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7 09:05:35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篇(1)

关键词:新农村;公共健身;服务设施

引言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和《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贯彻落实和实施,在全国掀起了全民健身热潮,新农村健身活动的开展关系到全民健身纲要实行的质量和进度,公共健身设施的建设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推广的关键,也是考量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效果的一个标准。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而其中农村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全民健身计划在小康社会中能否顺利推进与逐步实施,关键也在农村。农村体育发展缓慢,农民参加健身活动受到限制,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很难实现,更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的目的。农村公共健身服务设施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全民健身事业的未来走势,也体现着农村体育发展前进的步伐。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体育的发展,提高农村公共健身服务能力,农村健身设施的建设俨然成为农村体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农村公共健身服务设施的现状

公共健身服务设施是指由国家投资或筹集社会资金兴建的,用于开展社会健身活动,满足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健身器材、体育场、球场等体育活动场所。本文研究的是农村范畴内的公共健身服务设施。公共健身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是农村全民健身计划实行的基础,要进一步改善农民体质与健康状况,提高农民身体素质,科学合理的公共健身设施必不可少。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和开展为公共健身设施遍及农村创造了条件,国家对于全民健身的需求给予大力的支持,但近年来农村健身的迫切要求与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与不适的矛盾就日益突出,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也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健身需求。新农村公共健身设施的建设作为新农村全民健身的基础性建设,是农村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共健身设施是农民健身的物质基础,可以为农民提供多样的健身需求,既可以丰富生活,也可以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目前,公共健身设施的数量和公共健身设施的种类满足不了农村居民的需求,一方面农村公共健身设施建设明显不足、从数量情况反映公共体育设施较缺乏;另一方面农村公共健身设施种类单一,多样化的需求必定要建设多样化的健身设施,从需求情况反映公共健身设施种类缺失,分布不均衡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多样化需求。鉴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都应该享有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待遇,但是由于城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存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差异,整体表现为农村地区的公共健身服务供给不足,农村公共健身设施数量缺失、配置单一化、现有设施布局不合理与现有设施管理不到位等等问题。

二、农村公共健身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

1、农村公共健身基础设施缺乏农村作为健身设施主要以全民健身路径设备、乒乓球台、篮球架三种为主,场所种类贫乏,数量有限;健身器材主要集中于全民健身路径器材(如踏步机、爬杆、压腿器、扭腰器、滚轮、单杠、双杠等)、球类器材(如篮球、乒乓球等)两大类,其中全民健身路径器材中踏步机、单杠、双杠配置率最高,部分器材布局存在不合理现象。我国政府已经对群众体育健身设施加大了投资,但主要集中在城乡阶层,对最缺乏、最需要的广大农村的投资还远远不够。现阶段农村均无大型体育馆,公共体育设施较少,而且条件简陋,只有部分农村配备了健身路径。农民参加体育锻炼大多是在自家庭院、公共活动中心、山林河畔、村头路边等非正规体育场所,农民群众进行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偏少,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当前我国农村人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根本达不到农民日常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设施和器材也十分短缺,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极大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体育的发展。2、农村公共健身设施的利用率低农村公共健身设施利用率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公共健身设施的社会开放度不够。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程度不足,设施条件陈旧。由于农村学校体育设施作为学生上课场地,怕被校外人员损坏,都会在放学后关门,能够对农民开放的很少。二是大部分公共健身设施没有专人管理,又长期处于闲置;部分健身器材在户外环境下出现生锈或损坏的情况,不能得到及时的维修和保养。三是公共健身设施存在缺失使用说明、没有使用说明和使用说明被毁坏的问题,降低了公共健身设施的利用率。主要是负责该地区的体育管理部门责任落实不到位,体育组织管理部门的责任意识淡薄导致农村公共健身设施不能充分发挥健身功能,并且损坏的公共体育设施对农村居民正常健身活动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3、农村公共健身人力资源匮乏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不到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配备都达不到要求。政府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以及培养没有足够重视,导致社会体育指导员及其协会严重缺乏,很多健身活动站都无法配备一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农村健身活动中心不健全,相应的健身指导人员的技术培养始终处于停滞状态,指导能力十分薄弱。无论是从事政府体育管理的人员、学校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还是参与健身活动人群的数量,农村均低于乡镇,并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体育人力资源从根本上制约农民科学健身,也是限制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4、农村居民的健身意识不强目前农村居民整体缺乏体育价值观念,对体育的发展态度淡漠,无法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发展环境,也没有把健身视为促进健康、改善体质的重要方式。农村在健身观念出发点上就有很大的偏差,他们认为体育锻炼纯粹是一种玩耍,从事了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同时就是锻炼身体,并且不知道过度的劳动和不正确的发力动作,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这些错误的认识长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一时间很难扭转。加上政府相关部门缺乏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宣传,也没有在培养农民体育锻炼的意识上起到广泛的积极性作用,农民体育参与意识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公共健身服务设施发展的对策

1、加快农村公共健身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健身环境,加大农村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尽快形成覆盖农村的健身公共设施网络;目前农村全民健身活动的资金来源非常有限,最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拨款,对于本来就贫困的农村来说政府的经费投入太少,根本起不到实质作用。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并扩大多渠道资金投入。应加大农村体育公益金在体育健身方面的支出以及比重;加强农村全民健身工程的专项建设,把健身器材送到农民身边,扩大全民健身服务在农村的覆盖范围,保证全体农村居民享有全民健身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加大公共健身设施的规模和资金投入,丰富健身设施的种类,提高健身设施的功能性和针对性。扩展健身活动区域,设立更多的农村活动中心,同时增设维修保养健身设施的服务站,努力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农村的公共健身设施网络,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多样性的健身需求。2、提高农村公共健身设施的利用率应加大公共健身设施的社会开放力度、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完善管理上的监督机制。充分利用现有健身设施,延迟学校内设施的对外开放时间,例如周末和假期,促使学生以及家庭成员得到更多的健身机会。充分利用公共场所和适宜的自然区域建设全民健身活动基地,由村委会组织专业人员对健身设施的使用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强化设施的使用功能。健身器材科学、合理化的使用尤为重要。使用不当或常年无人维修,器材损坏影响正常使用,平时对器材的保养与及时的维修是器材使用寿命的保障,器材的使用时间增加,才能更好的利用器材。各种健身器材的使用配合相对应的技术动作,才能起到更好的锻炼效果。3、加强农村公共健身服务人力资源的培育、完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群众体育活动骨干队伍的培训力度,一方面,聘请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管理并建立相关机制。培养有潜质的农村体育指导员,从而能够长期为群众提供全民健身科学指导服务。另一方面,将农村健身服务作为体育院校学生的教育实践的平台,又能使农村健身服务得到快速的发展。通过一些权威的机构来给农民讲解正确的健身观念,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长时间科学有效的带领人们走出健身误区,使农民真正在健身中得到益处。公共健身设施的管理应该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做到有效的管理,地方政府在全民健身中应把相应的权力下放到健身人群中,由农民自发组织、自行管理。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前提下,应该制定适合居民活动的健身计划,促进农村居民更好的进行健身活动。完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体育组织机构为骨干、农村社区活动站为辅助、群众性健身组织为基础的农村健身组织服务体系。建立专业的体育组织管理队伍,健全农村各级体育工作制度,统筹发展,日益改进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系。4、引导农民提高参与健身的意识和自觉性强化农村健身的宣传和教育,不断引导农民提高参与健身的意识和自觉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占主导地位,是体育设施建设能够真正推行发展的决定力量。因此,农民原有的生活习惯与观念要从根本上改变,要用由内而外的自发性方法引领他们进入一种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中。政府应加强学习科学健身教育力度,开展广泛的健身宣传活动,组织以娱乐为目的的健身活动,资金鼓励参与长期从事健身的村民。从农村学校的体育教育出发,从小培养科学锻炼身体,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以学生为中心,并扩展带动家庭成员。加大农村医疗组织机构对农村病患的健康意识培养,从切身利益出发,激发参与健身活动自主性。最终,使农民从排斥到尝试,从好奇到喜欢,从兴趣到热爱,不断养成科学的健身习惯,树立正确的健身观念、运动意识,彻底消除健身误区,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四、小结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篇(2)

为进一步完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强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决定在全镇有关行政村启动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现特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全镇38个行政村,其中24个行政村已于2005年创省首批体育强镇中实现基础体育设施普及工作,力争2008年覆盖率达到100%。

二、具体建设标准

1.一类标准(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村):一场一条一室。场:一个标准的篮球场或门球场;条:一条10件器材以上的健身路径;室:二张室内外乒乓球桌。

2.二类标准(一般行政村):一场一室。场:标准篮球场或两个半篮球场或门球场或10件器材以上的健身路径一条;室:二张室内外乒乓球桌。

3.三类标准(欠发达村):一条一室。条:一条10件器材以上的健身路径;室:一张室内外乒乓球桌。

室内乒乓球室一般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

三、资金安排和安装方式

本着政府投入与社会资金参与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以镇为主、市里补助、区里配套”的办法统筹解决。

购置安装方式由各村上报行政村需安装器材,由区政府采购办和区文化体育局联合集中采购,统一安装,各村负责落实场地,配合安装。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是区、镇落实为民办实事的具体工作之一,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为了加强领导,抓好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组织实施,成立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镇农村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工程领导小组(见附件),并下设办公室,落实具体工作。确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落实工作人员,抓好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顺利完成。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篇(3)

一、指标进展情况

截止6月底,我局已圆满完成为民办实事年度目标任务,实际发放情况如下:

1、室外健身路径1条已发放给镇村。

2、由于许多行政村健身场地不太规范,难以同时容纳下篮球架1副、乒乓球台2张。因此,在实际发放过程中,本着实效、不浪费的原则,我们将39副篮球架、78张乒乓球台统筹安排,分别发放给包括39个行政村在内的60余个乡(镇)、村(社区)和学校。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1、自2012年9月开始,我局将县内有健身器材需求的乡(镇)、村(社区)和学校实行台帐管理,随时对有书面(口头)报告的单位进行登记。

2、自今年2月下旬开始,分组定人,对全县所有乡(镇)、村(社区)和学校进行了一次体育健身场地普查,然后在归档存查的同时,上报州体育局。

3、3月中旬,省体育局配送器材到我县,我局党组及时研究制定发放计划,然后逐一通知到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发货,并协助搬运、进行场地规划和器材安装。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

1、我县3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434个行政村(社区)现有农民体育健身场地不足1/4,修建最早的场地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近年新建的不多。而且许多村部沿用原村级小学的房屋,健身场地也是原村级小学废弃的,不仅面层破烂,而且很不符合标准,村民欲在上面翻晒稻谷及其他农作物都不理想,就更谈不上开展健身运动。

2、2012年至2014年,省、州下拨给我县农民体育健身场地项目资金40万元(20个村、每个村2万元,篮球架和乒乓球桌属省体育公益金配送),而实际上,要新建一个比较合格的篮球场,2万元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要5万元左右。从2014年开始,省、州不再下拨场地建设资金,必须要县、乡、村级自筹解决农民体育健身场地建设资金。由于我县财政资金紧张,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方面投入很少,仅仅靠有限的体育公益金来实现这一目标任务,难度非常大。

四、下步工作建议和意见

1、组建组织领导机制。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实事工程、民生工程。建议组建县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领导小组,县政府牵头,由财政、扶贫、民政、移民、民族事务、农办、住建、国土、宣传、体育等部门共同参与。拟定相关的政策措施,签订责任状,明确目标、责任和进度,落实经费保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建立多元筹资机制。

体育是公益事业,让群众得实惠,不给农民添负担,是铁的纪律。而要推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就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钱从哪儿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经费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体彩公益金捐赠;二是财政投入;三是社会赞助。我们应该在不增加村民负担和村级债务的前提下,建立“器材捐赠,乡镇、村出地,村民出工,财政支持,社会(企业)赞助”等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机制。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篇(4)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统筹城乡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建立和完善符合县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保质量、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快推进群众体育设施建设,为建设体育强县、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2014年群众体育设施工程包括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苑2项内容。2014年群众体育设施工程的任务是:完成5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建设,建成3个全民健身苑,任务分解见附件1。

三、建设内容及标准

(一)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中心村、行政村利用公共用地(不少于700平方米)建设一片混凝土标准篮球场,配置一副篮球架,两张室外乒乓球台;在篮球场四周向外开辟不少于两米的平整空地上,安装一套(不少于10件)全民健身路径器材。

(二)全民健身苑。在具有较为完善基层体育组织的居民(社区)委员会、城市居民住宅小区公共用地(200平方米左右,须水泥硬化地面)建设全民健身苑。每个健身苑健身器材数量不少于10件(套),包括缓冲区域处理。

四、资金筹措

(一)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每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资金标准为7万元,其中场地建设4万元,器材购置3万元。超出标准部分的建设资金,各自自筹解决。混凝土篮球场及周边场地由各地按照标准(见附件2、3)组织建设,健身器材由市体育局统一招标采购。

(二)全民健身苑工程。每个全民健身苑工程建设资金标准为4万元。健身器材及缓冲区域处理由市体育局统一招标采购。

五、考核验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按照市、县民生工程相关考核,年末对各项目点项目实施的质量进行考核。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县2014年群众体育设施工程领导组。

各镇、有关单位要相应成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工作组织,并以文上报县民生办、体育局。

(二)项目建设分布。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0个,全民健身苑3个。(见附件1)

(三)明确职责分工。项目点所在镇、村负责场地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县体育局承担项目实施的宣传发动、各类文件档案管理、组织联络、协调服务、信息上报等项目协调机构的日常工作,负责做好任务分解、器材运送、工程验收、考核评比等工作;县财政局负责安排配套资金和项目建设资金的拨付与管理。

(四)完善推进机制。

扎实保障资金投入,坚决防止出现增加农民负担现象,使群众体育设施工程真正成为便民、惠民、利民工程。

在实施对象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要结合美好乡村建设,重点布局在中心村、村中心学校、村部、新农村建设点、村文化站等地方。对符合建设条件,有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认真履行建设、使用、管理职责的行政村优先考虑。全民健身苑工程主要选择在社区居民比较集中、便于日常管理维护、周边环境较好的地点建设。

(五)确保工程质量。

1、各项目点要严格按照项目内容、标准建设;

2、在施工过程中,要组织人员进行经常性督查;

3、每月20日之前要向县民生办和市体育局群体处报送相关文字信息(月工程进度表及进展情况)。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篇(5)

关键词:体育;学校体育;农村;农村学校体育;模式;发展模式;体育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812.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57-03

我国是个拥有13亿人、且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农村的经济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程度,对于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和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实现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农村学校体育如何利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好形势,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使其也能更好地为农村人(包括学生和非学生群体)开展体育活动提供服务,对于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考察普通农村学校和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对已经出现的典型发展模式进行总结,以期能为中国特色的农村学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北京、天津、吉林、湖北、成都、上海、广州7个省市乡级和乡级以下30个中小学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典型个案调查法本课题组利用设在北京、天津、苏州、吉林、河南、湖北、陕西的7个子课题组于2007年1月至2007年10月进行农村体育现状调查的信息支持,加上本课题组部分成员于2007年的4月至7月,随国家体育总局到北京、天津、吉林、湖北、成都、上海、广州7个首批“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省市调研检查的机会,选定了上述地区不同类型的典型农村学校共30个,进行了实地深入调查,搜集到了大量的第一手真实资料。

1.2.2访谈法本课题组对选定的部分典型学校的体育教师、学生、校领导、附近村的村领导和村民按照提前设计好的提纲进行专门的访谈。还与部分学校体育方面的专家、体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教育主管部分领导等进行了访谈。

1.2.3文献法本研究查阅了农村体育、农村教育、农村学校体育、农村文化、农村改革、国家政策、其他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文献共约500篇。另外还利用网络、报纸、杂志等多种等信息途径寻找到宁夏南部山区农村彭堡中学、青海大通县桥头镇向阳堡小学、四川南充、岳池地区的农村学校等案例的关键信息。

2结果与分析

2.1农村学校为当地村民提供体育服务的模式本次调查中已发现的、农村学校为当地村民提供体育服务的典型模式主要有:

2.1.1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免费向村民开放的模式在有体育场地设施的农村学校中,大多数属于这种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存在的原因主要是:1) 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大多是室外的田径场、篮球场、乒乓球台或单双杠等其它一些金属健身设施等,有的甚至仅仅有一块可供运动的平地,平地上什么都没有。村民用这样的体育场地设施锻炼时,造成的损耗以及其维护费用并不大;2) 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校园的围墙之外,如河南长垣县孟岗乡的纸房中心小学、伯玉中学。村民锻炼对学校的干扰也不明显;3) 由于学生大多是附近村民的孩子,村民也明白,这些体育场地设施是让自己的孩子用的,大多会自觉的爱护这些体育场地设施;4) 学校不派专门的人员来看护这些体育场地设施;5) 农村的学校与临村联系多,人情关系好,会不好意思收费。所以这种模式很普遍(表1)。

2.1.2农村学校义务为附近村民提供人力服务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农村学校的教职工、主要是体育教师,义务为附近村民开展体育活动提供组织策划、指导或裁判等服务。如河南济源克井镇柿槟村学校、天津北辰双街模范小学、吉林九台市沐石河镇卢家中心校。河南济源克井镇柿槟村学校(小学和中学)的体育老师就经常给村里的各种体育比赛活动当裁判。另外,在该村举行每2年1届的大型运动会时,该校的3名体育老师和10多名其他学科教师都参加运动会的组织、策划、竞赛编排以及开、闭幕式的指挥、裁判等活动。各省市农村学校义务向附近村民提供组织、策划、裁判服务的详细情况见表2。

2.1.3学校体育俱乐部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农村学校的学生和到学校健身的村民,加入到设在本校的体育俱乐部中,以俱乐部会员的身份或名义使用本校的体育场地、参加体育活动。这类学校在全国农村目前数量很少。吉林九台市沐石河镇的卢家中心校、天津北辰区的双街模范小学和广州荔湾区葵蓬村的葵蓬小学都成立了体育俱乐部。俱乐部不仅是一种组织学生或村民开展体育活动的机构,还是学校体育场地(馆)设施收费开放时的一种避税途径。这种以社团形式开展的活动,即使收点费用,也可认为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可不缴税。对于那些处于发达地区实施收费开放的农村学校来说,俱乐部这种形式就可使学校免于缴税。广州荔湾区葵蓬村的葵蓬小学就成立了一个“骏驰羽毛球俱乐部”,以俱乐部的形式把本校的羽毛球馆实施了收费开放,前来锻炼者首先要加入这个俱乐部,办理会员卡,成为俱乐部的会员,以会员的身份参加活动,税务局不要求其缴税。天津北辰区的双街模范小学的学生在参加乒乓球训练时是要缴费的,但由于施行了俱乐部制,学校也不用向税务局缴税。其特征是:大多数是对体育比较重视、体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或是附近村民进校锻炼较多的学校。

2.1.4农村学校体育场馆的市场化经营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农村学校采用市场化的手段来对体育场馆进行投资、管理或经营。学校与个人、校外企业等签订协议,由签约的个人、企业等来对学校的部分体育场地(馆)进行投资或经营管理等等。在保证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的情况下,对外实行收费开放。学校既节省了开支、减少了人员负担,同时还会在不投资的情况下改善场馆条件,并得到一定的收入。苏南地区农村学校中,属于这种模式的学校较多。广州荔湾区葵蓬村的葵蓬小学也采用了这种模式,该校与校外一家企业签订了一份协议,由该企业投资了100多万元,对本校的室内羽毛球馆的地板、墙面及灯光等都进行了改造装修,并由其负责这个羽毛球馆的经营管理,实施收费开放,开放所得收入,学校与该企业按照约定的比例分成。天津北辰区双街模范小学则与该村的双赢房地产开发公司合作,成立了用该公司的名字来冠名的 “双赢体育俱乐部”,以此俱乐部名义实施开放。

2.2农村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模式

2.2.1自建(自制)非标准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农村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甚至包括学生的家长、村民,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手,建设不标准的体育场地、制作不标准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并利用这些来开展体育活动。如:北京市密云县西田各庄中学自制了不标准的棒球器材,在学校大力开展经过改造了的棒球运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农村彭堡中学的体育教师“变废为宝”,用从废品收购站中购买的废铁及其它废旧物品,如废旧钢管、饮料瓶、轮胎甚至废纸团等,在进行巧妙设计后,制作出各种健身器材,放在学校操场内作为学生们锻炼身体的体育设施,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6]。天津市蓟县马伸桥小学的体育老师自制了多种多样的体育器材,供学生使用。四川南充、岳池等地的很多农村学校也有大量的自建体育场地、自制体育器材。

农村学校自建的体育场地、自制的体育器材大多具有自发性,也有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北京市密云县教育局于2001年向全县下发了大力开展自制体育器材的通知,要求全县各中小学在“四坚持”和“四结合”原则下,大力开展自制体育器材活动。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县学校体育工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密云县广大中小学发动群众,土法上马,人人动手自制体育器材,收到了良好效果。到目前为止,全县近60所学校总共投入资金近10万元,制出150余种6万件体育器材,总价值30余万元,节省资金20余万元。其中穆家峪中心校就研制了30余种3 000多件,节约资金4万多元。这些器材名目繁多,五花八门,如向四个方向用力的拔河器、实心球投准轮胎、多用游戏环、降落伞式手榴弹、加速带、蹬摆练习器、花布投掷棍、软包装手雷、沙袋、塑料毽子……其中综合练习器受到了出席全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现场会专家们的高度赞扬。[8]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教育局2006年制定了《关于以体育器材为主的教学具制作活动方案》,还在位于山区的彭堡中学召开了“自制体育器材、教学具现场观摩会”,发动广大师生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利用废旧材料自制了体育器材、教学具共8万余件,大大弥补了仪器设备不足。[7]

2.2.2开展非标准体育项目模式非标准的体育项目是相对于那些对场地设施器材、身体运动形式、得分等都有严格规定的标准体育项目而言的,是指那些没有严格的规则限定的体育活动项目。它包括:将那些具有严格规则的标准体育项目进行改造后形成的项目、一些民族民间的身体活动项目、或是由于利用一些特殊的场地设施器材所应运而生的特殊活动项目。比如:经过改造后的篮球、跳绳、踢毽子、玩沙包、老鹰抓小鸡、武术、爬山、拉车等。

河南省长垣县孟岗乡伯玉村小学的学生,一到课间十分钟的时间,就冲出教室,纷纷拿出自己带来的体育器材,如沙包、毽子、绳子、皮筋等开始活动,或是做老鹰抓小鸡、各种追逐游戏,将瓦片等在地上画的格子里单脚跳着踢来踢去等。在没有老师采取任何组织措施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活动,场面甚是热闹。

青海大通县桥头镇向阳堡小学体育老师朱成虎,多年来收集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180多种,现在已有64种应用于学校课堂教学,其中既有拉趴牛、抛儿石、打蚂蚱等青海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有跳方格、跳圈圈、解绷绷等民间传统游戏,既解决了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短缺的问题,又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9]

2.2.3特定项目人人会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学校根据自身条件与体育传统,在一个特定的体育项目上超常规发展,要求全校每个学生都经常参加这个项目,并且每个学生在这个项目上都要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河南焦作因陈式太极拳而闻名于世,故当地农村学校要求学生人人都要会打太极拳,属于这种模式。其它学校以人手一个乒乓球拍或羽毛球拍较为常见,较为典型的是两个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一个是吉林省长春九台市沐石河镇陆家中心小学,一个是广州荔湾区葵蓬村葵蓬小学。前者是吉林省唯一的农村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该校虽然条件比较差,但却克服困难自制了14张室外水泥的乒乓球台,并买了一张室内乒乓球台和发球机。该校要求本校学生人手一副乒乓球拍,人人都要参加乒乓球运动,人人都必须掌握一定的乒乓球技术。该校充分利用体育课、校本课程、课外活动等一切机会向学生传授乒乓球技术,每次课间操中都要做乒乓球操。后者也是如此,不过该校的项目是羽毛球,是人手一支羽毛球拍。这种模式验证了同志“锻一己之身者其法宜少”的论断,给我们树立了现实条件下如何务实地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好榜样。

2.2.4校外资源促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学校利用校外的资源如资金、场地设施器材、人力资源等来开展体育活动,以此来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已经发现的利用校外资源的途径主要有:寻求资金、器材或人力上的赞助;使用校外场地设施器材;学生自带体育器材;请校外人员做教练或老师;利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如天津北辰区双街模范小学的乒乓球台和部分比赛经费是由该村的双赢房地产开发公司赞助的,该校的棒球队所使用的全部训练器材是由美国棒球大联盟赞助的,该校还从校外聘请了四名高水平的乒乓球教练员来校训练,还聘请了该村一位八极拳的正宗传人来校免费向学生传授八极拳。吉林九台市沐石河镇卢家中心校在修建室外乒乓球台时,附近村民帮助预制了乒乓球台,支撑乒乓球台所需的砖是由附近的一个砖厂老板赞助的,一位学生家长还送给学校一张乒乓球台。河南长垣县孟岗乡伯玉小学的学生们所用的体育器材几乎全是自己从家里带来的。河南济源克井镇柿槟村学校则经常利用村里的篮球场、乒乓球室和健身设施等来上体育课或搞课外训练。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从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角度出发,总结出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模式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农村学校为当地村民提供体育服务的模式。包括农村学校场地设施免费向校外村民开放的模式、农村学校义务为附近村民提供人力服务的模式、体育俱乐部模式和学校体育场地(馆)市场化经营模式。第二类是农村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模式。包括自建自制非标准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模式、非标准体育项目模式、“人手一拍”模式和利用校外资源促发展模式。

3.2建议上述模式是实践中已经出现了的模式。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重视和扶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等战略的实施,各项重大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和农村学校的条件肯定会逐渐得到改善。比如:已经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在学校院内或附近的学校在体育场地设施条件上肯定会明显改善;农村学校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落实,也会增加农村学生和农民了解体育信息的途径。同时,农村学校与附近村民在体育方面的关系也会逐渐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极可能会催生新的发展模式出现,或促使原有发展模式的调整变化等。这些仍需我们给予关注并及时地总结、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2005-10-11.

[2]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2006-10-11.

[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11-8.

[4] 曲宗湖.素质教育与农村学校体育――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基本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8:1-22.

[5] 周登嵩.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J].体育教学,2006(3):1.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篇(6)

关键词 农村学校 体育课程 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ifficulties and Strategies of Rural Schools in Sports and

Health Curriculum Standards Implementation

LIU Yangbo

(School of Sports, Zunyi Normal University, Zunyi, Guizhou 563002)

Abstract Spor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chool education, but at the edge of the state on the basis of long-term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rural areas, lack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by various constraints,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in rural schools in more serious. In 2011, the state issued under a "compulsory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demanded the fall semester began in 2012 in the National Executive. Rural schools face many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but it also has its own advantag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schools Zunyi PE and health curriculum, based on this, put forward some recommendation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schools'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standards".

Key words rural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trategy

0 前言

国务院2010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与时俱进,推进课程改革;巩固与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城乡和区域均衡发展的任务要求,明确了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在《纲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战略主题下,特别提出要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为此,教育部组织专家在长时间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2001年开始执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了修订,印发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并决定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执行。然而,城乡经济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依然十分突出,广大农村学校体育教育面临着《新课标》的严峻考验。但同时,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作体育课程的有效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成为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特色和优势,以弥补在传统课程资源方面的不足,为农村学校有效实施《新课标》提供条件。

1 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边远山区的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条件十分困难,本文以贵州遵义市为例,对辖区13个县(市、区)农村学校(村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整体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与统计分析,得出制约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的关键在师资,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面临着场地设施匮乏、体育课程经费困难、体育学科地位得不到重视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农村学校实施的效果甚微。

1.1 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师资严重不足

整体上看,农村学校体育师资较前几年有所发展,但仍然存在较大缺口。在本文调查的117所农村学校中,有84所学校没有专职体育教师,有24所学校只有1名专职体育教师,9所学校有2名专职体育教师。在42名体育教师中本科学历的16名,大专学历的21名,中专学历的5名;初级职称的23人,中级职称19人,无高级职称;平均年龄29岁。可见,农村学校体育师资呈现典型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教学经验缺乏的态势。教师在课程教育中起着关键和决定性作用,然而占72%的学校没有专职体育教师,其体育与健康课程均由语文、数学等其它科目教师兼任,在所有课程新课标同时执行的条件下,教师原本主任课程的学习和教学任务就已经很繁重,根本也无暇顾及兼任课程的教研与学习,这使《新课标》在农村学校的实施缺少了人力资源的保障。

1.2 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极其匮乏

场地器材是学校开展体育课程教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业余体育运动训练等一切体育与健康教育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所必备的硬件条件。农村学校场地器材缺乏是长久以来的老问题,尤其是场地设施,修建或补充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在学校经费紧张的条件下建设运动场馆谈何容易,体育课程教学如果没有场地设施的保证谈何教学质量。调查中没有1所学校建有400米标准田径场和室内体育场馆,没有1所学校符合《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目录》标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是农村学校最为齐备的体育器材,但均远未达到国家标准。没有1所学校建有软性室外体育场地,甚至于有27所学校连硬化的体育场地都没有,全部为土质室外场地。可见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与器材的匮乏程度之大。

1.3 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随意性大,缺乏规范管理

课程教学是实现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都需要在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中获得。教育部明确规定:“小学1~2年级体育课为每周4课时,3~6年级为每周3课时,初中7~9年级为每周3课时。”然而农村学校体育课时明显不能达到国家标准,课时得不到保障。调查中没有1所学校体育课时符合国家规定,1~6年级多数学校为每周2课时,7~9年级均为每周1课时。主要是体育师资不足,场地器材短缺等原因所限。部分学校每次课只能容纳1个班上体育课,且90%以上的学校体育课都安排在下午5、6节课,所以被迫减少了体育课时。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校没有体育课教学计划、教案,教学管理存在不重视和混乱等现象非常严重。

2 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策略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教学以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强健体魄和促进健康心理,为青少年成长为具有健康身心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全人格奠定基础。《新课标》能否得以贯彻落实和有效实施,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国民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命运。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学校学生大量涌入具有优势教育资源的城镇学校,农村学校已面临着巨大的信任危机。但其实农村学校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也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正确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村这一广阔的资源市场,形成具有农村特色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模式,可以解决及弥补目前农村学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甚至可以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中形成自身的优势。

2.1 构建“凡任必学”的培训机制,提高任课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与认识

对《新课标》的培训学习,是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正确理解,增强其执行能力,保证实施效果的必要途径。当前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师资是一支以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占少数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业务水平不高,甚至有部分教师不能正确理解与认识体育课程本身,认为体育课就是让学生出来玩一玩,透透气、休息休息而已,不能理解体育在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要求凡是任课教师必须进行岗前专业培训和对《新课标》的学习,使之正确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打破在实施中的盲目与无知状态。可建立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即校内的专职体育教师对兼职教师的培训和参加县市、省区和国家组织的各级培训相结合,不断争强体育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能力水平。大部分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不能正确认识与看待体育课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未能接受相关的培训,或培训学习的机会太少,受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面对新观念、新理论不能正确看待,更谈不上贯彻执行。所以,构建“凡任必学”的培训机制,切实提高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任课教师的职业素养,是现阶段确保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得以贯彻实施的第一步。

2.2 加大体育师资的引进和配备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师资短缺问题

没有优质的师资作为支撑,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执行者,在整个学校体育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

现阶段以兼职体育教师为主力军的现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师资问题,师资短缺是制约和影响《新课标》实施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前农村学校不只是体育这一科目教师的兼职情况较多,一人兼任几门课程教学和跨年级任课的现象十分普遍,教师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加上对体育科目的传统观念和认识,兼职体育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体育课程的教学研究,加上缺乏专业的理论基础和系统训练。使之在主客观方面都不具备搞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条件,只有不断引进和培养体育师资,建立一支优秀的专业体育教师队伍,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才能从源头上解决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3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和开发农村学校特有的体育课程资源

场地设施器材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离开了场地设施器材便很难实现。但场地器材恰好是农村学校普遍匮乏的课程资源,现阶段要短时间配齐国家标准的场地设施器材几乎是难以完成的任务,《新课标》明确指出:“各学校要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其它的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效实施。”

农村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供体育课程教学开发与利用,例如学校可以充分利用附近的地形地貌、气候和季节特点开展定向越野或登山、远足、游泳等,冬季可以开展滑雪、打雪仗、滚雪球等极具田野特色的体育课程。另外,广大农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民间体育资源,也可以作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2.4 规范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与健康学习的基本形式和重要途径。规范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落实实施《新课标》的重要保证。《新课标》对课程教学内容没有具体安排,这让很多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运用中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新课标》的宗旨是以目标引领过程,把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的主导权交给了教师,是让教师在教学目标引领下充分结合学校、学生等实际,更加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目的是让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把课堂教学组织的权利全权交给了教师,要求教师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宗旨组织教学。

学校要具体制定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并有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上要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即在充分考虑学校场地设施、气候、地理环境、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和生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3 结语

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师资短缺,场地与器材匮乏是众所周知的现实,受多方面条件限制,这一现状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根本解决。但《新课标》明确提出以“目标引领内容”这一精神实质,即要求各地、各校结合实际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为唯一标准,实则不但可以跳出体育课必须依靠场地器材这一传统模式,还可以通过挖掘、开发与利用农村这一广阔资源市场,将大自然这一得天独厚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出来,成为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特有的资源优势,不但能够弥补农村学校硬件基础差的问题,还能成为其体育课程的一大特色与亮点,使《新课标》得以贯彻实施的同时,形成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模式、新出路,切实提高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遵义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13ZYJ043)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宋超美.对2011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部分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1):34-37.

[3] 李艳群,赵保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20-21.

[4] 柴娇,张力.论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2种教学设计思路的融合[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5):420-423.

[5] 于素梅.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区域特色与新时期面临的新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2):88-92.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篇(7)

[论文内容提要]文章结合我国目前的体育消费水平现状,提出要加强农村体育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强化体育健身意识,因地制宜、开展野外体育产业等特色项目,构建多元化农村体育发展模式,从而为提高我国农村体育消费水平,促进农村体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体育消费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消费水平不高,尤其是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体育消费额仅占体育消费总额不到30%。因此,从理论上分析,提高农村体育消费水平有很大的可能性。

1.体育消费水平的含义

体育消费水平是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及体育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可用价值单位(货币)来表示。体育消费水映人们实际消费的体育消费品数量的多寡和质量的高低。

2.我国农村体育消费水平现状分析

据有关资料统计,1997年、2001年,我国城乡体育消费水平分别为年人均134.90元和年家庭平均397.42元,在居民日常生活之外的11项消费支出中处较后位置。尽管这种“平均数”的计算结果,能说明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不得不承认自身的差距。然而,突显的问题在于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问居民收人差距较大,农村居民没钱买健康。

第二,缺乏场地、器材、指导员等必要的体育资源。

第三,由于繁忙的劳动和家务,使得农村居民无暇顾及体育健身。

第四,农民具有人员分散,不易组织的特点。

3.提高我国农村体育消费水平的建议

3.1强化体育健身意识

我国正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关于全民健身工程的进展状况,国家体育总局两次公布的调查结果,给了这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步与文明程度的系统工程以实事求是的评价。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两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从未参加体育活动的城乡居民分别为65.70%和65%,其中绝大多数为农村居民。因此,强化农民体育健身意识迫在眉睫。

3.1.1加大宣传工作的力度

由于宣传鼓动的力度不够,国家关于开展农村群众体育工作有很多好的政策措施,由于有关部门的行政意识、工作方式、宣传途径的原因,使这些政策措施宣传没有很好地展开。全民计划化了两年的时问做宣传鼓动,但仍有60%以上的农村居民不知晓,距“家喻户晓,人人参与”的要求深远,足以说明我们的宣传乏力。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细致地做好全民健身的宣传鼓动工作。国家关于农村体育的许多好的政策不能只说在嘴上,要让农村居民“家喻户晓,人人参与”,就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要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1.2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

我国农村居民为增进健康而关注体育活动少,而把食、宿摆在第1、第2位,而把体育活动摆在第5位。资料表明我国农村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淡薄,问题突出。理想的体育运动是实现健康的途径,现代医学和体育科学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起到以下作用:(1)预防心血管病;(2)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3)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4)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5)降低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6)控制体重与改变体形;(7)延年益寿。

3.1.3树立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气

农村居民有其生活、劳动特点,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应坚持与生产劳动、文化活动相结合,坚持业余,小型,多样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科学文明的原则,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开展农村居民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个人活动可不拘一格,贵在坚持。集体活动应突出普遍性、民族性、趣味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定时、定点组织开展。同时加强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教育,弓『导农村居民参与,提高体育健身意识。

3.2强化各类基层组织的作用

由于农村客观上存在场地设施少、时间难以协调统一等实际困难,农村群众体育工作是一个动员面广、涉及面宽的工作,在发挥基层体育管理人员的职能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乡村民兵、妇联、农协、共青团、文化站、乡村医院、乡(镇)企业工会等组织的积极主动配合,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体育比赛和表演活动,扩大体育的影响,提高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做到齐抓共管,共同搞好农村体育工作。

3.3加强农村体育环境建设

3.3.1改革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

我国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约有70%集中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因此,在满足学校教学需要的同时,有必要向农村居民开放学校的体育设施。此举也将大大节约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投资,提高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我国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的问题上,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本着国家补助一点、学校收取一点的原则,在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向社会有偿开放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

3.3.2研发适应农村居民使用的小型体育用具与器材

体育健身器材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重要基础和物质保证。据对在职和非在职的中年人群及青少年学生的不完全统计,在不参加健身运动的诸多因素中,体育器材的缺乏列首位。这充分说明,体育器材在健身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市场上不断出现占地面积小、功能有针对性、价格适中的体育健身器材,很受社会的欢迎。据有关资料表明,大型多功能健身器材的购买率不足15%,而占地面积小、价格在千元以下、操作灵活、可折叠的健身类和娱乐类器材是消费者的第一选择。这是健身器材市场销售的主流,为大多数健身者所认可。健身器材的种类应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消费者的需求,以家庭为覆盖面,在价格、造型、体积上适应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以使全民健身计划更深入、持久、有序地开展下去。

3.4开展野外体育产业等特色项目

我国蕴藏着丰富的户外运动资源,这是我国农村居民的天然的运动场。我国的湖泊、水库面积达1072万公顷,当地居民可以因地制宜,开展多种水上运动。我国的森林面积9491万公顷,山地面积320万公平方公里,可以开展野营、登山、徒步旅行、冬季项目等体育活动。我国的河流流域面积95.5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海岸带面积28万平方公里,可以开展游泳、划船、冲浪、野营、沙滩排球等体育活动。

3.5构建多元化农村体育发展模式

3.5.1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模式

通过农村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终生体育能力,不但源源不断地增加农村体育人口,而且还能为当地培养体育人才,带动当地体育的全面发展,这无疑是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途径。

3.5.2小城镇体育发展模式

以小城镇体育发展模式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一方面,在现有的小城镇,要充分发挥镇级政府在发展小城镇体育中的作用,建立和健全各种政府体育组织、社团组织,培养体育积极分子和体育骨干,宣传和动员小城镇内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各种社会团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建立地方性的竞赛制度,特别是在农闲时组织镇所管辖的村级体育活动,以形成体育发展的合力;另一方面,把体育纳入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将农村体育事业费和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真正实现体育与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3.5.3民族体育发展模式

我国农村的很多地区都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良好的体育传统、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容和方式。因此农村体育的发展要充分利用这些民族体育资源,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培养民间的各种组织机构,根据不同民族的传统和特点挖掘、整理和推广这些民族体育文化,特别要利用各民族的传统体育节日盛会,组织和开展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民族体育项目竞赛,既使民族传统体育节日盛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建设的助推剂,又能充分发挥竞赛的龙头带动作用,带动当地民间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3.5.4体育旅游发展模式

西部农村地区应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搞好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当前人们追求健康、回归自然、追求新颖刺激的心理,搞好目标定位,把当地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打造各种精品体育旅游线路,比如:利用西部地区各民族、各地区传统的节日,开拓体育旅游资源;在西部地区各旅游景区、度假村等开展攀崖、登山、滑雪、探险、野外生存、极限运动等符合当地气候、地形地貌特的体育活动项目,以吸引更多的游客;积极承办国内、国际具有影响力的比赛和竞赛,如近年举行的“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邀请赛”,通过参观比赛和参与竞赛活动积极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