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耕地精细化管理

耕地精细化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6 09:50:02

耕地精细化管理

耕地精细化管理篇(1)

精耕细作:中小企业做不做

按社会分工,精耕细作原本主要由商家完成,但由于中国商业渠道远未成熟,厂家为充分占领市场,不得不派出大量的人员、投人大量的费用,对分销商下面的各终端场所进行开发和维护,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并运用广告、促销等手段拉动市场,进而提高市场占有率和扩大销量。

从上述特点可看出,此模式的优点是铺货快、产品覆盖率和渗透率高;掌控终端,接近消费者、易与市场信息互动。单从市场表现来看,这种模式无疑是正确的。但其缺点是前期投入过大,企业难以承受,即不经济企业集中资源后如不成功会伤元气,即风险过大。

精耕细作的本质是进攻战和消耗战,而在市场上有能力打进攻战的一般是行业挑战者,打防御战的是行业领先者,有一定实力的跟随者会打迂回战,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则只能打游击战。大规模的精耕细作主要由行业领先者和挑战者完成,中小企业只能迂回敌后或暗中瞅准薄弱环节下手(对根据地精耕细作),避免硬碰硬。

换句话说,中小企业可以做精耕细作,但要以保护自己为前提。那么如何保护自己?我们既需要产品在市场上有好的表现,需要选定某些区域精耕细作,但又无法回避中小企业第一要务是生存这个大前提,怎样将二者有机结合呢?

精益化营销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即在优先考虑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对区域市场进行精耕细作,以“益”来衡量“精”和“细”的结果。应该说,这是当前中小企业最为现实的选择。

什么时候才能做

在精益化营销的思想下,我们需要重新考察精耕细作的可行环境和条件:

1.产品和行业

(1)行业要成熟:成熟行业有章可循,有迹象可判断,如果行业不成熟就贸然进行精耕细作,小企业很容易成为“先烈”。如某冷冻肉食企业为扩大市场份额贸然进行精耕细作,但由于受小店及小超市冷链系统限制,加上消费者习惯到大卖场购买等因素,前期工作及投入很大,最后效果不佳,而撤出后又遗留了很多问题。

(2)避免在企业发展初期做:发展初期企业规模较小,销售额不大,甚至不能考虑精耕细作,待各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方可考虑选择区域进行。

(3)产品组合丰富:更多的系列产品可大大分摊营销费用。在同一小店,“娃哈哈”有水、可乐、茶,还有方便面,所以它敢对市场进行精耕细作。

(4)产品毛利水平高,预计流转速度快:毛利水平高、流转速度快才能保证企业和分销商有足够的费用运作市场,并摊低费用。

2.市场

(1)生命周期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除非已有精耕细作的渠道,导入期产品一般不应寄望于市场精耕细作,新品上市盲目地毯式铺货后滞销乃至失败的例子已经太多;成熟期可选择潜力区域对市场精耕细作,以尽可能增加市场份额,在衰退期,一是要考虑维护市场,二是要考虑新品推广。

(2)市场密集程度高:区域市场容量大,进行精耕细作的前景会好一些,否则,完全借助经销商会更有效益。

(3)回避竞品进攻:两败俱伤甚至整个区域或行业亏损的现象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对行业领先者采取跟随的渠道战略可能更合适,对咄咄逼人的进攻者,避其锋芒寻找其他空白市场会更胜一筹。

(4)区域地位重要性:如属基地市场,考虑到地利、人和因素和社会影响,可采取精耕细作模式进行血拼,综合各因素后认为是企业必夺的战略性市场,也要重兵投入。

3.资金和管理

资金实力越大,抗风险能力越强,能够按企业的设想从容地规划和运作渠道,实力越小则越依赖分销商和个别突破点。精耕细作每天需面对大量的业务人员、分销商、终端客户和消费者,面对没完没丁的订单、配送、促销、报表、协调等,管理难度极大,较高的营运管理水平是成功的必要保证。

执行处处要算账

在精益化营销思想指导下的精耕细作,操作的要点就是把“益”始终贯穿在“精”和“细”中。

第一步:精心选择精细区域和分销商:

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和消费不平衡,在对产品、行业、市场、综合实力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可选定部分潜力区域进行精耕细作,要注意:(1)此区域必须有足够的市场容量和发展空间。(2)因服务要求高,区域内经销商对此事的认识和配合至关重要,并有足够的物流配送条件。(3)网点布局要合理,既要求覆盖面,更要求抓重点。

第二步:进行财务可行性分析

精耕细作的投入产出比应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做深耕如同企业做品牌,前期投人大,见效慢,根据企业的资金实力和竞争战略,可设定半年、一年甚至两年为一个分析时间段。本时间段内投入产出目标可设定为亏损××万元、盈亏平衡或者赢利××万元,符合此目标即为可行。具体计算公式比较简单(各指标均指某区域某时间段合计):

盈亏=产品销售净收入(不含税)-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直接用于该区域的所有销售人员和市场推广费用-可能摊销的管理等3项费用

注意:(1)产品销售净收入(不含税)的计算关键是各品种销量的预计,要尽量准确(营销人往往喜欢夸大),可参照历史数据预计各品种在各终端场所的销量倒推得到。(2)该区域销售人员和市场推广费用预计要准确,不要遗漏。主要包括增加的大量的人员费用(工资性支出、差旅通讯、办公、接待等)、运输、返利、终端陈列、促销广告等。部分市场费用是与收入成正比的,如提成、返利、搭赠等。(3)可将此盈亏与不做深耕预计的盈亏对比,并结合企业竞争战略综合衡量。

第三步:通过销售预算对过程管理与控制

财务可行性分析是从财务角度论证区域精耕细作是否可行,销售预算管理则是对可行性分析中主要指标确保实现的保证手段。具体可参照以下程序:

(1)将财务可行性分析中的产品销售净收入(销售量)及销售人员和市场推广费用细化至品种(指收入)和项目(指费用),并按月进行分解,最好能表格化上墙。

(2)按月对实际收入和费用与预算进行对比,找出主要差异点及原因。

(3)根据差异原因,对工作进行整改,修订销售预算。避免费用投入了,销售目标没达到,力争销量和费用投入同步正比,

(4)实际与预算差距过大时,应收缩或重新考虑可行性。

另外,在费用分析时,一次性长期收益的费用项目可按受益期限分摊,如条码费、买场费、车辆费、广告费等。

第四步:加强现场组织与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耕地精细化管理篇(2)

要深入看法“精耕细作”的主要意义

“精耕细作”一词源于农业,是指经过改善出产情况和进步农业出产才能,推进地盘资本集约应用和进步地盘单元面积产出。区委提出“精耕细作”的要求,契合我区空间资本受限的详细实践,适应了现代财产集约开展的遍及规则,是我区“十二五”期间推进经济开展方法改变的根本理念和任务出力点。

“精耕细作”是顺应外部开展情况的实际选择。2011年是“十二五”的残局之年,中心加速改变经济开展方法的任务主线和省委“高位求进、加速开展”的根本基调曾经明白,全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变革走向“深水区”的脚步曾经逼近,在建立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布景下各区(市)县之间的竞争日趋剧烈。当前我区开展纵比可喜但横比堪忧,区域内单元面积产出比远低于渝中区等西部中间城区,特殊是开展速度分明低于全省、全市的均匀程度。全区上下要认清大势,结实树立“精耕细作”的理念,一直对峙把加速改变经济开展方法放在首位,起劲走出一条契合实践的跨更加展之路。

“精耕细作”是破解载体资本瓶颈的有用伎俩。中间城区地盘资本极为金贵。我区现有可应用的地盘资本日渐稀缺,开展空间受限、财产载体缺乏已成为影响可继续开展的“命脉”问题。假如这一问题不克不及有用破解,加速改变经济开展方法将成为“华而不实”。“精耕细作”恰是打破我区载体资本瓶颈的有用之策,其本质就是要经过对全区67平方公里整个空间进行合理结构、立体应用和精密垦植,进步地盘集约化程度,确保有更宽广的财产空间,规划更多的财产用地,建立更优质的财产载体,为加速改变经济开展方法奠基坚实的根底。

“精耕细作”是适应财产开展规则的必经之路。一方面我区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不成比较的财产优势和丰厚的人才资本优势,财产开展的“泥土情况”无疑是优质的,合适于开展高端财产。但另一方面,从我区当时财产开展情况看,无论是行业构造、企业构造、税源构造和空间结构构造,照样财产优质与资本优势的对接程度,都还不尽人意,特殊是主导财产的中心竞争力还不敷强。在财产开展上对峙“精耕细作”,其中心就是要适应中间城区财产开展的客观规则,对峙凸起优势、集聚开展,坚持不懈走“两个高端”开展之路,出力打造可继续、管久远的财产“发起机”,不时提拔单元面积产出效益,为加速改变经济开展方法注入新的动力。

要有用掌握“精耕细作”的办法重点

“精耕细作”不只是看法论,更是办法论。全区要容身“具体城市化、领先现代化”的详细理论,紧紧抓住加速经济开展方法改变的重点范畴和要害环节,用好用活用实“精耕细作”的办法,筑牢推进跨越式开展的根底。

要在城市空间规划上对峙“精耕细作”。要把拓展开展空间、集约应用有限地盘资本作为“精耕细作”城市规划的中心精华,使精密的规划伎俩成为提拔空间承载才能的“倍增器”。要结实树立“把一亩地当三亩地来种”的理念,对峙“寸土寸金、寸土必争”,加大对地下、地上、地上立体空间的规划应用,特殊是要加大对地铁站点、骡马太升商圈、“198”绿地等地下空间的综合规划应用,完成由平面规划向立体规划的跨越。着眼于出产、生涯、生态空间的合理划分和优化结构,加大对“五大财产功用区”的精密化控规调整,把功用区最优质的资本规划为最高端的财产载体。要结实树立“产城一体”和“反规划”的理念,勇敢借鉴“立体城市”等进步前辈规划思维,出力经过科学的规划,提拔城市地盘资本的综合应用效益。

要在“三大板块”建立上对峙“精耕细作”。“三大板块”建立是区委依据我区空间资本特征提出的项目投资和城市建立思绪,个中一项主要目的就是要“革新低产田、开垦高产田、播种实验田”,提拔辖区的承载才能和产出程度。依照“精耕细作”的理念,“三大板块”建立必需环绕进步“三个比重”(财产化项目在投资项目中的比重、财产载面子积在楼宇建立面积中的比重、高端载体在财产载体中的比重)的目的,紧紧抓住项目这个“牛鼻子”,在施行“财产化龙头项目”带开工程上作大文章。当前全区近4000亩的旧城资本还处于熟睡之中、有待叫醒,要环绕中心区域、中心财产、中心项目施行旧城“腾笼换鸟、换笼换鸟”工程,把有限的旧城空间用作财产开展,加快改动“低产”的形态。西部新城区域建立要环绕加速涉农地域城市化,以新区贸易中间等龙头财产项目为重点,加速推进财产用地拆迁、财产项目建立,将新区开垦成名符其实的“高产田”。“198”绿地建立要依照书记提出的“引擎、经典、样板、示范”的要求,将其打形成引领全市“198”建立的“实验田”。

要在开展“两个高端”上对峙“精耕细作”。的实际状况曾经决议,在有限的地盘上要进步收益,唯有积极指导高端财产和财产高端集聚开展。要对峙以总部经济为中心,鼎力开展金融商务、文博旅行、研发设计、商贸流畅“四大主导财产”,积极培育新兴财产。要着眼集聚开展,连系“五大财产功用区”建立,依照“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要求,施行有针对性的重点招商,引进一批真正引领完成财产转型晋级的严重龙头企业,推进主导财产成片式、集聚式、组团式开展。要加大引擎带动,在城市中心区域和主要商贸港口规划建立一批体量较大、功用复合的城市综合体,积极推进太升路、骡马市、金沙光华、新区等商圈复兴开展,在培养税收“亿元楼宇”、“十亿元园区”上获得打破。要打响“吃在、住在、游在、创业在”等对外全体营销品牌,将品牌优势转化成财产优势。

要在塑造全体开展情况上对峙“精耕细作”。“地盘要高产、配套是要害”。放在加速开展的布景下,根底配套建立相同需求“精耕细作”。要依照“具体城市化、领先现代化”的要求,进一步加速路途、地下管网等根底设备跟进力度,实在加强财产承载才能;要依照“国际化、系统化、精品化”的要求,对峙同步规划、同步建立、同步投用的“三同步”准则,积极推进幼儿园、中小黉舍、社区卫生中间、农贸市场、社区贸易、便民效劳场合等生涯配套设备建立。要依照“坚持抢先、再上台阶”的要求,增强社会建立和社会治理力度,出力构建共创共享的福祉系统。要增强政策配套力度,系统制定愈加契合开展实践的政策办法,不时优化政务效劳情况,具体提拔开展的软实力和对外影响力。

要仔细对峙“精耕细作”的任务立场

“精耕细作”是我区推进经济开展方法改变的理念和伎俩,它强调的是一种求真务实、精雕细镂的任务立场,是区委“争创一流、争领先进”任务取向和“后果至上”任务要求的深化及丰厚。

“精耕细作”需求求真务实的任务作风。区委提出的“精耕细作”的任务理念契合当时的区情实践,充沛表现了科学和务实。深化贯彻这一理念,就需求全区干部树立求真务实的任务作风,一方面要着眼全局,学会“算账”,尤其不克不及只注重面前好处和部分好处,要连系功用区建立和主导财产开展算细帐、算大帐、算预期帐。另一方面要兢兢业业的抓好各项任务的精密化治理,实在加强任务责任心和执行力,发扬“三敢”精力,仔细耕作好本人的“一亩三分田”,干出经得起理论、群众和前史查验的成果。

耕地精细化管理篇(3)

关键词:商品化农业;士人;张履祥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商品化农业有较大发展,这与本地区文化水准较高,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特别是农书的撰刊和传播,而这些又得力于知识阶层――士人群体的努力。

相当多的士人是自己经营农业且辑录、撰写农书,徐光启、邝[、涟川沈氏、张履祥、陆世仪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农学著作是对生产技术的总结,也促进了农业技术的传播,如邝[的《便民图纂》叙述细致全面且通俗易晓,便于民间传播,正如欧阳铎所言,“今民间传农、圃、医、卜书,未有若《便民图纂》者,识本末轻重,言备而指要也。”[1](P11)而沈氏、张履祥更是身体力行,不仅从生产经营中总结经验,并将农业技术知识付诸实践,正是“稼穑之艰,学者尤不可不知。” [2](P993) “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治生者。” [3](P994)

士人先进的经营方式提高了经济效益,也促进了商品化农业的发展。依据经营规模、经营方式,涟川沈氏和张履祥都属于中小地主的庄园经营。一般地主直接经营农业比单纯出租土地有利,所以促进了地主经营经济的发展。自然,中小地主的农业经营情况和规模各地不同,所生产经营的种类和项目也多寡不等,但通过自己的筹划、督导雇工耕作,用以增殖财富的活动是到处一致的。如《补农书》的作者张履祥,自幼家道衰落,年十五补县诸生(秀才),后屡应乡试不中,遂在乡间教书,并经营农业。耕种田地十几亩,“而幼不习耕,筋骨弗任,雇人代作”,本人也参加一些辅助劳动(如 “修桑枝”),其经营内容包括种桑,养蚕,种稻,种麦,种麻,种各种瓜、豆、蔬菜,种百合、山药、枸杞,种竹木和各种果树,养鸡鹅,养鱼,酿酒,纺织等等,几乎应有尽有。《补农书下・总论》中介绍了他从生产实践中取得的怎样对待使用雇工和家中仆人的一些有效经验,对雇工所花的成本与生产收入的关系亦有具体详细的计算,他认为地主在监督雇工耕作的同时,自己也亲身参加一些生产劳动,要比单纯招佃收租有利。他为地主庄园做了全面的筹划,提出“农事大纲有三道,惟在豫”。即是说,在进行农事之前要做好三项准备工作:甲、正疆界,乙、浚沟渠,丙、修筑塍岸。对于治理家务方面,如何实行勤俭持家、耕织结合、即耕且读,以及怎样对待佃户等等,都作了详尽的介绍 [4](P1424-1427)。可见张氏此书,是他亲自经营管理农业生产的经验总结,亦是地主庄园经济经营管理的指南,其中不仅有农、林、牧、渔、工、副各业生产技术措施的丰富知识经验,而且有中小地主如何经营农业的详细规划和方法。张书在当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可以说是地主庄园经济的一个典型范例。

清朝前期地窄人稠的南方,更加讲求精耕细作,集约式生产。注重单位面积效益又有经济条件的庄园地主亦将这一生产经营做到极致。沈氏、张履祥都主张劳动的集约化,“只要生活做好,监督如法,宁可少而精密,不可多而草率”[5](P1401)。二人对精耕细作都极为重视,这一点突出体现在水稻的种植上。首先,春季耕稻田要深耕通晒。如《补农书上・运田地法》第一段说:“古称‘深耕易耨’以知田地全要垦深。切不可贪阴雨闲工;须要晴明天气,二、三层起深。每工止垦半亩,倒六、七分。春间倒二次,尤要老晴时节。头番倒不必太细,只要棱层通晒,彻底翻身,合垅倒好。”“二、三层深”是指第一次垦过之后,深度还不够要求,在垦过的原址再补垦一、二次,使土壤耕翻彻底,并且增加深度。“彻底翻身”指耕得透彻,没有一点残块。且忌阴雨,需要老晴(没有一点云根)天气,把耕翻的土壤彻底通晒。垦是第一次耕,倒是第二、三次耕。垦是冬季的初耕,倒是在春天插秧之前再耕。“倒”,是按垦的相反方向倒翻土地。其次,要施足基肥。《补农书上・运田地法》第三段说:“凡种田总不出‘粪多力勤’四字,而垫底尤为紧要。”每亩所施基肥要达到一定量。再次,要育壮苗。沈氏、张氏做秧田之法,如《补农书上・运田地法》第二十段所说:“秧田最忌稗子。先将面泥刮去寸许,扫净去之,然后垦倒,临时罱泥铺面,而后撒种。”张履祥不仅主张培育壮秧,还主张早日落谷,在《补农书下》第三段说:“惟有下秧极早,可补事力之不逮。谷雨浸种,稍备春气。至插青之日,秧老而苗易长,且耐风日,所谓‘秧好半年田’也。”第四,要合理密植。《补农书上・运田地法》第三段说:“其插种之法:行欲稀,须间七寸;段欲密,容U足矣。”除以上四环节外,除草、中耕、追肥、防虫等环节也是不可缺少的。不仅水稻种植要求精耕细作,栽培棉花、麦类、油菜、花草等亦是类似。

沈氏农书和张履祥的《补农书》所总结的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具有相当的造诣,正如陈克鉴所说:“凡田家织悉之务,无不习其事而能言其理。”[6](P1389)这样能将技术知识有系统地“言之成理”已具有学术的价值。沈氏农书、《补农书》不仅是沈氏、张履祥的经营管理经验的总结,也包括老农的生产经验和经过验证、改进的生产技术,其科学性、实用性也是不可低估的,其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指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可以说,太湖地区的士人群体作为精耕细作的总结者和推广者为当地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农业的发展是农业商品化的物质基础。

士人群体因其知识优势,可以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作出细致全面的总结,接受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并形成农书,又因其注重农事、亲自经营管理、指导监督雇佣劳动工作,可以使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得以验证并得到迅速有效的普及。因此,分析士人群体在商品化农业中的作用,重视知识分子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在科技兴农的今天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明]邝[.便民图纂. 石声汉、康成懿校注.北京:农业出版社,1959;

耕地精细化管理篇(4)

关键词:传统农耕文化精髓;现代农业;耦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3)11—0039—05

传统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生产中农业生产者对农业生产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今天,应汲取传统农耕文化精髓,深入发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促进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耦合发展。

一、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耦合发展的内涵

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耦合发展是指传统农耕文化精髓融合到现代农业发展中,促进现代农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同时通过现代农业发展将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传承下来,并有适度的创新,最终达到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发展实现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过程。所谓传统农耕文化精髓,是延续、传承至今的“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哲学内涵及“协调和谐的三才观以及趋时避害的农时观、主观能动的物地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御欲尚俭的节用观”。表1中,笔者把传统农耕文化精髓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归纳,从6个方面反映了农耕文化的精髓、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在不同土壤、不同自然环境下种植不同作物,培育、改良农作物品种适应环境

利用相生相克原理,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种群合理组合在一起,达到生物防治

“桑基鱼塘”:田基种桑,水塘养鱼,桑叶饲蚕,蚕粪喂鱼,塘泥肥桑

强调努力生产,节制消费,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1保证农作物质量安全,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要尊重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注重生态和谐

利用前人积累的广泛经验和丰富的品种资源改良作物品种,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病虫害防治上优先选择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人工措施等,控制农药残留,发展绿色农业

合理利用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建立资源还原或再生循环体系

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节用,提倡节约,反对浪费传统农耕文化精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业发展的方向,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农耕文化丰富的和谐理念与人文精神对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发挥着重要基础性作

用,农耕社会的产品安全无污染、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应当吸收。农耕文化中顺应天时,找准特色,因地制宜,和谐发展的内涵,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农耕文化中地力常新、精耕细作、农牧结合等优良传统以及大力提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想,是我们发展现代农业的良方。

一方面,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促进现代农业向符合人们需要的方向发展。把传统农耕文化精髓植入现代农业发展中,保护、传承、创新农耕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绿色农业,保障我们的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另一方面,现在休闲农业、绿色农业的兴起,又有利于传统农耕文化精髓的发扬光大。目前,各地打造的最大限度彰显传统文化特色的休闲农业园区,绿色农业园区,在提供高端健康食品的同时,也让人们充分体验了传统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

耦合发展的机制和功能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耦合的机制主要是市场机制、政府调控机制与文化传导机制。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耦合作用的机理是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政府的调控和推动不可或缺,文化的繁荣发展起传导作用,二者耦合的结果产生叠加放大效应,叠加放大又进一步加强了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的融合。

1.起引导功能的市场机制

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我国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大大超出国家标准,且成为较为突出的现象。同时,加上农民大量、超量或不合理地施用化肥于农作物上,致使化肥在土壤中的残留量也越来越重。化肥施用不当、滥用化肥生产的农作物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并不亚于蔬菜、粮食中残留的农药。还有一些工业生产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对农产品质量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由此,人们渴望消费无污染、无农药残留的绿色食品,这就需要依靠市场的价格机制让有机农产品在市场中处于有力的竞争地位。目前,有机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为此,必须通过价格杠杆让更多的农业生产者发展有机农业,促使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精髓更好地耦合发展。

2.起推动功能的调控机制

传承、创新农耕文化精髓发展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二者耦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但同时我国人口众多,消费群体庞大,而耕地面积又在日趋减少,环境污染在日趋加重。这样,我们既要保障广大人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又要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数量安全的要求,这就要求政府要通过宏观调控千方百计的保障耕地面积,在推广城镇化工业化的今天,这是一个艰巨任务。二是耦合后农业生产投入会提高,成本会加大。利用传统农耕技术,势必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特别是施用农家肥,虽然较为环保,但要有一个积粪、沤粪、施肥的漫长过程,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精耕细作整理土地,人工除草而不使用除草剂,也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的投入。由于存在以上一些问题,加上目前有机农产品价格不够合理,就难以吸引农业生产者。致使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为了图省劲,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所以,要吸引农民吸收农耕文化精华,发展安全农业,政府就必须进行宏观调控。建议政府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补贴,对那些把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结合生产安全农产品的,给予适当鼓励。

3.起促成功能的传导机制

农耕文化是祖国灿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物质层面和价值理念两部分组成,物质层面主要是指“间作”“套种”、精耕细作、稻田养鱼、养鸭治蝗、桑基鱼塘等优良传统农作技术;价值理念则是指协调和谐的三才观、辨土肥田的地力观、趋时避害的农时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种养三宜的物性观、御欲尚俭的节用观等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许多先进农业技术代替了传统耕作技术和方法,传统农耕技术离我们渐行渐远。而优良的传统农耕理念在新生代农民中也几乎荡然无存。所以,要促成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的耦合发展,就要大力发展、繁荣农村文化,提升农业经济软实力。为此,务必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宣传要从娃娃抓起,要在农村中小学自然科学教材中编写有关传统农耕文化的知识;务必要在社会中普及农耕文化,通过电视、电影、图书、报纸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农耕文化、宣传农耕文化;务必建立农耕博物馆,让农耕技术作为优良人类遗产保留下来。目前,主要在一些高等院校为研究所用而建设农耕博物馆,而事实上更需要了解农耕文化精髓的应该是新一代农民,因此,也应在有条件的基层农村建立农耕博物馆,以更好地宣传、继承农耕文化。

三、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耦合发展的模式

农耕文化是古代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文化与传统农耕文化一脉相承,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种传承与创新有多种模式,主要表现为劳动主体耦合、劳动资料耦合、劳动对象耦合三种模式。

1.劳动主体耦合模式:包括劳动主体在农耕理念、农耕知识等方面的耦合

农耕理念的耦合是传统的农业信仰与现代的农业观念的耦合。其一,重农利农的传统思想与现代重视粮食生产精神的耦合。我国历朝历代都主张优先发展农业,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启示我们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要重视农业生产,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不牺牲农业和环境。其二,珍惜土地的传统情节与今天严守“耕地红线”的观念相耦合。我国古人历来钟情于土地,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尊崇土地、热爱土地、珍惜土地的文化传统。今天,土地是我们城镇化、工业化的基础条件,更是发展农业的保障。我们要秉承传统,科学发展,珍惜每一寸土地。其三,崇尚节俭的传统习惯与建立节约型社会相耦合。古人非常重视节俭和积蓄,反对奢侈浪费,今天,我们要继承优良传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农耕知识的耦合是传统农业知识与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耦合。包括“应时、取宜”传统农业生产知识和现代设施农业的耦合;天、地、人和谐的“三才”观与遵循自然规律的耦合;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与现代科技的耦合;传统施肥技术与现代测土配方技术的耦合。其一,“应时、取宜”传统知识和现代设施农业的耦合。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是季节性、时间性。我国古人就是根据自然节律和农作物生产周期安排农事活动,在很早时期就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不误农时”、“不违农时”,是中国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导思想。而现代设施农业正是通过建造大棚等人工创造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气象环境,从而生产“反季节”作物,这正是对传统气象知识的继承和利用。其二,“三才”观与遵循自然规律的耦合。中国传统农业的指导思想是“三才”理论。天、地、人和谐的“三才”理论是古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摆正了人与自然、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自然规律的关系。这种传统农耕文化的合理内核与实质启示我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秩序的和谐与平衡。其三,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与现代农业科技的耦合。精耕细作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较高的投入来实现较高的产出,是一种耕作制度、耕作技术、耕作管理的综合技术体系。我国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了倒茬轮种、间作套种、一年多熟等农产品的种植方法,通过锄草灌溉、深翻土地等多种耕作技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而现在农业科技的发展可以使倒茬轮种、间作套种等更为科学,锄草灌溉、深翻土地效率更高。

2.劳动资料耦合模式: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耦合、农业生产资料的耦合与农业生产方式的耦合

农业生产工具的耦合:其一,现代农业机械与传统农具一脉相承,是对传统农具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其二,现代农业机械与传统农具同时并存,共同发挥作用。其三,现代农业机械与传统农具结合使用。许多传统农具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发挥了更好的效率。

农业生产资料的耦合:其一,有机肥与无机肥的结合。为了保证农作物营养的需求,传统农耕文化注意积肥、造肥和庄稼的施肥。集体经济时代,许多农村集体在堆积沤制大粪堆的过程中,往往根据需要把氮、磷、钾等无机肥料加入到粪堆中,这样再进行施肥既能改良土壤,又能提高肥力。其二,传统植保技术与农药植保的结合。在传统农业社会,人们创造了多种防治病虫害、抗御自然灾害的办法,如采取轮作、深耕、抗病良种、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药治虫等方法来防治病虫害。现代病虫害的防治要吸纳传统防治技术,优先选择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人工措施等绿色植保技术。

农业生产方式的耦合:其一,变废为宝的循环生产方式与发展有机农业的融合。在中国传统农业实践中,把种植业、养殖业紧密结合起来循环生产。积肥造粪的过程就是一种能量循环过程。通过对人粪、畜粪、秸秆、苗粪、生产生活垃圾等的沤制发酵过程,实现废物的再利用。这实际上是现代有机农业所追求的生态循环生产方式。其二,传统农业与发展休闲农业的结合。我国农耕文化悠久。而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农耕情调是农耕文化的载体和韵味,也是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的基础。在城市近郊农业地区,一是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二是让市民参与采摘水果、蔬菜和花卉等,体会农家乐趣。三是通过循环经济模式,解决养殖业中的家畜粪便污染,向社会提供质量安全的农产品。

3.劳动对象的耦合:包括培肥养护地力方法的耦合、农作物种子培育技术的耦合

培肥养护地力方法的耦合:主要是古代培肥养护地力与现代“沃土工程”的耦合。我国古人非常注重改良土壤、培育地力、养护地力、合理用地。古代农学“天时、地利”中的“地利”就是指的对土地的培育和养护。合理施肥是养护地力、保持地力常新的重要措施。现在许多地方实行的“沃土工程”就是推动耕地综合培肥改良,促进化肥减量增效和有机肥资源开发利用,培育健康、肥沃的优质土壤,营造安全、洁净的生态环境。

种子培育技术的耦合:其一,古代自然选择的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的耦合。我国从西周后期,就有关于选育良种的记载。古人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出抗旱、耐涝、抗碱、耐酸的粮食作物品种,以适合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生产条件。现代先进的种子技术则吸收前人的经验,通过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及分子生物技术,培育出适应能力更强的农作物品种。其二,古代的“洲际引种”与现代杂交技术的耦合。我国自汉唐以来,就从中西亚引进小麦、胡豆、胡谷、胡葱、胡蒜、胡桃、胡瓜、胡葵、胡麻、胡栗、胡椒等,到明清又引进了红薯、烟草、棉花、玉米、花生等。洲际引种促进了农耕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的发展,而现代杂交技术则通过不同亲本的遗传基因的组合,培育出适应性更强的农作物品种。特别是可以对世界各地的作物品种进行筛选组合,培育出更优良的品种。

四、促进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

现代农业耦合发展的对策建议为了促成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的耦合发展,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1.提高三个认识

传统农耕文化的许多理念、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认知,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要深化对传统农耕文化精髓的认识和理解。一是提高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内涵和时代特色的认识。传统农耕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趋时避害”的农时观念,“变废为宝”的循环思想。我们今天发展的“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正是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二是提高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作用的认识。农耕文化是农业发展的历史支撑,我国传统农业历经数千年长盛不衰,而且每次社会动乱后又能很快地恢复和发展,主要得益于精耕细作等传统农耕技术和安农重农等传统农耕理念。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优秀农耕文化对我国农业发展起了主导和基础性作用。三是提高对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关系的认识。现代农业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发展。农耕文明拥有的许多优良传统技术和核心理念,今天仍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的耦合发展是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2.树立三种理念

一是树立挖掘保护农耕文化的理念。我国地域广阔,农耕文化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有的农耕文化深藏偏僻山村,有的传统农耕用具散落在民间,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历史的见证,我们要不断地挖掘和保护。二是树立开发利用农耕文化的理念。开发利用农耕文化不仅能够改善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且能提升我国农业软实力,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三是树立传承、创新农耕文化的理念。现代农业文明与传统农耕文化一脉相承,是对农耕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农耕文化,不仅要继承,更要创新。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它既有精耕细作、不误农时等先进理念,同时,小农生产者也有自给自足的缺陷。我们在发展现代农业中,要传承创新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理念,摈弃农耕文化中小农经济、小富即安等缺陷。

3.探索两条途径

实现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耦合就是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传承、吸收和创新农耕文化精髓。其实现途径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条途径。一是在物质层面,通过传统农村村落的保留和农耕博物馆的建立使农耕文化得以传承。我国的传承在农村,一般传统农居和自然村落都保留有浓厚的传统农耕文化,农村民俗特色,有独特的村落景观,是人们共同的回忆。而农耕博物馆则通过对耧、犁、锄、耙,纺车、织布机、石磨等传统农耕工具的收藏,让人们对农耕文化有更直观的认识。二中在精神层面,发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将传统优秀农耕文化理念投射到现代农业的发展上。将协调和谐的三才观、趋时避害的农时观、辨土肥田的地力观、种养三宜的物性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御欲尚俭的节用观等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与集约化耕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循环经济、保障粮食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等现代农业理念结合起来。

4.采取五项举措

推动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耦合发展的举措是宣传弘扬利用农耕文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展多功能农业。具体措施:一是加强宣传。地方政府要重视农耕文化的宣传工作,可以把农耕文化与传统节庆日结合,开展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农耕节庆活动,以发扬光大农耕文化。也可以邀请媒体拍摄农耕文化纪录片,记录传统的农耕方式、传统食品、民间习俗及田园风光。还可以通过教科书,漫画等形式让农耕文化潜移默化到人们心中。二是加强保护。对传统的农耕技艺,农耕理念,建议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破坏农耕文化的行为,给予严厉制裁。三是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传统农耕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目前,乡村体验旅游成为时尚,人们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在体验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使农耕文化得到弘扬。四是打造体现农耕文化特色的农业品牌。各地区由于自然资源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在建立农耕文化博物馆、农耕文化园时,要充分彰显各地区、各民族的农耕文化特点。五是培养人才队伍。要培养一批传承创新农耕文化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特别是培养能对农耕文化进行整理、编撰、宣传和保护的人才,让农耕文化的传承更加组织化、专业化。

5.力争三方支持

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的耦合发展需要制度、政策、资金的支持。为此,需要政府机构、金融机构、民间资本三方共同努力。一是政府要制定政策,推动优秀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的融合。一方面,政府对弘扬传承农耕文化要有一定的制度保障。从财政投入、项目审批、税收减免、用地保障、人才引进等方面对农耕文化产业进行扶持。例如:对利用农耕文化发展绿色农业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贴;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财政政策支持农耕博物馆建设、农耕文化宣传片拍摄和农耕文化教材编写等。二是金融机构应给农耕文化的传承创新一定的资金支持。对于传承创新农耕文化所需资金金融机构应给予无息或低息贷款,特别是支持农业发展的农业发展银行更应该大力支持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融合的项目。三是争取民间资本解决农耕文化传承创新中的资金不足问题。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鼓励企业、民间投资农耕文化传承创新项目。

参考文献

[1]邓文钱,阮清.从新视角看中国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2,(2).

[2]陈登高.论现代农业对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0,(1).

[3]蒋和平.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特征与模式[EB/OL].http://.cn/,2007,2,5.

耕地精细化管理篇(5)

关键词:优秀 企业文化 深耕细作

一项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战略层面、战役层面、战术层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通力而为,夺取胜利。作为统帅150万名员工的国家电网公司,从战略层面作出了宏观、独创的策划、部署;处在战役层面的网省公司,积极做好组织与协调、督促与检查,“四统一”优秀企业文化建设在国家电网公司所辖的30个省市红红火火地展开;作为处在战术层面的像我们公司这样的基层单位,其任务则就是抓好落实与实施。形象一点说,就是做好“落地工程”。那么,如何才能抓好“落地工程”,使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呢?笔者认为,只有“深耕细作”,实现优秀企业文化从显性到隐形、从约束到习惯、从细胞到基因、从“一阵子”到“一辈子”的全方位的落地与渗透,才能换来企业文化建设根深叶茂,硕果飘香。

一、在深度方面“深耕细作”:既要人人皆知,更要入脑入心

跨入21世纪,中外企业管理已经超越“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发展到“文化管理”的历史新阶段。企业文化不是装潢门面的饰品,不是束之高阁的摆设,而是企业之魂。国网公司的“四统一”企业文化的实质,对内是国家电网公司所有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对外是国家电网公司的竞争力和整体形象,增强公司的凝聚力,提高公司的执行力,打造公司的软实力,引领建设统一坚强智能国家电网。正是因为优秀企业文化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所以不能仅仅是领导干部知道、少数人知道,而要通过“落地工程”让职工感到企业文化无处不在,耳熟能详,做到“家喻户晓”,全员了解。

基于这样的认识,实施“落地工程”就要大力推进统一的优秀企业文化进企业、进部门、进班组、进岗位、进现场,扩大宣贯覆盖面,实现纵横到边的100%全覆盖。其途径,一是广泛宣传,大力灌输。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月例会、座谈会、研讨会、板报、标语、网络、党课以及演讲、征文、报告、知识竞赛、答卷、文艺演出等形式,大力宣传国家电网公司统一的企业愿景、企业使命、企业宗旨、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等公司基本价值理念,尤其是大力宣传“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二是统一品牌,规范使用。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统一品牌战略,扎实推进标识标准化工作。这些工作的内容牵涉面也很广,包括名片、请柬、贺卡、户外大型路牌、灯箱广告标牌、户外广告小旗、宣传牌、PPT底板、海报、网站标识组合、手提袋、司徽和桌旗应用、不干胶贴纸应用、企业内刊封面应用、荣誉证书和荣誉牌设计、厂务公开栏应用、礼品包装纸应用、铭牌应用、重要会议室和接待室背景墙应用、地标应用、楼顶标识牌应用、楼层指示牌设计、车辆应用、安全帽应用、护栏应用、值班室卡应用、记录簿应用等等。通过自查自纠,规范使用等措施,争取尽快实现国家电网品牌推广全部达标,全面实现“国家电网”品牌标识必要项目使用率100%,使用规范率100%。通过这些显性的宣贯手段、形式,通过耳之所闻,目之所睹,使广大职工对国家电网公司的优秀企业文化基本内涵有所了解、理解,掌握其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实现“认知”。

对于优秀企业文化,仅仅有“认知”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要“深耕细作”,使广大职工由“认知”发展到“认同”,从显性的宣贯发展到自觉的践行。

要实现这方面的“深耕细作”,就需要我们将优秀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做深做细作实,融入心智。要教育职工深刻理解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诚信是企业发展基础,责任是企业发展使命,创新是企业发展源泉,奉献是员工境界品质。要大力选树和宣传践行“诚信、责任、创新、奉献”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用职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人、启发身边人,发挥先进典型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中的积极作用、示范作用、激励作用和引导作用。从而,促进职工由“认知”发展到认同国家电网公司统一企业文化,树立“一个国家电网”理念,增强“我是国家电网人”意识,将优秀企业文化由最初的外因约束转化为内因的需求、自觉的行动,进而做到上下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责任同担。

二、在广度方面“深耕细作”:树立“大文化”观念,广泛融入各项工作

遍览中外优秀企业文化我们就不难发现,凡属优秀企业文化无一例外地都是“大文化”概念,绝不仅仅囿于通常的写写画画、说说演演的“小文化”范畴。国家电网公司“四统一”优秀企业文化建设更是彰显这一特点,内涵丰富,特色突出,涵盖广泛,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战略性、系统性、完整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表明了对企业发展规律、企业文化建设规律、企业队伍建设规律、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跃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为打造“百年老店”,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建设国际一流企业的奋斗目标,描绘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正是基于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涉及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发展目标、品牌战略、管理标准的本体属性,我们必须站在“大文化”的制高点上,放开眼界,开拓思路,打破藩篱,勇于创新,在广度上全方位地抓好企业文化建设。除了要抓好宣传、报道、征文、演讲、板报、网络、文艺演出以及体育活动等传统企业文化活动之外,要坚持融入中心、服务大局,以人为本,全员参与,重在建设、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以建设基本价值观理念体系为核心,以制定和实施行为准则为重点,以实施“三大工程”(精品工程、落地工程、评价过程)为抓手,加快建设“四统一”为基础的优秀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企业的发展规划、中心工作,融入安全管理、经营管理、党的建设、队伍建设、干部管理、人力资源、反腐倡廉、内质外形建设等方方面面,在企业的各个环节体现、渗透、融入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促进一体化企业文化的形成。我们要在企业发展规划实施上,落实国家电网公司统一的发展战略和核心价值观,深化“两个转变”的要求;将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融入制度流程和工作的各个环节,建立与企业文化“四统一”要求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将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融入队伍建设,纳入员工招聘、培养、教育、使用、考核、提拔的各个环节。将“诚信”作为企业立业、员工立身的道德基石,将“责任”作为员工勇挑重担、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事业进步的根本动力,将“奉献”作为员工爱国爱企、爱岗敬业的自觉行动。将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融入员工行为,追求卓越,努力超越,塑造员工统一的形象,将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员工的行为规范,明确员工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只要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广度上“深耕细作”,真正做到大力践行国家电网公司“四统一”企业文化,真心实意、不折不扣地应用其指导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发展目标、品牌战略、管理标准,我们的收获就会绝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概念上的文化方面,而是全面的大丰收,是企业方方面面的共同进步。

三、在时间方面“深耕细作”:不能只抓“一阵子”,必须建立长效机制

因为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它对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各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绝不仅仅只管“一阵子”,而是具有长期的指导作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不仅具有鲜明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所以,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树立长期“深耕细作”的思想,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

毋庸讳言,一部分基层企业还是缺乏长期“深耕细作”的思想准备。有的是上级抓一抓,自己动一动,上级暂时不督促了,他们也就放松了;有的是集中力量、集中精力抓“一阵子”,但是缺乏长期规划,没有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有的不能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而是应付差事,走走过场,敷衍塞责,“雨过地皮湿”。这样做的结果,自然是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长期“深耕细作”呢?唯一的途径就是建立长效机制。首先,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国家电网公司《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意见》明确要求,“各单位要成立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工作组织体系,完善各部门、各层级协作推进的企业文化工作机制,全面落实企业文化工作责任,形成公司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员工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确保企业文化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这样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不能只是短期存在,而必须长期存在、有效运行,充分发挥作用。有的基层单位是头一二年能够建立健全这样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可是过了两年后机制和体制就处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企业文化建设浅尝则止,自然难有大的收获。其次,要用心修订和完善企业文化工作规划。要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要求,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工作要求和重点措施。要根据总体规划,制定和实施企业文化工作年度计划,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本单位年度工作安排,实现目标管理。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制定贯彻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规划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基层单位其他重要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同考核,全面落实工作责任,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有的基层单位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肯花真功,干细活,缺乏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工作推着干,搞一些花拳绣腿,甚至是熊瞎子掰苞米――掰一棒扔一棒,或者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难有作为。第三,要制定和实施本单位行为准则。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统一企业文化,制定本单位的行为准则,形成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行动指南,指导和规范全体员工在处理各项事务和开展正常业务过程中,自觉遵守国家电网公司的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标准。要把国家电网公司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细化为可描述、可操作、可考核的岗位行为规范,明确员工在本职岗位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标准和规范,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应展现的良好品质和形象,明确在工作、学习、服务、协作、沟通等方面的基本行为标准和要求,形成一致的“文化基因”。要加强对行为规范贯彻落实情况的检查和考核,全面规范员工行为,增强全体干部员工的执行力,进一步推进内质外形建设,将企业文化内化、外化、群体化、习惯化、社会化于企业的日常工作之中,为企业提供更加坚实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第四,加强制度建设,让优秀企业文化固化于制。制度是企业文化从理念向行为转化的保证,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基层单位的规章制度大部分制订于国家电网公司《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意见》颁布之前,所以一方面要对现有企业制度进行梳理、审核,要研判已有制度是否与企业文化理念相契合,研判制度的执行可操作性,全面清理不符合企业文化“四统一”要求的管理制度,确保已有制度、标准准确体现国家电网公司文化理念要求。另一方面,要做好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体系分解落地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将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本质要求融入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与企业文化相互配套、紧密衔接、约束有力的制度体系,使之具有强制性、规范性和长期性、稳定性。从制度层面来保障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理念能够得到落实,即“固化于制”。要把建立健全刚性的管理制度与“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相结合,引导员工由“要我这样做”向“我要这样做”转变;要完善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对各部门的考核体系,实施“评价工程”,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强化企业文化建设的约束力,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完成企业文化导入、传播、落地、评估的闭环管理。第五,就是要让企业文化出精品。什么是企业文化的精品?国家电网公司的员工之歌《祖国有我》是精品,常州供电公司的服务模式也是精品,精品并非一本印刷精美的文集、画册,也不是一次座谈会,更不是一场文艺晚会,而是能够切实表达企业核心价值观、发展目标、经营战略、管理理念的一种文化载体。如何创作精品?作为基层单位可以以三种模式去深耕细作:一是充分发动群众。充分发挥群众力量,集中大家的智慧,凝炼出精品;二是联系各兄弟单位。各取所长,创新模式,形成区域合力,创造出精品;三是借助“社会力量”。这里所说的社会力量指的是跳出电力系统本身,整合外界更多的专业资源,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时间方面“深耕细作”,从“一阵子”到“一辈子”,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将企业文化落地工程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推进,全方位的落地与渗透,只有这样才能换来企业文化建设根深叶茂,硕果飘香。

总书记在中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错,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中国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中国的企业更是如此,企业文化是国家文化改革发展大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好企业文化改革发展的这一步极为重要。如何提升公司的软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只有让企业文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四统一”的企业文化建设落地工程贵在“深耕细作”,其将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简介:

耕地精细化管理篇(6)

前段时间,全区对退耕还林工作进行了严格的自查。今天,我们又召开全区退耕还林工作现场会,现场参观了部分乡镇退耕还林情况。对下步工作,德义同志、贵瑜同志都作了精心的部署和详细安排,我完全同意。在这里,三点。

一、认识要到位

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实施的一项战略工程。我们要站在历史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退耕还林,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切实把退耕还林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几年来,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搣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攠的建设方针和国家林业局搣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攠的总体要求,经过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齐心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工程的实施已经取得明显的阶段成效。但作为顺庆,绿化工作有特殊性和其它县区无法替代的使命。首先,退耕还林对于保障城区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当前,城周绿化差,要改变城区生态环境,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第二,退耕还林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作用。退耕还林工作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利用国债对退耕坡地实行粮钱补助,本来就有普惠的作用,它还可以有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后,林业产值逐步提高,还能带动森林旅游,草食牧畜发展,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城郊经济发展步伐。第三,要充分认识到退耕还林工程的时限性。我区林业基础条件差,工作面宽量大。如果按规划做好工作,就可增强全区林地10多万亩,从根本上改变我区绿化落后的面貌。但这项工程实施有时间要求,如果做表面文章,应付了事,今后的欠帐还是要还,到时仅靠区乡两级投入,困难可想而知。

二、工作要做细

退耕还林工程能否稳步推进,关系到全区林业发展的大局,关系到我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认真宣传贯彻《退耕还林条例》,切实把退耕还林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要进一步加大学习、宣传力度。林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认真学习《条例》,领会精神实质,明确工作职责,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依法管理退耕还林工作的水平。各乡镇要采取发放林业政策、法规、适用技术宣传资料,悬挂横幅、接受咨询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把退耕还林的目的和意义、基本原则、政策措施、法律责任等内容宣传到乡、村、社,宣传到退耕农户。积极动员广大干部群众配合参与退耕还林工作,努力开创全区退耕还林工作新局面。

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签订退耕还林责任书,分解工程建设任务,成立植树造林领导小组和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实行局长负总责、副局长和工作人员分片包干的工作责任制,坚持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分山系、整流域、因地制宜地编制退耕还林作业设计,严格按照《退耕还林条例》规定的搣禁止林粮间作攠的要求,将退耕还林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农户和地块,保证及时、合格栽植到位。切实抓好《条例》的贯彻落实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法和制度,做到依法管理,依法实施,确保实现搣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攠的目标。要深入摸底,提前弄清土地条件和造栽苗木的品种数量,了解苗木余缺。有一定缺口需要调剂的苗木,要提前调剂、采购。要保证质量,不合格的苗木坚决不要,杜绝人情苗。苗木需求数量大的,要坚持公开招标采购,增加透明度,降低苗木支出。

要坚持栽管并重,巩固造林绿化成果。要进一步抓好林权证发放工作,把林地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实行领导负责制,加大管理力度,要认真做好防止人畜损害林木的工作,突出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坚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杜绝森林火灾发生。要抓好经济林的管护工作,避免出现粗放经营,任其自生自灭的现象发生,做到栽一片、治一片、见效一片。

三、监管要严格。

退耕还林持续时间长、工作面广。相关部门和乡镇必须长期坚持对这一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耕地精细化管理篇(7)

从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中国农耕时代的精耕细作,蕴藏着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从不掠夺式对待土地,要像养育自己的亲生婴儿那样来培育、管理土地与庄稼,不厌其精,不厌其细。

传统农业的精髓:

“铁犁牛耕”与小农细作

中国传统农业的精髓在于精耕细作――在小块土地上,靠精细的劳作和高投入增加亩产量,以中国农民的惯常说法就是:要像养育自己的亲生婴儿那样来培育、管理土地与庄稼,不厌其精,不厌其细。

在农耕时代,保持土地的肥力是耕作的第一要义,这显然与滥施化肥与农药的现代农业不同。最早的原始人类采取的是生荒耕作制,开一块的同时也就扔一块。到原始社会晚期,发展成熟荒耕作制,有计划地安排轮荒。春秋战国之际,治理出可以无需休耕而连续种植的“不易之田”,连续耕作制就此诞生。在一些地区,还出现了能在一年或几年之内增加种植次数的轮作制,如“四种而五获”(《管子・治国》)、二年三熟,直到“一年而再获之”(《荀子・富国》)的一年两熟制。

从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据《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中国农业一直在耕作栽培方面保持优良传统,如轮耕、复种、间作套种、三宜耕作、耕薅结合,内涵博大精深又符合科学。

经历过机器操作农业之后的西方,开始反思农业并重拾中国传统农耕的精耕细作态度。《欧美农业史》的作者Gras赞赏五千年的中国农业实践为世界农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极有意义的重大思路,“中国在气候适宜的条件下,每年种两季或三季的作物,采用大规模的灌溉和排水措施,并把能得到的动、植物及人类所产的肥料一律还田。同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种在一起。这种聪明的集约耕作制,曾使得这个国家的地力不衰竭。”

商界大佬们的品牌农业与新农村运动

当国家政策正在释放“利农”信号,当食品安全遭遇质疑,当下即是开掘新农业的大好时机。

名人的农产品卖得好,最重要的是消费者把名人的品牌与产品品质挂钩。褚时健曾公开表态,褚橙没有经过任何添加剂和农药污染,拥有24:1的黄金甜酸口感和重要的营养价值;柳传志信誓旦旦地说,通过新科技有机方式种植出来的“柳桃”,丰富的营养能更好的养护头发;而潘石屹在超市里代言来自甘肃天水的家乡苹果时,他说“一方水土养一方水果”,甘肃独特地理优势让天山苹果松脆。

“褚橙”、“柳桃”和“潘苹果”,不只是商人思维的新“投机”,更多的是在引领一种新生活态度――追求品质,在吃上更是精益求精。

“褚橙”贩卖得不只是务农情怀与人生励志。褚时健“种橙子”种得很“精细”,从2002年开始,80多岁的褚时健每月不仅下地8―10天,还和技术工人一起探讨怎样种出口感上佳的橙子。“太阳不管正着还是斜着,都要透得下来”在比较各地的剪法后,褚时健和技术员商量琢磨出的独特的剪梢方法――经剪过的橘子树,树梢并不齐整,高低错落,他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充足的阳光照射。之后,橙子才能保持最好口感:酸甜比保持在符合中国人口味的“1:24”。

“柳传志”的“柳桃”重在探索新农业发展之路,联想控股对农业板块的投入超过10亿元,柳传志说,在未来5年内,还要投入20亿元―30亿元,“等佳沃做出品牌后,我们还会做更多的基础性农产品”。

乡下的理想国与乡愁真“味”

“樱桃和细毛”是新浪的知名微博,拥有近十万的粉丝。

妈妈“细毛”和老公带着女儿“樱桃”居住在北京郊区。他们在乡下建房子,种果树,过着田园般的乡村生活,女儿樱桃在这里度过了充满阳光、自然、乐趣的童年。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当雾霾越来越严重、交通越来越堵塞,北京一批中产阶级开始在乡下“造梦”。更多的“细毛”妈妈和“樱桃”爸爸们在乡下盖房、种树、造梦、生活,对生活追求的最高理想莫过于,给孩子们一个更贴合自然、人性化的成长空间。细毛说,秋天,院子里的果树丰收了,带着女儿一起摘果子、做果酱,这些自然的馈赠正是我们要送给女儿最好的礼物。

还有一批理想主义者,他们正在售卖乡下的食材与古老的制作工艺。2013年3月8日,一家名为“南食召”的淘宝店因来不及处理大量的订单,临时将所有货物都下架三天。上线短短一个月就火到爆仓,“南食召”触动的是更多人对乡愁真味的怀念。

“店里的货品是我们从小吃到大的”,南食召只出售温州和瑞安特产,因为店主康锐是温州人,丈夫杜克是瑞安人。店内共有10件宝贝:纱面、姜酒、红糖、紫菜、虾皮和5种菜干,且都是手工制作,有的还遵从了古老的手艺。每隔两三天,杜克和康锐都会开车到远离瑞安市区的南山村,将一两百斤的纱面运回来。在地处深山的南山村里,林师傅是制作纱面的行家:别人搓一遍面,林师傅搓三遍,面的口感因此更细腻柔韧。

■奢侈的轮回・传统

物欲在他乡――

中国年的“乡愁”:陪伴是一种奢侈

回乡是奢侈的,你可以回到现实的故乡,却无法抵达内心的故乡。团圆的便捷、简单,使得真正的团圆成为一种奢侈。年越来越充满悲情,成为“乡愁”的一部分。

吴越

艰难回乡路:团圆是人的本性

人的最大梦想是远方;抵达远方之后,最大梦想却是回乡。这是一个悖论,却是事实,所谓“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身在台湾、年届80的老兵高秉涵,虽然没有亲眼目睹,但他永远记得母亲过年时的情景。

在过去20余年中,高秉涵陆续把同乡的100多坛骨灰背回山东老家。这些游荡台湾的异乡人,故乡对他们来说,逐渐成了一个宗教式的圣殿,以骨灰的形式回归故乡,成为他们最终的归宿。

数十年的两地相隔,高秉涵的母亲早已过时,多少年后见到弟弟,弟弟说:“自从你离开家以后,家里几乎没有笑声。除夕晚上这一餐,妈妈几乎没吃过饭,都是泪流满面。在妈妈旁边,餐桌上放一个碗放一个筷子,留给你,‘春生,不管你活着没活着,过年了,你就陪妈妈再吃一顿饭吧。’”

母亲去世后,在她枕头底下有两件东西,一个是高秉涵幼年的照片,一个是为他做过的棉袄。当年给高秉涵做这件小棉袄时,母亲常哼唱一首《寒衣曲》。

多年后,高秉涵在接受采访时,又哼唱了出来:“冷风兮兮,冷雨凄凄,流浪的人儿需寒衣。”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离乡之路有多坚决,回乡之路就有多坎坷。接下来的几句,极具煽情,让人泪下,“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好似天上一日,人间一年,在外的六十五年化作六十五天,转瞬即逝。家中亲人历历在目,却已化作累累荒冢,无尽的相思,阴阳相隔,欲一语而不能。

最初之时,你怀着对远方的无限向往,以及对故乡的无限厌烦,踏上远足的道路;可是接下来,是故乡在支撑着你在远方的求索,衣锦还乡也罢,穷途而返也罢,最终,你会作为一个耄耋老者回归故里,或者作为一个婴儿般大小的骨灰盒,回到最初的子宫。

消失的年味:得到了想要的,失了拥有的

有人说:“过去过年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吃,第二是拜年,第三是走亲访友。先看第一,现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不用在过年时才能吃上饕餮大餐;第二,现在通讯便捷,电话就可以向对方问好了解近况,还有视频可以‘见面’;第三,现在交通发达,平时很容易拜访亲友。”

一年年过去了,在城市里呆得太久,我们大概找不到儿时那种红彤彤的过年气氛了,于是,我们开始到处寻找儿时的“年味”,有人说,最传统的春节,遗落在异国的唐人街;还有人说,最地道的年味,在各个偏远的少数民族村落里闪耀。现在即使爆竹摊已经支上了街,大红灯笼再次挂在了门前,仍然缺少年味儿。为了省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去餐馆吃年夜饭,一大家子一起忙碌操办年夜饭的场景也越来越罕见;除了看“春晚”、包饺子、放鞭炮,真不知道过春节还能干什么。

年味变淡,对真正的年的寻找,成为一种奢侈。

原本最丰富、最隆重、最热闹、最喜庆的春节,其年味越来越淡,习俗能简则简。春节习俗,你还记得多少?

团圆的便捷、简单,使得真正的团圆成为一种奢侈。

我们这些徘徊在文明里的现代人,得到了想要的,却失了拥有的。

年,没了前戏,没了余韵,只剩下高潮

按照传统,腊月二十三到二十九,天天都有事情做。扫房子蒸馒头割鲜肉,新年真的来到了。而今,我们大年三十放假,疲惫地赶回老家,迎接的只是年的高潮部分,而其前戏,早被我们遗忘了。

大年的预演是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去天庭述职,这一天是他的节日,要给他供上一桌吃食,好好招待,让他到天庭多说好话。

年前的打扫房屋,也是一个仪式。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希望这一天一切都干干净净,似乎也是应有之义。《清嘉录》专有“打尘埃”一节:“腊将残,择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

年后,回城大军呼拉拉走了,故乡又成了老人和孩子的世界。可是在过去,年要一直持续到二月二,起码也得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慵懒的正月,人们无所事事,除了过年,没有别的东西让他们挥发心情。

而今,年只剩下了高潮,前戏惨淡,余韵戛然而止,奔走在回乡和离乡路上的人们,对于年的宗教感还会持续,却逐渐没有了心平气和继续下去的勇气。

年,已成为乡愁的一部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