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核心价值文化

核心价值文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4:05

核心价值文化

核心价值文化篇(1)

可以把所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根据相应档期进入电影院正常放映的影片,统称为“主流电影”。这种影片不仅是支撑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也应当成为传播与弘扬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过去,我们认为电影在艺术层面上具有审美、启悟功能,在思想层面上具有教育、励志功能,在商业层面上具有消遣、娱乐功能。基于对电影这些不同的功能的确认,我们制定了关于电影艺术创作的一系列基本策略和政策,并且把电影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叙事形态,即所谓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相应地在这三个层面基础上建立了对电影艺术创作的评价体系和我们对电影产业的基本诉求。而在具体的影片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默认了好像艺术电影就是追求影片的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可以放弃教育与娱乐的功能;商业电影就是追求影片的娱乐价值,教育与审美的作用可以不必考虑;而主旋律电影就是要宣传效果,审美与娱乐因素也不必重视。这种相互对立的制片策略与评价体系造成了不同电影形态在话语体系之间的相互排斥以及在价值观念上的相互错位,即在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这些不同电影的形态中除了在制作方式、赢利模式、表述策略上各说各话之外,在价值观念上也自说自话,使中国电影无法在影片的文化核心价值领域进行相互整合,使我们的民族电影业最终没有形成一种像韩国电影、美国电影那样共同信守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没有建立一种整个行业共同敬重的文化价值取向。

在这种相互错位的价值观影响下,有些商业电影为了实现经济利润,在电影情节线索上设置无端的暴力场面和标识,使没有分级制度制约的影片对低龄电影观众的心理造成伤害,甚至在西方主流商业电影市场被列为限制级的影片在内地却大行其道;个别的艺术电影为了张扬所谓的导演个性,把个人的成长经历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进行逆向表述,造成电影叙事文本与社会历史文本之间的价值断裂,扭曲了观众对时代的历史记忆;某些主旋律电影为了达到宣传的效果,对于影片的社会主题采用概念化的演绎方式,无形之中使大众与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之间产生隔阂。总而言之,三种电影话语形态除了在电影功能方面的差异之外,在文化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进而使不同的电影叙事形态成为规定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一种合理通道。

我们现在应当确认的是:除了那种没有进入电影院线发行放映的所谓独立电影和实验电影之外,可以把所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根据相应档期进入电影院正常放映的影片,统称为“主流电影”。这种影片不仅是支撑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也应当成为传播与弘扬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就像足球比赛不能在足球场外寻找规则一样,主流电影不能在一种没有边界的情况下进行随意创作,不能为追求奇特的观赏效果而放弃基本的道德规范,更不能为了影片的商业利益而践踏人类的伦理底线。主流电影中对个性审美价值的追求并不意味着必须要背离大众共同信守的价值观念,不能把体现人类正价值(正义、公正、忠诚、勇敢、善良)的艺术形象置放在一个被否定、被质疑、被漠视的叙事语境中,也不应该把这些追寻人类价值理想的人物描写成为一种虚幻的、迂腐的、甚至是可笑的角色。从国家长远的文化发展战略考虑,主流电影的创作、制作,包括宣传必须整合在既定的价值体系之内,而不是使它置之于外。

主流电影应当在不同的叙事形态中建立一种共通、共享的文化核心价值观,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不同的电影类型、不同的故事题材、不同的叙事风格,不应当成为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的准入证

我们所谓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一种文化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基本理念。它是衡量与判断事物的终极文化标准。这其中包括历史(是非)观、道德(善恶)观、社会(正邪)观、伦理(荣辱)观、审美(美丑)观等。现在,我们应当避免不同叙事形态的电影在文化核心价值观上的相互错位,避免不同影片类型在终极文化标准上的相互偏离。本土电影产业应当在总体上整合文化精神架构,实现中国电影在文化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互通与共识,进而赢得国际市场上的普遍认同,为目前的电影发展提供一种确实可行的文化路径。

我们的民族电影业无论在投资动机、运作方式、赢利模式、美学风格方面存在着怎样的差异,都应当倡导、敬守、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价值观念,把文化精神的承传作为不同电影形态的共同使命。电影的不同形态,只是在功能上各有侧重,而并不能够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上相互对立,不能把电影不同形态的划分原则视为划分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依据。对民族情感的伤害,对国家形象的嘲讽,对正义精神的亵渎,对性别差异的歧视,在任何一种电影中都应当受到限制、受到禁止;无端的暴力、变态的、扭曲的人性在任何一种电影中都应当受到唾弃、受到指责。不能因为是所谓的艺术电影,就可以在所谓批判现实主义的口号下,肆意扩大对社会生活的负面表现,把人的现实境遇描写得暗无天日,好像电影拍得越黑暗,作品的思想内容越深刻;也不能因为是所谓的主旋律电影,就可以漠视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是非,掩盖正义与邪恶的尖锐冲突,把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平面化、简单化;更不能因为是商业电影,就可以赞美邪恶、颠倒黑白、混淆荣辱,用自然界的“丛林法则”取代人类历史发展的正义法则。相对于印刷时代来说,现代人对文化的承传与认同,更多是通过影像语言来完成的。我们现在读解一种影像的符号系统,实际上就是在体验、理解一种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系统。如果我们希望世界了解中国,我们就不可能不注重影像在文化传播中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我们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对于人类基本伦理道德的信守、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都不能够离开影像媒介,特别是不能离开具有广泛覆盖空间与巨大受众群体的主流电影。为此,主流电影应当在不同的叙事形态中建立一种共通、共享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所谓共通、共享就是在不同的电影类型、不同的表现题材、不同的叙事风格中确认一种普遍认同的文化核心价值,即在发扬艺术创作个性风格、尊重艺术创作审美规律的同时,弘扬共有的文化核心价值观念。进而言之,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不同的电影类型、不同的故事题材、不同的叙事风格,不应当成为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的准入证。我们应当把和谐、仁爱、孝敬、忠诚作为核心的文化观念来整合不同艺术作品的精神图景,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成为支撑不同叙事形态的共同根基,并且在此基础上升华出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观念。把过去那种凸现在艺术作品中的政治理念,推延到艺术作品的文化背景之后,使观众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文化核心价值的确认向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而不是把一个政治的理念置放在整个艺术作品的“前页”进行昭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更不应当成为一种标签贴在艺术作品的表层形态上。

文化核心价值观应当成为一种“内置于”艺术作品的叙事情节而不是在叙事情节之外的精神旨义,它应当成为支撑艺术作品故事内容的文化根基。观众通过艺术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直接感触到的是一种感性的、直观的力量,在这种艺术形象的基本精神图景中感悟、理解出的是关于人性的、道德的、伦理的文化内容,而不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政策的内容。使观众认同电影的文化的存在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信守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不仅仅意味着重新确认我们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同时也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与现代文明的一次历史性对接,使我们的电影体现出一种古今合

一、中西融汇的文化取向

不论是世界电影的历史发展还是中国电影的现实境遇都证明,我们不宜在电影文化的层面上过多地强调所谓民族的差异性。电影本身就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在全球化的历史境遇中,特别是在中国电影越来越依靠海外市场来支撑其国际化生存发展的格局下,一味地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差异,会强化不同文化之间的分歧,乃至抗衡、冲突,起码会加剧不同文化之间原本存在的隔阂与对立,这样不利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市场延展,不利于在一个更广阔的国际空间里弘扬与传播中国文化。所以,信守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不仅仅意味着重新确认我们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把中国文化的价值观进行广泛传播,同时也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与现代文明的一次历史性对接,使我们的电影体现出一种古今合

一、中西融汇的文化取向。影片《我的长征》在表现红危为安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再现了血火交汇的湘江之战等重大战役,而且把红军进入彝族区从阴森的铁牢拯救奴隶的情节置放在红军的万里征途中,这样红军既是威武之师、正义之师,同时也是仁义之师、拯救之师。他们所进行的革命就不只是一种针对反动派的行动,而成为一种真正的为天下人民求解放、为所有百姓求平等的崇高的人道主义行为。这种叙事情节对于扩展中国电影的文化心理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价值文化篇(2)

(一)教育双主体文化生态关系失衡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可以看成是一种社会主义核心正能量的流动过程,能量的传播主要在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但是受限于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突出自己的主体地位,形成了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天然鸿沟,切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量传递途径,教、学两个主体的分离导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分离,最终导致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面理解很透彻,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我行我素的问题现象。

(二)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失衡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多元性是极强的,学生普遍表现出较强的新知识接受能力和新观念领悟能力,而当前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延续着过去的教育方法。以单纯理论的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必然不能够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接受能力需求,导致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来源于实践的科学价值观念,其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应该与教学方法的实践性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教育效果,而现实状况是,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实践性的失衡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质量。

二、文化生态学视阈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激活文化生态定位

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主导的文化生态定位就注定教师不能够将课堂建立成“一言堂”,相反应该放低姿态,以平等的姿态对面对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更加“平民化”的诠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过程中应该找准自己引导者的定位,更加注意学生的文化生态需求,从学生价值观的实际切入,以满足学生对价值观的需求为目标,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单纯的理论转化为有血有肉的价值体系,结合到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满足大学生对价值观念的需求,才能真正保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二)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找到自己的文化生态位置

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其自身的文化生态定位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就单纯的教育活动来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接受了多少。所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率和质量的提升重点还在于学生的文化生态位置确定,学生不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当成是普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应该结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价值观需求实际,认识到自己在价值观问题上缺陷,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是对自己价值观体系进行完善的最佳机遇,进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过程中充分的结合实际需求、实际状况和特殊事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更加深层次的体会和领悟。

(三)建立文化生态型的师生关系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最为核心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传统教育理念指导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最终导致教师难做、学生难当的现象。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该致力于建立一种文化生态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在激发和培育情感上下功夫,使情感升华成为意志,实现意志转化为行为习惯的完美过渡,不断增强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结论

核心价值文化篇(3)

(一)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

者,大学生已成为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4.2亿。其中,大学生是新媒体工具的重要使用群体。新媒体已经像空气、阳光一样,使当代大学生处于了“媒介化生存”状态。其传播的多样性、广泛的覆盖性、良好的交互性和便利的即时性,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交流思想、传递情感、休闲娱乐、宣泄压力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让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别样生机。新媒体对大学生前所未有的吸引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了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优越条件。

(二)新媒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了载体,搭建了平台相比高校以课堂、宣传栏、校园广播等传统载体而言,新媒体有力地提升了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和建设水平。深受大学生喜爱的QQ空间、校园网、数字电视、手机电视、博客、微博、微信、手机报、电子邮件、网络视频、社交网站、电子杂志、播客、IPTV(流媒体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具有以往任何一种传播技术和媒体工具都无法企及的独特优势。运用新媒体各类载体和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并有利于师生之间进行平等、亲切、自然的沟通,改变了“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可以有效调动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也能通过新媒体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动态,可以快速主动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

(三)新媒体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

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内容支持新媒体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态呈现主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信息内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资源。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从互联网上获得大量的教育资源,进行交互学习。而且也因新媒体内容资源更具有故事性、人情味和现场感,也就更容易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对高校师生思想道德、观念态度、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进而引发正向的连锁反应,最大限度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

二、运用新媒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路径

(一)运用新媒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入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一是利用校园门户网站、手机微信、网络视频、电子杂志等新媒体手段充分展示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做好校训、校歌、校风、学风等的阐释宣传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广大师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加强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自觉性,诚信做人,塑造全校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和学校的和谐发展。二是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利用数字电视、手机电视、博客、微博、播客、IPTV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微博文化中,积极培育“网络大V”,以微话题、微讲坛等形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

(二)运用新媒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入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有效利用QQ空间、校园网、博客、微博、微信、手机报、网络视频、社交网站、播客等新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展现和宣传学校的图书馆、教学楼、学生活动中心等校园硬件设施及校园绿化美化、风景特色等自然环境文化的人文魅力,培养师生的拼搏进取精神、爱校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创新意识,使广大师生在怡情冶性、提升境界、完善人格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

(三)运用新媒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入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一是要以生动具体的新媒体形式积极普及率校园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知识,增强广大师生的民主法制观念,对师生的言行进行规范、引导和激励。二是依靠新媒体大力倡导依法治校理念,增强师生的法制意识,维护师生的正当权益,对学校的美政、善政通过新媒体予以宣传褒扬,对学校不尽如人意的规章制度提出合进改进意见。运用新媒体的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的制度建设,促进学校形成公正法治的凝聚合力。(四)运用新媒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一是运用新媒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的读书研讨、学术讲座、科技竞赛之中,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报效祖国的激情。二是利用新媒体组织、参与、分享高校的辩论赛、文艺晚会、演讲比赛、书法比赛、摄影大赛、运动会等,深入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融入到高校文娱体育活动中,发挥文娱活动传播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三是充分发挥新媒体互动性强、参与广泛的优势,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相关活动,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身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构建新媒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努力优化高校新媒体运用环境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全面学习新媒体技术,深刻把握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规律,转变传统“居高临下”的灌输教育观念,切实提高自身思想理论水平和新媒体宣传能力。此外,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对于推进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作用,在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把新媒体变为改进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工具,使高校校园文化符合“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要求。

(二)大力强化对高校新媒体舆情的引导监控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海量信息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会因其中低俗不健康的信息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要大力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传播科学真理,宣传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并通过培养网络正能量“意见领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新媒体舆情,争取掌握网络话语主动权;另一方面要发挥高校的人才技术优势,与电信网络运营商合作,积极开发高新新媒体监控软件,强化技术监控能力。

(三)着力提升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和文化选择能力

核心价值文化篇(4)

1.1物质文化层面。

企业作为各类生产产品的制造者之市场经济体系的一分子,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企业所制造的产品以及企业自由的物质设施等为主体的器物文化,它是以企业的物质形态为代表的处于表层的企业文化。

1.2行为文化层面。

行为文化主要指企业的领导和各级员工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在企业员工的学习培训和业余生活中的各类活动的文化特征。它代表了一个企业的精神气质和社会形象。

1.3制度文化层。

这个属于企业运行和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层面,它主要涵盖企业管理机制、企业的组织运行机构和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制度文化层是现代企业管理水平是否先进的核心层面,其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现实生存状态和未来的发展空间。

1.4精神文化层。

精神文化层居于企业文化的核心位置,它是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它主要是指将企业的领导和多数员工凝聚起来的大家所自觉认同的共同目标和基本观念,它主要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认知、企业精神等。精神文化潜伏于企业文化的最深层次,它构成了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文化之核心。企业文化的完整体系是由以上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所共同构成的,在这个体系中,精神文化居于基础地位,它从根本上决定和影响着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的状态、走向和水准,制度文化是一个纽带,它连接着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从企业文化的现实展开和社会体认来看,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文化的辐射与体现。企业文化的四个层次是一个相互融合渗透、密切互动的关系,良好的企业文化体系可以实现四个层次之间积极的协调配合,打造一个内涵丰富、坚实有力又切实可行的企业文化。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全面铺开、全面推进并广泛渗透的新时期,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必须要紧密伴随时代的发展节拍,积极借鉴和整合现时代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优秀元素和成果。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导致了企业之间竞争的空前加剧,传统的单一型人才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企业的迫切需求。未来的企业文化的建构中要越来越致力于将员工从过去被动式的存在转升为对企业生产和管理的自由自觉的参与和融入。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全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显著提高,社会关系的网络和其内部的交流将日益发达,这样的背景下,企业文化推动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一人的本质性需求的实现,已经越来越成为现实的可操作目标。企业文化在人性的主旨上,不应仅仅把人当作“社会人”和“文化人”,更应把人看作“全面发展的人”,通过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来提升企业的成长空间和打造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2积极健康的核心价值观是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基石

按照现代管理理论,企业文化的体系表现为一个“陀螺”型结构的形态,企业文化的物质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构成了四个同心圆,四个同心圆由一个共同的中轴———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串接起来。按照陀螺理论,企业文化不是一个静态的模式,而是一个动态的存在与展开过程。企业文化的水准高低,主要取决于企业核心价值观这一中轴与四个同心圆的相互耦合程度。按照企业文化的陀螺模型理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居于主导性的决定地位,精神文化是灵魂,制度文化作为支撑,行为文化是显性表征,物质文化是发展的基础。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企业的灵魂,精神文化中最关键的基础和驱动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按照管理理论,处于起步阶段的小企业主要依靠经验式的人的管理,当规模扩大时,则提出了制度化管理的要求。当企业进一步发展面临做大做强时,企业文化的诉求就成为迫切的需求。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活动如果缺失了精神文化的引导,如果只是对物质利益的纯粹追求,那企业的危机将时刻伴随。现代企业必须要在经济利益最大化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不能为了企业的一己私利而置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于不顾,这也是当前我国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中起到支配和统率地位,它主导着企业的未来发展目标,引导着企业的精神坐标,它也能够有效的抑制不利于企业及员工现实和长远发展的一些消极因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发展的标尺,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独到的核心价值观。譬如,联想集团的核心价值观是“说到做到”;海尔集团的核心价值观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飞利浦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客户至上、言出必行、人尽其才、团结协作”;丰田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上下一致,制成服务;开发创造,产业报国;追求质朴,超越时代;鱼情友爱,亲如一家”。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向导,引领企业文化的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核心价值观伴随资本主义的早期、中期和现代时期的不同阶段,先后经历了利益最大化价值观、管理至上价值观和社会效益价值观等的变换,从早期资本主义企业的片面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到对管理制度的关注、再到对企业经济利益、个人利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西方企业经历了一个核心价值观随着时代而进步的进程。我国的企业在积极融入全球化竞争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借鉴西方企业的优秀价值观,但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一定要自觉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三个倡导”,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应注重以下两方面:

3.1企业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一定要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要自觉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成果指引企业文化;要在企业文化中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员工自觉的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信念;塑造新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国一些知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纷纷提出了“产业报国”的理念,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培育了企业员工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尊心,员工的“爱国”和“敬业”,最后必须会有力地推动企业的现实和长远发展。

3.2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切实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

核心价值文化篇(5)

“厚德博学”的校训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亿万中国人民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富的精神食粮以当代社会价值观的方式继承下来。所以“厚德博学”的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善技创新”的校训体现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着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所以“善技创新”的校训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厚德博学,善技创新”的校训和“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学校精神既继承了优良传统,从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汲取营养,又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反映时代前进的要求,展现时代前进的方向。两者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可以这样说,“厚德”就是致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家国情怀,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理想,涵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生操守;“博学”就是完善自我、造福社会的途径与手段;“善技”就是修身报国、服务社会、践行“厚德”之价值观的能力与本领;而“创新”就是在追求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新境界。准确把握校训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映射关系,便可把校训精神的传承、发扬作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时期北工职院人才培养和校园生活全过程,使之成为指导学校办学、规范师生品行的圭臬。

2弘扬校训精神,培育优秀育人文化

校训精神具有文化的价值和功能,它通过励志、传道、尚德、增智、怡情、养心、明理、崇义等,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和创造能力,进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实践中,以校训精神为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将大学精神与价值的凝练融入校园文化、教风学风建设的全过程,理应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振辐射示范效应的软实力。

2.1建设文化景观物化校训精神

校训精神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校训精神的内涵可以通过一些物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北工职院历来非常重视文化建筑景观的设计建造,这些建筑景观或精致、或卓越、或雄伟的表现,是建立在精心的设计施工和细致入微的管理基础上的。学校通过在校园内建造适宜的文化景观、积极营造最能够体现校训精神文化的代表性、标志性象征物,来营造育人气氛,展现办学特色,物化校训精神[3]。耸立在学校中心位置的校训石上镌刻着“厚德博学,善技创新”;校园文化广场浮雕墙上用小隶刻写着校训精神及其意义所在;老校门里的“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的雕塑,通过夸父的英雄故事激励师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渴望与追求,昭示着北工职院应具有勇往直前、敢于担当的志向和气魄;立于运动场一角的雕塑“擎”,力挺千钧终着地、步履些微须望天,用工业化表现手法叙述着北工职院人“团结拼搏”开创高职事业新征程,描绘出“求实创新、产教融合、服务社会”的学校精神内涵。这些建筑物已经成为学校一道道靓丽的人文景观屹立于校园内,师生往来穿梭,抬眼即见,岁月滋长、潜移默化,校训的精神文化已深深扎根于师生心中,成为内化的精神追求、外化的行为准则。除校园景观建设外,北工职院还将校训精神的宣传载体多样化、细致化。比如将校训精神写入招生简章、录取通知书、毕业纪念册等实物中,使校训精神融入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从而使校训精神之精髓滋养后学,赓扬传承,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2.2营造文化氛围彰显校训精神

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就会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精心培育健康向上、蕴含校训精神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保障,为学校培养“三高”人才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这既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北工职院按照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的要求,围绕校训精神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厚德博学,善技创新”校训所表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内涵、新追求,渗透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教书育人实践中,使之在“勤学、修德、明辨、笃行”的浓郁校园文化氛围中,内化为北工职院人面向新时代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师生们实现中国梦的自觉行动。学校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校园广播、院报、宣传橱窗等宣传平台营造校训文化的氛围;通过定期举办讲座和专题活动对校训内涵进行宣传教育;开辟校训文化专栏、文化论坛、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激发师生实践校训精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挖掘整理校史、专业史、人物史,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邀请杰出校友或典型人物为师生作报告,介绍校训精神对其人生事业的积极影响,提高师生对校训精神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等,从而深化师生对校训精神的理解、认识[4]。

2.3强化特色制度发扬校训精神

学校将校训精神的内涵转化为制度与体系建设,培育学生厚德之情操、博学之品行、善技之技能、创新之精神。保卫处开设失物招领网上平台,服务师生找回丢失物品,促成学生养成捡拾物品不动用、不挪用的习惯。后勤集团大力推广食堂餐盘自主回收制度,学生用餐后自己将残食送到回收车,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主人翁精神和为他人服务意识,从细微处培育“厚德”,营造一个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创新教育学习模式,有条件的课程均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项目化教室进行学习和能力训练。这样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工作,以项目任务拉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教学效果上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经济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收效显著,学习成果提高明显。为锤炼提升学生技能,学校将技能大赛融入日常教学中,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活动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技能教学,突出“做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学校设立了校内竞赛、市级竞赛、全国大赛的3级竞赛体系,校内技能大赛选拔出的优秀选手参加市赛、市赛的优胜选手参加国赛,通过这种3层选拔机制,鼓舞全体学生对技能大赛的参与热情,形成“以赛促练,以赛促改”的局面,带动学生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学校建立由实验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构成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阶梯式获得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此外学校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开展技术合作研发,共建技术合作平台,建立顶岗实习、订单培训、技能培训、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等校企间人才、技术交流制度,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优质平台。

2.4凝聚校友力量传承校训精神

“校训精神是一所大学的育人之纲与精神气质。校训精神更是一种血脉,它跨越时空,具有强大的穿透力,不仅停留在校园内,更会伴随每个校友的一生。[5]”校训精神承载着历代师者育人的殷切期盼,如同家风家训一样,代代传承,让学子们心有归属。校训精神不仅让青年学子深感认同,而且融入了无数校友的血脉之中。一代又一代北工职院人走向社会踏上工作岗位后,继续坚守着“厚德博学,善技创新”的校训精神传统,爱岗敬业、求实拼搏,他们就是北工职院校训精神活的宣传,是校训精神文化的获益者也是传承者,是校训精神文化的展示者更是传播者。北工职院一直非常关心支持校友工作,近年来,成立了校友会工作的执行机构理事会及其秘书处,建立健全了校友会工作的机制。校友理事会开展了系列切实有效的工作,为凝聚校友、弘扬校训精神发挥了积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学校将校友理事会工作机制建设列入学校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在石景山区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试验区”,依托校友理事会这个平台,拓宽社会力量关心学校建设,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途径。学校建设了校友会工作与校友交流的平台“北工职院校友网”,采集、整理广大校友的基本信息,将校友信息资源库嵌入到校友网站中,利用Web页面对数据信息进行维护和管理;定期学校大事、校友新闻、捐赠动态等信息,使校友能够及时准确了解母校的发展动态。学校采编出版了校友通讯,向各地校友会介绍学校办学育人成就与各地校友动态,进一步联络了校友,增进了校友与母校、校友与校友之间的感情,调动了校友关注和支持母校发展的积极性。学校在广大校友中及时、广泛宣传优秀校友的事迹与成就。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玉梅、“首都教育十大新闻人物”陈建民等杰出校友的事迹增强了广大校友的自豪感,激发了他们拼搏进取的斗志,从而使得北工职院校训的精神内涵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校友中熠熠生辉。中国国电集团总经理助理、地质84届校友许明军在校友座谈会上深情地说:“自己的每一个进步、每一点成就都来源于学校的培养,来源于严谨务实的校风校纪的锤炼。有母校才有我们的今天,母校校训精神将继续导航我们的前行!”

3校训精神引领学校科学发展

回顾北工职院的办学历程,学校能够几经变迁,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不断发展、壮大,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全体师生员工恪守“厚德博学,善技创新”的校训,发扬“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精神,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为己任,主动适应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持续深化学校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今天,学校已成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之一,生动的实践充分证明,培育与弘扬校训精神大益于满足师生员工多层次、多方位、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大益于北工职院人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大益于学校的科学发展。

4结语

核心价值文化篇(6)

关键词:党史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研究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党史文化

本文说的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简称,研究的对象是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历次代表大会、的从无到有、党组织建设的各个时期等,是中国共产党发展中所积累的优秀的精神财富。作为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史文化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2001年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将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大革命阶段、土地革命阶段、抗战阶段、民主革命阶段、新民主主义阶段、社会主义阶段、“”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这其中,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具有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重要的历史意义。研究党史文化,有利于强化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促进我国各项基础建设,实现建设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党的十上正式提出的,其基本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面对世界各类思潮侵袭和新形势下我国的和平建设,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其基本原则是充分重视人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关注人的发展,充分尊重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发展中以理想与信念为核心,建设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2 党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对于党史文化的研究也愈来愈臻于成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发展时期,党史文化用中国共产党九十五年的历程,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出了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首先,党史文化作为当代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精神保障。党史文化可以说是革命先辈用汗水与鲜血谱写而成的,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所包含的精神文明与意志品质,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党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写照,党史文化中的共产党人,无论是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抛头颅洒热血,还是和平年代中的崇高品质,我们从革命先辈的事迹中,看到了党作为领导集体对于人民的示范作用,也从根本上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作用。其中,从“铁人”王进喜,我们看到了艰苦奋斗的“铁人精神”;从“抗震救灾”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不畏生死的共产党人。这种模范带头作用,展现着新时期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直观的真实写照。

再次,党史文化可以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含义。党史文化中饱含着催人奋进的文化内涵,正如同志强调的那样,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各级干部教育与培训的必修课。党史工作,有力地支撑了领导干部的自身建设,有利于促进正能量的文化氛围的形成。

3 我国党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现状

3.1 党史文化发展现状

中国共产党的党史文化经历了建党初期的摸索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阶段、“”时期的曲折阶段、现如今的跨越发展阶段。党史文化跟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步伐一路走来,现如今已经形成,并且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首先,党史文化有了全新的发展。“”后,我国进一步注重党史文化的研究,成立了众多党史研究机构、档案馆等,各类党史文化书籍丰富多彩,并且通过电视以及网络等方式进行党史文化的宣传工作。

其次,我国政府全面注重党史文化的发展。2005年,同志曾提出:“我们需要在团结并带领全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经验下教育全党和人民。”2010年,中央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这也标志着我国党史文化的发展历来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如今,国家主席同样强调:“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应尤其学习中国共产党史。”

再次,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党史文化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红色资源不断被开发,不但党史文化的教育价值被开发,其经济价值同样受到开发,“红色旅游”产业迅速得到人们的喜爱,党史文化不断被群众所学习,表明党史文化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现状

3.2.1 缺乏具有针对性的解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极其凝练的一种观念,每个词汇都有着丰富的内涵。虽然相关部门对其做了解读,但是普通群众还是缺少了解。一方面,缺少理论的解读。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解读。在不同人们的眼中,认识也不相同,不同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也就不同。例如,对高等院校来说,“诚信”指的是在学术方面保持诚信,而对企业来说指的是“诚实守信、公平竞争”。所以,不同群体在解读过程之中应当讲透其特点的含义,这样才能更加贴切。

3.2.2 宣传形式较为单一

在宣传过程之中,缺少一定的针对性。虽然我国目前根据区域的不同以及群体的不同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也推出了各类电视广告、具有中国风的动画,并且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但是宣传还是缺少一定的针对性,如当代大学生使用较多的是网络,而只有很少一部分大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学价值观。另外,对不同群体运用同样的宣传方式并不能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需要针对不同群体进行调查后进行宣传。

4 发掘党史文化优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党史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党史文化是对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以及改革创新历史发展进程的真实写照和丰富积淀,从本质上来说,党史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有一致方向性的。党史文化在源源不断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最为强大的支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对我国党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4.1 强化党史文化的研究,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党史文化以及具有教育意义的红色资源,其奋斗历程中涌现出了众多为劳苦大众谋解放、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驱,还有众多为革命奋斗终生的无名先辈。他们为了国家的解放、民族的富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谱写了党史文化中灿烂的篇章,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来源。因此,强化对党史的探索研究,注重通过深入挖掘的方式充分展示我国共产党在长期发展之中所沉淀下来的文化成果,通过紧紧围绕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把党史文化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转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

4.2 强化革命遗址的保护工作,丰富核心价值观教材

伴随着我国革命事业的历史足迹,先辈们留下了大量的红色遗址,记载着我党的革命历程。革命遗址对人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最为直接的作用,因此,注重对革命遗迹的保护工作,用革命先驱者的精神进行教育、用革命先驱者的成功经验启迪、用革命先驱者的成就激励,对广大党员群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促进群众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所在。强化对革命遗址的保护工作应当注重革命遗迹的原生态保护,即以保持革命遗址原有状况的同时对其进行修复和开发,从而最大化地发挥出革命遗址在教育方面的作用和功能。对没有开发的革命遗迹,要通过建立革命纪念标志以及出台相应的保护措施,强化对革命遗址的保护工作。

4.3 强化对红色资源的开发

目前,许多已开发的革命遗迹是由先驱者的奋斗地点、故居以及战场等组成的。应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对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将不同时间与地点所形成的不同红色资源以整合的方式,将红色资源全面打造成具有系统性的红色文化形态,提升红色文化在群众心中的地位。例如,通过对革命先驱故居、战斗遗址以及博物馆等红色资源场所的保护、发掘、整合,打造我国的“红色”文化。

4.4 强化对党史文化的学习,扩大核心价值观的学习

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号召全体党员深入学习中共的历史。强化对党史文化的学习,通过学习达成一定的共识,找到前进的动力与智慧,是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式。因此,应当进一步对党史的教育手段进行改善,可举办相应的党史研讨会,发挥党史在教育方面的作用;举行相应的党史资料参观,强化对党史的认识;在重要的革命纪念日以及国家法定节假日举行党史重要事件以及党员人物的专题介绍,进一步强化党史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观赏含有党史文化的影音作品,强化红色资源在红色教育基地中的示范作用。通过利用上述方式强化党员、干部对党史文化的学习,在学习中坚定信念,从中吸收充足的养料,完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结合影音、报纸以及网络等多种方式强化党史的宣传活动,做到党史文化的传播有声、党史文化的宣传有像。总体来说,要通过各种宣传方式进行党史文化的教育,在群众中形成知党史、爱祖国的氛围,吸收党史文化中蕴含的正能量,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02).

[2]徐金超.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J].人民论坛,2013(35).

[3]孙杰,姚玉祥.中等收入阶层: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3(08).

[4]孙向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02).

[5]程浩.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J].广东社会科学,2013(02).

[6]本刊记者.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问题――访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戴木才研究员[J].思想教育研究,2013(02).

[7]韩春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重倡导”析理[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8]程伟礼,杨晓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形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核心价值文化篇(7)

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大学生寝室文化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建构与发展;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大学生寝室文化的融入与创新;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品质与育人功能。以期使学生的寝室生活环境更加和谐、充溢理想信念、激扬时代精神。

关键词

寝室文化;核心价值观;融入与创新;育人功能

大学生寝室文化作为高校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形态具有特有的力量,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正确对待寝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构寝室文化,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研究课题之一。寝室文化是性格各异的大学生之间在寝室这个载体中相互冲突和适应中反映、传播出的各种文化现象,彰显了学生的自主和自觉。其在对高校整体文化发展和大学生价值观建设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在一定层面上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一些不稳定、不靠谱的价值态度和低俗的文化品位,一些嘲讽、戏虐和虚假的信息,一些批判、围攻式的语言暴力和单纯的情绪发泄,以寝室“夜谈会”等形式传播开来,在思想内容和行为方式上构成了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的消解力量。一个人不切实际的意见和标准,往往会使得周围人丧失自己的判断,误导大学生对主流思想的理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构成大的冲击。客观地说,在寝室文化建设过程中,之所以出现一些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内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在建设和管理的某些环节上存在着“不解”和“宽容”的情况,不但没有正确、翔实的传递正确价值观,反而扰乱了大学生的认知和信仰,造成消极影响。基于寝室文化客观上存在的多样功能和多重价值观,我们既不能因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漠视其消极影响的一面,也不能因为其“可能”存在一些消极影响而限制其发展。放纵而不加以引导和堵死而不探究发展都是不可取的。建设好大学生的寝室文化,关键在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之真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做出积极贡献。在高校后勤社会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寝室文化建设工作要尽快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适应高校改革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主动转换工作思路,及时更新工作方法,在寝室这片“热土”上做到守土有方法、有担当。

一、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大学生寝室文化的构建与发展

毫无疑问,构建和发展大学生寝室文化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规律和特点相一致、相协调,以使寝室文化具有价值标准和发展方向。大学生寝室文化建构与发展的价值标准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其评判标准。随着大学生寝室生活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同学们面对校园这个“小社会”的结构关系和既得利益的深刻变化,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这就迫切地需要寝室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考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使寝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接、相结合。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建构与发展必须站在维护和发展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高度、站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深度、站在适应“90后”大学生个性发展和思想教育管理的角度,正确处理意识形态与制度性要求、文化传承与学生认同的关系。充分体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本质特征和时代要求,反映当代大学生寝室生活的新方式和青春活力;充分吸收借鉴古今的优秀传统文化,迸发时代精神,反映青年学子的共同愿望、价值追求和根本利益。大学生寝室文化建构与发展的方向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辩证法加以明确。当代大学生在文化多元、价值多元、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成长,寝室文化建设只有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才能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以及行为素养等。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又要增强寝室文化宣传教育的通俗性和共识性;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规范性和约束性,又要掌握其对寝室文化引领的“处方”性和技巧性;既要强调寝室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又要坚决维持社会伦理道德价值底线的不可触动性;既要尊重多样化的寝室文化,又要有力抵制充斥在其中的腐朽、曲解的文化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阐述了价值目标、取向和准则,我们要强化寝室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引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掌控寝室文化建构与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形成符合核心价值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手段,深入到生活在寝室中的每一名同学。通过创建核心价值观与寝室文化的双向“同构”机制,把大学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传统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梦想追求当中,丰富大学生寝室生活。

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大学生寝室文化的融入与创新

当前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建设,正在着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快创新、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校园生活文化,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文化传承之中。大学生寝室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根植于其中生根、开花、结果。寝室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存在形式,是大学生精神风貌、纪律素质、价值取向、政治素养的最集中体现,在大学生中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强大的感召力,深刻地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其核心是通过文化传承,使学生群体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形成价值规范和思想观念,对学生个人习惯的塑造发挥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寝室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如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影响和作用,引导大学生的寝室文化生活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工作中,不能简单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入寝室文化领域,而要与文化传统和大学生寝室实际相结合,既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寝室文化,又批判和摒弃腐朽的寝室文化:一方面根据当下寝室文化的需要从历史传承中吸取一切有价值的优秀内容;另一方面根据现代市场经济下大学生民主管理等价值观念的新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革故鼎新。在融合过程中,要敢于对旧的、不合时宜的文化实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形成新的寝室文化,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寝室文化建设之中。构建当代大学生寝室文化要求对思想、制度、行为等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在“返本开新”的过程中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宣传教育当中。在融入与创新中,不可忽视出现的思想引导不到位、活动时效性差等问题。一些人机械简单化地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不能够完全引领经济发展全球化、信息交流网络化、文化交流自由化背景下的寝室文化,强调与传统决裂、用肤浅的现象质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甚至主张用西方观点来解决当今中国大学寝室文化建设问题。当代大学生寝室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在价值追求新的起点上开创新的传统,试图将传统文化割裂开来去创造独立的、背离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寝室文化是不可能成功的。寝室文化作为一种存在,良莠共存,在其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上,努力形成与历史传承、时代特点、学生需求相互联系的大众认同和精神追求。寝室文化建设要根植于学生思想意识的深处,不仅着眼大处,更应注重微观的“落细落小落实”,落实到每一名寝室成员,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达到实效;要紧贴新媒体时代的“微博微信微视”平台,加强正向引导,统筹兼顾“线上”互联网等虚拟媒介的推广和“线下”真实存在的行为,要积极探索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工作机制,发挥好两种模式的优势特点,形成线上线下工作合力,增强大众的认知和知晓程度;要打造“贴民心接地气正能量”的通俗元素,以软性渗透和平等对话代替直接灌输和居高临下,固化形式,内化于心,形成价值认知和行为准则。

三、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品质与育人功能

寝室文化建设必须防止一种倾向,即只聚焦于外在的传播形态,而忽略其内在的价值品质,从而导致信息模糊、形神颠倒。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内在意向和外在指向的两面相互相融、不可分割,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统一于实践,通过具体的行动体现出来。提升寝室文化品质,不能搞形象工程,“求吆喝”“求名声”或求快速显现的政绩,而不注重其影响度和延续性,否则寝室文化建设项目将无论怎样具有“新意”也会很快的“夭折”。“形象工程”的思维渗透弥漫已非一朝一夕,因此而形成良莠不齐的文化泛滥、低水平重复,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浪费,也让同学们产生强烈的反感。可以肯定地说,寝室文化的“形象工程”虚有光鲜亮丽的外表,是豆腐渣工程,其危害不容小觑。近年来,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不断深入,寝室文化中的“经济元素”越来越多,在建设上,仅凭“权力人”的个人喜好或商业性目的,生硬地加入一些浅层次的文化符号,少了韵味,多了噱头,大学生寝室文化更易沦为“商机文化”。作为大学生特有的寝室文化,内在的、无形的精神内容依附于外在的、有形的表现符号,它犹如滴入清水中的一滴墨,随着同学们的日常生活渗透到其思想深处。因此,寝室文化切不可“娱乐观众”,失去其内在的人文情怀和价值品质。寝室文化不只是表象符号,更应是其内在精神的传承。要充分了解传统和现有文化的内涵与实质,掌握文化的规律,准确把握发展的正确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独具魅力的寝室文化。人的存在与发展既要受到文化的“化”,也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育”。寝室文化是大学生在校园中思想创造和价值传播的排头兵,理应实现育人功能,帮助大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促使学生成为具备家国情怀、仁义道德和社会观念的有为青年。良好的寝室文化有利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践行和检验。要充分认识到寝室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提高大学生寝室文化的育人功能,在深刻领会和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科学把握文化传播和价值教育的相统一、相协调,辩证处理好文化基础、时代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关系;要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寝室文化的育人功能之中,贯穿寝室文化活动开展的全过程;要充分利用这一载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哲学大师、教育家涂又光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泡菜理论”即泡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汤,校园环境好比泡菜汤,它影响和决定了“浸泡”其中的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风格。而寝室文化正是能够如“泡菜”一样,日久“酱染”每一层“菜叶”,具有陶冶人、启示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巨大作用。大学生毕业之后要走入社会的各行各业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会成为骨干人才,他们在大学寝室生活的“酱染味道”将直接作用于国家建设之中,因此,寝室文化的“泡菜理论”不容小视,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的寝室文化精神,使核心价值观成为文化“化人”的有机组成部分,让每个人都在这样一个共同的价值目标的前提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育人”为使命,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遵循受教育者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真正敲打在学生的心田,使其更好地成长发展。

四、结语

建构以为核心内容的大学生寝室文化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寝室文化要“高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使大学的寝室生活充满和谐氛围、充溢理想信念、彰显时代精神。

作者:梁玉玺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海彪,孙晶.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探析[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8).

[2].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2-26.

[3]郗戈,张梧.弘扬核心价值观要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N].光明日报,2015-2-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