪学、刑事侦查学与心理学、法学等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笔者发现,这两个研究方向都涉及到了犯罪现场心理等内容,所不同的是,司法与犯罪心理注重培养学生开展应用实践研究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更加关注的是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现场心理学则更关注学生的科研能力。

再以专业硕士中的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和学术硕士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为例,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主要围绕企事业单位的人才测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以及企业EAP的实际问题等进行研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人力资源测评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研究如何通过招聘、任用、考核、培训等形式来有效调配相关人力资源。该方向是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同时它也涉及到了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通过对这两者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无论专业硕士还是学术硕士在人才培养中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但两者研究的重点不同,应用心理硕士直指实践,研究特色是偏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研究着重于应用研究,而应用心理学硕士的研究特色则是立足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及相关学科的思想,偏重于前沿性和应用性的研究,研究着重于学术或理论的研究。通过研究方向的内涵还可以发现,应用心理硕士的职业指向性比较明显,研究方向立足于实践领域分类,着重培养学生对实践问题的研究,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而应用心理学硕士则直指学科各分支,主要立足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等学科体系,偏重于对学科体系的学术研究。

(二)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目标的比较

应用心理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各职业领域要求、具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心理学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2]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规定学生要全面协调发展,同时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精神,要能够在上述四大研究领域开展应用工作。应用心理学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理论修养,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通晓心理学的应用知识与技术,能在各级科研、教育等部门,以及企业、咨询机构等从事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专门人才。[3]

比较二者的培养目标,我们可以发现,应用心理硕士是为社会各职业领域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满足社会职业领域对心理学应用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心理学硕士主要是为各级科研和教育等部门,以及企业、咨询机构等培养从事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专门人才。这些在对二者的具体要求中都有体现。应用心理硕士要求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具备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某一领域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心理学硕士则要求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综观二者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我们发现,应用心理硕士着眼于为社会各职业领域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心理学硕士着眼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科研型人才。

(三)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课程设置的比较

西南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课程设置采用的是必修-选修-必修环节这样的课程体系(如表1)。攻读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在两年内应修总学分不得低于30学分,其中必修不少于18学分,专业实践实习不少于4学分,选修课程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分成几类相对独立的模块,可以根据课程模块来进行选择,选修最少不低于8学分。攻读应用心理学硕士则要求应修学分不少于34学分,其中必修26学分,选修8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