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坚持课外阅读的好处

坚持课外阅读的好处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8 10:28:01

坚持课外阅读的好处

坚持课外阅读的好处篇(1)

关键词:英语阅读;自主阅读;课内外结合

英语在现今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能,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积累语言经验,从而培养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并要求学生养成课外自主阅读的习惯,通过课内外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一、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词汇量不足

词汇和习语的不足是英语阅读中的主要阻力,在阅读过程中由于词汇量不足,学生无法根据上下文情景,对自己不熟悉的词或短语作出猜测,使得许多阅读活动无法进行,学生也会因此丧失探索兴趣。

2.阅读技巧的不足

多数情况下,学生未能掌握合适的技巧,对语篇中的key words,topic,sentence,main idea,the detail,the best title等无法作出清晰的判断和综合归纳,无法真正读懂语篇的内涵。

3.学生存在应付态度

往往学生在做阅读材料题时,只是简单地把篇章和问题进行匹配,很少进行深入分析。往往一看到问题内容中的某一单词和篇章中的单词或内容有一点类似就盲目作答,很少进行认真判断,而那往往是迷惑学生的答案,多半是不正确的答案。

二、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抑制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1.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

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要么是教师逐句翻译解释文章,简单地把阅读课上成语法课,把语法、词汇一个不漏地传授给学生;要么就要求学生先阅读课文,然后完成课后或教师设计的练习,最后在班级上总评,简单地结束教学过程。前者的教学模式不注重学生对文章的自主阅读,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局限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学生状态未被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提高,甚至会对阅读教学失去兴趣;后者如果忽略了句型结构分析,那么学生的阅读也只停留在表层,流于形式,回答即使正确,但对课文内容仍一知半解。

2.问题设计没有梯度感,无法有效检测阅读效果

常见的英语阅读课上的问题,多半是Wh问句或Yes/No,Right/Wrong,True/False回答的判断题。《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着重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求教师设定的问题需有梯度感,学生的阅读潜力才能得以有效的挖掘。

阅读是语言和思维互相作用的过程,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阅读能力的培养要课内外相结合,在课堂上,教师应借助文本内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通过大量阅读材料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下面具体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课堂上利用课本资源,改进阅读教学

笔者所在地区使用的是仁爱版教材,细品教材发现,七年上册教材以对话为主,语篇阅读不多,下册逐渐增多,九年级几乎为长篇对话或阅读,而且图文并茂。因此,阅读课教学从七年级下册开始,成为英语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进行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技能。

①引导学生针对文章标题或插图进行大胆预测

先对文章内容进行大胆预测,必要的话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信息,让学生的思考有个定位。

②让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获取相关信息,先了解文章大意

③重视释疑的环节

一些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会提出质疑,教师在帮学生解疑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会把一些重要的语法、句式输给学生,而且适当给予表扬和鼓动,这种过程相对于枯燥、按部就班的语法教学有效得多,学生易于接受,且能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勤于动脑,积极提问,往往课堂教学会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度过。

(2)课外阅读实践是阅读深层次的提升和重要补充

课堂阅读教学固然重要,但课外阅读也是相当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是一种习惯的养成,还是对阅读技能进行熟化和内化过程的开始,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充分体现,是阅读深层次的提升和重要补充。要做好这一环节,我们必须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①阅读材料的选择

首先,要选择那些趣味性较强的阅读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学生只有体验到阅读的快乐,才能持久地、自觉地保持阅读的兴趣,自觉地去阅读课外读物。要让学生持久地保持阅读学习热情,教师就要特别注意保护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绿野仙踪》《新概念英语》初级版等都是非常适合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材料。如果所选材料篇幅过长、难度过大,或太枯燥无味的话,学生就会渐渐丧失学习兴趣,从而不愿意自觉地去学习。其次,阅读材料的选择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短到长,由叙事到多种文体的循序渐进原则,在不同时期给学生提供适当的阅读材料。

②坚持阅读,养成课外自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技能

我国英语教学虽普及近三十年,但到目前为止,我们仍有许多中学生甚至大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还不成熟、自觉性差,自觉阅读习惯的养成要在学校教育中靠教师长期引导和督促来实现。笔者为了督促、激励学生主动进行英语阅读而开展“阅读有奖”活动。让学生每周自选材料,至少阅读两篇课外材料,且在所阅读的材料后用自己的语言写上故事梗概,以检验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每周五收上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批改评分,分等次评出不同奖项,给予小小的物质奖励(为了鼓励学生,有参加活动的学生都会得到相应的奖励),并且我会抽取其中一些合适的材料作为测试中的阅读材料,学生的自豪感得以提升,自然积极性就提高了。如此坚持一年,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逐渐形成,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学生在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综合填空中的得分率由八年上级学期期末的63%,68%和75%,提升到2012年九年级市质检中的77%,85%和81%。

总之,在阅读教学方面,学生需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掌握一定策略,养成良好习惯,形成一定能力。而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课内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缺一不可,且需长期坚持。因此,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既要注意课内精读材料的正确处理,又要考虑课外阅读材料的合理选择,还要考虑到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只有把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实践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实现大幅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坚持课外阅读的好处篇(2)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乐读

1. 课前名言鞭策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

我常在上课前给学生讲几句这样的名言警句,激励学生读书。我让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作为座右铭,每天记一句,时时鞭策自己。学生为了收集名言主动去阅读课外书,这样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

2. 班队活动激情

针对孩子们爱听故事的特点,利用班队课给孩子们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读一些语言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每次讲读,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的表情随着文中故事情节的变化时喜时忧,时乐时悲。那生动有趣的故事、曲折有致的情节、声情并茂的朗读,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诱惑力。

3. 树立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尽的。为树读书“榜样”,我让一部分学生先走一步,引导他们看书,带头脱“贫”致“富”,然后,让他们代替老师朗读、讲故事,让他们带领其他学生读书,请他们登台讲读书收获和读书方法,从而使每个学生真正感受到读课外书的重要性,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获得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这种“名人效应”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二、教授方法,使学生会读

1. 探求性的速读法。有时读书是为了寻求某种问题的答案,或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浏览。快速阅读是让大脑跑在眼球的前面,迅速地检索自己需要的信息或知识。刚开始速读时,学生每分钟能读五六十个字或八九十个字,经过训练后,学生每分钟能读250个字至300个字。快速阅读能使得到的新知识、新信息成倍增长,同时使思维敏捷灵活。

2. 品味性的精读法。 意思是说要“熟读而精思”。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力求明白透彻,了然于心,以便汲取精华。所以,对于名家名篇和其他文质优美的作品,就需要静下心来细读,读通、读懂。在精读时,在自己感受最深处勾点、圈画重点词语、批注中心思想,并能立足全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借鉴。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能熟读成诵,这样才有效果。

3. 浏览性的略读法。对于浅显易懂的内容可采用浏览法。即随便翻翻,知其大意,或通过看标题、看目录,看内容提要,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如课间十分钟站在书柜前翻阅一会书,搜集一些自己需要的资料,以备课堂上用。其次,浏览全书的内容提要、目录,大致了解全书的梗概,以便确定是读全书还是选读部分章节。

4.圈点勾画批注法。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相关的符号在书上或文章中记录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疑惑、哲理。如用“”“ ”“ ”分别标示好词佳句、疑难困惑、人生哲理等。这样手脑共用,不仅是读书,更是将知识积累内化的过程,对激发学生主动理解知识、有目的地读书,是很有益的。而且学生有了积累,对以后的运用也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三、采取措施,形成读书习惯

1. 坚持每周背诵一首古诗词,培养鉴赏能力

平时我要求学生坚持每周背诵一首古诗词,并将自己背诵的诗文抄写在本子上。每逢阅读课上举行古诗词朗诵会,检查学生背诗的情况,对那些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能简单介绍诗词内容的学生加以表扬,长此以往,古诗词那精练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韵味、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2. 坚持每天熟记一句名言,学会积累语言

积累是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积累,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平时我让学生每天坚持记忆一句名言以激励自己,并抄写在稿纸上,每逢周五下午让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交流后由班长收起来装订成册,作为信息资源让大家共享。我们班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写心语、积累名言,现在已经积累了一百多本,大约150万字。

3. 坚持每周写五篇阅读卡,学会写读书笔记

我们学校建立了图书室、阅览室,每周的阅读课都在宽敞明亮的阅览室上,学生可以自由阅读各类书籍。平时每个学生随时都可以借阅自己感兴趣的图书。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每周做五篇读书笔记,记清所读书名、日期、主要内容、时代背景,摘录好词好句,写出自己的感悟、联想。这样把读书和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多读、多思。对学生的阅读卡,我每周进行一次反馈评价,这样有利于促使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培养学生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学生在阅读时坚持做读书笔记,每个学期自主积累好词、佳句突破两万字。

4. 坚持每月办一份手抄报,学会搜集处理信息

坚持课外阅读的好处篇(3)

一、“导”重在激发兴趣、选定内容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强调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倡导自主、快乐地阅读。在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激发兴趣更是课外阅读有效进行的关键。

1.营造读书氛围,感受阅读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宣传――学校广播站、图书馆、宣传橱窗、教室图书角、有关名人读书格言的环境布置等,使整个校园处处洋溢浓浓的书香,使学生时时感受读书的重要性,影响他们去亲近书籍、崇尚读书、追求知识,在读书中成长、在读书中感悟人生。

2.课内外相结合,调动阅读的主动性

新教材是根据各个专题编排的,内容集中、主题鲜明,教师可采用课前收集资料―课内交流讨论―课后开展活动的模式。例如,学习“走近鲁迅”这组课文时,教师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名言,阅读有关鲁迅的文章等。学习完本课后,教师可以开展“背诵鲁迅名言”,办一期纪念鲁迅的手抄报或黑板报等活动,使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融为一体,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知识学得积极、扎实,课外阅读开展得主动、有效。

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学生选择读物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新课标提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但给学生自由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小学生受到自身认识、辨别能力的影响,对选择适合的读物存在着盲目性。阅读时容易囫囵吞枣、不懂得消化吸收,甚至实行“拿来主义”全盘接受而缺乏辨别能力。因此,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必要的指导。

二、“扶”重在养成习惯、教给方法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怎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呢?

1.坚持每学期制订行之有效的读书计划

计划要切合实际、要目的明确、要细致深入,最好是“定时、定量、定书”,一旦确定了就要严格执行。我校这种寄宿制学校对此计划可操作性更强,如周日、周五的接送时间可安排学生自由选择读物,以轻松愉悦为目的;周二、周四的午练可统一安排经典著作,以集体交流、讨论的形式进行;晚修时间,低年级可安排半个小时阅读图画类的书籍,高年级可安排半个小时阅读短篇小说、散文类作品;至于活动课就可以组织学生去图书馆看书。

2.坚持每学期班级组织一次读书专题活动

如“古诗文诵读”“曹文轩美文赏析”“走进鲁迅”“王者之战(大话三国)”等,读书专题的选定可配合学校的读书节活动,也可根据教材的读书内容而定,使集体阅读与个人阅读相结合,使教师的指导更明确,针对性更强。

3.坚持每人一本读书笔记

笔记内容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如“好词佳句”“内容简介”“读后感悟”等环节;更应该丰富多彩、富于个性,鼓励学生设计一些新颖的内容。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直接在书上标注。但教师必须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学生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外阅读的方法很多,只要指导有方,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名著,从中汲取知识营养,陶冶他们的情操。

三、“放”重在开放方式、延伸时空

课外阅读是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是依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教师就应该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给足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的阅读方式也要开放一些,对阅读量的要求也需要宽容,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允许

数量有所增减、内容适当调整。我们可以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的延伸和补充,但切不可一味地服务于课内阅读,当成是一种对课内阅读资料的收集活动。否则,学生的阅读面会逐渐变得狭隘,培养起来的兴趣也会逐渐消失殆尽。

教师的组织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因为课外阅读是一项持久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校的时间相对于在家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家庭为学生阅读提供了最自由、最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能否利用好这一资源是学生顺利开展课外阅读的关键。因此,教师应主动和家长沟通,努力达成共识,形成一致的读书理念,营造亲子阅读氛围。让家长切实地体验到学生在阅读中得到的快乐,分享他们读书的收获,

坚持课外阅读的好处篇(4)

1.不想读,也就是阅读兴趣不高。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的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环境差,家长也不会去指导孩子读。家里的活动除了看电视,就是去外面玩,所以学生也就不想读书了。

2.不能读。一是没有书来读,家中没有藏书,或者没有合适的书;二是没有时间读。

3.不会读。拿起书来,不知吸收,不知消化,最后也没有收获。

在开放的语文教学体系中,课外阅读已不是游离于语文教学过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它已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课外阅读,更好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是值得我们大胆尝试与探索的课题。近年来,我在小学生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收到一定成效。

一、激发情趣:点燃阅读的情感之火

“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为更重要。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 。因此,教师的阅读行为对于学生是一种良好的阅读榜样。

首先,要经常性地为学生朗读课外读物。起初,我只要有时间就为学生读一些课外阅读书籍。渐渐地,我发现,班上的孩子,越来越喜欢我为他们朗读,每当我夹着课外书籍进教室,他们就情不自禁地围上来,用渴求的目光期待着我的朗读。

其次,在我定期不定期安排的自由阅读时间里,每当孩子们开始他们的阅读时,我也总是手捧着书,与学生一起阅读,读到得意处,我也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同时,我也经常关注学生的课外读物,读他们爱读的书,在共同阅读中了解学生们的思想,探求表达的技巧,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

二、营造氛围:构建阅读的良好环境

“阅读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有书读,形成“阅读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阅读”的观念,构建阅读的良好环境。 具体的做法有:①内部整合,即以学生的高频活动区——班级为基地,通过由学生献书、向学校借书、用班级活动费购书等渠道,建立班级“活水”图书箱。②外向整合。我坚持“大语文”的语文教改方向,坚持阅读教学和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我通过家校联系册、家访、家长会的形式与家长沟通。

三、引导点拨:探索阅读的通幽之径

学生读课外书,要解决“读什么”的问题,我主要采取的方法是:由课内向课外扩展,指导、介绍、引荐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课内课外有机结合,摸索了一条扩展阅读的新路子。此外,同学之间交流各自所读之书。读到好文章,向大家推荐,有好的片段,就在课堂上朗读,做到奇文共赏,也是解决“读什么”的有效途径。

坚持课外阅读的好处篇(5)

语文课本里的文章都很好,学生仔细阅读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面。如果这读本里的文章学生都能够认真的去读一读品一品,还担心语文阅读面狭窄吗?

第一、把考试尤其是高考和读本联系起来

老师可引导学生把读本中的例子用到写作中,活生生的例子无疑会使学生对读本的兴趣大增。

第二、把必修课文与读本地联系起来

读本是课本内容的深化和延伸,和课本联系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拓宽学生阅读视野的一把钥匙,在不自觉的渗透中,学生会在脑海中把所学知识归纳成一个个的小体系,遇到某个问题就会迅速地联想到类似的问题。所以教师有意识地把读本与课本联系,对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大有裨益。综上所述,教师如能很好的引导学生把读本内容与考试链接起来,并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被拓宽,知识视野愈加开阔,自然会增加阅读的兴趣。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看读本,去思考去联系某些问题,那我们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

当然,在实践的操作中,我们对于语文读本的学习既不能象必修本一样,占据很多的课堂学习时间;也不能随心所欲,象猪八戒的耙子一样东一耙西一耙。所以,合理的安排和计划是很有必要的。我认为,我们还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坚持计划性原则。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无计划的,随心所欲的阅读,都有可能流于形式;同样,无计划的处理读本,也会使读本形同虚设。这里所说的计划,应该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师计划是指教师就读本内容对学生所作的时间安排,顺序编制,阅读方法及交流反馈的指导和督促,学生计划则包含阅读读本的时间安排及对读本内容的筛选归类,重点设定等。

2、坚持课外性原则。读本内容极其丰富。若想将它完全纳入课堂,来个篇篇落实,显然是不现实的。同时读本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视野”,“丰富底蕴”,并进而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因此,读本“说明”明确指出:《语文读本》“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可以说,坚持课外性原则,是对读本科学而又最切合实际的处理方式。

三、坚持开放性原则

课外阅读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兴趣的激发与提高,主要来源于学生较少地感到学习的压制,较多地体会到独立活动乃至创造性活动的乐趣。如果教师对课外活动作过多的具体要求,进行过多的督促与检查,那么,只能形成两种情况:一是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从而打消其阅读的积极性;一是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从而降低其阅读的主动性。因此,对读本的使用,教师除作适当的指导或引导外,应该放得开手。另外,在学习读本的过程中,我们老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学生学习读本热情不高的情况下,更需要我们老师以百倍的热情充分挖掘读本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利用读本,开展一些有效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供选择的活动有:

1、精彩文段推荐。这项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感悟语言,学习语言。主要由文段朗读和推荐意见(即为什么推荐)两个环节构成。因为不需要展开,所以一堂课的容量非常大,学生在寻找,勾画,朗读,倾听,点评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语言,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2、“我喜欢的20句话”默写。一本书读完,记住其中最经典最有感觉的几句话,是必须也是自然的,说到底,阅读的过程也就是自然积累的过程。

3、“我最喜欢的文章排行榜”。由学生给自己喜欢的读本篇目打分,最后统计出数据并张榜公布,一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二来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阅读取向,以便更好地指导阅读。

坚持课外阅读的好处篇(6)

第一、训练学生掌握各种基本的阅读方法

阅读有范读、领读、讲读、朗读、默读、背诵等。范读是给学生阅读做示范,激发学生的摹仿兴趣。另外,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背诵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记忆力。在教学中,根据文章的长短可以采用整体背诵(如诗歌、短文)和分步背诵(长的课文),调动学生背书的积极性。

通过教给阅读方法,运用阅读比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强化了学生良好的范文背诵习惯,锻炼了他们的记忆力,并逐步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第二、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

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变换方法阅读,并从阅读中不仅养成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方法,还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点、画、记的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做到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求解,逐渐养成初读―细读―深读―熟读的好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作者的思路、写作方法和课文中心,借鉴写作技巧,还可以指导学生速读―回读―精读―背诵。如文章较长,可采用先“速读”,大概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再根据课后的作业或老师的提问进行“回读”,反复阅读疑难部分,从中找出答案。文章中写得精彩的段落,让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地“精读”,并从中读出味道,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背诵”。

第三、给学生以自由的阅读时间

让学生在自由的状态下进行阅读,这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对于现在的阅读教学,似乎只有学生在阅读后才能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学生对文本也会有深入的体验。其实,学生在反复阅读之后,有些体验很明确,有些体验就比较模糊(如揣摩和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文章的主旨等)。而这些潜在和蒙的东西,是许多学生内心隐约感知和体会的,它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感觉。在一些阅读课堂上,当老师让学生谈体会时,学生站起来只是默不作声,或者说的文不对题。所以,教师在阅读课上,一定要尊重和保护学生这种内在体验的敏感和心灵的秘密。如古诗中的送别诗,一些学生对离愁别恨并没有直接的、真实的体验,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而形成的间接体会,细微之处学生又常常无法言说。但是,学生的这种极为独特的个体体验,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得以丰富和积淀,并逐渐内化成为个体生命和精神上的一种财富。

第四、坚持复述文章内容

坚持课外阅读的好处篇(7)

― 教师要以身作则

俗话说:“言传身教。”要想学生做到,首先自己要做到。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那么,自己首先要有爱读书的习惯。多读书,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水平,还能带动学生向你学习。课堂上,教师不仅教授课本上的知识,课程以外相关的典故、知识,都在适当的时机告诉学生,学生一定会想:“老师怎么知道这么多呀?”“老师真有学问!”等等。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了威信,使学生爱上语文课。另外,教师爱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好的、对学生有帮助的书籍,可以推荐给学生,使其阅读。

二 把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语文是一门富有艺术性的课程,它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体的书。”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多读一些课外的书籍来充实自己。例如:在教学李白、杜甫等名人诗作时,可让学生课前去查阅他们的相关资料及其他的诗作;学习《九寨沟》《2008,北京》一类的文章的,可以让学生去查阅有关的资料及图片……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读书习惯的养成。

三 要持之以恒,开展读书活动

好的读书习惯的养成,一定要从低年级就开始抓起。美国巴尔博士曾说:“孩子的心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因此,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读一些拼音版本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书籍,如《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成语故事》等。到了中、高年级,就要求他们读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书籍,如《中国四大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这样循序渐进,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了他们的知识水平,对语言的组织能力有了一定的训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四 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

要想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必须有时间保证。如果学生整天埋在作业中,或者奔波于各种兴趣班之间,那读书只能是一句空话。学校和老师必须保证学生每天有一段安静的、独立的阅读时间,使学生能静下心,沉浸书中,仔细阅读、品味、享受。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对读书产生兴趣。教学实践中,我每天下午给学生一节阅读课。学生可以在教室、阅览室,也可以在校园的花池边、垂柳下自由阅读。此时,整个校园到处都是读书的学生。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看到别人都在认真读书,原本不喜欢读书的同学,也会约束自己,去读一些书。这种读书气氛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收到比任何说教都好的效果。低年级的孩子,我采取每天中午留20分钟给学生讲述连环故事,每天一个故事,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到了中、高年级就让学生自由看自己喜爱的书籍。这样,长期坚持下来,既提高了学生的自觉性,又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其读书的习惯。

阅读之后,我还在班级搞了一系列的读书活动。

1.开展读书汇报会

每天抽出5~10分钟,让学生说说今天自己读的书名、有趣的故事;学到的成语、优美的句子等,教师及时的给以语言上的赞美和鼓励,让学生的心里充满成就感,这更加增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其“想读书、爱读书”。

2.进行读书摘抄活动

要求学生摘抄自己所读过的书中的优美的、有意义的句子或段落,在班级中朗诵。“不动笔墨不读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摘抄的习惯。高年级的学生还可对其要求写读后感、小练笔等,并请他们在班集中朗读自己的读后感,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勤奋读书。听者也一定会受其感染,而渐渐喜欢阅读,和别人一决高下,从而达到促进读书的目的。我在实践中,就坚持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给每个同学展示的机会,学生要想在交流会上展示自己,就必须得多读书。读书交流会不仅是交流和展示,更是促进和提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促进学生读书的方法和途径。

3.坚持举办学生手抄报活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