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物理的学习

初中物理的学习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7 17:29:32

初中物理的学习

初中物理的学习篇(1)

摘要 本文介绍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从基础知识着手,精选习题,进行优化组合,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素质,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的教学方法及体会.

关键词 基础知识,精选习题,指点,引路

中图分类号 G633.7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本文谈谈笔者在习题课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及体会.

1 从物理基础知识着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要求学生从5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其次,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

2 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

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

2.1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在运用速度公式解题时,笔者编了这样一道题目:上午7∶35早读课,老师家到校的距离是3km,如果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m/s,问老师7∶30从家动身会迟到吗?学生解题后发现老师迟到了.笔者接着提出如果要不迟到必须在什么时刻前动身.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

2.2注意一题多解

扩展学生思路“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密度应用练习,笔者选用这样的一道题:实验室需要购买4kg的酒精,用容积为4.5L的容器够装吗?先让学生解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4kg酒精体积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笔者进而启发学生从4.5L的容器能装多少kg的酒精和4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4.5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伸扩散思考.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3注意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

在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解答了“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这道题后,教师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150s,那么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等题目.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开拓学生思路.

3 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初中物理的学习篇(2)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自然很多,如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等。而从初中物理教学这一角度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材的内容设置无疑是很重要的因素。其中教师教学过程中和物理教材编制中的兴趣性有着重大的作用。

一、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

1.教学方式手段实施中的兴趣性

例如,某学校一位七十年代末期改行教物理的中年老师在八十年代的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中,通过改变和增加一系列物理实验,包括同其他物理教师一起为初二物理入门学生表演物理魔术,突出加强了实验观察与操作中的兴趣性,充分开发利用了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用实验兴趣启发学习兴趣,进而将之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以至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记得该老师所任教的其中一个突出事例是:有一学生因物理实验的妙趣而产生了浓厚的物理兴趣,积极大量地参与小实验和小制作,增长了基本技能,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了物理基本知识。物理中考时取得了九十多分的优良成绩,而他的其他成绩都在七十分以下,甚至个别学科是“红灯”。

2.教师教学语言表达中的兴趣性

记得我刚走上教育岗位时,学校里有一位数学老教师上课的语言特别有趣,学生上课感到很“有劲”,教学效果也相当不错。据了解,这位数学老师的夫人是一评弹文艺工作者,而他本人年轻时也是位评弹票友。因此,这位老教师语言表达上很有特点,有时上课讲解中还不断夹杂些苏州地方话,尽管这不是很规范,但兴趣性特强,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其教学效果也相当不俗。

3.现代教学设施应用中的兴趣性

科学技术的飞跃,尤其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日益普及,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

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应用的普及化,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这种再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涵,也扩展了教学外延。所以,有个好的教学软件是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必备条件。

二、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设置

任何事物都在发展,都需要不断地完善,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也是如此。初中物理教材(华东版)可在兴趣性上更富有特点。

1.插图卡通化:Cartoon是青少年十分喜爱的图画表达形式,在初中物理教材的插图中创作和引用卡通形式,使得学生第一感官上就能对物理产生高度兴趣,使初中物理教材能更好地为青少年学习服务。

2.实验游戏化:“寓教于乐”是青少年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每个人的启蒙教育都是从游戏开始的。为了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乐趣中培养观察能力、得到科学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我个人认为,可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使其游戏化,如小魔术、兴趣小游戏、小制作等。

3.物理历史趣闻:科学知识本身是严肃的,可表达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在教材整体可行的情况下,刊登一些物理历史上的趣闻,再配上前面所说的卡通化插图,如阿基米德验证黄金王冠的故事。这样初中物理教材的“能量”不是更充足吗?

初中物理的学习篇(3)

关键词:项目学习;初中物理;物理教学

一、引言

初中阶段物理教学作为基础启蒙教育来说,应当根据初中生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及兴趣爱好合理化地制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最为理想的初中物理课堂应该是轻松愉快且丰富多彩的,教育者要着重凸显出学生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体会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经过大量教学实践证明,物理教学与项目学习法之间有着非常多的互通之处,教育者要留心观察,争取找到一种符合学生学习状态的教学模式,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项目学习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要求

自从我国正式进入新课程改革阶段以来,教学方式有了非常明显的创新,从之前的单一化教学转变成了互动式教学。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状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项目学习法的应用则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索能力,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轻松地学习,在提高初中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基础之上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教育需求。

(二)符合初中师生的发展需求

在初中阶段物理课程中,项目教学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教育者对物理精神的准确把握,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物理知识的真正价值。除此之外,项目学习法的实践应用还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增强,让他们学好物理知识的同时,其他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三)符合物理学科的教学标准

通过上文介绍可知,物理课程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必不可少地会出现较多实践性内容。通过应用项目学习法,物理教育者可以将教材中的现象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地关联到一起,将那些相对晦涩难懂的物理理论知识具象化地呈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出他们对物理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三、项目学习法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一)项目导入

笔者以《电路基本连接》这一课程为例。教育者可以在课堂中引入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完成由教育者布置的各项任务,情景如下:在小明家中的书房里,书桌旁边的墙壁上面安装了一盏壁灯,天花板上安装了一盏吊灯,请问我们该怎样连接这间书房的电路呢?通过这一情景,学生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实验,通过验证自己的猜想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项目学习法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方法,还熟练掌握了串联与并联这两种电路知识,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之上增强初中生交流与协作能力。

(二)项目设计

当学生已经基本了解由教育者给出的教学情景以后,等于设定完成了驱动型任务目标,下一个步骤即为开展更进一步的项目设计工作。此处,教育者可以在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向他们提出如下几个思考问题:怎样让两盏灯都亮起来?怎样才能只让一盏灯亮?共有几种接法?怎样控制最为便捷等。在教育者引导之下,学生要动手设计电路图,在潜移默化中深入理解串并联的基本理念,同时将自己的设计成果在班级中展示。

(三)项目实施

在做好完善的准备工作以后,教育者可以组织项目正式实施。首先,教育者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组织各个学习小组设计出电路图,同时将电路图做好分类;其次,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方式自行找出串联与并联电路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小明书房的电路布置设计出来;最后,教育者要让学生根据电路图的连接样板分别尝试一下串联与并联电路的连接,确保他们熟练地掌握两种电路使用特点与开关有效作用,在做好整个房间的电路线路设计以后,在班级中开展集体交流与互动。

(四)结果评定

结果评定可以分为实验成果交流与活动评价这两个步骤。当学生通过项目学习法而成功完成项目作品后,教育者应当在课堂中举办一次小型交流会,让各个项目小组分别派出一名代表分享自己的心得与体会,在相互交流、相互借鉴过程当中获得项目学习的成果反馈。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育者不必拘泥于某一种交流形式,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性格特点与兴趣喜好采用多种多样的交流平台,如项目成果展示会、设计理念陈述会及主题辩论会等。此外教育者还要求各个项目学习小组上交一份结题报告,将小组作品设计思想与问题解决方案详细地填写在内,继而在后续交流分享环节中完成再次反思与再次总结。

作者:郭春燕 单位:赤峰市敖汉旗新惠二中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的学习篇(4)

关键词:农村教育;物理教学;自主学习

农村教育是农村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关心点。如何发展农村学习的素质,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走出农村,改变自己的命运成为教师关注的问题。本文就从农村的初中物理教育出发,讲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精神。

一、转变师生关系,建设和谐课堂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知识的地位,所以对于老师的教学指令可以说是“唯命是从”,这样的师生关系只会导致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强,不能够自己积极主动地求知。所以就要建立一个师生关系平等的和谐课堂,比如在我的教学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先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一节课的开始,我不会先做一个总述,将这节课的重点给学生列在黑板上,而是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来尝试讲一下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可以提出自己的

观点和疑问。然后我再进入正常的讲课,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听讲,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发问。在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我有时也会故意“讲错”,然后给学生提供一个给我纠正的机会,这样就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加敢于参与课堂。

二、拓展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农村的学生在刻苦学习方面是非常值得鼓励的,但是多数却是在“死学知识”,这也是农村教育的一大弊端,其主要原因就是农村教学的拓展性不强,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从小的方面着手,利用现有的资源,拓展

课堂。

三、提高舞台,培养学生的自信,扩大眼界

农村的学生由于受到地区的限制,不能够看到更加宽阔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也缺乏自信,这是他们不敢去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内在原因。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时,就要将物理有趣的一面展示出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然后提供给学生舞台来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教学活动,树立自信,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我在每年都会向学校争取举办物理实验比赛或是物理应用大赛的机会。参赛的选手是本学校的或是临近学校的,这样通过一个小范围的比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给他们足够的舞台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总之,自主学习是学习的最佳方法,能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了能够更好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使用自主学习方式,还需要各位物理老师的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的学习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 学习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19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那么什么是习惯呢?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能力的养成,智力的发展,都需要有良好的习惯。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良好的习惯是取得优良成绩的必备条件,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很多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态度决定一切,习惯成就未来。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这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需要。在物理教学中作为一员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材、教法,同时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有计划地帮助学生明确正确地学习目的,端正诚实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较快、较熟练的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那么中学生在学习物理学科时必须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听课习惯

学习是获取信息的过程,为了准确、全面地获取有用信息,需要调动学习者能调动的各个感觉器官来感知事物。比如我们想认识一种从未见过的水果,就需要用眼看一下它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用手摸一下它的质感、硬度;用鼻子闻一下它是什么气味?用嘴尝一下它是什么味道?学习也是如此。我们需要用眼看、用嘴说、用耳听、用脑想、用手记等等。

课前要认真预习,通过看书和自学,初步了解所学知识的基本内容,并把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做到心中有数。上课要认真听讲,边听边思考。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知识,而应该跟着老师积极思维,注意老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重视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培养能力,不要仅仅关注结果,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记录重点和难点内容。在听课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充分调动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常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终生保存。

二、思维习惯

1.初中学生在根据概念与规律分析解答物理问题、认识物理现象时,往往是凭直觉,而不是讲物理道理。例如:自行车上坡前,往往要加紧用力蹬几下脚踏板,是为了什么?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都会说为了好上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答案也无可非议。但没能从物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为什么好上坡。所以,在物理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讲道理的习惯。

2.初中学生在根据物理概念与规律分析和解答物理问题时,往往是直接下手作答,不做事先的分析,这样的解答往往是不完整、甚至错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物理过程的分析,以例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逐步养成先分析再解答的思维习惯。

3.初中学生在根据物理概念与规律分析和解答物理问题时,不仅要有正确的分析思路,而且还要有完整、准确的表达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做好示范,讲例题时板书要规范,以实际行动影响和指导学生。在学生练习时,及时指出不足加以改正,还要表扬做得好的学生,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通过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三、反思习惯

练后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如果发生错解,通过请教别人会做之后应该进行反思:1.为什么做错了?查找出错的原因,是基础知识,还是解题方法的问题。2.应该怎么做?再现解题过程。3.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4.能得出什么解题经验和教训?对于典型试题也要从五个层次反思:1.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2.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4.有无其他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5.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以上反思要记录在笔记本上,至少包括:题目、分析和解、警示三部分。并且要经常翻阅、不断整理。练后反思是提高理科成绩很好的方法。

四、总结归纳习惯

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有小结,做到站在系统的高度来把握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学习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如果不注意章节与学科整体系统之间的关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随着时间推移,所学知识不断增加,就会感觉到内容繁杂、头绪不清,记忆负担加重。

五、实验习惯

初中物理的学习篇(6)

关键词:重视 关注 基础 物理 教学

常有物理教师说,物理学得好的学生一般数学也学得好,而数学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能学好物理。也有一些初中物理教师讲,凡初中生数学计算能力差的,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就差。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没能很好地发挥数学的作用,没有做好数学与物理的衔接。

对初中生而言,数学的学习习惯、方法和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已使他们具备了某种“思维定势”,不少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往往摆脱不了数学思维模式的影响,而且物理的学习内容、方法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及物理学习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都使他们对学习物理不适应;再者,由于物理教师对物理教学中所用数学知识在数学中的地位,以及对某些数学知识学生是否学过及掌握的程度不够清楚,对物理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特点的区别不甚明确,因此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

一、备课中应关注学生的数学基础

数学是学好物理知识的前提。在备课中,应先了解学生需具备哪些数学知识,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及对这些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学习物理尚缺少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学生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的习惯和方法,根据以上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和制定教案。如学生已在小学学过长度、面积等单位换算,但教师如不了解数学中单位换算不写过程,只写结果这一特点,若在物理教学中没有补充讲解单位换算过程,学生必然会出现类似于“1.5米=1.5米×100=150厘米”或“10米/秒=10米/秒×3.6千米/时=36千米/时”的错误。又如在讲到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小孔成像等问题时,应先了解学生此时并未接触到几何中的相似三角形等有关知识,在讲到平面镜成像关于成像特点时,学生尚未形成轴对称的数学概念,还不能应用有关的数学知识来帮助理解物理规律。教师对这类题目只能注重物理情景的创设,利用简单的数学图形进行讲解,如平面镜成像特点只能强调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不应要求学生借助专门数学术语来理解物理规律,不用“像和物以镜面为轴对称”。因此此类题目暂不深讲,待学生学完有关的数学知识后,把题型再现,便可收到很好的效果,使学生享受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乐趣。

二、促进物理知识与数学知识的融合贯通

物理学科的概念、规律通过文字表达,但其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式却是用数学公式表示。例如数学中的方次运算、分数混合运算、比值问题等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经常应用,但数学知识又不能生搬硬套,如数学中a = c/b说明a与c成正比,a与b成反比;但在物理的ρ= m/v定义式中,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即ρ与 m、v的大小无关,而不能认为ρ与 m成正比,ρ与 v成反比;又如比热的计算式c = Q吸/mΔt,由于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值的大小是不变的,即c 与 Q吸、m、Δt等无关,不能认为c 与 Q吸成正比,c 与m、Δt成反比;但是,在I = U/R中,却又有I与U成正比,I与R 成反比。

另外,在数学运算中有一个四舍五入的原则,但在物理运算中不一定适用。有一次在讲到浮力时,让学生计算8个人渡河需几根相同的原木,学生计算结果是6.2根,有部分同学就采取四舍五入原则,答案取6根,我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分析6根原木可利用的浮力与8个人的重力相比,哪个大?会有什么结果?从而使学生知道,学习物理不能生搬硬套数学原则。

以上例子说明,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必须在物理环境中来理解,不能用纯数学方式来理解,否则会造成对物理规律的误解、错解。物理教师在讲解物理规律、概念时,应注重对物理规律数学式的解析与演绎,提高学生对数学式的认知能力,数学与物理的相互渗透,才能使学生获得的物理知识更全面、更系统。

三、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

在物理教学中,每个单元、每节课如涉及到学生已有数学知识掌握得不熟练,或数学要求与物理要求不尽一致等问题时,都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讲解,降低学习中的难度阶梯,引导学生把数学方法和物理方法结合起来,达到温故知新之目的。如正反比关系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学过,当八年级学生学到匀速直线运动中有关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时,可先复习正反比基础知识,结合物理意义讲解,便可知道匀速直线运动中(v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到九年级学生学过正反比函数时再进一步深化物理量的正反比意义,象电学串联电路中电路两端的电压与电阻的关系,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等,学生就会比较自然地接受和运用。

初中物理的学习篇(7)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 案例 初中物理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用于实践。在新课改进行得红红火火的今天,初中物理课程在要求与编排上更加注重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既与物理的学科特点相吻合,也与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相吻合的,即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发展成熟,认知问题仍以感官为主,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思维支柱。大量事实证明,凡是物理学得较好的学生,大都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生活经验。

体验式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观察和体验身边的物理现象,并最终用所学知识解释物理现象,或从现象中总结出物理规律。体验式学习不仅强调用脑去思考,还要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

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这样,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和可切身体验的实验,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导学生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物理过程与方法,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达到三维目标的实现。

下面以我在教学中的两个案例简述体验式教学的优越性

案例1:在学习"长度的测量时"有这样一道习题:

小海在进行实验时,不慎将钢尺掉入水中煮了一段时间,取出后立即垫上毛巾去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他测得的长度比课本的真实长度()

A 稍大

B 不变

C 稍小

D 上述选项都有可能

分析:钢尺在水中煮了一段时间,受热膨胀,导致相邻的刻线间的真实长度大于所标长度。所以测量的长度比课本的真实长度稍小。

由于同学们的年龄特点,其感性思维能力大于其理性思维能力,所以这道题当我们从理性的角度去讲述时,有一小部分同学可以理解,大多数同学对钢尺受热膨胀变长没有问题,对于变长后导致的测量结果变小很难理解。

突破:既然同学们理性思维能力差,不容易理解,那我就从感性思维入手,解决这一问题。具体做法是,事先用橡皮筋自制一个演示效果极高的大号刻度尺,定名"橡皮尺"。让橡皮尺代替钢尺请一名同学利用橡皮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并记录结果。其他同学监督,看其操作是否规范(这一结果相当于钢尺未掉入水中时的测量结果)。

然后请另外一位同学将橡皮尺拉长(相当于钢尺受热膨胀)再次测量物理课本长度,并记录结果。其他同学监督,看其操作是否规范(这一结果相当于钢尺掉入水中后的测量结果)。

最后让同学们比较两次测量结果,同学们都惊奇的发现,测量结果偏小了。然后我让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结果变小的原因,并写出书面报告。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都很积极的参与测量、讨论,最后都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没有过多的讲述,只是让同学们从已有的基础知识(感性认识)入手,通过动手操作,参与讨论交流,最终一道难题迎刃而解了。

案例2:杆秤是我们生活中一种测量质量的工具,其本质是一个杠杆。若在测量的过程中,秤砣上粘有污物,则测量结果会()

A 偏大

B 偏小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分析:本体相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原因是同学们对杆秤了解很少,大部分都不会使用。但在我们农村的家庭中杆秤还是比较常见的。如果让同学们认识杆秤、了解杆秤,掌握其使用方法。这道题就不攻自破了。

突破:讲述杠杆之前,让同学们在家里想办法找到一根杆秤(量程不要太大),并跟家长学习杆秤的使用。

教师自己也准备一根杆秤,并事先准备一些小磁铁,分发给每一个同学。首先根据杠杆的知识让同学们了解杆秤也是一根杠杆,其工作原理是杠杆的平衡条件。然后介绍其使用方法,由于同学们事先已经学习了杆秤的使用,这一步耗时很少。

最关键的一部是本题如何突破,具体的做法是:把课堂变为菜市场,让每一位同学都成为一名小贩,此时同学们手拿杆秤兴奋到了极点。我给的任务是每个同学任选几本书,作为需要称量的物体进行称量,并记录测量结果(同学们做的都很好,很快的测出了结果,此数值是准确的)。

接下来秤砣上粘有污物的操作是,让事先准备好的小磁铁吸到秤砣上,相当于秤砣粘有污物,然后再次测量被测物体,并记录(由于秤砣质量发生变化此结果是不准确的)。

让同学们对两次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同学们轻松的找到了本题的正确答案,并明白了其产生原因。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同学们对杆秤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通过动手体验他们了解的不仅仅是一道题,而是一类题,最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杆秤的使用方法,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