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语的要求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语的要求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9 18:54:39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语的要求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语的要求篇(1)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网络教育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加深,而汉语作为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中华文化的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在全球汉语热浪的掀起,国内外汉语国际教育的师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并发展汉语国际教育的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汉语国际教育现状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至2013年底,全球学习汉语的人已经超过一亿人。在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的形式日趋多样化;在海外,随着汉语热的推动,截止2015年,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476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目前仍有70多个国家200多所大学正在积极申办孔子学院。同时,法国有360所主流中小学开设了中文课,截至2008年全法学习汉语人数达6万人;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目前有2.7万多名汉语学习者;西班牙学习汉语的人数达5000人。然而,汉语热的出现也导致了师资和优质教材资源不足的现象。根据美国亚洲协会估计,在2015年出现了约7000名中文教师的缺口。随着英国、法国、印度尼西亚等过决定增开汉语课程,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文教师和优质教材资源将会更加紧缺,因此,为了缓解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供需矛盾,应该尽可能的为世界上各国提供优势的中文教师资源,并且结合当地汉语教学情况,编制相应的优质教材。同时,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实现并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是满足汉语学习者需求和实现汉语国际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之举,当然这也是每一位汉语言文化推广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二、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首先,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能够满足世界各国汉语教育对象的不同需求。随着汉语走向世界,面对的是世界各国的汉语学者,且这些汉语学习者的年龄、背景、个性特点、学习动机等方面千差万别。同时,在学习汉语的不同阶段,各汉语学习者对学习内容、难度、深度及广度也都有所不同,因此针对各自差异的学习情况,只有实现汉语国际教育的信息化,才能更好的满足不同汉语学习者的学习要求。其次,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能够在汉语国际教育课堂中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质的教学环境。信息化的汉语教学课堂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互动性、趣味性、开放性等特点,能够尽可能结合学生的性格及需求特点的基础上,选择最为适宜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整堂课的学习效果。因此总体来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育对象、课程内容、培养目标等方面,能够为汉语国际教育创建一个多元、共享、交互的网络教育教学平台,让世界各国的汉语学习者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方式选择相应的内容来更好的进行学习。同时,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汉语优质教师和教材紧缺的现状,这在推广并发展汉语国际教育的进程中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三、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途径

1、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完善的政策法规是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制度保障,这不仅需要完善推广汉语国际教育的政策法规,还需要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给予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建设部门一定的政策倾斜,例如加大资金投入的优惠政策等,让这些具体而且明确的政策法规真正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保障,以帮助打破现有的汉语国际教育机构的限制,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汉语优质教师与教材的共享。2、建立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建立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能够有效地帮助政府对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统筹的管理,同时能够更具有针对性的对加盟汉语国际教育的高等院校提供服务,并且能够在结合该校及本土特点的基础上为该校的汉语国际教育提供更优质的师资和教材。3、加强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在国内外建设了许多汉语教学相关的网站,且网站上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等方面都有待探讨,针对此种情况,特别是在国内有必要采取相关的管理监察措施,对这些散落的教育机构网站进行整理,以实现优势资源共享,避免资源浪费。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不断推广和发展,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可以有效缓解因汉语热引起的优质师资和教材紧缺的现象,同时便捷且安全的汉语国际教育网络平台,不仅能够满足不同汉语学习者的要求,也将成为促进汉语对外传播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卢达威,洪炜.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06:23-31.

[2]余江英.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兼议第二语言教育技术的学科性[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5,04:73-77.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语的要求篇(2)

现阶段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存在培训模式不符合专业发展和就业需求的问题,我们提出面向该专业本科生实施国别化单出口海外汉语师资实训可以增强教学实操性和针对性,缩短学生由新手教师向熟手教师转化的时间,同时也可以有效解决海外中小学汉语师资欠缺问题。本文以昆明理工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汉语师资实训为例,阐述本校探索实践形成的一套国别化单出口海外汉语师资实训标准化程序,此程序从大一至大四具体划分为5个阶段32个量化标准。此套实训模式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国别化单出口汉语师资实训;运行程序;量化标准

国别化单出口海外汉语教师,是指专门针对某个国家特定学习阶段或特定学习需求的学习者进行汉语教学的教师。这类教师在某个国家的语言、文化风俗、教育理念、教学策略、课堂管理、教材使用、学生特点等方面都接受过专门针对性的培训,具备针对此国家特定学习阶段学生的熟练教学能力。

一、国别化单出口海外汉语师资实训的必要性

(一)现阶段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存在的培训模式问题至2013年,我国已有342所高校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每年招收人数超过15000人,①陆俭明(2014)研究发现,该专业本科生最后能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不超过15%,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与学生国内就业困难的矛盾。②现阶段大部分高校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采用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学生在4年的本科学习过程中基本未能真正进入留学生课堂中进行汉语教学实践培训,本专业学生毕业后既无教学经验,又无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外语能力欠缺交际实用性,无法体现专业优势。因此导致了目前各高校在建设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时共同面临的困境—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而设立的专业并不能直接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输送人才。③

(二)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定位要求陆俭明(2014)在讨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定位时提出汉语教师需要分类要求、分类培养,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着重培养在中小学任教的汉语老师和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管理人才。目前在海外任教的汉语教师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中国政府部门或教育机构派出的公派教师和志愿者;另一类为本土招聘教师。第一类中的志愿者需要参加国家汉办志愿者培训项目才能派出,国家汉办每年进行的汉语志愿者项目从遴选、培训、到派出一般持续3至6个月,其遴选对象主要针对本科以上应届毕业生、在读研究生、在职教师,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在校生没有机会参加汉办的志愿者培训项目,要满足海外中小学汉语教学要求,必须对其进行国别化单出口专项实训。

(三)海外中小学汉语师资需求现阶段,海外中小学汉语教师缺口较大,至2015年10月,我国已在海外中小学建设了1000所孔子课堂,江傲霜(2011)也针对泰国汉语教师志愿者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赴泰汉语志愿者,98%都在基础教育委员会、民校教育委员会和职业教育委员会所辖的中小学任教。①我们有必要专门面向海外中小学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实施国别化单出口师资培训,不仅可以满足各国中小学汉语教学需求,同时又可实现人才培养入口与出口的一致性和通畅性,促进该专业可持续性发展。

二、国别化单出口海外汉语教师实训模式运行与实践

(一)国别化单出口海外汉语教师实训能力要求2007年国家汉办组织研制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能力要素提出了明确要求,主要为以下5方面:(1)语言知识与技能;(2)文化与交际;(3)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学习策略;(4)教学方法;(5)综合素质。国际汉语教育存在较大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文化背景不同,则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课堂组织手段不同,交际方式不同,根据《标准》的要求看,一个本科生无法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能应对不同国家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如果我们将能力要求范围缩小,偏重针对性,将该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定位到某一个国家、某一类学习者,进行国别化单出口的培训,那么4年的本科阶段时间足够。我们以昆明理工大学国际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为例,分析国别化单出口海外汉语教师能力要素,具体如下表1:国别化单出口海外汉语教师即符合国际汉语教师能力的各要素要求,同时,缩小了要素范围,明确了各要素的具体内容,有较强的针对性。据研究,一个新手教师的成长期一般为4年,而大学本科4年,有充足的时间在学校进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教学技能培训。

(二)五阶段交叉循环实训程序针对国别化单出口海外汉语教师应具备以上5项能力,如何在本科4年中一一落实?我们以昆明理工大学国际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本专业国别化单出口海外汉语教师实训模式为例,在实训中设计了一套标准化培养教学能力的程序,通过标准化的实训流程将各项能力要素分解量化,根据“理论—实践—理论”的螺旋式上升培养理念分阶段逐步推进学生能力提高,实现了新手教师向熟练教师培养的转化。我们将标准化实训具体划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感知体验跨文化交际;第二阶段:系统性教学实训;第三阶段:教学反思;第四阶段:教学总体设计;第五阶段:海外教学。各阶段开展的顺序与时间既有交叉又有循环,具体如下图1:阶段性实训可以有效利用4年的本科教学时间,分阶段分任务结合理论课教学进程进行实训。大学一年级上学期主要通过与留学生的活动进行跨文化交际体验,大一下学期开始进行系统性实训,大二上学期在进行系统性教学实训过程中开展教学反思训练,大二下学期通过与留学生项目对接进行教学总体设计训练,大三到海外进行实地教学实习,大四回国返校进行进一步系统性教学实训与教学反思,巩固和提升教学理论,其中,系统性教学实训阶段所占比例较重,主要涵盖课堂观摩—课堂参与—教学参与—教学主导—教学反思—教学反馈。整个实训过程从体验感受到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由二语学习者向二语教师的角色转变,同时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在深化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又强化了教学技能。

(三)实训模式类别王添淼(2010)提出实践性知识是一种缄默知识,这类知识隐含于教学实践过程之中,更多地要与教师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过程保持一种“共生”的关系,它是情境性和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或通过他人的直接讲授而获得,只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他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是实践性和情境性的,对外汉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仅局限于抽象概念的学习,而应是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在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关注教学实践中所产生的那些知识。①我们将实训主要分为集体实训、小组互动式实训、个体反思式实训3种模式。1.集体实训集体实训适用于群体合作及体验,通过与实习目的国留学生进行集体活动合作、语伴交流、协助管理,有利于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获得针对性强、实操性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大二的跨文化交际理论课程中进行理论提升和实践反思。2.小组互动式实训小组互动式实训适用于系统性教学实训中的小组分任务合作,有针对性地进行国别化教材的集体备课、教学大纲编订、测试试卷编写、组内模拟授课评课、活动方案策划,都需要通过小组互动式实训来实现。3.个体反思式实训反思式实训是整个实训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反思式实训可以量化教师的自我教学效能感。汉语教师的自我教学效能感来源于教学经验②,通过个体反思式实训让汉语教师课堂控制感、教学风格自我认同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积极情绪体验得到显现并实现量化。在实训过程中我们让学生撰写模拟教学的教学反思,通过微格教学开展分步骤分技能自评,同时还进行教学录像自评,这一系列的评价量化手段都促进了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提升自我教学效能感,不断地探究与解决自身教学问题,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认知结构。

(四)五阶段实训量化标准根据实训阶段要求和模式特点,我们通过实践形成了一套有操作性的实训量化标准来检测实训成效,见表2。在以上5阶段32项实训量化标准中,我们将实训阶段的具体量化标准项与时间安排进行统筹,合理有序的安排各实训阶段的量化标准项在大学4年中各阶段的分配,见下表3:

三、国别化单出口海外汉语师资实训模式实践成效

通过5阶段32项实训量化标准的实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在国别化单出口型实训中能够熟练掌握某个国家的语言、熟悉该国中小学生教学特点、能较好掌握该国中小学汉语课堂的教学开展、课堂管理、语言测试、活动组织、师生关系处理、跨文化交际等多方面能力,在大学4年中从新手教师发展为一名熟练教师,具备了以下14项技能,见表4:昆明理工大学国际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2011级、2012级、2013级三个年级117名学生通过此套标准程序实训后到泰国107所学校进行了10个月顶岗教学,教学得泰方学校的一致肯定,其中,2011级28.57%的学生到海外从事了中小学汉语教学工作。

四、国别化单出口海外汉语师资实训模式的改进及完善通过

3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国别化单出口型汉语教师实训模式有较好的实操性,实训效果也较为理想,但也存在以下几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实训模式适用对象固定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国别化单出口型海外汉语教师实训模仅适用于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其他阶段的实训不具备适用性,有必要进一步探索拓展模式的适用面。

(二)实训模式运行较为依赖与海外教学机构的项目合作此实训模式所需时间长,贯穿大学4年,同时,实训运行依赖于各高校校内留学生汉语教学规模和海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如果校内没有教学实习目的国中小学留学生,教学观摩及教学参与的针对性会相对减弱。此外,学生在大三进行教学实习有赖于本校是否在目的国建设了教学实习基地,没有实习基地,实训无法让学生进行真实教学,反思式实训不能具备足够的教学实践时间,无法提升自我教学效能感,达不到实训的预期效果。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语的要求篇(3)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国家战略

一、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史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出现,清华大学在1950年成立了第一届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标志着新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机构成立。为了迎接越南留学生,我国政府在广西桂林也开办了越南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因此可以总结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来华留学生以非洲、东欧、亚洲等国为主,人数比较有限,发展极为缓慢,进入到时期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也进入了上升时期,来华留学生的生源地扩展到西方发达国家,开展出现大批的自费留学生。进入到21世纪后,来华留学生数量快速增长,学习方式和目的日趋多样化,学习者的层级从语言预科向硕士、博士层次发展,并扩展到各个学科。来华留学生也为中外友好交流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积极从事与中国有关的活动,日益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沟通的重要桥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开始注重中国,所以为了适应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汉语国际教育出现,特别是一大批孔子学院的成立,成为汉办在海外的知名品牌。另外一方面,有关组织还成立海外中小学夏令营,培训汉语教师,或者派遣志愿者远赴海外任教,研究教学方法,开发新的汉语考试,这些活动都得到了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孔子学院在创办过程中并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而是采用因地制宜地方式,教学方式更为多样,汉语教学与当地文化相融合。

二、汉语国际推广的重要性分析

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汉语国际教育事关中国的国家战略。语言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国际推广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反映着这个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一个国家能够站在战略的高度来推广语言那么则反映这个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民族智慧。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逐渐深入,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已经进入我国的国家战略层面,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给予了高度重视,这也是汉语国际推广最为关键的一点。另外一方面,汉语国际推广也与我国国家利益密切相连,每个国家都致力于本民族语言的国际推广,这是获得国际认同感的重要工作。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整个国家的文化,文化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所以语言国际推广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语言是国际交流的桥梁,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力度,能够让更多人熟悉汉语的特色,从而熟悉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减少国际交流中的摩擦,建立更为和谐的双边关系。

三、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展望

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望来中国学习或者学习汉语,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可以说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详细来说,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展望应该包括:第一,汉语国际教育在未来的发展阶段应该将重点集中于内涵建设方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解决教师、教材和教学法等问题,能够针对不同国家的学习者设计最为合理的教材,将汉语教学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将汉语教学的趣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建立更为规范的孔子学院。第二,各个国家都参入到本民族语言国际教育推广中,各个国家必然会加大政府奖学金的投入,从而吸引更多的留学生,这样就会造成我国各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教学水平、宣传技巧、高校声誉等都会成为高校之间竞争的重要指标,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高校的发展。第三,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材选择等方面也会更为精细化,越来越多的高校会选择个性化教学,并且为一些来华留学生提供应用型专业。随着大量高中层管理人才的融入,经济贸易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热点,并且随着我国实力的强大,会有更多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中国经济、中国历史感兴趣。第四,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之间会形成更为互动的关系。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汉语国际教育是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所以汉语国际教育应该从对外汉语教学中吸取更多经验,二者形成良好互动局面,相互促进,共同致力于汉语教育发展。第五,教师、教材和教学法依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问题,并且教师是核心和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材和教学法的质量,这样就要求有关部门加大对汉语教师的培训力度,选拔更为优秀的汉语教师,并努力汉语方面有天赋的人才做汉语教学的志愿者,致力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法应该与学习者的学习目的相结合,因地制宜,设计更为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推动教学法的与时俱进。第六,应该加大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研究工作。从基础理论方面来分析,应该加大语音教学、词汇教学的研究,找到汉语与其他语言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从应用实践角度来分析,应该注重学习者的研究,对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学习目的等方面进行了解,设计更为合理的教学策略和目标,借鉴英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加强汉语自身特色的开发力度,设计更为合理、科学的教材。第七,教育教学理念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通过长期实践可以发现,单纯的语言教育并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而是需要更为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选择,比如博雅教育就是目前对外汉语教学需要采用的教学方式。博雅教育起源于古希腊文化,目的在于培养有广博知识的人,这也是我国的士大夫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未来会有更多学生痴迷于博雅文化教育理念,立志成为脱离低级趣味、追求高尚的现代人,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应该将博雅教育提上日程。

参考文献

[1]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的核心与基础[J].世界汉语教学,2010,01:73-81.

[2]魏智慧.汉语国际教育的本土化问题——以新加坡华文教育为例[J].国际汉语学报,2014,02:232-240.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语的要求篇(4)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设置现状

1983年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成立,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诞生,距今已有33年。而对外汉语专业(现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则在之后的1985年进入高校。1985年,国家率先批准在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四所高校成立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在当时和稍后的一段时间为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培养大批专业人才。2008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增设对外汉语专业,当年开设此专业的高校有138所,截至目前,已有342所高校设立了这一本科专业,其中大部分为地方院校。

国家大批量地在高校中增设对外汉语专业,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汉语教师;但是从目前人才培养的情况来看,其效果却并不让人满意。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困难之间的矛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令人堪忧,据有关调查数据分析显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毕业后能直接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几率不超过15%。安博教育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的《2008年专业景气度调查报告》称,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匹配度为中等,其最为适合的TOP5岗位中均与汉语教育无关。

第二,对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性质认识不清。汉语国际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汉语言文字教学,其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让愿意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学习、掌握好汉语汉字,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对学科性质认识的模糊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规划。该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突出相应的汉语言文字学功底,却对外语能力要求高。第三,教学计划模糊。在大家都在追赶“汉语热”的形势下,很多高校对该专业应制订什么样的教学计划却缺乏明确的要求与规定。多数高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中文、外语、教育的混合,核心不突出,板块不明确,致使毕业的学生中语文不如中文系毕业生,英文不如外语系毕业生,教育不如教育学院毕业生,处于极度尴尬的地位。

二、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环境特点

地方高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办于各地经济发展情况参差不齐,办学条件和环境也不一样,总的来说,其人才培养环境存在以下特点。

第一,师资。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以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师为主,专门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较少。教师的专业背景将影响到教材选择及教师授课的模式与方法,对学生专业发展产生限制。

第二,实践基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为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实践是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地方高校所在区域普遍存在经济欠发达、国际交流渠道狭窄、留学生资源匮乏的情况。缺乏教学实践基地,教学理论知识无法运用于实践,学生的学习技能也不能在实践中得到反馈和检验。

第三,课程设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汉语语言学是主体和核心,教育类和文化类是其重要的“两翼”。以地方高校J大学为例,J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汉语语言学相关课程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六门专业必修课共计320学时,占全部课程学时的12.05%,教育文化类必修课程所占比为21.39%,未能体现“一体两翼”的课程结构特征。

第四,就业需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后能直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几率较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去向分布最集中的职业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其毕业后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匹配度为中等。

三、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举措

1.明确身份地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应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汉语言文学进行区分。在课程设置、授课方式上突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如讲解现代汉语有关汉语语言要素知识时,可结合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时常犯的偏误来讲授。

2.师资引进与进修

师资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及特色。地方高校应大力引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尤其是高职称教师。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以及授课方式上能更具有针对性。对已有的教师团队应提供赴国内高水平高校本专业进行进修或参与本专业高水平研讨会的机会,以改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

3.建设实践基地

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加大力度建立一批专业对口实践和实习基地,加强与本地外企联系,扩大本专业学生与外国学生接触的渠道,积极开展多种方式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机会。并创造机会选派学生赴海外进行实习交流。

4.课程设置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应遵循“三原则”:首先,应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原则。如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等原则。在学习初期应开设基础类课程,如英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其次,应遵循第二语言教学原则。在学习中期开设与第二语言教学基本规律以及文化对比有关的课程,如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习得、中国文化通论、跨文化交际等。最后,应遵循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则,在学习中后期应开设与对外汉语教学基本规律有关的课程,如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并在课程设置中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辅以多种形式的实践训练。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语的要求篇(5)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硕士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H1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2-0013-03

基金项目: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传播研究基地”资助;2011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对外汉语视域下的语言实践与地域文化体验创新模式研究”(11D060)的成果。

作者简介:李国慧(197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于2007年设立,当时只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25所高校被作为试点培养单位,2009年扩大到了63所高校。这个专业是在加快汉语国际推广,解决汉语师资匮乏的背景下产生的,还是个新兴事物,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借鉴的经验不多。我们认为,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是建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核心问题。

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学科定位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是一个具有高度综合性的前沿专业。在学科建设上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集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等多重学科的属性于一体;在课程设置上也具有综合性,既要突出实践技能操作,又不能放松理论探讨研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更具有综合性,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1]为了推进汉语国际化,使汉语尽快走向世界,必须加强汉语师资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些环节中,课程建设是关键。

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构架趋向

虽然我国在专业硕士的培养及课程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是不难发现很多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还囿于学术硕士的培养方案。比如,很多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模式几乎完全等同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的培养方式,缺乏实践性、技能性。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课程体系的构建趋向应该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理念体现开放性

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发展战略由对外汉语教学转向全面的汉语国际教育工作,重心也由把外国人“请进来”学习汉语转变为“走出去”推广汉语。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应具有开放性的思维,反映在课程建设上要灵活多样,具有创新性,不能生搬对外汉语的教学模式。在国内教授汉语和走出国门讲授汉语完全是两个概念,社会环境、教学环境、语言环境都不同。国外教学对象学习动机复杂多样,需求也多元化。[2]这就要求我们打开思路,让我们的学习者在知识储备方面、心理承受能力方面及技能操作方面做充分的准备,而不仅仅是只掌握汉语知识。

(二)内容组合注重知识性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招生主要面向对外汉语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外语专业等一些文科专业的本科生,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理工科学生。因而生源复杂,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差异很大,这就给我们的培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3]因此丰富学习者的知识储备尤为重要,知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1.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理论意识,培养理论素养,将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术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梳理整合,转化为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成果,推动教学模式更新,提高教学的科学性。[4]

2.教学知识。包括与教学相关的语言知识、中华文化知识、二语习得知识等,拓宽学习者的思路,完善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走上讲台做充足的准备。[5]

(三)课程设置强化技能性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后将作为国际汉语教师在世界范围内教授汉语并传播中国文化,因此在技能上必然要求严格。除了要具备一般汉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外,要精通两门以上外语,还要具有在异域文化背景下推介中国语言文化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与人沟通合作的素质,更要学会比如剪纸、制中国结、打太极拳等技能。这些能力素质的具备需要完善的课程体系来支撑。

(四)体系构建突显实践性

教学实践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时限一般是两年(也有少数高校是三年),其中有一年的时间是实习,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获得全面的技能。

(五)整体设计突出跨文化意识

作为国际汉语教师,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博晓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在文化传播上我们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比如仁者爱人、厚德载物等人文精神以及勤俭、孝道等传统美德。更要传播当代文化,让世界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强大。但这些文化因素的传播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意识,这样在异域文化背景下,本着求同存异、入乡随俗、沟通协作的原则,才不会造成尴尬甚至发生冲突。

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构架思路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因而课程设置要突出整体性、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的特点。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总结出了一些培养经验,梳理并整合了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四大模块 + 一大环节”的课程体系构架思路是比较科学的。具体来说,“四大模块”是指:预备课程模块、核心课程模块、延展课程模块、操练课程模块;“一大环节”指实践环节。以预备课程为先导,核心课程为基干,操练课程为侧翼,延展课程为补充,加上有效的实践环节,将使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体系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预备课程模块

这一模块以汉语及文化知识为主线,兼顾外语课程,开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中华文化、当代中国概况、英语等课程。这些课程是学习者本科阶段学过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细化知识点,比如现代汉语课将细化出四个板块:语音、语法、词汇、汉字,并拓展出一些与汉语国际教学相关联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夯实语言基础。

(二)核心课程模块

主要开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方法论、第二语言习得概论、跨文化交际学、外语教育心理学、汉外语言对比研究、汉语语言要素教学、汉语分技能设课教学等课程。在这一模块中,学习者将系统学语习得与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探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结果;同时学习者还会获得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种种困惑,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避免在交际的过程中发生冲突和障碍;另外学习者还会有针对性地掌握语言要素及各种课型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为课堂教学实践做好准备。

(三)延展课程模块

主要开设外国留学生汉语习得偏误分析、汉语教材与教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与语言教学、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汉语国际推广专题、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等课程。在本模块中,学习者将系统学习偏误分析理论,通过对不同国籍留学生偏误实例的研究,增强预测偏误、识别偏误、纠正偏误的能力;并在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研究困扰孔子学院的汉语教材瓶颈问题,探讨汉语教材编写的国际视野、教材资源的共享与整合;还将研究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完美融合到教学中去。

(四)操练课程模块

在这一模块中,主要开设课堂观察与实践、汉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教学调查与分析、教学测试与评估、中华文化才艺展示等课程。主要以课堂教学活动为依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反复观摩不同课型的教学示范录像,了解课堂教学的规律和程序,对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进行反复模拟、操练,并对教学活动加以调查分析,协助任课教师进行考试命题,更重要的是对中华传统才艺,比如剪纸、制中国结、太极拳、篆刻、书法、民乐等进行训练,为今后开展课外活动做好准备。

(五)实践环节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读期间,约有一年的实践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汉办”的考试,被派遣到国外的中小学或孔子学院任志愿者,但大多数在国内实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实践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观摩见习期。走进留学生课堂,观摩优秀对外汉语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听课前由导师布置听课要求,包括先了解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等;听课时认真做好详细记录;听课后整理笔记,并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写出“听课笔记”,评析课堂教学的优缺点。

第二阶段:模拟试讲期。通过前一阶段对不同课型的观摩之后,学生对教学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感悟。由导师选定试讲内容,指导教案的撰写,学生分组试讲,先由学生自评,然后导师评议,个别环节导师做示范。

第三阶段:顶岗实习期。一部分学生通过“汉办”择优考试或是校际交流,去海外顶岗实习;另一部分学生留在学校或联系其他高校及教学机构,在国内顶岗实习。虽然实习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压力,但却是对他们所学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考验。顶岗实习期间要和导师保持联系,每月至少做三次书面汇报,借以把握学生的实习状况。

学生在实践环节始终不离导师的视线,导师要充分发挥有效监管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R].2007,(10).

[2]许嘉璐,石锓.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热点问题的访谈[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3]杨金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语的要求篇(6)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正是在对时代主题的深刻把握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与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而汉语国际教育在教育领域对“一带一路”建设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当前的汉语国际教育该如何改革、发展以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已成为国内高校所面对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刑欣针对新疆地区留学生汉语教学的不足提出了构建汉语国际化人才的分层次培养模式,着力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普及型汉语人才的培养;刘静提出云南的教育国际化应以缅甸为重点推动交流合作从而提升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邓春就海南省高校的国际教育合作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要同时注重“走出去”和“招进来”两类型人才的培养;吴英辉就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和事业双重性进行了阐述,指出了长期发展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五十多个,汉语国际教育领域有教师、教学法、教材等多领域的问题,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亟需确定高校汉语国际教育面向的重点地区和重点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汉语国际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发展的具体途径。

一、汉语国际教育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在周边的顶层设计,体现了中国利益与世界利益的辩证统一,“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一带一路”建设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汉语国际教育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具体如下:

汉语国际教育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需要经贸合作的国际化人才,语言工具是必须的。汉语国际教育要具有实用性,能适应和满足各国社会与市场对不同层次汉语人才的需求。主要可分为三个层级:

通用汉语人才。培养目标是能理解与日常生活和工作相关的以及在一般交际场合中遇到的基本的语言材料;能就熟悉的话题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能用汉语满足基本交流的需要。

复合型汉语人才。培养目标是既有汉语知识又有专业知识的复合人才,在掌握通用汉语之外,掌握相关专业的汉语词汇及表达。也就是“语言+专业(工程技术、商贸、法律、文化艺术、政治等)”的复合型人才。

高级汉语人才。培养目标是精通汉语,对中国国情和文化有深刻的掌握和理解,能够进行各专业领域研究的汉学家和中国通。

汉语国际教育推进民心相通的策略。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文件中提出“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人文交流,不断推进沿线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把民心相通列为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的重点目标。“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功更多地依赖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没有对相互国情和文化的理解,基础设施建设、跨国贸易、资金流通和相关政策沟通等方面都会面临困难。汉语国际教育正可以在民心相通的领域内大有作为。

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现状如下:

汉语国际教育是随着中国国力迅速提升,为满足汉语国际传播应运而生的一个新兴学科,于2008年设立。学科前身为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对外汉语教学”。我国国内高校针对留学生汉语教学始于1950年,新中国接受第一批来自波兰、捷克、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5个国家的33名留学生,从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招收东南亚留学生,最多的一年越南留学生人数超过3000人。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来华留学生全部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放自费生政策,1990年,自费来华留学生人数首次超过政府奖学金生人数。

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正式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2012年设立“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前身为2003年设立的“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归属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专业硕士学位则归属于教育学学科。

根据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显示,共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11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60.4%来自亚洲,16.79%来自欧洲,12.52%来自非洲,美洲34934人,大洋洲6009人,亚洲和非洲的生源较上一年分别增长了6.5%和19.47%。

其中印度、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同比增长均超10%。

海外另一支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力量是孔子学院,目前中国已在138个国家建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和10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孔子学院也在沿线50余个国家建立。

二、“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带一路”建设“民心相通”领域的关键支撑手段,是获得国家竞争“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日益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近年来政府对留学生奖学金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强。2015年财政部、教育部研究决定提高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标准,将最低资助标准提高到为本科生59200元、硕士生70200元、博士生87800元,最高资助标准提高到本科生66200元、硕士生79200元、博士生99800元。2015年来自182个国家的人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比例占来华生总数的10.21%,达40600人。其中学历生比例为89.38%比2014年增加1.38%,奖学金生中研究生比例为68.01%,比2014年增加5.01%。

2010年颁布的《国家小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按GDP的4%编制预算,此外各级地方政府也相应提高了教育经费预算,这意味着我国教育事业将迎来新的大发展。中国教育投入的逐年增加,将会推动留学生教育在教师教学和教育硬件设施建设上的不断完善。

2015年中国接受的留学生人数仅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7.6%,而同期美国的海外留学生人数则占25%,这与我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及最大的对外贸易国的地位是不对称的。教育服务贸易逆差显著,同时也表明发展潜力巨大。有研究表明,我国与留学生来源国之间的贸易每增加1%,来华留学生人数会增加0.85%。在经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中国政府奖学金政策双重推动下,来华留学生的人数将会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会进一步凸显。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汉语国际教育重点发展地区的划定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五十余个,而能投入的发展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分步骤、有选择地确定汉语国际教育重点发展区域,同时也就有侧重地满足了“一带一路”建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一)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优先拓展的区域的依据

地理位置临近,为中国周边外交及“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方向。我国贸易总额的比重大,经济体量大,人口基数大,再加上我国贸易总额年均增速高,对汉语人才需求格外迫切。在周边外交方面,根据地缘政治和外交的优先层次区分,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分为核心区、扩展区和辐射区。核心区包括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扩展区包括上海合作组织和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其他成员国及观察员国,包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蒙古、白俄罗斯、亚美尼亚、乌克兰、摩尔多瓦等9个国家;辐射区包括西亚、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并且可连通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

海上丝绸之路可分为三段,东南亚航线包括中国与整个东盟(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缅甸、东帝汶);南亚及波斯湾航线包括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巴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等12个节点国家;红海湾及印度洋西岸航线包括也门、埃及、苏丹、厄立特里亚、吉布提、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等9个节点国家。

在经贸方面,据2014年数据,东南亚11国,人口6.24亿,国内生产总值(GDP)2.48万亿美元。中国贸易总额占“一带一路”国家与中国贸易总额的43.9%,主要是由于东南亚国家作为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国家关系总体良好,有助于促进双边贸易;此外,中国一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更是极大地增强了东南亚11国与中国的贸易联系。西亚中东19国与中国贸易总额占“一带一路”国家与中国贸易总额的28.2%,位居次席。2001―2015年,与中国贸易总额增速最快的是中亚5国,年均增速高达29.8%,高于同期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年均增速22%。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格鲁吉亚、波黑等国贸易增速相对最快,年均增速在40%以上。

东南亚11国与中国贸易总额占“一带一路”国家与中国贸易总额的第一位,与中国贸易总额增速最快的是中亚5国,又是我国的周边国家。因此,东南亚11国和中亚5国应为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优先拓展的地区。

(二)汉语国际教育配合“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措施

重点加强区域大语种教材、字典的编写和师资的储备。在2016年3月举行的两会期间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向记者说到最难的是缺85个语种与汉语对照字典。她介绍,目前中国已在138个国家建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和10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共涉及90多个语种,而其中有85个语种缺乏汉语和当地语言对照的字典。由此可见专门语种的教材和字典已成为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难点,但针对“一带一路”区域每一门语言编写教材、字典等学习材料,需投入的人力和时间成本都是巨大的。因此,区域性的大语种的价值应引起重视。

从表2可以看到俄语被两个国家列为官方语言,但实际上在中亚五国俄语被法律规定为族际交流语言,下达的公文都是俄文、当地文并用书写。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当地人不懂本民族语(以哈萨克斯坦为例:36%的哈萨克族人只懂俄语,同时88%的哈萨克族人熟练掌握俄语,完全不懂俄语者只有2.8%)。在实际交往中(包括公务和日常生活)人民大量使用俄语。90%以上的电视台和广播之声为俄语,80%以上的报纸为俄文。因此在中亚五国的区域,重点开发俄语的教材及相关汉语学习资料完全能满足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需要。

从表3可以看到马来语被3个国家列为官方语言,但实际上马来语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柬埔寨、文莱、新加坡、泰国南部都被用来作为族际交流语。印度尼西亚语是在马来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其相近,常被看成是同一种语言。而印尼目前人口已经超过2.48亿(2013年),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中国、印度和美国。同时,印尼也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经济体。因此在东南亚的区域,应重点开发马来语的教材及相关汉语学习资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汉语国际教育在特定国家的发展需要在教学环境、学习者的母语与本土文化、学习者的目的与动机三个方面进行国别化的研究,因此应加强国别化汉语教学特点的研究。

具体措施如下:

研究国别化的文化特点与教育体系特征。了解文化取向,教学内容与当地文化互动才能保证汉语教学的效果。研究各国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对汉语教学的影响,如教育体制、语言政策、相关标准、教育资源配置等对汉语教学的影响。加强对比语言学的研究,如马来语汉语对比。比较语言之间语音、词汇、语法、篇章、语用等方面的不同。进行国别化中介语语料库的建设,根据中介语理论研究汉语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独特的正迁移和负迁移。

编制双语教材和教学辅助材料,便于教学使用。加强专业汉语教材的研究和编写,把汉语教学和学习者的专业学习及专业能力的提升结合起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能源、交通、商贸、物流等专业的语言与专业结合的复合人才急缺,留学生的学习目标已从单纯的语言学习过渡到专业学习,对专业汉语教学的需求不断加大。体现中国特色的“汉语+专业”型课程大热,经贸汉语、汉外翻译、文学+经济学等专业方向深受欢迎。因此亟需开发商务汉语等专业汉语教材。“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的发展政策更加剧了这一需求,如哈萨克斯坦宣布以旅游业为主的7个优先发展的行业,并商定在2017年将在哈萨克斯坦举办中国旅游年,因此近期有大批的哈萨克斯坦的导游到中国来学习汉语,旅游汉语教材的编写就变得紧迫。

借助国家不断加大的奖学金力度,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层次的本土教师。“一带一路”建设亟需大批语言文化人才协助开展各领域的沟通交流工作。对于中国而言,我们需要大批通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文化的人才,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说,他们需要大批通晓汉语和中华文化的本土人才。汉语国际教育配合国家战略的主要途径是支持世界各国培养通晓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的本土人才,积极开展中华文化教学交流活动,协助营造良好的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环境。通过汉语和中华文化国际教育,培养大批知华、友华的国际友好人士,为提升中国的国际软实力做出贡献。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和专业硕士生中积极推进第二外语的学习,如俄语、马来语、葡萄语、西班牙语。面对马来语等小语种师资缺乏的问题,可考虑采用留学生做教学助理的方式来解决。加强对汉语传播项目的研究,如对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国家公派汉教师、汉语教师志愿者、汉语水平考试、汉语比赛等项目的研究。孔子学院作为汉语国际教育在海外的重要途径对教师的需求不光是要有语言教学能力,还要有文化活动的组织能力、策划能力。这些都需要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加强。

加强汉语教学对企业的服务,积极与企业配合,进行外籍员工的培训。一方面服务企业,另一方面获得企业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关键需求,为专业教材的编写提供内容,便于更好地服务于经贸领域的发展。加强网络教学手段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受时间、经济条件的制约,汉语国际教育面临很多非常规的学生群体,他们并无固定的时间来进行系统的学习,但又迫切地想学习汉语来满足就业等需要。网络教学就成为满足这些非常规的学生的重要手段。网络教学应以自学为主课堂操练为辅,汉语教材也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让学生通过视听材料来学习汉语,教学的内容也应以学生工作上最需要用的语句为主。通过网络教学使汉语国际教育覆盖尽可能多的人群。加强与国外高校的校际合作、地区合作,各国家、各地区的高校应该联合起来,打破壁垒,集中利用多方的优质学术资源、人力资源进行汉语国别化教材编写等工作,取长补短共同推进汉语国际教育事业。

结语

“经济发展,文化先行”,汉语国际教育对“一带一路”建设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通过重点区域、重点语种的确定,再加上国别化、专业化教材的编写,配合具体推进措施的研究,汉语国际教育将会进入飞速发展的新阶段,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参考文献:

[1]邢欣,李琰,郭安.“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汉语国际化人才培养探讨[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16,(1).

[2]张瑶,李雪.“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对中亚地区对外汉语教育传播现状研究及对策――以哈萨克斯坦为例[J].中华少年,2016,(9).

[3]何琳煜,冯源.“一带一路”上的语言[A].2015海南省翻译协会研讨会论文集[C].海口:海南省翻译协会,2015.

[4]曾君.“一带一路”为国际教育合作开辟新天地[N].光明日报,2015-8-9.

[5]何亮.“一带一路”需要国际汉语人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2-2.

[6]王建勤.“一带一路”与汉语传播:历史思考、现实机遇与战略规划[J].语言战略研究,2016,(2).

[7]刘静.“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推进滇缅教育合作的现状、挑战与前景[J].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5,(4).

[8]邓春,张先琪,李灿.“一带一路”战略下高等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及路径探析――以海南高校为例[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

[9]刘君.“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与汉语国际教育[J].语文学刊,2015,(22).

[10]张凤改.新疆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土赴中亚汉语教学情况调查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5.

[11]张日培.服务于“一带一路”的语言规划构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4).

[12]吴应辉.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1).

[13]管一凡.中国对东盟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14]玛丽卡―NurashevaMalika.中哈双边关系对哈萨克斯坦汉语人才的影响[D].杭州:浙江大学,2015.

[15]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理论月刊,2014,(11).

[16]蒋希蘅,程国强.“一带一路”建设的若干建议[J].西部大开发,2014,(10).

[17]杨晨曦.“一带一路”区域能源合作中的大国因素及应对策略[J].新视野,2014,(4).

[18]刘海泉.“一带一路”战略的安全挑战与中国的选择[J].太平洋学报,2015,(2).

[19]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5).

[20]刘慧,叶尔肯・吾扎提,王成龙.“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5,(5).

[21]金玲.“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J].国际问题研究, 2015,(1).

[22]杜德斌,马亚华.“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J]. 地理研究,2015,(6).

[23]李向阳.构建“一带一路”需要优先处理的关系[J].国际经济评论,2015,(1).

[24]任佳,王清华,杨思灵.构建新南方丝绸之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J].云南社会科学,2014,(3).

[25]申现杰,肖金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2014,(11).

[26]蒋希蘅,程国强.国内外专家关于“一路一带”建设的看法和建议综述[J].中国外资, 2014,(19).

[27]张茉楠.全面提升“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水平[J].宏观经济管理,2015,(2).

[28]卢锋,李昕,李双双,等.为什么是中国?――“一带一路”的经济逻辑[J].国际经济评论,2015,(3).

[29]张军.我国西南地区在“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中的优势及定位[J].经济纵横,2014,(11).

[30]王达.亚投行的中国考量与世界意义[J].东北亚论坛,2015,(3).

[31]储殷,高远.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定位的三个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 2015,(2).

[32]马静.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逆差及治理对策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语的要求篇(7)

1 云南高校东盟留学生教育概况

1.1 云南高校东盟留学生教学概况

云南各高校招收东盟留学生进行人才培养,始于上世纪90年代。起先在各高校外事办公室名下零星招收东南亚留学生,外办的教学科聘请中文系和外语系教师教授留学生,教学形式有一对一教学和小班制教学。还未形成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教学内容由留学生需求而灵活制定,教学方法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这一时期的来华留学生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层次上来看,都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发展水平,自费留学生的来源国主要是越南、泰国、老挝等多个高等教育欠发达国家。2000年以后逐步有高校成立留学生院或国际汉语文化交流学院,第一个专门从事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的机构是在2001年,中国政府宣布对中国-东盟合作增资500万元,重点是扩大双方在人力资源开发领域的合作。在此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成立了东南亚国际学院,任用专业国际汉语教师开展留学生教学,采用国际惯用的语言教学小班制开设完备的汉语课程,107名留学生在校学习,从此开启了云南高校正规的国际汉语教学工作。该机构开始形成专业的招手国外留学生的教学队伍,建设了对外汉语学科及相应的教学内容和第二语言教学模式。随着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滇的东南亚留学生教育事业也迎来了空前的大发展。2002年,在金边第一次GMS领导人会议后,中国政府出资建立“中国-东盟合作基金”,之后建立了以昆明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基地,云南各高校相继为次区域国家政府、企业举办管理和应用技术培训班,开展对外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形成近一支50人的专业对外汉语教师队伍。2004年11月万象“10+3”和“10+1”领导人会议后,当年在滇各高校东南亚留学生增至近1000名。2005年,云南省为推进GMS贸易便利化进程,部分高校担任了为GMS国家开设海关官员研修班、检验检疫部门官员研修班等教学任务。云南大学成立了留学生院,至此云南有了两所正规的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学院。2006年南宁中国―东盟确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后,云南各高校东南亚留学生迅速增至近2000名,云铜集团设立了“云铜奖学金”,出资鼓励在滇留学的东南亚留学生。2007年,云南财经大学成立了东盟学院,开启了东南亚留学生汉语财经专业教学新领域。2008年3月万象第3次GMS领导人会议后,昆明理工大学成立了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不能满足留学生的需求,一些高校开展了留学生学习专业的学历教育。此时云南省已建立十一个面向东南亚、南亚人力资源培养基地,依次为:云南大学文化与管理国际人才培养基地、昆明理工大学工业国际人才培养基地、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人才培养基地、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科技国际人才培养基地、云南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国际人才培养基地、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国际人才培养基地、昆明中医大学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基地、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国际人才培养基地、昆明医学院医学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大理学院应用型国际人才培养基地、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实用技能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其中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四所高校,经国务院批准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授予权定点学校。受中国―东盟合作机制的积极影响,2009年在滇16所高校的东南亚留学生人数近4000人,2010年发展到近5000人。在留学生事业快速发展中,对品学兼优的人才设立了行之有效的奖励机制,对留学生设立了中国政府奖学金、云南省政府奖学金、云铜奖学金等三项奖学金制,吸引东南亚、南亚国家在校精英学生来华学习。

1.2 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留学生教育形式基本有三类: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其中学历教育有本科、硕士和博士,学科分布由语言类、中医类、农学类等少数学科扩展到文、史、哲、政、经、法、理、工、农、医等各个门类。东南亚留学生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主要有:语言技能型、专业知识型、职业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四种教学模式。

1.2.1 语言技能型。语言技能型教学模式是目前起步较早,而且取得丰硕成果的教学模式。在语言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对外汉语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近十几年,经历了从外汉语教学到国际汉语教学的发展。根据教学对象的多样化,教学类别和教学方法也从单一发展到多样化的趋势。传统的语言技能教学注重听说读写译,当下国际汉语教学,在传统的语言教学基础上,还拓展了国别教学、专题教学、特殊类型教学等,根据学习者需求而形成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语言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也从直接法、翻译法发展为沉浸法、交际法、功能法、听说法、任务法等等。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教学的工具和教学手段也不断进步,已经从早期的粉笔黑板到挂图时代教学而进入多媒体教学时代。与教材同步的许多教学软件诸如“长城汉语”等软件运用到教学中,语言教学增强了趣味性,在模拟的情景中教学能增强言语知识转换为语言技能的效果。科学利用现代信息手段的网络教学方兴未艾,针对语言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各类教材、教辅及衍生产品种类繁多,学习者的选择余地比以前多得多,学习的趣味性也比以前增强。

1.2.2 专业知识型。目前在云南高校的东南亚留学生选择专业学习的以财经类、理工类、艺术类、医学类等学科为主。从学历教育的学生人数看,近几年财经类的学生在逐步增加。以云南财经大学越南学生为例,学生选择的专业有经济管理、国际工商管理、国际贸易、金融与财政、会计学、传媒学、广告学等专业。这些学生学成归国后,由于掌握了汉语这门外语和专业知识,很容易进入港资、台资甚至中国大陆企业在越投资的公司工作,优秀人才很快进入管理阶层。这一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带来的后期效应是,有更多的越南学生涌入云南高校学习学历专业。在专业知识型培养模式最成功的要数大理学院。自2004年起,大理学院以汉语教学为基础,在汉语言、医学、旅游管理、计算机、经济学、公共关系等9个本科专业培养了留学生学生400多人,目前已有100多人顺利修完本科课程,获得学位,回国工作。自2005年起,大理学院率先在汉语言专业试行学分制培养模式。经过两届汉语言专业本科学生的学分制培养实践,大理学院拟在旅游管理、经济学、公共关系、临床医学等留学生众多的专业试行留学生以汉语教学为基础的学分制管理,培养专业知识型国际化汉语人才。东南亚各国与云南贸易往来增多,渴望到中国学习,成为语言人才或专业技术人才的留学生群将参与到今后中国―东盟贸易圈,进行经济贸易以及社会文化、教育学术交流。

1.2.3 职业技能型。老挝、缅甸、柬埔寨等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对于高职高专的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更大。以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学院依据西双版纳与老挝邻近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老挝经济特点,招收老挝留学生主要培养其为技能型人才,热带农作物种植、橡胶种植等专业留学生,回国后具有实际用途。诸如此类的学校还有文山农业学校等。

1.2.4 复合型。在东南亚留学生中,有部份学生是在原来国家已经就读了本科阶段课程,有本科毕业主、有本科在校生,选择到云南高校留学后,经过语言学习的关口再重新选择专业。有的从理科跨到文科类,有的从艺术跨到财经类,这些学生一专多能,留学期间具有学科知识重组的现象。这一类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能力较强,毕业后就业情况较好。例如,参与云南电视台举办的“智赢天下”节目后又主持了2009年湄公河之夜的越南留学生团芳草,就是在越南就读艺术类后专业后又到云南财经大学攻读了国际工商管理专业;现任美的集团驻越南北部总的阮文孝,也是攻读过双学位的留学生。

1.3 孔子学院和海外汉语中心培养模式

云南高校在东南亚建立孔子学院的有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大理学院等几所大学,而在东南亚建立汉语中心的学校则较多,主要任务是为当地培训汉语教师,根据海外汉语需求市场开设汉语课程,加强当地汉语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提供多层次的汉语人才培训。云南财经大学在越南三所高校建立了商务汉语中心,分别是在越南河内第一工业经济大学、胡志明理工大学和老街职业经济管理学院,还在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也建立了商务汉语中心;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在老挝万象国立大学、苏发努冯大学建立了汉语中心。

2 云南高校东盟留学生教育成就及问题

各高校近20年的留学生教育,无论是汉语教学、专业教学,还是教学内容、方法和课程模式领域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东南亚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但是在留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留学生生源不均衡问题。国际汉语教育在东南亚各国分配不均衡,高等教育较发达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生源较少,而高等教育相对薄弱的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生源较多;缺乏充足的优质留学生生源,学生质量有待提高。其次,区域教材开发不足。与东南亚范围内汉语热旺盛需求相比,多语种教材需求量仍然很大,教材荒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需要各位汉语教师继续努力。再次,国际水平层面的学术交流尚欠缺。留学生教育如果只看重眼前经济利益,对来滇留学生不进行甄选,在人才培养教育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没有明确的教学对象配套管理和评估制度,这个事业是难以走远的。基于以上情况,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改进意见:

2.1 根据市场需求建立个性化教学模式。个性化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留学生需求开设个性化教学模式。例如汉语教师可以建立语言技能传授模式,针对不同国别、语种设计教学内容,根据汉语水平设计课程容量、难易程度,由此调整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结构;诸如商务汉语教学可以根据其学科特点,以训练交际能力为主而设立“立体式”教学模式,教师与学员空间布置要打破传统模式,学生座位与教室构成四边形,有利于教师与学员沟通交流,减少心理压力。由于教师与学员在平等地位上教学,能突出成人培训重视学员主导地位的特点,也使国外高级干部消除心理顾虑,增进学习效果。

2.2 建立留学生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指标体系。总体培养目标:培养社会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点面向基层的创新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专业教育目标:口径较宽、基础扎实、人格健全、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全面发展的创新性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大众素质教育目标: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2.3 加强培训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仍需加强。在留学生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中,语言技能型的教师已经专业化,汉语教师队伍年轻、后劲较足,但是专业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需要加强。为在国际高校中提高自己的地位,需塑造良好形象,加强机构建设,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这就应该从高校的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入手。软件方面,注重提高地域国际汉语教师特点,加强汉语教师小语种语言能力培养,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和互动,派出教师到各国学习、访问,学习掌握小语种教学特点,或者派出教师到东南亚国家参与教学,加快实现省内与东南亚国家课程建设接轨;硬件方面,应增加对高校的投资,加强高校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共享一流教学资源的局面。

2.4 建立国别教材资源库。与东南亚范围内汉语热旺盛需求相比,多语种教材需求量仍然很大,东南亚国别汉语教材荒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需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足够的重视,还需要各位汉语教师继续努力。

3 云南高校东盟留学生教育前景展望

3.1 通过人才培养,打造云南高等教育的品牌效应。云南周边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相比较而言,云南高校的高等教育资源具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将学校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留学生教育两方面优势紧密结合,打造、整合成一个优秀的“人才培养基地”平台。要建设完善的国际汉语课程体系,建设强大的汉语国际人才培养基地,产生积极的社会文化功能,结合各个国家和地区学生学习汉语的特点,深入探寻行之有效的汉语教学法和教学模式。要进一步开设商务汉语、旅游汉语、医学汉语等不同类别课程,课程设置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教学对象,根据留学生母语背景、汉语水平、年龄特征来组织教学,同时重视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创建高水品的留学生高等教育,最终树立良好品牌并形成品牌效应。

3.2 通过人才培养,树立良好的国际教育形象。致力国际汉语教材编写和教辅资源开发,积极做好市场推广。设立国际汉语教材库,建设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积极做好市场推广。需加大多语种教材开发力度,提升教材对东南亚各国学生汉语学习覆盖率。东南亚各国多语种教材开发是一个未开垦的新领域,根据该地区汉语教学发展需要,编写符合地域宗教文化特色的汉语教材,积极开发国际汉语教辅系列衍生产品。例如从汉语教学本位出发,研制汉语教学软件,辅助汉语教学的发展轨迹和主要模式,建立文化多媒体数据库,构建开放式动态教材库,确立数字化的发展方向。在东南亚各国举办国际汉语教学资源展览,为国际汉语教育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3.3 着眼未来发展,打造一个重要的面向东南亚国家的“人才培养孵化器”。未来云南高等教育输出,不是原有格局的延续,而是要有新的提升,要在更高水平上分享教育国际化的利益,在更高层次上提升云南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应围绕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及“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面向东南亚留学生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明确的战略和任务,清晰合理地布局全省高等教育输出,进行东南亚来滇学习汉语人数预测,提供有效的教学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士录主编《云南蓝皮书:东南亚报告2007-2008》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

3.王士录著《东盟科技发展与对外科技合作》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