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实验室生物安全概念

实验室生物安全概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5 16:03:43

实验室生物安全概念

篇(1)

[摘要] 通过对生物安全的概念、生物安全医学教育的国内外形势、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的医学实验条件及开展生物安全教育的方法等因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开展医学高职高专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的必要性,以期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的合格的基层医务人员。

[关键词] 医学;高职高专;生物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a)-114-02

An urgent need for biosafety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and junior college

LI Bing-xue, WANG Feng, WU Li-yuan, YE Ji-yun

(Yunnan Medical College, Kunming 65003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the biosafety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and junior college for the students who will become qualified primary care physicians.The proof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biosafety,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e medicical experiment conditions and enducation methods.

[Key words] Medicin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and junior college; Biosafety education

2003年发生SARS的暴发流行,尤其是2003年年底至2004年年初在新加坡、台湾和北京相继发生SARS病毒实验室感染事件之后,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在全球日益受到重视,临床医护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病原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医学专科院校的学生具备接触细菌、病毒和真菌等生物因子的机会,可是医学专科院校的学生首先在生源质量上弱于本科院校,其次这些学生从未接触过具有一定传染性的病原生物,如果不重视生物安全教育,那将为某些致病因子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埋下安全隐患。因此,应该重视开展医学专科学生生物安全教育。

1 生物安全的概念

生物安全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生物安全大致分为3个方面:①人类健康安全;②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安全;③与人类生存有关的环境生物安全,它涉及医学、环境保护、动植物保护、农林业等多个学科和领域。狭义生物安全是指防范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即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可能构成危险或潜在风险。在医学领域内,生物安全特指对病原微生物的安全防护与管理,其主要目的是防止与病原微生物接触的相关人员感染,或意外泄漏导致环境污染和疫病的传播。近年来国际社会又把生物安全提升到生物安全保障的概念,即单位和个人为防止病原体或毒素丢失、被窃、滥用、转移或有意释放而采取的安全措施,以避免因微生物资源的不当使用而危害公共卫生[1]。从这个意义上说,生物安全在维护国家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生物安全教育的国内外形势

2.1生物安全教育国际形势

自从国际上发生“炭疽粉末邮件事件”,我国暴发SARS和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北京发生SARS 冠状病毒感染事件以来,全球对生物安全达到空前的关注。近年来,国际上把生物安全提升到生物安全保障的水平。生物安全问题引起了国内外政府、社会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它与国家安全、金融安全和信息安全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国际国内已制定了一些相关的生物安全法规标准,主要针对从事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专业的人员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可是至今为止,针对医学院校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工作在国际上无广泛性的开展。

2.2生物安全教育国内形势

2.2.1我国基层医务人员生物安全意识有待提高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的基层医务人员对感染的危险因素、生物安全防护的概念、检验科和手术室属于几级生物安全防护、标准预防概念、哪些工作可产生气溶胶、哪些工作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等知晓率较低[2]。这一现状令人忧心忡忡。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拥有全国人口70%的农村基层仅占有20%的卫生资源,这使得基层医务人员成为了接触最广大患者的医疗工作群体。因而,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对保障我国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在SARS发生后,国家也进一步提出应加强基层医疗队伍的生物安全意识的教育,不仅有助于消除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造成的安全隐患,也有助于避免病原微生物的不当处理危及国家公共安全[3]。要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从利用教育资源、节约教育成本的角度出发,最好的教育场所是学校,最佳的教育群体是学生。医学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就是为基层培养人才,因此,开展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生物安全教育不仅是提高基层医疗队伍的生物安全意识的一条捷径,也是符合国家医疗现状需求的。

2.2.2我国生物安全教育不容乐观近几年,国内生物安全教育工作的境况是:社会关注度高涨,但具体实施的部门却寥寥无几。生物安全教育以前只针对研究生,自2005年开始才有少量高校针对本科生。目前,有中科院部分单位招收生物安全研究生。北京大学医学部仅面对研究生开设《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与法规》课程。湖南大学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和南京大学设立生物安全本科专业[4]。但国内尚未见在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中设立生物安全专业及开设生物安全课程的报道。

3 医学高职高专开展生物安全教育条件亟待加强

3.1医学高职高专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硬件设备落后

在医学方面,病原生物实验室与生物安全之间关系最为密切,它是研究和实验与疾病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场所。在WHO的分类法中,高等医学院校微生物教学危险级别属Ⅰ级,生物安全级别属Ⅰ级,操作系统为GMT开放性实验工作台(Guidlin of Microorganisms Tast),对人危害相对较低[5]。但随着各高校的连年扩招,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医学院校的实验教学设施和管理相对滞后,实验室生物防护设备条件不佳,从未接触过病原微生物学的学生又缺乏无菌观念和基本的安全防护意识,安全隐患日益突出。为了保证医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科研或承担临床工作后生物安全意识的牢固树立,必须加强在校学生生物安全教育工作。医学院校应该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要求,及时更新和添加实验设备和生物安全防护设施,从硬件上杜绝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3.2医学高职高专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软件滞后

很多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由于教育理念落后及知识来源的匮乏,目前仍然在沿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实验室规章管理制度,没有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及时地进行修改和补充,缺乏健全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使实验室工作人员容易遭受生物因子的危害。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国家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组织相关教师、实验室工作人员、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和贯彻,从管理软件上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做到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

4 医学高职高专生物安全教育法探索

4.1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内容贯穿于病原微生物教学

病原微生物是每个医学生的必修课,它主要介绍与疾病有关的各种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与真菌等),也涉及到很多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如:医院感染的概念、消毒与灭菌、病原微生物标本的处理等。因而,进行本门实验课的学生具备接触病原微生物的机会。这既有利也有弊,利的一方面是可增强学生对病原微生物与疾病关系的理解,体会到生物安全知识对于生命与健康的重要性;弊的一方面是存在生物安全隐患。因此,将生物安全的内容贯穿于整个病原微生物的教学中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学生对生物安全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并且通过实验过程,学生可亲身体会到掌握生物安全知识的重要性。

4.2在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学专业中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

预防医学专业和医学检验学专业的学生很大部分将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生物医学实验室、临床检验科室工作,生物安全知识对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加之,生物安全问题涵盖面大、知识点多,仅仅通过病原生物课的学习或者几堂课的讲座,还远远不能满足这两个专业学习的需求。因此,在这两个专业中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非常必要。

4.3加强临床实习学生生物安全知识教育

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之前,可通过临床生物安全知识系列讲座、小册子、印刷品、墙报等方式对学生再次加强教育,切实强化生物安全意识,让广大的实习同学不管在实习中还是将来走进工作岗位后都能够成为既懂临床知识,又懂医学生物安全的合格人才。

总之,为了与国际接轨,紧跟时代步伐,不落后于国际国内社会对生物安全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为了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的合格的医务人员,确保个人安全与公共卫生安全,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开展医学高职高专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鞠晓红,时文艳,陈爽.高等院校病原生物的管理与安全防护[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7,2(4):317-318.

[2]张晨光,贺志安,申海玲.基层医务人员生物安全防护的现状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5):2921-2922.

[3]Zieliniska-Jankiewicz K, Kozajda A, Szadkowska-Stanczyk I. Protection of hospital workers from risk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biological agents[J].Med Pr,2005,56 (5): 367-373.

[4]赵卫,朱利,黎诚耀.预防医学生亟需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3):567.

篇(2)

【关键词】 洁净室;洁净度

在医学院校不管是教学还是科研工作洁净室是必备的实验条件之一。其中实验教师以及研究生更是使用洁净室的主力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很多教师和研究生对如何正确使用洁净室还存在很多误区, 本文将从洁净室的概念、要求、监测方法、使用注意点几个方面综合阐述如何正确使用洁净室。

1 什么是洁净室

首先高校师生对洁净室的概念存在误区, 大部分师生都称之为无菌室, 事实上绝对无菌的空间是很难获得的, 更专业的称呼如题名应该叫 “洁净室”[1]。那什么样的空间可以称之为“洁净室”呢?以下从概念、状态、气流形式、分级几个方面来阐述。同时引申一个问题, 洁净到什么样的程度才可以符合实验要求?

概念:对尘粒及微生物污染规定需进行环境控制的房间和区域, 其建筑结构、装备及其使用均具有减少对该区域污染的介入、产生和滞留的功能[2]。其他相关参数如温度、湿度、压力也有必要控制。

状态:静态 (at-rest)指净化空气调节系统已安装完毕且功能完备的情况下, 洁净室内工作人员撤离现场并经过20 min自净后的状态。动态(operational)指洁净室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设备正常运行, 并且有指定的人员按照规范操作。对于高校师生来讲更应该关注动态的监测结果。

气流形式:单向流(unidirectional airflow):沿单一方向呈平行流线并且与气流方向垂直的断面上风速均匀的气流。与水平面垂直的叫垂直单向流(vertical unidirectional airflow), 与水平面平行的叫水平单向流(horizontal unidirectional airflow)。非单向流(non-unidirectional airflow):具有多个通路循环特性或气流方向不平行的气流。高校实验用洁净室由于面积比较小, 一般都是垂直单向流设计的。

2 洁净室的要求

洁净室等级:洁净度 (cleanliness)是指洁净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或等于某一粒径悬浮粒子的统计数量来区分的洁净程度[3]。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规定, 分级见表1。

医学院校的洁净室大都进行生物实验, 所以还应当关注环境的微生物状况。要求见表2。

根据《中国药典》(2010)规定, 无菌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 10000 级, 局部洁净度 100 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或隔离系统中进行, 对于医学院校的生物实验, 如无特殊规定也都按这个要求, 也就是通常所见10000级实验室套100级超净台的设计[4]。以下着重阐述高校使用率最高的10000级实验室套100级超净台的洁净室的监测和使用。判定10000级洁净室及100级超净工作台是否有效运行应该分别按照表1、表2的C级和A级执行。

3 洁净室的监测

洁净室需要控管的项目包括温度、湿度、静压差、风速、微粒、浮游菌、沉降菌, 当然在设计之初还有噪音、光照度、安全、节能等方面的考虑。对于使用者来说使用过程中学会日常监测非常重要, 这是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前提之一, 也有利于在出现异常数据时排查原因。

温度、湿度、静压差、风速是预测试指标, 只有这些指标都在规定范围内, 后续3个主测试指标的监测才有意义。温湿度要求使用者可以自己把握, 如无特殊要求时, 温度在18~26℃, 相对湿度在45%~65%为宜。洁净室与非洁净室之间的静压差应>10 Pa;相邻不同洁净级别的洁净室之间的压差应>0.5 Pa;洁净区与室外压差应>12 Pa。单向流净室实测室内平均风速应大于设计风速, 但不应超过15%。以上测试可以通过温湿度仪、微压计、风速仪来完成。

悬浮粒子测试可以通过微粒计数仪来完成。监测时首先用面积开根号的方法确定最少采样点数目, 学校生物实验室都比较小, 一般每间3~4个点就够了, 采样时需注意采样点在室内均匀分布并尽量避开回风口, 采样管口应正对气流方向, 高度约离地80 cm, 测试人员应在采样口的下风侧, 并尽量减少活动。为保证仪器下次能正常使用, 采样完毕一定启动仪器的自净程序。

浮游菌、沉降菌的采样方法及注意事项同悬浮粒子, 分别通过浮游菌采样仪及带有微生物培养基的平皿来完成。培养皿在用于检测时, 为避免培养皿运输或搬运过程造成的影响, 宜同时进行阴性对照试验, 每次或每个区域取1个对照皿, 与采样皿同法操作但不需暴露采样, 然后与采样后的培养皿一起放入培养箱内培养, 结果应无菌落生长。

至于以上指标的监测频率除沉降菌外使用者可以自己把握, 洁净室启用之初应每周监测, 如果数据稳定, 适当延长周期, 但建议至少每3个月监测1次。每次实验时超净台及洁净室内都应当放置沉降菌平板, 相当于一个实验环境的阴性对照, 而对于微生物实验, 尤其是细菌总数, 只有在监测数据符合对应等级的洁净室要求时数据才有效。

4 使用洁净室的注意事项

严格控制进出洁净室的人员, 最好门径管理, 只有有实验需求的师生方可进入, 谢绝一切不必要的参观。进出实验室严格按照设计路径。

使用洁净室之前先打开净化空气调节系统和紫外灯, 至少运行30 min;实验相关物品经传递窗紫外灯照射30 min后进入实验室, 物品准备齐全, 避免实验过程中反复进出实验室增加污染几率;进入洁净室必须换鞋、更衣、带好口罩帽子, 帽子必须将头发全部遮住, 然后风淋进入缓冲区, 最后进入实验室。值得一提的是, 使用者如果患有呼吸道疾病或皮肤疾病尽量不要进入洁净室, 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 避免喧哗、吵闹, 更不能饮水, 吃东西, 与实验不相关的东西不得带入实验室。

实验结束彻底清洁消毒, 紫外灯消毒30 mim。师生们需要注意的是紫外灯使用是有寿命的, 做好紫外灯使用记录, 如果有紫外灯强度计日常监测那就更好了。

5 讨论

不管是科研还是教学, 实验数据的真实性一直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在洁净室完成的生物实验一旦污染自然前功尽弃, 对于微生物实验来说, 还可能造成严重的结果偏离, 影响教学科研质量, 更让很多老师及在校研究生的辛勤劳动付之东流。

工作中发现高校师生使用洁净室时主要存在的不足是:使用不规范, 维护不重视, 日常不监测。虽然大部分师生在实验中很注意无菌操作, 但由于忽视了实验操作所在的大环境, 实验污染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所以医学院校的师生还是很有必要进行洁净室概念、要求、监测方法、使用注意事项的宣传, 建议建立使用洁净室的标准作业指导书, 洁净室专人管理, 配备温湿度仪、微压计、风速仪、微粒计数仪、浮游菌采样仪、紫外灯强度计、微生物培养箱等必要的监测仪器, 数据有问题时及时报修, 必要时暂停使用, 保证师生在一个安全有效的实验环境下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勇. 浅淡净化空调系统设计在医院手术室应用. 时代金融, 2013(06):292.

[2] 谢天. 高效多功能空气净化设备的实验研究及在医院环境中的使用评价. 中南大学. 2011:13-14.

[3] 张盼盼. 洁净室智能控制研究与应用. 天津理工大学, 2013: 29-30

篇(3)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实验室安全;潜在风险;分析;对策研究

Analyze and countermeasure on potential risks and issu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 Cui'e, Wang Shiqiang, Wang Ping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Abstract: Laboratory safe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facing the serious challenge from outer environment to interior climate. In laboratory’s management, there are some issues in universities that seem as lagging notion, lacking of cultural training, being in the stage of lower development and being unclear of subject of liability. Analyze those problems and provid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boratory safety; potential risks; analyze; countermeasure

在全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近十五年,高校管理包括实验室安全管理发展是滞后的,面临着以下严峻的挑战。(1)高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冲击;(2)“重建设、轻管理”仍然在影响办学[1];(3)实验室开放规模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4)实验室的安全设施相对投入不足;(5)环保对实验室管理提出越来越高要求;(6)教学计划调整,课时被压缩,实验安全知识成为课后的自修内容;(7)人的不安全行为因素占据巨大比例,而且比例还将会扩大;(8)师生的安全诉求明显增高。

因此,理工类高校要想彻底改变实验室安全工作“说起来确实重要、忙起来可以不要、干起来要往后靠、出事才知真重要”的被动局面,需要从实验室安全观念、安全文化、安全发展阶段和现状等方面仔细分析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并找出相应对策。

1 探讨经典的实验室安全观念

1.1 大多数师生的实验室安全观念是“不出事就是安全”

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同时也无量化产出。面对危险的仪器或化学药品,如果管理规范、操作得当它就是安全的;面对常规的仪器,如果操作不当、管理不规范它也会很危险。安全无量化产出。如在学校保卫处的工作计划里将火灾计划控制在3次以内是不符合常理的说法。安全事故不能被量化,其数据只能用作事后统计和分析。因此,模糊的“不出事就是安全”的安全观念在高校实验室有着广泛的生存空间。

1.2 管理人员的观念是“投入越多越安全”

1.2.1 硬件投资与安全的关系

西方发达国家因人工贵和赔偿高而倾向于用高级安全设备来解决实验室安全问题,而在现阶段中国高校还只能依靠人养成安全习惯和用人来值守解决实验室安全问题。有实验室由于硬件建设到位保障了实验室安全,也有由于管理到位而保障了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硬件的好坏也具有相对性,其更新更是永无止境。

1.2.2 事后赔偿与安全的关系

实验室安全事故特别是人身安全事故发生以后,高校在现实条件下唯一的选择就是赔偿。2009年浙江某高校因实验室事故导致1名博士研究生中毒死亡,学校赔偿了100多万元人民币,这些钱本可以用于改善实验室安全条件。如果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以此类事件为切入点,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高校实验室安全大检查和整改,将能整体提高全国高校的实验室安全水平。

1.3 事故发生人的观念是“这事纯属偶然”

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它的偶然因素,但如果一系列偶然因素串联“成功”,将会共同导致事故的必然发生。很多高校在其发展历史上没有发生过重大的实验室安全事故,但如果不能正确地看待实验室安全管理正面临的挑战,明天的实验室安全将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2 明确实验室安全文化的概念和作用

实验室安全文化是高等学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践中,经过长期积淀、不断总结完善形成的由学校决策层倡导、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并与学校文化有机融合的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和行为准则,是师生员工在校园中对安全的意识、观念、态度、素养和能力等的综合[2]。

其作用是要从观念、道德、态度、情感和品行等方面影响师生员工,帮助树立“安全第一”和“以人为本”的安全价值观,形成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理念,提高安全素养,加强安全责任心和使命感,最终使其行为自觉满足安全健康的要求,达到实现根本安全的目标。实验室安全文化的形成,体现学校核心价值观,从而收获核心竞争力。

3 实验室安全的发展阶段划分

3.1 要我安全阶段

学校希望师生在实验室健康、安全地工作和学习。如果发生不测,造成人身伤害,轻则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科研秩序,重则影响社会安全。同时,作为学校也有责任和义务为师生员工提供安全保障。国家和相关职能部门也颁发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多部法律和法规来保障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实验室安全作为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也参照上述法律和法规制定了自己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实验室工作,为师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实验环境。

3.2 我要安全

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即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5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安全需求是指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中国现正处于奔小康发展阶段,安全需要处于上升通道。作为在知识分子高度集中的高校实验室工作和学习的师生对安全的诉求有理由走在时代的前列。

3.3 我会安全

有了要我安全的物质和制度保障,有了我要安全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接下来就进入我会安全发展时期。当然,人不能脱离社会和他所处的环境,在实验室我会安全也受制于外部环境和周围人的安全意识和行为。

3.4 大家安全

由于实验室安全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每个人都有了我要安全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才会营造出大家安全的和谐局面,最终达到实验室安全的目标。

4 理工类高校的实验室特点和安全管理现状

4.1 实验室的特点

(1)种类繁多。包括化学、材料、生物、医学、辐射、机械、电子电力、能源等。

(2)分布广泛。一般除行政楼、教学楼外每个大楼都有,且部分行政办公、研究生自修室混在一起。

(3)实验室主体以学生为主,流动性大,新老交替一直在进行着,实验室安全教育和管理难度较大。

(4)设备密集,风险程度增高。随着高校教学、科研事业的迅猛发展,实验室正在向技术、知识和设备密集的综合型教学科研基地发展。实验室要使用各种化学药品、易燃易爆物品、剧毒物品、放射性物品和生物实验品,有些实验需要高温、高压、超低温、强磁、真空、微波辐射、高电压或高转速等特殊环境和条件,由此还引起危险化学品安全贮运、实验室使用、实验室排污(废气、废液、固废、噪声、辐射)与处置系统等一系列安全与环保问题[1]。

4.2 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

(1)教育培训不规范、管理难。大多数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体制不完善,缺乏通识层面的培训和具有实验室自己特色的专门培训。管理上多数学校只设1个科室或1个专职岗位来开展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管理力度不够,更有涉及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等问题。

(2)师生安全意识较为淡薄。持有或在潜意识里持有“不出事就是安全”观念的师生占绝大多数。例如有的学校在推行铁链固定气瓶时,实验员竟说在墙上钻孔安装铁链破坏了实验室的美观,因此拒绝安装。

(3)安全投入少、设施不完善。绝大多数化学实验室内没有冲淋设备、洗眼器、气瓶柜、急救包和其他劳保用品。

(4)缺乏对实验室进行安全分级。国家有对生物实验室安全分级的具体申报和评审指标,但缺乏对其他实验室的安全分级指导。

(5)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由于领导重视不够、师生安全知识不够,缺乏自主学习的文化氛围、平时养成了不良的习惯、疏忽大意等导致事故时有发生。

(6)缺乏道路识别、标志和图示。在实验大楼内应明确标出实验室的位置及安全通道[3]。

5 应对的策略

管理部门应积极寻求转变,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管理人员也应由纯管理型向专家型转变,实现管理手段的多元化和信息化,从技术、管理和文化三个层面着手,实现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5.1 技术保障

购置安全系数高的设备,配置大型仪器的配套安全设施,配备必要的劳动防护、通风、冲淋和消防设备,及时报废达到报废标准的仪器设备,定期开展有关设备的年检工作,配备齐全化学药品废弃物回收装备和处理设备等,从技术上保障实验室的安全。

5.2 管理保障

(1)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学校实验室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由学校主管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学院、实验室安全负责人等共同组建。

(2)设立实验室安全检查督导委员会,建立实验室安全检查专家库。聘请校内外有经验的实验室管理专家指导实验室安全检查。

(3)对实验室进行安全分级。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依据化学药品的数量和类型、设备种类进行安全分级,具体分成低度危险、中度危险、相当危险和高度危险4个等级来分级管理。根据其不同的分级对其实行不同的检查标准和手段,做到重点部位重点检查。

(4)规范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建立例行检查、不定期抽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立体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

(5)逐步在师生中全面推广实验室安全考试和培训,严格实施实验室准入制度。

5.3 文化保障

(1)与保卫处加强实验大楼火灾逃生演练和化学试剂泄露救助演练等活动。

(2)实验室安全培训和考试的教材建设。可配合实验室安全考试系统运行和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建立,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编写实验室安全教育教材和《实验室安全手册》。

(3)举办系列图片展。收集全球高校实验室安全方面的信息和案例,定期举办实验室不安全操作图片展、实验室不安全因素图片展和实验室安全事故图片展,警示师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4)举办多形式的实验室安全活动。开展诸如安全咨询日活动、安全报刊设计、安全知识竞赛、安全讲座、安全标语口号征集、实验室安全志愿者等让广大师生易于接受的安全活动,增强师生参与的热情和成就感,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提高安全活动在建设实验室安全文化过程中的效果。

(5)在结构复杂的实验室大楼各楼层设计和悬挂道路识别、标志和图示。

6 结束语

随着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的进步,“大安全”意识的深入人心,各种保障措施的落实到位,实验室安全也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阮慧,项晓慧,李五一.美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给我们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0:4-8.

[2] 范强锐,赵平.以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实验室安全工作水平[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0:139-143.

篇(4)

1.倡导绿色化学,激发学习兴趣

倡导绿色化学是全新的化学教学理念。其内涵是在化工生产与反应过程中,保持清洁生产,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那么关键之处就在于把污染消灭在源头,让整个合成过程与生产工艺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符合绿色化学的概念。绿色化学理念反映了当今世界化学这门学科发展的最新方向,它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化学教学氛围,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化学研究理念。例如:当今全球发生的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坏以及土壤流失等环境问题,给人类生存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方面的危机。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认识,让学生明白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大力保护环境。同时,教学中渗透绿色环保理念在实际中的应用。面对环境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危机,我们应该怎样防治大气污染?我们如何去控制温室效应?人类怎样保护大气中的臭氧层?等等。这样,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绿色化学理念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大大增强学生学好化学这门学科的自信心。

2.正确理解概念,强化探究意识

化学学科中概念是经过严密的科学定义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概念的实质,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化学概念,强化对概念的形成过程的认识。例如:化学键的定义是相邻的“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我们怎样理解这种相互作用呢?经过大家的共同探究,得出这样的结论:①有别于范德瓦耳斯力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②它不仅是指原子核与核外电子间的相互引力,还指原子核与原子核、核外电子与核外电子间的排斥力。这样,通过对化学键概念实质的分析,学生就能正确的区分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还有像苯的同系物、

芳香烃、芳香族化合物这三个概念,这三种物质的共性是结构中都含有苯环这种元素,它们的区别就在于苯的同系物有一个通式 CnH2n-6的限定,芳香烃是受“烃”的范畴束缚,而芳香族化合物却没有这些限制。这样,通过抓住概念中的实质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学生就能对定义的严密性有明确的认识。所以,正确的理解化学中的概念必须要建立在对概念的定义作深入剖析的基础之上。

3.发挥实验作用,全面认识物质性质

加强实验教学也是新课改倡导的理念。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正确地认识化学规律,实验中我们不能拘泥于课本内容的安排,应该大胆创新,努力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在学习过氧化钠常用作呼吸面具或作为潜水艇的供氧剂时,就用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实验时学生首先用空心玻璃管对着裹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团吹气,棉花很快燃烧。有学生认为:吹出来的气体中有较多的水分。那么到底是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还是水与过氧化钠反应呢?于是我们用启普发生器来制取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中也带有氯化氢与水分。于是继续讨论怎样除去这两种杂质?应该先除什么再除什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在除去氯化氢这种杂质后分别把干燥的二氧化碳与湿润的二氧化碳通到过氧化钠上进行对比。这样就很容易发现:干燥的二氧化碳棉花很难着火。于是,我们换了另一种装置进行试验。这样,这个实验终于成功了。通过对这个实验的设计,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选择与组装仪器,还学会了气体除杂的方法。

4.培养思维方式,

接受智力挑战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被大多教师接受。但是真正的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能够进行及时的转变观念,学生在学习中需求是否真正地被教师重视,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应多想想学生都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我该怎么教。例如:在教学制取Fe(OH)2这个实验时,除了按照课本中要求准备好实验仪器与药品外,还给每组学生的实验桌上放了一支长滴管与一瓶植物油。在实验开始时,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按照要求的操作程序进行:首先把NaOH溶液滴入盛有FeCl2溶液的试管中。在氧气的氧化作用下,生成了灰绿色的沉淀物,这与课本中所说的生成物Fe(OH)2沉淀不同。学生表示这怎么可能,难道是课本弄错了吗?但是有一组学生在得到灰绿色的沉淀后,又使用长滴管吸取NaOH溶液,并把长滴管伸入到FeCl2溶液中,把NaOH溶液挤出,于是就得到了灰白色沉淀。但很快又变成灰绿色沉淀,接着,他们继续观察实验仪器与药品,改用花生油进行试验,这下实验就成功了。在这样的试验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智力受到了挑战。

总之,化学教师要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唯有这样,化学新课标才会真正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篇(5)

关键词:虚拟技术 EDA VM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8-0042-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技术已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虚拟技术已经广泛深入生活,在教学、科研、卫生、军事等领域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新环境。

1 虚拟技术的概念

虚拟技术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我国著名院士汪成为教授把虚拟技术看作人类认识世界的帮手,认为虚拟技术是“在计算机软硬件及各种传感器(如高性能计算机、图形图像生成系统,以及特制服装、特制手套、特别眼镜等)的支持下生成一个逼真的、三维的,具有一定的视、听、触、嗅等感知能力的环境,使用户在这些软硬件设备的支持下,能以简捷、自然的方法与这一由计算机所生成的‘虚拟’的世界中对象进行交互作用。它是现代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立体影像、立体声响、测童控制、模拟仿真等技术综合集成的成果。目的是建立起一个更为和谐的人工环境”[1]。

而从工程角度定义的话,虚拟技术可看作为通过使用下列一个或几个概念或方法:硬件和软件分区,分时,部分或全部的硬件仿真、模拟,提供服务质量(QoS)等,把计算机资源分成多个执行环境的系统框架和方法论[2]。

上世纪60年代末期,IBM在其7044机上首次实现虚拟技术(IBM M44/44X Project)[3]。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虚拟技术成为重要的研究手段广泛应用于各学科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中。随着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交叉、综合的程度越来越高,在以物联网络和嵌入式系统为技术发展方向的现代电子技术中,虚拟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2 虚拟技术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

电子技术中,虚拟技术的应用可概括为三个方向:一是集成了大量虚拟仪器的软件包的应用,通常称之为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二是虚拟硬件技术,即借助于图形图像、仿真和虚拟现实等一切可用的技术,在计算机上虚拟出一个与实际硬件功能相近,且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也相近的虚拟实验环境;三是VM(Virtual Machine,虚拟机)技术的应用,比如VMware虚拟机等。

2.1 EDA技术的应用

EDA技术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的概念发展而来的。利用EDA工具,电子设计师从概念、算法、协议开始设计电子系统,从电路设计、性能分析直到IC版图或PCB版图生成的全过程均可在计算机上自动完成。

作为现代电子系统设计的主导技术,EDA具有两个明显特征:即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设计和自顶向下(Top-down)设计。其基本思想是从系统总体要求出发,分为行为描述(Behaviour Description)、寄存器传输级(RTL,Register Transfer Level)描述、逻辑综合(Logic Synthesis)三个层次,将设计内容逐步细化,最后完成整体设计,与传统设计方法比较,这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思想与设计理念。

EDA软件包在电子技术的虚拟实验教学方面体现出了巨大的优势,最重要的是由于其提供了种类齐全、功能强大、界面真实、设置方式真实的虚拟仪器,诸如万用表,示波器,频率计,LED显示等,一些软件诸如NI公司的Multisim,还包括有安捷伦示波器,安捷伦万用表,安捷伦信号发生器,泰克示波器等实际产品的虚拟界面,其操作界面和操作方式完全与实际器件一样。这些虚拟仪器的使用,较大程度增加了学生在虚拟实验过程中的真实感。

目前,EDA技术更多地指数字集成电路的设计自动化,模拟电路以及混合电路设计自动化的发展尚不够成熟。尤其是射频电路设计,因为要涉及到复杂的数学理论,导致其分析过程更加复杂,所以尚没有成熟的设计自动化软件。

2.2 虚拟硬件技术的应用

虚拟硬件技术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则主要体现为虚拟实验室的建设。虚拟实验室的建设目前主要有纯软件仿真形式、可直接操作远程实验室实验过程的虚拟实验室两种形式。

2.2.1 纯软件仿真形式的虚拟实验室

纯软件仿真形式的虚拟实验室是利用仿真软件来模拟实验的全过程,不涉及具体的实验硬件设备,如图1所示。

与单机版的仿真软件相比,这类实验室采用C/S模式,在其服务器上设计并存储进行实验的仿真代码,用户只需在客户端的实验操作界面上操作,即可实时地发送参数信息、接收仿真结果数据。这类虚拟实验室因其实验界面与仿真算法独立,易于设计与实现,方便操作,成为当今虚拟实验室的主流。

2.2.2 直接操作远程实验室实验过程的虚拟实验室

这种虚拟实验室是通过客户端操作直接控制远程实验室的实验设备运行,获取真实实验数据,架构如图2所示。

这类实验通常具有视频和音频反馈,使用者通过计算机可以实时地观察实验地运行,也可以调整实验相应的参数,从而远程操控实验室的实验过程。此类实验形式不但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实验室资源,而且具有很好的实验效果,成为解决远程教育中实验设备紧缺、实验效果难以保证等问题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是目前虚拟实验室研究开发的一个主流方向[4]。

2.3 VM技术的应用

VM技术,是指通过软件模拟的具有完整硬件系统功能的、运行在一个完全隔离环境中的完整计算机系统。

利用VM技术,能够在一台真实的计算机上虚拟出多台计算机,还可以同时运行两个或更多的操作系统,比如运行DOS、各个版本的Windows、各个版本的Linux、BeOS、Mac OS等等。虚拟机具有跨平台性,装载在硬件平台上的虚拟机,它和宿主机好像是连接在同一个网络中一样。用户通过虚拟机提供的标准接口访问异构资源,而标准接口的具体实现由各异构资源提供者负责落实,因此用户感觉不到请求资源的异构性。Java VM和PVM是比较成功的采用虚拟机技术实现跨平台、屏蔽异构性的典型例子[5]。

随着物联网络和嵌入式系统的快速发展,现代电子技术已经进入了物物互联的时代。而在物联网络和嵌入式系统中,无处不存在资源异构的问题,如硬件平台的异构,基础操作系统的异构,数据库的异构,通信网络的异构,以及应用程序的异构等等[5]。

这些异构的问题,使得VM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物联网络和嵌入式系统中。它可利用如JVM技术将不同平台、不同接口标准,不同通信网络协议之间的异构性进行屏蔽[5],使得物物互联成为现实。

在电子技术的应用中,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虚拟机软件主要是VMware公司免费提供给用户的VMware Player,该公司还有VMware Workstation等丰富的虚拟化产品[6]。其他还有诸如微软的Virtual Box和Virtual PC,以及由我国自己设计的VMlite,它们都能在Windows系统上虚拟出多个计算机。

3 虚拟技术对电子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虚拟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研究和发展都十分迅速,结合虚拟技术在电子技术三个方向的应用,其重要意义可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虚拟技术给电子技术的工程实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传统电子系统的设计方法,主要基于自底向上的设计思想,设计人员必须利用底层功能模块的组装,才能构成较复杂系统的设计,系统调试难度高,设计效率低,设计周期较长。但EDA技术的出现,特别是自顶向下的设计思想,极大的提高了电子系统设计的效率,缩短了设计周期,使得电子设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第二,虚拟技术给电子技术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传统电子技术的教学是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开进行的,由于电子技术的实践性强,人为地把完整的教学过程分离成了两个环节,极大地破坏了教学完整性。而EDA软件或虚拟实验系统,通过计算机把教学内容、实验设备、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等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还原了一个完整的课堂,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虚拟技术给电子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实际问题。

随着物联网和嵌入式系统的发展,传统电子技术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制约,一些诸如通信协议异构、数据格式异构等问题,给电子技术设计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而虚拟技术的出现,给电子技术解决上述困难提供了最为有利的帮助,使得电子设计人员更为专注电子技术本身的功能实现。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李学杰.虚拟技术研究和实现[J].电子测量技术,2007.

[3]BELADY L.A study of replacement algorithm for virtual storage computers[J].IBM system Journal.1966,5(2):78-101.

[4]潘新民.计算机通信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煤矿;地下开采;空间概念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1010504

收稿日期:20100820

基金项目:2009年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教研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成云海,(1970-),男,山东新泰人,副教授,硕导,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岩层运动与矿山压力控制。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patial concept of

underground mining for mining engineering students

CHENG Yun-hai1,2,BAO Ming1,2

(1. School of Mining and Safety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2. The MOE Key Laboratory of Coalmine Safety and High Efficiency Mining,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adequacies in the cultivation models of coalmine mining engineering students. It introduces a series of cultivation models: the promotion of the joint effects of school, college (department), teachers, students and mines; the improvement of each link of spatial concept of underground mining in the combined teaching methods of experimental classes, theoretic classes and internship. With the emphases of improvement laid on the links of internship and experiment, we are to develop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ies, internship bases and production & learning & research bases, to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methods of on-the-spot internship, and to perfect teaching methods and cultivation models so as to bring students closer to the reality at the scene.

Key words: coal mine; underground mining; spatial concept; cultivation

一、概述

煤矿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地下空间概念是采矿设计的前提,该概念指煤矿井下复杂的采场、巷道、硐室与地质构造的立体相互关系,该空间的运转,为实现矿井采煤掘进、提升运输、供电供水、一通三防等诸多功能提供安全高效服务。

现行培养方法是,通过课堂讲解(辅以PowerPoint、专题短片等演示)-实验室模型观摩

-现场实习-设计应用的四级培养过程。其注重的是学生的采矿理论、采矿生产知识,尤其注重采矿理论如何应用于矿井生产。其知识点较多,涉及通风学、采矿学、提升运输、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采矿机械等,是横向的培养。将各知识点融会应用,即在现场生产的实际应用则是纵向培养,体现在教学方面,主要是采区设计和矿井开拓设计。对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加生产实践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矿井空间概念,进行工程素质的基本训练等起着重要作用,其效果好坏将直接影响上述课

程的学习。由于学生缺乏矿井空间概念,使设计质量不高,与现场实际应用相去甚远,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难点。

因此,大部分学生缺乏宏观与微观统筹的煤矿地下开采空间概念,不能深刻领悟教材,做不出高水平的采区设计和开拓设计,毕业后在生产单位不能迅速适应现场工作,需要2-3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培养地下空间概念[1-5]。

如何引导学生培养地下开采的空间概念,迅速适应工作,是采矿教学亟待研究和现场急需落实的重要教研课题。为解决上面问题,形成有效的培养方式尤其重要[6-9]。

二、地下开采空间概念培养存在问题与改进

矿井空间概念的培养,体现在学校、学院(系)、教师、学生、煤矿五位一体的合力作用,体现在实验课、理论课、实习三大教学环节相结合的教学效果,改进的着力点也主要从存在问题的实习、实验环节入手。

(一) 实验存在问题与改进

1. 存在问题

(1)实践证明,利用采矿实验模型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空间概念的重要方法。

但由于模型是缩小了的现场布置,因此难以让学生培养真正的现场空间感觉,实物同比例模仿现场有一定难度,这也是采矿实验模型教学不足之处。

(2)目前学生上实验观摩课,教育部要求每批学生不超过15人,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量(实验室听课时间和观摩时间)与质(学生观察的细致性、全面性及思考空间布置的依据等)难以保证,由于时间紧凑,工作量大,因而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如清理斜巷和竖井井底到达水平后,还要向下延续20m的竖井,大部分的学生在毕业设计时,都不能理解,重复向教师提问这样的问题。

(3)目前在相关高校都有较为齐备的实验室模型,如焦作的现代化矿井模型,但用过几年后,系统就不能正常运转了,影响教学质量。

2. 改进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利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资助等,进行了如下改进。

(1)建设等比例仿真多功能巷道

2009年,安徽理工大学在地面建设了矿井巷道与生产系统实物模型,如图1所示。

图2为巷道功能设计模块图,包括四个模块,即系统安装、断面形状、

监测系统、支护方式等,还含有交叉点(牛鼻子)、炮眼布置断面、轨道(含车场)等,使巷道断面设计、爆破设计、支护设计及巷道设备设施布置、观测系统等于一体。建立矿山压力地面实时监测系统,将煤矿井下各类巷道在地面建造,并安装机电设备和各种监测信号,形成一个大型实验环境,能完成十几项实验项目。

图2 巷道功能设计

以上对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加生产实践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矿井空间概念、进行工程基本素质的提高等起着重要作用。

(2)加强实验观摩实习的量与质的过程控制

以实验观摩“现代化矿井模型演示系统”为例,按图3对系统进行全面细致的讲解,注重矿井生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合关系。

图3

(3)现有实验室模型完好率的管理完善

及时与厂家联系,对失修损坏模型进行维修;同时积极引进厂家提供的更稳定可靠的模型。

(二)现场实习存在问题与改进

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针对以往存在问题,采取下列措施进行了改进。

1.存在问题

(1)学校方面实习经费不足,在矿上实习时间不足,完不成下井次数;

(2)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相对稳定,但带队年轻实习教师缺乏现场经验,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地下开采空间概念;

(3)实纲已经趋于合理,但对学生的实习成绩考核不到位,仅对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等书面资料做检查,过程细节不便落实,不能有效考核实习效果;

(4)接受实习的单位方面由于安全和生产压力巨大,很难积极配合和协助落实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安排尽量少的下井次数,即使下井也是快速通过,现场讲解少,更谈不上盯班;如果实习地点是普采面,那么综采采煤工艺就得不到实习;

(5)联系实习地点困难,难以安排住宿,甚至将住宿安排在村镇小宾馆,冬天冷,夏天热甚至蚊虫叮咬,学生到了就想返校,影响实习效果;

(6)煤矿技术管理人员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给予充分的协助培养,水平高的工程师工作繁忙,不能给学生讲课,而其他的工程师讲课达不到理想效果,备课不充分,学校和矿方没有给现场讲课的工程师应有的讲课费,靠的是思想觉悟,致使达不到现场实习的预期效果;

(7)有些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实习时间正是补考时间,学生还要忙着补考,或者忙着考公务员、研究生,影响了实习效果。

2. 改进方法

近年来,安徽理工大学以适应煤炭工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针对上述存在的七项问题,进行了如下改进:

(1)学校充分认识到了在现场实习培养空间概念的重要性,优先保障学生实习经费,增加实习补助,2010年增加40%,全部报销路费,改变原来仅在安徽省实习的惯例,可以到省外实习,派出部分学生到波兰交流实习;让学生到地表岩土工程与非煤矿山实习;

同时联系条件好的企业解决学生住宿,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弥补了经费不足的困难;

(2)采矿工程系青年教师轮岗,制定了下实验室计划安排表,提高对矿井相关模型的熟悉程度;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其内容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新教师,迅速提高新教师的业务水平;采矿工程系青年教师利用寒暑假去矿参加生产实习,每年安排1~2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到国外做访问学者1年,数名年轻教师到矿挂职锻炼1年;

(3)学院建立实习检查制度,增加对实习的效果、安全等的管理;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每个教师带10名学生,并定期评选实习、毕业设计先进指导教师。

鼓励本科生学习现场技术,参与科学研究,对发表相关论文的学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奖励1 000元,报销版面费;

(4)对现场企业配合不够到位等难题(问题的4~6条),做法如下: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构建系统的实习教学及管理体系。目前,采矿工程专业已与淮南、淮北、皖北、新集、徐州、大屯、兖州等矿业集团18个生产矿井签订了学生实习相关事宜,建立了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基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地的实习管理制度、考评制度、实习课程设置、实习规范等,构建系统的实习教学及管理体系,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完善和发展采矿工程学科课外实践教学模式,促进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建立产学研基地,一方面,在产学研合作育人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煤炭企业所具备的实习基地资源和设备资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另一方面,可从实习单位选配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对学生实习、实验的指导,并及时向学校提供学生实习、实践的综合情况。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结合煤矿生产的实际问题进行。毕业设计由相关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校的教师共同指导,充分发挥高校外部的教育资源,为提高采矿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环境。

(5)针对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采取的做法是:

在现场工程师上课时,保证学生的听课质量。要求带记录本,对重要的图进行手工绘制,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和积累系统资料的习惯;

由学生来制定下井的具体目标,落实到每一次下井,自己确定下井观察内容;

每个学生分头收集不同的专业资料,形成压力传递机制,让每个学生都要独立考虑、完成属于自己的任务;

每次下井前提出不少于20个问题,提前查资料,在下井前的晚上回答问题,有利于学生下井将书本知识与现场实际生产设计相联系;

按标准评学生作业,实习成绩按优良中差合理分配,认真考核实习质量,使学生自我加压;

实习时让学生总结矿上技术材料,这是学生普遍缺少的技能,同时也正是一项需要培养的重要技能。

(三) 理论教学的完善

理论教学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是空间想象能力不足。为此近年来通过积极建设精品课程和核心课程的纸质、电子教材、讲义、多媒体课件等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注重课堂讲解,以实际工程案例引发学生兴趣,逐步培养了学生从空间角度处理问题的习惯。

另外,加强设计指导,经常与学生探讨一些相关问题,使指导具有针对性。

三、小结

通过完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加快实验室、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建设,有许多学生在省级、国家级刊物发表了高水平的专业文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使学生培养更接近了现场,缩短了学生成才的时间。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地下开采空间概念培养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下一步的工作是:开放模型实验室,反复强化学生的矿井立体概念;建设大型液压加载模拟实验架,提高学生对岩层结构与岩层运动的空间认识;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巷道、采场三维设计技术的发展,进行煤矿井下的立体仿真设计(含动画演示);利用三维数字电影、四维数字电影演示采矿立体系统等让学生对井下实景有真实感受[10,11]。

参考文献:

[1] 桑玉军.煤炭行业紧缺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1):135-137.

[2] 魏希三,熊伟,加雄伟.矿山安全生产培训系统设计[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0,30(2):98-101.

[3] 汪理全,梁学勤,张吉雄. 采矿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1999(1):43-46.

[4] 郭保华.采矿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现状及改革措施[J].陕西煤炭,2007(5):25-27.

[5] 姜福兴.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矿业,2003,12(3):64-65.

[6] 李学华,万志军,朱清.国际性采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09,27(4):67-68.

[7] 邵登陆,岳宗洪.采矿系统工程的发展现状与新趋势[J]. 中国矿业, 2008,17(9):99-102.

[8] 王磊.高校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煤炭经济研究,2010,30(2):92-94.

[9] 何廷峻,汪佑武.高校矿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 (1):103-105.

[10] 夏艳华,白世伟.层状地质体与地下工程开挖三维可视化[J].岩土力学,2004,25(12):76-80.

篇(7)

关键词:普通专科;医学检验;实习生;体会

实习,是医学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过渡时期,是职业道德和技能根基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于普通专科医学检验学生来讲,如何在有限的学习和实习阶段将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操作技能相结合,初次面对病人和就业竞争时如何调整心态、扎实基础和踏实专研,是带教老师应该注意的问题。笔者现将临床检验实习带教过程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一、做好岗前培训工作

实习的岗前培训是学生角色转换的一个必要过程。入科前,向实习生介绍科室概况、人员结构、仪器设备、工作时间等。针对专科学生,合理安排实习内容及转科时间,是提高实习效率、保证实习纪律的前提。由于实习期间学生多,学历不一,专科学生和本科学生、研究生一起实习,在知识上有差距,心理上会有自卑感,带教老师一定要多给予关注和鼓励,认同其优点,使他们建立信心,消除消极心理。对于初次接触病人的专科学生,教师一定要强调以人为本,树立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检验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提出具体要求,建议学生及时复习书本知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适应临床发展,敢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二、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识

生物安全对人体健康影响因素多、作用大,切实关系到每个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目前,普通专科教材对生物安全有关内容讲述较少,实习生的安全意识较淡薄。因此,带教老师必须对专科学生进行医疗安全和生物安全的专门培训,要求实习生遵守实验室的各项安全制度。在进行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材料操作时,应戴一次性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穿隔离服,要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克服侥幸心理,杜绝医源性感染。

三、加强实习生的专业知识学习

专科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比本科学生要基础、浅显些,很多学生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都没有本科生好。笔者在带教提问的过程中发现,专科学生没有完整的知识链,对于很多概念都模糊不清,常不能连贯地推导和分析检验结果。因此,教师必须多和学生交流,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鼓励实习生在课下坚持书本知识的学习。实习过程中,要求他们将所学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在实际操作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专业知识,还应加强新理论、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学习,使得学生的知识水平能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四、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现代医学检验发展快、要求高,检验人员的操作水平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由于普通专科学生在校期间开设的实验项目有限,接触的检验仪器较少,他们的动手能力较差,操作不规范,判断结果不准确。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自动化仪器取代手工操作,使得实习生不再重视手工操作能力的培养,往往学到的只是仪器简单的操作过程。因此,教师在带教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仪器的结构、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外,更应该强调手工检测的重要性,如临床检验显微镜下的细胞识别和微生物检验中的手工操作。各项目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都应详细讲解和示范,为专科实习生在今后的基层医疗单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树立质量控制意识

普通专科医学检验教学大纲中没有开设专门课程学习实验室质量管理,学生对于全面质量控制的意识不强,对于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控操作不够规范。带教老师必须从一开始就让实习生了解质量管理程序,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在实习中,教师言传身教,分别在检验分析前、中、后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亲自示范,讲解其重要性,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于“全面质量控制”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要求实习生参与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的操作及分析,参与室间质量评价,了解其作用和目的,切身体会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综上所述,扎实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有强烈的责任心是我们带教实习的核心内容。专科层次的学生今后学习、进修的空间很大,在实习期间注重自身的医德医风、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带教老师更要重视带教任务,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医疗技术和修养,把实习生培养成为良好的医学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林旭常,张木坤,余小青.医学检验实习生的带教体会[J].黑龙江医学,2012,2(36):142-143.

[2]张云霞,陆海霞.医学实验室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的探讨[J].实用医护杂志,2007,14(06):770-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