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5 10:38:52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篇(1)

关键词 数据新闻;百度指数;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 G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146-02

1 数据新闻的含义

“数据即信息”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在我们周围数据量的增长令人惊叹,我们的周围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数据,一切事物都可以被量化,这便是大数据的特点。

首先,我们对数据新闻做一个简单的定义,它是基于大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之后探究数据背后关联或故事的新型报道方式。“数据新闻”也被称为“数据驱动新闻”,在大数据时代意味着一切皆可数据化,新闻媒体担负着传播信息、检测环境、对周遭世界的变化做出解释的职能,而数据新闻正是媒体人应对大数据变迁所做的关键革新。《纽约时报》的阿伦・皮尔霍夫认为,“数据新闻像是一个涵盖性的总称,包含了日益增长的一系列用于新闻叙事的分析工具、技术手段和方法。它几乎样样包含,从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使用数据作为新闻‘源’)到处与尖端前沿的数据可视化图表和运用程序。其统一的目标是用于新闻:提供信息和分析帮助我们知晓当天发生一切重要事件。”

但我们要搞清楚一点,“数据”并不等于数字,也不全是数字。

2 数据新闻的特点

2.1全面的大数据可以为数据新闻提供更公正的视角

客观性一直是新闻业的基本准则之一,但是这一准则又难以实现。因为新闻生产和新闻价值选择的缘故往往导致新闻只报道了事件的表象和片段,从而影响了新闻的公正客观。数据新闻则不同,人会说谎,但数据不会说谎,数据新闻依托于庞大的数据分析,有数据在说话,这样数据新闻就能揭示更大范围的事件或更接近事件的真相,从而有着更为公正的视角。

让《卫报》数据新闻一鸣惊人的“伊拉克战争日志”,它是利用维基解密的数据通过软件制作了一副点图,将伊拉克战争中所有的人员伤亡情况均标注于地图之上,一个红点代表一个死亡数据,鼠标点击红点后弹出的窗口则有详细的说明:伤亡人数、时间,造成伤亡的具体原因。这个数据新闻既没有绘声绘色的叙事,又没有枯燥的数字表述,更没有连篇累牍的煽情桥段,而是用一个个红点来彰显战争的残酷,这就是大数据的威力,为数据新闻带来了公正的视角,也带来了一鸣惊人的效用。

国内来讲,央视是数据新闻的先行者,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新闻》播出过一条《据说就业・就业有未来:岗位增一成,每份工作收56份简历》的报道,央视在新闻里多次引用了百度的大数据分析,通过分析2014年校园招聘里最具价值资格证书、最具前景行业、最受关注公司等内容让观众感受到了百度大数据的魅力,也给就业者做出了很好的指导。央视新闻努力通过百度指数等大数据应用给央视的报道提供独家的统计数据和报道,力求改变以往靠专家分析的枯燥的新闻方式,这样的做的效果立竿见影,使得新闻既新鲜又有说服力,并让新闻变得更加公正了。

2.2 大数据可以揭示新闻背后的原因

数据本身是不可见的,但是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利用相关软件可以改变这一情况,我们为了让新闻中相关数据的意义得以体现,就要对其进行可视化操作。通过对数据的挖掘,洞察数据背后隐藏的秘密以揭示新闻背后的故事也是数据新闻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以首届数据新闻奖获奖作品之一的“骚乱中的谣言”为例,在这次伦敦骚乱中,英国《卫报》的数据新闻使读者更深入的了解到了伦敦大骚乱的发展和背后因素。最初Facebook和Twitter被英国政治界人士当作了替罪羊,认为是它们传播的谣言蛊惑煽动了民众,并以此为借口要求暂时关闭这些社交媒体,与此同时,英国政府被骚乱搞得焦头烂额也无暇调查骚乱背后的真正原因。而《卫报》利用法院和当地政府的数据,与学界组建了“解决骚乱”的数据新闻团队,他们使用地图来反映骚乱发生地与当地贫困程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从一定程度上对卡梅伦政府在骚乱发生之初声明的“骚乱与贫困无关”做出了有力的回应。同时研究者对微博信息进行内容分析以及可视化处理后发现Twitter并不只是传播谣言,它在纠正谣言和力求民众恢复骚乱地区秩序方面都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与传统新闻需要通过深度报道揭示新闻背后的原因不同,数据新闻更直观。

2.3数据新闻可以挖掘与主题相关的更深内容

我们当前的新闻一般都是描述性报道,往往只是报道了事件发生的经过,没有对事件更深层次的报道,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数据新闻则可以挖掘与主题相关的更深内容,虽然数据本身并不具备多大的新闻价值,但记者可以从数据中抽丝剥茧,发现其中的意义,发掘新闻的深层含义或新鲜价值。

例如,密密麻麻的股票指数天天呈现在股民面前,它对所有人都是公开的,但是其中某只股票的价格它在何种情况下有新闻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去挖掘从而找出其背后的故事。彭博社的记者对上海证券交易所过去十年交易的所有股票进行分析之后发现贵州茅台酒业的股票在2002年到2012年十年之间股票价格上涨了3451%,市值高达41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酒类公司。这已经可以成为一条不错的新闻,是否还可以继续挖掘呢?通过继续分析,他发现这些数字可以有力的证明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也表明了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变迁,即随着改革开放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造就了一个富裕阶层,他们对奢侈品类的需求刺激了相关产业发展,从而促进了茅台股票价格的大涨。现在这条新闻已经有了话题,但是还能再扩展吗?能,当时正时值十的召开,他又把茅台股票的成长与中国的一系列政治决策相联系,通过数据挖掘报道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及其影响。

正是通过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加以记者的各种想象,才有了这么一条有内容的数据新闻,在新闻同质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只有提炼观点、发展观点、解读观点才能应对新闻业激烈的竞争,这也正是数据新闻的魅力所在。相比那种传统的新闻报道来说,数据新闻由于有数据的依托,可以挖掘与主题相关的更深内容。

2.4 数据新闻能够准确定位受众

新闻只有与用户需求很好的对接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如果新闻不能满足用户需求,新闻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传统媒体的记者都是在新闻敏感的基础上采集新闻的,他认为这件事有价值或是对社会上多数人有吸引力或影响才会去报道它,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另外,我们的记者通常会以个别人或事作为采访对象,这里用的是“随机样本”,其中包含了偶遇式新闻采访(如“街采”、观众来电等),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而数据新闻则有能力获取“总体样本”,通过分析包含在用户数据里的兴趣和需求,获取新闻价值的判断。如此一来,数据新闻便能够准确的定位受众,从而获得更多的访问量与阅读量。

印度有一档新闻访谈节目,叫做《真相战胜一切》,它在创办之初就运用了大数据手段来策划选题,引领节目发展。编导收集了印度社交网站上比较热门的帖子和话题,对它们进行分析挖掘,然后以这些为依据进行选题制作,一经推出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真想战胜一切》第一季就吸引了4亿观众观看,通过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观看的更是不计其数,它能成功究其原因便是这档节目很好的立足于民众所思所想,通过数据分析准确的定位受众。比如它的话题都是儿童性骚扰、医患关系、种姓制度、水资源保护等印度人十分关心的。

2.5 数据新闻能够增加流量

在大数据时代,新闻机构正不断的改变自己的内容编排和报道方式,像小测验、小游戏、小工具已然成为广受媒体欢迎的选择,它们能让受众有兴趣加入进去,以此来增加点击率

(流量)。

BBC推出过一个专题是“70亿人口的世界:你是第几个出生的人”的小工具,它恰巧是在联合国世界人口达70亿的时候的,用户点开这个小工具只需输入自己的出生年月日便可以知道自己是全球第几个出生的人,并通过Twitter和Facebook分享自己在全球的出生排名,既有互动性又非常有趣。该应用使用了联合国人口发展基金提供的数据,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成为英国2011年Facebook上人气最旺的分享链接,这便是数据新闻带来的流量的增加。

2.6 数据新闻更能够达到新闻的目的

数据新闻不仅可以帮助新闻机构寻找到独特的故事,还可以让新闻机构更好的执行看门狗的功能。以往的新闻大多是通过通讯社获得,自己采编的很少,同质化严重,难以标新立异。

今年央视在国庆来临之际适时推出了《据说国庆长假》。一个看似稀松平常的国庆周,通过大数据的勾勒,分为了七个专题篇,每个专题里都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国庆生活信息,以婚庆篇为例,央视依据百度指数罗列了包含了全国娶妻成本排名,旅游目的地关注排名,甚至包括了哪些省份的人关注那些知名蜜月圣地和人们随份子的数额等一系列好玩的数字。正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数据,找出了独特的故事。

新闻机构执行看门狗的功能简单说指的是媒体应该肩负起监督政府和市场,保护人民的职责。虽然我国新闻监督正在慢慢成长,但是还是面临许多局限,比如从监督内容上来看,新闻监督的范围比较有限,监督的内容受制于渠道和手段不够全面。另外,监督方面往往是事后监督,事前监督少,不能做到未雨绸缪的效用。

而数据新闻则是借助于大数据的帮助,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体系,对市场、税收、预算、医保、日常开支等数据的综合分析和比对,找出掩藏在其中的腐败或隐患,然后进行新闻报道,做到精确的监管和预测。

参考文献

[1]刘杰.数据新闻可视化叙事初探[J].科技传播(下),2013(8).

[2](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著.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篇(2)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公共图书馆 变革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069-01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图书馆从纸媒时代逐步转变为全媒体时代,这种转变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1]。现阶段,图书馆不同方面的服务都融入了全媒体特征,从宣传推广工作、多元化收藏、多样化服务以及物理与网络空间的兼顾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全媒体特点,图书馆逐步走上了充满生机的全媒体发展道路。

一、全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宣传和推广的变革

随着全媒体发展步伐的加快,图书馆的宣传工作也应该跟上发展的步伐,利用全方面与多角度的全媒体宣传方式,把图书馆中的丰富资源,通过多种活动大力宣传.现阶段,图书馆的宣传方式有:印制宣传单、海报、在网站上开展不同公告等多种方式宣传;通过活动以及培训等方式,向广大读者宣传图书馆丰富资源与多样化服务。

1.服务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为了使读者可以对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项目进行随时随地的了解,图书馆通过不同方式最大程度将传统的宣传方式打破,采用部分直观、实时以及主动等特点的媒介方法,对服务活动实施有效的宣传、报道以及回顾,尽可能的将图书馆的丰富资源与服务效益充分发挥出来[2]。首先,图书馆可以长期和学校、企业合作,开展图书馆有关资源与服务方面的培训工作,使受训者能够对馆藏内容与服务范围充分的了解。其次,根据门户网站等方式,向关注人员定期推荐不同的服务信息,例如,开馆服务时间、流动车每个站点的时间与位置等,对于关注人员存在的疑问,还可以根据即时互动的方式给予答疑。最后,采用互动的方式,使读者的积极性与对图书馆的知晓度明显提高,例如,采取网络读者意见调查,通过微博与微信对读者的不同疑问给予及时的解答,另外,还需要大力宣传,将读者与图书馆的距离有效的拉近。

2.宣传

全媒体作为一种媒介形式,具有覆盖面广、技术成熟与传播范围大等特点,图书馆必须对上述特点合理利用,有效的利用全媒体开展宣传工作,使读者可以对了解、感受以及利用图书馆。其一,选择不同的宣传手段与宣传途径,大力宣传图书馆,根据馆藏资源、服务特点以及服务功能等为核心进行宣传片的制作,在图书馆内的显示屏上持续播放,对图书馆进行生动的介绍与展示,宣传效果较好。其二,由于时代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同时,逐步产生新型的核心业务内容,为了把相关业务内容在读者面前更直观的展示出来,每一个图书馆都精心的策划,打造出了极具特色的品牌活动与创新服务。

二、全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内容的变革

1.移动图书馆的出现

移动图书馆是以手机与移动手持设备为基础,通过手机、等移动手段,利用网络、网站等方式获得图书馆的服务需求,使读者可以通过不同格式将资源下载并保存着到移动终端上,不仅携带方面,而且可以随时阅读[3]。第一,移动图书馆具有个性化自主服务的特点,主要有馆藏查询、续借、历史记录检索、到期提醒等。第二,对最新的图书馆服务资讯给予及时的掌握,随时随地的获得公益讲座、展览、读者活动以及馆内楼层分布等信息。第三,针对性阅读体验。移动图书馆结合RSS订阅功能,为用户提供针对性信息服务,促使用户在任何时间与任何地点,都能够阅读到自身需要的信息,达到为用户提供不同来源信息的针对性阅读体验。

2.参考咨询的变化

一是,整合文献。在全媒体背景下,信息高速发展,读者要想在繁杂的信息中找到有用的信息,需要图书馆对相关数据分析、加工以及整理,产生适合图书馆的信息源,以符合读者的检索、选择以及保存。参考咨询服务内容还应该把相关信息进一步加工,产生二次文献等相关集成化的专题文献信息,便于满足读者的要求。二是,服务的定制。对全媒体先进技术与图书馆的资源充分利用,为企业、校园等定制针对性的专题类学习资源,满足不同群体与机构的不同学习需求。

三、全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形式的变革

1.由静态至动态的发展

1.1读者的信息需求

因为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的不断变化,较多有效信息与知识更新较快,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也随之变化,其除了需要图书馆的静态馆藏信息以外,还需要通过网络与手机等技术对动态信息进行查找。

1.2资源形式的改变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资源形式发生较大的变化,从静态的纸本媒体,逐步转变为以声、光效果多方位展现资源的多媒体时代,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阅读方式更加生动想象化,增加读者对多媒体资源阅读方式的选择,使读者的阅读兴趣明显增强。

1.3宣传方式的改变

图书馆的传统宣传方式为宣传单、海报等静态方式,但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的宣传方式能够在网络上,利用微博、微信等动态方式下完成,还可以拍摄宣传片在显示屏上持续播放,形式多种多样,宣传范围较广,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2.由单一至多元的发展

2.1信息载体

全媒体时代信息的形态多种多样,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也从纸本资源转变为数字资源,促使资源采购从单一形式转变多元化。

2.2传播方式

图书馆为了满足读者对资源的需求,利用不同传媒方式和纸媒传播方式相结合,有助于为读者提供多种资源获取途径,使其获得资源的愉悦感明显增强。

2.3读者获取信息方式

由于读者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单一的获得文献的途径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可满足读者的需求。例如读者能够利用自助借还机等方式,简单,快速的借阅或下载到需要的信息资源。

总结

全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公共图书馆的变革与发展,使图书馆在宣传推广、服务内容以及服务形式方面发生了较多的转变,通过全媒体先进技术的应用,通过不同的方式宣传服务功能,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信息资源,使读者可以随时随地的掌握图书馆的信息动态,使信息资源的借阅与掌握更方便、更快捷。

参考文献

[1]易红,张冰梅.全媒体时代重庆市公共图书馆开展信息无障碍服务的困境和应对策略[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26(10):190-194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篇(3)

一、充分认识和牢牢把握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规律和特点

在全媒体时代,由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日益加深,全媒体信息传播格局逐步形成。较之旧媒体传播时代,全媒体信息传播主要有以下传播规律和特点:

(一)传播速度快

全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将这一特性做到了极致。基于互联网、无线传播技术等现代科技,借助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微博、微信等传播载体,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

(二)传播波及面广

从地域的角度看,由于互联网覆盖全球,地域和空间限制越来越少,只需要设备和传输信号,就可以信息,无论在世界上哪一个角落,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就能够进行传播活动。从传播的主体看,由传统的“点对面”传播转变为“点对点”传播,传播不再是机构、媒体单位的事情,而是全民传播,每一位民众都可以参与其中,谁都可能是者和受众。

(三)传播信息容量大

全媒体时代传播信息堪称“海量”,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媒体中报纸、电视、广播的版面或者时间是有限的,而伴随存储技术的迅猛发展,传播的信息容量相当可观。

(四)传播载体丰富多样

从媒体性质看,既包括党和政府媒体,也包括民间媒体。前者包括党报、国家电视台和网站新闻;后者包括口头舆论、网络和“自媒体”。从媒体的载体看,既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包括网络、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兴媒体。

(五)传播互动交融性强

传统信息传播主要是点对面的传播,传统媒体往往充当者,信息受众只能被动的选择接受或不接受,而受众对信息的感知和意见不能及时充分反馈。而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点对点的格局,广大受众在选择接受或不接受信息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回应,随时反馈其态度和决定,随时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传到网上,实现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双向互动。

(六)传播管理难度大

新媒体固然有着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自身优势,但是,新媒体也存在自身的问题。由于新媒体的跨平台特点、媒体信息的分散性和随意性,使信息传播的控制和管理难度加大,诸如“网络谣言、社会恐慌、网络水军、网络舆论暴力”等问题时有发生,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

二、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给检察工作带来的严峻挑战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丰富了检察工作的宣传载体、拓展了检察机关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增强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检察工作的监督力度,给检察工作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检察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传播理念的挑战

时至今日,仍有部分检察人员更习惯“埋头苦干”、“少说多干”,甚至将检察工作“神秘化”,关起门来开展检察工作。即便开展检察宣传工作,也主要通过官方媒体或门户网站进行单向的信息。对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和特点认识不足,没有充分意识到全媒体时代传播检察信息的重大意义、拓宽传播渠道的重要性、增强检民互动的必要性、引导涉检舆情的紧迫性;没有充分意识到树立自信、包容、开放的传播者形象对于提升检察公信力的重大作用;没有充分意识到从宣传到传播的价值追求。

(二)传播平台的挑战

目前,报刊、门户网站仍然是各级检察机关的主要的宣传平台,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没有得到普遍建立和广泛使用。高检院的检察政务微博刚开通不久,绝大部分市、县两级检察机关的政务微博尚未开通,即便开通了政务微博的检察院,也有不少未能有声有色开展信息传播。各级检察院的检察管微信群基本没有建立,整体功能发挥受到严重制约。

(三)传播机制的挑战

各级检察院虽然普遍建立了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宣传和管理机制,但尚未建立各院完整的全媒体传播机制以及全系统联动有序的传播格局。特别是检察系统微博、微信的管理运行机制,负面舆情的引导处置机制尚未有效运行。

(四)传播队伍的挑战

虽然高检院一再强调要求各级检察机关要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队伍、微博微信管理队伍、舆情监控队伍等传播队伍,但纵观全国各地,传播队伍建设不尽人意。一是受人员编制的制约,传播队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二是受人才来源的局限,从事传播工作的人员主要从现有人员中调配,懂传播规律、熟悉传播知识的人才匮乏,传播队伍的知识结构单一;三是缺乏学习培训机会,传播队伍的素质能力普遍偏低,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三、着力提升素能,适应全媒体时代要求,促进检察工作科学发展

全媒体时代为检察工作提供了网络信息传播的全新环境,面对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必须与时俱进,顺应全媒体时代的要求,不断提升在全媒体环境下开展工作的素能,推进检察工作科学发展。

(一)牢固树立全媒体传播的理念

全媒体传播是传播理念的嬗变,是信息、通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多种媒介融合发展的结果,是媒介传播形态变革中一种崭新的媒介传播形态。要摒弃一切僵化保守、固步自封的心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充分学习掌握全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的运作特点和规律,彻底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在全媒体环境下开展检察工作的理念。

(二)大力提升全媒体传播管理能力

全媒体传播时代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交织共融态势,打破了各个媒体孤立传播的模式。在全媒体时代,检察信息的传播需要各媒介优势互补,融合互动,围绕传播目标同步传播,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传播格局,获取最大传播效果。要不断提升了解各种媒体特性,整合各种媒体协同传播的能力;要不断提升整合检察院内部新闻、舆情监测、舆论引导、危机应对等部门协同传播的能力;要不断提升整合检察系统上下级检察院之间、不同地区检察院之间协同传播的努能力。通过不断提升全媒体传播管理能力,能力形成内外协调、纵横有序的检察信息传播格局。

(三)着力提升应对全媒体的能力

全媒体时代,检察机关的执法办案等检务活动,会越来越多地置于“镜头”下,接受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要不断提高规范执法的水平,奠定检察信息正面传播的根基;要不断提高驾驭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媒体的能力,善于占据舆论引导的制高点;要不断提高新闻的能力,掌控舆论舆情引导的主动权;要不断提升检务公开的能力,消除容易引发负面舆情的高危因素和潜在风险。

(四)全力提升全媒体传播平台建设的能力

要不断打造检察信息平台,通过全媒体主动、全面权威信息;要不断打造检务公开平台,依法及时公开检务活动,打造阳关检务;要不断打造服务平台,充分听取受众对检察机关的意见、建议,认真听取受众的各种诉求,通过全媒体增强司法与媒体的相互联系,增强互信,服务人民群众。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篇(4)

【关键词】 互联网新媒体 企业营销推广 互联网整合营销

一、互联网新媒体的特点与优势

(1)受众群体的精准定位及随意性:在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时代,客户的浏览倾向、时间、习惯通过技术手段的支持,均可在有效范围内实现整体的分类整合。而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下,目标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全部信息,需要经过自身的判断和筛选,大大降低了主动选择的高效性和针对性。也因此使得传播信息失去了最大程度的被拾取和扩散的机会,边际收益微乎其微。通过数据分析所得精准定位,在最大程度的满足受众群体个性需要、充分发挥其主动接受、自主选择的参与积极性,最终使得传播的信息最大程度的满足受众群体需求同时增加传播的周期和次数。(2)传播的互动性及多向性:互联网新媒体的互动交流性特点,是传统传播媒介所无法实现和超越的。在数字化信息化的今天,门户网站、社交网站、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等平台及应用软件使得现代生活交流从传统的面对面发展成为二维、三维、四维的多重方式。目标群体通过不同的媒介平台实现时间上的自由参与、主题上的自主选择、跨地域的即时交流、多向性的互通有无...由一对一扩展到一对多、多对多。信息既可以持续保留又可以实时更新变化。使得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有效性、全面性、透明性均得到充分发挥,这是任何传统媒介都望尘莫及的。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篇(5)

关键词:全媒体;全媒体技术;编辑;编辑理念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6-0158-03

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快速发展,其深刻意义远远超出了技术层面,正在并继续给人类的所有存在方式带来深刻、全面的变革,也为传播媒介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突破性改变,一改以往各种媒介各据一方的局面,形成数字化一统天下的世界,信息权力分散了,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全媒体形态逐步显现。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报刊业借助互联网开拓自身发展空间,扩张其影响力,许多报刊业的网站获得了快速发展,以报刊业为依托进行的媒介融合,实现了多时空、多渠道、多元化、立体化的全媒体传播平台,渗透进社会的所有角落。例如凤凰卫视在其两周岁之际就开通了凤凰网站,十周岁之时又将中国移动吸收为其大股东之一,启动全媒体发展战略,从单一的电视频道发展到涵盖电视、网站、周刊、出版、广播、教育、影视等全媒体辐射平台。直面全媒体时代,编辑理念必须重塑。

全媒体经历了从多媒体到跨媒体再到融合媒介的逐步演变过程,呈现出传播的信息量更大、速度更快捷、范围更广泛、形式更丰富、主体更多元、渠道更复杂等新状态和新特征。全媒体化过程,就是信息存在形式的数字化过程,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归之为0与1的两个字符,所有的传播过程都遵循清晰的算法约定,没有例外。所谓数字化,就是将物理世界存在的任意可度量的模拟信息转换成0-1字符串所表达的比特信息,将编码提升为一种权力,将连线升格为一种权力,这一特征不但使信息传播的成本降低、速度加快、形式丰富,更重要的是使各类多媒体实现了融合统一。

学者纳齐森认为,融合媒介是“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是传媒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所以,全媒体时代可以概括出以下几方面特征:第一,全媒体既包括诸如报纸、杂志、图书等平面媒体,也包括广播、影视、音像、网络、通讯等多维工具,并囊括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全部接受信息的感官;第二,全媒体虽然是多种传播工具和渠道的融合,但也不排斥任何一个单一媒体,只是把它作为其组成元素,以发挥单一媒体及其相互融合的核心价值与优势特征;第三,全媒体受众的覆盖面、传播面很广,传播速度极快,占据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所有注意力空间,传播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使受众随时都感受到新闻就在身边;第四,全媒体可以根据受众的个性化信息需求进行更加细致的个性化服务,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渠道,实现最佳传播效果。

总之,全媒体所具有的媒体活动网络化与数字化、传播主体多元化与融合化、传播路径延伸化与符号化、媒体受众碎片化与分众化、媒体形态两极化、产品多媒体化、终端移动化、职能社会化等特点表明,它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媒体的概念了,而是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媒介。当前情况是,传统媒体担心被取代甚至逐步消亡,却又憧憬着新变革与新机遇,而新媒体在快速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因此,各类媒体都希望在变局中寻求突破、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成为全媒体产业格局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全媒体时代的报刊业与传统业务有着本质不同,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很多编辑对全媒体的认识还很片面,在采编方面如何把握其规律,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我们说,“全媒体”并非“纸质媒体的全手段出版发行”,更不是简单的报网融合或各种媒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不同形式和功能的媒体在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相互融合、互动、互补、互促,进而在不同领域、不同时空、不同受众中形成不同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传播新形态。可以预见,传统的报纸杂志在不远的将来,不仅仅是平面的、静态的,而且是立体的、动态的,也会有声音、图像和色彩等其他新媒体所具有的形态,成为真正意义的全媒体。

在全媒体时代,编辑工作面临着新的考验:第一,全媒体技术正在改变着传统报刊业的传播内容,编辑的信息加工能力面临考验。

全媒体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传统媒介以文字、图像、声音等单一报道形式为主的局限性,涵盖了所有媒介技术,包括文本、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一系列技术的融合,新媒介内容的链接比传统媒体更便捷,超文本打破了人们惯有的线性阅读习惯,打破了思维的逻辑轨迹,海量的全媒体信息更加丰富、生动、形象,无论声音还是视频、无论数据还是照片、无论艺术还是新闻,任何形式的多媒体讯息,都可以全球、传播,所有信息都有被链接的可能性,链接是以网络为代表的全媒体最有力的武器,超文本是网络的精髓。这里,受众都是主体,是不被控制的、完全积极主动的。全媒体提供了非常广阔的自由信息空间,全媒体传播的即时性、广泛性和互动性是以往任何传统媒体都很难具有的,在这种全媒体特性的影响下,编辑必须擅长或有能力处理、加工大量信息,对很多信息必须及时做出反应,需要正确表达立场、观点、态度等。

第二,全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模式,编辑的“把关人”角色面临考验。

全媒体技术改变了传播的模式,从过去媒体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受众集体智能和力量主导的体系;过去的消费者是被动的,而全媒体受众是主动的;过去的拥护是可以预期的,停留在媒体机构指定他们停留的地方,而全媒体受众则是迁移性的,对各种媒体的忠诚度日益降低;过去的媒体消费者是彼此分开的个人,而全媒体时代受众具有了更多的社会交往关系;过去的用户是寂静和看不见的,而现在的全媒体用户诸如网民却可以发出很多声音,构成了公共舆论空间,呈现出人类传播史上最大限度的传播自由,每个人都可以发表对任何事情、任何现象的看法,既是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改变了过去单向度的传播模式,演变成了双向互动交流的沟通形式。传统意义上的内容生产者已经扩大了,不但包括编辑记者,还包括广大消费者、受众,全媒体传播的传受不分、两者合一的传播方式颠覆了传统编辑“把关人”的角色定位。即使传统媒体采取各种方式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但编辑依然处于传播链核心,依然是内容的绝对“把关人”,而全媒体时代对“把关人”的角色、功能、地位、作用带来了新挑战,对技术的依赖性、受众多层次的阅读需求、参与的互动性要求、非线性组织方式及其呈现形式的多样性等,特别是海量信息聚集、质量层次不齐、缺乏成熟规范的环境下,更需要编辑在传统采编的基础上发挥策划、组织、提炼、解读等赋予新内涵的把关人作用。

第三,全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渠道,编辑的工作方式面临考验。

在全媒体时代,报刊编辑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视频新闻已成为主流样态,依托传统媒体创办的各类网络电视台、手机电视台等陆续出现,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成为传统媒体迎接挑战的主要传播渠道。在传统报刊业,编辑只需要为某种报刊提供文字、图片等内容,而全媒体环境下,编辑所要提供的内容往往包含着音视频等多种叙事方式的文本,编辑的角色和工作方式发生了改变,因此,对编辑的要求也有所改变。全媒体时代的叙事方式与传统报刊叙事方式不同,更多视频报道需要与技术同步,既要把握图像的视觉表达方式,使之与文字、图片等互补而非重复,还要转换报道的思维方式,摆脱以文字作为思考依赖的传统方式,形成以音视频表达新闻的新方式,还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受众上传的各种信息来进行再加工或再整合,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内容加以利用和开发。又如,移动阅读和移动传输成为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与接受的主要方式之一,报刊业的全媒体化过程,某种程度上也改写了传统时空观,“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就是这种状态,移动化的媒介呈现成为传播方式的主流,移动通讯、无限上网等都满足了全媒体移动形态的要求。编辑与受众都能随时随地大容量快速上网,为传统报业提供新的机遇。最终决定媒体生存的是内容,当今信息化的时代,新闻传播开始从媒体中心的模式,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式。用户不但要求与媒体互动,还会直接参与媒体的内容生产。如何适应这些新要求,是编辑面临的新挑战。

美国学者菲利普·迈耶曾大胆地预言,到2043年,全美的最后一张报纸将消失,他还进一步指出:“今天的消费者已不像19世纪自给自足的农民那样仅关心有足够的东西吃。他们现在关注食品的口味、质地和营养成分,甚至包括包装的便利性……今天的信息如此浩如烟海,搜寻和发送信息的技术相对而言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而重点则转向了培养使信息产品更吸引用户和让他们更满意的能力。与新闻报道相比,编辑工作变得更加重要。”复旦大学新闻系李良荣教授认为,网络时代一个合格的新闻人应该关注五大新视角,即“比信息更重要的是信息的解读,比事实更重要的是事实的真相,比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新闻素养,比新闻传播学更重要的是其他学科的知识,比上述一切更重要的是社会责任”。所以,全媒体时代使编辑工作面临一些新问题,与传统媒体对编辑的要求有一定区别,但其核心价值是不会改变的,需要的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以媒介融合为手段,从战略的高度进行编辑理念的重塑。

第一,“把关人”向“引导者”转型。

在全媒体时代之前,作为传统媒体的报刊、广电等无疑承担着向广大受众传播信息的核心作用,鉴于版面、时空的限制,哪些信息可以、如何,版面如何安排、时间如何控制、如何组织报道方式等,都经过周密策划、谨慎选择,才将最终审核把关过的内容传播出来,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具备了一套完善的编辑审核把关制度。这种编辑具备的“议程设置”的把关人职责,受到全媒体的挑战,需要编辑转换工作思路,不仅要继续发挥传统媒体“把关人”的职能,还应该充当媒体与社会舆论的“引导者”。

在全媒体时代,“把关人”依然是编辑角色的基本定位,但更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当受众沉浸在海量的、开放的信息空间难辨真伪、无所适从之时,编辑应该能够对很多信息及时做出反映,在选择信息的基础上发挥组织、升华与解读的作用,能把信息挖深做透,力求丰富实用,追求深度广度,既分门别类、面面俱到,又深入精细、透彻专业。同时要具有多种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整合力、解释力、准确力等。整合力——对信息作好过滤、提炼、修饰、分类、打包处理,强化加工信息内容的职能,通过对信息的整合,提升内容产品的品质和价值,尽量做到内容独家、角度独家、观点独家,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深,促成产品链和价值链的生成。解释力——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全媒体时代的竞争更多是从报道权转向解释权,编辑可通过对信息的深度挖掘、背景补充、题材扩展等来增强对报道内容的解释力,加强专题报道、深度报道,加大策划力度,多角度挖掘内容背后的深层价值,突显自身特色和内涵,有效避免同质化。准确力——更多元的信息渠道,更复杂的信息呈现,要求编辑不仅要具有多媒体的编辑技能,要具有适应不同媒介形态、不同用户需求的差异化编辑策略,更要根据用户的需求生成不同形态的报道,从而更好地发挥媒体的导向作用和影响力。

第二,单一文字工作者向综合型传媒人的转型。

传统媒体所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一般是指既懂新闻业务又懂经营者,而对于全媒体来说,复合型人才有着不完全一致的内涵。较高的政治素质、丰厚的知识贮备和过硬的专业素养是任何编辑所必须具有的基本功,但仅具备这些还不足以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全媒体的特点决定了编辑所需要具备的综合型素质,拥有多种能力的全媒体编辑正在成为新宠。

其一是敏锐的信息知觉能力。全媒体快速、海量的信息需要编辑能够以最新的内容、最快的速度体现在版面和网络上,而这些信息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还属于缺乏组织的初级产品,需要编辑从中敏锐判断其价值,理性选择,以最合适的形式传播出来。

其二是娴熟的综合策划能力。报刊策划是自身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试金石,同时也是培育自身社会影响力的有力武器。目前报刊的策划活动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引导舆论、倡导精神、传递信息的意识教育范畴,而成为媒体自身建设的一部分,是媒体不可丢弃的“第二战场”。随着报刊出版业竞争日趋激烈,迫使编辑走向市场,宣传产品推销产品,身兼编、发等多重任务,逐渐形成以市场和读者需求为中心的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策划成为经营活动全过程的中心环节和关键工序,决定着报刊社人、财、物等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更使得编辑的创造性劳动逐渐体现出来。

其三是高超的采编多媒体设备使用能力。传统媒体时代,编辑的分工较细,文字、美工、校对、排版等并不交叉,而全媒体时代的信息联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网状的、发散的超文本结构,对编辑的要求常常是身兼数职,还需要依托计算机及其网络、依赖更多的采编设备与技术的支撑,熟练驾驭搜集、发送、处理各式文本、照片、图表、动画、视音频等材料,其中也包括由这种多媒体能力内定的多语言符号的编码解码能力。其于此,必须打破“术业专攻”的思维定势,打破编辑岗位的壁垒,由“一专”向“全能”发展,发挥全媒体优势。

第三,单向传播模式向传受互动模式的转型。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篇(6)

关键词:全媒体;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模式

全媒体是指全新的媒体形态和传播形态,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提供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信息管道,以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全媒体环境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与困境:首先,海量信息造成了大学生信息筛选的困扰,影响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其次,全媒体网络报道新闻时会充斥大量的负面新闻,而社会学习与社会模仿心理导致相应的负面新闻接连发生,最终造成大学生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失去信心,无法塑造自身美好的道德人格。最后,很多大学生面对虚拟的、快餐文化盛行的物化世界无法有效应对,表现出空虚与茫然、消极与避世,甚至选择错误的价值观。本文从教育观念、组织方式、技术手段、教育内容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模式。

一、高校德育工作观念更新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学习全媒体知识,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并具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适应这个信息化的大时代需要。1.了解全媒体知识,接受全媒体时代的教育理念全媒体的突出特征就是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的个性化与社群化。德育工作者要了解全媒体的含义与特征,打破传统的德育工作教育模式,积极融入全媒体德育工作的大环境中去。2.掌握全媒体知识,运用全媒体开展德育工作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全媒体的技术手段、应用方式,运用全新的教育技术和方式方法开展德育工作。一方面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另一方面,要对德育工作创新模式进行全新探索。

二、高校德育工作组织方式革新

传统高校德育工作的组织形式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面对面交互的社交方式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师生之间有情感、眼神甚至肢体上的互动与交流,有一定的德育效能。但这种传统德育方式也存在弊端,比如说,教师在校时没有过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当面交流使学生某些问题时学生会难于启齿,遇到一些困难时不能向老师和盘托出;教师不能给学生以安全感,以及二者之间的信任缺失,不能做到有效沟通等。而社交网络、即时通信软件等全媒体方式可以为教师开展德育工作打开新的德育教育局面。1.开学新生教育,及时建立社交群,为今后开展德育工作奠定基础新生教育是让大学生迅速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教育,大学新生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适应高等教育。因此如何在第一时间为学生排忧解难、答疑解惑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在开展新生教育时及时公布社交群号,让大学新生及时加入;第一时间解答学生疑问,会为今后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2.常规事务管理通过QQ群及时解答疑问为学生排忧解难通过广泛运用全媒体,常规事务管理工作效率会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社交网络的即时互动可以打破时空障碍,使沟通更加畅通。比如说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把握与监控,以及对学生的负面心理和不良情绪的及时疏导等。3.学生评奖评优以及心理普查等可以发起网络投票和网络问卷在全媒体环境下,针对学生评奖评优,教师可以对候选人发起网络投票,这样会方便、快捷地统计出评选结果。而对于学生的心理普查,选择相对低耗环保的无纸化普查,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可以较为迅速地分析和总结学生的心理状况。

三、高校德育工作技术手段创新

“要积极吸取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大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高科技化。”当前,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迅速普及,全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尤其是正在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打破了时空限制,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已成为重要的大众传媒。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采用这些新的技术手段,改进和更新教育方法,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1.熟练掌握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的基本功能有些老师面对全媒体的冲击时,选择了故步自封。德育工作者应该打破僵化的工作方式,熟练掌握社会网络和即时通讯工作等这些在德育工作中运用非常广泛的全媒体,对于基础功能的掌握和熟悉是最基本的要求。2.积极尝试使用时下流行的、新颖的社交媒体全媒体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德育工作者要顺势而为,积极尝试使用时下流行的、新颖的社交媒体,使其成为德育的重要工具。大学生群体是全媒体的受众,他们求新、求快,不断尝试新鲜事物和新颖软件,教师要想德育有效,就要把握住大学生的这个特点和特质,做到与时俱进。

四、高校德育工作内容求新

高校的德育对象主要是“90后”大学生,要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90后”大学生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求新、求知、变通能力较强。因此对这些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就要注重德育内容的新颖性,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要注重教育的及时性,及时联系网络讯息,使其和大学生的思想工作有一个合理的链接。1.利用网络热点和学生关心问题进行及时施教进行海量信息的筛选时,教师要注意对网络热点事件和学生关心的问题的总结和梳理,引导学生的正确观念,进而影响学生主流文化的构建。网络热点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引发共鸣,对学生困惑的问题及时施教、及时梳理,也能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2.聚焦热点教育事件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关于教育热点事件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德育工作者要辩证地为学生解析和回答,并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大学生有时候因为个人经历和社会经验不足,难免对于一些问题产生困惑,甚至错误的观点,德育工作就是为大学生拨开云雾,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3.注意德育内容的新颖性、即时性和与时俱进性全媒体环境下德育内容的核心议题就是德育内容的新颖性、即时性和与时俱进性。德育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遇到问题及时施教。“强调德育内容的生活化,一方面要在学生的生活中渗透德育,另一方面让德育内容回归生活”。这是德育工作者适应这个信息化大时代该有的思路与情怀,希望越来越多的德育工作者把握全媒体的时代特征,总结出更为完善全面的德育工作创新模式,让大学生更好地发展、成长。

作者:周洪生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

参考文献: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篇(7)

 

随着社会进步和媒体繁荣,“新闻语言”经历着从无到有逐渐发展之势。信息的传递从手势、口头、符号、文字,到现在逐渐发展为一个区别于其他语言样态、有其独特个性的独立语言样态。学术界对于新闻语言的研究已成规模,并且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而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的大发展以及手机、数字电视等移动终端的涌现,使得我们的媒介生态发生巨大变化。“作为承载信息报道功能的重要载体——新闻语言也进入了全媒体时代[1]。”本文便着眼于这种变化,探讨全媒体时代新闻语言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并且希望能窥见一些电视新闻语言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好地提升新闻在受众中的影响力和价值。

 

要探讨全媒体时代下的新闻语言,笔者首先想分析我们当下的全媒体时代。一提到全媒体,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新旧媒体融合的丰富多样的媒介形态。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全媒体的“全”不仅指丰富多样的传播工具,也是对人们感官的全面调动、对受众需求的细化满足、以及信息来源的全民化、信息传播的全方位覆盖等。下面具体来讲全媒体语境给新闻语言带来的新特点。

 

第一,新闻语言功能全面化。全媒体时代是一个媒体全能、生产集约的时代。“媒介融合实现了一次生产、多次加工、多功能服务、多载体传播。” [2]具体地讲,一个媒体要想在这个时代立足,要有满足多元文化需求的能力。想满足这样的需求又要降低成本,就必须打破媒体间的壁垒,实现合作“生产”。所以,只有不断的“全面化”和“多样化”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审美需求,适应集约化、合作化的生产方式。当下新闻语言的功能早已超越了信息传递,同时还具有了引导性、审美性、实用性、娱乐性等。

 

第二,新闻语言风格个性化。这个开放共融的环境带来的是人们审美尺度增大、需求多样、要求提高。消费者已不能被看作一个整体存在,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分众性。新闻也不能够例外,为适应分众化的特点,新闻语言也开始注重风格的形成,甚至打造出电视新闻“品牌栏目化”。评论式、聊天式、散文化、甚至段子式的语言风格都在进行尝试,新闻语言的个性成为人们的关注点。例如,龙洋主持的《生活早间秀》,不同于以往严肃规整的新闻语言样式,主持人龙洋结合自身特点,将新闻事件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以及当下流行的段子串联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新闻脱口秀,收获了一众忠实粉丝。

 

第三,新闻语言呈现平民化、前卫性趋势。一方面,全媒体时代信息接收呈现碎片化的特点,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的人们养成了快餐式的收视习惯,这就要求媒体给出的信息具有较强的易读性。从“播新闻”到“说新闻”已经是大势所趋。同时,新闻语言在呈现平民化的过程中,也变得更有人情味了。在新闻报道中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可以说是大众传媒在人文意识方面的进步。《生活空间》《南京零距离》等节目都是典范。另一方面,新媒体为人们提供了写作平台,每个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全民写作的时代使得网络新闻语言兴起。“网络新闻语言可以是拟态式的,也可以是象声式的;可以是数字式的,也可以是字母式的[3]。” 也就是说在全民写作和网络新闻语言兴起的背景下,新闻语言也变得更加前卫、时尚、简练,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

 

第四,新闻语言视觉性增强。“如今人们已对那些古板的文字阅读失去了兴趣,相对而言,他们更喜欢视觉化的阅读方式[4]。”21世纪以来,新闻语言有了很大突破。不同于以往相对刻板的平铺直叙,现在的新闻语言样态不断丰富,讲故事、抓细节、多描述等都是为了使新闻更加引人入胜的改进。一方面,更多对动词的强调使得新闻报道的动态感、真实性增强,给了受众更多的细节信息和想象空间;另一方面,更多形容词和描述性词汇的运用增强了报道的画面感、生动性。例如,在现场报道中,生动灵活的新闻语言能使观众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正在发生的事情,好似第一时间便来到了第一现场,全方位的了解、甚至体验到当时的状况。这种参与感和相关性是冰冷冷、生硬硬的文字无法比拟的。

 

但是,全媒体环境给新闻语言带来这些优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负面影响。那么下面我便基于当下出现的问题,谈谈我自己对于新闻语言未来发展的思考。

 

第一,重提语言规范之重要性。当下,新闻语言在充分体现易读性的同时,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即语言的随意性。全民写作时代,使得新闻质量良莠不齐,错字、错词、错音比比皆是,不规范的成语、句法、语法、外来词的应用更是不胜枚举,这些不规范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语言习惯,甚至干扰到汉语的纯洁性。当下很多年轻人基于某种潮流或新鲜,特意读错音、用错成语,更加剧了当下新闻语言传播的不规范性。既然是“疏忽”和“故意”造成了新闻语言的不规范,那么想改变现状,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便是让人们重新认识到语言规范的重要性。

 

第二,推动新闻语言从“俗”到“雅”。新媒体环境加之网络用语进入,使得新闻语言出现了娱乐化、粗俗化、媚俗化、泛方言化等倾向。我们之前所说的平民化并不是粗俗化、趣味性也不代表娱乐性。平民化是指让新闻语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人民,富有人文关怀和生活情趣。而不是一味地吸引眼球、讨好受众,甚至用一些不文明用语。新闻语言在刚刚出现时可谓“雅”文,现在出现“俗”的趋势,今后我们应再次推动新闻语言实现从“俗”到“雅”的转变。创造出更多接地气、有灵气的优秀作品。

 

第三,建构新闻语言审美价值。也许大家觉得新闻和美并不沾边,但是随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文化素养提升,审美的诉求已经无时无刻、无处不在了。任何东西都可以具有美的价值,而让新闻拥有审美价值是我们早晚要走的一步。新闻变“美”,并不影响它的客观性,而是用独特的表达方式,让新闻语言面貌更具魅力。例如,之前就有学者提出的新闻散文化,“我们提倡的用散文笔法写新闻,并不是说让记者把新闻写成散文,散文化新闻的明显特点是段落的松散与节奏的明快,行文流畅自然、生动活泼,语言富有表现力,寓意深刻,用事实说明问题[5]。”当然,新闻的散文化也应把握尺度,切忌走向新闻文艺化、为了美而美、失去真实客观等问题。

 

总之,新闻语言在全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变化可谓十分显著,出现了全面化、个性化、平民化、视觉化等符合新环境的新特点。当然也出现了娱乐化、媚俗化、随意性等新问题。对于新闻语言客观真实、简练朴实这些传统我们要继承,同时不忘积极努力促成创新,让新闻语言更加适应现实,更具独特魅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