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统计学的基本特点

统计学的基本特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4 16:15:42

统计学的基本特点

统计学的基本特点篇(1)

一、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主要特点

(一)数理统计的主要特点

数理统计就是通过对随机现象有限次的观测或试验所得数据进行归纳,找出这有限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并据此对整体相应现象的数量规律性做出推断或判断的一门学科。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随机性,就是说数理统计的研究对象应当具有随机性,确定性现象不是数理统计所要研究的内容。二是有限性,就是说数理统计据以研究的随机现象数量表现的次数是有限的。三是数量性,即数理统计以研究随机现象的数量规律性为主,而对随机现象质的研究为次。四是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归纳法。最后,数理统计通过对小样本的研究以达到对整体的推断都具有一定的概率可靠性。用样本推断总体误差的存在是客观的,但是数理统计不仅重在研究误差的大小,还指出误差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从数理统计的学科特征来看,数理统计是应用数学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学科之一。由此可见!数理统计从学科划分来说,应属于数学学科,但是其重在应用!而不是纯数学理论或方法的研究,故其采用的方法也就重在归纳法,而不是数学的演绎法。

综上所述,数理统计的主要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数理统计是一门对随机现象进行有限次的观测或试验的结果进行数量研究,并依之对总体的数量规律性做出具有一定可靠性推断的应用数学学科。

(二)统计学的主要特点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其目的在于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统计学从其研究的范围来说有三大领域: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和数据的分析。首先,这三大领域随着统计学的不断发展,已很难分辨出哪个领域更重要些。也许有很多人认为数据的分析要相对重要些。在对1900年和1910年美国两次农业普查资料进行分析时,列宁曾指出:“全部问题,任务的全部困难在于,如何综合这些资料,才能确切地从政治上经济上说明不同种类或类型的农户的整个情况。”这足见数据整理的重要性。近年来困扰我国统计研究的并不是数据的分析方法,而是缺少充分真实有效的统计数据,造成无法用数据去检验或证实相应的经济理论、经济模型和经济政策。数据收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其次,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在这众多的方法中,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大量观察法、统计指标法、统计分组法和模型推断法。特别是大量观察法更成为统计学最重要的基本特征方法之一,也可以说这是统计学与数理统计的根本区别之一,否则,统计学也就真的成了现代西方数理统计学了。随着统计学由早期的纯粹描述统计不断拓展为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并重,直至有的学者认为现代统计学应该以推断统计为主,描述统计为辅,暂且不论这种观点是否有不妥之处,但可足见推断统计学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上,推断统计已成为现代统计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再次,统计学从其成为一门科学的那一天起,就把对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作为自己的基本特征,但是,同时强调要以对现象的定性认识为基础。

(三)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比较

通过上述对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特点的分析,可以把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主要异同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1.从其研究目的来看,两者都重在揭示总体现象的数量规律性,而统计学更声称要以对总体现象的定性认识为基础。

2.从其研究的途径来看,数理统计希望通过对总体部分个体的数量特征的研究,以达到对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认识;而统计学既希望通过对构成总体的全部个体的数量特征的研究(如果可能$或值得的话),以达到对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认识,同时也希望能通过对构成总体的部分个体的数量特征的研究,以达到对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认识。

3.从其研究的手段来看,数理统计主要依赖于小样本特征值统计分布的数学原理来推断总体的相应特征值;而统计学或者说推断统计学主要依赖于大样本特征值统计分布的数学原理来推断总体的相应特征值。

4.从其研究的主要范围来看,数理统计侧重于对样本数据的定量分析;而统计学不仅重视样本数据的定量分析,而且重视对所获得的总体全部数据的定量分析,同时,重视数据收集方法、数据整理方法的研究。

5.从其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推断的数理机理而言,概率论是其共同的基础。特别是作为统计学基本方法之一的大量观察法,其数理基础正是概率论中的大数定律;统计学中用大样本可以方便地推断出总体特征的数理基础正是概率论中的中心极限定理,而无论是大数定律还是中心极限定理也都是数理统计的根基。

6.数理统计尽管强调应用性,但是它本身还是一门数学学科,重在应用方法的数理基础的研究;统计学更侧重于对解决社会、经济等现实问题数量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而方法本身的数理基础的科学性研究,则由相应的理论统计学去研究,事实上,推断统计方法的数理基础的科学性研究,正是数理统计的研究范畴之一。

从上述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特点及其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现代统计学的发展及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越来越大的趋势,数理统计研究问题的理念及其方法已对统计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革命性影响,但是,数理统计与统计学毕竟是两门差异较大的学科,不可能简单地加以“统一”。

二、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

数理统计与统计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不可相互取代,也不可能像多年来有些学者提出的那样,要建立所谓的大统计,或者说融合统计学,其实质就是要把数理统计与统计学融合起来。但是其融合的直接后果就是现在某些高校所使用的统计学教材中,既有统计学的内容,也有数理统计的成分,不伦不类,细读之,其实就是数理统计的内容与统计学内容的简单拼接。这不能不说是近年来,中国统计学、统计学教材、统计教学的一大悲哀:迷失了自我,盲目地要“与西方接轨”。笔者认为要想理顺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关系,就必须对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加以深入的研究。

(一)数理统计在统计思想发展中的地位

统计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统而计之”,就是人们对统计的朴素认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当代的统计已不圄于“统而计之”的范畴。

1.统计作为人们认识社会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已广泛应用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众多领域,而每一个领域有其复杂多样性,若采用简单地“统”,即全面调查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全面地了解每一个领域的基本情况及不同领域之间的数量联系的规律性,又为现代社会管理所必需。数理统计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自然而然地为统计学所利用,即数理统计为现代统计学的发展点燃了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科学思想火花——为用总体的部分去说明总体奠定了数理基础。

2.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政府要有效地干预国民经济理念的形成,政府以社会经济生活直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基于对全局数据的掌握,大大地推动了统计思想的发展,不仅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统计这支“武器”进行开发,更重要的是从立法的角度对统计行为进行规范。在当今许多国家的统计法规中,都明确地规定抽样调查在统计调查中的重要地位。比如,在我国1996年5月经修改后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章第十条就明确规定:“统计调查应当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综合分析等为补充,收集、整理基本统计资料”。而抽样调查的基本原理就基于数理统计的推断原理。可见,数理统计的推断理念在统计实践中的地位已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3.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单位,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不仅没有足够的资金、技术支持从事某一方面的全面调查,有时也没有必要通过全面调查以获得生产经营方面的全面数据资料,而抽样调查就足以提供相应可靠的数据作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这也说明数理统计有着微观的现实需要,为微观经济管理活动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在微观统计应用中有着坚实的思想根基。

4.统计的理念,已不仅仅在于用历史数据描述历史的发展特征,而当代更强调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去预测未来,而这种预测的基础同样基于数理统计的原理。即从历史的时序数据中找出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把握未来的走向,即数理统计的分析原理在时间序列数据预测中的作用,同样功不可没。

(二)数理统计在统计方法中的地位

随着数理统计解决现实问题的理念在统计思想中地位的确立,数理统计在统计方法中的重要地位也相应地得以确立。

1.大数定律为数理统计应用于统计学搭起了连接的纽带。大量观察法是现代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而大数定律又是大量观察法的基础。统计学若没有大量观察法的支撑,则统计分析中的基本指标——平均数与相对数,则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可见数理统计在统计方法中的基础地位不容置疑。

2.中心极限定理为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应用铺平了道路。用样本推断总体的关键在于掌握样本特征值的抽样分布,而中心极限定理表明+只要样本容量足够地大,得自未知总体的样本特征值就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从而,只要采用大量观察法获得足够多的随机样本数据,几乎就可以把数理统计的全部处理问题的方法应用于统计学,这从另一个方面也间接地开辟了统计学的方法领域,其在现代推断统计学方法论中居于主导地位。

3.数理统计中样本抽样分布的理论,为现代统计学中的方差分析、正交设计等方法的应用同样提供了方法上的理论保证。特别是正交设计在现实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其对经济的贡献已引起国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据日本某些专家估计:“(日本)经济发展中至少有10%的功劳归于正交设计。”这足见数理统计的方法在统计方法中应用的现实意义。

(三)数理统计在统计内容中的地位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一门方法论科学。不管数理统计对统计思想的发展有多大的影响,也不管数理统计在统计方法中居于何种地位,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还是主要体现在统计分析中的地位。数理统计对数据的收集方法与整理方法的实际影响要比其对统计数据分析方法的影响小得多。也就是说,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其研究领域要比数理统计宽广得多。试图用数理统计取代统计学的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同样试图用大统计学取代数理统计的观点也不正确,毕竟数理统计作为一门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不可替代的特点。因此,数理统计在统计内容中的地位,也只能主要体现在统计分析方面。

1.统计数据收集方法的研究仍然是现代统计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正如前所述,在我国现阶段如何获得大量真实有效的统计数据,是我们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不真实、不全面的统计数据,使国家的宏观管理"经济理论’经济模型和经济政策的统计检验,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预测、决策,都不能有效地进行。可见,“统计数据的质量是统计全部工作的生命”的观点的正确性。而数理统计在统计数据收集方面的影响仅体现在统计数据调查方式方法方面,即抽样调查如何组织实施的方式方法,在统计数据收集方法中得以突出和强调。

2.相同的原始统计数据,采用不同的整理方法所获得的整理资料可以完全不同,并由此对其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分析所得的结论,可能完全相反。这足以说明统计整理的重要性。但是数理统计在统计整理方面却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毕竟,数理统计研究的依据是小样本,而统计学研究的依据的是大样本。假如统计学不是以大样本或总体的全部个体为研究依据,统计学也许就真的沦为数理统计了。

3.数理统计对统计数据分析方法的影响是显著的。不仅体现在对大样本总体参数估计、非参数估计、相关与回归分析、总体分布型态的判断、一个总体参数与两个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正交设计等许多内容上,而且体现在描述统计学中最基本指标:平均数、相对数的计算原理等方面。也许真不可想象,若在现代统计方法的内容体系中缺少了数理统计的关于大样本的分析方法原理,将是怎样一种景象。

三、统计学传播理念的转变

对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特点作了比较研究,以及对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作了分析之后,让我们再回到统计学知识传播的现实实践中来,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我们现在正在做什么、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今后该怎样把工作做得更好。

统计学知识传播理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统计是什么。这是对统计的最基本的认识,可以通过加强对统计知识的宣传达到。在现代统计工作中,尽管“统而计之”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我们的统计学教学与其它途径的统计知识的传播中,绝不能仅限于此。不仅要让不同阶层的人,认识到统计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巨大认识作用,而且要让他们了解统计在国家宏观管理、企业经营预测、决策,以及对经济理论#经济模型、经济政策检验中的重要性,从而使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自觉地参与和配合各级统计机构所开展的统计调查活动,以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完整。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加强统计知识普及教育及统计法规的宣传教育!开辟多途径多手段的统计知识传播途径。这是统计学传播的基础理念。

2.统计为什么,即让统计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显然,这是对统计学传播的较高层次要求。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即要知道统计的原理,这并不需要所有的公民都知晓。事实上,只能是具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人才可能真正理解,且其途径主要是通过高等学校的统计教学活动。由此就对高校的统计学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统计学课堂上应向学生教授什么。笔者从事高校统计学教学多年,认为高校统计学课堂上应向学生解释统计方法的原理。高校统计学教学课堂不应过分地强调对统计知识的宣传和如何具体地从事统计活动,而应强调重视统计方法机理教学的传播理念,但这在我国现实的高校统计学教学中并没有真正地形成。

3.怎么做统计,这是统计方法具体应用的问题。可以说当前我国高校统计学教学实质上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实际统计工作。如何收集、整理数据,如何用公式去计算某些指标等。显然,这样的工作中学生就可以胜任。而真正为什么要那样组织实施数据的调查、整理,为什么要那样计算。不仅老师介绍的不够!而且教材编写的深度也不够。

由此可见,统计知识的传播理念应大致界定在三个层面上:一是统计基本常识的传播。二是如何开展具体的统计活动。三是为什么那样开展统计活动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不同层面的传播对象是有差别的。知道统计是什么、怎么做统计,相对于懂得为什么要那样做统计,其要求是相当低的。也许只要会记数、会写字的居委会大妈,就可以从事数据的收集工作,而会套用公式的一个中学生就可以计算服从X*2分布的统计量的样本数值。而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相应的数理统计知识是万万不行的。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及统计数据处理软件的开发,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分析已变得异常简单,甚至一个孩童都可以教会使用统计处理软件,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让学生懂得统计为什么就变得不重要了呢?正相反,在统计学的高校课堂上让学生懂得为什么就更重要了。

四、我国统计学教材改革的方向

从对统计学传播理念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及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和学生的知识结构来看,改革现行高校统计学教材内容体系及教学理念势在必行。

1.去除现行统计学教材中与数理统计相重复的内容,加强关于大样本的数理统计内容,即增加大样本统计分布的数理基础的内容。

2.强调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内容的教学。尽管这两个定理是纯数理统计的问题,但由于其在数理统计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重视不够,因为小样本问题才是数理统计研究的主要问题,因此,可能一带而过,而它们恰恰是联系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重要纽带。因此,在统计学教材中必须增加并突出其内容。

统计学的基本特点篇(2)

(一)数理统计的主要特点

数理统计就是通过对随机现象有限次的观测或试验所得数据进行归纳,找出这有限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并据此对整体相应现象的数量规律性做出推断或判断的一门学科。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随机性,就是说数理统计的研究对象应当具有随机性,确定性现象不是数理统计所要研究的内容。二是有限性,就是说数理统计据以研究的随机现象数量表现的次数是有限的。三是数量性,即数理统计以研究随机现象的数量规律性为主,而对随机现象质的研究为次。四是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归纳法。最后,数理统计通过对小样本的研究以达到对整体的推断都具有一定的概率可靠性。用样本推断总体误差的存在是客观的,但是数理统计不仅重在研究误差的大小,还指出误差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从数理统计的学科特征来看,数理统计是应用数学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学科之一。由此可见!数理统计从学科划分来说,应属于数学学科,但是其重在应用!而不是纯数学理论或方法的研究,故其采用的方法也就重在归纳法,而不是数学的演绎法。

综上所述,数理统计的主要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数理统计是一门对随机现象进行有限次的观测或试验的结果进行数量研究,并依之对总体的数量规律性做出具有一定可靠性推断的应用数学学科。

(二)统计学的主要特点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其目的在于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统计学从其研究的范围来说有三大领域: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和数据的分析。首先,这三大领域随着统计学的不断发展,已很难分辨出哪个领域更重要些。也许有很多人认为数据的分析要相对重要些。在对1900年和1910年美国两次农业普查资料进行分析时,列宁曾指出:“全部问题,任务的全部困难在于,如何综合这些资料,才能确切地从政治上经济上说明不同种类或类型的农户的整个情况。”这足见数据整理的重要性。近年来困扰我国统计研究的并不是数据的分析方法,而是缺少充分真实有效的统计数据,造成无法用数据去检验或证实相应的经济理论、经济模型和经济政策。数据收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其次,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在这众多的方法中,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大量观察法、统计指标法、统计分组法和模型推断法。特别是大量观察法更成为统计学最重要的基本特征方法之一,也可以说这是统计学与数理统计的根本区别之一,否则,统计学也就真的成了现代西方数理统计学了。随着统计学由早期的纯粹描述统计不断拓展为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并重,直至有的学者认为现代统计学应该以推断统计为主,描述统计为辅,暂且不论这种观点是否有不妥之处,但可足见推断统计学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上,推断统计已成为现代统计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再次,统计学从其成为一门科学的那一天起,就把对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作为自己的基本特征,但是,同时强调要以对现象的定性认识为基础。

(三)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比较

通过上述对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特点的分析,可以把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主要异同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1.从其研究目的来看,两者都重在揭示总体现象的数量规律性,而统计学更声称要以对总体现象的定性认识为基础。

2.从其研究的途径来看,数理统计希望通过对总体部分个体的数量特征的研究,以达到对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认识;而统计学既希望通过对构成总体的全部个体的数量特征的研究(如果可能$或值得的话),以达到对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认识,同时也希望能通过对构成总体的部分个体的数量特征的研究,以达到对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认识。

3.从其研究的手段来看,数理统计主要依赖于小样本特征值统计分布的数学原理来推断总体的相应特征值;而统计学或者说推断统计学主要依赖于大样本特征值统计分布的数学原理来推断总体的相应特征值。

4.从其研究的主要范围来看,数理统计侧重于对样本数据的定量分析;而统计学不仅重视样本数据的定量分析,而且重视对所获得的总体全部数据的定量分析,同时,重视数据收集方法、数据整理方法的研究。

5.从其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推断的数理机理而言,概率论是其共同的基础。特别是作为统计学基本方法之一的大量观察法,其数理基础正是概率论中的大数定律;统计学中用大样本可以方便地推断出总体特征的数理基础正是概率论中的中心极限定理,而无论是大数定律还是中心极限定理也都是数理统计的根基。

6.数理统计尽管强调应用性,但是它本身还是一门数学学科,重在应用方法的数理基础的研究;统计学更侧重于对解决社会、经济等现实问题数量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而方法本身的数理基础的科学性研究,则由相应的理论统计学去研究,事实上,推断统计方法的数理基础的科学性研究,正是数理统计的研究范畴之一。

从上述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特点及其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现代统计学的发展及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越来越大的趋势,数理统计研究问题的理念及其方法已对统计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革命性影响,但是,数理统计与统计学毕竟是两门差异较大的学科,不可能简单地加以“统一”。

二、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

数理统计与统计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不可相互取代,也不可能像多年来有些学者提出的那样,要建立所谓的大统计,或者说融合统计学,其实质就是要把数理统计与统计学融合起来。但是其融合的直接后果就是现在某些高校所使用的统计学教材中,既有统计学的内容,也有数理统计的成分,不伦不类,细读之,其实就是数理统计的内容与统计学内容的简单拼接。这不能不说是近年来,中国统计学、统计学教材、统计教学的一大悲哀:迷失了自我,盲目地要“与西方接轨”。笔者认为要想理顺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关系,就必须对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加以深入的研究。

(一)数理统计在统计思想发展中的地位

统计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统而计之”,就是人们对统计的朴素认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当代的统计已不圄于“统而计之”的范畴。

1.统计作为人们认识社会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已广泛应用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众多领域,而每一个领域有其复杂多样性,若采用简单地“统”,即全面调查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全面地了解每一个领域的基本情况及不同领域之间的数量联系的规律性,又为现代社会管理所必需。数理统计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自然而然地为统计学所利用,即数理统计为现代统计学的发展点燃了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科学思想火花——为用总体的部分去说明总体奠定了数理基础。

2.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政府要有效地干预国民经济理念的形成,政府以社会经济生活直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基于对全局数据的掌握,大大地推动了统计思想的发展,不仅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统计这支“武器”进行开发,更重要的是从立法的角度对统计行为进行规范。在当今许多国家的统计法规中,都明确地规定抽样调查在统计调查中的重要地位。比如,在我国1996年5月经修改后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章第十条就明确规定:“统计调查应当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综合分析等为补充,收集、整理基本统计资料”。而抽样调查的基本原理就基于数理统计的推断原理。可见,数理统计的推断理念在统计实践中的地位已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3.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单位,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不仅没有足够的资金、技术支持从事某一方面的全面调查,有时也没有必要通过全面调查以获得生产经营方面的全面数据资料,而抽样调查就足以提供相应可靠的数据作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这也说明数理统计有着微观的现实需要,为微观经济管理活动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在微观统计应用中有着坚实的思想根基。

4.统计的理念,已不仅仅在于用历史数据描述历史的发展特征,而当代更强调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去预测未来,而这种预测的基础同样基于数理统计的原理。即从历史的时序数据中找出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把握未来的走向,即数理统计的分析原理在时间序列数据预测中的作用,同样功不可没。

(二)数理统计在统计方法中的地位

随着数理统计解决现实问题的理念在统计思想中地位的确立,数理统计在统计方法中的重要地位也相应地得以确立。

1.大数定律为数理统计应用于统计学搭起了连接的纽带。大量观察法是现代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而大数定律又是大量观察法的基础。统计学若没有大量观察法的支撑,则统计分析中的基本指标——平均数与相对数,则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可见数理统计在统计方法中的基础地位不容置疑。

2.中心极限定理为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应用铺平了道路。用样本推断总体的关键在于掌握样本特征值的抽样分布,而中心极限定理表明+只要样本容量足够地大,得自未知总体的样本特征值就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从而,只要采用大量观察法获得足够多的随机样本数据,几乎就可以把数理统计的全部处理问题的方法应用于统计学,这从另一个方面也间接地开辟了统计学的方法领域,其在现代推断统计学方法论中居于主导地位。3.数理统计中样本抽样分布的理论,为现代统计学中的方差分析、正交设计等方法的应用同样提供了方法上的理论保证。特别是正交设计在现实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其对经济的贡献已引起国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据日本某些专家估计:“(日本)经济发展中至少有10%的功劳归于正交设计。”这足见数理统计的方法在统计方法中应用的现实意义。

(三)数理统计在统计内容中的地位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一门方法论科学。不管数理统计对统计思想的发展有多大的影响,也不管数理统计在统计方法中居于何种地位,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还是主要体现在统计分析中的地位。数理统计对数据的收集方法与整理方法的实际影响要比其对统计数据分析方法的影响小得多。也就是说,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其研究领域要比数理统计宽广得多。试图用数理统计取代统计学的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同样试图用大统计学取代数理统计的观点也不正确,毕竟数理统计作为一门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不可替代的特点。因此,数理统计在统计内容中的地位,也只能主要体现在统计分析方面。

1.统计数据收集方法的研究仍然是现代统计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正如前所述,在我国现阶段如何获得大量真实有效的统计数据,是我们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不真实、不全面的统计数据,使国家的宏观管理"经济理论’经济模型和经济政策的统计检验,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预测、决策,都不能有效地进行。可见,“统计数据的质量是统计全部工作的生命”的观点的正确性。而数理统计在统计数据收集方面的影响仅体现在统计数据调查方式方法方面,即抽样调查如何组织实施的方式方法,在统计数据收集方法中得以突出和强调。

2.相同的原始统计数据,采用不同的整理方法所获得的整理资料可以完全不同,并由此对其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分析所得的结论,可能完全相反。这足以说明统计整理的重要性。但是数理统计在统计整理方面却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毕竟,数理统计研究的依据是小样本,而统计学研究的依据的是大样本。假如统计学不是以大样本或总体的全部个体为研究依据,统计学也许就真的沦为数理统计了。

3.数理统计对统计数据分析方法的影响是显著的。不仅体现在对大样本总体参数估计、非参数估计、相关与回归分析、总体分布型态的判断、一个总体参数与两个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正交设计等许多内容上,而且体现在描述统计学中最基本指标:平均数、相对数的计算原理等方面。也许真不可想象,若在现代统计方法的内容体系中缺少了数理统计的关于大样本的分析方法原理,将是怎样一种景象。

三、统计学传播理念的转变

对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特点作了比较研究,以及对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作了分析之后,让我们再回到统计学知识传播的现实实践中来,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我们现在正在做什么、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今后该怎样把工作做得更好。

(一)统计学知识传播理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统计是什么。这是对统计的最基本的认识,可以通过加强对统计知识的宣传达到。在现代统计工作中,尽管“统而计之”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我们的统计学教学与其它途径的统计知识的传播中,绝不能仅限于此。不仅要让不同阶层的人,认识到统计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巨大认识作用,而且要让他们了解统计在国家宏观管理、企业经营预测、决策,以及对经济理论#经济模型、经济政策检验中的重要性,从而使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自觉地参与和配合各级统计机构所开展的统计调查活动,以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完整。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加强统计知识普及教育及统计法规的宣传教育!开辟多途径多手段的统计知识传播途径。这是统计学传播的基础理念。

2.统计为什么,即让统计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显然,这是对统计学传播的较高层次要求。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即要知道统计的原理,这并不需要所有的公民都知晓。事实上,只能是具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人才可能真正理解,且其途径主要是通过高等学校的统计教学活动。由此就对高校的统计学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统计学课堂上应向学生教授什么。笔者从事高校统计学教学多年,认为高校统计学课堂上应向学生解释统计方法的原理。高校统计学教学课堂不应过分地强调对统计知识的宣传和如何具体地从事统计活动,而应强调重视统计方法机理教学的传播理念,但这在我国现实的高校统计学教学中并没有真正地形成。

3.怎么做统计,这是统计方法具体应用的问题。可以说当前我国高校统计学教学实质上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实际统计工作。如何收集、整理数据,如何用公式去计算某些指标等。显然,这样的工作中学生就可以胜任。而真正为什么要那样组织实施数据的调查、整理,为什么要那样计算。不仅老师介绍的不够!而且教材编写的深度也不够。

由此可见,统计知识的传播理念应大致界定在三个层面上:一是统计基本常识的传播。二是如何开展具体的统计活动。三是为什么那样开展统计活动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不同层面的传播对象是有差别的。知道统计是什么、怎么做统计,相对于懂得为什么要那样做统计,其要求是相当低的。也许只要会记数、会写字的居委会大妈,就可以从事数据的收集工作,而会套用公式的一个中学生就可以计算服从X*2分布的统计量的样本数值。而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相应的数理统计知识是万万不行的。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及统计数据处理软件的开发,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分析已变得异常简单,甚至一个孩童都可以教会使用统计处理软件,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让学生懂得统计为什么就变得不重要了呢?正相反,在统计学的高校课堂上让学生懂得为什么就更重要了。

四、我国统计学教材改革的方向

从对统计学传播理念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及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和学生的知识结构来看,改革现行高校统计学教材内容体系及教学理念势在必行。

1.去除现行统计学教材中与数理统计相重复的内容,加强关于大样本的数理统计内容,即增加大样本统计分布的数理基础的内容。

2.强调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内容的教学。尽管这两个定理是纯数理统计的问题,但由于其在数理统计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重视不够,因为小样本问题才是数理统计研究的主要问题,因此,可能一带而过,而它们恰恰是联系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重要纽带。因此,在统计学教材中必须增加并突出其内容。

统计学的基本特点篇(3)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在统计教学中,要考虑理论知识的适度、够用,而不刻意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要强调统计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统计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语言表述上,力求简明、通俗、易懂,把概念表述准确、完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将统计知识与计算机知识融为一体,让复杂难懂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变得简单、快速、准确。将反映国计民生的最新统计数字放在恰当的地方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国家变化的日新月异。这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科学设置教学内容统计的目的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从中发现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统计需要做一系列的工作。统计课的教学内容就是按照统计工作过程的每个阶段来安排的: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分析和数据积累。其中,统计设计和统计数据积累理论性较强,原则上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怎么做”就行了。而对于统计调查、统计整理这两部分,内容虽然多,但容易理解,可以简单讲解,让学生多看,借此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统计描述、统计推断、分析这几部分内容,要在学生对统计基本概念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讲解。搜集统计数据的过程又称为统计调查,就是围绕统计指标及其体系搜集统计数据,特别是原始数据。主要方法包括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邮寄法和实验设计调查法。统计整理,即对调查资料进行加工汇总。统计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往往是分散的、不系统的原始资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统计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并通过合适的形式把这些整理结果表述出来。具体来说,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对统计调查所得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分类、汇总,或对已初步加工的资料进行再加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成为能够反映现象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工作过程。统计整理主要讲方法,包括分组、汇总和编制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统计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统计描述(综合指标)、抽样推断、统计指数、时间数列(动态分析)和相关与回归分析。这也是重点和难点。

(三)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统计各章节内容的安排是有逻辑性的,前面内容往往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学习过程环环相扣,不能跳越某一章节而直接进入后面的章节。总论部分是对统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概括描述,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框架体系,把握统计学的涵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统计活动的过程,尤其要准确理解统计学的基本范畴(基本概念)。统计学基本范畴包括:总体、总体单位、标志、统计指标以及延伸出的小概念。如果把统计课的学习比喻为盖高楼大厦,那么这些基本范畴就是地基或基石。深刻理解领会这些基本概念的含义,准确把握基本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正确运用,就为这座高楼大厦夯实了地基、稳固了基石。教师讲解这些概念时,可结合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讲解,课下布置练习进行巩固。

二、统计课重点、难点内容解析

(一)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最基本的概念包括:总体、总体单位、标志、统计指标。如上所述,这是学好统计课的基础。例如,“总体”这个概念。毫不夸张地说,统计所有章节的内容都是围绕“总体”展开的。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的客观现象,特别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界限,目的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而社会经济现象包罗万象,种类繁杂,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领域的各种现象。统计研究时需要分门别类,把他们界定为一个个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现象或事物组成的集合体,即统计总体。个别现象或事物就是总体单位。总体具有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三大特征。大量性即总体是由许多单位组成的,一个或少数单位不能形成总体,因为统计研究的目的是要揭示大量事物的普遍规律性,所以,统计研究的对象必须包括足够多的个体。同质性即构成总体的各单位必须具有某种共同性质,这是形成总体的客观依据,也是我们确定总体范围的标准。差异性即总体的各单位除了某些方面的共同性外,在其他方面必须有差异,这些差异是统计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如果学生不理解“总体”这个概念,就不能在特定的统计研究目的下,准确地界定总体的范围,描述总体的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就无从理解和计算,更谈不上利用这些指标进行统计推断和统计分析。

(二)平均指标这是统计课中最重要的基础性指标。平均指标用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它反映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其中,算术平均数是基础的、最重要一种。明确它的计算原理和含义,就能顺理成章地掌握变异指标、抽样推断、时间数列分析、指数分析中各类指标的计算和应用。平均数的计算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或者初中都学过。这是学习统计平均指标的基础。但要让学生明白,他们以前学的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量,而这里的平均数是有特定经济内容的,是具体的有空间范围、时间限制的量。学习平均指标首先要搞清分类。平均数分为两大类:静态平均数和动态平均数,这跟时间有无变化有关。计算静态平均数的每个数值都是同一时间点上的,它表示每个总体单位在某一数量标志上的平均水平。计算动态平均数的每个数值是某一个统计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取值,是表示该指标在每个时间单位上的平均水平。最常用的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其基本公式为:算术平均数=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这个指标的含义、计算原理、四个计算公式以及应用都要讲透,特别是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停留在“会就给定的资料计算出算术平均数”这个层面,而要让学生透彻理解掌握其计算原理,并把它运用到复杂的领域。因为标准差、抽样平均误差、平均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平均数指数、相关系数、回归分析等有关指标的计算都是以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原理为基础的。

统计学的基本特点篇(4)

【关键词】 热力学;统计物理;教学方法

一、引言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是理论物理的五大分支之一,具有与其它四个分支(经典力学、电磁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同等重要的科学与工程地位。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是本科教学中物理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它以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宏观物质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热力学理论和统计物理理论,揭示热运动规律以及与热运动有关的物性及宏观物质系统的演化。许多工程科学都是由热力学所衍生的或与其密切关联,例如传热学、流体力学、材料科学等,该课程也是学习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的基础。热力学的应用范围很广,主要包括:引擎、涡轮机、压缩机、发电机、推进器、燃烧系统、冷冻空调系统、能源替代系统、生命支援系统及人工器官等。

通过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修养,使学生深入认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理论,能从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角度阐述热运动的规律及热运动对物质宏观性质的影响,能基于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理论解决实际热力学问题。热力学理论和统计物理学理论的统一性的教学,可使学生树立物质世界是分层次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紧密联系、量的积累引起质的变化等物理学基本观点。然而该门课程抽象性强,教学难度很大,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的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点突出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教学

科学思想和方法是物理科学的重要内容。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费恩曼曾经说过:对学习物理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如何正规严格地解方程,而是能猜出它们的解并理解物理的意义。清华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叶企孙教授也曾强调指出: 物理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更要给学生科学思想和方法。可见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物理知识的认识和发展是依赖于物理思想的发展和建立于科学的物理方法的基础之上的。物理知识的传授是“授人以鱼”,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传授则是“授人以渔”。仅仅传授物理知识容易使学生对掌握的结论确信无疑,这将限制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发展。而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传授不仅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外,也是为他们提供能力储备。

在热力学统计物理课程的教学中,除了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自身具有的重要地位之外,授课学时少和授课内容多的矛盾、化繁为简提高教学效果的要求也需要将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传授放在一个重要位置。把握该课程的物理思想和基本方法,对授课内容和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是解决授课学时少和授课内容多的矛盾的根本方法。热力学统计物理课程对学生数学基础要求也较高,涉及到大量繁复的公式数学推导和变换,导致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很容易将注意力停留在物理公式的数学形式上而忽略了其中的物理意义、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最终结果是导致学生思维混乱、满头雾水。因此,在热力学统计物理课程中应该尽量简化物理公式的数学推导和数学变换方面的教学,而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物理公式的物理意义、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方面,帮助学生从物理角度对授课内容进行深入理解。

三、排除学生心理障碍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的特点是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困难和难以建立相应的物理图像。较大的学习阻力会影响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爱好,导致学生存在接受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的物理思想和相关理论的心理障碍。上述在把握课程的物理思想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对授课知识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和将授课内容化繁为简是排除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有效方法,此外好的课题引入对于排除心理障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教学实践证明,课程绪论由热力学发展史引入,从“热”本质的争论到焦耳、克劳修斯、开尔文、能斯脱、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吉布斯等科学家的丰功伟绩进行逐步阐述,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物理的兴趣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恰当地运用热力学统计物理发展史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提高学生整合信息、发现问题的能力。[1]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2]和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有助于学生体验物理学的批判精神和形成整体性的物理知识观。[3]再如在统计理论部分的课题引入时,重点突出物理思想,突出宏观系统由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特点,使学生真正清楚统计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理解统计物理与热力学的不同之处和统一之处,也可以有效消除学生学习统计物理的形成心理障碍。总之,通过好的课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对排除学生学习热力学统计物理的心理障碍不无裨益,这也是保证学生在热力学统计物理课程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学习主动性的关键。

四、详细阐述热力学与统计物理两种方法的关系

热力学方法与统计物理方法是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研究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宏观物质系统的热现象的两种基本方法,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是热力学统计物理理论的一个基本特征,应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该基本特征。热力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热运动的基本规律,是研究热现象的宏观理论,它不涉及物质的微观结构,而是从能量转化的观点出发,依据在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几条基本宏观定律,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形成的一整套完整的热现象理论。统计物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热现象的本质,是研究热运动的微观理论,它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依据微观粒子所遵循的力学规律,再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求出系统的宏观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热力学理论的发展先于统计物理学的发展,其起源可追溯至十七世纪末开始的长期而激励的“热”本质争论,到19世纪中页在焦耳测定热功当量的工作基础上热力学第一定律得以建立了“热质学”,奠定了热力学的发展基础,并在克劳修斯、开尔文、能斯脱等人的进一步努力下建立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使热力学理论更臻完善。热力学能解决宏观热现象的一些问题,但仍未能对热现象的本质作出解释。在热力学发展的同时,分子运动论也开始发展起来。克劳修斯从分子运动论的观点出发导出波意耳-马略特定律。麦克斯韦应用统计概念研究分子的运动,得到了分子运动的速度分布定律。玻尔兹曼给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解释。最后吉布斯发展了麦克斯韦和玻尔兹曼的理论,建立了系综统计法。至此统计物理学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可见热力学理论和统计物理理论的发展虽有先后之分,但是发展过程却紧密联系,对应的两种研究方法各有优缺点又有机结合,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如下表所示:

基础 方法 优点 不足

热力学方法 由大量现象总结归纳的热力学基本定律 数学演绎、逻辑推理 高度的普适性、可靠性 无法解释涨落现象、无法揭示热现象本质

基础 方法 优点 不足

统计物理方法 物质微观结构、宏观量与微观量的关系、等概率原理 概率统计方法 可求具体物质的热性质、解释涨落、揭示热现象本质 近似性

可见,热力学方法和统计物理方法共同来自于人们对宏观热现象的明确认识和微观热运动特征的准确把握,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缺一不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在详细阐述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的概念定义、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讲授二者的有机统一关系,使学生对两种方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准确把握课程的基本特征,这有利于学生理解热力学统计物理的物理思想和建立相应的物理图像。

五、帮助学生建立课程理论框架

学生在学习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的过程中,难以理解相关的物理思想、定理定律和无法建立清晰的物理图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很好地把握课程的知识要点和理论主线。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有机结合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的热力学和统计物理两种方法,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物质系统的热运动规律进行研究,同时数学推导和变换繁复,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很难捕捉到课程的知识要点和提炼出课程的理论主线,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的帮助学生把握课程的整体理论框架。

汪志诚的《热力学·统计物理》教材为例,[4]可以建立如下课程基本理论框架:课程分为热力学和统计物理两个部分。热力学部分包括热力学基本定律部分(核心)、均匀热力学系统的热力学公式、热力学基本定律和热力学公式的应用三部分,前两部分为热力学的基础理论,第三部分包括基础理论在均匀单元系、均匀多元系以及非均匀系中的应用。统计物理部分包括平衡态统计理论、涨落理论和非平衡态理论,平衡态统计理论为核心部分,又包括最概然统计理论和系综理论。在授课学时日渐缩减的情况下,可将最概然统计理论作为本科教学中统计物理部分的讲授主体。该部分可以分为系统微观构成的描述和基本统计规律、基本统计规律在不同微观系统中的应用两部分,后者包括了基本统计规律在玻尔兹曼系统、波色系统和费米系统中的应用。这样的一个简明的整体理论框架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对相关定理定律的融会贯通和对课程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整体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热力学统计物理图像,达到该课程的最终教学目的。

六、结论

热力学统计物理是本科物理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具有抽象且数学知识要求高的特点,教学难度很大。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重点突出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教学、排除学生心理障碍、详细阐述热力学与统计物理两种方法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课程理论框架等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的物理思想和掌握相关的物理方法,建立完整的热力学统计物理图像。

【参考文献】

[1] 周诗文.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物理教学探讨,2005.9.15-16.

[2] 陈运保.物理学史对于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重要作用[J].物理教学探讨,2005.2.28-29.

[3] 赵长林,赵汝木.物理学史的课程价值[J].物理教学, 2005.2.32-35.

[4] 汪志诚.热力学·统计物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统计学的基本特点篇(5)

本文从“概率与统计”的背景和地位、内容与要求以及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及高考的要求来分析阐述高中“概率与统计”的教学.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概率统计背景和地位

根据中学数学教学课标的要求,概率与统计的内容在新课程中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概率的基础知识为必修部分.选修部分分为文理科两种:文科内容包括:抽样方法,总体分布的估计,总体期望值和方差的估计.理科包括: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和方差,抽样方法,总体分布的估计,正态分布,线性回归等.这些以前是大学讲授的课程,现如今在中学的教材中出现,充分体现其重要性和实用性. 虽然所讲授的概率和统计内容属于简单部分,但是它为中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认识数学应用性的平台,为学生以后进入大学阶段学习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过度阶梯.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概率与统计”的内容和特点

1.统计

(1)随机抽样包括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

(2)用样本估计总体包括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数字特征,如均值,方差等;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3)变量的相关性要求利用散点图来认识变量间关系;知道最小二乘法的思想,根据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2.概率

(1)随机事件的概念,频率与概率区别与联系.

(2)随机事件的基本事件数和事件发生的概率,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独立重复实验.

(3)随机数的意义,能运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和几何概型.

3.教材特点

(1)强调典型案例的作用教科书无论在背景材料、例题和阅读与思考栏目的选材上都注意联系实际.

(2)注重统计思想和计算结果的解释.教科书中突出统计思想的解释,如在概率的意义部分,利用概率解释了统计中似然法的思想,解释了遗传机理中的统计规律.统计实验中随机模拟方法的原理就是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在古典概型部分,每道例题在计算出随机事件的概率后,都给出相应结果的解释或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

(3)注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由于概率统计本身的特点,统计需要分析和处理大量的数据,概率中随机模拟方法需要产生大量的模拟实验结果,并需要分析和综合实验结果,所以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就显得更为必要.

三、“概率与统计”的教学策略

1.突出统计思维的特点和作用

统计的特征之一是通过部分数据来推测全体数据的性质.因此结果具有随机性,统计推断是有可能犯错误的,但同时,统计思维又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由不确定的数据进行推理随机事件的基本事件数和事件发生的概率也同样是有力而普遍的方法.因此使学生体会统计思维的特点和作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为合理的决策提供一些依据,以使学生认识统计的作用.

2.统计教学通过案例来进行,并要注重数据的收集

高中阶段统计教学应通过案例的进行,使学生经历较为系统的数据处理全过程来学习一些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从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具体的案例也容易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和方法的实质,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3.注重对随机现象与概率意义的理解

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的科学,概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由于随机实验结果不确定,导致实验之前无法预料哪一个结果会出现,表面看无规律可循,但当我们大量重复实验时,实验的每一个结果都会出现其频率的稳定性.应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来体会这一点,可多设案例,多做实验来解决.

四、高考对概率统计部分的考查

统计学的基本特点篇(6)

现在国家硕士研究生培养门类中列于数学大类之下属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方向的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术型硕士,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硕士两类。两类硕士生的来源均是四年制本科生,学术性硕士生源的一般要求是数学或统计学专业毕业,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硕士则只要求是理工科及相关专业即可,二者差别较大,专业知识的起点高度有差距。

在培养目标上,两类硕士差距就更加明显了。学术型硕士要求可以进行基本的专业理论研究,有继续进行高等理论研究的素质和潜力,其中的一部分人可以继续攻读本专业及相关金融、管理、经济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学术性的硕士生更强调理论学习和理论基础的训练。专业学位硕士则要求较好的专业知识实用能力,了解掌握常用统计方法的思想和软件应用,实践能力强,具有分析解决带复杂数据分析背景的实际问题的潜力,强调的是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各种统计方法的综合运用及实战能力。在国外发达国家,目前均有应用统计专业学位博士,就是说将来在我们国家,优秀的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硕士可以进一步攻读专业学位博士,这类博士应该对实际问题有敏锐的眼光,对各种实用的统计方法有全面的了解,知晓其长处与不足,可以解决复杂的实际数据分析问题,因此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硕士的概率理论基础训练应更加倾向于实际,倾向于在统计学中大量用到的概率论知识。这就决定了对两类硕士在概率论基础知识要求方面有很大不同。在概率论基础方面,由于两类生源的本科知识体系中都是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为起点,概率论部分基本相同,内容是:概率基础及公式,随机变量及分布,随机向量及分布,数字特征及计算。在硕士生阶段应在此基础上考虑两类硕士的培养目标的差异,分别在概率基础课程中安排不一样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对学术型硕士生,通常开设《高等概率论》课程,以测度论为起点,具有一定的抽象度和深刻性,讲授一般观点下的积分、可测变换,随机变量及向量,概率理论、基本公式独立性,不等式和极限定理,数字特征与相依关系,讲述高度抽象的测度控制理论、拉冬一尼古丁定理、抽象的条件期望理论,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论证基本功。对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硕士,开设《概率论基础课程》,不涉及测度论等抽象内容,但是要把在实际应用中所有数据类型所对应的概率密度形式及演算作为重点加以训练,内容应该集中在常见随机变量的回顾,特殊类型的随机变量(既不是离散的也不是连续的)的引入和背景,条件概率演算一特别是连续变量对离散变量、离散变量对连续变量的条件概率计算,复杂情况下随机变量数字特征的计算等等,强调学生的动手推演能力和问题归类能力,例如要求学生会计算贝叶斯理论中常用的二项变量与贝塔变量的联合分布,通过这个联合分布来来计算相应的广义条件概率密度及条件数学期望。另一个例子就是给学生们详细介绍对连续型随机变量进行截断以后得到的截断随机变量的分布推演过程,讲述清楚该类型随机变量所对应的广义密度函数与原来的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之间的关系,这类随机变量既不是连续性的也不是离散型的,使二者的结合体,在生物统计、工程试验的数据集合中经常会出现。

统计学的基本特点篇(7)

关键词:基层电大教师;电算化会计;辅导工作

中图分类号:G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8-0195-02

《电算化会计》是电大系统财会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对于此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懂得相应的理论知识,而且要能上机操作一种会计软件。本课程在教材和相应的配套材料中,用了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付得一教授主编的《会计信息系统》作为指定教材,并附有一张用友公司开发的教学用软件光盘。从2006年开始中央电大将此课程的考试方式变成了网考科目,提供的试题有15套,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操作考核两部分。考核方式的转变相应地增加了本课程考试难度。作为一名基层电大《电算化会计》课程的辅导教师,在这儿我想谈谈工作中就此课程的辅导经验。

一、本课程学生学习和教师辅导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本课程考核涉及到理论考核和上机操作考核两个部分,考试内容基本上覆盖了教材所有章节,针对这种考核方式,相应地就要求老师对学生从理论知识和上机操作两个方面辅导,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些这样的问题:

(一)教学软件安装问题

此课程在教学和学习中用的是用友公司开发的教学版软件,学生在学习与考试过程中,必须学会安装此软件。此软件在安装过程中非常顺利,但此软件卸载却有一定困难――数据库的删除,此软件在安装时要求安装数据库,但在卸载时数据库非常难删,特别是此软件第一版,数据库在删除时要找相应地数据表,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会计教师一般是不会的或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专业的计算机教师才能删除。而对于会计专业学生,他们往往只能装软件却不能删此软件。若本课程考核通过了,学生不想再要计算机中的数据库了,那么此数据库的删除就成问题了。本课程在教学、学习和考试时都要求安装教材中提供的用友教学软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由各级电大中相关的会计专业教师和计算机专业教师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在学生学习和考试时,由于学生要进行教材中实验部分的练习和网上实践部分考核的操作,特别是考核时有关的试题需要不停地卸载和安装,而且有的时候还必须重启计算机,安装的试题才能操作,对于学生来说,这个过程显得比较繁琐。

(二)课程考核次数比较多,试题难度比较大,过关比较难

在2006年以前,本课程考核只有期末考核,每个学生一套试题,只要把这套试题做过关了,本课程考核就达标了。在2006年之后,本课程考核试题多达十五套之多,针对理论部分的考核只有一次,针对上机操作部分的考核多达十四次,有些题目还有一定难度,学生在学习和考核过关方面都有一定的困难。对于理论考核部分,也就是本课程第一次考核,只要考60分就可以过关,可以进行上机操作部分的考核了,但对于上机操作部分的十四套考核都要求必须达到100%正确,否则本套考核题就不能过关,下套考核题就不能做,也就谈不上本课程过关了,本课程学分就拿不到了。

二、做好《电算化会计》课程辅导工作的一些想法

(一)做好本课程理论辅导

由于本课程考试时第一次网考题是针对理论部分进行的,所以做好理论辅导是很有必要的。本课程理论考试部分重点是前四章,也就是第一章会计信息系统、第二章系统管理、第三章账务处理子系统和第四章报表处理子系统。其他章节也有所涉及,但考题不多。所以辅导时,辅导教师要有所针对地做好前四章部分理论辅导。其中,第一章考的比较简单,主要有计算机产生的几个重要时间、计算机会计工作基本内容、数据和信息的概念以及各自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的来源和概念以及特点、系统和系统的基本构成、传统会计的概念、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分类、会计信息系统功能结构的三个部分、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方案和本课程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的理论考核就比较复杂了,在辅导时这三章的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其它章节比较简单,都是一些比较容易掌握的内容。对于第五章主要是工资管理子系统的特点和工资系统代码、工资项目定义、工资系统数据输入的快速操作、职工工作调动的处理。第六章主要是固定资产子系统的特点、固定资产系统的代码、固定资产子系统的初始设置(其中固定资产卡片项目定义要重点讲解一下)、固定资产子系统的代码。第七章主要有采购与应付的管理、采购与应付子系统的特点、本系统的数据文件和编码及各个单据的互相生成。第八章主要有销售与应收子系统的特点、编码,销售业务数据输入处理和一些单据的互相生成。第九章主要有存货管理子系统的编码、初始设置以及特殊业务的处理和成本计算。第十章有会计信息系统建设总体规划的原则、内容,会计软件的分类及应用策略,选择会计软件时应考虑的因素,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软件平台,人员构成及对不同人员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会计工作规范化的内容,软件实施的组织,培训。第十一章主要有ERP的管理思想、产生基础。CRM的基本活动及其基本组成。SCM的特征、管理思想。

在本课程理论考试中除了考章节内容之外还有从实验一到实验九实验资料中的“注意”和“提示”部分,所有这些都是理论考试重点内容。掌握这些内容,本课程理论部分考核基本上没有问题了。

在本课程理论部分辅导中,我认为辅导教师不用所有内容都讲到,可以在给学生串线的基础上把重点部分点到就可以了。因为本课程考核重点在实验部分,理论部分只有一次考核,而实验部分却有十四次之多,考虑到本课程辅导时间的安排,我认为对于理论部分辅导是在抓住重点的基础上串串线就可以了。

(二)耐心细致地带领学生做好实验实习

在本课程考核中,有十四次考核是针对于实验部分进行的,所以在本课程辅导中,辅导教师就很有必要带领学生把教材后面附录4中实验内容从实验一到实验十四全部认真仔细地做一遍。根据本课程考核特点,学生在做到考核十并通过考核十之后,本课程考试成绩就过了60分,也就是说学生在通过考核十之后,就基本上通过了本课程考试,从考核十一到考核十五,学生可以选做,做了并通过了,学生本课程考核成绩就高一些。而考核二到考核十是针对于教材书上实验一到实验九进行的,这也和理论考核部分是相对应的,在前面我提到过本课程理论考核重点是教材中第一章到第四章的内容,而教材中实验一到实验九就是和教材第一章到第四章内容是相对应的。因此可以说本课程在所有考核内容中,重点就是前四章。因此我认为在本课程辅导中教师有必要在要求学生做了一遍实验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自己对实验一到实验九的内容反复操作一遍,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三)演示教学光盘安装过程

本课程教材里附带有一张教学光盘,本光盘安装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因为在做实验时,就必须先安装这张光盘才能做实验,在考试时也是先将教学光盘里有关内容安装好后才能安装考试系统。辅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安装本教学光盘时一定要告诉学生装的是MSDE(也就是数据库)和用友通10.1版,因为在本光盘中还有个用友通,这两个是不一样的。在安装完用友通10.1版之后,系统要求重启计算机,就必须重启。对于数据库MSDE,一般装一次之后就可以长期使用了,每次在删除用友通10.1版时,数据库并不删除。所以在以后的安装过程中,可以不用再安装数据库了。数据库安装完并重启计算机之后在计算机任务栏有一个小图标,这个小图标上有个三角形,若这个三角形是绿色的,就标志着数据库可以使用,否则得上程序―用友通系列管理软件里去调试。这个软件卸载还是比较顺利的,只是卸载之后要重启计算机。但在本软件卸载后,数据库并没有删除,在做教材实验和进行考试时,只要安装一次数据库就可以了,但若考试完了,不想再要数据库时,就只能找个比较专业一点的计算机工作人员才能删除了。

(四)演示考试系统的安装

本课程的考核一在网上就可以作答,但考核二到考核十五必须下载安装之后才能进行,而且这个过程比较复杂,因此,辅导教师给学生演示一遍考试系统的安装是很有必要的。

(五)随时组织学生在学校做考核题

电大学生的特点是比较分散,而且大部分都是在职人员,对于这一部分学员来说一般他们单位或家里会有计算机,他们做考核题时就有条件了,可以在单位或家里做。但也有一部分学员没有正式的工作或家里没有电脑,对于他们来说做考核题比较困难,而且网吧一般是不会让学生安装这种考核系统的,因此各电大学校就有必要准备几台计算机来帮助学生,一般学校也会有这样的条件,只是要让《电算化会计》课程的辅导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

总之《电算化会计》是一门操作能力很强的课程,需要本课程辅导教师和学生互相配合才能完成学生学习过程和教师授课过程。

参考文献

[1]付得一.会计信息系统[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2]中央电大.电算化会计网上视频教学活动文本/file_post/display/read.php?FileID=13712,2006,(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