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音乐课程教案

初中音乐课程教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2 16:18:22

初中音乐课程教案

篇(1)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55-0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教育方面提出了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1950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音乐课程暂行标准(草案)》,此后,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经历了八次课程改革,共颁布了十三个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1952年我国教育参照苏联模式时,改用“教学大纲”这个称谓;到2001年,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又重新颁布以“课程标准”来称谓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建国至今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概况。

一、过渡时期的音乐课程标准

建国后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基础音乐教育指导性文件是《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草案)》,该《标准(草案)》于1950年的8月份颁布,是一个带有过渡性质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这一课程标准是在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出台的,同时在也在指导思想等方面带有新社会的特点和要求。

在框架上,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基本沿袭了新中国成立前的《课程标准》的框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目标”。《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草案)》规定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三个目标,分别为:“一、培养儿童正确的听音、发声、歌唱、简单演奏等初步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二、培养儿童爱好音乐、以音乐陶冶身心,丰富生活,并乐为人民服务的兴趣和愿望;三、培养儿童活泼、愉快、热情、勇敢及五爱国民公德和保家卫国、保卫世界和平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感情。”

第二部分为“教材大纲”。在该一部分,《标准(草案)》将我国当时的中小学音乐教学领域划分为四个,即:唱歌、乐谱知识、乐器、欣赏;并分年级规定了四个领域相应的知识和内容标准。

第三部分为“教学要点”。在该部分,《标准(草案)》分别对教材选编、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三方面进行了规定。如:强调这一时期的教材编配“以歌唱为主,基本练习,器乐,欣赏为辅”。教法上强调根据儿童音乐兴趣的培养;教材选编上应注意到根据儿童身心发展安排教学,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如:“随时教给儿童以发声器官卫生的常识”“变声期的儿童,切忌发高强的声音或长时间的歌唱”等;教学设备要点分别对音乐教室、乐器、教具作出了规定。

对《中小学音乐课程暂行标准(草案)》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音乐课程标准在内容上基本承袭了建国前的《音乐课程标准》对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规定;由于当时所处的特殊的社会时期,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除了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以外,更多的是强调音乐教育为社会服务的社会功能。但其在教法方面提出的诸如各年级教学内容的衔接、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组织教学、教学应注意培养儿童的兴趣等,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1956年——2000年的音乐教学大纲

(一)1956年——1979年的音乐教学大纲的发展

1.1956年11月颁布的《小学唱歌教学大纲(草案)》。《小学唱歌教学大纲(草案)》是教育部于1956年11月颁布的。大纲基本结构包括说明、教学大纲、歌曲目录、欣赏参考曲目。

第一部分“说明”:在“说明”部分对小学唱歌课的目的、内容、唱歌课的教学方法以及音乐课外活动与教学设备等方面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第二部分“教学大纲”:这部分对不同年级学生在唱歌课教学上的学习标准如歌唱技巧的掌握以及音乐知识等方面做出了规定。

第三部分“小学歌曲目录”:按照不同年级、学期规定了必学曲目和供教师选用的曲目,同时指出“对教材的选择一定要严格遵守大纲的要求和系统”。

第四部分“小学欣赏参考曲目”:按年级和学期列出了供教师参考选用的欣赏曲目。

1956年颁布的《小学唱歌教学大纲(草案)》是在总结建国初期我国的一些音乐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基本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一些特点:积极的方面如:音乐教育的目的明确,指出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发展教育中完成美育的手段之一”;音乐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儿童“爱美”的情感;在音乐教学方法方面提出应根据音乐课的学科特点来进行教学,要通过音乐形象来感染学生。另外,在大纲中第一次对课外活动进行了规定,强调了课外活动的重要性。不足之处有:将小学音乐课定位为“唱歌课”,可以看出当时对小学音乐教育认识上的片面性;在唱歌曲目的规定上过于狭窄,曲目选择主要以歌唱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活的歌曲为主,外国歌曲的曲目选择主要以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少儿歌曲和群众歌曲为主,并且要求“对教材的选择一定要严格遵守大纲的要求和系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当时小学音乐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篇(2)

关键词: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 音乐方向 人才培养 策略

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在学制的设置上,前两年对学生进行高中课程的教学,后四年进行大学课程的教学,这类学生的文化水平和专业基础普遍较差,但学生在年龄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对如何将他们培养成为高水平的小学音乐教师的探讨有着现实的意义。

一、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的意义

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的人才培养在现实中有着很强的必要性。首先,初中毕业生的年龄阶段是一个人思想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在学生基本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的过程中,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音乐教学体系中,不仅有专业知识的教学,也有基本素质教育,在六年的学习生涯中,音乐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能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音乐方向的人才培养可以为广大小学提供高素质的音乐师资力量,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使自己胜任小学音乐教师的职责,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效果,而且其自身的素养、爱心以及职业认同感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的人才培养在实际中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培养中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1.高校在音乐专业教学上,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培养显得较为盲目,从而使得教学没有方向感,总的来说,就是没有制定出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2.高校在音乐专业教学上的课程的设置较为笼统,基础课程较多,而对音乐专业知识的教学力度不够,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导致培养的音乐教师不能满足现实教学的要求。3.由于没有明确的培养方案。高校在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上的设置没有针对性,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之教学方法落后,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音乐灵感的激发,教学无法取得显著的成效。

三、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的策略分析

(一)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1.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音乐教师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出热爱教育、文化基础知识和音乐专业水平都较高、教学能力较强以及对音乐教学有颇深研究等高素质的音乐教师,从而为小学音乐教师的人才队伍建设和小学生音乐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2.确立人才培养水平。人才培养水平的制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广泛征求各方意见,首先,教师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对小学教育事业的热爱、师德修养和求真务实精神都是对小学音乐教师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其次,具有扎实的音乐专业基础知识,有较高水平的音乐表演、音乐鉴赏和音乐创造能力。第三,能够胜任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工作和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这是教师职业资格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普通话水平达到国家相关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比较全面,其课程体系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和艺术学等,由于六年制学校的学生是以初中生招生为主,学生没有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需要对教学课程进行优化改革。课程的优化要把握几项原则:首先,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为音乐专业技能的提高奠定基础。其次,课程设置需要有针对性,初中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对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重点应放在音乐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之上。第三,教学课程要讲究实用性,六年制日程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取消或减少不必要课程的开设,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尤其是音乐专业技能课程方面的开设,比如音乐演唱、舞蹈表演、钢琴表演和中外音乐欣赏等课程的开设。除此之外,加大学生的实习力度,多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和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

(三)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提升的目标是使教师和学生实现利用最少的时间和付出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教学任务。教师的培养不能只依靠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制定明确的教学任务 明确的教学任务能够简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小学教育音乐专业方向学生的培养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音乐方面的专业技能,提高其音乐实践能力。

2.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只有制定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大学生的日常教学才会有所依据,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明显。教学内容的具体化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编制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内容能够规范课堂教学,优化教学体系,通过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加清晰和明确,这对提升教学效果有着极大的帮助。

3.创新教学方法。音乐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这极大地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创新教学方法需要采用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接收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增强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是一个新的教学体制,其音乐方向的人才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有针对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培养策略,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会切实提升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的水平。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中 音乐课堂教学 互动教学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影响的日益深入,传统教育逐渐从重视学生学科成绩转向注重对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音乐教育作为对学生身心发展重要的学科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满足生产与生活之余,开始逐渐追逐更高层次的需要。音乐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再加之,音乐工作者高额的回报,使得音乐教育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各种乐器教学、音乐教学补习机构竞相成立。作为新时期的初中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对日益高涨的音乐学习风潮,如何才能够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实践不同的音乐课堂教学法来提升我国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其中,“互动式”教学模式则是一种较好的音乐教学方式。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

那么,如何在我们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实践“互动式”教学模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努力:

第一,树立音乐教学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观念。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科教学过程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音乐教学之中,教师对于学生而言,不应当是传统教育过程之中知识与能力的权威代表,而应当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与服务者。这是一个历史的转变。传统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往往是上、下级的关系,音乐教师教什么内容,学生就学习什么内容,教师对于音乐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教学具有他人不可替代性。而新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之中来。笔者认为只有教师首先树立音乐教学之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观念,才能够使“互动式”教学成为可能。

第二,“互动式”教学模式需要具有双向或多向信息流。从“互动式”教学的内涵与外延来看,“互动式”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之中,音乐知识流不再向传统音乐课堂教学之中单向流动,而是一个双向或多向流动的形式。例如,传统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之中,音乐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所教课程的教材进行备课,通过音乐教师的第一次知识加工后,转述给学生。由此可见,在此过程之中,学生所被传输的音乐知识与内容,其实并非教材之中所阐释的音乐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而是一种被加工过的知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之中,音乐教师的素质不高,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牢固程度。由此可见,“互动式”教学模式需要具有双向或多向信息流,与传统音乐教学不同的是,新课程改革影响下的初中音乐教学其信息源可以是任何一个处于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作为初中音乐教育工作者,想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则要保证该信息流的顺畅性,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成“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

第三,合理构建新奇问题。在初中音乐教学之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需要音乐教师能够构建合理新奇问题。初中学生虽然与小学生相比,无论是其注意力还是意志力方面都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但是,仍然不能够满足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要求。“互动式”教学模式要求身处其中的个体要能够积极主动的整合其他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这就要求初中音乐教学之中学生要能够保持较好的注意力。同时,“互动式”教学模式之中,还涉及对于学生既得知识与经验的总结与复习。通过对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的回顾,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引入新的要讲解的内容,是有经验的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在课程开始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带着问题学习,最终找出答案。通过对课程的一些要点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互动式”教学模式,需要大量的案例分析来充实。与其他学科不同,初中音乐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够达到音乐教学目标。同时,由于初中学生所掌握的音乐知识与音乐基本技能尚未牢固,这使得整个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处于“试误”时期。“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将其他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呈现,进而促成其他成员减少所犯错误的机率。“互动式”教学模式之中大量安全分析的引入在初中音乐教学之中的运用,还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统一整体。需要注意的是,“互动式”教学模式运用之中,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另外,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要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而互动,避免出现淡化主题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叶澜. 论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与发展主体的动态关系[J]. 中国社会科学,1986(03).

[2]李伟.“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做法与体会[J].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05).

[3]黄梅. 互动式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10(01).

篇(4)

关键词:传统教学观念 创新 初中音乐教学 分析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174-01

1 目前初中音乐教学的现状分析

现在,我国的初中音乐教学在应试教学的制约下缓慢发展,初中音乐教学没有受到学生和教师应有的重视,甚至有些学校取消了音乐课,被其他科目所取代,现在大部分的音乐课教学模式就是简单地停留在老师教学生唱歌的层面上,这些都制约着音乐课发挥其自身的功效,学生的素质得不到培养提升,下面简单描述一下问题的几个表现。

1.1学生的乐感基础较差

初中生的身心发育应该备受关注,因为这一阶段的发育为以后学生自身的素养奠定了基础,学生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也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上好音乐课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然而现实中学生上音乐课是从学习声乐开始的,这个年龄的学生对声乐的理解不够深刻,学起来难免有些吃力。因而教师的教学难度比较大,需要慢慢引导学生形成一个清晰而明确的声乐概念,不仅懂得开口唱歌,还要学会如何开口、如何发声,如何才能唱得更好;同时理论知识学习也非常重要,了解声乐的相关概念,不断培养自己对美的感知力。总而言之,声乐基础薄弱是当前初中音乐教学的一大制约因素。

1.2教学观念较落后,传统思想制约教学

教学观念在音乐教学中也非常重要,教师有着怎样的教学观,直接决定了课程质量的好坏。而反观当前的初中教学现状,我们会发现,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沿袭旧有的“三种唱法”套路,显然是制约初中音乐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因素。传统声乐教学中,教师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且将这种思想灌输给学生,而就当前的形势来看,这种教学观念显然是落后于时代的,不利于学生与时俱进,了解并且学习关于声乐的最新知识,最新发展动态。思想陈旧,不求变通,不愿关注当前音乐教学的前沿成果,对声乐理论发展动态缺少应有的感知力和敏锐的观察力,是当前教师思想观念陈旧的重要表现。

1.3教学模式还是比较单一

在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学方法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古板陈旧,对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消化显然是极为不利的。可是当前在我国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太过“一视同仁”,不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对于学生没有全面综合的认知和把握。因而在教法上不思变通,比较单一,不能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强化教学效果,最终影响到音乐课堂的魅力,使得原本充实有趣的课堂变得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创新初中音乐教学模式的相关方案及其具体应用

素质教学要求从三个维度培养学生,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等,因而音乐课堂要想“活起来”,就必须要有所突破,注重三个层面的培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 推动音乐课堂不断创新。这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推动教学发展

教学观念对于课堂教学工作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作为中学教师,必须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改进课堂的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模式上,教师要不断学习其他学校先进的教学方法, 根据课堂现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转变原有的单一的模仿训练方式或者说教学模式。

2.2注重对学生“因材施教”

音乐教学虽然要注重理论学习,但是对学生自身特点的要求也比较高,在教学方式上更要注重“因材施教”。只有把握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采用多样化训练模式,才能够做到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第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沟通与了解。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位学生的表现,可以通过为每一个学生作备案记录, 加强对学生全面而细致的观察。了解学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的关和沟通,了解学生的习惯、喜好、发言特点,歌唱条件以及发音中存在的缺陷。尤其是初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声带的保护很重要,一定要采取正确而科学的发声训练方法,既不损害声带,又能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对每一位学生的了解,制定出详细而周全的训练方案,不仅能提高训练的针对性,而且也能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提高音乐训练的效果。第二,在教材的讲授以及技巧的传授中,教师也要做到教材与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技巧与学生实际情形相适应。

3 要尊重支持并把握科学的教学原则

科学的教学原则符合教学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握科学规律的教学原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一方面,教师自身要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有细致深入的研究,只有紧密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探索适合本班同学的教学方案,尊重教学规律,才能够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比如,音乐教学要注重基础训练,更要讲求循序渐进,教师慢慢引导学生从树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开始,一步一步深化,强化对音乐的感知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音乐教学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需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逐渐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相关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因材施教”,探索科学的教学原则,加强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进而改进当前初中音乐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袁善琦.论音乐创作教学的意义与实践[M].中国音乐教育,2006.

[2]张霞.试论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J].考试周刊,2011(43).

篇(5)

关键词:音乐智能 音乐教育 课堂实践

“音乐智能”一词最早出现在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Howard Gardner所著的《智能的结构》一书中,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多元智能,“音乐智能”就是其中的一种智能类型,包括个体对音乐的表现力、创作能力和欣赏能力。其核心能力是对音调、节奏、旋律和音色的敏锐感知、辨别与表达能力。

在国外教育实践中,成功运用和开发多元智能理论的若干位学者中,美国教育专家Linda Campbell的多元智能教学策略是从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对多元智能所作的极好诠释。其中,在她所著的《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一书中,提出“音乐智能”学习的两个目的,一是在音乐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二是运用音乐教学来促进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

一、创设音乐智能的学习环境

这一理念是指音乐作为教育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呈多种方式体现。如课前背景音乐、课堂背景音乐。背景音乐的目的除了创造愉快的教室氛围,还可以用来达到特定的音乐教学目的。

案例:湘版高一《音乐鉴赏》的第二单元《音乐的美》中,以《悲剧美》为例。学生进入音乐教室本是轻松愉快的事情,一时半会是无法进入到所谓的“悲”的状态,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用特定的音乐去达到教学目的。

用电影《勇敢的心》的主题音乐的为背景,有序播放“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建筑、雕塑等资料图片,同时分发相关照片给学生看,同步感受。让学生理解何为悲剧、能小结出悲剧的特性,明白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将铸成悲剧,慢慢在探究中发现和体味音乐的“悲剧美”。

二、倾听音乐

这里的“倾听”,并非是盲目的听,而是必须由教师预先提出倾听时思考的问题,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构建性的倾听,不单是“音乐让你想起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色彩,带来了什么想象、图案或景色”,还包含作品的曲调或歌曲的歌词。

案例:在湘版的高一起始课《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教学中,给学生聆听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的终曲片段,提出若干问题由学生选择回答,如“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场景或故事情节”、“音乐的节奏与音色你联想到什么动物”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想象丰富、答案多样,教师不仅要他们说出感受、还要引导学生从各种音乐要素中进行分析与理解。

三、塑造音乐的技巧

音乐技巧是在音乐学习中结合语言智能,如音乐拼写、音乐学习技巧、音乐结合阅读等教学方式进行音乐和其他学科的学习。这一环节在高中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更为适用。

案例:在对高中生讲《音乐的崇高美》一课时,结合热播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和《士兵突击》中的主题音乐《第一交响曲》来进行讲解。这样设计优势在于,学生熟悉这些剧情,更容易理解在特定的年代表现在普通人身上所蕴含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情怀。

四、唱前热身

这是音乐学习中结合语言智能,采用无意义的声音念唱、集体朗诵的方式进行音乐教学。通常情况下,这种音乐智能教学适用与初中与小学,特别是以歌唱课为主的教学中。

案例:苏教版九年级上的教材中,第一单元《国威国魂》中歌曲《中国进行曲》是歌曲教学的重点,通过这首歌让学生准确的唱出附点节奏。经过课堂实践,发现在反复的有节奏的诵读中,学生快速有效的掌握的附点节奏,很快会唱《中国进行曲》,并能在情绪上自然而然的做到豪迈有力。

五、用音乐启动创造性

即是依据音乐教学来创编具有音乐形象的体裁或故事情节。一方面是用音乐本身来完成音乐的新的构成;另一方面是通过音乐进行发散思维的想象,挖掘潜意识对音乐的感悟力,了解到音乐的多样性与非具象性。

案例:初中学生学习了《樱花》歌曲之后,了解到日本的“都节调式”,我们可以给出结束音,让学生用“都节调式”和中国“五声调式”进行创作,哼唱各自的成果,感受到调式对音乐风格的影响。

六、在课堂中制造乐器

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教学成为了开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乐器制作关键是依据各所学校的现状,利用合理资源进行制作。不建议为了制作而制作,甚至购买很多材料,既浪费了钱财,也没有起到我们原先预计的教学效果。

案例:苏教版九年级上《悠远古风》一课中,向学生们介绍了埙这件乐器。在听了埙的起源、发展及吹奏表演后,老师建议学生回家制作。因为是初中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性更强。一周后,我们发现,学生用各种材质制作了“埙”:塑料罐、牛奶盒、鸡蛋壳等,都成为学生们手中的宝贝。还有的学生给它们画上了漂亮的画或线条,并进行的单音的吹奏。虽然不是那么的准确,但是对埙的好奇和探究必将成为学生记忆犹新的内容。

七、提高音乐智能的技术

指在音乐教学中,尽可能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计算机、网络等。科技系统的支持,将会使学生在获得音乐技巧的同时对音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现在中学生对电脑、互联网的熟悉程度已不亚于我们老师,甚至有的学生对电脑的运用已在我们之上。在教学的设计安排上,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查找资料、设计内容,让我们老师也可以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案例:在上到高一湘版教材《艺苑撷英》时,经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我们的曲艺了解不多不透,仅仅知道一些常见代表曲目,而且还对此不太感兴趣。其实提不起兴趣来的很重要的原因,是对我们民间传统艺术的不了解。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提前分组布置任务,按所领到的任务去完成,下节课当小老师,为同学们讲解。

任务分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曲艺的发展史;2、南方曲艺为代表的苏州评弹;3、北方曲艺为代表的京韵大鼓;4、南京的本土曲艺――白局。

篇(6)

[关键词]音乐课程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学习评价

一、音乐课程学习评价的探索阶段(1949~1977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从1950年,教育部颁布的《小学音乐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音乐计划《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开始,到1956年颁布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学大纲《小学唱歌教学大纲(草案)》和《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草案)》,从这一年起,“教学大纲”就成了“课程标准”的替代文本形式,一直在我国沿用至今。及后来实施可以看出,中小学的音乐课程尽管不是升学考试的科目,但在课程设置上基本是中小学学科体系中的固定教学科目。

然而,在教学大纲中,对于音乐课程学习评价的部分没有单独列出和说明,只是在教学要求中有一些提示。1956年的草案中规定:教师对学生的课业必须进行经常的检查,并评定他们成绩的优劣;评定的标准和方法,要符合唱歌课的基本要求,就是应该以能正确地有表情地背唱歌曲为标准;检查课业要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进行;组织好课外活动等。以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音乐学习评价只是停留在课堂评价和音乐活动评价的层面上。

1955年教育部发出“减负”指示,音乐课程是作为考查科目。这一时期,教师通过借鉴苏联的“五级制记分法”给学生评分。所谓“五级制记分法”是指将成绩区分为1至5等,5分为很好,4分为好,3分为及格,2分为不及格,1分为很坏。五级制记分法给音乐学习评价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但有的学校仍采用百分制记分法。

我国1956年音乐教学大纲一直延用至1966年。尽管其间修改过教学计划,课时有减有增,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仍有指导规范作用。1966年“”开始到1976年“”结束,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工作几乎全部瘫痪,当然也就谈不上对音乐课程的学习评价。总体来说,建国后的30年间,音乐课程学习评价处于探索的阶段,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创造性的发挥、缺乏评价标准是其主要缺陷。但它对新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音乐课程学习评价的发展阶段(1978~2000年)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事业也逐渐复苏,蓬勃发展。1979年,教育部召开九省、市中小学音乐、美术教材会议。会议指出:“不可忽视音乐、美术教育的作用,在中小学课程中,应该给音乐和美术应有的低位。”会上还修订了1979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二部音乐教学大纲,它结束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长期以来的混乱局面。此教学大纲中,学业考察的内容是“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除期末考查外,经常地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检查是十分必要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音乐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正在逐渐的受到一定得重视,并开始关注音乐课程的学习评价。

1988年5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初审稿)》,指出:“小学音乐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的音乐课首次被确定为必修课,增加了课程设置的权性。

1989年的11月,国家教委《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规定小学、初级中学设音乐(含小学低年级唱游)必修课,并在单独对考核作了规定:“小学和初级中学阶段的艺术必修课应列入期末和毕业考核的科目。艺术学科的考核,主要了解学生对所学的艺术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考核成绩应作为学生升级和毕业的参考依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学和初中音乐课也确定为必修课,必修课就保证了课程设置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以及在学期期终时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和考核,并作为学生升级和毕业的参考依据,所以考核很重要;考核的内容是学生所学的艺术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是实践和运用,真正使学生从注重音乐知识的学习转向知识技能的学习。可以得出,音乐课程虽然还没有正式出现音乐学习评价这一概念,但是此规划告诉了我们音乐课要考核和怎么考核。

1992年8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试用)》是在1988大纲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大纲前言部分规定音乐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和小学阶段的必修课。学业考核的内容包括:在平时考查的基础上评定成绩;考核的方式要灵活多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考核的内容要以大纲的基本要求为依据。由此得出,国家越来越重视音乐课程的考核,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随着近10年来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底制定并颁布了新世纪我国普通音乐教育事业的第一份教学大纲《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该大纲的内容增加了教学考核和评估。这是首次在音乐教育大纲中出现教学考核和评估这一具体概念,包括对学生音乐学习情况的考核和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估两方面。教学考核与评估的目的是检查音乐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考核的内容以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为依据,要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考核方式要灵活多样,重视学生的自评,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学评估要从音乐教育观念、音乐教学策略、方法与过程几方面综合进行,体现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教学评估由学校及教研部门组织实施。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个大纲比较系统地说明了教学评估的目的、对象、要求和标准,与以前几个大纲相比有较大的突破与进步。

三、音乐课程学习评价的深化阶段(2001年至今)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该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给新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指明了方向。2001年7月,教育部在《纲要》指导下,制订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的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将“评价建议”单独设立出来,并从音乐评价的原则、评价内容、评价的方式与方法三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从中可以看出:评价已从指导性层面提升到实践性和操作性层面,是一种“实施建议”,在过去的单纯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了“评价方式与方法”。课程标准的评价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1.评价主体的多样化。新课程标准建议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到评价当中,对学生学习表现可采用学生和教师的自评、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互评、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评价、家长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师生和家长对学校音乐教学工作和音乐课程的评价等多角度的评价形式,这种多样化和相互性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参与态度,知识技能的创造性等,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评价方式的综合化。评价的方式主要有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定性述评和定量测评、自评、互评、他评。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可以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也可根据需要和可行性,进行量化测评。在学习的每一阶段作好终结性评价。评价的方法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奏)等方式。此外,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也可采用自评的方式,以描述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为主。由于在音乐学习中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因此,学生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

3.评价的规范化。为了规范评价体制,新课程标准提出了音乐课程评价的四个原则:导向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无论是评价学生、教师,还是评价学校音乐教育工作,都应从整体着眼,涵盖课程目标的各层面和教学的各领域。对学生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对比中,把握其进步与发展,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评价的指标和方法要简便、明晰,易于操作和推广。

4.评价内容的具体化。新课程标准将评价的内容作了具体的概述,包括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课程管理与发展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指标、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教育思想、业务素养、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业绩(含课外音乐活动)及在师生的交往中是否爱护和尊重学生等。对《标准》执行情况和出现的问题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和分析,及时加以总结,不断调整和完善,促进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十年来,我国的音乐课程学习评价较之以前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表现为评价体系日趋科学化、规范化和成熟化。为以后音乐课程学习评价在教学指导、问题诊断、成绩激励、信息反馈等方面,进一步发挥有效作用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孙继楠著.中国近现代(1840—2000)音乐教育史纪年下篇[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46.

篇(7)

关键词:布鲁纳 结构主义 螺旋型 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 音乐教育 借鉴与应用

一、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的时代背景

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出于曼哈顿维尔学院,建于1841年的美国纽约州,是艺术教育的高等学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跻身跃于世界强国,而苏联先在1957年成功地发射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威胁到了美国的地位,再加上美国虽然其他方面实力雄厚,可文化教育却势单力薄,这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深刻反思,由此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革新。1959年美国教育部召开了由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为主席的伍兹霍尔会议,以他所阐述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为核心。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作为美国20世纪60年代音乐课程改革指导方针的成果,结合了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其螺旋型课程设计,最终由曼哈顿维尔音乐学院主任托马斯为领头展开研究与实施,历时五年,最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优秀音乐课程范例。

二、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的介绍

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按照布鲁纳“结构主义”模式,条理性的课程内容、明确的课程目标与超前的理念,解放了传统的学习观念。设计多元化的培养方案和灵活的评价系统,使学生主动参与和创造。

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设计方案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适用于学前班至小学三年级音乐教学的《交往》方案;另一部分则适用于小学三年级至初中音乐教学的《综合》方案。两个课程方案针对不同年龄,前者用于尚未成熟的儿童,后者用于心智开始萌芽的少儿,层次循序渐进。

(一)《交往》方案简介

因为《交往》方案是对于小学三年级之前的儿童,他们的思维以及智力发展正处于前运算阶段,所以这里面的方案课程内容都是相对来说简单的、直接的知识,在教师专业指导下主要是以音乐的听觉训练为重点来进行,类似于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律动。《交往》课程中也正是本着音乐特有的性质,让孩子们用耳朵聆听,从而达到身心发展的结合作用。

它有几个步骤:首先,以聆听音乐为手段,让儿童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来体会音乐情感,教师并不限制或者指定想象的范围,这样有助于孩子的发展发散性思维;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发出一些简单乐器的声音,让学生听辨,脑海中就会形成对声音的概念;再次,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即兴创作表演,创作内容很简单,把之前乐器声音加入节奏或者动作来编排,教师会进行指导和完善,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教师会根据情况对之前的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强化。这四个步骤实际上就是教学过程,一步一步由简到繁,让学生形成一种对声音的印象,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二)《综合》方案简介

《综合》方案是针对心智开始成熟的少儿所制定的课程,这也正体现了布鲁纳的认知理论,教育一定要按照儿童的各个年龄段身心特点来进行。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孩子们如何去学习及学习的方法,并不是亘古不变的知识。本课程方案可以说是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的点睛之笔,之前的《交往》只是对学生学习音乐做了一个奠基,而《综合》就是拔高。

它的核心框架是按照螺旋型课程来设计的,以音乐的最基本要素音色、音高、节奏、力度、曲式及和声型为主要框架,旋转向上依次叠加深一步的难度知识,共16个层次的螺旋,每个层次都是有原先的六个音乐基本学科结构组成,在此基础上增加难度,与之对应越高就越难,涵盖的内容不仅只是音乐本身了。它要求:“1.每一层螺旋均由音乐学科的基本结构要素组成;2.每一层螺旋中的基本结构要素中所编排的音乐概念反映出音乐学科的逻辑进程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水平;3.整个螺旋体系力图囊括基础音乐教育的完整内容,并促使音乐教学成为以音乐学科基本结构要素为基本单位的、循序渐进的上升过程。”

三、关于学科教学(音乐)本质的理论分析

音乐课程作为一门学科来讲,其本质一定要研究透彻,才能透过现象到达本质。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对于学科教学(音乐)本质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一)“音乐是思想的反映及表达媒介。”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音乐不是教学内容,是从内心抒发出来让学生真正能体会到的情感,通过聆听和参与发现音乐的实质,而不是靠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来学习。

(二)“音乐是一种发展变化的艺术,它面对现实并表现现实。”

这句话的概念非常深奥,音乐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它不是停滞不前的。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聆听同一段音乐都会有不同的触感,就算是同一个人聆听同一段音乐,如果是在不同时间,还是会有不同的感觉,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但有一点是不会变的,它永远是来源于生活,具有思想性。

(三)“音乐是人类不断探索,创造性自我完善的途径。”

它实际上体现的是音乐创造者的功能,人类在创造音乐时一定有他的理由和乐感,为什么有的音乐热情奔放,而有的却是忧郁缠绵,这都和当时创造音乐的人有关系,他们是为自己音乐负责的人。

以上三点诠释了音乐的本质,从专业的角度看,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的方案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讲,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面临的学生仅仅只是幼儿到初中并且不是音乐专业的对象,但是要求却是相当高,完全按照音乐家的标准来培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无疑是很好的平台。

四、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对新课标下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教学目标决定着整个教学体系的运行,也决定着教学成果好与坏。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之所以能够在音乐教学方面脱颖而出,正是它特有的教学目标。通过深度分析和对比我国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借鉴和完善中国中小学音乐教学:

(一)让学生了解学科构架

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以螺旋型构架为主,学生对于知识有大概的了解,不会在接受新知识时感到茫然与陌生。

(二)注重学生角色,以音乐家的身份参与学生活动。

这与我们本国音乐教育有差别,我们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相对来说不是很专业化,没有以音乐家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虽然以音乐家身份来要求学生或许太过于严格,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的学习就更加严谨化和专业化。

(三)我们要给予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性质、内容及途径宽泛的选择。

学生不依赖书本,学校开设多门音乐相关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爱好来选择喜欢的课程,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涉猎到各方面的学习内容,不用担心学生只掌握自己喜欢的课程。

(四)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内在的学习动机与鼓励

音乐课本来就是以自身参与体验才能获得感知的一门学科,它需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形式要灵活,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不应该只是一味的教歌唱、听音乐这些乏味的活动。

(五)注重师生互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方案中,一直遵循师生互相评价的原则,他们不仅重视老师的评价,同时也关注学生对于老师教学的评价,这样有利于教育者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国外的音乐教育经历了多次的探索实践,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体系,对于仍在摸索中前进的中国音乐教育无疑来说是一条捷径。学习和借鉴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的优点,总结其失败和经验,对于完善我国音乐教育的各方面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金项目:

本文课题名称:《国际音乐教育体系对新课程下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项目编号:2015-YJSJYJJ-03。

参考文献:

[1]李勇.试析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2]刘沛,牛芳.MMCP课程的目标[J].中国音乐,1991,(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肖少北.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与教学改革[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