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婴幼儿的护理方法

婴幼儿的护理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5 11:40:24

婴幼儿的护理方法

婴幼儿的护理方法篇(1)

【摘要】 目的 提高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的护理质量,确保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的成功率和诊断符合率,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方法 对300例患儿,利用静脉手推法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并采取多种方法保证增强扫描的成功率,所有CT增强图片质量由2位高年资医师进行评价。结果 全部病例中298例CT增强检查均获成功,其图片质量均符合诊断标准,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但引起轻度腹泻6例,大便带血丝2例。2例检查失败,产生运动伪影。结论 利用多种方法提高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的护理质量,可提高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的成功率和诊断符合率,同时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CT增强 护理 婴幼儿

婴幼儿CT增强检查是临床上一个难题,由于患儿年龄小、体重轻、血管细而脆、不能配合等等诸多因素,往往给CT增强带来不便,因此,在CT增强检查的全过程中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配合适合的扫描方法,可大大提高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的成功率和诊断符合率。与此同时,采用多种措施,可明显减少副反应的发生。为了提高对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护理的认识,现将我院2003年1~12月进行CT增强检查的300例婴幼儿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0例患儿中,男165例,女135例;年龄1个月~3岁;其中颅脑病变131例,胸部病变32例,腹部病变73例,盆腔病变36例,骨关节病变28例。

1.2 设备 采用美国GE公司Hisppeed螺旋CT机扫描。

1.3 检查前的准备 镇静制动,对于不合作患儿均采用10%水合氯醛灌肠,并建立静脉通道,准备好急救用品如氧气、血压计、吸痰器、急救药品等。

1.4 增强方法 [1] 全部病例扫描前行静脉碘过敏试验,结果阴性者方可进行。一律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剂量按1~2mg/kg体重计算,采取静脉推注法手推注射。扫描前20min推注地塞米松,按0.5mg/kg体重计算。

1.5 检查中监护 CT增强检查中严密观察患儿面色、呼吸等情况,保持静脉输入通畅。记录CT增强检查前、后的心率、脉搏等生命体征情况,以便对比。

1.6 扫描方法 全部病例采用螺旋方式扫描,层厚为5mm或7mm,螺距为1.0。手推完成后立即扫描。

1.7 图片评价 由2位高年资医师进行评价,分别以脑动脉环、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四肢大血管等作为参考,若明显强化,则表明CT增强检查成功,否则失败或不佳。

2 结果

2.1 CT增强检查成功率与图片质量 本组中,检查成功298例,图像质量优良;差者2例,有运动伪影。

2.2 造影剂副反应发生率 本组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但有轻度腹泻6例,大便带血丝2例,2天后症状均消失。

2.3 生命体征观察 全部病例扫描前后,测血压、脉搏、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均稳定,皮肤弹性好。

3 体会

通过本组病例CT增强检查结果的观察分析,笔者认为,只要在CT增强扫描前做好镇静制动、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把握好扫描的时机,可以明显提高CT增强检查的成功率,获得优质图片,同时可减少不良反应,现总结如下。

3.1 检查前建立静脉通道并做好静脉碘过敏试验 [2] 检查前建立静脉通道是增强检查成功的重要保证。一般采用5%葡萄糖维持通道,一方面便于维持血容量、防止病情变化而随时用药,另一方面便于在出现不良反应时立即用药。关于是否作过敏试验,国外如欧洲、日本等相继停止进行过敏试验,但国内几乎所有医院都还在进行。一般方法为取30%泛影葡胺1ml静脉推注,20min后观察有无全身发热、瘙痒、皮疹,有无呕吐等过敏反应症状,无反应者方可进行。实践证明在临床上仍有实用价值。

3.2 镇静制动 对不合作患儿采取镇静制动是检查成功 的关键。一般采用10%水合氯醛灌肠,按0.3~0.5/kg体重计算,灌肠后保留10~15min,同时要按紧部,防止排出体外而失效。另外,本组病例中有轻度腹泻6例,大便带血丝2例,但2天后症状均消失,我们分析系水合氯醛的药物副反应,但发生率较低,真正原因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3.3 检查前30min预防性给予地塞米松 为了预防碘过敏反应的发生,首先了解该患儿有否高危因素,可在检查前30min左右,口服扑尔敏,或按0.3~0.5mg/kg体重注射地塞米松,以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效果较好,本组中无1例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3.4 采用快速均匀注射和螺旋扫描 对于婴幼儿,我们不主张使用高压注射器,一律采用手推法推注。注射速度控制在0.7~1.5ml/s之间,注射完毕立即进行螺旋扫描,层厚5mm或7mm,螺距1.0。多排螺旋CT效果尤佳,可获取良好的图像。扫描应稳、准、快,避免重复扫描。

3.5 绝对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 [3] 对于婴幼儿应绝对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避免副反应发生,同时应减少造影剂量,主张以1~2ml/kg体重剂量为宜,最大用量应低于60ml。

3.6 急救措施 在CT检查时要备齐急救药品及器械,注射造影剂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一旦发生副反应应立即停止注射,并及时处理。

3.7 扫描后观察 CT增强检查完成后30min内不要立刻离开,应继续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心率、血压,30min后一切正常方可离开。

参考文献

1 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3-34.

婴幼儿的护理方法篇(2)

【关键词】 免疫注射;体格检查;配合程度;婴幼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的儿童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对儿童健康体格检查日益重视,按时带婴幼儿到儿童保健门诊体格检查的家长越来越多。而由于我国计划免疫工作的加强,婴幼儿每月都有计划内计划外疫苗接种。家长工作繁忙,常常想把孩子带到医院后,把体格检查、预防接种等都集中在一起完成。以至于婴幼儿在接种疫苗时所产生的疼痛、恐惧心理一直延续到体格检查时,影响了婴幼儿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笔者对582例的婴幼儿在接受预防接种后,进行体格检查过程中的配合程度进行观察分析,找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9年2月16日至5月30日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体格检查的2岁6个月以下婴幼儿。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由专人对接受预防接种后的婴幼儿按婴幼儿体格检查测量要求对婴幼儿进行头围、胸围、体重、身长的测量。按年龄

2 结果

见表1,2。干预前后婴幼儿体检配合程度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表1 不同年龄婴幼儿配合体检情况 表2 不同年龄婴幼儿配合体检干预前后配合程度分析

3 讨论

免疫注射过程对婴幼儿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与感受,而婴幼儿对疼痛刺激的反应更为强烈。由于儿童的认知、语言表达和发育水平不同,各个年龄段儿童发生疼痛时表现也有所不同。可受年龄、应对方式,父母对疼痛的反应,过去疼痛的经历以及文化背景,教育方式等影响,因而影响婴幼儿体检的配合程度。表1显示:6个月以下婴儿在体检时80.55%都配合,没有痛苦表情,这与小于6个月的婴儿对疼痛经历没有记忆,而且对疼痛几乎没有恐惧感[1]有关,与《不同干预方法缓解新生儿疼痛效果的对比》中120名婴幼儿在5 min后疼痛减少到10%相符[2]。6个月~1岁婴幼儿71.79%不配合。6个月以后,对疼痛的反应受到以往疼痛刺激经历以及父母所给予的情感的影响,常规的护理操作就可以刺激婴儿,但反应程度不同。在婴幼儿阶段对疼痛刺激不理解但可以有记忆,且婴幼儿对身体各部位的功能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对体格检查等操作也非常恐惧,其反应程度与疼痛刺激的操作几乎是一样的。1~2岁半幼儿有72.15%不配合。幼儿对机体各部位的功能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对测体温、血压、检查耳朵等都非常恐惧,其反应程度与疼痛刺激的操作几乎是一样的,他们对疼痛的反应相似于婴儿阶段,但较强烈。

在体格检查过程中婴幼儿的不合作会造成所测量的数据不准确。由于头围大小反映了脑和头部骨骼发育情况,是认知功能好坏的标志,身高、体重是衡量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主要指标,体重能敏感地反应小儿近期营养状况,身高是反应小儿长期营养状况和生长速度的可靠指标[3]。不精确的数据会影响到小儿生长发育曲线的走势,影响医务人员对小儿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的评估。

4 对免疫注射后进行体格检查的婴幼儿给予有效的干预

4.1 在进行体格检查时要解除孩子的陌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为体格测量创造良好的条件 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由于陌生环境及旁边孩子哭闹声以及对医护人员的畏惧感,都可以使孩子产生恐惧和焦虑,会影响孩子在体格测量时的准确性。对极度害怕,哭闹强烈的婴幼儿,采取渐进式心理安抚,慢慢消除婴幼儿的紧张和害怕,告诉宝宝,这是在戴帽子,看看宝宝长大了没有?不是打针,不痛,让宝宝在测量前有心理准备,减轻害怕心理,减少恐惧感。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遇到孩子不听话时不要用到医院“打针”来吓唬孩子,以免增加对医院的恐惧及不正常的心理认知定位。

4.2 安抚婴幼儿的焦虑、恐惧的心情 医务人员用微笑、亲切的语言感染婴幼儿,使婴幼儿感到医务人员的亲切,可信任。并尊重婴幼儿,对婴幼儿的各种不恰当行为(婴幼儿用脚踢医务人员或婴幼儿不小心尿湿了我们的工作服等),要有母亲般的容忍,从心理上进入母亲的角色,使婴幼儿感受母爱的温暖。当得知体检的婴幼儿正好是生日时,立刻送上一句祝福:祝宝宝生日快乐!聪明漂亮(帅气)!使家长和婴幼儿感受到医务人员虽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

4.3 对于正在进行母乳喂养的婴儿干预护理 进行体格测量前先吸吮再测量,因吸吮是一种减轻疼痛的有效措施。也可让母亲对婴幼儿进行抚摸、拥抱等肌肤性触觉刺激,来减轻婴幼儿免疫注射后的痛觉。

4.4 6个月以下婴儿最好选择在进入深睡眠状态下进行体格测量 指导妈妈轻轻放婴儿到测量床上,双手扶住婴儿的双臂,使婴儿感觉还是被抱在妈妈的怀抱中一样。在这种状态下操作,大多数婴儿都非常安静,不吵、不闹。

4.5 使用赞赏的语言 如婴幼儿不配合,可以先让配合体检的幼儿先测量,医务人员一边操作一边告诉不配合的幼儿:你看哥哥多乖,我们弟弟也很乖的,医生最喜欢这样的小朋友了。在测量前多使用赞赏的语言鼓励幼儿,因赞赏和鼓励是一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尤其对婴幼儿。

4.6 对于个性、独立性较强的幼儿护理 要耐心,细致把握其性格特点,争取其配合,避免强迫、压制的工作方法,不伤害其强烈的自尊心。

通过以上护理干预措施,582名婴幼儿在体格检查过程中配合体检的婴幼儿由37.45%上升至88.65%。如何避免对婴幼儿进行疼痛刺激,减少对婴幼儿的伤害,是护理人员的职责。因此,在为婴幼儿进行健康体格检查过程中,要满足其身心需要,尽可能不要在接受预防接种后或侵入性操作后立即进行体格测量,应先让婴幼儿在做好健康体格检查后才接受预防接种后或侵入性操作,同时,在进行体格检查过程时,动作要轻柔,熟练,尽量消除体格检查过程中的轻微刺激,让婴幼儿在体格检查过程有一个良好的心身健康过程。

参考文献

1 李庆麟,张继兰.不同年龄儿童疼痛反应特点及护理研究.护理研究,2007,21(1):241-242.

婴幼儿的护理方法篇(3)

近些年,社会在不断发展,经济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完善。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家长对孩子的疼爱和关心与以往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从婴幼儿开始,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就非常关注,也逐渐认识到对婴幼儿的身体健康检查和接种预防等项目的重要性[1]。其中,婴幼儿抵抗力较差,对婴幼儿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某些传染病的有效措施,降低了婴幼儿疾病的发生率。但由于婴幼儿年龄较小,在接种的过程中会出现较多不配合的情况,给接种带来了较多不便,因此,适当的给予接种护理干预,会有较好的效果。本文对来我院免疫预防接种的婴幼儿采取全程护理干预,其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来我院进行预防接种的婴幼儿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5个月-6岁之间,平均年龄(3.23±0.58)岁。对照组100例,男52例,女48例,年龄4个月-5岁之间,平均年龄(2.87±0.63)岁。接种的疫苗有:百白破、白破.乙肝、流脑疫苗、脊髓灰质炎。两组婴幼儿在年龄、性别、接种疫苗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故相互比较具有临床意义。

1.2 方法

接种前所有让孩子均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接种前要洗澡,保持干净,以免引起接种部位感染。此外,接种不可空腹,必须要吃饱,接种前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因为饥饿或者比较疲劳时接种,容易发生晕针。接种后在医院观察半小时后再离开。需要注意的是在接种24小时内不要洗澡,不要进行剧烈运动,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勿食刺激性东西等,以免影响接种质量。在对婴幼儿接种时要配以合理的护理措施,使接种工作顺利展开,具体措施如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具体的干预内容主要包括:1、创造良好的接种环境,以此来降低婴幼儿的紧张情绪[2]。保持接种室具有适宜的温度、清新的空气,可以放置一些幼儿喜欢的玩具和书籍,或者播放一些幼儿喜欢的动画片或者儿歌,都可以缓解婴幼儿对接种过程产生的恐惧感。2、对婴幼儿的家长也实行健康教育培养,由专业的医疗人员对家长讲述有关小婴幼儿身体健康的照顾,预防疾病发生,提早接种等等相关的知识,使家长了解接种对预防小婴幼儿疾病传播的重要性,同时了解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熟悉不同接种疫苗的作用。3、对每一个接种的婴幼儿进行详细的信息登记[3],以便日后定期与婴幼儿家长联系,了解接种后婴幼儿身体健康情况,提醒下次接种时间,再进行相关知识传授等等一系列与幼儿身体健康相关的事宜。4、患儿口服糖丸前后半小时不进食任何东西,包括水,如果婴儿是母乳喂养者,服糖丸后适当延长喂奶时间,因为母乳含天然的抗体,对活疫苗有拮抗作用,中途可进葡萄糖水或其他奶制品。5、接种百白破和白破疫苗后24小时后进行常规湿热敷5分钟,接种乙肝疫苗后也可以预防性湿热敷,接种时可让家长帮助尽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1.3 疗效指标

对两组婴幼儿接种后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比较,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发热、红肿、疼痛以及发生硬结的情况。比较两组婴幼儿采取不同方法接种后患儿家属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 统计处理,测定结果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婴幼儿接种后产生不良反应情况,见表(1),通过表中数据能明显看出观察组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两组婴幼儿采取不同方法接种后患儿家属满意度,见表(2),通过表中数据能明显看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后患儿家属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些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怎样防止疾病、保护自身健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在的家庭一般独生子较多,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健康更加的重视,从婴幼儿开始,就会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呵护。每个人都清楚,婴幼儿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机体的免疫系统还不够完善,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是一些传染性疾病的高发人群。因此,对婴幼儿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是预防疾病传染的有效方法之一,预防接种能够对幼儿的身体产生一种保障,从而能够抵抗不同传染源的入侵。

婴幼儿的护理方法篇(4)

【关键词】物理降温;发热39℃;护理措施

发热是婴幼儿时期最常发生的症状之一。当婴幼儿体温超过39℃以时必须在医生的指导进行退热治疗。当婴幼儿发热过高或发热持续的时间过长时,能够对婴幼儿的健康带来威胁,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发生,甚至造成高热惊厥,影响婴幼儿的发育[1]。发热给婴幼儿造成的痛苦和危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质量,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对婴幼儿发热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笔者现将物理降温在婴幼儿发热中的护理应用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发热婴幼儿40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17例,年龄在3个月到2岁,平均年龄为16.92±4.93个月。发热时间为3d-8d,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给予药物治疗并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儿给予药物治疗同时给予物理降温护理措施,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疾病程度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儿给予药物治疗并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遵医嘱正确给药,水杨酸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儿童一般按照每公斤体重计算药物的用量,水杨酸类药一次按每公斤体重用量为10mg给药,两次用药时间为4h。乙酰苯胺类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每次按照每公斤体重10mg-15mg给药,两次用药时间为4-6h。2岁以下患儿可以使用10%的滴剂,2岁以上患儿可以服用5%的糖浆。吡唑酮类药物如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及安乃近等,芳基烷酸类药物如布洛芬等。

1.2.2观察组患儿在依照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物理降温护理方法:①物理降温护理:告知患儿家长多喂温开水、饮料或者富含水分的水果和稀饭等,病房室内要开窗通气,减少穿衣,解开包裹以及衣服颈部的扣子,暴患儿露头,有利散热;在发热时洗热水澡或用热手巾进行全身擦浴;将冷湿毛巾或毛巾包裹碎冰块敷头,将少热水袋内装少许冷水枕于患儿的头下,或将冰袋放置于大动脉波动处,如颈部、腹股沟内侧、双腋下。当体温超过39℃时给予酒精物理方法降温,用质地较软的纱布蘸取25%-35%的酒精,依次在患儿的颈部、掌心、腋窝、足背、腹股沟处反复拍拭,时间为15-20min,拍拭完毕后要暴露擦浴部位。②舒适护理: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内清洁,对于咽部不适的患儿可以用温盐水或者是复方硼砂液漱口、含服润喉片或者使用咽部喷雾剂。保持患儿的皮肤清洁干燥,为患儿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室内温湿度适宜,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刺激,让患儿保证充足的休息。③出院指导:向家长讲解关于发热的相关知识,指导掌握发热的相关护理措施及家庭物理降温的方法。患儿出院后再次发作时能够就地急救,在迅速送往医院进行治疗。注意患儿的卫生,应尽量减少到公共场所玩耍,禁止与患病人群接触,适量加强体格锻炼,合理增加辅食,增加机体抵抗力,积极预防原发病的发生。

1.3效果判断有效是指体温在30min内下降,1h内体温恢复正常范围,2h体温无回升现象。无效是指体温30min、1h仍持续不下降,2h后体温下降在0.5℃以内。

1.4数据处理经数据统计进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l3.0进行统计。

2结果

观察组患儿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物理降温后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发热仅是一个临床症状学的诊断,是许多相关疾病的严重症状之一;临床上对于发热容易做出诊断,但对于发热的病因鉴别诊断才是临床难点和重点。由于婴幼儿的发热病因较复杂,且无明显的其他特异性的症状,临床治疗中需要一定时间的观察,必要需要进行实验室以及特殊的检查,然后依照检查结果并结合患儿的疾病发展经过,甚至采取试验式的治疗,综合性的分析才能最终明确临床诊断[2]。婴幼儿发热的热型与成年人不同,加之近几年的糖皮质激素以及抗生素的早期应用,对临床的一些疾病的热型的特异性规律发生改变[3]。

总之,从临床治疗疗效果来看,物理降温的护理的临床效果较好,而且比较简单易行,尤其对于离医院远而又要及时处理的高热患儿更方便使用,但是无论哪种婴幼儿的降温方法均是对症处理的,而不是对因进行治疗,所以在进行物理降温的同时还应积极针对原发病进行有效的治疗,以免延误患儿的救治时机。

参考文献

[1]李巧珍.儿科常用几种退热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41(91):478.

婴幼儿的护理方法篇(5)

[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1(c)-015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nursing of infantile diarrhea. Methods 92 infantile patients with diarrhea admitted into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3 to March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with 46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egular nursing intervention,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nursing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7%,which was higher than 76.1% of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Infantile diarrhea;Rotavirus

婴幼儿腹泻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季节交替时,其发病率更是直线上升[1]。婴幼儿腹泻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患者大便性状和性质出现转变,在治疗中属于消化系统综合疾病,其不仅会降低婴幼儿的免疫力,还会影响正常发育,病情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婴幼儿因年龄等原因,无法准确描述自身疾病与不适症状,故治疗过程中加强护理干预非常重要。为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在婴幼儿腹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92例腹泻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92例腹泻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1例,女性51例,年龄0.1~3.0岁,平均(1.6±0.27)岁,病程1~7 d,平均(2.54±0.67) d,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46例)与观察组(46例)。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26例,年龄0.1~2.8岁,平均(1.58±0.15)岁,病程1.6~7.0 d,平均(2.62±0.51)d;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25例,年龄0.2~3.0岁,平均(1.63±0.11)岁,病程1.0~6.0 d,平均(2.37±0.37) d。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婴幼儿的护理方法篇(6)

目的 了解柳州市四城区居民及农民工婴幼儿家长对科学育儿、辅食添加的认知状况。方法 采用集中填写问卷调查的方法对415人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社会背景的人对辅食添加的认识不同,城市居民对辅食添加知识的了解程度优于农民工(χ2=70.29,P

【关键词】 人群监测 儿童抚育 进食 问卷调查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awareness of parents about scientific infant feeding and infant supplement food from urban residents and migrant workers in four districts of Liuzhou city. Methods 415 participants received survey by filling forms of questionnaire about awareness of infant's supplement food. Results Parents with different social background had different awareness of infant's supplement food, parents from urban residents had better awareness than those from migrant workers (χ2=70.29, P

Key words: population surveillance; childcare; eating; questionnaire

婴幼儿辅食添加是儿童保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儿童生长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儿童营养问题在世界各国备受重视,辅食添加的研究方兴未艾[1]。合理添加辅食对婴幼儿健康生长至关重要,可通过最佳辅食添加喂养改进婴幼儿的营养状况、生长发育与健康,乃至生存。为了解柳州市居民及城市农民工婴幼儿辅食添加现状及城乡婴幼儿家长对科学育儿及辅食添加的认知状况,我们于2007年12月~2008年5月对柳州市四城区4~6个月婴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现将柳州市城区人群婴幼儿家长的认知状况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方法抽取柳州市四城区居民及农民工(农村户口、进城务工时间在5年以下,城区内有相对固定居住地者)4~6个月婴幼儿家长415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集中填写问卷辅以入户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每一份调查表的问卷对象可以是婴幼儿父母或其他看护人。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儿童保健专科医务人员测量婴幼儿身高、体重、胸围、头围、抽取血样等并指导或帮助填写问卷调查表,剔除无效问卷后进行统计分析。

1.3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被调查者文化程度、辅食添加知识掌握情况及婴幼儿喂养方法、获取辅食添加知识的主要途径等,除体检项目外共26项。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调查表经检查后,由专人录入数据,对数据文件进行检查、核对后,采用SPSS 13.0 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次抽样4~6个月婴幼儿家长440人,实际调查人数420人,实际调查率为95.45%。有效问卷415份,有效率为98.81%。对415份问卷进行结果分析,婴幼儿年龄4~6个月,城市婴幼儿家长204人,占49.16%,文化程度初中以下43人,占21.08%,高中学历91人,占44.61%,大专以上70人,占34.31%。农民工婴幼儿家长211人,占50.84%,其中初中学历171人,占81.04%,高中学历38人,占18.01%,大专以上学历2人,占0.95%。

2.2 对城区辅食添加的认知状况调查

2.2.1 家长对辅食添加知识获得途径比较

就城区婴幼儿家长在辅食添加知识的获得途径和渠道方面进行调查,医院包括医护人员宣教及资料发放;媒体包括报纸、电视、书籍等;其他途径是指家人、朋友、邻居的经验传播等。调查显示城市居民与农民工家长获取辅食添加知识最主要途径都是医院,但两者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见表1。表1 城市居民与农民工家长获取辅食添加知识途径构成比较(略)

2.2.2 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对辅食添加的认知状况比较

不同文化程度的城区婴幼儿家长对辅食添加的认知水平不同,大专以上学历的家长掌握内容多且正确率最高;初中以下学历的家长掌握的知识正确率最低。不同文化程度的婴幼儿家长对婴幼儿辅食添加知识认知水平差异有高度显著性,见表2。表2 不同文化程度的城区人群婴幼儿家长辅食添加知识正确率(略)

2.2.3 婴幼儿家长对辅食添加的认知状况比较

城区人群婴幼儿家长由于社会背景、经济条件、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对婴幼儿辅食添加认知及科学育儿等知识掌握方面差异存在高度显著性,见表3、表4。表3 城市居民及农民工婴幼儿家长对辅食添加认知的比较 (略)表4 城市居民及农民工不同学历婴幼儿家长辅食添加及科学育儿知识正确率比较(略)

3 讨论

婴儿时期是机体发育旺盛时期,特别是出生第一年,生长发育速度快,对能量和各种营养素需要量也特别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单纯由奶类供给营养素远不能满足婴儿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必须及时增加各种辅食。自20世纪90年代爱婴行动开展以来,对4个月以内的婴儿母乳喂养能够提供足够的营养,并能增强婴儿免疫力,利于婴儿对钙的吸收等母乳喂养的益处都已为大家熟知[2]。近年来,由于爱婴医院的创建,母乳喂养率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儿童保健的重视,使得城镇及固定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儿童普遍享受到了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有关儿童保健及喂养知识的服务。但城镇流动人口,尤其是城市农民工的婴幼儿子女辅食添加问题尤其突出,其原因与家长文化素质低,经济状况差,社区儿保服务网络系统覆盖不到等因素有关。因此,对城市农民工婴幼儿子女的辅食添加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探索城市农民工婴幼儿子女辅食添加的专业服务干预模式,对这一弱势群体进行干预和指导,从而有效改善农民工婴幼儿子女的营养状况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本调查研究证实,柳州市城区农民工婴幼儿家长由于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生活相对不稳定、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社会关注不够,使得她(他)们科学育儿的相关知识不足,为婴幼儿正确添加辅食的认知程度低;其获取辅食添加知识的主要途径为医院和家人朋友间经验介绍及信息传递。而城市居民婴幼儿家长文化程度较高、经济状况较好、生活相对安定,且城区有良好的卫生医疗保健资源所提供的儿童保健服务,使城市居民家长们可通过较多渠道获得更多的科学育儿知识及辅食添加知识;同时具有分配家庭食物资源的能力,辅食添加正确率也升高,这与有关研究一致[3]。同时本调查还显示:不论农民工还是城市居民家长最主要的、最期望的知识来源都是医院及专业儿保人员的指导。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开展健康教育,使广大服务对象掌握健康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科学育儿的能力,是妇幼保健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4]。因此,儿童保健网络资源的建立健全及专业人员的指导具有系统性、定期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是其他途径不可替代的,本研究认为:应提高儿保医护人员辅食添加知识水平和技能,利用儿保门诊及孕产妇保健门诊,以个体指导为主,同时辅以更多的专题讲座,对农民工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或准父母进行辅食添加知识宣教和技能指导,以促进城市农民工人群的婴幼儿合理添加辅食。

参考文献

[1]欧明才,张宜富,谭玲,等.社区儿童营养缺乏病的管理[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2):22.

[2]高晓玲,周蕾,王寅,等.全国妇幼卫生社区健康服务合作项目终期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0,15(4):249-251.

婴幼儿的护理方法篇(7)

【关键词】 婴幼儿血管瘤; 磁共振血管成像; 镇静; 对比剂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4-0076-02

婴幼儿体表血管瘤采用激光治疗效果很好,但仅按病变表面所见进行治疗易出现误区,磁共振成像及血管动态增强技术无辐射和无碘过敏,能获取丰富的软组织信号,能提供其病变范围和血供关系的影像,指导临床进行激光治疗的评估。磁共振检查时间长、噪声大,婴幼儿在检查中无法配合,因此护理工作在整个扫描过程较为重要。本文总结44例婴幼儿行磁共振平扫、血管成像及增强检查的病例,以探讨婴幼儿磁共振血管增强检查中的专业护理技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在笔者所在医院MR检查的患儿44例,女32例,男12例,年龄6 d~6岁,其中1岁以下35例,1岁以上9例。9例1岁以上患儿病变部位为胸部和肢体,其中3例乳腋部位曾手术切除一个瘤体后发现新病灶,1例术后复发。被检部位有:四肢、头面部和体部,临床均诊断为体表血管瘤。设备:PHILIPS 1.5 T超导型双梯度磁共振系统;材料:BD密闭式24 G静脉留置针,对比剂为钆喷酸葡胺注射液(Gd-DTPA),生理盐水10 ml。

1.2 护理方法

1.2.1 检查前准备 向婴幼儿家长耐心解释磁共振机房环境与温度的特殊情况,检查全过程需有家属在检查室内陪护。询问婴幼儿既往病史及过敏史,经家长同意接受钆对比剂造影后,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确定婴幼儿及陪护人无磁共振检查的禁忌证并更衣,陪护人除去随身金属物品,以防干扰磁场。

1.2.2 建立静脉通道 可以选择手背、脚背或头皮等部位静脉,用带有延长管的头皮式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用透明敷贴妥善固定,并以生理盐水正压封管,告知家属留置套管针期间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及注意防止婴幼儿拔管。

1.2.3 给予镇静 检查全过程需完全镇静,并按医嘱给予镇静,确定婴幼儿完全镇静后带入检查室,技师依检查部位放置婴幼儿舒适,适当固定被检部位并带上耳塞。用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与留置针连接并妥善放置,便于动态增强时注射对比剂。

1.2.4 注射对比剂 将按医嘱计算的对比剂用量抽好的注射器与留置针连接妥当,按检查技师指令进行相应流率的推注,注射与磁共振动态扫描同步进行,在注射的全过程与机房保持通话,随时关注婴幼儿反应及有无渗漏,注射完毕在机房内观察其至检查结束。增强检查结束后,保持留置针观察30 min,无不良反应可拔针离开。

1.3 扫描及图像后处理

按检查部位选择线圈,被检部位于线圈中心置舒适,采集范围包括病变部位的体表软组织,进行蒙片扫描后接着注药和扫描同步进行,连续多个动态扫描。在3D工作站减影,获得逐渐显影和旋转的血管瘤动态显示的血管影像。

2 结果

44例体表血管瘤检查婴幼儿未出现对比剂不良反应和渗漏,31例镇静效果较深的婴幼儿,均一次完成磁共振的平扫序列扫描、增强血管成像扫描和增强序列扫描,图像清晰,占70.45%(31/44);13例镇静效果较浅的婴幼儿,其中5例推注对比剂后惊醒,将其抱出检查室,待其睡沉后无法再采集动态血管图像,只做增强扫描,占11.36%(5/44);8例推注对比剂后,经较长时间不能入睡导致检查不能再继续,改天重做由麻醉师使用药物镇静后完成检查,占18.18%(8/44)。

3 讨论

磁共振三维增强血管成像(3D-CE-MRA)技术[1],经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Gd-DTPA)对比剂,动态多期采集增强血管数据,利用后期图像减影和重建技术,获取多角度旋转各个时相的靶血管图像。检查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被检部位保持不动,由于婴幼儿其生理的特殊性不能主动配合检查,且婴幼儿磁共振检查要求较深程度镇静,要使得这一特殊受检群体能够满足诊断要求的MR图像,这是工作中的主要难点。一次完成整个扫描序列的案例不高,主要原因是镇静效果不好、婴幼儿的镇静用药量不易把握、用药量不足、给药时机不对、镇静后等待时间过长、个体差异及幼儿未熟睡时磁共振检查噪声惊醒等,以上因素均可导致效果不良。对婴幼儿行3D-CE-MRA检查,由于其血管瘤发病部位和病变范围复杂多样,检查过程噪声大和时间较长,平扫、动态血管成像及增强扫描连贯完成需十几分钟,在操作上有较大的难度,必须在有效的镇静状态下快速完成必要的序列和多期血管数据采集[2]。

因此,婴幼儿检查前,镇静药物的使用和血管增强药物使用更需要护理人员的密切关注,注射增强药物时密切观察,确保婴幼儿的用药安全和检查安全。磁共振血管成像笔者选用钆喷酸葡胺(Gd-DTPA)对比剂,用手推注方式给药,推注点最好选择从健侧手腕部注射,若从足部静脉注射对比剂,难以达到团注效果而影响血管显示。推注增强对比剂时,用手推法检查留置针是否在血管内[3],避免对比剂外漏,需要注意的是推入少量液体,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或推注不畅,静脉内缓慢注射对比剂,观察婴幼儿面色、呼吸,注药过程中注意有无外渗。

本组44例婴幼儿磁共振平扫和增强扫描,均给予药物镇静,用24 G留置针置管,增强时均手法推注,所有被检婴幼儿无过敏反应、对比剂外渗现象。这组幼儿中能一次性完成检查的占70.45%(31/44),而不能一次配合完成检查的占29.55%(13/44),主要是幼儿睡眠未沉睡磁共振扫描噪声将其吵醒,或是镇静药物用量偏少致睡眠不深等原因。因此,有效的镇静决定了3D-CE-MRA检查是否顺利完成,需要将婴幼儿镇静强度提高至相对较深及时间相对较长[4],才能不致被扫描噪声惊醒。婴幼儿不具备有较好的理解和表述能力,不可能从心理、认知和环境等方面与其进行沟通[5],只能实施有效的护理监测措施,是婴幼儿用药安全和检查安全的保证,还有正确选择血管建立静脉通道,准确计算药物剂量,把握推注对比剂时机和流率,方能保证配合磁共振检查的顺利完成,才是确保婴幼儿3D-CE-MRA检查成功的关键。各个部位检查所需扫描时间不同,尽量扫描常规序列后,快速进行增强血管成像,要求技师需熟练扫描操作流程,护师应具备扎实的护理专业技巧及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熟悉磁共振的应用操作流程,掌握影像专业护理技术,协助完成全程扫描,顺利获取诊断磁共振图像。

参考文献

[1]刘德祥,贺兰,陈汉威,等.单倍剂量三维对比增强MRA在肢体软组织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9(3):65-67.

[2]戈明媚,刘志钦,王秋良,等.婴幼儿磁共振检查镇静剂首次应用失败原因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4):273-274.

[3]姚学会,吴爱英.磁共振增强检查中的护理配合[J].护士进修杂志,2008,3(23):254-255.

[4]刘淑兰.小儿核磁共振检查前镇静药物的应用及护理[J].西南军医,2006,8(4):118-11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