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信息化原则

企业信息化原则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7 15:44:15

企业信息化原则

企业信息化原则篇(1)

[关键词] 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30

[中图分类号] F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3- 0049- 02

由于国内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加之生产型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较为滞后,导致许多企业在安全生产信息化领域的建设十分落后。企业内部各部门间难以实现安全生产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企业管理层难以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和远程控制。要创新安全监管方式,则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安全监管的执行效能,将信息化不断渗透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融入到安全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

1 基本建设目标

生产型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统一安全生产基础信息管理、统一安全生产在线监控以及统一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1.1 统一安全生产基础信息管理

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进行有效监测和预警,实现安全生产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对安全生产各项活动、日常管理、监控、应急管理、绩效考核等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实现安全生产工作的信息交流和规范管理。

1.2 统一安全生产在线监测监控

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监控,实现企业内部重大危险源、重点岗位、重要部位的在线、实时监控,实现监测监控信息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1.3 统一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实现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协调指挥的信息化、科学化和智能化,实现应急管理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的转变,实现对重大危险源的有效监管;实现对应急预案的编制、演练的科学管理;实现对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预测预警。

2 建设原则

生产型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可以参考如下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安全生产基础信息、在线监测监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等多个方面,要进行统筹规划、总体设计,分步骤、分阶段实施。

(2)经济合理,整合资源。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本着经济合理的原则,充分依托企业现有信息化系统,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促进资源整合,防止重复建设。

(3)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要依靠科技,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开展建设工作,注重系统设备的可靠性、实用性和先进性,采用符合当前发展趋势的先进技术,并充分考虑技术的成熟性。

(4)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分步实施、逐步完善,既要满足当前工作需要,又要适应未来技术和应用的发展。

3 基本建设内容

生产型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运行维护体系、基础设施平台(环境设施、网络系统、数据处理与存储系统)和应用系统平台。

其中,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运行维护体系和基础设施平台均属于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范畴,这里不详细说明。

而应用系统平台是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核心,涵盖了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平台的核心业务处理逻辑。包括:安全生产基础信息管理、在线监测监控管理和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三大部分。

3.1 安全生产基础信息管理

主要包括企业的基本情况、资质情况、安全文件、重大危险源、特种设备、安全培训、隐患排查治理、事故报告与处理、互动信息、安全考评等10个管理模块。各模块均设置可填报具体内容的功能,各级生产部门通过及时登录、填报相关信息与活动内容,将各类信息在系统中自动存储、处理,生成各种统计数据、报表和信息,便于各级管理层及时了解、掌握和查询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状况以及生产、作业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状况,实现生产的远程监控和动态管理。

3.2 在线监测监控管理

主要由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重点部位监测监控及重点岗位监测监控等3个模块组成。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程度,确定在线监测监控点,在作业现场安装视频头,采集图像信息,实现各级管理层对重大危险源、重点部位、重点岗位的实时监控,达到监测、预警和控制,有效防止事故发生。

3.3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主要包括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两个模块。应急管理模块:收集企业各级应急组织机构、应急预案、应急队伍、应急物资装备、应急培训、应急模拟演练、应急专家以及出险情况等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进行查询、汇总、统计、分析,实现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应急培训、预防性检查等日常管理功能,提高对应急资源的管理水平。应急救援模块:收集企业应急值守、应急响应以及应急指挥调度等相关信息,在应急指挥大厅,实现应用软件、音视频系统的集成,提升企业总体应急协同指挥能力。

4 与其他重要信息系统的关系

4.1 与ERP系统的关系

安全生产信息化初步建设完毕投入使用,并积累了一定规模的数据量,可以将数据通过ERP中的“商务智能系统”进行充分的数据分析和挖掘,及时掌握企业生产安全整体情况,通过数据逐级钻取,找出数据背后实际联系,从而有效改进安全管理。

4.2 与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化的关系

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安全生产在线监测监控管理、安全生产基础信息管理及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而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生产过程在线监控、生产过程信息管理。

企业信息化原则篇(2)

一、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系统评价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和思路,构建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过程和指标体系。

2、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在选取指标体系时,需要具有全局意识。全面考虑,既要考虑到正面的收益同时也要考虑到存在的负面风险,只有从整体上去考虑选取的指标体系,才能保证我们所研究内容的完整性。

3、准确性原则

准确性原则是指针对指标选取过程,指标必须能够代表具体的研究内容,准确地反映所要研究的对象,保证指标的含义明确清晰。当选取的评价指标不能清晰明确地反映研究内容时,将会直接影响到我们评价的最终结果,有时会导致出现错误的评价或者无法进行评价。

4、重点性原则

重点性原则要求关注那些和研究目的具有最紧密关联性的重要指标,同时要满足指标选取的概括性和精炼性,对于那些相对次要的指标体系可以适度的粗略化处理。

二、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构建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效能指标

依据上述原则,结合研究目标,我们可以构建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效能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参照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的信息系统实施效能指标体系构建标准,构建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效能指标体系,主要包含灵敏程度和适宜程度。灵敏程度指标是从反映的灵敏状况上,考察集团企业灵敏程度的水平和质量,并进行打分。

2、构建财务信息化系统的质量指标体系

依据集团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及其本身在现实中独有的特点,进而从财务工作的角度对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系统进行评价,构建财务信息化系统的质量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通过上述指标,此体系可以在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如会计信息的质量、决策支持力、内部的控制以及适应性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提高监控的力度,因为该系统可以在财务工作监控的纵向和横向上起到扩展作用,增强了其监控作用。

三、D公司财务信息化系统实施评价

1、D集团背景简介

(1)财务信息质量不高。主要存在着信息失真、信息滞后、信息不足等问题。首先,集团企业包含很多子公司,由于各个企业之间认识相异、沟通不足等原因,导致财务数据统计口径不同、内容不一致,甚至存在故意造假等现象,从而导致了信息失真,影响了集团的决策及管理监控能力。其次,传统的财务工作对于集团企业,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将各个子公司的数据汇总合并,所以难以满足集团企业的绩效考核、成本监控以及决策支持等要求。最后,传统的财务工作主要依据是财务报表。报表主要收集财务科目体系内的信息,皆以价值形式体现,其核算范围十分有限。

(2)资金管理失控。集团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着手段欠缺、管理模式的落后等问题。由于下属企业多是法人实体,拥有独立资金流和支配权,因此集团企业资金的使用不可避免存在诸多问题。虽然集团企业可通过传统的财务管理办法,采用检查、审计等方法对下属公司资金使用进行监督,但其成本较高且效果不佳。

(3)内部监控不力。集团企业具有完整、规范的内部监管制度,但由于机制、利益、沟通不足以及地域限制等原因,集团企业内部违规、违纪等现象时有发生。集团企业管理者缺乏掌控企业经营管理等全方位的信息和手段,难以及时有效地实现其监督的职能。

2、D集团财务信息化系统实施效果评价

(1)D集团财务信息化效能评价。依据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效能的指标体系,综合财务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通过专家打分和座谈的方式得出评价结果。

第一,组织文化的适宜程度。信息化一直就备受集团企业上下的重视,整个集团企业与各个员工均从中获得收益。在新系统实施运行时,得到了集团企业和员工的大力支持。新的系统对财务工作人员提出了挑战,最为重要的是,新系统对原有的内部监控体系带来了重大的冲击,必然会造成集团企业组织文化与新的财务信息化系统存在着矛盾。

第二,战略适宜程度。在集中式思想的指导下,新的系统实现了集团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高度集中,为集团的管理者提供了有力的决策信息支持。通过设计的组件化,可以对集团企业内部机制和结构起到调整的作用,并能够灵活地调整管理方式方法,满足集团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

第三,投资的适宜程度。集团管理者们对整个新的信息系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投资,加强了硬件的建设,同时优化了网络环境,对系统建设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不过,在整个投资过程也难免存在着一些成本浪费的问题。总的来讲,集团对新的财务信息化系统投入超出了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系统的投入,整体上看,投资的经济性较低。随着集团的进一步发展,新系统的价值将会得到很好的体现。

第四,应用的适宜程度。新的财务信息化系统包含了所有财务工作范畴,对原有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同时,又保证了集团公司整体的监控与决策和公司日常财务核算工作。在安全方面,新的系统对数据库与软硬件都有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目前主要的问题在于客户端的安全问题,因而在未来的工作中有待进一步解决。

第五,资源匹配的适宜程度。新的财务信息化系统采用了新的数据库和程序语言,因而与原来系统中的信息资源的匹配适宜度不高。由于上述差异导致了原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投入未能在新的系统中发挥有效的作用,所以需要集团对其进行重新投入。此外,新的系统对软件供应商的依赖程度较高,导致了对集团公司的二次开发的能力起到了很大的限制。

第六,灵敏程度。新的财务信息化系统已经相当成熟,整体的运行情况良好。但是B/S(即浏览和服务器结构)结构对网络的依存度还很强,先进的国内网络线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必须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提升,从而确保新系统发挥更好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原则篇(3)

论文摘要:分析了进行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意义,介绍了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方法、步骤,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化效果等3个方面入手,比较全面科学地提出了评价一个林业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数学方法为其建立评价模型。利用该体系可科学地评价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为正确指导林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所谓林业企业信息化是林业企业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提高效益和发展能力,应用信息技术,再造企业的变革过程,是信息技术从一般业务应用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是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过程,是林业企业在基础设施、技术应用、结构调整、资源拓展、管理制度等方面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也是提高经济主体活力,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能力,最终在国民经济中实现林业企业的现代化转变的过程。

林业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其建设过程中会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不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和解决,可以认为林业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评价和完善的过程,因此,准确客观地评价林业信息化必须依靠评价体系。

1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

1.1评价方法

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主要采用标杆管理法。标杆管理是一个系统的、持续性的评估过程,通过不断地将企业流程与居领先地位的企业相比较,以获得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绩效的信息。通俗地说,标杆管理就是一个确立具体先进榜样,解剖其各个指标,不断向其学习,发现并解决企业自身的问题,最终赶上和超过它的一个持续渐进的学习、变革和创新过程。在标杆管理实施过程中,首先要确立标杆,标杆分为标杆企业和标杆值两种,其中标杆企业是指在同地区、同规模、相同发展阶段情况下与其他同类企业相比,在信息化效益相关指标数据方面有典型特征意义的企业,作为标杆库的成员,用来构造标杆值表。而标杆值是专家组根据一组标杆企业的信息化参数值综合确定的。

在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中,这两种标杆都要确立。标杆值的采用主要是设立参照基准,用于林业企业确定自身的信息化水平高低。标杆企业的确立则是为被测企业提供对比参照,便于其将具体指标与之对比,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发现企业自身问题,为其今后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

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标杆的确立应由林业主管部门主持,并定期或不定期更新的,以逐步改进测评精确度和不断反映信息化水平的整体进步。由于林业企业性质不同,地区间的不均衡,因此,应设立地区、行业两级标杆,便于企业确定自身在本地区、本行业中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改进提高;同时应根据企业性质不同,按类型分别设置标杆,如设置营林型企业标杆和生产型企业标杆,便于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评价。

1.2水平评价步骤

评价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保证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

筹备阶段:明确评价目的要求,选择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综合评价组。

准备阶段:主要是收集有关资料、分析评价工作的工作量大小并做出相应的评价预算。数据获取方式的设计包括统计资料、问卷调查、普查数据、实测数据等方式。

数据收集阶段;确定调查方法和调查群体,采集评价所需数据,对数据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评价阶段:按指标体系对数据进行计算评价,组织专家对权重予以确定、并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

总结阶段:根据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提交相应的综合评价报告,指出不足之处和整改意见,并由有关部门公布评价结果。

2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标杆管理实施过程中,不论是标杆的确立还是林业企业自身评测都需要一个指标体系。以提供评测的具体参数标准,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指标体系。由于信息化过程涉及诸多方面。所以需要根据林业企业的特点,从不同的侧面和层次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对信息化发展进行客观的定量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以确保信息化目标的实现。同时.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也是一个建设指导的体系.可以帮助企业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一方面对其实施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使企业了解其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水平。并与企业的既定目标对比,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差距,为下一阶段的建设确定方向和目标;另一方面.总结经验和教训.并结合新情况,根据企业的新目标和新业务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相应的调整。

2002年10月9日,信息产业部出台了《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为我国企业对自身信息化水平评价提供了标准。但该标准是一套通用型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方案,不完全适用于林业行业,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适用于林业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

建立林业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必须以信息化的基本规律和林业自身特点和规律为基础,关注信息化要素的特点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评价信息系统状态的指标集合。这种指标集合是相关指标的有机组合,可对复杂系统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

2. 1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必须以信息经济学理论和统计学理论为依据,结合林业企业的特点,借鉴已公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和国际上比较通用的信息化测度的理论和方法,如波拉特方法和信息指数化方法,提出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②客观性原则:由于评价的结果将直接影响着决策,因此需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其中定量分析是准确评价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关键。

③差异性原则由于林业企业具有与其他行业企业不同的特点,而且林业企业自身的规模、性质也各不相同.导致了信息、化目标和标准也各不相同.所以设汁评价指标时.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衡量,尤其是指标权重的设定要有针对性,以反映出不同的情况。

④可操作性原则:即要求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与林业企业现有数据衔接,指标含义明确,便于数据采集。

⑤简约性原则:即要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所选指标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联要强,但各指标间应保持相对独立,不应有明显的包容关系。

⑥前瞻性原则: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即不仅可在时间上延续,而且可以在内容上拓展,以便于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进行连续评价。

⑦导向性原则:由于评价体系具有建设指导的意义,因此应能够引导企业按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开展信息化工作,以避免浪费、走弯路等现象的出现。

⑧动态性原则:林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相应的指标体系也应具有动态性,以便准确地反映出信息化水平的实际状况。

2. 2林业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林业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分为定量评价指标和定性评价指标两部分.其中定量评价指标主要对林业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价,定性评价指标则是对林业企业信息化所达到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为2个层次,共6大类31个指标(见表1)。

3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

由于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定性指标,因此可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3.1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是对每个指标在整个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的数量表示。权重确定合理与否对综合评价结果和评价质量将产生决定性影响。由于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庞大。因此可采用层次分析法(AHP)。

选取两组相关领域的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权威专家,其中一组专家根据各指标在林业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程度,确定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另外一组专家根据各指标在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程度,对各指标按百分制进行赋值,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综合两组专家的意见,初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组织专家研讨会,最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3.2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计算

将各参数与标杆库中对应参数比较,可以得到一系列标准得分,其计算公式为:

尸‘二V /S.,

式中:尸:—第i项指标标准化得分;

V—第i项参数统计得分;

S—标杆库中对应参数标准值。

将计算出的标准得分加权处理,则可得到该企业的信息化指数,计算公式为:

S,二艺p:·W,

式中:5,—信息化指数;

尸:—第i项指标标准化得分;

吼—第i项指标的权重。

企业信息化原则篇(4)

摘要:当今社会,传统会计核算模式正在受到新技术时代会计核算方式的严重影响。会计核算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已经悄然迈入会计人的工作当中。迫切需要新的会计准则取代过去古老会计制度的趋势已经迫在眉睫。本文针对固有会计准则和当今信息时代会计核算产生冲突的部分原则进行了阐述,揭示了新信息时代对会计核算原则的影响。

关键词:信息技术;会计核算原则;会计信息

一、绪论

所谓信息技术是指围绕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光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通讯技术而开展的高科技技术。信息系统是企业或单位利用信息技术将所有内容进行合成、提升和转化的过程而产生的企业管理平台。财务管理在信息环境下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实现了网络化和电子化,这对原有的会计核算基础信息和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对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的深远影响更是不言而喻。

二、信息技术发展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一)对权责发生制的影响

对权责发生制的影响。在固有的会计理论体系中,权责发生制伴随着会计分期假设应运而生。本原则要求以受益期来确定收入及费用等会计要素,现金的收付则不作为标志。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会计分期逐渐淡化,权责发生制饱受质疑。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让会计期间跟上了业务交易的步伐,跨期入账、分摊等问题逐渐减少,成本和费用的分配已经达到了精准的程度。目前普遍应用的电子货币支付方式,使企业更加注重现金流量信息。因此,在当前信息技术时代,收付实现制正逐步走向会计核算的舞台中央,和权责发生制比较起来显得合理性较高。

(二)对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影响

在固有的会计理论体系中,清晰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对于判定某一会计期间的损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时代,往往合作项目能够促进合作公司的成立,而公司也会伴随着项目的结束而清算。此时的持续经营假设将失去用武之地,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区分也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依据合作项目支出进行实际核算更能够适应此类项目合作公司的会计核算方法。

(三)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影响

根据以往的经验,会计核算过程中,注重货币资产、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的核算,而对商誉、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核算则略显忽视。容易取得、客观和可验证是历史成本核算的显著优点,依据货币计量属性,依照历史成本而获取的会计要素,使有形资产的计量和确认更直观,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得到了保障,长久以来历史成本原则在会计核算的历史舞台上占据了独霸天下的地位。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迅猛发展的虚拟经济,已经超过了实体经济对GDP的贡献值。在企业总资产中无形资产所占比例大幅上升,在高新科技企业中更是占据了绝大部分,历史成本原则地位岌岌可危。因为企业依据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计量和确认会导致无形资产价值偏低。比方说将促进社会发展的知识要素通过历史成本原则计量,其价值仅仅是制作书籍的纸张和油墨的价值,或者是一些获得知识的成本和培训费用,毫无疑问这让知识资本的价值严重缩水。实际情况是,现实生活中五花八门的无形资产历史成本根本无法获得确凿的数据,如果抓住历史成本原则不放手,无疑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三、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影响

(一)对一贯性原则的影响

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走出去”的经营理念逐步深入到企业,走向广阔的竞争市场,参与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必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为降低国内外竞争风险,企业要顺应国际市场,让提取坏账损失和固定资产提取折旧与国际接轨。信息化条件下,经济发展有了新的突破,虚拟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市场环境让财务人员赖以生存的经济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经济环境,迫切需要会计基本原则的改良。

(二)对相关性原则的影响

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是判定某个工程项目是否能够进入会计工作信息流程的重要方式。严格的确认标准把一些不符合规定的项目关在了会计系统的大门之外。而这些不被采纳的会计信息中,难免有漏网之鱼,对工程项目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还是有一定作用。拒绝这部分信息无疑会降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满足内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是相关性原则的核心所在。披露原则是其另外一种解读方式,规定企业在发表企业战略目标、财务报表、附注及补充报表时能够将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真实可靠地反映出来,杜绝了为掩盖某些信息省略或修改某些重要财务数据的行为发生。经济环境千变万化,类型纷繁复杂,经济风险扩大化,投资者也从过去的盲目投资转变成现在的理性对待,这些特征,让披露会计信息显得格外重要。迫切要求当代会计报表在传统报表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让非货币性财务会计信息加入到报表披露项目中来,比如企业的文化价值、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声誉等,这些无法量化表达的信息,可能在某一时刻对企业的发展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对清晰性原则的影响

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信息要清晰明了,容易运用和理解是清晰性原则的要求。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处理过程有了模式化、精准化的特点,会计信息的质量有了很大的进步。互联网时代,让使用者能够随时随地轻松获得会计信息,为决策和目标的制定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条件,信息失真失准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因此,新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原则当中,清晰性原则可以剔除。

(四)对及时性原则的影响

所谓及时性指的是会计信息反映时间和会计事项发生时间保持一致。新技术环境让数据传输在分秒钟得以完成,决策信息的获取已经没有任何障碍,会计信息及时性得到了根本解决。迅速获得会计信息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是当前信息时代会计工作的一大特点。另外,信息的及时更新,让信息使用者轻松获得最新鲜的数据,没有顾虑。所以,及时性原则已经无需作为一项独立原则在会计原则中体现。

四、结束语

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会计基本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影响着自身的体现形式。伴随着这种影响,决策型财务系统正在逐步取代核算行财务系统。整个财务组织,从企业财务控制、财务人员业务水平都与原来的核算方式有了冲突。新技术手段的应用,让旧的财务管理和财务核算理念产生了重大变化,让财务管理和核算可行性得到了加强。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原则篇(5)

关键词:绿色会计;会计信息披露;策略探讨

引言

我国经济模式的发展,正逐步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型社会转变,在其转型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基本战略决策,这是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为了有效保障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必要手段,本文通过探讨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与原则,真实反映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存在问题及其相关改进措施,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笔者本着对环境污染的忧虑,出于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在诸多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借助于众多资料的参考,对新时期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切入点,并试图解决其存在问题,希望可以引起社会的相关重视,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模式转型对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高层次要求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必然会对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提出更高层次的挑战和要求,而作为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会计信息化,则面临更加有难度的挑战和考验,会计行业工作人员日益投身于会计改革的洪流之中,试图不断探索适合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内部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以更加完备的理论实践体制面对经济发展模式的特殊环境下的严苛考验。

(一)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研究

绿色会计信息化对于有效加强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增强企业内部员工的责任意识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有利于企业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有利于加强对企业内部职员的约束力,进一步防止弄虚作假等违纪行为;同时,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有利于人们获得真实直观的数据,有利于企业职工真实的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对周遭真实环境拥有真实客观的认识,增强其风险意识,更好的为可预期的风险做好充足的防御措施,以应不时之需。

(二)确立规范、合理的绿色会计信息化的基本原则

绿色会计信息化的有效运用离不开一系列具体相关原则的制定与实施,而这些辅助原则是否精准得当的被制定与实施,与绿色会计信息化的有效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绿色会计信息化基本原则的制定中,要制定诸如资源循环使用等符合经济持续发展规则的原则,站在环境保护的立场,以能源节约、环境保护为绿色会计信息化基本原则的出发点,以人为本、以环境保护为重点,全面、细致的考虑绿色会计信息化的具体实施内容,制定规范、合理的绿色会计信息化基本原则。

(三) 完善法律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立法

企业规范、合理化的运转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手段监控,如果没有相关完备的法律立法,不法分子难免会钻法律的空子,置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于不顾,不顾及环境污染与破坏,以此来谋取不义之财。另外,迫于经济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没有严格的立法,很多企业大多会为了节省这笔巨大的开支而得过且过,对于可持续发展原则仅作表面文章,不会切实本着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自觉投入这笔资金。因此,法律对商业活动的约束里有效保证了我国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理念,切实为我国企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 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策略研讨

绿色会计信息披露体制的应用,对我国企业内部体制改革、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而因为我国处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期,相关配套措施不尽完善,在转型的探索过程中极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我国企业的正常运转,进而对我国环境具有潜在的威胁,因此有效解决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对我国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一) 健全会计法律法规,保障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正常运行

国家要加强对我国会计行业的立法,为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提供立法依据,承认其地位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使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有法可循、有法可依,增强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执行力度;同时,企业要增强法律道德意识,企业员工要遵守法律法规,用法律法规严格约束自身行为,同时有效遏制不法行为的发生。

(二) 实行信息透明化,有效对环境信息披露

实行信息透明化,定期对各企业环境信息进行相关披露,这在一定程度上监督企业是否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依照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理念进行企业经济模式转型的同时,有效的将各大企业通过对资源消耗带来的社会效益与亏损对比,对资源消耗少、效益好的企业进行相关奖励,而这一定程度上也会加深人民群众对企业的认知,热衷于环境保护、积极进行企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企业则会更好的维护企业声誉,得到更多的群众支持,拥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创建,使得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新时期下,我国广大企业须有效优化企业内部改革,逐步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转变,面对新时期对企业发展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笔者仅提出以上改进措施供企业相关负责人员借鉴,希望企业相关负责人员,本着对企业负责任的态度,进行有效的吸收采纳,合理采用,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者单位: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榆林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王秋燕.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析[J].学术交流2005 年5 月总第134 期第5 期

企业信息化原则篇(6)

(一)实际操作进行研究开发阶段划分有难度。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自身存在相互交叉相互重合的部分,无法彻底区分开来,同时企业对研发支出资本化判断无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增加了实务操作中进行客观合理判断的难度。对企业是否具有完成无形资产使用或出售的意图进行判断时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因为判断内容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给实际操作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二)研究阶段费用化处理不符合配比原则,全部费用化会影响会计利润。研究阶段直接影响着企业后续的各种研发活动,企业在研发阶段各项支出均应费用化计入当期利润,若研发成功则应将研发支出进行资本化,也能体现会计信息的配比原则。若研究失败,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失败的基础上坚持研究目标不变,使用新方法进行研究直至研发成功,之前产生的研究费用暂时列入资本化支出,这样就可以体现会计信息的配比原则;另一种是换一个新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与后期研究活动关联不大,将其暂时列入资本化的支出,逐渐费用化。若仅仅将研究阶段支出全部费用化,则会扭曲会计信息质量。同时,研发活动是一项高风险、高失败率、金额支出大的经营活动,若研究失败,高额的研发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在日后企业缺乏经济利益流入时,则会严重影响企业当期利润,规模小的企业风险承担能力较弱,研究阶段全部费用化会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使企业研发积极性大大受挫。

(三)缺乏对有条件资本化风险的有效计量,研发费用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在企业研发支出暂时列入资本化支出还未能成功转入无形资产的阶段,企业没有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科学有效计量,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信息失真。多家企业同时进行某种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在持续过程较长的研发活动中,若一家企业率先研发成功,则会严重影响其他企业所具有的创新型和价值。会计信息披露程度较低,披露方式不规范,披露内容不全面、不具体、模糊不清的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会误导信息使用者。

二、改进研发支出会计信息处理策略

(一)严格制定阶段划分标准,增设会计处理科目。国家制定的会计准则不宜太过详细,制定好框架性文件,严格确立会计阶段划分标准。为解决研究阶段费用化不符合配比原则的问题,可通过增设会计处理科目,采用暂列资本化支出的方法来解决,核算之前待处理的风险和损失。

(二)预提研发基金核算研发支出。企业可以从留存收益中预先计提研发基金核算相关利润,尽可能减少研发支出费用化直接计入当期利润对利润产生的影响,尽可能减少会计利润扭曲,增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高中小型企业对利润风险的承担能力,增强企业的研发积极性。

(三)规范研发支出相关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会计信息披露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相结合,每个研发项目都必须明确细化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标准,规范研发支出会计信息披露科目,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各个研发项目都应进行具体详细的研发支出会计信息披露,遵循适度原则对会计信息进行充分披露,避免涉及商业机密。

三、总结

企业信息化原则篇(7)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企业发展;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污染,作为主要责任方,企业应该主动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之下,经济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指在环境保护这一核心理念之下,企业根据会计理念来为企业运营做出相关的记录、审核、评估等。那么,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应该怎样建立健全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当前企业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意义

(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环境保护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给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监督的途径与机会。对于企业而言,其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对企业现有环境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避免对环境资源的浪费;其次是做好工业“三废”的控制工作,通过污染净化系统减少企业环境污染物的产生;第三是主动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做好企业内部员工的环保教育工作以及积极参与社会环保活动等;最后是要做好企业环境报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能够督促企业做好以上四项工作,从而为企业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宏观意义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宏观意义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能够切实反映我国当前的环境会计核算状况。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无论是我国还是国际上,对于环境的价值及其保护成本的重视程度都在不断提升。从2007年我国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开始,我国的环境会计进程就在不断推进。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能够显示出当前企业在占有社会资源的基础上对资源的利用、损耗以及利用、配置等情况,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整体核算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之下的重要资料提供者。

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概况分析

(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当前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首先是内部化外部成本的理论。环境资源的承担作用主要体现在环境成本与商品成本之间的差异性,一旦商品成本难以实现企业内部成本的转化,就会影响到市场经济之下的企业公平竞争,甚至可能会促使企业以牺牲环境为前提追求利润。而内部化外部成本的基础理论则能够为环境费用、成本等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依据。第二方面则是资源环境的价值性理论。在传统的观念之中,自然资源虽然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条件,其价值却没有被正视。在这样的观念之下,人们很可能就会为了更好地生存而破坏自然环境。因此,只有树立起资源环境价值观念,才能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也才能真正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应坚持的原则

企业在开展环境信息披露时需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一个原则是社会性的原则,要求企业在开展环境信息披露过程中要注重企业作为社会主要经济体的重要性,在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提高对社会资源的利用率。第二个原则是强制性的原则,强制性原则要求企业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按照审核标准执行审核措施,并逐步建立起全面的信息披露制度。第三个原则是推定性的原则,所指是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时要强化主观判断和逻辑推理。最后一个原则是差错最小化原则,在进行信息披露中要真实反映数据,尽可能避免差错的发生。

(三)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能否符合当前的时展潮流,是否与企业的情况相贴合,对于信息披露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当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主要有企业独立信息的方式,企业通过可持续发展环境报告或者责任报告来进行信息披露;而合并报告的方式则是指企业在财务报告中加入环境会计信息的内容,以报表或者附注的形式加以体现。当然,也可以将以上两种方式结合来进行信息披露。

(四)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

只有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全面性才能保障披露的成效,具体的内容涉及到企业的环境业绩信息、影响企业活动的环境财务信息两个主要方面。企业的环境业绩信息包括企业的环境污染治理、环境质量达标、与周边环保活动的参与度以及对政策的执行力度等。影响企业活动的环境财务信息主要是对财务报表中的相关环境因素进行计量与确认。

三、当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制度建立的时间有限,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虽然当前已经制定并实施了如《水污染防治法》以及《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与影响,但在企业具体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欠缺。法律法规对于企业的行为具有强制性的规范作用,国家的执法力度也在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起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但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由于现实的审计问题要复杂得多,而法律法规中又没有一一对应的或者统一规范化的制度,导致了信息披露在操作时大打折扣,从而对国家、企业以及社会公众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存在问题

当前,参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企业多为重度污染企业,且集中在某些行业,对于整个社会企业信息披露进程的推进与成效的提升非常不利。在具体的披露内容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信息披露不健全,在最后体现出的会计审核报告中对于某些环境设计没有涉及,独立的环境审计尚未建立。二是信息披露的内容缺少创新,历史性信息占据主要份额,如绿化费、环境认证以及排污费等。三是企业环境会计的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对相关问题的处理与分析能力不足直接影响到了信息披露的效果。

(三)企业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不足

当前,企业对于环境会计信息制度的建立仍然具有自,这就导致部分企业对其重视程度不足,在信息披露过程中也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与探究,简单的文字陈述难以达到披露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水平与质量都得不到保障。

四、推进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进程的相关对策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虽然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维护很少愿意主动建立起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做出来的信息披露就会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范约束。因此,国家在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一定要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主动地做好信息披露。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中,要注重提升实施细则的可操作性。政府要做好引导工作,为信息披露建立起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才更具有实际效用。同时政府还应该强化其监督职能,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确保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

(二)加强对企业环境会计人员的培训

环境会计是一个新兴的综合叉学科,其内容涉及到了多个领域的知识,所以企业在建立起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时就需要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或者聘请环境顾问,做好环境与企业会计的融合。在加强对企业人员的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做好信息披露。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最为活跃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会计人员的社会责任感能够推动整个企业环保意识的树立。因此,企业要注重增强相关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与环保意识,同时要加强对他们的会计专业知识培训,并进行法规教育,降低企业内部开展信息披露的难度,也增强措施实施的效用。

(三)建立起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首先要建立起统一的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在规范相关信息披露细则的基础上,增强制度的实效性,提高披露的质量,同时辅以专业的环境披露人员与专业机构的坚定,从而增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公众可信度与权威性。除此之外,专业职能与理论研究的指导性也不容忽视。完善的披露制度之下,企业能够明确自身涉及到的以及应该重点关注的环境内容,明晰责权,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计量与审核方式。

五、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环境保护成为当前的核心问题之一,企业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责任方,有遵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以及保护环境的义务,而企业坚持做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笔者相信,通过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企业一定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等的统一,同时为自身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谭笑.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4(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