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古建筑设计规划

古建筑设计规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1 16:49:53

古建筑设计规划

古建筑设计规划篇(1)

关键词:古建筑群;消防规划;特殊性

1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而不曾中断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构成了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它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迄今我国已有29处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和自然景区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大遗产国。还有100多个项目被列入遗产预备清单中,居全世界首位,已经成为遗产大国。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待文物古建筑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制定专项的总体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工程应当依据批准的规划进行。”然而,目前的现实是,绝大多数的古建筑在消防方面均没有较完整的规划。以山西省为例,共有木制结构古建筑18118处,宋、元以前的地上木结构古建筑占全国的72.6%,其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19处。这么多的古建筑,除平遥古城的消防规划正在编制中外,其余的还没有一个做出消防规划。

当前,尽快科学、合理地对古建筑做出消防安全保护规划,将古建筑的消防专业规划纳入总体保护规划,已显得刻不容缓。

2古建筑群消防规划的特殊性

众所周知,消防规划主要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通道、消防给水、消防通讯、消防装备等内容。笔者通过对古建筑消防工程项目的审核,认为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不应套用一般消防规划中的常规做法,而应根据古建筑群特有的消防安全现状,把握好其消防规划的特殊性。

2.1建设小型适用型消防站

2.1.1消防站建设的迫切性

《消防法》规定:“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承担本单位的火灾扑救工作。”在山西,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在内的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均未建立专职消防队。一旦发生火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扑救。1998年以来,山西省发生古建筑火灾21起,大多由于距离消防队较远,没有得到及时扑救,造成了较大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553万元。珍贵文物的损失无法用数字估量。2003年3月,大同市广灵县文庙发生火灾。由于该县没有消防队,水源缺乏,导致文庙大殿付之一炬。有鉴于此,加快古建筑群消防站的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和迫切。

2.1.2消防站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小型适用

古建筑群大多为毗连建造的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三、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耐火性能极差,火灾荷载大,防火间距严重不足,一旦发生火灾,火势会迅速蔓延扩大。

针对古建筑火灾的蔓延特点和当前消防警力紧张的实际,笔者以为,古建筑的消防站规划和建设要考虑:(1)不应套用《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中规定的消防站的布局以接到报警后5min消防队到达责任区边缘和保护面积为4—7km2的要求。应在不破坏古建筑群整体格局的前提下,将到达的时间减到最小。如在应县木塔修缮工程方案中,将消防站站址选在距木塔约1500m处,设计为消防队接到警报后5min到达木塔,责任区最大面积为4km2。笔者认为,这样的方案就不合理。国家之所以在当前警力相当紧缺的情况下,拟批准应县建公安消防站,主要是出于保护应县木塔的需要。所以,该消防站应以保护应县木塔为主,可以兼顾县城的火灾扑救需要。(2)可以建公安、企业专职、兼职等多种形式的消防站,人员数量也要切合实际。(3)消防站的建筑面积也不一定要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的规定,可因地制宜,不要建大而全的消防站,宜小型、适用。(4)消防站的建筑形式可不拘一格,不一定非是红色的大门和现代式样的建筑,可以设计为仿古建筑,与周围的古建筑群格调相协调。

2.2消防器材装备要立足古建筑火灾扑救的实际

2.2.1消防车辆配置应与消防通道相适应

古建筑群普遍存在消防通道不畅的问题。例如,平遥古城最窄的通道还不足1m。在消防车辆的配置上,除配置普通的消防车外,还要配置适合其街道通行的小型消防车。做规划时不能按照常规的思维,一定要让消防通道来满足消防车的通行要求,反而应该让消防车辆尽量适应古建筑群消防通道的需要。如,平遥古城和五台山风景区都购置了1辆小型水罐消防车,以适应当地实际。

对建于高山深谷之中,依山而建,道路崎岖坎坷,或建于城区,但设有门槛、台阶等而使消防车无法通行的古建筑群,其专、兼职消防队可以不配置消防车辆,应配置手抬机动泵、推车式灭火器等适用型的器材装备。

2.2.2消防器材的配置必须立足于减少火灾扑救时的水渍损失

古建筑群的消防水源严重缺乏,又有大量的壁画、彩绘、泥塑、文字资料等特别贵重的历史珍品。因此,扑救此类古建筑火灾时必须减少水渍损失,要研发和配置适合扑救古建筑火灾所需的水渍损失小、节水型的灭火装备和抢险救援器材,如高压脉冲水枪等,以达到既节约用水又减少损失的目的。

2.3消防供水要因地制宜

2.3.1建不同类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

古建筑消防水源严重缺乏。山西省11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前一阶段的专项治理,目前也只有39处建有消防水源,仍无法满足火灾扑救的需要。部分有水源的古建筑群,如平遥古城,也存在消防管网覆盖区域小,供水管径小,供水压力、流量达不到灭火要求等问题。

制定消防规划时,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要结合古建筑群的地形特点,设不同类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在消防车能够到达的地方,应修建供消防车取水用的设施。灵石县王家大院、忻州的唐代建筑佛光寺结合古建筑依山而建的地形条件,在山坡的较高处修建了高位消防水池,建成常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满足了灭火需要。

2.3.2消防给水管网的布置要满足灭火救援的实际

在一时还不可能建大量消防站的情况下,大部分古建筑距离消防队较远,或因地形等条件的限制,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在短时间内无法到达。因此,在室外消火栓的规划建设上也不应按照120m的间距和150m的保护半径布置。古建筑必须立足于自防自救,其间距应能保证有两支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古建筑内为宜。如:三多堂在每个院落安装3个室外消火栓,代替室内消火栓。无法设置消火栓系统的,采用手抬机动泵串联远距离供水灭火。应县木塔将室内消火栓移至室外设置,称之为室内消火栓外置,并设有明显标志。五台山在室外消火栓处设置启泵按钮,以便火灾时使用。

2.4古建筑的开发利用和消防安全布局应合理

古建筑之间以及部分古建筑与其他建筑之间,普遍存在防火间距严重不足问题,特别是坐落在城区的古建筑尤为突出。如,太原的崇善寺,地处成片民居包围之中,有的已只有一墙之隔,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将会形成火烧连营之势。

规划时要将古建筑群内的危险源逐步搬迁,影响古建筑消防安全的周边建筑,应下决心列入拆迁计划。如平遥古城内的工厂、学校等已列入规划予以分期迁出。大同市将与善化寺距离太近的民房拆除,使隐患得以消除。

古建筑群进行开发和利用也应有科学规划,应该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在相应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庙宇或者类似历史建筑,利用时应该参照它在古代时的使用功能,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成的利用方式。不能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就会带来安全隐患。“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遇真宫被出租并用做一家能容纳700人的武术学校。2003年1月19日,遇真宫主殿因照明线路敷设不规范并疏于管理发生大火,最有价值的主殿三间共236m2建筑全部化为灰烬,周边文物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2.5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应列入规划,但不应破坏其原貌

2.5.1维持原貌、确保重点

大部分古建筑既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又有相当大的火灾危险性。如何使它们免受火灾危害,也是消防规划的重要内容。所以,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措施必须列入消防规划,这是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与一般的消防规划所不同的重要特点。应将古建筑按重要性分为不同类型的保护等级,有重点地分别采取不同的消防技术措施予以保护。

《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所以,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原则应是在不破坏古建筑原貌的基础上,确保消防安全。

2.5.2古建筑内不宜设固定消防给水设施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部级保护单位的砖木结构和木结构建筑应设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但笔者认为这样的规定不切合实际,古建筑内不宜设固定消防给水设施。以山西应县木塔为例,该建筑始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948年,高约67.3m,是现存塔身最高、年代最古老的木结构佛塔。其独特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工艺精湛的全木结构的建筑,如按建规的要求设置喷淋和消火栓系统,就会破坏其原有的价值,失去了保护的意义和初衷。在不宜设室内消防给水系统的古建筑群,宜增加推车式灭火器的配置数量。

2.5.3古建筑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避雷设施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保护古建筑的有效措施,但消防技术规范恰恰没有规定古建筑要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998年4月4日凌晨,山西省临汾市尧庙广运殿发生特大火灾,火灾发生半小时后,值班室的人员还未发现,致使砖木结构的广运殿及殿内尧王等泥塑像9尊被烧毁,直接经济损失451.17万元。如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被及时发现,损失将会减到最小。

避雷设施也是预防古建筑火灾事故的有效手段,大多文物古建筑防雷设备不够完善,雷击事故时有发生。2004年4月26日,山西运城稷山大佛寺遭雷击发生火灾;2002年9月7日,应县木塔遭雷击,所幸未引发火灾事故。

2.5.4加强用火用电的规划

对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主要建筑禁止设置电气线路。其它古建筑内不符合要求的电气线路,应严格按照电气安全技术规程要求做出改造规划。

加强古建筑周围居民的用火管理。确定为宗教活动的建筑,对点灯、烧纸、焚香的场所和方式均应做出规划,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2.6古建筑的消防管理措施要更加完善

目前,古建筑在消防安全管理上还存在产权不清,责任不明,安全保卫人员短缺,业务素质低,自防自救能力差,督促文物古建筑单位整改火灾隐患的手段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对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做出规划,予以完善,也是其不同于一般消防规划的重要特征。

2.6.1完善法规体系,明确消防安全责任

《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则》规定:“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由文物古建筑的管理和使用单位共同负责。”不仅如此,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古建筑消防管理的法规体系,明确各级政府、使用单位、管理单位、消防监督部门等各自的责任。

2.6.2古建筑的保护要立足自防自救

古建筑火灾蔓延迅速,其保护必须立足自防自救。要规划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特别是义务消防组织。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灭火预案,且要切实加强演练。

古建筑大多被城镇或乡村所包围,应和周边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联防机制。

2.6.3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消防投入

《文物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人增长而增加。国有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事业性收入,专门用于文物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对古建筑消防保护的经费要列出规划,安全投资渠道要多元化。对部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不一定非要当地政府投资,象山西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国家应予以资金上的倾斜和支持。同时,也可以允许民间资本参与古建筑消防保护,或从旅游收入中按比例提取资金等多渠道筹资,以保护全人类的共同遗产。

3结论“”版权所有

(1)必须将消防规划纳入古建筑群总体规划。古建筑的防火技术保护、开发利用、消防安全管理等也应作为规划的主要内容。

(2)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编制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古建筑的特殊性和历史性,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

古建筑设计规划篇(2)

关键词:广西民族古村落;选址;建筑群体艺术性;空间布局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138-02

一、广西民族特色古村落资源基本介绍

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形成的传统村落,大量地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信息,是宝贵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各地遍布着各具地域与民族特色的古村落。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对广西民族特色的古村落建筑艺术进行调查并分类,选择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古村落,研究其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是否需要进行保护等,提出建议与实施措施。针对广西的特殊地理环境本研究选择了桂南的典型古村落钦州灵山县大芦村进行调研研究。

二、钦州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调研情况

大芦村与其他古村落一样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环境资源和人文历史,论文根据调研所得到的信息,根据大芦村的历史发展演变,重点研究各类资源对大芦村社会、文化的影响,考察现存状态,概括出古建筑群选址于内部空间布局作为核心资源。村落整体分为古村和新村两个部分:其中古村共有九个群落,原为低洼之地,芦苇丛生,主体建筑群背山面水,形成了与天然环境的完美结合。村落内部有五处水面,都是附形造势,蓄水为湖,湖边围绕古宅,保存有数百年的古树名木,远远望去碧水蓝天、绿树古宅,相映成趣;配合古朴清新、琳琅满目的民俗文化风景,折射出大芦村的历史与文化。(如图1-图2)

在大芦村村庄建设规划中,以传统城市的规划角度对大芦村的规划布局、建筑风貌整治、规划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如图3)留存至今的镬耳楼、三达堂、东园别墅、双庆堂、东明堂、蟠龙塘、陈卓园、富春园和沙梨园九个群落。具有典型的明、清时期岭南民居建筑风格,民俗文化底蕴丰厚,建筑装饰讲究。从规划图中,镬耳楼、三达堂和东园别墅尤为重要,典型的岭南风格建筑,五进式布局模式等。镬耳楼的建筑格局规整,最初镬耳楼建造图纸为皇上赏赐,布局缜密具有浓重的封建时期建筑宅邸特色。入口门开向东侧,按风水学角度讲,几座古宅依山而建,由底至高,如果大门如厅座一样向南开并面向就会形成水塘则有“漏财”之意,而门向东开则有“紫气东来”的寓意,便有托财聚财之意。男尊女卑在建筑内也有体现。

由于大芦村地处多雨潮湿地区,古宅保存至今如此完好古宅内部良好的排水系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古宅从北向南地势由高到底,从入院起随着入院的深入,每一进均有台阶铺设。在古宅房屋外墙及台阶踏步接地部分均设有出水口,如为五进院落则从第二进至第五进房屋地下所铺设的管线为直线形。大芦村内古民居建筑及街巷布局基本保持传统风貌,独特的建筑群使得大芦村成为响应全国的历史文化名村,广西楹联第一村称号。

三、小结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芦村古村落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古代物质文化遗存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民族特色古建筑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对民族特色古村落建筑艺术设计的民俗文化内涵、形式以及建筑整体与空间、环境关联等多角度的分析,探索古村落建筑艺术的特质,在研究广西各地古村落的建筑艺术设计过程中,我们深刻挖掘了当地建筑的艺术和科学价值,对当今的建筑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另外,将建筑设计和现在的绘画结合起来,特别是和本科生的设计课程结合起来,在绘画中注重体现古建筑的人文性与建筑形式美法则,对大学生培养中开发思维、训练造型、设计光影与创作意图提供了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广西城乡风貌改造项目《钦州市灵山县大芦村村庄建设规划》.

古建筑设计规划篇(3)

关键词:城市;城市建筑;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建筑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而不同”是当今世界城市建筑发展的方向,城市建筑规划对城市建筑的影响是全局性的,它将城市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和建筑元素完美结合。城市建筑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体现出各具特色的城市建筑文化,彰显了城市强大的生命力。

一、目前我国城市建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建筑统一规划的目标不明确

城市建筑规划指标带有明显的计划性因素,进行规划时没有根据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策略进行城市建筑规划总体目标的设计,不考虑城市的发展程度,导致城市建筑无法和城市的整体规划效果相协调,缺乏统一性。

2.城市建筑规划中模仿和复制的现象频出

一些中小城市盲目模仿或复制建设了一批超高层建筑作为现代化城市的地标性建筑,这些建筑规划设计缺少独创性,违背了“城市建筑规划与周边环境相适应”的原则,加剧了城市面貌急速走向趋同的危机。

3.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保护古建筑遗迹的宣传和保护措施不到位

市民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薄弱,国家没有将对历史遗址和传统民居的保护列入规划中,导致古建筑破坏严重,很多优秀的古代建筑不复存在,造成城市文化空间被破坏和历史文脉传承断裂。

4.城市建筑规划中缺少科学态度和人文意识

强化依赖土地经营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出现“圈地运动”和“造城运动”。许多城市忽视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导致有些城市失去了原本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布局生动、充满人性的城市文化形象。

5.城市建筑规划会众参与不到位

公众缺乏对城市建筑规划意义的理解,导致规划管理工作困难重重,城市的管理者甚至成为城市居民的敌对者;城市建筑的设计师不能迎合公众的要求,成为开发商和政府官员的代言人,导致城市建筑风格的单一性。

二、如何做好城市建筑的规划工作

1.要有统一城市建筑规划的理念

我们要积极地更新观念,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进一步地深化和细化城市建筑规划这项综合性的科学管理工作,对城市的整体状况进行科学的定位、定向和定性,全面整合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空间布局。在制定城市建筑的总体规划、专业规划和功能区分时,应符合本城市的实际情况,结合城市发展形势,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的关系,充分考虑公众的利益、城市的整体利益及长远利益,将城市的形象作为重要的规划管理环节。

2.城市建筑规划要体现城市的建筑特色

城市的建筑特色是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凝结,是城市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物质生活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城市建筑规划顺应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突出地方特色,使城市、城市环境和城市建筑之间的节奏相协调,促进城市生态的和谐发展。每一个城市都有各自独特的地域特征、地质条件、气候特征和人文文化,在进行城市建筑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定位,与城市的内在秩序相结合,与城市的整体结构相联系,避免城市面貌的趋同,大力发展科学、合理、健康的具有特色的城市建筑格局。

3.城市建筑规&Jl体现城市文化,避免城市形象低俗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建筑历史悠久,城市建筑规划应该借鉴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结构的精华设计,使城市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建筑设计不仅是对建筑物本身的设计,还包括对城市建筑传统文化的设计,如果忽略了建筑文化本身,即使建筑宏伟、豪华,也会给人留下平淡无奇的印象。每一座城市建筑的总体规划都要以文化战略目光进行全盘审视,进行理性与深入的分析,得出正确的创新理念和方法。城市性格的塑造是通过城市外部形象与城市软文化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城市形象直接影响着城市性格,而建筑又是城市形象最直接的代言人。一个文化发展成熟的城市,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凸显了城市的个性,城市的特色越鲜明,城市的品味和形象就越高。许多城市都有着让市民为之骄傲的城市建筑,比如北京的故宫、拉萨的布达拉宫、罗马的万神庙和维也纳的金色大厅等,这些建筑不仅是国家甚至是世界瑰宝,他们体现了城市的文化,也塑造了城市的形象。

4.城市建筑规划要考虑历史遗址、古建筑

我国目前处在一个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对峙的历史阶段,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处在一个最关键、最紧迫的时期。城市的历史其实就是建筑的历史。城市建筑规划不能只强调扩大现代建筑的建设,一味的缩减城市古迹的留存空间,而应该在城市科学合理规划的基础上,保留一部分最能体现城市特色的古建筑群,从而提升城市的形象和文化内涵,也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理论。例如,北京将发现的最后一个明城墙遗址,建成了一个著名的遗址公园,有效地对其进行全面保护。

5.城市建筑规划工作要进行有效管理

我国城市建筑建设项目多,为保证建筑项目能够有序、合理、协调发展,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综合管理制度,保障城市建筑规划的实现。建筑是自发但比较分散且极具竞争力的市场行为,具有很强的偶然性、随意性和盲目性。从建筑方案的提出、设计图和施工图的审批,到建筑的物资实现、建筑建设完成是一个相当长的活动周期。在这个活动周期里,城市建筑规划监管部门要利用自身职能,通过制定建筑设计市场管理办法、限定规划设计条件、审核建筑设计方案、竣工验收等措施和途径,加强审批管理力度,对城市建筑规划进行有效管理。城市建筑规划目标的实现依靠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来完成,它不能随着城市管理者的个人喜好随意进行修改,应遵循城市本身的脉搏和既定的规划方案,要求立法和行政机构支持和保证,有效促进城市的长久发展。

6.进一步完善会众参与制度

我国的城市建筑规划工作要引入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增加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使公众可以理解建筑设计的社会、经济意义,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提高城市建设过程中公众的配合度。通过公众参与,使城市建筑的规划者和设计者了解公众的诉求,在进行城市建筑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大多数民众的利益,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而且,公众的参与,可以集思广益,使每一个城市的建筑在保证整体风格的前提下,避免了建筑的简单化、单一化和偏好化的问题出现。

古建筑设计规划篇(4)

关 键 词:城市建筑环境色彩

城市建筑外部环境色彩作为组成我们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和作用日趋明显,因此,对城市建筑环境色彩的发展历史与渊源进行探讨,对我们改善城市环境所做的大规模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方古代建筑环境色彩探源

色彩在人类生活环境中的运用一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远在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祖先就采用红、黄、褐色和黑色颜料来装饰洞穴,发现于19世纪下半叶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最突出的是用红、黑、褐画出各种姿势的野牛,生动而精致,这说明原始时代的人类就会用色彩点缀他们的生活环境。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埃及法老胡佛陵墓的大金字塔,用浅灰黄色的石材砌筑的锥体建筑与蓝色的天空在色相与质感上形成对比,使景物愈加鲜明。巨大的金字塔与浩瀚的沙漠相结合,增加了统一的协调感,显得雄伟壮观、稳定宁静,给人以庄严神秘的印象。还有古埃及人为了预防耀眼的阳光,建筑中很少开窗,他们通过将墙壁用明亮而强烈的白、绿、蓝和金色等进行装饰,来满足使用的采光要求。这说明古埃及人以使用效果为目的,使色彩起到对环境条件的改善功能。公元前6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建筑色调具有富贵、威赫、显耀和强权的特点,明暗对比强,彩度高而鲜明,喜好大面积的白色,常用的是金、白、黄、青、胭脂色和黑色等颜色。后来统治过两河流域的波斯帝国有很多石头建筑及浮雕,其文化也受巴比伦、古埃及、亚述的影响,赤、橙、白、绿、金色的瓷砖在当时是常用的建筑材料,因此形成了这一地区辉煌、华丽的城市色彩风格。

作为欧洲文化摇篮的希腊,神殿是建筑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在神殿建筑群中,几乎到处都能看到艳丽的色,建筑色彩与其造型非常协调。仿男人体的陶立克柱式的柱头上涂有蓝色与红色,显得庄重、壮实和朴素;仿女人体的爱奥尼柱式除蓝与红之外,还有金色,显得优雅、秀美、轻巧;科林斯式柱式则是以上两种柱式进一步演变而来,它盛行使用金色,使建筑显得富丽华美。这些经典柱式与色彩的完美结合,后来被古罗马继承和发展,并影响到全世界的建筑。从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撰写的《建筑十书》中,可以了解到古罗马建筑色彩十分丰富:黄土色、胭脂色、淡红色、红褐色、鲜红色、朱红色、灰绿色、蓝绿色、深蓝色、白色、乳白色、黑色、金色等。当时的古希腊和罗马的一些城市,由于当地盛产石材,城市建筑大多由灰白色或黄褐色的大理石及花岗岩砌成,建筑外表裸露,仅在局部的壁画或雕刻装饰部分施有彩色,形成了古希腊和罗马城市建筑典雅单纯的环境色彩基调。

以地中海为中心的文化圈,辐射和影响了以后整个西方的城市建筑艺术。无论中世纪欧洲的拜占庭建筑艺术、哥特式建筑艺术、还是欧洲的文艺复兴建筑艺术,以及后来的巴洛克、洛可可建筑样式,无不被建筑环境艺术家饰以丰富的色彩。

二、中国古代建筑环境色彩探源

远古时期,中国的山顶洞人和虎头梁人就曾采用赤铁矿粉末与红色泥岩做染色材料。这说明原始人类开始用色彩来点缀和装饰他们的生活环境,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之情。

中国古典建筑素以色彩丰富、用色鲜明、设色大胆而著称于世界。利用色彩来加强建筑造型,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也是常见的。如屋顶采用暖色调的黄色琉璃瓦屋面,背光部分檐口、斗拱等选用丰富的蓝、绿色等冷色调,就是利用色彩的冷暖感、明暗感来加强建筑造型的性格和表现力。例如北京故宫中金碧辉煌的建筑外部环境色彩设计处理,可以说在世界建筑的外部环境设色上达到极致,红色的宫墙,汉白玉色的石基与精致富丽的建筑彩画色彩,特别是建筑屋黄色的琉璃屋顶,使得运用了环境色彩的故宫建筑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我国各民族的建筑环境色彩也各具特色,如江南民居就运用层层叠落的马头山墙、白墙青瓦的色彩对比,创造出清新隽逸、色彩清丽的民居建筑环境。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建筑环境色彩还可以用来表示方位和等级差别,当我们谈及中国传统建筑的深厚传统时,当然也应该包括它的色彩表现。

三、当代建筑环境色彩设计

当我们谈到建筑环境色彩设计时,不能不提及产生于20世纪的色彩调节技术。它利用色彩所具有的物理、生理、心理性质,为人们创造一个美好、舒适、高效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现在,色彩调节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世界各个领域,色彩学已成为环境工程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建筑热学、建筑光学、建筑声学等学科一样,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国际学术界对“城市色彩”问题的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以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旧城保护和复原为契机,后来逐渐扩展为对“色彩因素”在城市景观的作用的全方位研究,诸如城市色彩对地区文化的重要性,城市色彩的视觉美学问题,城市景观设计中色彩因素的总体设计、控制和管理等等。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世界上的诸多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对城市环境色彩的研究机构。目前在国外的一些城市建设规范中,专门设有城市色彩的章节,以强调整个城市色彩的协调。如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京都、大阪等城市就有较为系统的色彩规划方案,科学的规划使得这些城市呈现出和谐有机的整体面貌。法国巴黎因为以黑色屋顶、茶色玻璃作为基本色调,也就非常成功地取得了整座城市建筑环境色彩的协调,而日本京都以古建筑色彩作为参照,规定了沿街建筑以淡茶色为基调。但我国城市建筑色彩则基本处于无秩序状态,特别是对城市的色彩规划,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出现单体建筑色彩亮丽、突出,彼此之间缺乏色彩的联系与呼应,从而形成整个城市色彩不协调的局面。城市建筑色彩需要规划设计、规范的操作方式和相关的法规制约,对于一个不重视色彩规划设计的现代城市就难免充斥着色彩方面的污染。

四、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的迅猛发展,我国关于城市色彩的研究已开始探索,通过色彩规划设计来美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引起我国许多新一代设计师们的重视。国内诸多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管理部门纷纷将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纳入城市建设和整治工作之中。城市建筑环境色彩这一重要课题的研究已逐渐引起足够的重视,展望未来,我们的城市也必将因为对建筑环境色彩规划与设计的日益重视而更加舒适、美好。

参考文献

[1]施淑文:《建筑环境色彩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1

古建筑设计规划篇(5)

关键词:模数;城市规划;材;斗拱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082-01

中国古代的模数采用以实物为模数制,其拥有模数的优点并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智慧,其结构和空间尺度无不体现着对人性的关怀,实物模数的实行对古代中国城市和建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这样全国的辎重车辆能够在各条道路上自由行走,畅通无阻,有助于各地的物资人员的流动,对军事和社会生活有着巨大的作用,从此统一模数开始逐渐渗入中国的各个层面。

一、城市规划布局

我国古代用宫城和里坊作为城市规划的模数规划城市。在西周,《周礼·考工记》中与城市街巷尺度有关的记述如下: “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文中的“涂”就是道路,“经涂”和“纬涂”事东西干道和南北干道,“环涂”是环城干道,“野涂”是城外连接其他城市的交通干道。“轨”是马车两个车轮间的宽度。 可见古时以干道可并行马车的数量来确定道路的等级和尺寸,非常的简明实用,并且不浪费空间和材料。这种规划做法成为了中国各个朝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祛。

二、建筑群体

中国古代多以“百尺为形,千尺为势”为标准对建筑群体的总体进行设计,百尺和千尺的本质就是外部空间的基本模数。中国古代营造用尺源于古代乐律的黄钟律。在民间还产生流传着压白尺法,门光尺法、九天玄女尺法等种种尺法。古人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上利用以尺度为作为基本模数的坐标网络,来权衡各个单体的建筑间和组群建筑之间的尺度关系,例如紫禁城的总体布局,是以后宫的长度为基本模数、以太和殿作为建筑的主体来控制建筑群体。在设计组群建筑群体时是以主体建筑作为这一组建筑的中心来布局,而总体建筑群组的尺度又以其中较小的建筑的长宽为模数。前后以长,左右为宽的倍数来安排。

三、建筑单体

中国古代建筑是一个独特的结构体系,以木材作为材料,以梁柱作为支撑体系,以斗拱作为结构节点,以比例模数制为度量标准。在古代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不用尺作为计算单位,而是以相应“材”的宽度作为计算单位。制作斗拱之拱的木材称之为“材”,“材”在宋代建筑结构里,既是一个标准构件,同时还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其它建筑组件,如:各类复杂的斗拱、柱、梁、屋顶的的长阔大小,均以这个基本模数为基准,是它们的倍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建筑单体与建筑构件之间是通过模数严格控制的。

四、建筑构件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之灵魂,其大小和复杂程度决定着一幢建筑的用途和规格。是我国木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除具有结构上的功能外,还作为古代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的象征和建筑的重要尺度标准,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构件逐步标准化,定型化。

宋代后期对于建筑的尺度的计算,有了正规的统一的标准,即以斗拱中一个栱子的用“材”作为衡量的整个建筑的构件的标准单位,一个“材”为一个等级。“材”以栱子的高度定之,即李诫的《营造法式》中所述的“凡构屋之制,借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有了材作为基本尺度和栔的灵活调整。建筑构件实现以材为基础,标准的生产和组合。当然材虽然分为8等。建筑的宜人可亲的尺度感存在在这八等材的范围内。

《营造法式》和《工程做法》的记载说明所有古代建筑的尺度关系均以斗拱为基础,而《工程做法》则更加简化了模数的关系。斗口材分等级共十一等,各等之间是按等差级数变化,即高以0.7寸,宽以0.5寸增减。虽然等级增多,但有规律,同时减少了换算程序,为建筑设计、施工提供了方便。因此“口分”制与“材分”制相比,更加简化,更加适用。这也是我国木结构建筑模数的价值体现。

综上所述, 中国古代各个方面采用了这种以与其密切相关的实物尺度为基本模数的度量标准,体现了中国古人以人为本的思想,也体现了中国人固有的实用观、重应用的思想。现代建筑要求标准化、工业化、定型化,但是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建筑,就应当以人的尺度为基本的标准制定模数,实现人活动的便利性,并增强人与建筑的亲切感,体现建筑为人服务的基本功能,建筑与人更加的和谐。

古建筑设计规划篇(6)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崛起,城市空间建设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面对这样一种日新月异的局面,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师们都在思考如何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地域特色与民族文脉。基于这样的思考,本文作者对呼和浩特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民族特色街区、有代表性的民族建筑等进行了调研,总结了目前城市中已采纳的民族文化保护手法,并对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保护策略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保护、城市空间、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西部大开发脚步的跟进,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呈现了快速发展的局面。在这样一种社会经济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城市风貌的保护与发展成为摆在城市规划设计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少数民族地区城市风貌的特点主要兼有民族性特点与地域性特点等,随着现代城市社会的发展有些民族特色建筑也不能适应新型城市生活方式的需要,面对这样一种“生存”危机,如何保护民族文化在城市与建筑方面的传承,本文作者以呼和浩特市为例对城市中民族文化特色街区、特色节点进行了调研。

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近年来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个城市形成的城市群目前是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核心地带。因此,呼和浩特市除了延续五十多年的首府职能外,在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地位也在逐渐提升。纵观呼和浩特市的发展,从最初的双城结构发展到21世纪的现代化城市形态,仍然保留了归化城与绥远城的不同城市肌理。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角度看,归化城(俗称“旧城”)面临旧城改造的压力,保护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与寻求旧城区新的活力点并存;绥远城(俗称“新城”)城区规模扩展迅速,新建建筑如何体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从城市设计到重点节点建筑民族符号元素的运用都面临改进。

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在保护民族文化特色方面一直面临挑战,主要包括:一、主流设计思潮的影响,现代建筑、现代城市空间的形成逐渐取代了民族建筑和历史街区在城市中的位置。如呼和浩特市双城结构中的绥远城,历史更为悠久,是自然生长的城市形态,其中旧城北门节点及以这一节点为中心向外发散的四条街道是呼和浩特市传统的商业中心区。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总体规划的影响,大量城市职能部门从上诉地区外迁,城市向东向南发展的动力强劲,新城中的昭乌达路、新华东街在城市中的地位正在逐步上升。未来城市的开发建设重点也会向这些地区倾斜,因为旧城中的传统街区在城市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挑战。到了上个世纪末,有些旧城居住区由于道路狭窄、街区密度大、城市基础设施有待更新等问题甚至出现了衰败的景象。另一方面,在发展势头大好的新城,很难再形成大面积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街区,随着街道尺度和建筑体量的变大,已无法营造传统街区的氛围。因此,现代新型的建筑风格与街道景观成为了新建城区的主导。

二、民族特色建筑逐渐转向形式象征。有些民族特色建筑其功能性在现代城市中逐渐弱化,演变成一种民族符号与象征,从而削弱了其发展的生命力。以蒙古族民族特色建筑蒙古包为例,蒙古包是草原游牧生活方式的产物,其便于移动、易于拆卸的特点并不适应城市生活方式,因此,城市中为了营造蒙古族特点,而选择了提取蒙古包上的元素的方式,在城市建筑中通过添加这一类以装饰为主的构件来反映民族特色。如果民族元素在建筑中只是扮演越来越次要的角色,那么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就会动摇。

面对这样一系列挑战,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师应当肩负起保护民族特色建筑形式的重任。呼和浩特市在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中,定位了旧城改造的策略、重点历史建筑和街区的保护、对近现代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进行普查以及以立面改造的方式营造若干民族特色街区等。下面对以上几种方式逐一详述具体的规划设计手段:

第一,大昭寺及周边地区改造策略(面式规划设计)

坐落在呼市玉泉区腹地的大召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呼市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大召处于席力图召、五塔寺、乃莫齐召、观音庙等旅游景点的中心位置,也是归化城的中心。

大昭寺及周边地区整治规划主要包括大昭寺、席力图召、大昭寺商业圈以及塞上老街等建筑和街区的改造。由于大召寺其位于旧城核心地段,原有城市肌理将其“淹没”在小尺度街区与低层住宅中,失去了在这一地块中的主导地位。走在旧城的狭窄街道中,许多参观者甚至找不到或者走到门口才能意识到自己已经到达大召寺的门前。另外,其周围原有城市建筑以危旧平房为主,街道景观杂乱不堪,已成为迫切需要改善的城市区域。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也随着旧城区的改造工作迫在眉睫,利用这样一个契机,经过精心的规划设计,大昭寺终于也完整的面貌再度成为这一地区的中心。具体的规划手法有在大昭寺门前建造一个尺度适宜的多功能广场;根据这一地区原有的商业氛围,新建一个九久街古玩城及塞上老街民族商品街等(图1)。通过改造后,现在大昭寺每年在农历春节都组织新年庙会,另外在夏季还有美食街等,总之真正成为了呼和浩特市的旅游商业中心,也受到了广大市民与外来游客的好评,人气比改造前增长了数倍,是一个成功的旧城改造实例。

这种以面的形式进行城市重点区域保护的案例,在城市更新改造中是较成熟的手法,尤其对旧城区、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有积极地意义。改造后的地块逐渐成为特色风貌区,重新找到了发展的活力。

第二,近现代具有民族特色建筑的普查与保护(点式规划设计)

呼和浩特市区内目前有一批新中国成立之后建设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这些建筑大多是城市中比较重要的公共建筑,地理位置也在市中心附近。从呼和浩特市总体规划思想来看,这些建筑要给予充分的保护,从城市景观来看,它们是城市中民族特色元素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文化信息的载体。笔者重点调查了呼和浩特博物馆、内蒙古赛马场、乌兰恰特博物院等建筑。

呼和浩特博物馆,曾经是内蒙古博物馆,座落在呼和浩特市中心,于1957年建成,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全馆建筑面积15000余平方米,展厅面积7000平方米。博物馆的展厅大楼造型别致,极具民族特色。楼顶塑有凌空奔驰的骏马,象征着内蒙古的吉祥与腾飞,该建筑从建成之日起就成为自治区首府标志性建筑之一(图2)。建筑基地位于新华大街与中山路的交汇处,是视觉景观中心。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土地开发,现在呼和浩特博物馆临近地块已经建起了一些高层建筑,这些建筑的风格形式与前者有很大不同,但是博物馆在这里仍然是主导,这种统领与和谐使其在营造城市景观节点方面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是位于城市中心区北侧的内蒙古赛马场。内蒙古赛马场位于呼和浩特市北郊,于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而建。赛马场东西长750米,南北长405米,跑道呈椭圆形,宽18米,周长2000米。其主体是一座综合性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中间为主席台,可容纳500人,两侧是观礼台,可容纳下7000人。建筑顶部是三个蒙古包式圆顶,绘有蓝天白云图案(图3)。这座建筑曾经承担了许多部级和省级的重要的体育赛事,今年来使用频率明显降低,但是其建筑形式仍然受到认可。

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师更加注重了民族性与地域性在城市景观与建筑形式方面的体现,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又掀起了建设有民族特色的街区与建筑的热潮。此时,呼市新建了一批设计水平较高的民族特色建筑,如乌兰恰特博物院、内蒙古体育场、内蒙古体育馆等。其中乌兰恰特博物院以其具有特色的造型设计成为了呼市的新地标(图4)。建筑主体分为歌剧院与博物院两部分,弧形的斜坡屋面上“描绘”了草原、白色蒙古包等寓意。由于乌兰恰特博物院位于城市的门户节点区,扮演了其应有的角色,规划与定位都是准确的。

从以上三个有代表性的建筑实例来看,呼和浩特市在城市空间中重要的节点区域规划设计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并加以保护,这种策略可以保证城市在快速发展与扩张过程中不失“本色”,真正体现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城市空间面貌的特色。

第三,蒙元文化、伊斯兰文化景观街城市设计(图5)

呼和浩特市城市规划中除了上述两种城市中“面”和“点”的民族特色营造,还大胆运用了线式空间城市设计,具体的设计方法是重点街道统一立面改造。蒙元文化、伊斯兰文化景观街就是在这种构思下产生的,设计初衷是对改造街道的文化进行了深层次剖析,然后将这种文化底蕴放大,体现到建筑中去。这两条街道景观改造前后差异很大,只用了短短3个月时间使其焕然一新(图6)。

综上,呼和浩特市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首府的特殊性,对民族特色文化内涵给予了深层次的剖析和诠释。基于以上这些较成功的经验,解决现实城市中民族文化保护的问题与矛盾,提出以下几点策略:一、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时,关注保护的整体性,从空间上采用点、线、以及点线结合的手法使得城市中需要保护的空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具有连续性;二、新建或改建的城市特色文化空间或街区,需要结合城市空间原有文脉与发展演变中的市民行为统一规划,以确保城市空间的内在活力;三、城市中发展全方位的民族文化载体,将单一的民族符号,渗透到城市规划的各个细节。

[参考文献]:

[1]绥远通志馆. 绥远通志稿[M].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古建筑设计规划篇(7)

关键词张谷英历史文化名村大屋控制性详细规划

一、历史遗产现状评价

1.遗产构成

1.1建筑遗产

国家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张谷英村内部古建筑群建造格局颇具中国传统血缘宗亲制特色、保存较为完整的中国南方明清传统民居建筑群。建筑群由多个张氏建筑组群构成,总体布局依地形呈“干枝式”结构,中轴建筑与两侧横轴建筑皆以天井为构成单元,分则自成一家庭院,合则为大宅院。目前尚有51000,其中巷道62条,天井206个,房间1732间。此外村落内部还留存古井、古桥、古道路、古墓葬、古迹等其他历史构筑物若干。

1.2滨水空间形态

⑴. 渭溪河及玉带河沿线。

渭溪河为东西向贯穿张谷英村的主河流,连接当大门、王家河上新屋三大片古民居建筑群,其核心部分为畔溪走廊,同时也是古驿道的一部分。渭溪河的空间形态在各河段各具特色,从上游到下游,沿河景观逐渐由自然乡村景观向民居聚集区的人工化景观过渡,河道与两侧驳岸均由未经整理的自然形态向人工形态转变,河床距地面的落差也逐渐增大。沿河环境物质要素主要包括桥梁和驳岸两部分。

⑵. 玉带河沿线

玉带河是由后峦水库自北向南流过张谷英村东侧的一条比较重要的河流,为狭窄的小溪流,沿河经过山丘和农田,与渭溪河的空间形态有很大区别,以自然形态为主,沿河空间基本未做整理。

1.4村落空间形态

张谷英村为张氏家族600多年聚族而居之地,在村落选址、古建筑群建造、建筑格局方面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稀缺性。其村落空间形态特点大致可总结为两个方面:其一为三大片大屋,反映家族发展的空间布局;其二为山丘与冲沟地区的自然村落,建筑质朴,多坐落在沿山丘脚下的小盆地内,几户围绕农田而建,形成挡风遮雨小组团,田园风光明显。

遗产使用现状

由于历史原因,张谷英古建筑群局部曾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特别是在1960至1970年代的和时期。但从总体而言,古建筑群形制保存仍相当完整,并且大部分建筑仍在作为居住使用。古建筑群面临的最大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是自然损毁,部分房屋急需维修;二是建设性破坏,主要是指村民无指导性的自行改造房屋、居住环境等,对古建筑风貌破坏较大。

二、总体设计

1.风貌整治策略

系统地改善古村的整体公共环境

在公共环境整治实施的基础上,始古建的整修和景点的开拓

业态整合

2. 规划结构与功能布局

规划结构

根据古村现状建成情况和环境地貌特征,规划结构框架呈现以当大门为核心的两个三角形,以三个重点片区为节点,分别为古村入口、上新屋以及后峦水库。由入口通往后峦水库的道路以及规划在北侧山林沟通的游路形成了连接三个节点的三边。

由西向东,规划各片区特征分别为:以民居和农田构成的建成性丘陵区、以三大片大屋为核心的古建筑群区、地貌特征完整的自然景观展示区,以及以农田和自然山林构成的农业活动丘陵区。

功能布局

在针对古村落历史建筑、设施分布、自然环境的一系列现状分析之后,为今后在文物保护、旅游发展等方面提供优良的资源,规划将整个村落划分为八个不同的功能区,分别为:

⑴. 大屋文化区

⑵. 乡村体验区

⑶. 民俗文化展示区

⑷. 休闲商业区

⑸. 旅游商业服务区

⑹. 休闲渡假区

⑺. 重点景观整理区

⑻. 限制发展区

3.建筑保护与更新规划

3.1 规划控制原则

按照《湖南省岳阳市张谷英村古建筑群保护规划》(2004-2020),规划范围内用地分别属于“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一类建设控制地带”及“二类建设控制地带”。其中,“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按《文物保护法》严格保护和控制,此范围内的工程建设项目应报国家文物局审批。一类建设控制范围内以建设控制为主要目的,不得擅自改变规划用地性质,建筑整治后不得加建。二类建设控制范围则以景观控制和风貌协调为主要目的。

3.2建筑拆改留规划措施

⑴.建筑风貌的界定

文物建筑: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以及历史的或传统的建筑群。

历史建筑:能够反映建筑艺术特色,能够反映某一时期地域的历史文化特色,具有历史文化特点的建筑。

风貌协调的一般传统建筑:单体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较低,数量较大,需要不断修缮的一般传统建筑。

风貌协调的现代建筑:建筑各方面要素与保护区的传统风貌比较协调的现代建筑。

风貌不协调的现代建筑:居民近年来自行翻建、改造的建筑,对保护区的传统风貌有很大的破坏作用。

⑵.拆、改、留建筑的界定

修缮建筑 :文物建筑

维修改善建筑 :历史建筑

保留建筑 :现状评价中的风貌协调

的一般传统建筑、风貌协调的现代建筑,并具有良好的建筑质量。

改造建筑 :现状评价中的风貌不协调且质量尚可的传统建筑,以及风貌不协调且质量较好的现代建筑。

拆除建筑 :棚户简屋,与历史风貌特别是街道历史景观有严重冲突的新建建筑,以及因规划对于公共环境改善的措施而需要拆除的一般建筑。

⑶.规划措施

修缮及维修改善:针对文物建筑及历史建筑的建筑风貌、建筑细部要依据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进行保护性的改善。

保留 :规划以局部整修为主。对于风貌完整的一般传统建筑及风貌协调的现代建筑,规划予以保留和整修。

改造 :此类建筑与历史风貌有一定的冲突,但仍可以通过采用传统材料对建筑外墙、建筑构件和屋面进行改建,达到与历史风貌相协调的目标。

拆除 :张谷英村居民世代聚集,村内多为私房,为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规划尽量通过改建的方式达到整体环境的协调。

三、详细设计

规划针对景区入口及畔溪走廊两处较重要的节点进行了详细设计,以突出其在景区观景的重要性,并对今后的保护整治建设予以指导。

1.古村入口

由规划的新建道路进入古村,经过停车场后到达具有复合功能的步行商业街区及迎宾广场;建议拆除古牌楼东北侧有现存的风貌较差的闲置房,恢复渭溪河道以及文新塔,改为公共的开场绿化,以加强村落入口的观赏效果。

2.畔溪走廊

畔溪走廊是张谷英村中除开张氏大屋之外最引人入胜的部分,规划将商铺集中于畔溪走廊两侧,再现古驿道的热闹场面,并形成一条民俗商业街。规划将水泥路面改为石材铺砌,并在路面改造的同时埋设污水管道,两侧树木目前种类凌乱,大小不齐,规划将移栽香樟和桂花间植。除道路自身之外,道路两侧景观也需要整体梳理,规划将配合各类体验性农业项目,分别沿路种植成片果园、花圃以及农田。

四、控制体系

此次《湖南张谷英历史文化名村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中,根据张谷英村自身比较独特的历史风貌特色,在常用的保护规划控制内容的基础之上,又加入了一部分与风貌要素、自然景观植被以及旅游服务设施等内容的建议性控制内容。将每个地块的控制图则细分为建筑建造控制体系与绿化景观控制体系两部分。

建筑建造控制体系:

总体控制指标:地块/道路/停车设施/出入口/广场/步行通道

建筑保护与更新措施:修缮/维修改善/保留/改造/拆除/新建

重要控制线:文保控制范围/建筑退界线/绿化控制线

市政设施控制:各类市政设施布点

指标体系:地块编码/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面积/建筑密度/绿化率/建筑限高

4.2绿化景观控制体系:

植被改善控制:植被保护/植被改善/植被重点恢复

植被类型控制:原生林/风景林/竹林/经济林/梯田/草地花卉

桥梁驳岸控制:保留石桥木桥及古井/改造水泥桥/驳岸保护及更新

景观设施控制:重点景观点/重点景观建筑/古遗址/古驿道

旅游设施控制:各类旅游设施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