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语文常见问题

高中语文常见问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8 15:44:03

高中语文常见问题

高中语文常见问题篇(1)

一、为了“贯彻”新课改精神,为了体现“以生为本”理念,丢掉“满堂灌”的帽子

我们不少教师走向了极端,刻意与过分地追求“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不突出,课堂节奏也显得随意而不紧凑。在我们的一些示范性的公开课里,经常可以看到如下情况:教师要么是设计几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围绕这些已经预设好的问题进行所谓的“小组合作”式的探究,学生之间叽叽喳喳“讨论不休”,到了一定时间,教师一声令下,学生便整整齐齐地停止了“讨论”,然后开始逐一回答问题,而教师为“贯彻”新课程中强调的对学生激励性、肯定性评价的要求,“尊重”学生“个性”,也一味地表扬“说得很好”“非常正确”,对学生发言中明显的错误也不及时给予指出,这对学生的成长显然是不利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实则类似于“放羊”,随学生讲一气,等到学生“充分发言”后,一节课所余时间已不多,很难引导到关键问题和重点问题上,没有注重整合和优化,本应有主导作用的教师基本上是个摆设,还美其名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么是以问代讲,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常用“对不对”“是不是”发问不止,与学生缺少真正的信息沟通,因为学生要做的就是回答“是(对)”或者“不是(不对)”,根本不需要太花费脑筋,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看似热闹,气氛活跃,实则仍是教师用提问的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只需要配合好教师的“问题”即可。这些情形都很难真正培养学生质疑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实际上是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的。

二、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让学生自己去学,去讨论

这样做本意是好的,也确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但若没真正理解课改理念,往往会出现两大弊端:(1)会导致有些学生自由过了头,课堂纪律难以掌控。让自觉性高的学生自己去学、讨论,他们固然会认真去做,不会讲闲话,但对那些学习习惯不好,自觉性不高的学生来说,却给他们创造了讲话的好条件,所以教师有时还要花部分精力去强调纪律;(2)对于有的知识点,仅靠学生自己也是难以完全理解和把握的。因为现在高中的知识,本来已有一定深度与广度,若靠学生自己学,还真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对于我们这些县级中学来说,农村学生的积累本来就不够,见识也不够,在高考制度的指挥棒下,现在大多数时间都在研究见效相对较快的数理化和英语,对语文并不太重视,所以课余时间基本上没有语文的一席之地,语文的阅读与积累等功夫到哪里去完成?又谈何语感?谈何语文素养?我们现在很多学生语文基础相当薄弱,写作文写不出几句话,找不到几个事例,阅读时连文章都读不懂,遑论答题!遑论“以生为本”!因为他根本就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

三、片面理解“合作学习”,形式多于内容

合作学习无疑有助于交流,激发出智慧的火花,但有的教师也许认为分小组合作讨论了,便是“合作学习”了。而且如果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导致学生能独立完成时也合作,能够自主时却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让小组优秀者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实际上,在我们县级中学的一些“小组合作学习”中,发表看法的往往就是那么几个人,让人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性,也感觉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协作,合作学习怎么能预期的教育效果?

高中语文常见问题篇(2)

中职学校普通高考语文命题备考一、命题趋势

综观甘肃省2011~2013年普通高等教育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考试大纲三校生高考大纲,文化基础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和德育,但各科分值所占比重有所变化。就语文学科来说,2011年和2012年占50分,2013年提高到80分。因此,语文学科命题趋势稳中有变,其变化应该主要体现在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会更广泛,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既有现代文阅读,也会有文言文阅读,对写作能力的考查会包括常见应用文体的写作和片段作文写作。

二、命题范围和题型

根据甘肃省三校生高考大纲的说明,文化基础考试语文科的考试范围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字形、字义;词义、词性、词的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修辞方法、语句含义、修改病句;文章重点句段、结构层次、表达方式、思路、主题;文学常识、文体知识;正确运用语文综合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和现代文。试题题型包括填空题(主要是名句默写)、选择题、现代文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理解及写作。试题难易度分布情况为较易题约占30%,适中题约占50%,较难题约占20%。

三、命题特点

根据甘肃省2013年三校生高考考试大纲的规定,结合甘肃省2011年、2012年三校生高考语文命题情况,可以看出语文科的命题范围紧扣考纲,突出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能力的考查。选择题型重点考查学生对现代汉语语音、字形、修辞、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的识记、理解以及准确使用词语、句子的能力。该题最大的特点突是突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突出语文的实用性,命题和生活息息相关。如2011年试题第4题给出一副对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再多一度春秋”,让考生判断对联中隐含的年龄。第9题仿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沙纷纷,路上行人满面尘。借问青山何处有,学童遥指盆景中。”让考生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哪一问题。填空题型侧重于考查学生对课内名篇名句的识记和课外常用名句的积累。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型重点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正确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和从文中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文言文阅读题型或者诗歌鉴赏题型重点考查学生读懂文意(诗意),正确理解文言实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和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写作题型包括常见应用文的纠错、写作以及片段作文的写作。试题难易程度保持适中偏易。

四、备考建议

1.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识记积累

字音:正确认读常用的3500个汉字。要特别重视形近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复习和练习,掌握辨析多音字的方法,加强积累。

字形:正确书写常用的3500个汉字。要特别重视形近字、义近字、同音字的辨析、练习和积累。

字义:正确理解现代汉语常用词汇的意思,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选用词语(包括成语)。要特别重视近义词和容易误用的成语的辨析、使用。

文学常识:熟悉课本内出现的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及其作品知识,熟悉常见文学体裁知识。

文化常识:了解课本内涉及的重要且常用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年齡的特殊称谓:而立、不惑、知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排行的特殊称谓:伯(孟)、仲、叔、季。日期的特殊称谓:朔、望、晦。再如对联的知识: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仄起平收等。

修辞:掌握并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特别是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对比、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修辞格。注意区分比喻和比拟,比喻和借代,设问和反问的不同。

名篇名句默写:首先要能背诵并默写教材中要求学生背诵的名篇名段,教材里要求学生背诵的主要篇目有《诗经·氓》《劝学》《师说》《赤壁赋》《石钟山记》《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沁园春·长沙》《荷塘月色》;同时课外还要注意积累常用的名句,《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诸子著作中就有许多至今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名言警句,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等,教师可以有选择地给学生印发相关资料,要求学生课外识记。

2.加强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

现代文阅读理解,重点训练学生整体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按照要求从文章中筛选提炼信息和概括归纳要点的能力。文言文阅读理解,有针对性地重点训练学生理解常用文言实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粗通文章大意的能力。重点要复习好教材中选入的文言名篇,如《劝学》《陈情表》《师说》《滕王阁序》《阿房宫赋》《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诗歌的阅读鉴赏应该致力于提高学生把握意象特点,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同时要注意理解诗歌表情达意常用的艺术手法。

3.加强正确、规范运用语言的训练

语文工具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正确规范地运用语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正确、规范地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一点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把正确、规范地进行语言表达作为学习重点。正确、规范的表达依赖于平时的语言积累,只有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培养良好的语言感觉,才能达到这一要求。高考试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除了作文考查之外,还会涉及语病辨析,句段仿写以及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通过练习,让学生熟悉常见的语病类型,掌握辨析语病的方法;要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一般特点,如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

4.加强应用文写作训练

应用文写作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的学习重点,要求学生熟悉常见应用文的格式和内容,正确书写常见应用文。复习过程中应该重点做好条据类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如通知、请假条、留言条、借条(欠条、收条)、启事(寻物、招领)。书信类应用文要重视求职信、介绍信、感谢信、表扬信、倡议书、申请书等的写法。

5.加强片段作文的写作训练

高中语文常见问题篇(3)

首先看字音题,如果说这道题有时会涉及到语法知识的话,常见的是根据并列短语的特点,相同位置互相参看,如2008年江苏卷的“朝令夕改”“装模作样”,2009年江苏卷的“厚古薄今”“否极泰来”,这几个词,由“夕”“样”“厚”“泰”的读音,可以推断出“朝”“模”“薄”“否”的读音。

在解答“辨析病句”题时,语法分析是常见的也是必备的一种能力和方法。高考病句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从表述上看字数较多,句子较长,有时结构也较复杂,通过语法分析,我们可以化繁为简,化大为小,分块分步地去比较,分析,从而作出准确地判断。从高考考查的六种类型来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等,用语法知识都可以轻松地解决问题。2008年江苏卷,B选项: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地作用。看到其中的动词“培养”,我们肯定要瞻前顾后,看前面的主语,看后面的宾语,就会发现谓语动词“培养”后面缺少宾语,可改为“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的生活习惯(或生活观念)。

再看语言运用题。有一道模拟试题,题干要求表述为:总理曾把湖南抗灾救灾工作的主要任务概括为三个方面6个字,阅读所给材料并概括出这6个字。分析学生的答案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在答题时,能读懂所给材料的内容层次,三个方面也找得非常准确,但答题时,却常常表述为:铁路、电网、生活。如果稍有一点语法知识,我们就会知道,这个答案的表述有明显的问题,因为这个答案所用的三个词都是名词,而题干要求中“任务”这个词则暗示答案所填写的应当是动词。2010年江苏高考语言运用题,要求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学生只要注意到“过程”,答案的表述方向应该不会有问题。

在古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这两个板块,学生们对题干的语法审读缺少起码的语法常识的情况也经常出现。古诗歌鉴赏中经常有这样的题目:该诗描绘的画面有怎样的特点,请作具体分析。很多学生只是把画面的内容做一番具体分析,对“特点”常常是视而不见,其实,稍加分析可以知道,具体分析之后再找两个形容词加以界定就可,而我们的学生却常常忽视。200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干的表述是: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少学生的答案表述都是动词性的短语,其实只要抓住“烙印”这个名词,答案的组织应该不难。

文言文板块在高考中拿高分应该较为容易,但实际情况是,由于语法知识的缺失,很多学生不会用语法去准确地分析句子,从而导致了失分。此板块,涉及语法知识的主要有两处:文言实词的解释、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在解题时,我们要明确关键词的词性、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以及句子表达所用的句式。2008年江苏卷翻译题,“及得召见,遂见亲信”,通过补出主语可以知道,“召见”要翻译出被动意味,后面的“亲信”肯定是动词,“见”肯定是表被动,所以此句可以翻译成: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作文审题,语法知识的运用也同样不可缺失。“我的老师”“我和老师”两道题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具体行文对人物所费的笔墨则不尽相同。再例如“诗意地生活”(2007年高考湖南卷作文题),很多考生忽视了“诗意的生活”与“诗意地生活”的区别,结果是文章的重心产生了偏移。“诗意的生活”是名词短语,表现的是一种状态,此作文应该重在描述或赞美充满诗意的生活;“诗意地生活”是动词短语,表现的是一种过程,此作文应该重在揭示怎样将生活过得有意义。近几年,命题作文尤其是短语类命题作文较为流行,而审题时对语法分析的要求比较高,比如:偏正短语的题眼一般在其“偏”,动宾短语的题眼一般在其“动”,主谓短语的题眼一般是谓语,并列短语的题眼往往体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间的关系上。现在高考作文的分值是70分,如果审题时,因为语法知识的缺漏而导致作文审题上的失误,可能这样的损失也太大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法知识的运用在语文高考中确实重要。笔者认为,要使考生在高考时真正熟练掌握语法,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切实重视。新教材的编排重视了人文性,试卷中也不直接设题,但这不等于说,语法知识的学习就可以抛开了,上面的分析足以提醒我们,我们的课堂要切实重视语法知识的教和学。

二、 抓住重点。因为语法知识的考查在高考中不直接设题,所以,老师讲解重点,学生掌握关键,目的也就达到了。重点无非就是词性、短语的结构类型、单句的基本构成、单复句的区分等。只要这些重点内容讲解到位,学生在处理问题时也就基本能抓住要领。

三、 讲解得法。语法知识的讲解切忌枯燥乏味,多联系实际,多运用技巧,老师讲得生动,学生学起来轻松,掌握起来也相对容易。比如讲词性,可以用“很”“不”去验证,讲动宾短语和动补短语的区别,可以用“是什么”和“为什么”去检查,讲单句的构成,可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

四、 适时点击。以高三的复习为例,因为语法知识出现并不集中,这就需要老师在遇到此类题时,要适时的加以点击,尤其是病句考点和文言文句子翻译这两个考点,我们的点击应该更加明晰、具体,复习时最好有一个计划安排。

高中语文常见问题篇(4)

[关键词]情感 兴趣 方法

在目前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英语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国际语言工具,在商贸往来,电子商务时代,英语在国际上已通用。一个优秀的老师总是在不断的与学生沟通、鼓舞、激励的气氛中去提高学生的英语兴趣,而注重他们的成功,以提高英语学习的积极性,适时的将阅读方法融入到课堂中去,笔者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实践,总结出如下方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农村大部分学生在七年级才开始接触英语,英语对他们来说是一门陌生的学科。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应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正确地引导他们学英语,这是培养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第一步。作为教师,应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主动与他们交朋友。我作为老师要让他们懂得尊重老师,使学生由喜欢英语老师而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其次,教师要有很高的师德和人格魅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主动加强道德修养,学识修养,以崇高的师德,高尚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努力创设课堂的活跃气氛,努力使课堂融知识性,趣味性一体。再次,教师不要有歧视学生的行为。努力让每个学生在英语学习之中获得成就感,注意他们的点滴进步,并抓住机会去夸奖他们。老师要多给他们机会,而且尽量在每堂课,让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最后,教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英语。作为老师可将当天的知识在玩耍中去巩固他们,让学生明白,其实学习英语,无处不在,老师要鼓励他们去说,不要太在意发音,让学生明白,原来他可以更优秀,更与众不同。

二、合理安排阅读内容,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阅读文章的习惯

学生学习英语是渐进式的。老师对于阅读内容的选择应当遵循身边的事开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有关的内容,这样既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便于学生理解。此阶段的题型的设计应以细节题型为主,逐渐导入推理及主旨题型。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英语思维进行培养。语言,作为传承同一特定民族文化的交际工具,是对文化本身、文化表现形式、人们风俗习惯以及生活方式最可见的、最有效的说明和呈现。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一种语言总是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例如,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果你问“How old are you,Mrs…”一般来说是不礼貌的。他们一般用“Ah,it’s a secret!”来回答。

要提高英语阅读技能,首先,必须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老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多给学生介绍东西方文化差异。在训练学生阅读时,注意跨文化交际的影响,避免学生用中文去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英文的阅读材料不同于中文材料,在思维上有很大差别,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应忘掉母语。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5W1H法去解析阅读材料,然后要求学生用3~5句话作一个概括,这对阅读理解进步是很有帮助的。尤其是英语思维的转变。

三、教给学生阅读不同题材文章的方法技巧

提高农村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不同类型题材的阅读方法、技巧的培养。为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答题技巧、能力,老师要有的放矢进行题材练习,有必要将常见的题材,阅读方法、技巧教给学生。英文中常见的题材形式有:科技小品,说理小品,新闻,人物传记,短篇故事,史地生知识,幽默小品等。

把学生需要的东西传授给他们,将其整合以后,反复练习。英语文章与中文有很不相同的地方,英文往往不会在文章中直接出现作者想告诉什么,而是学生经过判读后,他们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了对跨文化交际和英语思维的培养,题材的把握,再对题型进行练习,我相信,阅读速度的提高会更快。

四、注重对各种解答技巧的培养

各种题型都有自己的设问形式,阅读题型主要有四种,训练学生解答技巧时,要提醒学生,是什么题型,如何根据题目要求去寻找、归纳、选择答案。

1.细节题。细节是基础,对推理题和主旨题有很大帮助,不可忽视对细节的理解,常见设问形式如下。

(1)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mentioned?

(2)What does the writer pay least attention to?

(3)Choose the right order of the events given in the passage.

(4)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he result of?

……

在训练中,教学生快速辨认和记忆事实或细节,以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

2.主旨大意。这种题型要求学生理解全文后归纳文章重点,概括中心。主旨大意题型常见的设问方式如下。

(1)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__________.

(2)The best title/ headline for this passage is_________.

(3)From the passage we can conclude that_________.

(4)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s the theme of the passage?

……

所以在阅读中,教会学生应尽量利用有关信息确定主题句的位置。注意不要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文章讨论问题的某个方面的篇幅大小,来确定文章的主旨大意,不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不了文章主题,领会不了作者的立场、情感。不会从整体上考虑文章,将段与段孤立开来。这是很多学生做此类题型存在的普遍问题。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解答这类题型,教会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立场、情感,从整体上把握相关信息,利用有效信息确定主题句的位置,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3.推理判断题。这类型题较难,通常以转换思维方式进行,此类题类似初中学生所做的练习句型转换里的同意转换,有句的推理,段的推理,那么学生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事实及自己的一些生活常识,进行合理的逻辑推测,判断作者的意图、人物动机目的以及前因后果等,常见的设问形式如下。

(1)The passage implies, but doesn't directly state that________.

(2)It can be inferred / concluded from the passage that______.

(3)What'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_________?

(4)The writer probably feels that__________.

……

4.词义猜测题。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去猜,猜词与上下文有关系,或者根据生活常识,同时根据上下文、定义或释义、或同位关系、同义或反义、因果、句法功能、代词所指代的内容来猜测,或者根据生活常识去猜测词义。一旦学生抓住这些方法,他们的信心就会大增,阅读的速度会更快,这类题在文章中很容易辨别,它有下划线。

高中语文常见问题篇(5)

张志公 语文课程 学科特征 当代价值

由于语文课程“涉及的问题太多,太复杂。其中有教育观念问题,有课程结构问题,有教材内容问题,有教学方法问题,当然也有语文成绩的考评问题”[1],这就造成了我们常感喟的“语文实在是好学难教”。语文为何“难教”?认识和把握这一学科特征又有何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张志公先生对此问题的论述谈点浅见,就教于大家。

一、多样化的课程任务,造成语文课程有效实施的难度

语文之所以“好学难教”,是由于其具有多样化任务。一方面,语文课程在内容上具有无所不包、无所不有之特征。这是由于语言也只有语言才能担负起反映人类认识、描述一定现象、表达一定思想、抒发一定情感、阐述一定理论等众多任务。正因如此,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文)时就必然会受到语言知识、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教育。事实上,世界上没有无思想的语言,也没有无语言的思想。所以,从语言(文)所承载的内容看,语文课程具有多样性。对此,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课本的课文有的是讲自然现象的,有的是讲地理、历史知识的,有的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有的是论述政治思想的议论文章”,且“所有这一切,都是作为语文学习的材料,要学生从这些材料中学到读书、作文的能力的”。[2]显然,学生正是通过学习承载着特定思想观点、知识情感等的语言运用的具体事例(文本)来学习语言(文)是如何运用的。在此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受到思想、情感、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是由于语言与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篇章结构具有密不可分性,学生必然也必须要通过具体的课文来学习词汇选择、成句规则、衔接方法、过渡技巧、呼应方式等。就是说,语文课程除必要的知识、思想、观点等教育任务外,同时还必须承担语言文字、结构形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教育任务,这就使得语文在课程目标上具有多样性。对此,张志公先生也指出:“所谓语文能力,也有多方面的内容,很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最基本的一个方面是思维能力,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思维能力是理解(听和读)和表达(说和写)的重要基础。”[3]这里,他认为语文课程就要加强对学生组词成句、组句成章、组章成篇及表达修饰等多方面的训练,这也是语文课程目标之一,且这一目标具有综合性与多样性。

正是在看到语言(文)具有边际广泛、知识众多、表达(思维)多样、语言灵活等特征的基础上,张志公先生强调语文要重视自身的综合性特征并依据这一特征来教学。譬如从语言(文)教育与思维训练、知识学习相联系的角度,他指出:“语言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一个幼儿刚刚学说话,大人就不停地教。这在实际上既是教他语言,教给他知识,同时也在教他观察,教他思维。”

学生正是在学语言时也学到了知识、在掌握知识时也学到了语言,在学语言时提高了思维、在锻炼思维时也发展了语言,这就是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多样化特征。正是由于这一课程特征,常常就造成语文课程的分散性、多样性:其既要有语文能力训练的基本教育,也要有思想情感的必要教育;其既要有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基础教育,也要有衔接过渡、篇章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逻辑教育。也正因语文课程在内容、任务上的多样化特征并使其客观上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与功能,就使得一些语文教师在施教之时或“眉毛胡子一把抓”,致使语文课程“泛化”;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致使语文课程“窄化”。就是说,语文课程任务的多样化,常是造成语文课程不能很好处理语文训练与其它训练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因。譬如在突出语言教育时,一些语文教师常忽视了其它任务,只把活生生的文章当成机械训练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枯燥乏味的字词句篇的“单一训练”或“庖丁解牛”式分析,致使脍炙人口的作品失去了应有光泽。反之,在强调语文课程的思想情感时,一些语文教师为体现“人文性”,便处处寻找“人文话题”,把语文课上成了“人文课”。对现阶段语文课程中广泛存在的“泛语文”、“非语文”现象如做根源分析,显然与语文课程任务的多样化、综合性特质有密切关系。因此,重温张志公先生关于语文课程多样化、综合性特征之论述,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就可认为语文课程是一语言运用、思想情感与思维方式的“统一体”,就其中心内容看应包括五大课程要素与四个领域――语文“双基”及读写听说与知识、能力、智力、育人。这些要素与领域,都是语文课程必须要承担的任务与必然要涉及的范围。但在这些众多要素与诸多领域中,须有一个课程主线与重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对此,张志公先生指出:“语言是交际工具。这种工具不同于生产工具……我们可以说,忽视了语言教育,不仅仅是忽视了语言本身,而实际上是忽略了许多东西,诸如知识的传递、思想的陶冶、思维的训练等等。”[2]因此,他虽认为语文课程虽有多样化特征,但在实施中却须突出“语言训练”核心。

二、常见性的课程存在,造成语文课程有效实施的难度

由于语文课程是以母语学习、掌握与提高为基本对象,这一学习对象对学生来说具有习以为常并有随时可学、随处可见特征:学生自小就在自觉不自觉中逐步学会与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技能与规律,并在日常中随时随地用语言沟通信息、传递思想、说明问题等,还在数学、历史等课程的学习中时时处处学到语文……对此特征,张志公先生指出:“小学以上的语言教育有这样一些特点:培养语言能力是一个加工提高的过程,不像其他课程,基本上是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进了小学的学生已经会说很多的话,对他进行语言教育是在他原有的语言基础上继续加工提高。到了小学高年级、中学,更是如此……”[2]学生原有语文基础与新学习对象间的交互性、能力缓慢提高的客观性、学生靠自身努力就能基本解决学习中较多问题的平易性等,都较为典型地反映出语文课程常见性特征。于是在教师数量不足时,就出现了张志公先生所说的下面现象:

人们往往认为语文是最好教的一门课。中国话,人人会说;中国字,人人认得;教教语文,这有什么难处?分配给某地几位新老师,领导逐一了解:会物理的去教物理,会外语的去教外语,……什么都不会的,你去教语文吧!社会上呢,不懂点ABC就很难给外语提意见,不懂点X+Y=Z就很难给数学提意见。只有对语文,人人都有发言权,于是意见从多方面来。因而,受到“关心”最大,受到责难最多,或者说婆婆最多的是语文课[3]。

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语文课程具有常见性或普遍性特质,也导致了语文课程有效实施的难度。这是因为:第一,由于学习内容(对象)的常见性,就使得学生时时感到学习这门课程缺乏新鲜感。除小学低幼年级外,学生学语文不是零起点而是已有一定基础,因而语言规则、词汇运用、句子形式、篇章结构与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观点理论对学生不具“陌生化”与“难度感”,这就使其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时相比其它课程的难度就更大。第二,由于学习内容(对象)的常见性,也常使得一些语文教师在执教某一文章时或出于兴趣偏好或由于认识所限或由于专业素养不足,常会出现“任意而教”、“随意而教”现象。如教者对作者有详细了解,就可能会长篇幅地介绍评价作者及其作品;如教者对文章有一些独特体会,就可能会不遗余力地去阐述文章技巧;如教者对写作内容感兴趣,就可能会“得意忘言”而直接集中于对某一观点的评述……教者“任意而教”、“随意而教”,随之就造成了课程实施效果不佳并被学生不满意,从而造成语文课程有效实施的难度。第三,由于语文课程学习渠道的常见性――学生在日常生活、读书看报及其它课程学习中无时无刻都在学习、运用着语言,也常使得这些学习与有计划、有组织的语文学习难以明确划分开来,进而对教师的执教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显然,语文课程的常见性,就带来了语文课程实施的高难度,“英语难学好教,语文好学难教”之俗语就是这一认识的形象诠释。

三、随意性的课程评价,造成语文课程有效实施的难度

正是由于语文课程的常见性,随之就自然会出现人人对语文课程都有发言权的社会评价现象。笔者认为,对语文课程的众多社会评价有时虽有可取之处,但不少观点常是较为偏颇的,但这些偏颇观点却极大地影响着语文课程的有效实施。对此能提供佐证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汉语・文学”分科试验中,《文学》教材中的古代作品在初中选文中的比例是三分之一、在高中选文中的比例是二分之一。对这一基本科学的文白比例,却在“”中被社会各界群起炮轰并被戴上“厚古薄今”帽子,以致教材编写者不得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具有“检讨”性质的文章[4]。在此影响下,文言文被大量削减,以致发展到“”用领袖语录来作语文教材的极致。第二例是在20世纪末轰动一时的语文教学大讨论:《北京文学》1997年第11期以“忧思中国语文教育”为题,刊登一小学生家长、一中学语文教师、一大学教师的《女儿的作业》《中学语文教学手记》《文学教育的悲哀》,并于12月4日召开了“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研讨会。《文艺报》则在1997年12月13日发表会议综述,认为语文教学存在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学方法都大同小异、教师学生与命题者都围绕着考试打仗、教材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利润而被垄断等问题。随后,《中国青年报》在“专题报道”栏目里选登了《北京文学》两篇文章,并对其标题作了改动――《对女儿那些毫无意义的作业,我们真是深恶痛绝》《中学语文教育实在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随后,《中国青年报》专设“教育导刊”,进行了“语文,该怎样教”大讨论。再后,《中国青年报》在《误尽苍生》中提出高中语文课本及“教参”给人总的感觉是烦琐而荒唐,这不是误人子弟的问题,而是一件误尽天下苍生的大事。在讨论中,社会舆论对语文课程给予了极大关注,对学科高耗低效、呆板枯燥、简单繁琐、缺乏个性等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批评[5]。今天看来,这场讨论虽涉及到语文的一些弊端,但由于批评者多为“非语文”人士,其中一些观点就难免偏颇乃至过激。如一些论者把“语文教学”等同于“文学教学”,认为语文教学必须把审美教育、精神熏陶等任务放在第一位。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张志公先生早就指出,文学教育虽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不是语文教育的全部。对这场语文大讨论,有学者看出了其评价随意而导致的不良后果:1997年底发起这场大讨论的是《北京文学》等“圈外”报刊,同时最初发表批评意见最多的是作家、大学教师、记者、非语文报刊的编辑人员、学生家长等。直到“圈外”的人们热热闹闹地讨论了很长时间,才有较多的“圈内”人出来说话。大约讨论了一年多或更长的时间了,有些语文报刊才开始发表讨论文章[6]。显然,这场大讨论实际上反映出语文课程的常见性,且这一特征又导致了人们对语文课程可随意而评。

张志公先生关于语文课程特征的论述,对弊端逐渐显现的语文新课程的现实指导意义表现在:第一,语文课程承担的多样化任务,要求课程标准编制者与语文教师既不能无视文化传承、情感熏陶、价值观形成与语言能力提高等多方面所应承担的任务,但同时又要突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才能有效解决目前广泛存在的“泛语文”现象。第二,语文课程客观存在的常见性特征,一方面对学生语言能力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对语文课程的有效实施提出了更高要求。语文教师只有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并努力提高课程实施的能力水平,才能有效提高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第三,语文课程不时受到外部的不甚科学的评价乃至责难,影响到语文研究者与语文教师对其特征、规律的认识、把握及实践。对这些已有和将有的各种观点乃至批评,语文工作者应有的态度为“择其善者而从之”。

参考文献

[1] 顾黄初.请别全怪教师[N].江苏教育报,1998-3-10.

[2] 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 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 张毕来.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厚古薄今倾向[N].人民日报,1958-7-17.

[5] 张宇.20世纪以来语文教育大讨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高中语文常见问题篇(6)

对这类特色题,我们一般应从六个角度去思考,这六个角度分别是结构安排、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句子内涵和语言特色。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答题过程中不见得这六个角度中的每一角度在某题中都有答题要点,这里仅指思考的全面性,力求从以上六个角度去获取得分要点。

根据这六个思考角度,这里分别来阐释一下与之相对应的常见答题要点。

结构安排角度是指学生应思考题目中让考生探讨的相关语句在情节、线索、过渡、照应、伏笔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文章结构安排是作者思路的外在表现,学生在阅读时要弄清文章的层次,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

表达方式角度主要应从描写、抒情、记叙、议论等方面去思考。在做题时还要具体到以上表达方式的不同类型,由于分类较多,在此不一一叙述。试题涉及频率较高的是描写,特别是描写的角度及效果。

表现手法角度是解决特色题最常见的思考角度,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铺垫、托物言志、抑扬、白描、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以小见大、伏笔、衬托或渲染、悬念、联想想象、对比、动静结合等。做题时需要仔细推敲,从最有把握的方面去分析。

修辞角度也是这个道理,常考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等。对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考生要做到了然于胸,在分析时还要注意结合文中语句。

句子内涵角度主要是根据所给文本本身去理解,一般会涉及上下文语境,常考的方向是多重内涵的探讨,要求考生不仅懂得字面义,更要进一步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语言特色角度经常考查的角度有叠词、口语书面语、长短句选择、地方特色、语言风格(指平实、华丽、含蓄、深沉、自然、明快、幽默、辛辣等语言形式)等。

在具体操作中,需要强调两点:第一,这六个角度不要求面面俱到,只是思考角度,考生答题时应灵活处理,从最有把握的角度答起;第二,要看清问题本身,有些考题在题干中已指明答题方向,考生只需按题目要求的角度去思考即可。

现举三道高考真题对上述问题加以说明。

例1:2010年高考江苏卷小说阅读《溜索》第11小题“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文中画线部分原文是“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驼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题干中的“表现特色”,题干中的“描写”二字导向尤为重要,应该是包括独特的描写角度和特别的描法。画线部分第一句是写驼队,主要通过俯视表现峡谷之险峻。后两句写怒江,综合视觉、听觉,传达出由远而近的逼真感受。这一题的主要思考角度是表达方式中的描写角度及其效果。

参考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例2:2011年高考湖北卷第五大题现代文阅读(汪曾祺《才子赵树理》)第17小题是问选文的语言特色,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由于题目已经明确了解题角度是语言,因此只需从语言层面上去分析,原文是“①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脸,眉眼也细长,看人看事,常常微笑。他是个农村才子。②有时赶集,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白带做还误不了唱。”

很显然,本题所选两个句子的特点是句子简单短小。①句运用外貌描写,②句使用动词刻画人物,两句都是人物描写,人物描写的目的是刻画人物形象。

因此,结合原文参考答案为:第①句句子短小、简单、紧凑,用“高”、“长”、“细长”分别形容个子、脸、眉眼,寥寥几笔,形象地勾画出了赵树理的外貌特征。第②句语言简洁,不用修饰语,用“唱”、“念”、“拉”、“走”等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赵树理的艺术才能。

例3:2012年高考浙江卷现代文阅读(《母亲的中药铺》)第14题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选择了此文的最后一段“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高中语文常见问题篇(7)

【关键词】中考英语 写作问题 应对策略

随着中考写作分数的逐年增加,英语写作也越来越引起老师和学生的重视。但是,写作也是英语中考中失分较多的题型。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英语写作题,题材通常是用日记、书信、通知、邮件等文体写人、写事等。一般来说,不同的写作题材,它对人物、事件等写作的重点也是不尽相同的,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却基本一致。笔者在近几年中考评卷中都担任英语作文的评卷工作,从中发现诸多考生的作文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少考生平时在练习英语写作时不得法,又苦于找不到提高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近几年本市中考作文学生答题时的常见问题,谈谈英语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采取应对策略,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写出优秀的英语短文。

近年的中考英语作文中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一、用语不地道,中式英语多

很多考生虽然已经学习英语多年,但写英语作文时仍然没有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还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受汉语的影响,不自觉地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去写英语句子。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平时课后练习英语的时间不多,也没有养成学习英语时经常用英语思维的好习惯。因此,笔者认为,老师在课堂中应该多创设情景和机会,让学生大胆地说英语,引导学生多用英语想东西,课后还可以用英语多与学生交流。课本是学生学习的根本,课本给学生提供了基本的句型、语法知识、词汇等。在学习每一课的时候,老师应引导学生把其中的重点句型找出来,经过反复练习,熟记于心。每天的课后作业应该包括熟背当天所学的课文,默写一些简单而常见的句型等,对于某一题材典型的范文还应该背诵并默熟。

二、句子结构不完整,句式雷同多

由于许多考生缺乏必要的英语句法知识,尤其是对句子基本结构、简单句的五种基本类型和常见的同义句句型等不熟悉,在造句时就容易出现语序混乱、句子结构不完整的错误。俗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因此,笔者认为,花点时间用浅显易懂的句子教会学生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主要成分和句子的基本结构等还是很有必要的。平时,可以多做一些句型变换的练习,为写作储备足够的句型。告诉学生,写作时应该遵循这样一个原则:要灵活地用完整的简单句将句意表达清楚,表示同一个话题时,尽量使用不同的写法。这样既能做到结构完整,又能使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同时又避免了句式呆板、重复引用,从而使文采显得更生动,也容易取得高分。

三、文章语法错漏多

学习语言的关键是学以致用,所以在书面表达中用好、用对语法知识是保证写好英语作文的一个重要前提。中考英语作文中常见的语法错误主要表现在:

(一)时态、语态用错。

一般来说,特定时间、背景下的时态总是相同的。在日常训练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学会判断要写的文章应该主要用哪种时态。如:介绍人、事、物的现状常用一般现在时为主;写日记、记叙文常要介绍过去的情况,以一般过去时态为主;写信或发邮件邀请别人去做某事时常用一般将来时。

(二)基本语法结构不熟练。

中考英语作文中经常可以见到情态动词后面加上动词-ing形式的写法。部分学生对情态动词后面应该加上动词原形的结构非常不熟悉。还有不少人写进行时,往往只有动词现在分词,而漏掉了助动词be。学完这些基本语法结构后,老师需要把相关的知识进行比较和小结,并通过大量的口头和笔头训练,让学生牢牢记住这些基本语法结构,并活学活用。 转贴于

四、用词不准,搭配不当

选用词语就是要准确表达思想。我们选用词语的原则是:使用有把握的会写的词语,但其含义、用法一定要符合题目意思。很多考生选用词语的错误常表现在:拼写错误、用词不当、词义(类)混淆、遗漏词语等方面。其中用词不当是最主要的问题,短语搭配不当现象也相当普遍。

五、审题不慎,粗心失分

部分考生在写作前没有认真读题、审题,粗略看一下题目没经过深思熟虑就动笔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往往会背离主题,得分也较低。例如:2007年本市的中考作文题目要求写“你认为历史上最有用的发明物是什么?请列举最少三个理由。”考完英语后,笔者见到很多学生笑逐颜开,因为题目比他们想象的要容易,作文也比较好写,大家都觉得言之有物,自我感觉良好。但是,笔者改卷期间发现,有相当部分学生审题不慎,写了“水”等不是发明物的东西,有的列举的理由不够三条或者理由不够充分,导致文章的档次和分数较低。因此,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在写作前必须认真审题,充分利用提示材料等,弄清楚题目的含义和要以及文章重点内容,再把题目所要求的内容详略得当完整地写出来。

六、句子衔接性差,常识性错误多

许多考生没有意识到文章中句与句之间、上下文之间不同的关系,在写作文的过程中不注意过渡词的运用,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显得句式单调、文采呆板。为了使句与句之间过渡顺畅、上下连贯、逻辑关系严谨,需要使用下列一些常见的过渡词,如:表示事情先后顺序的first, second,或then,finally等;表示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的and,so,but等并列连词。使用适当的衔接词既使文章显得浑然一体,行文更流畅,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更严谨,又增强了文章的可阅读性。

近年各地中考作文的评分大都采用总体评分法,包括整体印象、语言表达、词数规定以及卷面情况、语言流畅性等几方面内容。我们平时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要准确写出有效的信息点,争取加分点,不要过度自由发挥而乱加额外的信息点,考试时充分利用草稿纸对作文初稿进行修改,要尽量避免因粗心大意、卷面不整洁等原因造成扣分点。只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平时多注意两种语言的异同性,抓住写作要点,多写多练,在中考试场有限的时间内同样可以妙笔生花,写出精彩的英语作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