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文艺复兴的历史条件

文艺复兴的历史条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8 16:58:59

文艺复兴的历史条件

文艺复兴的历史条件篇(1)

        文艺复兴,是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掀起的一次反对封建统治的思想文化运动。“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不只是复兴古代文化,而是要利用古代文化来创造与中世纪封建教会文化根本对立的文化。”①

        文艺复兴以复兴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为旗号,而此时的芭蕾同样作为一种古代文化,在这个历史时期作为复兴古代的文化的一个小分支,承载了一定的历史发展使命。萌芽时期的芭蕾艺术注重个人情感的表现和创造,这一特点正好与“人文主义”的实质相符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人文主义”所倡导的:尊重人志,尊重人的潜力,尊重人的自由创造力,对文艺复兴的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在文艺复兴的推动下,西欧各国的文学艺术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芭蕾同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意大利和法国在芭蕾的形成初期起到了奠基者的作用。芭蕾承载着文艺复兴所需要的文化资源,文艺复兴同样促进了芭蕾的进一步发展。

        人们通常会把《王后的喜剧芭蕾》作为芭蕾的生日。在此之前,意大利还是一个城邦国家,各城邦君主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常常办节庆演出,其中也包括舞蹈演出。芭蕾发祥于意大利,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城邦君主炫耀财富的工具。正是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出现了“席间芭蕾”。随着意大利与法兰西的联姻与文化交流,“席间芭蕾”传入了法国,成就了1581年最受推崇的《王后的喜剧芭蕾》。在此时的法国宫廷中,芭蕾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是:喻护和护国。在这个时期,芭蕾从“城邦君主炫耀财富的手段”到“联姻的文化交流的工具”到“护国寓意的媒介”,在这一承载过程中,芭蕾自身也从“席间芭蕾”走向了“真正的芭蕾”。

        在路易十四执政期间芭蕾承担了两种角色:路易十四为提高皇权和威望所用的手段,吕里和博尚在宫廷占有一定地位的根本原因。路易十四从小就热爱舞蹈,到后期他亲自批准了皇家舞蹈学院的章程和建院所需的经费,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由此而建立的芭蕾的基本技巧和训练体系历经了几个世纪发展至今仍是各个国家各个派系芭蕾的艺术的基础。路易十四之所以对舞蹈重视,是因为他深知艺术是可以用来提高他作为君王的威望。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的法国宫廷中,有两个对芭蕾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吕里和博尚。“吕里迎合了法国宫廷观众的口味,巧妙地运用了意大利职业喜剧的优秀成分,同时他又力图探索和创造新的形式,使芭蕾逐渐从“出场”锦集向独立的芭蕾舞剧发展变化。博尚的舞蹈反映了凡尔赛的风格和情感,他的‘出场’,使加沃特和小步舞在出色的曲线中一一展现。”②

        正是靠了他,法兰西舞派在欧洲占据了优势。路易十四提高皇权的欲望和吕里、博尚对地位稳固的追求,对他们的承担者——芭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芭蕾,在这段历史中始终潜伏在历史事件的背后,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完成了不同的历史使命。在这样一次次的磨炼与洗礼中,芭蕾得到了一步一步的发展。芭蕾所得到的远大于芭蕾所付出的。所以说,早期芭蕾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使芭蕾的形成和良好发展成为一种必然。

        我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芭蕾的这种历史承担是不自觉的,它只是在有了一定文化积淀后,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被所使用的文化艺术手段之一奠定了,而正是这种不自觉地承担,使得芭蕾在欧洲历史的发展中汲取了更多的历史意义。也正是在这种不自觉地承担过程中,芭蕾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为以后成为一门历史悠久、保存良好、发展奠定了稳定的优秀艺术基础。

文艺复兴的历史条件篇(2)

关键词:太阳沟:历史街区:城市复兴;文化复兴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10-0094-05

1 前言

在历史保护体系中,由于历史文化名城太过宏观,单个历史建筑又难以反映出整体历史风貌,只有历史街区的保护最能反映历史价值,因此作为目前历史保护工作中的重点。一些历史街区太过强调“冷冻式”的保护方法,只依靠政府部门拨款的保护工作给政府带来庞大的财政压力,使得保护搁置。对于某些发展条件较好的历史街区,单纯“保护”已经不能解决现状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结合历史遗迹赋予新的功能, “利用”好历史遗产。这也是文化复兴理念的核心。

2 概念解析

2.1 城市复兴

为解决老城中心衰落的问题,英国政府干2005年出台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Towards a Strong Urbon Renaissance》,论证了城市复兴的核心内容――充分利用老域既有的空间元素,通过功能上的重新配置,在保留传统文脉的同时挖掘出新的城市文化要素,使老城得以复兴。这份报告引导了对城市复兴的世界性研究。至今,复兴的策略和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概括来说包括经济复兴与文化复兴两大模式。由于单纯的经济复兴带来了很多隐患问题,因此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复兴备受关注。

2.2文化复兴

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复兴,是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中心的活力,通过对老建筑的再利用提升整个地区的活力,将人们重新吸引到城市中心来,进而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改造地区的复兴。“高盈利的文化复兴行动”的英国利物浦船坞重新开发事实证明――以文化为策略的城市复兴也涵盖了经济复兴的意味。城市复兴背景下的文化,涉及到所有艺术――“建筑艺术、城市设计艺术、赢得社区支持的艺术、掌控经济发展中各种动因的艺术”。

3运用文化复兴策略的必要性

作为中国近代海军发祥地、中日甲午战争纪念地、“三国千涉还辽”的政治筹码、日俄战争发生地以及新中国收复旅顺的见证,太阳沟拥有众多不可磨灭的记忆。整个旅顺城区的发展中,太阳沟得到了精心的规划和发展。现状面积达2.7km2。

3.1历史保护不足

3.1.1历史知名度不高

近代中国经历了从落后挨打到奋力抗争的民族崛起过程。上海、哈尔滨、青岛、大连、天津等都是近代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代表城市。以上所谈到的与大连同样地位的城市,都出台了相关的保护条例和保护规划。相比之下,大连历史街区的价值和保护意义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3.1.2历史建筑被破坏

据不完全统计,区内遭到拆除的日式、俄式历史建筑95栋。其中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局部遭到破坏。失去原来的风貌。

3.2发展动力不足

太阳沟以居住功能为主。截2007年年底,太阳沟地区的户籍登记人口为12578人,老年人口2388人,占总人口比例19%,属于比较严重的老龄化社会。漫步在太阳沟的街道上,人烟稀少,加上周边破败的历史建筑,给人一种萧条衰败的印象。

3.2.1现有旅游产业层次底   本地最重要的产业是旅游业,在整个大连旅游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连旅游系统中绝大多数属于自然滨海风光游览,人文遗址类属太阳沟独树一帜。日前,笔者亲自联系一家著名的旅行社,了解了当前旅顺“一日游”的情况。从表格可以看出,“一日游”路线所串联的景点层次低劣,并未有效利用太阳沟众多历史资源,因此,近年来旅游人数有所下降。

3.2.2房地产业发展无序

太阳沟具有无可比拟的居住环境,在日占领时期就曾作为居住地,随着大连城市发展脚步向旅顺迈进,太阳沟正面临着被无序的房地产开发侵入的危险。据了解,太阳沟南部沿海及东部沿河地带,目前已有了房产建设行为。这些建设行为大多形成了封闭的高档居住区,阻挡了山体的公共属性,并有越建越高的趋势。

3.3 小结

要解决太阳沟历史保护不足、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急需运用一种既能充分利用历史传统文脉,又能注入发展活力的复兴方式。这与文化复兴的理念不谋而合。

4 运用文化复兴策略的基础

采用文化复兴的历史街区需要一些前提条件,其可行性评估包括“建筑的规模和类型、空间尺度、经济行为模式和生活风情”。概括地说,这一类型的街区具有高识别性的空间特色和文化风格。另外,文化复兴需要文化产业的带动,是否具有文化氛围也是能否采用文化复兴策略的依据。

4.1自身文化资源

4.1.1纪念性城市空间

人类复杂的心智、高层次的审美要求使得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交通、工作等简单的生活需求。城市作为栖息所,更是人们文化脉络、历史记忆的精神载体。“纪念性的城市空间就是超越了功能的城市空间”,太阳沟正是这种纪念性空间的代表:

太阳沟南朝大海,北面被山脉包围,共有六个制高点:海拔125.2、103.1、172.8、124.6、138.2、139.1m。这六个制高点成为太阳沟整个空间格局形成的依据。围绕这六个制高点,形成了七条主要观山视觉通廊。这七条通廊同时成为整个太阳沟的主要道路骨架。并在南北向居中的视廊上布置重要得公共建筑,形成一条建筑轴线。

从宏观视角来看,新市街的空间格局可以抽象为一个陀盘。盘的圆心是城市结构中心(中苏友谊纪念碑)。七条轴线的布局相互交错,暗合了某种理性与自然的和谐。这种纪念性空间结构无疑是复兴中最强有力的支撑。在这种有着意义和趣味的空间里,人们能感受到山水格局的魅力。受这种城市文化的吸引。文化复兴的构思来源于此。

4.1.2 丰富的历史建筑资源

相对干新建筑来说,老建筑历经岁月的沧桑,更能给人更高的精神愉悦,更适合作为文化的载体。太阳沟是俄日殖民及“洲国”时期历史建筑最为集中的地区,尚存俄式建筑267栋,占地面积219704m2;日式建筑268栋,建筑面积51228m2。其老建筑大致分成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文物保护单位(反映出重要历史事件的保护类建筑):第二种是指能反映出重要历史事件、但未被列入到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暂称其为“准文物保护单位”);第

三种是大面积分布的历史建筑(主要由居住类历史建筑构成。暂称其为“世间遗产”)。

(1)文物保护单位:太阳沟拥有16栋文物保护单位,占整个大连部级文保单位的30%。

(2)准文物保护单位:除文物保护单位外,太阳沟还分布着大量的准文物类建筑。由于保护不足,很多这样的准文物类建筑从外表上看,很难看出其历史意义。如日军鸦片加工厂,记录了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但现状破败,建筑外立面已遭严重损坏。

(3)世间遗产:世间遗产是指除了被列为文物单位――多为当年重要的公共建筑(如教堂、学校、法院、邮政所、医院、银行等)之外的民居历史建筑。这些遗产由于数量多、单体建筑艺术不高,往往被忽略。太阳沟就现存着这样大量的世间遗产,绝大部分为1―2层的住宅建筑,特征为砖红色日式独立式住宅,数目庞大且与环境互为依存,为我们生动的诠释了一百多年前的历史。

错落有致的欧式、日式建筑比比皆是,掩映于苍翠的树木中,形成幽静且别具风情的历史街区。这些历史建筑成为见证历史的最佳目击者,它们仿佛阅历丰富的老者。诉说着历史、诉说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它们的存在是太阳沟地区能够运用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原因。

4.2外界文化氛围

2006年开始,大学城、软件园这两个大的项目在旅顺落户,这一举动使得旅顺的地位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基于这两个项目的建设,大连的新一轮总体规划中提出要将旅顺口区打造成一个软件产业基地、生态宜居、高端旅游地高品质、高品位的形象区。

4.2.1大学城

落户于旅顺的大学城包括大连外国语学院和大连医科大学两所院校,其学科配置比较综合,其中不乏创意学科。大学城的建设必然导致周边产业集聚现象。比如同济,由于其建筑及相关专业的领头地位,吸引了以建筑学、城市规划以及土木工程为核心的知识型产业集群分布在同济大学周边,成为全国最大的建筑设计群落。旅顺大学城必定会吸引大量的高科技人才落户旅顺。这些人以及学生必定会寻求一个可以寄托身心的地方作为休闲场所。太阳沟就是最佳的选择。

4.2.2软件园

“处于高速时空压缩历史背景中的城市市民总期待着在精神层面上实现自我、认识自我”。创意产业的崛起主要基于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同时基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竞争的前提,大连目前也将创意产业作为城市主导产业。落户于旅顺的软件园,其岗位配置主要是以软件业为主,并配套一些衍生功能如培训等,属于典型的创意产业,为旅顺带来了约4万人的就业岗位,同时必定会为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斯坦福大学研究硅谷精神的专家认为“除了为企业具有高素质和高流动性的员工提供开放的经营环境、专业化的商业基础生活设施、确保他们高效率的工作外,还应给他们提供比城市更优质的服务和更广阔的生活休闲环境”。软件园里高素质的员工必定会对休闲休憩空间有着比一般城市里所能提供的休闲设备更高、更具有文化的要求。太阳沟基于自身的文化特征,恰好满足其需求。

4.3小结

是否具有文化氛围是能否运用文化复兴理念的重要因素。北京“798”、上海新天地等的成功塑造与其所在城市的文化底蕴分不开。失败的文化复兴就与不具有文化氛围有很大关系。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生搬硬套的一个偏僻的村子建设“油画村”。这样的盲目后果就导致了失败的建设。太阳沟丰富的历史建筑、独特的纪念性空间以及由于大学城、软件园的落户而带来的旅顺南路创意产业带的建成,都成为太阳沟可以运用文化复兴策略的基础。

5 运用文化复兴策略要注意的问题

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层面与国外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背景。另外在太阳沟地区进行的文化复兴在设计层面也与西方国家不同。

5.1设计先导

5.1.1物质环境设计

西方国家多是利用工业遗产进行城市复兴,或改造成大型购物中心,或改造成艺术家集聚地。相比工业遗产遗留下来的大空间、大跨度的钢架、车间,太阳沟的历史建筑多为在日本占领时期建的民居。在改造利用时。应充分利用这种小尺度历史建筑改造成:

(1)结合公共历史建筑设置的由博物馆、陈列馆、民俗馆等组成的文博旅游区:

(2)结合街道轴线设置的展现前卫、摩登的现代都市品质的步行商业区;

(3)结合小体量民居历史建筑设置的分时度假别墅、个性化旅社的旅游度假区:

(4)以出租或售卖形式将民居历史建筑再造为企业文化人士俱乐部、会所等高端商务住区:

(5)开设小剧场、工作室、小音乐厅等实验理念的当代艺术交流区:

(6)为环境艺术、工业产品、服装装饰品、影音视像、软件等设计人员提供创作平台,并借助艺术家独特而前卫的生活与工作方式,营造一种独特的艺术创意区。

5.1.2文化环境设计

文化复兴的意味不仅包含宏观文化策略,更应该包含微观社区文化。某些城市中心在复兴过程中,迁移了原住民,导致活力和生机的衰退。居住功能的维持和改良是复兴老城活力的保障,居住与其他功能的穿插,甚至刻意经营若干富有人情昧的平民社区,可以保持中心区活力。

在塑造太阳沟成为“时尚之地”的同时,对原住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除了以高等教育和创意人才需求为主的精英文化外,同时也应考虑到其多元的文化特质,即原住民的生活需求。以精英文化为主导的未来的太阳沟需要一些服务人员。可以使原有居民参与到服务行业来,一方面能不带来大的人口迁移,另一方面也使得精英文化与社区文化在适当的冲突中和谐并存,使得太阳沟区域在进行功能升级的同时,能建设成为一个融合居住、商业、娱乐、休闲的综合社区。

5.2资金吸引

西方国家的城市复兴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将私人资金吸引到公共设施的投资上。但是,基于资金项目的文化复兴耗资巨大、持续时间过长、项目的完成往往需要庞大的公众税收支持。

公共设施投资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因此更多的开放商都关注于周期短、见效快的住宅房地产中。建设一个像太阳沟这么大规模的文化基地,庞大的启动资金不可能完全由政府承担。因此,更需要对私人资金的吸引。目前,由于房地产开发成熟,大连逐渐涌现了一批有实力、有品昧的文化投资商。如亿达集团,除了建设令总理都陈赞的大连软件园一期外,还为人驻企业提供房产和物业管理。这样的大规模的、自主经营的经营模式在全世界来说也属先进。如果能够吸引这样的文化投资商作为太阳沟文化时尚重地打造的主要建设单位,就能够解决庞大的资金需求。

5.3政策扶持

在城市复兴过程中,政策的扶持主要表现为对土地政策的导向。太阳沟大部分的历史建筑均属于军产,在目前太阳沟面临城市发展的前提下,军事单位也纷纷出让土地,大搞建设,尤其是房地产建设。未来,为使太阳沟有一个整体的文化时尚重地的形象。应该在吸引投资的先期,解决房屋的产权从军产向政府所有的转变。

太阳沟地区区域知名度的提升,也会为周边房地产市场创造了先决条件。这种方式类似于“旅游地产”:成功的打造一片区域,使之成为一个触媒点、吸引点,以带动周边的土地开发。同时利用项目策划吸引开发商对太阳沟的投资建设。政府则可以在政策上采用土地代偿机制,以新区土地补偿的方式给予投资者在开发旧区时的损失,以吸引投资。

5.4小结

目前有很多城市都应用了城市复兴的概念,比如哈尔滨花园街历史街区,比如青岛云南路等。从目前的做法来看,都很好的从设计上领悟了城市复兴的理念。但是,相关的政策层面、资金吸引层面。考虑的较少。希望通过对太阳沟运用文化复兴需要考虑的问题较为全面的论证,唤起思考。

6结语

新一轮的大连市总体规划提出要将旅顺建设成为“国际化旅游目的地、软件、电子信息、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最佳人居居住地”。面对新的城市发展要求,结合太阳沟现实情况,应采取以文化策略为引导的城市复兴概念。文化复兴的应用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自身文化资源,即历史建筑、有文化特色的城市空间等:二是外界文化氛围,即是否具有消费群体。经过全文的论证,太阳沟恰好满足这两方面的条件。因此,在太阳沟应用文化复兴是打造地区活力和知名度的最佳途径。

文艺复兴的历史条件篇(3)

山西省吕梁市岚县高级职业中学  山西  吕梁  033599

摘要:高职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以育人为理念,全面培养学生,使学生成为具有知识积累、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人才,才能够让教学活动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教育部门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高职;理史教学;育人

教师在开展高职历史教学时,不能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要以帮助学生积累历史知识、培养思维水平、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通过高职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全方位的发展,成为具有知识、思维水平、实践能力的人才。

1职业高中历史教学概述

历史是一门自然学科,高职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过去,国内国外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从而对过去历史当中存在的人、事、物有一定的了解。当前我国职高的历史课本过于强调理体系,它具有抽象化概念多、理论性强、知识点密集的特点。对于职高的学生来说,要掌握这样的历史知识,存在一些障碍。历史教师必须通过优化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克服历史学习的障碍。

2基于育人功能的教学理念

在过去的历史中,人类曾经犯下过种种错误,这些错误是值得今人去借鉴的,避免今人再犯类似的错误;同理,历史的人物也曾创下过光辉灿烂的文明,这些人物值得后人去敬仰、去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学习前人的思维,从中获取经验。历史人物在创下文明的同时,留下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这些实践经验,把这些经验应用到当下的学习、生活中。高职历史教师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最终,是为了达到育人的目的。

3基于育人功能的教学措施

3.1应用信息技术把历史知识具象化

职高的历史知识具有抽象性强的特点,很多学生因为不能理解抽象化的概念,从而不能掌握历史知识。为了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教师在教学中,要应用信息技术,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象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体验具象化知识的过程中理解抽象的概念。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艺复兴”这个概念名词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在文艺复兴前西方的绘画和文艺复兴后西方的绘画,让学生对比图画的差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文艺复兴前和文艺复兴后,绘画的体裁有什么差别?此时学生会发现在文艺复兴前,西方的绘画以绘画宗教中的神话人物为主,或者以绘画宗教事件为主。在文艺复兴以后,画家绘画的体裁被大大的拓展,有些画家会画生活中真实的人、绘画风景、绘画动物,或者画家会画真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或者真实的历史事件等。教师又可引导沉降 一思考,在文艺复兴前后,画家用的绘画技巧有什么差异?经过思考,学生会发现在文艺复兴前,西方画家绘画的图像技巧比较单一,画面缺乏真实感。文艺复兴以后,画家开发出了各种绘画的技巧,此时画家们已经可以通过绘画光影,让画面变得真实。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体验思考文艺复兴是什么意思呢?通过体验学习,学生会意识到,在文艺复兴以前,人们不重视自己内心的体验、不重实真实的生活。而文艺复兴则要求文艺作品能以人为本,把关注的重点放到人本身,去展现人们的嘉怒哀乐、真实生活等。此时学生能从具象化的体验感受到文艺复兴的抽象本质,文艺复兴,就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它关注人性的复苏。

3.2应用思维工具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

高职的历史知识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如果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强,则不能深入的理解高职学习的历史知识。为了让学生理解高职学到的历史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科学的方法来思考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就用思维工具来分析知识、理解知识。

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例,很多学生不能理解这一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一成不变的吗,还是中间发生过数次变化?经过思考,学生认为它发生过数次变化。教师可引导学生应脾绘图的方法,把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分类描述出来,学生将变化分为雏形建立发展强化四个阶段。学生庆用了图式的方法描述这四个阶段的变化,会发现图式的方法能把这种变化呈现得一目了解、简洁明了。教师又引导学生应用概念图来展现每个阶段,能够呈现出中央集权制分类的特点,此时,学生在雏形期列出了分封制宗法制、王位世袭制这样的概念。依此类推,当学生完成了每个阶段的概念图以后,便能理解了在不同的阶段中央集权制具有的特征,从而理解了为什么中国的古代中央集权制是被不断强化的。

3.3应用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去实践,使学生把实践体验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深入的理解每个知识概念的意思。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实践的方法,自发应用实践的方法来探讨理论问题。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学生不能盲从历史课本的介绍,要学会质疑,这一历史事件是真的发生过吗?用什么历史证据来说明它真的发生过呢?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分辨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史料来分清历史的正伪,让学生通过学习史料来弥补课本上知识量的不足。学生通过实践,才会理解历史课本上的概念知识不是平空生成的,它是前人学者在实践及总结的过程中生成的。学生要学会自己实践和总结历史史料,批判已经存在的历史概念、创新历史概念。

4小结

高职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把抽象化的知识变成具象化,才能让学生迅速理解知识,从而能快速积累知识;教师只有应用思维工具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让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从而能深入的理解知识;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掌握实践的能力,让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具有实践的能力。教师只有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全面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文艺复兴的历史条件篇(4)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9-0094-03

一、艺术生时间利用问题的产生

高中艺术生(本文特指美术、音乐类艺术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选择的方向不同,注定了他们是高中校园的特殊存在。近年来,广东省美术、音乐类考生维持在5万人左右,尽管仅占每年高考报名总人数的7%左右,但是这一群体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各高中学校中,尤其是生源组靠后的学校,如笔者任教的高中为广州市第六生源组学校,即最后一组。

我校(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派潭中学,下文同)近年来艺术生维持在40至50人之间,恰好构成一个艺术班。这样的班级在靠后生源组学校普遍存在。对于这类生源学校和学生而言,选择美术、音乐不仅仅是兴趣与专长的问题,同时也是他们上大学尤其是上好大学的一条“捷径”。但是这条“捷径”并非坦途,他们既要参加统一的文化科高考,又要参加统一的术科高考,还要参加各艺术类院校自行组织的校考。面对文化科与术科的双重压力,他们要比别人更努力,面临的困难也更多。对于这一特殊群体来说,如何兼顾文化科学习与术科训练,是一个既关键又难解的问题。术科训练与文化科学习同时进行,使他们在二者衔接与转换之间产生了很多碎片时间。尤其是到了高三上学期,绝大多数术科生都将参加术科高考培训,直到下学期3月初才重新返校,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化科高考备考中。在术科培训与术科高考结束前有近半年的时间,要想学习文化课,只能利用一些闲暇的零散时间。时间对于术科生来说太重要了,如果有时间,他们就有可能更好地兼顾文化科学习与术科训练,取得更好的成绩。术科生只有充分利用零散的碎片时间,才能比别人学得更多。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时间就成为艺术生和科任老师需要面对的问题。

二、微博辅助教学――解决问题的良器

近年来微博的兴起和流行,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契机。微博即微型博客,它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交互性、多样性等特征。利用这一平台可以随时上传视频、图片、文字等内容,还能进行文字交流。微博的这些属性与特征为艺术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和一种可能性。那么,以微博辅助教学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行得通呢?

就目前已经具备的条件而言,硬件不是问题。首先,互联网的高度发达,随时随地连接网络已经不成问题。其次,信息呈现与硬件如何配合碎片时间的利用问题,也因智能手机的普及而迎刃而解。最后,学生会不会用手机上网,有没有使用微博?这在信息时代显然不是一个问题。

那么,作为软件的学科学习资源是否适合呈现并为艺术生所接受呢?笔者所任教学科为高中历史,有6年任教艺术班的经验。从学科属性和学生特征来看,笔者对微博辅助艺术生的历史教学抱有很大的期望。因此,笔者在2015届毕业的艺术班中做了利用微博辅助历史教学的尝试。

三、微博辅助教学在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中的尝试

2014年高二下学期,作为艺术班的班主任,为了便于与艺术生在高三上学期离校培训期间联系和沟通,笔者建立了一个班级的微博平台。在微博的使用过程中,笔者发现它是一个很好的信息互动平台。为了帮助学生利用零散的闲暇时间有效地复习、记忆历史知识,笔者想到了在班级微博平台上历史学科的同步复习资料,可能对他们会有帮助,于是就有了以下尝试:

1. 利用微博平台复习用的教学资源

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有效性,笔者主要了视频、知识结构图和典型例题三类资源。视频主要是针对艺术生普遍反映很多历史概念不理解而作出的选择。因此,笔者收集了许多解析历史概念的视频精简片段(多数在5分钟以内,如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君主立宪制等),根据复习的进度到微博中,供艺术生在课间或饭后等零碎时间观看,以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单元知识结构的主要是针对艺术生反映的历史史实记忆混乱,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知识结构零散不成体系,没有逻辑链条,造成记了忘,忘了记的恶性循环。这样的状况也使得他们在考试中无法迁移知识。因此,有必要使艺术生先熟悉各单元的知识结构,再熟悉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理解运用的程度。利用微博中的一个个知识结构,艺术生就能在自己的手机上随时随地的自主复习,利用闲暇的片刻检验和巩固所复习的知识点,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2. 通过微博平台即时解决和反馈学生在复习中遇到的问题

由于艺术生晚上一般要术科训练,因而在上完课后,文化科老师与艺术生之间很难再有时间交流与沟通。这样在常态下艺术生及时解决复习中遇到的问题就成为了一个难题。但是,微博平台的使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艺术生可以通过微博平台提问,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老师可以利用微博平台及时看到并反馈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一方式颠覆了传统的师生课后问答中一对一的模式。在微博上一个艺术生问题的解决,可以呈现给所有艺术生,使有相同问题的艺术生都可以解惑。

3. 利用微博的互动性使每一个学习个体成为历史学习的中心

师生之间、艺术生之间的互动都可以在微博上轻而易举地实现。例如,一个艺术生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何区别”这一问题,并不一定要老师来解答。学得较好的同学完全有可能解答,并且因此获得同伴在微博中的点“赞”。对年轻的高中生而言,获得同伴的点“赞”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更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

4. 借助微博平台帮助艺术生积累历史学科的复习资料

艺术生在高三上学期均在外培训或参加术科考试,不可能携带大量的复习备考资料外出培训。在高强度的术科培训下,艺术生剩下的仅仅是一些吃饭、午休、晚睡前的零散时间,不可能拿起厚厚的复习资料进行复习。但是作为注重史实记忆的历史学科来说,充分、有效地利用零散时间同样有助于提升成绩。例如,一个单元知识的结构的回顾,一个概念的复习记忆,亦或一条时间轴的回顾等,都能在几分钟内自行完成。这些学习资源都可以由教师精心准备后到微博平台,供学生随时随地开始复习,使艺术生在紧张的术科训练之余积少成多,以备将来厚积薄发。

微博辅助教学的使用,使艺术生的历史课堂得以延伸,使历史知识的学习成为随时可以开启的“进行时”。这样能够为艺术生争取一分一秒的宝贵复习时间,为他们回校全面投入备考复习打好基础。

四、微博辅助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反思

就本班2015届艺术生的高考成绩而言,全班仅4名学生没有通过艺术类文化科本科线。但以此评判微博辅助历史教学是否有效显然不科学,它的实际效果实难评估:一方面因高考文综成绩没有单科公布,无法比较;另一方面也因没有严格的实验设计和对比的参照无法客观评估。

可以做出客观评估的是,微博辅助历史教学因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了一部分艺术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部分艺术生学习历史的动机水平。微博辅助教学使艺术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由被动变主动。无论是观看历史视频,还是自主提问,亦或参与解决问题的互动都是艺术生主动参与的,没有教师的干预。这一点从新课程理念的贯彻来看值得肯定。但经过这一尝试,笔者深感这一教学辅助手段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艺术生的基础差,如何让学生自主看微博就能看懂学会的关键在于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是否与艺术生的学习能力匹配。如历史视频的选择,如果视频的解说过于抽象就不适合艺术生;又如试题的选择,就艺术生的水平而言,要精选典型试题,紧扣教材,且要避免偏题怪题。否则将大大打击他们阅读和参与微博教学的热情,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复习目的。

二是艺术生的个性强,个体差异较大,导致使用微博的差异明显。其表现就是艺术生在微博教学的参与度上明显分为三类:少数表现欲强的学生非常活跃,是常看常说型;多数表现为相对活跃,是多看少说型;还有一部分学生则异常安静,是典型的“资深潜水员”。前面两类通过阅读或参与比较容易融入微博辅助教学,也较容易从中获益。但是第三类可能因为没有上网习惯或兴趣,亦或个性原因,参与度偏低。因为这一差异的存在,使得这一辅助教学模式的成效在个体体现上会有很大差异。这是否会对不习惯(或不喜欢)和没有条件使用手机上网的艺术生造成学习资源分配与共享的不平等值得商榷。

三是艺术生在微博上自主互动的有效性难以保证。由于艺术生的整体水平较差,因而学生在互助解决问题时很有可能产生新的问题甚至错误。例如,一个学生在微博上问:“一国两制是因何而提出的。”马上就有同学回复:“香港问题。”这样简单的史实性错误在艺术生中是普遍存在的。这就使得他们在自主互动中经常产生各种错误,这些错误如果不及时纠正,就可能因在微博平台上的传播而造成更普遍性的错误。因此,教师的及时关注与纠正反馈就成了关键,否则这样的互动对学生的学习有害无益。

文艺复兴的历史条件篇(5)

    本节课文是“古代社会”的最后一节。它叙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阶段;空 间范围广,与本册课本涉及的大部分地区有关。教材头绪繁多,理论性较强,学生接受有一定难度,所以在内 容的处理上要力求化繁为简,突出重点,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共五个目: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讲授前三目,第二教时讲授后两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工场手工业的兴起,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2)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及后果 。(3)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形式——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4)掌握“文艺复兴”的含义、代表人物和主要 成就。

    2.德育目标

    (1)通过对殖民掠夺、圈地运动残酷性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本质。(2)通过对文艺复兴 代表人物的介绍,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为真理而献身的勇气。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与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培养学 生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2)在对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血腥本质以谴责和否定的前提下,对其客观作用加以阐 述,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新航路开辟的主要过程及后果;(2)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的本质;(3)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其主 要成就。

    难点:(1)工场手工业;(2)文艺复兴的性质

    (三)教学用具

    1.自制投影片:(1)《14世纪的意大利》示意图;(2)《郑和航海与哥伦布航海比较表》;(3)《文艺复兴的 代表人物及主要成就表》。

    2.挂图:《新航路的开辟》

    3.课本插图: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哥白尼、布鲁诺、伽俐略、《蒙娜丽莎》

    二、关于学生

    初中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一方面带有儿童的特点,希望老师讲课内容新鲜、充实、 饶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已具备接受较系统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的能力,但看问题不深刻、不 全面。所以在本节内容的处理上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史实,精简抽象理论,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加深对课 文的理解。

    (一)关于如何导入新课

    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怀着期待投入新的学习内容中 去,为上好课打下基础。本节导言这样设计:

    “这一节是本册课本的最后一节,内容繁多复杂,从时间上说,从14世纪一直讲到16世纪,从空间上说, 从西欧开始涉及亚、非、美三洲。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我们先来了解本节的五件大事:①意大利资本主义生 产的最初萌芽;②新航路的开辟;③殖民掠夺;④圈地运动;⑤文艺复兴。这五件事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孤立的 ,实质上互相之间是联系与惨透的,通过各个国家的历史现象来说明一个总的问题,即西欧的历史正处在封建 社会的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发展时期。这节课先学习前三件大事。”

    (二)关于提问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提问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启迪求知的欲望,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教学活动所必须的心 理基础。在讲述新航路开辟时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郑和下西洋较之西欧人的远洋航行有着时间早,规模大 ,航程远的特点,但为什么在世界历史上郑和下西洋反而没有新航路开辟的地位显要呢?”这个问题比较尖锐 ,可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之更深层次地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后果。

    (三)关于使用历史挂图

    历史地图属于“图象性”教材,它通过简明的地图语言,显示历史现象发生的时空概念。《新航路的开辟 》图用四种不同颜色的线条、箭头表示,课堂小结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训练动手能力。

    (四)利用好课本中的插图

    初中生喜欢看课本中的插图,有的学生还超越教学进度去翻看后面的插图,有的还在课余时间用纸蒙在插 图上描绘。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状况,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如讲述《蒙娜丽莎》时引导学生对她“谜一般 永恒微笑”进行仔细观察,使学生认识这不仅仅是一个活灵活现的人,而且是一个象征——对欧洲千百年来封 建制度、宗教制度的蔑视及对新时代幸福生活的追求,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基本思路

    (一)意大利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

    这一目力求化繁为简,着重讲清两个问题:①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首先出现在意大利?②为什么工场手工 业是资本主义生产萌芽的标志?

    对工场手工业的分析是本节的难点,但鉴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只简单说清工场手工业与手工作坊在性 质上的不同,点出工场手工业中工场主与工人之间的雇佣关系属于资本主义性质。

    (二)新航路的开辟

    这一目需讲清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后果。讲述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阅读 课文,归纳出原因和条件。教师要补充说明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也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条件。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课文提供的史料已相当丰富,可指定两个学生朗读,然后教师归纳:“两个方向四条 线。”指出向东方航行的迪亚士和达伽马受葡萄牙王室的支持,向西方航行的哥伦布和麦哲伦受西班牙王室的 支持。这样便于学生记忆,也为下面讲解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争夺、划分势力范围埋下了伏笔。

    通过“郑和航海与哥伦布航路”的比较,更深层次地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两大后果。

    (三)殖民掠夺

    先在黑板上列出阅读提纲

    附图{图}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西班牙、葡萄牙的扩张范围及杀、抢、贩卖黑奴的具体数据,揭示殖民掠夺 的血腥本质。同时让学生继续思考:“殖民掠夺有它血腥的一面,但在客观上起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辩证 地看问题。

    (四)英国的圈地运动

    首先,指出新航路的开辟,使英国的地理位置显得重要,促进英国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毛纺织业成为英 国的主要部门,从而引发“圈地运动”。其次,点出“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雇佣劳动力 和资金。为了加深学生对“羊吃人”的圈地运动的理解,用投影机打出下列文字:

    16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说:“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 足,现在据说变成很贪婪很凶残,甚至要把人吃掉。”

    最后,让学生找出课文提供的英国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的具体事例。

    (五)文艺复兴

    这一目着重讲清两个问题:

    (1)什么是文艺复兴?指导学生从背景、时间、地点、性质和主要内容等方面考虑分析。

    在分析文艺复兴的性质时要指出:文艺复兴不是古典文化的简单模仿和发展,其实质是一场新兴的资产阶 级的文化运动,矛头直指封建神学。

    (2)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成就。

    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渲染这些人物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勇气和精神。

    然后用投影机打出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成就空白表格,指定学生填写,最后展示正确答案如下。

    附图{图}

    小结:“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14-16世纪发生在西欧的五件大事。它们相互联系,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封建 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过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在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 济的发展刺激了西欧上层社会追求财富的欲望,使新航路开辟成为必要。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出现殖民者在亚 非拉美的疯狂殖民掠夺。英国的圈地运动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本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条件。社 会经济变化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则体现在文艺复兴上,这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是为资产阶级冲击封建 制度服务的。”

文艺复兴的历史条件篇(6)

关键词:西方艺术;继承;创新;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J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058-01

在深入研究西方美术史,阅读各类书籍,感受着书中多彩的画卷和经典神话故事思绪万千。当照相术发明,再现的写实主义绘画已被摄影部分取代,绘画必然另择其路,由再现走向表现,由写客观物质的形态走向表现画家自我内在精神为追求。所有这一切都是随着社会发展、思潮的演变,缓慢地由量变到质变的。

一、艺术发展的继承性

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往往有对立的、根本性的转变。比如从中世纪的艺术到文艺复兴的艺术,就是对立的两级。是乔托用画笔在它们之间画出了一条明确的界限。但是要说它们只有对立和飞跃,没有联系和继承,则是不符合实际的。再仔细观察中就会看到在似乎对立的、根本性的转变的两极中间、并不是不可逾越的万丈深涧,而是有一条连绵不断的线把二者连接起来。艺术发展的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国内很多教科书认为继承与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我认为继承确实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创新不是普遍的、无限的。我们既不能说某种艺术风格的创新是无限的,也不能说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创新,创新不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贡布里希说:“我们现代的观念是一个艺术家必须‘创新’,前面已经看到,过去大多数民族绝对没有这种看法。埃及、中国的名家对这种要求迷惑不解。”假如忠实于客观事实,只能这样讲。

一部分追随塞尚的画家们确认画面的经营构造是画家的能力和权利,画家是画面的创造者,应该像上帝一样任意去安排画面,形成了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认为绘画不应该作自然对象的奴隶,也不应仅是画面的精心构造,而必须是画家内在情感的外在图像,从而诞生了法国的野兽派和德国的表现派。俄国人康定斯基纵览了这一画坛变化之后认识到,绘画已不是靠着物象的支持,而是靠色彩、线条与形状主宰整个画面,是这些绘画的元素赋予了画面生命与美,是他第一个创造了抽象绘画。

二、艺术发展的规律

“初创―繁荣―衰亡”是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许多优秀的艺术理论家用明确的语言表述了这条规律。艺术是如何从毫不起眼的开端达到辉煌的顶峰,又如何从辉煌的顶峰走向彻底的毁灭。如果明白了这一点,艺术家就会懂得艺术的性质,如同人的身体,和其他事物,艺术也有一个诞生、成长、衰老和死亡的过程。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表述了同样的思想。艺术的发展过程就像植物的发展过程是一样的。最初,植物的种子破土而出,艺术萌芽了。而后,开出美丽的花朵,艺术繁荣了。最后,就像植物花朵凋谢一样,艺术之花陨落了。以文艺复兴的艺术为例,文艺复兴盛期,创作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辉煌。艺术家心满意足了,欣赏者陶醉了。艺术家就如此这般的创作下去,欣赏者就优哉游哉地陶醉下去,不是很好吗?繁荣的艺术最终还是会衰落的,原因很多,我们在这里只讲一条,也是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社会生活的变化。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与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矛盾,就像肥沃的土壤,孕育了文艺复兴的花朵。那么,随着这个矛盾的解决,土壤里的养料已消耗殆尽,生长于这块土壤的艺术之花必然衰败。当一种艺术风格衰亡之后,艺术沿着一条道路前进,“向反面转化”是艺术发展的第二条基本规律。巴洛克艺术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文艺复兴艺术风格的反动。如果我们回顾艺术发展的整个过程,就会深切地感受到这个规律的存在。如果我们把眼光再放远一些,传统艺术是求真写实的艺术,而现代派艺术反对求真写实,不也是向反面转化吗?

三、西方艺术史呈现形式

文艺复兴的历史条件篇(7)

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人不仅是吃饭的动物,而且是观念的动物。人靠食物充实自己的肚皮与躯体,靠观念与信仰充实自己的灵魂与思想。而一切观念中最为重要的是有关人类认识自我的观念。换句话说,人类不是在食物的摄取中提升自己,而是在观念的升华中提升自己的。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不断重新认识自身的过程。新的观念通过文艺形式的传播并被人们普遍接受,一场文化运动(革命)也就发生了。

这样的文化运动在中外历史上一再发生。在西方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在中国有新文化运动,甚至还有一场由上至下的“文化大革命”。这种以思想观念变革为核心的文化运动,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许多文化运动往往不成功,没有像发起者所预期的那样改变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哪怕其所提倡的观念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二是并非每次文化革命所传播的观念都是正确的,或者说真的有助于提升对人类自身的认识。有的伪文化运动甚至传播对人性的错误认识,这样的运动,不论当初力度多大,最终还是要归于失败,因为其所传播的观念违背人性。

文艺复兴,个人的复兴

个人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这一明白无误的事实却被无视了数千年,而且在许多地方继续被无视。卑躬屈膝的个体能够昂首挺胸,冰封在群体中的个体得以复活自我,在西方,启动这一进程的正是文艺复兴。作为14世纪起源于意大利并扩散到整个西方的一场空前而持久的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乃至影响到全人类的一次人文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击碎了由来已久的精神枷锁,塑造并普及了关于个人的尊严与价值的观念。

在没有出现文艺复兴的地方,理想中的人应该是卑微的、驯服的、听命的。个人不把自己看成是自己,而是看成一个民族、种族、阶级、国民、政党、家庭和公司中的一员。他被要求为他所属于的那个抽象的集体活着,却不能为自己活着;他什么都可以是,就是不可以是他自己。个人就像是社会机器上的螺丝钉,被固定在命定的角色中,在僵化的社会秩序中动弹不得。他们被迫终身带着自己的身份与政治标签。凭借权力可以任意剥夺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他自身的价值来衡量的,而是由他的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和个人身份来决定的。一个有价值的人不是人,而只是为掌权者所用的人“才”!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不是“活生生的个人”,而是那些冰冷无情的集体。

文艺复兴的最大成就是在观念上复活了真正的个人,否定了抽象的、集体的、附庸的人,肯定了个人和个体的价值、尊严与伟大,断定个人不应该成为任何集体的附庸,主张个人是自身命运的主宰。文艺复兴向我们揭示,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小宇宙,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并拥有实现这一潜能的权利。而这正是现代世界文明及其制度架构的观念基础。世界虽然不是由观念决定的,但是人类的行为和人类的制度都是建立在某种观念基础上。

这场文艺复兴表明,以对个人的发现和确立个体价值为使命的文艺复兴,是任何文明的成长必须经过的阶段。文艺复兴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是人类一次精神涅磐,是人类对自身认识的一次观念上的脱茧。

复兴,为何是“文艺”?

文艺复兴不是复兴文艺,而是借助文艺的文化复兴与观念创新。为什么要借助文艺?因为文艺是人性的镜子。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其成就无一不是个性的淋漓发挥。文艺复兴时期的每一幅杰作,无疑不是人性的自然流露。艺术作为传播观念的一种手段,与学术相比,具有无限的穿透力、震撼力、感染力、扩散力。学术是为同行的,艺术却是为公众的。携带价值观的文艺是联通哲学观念与大众文化的桥梁,是把知识转化成文化观念的最有效的手段,因为艺术能够在人们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还能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文艺本身又是最具个性、最离不开自由的社会活动。这使得文艺格外适合于传播观念、塑造信仰。没有文艺,哲学观念是无法变成大众所认可、接受的价值观。只有学术,没有文艺,是不会有文艺复兴的。所以,即将到来的中国文艺复兴一定是而且必须是一场通过文艺来传播的文化运动。学术与思想繁荣是文艺复兴所必需,但是,没有文艺,就没有文艺复兴。

值得提醒的是,文艺复兴,不是文化复古。文艺复兴虽以发掘、整理和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为旗帜,但实质上是为了建立新思想和新文化。文化像人类自身一样是演化而来的。任何新文化都一定能够从既有的文化遗产找到种子、找到养分。文化不过是人性的再现。凡是人性中所蕴涵的,在文化中一定有积淀。文化擦不掉,就像人性改不掉一样。没有全新的人性,当然也就没有全新的文化。所以,任何新文化不论多么新,都是对既有文化传统中的某种成分的继承和放大。文艺复兴不是要复古,而是要从古典文化中寻找普世价值,同时让普世文化在本土传统中扎下根来。

中国有过文艺复兴吗?

中国不曾有过真正的文艺复兴,至少没有成功的文艺复兴。关于中国是否发生过文艺复兴,有过很多争论。有的人说,有!不仅有,而且从先秦、汉唐,到宋明、清末民初,发生过多次。如果把文艺复兴看作是通过重新发掘、肯定古典文化来确立人的价值,来发现个人,那么,文艺复兴从来没有驻足于中国。中国也许有过文艺繁荣,出现过好作品,但是,中国没有成功的文艺复兴,只有文艺复兴的尝试。

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影响最深的思想文化运动应该是发生在上个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这场完全由民间发起、民间主导的思想文化运动从观念上进一步瓦解了持续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社会,推动了人性的解放,引进了民主科学等现代概念,初步普及了自由、平等、人格独立的观念。即便如此,个人的主权者地位在中国从来没有被确立起来过。普世价值与中国古典传统的关联性,从未真正建立起来。文艺复兴向我们证明了一个貌似悖谬的道理,创新只能通过复兴才能实现的。而这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们根本来不及明白的道理。文艺复兴成功的标准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观,是否已经渗透到大众文化中并成为主流价值观,是否已经转化为主导性的政治法律制度。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运动达成了这一目标吗?

没有人认为意大利今天还需要一场文艺复兴来伸张个人的价值,因为这个任务已经完成了。未竞的事业必须要完成。所以,中国今天仍然需要有场成功的文艺复兴。这样才能对今天的和未来的每个中国人有个交代,对历史上那些致力于张扬个人价值的人有所交代,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有所交代。

文艺复兴,抑或启蒙运动?

有人会说,中国需要的是启蒙运动不是文艺复兴。为了抓紧赶超,何不妨跳过文艺复兴直接进入启蒙运动如何。在中国谈启蒙运动已经很多年了,至今没有实现预期的结果。为什么?因为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没有文艺复兴通过文艺的形式把个人的地位确立起来,启蒙运动所涉及到的制度设计和秩序构建,就得不到大众文化观念的支撑。文艺复兴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人性的尊重和对自由的渴望,而启蒙运动则向世人描述了一个怎么才能够尊重人性和保障自由的制度框架图景。文艺复兴是向过去要自由的正当性,启蒙运动是向未来要自由的正当性。在基本精神上,两个运动并无二致。启蒙运动砸碎了中世纪思想专制锁链的最后环节。启蒙运动为新思想大厦新添了不少砖瓦,但埋下这一大厦基石的是文艺复兴。

事实上,近三十年,或者说,近一百年,中国的启蒙者们试图绕开文艺复兴直接进入启蒙运动,只面向未来不面向过去,只面向精英不面向民众,只面向学术不借助艺术,以至于启蒙对中国至今还是一个梦想。中国人一直看到了自己需要一场启蒙运动,而没有看到在启蒙运动之前还必须有一场文艺复兴,或者说一场新人文(复兴)运动,不论你叫它什么。

从文艺复兴到宪政民主

没有新的观念,不会有新的制度;没有正确的观念,不会有合理的制度。制度离不开人,尤其离开个人。个人与制度也离不开观念。没有个体自由自主的观念,没有自立的个人,不会有能够保障个体地位的正义制度。在看待人、观念、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不仅要看到制度,而且要看到制度背后的个人;不仅看到个人,而且要看到支撑个人的观念与信仰。如果没有文艺复兴等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十七、十八世纪西方的几场重大宪政革命是不可能发生的。文艺复兴奠定了文化思想运动的方向性,而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则是加速器。正是文艺复兴带来的“个人的发现”为后来的宪政民主革命奠定了观念基础。正是因为有了文艺复兴在前,启蒙运动才得以成功地演变成一系列宪政革命。

观念是有后果的。宪政革命,正是关于个人的自由、与尊严的观念的后果。文艺复兴的突出贡献之一,是把个人的自由与自主变成信仰,变成占主导的文化观念,使人的思想灵魂有了归宿,精神力量有了源泉。没有自由的信仰,就没有自由的个人,没有自由的个人,就没有保障自由的宪政。心中有了信仰,现实中也就有了宪政的柱础。如果建设宪政的大厦材料现在还没有备齐,我们是否可以先在每个人的心中筑起信仰的大厦?

没有文艺复兴,就没有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也就没有后来的宪政革命。个人的觉醒必然导致对宪政民主的追求。文艺复兴是一连串事件的第一桩。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宪政革命,保障民权、限制君权的宪政体制逐步确立起来。在自由的观念与信仰、自由的个人、自由的制度的链条中,观念不能决定一切,只是起点,是一系列事件的起点;制度更不能决定一切,因为它只是一系列前提的结果,一系列事件的终点。没有起点,哪来终点?

文艺复兴,条件何在?

中国一直需要一场文艺复兴,可是直到今天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备发生文艺复兴的条件。今天的条件也许不是绝对成熟,但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成熟。

欧洲文艺复兴的最根本原因是发达的商业,即市场经济的萌芽。文艺复兴因市场经济萌芽而起,又服务于商业文明。文艺复兴不是孤立的,没有市场经济,文艺复兴不过是句口号。中国的今天有比上个世纪初更为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国人从未像今天那样受到商业文明的浸濡。导致“发现个人”的社会经济条件正在形成。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自由空间给思想和艺术的繁荣提供了温室。市场经济所孕育的中间阶层日益茁壮。互联网和市场经济所带动的全球化推动中国人与全球互联互通,使中国人有可能在思想上和精神上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向内走得更深向外走得更远。

即将到来的文艺复兴其所面对的阻力与障碍仍是巨大的。但是,阻力是构成文艺复兴的必要社会背景。没有阻力,新的观念就不会有爆发力。当年,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爆发力正是来自冲破了政权与教权的双重阻力。文艺复兴是不可能发生在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伪崇高氛围中。正是价值的亏空和信仰的迷失提供了思想升级与观念脱茧的契机。

事实上,中国已经悄然处于一场新人文运动的前夜,中国的文艺复兴甚至正在悄然来临。中国从未如此接近过一场即将到来的真正的文艺复兴。我们已经能够看到文艺复兴前夜的热身动作,从对古典的着迷,到个人自主意识在一部分人中的初步觉醒、再到文艺的民间化,而且躁动的个人无处不在。由于传媒科技的发展与普及,一个自我解放的时代正在到来。伴随着互联网而兴起的个体传播,将是中国新人文复兴运动的新景观。

毋庸置疑,中国人需要重建文化自信。在全球化的今天,只有通过文艺复兴才能重建文化自信。文艺复兴首先是普世价值的文化寻根。只有确立、发现并承认个人的价值与尊严,才有可能找回文化自信。当时的意大利和欧洲,只能从自己固有的古希腊罗马的思想和人文传统中寻找支援力量。今天的中国既可以内引自身的传统资源,也可以外联西方的人文遗产。因此,中国文艺复兴的目标是发现个人,方法不是复古、不是媚外,而是内部发掘外部引进。

天地之间,个体为尊!

只有个人的站立,才有中华的真正站立。西方的崛起和繁荣,首先要归功于文艺复兴运动,归功于个人的觉醒。中国的落后首先要归因于个人和个体意识长眠不醒。中国需要一场文化风暴,需要一场文艺复兴,需要一场新人文运动来唤醒沉睡了几千年的民众!唤醒的目的不是为了富强,而是为了个人的价值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