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模具设计国家标准

模具设计国家标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7 16:22:07

模具设计国家标准

模具设计国家标准篇(1)

关键词 注塑模具;工期;标准化;自动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42-119-01

随着人类步入21世纪以来,先进的制造技术使得制造业的产品结构以及生产过程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变,模具行业也是如此。模具行业要想适应现代的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将产业的制造工艺、设计技术、生产模式等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根据以往的经验可以知道,质量、成本以及工期是限制注塑模具行业发展的三个重要的方面。而其中对于质量和成本两个方面又和工期紧密相关,缩短工期就能很大程度上减少成本,但是相对来说产品的质量就可能降低,因此工期对于注塑模具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制造业的工期又往往和注塑模具的标准化及自动化设计有关,如果能够实现注塑模具的标准化设计就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如果能够实现注塑模具的自动化设计就能够减少重复性的劳动,明显的提高工作效率,进而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1 注塑模具设计的标准化

1.1 注塑模具标准化的发展

业内人士都知道,凡工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对于标准化工作都非常重视。这不仅因为住宿模具标准化能够确保产品的质量,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的效率和企业的效益。模具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具体执行、模具产品的生产和应用以及对于模具标准的宣传和推广等是模具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内容。我国注塑模具的工作发展相对于其他制造业发达的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加上模具标准化的宣传力度不够,致使我国的模具标准化工作与其他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1.2 注塑模具的标准化设计

本文通过对注塑模具标准化的相关研究进行学习并且根据注塑模具现状对注塑模具的标准化设计提出了以下几点规定。

1)根据公司的实际需求制定统一的模具设计框架,模具配件装配在框架中的位置要形成标准化。

2)通用模架尺寸的标准化.根据产品的类型和尺寸大小制定模架各板的标准尺寸范围,可参考LKM龙记标准模架制定成公司的标准。

3)按成型部分、浇注系统、冷却和加热系统、顶出系统、斜顶机构和滑块机构的分类制定详细的模具结构设计标准。

4)模具配件首选标准件,标准件可以是按公司自己的标准加工成的标准件,也可以是专业模具配件公司(如HASCO、DME、MISUMI、正钢等)生产的标准件。

5)对于结构高度类似的产品,根据产品的外形尺寸建立专用的注塑模具库,以减少模具设计时间,如根据LCD/LED平板电视的寸数建立LCD/LED平板电视面盖和底壳相对应的模具库。

6)制定同步化设计的规则,使得多位工程师在共同设计同一套模具时做到任务清晰,互不干涉。

7)模具设计过程中的辅助设计参照如点、线、平面和曲面要由指定的层关闭和开启,层的名字要统一。

2 注塑模具自动化设计

模具的自动化设计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欧盟在1998和2000年间支持了无纸模具设计和制造这一研究和开发项目,并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接下来将在此基础上对模具的自动化设计进行探讨。

注塑模具设计具有很强的经验性,设计经验在注塑模具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模具企业的自动化设计普遍采用CAD/CAM/CAE技术。利用该技术进行模具设计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2.1 评估与自动报价

报价太高,合同会被能给出更精确报价的竞争厂家夺走。若报价太低,则可能做赔本生意。建立符合公司利益的自动报价系统就可以解决报价不精确和报价时间慢的问题。目前有一定规模的模具公司都建立了模具自动报价系统。

2.2 输入产品模型

研究表明:模具制造厂家需要的原始模型数据不是单一的软件就能完成的,厂家需要的数据是由一些不太流行的软件和专业软件等多种软件产生的原始数据。靠单一的CAD/CAM 软件系统是不现实的,是不能满足产品设计要求的。在市场上购买的转换器是一个比较经济的方法,但是这样的转换器所带的系统大多都只能使用一次,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是很不划算的。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公司会提供在线转换服务。在线转换服务是一种按次付费的服务,使用一次就支付一次服务费用,这样就不用花大量经费购买相关的转换软件。

2.3 完备产品模型

在完成生命周期后,将进入完备产品模型阶段。有时模型中的某些部分设计师有意没有完成,只是设计出足以实现设计产品所需的花样和款式的那部分模型,给生产厂家一个大体的模型,而细节造型部分主要是由模具制造厂家来完成。

2.4 自动产生模具

修整产品模型并确保它能进行流畅的加工造型后,下面即是模具产生阶段。

模具的产生涉及到两个步骤,其一是产生模具的型芯部分(如定模、动模、镶件、斜顶及滑块等);其二是产生模架及其他配件和结构.目前主流的注塑模具设计的设计软件(如Pro/Engineer和UG)都可以通过外挂专用的设计软件和二次开发可基本实现模具的自动产生。

2.5 加工准备

模具零件在正式加工之前都需要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对那些需要休整的部位,加工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加工刀具来进行休整,对于那些不能够用加工刀具进行休整的地方,需要采取更加精密的加工工艺来完成,一般会采用放电加工的方法来进行休整,最后在进行正式加工。

3 结束语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促使注塑模具行业也不断对于自身的制造工艺、设计技术、生产模式等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注塑模具标准化及自动化设计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但是由于时间以及其它各方面的限制,对于注塑模具标准化及自动化设计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入。希望本文的研究对于注塑模具行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化林.基于知识的注塑模具设计若干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6.

[2]张云峰.模具电极CAPP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青岛理工大学,2011.

模具设计国家标准篇(2)

关键词:机械;模具;发展

一、我国模具行业发展快

最近几年来,我国模具行业一直以每年15%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模具行业领头羊,如在汽车覆盖件领域的一汽模具,轮胎领域的巨轮模具,塑料模具领域的海尔,模块标准件领域的圣都等;不少地方出台了扶持当地模具行业发展的政策,如重庆、成都、苏州、大连等地都在建立模具工业园区,改善发展环境,完善模具生产的配套体系。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模具行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巨大了的动力。

中国模具行业的发展在地域分布上存在不平衡性,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快于中西部地区。南方的发展快于北方。模具生产最集中的地区在珠江三角和长江三角地区,其模具产值约占全国产值的三分之二以上。广东是中国现在最主要的模具市场,而且还是中国最大的模具出口与进口省。目前在全国排序前10名的企业中,广东占有5家,世界最大的模架供应商和亚洲最大的模具制造厂都在广东。深圳模具业发展迅猛,已具规模优势,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占广东省模具业的近60%,占全国模具业的近25%,已成为国内模具制造中心。

我国模具市场空间巨大。2006年国内汽车保持15%的增速,销量将达640万辆,汽车零部件的市场比整车还大,为汽车零部件提供装备的模具行业高速发展显而易见。一个型号的汽车所需模具几千副。其中铸造模具数百套。汽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汽车工业重点是发展零部件、经济型轿车和重型汽车,汽车模具作为发展重点,已在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中得到了肯定。2005年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4万亿元,同比增长27%,手机、彩电、计算机等IT产品增速明显,IT模具仍将供不应求。另外,小家电、农用机械、食品机械、新型建材需求量大,因此相关模具行业也将快速发展。

二、我国模具行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模具生产总量虽然已位居世界第三,但设计制造水平在总体上要比德、美等国家落后许多,也比韩国、新加坡等国落后而且国内模具市场过早陷入了价格战的误区,还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尤其缺乏诚信可靠的市场体系。据报道,约有65%的欧洲客户认为中国模具价格虽低但质量存在问题。

1.产品质量不高

我国目前的生产仍以手工为主,举仅质量不稳定、周期长,蔼且工人停业环境差,剃约了我国模具辩更高屡次发展。传统的人工打模和仿型、拷贝型的模具生产方式,让国内的模具始终停留在粗糙的“将就”型层酉。深圳的1000多家模具企韭产品塔中骶档为主,整体技术工艺和设计能力水平不高。附加值很低。没有能力承接一些大型、精密、复杂和长寿命高档模具的太宗订单。

2.标准化水平不高

模具是专用成形工具产黼,虽然个性化强,但也是工业产瑟,所以标准化工作十分重要。摸具标准化工作主簧包括模具技术标准的制订和执行、模具标准件的生产和应用以及有关标准的宣传、贯彻和推广等工作。中国模具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加之宣传、贯拐和推广工作力度小,因此模具标准化落后于生产。更落后于世界上许多工业发达的国家。国外模具发达嗣家,如日本、美国、德黼等,摸其标准化工作已有近100年的历史,模具标准的制订、模具标准件的生产与供应,已形成了完善的体系。模具标准化工作只是扶“全国横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以后的1983年才开始的。目前国内已有约2万家模具生产单位.模具生产有了很大发艘,但与工业生产要求相北,尚很不适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怒模具标准化程度和水平不高。

3.缺迁相关人才

当今世界正进行着新一轮的产业调整,一些摸具产品逐渐向发展中嘲家转移。中国正成为世界模其大国,但我国模具行业人才紧缺成为一个追在眉睫的问题。据统计,我国模具行业目羲扶韭人员宥600多万,但模具设计师仅60万。据劳动部门调查显示.目前企业对模具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北京、广东、浙江等地,模冥设计人员、横具开发人员、模具维修人员等已成为人才市场最紧缺的人才之一,尽管许多企业打出“年薪10万”的招聘启事,但也难以招到合适人才。

模具行业是一个需长期积累经验的行韭,一个模具师傅起码要有2到3年的实践经验,一个精通模具设计的工程师,也要宥5到8年的经验积累。现在的年轻人熊坚持下来磊有所成就豹很步。盘于最初的学习非常枯燥.因此许多初学者常半途而废。此外.我国传统教育方式对模具A才的培养存在不足。一些高校尽管在近年内设立r模其行溉+僵由予受软硬件璇麓限制,培养出的学员实际技能不够。而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模其培训班,由于缺乏规范的职业标准,因此学员质量良莠不齐。

4.受到外资企业的挑战

强前世界捌造业生产基地加速向我国转移。我国制造韭叉难迈向商阶升级发展阶段,对优质精密模具的需求不断上升。国际模具行业巨头继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中国屠,再掀投资热潮,目的正为抢占先机。中国本土模具行业面临国外先进技术与高质量制品的挑战,生存空间受挤压。国际模具工业巨头芬兰贝尔罗擐公司投资兴建的深圳模具制造厂已正式投入生产。这家制造厂完全根据欧美标准建造,首期工程投入人民币6000万元,主要为电信、保健、电子、汽车等行业提供高阶模具产品,同时具备测试及验证能力。2005年5月。日本排名第一的汽车模具制造商富士工业技术株式会社与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共同组建的三井富士汽车模具公司在山东烟台落户;美国科尔亚洲公司也与中国东风汽车模具公司合资建立武汉东风科尔模具标准件公司,科尔亚洲公司占六成三股份。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的机械模具产业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但同时可以看出我国机械模具产业的前景很好,以让会产生很多附加值以及利益。

参考文献:

[1]张克惠,注射模设计.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85~86.

[2]王树勋.模具实用技术综合手册.广州:华南进工大学出版社,1995,12~17.

模具设计国家标准篇(3)

【关键词】幼儿园;建设规模控制;合理分析;

1、幼儿园建设的政策依据及建设标准

国家和地方大力支持幼儿园建设,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幼儿园建设的必要性有所阐述,并明确要加大政府投入,建设一批安全适用的幼儿园。《北京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年―2013年)》提出:“市、区(县)3年投入近50亿元,规划建设并改扩建769所幼儿园,增加学位7.5万个。”《北京市幼儿园、托儿所办园、所条件标准》(京教学前[1996]003号)(以下简称“96标准”)对园(所)工作人员配备、园(所)房舍规划面积定额、玩教具配备、保健室医疗卫生器械配备及办公家具设备配备等五个方面的办园(所)条件标准作了规定,把办园(所)条件分为基本、一般、较高三个层次。“96标准”可作为各级政府和部门举办托幼儿园所,改善办园(所)条件的依据。幼儿园建设得以顺利进行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建设规模要合理,所以对幼儿园建设规模控制合理分析便成为幼儿园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重中之重。

2、幼儿园建设规模控制合理分析

本文以北京的未来科技城第一幼儿园建设工程为例,阐述对幼儿园建设规模控制的合理分析。项目概况:未来科技城第一幼儿园位于昌平区未来科技城南区C-90地块,公办全日制幼儿园,总用地面积5200m2,总建筑面积5236m2。

(1)建设规模预测及合理性分析

建设规模一般是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规定的全部设计生产能力、效益或投资总规模,亦称生产规模。详细来说,主要是包含工程概况的相关数据,比如:建筑面积、层数、层高、结构类型、使用用途、占地面积等。幼儿园建设规模控制合理分析,主要依据幼儿园相关建设标准中各项指标并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对幼儿园建设规模进行测算控制,当设计规模超过了测算规模,就应通过调整并优化设计方案来使建设规模更加合理。

对幼儿园项目进行规模分析主要从办园规模、用地规模、建筑规模等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幼儿园办园规模主要包括幼儿园招收幼儿数和班级规模。招收幼儿数的预测,根据幼儿园所在地相关规划、幼儿园服务范围、当地规划部门对该地区幼儿园招生规模的规划要求等方面综合考虑。例如未来科技城第一幼儿园的办园规模主要依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关于调整未来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批复》(市规函[2011]1213号)、《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市规发[2006]384号)并结合幼儿园的服务人群和数量进行预测的,测算出未来科技城第一幼儿园招生数为360人,每班容纳30人,共设置12个班。设计方案中设置12个班,可容纳幼儿数是360人,与测算规模一致,则设计方案中幼儿园办园规模合理。

2)用地规模预测包括总用地规模测算和室外活动场地规模测算,预测依据为当地的幼儿园建设标准。当设计方案中用地规模不高于测算值即为合理,若高于测算值,则设计方案应进一步优化。例如北京地区的“96标准”中“一般标准”建设用地定额为生均面积14m2,其中室外活动场地生均面积4m2;“较高标准”用地规模定额标准为生均面积15m2,其中室外活动场地生均面积5m2。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关于调整未来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批复》(市规函[2011]1213号)中对未来科技城第一幼儿园规划用地面积是5200m2,生均面积14.44m2,介于一般标准和较高标准之间,但通过方案设计的优化,可实现“较高标准”的设计要求;室外庭院设置活动场地共计1800m2、每生5m2,符合“较高标准”设计要求。因此用地规模基本合理。

3)建筑规模的测算及合理性分析主要依据为当地的幼儿园建设标准及幼儿园本身的实际需求,包括对当地幼儿园建设标准范围内、外(简称为“标准内”、“标准外”)的建设规模进行测算分析。

在幼儿园建设标准中,建筑面积是根据使用面积除以换算系数得来的,每个功能用房使用面积有标准量,方案设计中幼儿园的“标准内”用房使用面积不应超过这个标准量,但根据幼儿园本身的实际需求或是某些特殊原因超过标准量也是可以的。例如,根据北京地区的“96标准”中“较高标准”测算出:“12班”使用面积是2441m2,综合面积系数为0.63,建筑面积是3873m2;未来科技城第一幼儿园方案设计中“标准内”功能用房的使用面积总计2441m2,建筑面积为3873m2,不高于测算的建筑规模,则方案设计中建筑规模合理。

“标准外”用房建筑规模可依据幼儿园其他的相关的标准、规范、国内某些起示范作用的幼儿园对此类用房的设置标准、地方规划部门对具体幼儿园的用房规模的相关说明等来进行测算及合理性分析,某些用房也可根据幼儿园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例如,未来科技城第一幼儿园“标准外”用房中“洗衣房建筑面积24m2,洗衣房使用面积为16.8m2”,在《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 39-87)中“大型规模”可设置洗衣房最小使用面积15m2,则方案中对洗衣房的设置合理;“标准外”用房中设置了“专用教室”,北京师范大学与国际接轨创办示范幼儿园的标准模式之一是设置不同功能的专业教室,未来科技城第一幼儿园延续北京师范大学建园标准和教育模式,所以未来科技城第一幼儿园设置“专用教室”合理;“标准外”用房中设置“配电室和消防控制室”,配电室是和消防控制室是幼儿园必备的功能用房,所以方案中对配电室和消防控制室的设置是合理的。

3、结 语

目前,大多数幼儿园建设项目的通常是根据业主要求进行方案设计,在设计时忽略了对建设规模的预测,从而出现了设计规模超过标准规定、功能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在方案设计时对建设规模进行预测是避免这些问题出现的有效途径。本文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幼儿园建设规模进行控制分析,促进设计方案进一步优化调整,使幼儿园建设规模更加合理,希望这种分析方法对其他幼儿园建设项目建设规模控制的合理分析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考试教材编写委员会《工程咨询概论》(2012年版)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2年;

[3]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

模具设计国家标准篇(4)

关键词 国际化 教学模式 互换性 标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7.046

0引言

在现代化的机械工业中,首先要求机械零件具有互换性,从而才有可能将一台机器中的成千上万个零件、部件,分散到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车间、工厂进行高效率专业化生产,然后再集中到一个工厂进行装配。因此,零、部件的互换性为生产的专业化创造了条件,不但促进了自动化装配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并提高产品质量。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作为高等院校机械类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包含几何公差和误差检测两大方面,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等密切相关,是学生从基础课程的学习向专业课过渡的桥梁,是从事机械工程及机电产品设计必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传统教学中,主要讲授机械产品、零部件的互换性、公差与配合等与精度设计相关的理论和国家标准,要求学生学习后能够掌握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和典型的测量方法,具有正确选择、计算公差的能力,并通过实验环节的训练,使学生具备合理设计机械精度的能力。

针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一定课时的教学,学生往往能够基本具备运用互换性相关概念和标准,解决相应的工程问题,完成产品零部件的公差的设计和选择。但是,随着产品制造向国际化协同作业的趋势发展,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日益增加,培养学生具备国际化视野并能使得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互换性概念基础上,能够达在产品设计、制造方面完成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设计,成为该课程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一个新的问题。本文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基本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国际化教学模式。

1课程教学要求与内容分析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机械类专业学生从基础课向专业课程过渡的桥梁,是学生培养方案中机械设计课程与机械制造课程学习的纽带,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极限与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和典型零件互换性的有关国家标准,并能应用相关知识合理地选用公差与配合,正确地处理设计与制造、公差与误差之间的矛盾关系;掌握常用计量器具的测量原理及使用方法,能判定零件是否合格等。

该课程主要包含互换性概论、孔与轴的极限与配合、几何公差及检测、表面粗糙度及检测、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圆锥的公差配合及检测、螺纹公差及检测、键和花键的公差与配合、渐开线齿轮精度及检验等几大部分内容。通常情况下,与公差标准相关的章节授课内容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相关章节的主要内容均是依照国家标准的规定进行展开的,是结合工业生产实践,对互换性相关国家标准内容的进一步阐述,因此,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在相应章节具体内容的讲授过程中往往也是以标准的行文主线进行的。

2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国际化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国际化一般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国际化,这是方式相对较容易实现,可以引入国外发达国家的规范教学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以国外教材为主要教授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引入国外大学优秀教材系列中的相关教材;二是教学方法的国际化,教学方法的国际化相对于教学内容的国际化在实现方式上相对较难,不仅需要授课教授具备扎实的所授课程的专业知识,同时应有国外课堂学习体验,并能合理地结合所授内容,采用国外的先进教学方法进行国际化的教学;三是在国内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与国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够对相关授课内容有一个基本全面的了解,同时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即使在将来继续深造中或国外交流学习时,也能够很快适应国外的授课模式,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针对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在传统授课中由于主要都依照国家颁布的互换性国家标准进行授课,这就导致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仅局限于国家标准中所涉及的内容,虽然互换性涉及的相关国标中有对国外标准的引用,但学生往往难以领会到国外和国际标准的具体规范要求的异同。

与互换性相关的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6年6月在巴黎将原ISO/TC3(极限与配合、尺寸公差和相关检测)、TC57(表面纹理与相关检测)和ISO/TC10/SC5(几何公差与相关检测)三个委员会合并,成立了编号为ISO/TC231的新的技术委员会,将有关的公差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等产品几何量公差及相关的检测方面的技术标准纳入新的技术委员会的工作范畴,并用Dimensional and Geometrical Productspecifcation and Verification或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on(GPS)系列标准统称。

目前ISO/TC213已初步研究建立一个基于网络条件下信息共享与交换的以保证预定几何精度质量为目标的产品几何技术规范标准体系,该标准体系(包括公差配合、表面结构、形位公差)从定义、数值标注方法、精度控制到检验规范的一系列的标准(现已提出130多项标准)。互换性相关国家标准及与之对照的ISO标准如表2所示。

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讲授过程中,要形成国际化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学生进行学习相关章节内容过程中,能够穿插讲授与国家标准相一致的国际标准中相关术语对应的英文词汇,使学生不仅仅只停留在对国家标准中术语的解释,而是能够在理解术语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与互换性相关的国际标准的术语词汇:另一方面则是能够熟悉相关的国际标准,即在讲授过程中,针对重要知识点,如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等部分,能够将相关的国家标准要求与国际标准形成对比,让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识记过程中,从国际化视野角度,不仅知道国家标准中的规定,同时能够对国际标准的相关要求有针对性地对比和联想记忆。

基于上述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国际化教学模式,结合互换性相关章节内容的特点,在实际授课中以机械工程和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开展了相关的研究性教学,通过学生的课堂听课表现以及课后的信息反馈表明,该模式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于有意向进一步出国交换学习和出国继续深造的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模具设计国家标准篇(5)

关键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准则建设

一、我国已有会计准则存在问题的分析

自1997年我国颁布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开始,财政部已经正式颁布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和1项《企业会计制度》,其效率之高、速度之快是大家公认的。准则建设中的长处自然很多:一方面尽可能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使制定的速度和质量都比较高;另一方面注意了结合中国国情,边定边改。但准则建设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一)研究不充分

从逻辑角度看,作为一个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应该有先有后,在目前国际上准则建设比较成熟的今天,“先研究理论,后形成准则”似乎比较符合逻辑,否则在具体的准则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准则体系的内在不一致而出现被动的局面。事实上,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建设中就存在这种尴尬的局面。比如在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的具体准则的讲解中,多数都强调某项准则是为了加强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而制定的,这无疑代表着准则制定的基本导向,然而,在具体的准则中却又尽力回避能够导致相关会计信息的计量方法———公允价值,而较多地使用能够导致一种可靠会计信息的账面价值,这种现状的存在应该是由于我国的准则制定者在准则制定之初没有明确界定准则制定的目标造成的。

(二)“准则”与“制度”的关系不甚清楚

准则最初是作为指导会计制度的规范出现的。根据当初会计制度体系的设计,我国会计制度体系的起点是《会计法》,会计准则是在《会计法》指导下制定的原则性的会计规范,而会计制度是在会计准则指导下制定的具体的会计规范。这样中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应当由三个层次构成: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它们之间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各有所用。然而,从目前实际的会计准则来看,很难验证这一点。现行的会计准则实质上与制度是处在同一个层次上,不存在谁指导谁的关系;另外,从已颁布的会计准则指南中详尽地阐述了准则的运用方法,这在某种程度上使会计准则具有了可操作性。如此下去,未来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之间的最大区别恐怕只是会计科目的设置、解释和运用了。

(三)部分特色保留,理论依据不充分

我个人认为,国际化会计准则的建设目标应该坚持这样一条原则: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与国际流行的会计准则保持一致;当条件不具备时,应该考虑符合我国国情的特别做法。但在现行的会计准则中,仍然保留了一些我国过去一直流行的但并非合理的会计惯例。如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将低值易耗品作为存货来处理,而且至今仍保留了这一特色做法。另外,我国存货准则中单独规定了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而除此之外的存货采购成本同时还包括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直接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从国际会计准则和其他发达国家会计准则规范的存货采购成本来看,它们对商品流通企业和非商品流通企业都没有进行区分,原因很简单,存货的采购成本没有理由因行业的不同而不同,而我国保留了这一独特的做法。

而我国会计准则中保留这些特色的做法是没有理论根据的,它反映了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在可能情况下的不彻底。总之,从长远的眼光看,准则中保留一些没有必要保留的“中国特色”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国情允许情况下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此外,中国准则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正文之后的指南和讲解,这多少有些国际会计准则流行模式的“味道”,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准则的讲解部分对相关问题及说明还不够透明。

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

当今发达国家会计准则制定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民间机构运作并制定会计准则的模式,比如英国和美国;另一种是政府机构运作并制定会计准则的模式,如法国和日本。其中民间准则制定模式,根据民间组织实际享有的准则制定权力的大小通常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民间组织制定、政府通常不干预的模式,比如英国和加拿大;另一种是在政府监管下,由民间机构制定的模式,比如美国。

不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形成,各有其理论依据和历史渊源。发展到今天,之所以不同性质的准则制定模式能够并存,说明它们各具其存在的理由。

英国的准则制定模式(以下简称“英国模式”)是一种政府几乎不干预的独立的民间准则制定模式。长期以来,英国的民间准则制定机构不论从基金来源还是参与准则制定的人员,都是会计职业界“一统天下”的局面,直到20个世纪90年代初,英国模式开始朝向美国模式的方向转变。与政府准则制定模式相比,民间准则制定模式有以下几个优点:

美国准则制定模式(以下简称“美国模式”)是一种在官方领导下的民间准则制定模式。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运作机制上相对独立,它不属于某一个单一的组织,其经费来源于“会员制”的美国财务会计基金会,其重要的工作人员由财务会计准则基金会任命,但该基金会不干涉准则的制定过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按照规定的程序制定会计准则,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有着极高的透明度。目前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都认为,美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制代表了当今会计准则制定的潮流,因为“它尽力营造出一个纯粹独立的、以其能按照各方利益代表的要求来制定会计准则”。

中国准则制定模式(以下简称“中国模式”)是一种政府准则制定模式,类似于法国和日本。成文法的法律环境、高度集权的意识形态、政府管制的社会惯例以及规模宏大的国有经济等多种因素综合使得中国模式成为一种极为标准的政府准则制定模式,财政部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几乎不会受到外界利益集团的干预,利益集团游说的现象在中国基本上不存在。另外,在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中,直接参与准则制定的人员,基本上都是财政部会计司的工作人员,其他方面社会人员较少介入。

中国的准则制定机构是一个准官方机构,与国际流行的民间准则制定机构相比差距较大。理论上讲,英美模式较为合理,因为它最有可能产生公正和不偏不倚的会计准则,这一点已经被许多专家学者所认可,而制定公正的会计准则是每一个准则制定机构所追求的目标。

那么,中国的准则制定机构是否应朝着国际流行的准则制定模式改进呢?

三、关于构建我国会计准则理论构架的思考

(一)会计本质

综观西方各国,无一不是把会计本质置于会计目标之上的。西方概念结构并没有单独论述会计本质,可能是因为在西方国家,信息系统论已得到会计界的普遍认可,已是不言自明、人人皆知的命题。即会计的本质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由此得出会计目标是提供对用户决策有用的经济信息的结论。在这里,显然是会计本质决定会计目标。中国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关于会计本质,会计界的认识并未取得统一,无论是信息系统论还是管理活动论,都未得到普遍认可,而是两派并存。因此,理论结构以哪种观点为依据,理应加以明确,至少应在“绪论”部分专门论述。

(二)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揭示了财务会计同它依存的外部不确定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是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把会计假设视为环境和概念结构的中介,放在环境对财务会计的影响部分论述。iasc的概念结构虽把会计假设作为一项专门内容论述,但过于简单化。其中,基础性假设对财务会计具有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必须列入理论结构;技术性假定只是适用于特定场合和个别交易,直接规范个别会计程序和方法,不列入理论结构而纳入具体会计准则更为合理。应当列入理论结构的基础性假设,究竟有多少类多少项;各项假设的含义如何界定,分别对财务会计有何影响,这些问题还需要进行专门的、深入的研究。

模具设计国家标准篇(6)

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大多数时候难以、也没有去区分开展的审计业务类型,比如开展财政财务审计时,审计人员会自然延展到绩效审计内容;开展绩效审计,也会关注真实性和违法违规问题。但如果要审计人员具体说清各种类型的审计业务有什么差异,审计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估计很少有审计人员能够说清楚。为何审计人员没有严格区分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也不能说清各种审计业务之间的差异,仍然能够将各类审计业务开展起来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各类审计业务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遵循一致的规律,审计人员在实践中不知不觉运用了这些规律。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这些规律、让审计人员自觉地运用这些规律,就可以减少审计人员的盲目性,不至于面对不同类型审计业务时,纠缠于概念,却不知该如何实际操作。本文以审计“免疫系统”理论为基础,提出用“比较”这一核心概念,将开展各类审计业务的模式统一起来,便于审计人员理解、掌握和运用。

一、“比较”的审计模式的提出

(一)审计“免疫系统”理论。

刘家义审计长在2008年召开的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系统地阐述了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这一创新理论。刘审计长认为:“国家审计从促进广泛的社会受托责任履行、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秩序的角度,发挥着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的免疫系统功能”。在医学上,“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构成免疫系统的核心成分是淋巴细胞,它使免疫系统具备识别能力和记忆能力。……免疫系统具有以下功能:一、保护:使人体免于病毒、细菌、污染物质及疾病的攻击。二、清除: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及免疫细胞与敌人打仗时遗留下来的病毒死伤尸体,都必须藉由免疫细胞加以清除。三、修补:免疫细胞能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正是由于审计发挥着与机体中免疫系统类似的防护、纠错和改进功能,刘家义审计长才提出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

(二)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基础是“比较”。

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基础是淋巴细胞,它使免疫系统具有识别能力,能够发现非己物质,及时调动巨噬细胞吞噬外来入侵,从而使免疫系统发挥预防、纠错和改进的功能。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基础是什么呢?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又是如何得以实现呢?归纳起来,可以用“比较”一词来概括。

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具有高度的辨别力,能精确识别自己和非己物质,以维持机体的相对稳定性;同时还能接受、传递、扩大、储存和记忆有关免疫的信息,针对免疫信息发生正和负的应答并不断调整其应答性”。与其相似,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首先必须能够发现或者察觉审计事项的实际情况偏离预先确定的目标、标准或者指标的异常现象,进而察觉风险、揭示问题、找出原因、提出建议,促使利害关系方及早采取预防、纠错或者改进措施。审计事项的实际状况与预先确定的目标、标准或者指标的偏离,我们将其定义为“差异”(Difference)。差异包括有利偏差和不利偏差即“异常”(Anomaly)或者问题(Finding),而发现“差异”或者“异常”的关键就是将审计事项的实际状况与预定目标、标准或者指标进行比较,因此可以说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基础是“比较”。

(三)“比较”的审计模式。

根据上面的分析,发挥审计功能的基础是“比较”。更进一步,我们可以用“比较”这一核心概念,将各种审计业务统一起来,形成“比较”的审计模式。不同类型的审计业务,从审计过程看,没有太大的差异,都可以用一种类似于逻辑学中思维形式结构的方式来表示(见图1):审计事项A,比较(可以视为一种运算符),审计评价标准B(即预先确定的目标、标准或者指标),A与B相比较的结果C.在获得比较结果的基础上,作出审计评价;寻找问题(不利偏差)成因,提出审计建议。

在“比较”的审计模式下,各类审计业务的思维模式、审计过程相同,差异主要体现在审计评价标准、审计事项的选取,比较结果及其后续应用等几个方面。下面简要说明审计评价(比较)标准、审计事项、比较结果是如何在划分审计业务类型中发挥作用的。

1.审计评价(比较)标准和比较结果是区分财政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重要标志。财政财务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报告的财政财务收支、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资源使用是否符合公认标准做出独立评价和合理保证的一种审计业务。财政财务审计的公认标准主要是指公认会计原则或者除公认会计原则外的其他会计制度和财经法规。而绩效审计则是对照相关标准,对审计项目(可以是政府机构、组织、具体项目、某项业务活动或者某项职能)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作出独立评价,并找出影响项目经济性、效率和效果的因素,为信息使用者提高绩效、改善经营、降低成本、合理决策提供有用信息。财政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主要差别,一是评价(对照)标准存在差异。财政财务审计的评价标准相对固定,主要是公认会计原则或者其他特定会计制度,以及相关财经法规。而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千差万别,既可以是预定目标、行业指标或者国家标准,也可以是管理原则、良好实务或者商业惯例。二是比较的结果不同。财政财务审计对照会计原则或者会计制度,评判被审计单位对经济活动的记录和反映是否遵守公认原则,比较的结果是“遵守”或者“未遵守”,是“对”或者“错”。而绩效审计对照有关标准,评判的主要不是对和错,而是实现既定目标的程度,与预订标准的差异程度,从而说明审计项目是否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可见,审计评价(比较)标准和比较结果的差异,是财政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2.审计事项是区分专项审计调查与绩效审计的重要标志。专项审计调查与绩效审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审计事项的差异上。很多时候,专项审计调查被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绩效审计,其与绩效审计的区别主要是,专项审计调查的特定事项,通常涉及一个或多个行业、地方、多个部门或者单位,由于其审计事项涉及的面较广,因而专项审计调查反映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宏观性、采取的方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而绩效审计选取的审计事项涉及的单位较少,一般仅针对被审计单位或者项目。

3.审计结果是区分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调查)的主要标志。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计业务类型,目的是通过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地区、部门、单位或者企业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进行审计监督,揭示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清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责任,准确把握和正确评价领导干部所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行业主管及其他相关部门监督、评价、考核和任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可见,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结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经济责任审计实质上是对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结果的再利用,是在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的基础上,建立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结果与被审计领导干部责任之间的直接、间接联系。而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尽管也要分析问题成因并查找责任人,但问题责任人并不针对某个预先确定的领导干部。

二、“比较”的审计模式在审计中的运用

(一)“比较”模式下的审计过程。

在“比较”模式下,各种类型的审计业务方法大体相同,在审计方法上不用去严格区分究竟开展的何种类型的审计业务,只需根据审计目标,选取适当的审计评价(比较)标准和审计事项,并在比较基础上,分析比较结果成因、分清责任、提出建议。具体讲,“比较”模式下的审计过程可以描述为:分解、细化项目总体审计目标,形成审计具体目标;找到可以反映具体审计目标的审计评价标准和能够为具体审计目标是否实现提供审计证据的审计事项;审查审计事项,获取有关审计事项实际状况的证明材料;将审计事项的实际状况与审计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得出比较结果;根据比较结果,查找差异成因和分清责任;作出审计评价和提出审计建议。

对于上述审计过程,可以用两个图形表示,一个是审计目标的分解和审计事项的选取(见图2);一个是审计“比较”过程(见图1)图2和图1的结合,就构成了适用于各类审计业务的完整审计过程。

(二)“比较”的审计模式应用举例。

模具设计国家标准篇(7)

【关键字】居家养老;适老化;住宅

1、居家养老模式发展状况

1.1 我国养老地产发展思路

我国目前处于人口红利逐渐消退,老龄化日趋严重的阶段,表现为老龄人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未富先老等特点。发展养老地产成为巨大的社会需求,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意义。通过借鉴国外养老地产的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实践,政府提出 “初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制定“9073”养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照顾养老,3%的老人入驻养老机构集中养老。由此看出,居家养老是解决当前养老问题的重要模式。

1.2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养老地产正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居家养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普通住宅适老化程度低,其户型设计、采光通风、室内外环境设计不符合老年人的居住、行动需求;二是社区养老服务滞后,其基础设施如医务室、图书室、洗衣房、健身房、计算机室、紧急呼叫系统缺乏、服务组织功能单一,职能不完善、服务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2、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重点

2.1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重点:适老化住宅建设

2.1.1发展适老化住宅的必要性

相比我国,发达国家一般要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在解决养老问题方面经历了摸索和变革。大多数发达国家经历了从“医院养老”,到“设施养老”再到“住宅养老”的转变过程,经历了从对老年人居住住宅的设计改造到要求所有居住建筑都进行适老化设计的普适化过程[1]。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居家养老模式面临的问题得出当前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重点是进行适老化住宅建设。

发展适老化住宅是解决老龄化问题一个有效的方法。适老化住宅是从全寿命的角度考虑的,具通用性和前瞻性。在设计和建设时,提前把老年人的需要考虑进去,将住宅设置成可改造与升级的模式,以供年老时也可使用。这种住宅能满足普通人一生各个阶段的需求。

2.1.2发展适老化住宅的原则

发展适老化住宅应当遵循政策引导、系统规划、以增带存、市场推动原则。

政策引导,即发展适老化住宅,需要政策的引导。适老化住宅建设前期投入资金较大,回报周期长,投资主体获得的利润较少,一般不愿进行尝试。政府应出台推广适老化住宅建设的政策,并给予一定的扶持,培育适老化住宅建设市场。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保证和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并鼓励以多种方式发展适老化住宅。针对新建适老化住宅,在前期,政府保障适老化住宅的土地供应,在建设期,给予一定财政拨款与补贴,在运营管理期进行税收优惠与减免。针对旧有建筑的适老化改造,制定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

系统规划,即发展适老化住宅,需要系统规划。通过分析我国老龄化社会实际情况,将住宅适老化建设逐步纳入住房发展规划。首先,制定我国适老化住宅的短期发展目标,确定建设比例和建设速度,有计划的新建,并对现有条件较差的普通住宅进行及时地改造,以满足现阶段居家养老需要。其次,再根据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状况,对未来前景和趋势进行预测,制定长期发展目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逐步实现适老化住宅普适化。

以增带存,即发展适老化住宅可以从两个方面推进,增量建设,存量改造。一方面,未来一段时间,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比例增加,老年人住宅市场隐含着巨大刚需。但是,建设大量的专门的养老住宅不符合我国目前的经济水平,也不符合我国老年人传统观念。而在新建房屋时,考虑老年人的特点,进行预留性设计,在未来需要时对住宅进行升级,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由此,选择适老化住宅,长远来看,避免了老年时搬迁以及入住老年住宅时所花费用,有利于成本节约;另一方面,对现有房屋进行适老化改造是解决老年人居住问题的重要方式。我国无法在短时间内建设适合老年人的居住建筑,对旧有建筑进行改造可以解决一部分老年人的居住需求。

市场推动,发展适老化住宅在初期阶段可以采取政企合作方式,以政府主导,企业为辅的操作模式。起步时,可通过首先开展试点工作,研发适老化住宅技术通过示范工程逐步推广。待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积累了一定经验,政府逐渐退出,适老化住宅建设完全进入到市场运行机制中,最终形成适老化住宅产业化。

2.2适老化住宅建设要点

一 多渠道筹集资金。

解决适老化住宅资金的方式有多种。其一,建立适老化住宅的专项存款,除去政府财政拨款外,接受社会捐赠。其二,可以发行老龄产业的股票和债券,。其三,利用金融和保险的作用筹集资金。其四,充分利用和吸引社会资本。呼吁社会各阶层都来关心和重视适老化住宅建设,鼓励和吸引国内外开发商来投资兴建和管理适老化住宅。

二 统一设计标准。

在日本,国家制定了统一的设计标准。这项标准具有强制性,即在新建房屋时必须遵循规定,进行适老化住宅设计,为将来的居家养老做准备。通过统一标准可以达到住宅部品标准化、通用化,利于适老化住宅的建设和推广。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利用日本的经验,制定统一标准,可以少走弯路。

三 应用适老化住宅集成技术。

在进行适老化住宅建设时,可采用CSI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CSI住宅具有良好的可更新性和改造性。其核心特点包括支撑体部分与填充体基本分离、卫生间实现同层排水和干式架空、部品模数化与集成化、套内接口标准化、室内布局具有部分可变更性等[2]。适老化住宅的设计、制造、安装过程中,可采用智构系统,利用云端数据服务器,组成数字生产服务和供应链服务平台。在平台中的建筑工业化构件及部件标识均采用二维码和 RFID 码双重管理模式[3]。

3、结论

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从我国国情出发,确立了以居家养老模式为主的养老模式。适老化住宅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要,对实现居家养老具有现实意义。社会各方面要提高对建设适老化住宅的重要性认识,尤其是在适老化住宅建设的起始阶段,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采取措施推动适老化住宅的开发与建设。

参考文献:

[1]周燕珉,王富青.“居家养老为主”模式下的老年住宅设计[J]. 现代城市研究,2011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