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劳动教育的启示

劳动教育的启示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4 15:13:12

劳动教育的启示

劳动教育的启示篇(1)

关键词:日本;韩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质量保障;启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劳动力市场对于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需求不断增长。近年来,我国农民工培训规模大、发展快,但培训的质量保障却不容乐观。基于国际比较的视野,分析和借鉴日本和韩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质量保障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对于我国农民工培训的质量保障改进与提升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日韩两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质量保障

(一)完备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法律体系保障

日韩两国都坚持立法为先、依法治农,现都已形成了相当完备的法律体系,从国家法律的高度支持和保障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顺利进行。二战后日本政府相当重视教育法制建设。在专门针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方面,1947年颁布的《学校教育立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农业继承者教育的重要地位,阐明了农业学校的宗旨,致力于把拥有高中学历的农民子女培养成为现代农业骨干人才;1948年颁布的《农业改良助成法》提出要加大对农民科技知识的培训力度;1961年颁布的《农业基本法》进一步表示要使农业从业者得到一定的教育和培训,保障从农者及其家庭能够充分就业;[1]1999年,《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在就农者的教育培训和经营管理方面也做出了相关规定,并要求国家鼓励并扶持农村技术教育。[2]在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经费方面,1950年的《农业改良资金援助法》规定了政府经费支持的项目包括改良农业经营、改善农民生活和培养农村青少年等;1984年修改过后的《关于农业振兴地域法律》表明要划拨专门资金用以支持农民的继续教育培训。[3]同样,韩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也受到法律保护。1962年制定的《农村振兴法》强调启蒙指导、技术普及、领导者的培养与训练等,旨在振兴与开发农村;[4]1990年的《农渔村发展特别措施法》不仅规定了培养农渔民后继者,而且还确立了专业农户的具体培养制度;[5]1993年修改的《兵役法》规定将农业后继者改为产业技能要员,并且免除兵役;2000年施行的《农业、农村基本法》对培养专业农业人作出了具体规定。[6]在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经费上,1971年出台的《农业产学合作审议会规定》确定了国家须向农业经营者培育、农业教育培训实习等项目提供必要经费;[7]1980年颁布的《农渔民后继者培养基金法》为农村基层干部和有意愿且有能力务农的农村青少年设立专项培养资金;[8]1998年修订后的《农业农村基本法》,不仅明确了对农业人培育的援助,而且还涉及到援助资金效率等相关问题。[9]

(二)系统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日韩两国都已形成了系统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该体系为农村劳动力打通了更多的职业教育培训渠道,在增加职业教育培训机会、拓宽职业教育培训内容、满足不同农业相关群体职业教育培训需求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日本形成了中央政府—都道府县—市町村、政府部门—教育系统—社会力量从上到下、多方参与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体系。[10]日本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主要由文部科学省、农林水产省等部门负责,包括农业职业高中教育、农业继续教育、农业技术普及组织教育和国内外研修制度。[11]农业职业高中教育由文部科学省系统的农业高中实施,其职业教育培训对象是高中在校生,目标是致力于把高中在校生培养成自营农业人员和农业关联产业技术人员;[12]农业继续教育的实施主体主要有农林水产省和道府县的农业大学校以及民间农业继续教育机构,以农林水产省的农业大学校为例,其职业教育培训对象是有1年以上从农经验、打算长期从农的具有高中学历的农村青年,目标是培养振兴社区农业的中坚人才;[13]农业技术普及组织教育的实施主体包括农业协同组合、农业青年俱乐部和农业改良普及中心,以农业协同组合为例,该组织设营农指导员,以农业协同组合成员及其家属为对象(日本几乎所有的农户都参加了农业协同组合),对其进行生产、经营、生活方面的指导,目标是提高农业者的素质;[14]国内外研修制度主要由全国农村青少年教育振兴会实施,职业教育培训对象是30岁以下的在农或即将务农的青年,目标是获得实践经验、掌握先进技术。[15]韩国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由四部分组成,主要包括农村振兴厅、农业协作合同组织、农业大学和其他民间组织。[16]农村振兴厅下设道农村振兴院、市郡农村指导所和邑农村指导所,以后继农民、专业农民、农村青少年、农村妇女等为对象,实施农渔民后继者教育、专业农民教育和专门农业大学教育,农渔民后继者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农业后备劳动者,专业农民教育以培养核心农户为目标,专门农业大学教育以培养具有专业实践能力的青年农业专门人才为主;[17]农业协作合同组织主要由农业经营教育支援团、教育院、研修院和新农民技术大学等机构组成,培训对象包括农业协作合同组织会员(韩国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都是农业协作合同组织会员)、专业农民等,目标是培养具有农业实践操作技能的农民;[18]农业大学分布于全国各地,以中青年农民、农业后继者、专业农民、骨干农民为培训对象,主要是开展知识、信息密集型培训;其他民间组织包括农村青少年教育协会、农民教育学院、农村文化研究会和其他民间团体,面向农村青少年、农业技术人员和全体农民,旨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事业。[19]

(三)创新教学内容与方式,突出实践教学

日韩两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培训方式也不拘一格,突出了教学的实践性。日本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内容,除了综合知识和技能外,还涉及到农牧渔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储存和销售、农业经营和管理、国内外农业政策、健康和生活等多个方面。[20]在方式上,强调职业教育培训的实践教学,常用的教学形式有上门指导、实物展示、实地参观考察、互联网传播、讲座等多种方式。以农业改良普及中心为例,该组织要求专门技术员和改良普及员通过示范户的选定、实验样板田的设置、巡回技术指导等方式向农村劳动力提供帮助和指导;此外,还安排农业普及员通过座谈会、讲习会、视频播放、苗圃展示等方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培训。[21]韩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职业教育培训之前,很多都会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从而保障职业教育培训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其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实用技能和知识的培训与更新、社会政策教育、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实用科技等方面。[22]在方式上,韩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理论结合实践,主要有实习体验、现场参观和讨论等方式;二是培训时间灵活,既有每期3至5天的短期培训,也有1至2年的学历教育,既可完全脱产,也可半脱产或不脱产;三是充分发挥媒介的培训作用。[23]值得一提的是,韩国2005年推出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券制度开了农村劳动力自主选择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培训内容的先河,既满足了实际需要,又遵从了农村劳动力意愿,在韩国引起了强烈反响。[24](四)充足的资金投入日韩两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资金来源渠道多,数额也大,这为实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在资金来源方面,日本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经费来源主要有财政部拨款,文部科学省资助,地方财政、中央和学校法人筹资,国家低息贷款等多种渠道。在资金投入方面,日本除了对有“认定农业者”、“青年农业士”、“模范农户”等荣誉称号的务农者给予资助,还对民间农民继续教育组织的设施建设、农业改良普及中心的各项进修活动以及参加国内外留学务农人员提供经费和补助。[25]日本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投资不仅项目多,而且数量大。例如,以招收即将从农的高中毕业生为主的县立农业学校和部分农民进修所,其办学经费由国家和县当局共同提供,各自承担2/3和1/3。[26]韩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经费来源包括国家财政拨款、农林部门划拨、地方财政补助、国库融资、农协融资、官员非法财产充公等渠道。韩国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投入是非常可观的,政府财政拨款建立的农业专门学校,计划对农渔民后继者进行为期3年的正规教育,其办学年预算达50亿韩元;[27]韩国江原大学向农村劳动力开展的咨询、教育、培训等活动,所有费用都由道(省)政府承担,其中仅农村劳动力人均培训费用就高达300万韩元;2005年,为了革新农村劳动力培训方式,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质量,韩国农林部投入3.5亿韩元用以示范推广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券制度,从而保障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为了改变农业后继人缺乏、农村荒芜和萧条加剧的局面,计划到2013年为止,韩国政府将投入2.4万亿韩元用以每年培训5000名从农青年,保证20万专业农户的较高素质。[28](五)完善的质量评估监测和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日本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质量评估和监测不单单是针对受训者,还针对实施职业教育培训的主体机构。就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而言,日本已形成了设置认可、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共同作用的质量评价体系。[29]设置认可是文部科学省对一所机构是否具备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基本条件的资格认可,从质量上保障该机构较高的办学起点。内部评价是办学机构对自身职业教育培训质量的自我监督,且须定期向内部工作人员和外部相关政府部门报告。外部评价由独立于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政府的第三方组织进行实施,它必须接受文部科学省一系列严格的资格认证才能参与评价,其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已使外部评价成为日本主要的职业教育培训质量评价形式。日本对完成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村劳动力都要进行技能鉴定和资格认证,以确保职业教育培训对农村劳动力的价值。日本的职业资格分为国家资格和民间资格,有资格考试、专家评审和学历认证三种鉴定方式。[30]在日本,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同等重要,并且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是相当不容易的,农村劳动力职业资格有“农业士”、“指导农业士”等,这些职业资格对提高从农人员的职业素质是非常有效的。韩国不仅对实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机构、教师、设施等条件有着严格的标准,而且为了确保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职业教育培训效果的最优化,还要求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必须依据自身的条件和性质选择职业教育培训对象、确定职业教育培训内容。在职业教育培训结束后,参训人员均要接受技术考核。韩国严格实行职业资格认证,以农业后继者为例,首先要获取农业后继者的申请资格,即作为产业技能要员有2年以上从业经验,且年龄不超过40岁;其次,需要在满分为750分的分数选拔中取得合格成绩才能真正成为农业后继者。[31]完善的质量评估监测和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不仅使日韩两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质量得以保证和提升,还促进了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形成了农业、农村、农民和职业教育培训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对我国农民工培训的质量保障启示

(一)推进农民工培训法制建设

日韩两国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地位、内容和资金投入给予了法律高度的保护,对参与单位和个人的责任与义务、经费来源、运作及相关奖励措施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我国《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虽然有涉及到职工培训,但是范围过宽、可操作性不强、执行力度也不到位。近年来,我国虽然颁发了诸如《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但是这些文件只是一种政策措施,并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要求,对农民工培训未起到刚性的规范和保护。鉴于此,我国农民工培训的法制建设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制定专门针对农民工培训的基本法律,涵盖农民工培训的各个方面,确保农民工培训的标准化和制度化;二是建立健全农民工培训法律体系,对现有相关法律的内容进行修订和完善,促进农民工培训真正服务于农民工群体、作用于生产经营一线。

(二)健全多层次的农民工培训体系

日韩两国系统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使得农村劳动力教育有路、培训有门。为了保障我国农民工培训质量,健全以职业学校为主导、各类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面向全体农民工的多层次培训体系是有必要而且有可能的。该体系可分为4个层次:一是初等职业学校和乡(镇)级培训机构,以提高农民工文化知识与职业道德、掌握初级技能和就业等通识性知识为目标;二是中等职业学校和县(区)级培训机构,主要是把农民工培训成掌握岗位技能、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中级技术工人;三是高等职业学校和市级培训机构,以培训既了解相关专业理论,又掌握专业技术的高级技术性人才为主;四是成人教育学校和省级培训机构,旨在引导和帮助农民工终身学习、更新知识和技能、实现职业转换等。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可以依据现实所需实行公办、民办或者公私合办。公办力量以政府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教育等部门为主,民办力量包括个体、企业、社会团体等。

(三)优化农民工培训内容和方式

日韩两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内容丰富、方式多样,既能满足生产经营发展需要,又能满足农村劳动力生活需要。农民工培训结果的实效性取决于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因此,需要对培训内容进行深入调研,以确保培训内容既符合岗位要求,又满足农民工的职业发展需求和现实生活需要。农民工培训不仅应该包括法律政策、生活指导、职业知识技能等引导性、就业性内容,而且还应包括人文素质、信息技术、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发展性内容。其培训方式要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和不同培训对象采取适应其需求的培训形式,诸如校企合作、送教进厂、进创业园区、进重点建设项目场地、进产业集聚区等。在时间安排上,采取长短期结合、脱产与半脱产结合或假期进修的方式进行培训。加强培训的实践训练,培训教师在“做”中教,农民工在“做”中学,提高农民工的实践操作能力。此外,还可引导、帮助农民工借助移动网络进行自我培训。

(四)完善政府主导的多渠道投入机制

日韩两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质量保障得力于充足的资金投入。我国农民工培训能否按要求按标准完成,还要看投入机制的完善程度。因此,我国各级政府每年应根据实际情况,将农民工培训作为民生工作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作出专项经费预算。中央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合理承担农民工培训经费,并以社会力量投入作为补充,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多渠道投入机制,为农民工培训质量的达标提优提供资金保障。

(五)强化质量监管,从严实施职业资格考试

借鉴日韩两国的经验与做法,加强对我国农民工培训的质量评估和监测、对农民工培训结果施行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是很有必要的。对农民工培训的质量监管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对培训机构的资质进行周期性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培训师资、基地、设施和管理等方面,评估主体包括学校、政府部门、企业单位和农民工个人;二是对培训过程的质量进行常态化监测,主要包括对培训内容、方式、经费使用等方面。培训结束后,对农民工进行严格的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的给予相应证书,不合格的择期重新接受培训。对农民工施行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不仅可以规范农民工的参训行为,避免因其自身因素造成的培训质量问题,而且还能对农民工职业技能进行分层分类管理,便于企业对农民工的选择任用。

作者:杜永红 金霞 刘洁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烟台市福山高新区泊子小学

参考文献:

[1][3][8][17][21][25]齐美怡.日本、韩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36,37,37,26-28,21,39.

[2][27]赴日本、韩国考察团.对日本、韩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考察报告[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0,(7).

[4]丁关良.韩国的农业立法[J].世界农业,2001,(9).

[5][韩]黄敏英.韩国农民后继者的培养与国家政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0,(9).

[6]王丽丽,赵邦宏.韩国职业农民培育的做法与成效[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4,(17).

[7]官爱兰,蔡燕琦.农业现代化中农民职业培训:美国、韩国经验及启示[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3,(5).

[9]金瑛.韩国农业立法的特征与作用[J].延边党校学报,2008,(1).

[10]何梅,杨全海.日本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5).

[11][15]李红,王静.日本农民职业教育:现状、特点及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12,(2).

[12]赵芳.日本农业教育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现代日本经济,2000,(6).

[13]李水山,赵方印.中外农民教育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73.

[14]徐瑜青,张云静.日本农协及其对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合作经济的启示[J].农村经济,2004,(4).

[16][18][19][23]高翠玲,王德海.韩国农民培训的经验及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0]向安强,贾兵强,林楠等.国外农民教育及其对“科教兴村”的启示[J].古今农业,2005,(3).

[22]赖作莲.韩国农民教育特征及启示[J].安徽农学通报,2012,(11).

[24]李水山.新时期韩国农村教育的新亮点[J].基础教育参考,2005,(5).

[26]钟爱群.国外农民教育种种[J].北京成人教育,1995,(3).

[28]李水山.新时期韩国农民教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J].职教论坛,2005,(16).

[29]孙颖,刘红,杨英英.日本职业教育质量外部评价的经验与启示———以高等专门学校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14,(5).

劳动教育的启示篇(2)

几年来,我们针对劳动课的课型、课堂教学结构、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等几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在 此谈一下我们粗浅的体会。

一、劳动课的课型

小学劳动课教学内容,是依据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要求编写的。由于年段的不同,教学目的和要求不同, 教学内容不同,课堂教学的类型也存在差异。

所谓课型,是指依据教学的基本任务而划分的课的类别。由于劳动课教学任务与要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就必然产生多样性的课型。又由于实践性是劳动课教学的第一特性,所以,不论采取什么样的课型进行劳动课 的课堂教学,都不能忽视实践环节。

我们认为劳动课的课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课堂讲练课。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谈话、讲解说明、演示等方法,讲授知识与技能。练是用引 导启发方式,指导学生从模仿、半独立到独立进行操作实践。这类课型的教学中,应精讲多练,实践时间所占 课堂教学时间的比例应大些。如《包水饺》、《扎红花》、《钉纽扣》等课。

2.家庭实践课。这种类型课的特点是劳动实践场地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演示示范,学生理解 并掌握了知识要点后,回到家中由家长指导实践。再由家长填写信息卡,将学练结果反馈给教师。如《自行车 的简单保养》、《渍菜》、《洗澡》等课。

3.社会实践课。教材中一些公益劳动、简单生产劳动项目课,如《给花坛拔草》、《水稻插秧》、《树 木管理》等属此种类型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讲授指导,初步掌握了某项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后,再通过为社会服务的实践,进一步学练劳动技能。

4.实地参观课。此类课型采用的方法,也是各科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教师根据教育教学要求,有计划地 组织学生到生产或技术现场(如各类工厂、农场、饲养场、矿山等)实地观察学习。学生不仅能在实际参观中 ,把课堂教学中初步学到的知识技能,通过实地观察学习获得进一步提高,而且还可以看到科学技术在生产实 践中的广泛应用及实际社会价值,激发其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二、劳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

劳动课教学中,不同教材内容不但分属不同课型,而且每一种类型课又都有一定的结构。课型不同,课的 结构也不同。既使同类型课,由于年段不同、教法不同,它的教学结构也会有变化。所以,为了提高劳动课教 学质量,必须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精心设计和研究,使之不断优化。

虽然,劳动课课堂教学中,因为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制约,课型和课的结构千差万别,但是和其它学科 一样,它的基本教学结构还是存在的。我们认为,根据劳动课学科教学特点,劳动课的基本教学结构,大体可 分为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①导入新课。

②讲授演示。

③实践指导。

④展示成果。

⑤总结引导。

从教与学两方面看,这五个环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一基本教学活动体系中,②讲授演示、③实践指导两部分,应是劳动课课堂教学中的主体环节。一节课 的主要教学时间应该用在这两大环节中。几年的教学实践研究表明,教师的讲授指导、演示时间,应不超过十 五分钟,而学生的实践操作时间要保证二十分钟左右。所以,把握好教学结构中的主体环节,才能摆好教与学 的关系。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精讲多练,充分体现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然,在劳动课课堂教学中,因为教材内容、学生年龄、教学场地的不同,教学结构也应进行调整设计, 使之适应教学实际。但是,无论如何设计变化,都应着重三个关键环节:①导课、②讲授演示、③总结引导。

各学科的导课形式有所不同,但导课却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环节。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上课伊始,教师设计精当的导言,会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可以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能力。如 教师在教学《做蝇拍》一课时的导言设计是:“夏天迈着轻快的步伐走来了,花儿红了,树儿绿了,同学们也 换上了彩蝶般的衣服,可是,在这令人陶醉的美丽季节里,苍蝇却给我们带来许多烦恼……”。使学生对做蝇 拍劳动跃跃欲试、情绪高涨。

导言的设计形式许多,如创设情境、范作引趣、音象激情、比较探索、巧设谜语、表演导入等。

但是,任何一种导课形式的设计运用,都应做到:①求精。即语言精当概括,言简意赅,切中要点。②求 疑。即有针对性、启发性、可接受性。要针对教学目的设计,能引起学生思考,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③求巧 。即要巧妙有趣、生动活泼。④求准。导语要严密、精当、准确,引导学生思维进入正确轨道。

讲授演示环节,是劳动课教学中的主体重点环节,是一节课的成败关键。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充分在 这一教学环节中体现。在结合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讲授本节课中劳动项目的知识,操作步骤方法、要领等 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通过听讲、观看板书,观察示范操作学好新知,为实践和创作打好基础。

教师的讲授,既有精辟的讲述,又包含教师的科学准确的演示示范。而这一教学环节的时间很紧,仅十余 分钟。这就要求教师应深入理解教材,充分备好课,才能做到讲授语言精炼、知识传授深入浅出,正确无误, 操作规程明确具体,演示示范动作规范、直观。根据劳动课教学特点,合理、精确、直观地使用音象、挂图、 实物范作等教具,都能事半功倍地补充教师的语言讲解。如教师在教学《学用扳书》一课时,巧妙地利用实物 投影演示,使学生直观明了扳手卡口与螺栓的关系,教学效果明显。

总结引导是劳动课教学的最后环节。上好一节课,教师不仅要重视导入的巧妙设计,还应做好收尾的精心 安排。教师要针对本节课所授知识、技能及学生的掌握情况,结合板书进行全面概括。在概括总结之中,教师 要恰当地做好两个点拨:一是本课学做的步骤方法,引发学生进行再创作实践。二是思想情感的教育性作用, 启迪学生的深层思考。如教师在教学《煎鸡蛋》一课时,当学生品尝亲手煎好的香喷喷的鸡蛋时,教师不失时 机地布置作业:“今晚回家,再亲手煎一盘鸡蛋,让劳累一天的爸爸妈妈品尝、评价你的劳动成果,好不好? ”既达到了引导学生乐于参与家务劳动的教学目的,又点拨启迪了学生尊敬长辈的思想情感。

总结引导的形式方法很多,但设计要精当简洁,画龙点睛,突出重点,要给学生“课已尽而意无穷”之感 ,从而继续保持学习兴趣,进而继续探讨和进行再创作。

三、劳动课教学要贯彻的原则

根据劳动课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我们认为,劳动课的课堂教学中,依据教材内容备好、上好一节课,就必 须在遵循劳动课的规律和特点的前提下,坚持贯彻“趣、精、活、实”四字教学原则。

趣: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教师在讲授与演示指导中要具有趣味性、启发性 。

精:讲授知识及操作方法的语言要精确,教师的操作演示要精确规范。

活:教师的教态、语言要亲切自然,教学气氛要轻松活泼。

实: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及进行思想教育的三项任务要落到实处。

一节好的劳动课在教学中,教师应以亲切朴实的教态、精美的范作、精练活泼的导言、引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求知欲。用精心制作的教具(实物、挂图、电教手段),灵活准确而又规范的演示,精辟的语言讲述和精 确的板书,使学生扎实牢固的通过直观获取知识要点。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有趣的教学组织形式,精当的点 拨指导,促进学生兴趣盎然地通过动脑动手实践,落实知识向技能的转化。最终教师以灵活的形式展示教学成 果,并予以恰当的评价,让学生在体验到劳动的愉悦中,盟生“乐学”情感,思想教育的目的就在潜移默化中 得到落实。

劳动教育的启示篇(3)

稳定农民劳务工的重要意义

辽河油田最早的农民工出现在1985年,那时的名称为农民轮换工,纳入在册职工管理,劳动报酬从工资总额中列支,执行的是与全民职工一样的岗位技能工资,八年轮换,特殊的情况轮换期也可能提前。目前这种身份的人员只存在于消防支队。现在各单位称呼为农民劳务工与农民轮换工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除不按在册职工管理,不在工资总额中支付劳动报酬外,其他都与原农民轮换工一致。因其是通过劳务关系派遣到油田务工,与油田用工单位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他们被称为农民劳务工。

当前,油田公司所雇农民劳务工1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修井作业单位。由于修井作业工作即苦又脏还累,许多油田子女以至于部队复员兵都不愿意从事,油田又没有过去技校培养作业工的后续资源,导致了农民劳务工占作业一线员工总数的60%以上,占直接修井操作人员的90%以上,承担了绝大部分修井作业工作量,成为作业系统人员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作业系统创效的主要力量。目前一旦失去这支队伍,修井作业服务单位的发展很难维持。但同时这支队伍中也存在着许多可见和隐现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因而教育和管理好这支队伍是修井作业单位必须认真探索和研究的重要任务。

农民劳务工队伍现状分析

一、农民劳务工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归属感不强。二是忠诚度不高。三是文化素质不硬。四是学习意识不够。

二、当前农民劳务工队伍的类型。根据调查分析,作业系统农民劳务工队伍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稳定型;二是波动型;三是活跃型。

构建作业系统农民劳务工队伍教育和管理体系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多年来,我们各级党组织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农民工教育和管理的“四大体系”,形成了农民工队伍“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即胜”的良好用工模式,使农民工工作安心,生活舒心,几年来未发生一起农民工上访事件,未发生一起农民工造成的安全责任事故。

构建思想疏导体系。从抓思想教育入手,不断提高农民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构建作业系统农民工教育和管理体系的基础。我们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作业系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始终把农民工的思想教育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构建培训考核体系。通过培训机制与考核机制相挂钩,激发农民工学习热情,提高农民工队伍整体素质是构建作业系统农民工教育和管理体系的根本。一是制定政策。二是科学组织。三是形成机制。

职工培训科负责统计出每位农民工的综合成绩,并根据成绩确定他们的技能等级,有效期半年,同时报人事科,人事科根据农民工技能等级确定工资标准。凡新入厂和无故不参加考试、考核的农民工,只能享受初级工待遇。综合考评成绩在60分以下的,建议所在单位与该农民工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对在厂每年一次的技能大赛中获得“技术能手称号”或在抗灾抢险中做出突出贡献、科技进步等领域成绩显著的农民工,可不参加综合考评,直接享受高级工待遇,时间为两年;获得厂年度“双文明先进个人”或“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的农民工,可不参加综合考评,享受高级工待遇,时间为一年。

构建安全防范体系。抓好农民工安全教育,提高农民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水平是构建作业系统农民工教育和管理体系的保障。当前,农民工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安全意识淡漠,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自我防范能力,给安全生产带来很大压力。因此,我们把农民工的安全教育管理作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职责来抓。

构建教育激励体系。政策上爱护、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激励农民工为企业多做贡献是构建作业系统农民工教育和管理体系的保证。

几点启示

启示一:在组织上要高度重视农民工的教育和管理,将农民工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安全、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等方面与正式职工实现一体化对接,不断提高他们的参与权和发言权,增强他们工作的使命感。

启示二:在思想上要加大农民工对企业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和理解,用“家”文化的深刻内涵不断影响、教育、规范他们的行为,尊重农民工,理解农民工,支持农民工,增强他们工作的责任感。

启示三:在待遇上要将农民工的招工制度、薪酬管理、辞退程序、保险政策等方面规定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公平公正,运行透明,操作规范,增强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劳动教育的启示篇(4)

1.《宣言》诞生的背景环境需要职业教育和包括职业教育的发展。19世纪30至4O年代,英国产业革命基本完成资主义机器大工业得到广泛应用。为适应机器大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迫切需要大批的熟练技术工人,而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手工作坊的学徒制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职业教育由此备受关注。适应当时工业化大生产的要求,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l9世纪上半叶,西方工业化国家已拥有了各类的技术学院、贸易学院和农业高等学校,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发展成熟起来。随着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和资产阶级教育实质的日益充分暴露,职业教育问题愈成为当时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职业教育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2.《宣言》的论证需要职业教育的成果与发展趋势的材料来做支撑。l9世纪中期,以英国蒸气机等机械的发明为开端的产业革命给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带来深刻影响。由于机械的使用,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原来的手工业者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英国、法国、德国、普鲁士、美国等国家纷纷在学校进行职业教育,以此发展经济。如英国的产业革命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据统计,从1770年到1840年,英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倍。《宣言》解剖了资本主义制度,论述了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阐明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创建者的伟大历史使命;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惟一道路……所有这些,自然要论及职业教育成果与发展趋势,不能回避职业教育与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宣言》中关于职业教育的思想

1.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及综合技术教育的思想

《宣言》指出,“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生产结合起来”,等等。指出,无产阶级的教育必须将德育、智育、体育、综合技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在《宣言》和其他著作中反复出现过,可见,它在马克思的教育思想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认为,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每个一定年龄的儿童都应成为“生产工作者”,“教育必须与物质生产结合起来”,他们都“必须劳动,不仅用脑劳动,而且用双手劳动”。他主张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应结合起来,受教育者要做到通晓现代工农业生产及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掌握现代生产工具的技能技巧。根据《宣言》提出的这个时代背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首先是指初等教育和工厂劳动相结合;其次是指职业技术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再次是成人教育。马克思指出,技术教育与培训“要以生产各个过程的一般原理为内容,并同时使儿童和少年学会各种行业基本工具的实际运用与操作。”。尽管当时的职业技术学校数目较少,还处在早期阶段,但恩格斯1880年在《致敏·卡·哥尔布诺娃》的信中却认为:毕竟它们在当时都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好形式。可见,《宣言》中出现了职业教育思想的端倪,为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关于机器和大工业的论述中较集中地阐述职业教育思想打下了理论基础。

2.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直接

来源于《宣言》,“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十分丰富。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宣言》指出,大机器生产时期产生了教育的需要,但这种教育却使人异化,它违背了教育的宗旨——人的全面发展,导致了人的发展的片面和扭曲。马克思认为,全面发展的人应是智力和体力充分自由发展的人,每个社会成员在道德、智力、体力各方面都能发展到他可能发展的最好水平,即让人的能力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人的本质的全面复归”。“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人终于成为自己与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他主张全面发展的教育应当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综合技术教育。可见这种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是提高人的各方面素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这一思想被《资本论》所发展:“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韵人的唯一方法”。

三、《宣言》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启迪意义

1.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及综合技术教育的思想对职业教育有以下启示:

第一,对我们今天理解社会主义职业教育的本质具有指导意义。职业教育是发展社会生产的重要阵地,它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传递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培养和造就具有知识技能劳动力的重要途径。这有利于改变人们对于我国的学校教育过分强调治“学”的正统观念,从而致力于培养造就运用新的科学技术装备社会生产、促进生产和社会发展的职业技术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也能使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富裕与和谐发展,消除对职业教育的误解。第二,对职业教育的途径有启发作用。在当时,由于儿童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参加社会生产劳动,但同时又应该接受初等教育,所以当时有了初等教育半工半读的实践。虽然这是初等教育在《宣言》语境中的一种儿童无奈的选择,但对于今天的职业教育途径,仍具有启示意义。职业学校面向市场培育人才特色明显,对毕业生有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创设校企合作“订单式”定向班(如诺基亚班、丰田班)、“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班、产教结合班等等,可有效保证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现校、企、生三赢。

2.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职业教育有以下启示:

第一,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事业、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指导作用。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把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职业院校应认真贯彻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2l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综述》中提出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作为教育的四个基本素质目标和评价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第二,对推行“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指导作用。合格的职业人才必须岗位技能合格,综合素质良好的统一体,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同时加强综合素质培训,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这充分体现了《宣言》中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职业教育思想。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职业教育要实行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结合本专业实际,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通过广泛开展社会调查,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课、实训课教学,大力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当然,与此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通过校园文化熏陶、丰富的课外活动等促进全面发展。按照“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式,确保所培养的人才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对发展个性与科学对待环境有指导作用。现代职业教育要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体发展,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民主的环境和条件。这与《宣言》中的职业教育思想是一致的。我们应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去企业顶岗实习,实现工学交替、学以致用;开设多样性的课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同时,要引导学生科学对待环境,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要丰富学生的人文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塑造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总之,《宣言》是第一个比较全面、系统、深入揭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其中阐述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及综合技术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这为我们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职业教育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激励着职业教育工作者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职业劳动者而努力奉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劳动教育的启示篇(5)

一、韩国的人文教育改革举措

韩国近年来根据儒家的教育思想,实行了许多“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措施。

1.加强世界化、信息化教育

韩国根据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哲理,去认识现存世界的同一性和多样性。他们认为,国家在跟随“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步伐的同时,既发展自身的特殊性,又要加强与不同国家的对话交流。1995年5月31日,韩国总统教育改革咨询委员会制订《建立新教育体制的教育改革方案》,其强调了加强世界化、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要求从初中开始就加强计算机、英语、汉字、世界文化史的教育。

2.推行“随人异教”

“5.31方案”贯穿了儒家“随人异教”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化,恢复教育陶冶人的个性和人格的本来精神。因此,韩国大力推行“开放教育”和“终生教育”的新教育体制,保障任何人随时随地可以按个人意愿进行学习。除此之外,还大力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从以教师与书本为主的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中摆脱出来,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学习”、“实践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学习方式,广泛开展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课外教育活动。[本文转载自

3.注重人文教育

在当今韩国教育改革中,儒家提倡的勤劳和仁爱,注重家庭和集体,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思想也得到充分体现。在韩国学者看来,儒家注重人文教育的思想可以弥补西方片面发展专业技术教育的缺陷,儒教以人的存在为其核心,强调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性。儒家“仁”和“公”的思想有利于创造安定祥和齐心协力的社会氛围,纠正现代化过程中过分物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念。据此,韩国的教育改革大力提倡恢复民族传统、吸收儒家文化、将加强人性修养、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作为首要任务。

4.实行有品味的人性教育

韩国教育改革委员会94年5月呈交总统一份报告中指出:“由于家庭、社会教育的缺乏和入学考试为主的教育,使人性和道德教育失去应有的地位。”为此,必须“实行有品味的人性教育”。首先,高考录取标准要参考学生过去的创造能力和道德品性的评价,而非单纯依赖于考分,因而从1993年起大学入学总成绩40%为高中按品行推荐的成绩;此外,要对学生实行系统的人性教育,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为礼貌、基本秩序、共同体意识等教育。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为民主公民教育,高中重点放在世界公民教育。前总统金泳三在其《开创21世纪的新韩国》一文中认为,新时期的韩国人应具备三方面的心理素质:“第一是细腻而精巧的精神;第二是充满多种多样的个性,又富有把它们合而为一的强大凝聚力;第三是坚韧不拔和善始善终的精神。”

二、韩国人文教育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韩国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对我国现代基础教育要做到“三个面向”和实施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和谐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启示。

启示之一:注重培养未来需要的人才

我们的基础教育,不是仅仅培养各科成绩都好的中小学生,而重要的是培养思想品质、文化技能、身心素质、生活本领和劳动素养等方面和谐发展的未来需要的人才。韩国加强世界化、信息化教育在这方面启示我们,我国的基础教育必须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确定培养目标,这也是邓小平早已给我们指明的方向。因此,我们首先把着重点放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上。一是加强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民族光荣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二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立志报效祖国;三是加强人生价值取向教育,使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四是加强审美教育,增强学生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和是非的能力,做“美的人”;五是加强伦理道德教育,使学生养成勤劳的习惯和“仁爱”的品质,具有刻苦精神,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敬业精神。同时,使学生还具备会生活、善交往的能力和团结互助的品质。其次,在文化技能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计算机、外语和外国国情的教育,为其未来世界全球化能够会生存、会交际和具有创新、竞争能力。

启示之二: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是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有用之材的主要渠道,我们应高度重视课堂氛围的问题。韩国“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启示我们:要努力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为此,首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具有差异的个体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其三是废除“填鸭式”、“注入式”等呆板的教法,积极推行启发式、诱导式、点拨式等教学方法和情境教学、情感教学、愉快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思维,使其乐学、会学;其四是实行“开放教学”。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性,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分级教学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同时,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讨论学习”、“实践学习”、“创造性解决问题”等;其五是改革高考、中考制度,主要是:一方面命题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其能力考查,另一方面要改革录取标准和办法,废止“一张考卷定命运”的做法。

劳动教育的启示篇(6)

一、指导思想: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美。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搞好劳动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劳动方法。提高劳动技能,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高尚品质。并能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和乐趣。

二、基本情况分析:

小学劳动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 题材广泛,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都很强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 手脑并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创造性劳动教学终极目标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习惯。

劳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特别是我校地处农村,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很好的条件。

三、教材分析:

教材的基本思路是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实现学生功能的转变。教材的内容易于学生接受,篇幅少而精。小栏目的设计,题目、教材语言的表达都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并图、文并茂。封面设计等都不超越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经验,学生的现有知识。原教材来自城市内容的比较多,来自农村的比较少,新教材兼顾了农村、农业、农民、粮食问题和环保问题。教学措施:

四、教学目标:

1、营造宽松氛围,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启迪学生创造的智慧。

2、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

3、通过劳动课程的开展,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和情感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教学措施

1、本学期我校劳动教育工作将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坚持“趣――授――练――评”的教学模式。

3、通过对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4、把劳动教育与德育结合,紧密与少先队活动挂钩,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

劳动教育的启示篇(7)

关键词: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早期人力资本思想溯源及理论的提出

强调人在经济中的作用,帮助法庭确定人身伤害和死亡的赔偿问题,证明一个民族的能力,评价所有战争的成本等,这是最先从经济学的视角认识人的经济价值,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评价人的货币价值,是人力资本理论的萌芽。

著名的古典经济学派代表亚当・斯密在其1776 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初步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思想。他认为: 固定资本中包含所有居民或社会成员获得的有用的能力。这种才能是通过包括教育、学校和学徒过程获得的,一般都需要付出现实的成本, 因此, 它可以被看作是固定在个人身上的、已经实现了的资本。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家,认为人及其能力和获得的技能都应被包含在资本的范围之内。

2、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形成

进入20 世纪后,西方经济学界对人力资本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其出版的《资本的性质和收入》一书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本概念, 并将其纳入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中。1924 年, 前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在其发表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中率先提出了教育投资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他用劳动简化计算法算出,对工人进行一年的初等教育可比同样时间在工厂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1.6倍,他也是最早用数量计算公式来阐述教育经济意义的经济学家。

二战后,世界各国经济迅速复苏,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处于主流学派的新古典经济学频频受到新出现的经济问题的挑战。一些学者敏锐地感觉到这种变化,为了求解这些经济之谜,他们开始对前人在人力资本领域的思想进行挖掘和发展,开创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 形成了人力资本理论。

3、当代人力资本理论发展

1956年, 索洛发表了题为《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贡献》的论文, 此后, 一大批经济学家卷入了对增长理论的研究。他们将人力资本因素结合提出严谨的经济数学模型, 使得能像生产函数方法分析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的数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那样分析人力资本, 从而提出了一些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型。在罗默和卢卡斯的模型中不仅将人力资本纳入进去, 并且使其内生化, 同时也克服了经济均衡增长取决于劳动力增长率这一外生变量的缺陷。

二、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启示

1、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问题的提出

尽管早在200多年前,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亚当・斯密已经把人们后天获得的技能看成是资本的组成部分,但出于种种顾虑,人们照例把资本限于实物形态, 甚至把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看做是"无资本的"。这种带着陈见的偏狭认识,把对经济增长动因的解释引入了死胡同。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阐述了许多无法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的经济增长问题,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舒尔茨是从传统理论无法解释国民收入增长与国民资源增长之间的缺口而发现并创立人力资本理论的。他分析说:"国民产量的增长比较土地和按人时计算的劳动量以及能再生产的物质资本的增长更大, 这种情况已经普遍可见。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大概就是这个差额的主要说明"。就这样, 人力资本作为舒尔茨理论的核心概念被提了出来。

舒尔茨认为,所谓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力资本而存在的一种资本形态,表现为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显著标志是它属于人的一部分。它是人类的, 因为它表现在人的身上;它又是资本, 因为它是未来满足或未来收入的源泉。这一语道出了人力资本的基本属性。

2、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思想

舒尔茨有关人力资本理论的系统论述主要反映在他1971 年出版的《人力资本投资: 教育和研究的作用》和1981 年出版的《人力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两本专著中, 在对传统认识进行大胆质疑与科学证伪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其一, 舒尔茨否定了古典经济学中劳动同质的观点,认为劳动、人力资本具有异质性。舒尔茨指出: "劳动者所具有的生产能力也被看作是大致相等的。这种劳动概念,在古典经济学里就不正确,而现在,其错误就更加明显"。

其二,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包括量与质两个方面, 量的方面指一个社会中从事有用工作的人数及百分比、劳动时间,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该社会人力资本的多少;质的方面指人的技艺、知识、熟练程度与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人从事生产性工作能力的东西。

其三,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是有相互关系的,认为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相对投资量,主要是由收益率决定的。

其四, 舒尔茨认为教育也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趋于平等的因素。人力资本可以使经济增长, 增加个人收入, 从而使个人收入社会分配的不平等现象趋于减少。

3、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启示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之所以能够对世界各国产生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学术声望,这不只是因为该理论充满了对传统理论的大胆质疑,也不只是因为该理论透射出对生存世界的深刻洞见,同时还因为该理论带给我们诸多富有挑战性的启示,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1)加大投资并优化结构以促进人力资本快速增长。国内外经验表明,政府应成为人力资本的首要投资者,政府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具有多重功能,不仅能够直接形成人力资本,还可以拉动民间投资,调节私人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等等。

(2)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教育是生产智力资本的主力军。以往人们对教育的忽视主要还是来自理论上的误区,教育被长期视为消费层面的观点是影响增加教育投入的主要因素。

(3)建立统一多层次的人力资本市场。首先要建立专门的人力资本市场,实现人力资本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分离。其次,要增强人力资本市场的统一度,扩大市场规模。最后, 要积极探索人力资本市场的多种形式,不断创新和丰富人力资本市场配置内涵。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57-258.

[2]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