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养猪的技术与管理

养猪的技术与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08 10:58:43

养猪的技术与管理

养猪的技术与管理篇(1)

关键词:农业三新工程;生猪;健康养殖;配套技术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2-0091-03

近年来,受生猪养殖利润丰厚的诱惑,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投入到生猪养殖中。如何确保生猪养殖场养猪的数量与质量,发展养猪循环经济,实现资源整合重组与农民富裕,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课题。虽然养猪生产发展势头良好,品种质量显著提高,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猪场选址不科学、场内布局建设不合理、养殖条件落后、饲养管理不规范、兽药滥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卫生防疫制度不健全、员工素质偏低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养猪生产的健康发展。

盱眙县是生猪养殖大县,荣获江苏省“生猪调出大县”称号。生猪养殖一直是该县的主导产业,生猪养殖量和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疫病和粪污对社会环境影响逐步加大,严重制约着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高度关注生猪健康养殖,投入奖补资金用于引领龙头企业、大型养殖场发展高效健康养殖,而更多的中小规模养殖场由于各种条件制约难以获得奖补资金扶持来发展高效健康养殖。通过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的实施,众多中小规模养殖场得到项目实施单位的技术扶持,更好地解决了疫病防控、粪污处理等困扰养殖业发展的难题。

1 农业三新工程项目的目标与制度设计

1.1 农业三新工程项目的目标

农业三新工程是江苏省实施科技创新与人才强农战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一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计划。其主要目标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集成转化,实现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全覆盖,通过科技进步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科技竞争力。

1.2 农业三新工程项目制度设计

为提高项目实施效果,江苏省农业委员会、江苏省财政厅强化农业三新工程项目制度建设,相继出台《关于印发农业项目督查和验收管理规定的通知》、《江苏省省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更新工程管理办法》等指导性文件,规范了项目申报、实施、监管、验收等各方面的行为。项目管理遵循公开申请、科学评审、专款专用、绩效评估的原则,要求设立项目领导小组,实行重大技术推广协作组首席专家监督指导和项目单位执行专家实施制度。

2 组织实施农业三新工程项目

2.1 农业三新工程项目实行重大技术推广协作组制度

江苏省每年根据产业或重大技术推广需求设立若干技术推广协作组,每个协作组设立一位首席专家,指导各项目单位(市、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部门)开展相关技术集成推广,推进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的应用。盱眙县于2012年6月申报了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生猪高效健康养殖配套技术集成推广“项目,在项目申报时便与项目试验示范场签订合作协议,组建相关的执行专家技术团队,开展项目方案的制定。项目获批后,积极开展相关新技术和新品种的试验示范,设立项目基地标识牌,进行生猪高效健康养殖配套技术推广应用。

2.1.1 协作组首席专家及其团队的监管指导 生猪高效健康养殖项目协作组通过组织专家团队项目单位的执行专家、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和养殖场负责人的培训、座谈,到项目单位试验示范场指导技术集成,定期听取项目单位的汇报并对项目实施工作进行评点,推进项目实施。

2.1.2 形成汇聚协作组专家团队智慧的三新工程项目的技术指导要求 针对中小规模养殖场实际,要求项目单位围绕以下要求的方向开展生猪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应用。①养殖环境优化、种猪种质提升技术集成与应用和精细化饲养管理技术集成与应用等入手对影响其猪群健康生产的相关环节进行HACCP分析,测试相关环境因子,分析生猪健康生长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②加强投入品控制、改进饲料生产与储藏工艺、强化养殖流程质量监管等措施,实施有效营养调控,禁止使用霉变或添加违禁抗生素、添加剂的饲料,增强营养性免疫力,保障猪群健康。③改善猪场消毒隔离、防鼠防蚊蝇和粪污处理设施,改进猪场消毒防疫流程,规范饲养过程、减少饲喂应激、防止过程性霉变污染,减少蚊虫侵袭等有效措施,改进示范基地生物安全状况。④完善猪场各类生产信息录入及报表制度,总结生猪健康养殖配套技术。

2.2 执行专家及技术小组实施项目

依托项目协作组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撑和江苏省财政资金的扶持,项目单位——盱眙县畜牧技术推广站按照项目方案和协作组专家团队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试验,改进饲养设施条件,完善技术措施,强化规章制度,从饲养管理技术和养殖场建设改造规范这两方面集成生猪高效健康养殖配套技术和实施方案。

2.2.1 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1)品种选择。选择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等优良瘦肉型纯种猪和二元母猪及地方优良纯种猪进行杂交,生产杂交仔猪育肥。基础好的养殖场推广“两点式”生产工艺,提高圈舍利用率。

(2)饲料选择。①饲料原料和添加剂应符合《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饲料使用准则》的要求。②不同生长时期和生理阶段应根据营养需求,配制不同的配合饲料。③严防饲料霉变。④禁止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兴奋剂(瘦肉精)、镇静剂、激素类、砷制剂。⑤使用含有抗生素的添加剂时,应在育肥猪出栏前按使用规定执行休药期制度。

(3)猪舍管理。选择与猪场饲养规模和工艺相适应的先进的经济的设备以及管理方案是提高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猪舍及其设备原则上要满足猪的生理需要,保证舍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低含量的有害气体、足够的生活空间等。在集约化养猪生产中,母猪妊娠前期定位饲养、高床产仔和高床保育是关键技术,猪舍设施设备都是围绕满足小猪怕冷、大猪怕热、大小猪都不耐潮湿,还需要洁净的空气和一定的光照的生理特点,而解决了哺乳母猪怕热乳猪怕冷的矛盾是获得养殖成功的前提。

(4)疫病防控。①坚持“以养为主,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养防治相结合”的原则,搞好疫病控制。②定期搞好猪场周围及猪舍内环境卫生和消毒。③根据本地和本场传染病发生病种及规律,按照有关规定制定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工作。④平时注意观察猪群健康状况,发现疫病及时隔离治疗。

2.2.2 养殖场建设改造

(1)根据《畜牧法》有关规定和农业部有关文件要求,将畜禽标准化饲养场概括为必须达到“五配备、四分开、三改变、二分离、一利用”。“五配备”即配备兽医消毒设施、配备兽医防疫设施、配备粪污处理设施、配备畜牧兽医专职人员、配备养殖档案和各项管理制度;“四分开”即生活区与生产区分开、生产区与集污区分开、健康畜禽与发病畜禽分开、种畜禽与商品畜禽分开;“三改变”即改变明沟排污为暗沟排污、改变水冲式清粪为干式清粪、改变无限制用水为控制用水;“二分离”即场内设施要做到固体污物与液体污物分离、雨水与污水分离;“一利用”即粪便经过无害化处理后被农田果园利用。粪便无害化处理模式有三种:即固体粪便采用强通风静态堆肥技术模式、液体粪便采用农田利用技术模式、沼气池发酵生产沼气利用技术模式。

(2)结合“六项创建”活动,推进相关创建标准。盱眙县根据养殖场状况,结合江苏省组织实施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畜禽良种化、动物防疫规范达标、新型畜牧合作经营模式、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六项创建”活动,提出建议,推进规模养殖场达到场区布局科学、饲养规模适度、设施设备先进、档案记录齐全等相关创建标准。同时,依据江苏省项目协作组专家意见,项目单位执行专家团队不断探索发展对策,以提高科学养猪水平、养猪生产效率、无害化处理能力、疫病防控能力、猪群抗病能力、生猪及其产品的质量,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养猪生产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2.3 实施效果与意义

(1)将项目实施与开展“六项创建”活动等业务工作相结合,相互促进共同落实。大力推广生猪高效健康养殖模式,全面推进粪污综合利用,提高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水平,提升畜牧兽医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省项目协作组专家的培训指导和项目的开展落实,培训锻炼了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增强了基层的服务能力扩大了服务范围,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制约中小规模养殖场发展的技术瓶颈,提升了生猪养殖的发展空间。

(2)农业三新工程发挥了巨大积极作用。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缓解了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缺乏资金进行技术推广的问题,推动了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的工作积极性,解决了中小规模养殖场(户)的技术难题,也进一步密切了与养殖场户的技术联系。主要表现在:一是江苏省项目协作组专家团队的指导帮助,培训锻炼了基层畜牧兽医技术队伍,走进了中小规模养殖场解决生产中的难题;二是鼓励了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提供了规模养殖场户接受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机会;四是部分解决了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推广的经费;五是让更多的中小规模养殖场户提高科学养殖理念。

养猪的技术与管理篇(2)

关键词 农村散养猪;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28.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313-01养猪是一个物质转化的过程,不仅对维持农业生产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且其直接目的是要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在一个生产阶段内,能够提供可屠宰肉食猪的数量及比例越高,其饲养效果就越好;反之,经济效果就越差[1]。因此,为达到预期经济目的,养猪经营者必须应用现代科学饲养技术、生产经营方式,发挥生产潜力,以提高养猪生产效益。

1 农村散养猪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散养猪的品种差,以致饲料报酬低,饲养时间长,增加了饲养成本 。二是饲料搭配不合理,造成某些营养物质的不平衡,如蛋白质过多或缺乏,某些必需氨基酸比例失调、矿物质比例不当,某些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缺乏等,降低了饲料的利用率,增加了饲料的消耗量。三是饲养方式落后,管理水平低,规模小、饲料浪费严重。经调查,饲料浪费量可达5%~15%。四是夏季防暑通风不畅,冬季保温条件差,体内外寄生虫危害严重(如蛔虫、肺丝虫、疥廯等);某些慢性传染病时有发生(如气喘病、慢性胃肠炎)等,造成生长发育缓慢,甚至死亡,因而直接增加了饲养成本[2]。

2 对策

2.1 降低饲料成本

饲料是发展养猪生产的物质基础,关系到饲养生猪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而饲料在养猪成本中占50%~60%的比重。因此,降低饲料成本,是提高养猪业生产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一是减少饲料消耗,即减少每增重1 kg活重所消耗的精料。比较发达的畜牧业生产地区,生长猪每增重1 kg活重,消耗混合精料2.50~3.20 kg,饲料中蛋白质水平在12%~18%的范围;而在当地的肉料比却是1∶3.70~5.20,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仅有7%~12%。因此,必须合理搭配饲料,在消化能和氨基酸都满足需要的条件下,提高蛋白质水平,缩短饲养时间,从而节约饲料和减少开支,提高生产效益。二是改善饲养环境,定期驱虫健胃,加强经营管理,防止疫病发生,实现减少饲料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2.2 采用先进技术

目前,我国商品肉猪的60%以上来自农村,农村养猪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传统养猪实行技术改造,增加物质投入,逐步扩大生产规模,推广配合饲料,采用添加剂喂猪,实行早期断奶技术,以及进行猪的各种性能测定,建立繁育体系和品种改良等现代综合配套技术,以不断提高养猪生产水平,逐步由千家万户散养,向规模化合作养猪、现代集约化养猪和工厂化养猪的三大层次养猪格局转变。

2.3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一个养猪场能否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高品质、低成本的产品,不仅取决于科学技术是否先进,而且取决于经营管理的好坏。因此,加强养猪场的计划管理,落实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等十分必要,管理水平主要表现在最终的生产效益上,同时也体现在管理制度的制定是否科学合理和是否真正得到落实[3]。如养猪场实行计划管理,则各项计划、规章制度和措施必须实事求是;主要生产经济技术指标(劳动生产率、产仔率、猪群结构、成活率、出栏率等)一定要科学合理;经济管理责任制必须明确和全面得到落实;要建立健全猪场的日常管理制度,以保证养猪生产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2.4 稳定产品销路

养猪生产是一种商品率较高,主要以销售为目的的生产。但养猪生产与其他产业又不同,具有宰前的吃食性和消费前的不易储存性等特点,这意味着要提高养猪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必须逐步以出售为主改变为销售为主[4]。所谓销售为主,就是着眼于市场的销售活动,从产品计划、价格、推销宣传直到选择销售渠道,把消费者的需求作为经营计划的出发点,即在生产周期的开始就要考虑到市场的销售。一是通过食品部门供销,一般有2种形式:①食品部门与养猪专业户(场)签订供销合同,规定供猪的数量、质量、价格及供应时间等,以获得稳定的收入;②由养猪专业户(场)临时向市场投售,价格随行就市,其利润虽不稳定,但不压栏。二是通过进出口贸易部门供销,由进出口贸易部门与有条件的养猪场、养猪大户或以场带户的场(户)建立商品猪基地,双方签订供销合同,规定品种、质量、交货时间,并给予仔猪、饲料、技术咨询等保障。这种形式是养猪场(户)的发展必经之路。三是建立生产—加工—销售系列一体化组织,包括养殖业、农业生产、饲料加工、农畜产品加工、销售渠道等多个部门。这种系列联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3 参考文献

[1] 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畜牧生产技术手册[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2] 詹信良.浙江省青川县红光乡养猪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养殖与饲料,2009(8):63-64.

养猪的技术与管理篇(3)

农业现代化新路

养猪苦、养猪难的问题,在猪场广泛存在,一些猪场给出一个月五六千元的工资,却招不到养猪人。然而先进的现代物联网技术,有望改变传统养殖企业的这一状况。日前,汇聚多位专家在北京大兴区召开的“‘4S养猪物联网’项目成果验收暨会”上表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北京资源集团和中国农业大学的这一科研成果,是中国规模养猪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对提升业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4S养猪法”由母猪(Sow)、系统营养(System nutrition)、护理师(senior server)、安全(security)四大模块组成,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精准养猪标准应用技术体系。所谓“4S养猪物联网”,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把养猪投入品、产品及生产过程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养猪生产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网络。

从去年开始,北京资源集团和中国农业大学组成联合研发团队,校企携手攻关,成功开发出了这样一个生猪养殖“4S养猪物联网”系统。该系统在北京资源集团种猪场投入使用后,取得显著的效果。根据专家评审意见,这一新型养猪系统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以超高频的RFID(耳标)为猪身份识别手段,可对生猪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详细的跟踪与记录,既有猪免疫管理、保健、饲喂和猪日常管理等功能,又有配种、妊娠、分娩、保健、免疫、环境、淘汰、销售等功能。利用多种传感器建立的自动监控系统,可对母猪进行监控并自动提示,准确率达90%,确保及时配种。猪场管理者利用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可随时随地掌控猪场的实时动态信息,对猪场进行远程管理和控制。

“不好养、没地养、没人养”的难题困扰着中国养猪业。中国农业大学畜牧科学院教授陈清明、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副秘书长荆继忠、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副会长荆继忠、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任发政等专家认为,“4S养猪物联网”抓住了目前中国养猪业最薄弱的环节,从根本上解决了养猪苦、养猪难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为我国猪肉食品安全保障提供了技术支撑,为现代化养猪开辟了一条新路,建议加快推广应用。

北京资源集团是“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市技术中心”设立单位,目前拥有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北京资源集团董事长刘钧贻表示,将现代物联网技术运用于传统农业,将为传统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资源集团将继续致力于“一辈子只做猪业这篇文章”,进一步升级完善“4S养猪物联网”项目。近期,北京资源集团将在全国建立一批“4S养猪物联网”示范猪场,并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让养猪幸福起来

在北京大兴,记者见到了这样一种高科技养猪场。区别于普通的养猪厂,这家高科技养猪厂通过物联网技术,在猪合内配备了多个传感器和视频监控,使得养猪员能实时了解猪的生长状况。比如,温湿度传感器可实时探测猪合内的温度,天冷给猪添草,同时让猪圈也保持一定的湿度。在猪的身上配备了一个芯片,加载了猪的生长信息,如配种猪的资料,该猪每日饮食,何时生过病,打了什么针等等。这样便于查阅猪的所有状况,如果猪肉出现质量问题,可以追根溯源,方便查证。

物联网技术养猪对隔离要求很高,记者不能进入猪舍,但可以到监控中心察看养猪情形。监控中心技术人员正在认真观察面前的液晶监视大屏,屏上有20多帧画面,每一帧画面上是不同猪合的情况。

通过一帧帧画面,记者看到画面上10多只苗猪正躺着休息。技术人员说,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生猪生产的各个流程,从饲料加工到母猪、配种、分娩、保育、育肥及销售的各个环节。通过计算机控制,可对生猪进行有序饲料投放,合理控制生猪采食;适时控制猪合内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猪群密度;对异常现象进行警报处理等,全程智能化运行。

由于每头猪耳朵上都有芯片,即使远在外地也能给猪远程治病。母猪以及在猪场出生的猪,耳朵上都会被打上一个电子耳标,耳标里有一个电子芯片,这个芯片内加载了这只猪父辈、祖父辈的相关信息,还有这只猪在今后各个生长阶段的相关信息:包括父辈、祖父辈一生中的饮食、疾病、疫苗、配种、怀孕、产子等信息;并详细加载了这只猪在今后生长过程中,每天所需的饮食、饮水量,何时打疫苗,何时进入繁育期,及出现不同体征时的疾病诊治等信息。然后运用物联网技术,就可通过手机或电脑,对养猪情况24小时远程监控。

物联网技术养猪到底有多先进?通过每头猪耳朵上的RFID超高频标签,能够实现远距离的数据操作。给猪的食槽修一个人口,就像超市的入口一样,在入口处放一个感应器,猪一走过路口的时候就能感应到,这样,系统就能监控到猪是否正常进食了。这些信息通过近距离组网后再经由3G网络发回到私有云数据中心,这样养殖公司的从业人员每天只需要打开电脑、Ipad或手机,就能知道猪的情况。如果一头母猪当天没有进食,就无法被按需饲喂系统扫描到,该系统就会在远程电脑管理软件内“报警”体现。公司方对“报警”设定成手机短信或者网络邮件,那在世界各地就都可以收到短信或者邮件了。再链接视频,启动报警系统的猪就出现在眼前了。

养猪的技术与管理篇(4)

(广东培正学院,广东 广州 510830)

摘 要:在我国推出有关扶持养猪业发展政策的背景下,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了养猪的创业致富之路。本文以四会农村地区的一家养猪场为研究对象,发现了该猪场存在筹资费用过高,饲料仓库存储不当和饲料转化率低,日常医药保健费用高,管理人员技术有限等成本问题,从而引起了我们的深思,积极寻找有效的的成本控制措施,进一步提高养猪户规模化、集约化的经济效益养猪理念。

关键词 :养猪场;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32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255-02

收稿日期:2015-02-20

作者简介:俞嘉裕(1991-),女,汉,广东省肇庆市人,会计学专业本科在读大学生。林晓丹(1993-),女,汉,广东省深圳市人,会计学专业本科在读大学生。黄妙君(1993-),女,广东省潮汕市人,会计学专业本科在读大学生。

随着我国对农业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同时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产出地之一,使得养猪业成为畜牧业中一个关键的部分。肇庆市四会地区处于丘陵地带,河流水网资源丰富。四会地区一般养猪场养猪年出栏数500-3 000头的养猪户有245户。四会地区已拥有广东省重点猪场6家,是广东生猪出栏数最多的县。2013年底,四会地区生猪饲养量216.3万头,生猪出栏量133.34余万头,存栏量82.89万头,存栏母猪12万头。其中,大部分养猪场普遍存在着养猪成本高的问题,其成本高主要体现在饲料成本高,包括采购成本,运输成本等。本论文采用经济批量采购饲料,农业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控制成本,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养猪户的收入。

肇庆市四会地区养猪户数量较多,但是普遍存在成本过高的问题,同时在广阔的生猪市场需求的背景下,对于如何控制养猪生产成本是非常重要的,为地养猪户提供成本控制方法。

一、四会万利养猪场发展现状

万利养猪场作为四会农村地区较为大型的养猪场,该养猪场占地面积100多亩 ,员工共20余人,其中猪舍占地面积约为3300-3500平方米,猪舍建造分为四个功能区:生产区、饲料管理区、隔离区和生活区,其中生产区是猪场主要建筑区,其包括各类猪舍和生产设施,而饲料管理区作为附属建筑区,包括饲料加工车间,饲料仓库等,猪粪堆积处和病猪则放置隔离区,而生活区则是人员办公地方和居住地。

万利养猪场积极与周边同类养猪户进行养猪经验与技术交流,并寻求建立技术战略伙伴关系,定期聘请养猪专家到现场进行养殖技术讲授,以提高员工养殖和管理技术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万利初期的设备选型的投入,养猪品种定位,饲料商的选购,猪舍规模大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同时以“以质取量”为经营目标,避免了与大型养猪场进行市场争夺的竞争。同时万利养猪场存在筹资费用过高,饲料仓库存储不当和饲料转化率低,日常医药保健费用高,管理人员技术有限等成本问题,如何控制成本问题成为提高养猪场收益的重要途径。

二、万利养猪场存在的成本问题

(一)筹资费用过高

由于生猪资产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价值变动和市场状况会随着生猪生长周期发生较大的波动,这就给养猪户带来一定的经济风险。一方面是万利养猪场前期投资资金较大,而养猪生产周期较长,资金回收速度较慢,结构安排不合理,造成内部经营资金匮乏,使得流动资金短缺;另一方面,该猪场筹资渠道过于单一,主要来源于老板的自有资金和抵押贷款向银行借入大量资金,即使自有资金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问题,但仍然存在资金回收效益不确定的风险。同时,万利猪场信用等级较低,所属养殖行业养殖时间较长,所面临经营风险又偏高,使得不仅受银行信贷政策的影响,而且借款资本成本率高。

此外,万利养猪场作为养殖行业,存在着一定的疫情风险,而近几年养猪行业出现“商热种冷”的现象,即商品生猪在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但由于种猪市场受饲料和人工成本的增加的影响,而经营资金有限又使得养猪户积极性不高,这就容易使得养猪户处于停产状态。所以由于筹资不合理,使得猪场必须定期支付较高的贷款利息和填补一定的亏损额,这就增加了现金流出量,也就是后期所指的养猪成本的增加。

(二)饲料储存不当

饲料费用在养猪过程各项目支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饲料是指各猪群消耗的各种饲料。万利养猪场对饲料购入与出料没有一个详细的登记数据,一方面由于管理不善造成数目混乱,没有按照各种饲料类型建立账簿;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及时对仓库进行消毒和对购进的饲料进行就及时合理放置,导致鼠虫滋生,容易造成饲料发生霉变而降低了饲料的营养价值。

采购员在采购各种饲料前,没有进行数据分析来统计该猪场实际需要饲料的总量,导致盲目采购,加之该季度处于夏季,天气高温炎热,导致饲料不易存放,也因为天气炎热导致猪种进食量下降,使得饲料总体需求量大大减少。

另外,通过饲料成本、成本效益进行比较分析,更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饲养技术,可以降低养猪户的养猪成本,达到效益化养殖。该猪场对仓库饲料进出量核算与记录工作重视程度不高,没有实行统一标准和建立相关会计账簿,对出料单和进料单进行记录,由于日常工作缺少了对仓库饲料进行成本核算,使得对仓库实际存储量没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数目,也容易造成后购进的饲料先出料,导致了先入库的饲料因存放时间过长发生变质而造成浪费,从而增加了饲料采购成本。

(三)饲料转化率低

饲料转化率的高低成为衡量猪场经济效益的指标之一,而质量好的饲料价格较高,能给猪提供营养价值高的饲料,提高了饲料转化率。在万利猪场由于多方面因素导致了饲料转化率低,使得养猪成本增加。

一方面,因为饲料费用支出是养猪成本的一个关键因素,要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就必须有效控制和降低饲料成本,这就使得饲料采购员购买了价格较低的三无保障饲料,而这些饲料营养价值得不到保障,甚至部分饲料保质期接近过期时间;同样地,由于饲养人员技术有限,在配制饲料配方时忽视不同猪群的实际采食量以及没有针对性放入不同分量的原材料进行饲料加工,而盲目进行加工和喂养,使得配方不准确,造成了饲料浪费。

另一方面,万利猪场管理人员忽视了外在环境对种猪进食量的影响,没有分析了环境成本、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正常情况下,夏天季节气温高,种猪进食量减少,而冬天寒冷干燥,这时维持种猪的能量明显增多,这就增加了猪的采食量。但是,该猪场喂养员却采用每天同等的饲养量方法进行投食,造成了夏天投料率过高,而冬天投料率却过低的现象发生,使得不能因时制宜地投料而降低了饲料转化率。

(四)猪场人员管理不善

万利猪场的人员在养猪过程中因饲料采购、喂养不当等方面管理不善,导致了饲料成本的增加,究其原因,与猪场周边同行业的猪场对比,发现该猪场的员工资以及津贴待遇较差,这就导致了人员工作态度较马虎,积极性不强。与此同时,猪场人员技术能力有限导致了管理不善。据我实地考察数据统计,万利猪场有20多名工作人员,其中包括1名场长,1名会计,1名技术人员,管理人员2名,其余人员为猪场喂养员,从该猪场人员各岗位分布数量来看,基层工作人员居多,他们一般缺乏养猪的专业知识,纯粹是劳力劳动;而处于有专业管理水平的人员数量很少,特别缺乏具有养猪综合专业技术水平的人才,从而因管理不善而增加了养猪过程中一些不必要的成本。

此外,养猪场管理人员没有对生猪进行阶段性的成本核算,对生产性种猪和商品猪没有进行会计核算,使得在成本归集中的统计数据混乱;此外会计人员没有建立完整的生猪原始数据登记制度,使得在保育仔猪、育成猪和后备猪的阶段,没有选择历史成本模式计量,也没有在育肥猪阶段按可变现净值与成本熟低原则计量,导致了该猪场没有使用一套科学完整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成本控制,从而无法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措施进行相关成本控制。

三、解决的对策

(一)科学与多元化筹资措施

万利猪场在拟定筹资方案时,应当根据猪场的实际经营情况并结合年度的资金预算表,明确筹资的金额、用途和来源,对筹资费用的高低作出充分评估,并根据养猪经营所需资金和规模选择不同期限的筹资方案,科学合理筹资资金,从而充分利用筹资资金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降低了相关的财务费用。此外,该猪场属于国家重点资金扶持的养猪行业,所以,该猪场应当在遵守国家法律前提下,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进行社会扶持性融资,尽可能由有关政府出面担保贷款,或者进行无息低息贷款,从而降低筹资费用。同时,应积极主动探寻多种方式的筹资渠道,譬如,在固定资产设备方面,可以通过融资租赁、经营租赁和杠杆租赁等方式租入设备,可定期向融资公司支付一定的租金来缓解资金压力,使得有足够的资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以便更好地分散养猪场高筹资高费用的风险。

万利养猪场在科学与多元化筹资过程中可以进行筹资成本分析,从而选择最优的筹资方案,使得债务期限与养猪场投资生产经营回收期相配比,筹资费用与养猪收益相结合,充分合理地利用了借款金额,从而有效控制筹资费用支出。

(二)制定有效的措施控制饲料成本

(1)加强饲料储存的监管力度

饲料仓库要保持通风防潮,防腐避光,并落实对仓库进行全面消毒工作。饲料仓库价值在一定时期内影响了猪群所需的饲料数量和质量,因此,万利养猪场必须加强饲料储存的监管力度,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加强饲料入库质量控制。采购员应选择信誉好,质量有保障的饲料商,并在饲料入库前进行饲料检测,防止出现购进饲料有发霉变质的现象发生。

第二,建立完整的出入库饲料登记账簿。制定一套有效的监控措施,按照猪场的相关手续定期对出入库饲料进行登记与盘点,做到账实相符。

第三,严格执行先进先出的原则。对不同规格的饲料以及不同批次的饲料分开存放,并做好相关数据登记,避免了因饲料混放而导致饲料出入库数据不全,使得饲料员无法掌握有用数据进行饲料出库。

第四,加强仓库的盘点和消毒工作。仓库饲料要保持低温干燥,防止高温潮湿,同时注意防鼠防虫,定期进行仓库消毒。此外,仓库员应每周对仓库饲料进行盘点和检查,并做好相关数据记录。

第五,制定合理的饲料采购数量和批次。通过养猪场实际投放量和以往采购数量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科学的方法计算合理的采购数量和批次。

(2)提高饲料转化率的控制措施

饲料转化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生猪增重的速度,也是关系到养猪场的经济效益规模,所以,提高饲料转化率成为了养猪场降低养殖成本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在选购饲料时,应避免购进三无保障的劣质饲料,保障购进饲料的质量和营养价值,从而提高生猪的进食量。此外,饲养员要因时制宜地进行喂养,根据生猪实际进食量进行喂养。

另一方面,制定科学的配料投放比例,严格按照科学的计算方法对玉米、豆粕、麸皮等原材料进行合理配比,保证了饲料的营养价值,提高饲料的转化率。同时,密切关注每一个猪舍生猪的进食量情况,如发现有生猪进食量发生异常,应及时进行隔离和救治,并适当减少投放量。

提高喂养员投放饲料的准确率,避免在投放过程中造成的饲料浪费。同时,应选择同等营养价值,价格偏低的饲料替代品,由于近几年玉米、麸皮等原材料价格上涨飞快,使得部分养猪场养殖积极性不高,所以,可购进残汤剩饭或者青菜类等作为饲料进行混合喂养,从而降低饲料成本。

(三)加强人员的管理与技术培训

“要养好猪,先养好人”,这是养猪场要获利的一个秘诀,所以必须要尊重员工,激励员工,发现人才,积极建立有效的薪酬体系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坚持岗位责任制,坚持按劳计酬进行工资发放,制定明确的绩效考核考核办法,从而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人员的管理能力,有效地降低一些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此外,定期聘请养殖专家到猪场进行授课,加强对员工队伍建设,通过熟悉和掌握标准化技术养殖,提高其饲养技术和管理能力。同时,进行以饲养管理技术、技术操作等作为上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的主要内容,加强横向交流,积极鼓励员工参加猪病交流会,从而提高人员的自身养猪技术水平和管理技能,通过建立科学的饲养管理规程,进一步加强了整体人员技能队伍建设。

四、结束语

成本核算是养猪场在养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其贯穿生产经营整个过程。成本支出是客观存在的,猪场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成本控制措施,使得有效降低养猪过程中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增加养猪场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周敏李.集群式供应链成本核算与控制模型研究[D].南京:南

京理科大学管理学院,2011.

[2] 乔琳雁.生猪资产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和运用探究[D].南昌:

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12.

[3] 谢祥,赵锋.生猪养殖场饲料转化率低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

养猪的技术与管理篇(5)

一 、正确认识养猪业对环境污染及危害

20多年来,我国养猪主工艺没有改变,养猪过程基本上都要面临不同程度的废物排放问题。其中主要污染物是污水、臭气和粪便,它们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源来自养猪过程、废弃物排放、堆放或贮存过程以及废弃物处理、运输和利用过程。这些污染物成分除了传统的有机物、氮和磷等,还包括铜、锌、砷制剂等重金属、兽药和消毒药物、有害温室气体排放(如甲烷)等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病原体引起的公共卫生问题,而猪场污水仍然是当今畜牧业造成环境污染的最突出问题。

1.粪便造成的环境污染

目前畜禽业的规模集约化养殖及畜禽养殖区的城市化,畜禽粪便不能及时进行有效处理,加之农业上由传统的使用有机肥转向大量使用化学肥料,畜禽粪便利用率低,成为严重的环境污染物,畜禽粪便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2.畜禽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以及孳生的蚊蝇,会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病原菌和寄生虫大量繁殖,造成人、畜传染病的蔓延。尤其是人畜共患病如猪的口蹄疫、链球菌、炭疽、猪流感等,会导致疫情发生,给人畜带来灾难性危害。

3.对周围和流域水质的污染

未经处理的畜禽粪尿、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其污染负荷很高,能导致鱼塘及河流丧失使用功能。畜禽粪便污染物不仅污染了地表水,而且还严重污染地下水,影响村民正常饮水安全。

4.对周围空气的污染

由于猪粪中含有大量的恶臭物质,如氨、硫化氢等,使畜禽圈舍周围空气会充满恶臭味,对畜禽和人体造成危害。

5.影响社会稳定

城市郊区和农村居民集中区周围内,建起了一些养猪场,产生的恶臭及噪音对周围环境也带来影响。日趋严重的畜禽养殖污染导致的投诉日益增多,纠纷不断发生,已成为农村和城市不稳定社会因素之一。

二 、养猪业对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调查

1.监管不力

目前许多规模化养殖场、专业养殖村没有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证制度,内部管理不规范,污染防治设施不完善。农业和农村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对规模化养殖场畜禽废弃物的治理监管力度还不大。

2.环保意识差

粪便露天随意堆放,污水随意排放,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3.种、养殖业脱节

规模化养猪场建设没有配套耕地消纳和粪便无害化处理,加之农村耕作方式的变化,养殖业与种植业分离,从事养殖的不种地,粪便不能当作肥料;种地的不再从事养殖,农田靠施化肥,畜禽粪便用作农田肥料的比例大幅下降。难以形成具有多环节链接和实现粪便——肥料综合效应的良性循环,无法有效吸纳与降解废污排放。集约化养殖业由农区、牧区逐渐向城镇郊区转移,造成农牧脱节,畜禽粪肥不能及时施用于农田而造成污染,结果使大量畜禽粪便等有机肥积压浪费,造成公害。

4.缺乏有效经济的治理技术

畜禽养殖场排出的粪尿和污水的氨氮浓度高,污水脱氮的工艺比较复杂,导至污水处理设施投资大、运行管理复杂、运行费用高,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和支持。造成经济效益不高的畜禽养殖业更不愿投资污染治理。

5.科技的支撑和技术的创新能力差

目前规模化养猪场治污模式有多种多样,如沼气生态模式、厌氧好氧生化处理模式、“零排放”自然养猪模式等等。在建设、运行成本,集成与示范,提高处理率和综合利用等各有利弊,缺乏有效的技术攻关与创新。

三 、构建现代生态环保养猪模式的研究

1.现代生态环保养猪模式构建理念

目前, 国家已高度重视农村畜禽养殖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在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容中,着重强调了发展现代农业,改进畜禽饲养方式,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明确提出加强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养殖企业必须按《畜牧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建设粪便和污水处理设施。因此,规模化养猪生产应与时俱进,构建现代生态环保养猪模式的理念。主要围绕用现代科学发展观提升规模化猪场疫苗免疫技术和兽医保健技术;猪场规划设计、隔离消毒;猪病监测技术;全进全出、多点生产的养猪生产工艺流程等生物安全防疫体系,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解决好猪场对环境污染等问题。活用当地生物资源,合理解决养猪业面临的质量安全、效益提高和环境治理的“三大难题”,探寻尊重猪只基本权利,实现环境友好、安全优质、持续高效的现代养猪模式。

2.对当前养猪模式的调研

笔者根据“环境友好、资源节约、质量安全、持续高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畜牧业的整体要求,结合当前养猪业发展及生产自身特点,对大量规模化养猪场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

2.1目前养猪业发展趋势。大型集约化养猪规模进一步扩大,技术含量、设施设备等全面提升; 50~2000头的适度规模养猪场(户)蓬勃发展,形式多样,急需规范;超小规模的农户散养正迅速消失。适度规模化养猪因其规模适度、管理方便、专业生产等优点,将成为今后较长时期养猪业发展的重点。

2.2不同规模养猪企业、场(户)废弃物处理模式也不同。使用生态沼气综合利用模式占8.8%;厌氧好氧生化处理模式占0.2%;“零排放”自然养猪模式占23.5%;粪便干、湿分离处理占50.9%;用水直接冲洗粪尿乱堆放占16.6%。

2.3根据陈亮等研究常用的模式是生态沼气综合利用模式、厌氧好氧生化处理模式,“零排放”自然养猪模式。三种模式各有优劣,其中生态沼气综合利用模式是规模化养猪场将产生的粪尿经水冲后全部进入沼气池发酵处理。该模式适用于中小型猪场,最适合能源生态大棚种养结合。缺点是建较大沼气池、周围须配套有较大面积的种植园地和浪费大量水资源,不宜大面积推广。厌氧好氧生化处理模式是采用干湿分离出粪,既可获得沼气能源供综合利用,又能使外排水达标,较好地解决了综合利用与环保达标。缺点是投资费用相对较高,日常维护费用大。该模式适用于大型猪场。“零排放”自然养猪模式是利用微生物发酵原理,对猪的排泄物进行降解、消化,从而达到了处理猪场粪污的效果。实现“零排放”和除臭,其核心在于发酵床。缺点是需要大量锯木屑和谷壳、投资较大。不适用妊娠母猪、仔猪。

3.现代生态环保养猪模式的构建

通过对集约化、规模化养猪业生产与污染特点及当前养猪业环保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调研,笔者认为以构建现代生态环保养猪模式的理念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探索养猪生产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与合理利用的新方法。

3.1关键依靠科技支撑和技术创新。利用沼气工程和自然养猪法相结合,能取得显著效果。 由于规模化养猪场是按自繁自养的原则进行生产,把养猪生产的过程人为分为两大阶段,即母猪、仔猪和育成猪。母猪、仔猪阶段防疫和保温要求高,适合生态沼气综合利用模式。因为畜禽养殖业、种植业是现代农业生产中相互依存、互为利益的耦合体。遵循生态规律,以沼气综合利用为纽带,把种养相结合,这样既能保障母猪及仔猪健康生长发育,又不需建大沼气池及配套大面积种植园;既能充分利用沼气给仔猪保温,又能利用沼渣、沼液、沼肥生产绿色无公害蔬菜。而育成猪舍则采用“零排放”自然养猪模式,能有效解决猪场粪尿的难题。实现了“零排放”;猪舍环境得到优化,疾病减少,防疫压力减轻;极大地节省了劳动力,节省了冲洗栏舍用水;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如稻壳、花生壳、玉米秸秆等作发酵垫料。笔者曾在一个有350头核心种猪,年出栏7000头规模化猪场按这两种模式的互补进行了两年多试验,取得显著的效果,深受到养猪企业的欢迎。

3.2抓住机遇,突破“瓶颈”。 规模猪场的沼气工程建设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农业、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畜禽养殖企业稳定持续发展的需要。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农村沼气,猪场的沼气工程已列入农业基本建设专项资金予以扶持。“零排放”自然养猪模式已列为《2008年国家重点环保实用技术》,该项技术已在福建、山东等多地试点和推广使用,成效较为显著,受到养猪企业的良好评价。因此,规模化养猪场要与时俱进,审时度势,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扶持政策,积极利用沼气工程建设与“零排放”自然养猪法的现有技术进行改造优化组合,取长补短,突破当前养猪业面临环境污染的难题。

3.3实施全过程健康养猪技术的指导和监控。包括对猪场疫苗免疫程序和兽医保健程序的制定与调整;猪场合理建设、布局、隔离、消毒、卫生等生物安全管理规程;猪病定期监测、兽医技术培训和综合配套服务;采用全进全出、多点生产的养猪生产工艺流程等等落实到位;重视养猪场内外环境绿化,达到吸收猪场大气中有害、有毒物质、过滤、净化空气、减轻异味;科学修建雨水沟,实行雨污分离,减小污水排放量。

3.4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根据养猪生产现状及今后发展趋势,国家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政府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对排污不达标养猪场,限定时间进行整改;新建场必须先参加环评,严格按“环境友好、安全优质、持续高效”的现代养猪模式进行生产。

3.5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提高业主环保意识。由于养猪业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已刻不容缓,防治养猪污染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因此,需加大环保法规宣传力度和环境污染惩治力度,让业主认清“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污染治理原则,企业是污染治理的主导,防治污染是企业的义务。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制订相关优惠政策,扶持与引导养猪业加大污染治理投入,奖罚分明,积极引导规模化养猪场构建现代生态环保养猪模式,为“三农”和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陈丽等.浅谈规模化养猪业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泰州科技》2009年02期.

[2]章广德等. 规模化养猪场粪便污染治理的探索与思考《黑龙江环境通报》2009年02期.

[3]李诗兵等. 规模化养猪场粪污综合治理方案《当代畜牧》2008年04期.

[4]陈亮等.湖南养猪场污染治理适用技术及投资分析《中国沼气》2009.2.

[5]倪俊娟. 生物发酵猪舍零排放养猪技术发展的优势《河南畜牧兽医》2009年第29卷8期.

养猪的技术与管理篇(6)

关键词:种养结合;生态;高产;优质;高效

中图分类号:S81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005

1 试验基地基本情况

宣威市彬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占地100hm2,总投资3358万元,是一个集养殖、种植、商品猪及农产品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养殖场建成1000头种母猪繁育基地,年出栏仔猪数20000头,生猪存栏5000余头。种植场建成路相连、渠相通和田成方的标准化基地100hm2,建有种植大棚10.67hm2,实验大棚1.33hm2,育苗大棚1.33hm2,露地面积66.67hm2。生活区面积4000m2,有员工100余名。彬和农业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科技创新型”基地为宗旨,建设包括养殖场和种植场为一体的“养殖―农肥―蔬菜种植”(猪―肥―鱼―粮―菜)的循环立体农业模式,建成集研发、认证、种养销售一条龙、农工技贸一体化的面向宣威、云南和全国的高新农业辐射区。公司重视科学技术团队建设,并计划和云南各高校合作,打造实习基地和学习观摩平台,吸引更多的技术人才。年向周边地区提供1000余人次工作岗位,2015年,带动周边150户农户进行商品猪养殖和蔬果种植,户均年增收5000元。该基地采取了新型种养结合模式,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 种养结合示范用

该养殖场年出栏肉猪超万头。实施“种养结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技术措施为“干湿分离、雨污分流、节水养殖、循环利用”。

干湿分离:通过改圈舍设施实现干粪与尿水干湿分离,同时改水冲清粪为干式清粪,将干粪收集装袋,采用静态好氧发酵处理后种植蔬菜。雨污分流:在畜禽养殖场内分别修建雨水沟和污水沟,实行雨污分流,液体粪污进入化粪池,经厌氧发酵处理以后就近就地循环利用。循环利用:对经化粪池厌氧发酵处理的液体粪污经过自成体系的“U”型渠等配套设施直接输送到贮粪池后就近就地循环利用,实现粪污“零排放”。

3 示范试验基地技术集成

3.1 基地生猪养殖主推技术

生猪主推外三元(以杜洛克为父本、LY母猪为母本,生产三元商品仔猪及育肥猪)。主推:母猪高产配套技术、仔猪“两早、两料、两阶段”培育技术。

3.1.1 母猪饲养管理技术

后备母猪、妊娠母猪、哺乳母猪、空怀母猪严格按照各阶段营养需求配制全价料,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并按时注射相应的疫(菌)苗,按各阶段猪只饲养管理技术规范进行饲养管理。

3.1.2 仔猪饲养管理技术

按照仔猪“两早、两料、两阶段”培育技术进行培育。7日龄用教槽诱食、14日龄用哺乳仔猪全价料补饲、28日龄断奶、29~70日龄用保育料饲喂、70日龄后转育肥舍进行育肥。注意防冻、防压、防腹泻。严格按免疫程序注射疫(菌)苗,断奶时防止仔猪应激反应。

3.1.3 育肥猪饲养管理技术

分3阶段育肥,70~80日龄饲喂仔猪全价料,80~100日龄饲喂中猪全价料,100日龄后饲喂大猪全价料,严格按免疫程序注射疫(菌)苗。

3.2 基地蔬菜种植技术

围绕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五化”标准,严格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实施蔬菜“六统一”标准化生产。

根据市场和季节需求,选用抗逆性强、抗病性强、商品性好和低富集硝酸盐的品种,叶菜类、果菜类按季区域种植;统一进行工厂化育苗;抓住节令,合理安排蔬菜品种的轮作,统一栽植、中耕管理、植株调整;合理平衡配方施肥,控制氮肥施用,防止硝酸盐含量过高;推广生态栽培技术,使用杀虫灯、粘黄板、性诱剂、防虫网等防治害虫;开展统防统治,有机地协调使用农业、生物、化学和物理防治的配套措施;实行合作社蔬菜产品自检和送有关部门检测相结合,确保合格产品上市;适时采收,叶菜类、果菜类等产品分等分级包装。

4 示范试验基地主推技术优势

发展“养殖―农肥―种植”(猪―肥―鱼―粮―菜)的循环模式,有机地结合养殖和种植,形成“三位一体”的循环模式。畜禽养殖、农肥处理和蔬菜种植有机结合,三者相互依存,优势互补,构成能源生态综合利用体系。

为改善种植区土地肥力,处理养殖和种植废弃物,保护生态环境,建成一个中型腐化化粪池,用于处理农业垃圾。废弃农作物和养殖废弃物在池里经过发酵处理后形成有机肥料,实现“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农作物生产循环利用模式。

养猪的技术与管理篇(7)

动物福利起源于欧洲,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畜牧业大规模、工厂化发展过程中,欧盟各成员国为治理环境污染,保证公共卫生安全,提高生产效率,在动物行为、需求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一整套理念、标准和技术规范。通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目前欧盟主要成员国已形成了先进、成熟的高福利生产模式,既能满足农场动物的基本行为需求,又适合集约化生产,保证了其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猪肉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动物福利问题不断显现,直接危害到生态环境、食品质量和公共卫生安全。因此,学习欧洲动物福利理念,借鉴欧洲产业发展经验,避免欧洲大规模集约化生产后曾经出现的问题,对促进我国猪肉生产模式转变,保证我国猪肉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市场稳定和上市肉品的质量安全,构建“人、动物、自然”的和谐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作为我国政府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方式,双边财政合作可以为我国利用欧洲动物福利技术,促进畜牧业生产模式转变发挥引导作用。2013年初以来,在财政部金融司指导下,中意发展合作项目办公室会同中国兽医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安华动物产品安全研究所等机构,对我国和欧洲,特别是意大利猪肉产业发展及动物福利相关情况进行了深入比较,并提出了初步建议,为国内提供借鉴。

一、欧洲农场动物福利发展简况

20世纪四、五十年代,针对猪肉产业普遍存在的生产效率偏低、生产规模偏小、设备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欧洲主要的猪肉生产国通过不断的政策激励、行业重组和技术研发,大力推进规模化、工业化和标准化,逐步形成了高度集约化的生产模式。但由于片面追求生产效率,过度强调工业化生产手段,忽视对生猪自身行为和需求的研究,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出现了环境恶化、养殖效率下降、疫病传染爆发、猪肉中有害物质无法控制等严重问题。

1965年,英国农业渔业食品部设立了Brambell委员会,对集约化生产体系中的畜禽福利问题进行调查,并随后公布了相关报告,首次提出了动物福利的基本原则。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对动物行为的过度干预,给畜牧业生产、动物源食品安全以及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为此,欧洲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大量经费,对生猪生理和行为需要、饲养方式等开展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动物福利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在此基础上,欧盟及各成员国陆续制定和完善了相应的法律法规,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规范。其主要目标,是为了减轻动物痛苦,提高动物健康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减少生产经营损失和对环境的损害。

通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目前欧盟主要成员国已形成了先进、成熟的猪肉生产模式,既能满足生猪的基本行为需求,又适合集约化生产,保证了其猪肉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欧洲猪肉产业的主要福利措施

在猪、牛、羊等农场动物的福利保护方面,欧盟起步最早,内容也最为具体和全面。欧洲猪肉产业的福利要求和措施,基本涵盖了生猪饲养、运输和屠宰的整个产业链。

(一)养殖

养殖环节的动物福利要求主要集中在降低饲养密度,为公母猪和仔猪提供适合其生理习性的丰富的环境,禁止限位栏的使用,提供充足的食物和饮水等。其目的是减少周围环境、设备设施及人员操作等导致的应激,提高猪只的自身健康,降低疾病发生率,减少药物残留及药物投放造成的污染。

(二)运输

运输过程中的主要福利问题包括热应激和冷应激、脱水、过度拥挤、因地板湿滑造成的摔倒、装卸车时造成的伤害和恐惧等。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方式包括限制运输距离和时间、改进运载工具、培训操作人员等。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一是减少动物痛苦,二是避免因挤伤、摔伤、打斗造成肉品品质缺陷,三是降低运输过程中的死亡率,从而减少经营者的损失。

(三)屠宰

屠宰环节的动物福利问题主要集中在卸载、驱赶、待宰、击晕、刺杀等环节。欧盟指令(93/119/EC)适用于饲养动物的运输、驱赶、待宰、击昏和刺杀处死过程。在该指令的基础上,各成员国又制定了本国的相关法规,对欧盟指令的内容进行必要性补充,特别强调了对待宰区域和致昏点的员工进行特殊训练的必要性。其目的主要是尽量减轻因痛苦造成的应激对肉品品质的影响,更有效地保证肉品安全。

三、动物福利对猪肉生产的积极作用

欧洲的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动物福利在改善肉品质量、保证肉品安全、提高生产效益、促进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改善肉品质量

长期试验证实,动物福利和肉品质量存在密切关系。差的福利状况会使动物产生应激,最终导致肉品质量缺陷,尤其是白肌(PSE)肉和黑干(DFD)肉。此外,运输或屠宰过程中的不当操作,会造成猪只身体损伤和淤血,而淤血肉不但不适于食用,且容易滋生细菌,导致肉品腐败。

提高动物福利待遇,减少对动物身体的伤害,可大大减少应激,尽可能避免出现上述问题,从根本上改善肉品质量。

(二)保证肉品安全

欧洲经验证明,改善养殖环境和处置方式,可以提高动物自身免疫能力,预防传染病、群发病,减少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控制药物残留,从根本上保证肉品安全。

(三)提高生产效益

欧洲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提高动物福利标准,从总体上会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综合效益。

根据欧盟科学兽医委员会(SVC)对荷兰猪场的一项测算,虽然在实施动物福利措施后,会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但同时也会产生许多收益。一是仔猪死亡率明显下降,二是劳动力收入明显增加,三是猪只生长速度加快。此外,饲养、运输及屠宰过程中福利待遇的改善,使PSE肉、DFD肉及胴体损伤几率明显降低,肉品质量大大提高,从另一方面降低了企业成本,增加了企业效益。

(四)减少环境污染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畜禽粪便、牧场的污水和臭气已成为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畜禽粪便的污染量与工业固体废物产量相当,养殖场污水的排放量占工业与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四分之一左右。畜禽养殖环节所产生的污物和污水,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采取动物福利措施,可以大大降低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例如,发酵床系统以木屑或谷壳为基础,其产生的固体粪便污染小,灰尘和氨气可降低50%,硫化氢和其他恶臭气体也有所减少。粪污经过木屑或稻壳发酵后,可用作肥料和土壤改良剂。低密度的饲养方式,也可减少废气和粪污排放。

四、我国猪肉产业与欧洲的差异

近年来,我国猪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2010年,我国生猪饲养量占世界饲养量的49%,猪肉产量占世界猪肉产量的47%,是世界第一的猪肉生产大国。但是,我国生猪养殖长期以来一直徘徊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以分散生产为特征的经营模式上,规模化程度不高,产业集聚程度较低,养猪场布局存在一定问题,养殖从业者素质不高并且养殖技术薄弱,缺乏质量安全控制意识,造成生猪疫病危害难以有效控制。同时,屠宰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多是半机械化或手工操作,工艺技术落后,动物福利意识淡薄。以上这些涉及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的问题,危害严重,影响广泛,直接危及公共卫生与人类健康,也制约了我国猪肉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产业结构

猪肉产业结构主要可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封闭式结构是指,猪肉生产、销售过程中,养殖(包括饲料加工、疫病防控)、运输、屠宰、加工、销售等各环节整合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相关企业通过自营、联营参股、契约加盟等方式形成紧密的上下游关系。封闭式结构的最大特征是以销定产,即猪肉生产的数量和品种由市场需求确定,需要多少生产多少,需要什么类型的产品生产什么类型的产品,下游企业拉着上游企业走。相反,开放式结构是指养殖或屠宰企业根据自身能力和意愿进行生产和销售,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其最大特征是以产定销,生产多少销售多少,生产什么销售什么,上游企业推着下游企业走。

封闭式结构形成的产业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企业相互的利益关系直接、紧密,上下游之间通过最终产品实现充分、合理的利益分配。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准确可控的质量追溯系统,确保产品质量责任层层落实,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证。同时,由于合理的利益分配带来的激励,系统内各企业一方面可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不断拓展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建立严格的自律机制,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和管理机能,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欧洲发达国家的猪肉产业基本以封闭式结构为主。如丹麦通过合作社的形式进行封闭式生产,其猪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6%;意大利采用封闭式结构的猪肉生产企业超过全国总量的70%;荷、德、英、法等国也普遍采用封闭式的生产结构。

开放式结构下,产业链的不同环节都增加了中间环节,如饲料贩子、兽药贩子、猪贩子和肉贩子等,产业的上下游关系不稳定,原料来源和产品去向不固定,上下游之间基本无共同利益关系,同业间恶性竞争,行业内无法建立可靠的质量控制体系,产品质量失控,相关责任无法落实,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同时,开放式机构会造成市场价格、供应量的大幅波动,增加政府管理成本,不利于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猪肉产业仍以开放式结构为主。以屠宰行业为例,雨润、双汇等年屠宰量超过2000万头的龙头企业,自己养殖的生猪比例不到其屠宰总量的5%,其余大多通过中间商收购。而养殖企业中,超过90%的企业饲养的生猪没有固定的销售对象,大多通过中间商(即猪贩子)收购并转卖给屠宰企业,价格随行就市,流向无法查证,质量更无法控制。

(二)产业规模

1.养殖

欧盟能繁母猪存栏数排名前10位的国家中,除波兰外,能繁母猪存栏量大于100头的企业基本占主导地位, 20头以下小猪场的能繁母猪存栏量一般低于总量的10%。在荷兰、丹麦、英国、法国、瑞典、意大利等国家,100头以上猪场的能繁母猪存栏量甚至超过全国总量的80-90%(详见表一)。

近年来,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从能繁母猪的数量上看,存栏母猪小于20头的猪场比例超过70%,总体上仍是小规模生产占主导地位。

2.屠宰

欧洲生猪屠宰加工行业的集中度和生产效率高,设备设施先进,工艺技术成熟,产品差异化明显,加工产品的比例可高达70%以上。以丹麦为例,科王公司是全欧洲最大的屠宰联合体,拥有13家屠宰厂、熏肉加工厂和6家熟食加工厂,年屠宰猪1600万头以上,占丹麦出栏肉猪的75%-80%,年营业额达到26.5亿美元。

根据商务部有关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有14720家生猪屠宰企业。其中机械化屠宰厂3000余家,其余为半机械化或手工屠宰企业;规模以上屠宰企业约2000家,注册肉类商标500余个。而在上述企业中,超过75%的企业从事的是代宰加工业务,超过80%的企业以白条肉作为主要产品进行销售。以上数据说明,我国生猪屠宰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设备设施落后、工艺技术水平偏低、产品差异化程度低、产品加工程度低。

(三)生产效率

1.养殖

欧洲发达国家采用集约化的生猪养殖方式,以高度发达的饲料营养、遗传育种、饲养管理及疫病控制为技术支撑,生猪养殖效率极高。丹、荷、法、意等国每头母猪年产断奶仔猪均在24头以上,每头母猪年提供上市肉猪超过20头(见表二),其中意大利更高达26.2头。

目前,我国母猪生产效率有关数据未纳入官方统计范围。根据对不同规模企业的定点调查,每头母猪年产窝数平均为2窝,断奶仔猪数少于20头,上市商品猪少于18头,单头胴体重小于75公斤,每头母猪年产瘦肉重量低于1000公斤。从各方面相比,我国和欧洲发达国家都存在明显差距。

2.屠宰

由于普遍采取动物福利措施,欧洲企业的PSE肉发生率一般低于5%,断骨、淤血、鞭伤等其他因素造成的肉品质量缺陷一般低于15%。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生猪屠宰企业的PSE肉发生率大约为20%,断骨、淤血、鞭伤等其他肉品质量缺陷约为40%左右。

(四) 行业组织

欧洲发达国家猪肉产业模式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组织化程度高。无论是丹麦的生产、加工、营销“三位一体”模式、瑞典的绿色养猪模式还是意大利的特色火腿生产加工模式,都能看到行业组织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如丹麦养猪和屠宰联合会、丹麦猪生产委员会、瑞典农民协会、意大利帕尔马联合体等。可以说,没有行业组织,就没有高效的猪肉生产模式。在这些行业组织里,科研、生产、销售、技术服务等企业和机构按照“市场主导、分工合作、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原则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连接紧密、分配合理、控制有效”的关系,构建了符合市场需求,切合本国实际,可持续发展的猪肉生产模式。

我国也有不少合作经营组织,在养殖环节主要有“生猪生产合作社”,在屠宰加工环节有“公司+农户”。但受开放式产业结构的限制,企业大多以自身发展为主要目标,考虑更多的是自身利益,而不是上下游之间的合作。在“公司+农户”模式中,公司对农户的资源、技术和服务支持不足,且难以保证对农户的利益分配。当经营出现问题时,公司往往首先保护自身利益,与农户的合作是脆弱、不稳定的。

(五)科研与应用

欧洲现代化的猪肉生产,以高度发达的农业科技和完善的技术规范为基础。包括遗传育种、饲料营养、饲养管理、疫病控制、环境控制、动物福利和食品加工等一系列技术,使得欧洲养猪业呈现良种化、机械化、无害化、组织化、集约化特征。

欧盟猪肉产业的研究与应用体系由大学、行业协会和企业等共同建立,研究方向兼顾前瞻性和实用性。近年来,欧盟委员会、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等机构加大了技术研发与应用力度,开展了多项跨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与实践活动,如“基于质量的猪肉产业链管理”、“福利质量评估” 项目等,并根据结果制定了一系列技术法规,指导各成员国开展生产。同时,丹、荷、德、英、意等国也根据本国实际情况组织研发和应用,发展有本国特色的技术。

我国传统的生猪养殖是农户庭院式饲养,屠宰是 “一口锅、一把刀”的手工宰杀,猪肉销售是“一副肉架一把刀”的现场分割,传统上认为“杀猪卖肉”是没有技术含量的简单操作。近年来,随着行业发展和对国外养殖、屠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我国猪肉生产整体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和欧洲先进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我国猪肉产业科研与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整体规划,科研课题重复或缺失。按照我国的体制,科研项目分别在发改委、科技部和农业部等部门立项,但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配合,造成科研目标不清晰,科研成果缺乏完整性,且无法相互补充。二是科研与应用脱离。我国承担科研课题的大多是大学或科研机构,生产企业介入不多,导致科研成果的有效性和适用性难以验证,应用推广比较困难。

(六)兽医体系

欧洲猪肉产业发展过程中,各国建立了完备、高效的兽医体系,在技术指导、疫病防控、诊断治疗及监督管理等各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目前尚未完全形成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兽医体系,兽医在猪肉生产与管理中的作用有限,与欧洲相比有较大差距。中、欧兽医体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工作职责

中国和欧洲国家都设置了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但两者职能明显不同。欧洲官方兽医的主要职责是代表政府进行监督管理,人数也相对较少。执业兽医必须有职业资格,负责在养殖、屠宰环节从事疫病防控、诊断治疗、饲养管理、屠宰检疫等具体工作,并提供技术指导。

目前,我国官方兽医主要从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和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主要包括公路运输检查、屠宰厂驻场检疫和养殖场动物疫病防控等。而我国执业兽医体系建设刚刚起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据统计,我国目前通过职业兽医资格考试的执业兽医大约5.7万人,绝大多数集中在宠物诊疗行业,从事农场兽医临床工作的不超过5000人。在我国的生猪养殖企业中,年出栏5000头以下的养猪场基本没有专职兽医,疫病防控大多通过基层动物防疫机构的官方兽医进行指导,而诊断治疗更多依靠兽药厂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2.教育体系

欧洲兽医教育重视技术能力培养,其专业教育体系中,实践课程占总课时40%左右,基础理论教育也更多采用案例教学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多、更早地了解实际需要。同时,兽医的继续教育体系非常完备,采取多种形式,对从业兽医持续提供技术培训。

而我国兽医教育更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课程占总课时20%以下,一些学校的学生甚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没有到养殖或屠宰企业实习的机会,对实际生产状况的了解非常匮乏。此外,我国目前刚刚开始建立兽医的继续教育体系,学习内容和评估考核机制尚不完备,严重制约了兽医的能力培养,也影响了兽医在生产和管理中的作用。

(七)监管体制

欧洲猪肉产业监管体制的特点是层次鲜明、分工明确,欧盟负责制定适用于欧盟各成员国的相关法律;各国农业或食品管理部门负责据此制定本国法规和标准;行业组织或大型企业集团根据本国法规和标准,对其所属企业进行监督管理。动物防疫、检疫和肉品安全检测等,一般由政府授权的专业机构承担。总体上看,政府的职责以制定法规和标准为主,行政管理职能比较简单,这和欧洲国家比较成熟、稳定的产业模式有直接关系。

目前,我国政府通过新一轮机构改革,形成了多部门分段负责的管理体制,其中农业部负责管理生猪养殖、屠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管理猪肉加工、流通和消费,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并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相比而言,由于我国的猪肉生产问题较多,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加强监管。另一方面,政府的过多干预影响了行业组织的发展,反过来又加重了政府负担。

五、动物福利对我国猪肉生产的意义

农场动物福利理念和技术的作用,已在欧洲猪肉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充分证明,也从根本上促进了欧洲猪肉产业的转变和发展。对我国猪肉产业来说,重视和发展动物福利有着更为现实和积极的意义。要从根本上提高猪肉生产效率,解决猪肉产品安全问题,保证猪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使我国从猪肉生产大国发展成为猪肉生产强国,必须从改善动物福利入手,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促进我国猪肉生产模式的转变。

(一)我国猪肉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中、欧猪肉产业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猪肉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殖环节发展滞后

我国生猪行业以散户养殖为主,生产规模小,周期长,效率低。绝大多数生猪养殖以兼业模式进行,除仔猪费、饲料费和部分防疫费外,农户很少支出其他资金,对养猪环境和设备设施进行改造。猪舍普遍通风不良、排泄通道不畅,设备设施落后,卫生条件差。不少生猪散养户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防疫意识薄弱,导致养殖风险大,生猪质量和数量均难以控制。

2.屠宰加工技术水平低

我国生猪屠宰加工业近70%的屠宰厂仍是手工或半机械化屠宰,设备设施简陋,操作不规范,整体加工水平低。约75%的定点屠宰企业实行代宰制,忽视品牌建设,恶性竞争严重。生猪屠宰管理、执法不到位,人员、经费、装备和检测能力严重不足。屠宰从业人员,特别是屠宰技术人员和肉品品质检验人员的专业技能急待提高。

3. 环境污染严重

目前,多数生猪养殖企业的废物处理系统建设不足。粪便未经处理大量露天堆放或直接排入河流,病死猪直接掩埋或投入江河等现象时有发生。生猪屠宰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污水、废气,污染较重。由于污水处理成本较高,许多屠宰加工企业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上述问题不但影响生态环境,还会导致人畜共患疫病的发生,对公共安全造成极大危害。

4.监管难度大

生猪饲养的分散化导致生产环节的监管难度大、监管成本高,容易出现管理漏洞。屠宰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使得猪肉质量和安全无法保证,同样增加了监管难度。分段监管模式和产业结构调整不匹配,增加了管理难度,公共安全事件难以遏制,直接影响了政府形象。

5.市场波动剧烈

近年来,我国猪肉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严重影响了市场供应和畜牧业发展。当市场价格下跌时,众多小企业纷纷低价抛售,甚至宰杀变卖母猪;当市场价格高时,由于行业门槛低,大量企业无序入市,又对规模化生产企业造成冲击。虽然政府采取活体储备、冻肉储备等措施,期望通过调节市场供应数量控制猪肉价格,但实际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二)我国实施动物福利的迫切性

当前,我国猪肉生产模式正从分散化向规模化、集约化过渡。一方面,猪肉产业已进入发展瓶颈期,急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规模化、集约化、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随之产生的公共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要解决目前我国猪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既保持猪肉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又保证肉品安全,减少环境危害,必须尽快全面推广和实施动物福利,实现猪肉生产模式的转变。

我国应充分借鉴上世纪欧洲猪肉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根据各地自然环境、消费习惯、消费能力的不同特点,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大力提升畜牧业科技水平,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适度规模化、集约化、高福利的猪肉生产模式。

(三)在我国实施动物福利的可行性

从各方面情况看,目前在我国全面推广和实施动物福利,已具备一定基础,有充分的可行性。

1.有研究和应用基础

与欧洲相比,我国动物福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比较大的差距,但近几年有了明显进展。2008年,重新修订后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十三条明确指出,“鼓励生猪定点屠宰厂(场)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实施人道屠宰”。2009年,我国出台了第一部关于动物福利的国家标准,即《生猪人道屠宰技术规范》,提出了屠宰环节的动物福利要求。《动物福利评价通则》、《生猪动物福利评价要求》等一批行业标准也开始制定。

在科技部带动下,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华动物产品安全研究所等一批科研单位已开始进行动物福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广。双汇、雨润等大型屠宰企业已开始用动物福利标准对生产进行评估和改进, 麦当劳等国际连锁企业也开始用动物福利标准对其供应商进行评估。

2.可借鉴国际经验

在动物福利方面,欧美发达国家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理念和技术体系,内容详实,可操作性强。近年来,FAO、OIE等国际组织也开始将动物福利纳入其工作范围,并制订了相应的技术标准,供发展中国家参考。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动物福利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有后发技术优势

由于设备设施和劳动力成本高昂,欧美发达国家实施动物福利后,生产成本明显提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猪肉产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而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设备引进和制造能力强,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总体生产成本与欧洲相比有明显优势。抓住战略机遇,及时实施动物福利,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迅速实现产业升级和赶超。

六、推广动物福利,促进产业转变的具体建议

根据当前我国猪肉生产实际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积极推广和实施动物福利工作。

完善技术规范,健全法律法规。加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农场动物福利技术标准体系,在制定和完善《动物福利评价通则》、《生猪动物福利评价要求》等规范性文件基础上,建立、健全动物福利相关法律法规,从总体上推动和保障农场动物福利的实施。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发展。农业主管部门应合理制定《养殖场设置规划》和《屠宰厂设置规划》,严格按照生物容量和环境要求确定养殖企业规模,并根据养殖规模相应合理地设置屠宰厂数量及屠宰规模,避免产能浪费和环境污染。

发展改革和行业主管部门应根据动物福利相关标准,合理提高养殖和屠宰业准入门槛,逐步淘汰规模小、技术落后、管理不健全的养殖和屠宰企业,提高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

财政和农业主管部门应共同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高福利猪肉生产的扶持政策,合理利用政策性保险、政府优惠贷款、财政贴息等手段,引导猪肉生产各环节企业、机构形成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产业合作关系,促进产业结构逐步由开放型向封闭型转变。

加强科技研发,引进先进技术,鼓励国内生产企业、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动物福利技术的自主研发,充分发挥科技支撑项目“产、学、研一体化”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对外科技交流,加强与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在遗传育种、疫病防控、环境控制等与动物福利有关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有效利用双边财政合作机制,对科技含量高,内容有创新的项目,优先给予外国政府贷款支持,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引导国内项目单位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行业整体科技水平。

转变管理方式,提高监管水平,加快行业组织的建立和健康发展,通过行业组织强化行业自律,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专业技术机构参与行业监管,承担更多的技术管理工作,提高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