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量子化学基础

量子化学基础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8 16:58:59

量子化学基础

量子化学基础篇(1)

【关键词】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探索

一、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数字化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方向

毋庸置疑,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数字化信息化发展,是教学和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必须要顺应发展潮流,推动教学的规范化、科技化、高端化。

(一)教学的必然选择

大凡了解电子技术教学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在电子技术教学上,学生的淘汰率和后进率非常大,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原因就是电子技术知识不容易掌握,教学不易实现直观化、操作化,而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以及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融入,有效地弥补了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和其它相关电子科目教学时的直观化、操作化不足的缺点,所以说,这是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必然选择,在全面已经提到过,随着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对科技操作要求的加大,中职教学必然会朝着信息化、数字化教学方向发展。

(二)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更加数字化、信息化,融入了更多的科学和科技元素,笔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可以拭目,电子技术数字化、信息化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宽泛,要求的技术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不仅仅是军事、工业、航空等领域应用数字化、信息化,而且数字化、信息化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比如电脑、手机、电视机、空调、厨房设备等都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那么,在中职的电子技术教学中,为了迎合时代的发展,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就一定要选择数字化、信息化,迎合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数字化信息化教学的相关建议

前面已经提到过,数字化、信息化是中职技术教学的一个方向,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数字化、信息化教学中,只要掌握正确、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就一定能发挥好数字化、信息化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的成功。

(一)注重科技知识的普及

数字化、信息化操作有时会让一些中职学生们感觉不十分适应,原因是在中职院校就读的学生普遍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对数字化、信息化知识理解的不深、掌握得不透,所以说,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数字化、信息化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普及,一定要实施一次数字化、信息化基础知识的再教育,然后再实施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否则就难以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而且仅仅做好基础数字化、信息化知识普及还远远不够,还要想方设法地对电子设备、电脑程序等略显高深,但是也十分常用的设备、操作等知识进行普及,为实现有效、高效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注重科技设备的投入

必须要正视一点,目前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数字化、信息化教学中,只有极少一部分中职学校实现了全程或者全规模的数字化、信息化教学,而且大多数的电子技术教学的中职学校只是上了少量的数字化、电子化教学设备,实施上机操作时,电子计算机数量严重不足,只能实施二人或者几名学生在一机上操作,或者分组、轮流式的操作,导致在有限的时间里未能从事更多的有效学习,尤其在学习电子技术基础中的重点和难点课程,而且还需要实施教师远程指导操作时,根本就无法实现,这是很遗憾的,设备不足是阻碍数字化、信息化教学中最大的障碍。故此,在今后的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数字化、信息化教学中,必须赢得主管教育部门、赢得学校的领导层、赢得赞助单位和企业的鼎力支持,赢得支持后,才能进一步加大投入、活化资金,让更多设备运营到中职教育教学的数字化、信息化课程中来,确保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中,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独立操作一台机器,保证数字化、信息化教学的硬件充分满足需求。

(三)注重科技教学的实效

教学实效、教学成效是所有教学中的第一要求,中职学校的教学也不例外,尤其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数字化、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在应用数字化、信息化设备和技术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讲求教学实效,注重在课堂教学中随时跟进、随时提问,对学生们提出的疑难问题作以准确的解答,对学生们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方面产生的疑问更是要予以有效的破解、及时的帮助,确保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顺利进行。例如,在学习《基本模块》时,可以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教学直接显现常用电子仪表的使用,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来检测电子元器件,尤其在晶体管放大电路的学习中,更可以清晰、科学、有效地操作,如此一来,就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教学的成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和应该取得的教学实效。

(四)注重科技发展的质量

科学技术是不能马虎的,科学技术是容不得半点瑕疵的,尤其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数字化信息化教学中,千万不能用所以然、差不多等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去应付了事,而是要在数字化、信息化的保障之下,确保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质量。这里所说的质量似乎不太容易理解,其实展开了说,就是要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数字化、信息化教学中,保证知识的清晰度、保证技术的清晰度、保证设备的清晰度,做到这三个“清晰”,就可以有效保障和有效提升中职技术教学发展的质量。例如,在学习《时序逻辑电路》和《其它常用电路》等教学内容时,知识点增加、知识难点加大,单凭教师的口述和简单的模拟操作和实验已经很难实现教学的成功,这时如果通过电脑或者视频教学,再结合教师的远程辅导操作,就可以帮助学生们实现时序逻辑电路和555集成电路的成功学习,从而让复杂的知识简单化,生涩的知识直观化。同时,在确保教学质量、科技发展质量的基础上,也就充分保障了中职学生们对电子技术基础的学习效果。

三、总结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将是科技化、信息化全盘融入的阶段,而这一发展方向恰恰是推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迈上更高台阶的有效举措,达到了这一标准,从而在教学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成功完成教学,并成功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电子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量子化学基础篇(2)

城镇化要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和共同繁荣,这也是我国“十二五”时期面临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按照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实施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都是目前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推进城镇化不是要消灭农村,而是要更好地发展农村,以城镇化的发展来带动农村的发展。农村教育既要为高等学校输送大批农家子弟,又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两者的结合点才是新农村基础教育的方向。

2新农村基础教育助推城镇化

城镇化延伸到农村,可为新农村铺设现代化的道路。农村基础教育作为一项促进新农村发展的系统工程,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城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承担着促进城镇化的责任和义务。城镇化不仅是城镇人口的集聚过程,而且应该是农村社会转型和现代文明传播的过程,因此需要提高公民的受教育程度及其综合素质。已经搬迁到城镇的居民,要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上与城市文明相融合。尚在乡村的居民,一方面要逐渐脱离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成为懂得现代化科学技术、从事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高素质劳动者;另一方面要迎接城镇化的挑战,继续准备向二、三产业转移或向城镇转移或建设城镇化的新农村。要解决这些问题,就离不开教育。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城镇化需要基础教育作支撑,高素质的居民由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来培养,基础教育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城镇化的关键是人,人的关键是素质,素质的关键是教育。基础教育本身就是公共服务不可或缺的一环,受教育机会均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需求,每个孩子都应享有高质量公共服务的权利。高质量的新农村基础教育是农村孩子成长的基础,是提高人口整体素质的重要保障。新农村基础教育还是继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基础,基础教育培养的高素质的学生,将为各类高一级学校提供后备力量,为城镇化提供各类建设人才。

3当前新农村基础教育存在问题

和城市的学校相比,当前新农村基础教育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改革进展不明显,各种各样问题和困难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影响着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

3.1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制度缺陷导致投入不足

“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减轻了过去“以乡为主”的乡镇财政的负担沉重导致的尴尬局面,但是由于我国许多县级财政的种种困境,“以县为主”的经费投入体制,仍然难以担当起支撑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财政投入主体责任。县乡财政普遍困难,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使农村基础教育难以发展。许多农村学校操场破旧,图书馆、微机室、实验室基本上是摆设,有些学校甚至根本没有这些设施。中央政府对国民义务教育没有尽到足够的支付责任,缺乏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协调供给,农村基础教育地区发展不均衡,落后地区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明显偏少。

3.2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因素,师资力量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当前农村教师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农村教师学历水平总体偏低、专业知识和职业意识欠缺,其知识结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不能适应农村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农村学校师资还存在学科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农村教师继续受教育的机会偏少,专业发展缓慢。在一些农村学校,体音美教师往往由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语数英老师兼任,素质教育变成形式和过场。

3.3教学目标不明确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的目标与政府倡导的目标有很大的出入,升学成了唯一或最重要的追求,升学率成为社会、家长评价学校的标准,也成了农村学校的生命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应试展开,对于孩子全面发展需要什么、对于未来农村建设需要什么很少考虑,更没有相应的措施应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政府倡导目标是教育要为农村建设服务,主观上倡导“为农”教育。实际上,农村学校面临着社会、家长、学生的选择和生存竞争,不得不进行优先升学的教育,培养学生通过升学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所以实际上农村学校进行着“离农”教育。由于农村学校条件较差,教学质量也较低,大多数农村学生不能通过升入大学进入城市,显然“离农”教育对他们是不合适的。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在“离农”与“为农”的选择和处理上往往自相矛盾,显得无所适从,缺乏清晰的目标。

3.4课程和教材内容繁、难、偏、旧,且有城市化倾向

农村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学生学了知识不会应用,适应不了社会尤其是农村生活的需要。同时,教材内容具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不利于农村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如新教材的阅读内容部分,出现了许多对农村孩子来说非常陌生的城市素材,如“超市”、“连锁店”“、立交桥”等,而农村的场景很少出现在教材上。新教材中所设计的活动内容大都是围绕城市进行的,如参观博物馆、动物园,游览名胜古迹等,对农村学生简直是异想天开。教材片面的城市化倾向也许会对农村孩子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让孩子们觉得城市优质的物质文化生活是他们的人生目标,同时,这种从教材中透露出的城市理念也会给他们的心灵烙上“农村落后可悲”的印记。

3.5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和辍学问题仍然存在

出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当前大量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工作,部分劳动者由于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在身边,其子女只能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他们一般是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同住,或由亲戚或兄弟姐妹照顾。留守儿童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爱,导致其心理发展存在很多困惑与问题,其学习、生活、个性养成容易偏离正常轨道,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由于受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制约,许多学校未能提供足够多的帮助。学校办学水平低下,教师素质不高,教学效果不好,还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业成绩下降,从而挫伤其学习积极性,甚至产生厌学进而导致学生辍学。当然,学生辍学还有家庭、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家长落后的教育价值观念、新的“读书无用论”也容易致使学生最终辍学。

4应对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策略

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农村不能成为被教育遗忘的角落。要办好每一所学校,让农村孩子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应有之义。应当正视新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解决当前制约新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障碍,使基础教育适应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4.1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农村城镇化进程已深刻改变了我国当前农村社会的生活状况,新农村基础教育面临多种选择的困扰,既要适应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发展需要和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又要考虑农村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农民对基础教育的首要期望就是能让自己的孩子上大学,这是现实和朴素的需求;退而次之是学到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发展,为适应社会打好基础。新农村基础教育要提供适当的发展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既要立足于农村,又要超越农村的时空界限,既要满足升学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新农村基础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基础性与多样化协调发展。通过基础性的课程对所有学生进行普及型的教育,为每个适龄青少年准备进一步发展的知识、能力和精神基础,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校本课程给学生选择,让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来学习,使不同需求的学生各有所学,各得其所。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离农”与“为农”纠结,体现公平理念和科学发展的精神。

4.2调整学校布局

学校布局合理调整可以缩小教育发展的区域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规模效益。把更多的学校布局于环境条件更好的地方,更有利于吸引和稳定优秀的教师人才,更利于进行优质的教育教学。应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撤并规模较小的学校。在实际布局调整时,对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等问题。

4.3加大教育投入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基础设施整体落后,物力资源匮乏。要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必须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供保障经费。在基础教育投入上,应改变“以县为主”的单一模式,中央政府应该承担国民义务教育的支付责任,加大对义务教育的宏观调控力度,通过强制的方式供给,协调不同地区之间各级政府分担的比例,以法律的形式对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投入比例做出具体规定,明确投入主体责任,从整体上保证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4.4建立教师引入、培训、交流机制

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要提高新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必须建设一支稳定高质的教师队伍。应重视招聘和培养本地生源的教师,在政策上给予优待,以情感留人。其次要给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促进其个人专业发展,以事业留人。同时,还应注重学校、教师与外部的交流互动,可以采取各种灵活的方式,如与城市优质学校交流互动,争取城市学校的帮扶指导,到城市学校观摩教育教学,接受城市学校的支教。可以与地方师范院校联合建立合作基地,充分利用高校教师教育的力量合作开展教学科研项目,助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达到双赢的目的。

4.5开发多样化的校本课程

量子化学基础篇(3)

(2)法拉第提倡电磁的“本地作用”来代替“超距作用”,导致“电磁场”物理量的诞生。

(3)电磁学的基本定律:根据电磁相互作用的关系和以电磁场为基础,麦克斯韦完成完整的“电磁场定律”,相当于牛顿机动力学中的物体重力定律。后来洛伦兹(lorentz,1853—1928)更进一步完成电荷在电磁场中运动的“电磁场力定律”。“辐射反作用力定律”也是电磁学一个基本定律,只是直到现在,符合逻辑的定律还未完成。

(4)带电粒子动力学:洛伦兹的电磁场力是一个与速度有关的力。只有速度为零的情况,才适合牛顿的动力学系统。爱因斯坦(einstein,1879—1896)采用牛顿动力推出电磁场力在速度为零的情况,再用洛伦兹惯性变换,把速度为零情况的结果变换到速度不等于零的情况。结果推出带电粒子在电磁场力的洛伦兹动量=v×牛顿动量。v是洛伦兹因子,与速度有关。fl=d(vp)/dt。相当于牛顿机动力学中的物体第二运动重力定律爱因斯坦后来把这方面的理论改称为“狭义相对论”。在狭义相对论的基础上,以微分几何为工具,爱因斯坦用演绎方法建立他的重力场论,称为“广义相对论”。可以说是一种重力场的电磁化。到这个阶段,除了辐射反作用力定律之外,电动力学基础的探索已基本完成。

(5)电功力学定律理论的普遍化:相当于拉格朗日和哈密顿对牛顿动力定律的理论推广和 发展 。

(6)电动力学对随机过程的应用:无规则电磁场的统计特性的发展。其结果应该符合量子力学和量子动力学的结果。简而言之,机动力学的发展是以动力的基础来发展作用力,而电动力学的发展却是以作用力的基础来发展动力。欧洲从牛顿到麦克斯韦这个二百多年的物 理学 发展时代,正好是欧洲从巴哈(bach)到华格纳(wagner)的 音乐 发展时代。这是欧洲自从古希腊时代以后,一个重要的思想创新时代。因此促进了文学,音乐, 艺术 , 哲学 和 科学 的高速发展。

3.辐射动力学(radiodynamics):辐射反映了物质世界的微观结构。

在19世纪未,出现了三个有关不相干辐射(随机性电磁波)与物质作用的物理现象: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和氢原子光谱。这些现象无法用决定性(deterministic)的电动力学来解释。到二十世纪,也出现了与辐射作用有关的三个物理现象:离子体,核子一基本粒子和激光(决定性电磁波)作用。这些现象激发了物理理论的发展。

(1)量子论的诞生:普朗克(planck)创立“量子”的新物理概念,成功解释黑体辐射的实验结果。后来,爱因斯坦和玻恩(born)分别用量子来成功解释光电效应和氢原子光谱。

(2)量子力学:在数学的基础上,由海森伯(heisenberg),薛定谔(schrodinger)等所发展的量子数学系统(量子力学),不但可以用来了解原子物理现象,也可以用来了解分子物理现象。

(3)基本粒子物理:基本粒子物理实验观察的新结果,促使大量相关理论的发展:量子电动力学,相对性量子力学,杨一 (yang-mils)场等,其中杨一米场有更突破性的广泛意义。

量子化学基础篇(4)

关键词:专业气质 电子电路安装 中高端人才培养 教学探讨

专业气质是职业人员专业个性心理特征表现,在职业劳动过程中所显示出的稳定的专业特点的典型职业心理倾向,它透过专业心理的内在能够散发出文化底蕴、知识内涵、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形成特有行为习惯。专业气质通常o自身和他人的信心带来一定的影响,是职业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专业气质能提高职业技能的自信心和感染力,并且促进专业技能知识与专业气质相互作用,对提高学习兴趣和质量能产生质的促进,并使学生获得专业能力成功的喜悦,是学习专业技术能力的学习动力。在健全职业能力人格和提高专业技能过程中,笔者针对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并结合技工院校学生的实际,旨在准确抓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专业特色的量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身上专业气质的质变。

职业教育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必须依靠现代职业教育结构、模式改革,培养与市场匹配的职业人才,形成重视职业技术能力的社会氛围,促使中国制造、中国装备质量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缩小国内外中高端产品质量的差距。职业高技能人才不仅要有技术,还要有稳定的职业心理倾向和职业底蕴、职业内涵、职业素养,并综合形成特有的职业感染力,透过专业气质的散发达到符合中高端职业市场需求。《电子电路安装》课程是技工院校机电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骨干课程,特点是专业性、技术性、实用性非常强,属于中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重要课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职业技能透过专业气质散发出高品质信息,是教学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基础知识作为专业气质的根基

基础知识包含了文化基础知识、综合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文化基础知识包括了语、数、物、德、体等科目。这些基础学科虽然与专业技能联系不大,但这些基础学科能通过培养学生的基本常识、逻辑思维能力、价值取向,为职业技术和科学成就奠定基础。综合基础知识包括了计算机、职业生涯、心理健康、职业礼仪等,这类知识能引入CAD专业绘图、专业工作体验、专业心态健康发展。专业基础知识包括了材料学、电工基础、电磁学、机械基础等直接为《电子电路安装》课程提供基础的知识,是承载《电子电路安装》课程的必要条件。

基础知识凝聚是专业教学中应当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学工作者具有多年专业浸润浓郁的专业气质,并自然释放出专业气质,使其弥漫整个教学课堂。基础知识在现有的教学实践中往往未能引起重视,但只要科学地找出其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扎实基础知识底蕴作为专业气质的根基,就能达到以基础知识作为专业气质根基的需要。

二、专业知识内涵作为专业气质的内核

《电子电路安装》课程中的专业知识,涵盖了电气元件基本知识、放大电路分析、直流电源应用技术、数字逻辑电路、数模转换技术等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作为内涵,孕育着专业气质,从基础知识开始循序渐进积聚专业知识的内涵,通过对放大电路工作原理、直流电源稳压原理、数字逻辑电路等知识内容的传授,让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内涵。数模转换作为技术联合的桥梁,从另一个视角中获取专业知识的内涵,在一点一滴的积聚过程中,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特性,并以一种专业气质稳定下来。

电气元件基础知识是专业知识内涵的根基,由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等元器件的材料、特性、功能、应用场合等基础知识组成。每种元器件的特性尤为重要,例如电阻的限制电流、调节电流特性对电子电路起到约束作用;电容的能量存储特性是在电子电路中建立电场提供能量;电感的电磁感应作用是电子电路中建立磁场提供能量;二极管的伏安特性、三极管的放大作用和输入、输出特性曲线等都是电气元件基本知识的重点,它们作为专业知识内涵的基础加以积聚,只有在专业基础知识上进行分析研究才能使专业知识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它们又以专业知识内涵的形式,逐步形成专业气质的基础。

放大电路分析作为《电子电路安装》课程的主要知识内容之一,属于一种常用的能量放大电子技术。这一内容作为专业技术知识的重要内容出现在教学过程中,以专业知识内涵进行沉淀。通过对放大电路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可了解到其利用电气元件基本知识发展成专业知识的内涵,它是将微弱的电信号放大至较强的电信号来控制较大功率的负载。静态工作点分析中的静态工作点设置方法和动态工作状态分析中引入微变等效电路将非线性问题经过微小变化等效成线性问题来分析解决,达到简化电路复杂性的目的,在解决工程问题的同时,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内涵,实现以专业知识内涵强化专业气质,以知识内核的形式存在于教学过程中,又以气质的形式内敛成内核。

直流电源《电子电路安装》课程的主要知识内容之二,是属于一种常用的应用技术。作为专业知识内涵的重要内容,它以实际应用技术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并通过应用实例来剖析教学内容。分析从电网获得交流电开始,经过变压、整流、滤波、稳压逐步变成稳定的直流电源,对电子电路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并最终悟出其工作原理。该课拓展各种变压、整流、滤波、稳压电子电路专业应用技术,认识不同电路的特点,合理运用专业知识,组成合适电路应用于实际工作场合,从专业知识获得内涵达到强化专业知识内涵的目的。

数字逻辑电路是《电子电路安装》课程的主要知识内容之三,上述的放大电路分析、直流电源是《电子电路安装》课程的模拟部分,而数字逻辑电路则转向另一角度,在数字部分表现专业知识的内涵。数字逻辑电路是利用逻辑代数分析和设计作为基本数学工具,通过对逻辑代数、逻辑门电路的分析,实现各种与时间无关的逻辑函数功能,组成各种组合逻辑电路部件,应用逻辑门电路和各种触发器实现各种时序逻辑控制的功能,组成各种组合逻辑时序逻辑电路。其知识内容按照一定顺序发展成由存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两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状态是由存储电路来记忆和表示,时序逻辑电路状态分析是关键要领,从掌握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过渡到设计应用,有效地从另一个专业知识角度获得应有的知识内涵,达到强化专业知识内涵的目的。

数模转换技术是《电子电路安装》课程中模拟部分和数字部分的知识整合,也是专业知识内涵的整合,它作为技术耦合的桥梁使专业知识内涵得到充分酝酿,这一部分充分利用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特点进行了技术互补。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数字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使用数字电路处理模拟信号的情况越来越多。为了能够用数字系统处理模拟信号,必须先把模拟信号转换成相应的数字信号,才能送到数字系统中进行运算处理,再将处理得出的数字量转换为模拟量,实现对被控对象模拟量的控制。在用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时,经常把压力、温度、流体和流量等指标通过传感器检测变换成相应的电压或电流,由模数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送入计算机处理,经处理后再由数模转换器转换为模拟量控制相应的伺服机构执行操作的过程。掌握数模转换技术是让专业知识内涵充分发挥的关键,在获取专业知识内涵的同时能诱发专业气质的出现,使专业气质进一步转化为其内核。

在《电子电路安装》课程教学中,随着专业知识的理解、分析、深化,专业知识的内涵也不断地渗透,并在环境和时间的效应下发生内敛,形成一种独有知识内涵。其内涵在酝酿中成长为专业气质并稳定下来,长期存在于人的身上,作为专业气质内核存储,能有效达到专业知识内涵作为专业气质内核的目的。

三、以专业技能训练强化专业气质

《电子电路安装》课程教学中,旨在突出实用、强调能力、分段培养,注重实用技术的培养,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线,重点放在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循序渐进按照基础知识一实际操作锻炼一综合技能训练的顺序合理安排,根据专业技能的要求,强化基础技能、焊接技术、电路制作、电路测量分析等教学训练内容,保证专业技能训练收到应有专业技能水平,最终将技能水平能力融入自身,形成一种独特的气质并以专业气质形式依附于人的身上。

基础技能是掌握各种工、量具的使用方法,熟悉电子设备的型号、用途、特点,懂得查阅各种元件参数、设备说明书等技术资料。这一部分的关键是做好电子线路和线路板的安装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元件型号的选择,准备安装所需的工具、仪表等工作,熟练使用万用表、示波器、电烙铁等电子仪表进行检测和焊接,掌握测量和更换损坏元件的专业技术,通过专业基础技能训练,达到适应专业工作能力水平,为强化专业气质做好准备。

实际操作锻炼是进行电路制作、焊接技术、电路测量实践操作等一系列过程。根据电路图的要求,在电路板上安排元件,对照原理图在方格纸上画出印制导线,再作其他元件的连线,最后标出地线。在上述制作电路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积累工作经验。焊接技术作为电子电路安装工作的基本功进行训练,焊接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加热―熔入―浸润―冷却―连接”。在助焊剂的配合、促使焊料与焊件发生渗透与融合,这一过程的关键是金属表面的洁度、温度和时间等技术要素。关键要达到焊接牢固、外观整齐、通电质量等要求,扎实的专业技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专业自信,从这一角度来说,专业技能训练能够有效提高专业气质,以达到强化专业气质的目的。

灵活运用简单的万用表检测技术、专业仪器检测技术和替换法进行训练。例如;在故障检修中,尤其是在遇到一些软性故障(集成电路、晶体管、电容器、电感器等非线性元器件的故障),简单的万用表无法检测,又没有专用设备的情况下,运用替换法可达到快速排除故障的方法,也是专业气质的表现。专业技能训练的过程,在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孕育着专业气质的形成,成熟的职业技能一定带有稳定的专业气质,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并存在于技工院校学生的专业气质中。

四、综合技能的成熟化与专业气质的稳定化

专业知识以专业内涵方式存在,同时又以专业技能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与专业技能融合成为综合技能。通过基本放大电路、稳压电源电路和数码表决器电路的设计与制作,促使专业技能逐渐成熟并在技能实践的行为和活动中表现出专业气质。而专业气质随着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深入,逐渐转化成成熟的技能和稳定的专业气质。综合技能包括接受产品设计、制作任务、完成电路图的设计、根据电路图备好元件工具、测量元件参数和检查工具、合理安排电路制作工艺线路、制作完成实际电路板、根据设计要求和工作原理对电路进行功能进行安全检测和技术调试等一系列的步骤。在技能训练过程得到锻炼,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相互促进,由专业知识、基础技能、操作技能、检测技术、综合训练等组成的综合技能获得提高。综合技能在成长的过程中与专业气质共同发展,以典型专业特点表现于稳定的心理过程,并从中得到稳定化。综合技能的成熟化与专业气质的稳定化是专业气质的内涵及其渐进式培养重要环节,两者的相互配合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综合化与专业气质的体系化

《电子电路安装》课程是技工院校实践性很强的技术专业课,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学校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将专业知识运用到职业技能的实践中。如何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分析技术问题和解决技术难题的综合能力,以创新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化,是技工院校着力探索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课题。

HX203AM/FM型集成电路收音机的制作是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综合化的一个典型专业课题。无线广播电台通过发射机的天线发射无线广播信号,之后通过收音机的接收天线接收到广播信号,并将其还原成声音。学生通过掌握职业技能特有的专业知识,并在制作中获得职业技能特有的技术力量。两者经过相互渗透,实现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综合化。

具体而言,对HX203AM/FM型集成电路收音机技术参数的分析,如性能指标,灵敏度、选择性、输出功率、l率范围、电源消耗经济性等,是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综合化的表现。HX203AM/FM型集成电路收音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调谐回路选出所需的电台,送到变频器与本机振荡电路送出的本振信号进行混频,产生中频输出,中频信号将检波器检波后输出音频信号,音频信号经低频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推动扬声器还原输出声音。通过制作实践,学生理解这一专业知识的技术原理,专业技术得到体系化实践,使学生获得技术收益并以特有的气质内化为学生的自身品质。

六、以综合职业能力为表现的专业气质输出

《电子电路安装》课程的教学以讲求实用、强调能力、培养气质为特点,通过加强实用技术的培养,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线,以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为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按照“基础知识一专业实践一综合技能训练”的进路,实现渐进式培养专业气质,这一渐进式培养方式以五个基本环节为主要内容:基础知识作为专业气质的根基、专业知识内涵作为专业气质的内核、以专业技能训练强化专业气质、综合技能的成熟化与专业气质的稳定化、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综合化与专业气质的体系化。培养的结果最终以综合职业能力为表现的专业气质的形式出现,在自有职业行为习惯散发出特有感染力,作为专业气质输出。

量子化学基础篇(5)

关键词:结构化学;课程特点;学习兴趣;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118-03

结构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研究原子、分子和晶体结构的运动规律以及物质微观结构与其性能关系的科学[1-4]。著名化学家L.Pauling说过“当任何一种物体,当它的性质和物体的结构联系起来时,那么这样一种性质最容易最清楚地被理解”,理论化学家R.Hoffmann也曾说过“化学理论最重要的作用是提供一种思维机制,以总结更新知识”。从中可见结构化学地位的重要性。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相对抽象,要求学生具有较多的数理知识和丰富的空间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努力摆脱宏观现象的传统概念的束缚。大部分学生始终把学习结构化学当成一种负担,学习起来感觉很枯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难以进入状态。因此,本人根据结构化学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

一、结构化学课程的特点

在高等师范院校中,结构化学课程通常开设在第三学年,是在学生修完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该课程主要包括三种理论(量子理论、化学键理论和点阵理论),三种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点阵结构),三个基础(量子力学基础、对称性基础和晶体学基础),这也是学生学习结构化学时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2]。

结构化学是学生本科阶段初次接触的理论课程,它是一门以量子力学为基础,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物质结构的学科,具有概念多,内容抽象,系统性、理论性较强等特点。另外,结构化学与数学、物理等学科互为交叉,所以要求学生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扎实的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知识。其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但是其研究的微观结构状态很难在宏观的实验中观察出来,所以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因此,结构化学比较深奥、难学、难懂,往往被大多数学生认为是最难学的课程之一。

二、学生学习结构化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心理上害怕结构化学。结构化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及理论高度抽象,一方面,有些老师在上第一节课时会告诉学生结构化学这门课程很重要,也很难学,许多同学都因不及格而重修;另一方面,学生还没开始正式学习,就从高年级学生那里得知结构化学难学,不及格率较高。因此,从心理上学生对学习结构化学产生一种畏惧和抵触心理。

2.学生学习结构化学存在误区。很多学生对结构化学的学习内容没有充分认识,认为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不考结构化学,学习结构化学根本没用,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区,部分高校(如南开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就包含结构化学。而且结构化学也非常有用,可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可以合成满足人类一定需要的新物质,也是学习高等化学的基础等。

3.学生数理知识薄弱。结构化学内容涉及面广,如需具备高等数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及量子力学等知识,学习化学的学生数理知识普遍较差,对于结构化学中大量的数学推导过程感觉很费力,致使学生对该课程产生排斥心理。

4.缺乏微观分析能力。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的基础理论,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5]。结构化学以量子力学为理论基础,使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从宏观层次进入了微观层次。而量子力学独立于经典物理学,自成一套理论体系,内容抽象,脱离生活实际,逻辑性强,抽象思维程度高,学生易受宏观思维定式束缚。

5.理论与实践脱节。结构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与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但是,在学习这门课程的同时,多数学生只在乎教程中的理论知识,从而忽略了思考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联。另外,大多数学生学习结构化学缺乏实践,把学习它当成了一项应付考试的任务,这与学习这门课的宗旨背道而驰。

6.学生之间缺乏交流。结构化学以数学逻辑推导为基础,物理模型抽象难懂,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个体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课堂上很少看见人际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

三、激发学生学习结构化学的兴趣

根据结构化学课程的上述特点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结构化学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关键。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有了学习兴趣,才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教师才能够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下面笔者结合两年来在结构化学教学实践中的亲身体会,介绍在结构化学课程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明确学习结构化学的目的与意义。结构化学包括很多有用的基本概念和许多重要的规律和原理。教师要让学生了解通过结构化学的学习可以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和理论知识,可为后续专门化课程的学习做好必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让学生知道通过结构化学的学习可以了解化学反应的机理,例如,NO分子分解为N2和O2时在热力学上是可以自发进行的,但此反应是动力学禁阻的,只有用结构化学中的前线轨道理论才能够容易证明这一点。另外,通过结构化学知识的学习,人们很容易合成出新物质(如新材料、新药的合成),其结构测定与分子的设计过程必须具有扎实的结构化学知识。还有结构化学的发展对化学学科的发展也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化学界化学的两次革命性飞跃)等。

2.介绍科学奇闻趣事,陶冶学生情操。结构化学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大师的物理学史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介绍薛定谔方程时,可以向大家介绍薛定谔的奋斗历程,薛定谔被称为量子物理学之父,23岁时获得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6年建立波动力学(39岁),193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46岁),同时告诉学生薛定谔不仅仅数学物理好,而且他的文学功底也非常好,于1944年整理出版了一本著作《生命是什么》。这样学生在了解相关知识背景的同时,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思维能力,受到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熏陶,激发了其学习热情。

3.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把文本、音频、视频、图像、图表、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综合为一体化并进行加工处理,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直观、真实的语言材料,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电子云的概念、杂化轨道理论、等径圆球密堆积结构、离子晶体结构等都比较抽象,想象力较差的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若我们在计算机软件中,用二维、三维动画模拟显示[6],将抽象、微观的内容具体化、宏观化,使学生能够实现对物质微观结构更好的理解。

4.把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课堂,以科研促进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精心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实践环节,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教材内容往往有所落后,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社会生活和科学知识却不断地迅猛发展,及时给学生补充最新的信息,将新的科研动态、知识引入结构化学教学课堂,丰富课堂内容,将抽象生硬的知识点转化为生动具体的科研案例进行解释和说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我们教学理念的转变,使课堂教学的面貌大为改观。

5.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教学语言要尽可能做到用词准确,条理清晰,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学生易于接受。另外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习题范例和关键知识点的应用实例,或者是就某一个关键问题进行辩论,师生平等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教师也可采用提问式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求知需求。再者,教师还可以精心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其乐融融,从而达到“我要学”的最佳境地。

6.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过程。心理学家莫维尔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土壤里。”可见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小结

综上所述,本文介绍了结构化学课程的特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将结构化学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形象化,如何运用各种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仍然是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需要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潘道皑,赵成大,郑载兴.物质结构(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

[2]周公度,段连运.结构化学基础(第4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彭鹏,柴春霞.高等师范院校结构化学课程的难点探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27(3):75-77.

[4]孙巧珍.关于结构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体会[J].考试周刊,2011,(18):27-28.

[5]曾谨言.量子力学教程(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宋国拓,蔡俊.浅议化学教改前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21(3):23-25.

量子化学基础篇(6)

Abstract: Quantum mechanics developed from a subject that is built to answer classical physical problems to a subject studying motivation law of microscopic particles, a major elementary course to students in nuclear physics and other nuclear majors. We open the Quantum Mechanics Course to students in those majors and initial effect achieved.

关键词: 量子力学;模块化;教学

Key words: quantum mechanics;modular;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4-0258-01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能源紧缺问题十分严峻,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核电事业,我国“十一五规划”也将核电和核技术应用与发展列为重点。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核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和平利用原子能,积极促进核电发展的战略决策。核科学与技术等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作为省部共建的南华大学,是中国核类本科专业齐全、本科生培养规模大、核类人才培养层次较完整的高校,18 个涉核专业,核支撑专业和学位点24个,我校的核科学技术等领域在中南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如何办好这些核类本科专业,突出南华大学的“核”特色,这些都成为了值得我们研究的新课题。量子力学是从研究经典问题出发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学科,是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等学科的重要基础。量子力学有知识面广、抽象难以理解的特点。怎样使其更好的为核类专业学生服务成为我们新的教学难点。

1 量子力学的教学目标分析

我校核物理专业的量子力学课程,授课时间在大三第一学期,共64学时。教材以[1-3]为主,阐述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量子力学量、态和表象、微扰理论、自旋和全同粒子等具体内容,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量子力学的理论知识和体系结构,分析和处理一些核物理中的实际问题。

量子力学对于核物理专业学生来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及其深度有较高的要求;而对于核类其他专业,量子力学只作为原子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的基础课,在专业知识的掌握方面要求相对要低些,只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理论,能用量子力学定性解释一些简单的核物理实验现象即可。

2 量子力学的模块化教学初探

量子力学是关于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除了量子力学基本分析方法之外,是一些基本理论模型,如一维无限深势阱、势垒贯穿理论等对于核工程类专业学生后续学科的理论学习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加深对这些方面的讲解,力图通过本课程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量子力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如何使其更好的为核类学生服务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量子力学理论体系结构的特点,我们提出模块化改革教学的理论,以解决各专业对量子力学学习要求的不一致,将量子力学分为波函数及薛定谔方程模块、量子力学量模块、表象变换模块、微扰论及粒子自旋模块、散射理论模块等五个模块。对不同的核类专业,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模块结构和相应的课时分配计划。

对于核物理专业,其对量子力学理论知识要求较高,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必须强调课程知识体系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加大对理论基础的讲解力度,让其掌握利用量子力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常见的微观现象。我们较系统地讲解这五大模块,引导学生利用已学量子力学知识去解决一些核物理问题。

对于核类其他专业,如核工程与核技术、核科学与核技术、核反应堆工程等专业,其对量子力学基础知识要求较低,在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体系的完整性的同时,选择其中的波函数及薛定谔方程模块、量子力学量模块和微扰论模块重点来讲解,表象及表象变换略去不讲,对于散射模块,也只做简单的介绍。

3 结束语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运用模块化的思想,给核类专业的学生讲授量子力学,取到了良好的成绩。我们注重总结并收集反馈意见,研究调整模块结构及其课时分配计划,在模块化教学的框架下适当修改完善,已取得一定成效。

参考文献:

[1]周世勋.量子力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量子化学基础篇(7)

【关键词】高中化学 核心概念 结构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130-02

化学核心概念是化学学科的主干内容,化学核心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了中学化学的基本框架。化学核心概念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一 化学概念学习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基本概念就是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化学概念是化学知识网络中的节点,是化学知识网络中的骨架。只有让学生清楚、准确地理解化学概念理论,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进而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结构。

二 高中化学核心概念及其结构体系

高中化学的核心概念及其结构体系主要分为化学用语、化学计量、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溶液、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几个方面。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是在组成物质微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层化,从微观的角度进一步抽象、推理而形成的更深层次的概念。化学学科是在原子分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有独特的名称、符号及表达方式。对于各物质性质的学习,从宏观上分析,更注重从微观层面上对化学变化的过程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该部分的概念主要包括:元素、核素、原子、离子、原子团、离子符号、核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分子式、实验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同位素、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混合物、单质、酸、碱、盐、同素异形体。物质的性质内容的研究主要从结构出发,分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进而分析相关变化的过程和本质。同时,化学用语贯穿整个化学教学,教材以初中的元素符号,简单化学方程式为基础,到必修的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随后在各元素化合物知识中不断加强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化学用语在数量上、类型上不断发展,同时成为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工具。

2.化学计量

化学计量是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用于量度化学物质,表示化学物质“量”的一类概念,属于“工具性”概念。该部分内容较抽象,具有较高的知识陌生性,而且变换关系容易混淆。其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换算关系在各章节练习中不断应用,凸显出“工具”的作用。

3.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反应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有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可逆反应等。该部分概念主要包括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可逆反应等内容。教材首先介绍离子方程式和氧化还原反应,在随后的元素化合物学习中不断巩固两部分内容。在学习化学键的基础上,通过能量的转化引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以及热化学方程式。在化学能与电能的介绍,即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学习中,充分结合了氧化还原反应及电解质的内容,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

4.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精髓,是化学规律的总结。主要包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位置、性质,包括金属性、非金属性、半径大小分析等。该部分概念主要包括元素、核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化合价、化学式、电子式、同素异形体、金属性、非金属性、化学键、晶体类型等。在学习了元素化合物知识后,对物质结构进行介绍,从原子结构分析,归纳出元素原子结构、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从而引出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内容,根据原子之间作用力不同,构成的晶体类型也不同。

5.溶液

溶液主要是分析溶液中各成分存在和变化的情况。该部分的概念主要包括溶液、胶体、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盐类水解、原电池、正极、负极、电解、阴极、阳极、金属腐蚀、电镀等。教材主要从分散系出发,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别介绍胶体、溶液。通过溶液中物质电离的情况,对电解质相关概念进行介绍。通过对反应的分析,对化学反应的分类进一步扩充,扩展出离子反应和氧化反应。在结合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基础上,引出原电池和电解池。通过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和防护,将原电池和电解原理整合应用,形成完整的电化学知识体系。

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主要是描述化学反应快慢和程度的情况,主要包括化学反应速率、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

判断、化学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移动的各因素变化、电离平衡等。该部分的化学概念主要包括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移动、电离平衡。教材中首先简单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可逆反应,引出化学平衡及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随后在选修教材中内容深化,从微观的能量的角度分析影响因素,深化化学平衡的判断和平衡的移动,并补充化学平衡常数。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

三 结束语

化学是一门联系性很强的学科,每个概念理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化学概念和概念间的联系构成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是学生理解化学、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整体意识,准确把握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让学生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促进其认知结构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健伟.高中化学概念的结构及其教学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

[4]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必修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必修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选修一化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选修二化学与技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8]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9]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