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工业经济培训

工业经济培训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5 10:15:01

工业经济培训

工业经济培训篇(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企业间竞争的日益加剧,法律纠纷案件也随之增多,企业权益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权益的保护,必然涉及其经济效益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很多企业都选择了用经济法律培训来增强员工的经济法律意识,提高企业职工尤其是经营管理人员的经济法律素质,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企业法律培训的内容主要是经济法。笔者曾对管理干部进行过经济法培训,也做过青工培训班的法律基础培训等工作,现根据自己对企业培训的经验及相关理论研究,对企业法律培训工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措施与对策。

1 企业经济法培训概述

企业经济法培训是指企业或针对企业开展的一种提高人员经济法素质、能力和对组织的贡献,而实施的有计划、有系统的一种法律培养和训练活动。其目标是提高员工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使员工在工作时能够依法办事,避免纠纷的出现,以法律途径来保护员工和企业的权益。法律培训实质上是一种系统的法律智力投资。企业通过投入人力和物力对员工进行经济法律的培训,其本质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经济法律素质,促进企业人力资本的升值和公司业绩的提升,最终获得投资收益的一种企业投资行为。

经济法律培训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获取法律专业知识和法律实践经验,以采取必要措施防范法律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管理和法律具有密切的关系,培训师接触的是各行各业的企业,在培训中可以将其它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和理念进行传授,使企业能够了解到更多最新的法律资讯,开拓企业管理的思路,进而提升企业管理的水平。

2 国内企业经济法存在的风险研究现状

多年来企业经济法存在的风险一直是企业多种经营风险当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风险之一,因此也成了企业经营活动中最重要的风险问题。其高发案率,低执行率,以及高败诉率,或者打赢一场即使赢却拿不到钱的官司的无奈与尴尬局面困扰着企业,因一笔官司或一笔欠款葬送整个企业的案例绝非危言耸听。

吕景胜等人就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国内221家中小企业进行了相关调查,这些企业中有198家在最近3年内发生过经济法律纠纷事件,达到有效问卷的89%。其中又有174家企业发生了债务的拖欠,占整个问卷中的79%。而与此相对比的得到足额赔偿的企业却还不足33家,得到一半赔偿的企业也仅有56家。而在我国将近4000万家企业中,90%以上的是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相较大型企业而言,法律风险问题更多、更普遍,管理措施更落后,法律风险隐患更大。基于此,企业内部开展经济法的相关培训已势在必行。

3 如何做好企业经济法培训

笔者是高职院校教师,同时也是企业培训师,曾经做过管理干部培训班经济法培训,也做过靑工培训班的法律基础培训等,结合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笔者以为要想做好企业经济法培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企业经济法培训的课程目标设定原则

培训课程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突出培训课程的法律定向,培养企业员工掌握基本的法律课程内容基础,使学员最大程度地将理论基础和实际岗位工作相结合。②法律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目标培养要相互结合,或者说所设课程的目标必须满足并适应企业经营生产发展的目标。例如,一些国际商务型企业,企业的员工应具备从事国内、国际、交易等综合能力素养,在此基础上,对此类企业员工经济法的培训目标应围绕“综合能力”的提升来进行设置和确定,不然经济法律课程培训目标的确定也就失去了意义和方向。③培训课程还必须结合培训对象的接受程度及特点进行设置,做到“因人施教”。④所设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要具备针对性,而且同时还必须具有适应性,以满足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双重需要。⑤培训方式必须严谨、优化。对于在岗员工的培训,必须结合以下特点:其一,作为成年人,有一定的经验和知识,他们能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是自主的学习者。因此,对于中小企业的经济法培训,应采用个案、现实问题等进行分析和讨论的方法来缩小与先前知识结构的距离,通过案例分析等活动,来有效促进对已有实践和知识进行反思。其二,经济法律培训还必须内容严谨、语言规范,逻辑性强,使学员深刻感受法律的魅力。

3.2 培训实践

笔者结合培训实践经验,总结出四种基本途径来对企业的中高层、基层等各层次员工进行有效的经济法律培训。

3.2.1 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

对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选取特别重要,其重点应放在讲解公司合同、经营、国际金融贸易、劳动法律制度、担保法律制度等相关的经济法律与风险防范知识上,此类培训所涉及的人员为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要求培训组织和教师具有较高的经济法律知识水平,能真正做到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发展战略规划,以及企业各重大事项进行把关等。例如,讲公司法时结合“国美事件”,分析探讨控股股东的诚信、董事及高层管理人员的诚信问题,可使公司高管有效地防范“道德风险”。再如,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案例,一些掌握公司核心秘密的员工集体跳槽,给公司带来极大的损失,来分析企业怎样防范泄密风险。

3.2.2 普通岗位员工经济法律培训

企业在各项岗位知识培训过程中,必须留出时间让普通岗位员工进行经济法律知识学习,以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法律意识。

3.2.3 公司经济法律风险防范培训

企业与自然人一样,同样需要“日常保健,定期体检”,在“稳健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上,其必要性、重要性与自然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此类培训,即“日常保健”,可每年举行1-2次。它涉及的范围及内容均较广泛,给经营管理人员及普通员工以有效的经济法律培训。

3.2.4 新法的宣传培训活动

一些事关公司财产与权利的新法,必须进行宣传培训,因为知识较为新颖,员工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

除此之外,企业经济法因涉及合同担保制度、合同证据问题,关乎到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因此企业领导除了做好基础的培训外,还必须加强企业合同的管理,重视合同的审查工作。企业合同作为关乎企业产品营销宣传、产品http://经济利益的获得,因此必须加强企业员工对合同的订立到履行这一动态过程的管理,这一过程大致分为谈判、签约、担保、审批、履行、结算,而其前提就是具备经济法律知识,随时掌握合同的问题,并及时上报。合同订立前应审查其合法、合理性等情况,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问题,以防出现“秋后算账”的情况,甚至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工业经济培训篇(2)

一、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xx同志“xxxx”重要思想的要求,认真贯彻党中央、xx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为努力提高全区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服务,为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人才基矗

总体目标是: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业务素质高、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现代科技专业知识、经营管理能力强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及创业能力、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的职业化企业家队伍;努力探索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与选拔、推荐、使用、管理和监督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以务实、创新的精神,加强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

培训工作遵循的原则是:

1.突出重点,带动全面发展。以继续举办和规范培训为重点,带动和推进各类适应性短期培训、经常性的职业培训的全面开展;以国有重点骨干企业职工培训为基础,带动中小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企业员工培训;坚持以提高能力为目的,注重素质的全面培养。

2.从严治学,确保培训质量。要不断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体系,从严治学,加强管理,选择有资质的培训院校,强化培训措施保证,加强培训效果跟踪。要根据企业和培训对象需求,改进培训内容和方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3.深化改革,加快培训创新。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注重培训制度的完善与更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管理方式、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手段等方面不断增强创新意识,积极探索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培训机制。

二、培训任务和要求

(一)充分发挥培训中心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适应性短期培训。

1.每年要集中力量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与世界贸易组织基本规则的培训。举办高层次、多形式的培训班,使广大企业特别是国有重点骨干企业的负责同志充分了解和掌握《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了解世界贸易组织基本规则的内涵、我国的承诺和应对措施,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尽快与国际经济接轨,提高国际竞争力做好基础工作。

2.围绕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开展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资本运营、市场营销等适应性短期培训,认真贯彻财政部《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企[XX]325号),并组织好培训工作。着眼于21世纪发展要求,广泛开展金融、科技、财税、法律知识以及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网络技术、知识经济等内容的适应性短期培训。

工业经济培训篇(3)

【关键词】企业员工;培训;特点

一、企业员工培训的特点

(1)培训规模。不同规模企业的员工培训具有不同的特点,大型企业资金拥有雄厚的资金,因此在培训体系构建方面相对成熟,譬如培训中心、企业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等,而且培训措施完善。而小型的企业由于资金有限,没有办法展开规模化的培训,部分培训在内部进行,而大部分培训求助于中立的第三方,由第三方协助寻找培训合作伙伴,以构成企业与企业之间合作型的培训体系,解决了培训资源抓襟见肘的问题。(2)培训模式。企业员工的培训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与具有培训职能的机构合作,因为这些机构无论是师资资源、培训经验,还是培训信息和培训技巧,都能够基本满足企业的培训要求,而且可以与这些机构进行广泛交流,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本身的培训水平。二是委托学校培训,学校根据企业的培训要求,代为企业制定培训计划、提供培训场地等,并可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培训效果的模拟考核。三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合培训,为了节省培训的成本和提高培训的效益,而企业本身不完全具备培训所需的资源,企业和企业之间可展开培训工作的合作,以扩大培训的规模,同时有利于企业与企业之间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经验的交流。(3)培训作用。相对于企业而言,培训工作具有四方面的作用:一是更新员工的知识,跟上科技发展的速度;二是调动员工积极性,满足员工胜任工作和自我发展的需求,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三是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帮助他们实现更多的追求和更高的目标;四是有利于企业的投资,只有在员工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力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企业才能产出更多的价值和获得更多的利益。

二、企业员工培训的对策研究

企业员工的培训,事实上是为企业和员工开拓双赢的渠道,员工通过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而自己可以获得在企业的地位和财富。(1)培训工作的正确定位。企业员工培训作为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企业员工培训具有现代经济和现代教育的性质,正确定位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关键: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将企业员工培训作为生产经营管理的内容来抓,通过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从教育学的角度,员工培训是培养员工的教育活动,但需要结合企业的需求展开教育培训,不同于普通培训工作的是,企业员工培训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结合点,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提高教育培训工作与社会经济的适应程度,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培训投入的有效性。(2)培训管理体制的理顺。企业员工的既要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求,还要满足个人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理顺培训管理的体制:一是划分培训管理的范围,在设置企业培训中心的基础上,将培训中心从企业主业中分离出来,提高培训中心的独立性。企业本身需要投入和扶持培训中心的工作开展,让培训中心更大限度地扩大培训范畴和质量。二是引导培训中心走向市场,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属于附属机构,这种模式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极大的弊端,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企业培训需要建立独立职能的培训机构,规范工作的职责,让培训机构走独立发展的道路,促使培训机构市场化。(3)培训工作针对性的提高。根据现代培训的系统理论,培训属于企业的一个系统,因此要求分析培训的需求,方可确定培训的目标和制定培训的方案:一是综合分析员工现有的工作能力和未来的工作发展需求,然后确定员工培训期望目标,并将目标和员工能力现状的差距进行对比分析,以便对培训目标进行适当地调整。二是根据既定的培训目标,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计划当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量力而行地制定,譬如确定培训计划所提到的培训成本、培训地点、培训师资等,是否在企业承受的范围之内。三是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变化属于正常的现象,因此培训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产生变化之后,对培训目标和培训计划进行因地制宜地调整,以提高培训工作的适应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鉴于企业具有保持人力资源优势的需求,要求企业做好员工的培训工作,一是从经济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正确定位培训工作,二是理论培训管理的体制,以同时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求和员工个人全面发展的需求,三是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确定准确的培训目标和制定完善的培训方案。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通过培训管理,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利益。

参 考 文 献

工业经济培训篇(4)

【关键词】工程项目;教育培训;经济效益

前言

培训经济效益是指培训的投入与产出,或消耗与成果、所费与所得之比。就中铁建企业来说,在项目中标进场后,组织施工之前,针对项目特点,对项目施工人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既能提高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节约各种资源,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也能为项目二次经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很好的提高项目整体经济效益。然而当前部分项目施工中,项目负责部门往往忽视对项目施工人员上场后的培训,导致人力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工期延长,各个工作环节的滞缓,有的工作反复浪费人力物力,在最后却是无用功,这些情况最终使项目整体经济效益得不到提高。

一、工程项目中教育培训的经济效益分析

现在施工企业已经逐步演变为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首先要向培训要效益。培训经济效益表现在多方面,集中体现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材料损耗,减少安全事故上。培训能够提高施工人员的劳动技能与熟练程度。受过专业教育和专门技术培训的人员,其工作效率要比没有受过培训的人员要高,在施工中安全事故发生率要低。

1、教育培训可使工作人员科学的操作生产机械及设备,提高生产机械设备利用率,进而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能减少机械设备的损耗,节约成本。职工经过教育与培训,不仅文化知识水平会有明显提高,而且其劳动技能和熟练程度也明显增强。由于工人生产技能和劳动熟练程度的提高,他们不仅可以操作某些职工(指没有经过教育和培训的)根本不能操作的机器设备(尤其是现代化的高精尖设备),而且可能在同一时间开动多台设备进行生产,即通过扩大生产资料推动量,也能更科学的操作生产机械设备,在生产中减少设备故障及损坏维修情况,即节约成本,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项目员工教育培训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一般来说,随着工人教育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的提高以及文明生产的开展,将有效地杜绝和减少各种生产事故,保证施工质量,减少施工过程的窝工、返工现象。在工程施工前工程技术部门组织工人进行技术教育培训,讲解施工的关键点注意事项,讲解施工中的工序避免窝工出现,讲解本工程运用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标准,对既有工艺标准做到统一规范避免返工的现象。经过统一培训后便于对施工工艺标准改进和技术改造的实现,项目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又使建筑质量稳步上升。产品质量得到保证,项目经济效益才能保证。培训在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提高项目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3、对项目员工的培训中物资的培训也是重要的一环。让其了解项目物资管理机构、管理规制,物资质量卡控、限额发料、核算核销、余料回收利用措施,对施工合同内物资收入与施工图需用量和定测消耗量和实际消耗量的量、价差收支对比分析。培训能减少物资消耗,能控制项目物资管理责任成本、开辟增收节支渠道,实现物资管理创效,从而提供企业的责任成本管理。

4、忽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带来的危害可能是令人追悔莫及的。工程项目施工属于危险作业,无数惨痛的教训都说明,项目一旦发生重大事故,不仅危及生命安全,造成大量财产方面的损失,而且将严重损害施工企业的形象,其有形的、无形的损失远远高于未雨绸缪的先期投入。部分施工项目之所以不惜“血本”抓安全,就在于经营者学会了算大帐:抓安全生产不只是投入,还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安全培训能解决不安全的因素,加强安全管理,使之不发生各种事故,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使得生产经营性投入不受到损失,实现产品质量、产量的提高,节约材料,降低成本,也是一种经济效益。在某企业曾发生一起事故,给企业的利润和产值造成了损失,而后来采取了措施,进行了安全投入,治理了事故隐患,加强了安全管理,杜绝了类似事故的发生。这可以将前次事故损失数视为安全投资后实现的直接经济效益。如某项目施工中,缺乏对外包劳务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在接触网架线施工中,一工人从接触线上摔下重伤,项目花去巨额医疗费用,在解决后续赔偿问题时,也花费了很多人力物力,并且对现场施工人员积极性造成严重影响,并因施工进度缓慢,导致业主警告。如刚开始就对员工进行正确的施工安全教育培训,是完全可以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二、工程项目中教育培训的不经济问题

虽然教育培训对施工企业而言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一旦培训实施不力,或许给施工企业带来的不是经济效益,而是经济亏损。培训失利主要是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项目管理者对员工培训工作重视不够

项目管理者对员工培训工作重视不够,没有真正理解培训就是投资就是收益。项目管理者的关注和支持是培训工作能否完成的关键。员工培训与开发不是一项无回报的开支,而是一种对人力资源的投资。然而在施工企业的实际工作中,管理者往往把资金、物质成本看的比智力成本更为重要,表现在:①由于对人力资源投资的回报比其他类型的投资回报更难量化,从而更容易遭到管理层的反对;②由于培训效果评估的滞后性等因素,管理层更愿意投资那些容易衡量或反馈时间短的培训开发课程;③将培训与开发视为一项开支或员工福利,而非投资。当效益不好时,组织首先砍掉的就是员工培训与开发预算。目前,施工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往往只根据临时的施工生产需要而简短培训或者技术交底,没有科学的培训计划。

2、培训需求分析不到位

当前很多施工企业开展了一定的培训工作,但是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的需求分析工作没有跟上。施工单位需要培训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需要是与现场的结合,怎样运用理论来解决施工现场在出现的具体问题,怎样更好的安排施工,怎样去完成单项施工。企业虽然进行了培训需求分析,但是主要是针对各部门进行的分析,部门负责人往往凭借自己的管理经验或者主观的个人判断而非根据项目特点就决定了哪些员工进行哪些培训,虽然这比不进行需求分析要好,但实际上,对于工作较差的员工有些是因为其专业技能欠缺,有些则是因为工作态度不认真,所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应该进行不同的培训,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3、培训方式单一

大部分施工单位对于培训的方式不注重,采用最简单的课堂式教学,单纯的理论灌输。认为培训只要内容符合就可以,不讲究方法,无法吸引受训人员,培训效果不好。施工项目培训究其原因是培训者缺乏有关培训的专业知识,对培训的内容也知之甚少,认为培训就是学校教育。很多培训人员也还习惯于单纯的理论教授,没有熟练掌握现代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培训与实际相脱节,培训效率低下。

三、工程项目中教育培训的优化措施

1、树立系统工程的培训理念

施工单位、项目领导要树立价值管理坚持精细化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树立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的理念。一是将培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培训不仅仅是办班,要保证质量,必须建立系统的概念,形成一种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目标的培训文化,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培训流程和有效机制,鼓励和引导员工通过终身学习实现自我价值。二是精心设计每一个培训环节,即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课程设计与内容开发、培训组织实施与制度保障、培训效果评估与监督反馈。在培训中,要注意各环节间的关联。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系统思考,统筹兼顾,从整体角度来协调和把握培训工作,从而使这项系统工程在结果上达到最佳效果。

2、调查分析员工的个性化培训需求

培训需求分析是实施有效培训的前提条件,当今建筑环境日益严峻,施工企业从单位领导、项目部负责人、各部门及各专业都急需要培训。由于培训者个性的差异与需求,导致了他们在培训中“各取所需”的意向非常明显。这就要求培训前认真进行培训需求调查,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以提高胜任能力为导向,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分析,找出员工的实际能力与岗位要求的胜任能力之间的差距,在培训中充分考虑员工差异因素,按需施教,尽可能创造条件为学员量体裁衣,满足学员个性化培训需求,使培训从一般普及为主向个性提高为主的转变,提高培训工作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3、创新项目培训手段,提高培训积极性

采取灵活有效的教育培训方法,不断创新培训手段,培训中结合工程实例分析、现场模拟操作、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形式,把课堂教学和现场模拟有机结合,使员工身临其境,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尝试“角色互换”,分工种挑选综合素质较强的员工结合自身实际备好课,上讲台讲课;开展不同岗位、不同工种的理论考核、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活动,激发员工立足本职,钻研技术业务、岗位成才的积极性。

针对以往培训方式相对单一,吸引力不强的状况,引入多种培训方式。大力开展操作技能比赛、事故演练,增强青工处理突发事故的实际动手能力;积极推进导师带徒活动,适当给予师傅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充分发挥师傅的实践经验优势,做好传、帮、带;适当开展换岗轮训,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4、重点抓好工人进场后的安全教育和班前教育

工人进场后,项目经理必须组织项目部有关人员对新工人进行岗前安全培训,尤其对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必须落实责任,未经教育培训的决不允许上岗。教育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坚决杜绝“假、大、空”等条款式内容;施工单位的班前教育,要结合工程的实际进度,按照施工的不同阶段(“四电”基础施工、主体施工、房建专业装饰装修施工),结合当日施工内容,天气如雨天、暑期施工和冬季施工的特点等情况进行,在安全教育的同时,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和项目经理,要组织各工种负责人和安全员进行分部分项安全技术交底、冬季施工方案的安全技术交底、周边环境影响的安全技术交底、受季节气候影响的安全技术交底、消防设施的安全技术交底等。经常组织作业人员学习安全施工理论知识、安全施工操作规程、劳动保护知识、消防等知识,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增强自我防范的能力。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转变工程单位竞争机制逐步完善,企业利润空间变窄,以前单一规模经济粗放管理的经营模式已经很难取得经济效益。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培训,逐步适应社会的发展,通过培训加强成本控制,提高项目经济效益,使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斌.国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基础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J].建筑经济, 2010(12).

工业经济培训篇(5)

关键词 职业教育;转型升级;新加坡;适应;引领

中图分类号 G719.3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1-0075-05

新加坡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无疑是东亚文化圈国家中的巨大成功。从1965年独立到1995年的短短30年间,新加坡从一个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比较落后的转口贸易港口,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发达国家。其中,职业技术教育从逐步适应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跨越,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持。研究新加坡职业教育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举措,对于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我国,有着十分宝贵的参考价值。

一、新加坡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职业教育发展

(一)劳动密集型经济发展阶段:应急起步,体系初成

自治伊始,新加坡果断走上了工业化道路,为降低高达14%的失业率,1960~1970年代,新加坡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实现了由进口替代经济向出口导向经济的战略调整。基于工业化发展的长远考虑,在职业技术教育十分薄弱的情况下,政府确立了“发展实用教育以配合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方针,并于1961年6月,了《职业与技术教育报告书》,提出建立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技术教育体系,改变教育过于学术性,不适应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工业化计划需要的现实。此后5年间,新加坡陆续新建了一批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并实现了相互衔接,将原本单一的普通教育体系变为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两轨并行的体系。学生在小学毕业、普通中学二年级结束、进入高中及高中毕业后均有机会进行分流学习,一部分选择传统教育体系,一部分进入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在学校教育体系之外,1960年,新加坡成立了成人教育局,负责成人和校外青年的职业训练。

改革过后,尽管新加坡的职业技术教育从无到有、初成体系,但是,这一时期的职业技术教育重点在于为年轻人提供基本的职业技能,帮助其就业,主要停留在培养劳动密集型工业急需的初级技术工人的阶段。由于社会根深蒂固的“重学轻术”思想,1968年,选择到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学习的学生,仅占学生总数的16%。考虑到工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经济发展局在职教体系之外,另设了工程工业发展局,开设了原型生产培训中心、金属工业发展中心、电机培训中心、木工工业发展中心和精密工程发展中心等六个培训暨生产研习班,培训工业化发展迫切需要的核心技术人才,在职业教育体系的传统模式之外,突破常规,寻求及时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方式。

(二)外向型经济发展初期:政企合作、稳步提升

1960年代中、后期,新加坡经济发展方向调整,明确了走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道路。为了适应出口导向型工业发展的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扩大规模,提高质量。这一阶段,“新加坡开始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着手考虑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1]。1968年,新加坡教育部成立了技术教育局,由教育、财政、劳动部长共同组成一个高层职业技术教育协调委员会,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工业训练和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工作。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部门协调问题。为进一步促进工学结合,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1973年,新加坡政府成立工业训练局,取代技术教育局。工业训练局组建了26个技能发展委员会,广泛吸纳行业企业成员参与,强调工学结合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同时,工业训练局引入了国家技能训练证书体系(national trade certificate),从NTC-3级半熟练工证书开始,开发了电子、电气、机械工程、金属加工、汽车制造、重型柴油车制造等多领域的证书课程,以满足企业对初、中级不同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并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了不少基于行业企业的培训计划,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力量提升了职业技术教育的能力。

随着外资大量涌入新加坡,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日益强烈。工程工业发展局开办的六培训暨生产研习班,已经难以满足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为解决实际问题,经济发展局开创了“政企合作”的新方式,以新加坡政府的名义,与拥有成功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的国际工业伙伴合作,并在最短时间内调整与改良,培养出了高质量的高级技术工人,以有效满足外商投资以及本土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发局集中全力把那些十分善于创造就业与培养人才的公司引进新加坡”[2],一旦确认投资,即开始与这些跨国公司签订人才培训合同,联合制定培训方案。20世纪70年代,经济发展局先后推动成立的三个培训中心享有盛誉,分别是:1972年成立的塔塔-政府培训中心(Tata-Government Training Centre)、1973年成立的罗莱-政府培训中心,以及1975年成立的飞利浦-政府培训中心。这些培训中心均采用以新加坡政府与跨国公司合作的方式运行,设立标准非常高,机器设备国际领先。以罗莱-政府培训中心为例,很多机器都是德国或瑞士生产的先进的顶级配备,“是工业界梦寐以求的机种”。罗莱-政府培训中心由新加坡政府提供设备以及建造与运营费用,中心的一切完全仿照业界的实际做法,其培训的人才达到了德国专业技工标准。作为回报,罗莱公司有权优先挑选中心50%的毕业学员。

(三)技术密集型经济发展阶段:政府合作,前瞻领先

1979年,新加坡政府做出了重组经济结构的重大决策,提出建立以科技、技能和知识为基础的,以制造业、贸易、通讯交通、旅游和脑力服务为支柱的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促进各个产业部门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被称为新加坡的“第二次工业革命”[3]。

为配合经济发展的需要,1979年,新加坡将工业训练局和成人教育局合并,成立职业和工业训练局,统筹职业技术教育。此举标志着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终身化的推进。职业和工业训练局成立之后,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新需求,职业与工业训练局建立了职业训练中心,专门负责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开发、教师培养以及提高教学媒体的质量。为满足新兴和核心领域的技能训练要求,扩充了高级职业技术证书范围,为电子、电器、精密工程、汽车技术等更多领域开发了NTC-2级水平证书。同时,1983~1987年,新加坡政府实施了三个国家CET项目:技能训练基础教育;通过中等教育的工作提升计划;模块化技能训练项目,以扩大培训规模,整体提升新加坡劳动力的技术技能水平[4]。

这一时期,跨国公司将先进技术投资于新加坡发展高端制造业,微处理器、工业机器人、电脑工作站等高端精密仪器被投放到生产中,迫切需要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新技师和管理人员,以维护精密仪器设备,并有效发挥其作用。为满足产业升级的需要,经济发展局积极争取与技术先进国家政府合作,培养高级技术人员。

1979年,新加坡政府与日本政府合作建立了日本-新加坡培训学院,每年招收200名学员,开设工业机具维护、仪器与制程式控制、工业电子与铸模等课程。1983年,该中心从技术工匠的培训升格为工业技师培训机构,提供为期2年的工业电子工程学与机电课程,成为世界上第一所以制度化方式开办机电培训课程的机构。1982年,德-新培训学院开始运作。该学院与德国政府合作,以培养拥有一技之长,并具备调整与应用精密科技必要知识与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目标,高出了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大师级工匠”(meister)的培养目标定位。1983年,法-新学院成立,重在培养电子和电信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法国方面的合作伙伴,是巴黎的高等电子技术工程师学院(大学校),该学院以培养了众多法国工业领域的中坚工程师而闻名世界[5]。合作的达成,吸引了法国电器与电子工业联盟的加入,该联盟成员均为法国一流的电器与电子设备制造商,有效提升了法-新学院的质量。

此外,还有日-新软件学院等,均是政府与政府之间合作成立的培训学院。这些机构着眼于新加坡未来国际竞争的需要,其培养目标定位和实施标准,均超过了合作国的培训水平,极大提高了新加坡高级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四)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阶段:大胆创新,成功嬗变

1991年,新加坡政府颁布了新的经济计划,目标是在接下来的30~40年间使新加坡进入第一阵营发达国家行列[6]。为满足企业多元化、升级、外向型发展的需要,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更高要求,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再次实现了质的飞跃。

1992年,新加坡成立政府工艺教育学校(ITE),取代了职业和工业训练局。ITE隶属于教育部,明确定位为中学后教育机构,由政府、工业和产业三方代表组成的委员会领导,同时负责制定技能标准和资格认定。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既有效提高了ITE在行业、企业中的地位,也赋予了ITE对于年轻人价值观教育、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使命。从1995~2009年的15年间,ITE连续实行了“ITE2000计划”、“ITE跨越计划”、“ITE领先计划”三个五年计划,成为了没有进入高中或理工学院的年轻人继续学习的一条颇具吸引力的通道[7]。1999年以来,90%的雇主和毕业生对ITE的工作表示满意,到2005年,ITE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较1995年增长了一倍[8]。2005年,ITE第一所学院获得了“新加坡国家质量奖”,标志着其办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赢得了新加坡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奠定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世界影响的另一重大创新,是将技术开发职能成功引入理工学院,极大地释放了理工学院的潜能,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新加坡最早的一所理工学院建立于1954年,师法英国,强调实践导向的教育,以培养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1991年,新加坡政府内阁拟设立第四所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学院,委任林靖东负责[9]。

早在1980年代末,基于对国际经济发展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入,新加坡政府和经济发展局均意识到,要确保新加坡不被高科技制造业的发展潮流淘汰,必须提早培训技术人才。由于与新加坡政府合作的外国政府无法持续提升、更新设备,为了解决这一基础能力建设问题,经发局找到了工厂自动化、机器人、CAD/CAM/、专业CNC加工与先进计量学等方面领先的公司,请它们和德新培训学院合作。这些技术先进的企业对于培训学院提出了技术开发的要求,不仅要求学院能基于公司的先进技术开发新的应用,而且希望能整合不同公司的技术,开发出全新的应用,实现技术应用创新。与此同时,企业还要求培训中心为他们配套培养新科技的推销、推广人才。德新学院的尝试取得了巨大成功,随着技术开发的成功以及高素质人才的配套供给,德新学院的地位迅速提升,俨然成为了国际制造科技与工厂自动化在亚洲的样板,越来越多的跨国伙伴想要把他们的技术送到该学院。不久,新加坡人力发展署专门成立应用科技组,统筹管理这些跨国籍的技术开发合作,并负责运用专门的设备与学院的资源开办继续教育课程,使在职工程师学习最新应用科技。但很显然,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尤其是加强对年轻人的培训,这一举措还很不够。

林靖东是推动经济发展局培训中心和培训学院建立的重要人物,对于经济发展局人力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在他的主持下,1993年2月,法新、德新与日新学院被整合到南洋理工学院,成为理工学院的核心,林靖东将经济发展局技术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与前三所理工学院的优秀实践融合起来,开创了“教学工厂”的教学模式,以“工业项目组”的形式,将三年级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实际技术应用开发,以提升学生应用技术的能力,保证人才培养的“技术前沿”性,同时有效服务了企业,在职业院校中成功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推动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实现了实质性的蜕变。

二、新加坡职业教育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经验

新加坡职业教育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模式,是政府主导下的传统学校教育与基于实际需要采取的前瞻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工业训练局(后来的工艺教育学校ITE)采取传统途径,从普通教育衍生出职业与技术培训,不断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满足社会对中、低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经济发展局采取全新的培训方式,通过与国际技术培训先进体系的合作,基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确立顶层设计与产业引领的双驱思路

新加坡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自始至终都打上了政府主导的深刻烙印。为有效解决外向型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高要求与建国之后较长时期职业技术教育薄弱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新加坡政府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打破常规,将技术人力资源开发的职能和权力赋予“经济发展局”,有效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相互促进,成为新加坡职业教育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成功经验。经济发展局1960年成立,是推动新加坡经济发展的核心机构,隶属总理直管,拥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和自,技术工人的培养作为经发局招商引资的重要筹码,在培训资源的调配和培训体系的建立方面,有着极大的自。经济发展局采取了十分灵活和高明的策略,重点引进培训体系先进的国际企业,在签好投资协议之后,立即商议技术人才的培训事宜,保证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不断提高本土技术水平和人才素质,持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在推动经济发展中有效落实了新加坡“人才立国”的国策。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经济学者Linda Low博士写道“在新加坡的工业化过程中,经发局最大的创举当属它的人力开发与培训计划”,而从国家整体发展的角度,教育与经济紧密配合、相互促进,是新加坡转型升级成功的重要经验。

(二)建立制度优化与文化改良的互促机制

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最深层次是文化的转型升级。在华人社会“重学轻术”的传统文化面前,经济向技术密集型、创新驱动型发展,需要深厚的社会文化支撑,才能持久和深入。对于职业技术教育而言,产业转型升级中的职教文化转型升级,是最深层次的变革,最难也最容易被忽视。新加坡职业教育在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对于这一点有着清醒的认识,并采取有效措施,成功营造了“重学不轻术”、“重技崇艺”的社会文化氛围。

为改变独立之初社会民众不认可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在努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同时,新加坡政府通过立法,确立了“先培训、后就业,未经培训不得就业”的制度,使职前培训制度化,即使刚毕业的大学生,走上岗位前也必须先见习一年。在全国推行各行业职业技能证书制度,使其与个人就业、收入甚至晋升密切相关;为推动企业朝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强员工培训,同时提高在职员工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积极性,1979年,新加坡经济发展局设立了“技能发展基金”,规定月薪在750新元或以下工人的机构,所在企业要按雇工工资的4%缴纳“技能发展基金”。企业如需培训员工,可向“技能发展基金”提出申请,基金会可负担全部培训费用的30%~70%,企业只需负担很小一部分培训费用[10]。同时,员工还可向“技能发展基金”申请误工工资补助,使员工不致因接受培训而减少收入。上述政策措施,有效提升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地位。

政策法规之外,政府还通过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吸引力。无论理工学院还是ITE,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补助,理工学院的建设投资,基本上一次到位,对一些淘汰较快的设备,如计算机等,国家要求3年全面更新一次,费用全由政府承担。经费充足、设备先进、环境优良是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基本特点。政府对于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给予很高的学费补助,理工学院学生只需支付学费的1/4,ITE的学生需要自己支付的部分更少,其余大部分由国家补贴。制度的保障有效提高了企业和员工接受培训的积极性,成为了新家坡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制度推动力。

新加坡政府、ITE和理工学院等都非常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形象的塑造和树立。新加坡历任总理均公开强调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如吴作栋总理指出,“如果我们要享受世界级的生活水平,我们就必须有世界级的工人队伍”,这成为对社会文化的良好引导。ITE通过体验项目、开放校园、媒体宣传、路演等方式,深化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改变传统偏见。为调动年轻人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兴趣和对技术技能重要性的认识,新加坡政府在中学阶段开设了金属技术、木工技术、绘图、初级电工等基础实践课程,作为所有中学生的必修课,组织了“使用你的手”等公众大游行,并开展了电视竞赛和学徒年度大比武等,都有效推动了社会文化氛围的改变,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三)强化国际经验的本造与创新发展

从一个职业教育落后的殖民地,发展到世界一流的职教体系,新加坡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另一个重要成功经验,是善于学习,使国际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如果说70年代的三个培训中心是新加坡政府与国际化企业高水平合作的样板,让新加坡政府尝到了与国际龙头企业合作培训技术工人甜头的话,80年代新加坡政府积极寻求与日本、德国、法国等技术先进国家合作开办培训学院,则是新加坡职业教育的一次重要升级。除了这种形式上的国际合作,新加坡政府还建立了“技术学者”制度(海外培训计划),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先后派出几百位优秀的年轻人前往德国和瑞士,接受为期三年半的培训。这些人学成归来,成为了新加坡制造业的技术骨干,并同时担任经发局培训中心的主要培训员,产生了乘数效应。

工业经济培训篇(6)

关键词: 柘汪镇成人教育中心 农民工 技能培训 作用

目前,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换,经济趋势快速发展,很多外出务工的农民相继返乡,他们返乡后创业和再就业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现象,因此,当地政府对他们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为他们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岗位的开发力度,对这部分人群再就业及其技能培训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妥善安置。

当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转移已是必然趋势,伴随着农村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大多数农民工没有了土地,这就促使一些农民工不得不通过各种渠道和不同的方式去创业和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支庞大的队伍,从这个群体的整体来看,他们的文化素质较低,各方面的技能薄弱,但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对这个弱势群体进行转移培训很有必要,这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促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促进了城市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地方经济迅速崛起,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城镇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农村城镇化一旦落实,就业岗位也会不断增加。据资料数据显示和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小城镇化80余万个,小城镇与非农产业相结合,既能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又可以安置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继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富裕农民家庭。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就业率的提高尤为重要。市场化经济也将有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国内经济的复苏要靠技术力量的支撑。

社会主义新农村日趋城镇化,它促使原来的农村无论是经济,还是环境,乃至整个农村面貌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农村很多农田被征用,用于市政建设、住宅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原来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迅速向非农产业转移。以柘汪镇工业园区为例,原来园区内居住的是以农为本的农民,现在已基本变为工业园区居民。大量外地农民进入工业园区,随着改制、合资、独自、外资企业的引入,企业职工来源日趋广泛。当地政府不仅要保持部分农村的技能,而且要大力加强城镇化管理的职能,实施社区管理,使居民安居乐业。园区内农民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很多农民已成为各行各业的职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很多农民工自身素质不高,文化水平低下,各种技能缺乏,给他们的创业和就业带来了许多困难和不便。为此,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促进园区经济迅速发展,建设和谐园区,实现稳定转移的关键。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高和新兴产业的迅猛兴起,缺乏转岗就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途径的不断变化对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农村劳动力已成为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生命力。实践证明,农民工已成为工业园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城镇一线员工的新生力量将越来越多地来自转移培训的农村劳动力。

总体来看,农村城镇化、工业化所需要的技术工人严重缺乏,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更是缺乏。因此,充分发挥成教校的技能培训作用,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应是当务之急,理所当然。

柘汪镇临港工业园区的成人教育要为基层管理干部学会城市化管理服务;要为农民工顺利向城市居民和企业职工转化服务;要为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服务;要为外来农民工接受良好的素质教育服务;要为临港工业园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柘汪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一直根据上级的有关精神,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对农民工的各类技能培训。开展的活动所起的作用如下。

一、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加快推进教育富民工程

农村的发展空间很大,我们要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用科学的新理念和先进的实用技术调动农民工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和技能素质,积极推进富民工程,注重培训就业策略。根据临港工业园区的实际情况,我们广泛开展了许多方面的技能培训。第一,随着农村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建筑业的发展尤为迅猛,外来农民工的队伍较为庞大,他们大多年轻力壮,但技能却很低。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切实有效地开展了钢筋工培训、电焊工培训、水暖工培训、装潢装饰培训、环境设计培训、电力安装培训及建筑设计等培训,使这些农民工经过培训后各方面的技能都得到了施工单位的认可。第二,柘汪镇素有“贝类之乡”之美称,浅海养殖、滩涂养殖是这里的重要养殖项目,我们对养殖户进行了系统的培训,采取借鸡下蛋的方式,邀请部分专家亲临海边滩头进行现场指导。第三,我们对紫菜养殖户和梭子蟹养殖户进行了育苗、养殖、加工、销售等一条龙培训。通过培训,农民工增强了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心。培训对象上注意了针对性与普遍性相结合,培训内容上注意了专业化与多样化相结合,即坚持把党员、养殖大户、经纪人等作为致富的骨干力量,定期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树立科学发展观,在新形势下提高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和管理水平,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表率,树立典型,并且结对帮扶。还以点带面,统筹考虑,全面到位,坚持与党校、农技中心、海产公司密切配合全面合作,并注意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充分发挥成教中心的职能作用。

二、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农民工的就业竞争能力

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岗位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们根据我国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设置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培训重点主要有油漆工技术、水电工技术、电焊工技术、建筑业技术、金属装饰技术、服装剪裁技术、渔船驾驶技术、电子装接技术、居室装潢技术、餐饮服务技术和家政服务技术等。多年来我们除了组织成人学历教育外,还培训建筑技术人员2900余人,服装剪裁技术人员1560余人,电焊工技术人员680余人,餐饮服务技术人员280余人,渔船驾驶技术人员1600余人。培训后就业率达95%以上。用人单位对我们的培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我们不但为农民工增加了经济收入,而且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壮大了职工队伍,更为当地农民工解决了后顾之忧。

三、有效开展具有引导性的技术培训,加快社会主义发展进程

抓好全方位的技能培训面广量大,这就需要具有引导性的培训。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开展基本权以保护、法律法规、提供就业渠道、寻找就业岗位和城镇生活基本常识等方面知识培训。与此同时,我们还不定期地进行跟踪调查,目的是提高农民工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农民工自身权益的意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新的就业观。培训的形式主要是知识讲座、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即乡土教材和提供信息网络等手段,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灵活开展,让参训人员学有所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成人教育的主要教育对象是农村劳动力,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项涉及农村千家万户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为开创培训工作新局面,还需做出不懈的努力,尤其是要注重培训的机构模式,即专业式、联办模式、订单模式、现场指导模式、示范基地模式、养殖混合模式等,为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效益。

综上所述,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后,我们欣慰地看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就业的空间和选择的余地更加宽广,我们认为这对提高劳动力的经济收入无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调整了经济结构,拓宽了就业渠道,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了就业岗位,地方社会秩序也有了明显的好转,同时还解决了因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出现的劳动用工严重不足的问题。如城镇的建筑工人、商城营业人员、餐饮服务人员、环卫工作人员和家政服务人员等大多是农民工,这些农民工不仅成为当地产业个人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城镇化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抓好全方位的技能培训面广量大,这就需要具有引导性的培训。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开展基本权以保护、法律法规、提供就业渠道、寻找就业岗位和城镇生活基本常识等方面知识培训。与此同时,我们还不定期地进行跟踪调查,目的是提高农民工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农民工自身权益的意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新的就业观。培训的形式主要是知识讲座、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即乡土教材和提供信息网络等手段,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灵活开展,让参训人员学有所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工业经济培训篇(7)

一、指导思想

2013年,全市经信系统企业培训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地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以培养和造就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家队伍、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和技能人才队伍为目标,不断更新培训理念,改进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为推进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主要任务

1、以服务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为目标,切实加强企业家培训。

会同市委组织部制定和实施新生代企业家培育计划,继续举办企业家境外培训班。继续以“企业发展讲坛”为平台,结合企业实际,通过高端讲座、专题培训、企业家沙龙等多种形式,组织“千名企业家进讲堂”活动。市级全年筹划4期高端讲座或报告会。市及市(区)全年培训3000人次以上。积极应用高校资源,突出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整体素质进行培训。继续与清华大学工作组联合举办高级工商管理总裁研修班,组织企业战略升级特训班,推动市(区)强化企业上市业务培训。

2、以提高综合素质为方向,继续加大企业中、高级职业经理人培养力度。

职业经理人是企业特殊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稀缺资源,企业转型升级,关健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思想和方法的转型升级。2013年,组织一期高级职业经理人培训班,各市(区)自主办好一期中级职业经理人培训班。确保完成今年培训考核认证160名中、高级职业经理人的任务。

3、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的,切实抓好紧缺管理和技术人才培训。

推进企业管理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围绕“眼界、知识、能力、作风”四要素,切实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多形式、多途径的培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围绕推进企业转型升级,认真组织“市百名企业家走进三一重工”学习考察活动。积极开展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运用校企挂钩方法,紧紧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重点,织企业经济类、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确保经济类、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和质量;切实抓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利用国内外高等院校在学科建设、专业课程和基础研究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MBA、EMBA、工程硕士和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班、总裁班等高级管理人员培训,加快培养企业高层次人才。继续抓好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重点围绕创业发展、经营管理、政策法规和素质修养等内容开展培训。

4、以推动企业自主培训为重点,继续做好学习型企业创建工作。

要加大指导和推动企业开展自主培训力度。企业是培训工作的主体,要推动企业培训机构、培训人员、培训内容和培训经费等方面工作的落实。企业要针对自身生产经营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抓好政治理论、管理知识、财税、金融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学习培训,抓好节能减排、市场营销、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和与企业密切相关的新政策、新法规的培训,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自主择训机制。要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对学习型企业示范单位和正在创建的企业,要按照学习型企业的标准,加强规范建设和指导。做好典型经验推广,推动全市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5、以提升企业培训工作人员素质为着力点,推动全市培训工作逐步升台阶。

要加大企业培训工作的绩效管理力度,做到企业培训工作“有机构管、有领导抓、有专人干”。认真组织市(区)经信委之间培训工作的交流研讨,面对转型升级的新情况、新特点,结合我市企业的人才队伍状况,针对企业培训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培训工作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及时总结和推广在实践中创造出的企业培训工作新鲜经验和成功做法,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培训工作新路子,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三、几点要求

紧扣当前发展的实际,坚持把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实现基本现代化、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建设“三个名城”等新形势、新任务作企业培训的重点内容,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1、坚持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要重点抓好规模以上企业及成长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集中培训。聘请专家、学者讲授现代企业管理最前沿的理论知识,传授最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充分发挥远程学堂教育培训资源,推动企业经营管理层自选课题,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研究方案和改进措施,并落实到行动中去,最终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不断提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2、坚持系统学习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大力鼓励企业家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接受系统的工商管理知识培训。可依托省内外知名高校,举办针对企业家的EMBA课程班,系统学习战略管理、公司理财、资本运作、市场营销、领导艺术等工商管理课程,使企业家全面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提高驾驭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围绕我市企业转型升级,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和专题讲座、大型报告会,企业家论坛,企业家沙龙等,着力搭建全市企业家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营造企业家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交流合作、和谐发展的浓厚氛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