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反思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16 10:35:37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反思篇(1)

关键词 程序设计 反思性教学 反思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11.1-4;G43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高校课改的大环境下,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程序设计课因为其具有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特点更是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再通过反思结果进一步改进及推动教学是提高程序设计课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

1反思教学法及其特点

“反思性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美国的教师教育与教学研究中受到关注的概念,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这种反思过程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该循环过程如图1所示。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对教学情境进行感知,又要对自身认知过程进行反思。反思性教学实际上体现了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

图1:教学反思的循环过程

反思性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反思性教学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的教学,而是教学主体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根据解决问题的方案组织教学内容,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

(2)反思性教学既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发展学生,又要求教师“学会教学”,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直至成为学者型教师。

(3)反思性教学以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为突破口,道德感的重要方面之一是责任感,是教师自觉反思教学行为的前提,反思性教学既注意教师教学的技术问题,又把教学伦理与道德问题摆上重要日程。

2高校程序设计课的反思式教学

在反思式的程序设计教学中,要求教师将过去更多关注的是程序设计知识的传授而很少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思维能力的发展、个性的发挥和自主能力的培养转变为着重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和启发,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主上来。要实现这一角色的转变,教师不仅要关注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和练习,更要具备自我发燕尾服的动力和能力,通过实践与反思的不断循环,最终达到专业化素质的水平。

程序设计课进行反思教学一般经过三个阶段:

(1)课前反思,即备课时的反思,教师在备新课时更多地考虑学生掌握有多少程序设计知识的实际情况,不断对旧课进行反思,特别是在导入新课时,要精心设置教学情况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思考引入深处,为教学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反思。一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展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不是很高;二是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一个班的学生的基础是参差不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精心设计课堂,启发每个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有效地参与课堂。

(3)课后反思,教授完毕根据学生学习反应及教学效果特别是对学生上机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反思自己教学中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及要注意的环节,反思自己对知识的准备的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以期后面的授课中进行改善。

除此之外,程序设计教师还可以根据以下反思教学法策略进行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相互听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学程序设计的年轻教师可以听资深教师的课借鉴其身上宝贵的授课经验,包括有效的课堂管理和教学方法等。或邀请别的教师来听自己的课,评估自己的课堂教学,课后互相交流,反思一些教学细节,探讨改进措施。

(2)反思日志,教师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可适当抽时间记下教学体会,总结当日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外和不足,并对其进行分析对并以改进运用于下次的教学中。

(3)信息反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敏锐地提取到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馈,并对之进行调查研究反思。也可定期从学生那里取得反馈信息,从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得到真实的反馈信息就需要教师平时与学生坦诚相待,互相尊重,建立民主融洽的教学环境。

3总结

实践证明,反思式教学对程序设计课的教学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善于在备课时反思,教学实施过程中反思,课后反思,善于向他人取经学习善于虚心接受意见和反馈信息的教师其成长和发展的步伐是很快的。如果每一程序设计教学老师都能自行教学反思,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那么程序设计课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完全是可期待的。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反思篇(2)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护理教学;外科护理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21世纪所需要的护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社会需要的是能够自我收获知识、更新知识的可持续发展型人才。作为一名中职护理教师,可以了解到中职生爱追求新事物,但缺乏耐心和主动性的秉性,面对这些问题,需要积极对所教的课程及教学行为进行有效反思,以提高教学质量。

《外科护理》是护理专业中一门重要的、整体性强的专业理论课。针对外科护理教学的内容,通过反思性教学在外科护理中的实践应用,充分实现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相互促进与共同进步。

一、反思性教学的主体内容

1.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理念,是教师的行为指南

外科护理课堂教学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情意的过程。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融入了情意的传递。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既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操作能力目标的完成,又要重视情意目标的实现。然而,有些外科护理课堂教学却有意无意地把它忽视了。因此,教师要对以往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做到在授课前,多方面收集学生对外科护理的教学建议和意见,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学习兴趣,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2.教学设计的反思教学设计,是教师的行为艺术

教学设计的反思就是优化教学过程的设计。在备课过程中,对教学的具体内容及前几次的经验做出及时总结,反思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对教学知识点的组建、旧知识的巩固复习、问题引出的层次等进行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不断形成优质的授课设计。采取这样的反思方式,可以使教师授课思路清晰,学生听课通俗易懂,同时有效地加入与学生的互动环节,从而使外科护理课堂教学达到科学性而不乏趣味性的目的。

3.教学模式的反思教学模式,是教师的行为校标

教师必须明确学生占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首先明确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并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其次在教学活动中密切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不同的教学模式,经验丰富的教师会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有差异的,这就要做到有效的反思,使课堂教学变成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现、独立思考、不断创新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过程,让学生由“学会”转变到“会学”。

二、反思性教学的课堂实施

1.教学前反思课堂教学贵在准备

教学设计要想拥有“以学定教”的精神,前提是要有较强的预测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采用自我提问的方式:“学生对于本节内容已了解了哪些知识?”“根据什么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该如何应对?”等,课前抽出几分钟对教学过程在头脑中进行梳理,这种预设式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2.教学中的反思

备课时,尽管教师会准备得很充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因为某个知识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会出现小争论等。这时,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言行做出初步反思,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如何快速地调整教学计划,当下应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应变的能力,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紧跟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突发式的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3.教学后的反思

这种反思给教师留有充裕的时间,教师可以同时结合各方面的教学信息反馈,对自己在教学课堂上的突发想法及整堂课的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教师不仅要对课堂的流程进行客观描述,对事件的发生进行细微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还要对相关问题提出适宜的研究方案,用以指导、修正以后的教学。这种回顾性反思能使教学经验达到理论化的高度。

三、反思性教学的临床运用

临床教学在整个护理专业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带教老师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对工作中出现的护理问题、体会等详细记录,写入反思日记中,定期进行汇报,带教老师进行点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临床工作的能力。

反思性教学法,可以让教师做到不断更新自我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必须有较强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抓住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反思性能力,去适应社会对护理人才的要求。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反思篇(3)

一、课前反思,具有前瞻性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什么。”这说明了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尤其重要。新课程标准非常关注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去探求新知。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充分地了解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这不仅仅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审视,再次查漏补缺,吸收和内化,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二、课中反思,具有监控性

课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尤其是进入新课程后,教学中所出现的情况越来越有挑战性、常常出人意料。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

1.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教师是课程的使用者、建设者、开发者。因此,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时候,可以把内容在课后反思中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合理的建议,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2.教学片段赏析

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如巧妙地导入新课,留有悬念的结束语,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及激活学生思维、学生自主评价等),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3.教学的“败笔”之处

成功的课堂教育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在课后,教师必须审视自己处理不当的环节,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动脑筋、想办法,寻找最佳结合点,提出整改措施及教学策略,形成新的教学环节。

4.教学中学生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把它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学补充新鲜血液。

5.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情景的创设是否有效果?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问题的提出是否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是否有价值?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才能得以萌发?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反思篇(4)

教师结合自己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教学方法和观点,对将要进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情况,在教学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自己目前的教学状态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计划,为课堂教学实施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这种课堂教学前的反思能使教学有明确的目的,为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打好基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反思,即能及时、自主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反思、调整。教师要思考自己设计的问题能否与教学中的问题一致出现?如出现偏差原因何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使用是否合理?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指向是否与自己设定的计划有差距?自己的教学状态和教学过程的实施状况是否满意?课堂气氛、师生互动如何?能否达到师生共赢、共同成长的目的?如有问题该怎样改进?等等。教学中的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量高效地进行。教学过后的反思,即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评判性地运用相关理论观点对教学实践过程进行总结,记录下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体会、教学的灵感、成功案例或失败案例的启示、学生的学习效果,等等。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师的教学经验理论化,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

2教师运用反思性教学的策略

2.1教学前的反思——反思性备课、反思教学对象

1)反思性备课就是反思性地研究教材,仔细阅读、反复理解教材,在“懂”“透”“深”“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性的反思。如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部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学习理论,这个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很抽象,不好理解。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围绕这个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如何通过案例或比较等方式的讲解,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深刻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概念。对于实践内容的备课,尽量避免“一刀切”,不能出现“一件衣服让人人穿”的情况。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引用不同的案例,如对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引用如何制作“古诗”的课件案例,对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引用如何制作“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课件案例。教师要通过准备多样的教学案例来丰富自身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反思教学对象。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来源广,基础相对薄弱,学生之间水平差异很大,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的多元性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教学对象,才能很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授课前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在教学中注意使用教学策略,尽量用鼓励、表扬、关注的方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比如,针对语文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学生,由于学生入学前的基础相差较大,学习方式、学习兴趣也很大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对这些专业的学生同等要求,用同一个教学目标去要求他们,用相同的教学方式去对待他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跟学生聊天,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源。教师能否针对教材以及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是高职高专教师改善教学效果的关键之一。

2.2教学中的反思——反思性教学实施

教师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授课,它能使教师之前的备课转变成现实的教学质量。在反思性教学实施阶段,教学的各个阶段应及时反思并有效调整,因为客观来说教案再完美,也会有与实际不符的地方。因此,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能一成不变地、机械地讲授知识,而应在教学实施中“本土化”地运用一些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个性化地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不断研究教学对象,把握学生的多元性。在教学中的反思归纳起来有三点:1)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反馈意见;2)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教师要学会把握契机,引导学生自主、主动探究;3)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候过程比结论更重要。比如在讲解“教学设计”这一课时,课前计划是直接讲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可是在讲解过程中,发现学生不是很理解教学设计的过程,于是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引导学生回忆平时学习中其他教师是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引导学生理解教学设计都包括哪些内容。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哪些教师的课堂教学给自己留下好的印象,从而得出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

2.3教学活动后的反思——概括总结

教学实践结束后的反思是教师最常用的反思形式,也是教师的课后小结,是自我评价、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学后的反思一般都会思考这几个方面的问题: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学到了什么?他们是怎么样学到的?是不是还有别的方法让学生学得更好?比如在讲解实践内容“形状补间动画”这个知识模块后,教师应该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有没有理解什么是“形状补间动画”?它跟“动画补间动画”有什么区别?这个内容是通过什么案例讲解的?有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案例?学生的操作能力如何?能否完成相关的实践要求?能否根据自己的专业来制作相关内容的课件?等等。教师在教学活动后反思自己预设的教学过程,反思教学过程的方式,反思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反思与学生的合作情况等问题,可以促使教师尝试使用新的教学方法,为今后的教学积累更丰富的经验,以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3结束语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反思篇(5)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教学反思越来越为人们重视,有专家提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训,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正如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结合小学数学教学,体会到“教学反思”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颇大,进行如下探讨:

一、教学反思及其必要性

教学反思,也可理解为反思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将专家的理论与自身的实践相结合,并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使教师在自我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教学反思的三个阶段

1.教学前的反思

教学前的反思是指教师关注个人已有经验,充分展示教师本人的教学经验与风格,不受任何干扰的行为阶段。这个阶段往往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受经验束缚,不能很好地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教材、不同班级的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使教学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流程时,教师应该“稚化思维”――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力求做到找准切入点,点击兴奋点,寻求发散点,形成整合点。在新课程目标指导下,教师应该做好教学前的反思,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2.教学中的反思

教学实践本身是一个丰富的,多元的,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加以调节的过程。从理想的教学设计到真正在课堂实施之间存在着差距,教师在期望与现实的碰撞中常常会遭遇挫折,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善于抓住契机,生成新的设计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极限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方法,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方法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教学后的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是教师有批判地在教学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使教师的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每位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教学体验:教案初成,往往难以发现毛病,下课结束,教学设计的疏漏之处不找自见。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再优秀的教师,再成功的教学,也难掩瑕疵,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笔者认为教学后的反思可包括以下三方面:

①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②教学的不足之处:侧重于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找到了哪些解决的办法和教学的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教学的新方案。从而不断强化自己有效教学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③精彩的片段赏析:侧重于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与教学展开过程中的亮点。如,哪个教学程序安排的富有科学性?哪个问题的提出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才能得以萌发?即出现了课堂教与学的高潮。这时最好能详细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精彩回答。这些都可以作为教研的第一手素材,并以案例分析的技术,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加以阐述。

三、教学反思的再认识

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学反思是一种具有指向性、针对性的行为,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小学数学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反思篇(6)

[关键词]:政治教学 反思性教学 实效

从思想政治课教材的内容来看,它具有发展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这就导致了教学方法上的丰富性和灵活性。而教学方法的完善,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得以实现。从思想政治课自身的特点来看,它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能力,相比其它学科,更重视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变,这更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反思,寻找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桥梁,少走弯路。

一、反思成功的教学经验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的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先进的教学手段,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深入地思考,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的运用等。教师如果能在获得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后及时进行反思,就能从盲目的行为上升到自觉的行为,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感悟,从偶然的收获走向必然的成功。

二、反思教学中的遗憾

课堂教学总是遗憾的教学,课前精心的设计,周密的考虑,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由于学生认知、性格个性的差异,社会经历的不同,总会留下许许多多的遗憾。如在教学中,一些同学抢着发言,意犹未尽,而另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表达的机会,而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这种矛盾使得我课后经常遗憾。因此,反思这种遗憾,怎样给内向的同学多一些机会,给胆怯的学生多一点心理准备的空间。

三、反思教学中突发的灵感

课堂教学凝聚着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进入“角色”,往往“灵感”顿生,创造出成功的精彩的案例。而这些“灵感”常常“突然而至,悄然而去”,若不及时给予记录,便会遗忘,令人遗憾。因此,我们就必须在课后反思产生这些成功和精彩场面的主观原因以及如何在今后课堂教学中再创成功和精彩场面等。

四、反思学生的智慧火花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同样,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智慧的火花”在闪烁,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充分肯定和表扬学生这些独特的见解,激励学生的这种求异思维。同时在课后反思学生的这些“智慧的火花”,就能够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起到互补的作用。

五、反思教学上失败的事例

撰写教学案例,并以教学病历为主,这是教师超越自我,取得进步的关键所在。出现失误后教师如果不进行反思,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且贻误学生,给学生以思想上、思维上的误导。因而,教师在课后一定要反思自己的失误所在以及产生失误的原因,反思应该对失误采取的补救措施。记得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前言课上,为了使学生感知良好心理品质的作用,我设计了一则绕口令游戏“蛤蟆歌”,在游戏结束后,请学生说说怎样才能玩好这个游戏,学生踊跃发言,可我始终觉得没有答到“点子上”,焦虑地等待“正确答案”,在没有教师鼓励性的反馈下,课堂气氛由热转冷,最后只好由我索然寡味地说出所谓的“正确答案”。课后反思,才惊觉原来是没有“正确答案”的,学生所说的,不就是他们由实践得来的,并且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切身感受吗?在教师的潜意识里,尊重和赞赏的不是学生,而是知识本身,不是对学生引导、帮助,而是替代他们的头脑来思考,这样谈何培养充分发展的人?失败,使我重新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观,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六、教师对自身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主要包括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三部分。教学反思的关键是课后反思,主要反思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得到了落实,有哪些困惑的问题需要解决等。简单说来,就是“三找三写”:找亮点之处,找失败原因,找补救改进方法;写教学反思,写教学案例,写教育教学论文。“课后反思”需要重点反思以下三方面内容:

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它不仅仅是设计教学的内容,还包括问题设计。问题解决的预案以及课堂活动中意想不到问题的处理等。一堂课下来,教师应反思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情况,课堂上的问题处理是否恰当、合理。

2.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反思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进行思考、讨论、质疑、交流,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同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师生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对话、合作与交流。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双向沟通和交流,真正充当着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的“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

3.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每一节教学内容都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这个目标是否达到,从学生的作业中就可以反映出来,课后作业是检验教学成败的试金石。因此,教师在课后应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原因及改进方法。不断进行教学效果的反思,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七、反思性教学的意义

1.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反思过程能帮助教师形成“实践理论”使教师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将专家的理论与自身的实践融为一体,从而使教师拥有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富有个性特色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就是教师素质提高的过程。可归纳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实践+反思=教师素质的提高。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经常反思,那么,同是执教10年的教师,“经验型教师”大多是将一年的教学程序重复了10遍,而“反思型教师”总是在批判前一年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走完不断进步的10年。

2.反思性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在反思性教学中,学会教学是直接目的,学会学习是终极目的。反思性教学工作者认为,只有不断学会教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不断学会学习的学生。为了学会教学,教师不得不从学生的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最终实现两个学会的统一。

3.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学实践更加合理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反思篇(7)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等级分类,论证建构主义理论适合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着重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提出新课程视野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动态设计的理念,并就“面向学习需要”的教学过程模型设计及教学反思设计进行深入探讨。

虽然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已颁布实施几年时问,我们也见到很多关于该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成果,但从调研结果发现,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我们以为,问题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师资培养问题;二是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解渎与贯彻问题;三是教材与课程设计问题;四是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问题。这里我们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基础上,主要从教学过程设计这个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出发,研究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过程模型。

1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等级分类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人类的知识不是纯客观的,对于世界的认识标准不是唯一的;不是他人传授的而是自己建构的;不是独立形成的而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赞可夫)的教育理念及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信息技术课程出现很多新型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认识灵活性理论把问题分类为结构良好领域与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斯皮罗等人(Spiro—eta1,1995)按照学习达到的深度不同,把学习分为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两个等级。初级学习是学习的初级阶段,涉及的主要是结构良好领域问题;高级学习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联系,并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因而涉及大量结构不良领域问题。建构主义就是要寻求适合高级学习的教学途径。信息技术是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学科是知识性与技能性高度结合的学科,其知识多是结构不良领域问题,按照建构主义观点,对它的学习主要是高级学习,也有一些属于初级学习与专家学习。对初级学习的内容,仍以传统的有意义接受方式为主进行学习;如计算机系统的分级菜单连续操作,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应用程序的功能等适合于接受方式的初级学习。而对于高级学习和专家学习的内容,则应采用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如探索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同时,实践证明对于大量可以采用接受方式为主进行学习的内容,如果采用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则效果更好。

2新课程视野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2.1新课程视野下教学设计

2.1.1关于教学设计

设计,是指与某物品有关的所有因素,它的意图和计划,物体本身的质量、材料、使用和美观,甚至包括价格和生产它的方式(《什么是设计》一Anthony Bertram)。设计并不仅是一张图纸,而是一个过程。教学设计是设计的一种。

教学设计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把课程设置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媒体教学材料作为教学系统的不同内容层次所进行的教学设计。狭义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一课程或某一单元、某一课时等较小的教学系统所进行的设计。这里研究的是狭义意义上的教学设计。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学习理论、教育理论的进步,教学设计的发展主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二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三是“主导一一主体”教学设计。目前,国际上对自动化教学设计(AID)的研究正在兴起,而且已有一些较成功的系统问世。

2.1.2新课程视野下教学设计的特点

在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学设计,主要应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设计原则。我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理解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良好的发展;

(2)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教学活动;

(3)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计划的过程,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强调系统方法的运用;

(4)教学设计具有个别化的特点;

(5)教学设计必须参照教与学的理论;

(6)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学习为目的,使教学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与目的性;

(7)教学设计注重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2.2新课程视野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理念

(1)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是领会课程标准分析教学需要。课程标准是承载新课程理念的纲领性文件,是实施新课程和课堂教学的根本依据,当然就是教学设计必须遵从的;同时在设计中充分体现内容的差异性、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和学生发展的个性化。

(2)教学需要的分析体现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学过程的关键不在于老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了多少;我们不能再以“教”代“学”,而应该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主线,追求老师与学生教学活动过程的平等对话,实现之间心灵的交流与思维的碰撞。

(3)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在信息素养的三维框架内细化。要全面领会信息素养的内涵,增强目标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使信息素养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中得以细化。过程与方法表征信息技术的探究经历与运用过程,这种过程性的学习超越了简单说教的局限,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实事求是,既不能忽略信息素养的全面培养,也要反对在一堂课中形而上学、牵强附会地“大而全”的做法。教师要树立“动态”设计目标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可灵活地调整教学目标。

(4)学习养料的重要来源是学习资源的挖掘和运用。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与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他们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教材只是学习资源之一,是师生开展活动的中介与话题;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真正从教材的控制和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拥有专业自主性和课程再次开发能力的研究者,具有动态组织教学内容的观念与能力。

(5)教学流程的设计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的多样选择与运用。教学模式的选择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依据教学需要做出合理的选择,使教学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也应把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学过程理解为“动态”过程,在同一过程可选择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如任务驱动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WebQuest等等,甚至可把传统的与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融合使用。

(6)教学评价设计体现人性化的、动态的、发展的理念。教师要从传统的评价环境中走出来,主动提高自身的评价素养,将评价作为自己的教育手段,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教学过程的前、中、后反思设计,创新自己的评价模式。使教学评价不仅是检验教学活动的结果,更主要的是应具有激励功能。

研究表明,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在各个方面都有较大差别。例如,传统教学设计强调的是“教”的设计,相当于课前准备,它的内容是预设的、静态的,课堂教学强调教案的忠实执行;而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学设计的主体工作需要在课前完成,但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设计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的设计都体现“动态”特征,具有明显的变通性。

3面向学习需要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型

新课程视野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习者与学习内容是它的起点和关键。设计的本质就是依据不同学习者的特征、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设计,就是对满足学习者从初始状态到新知识的获取之间的各种需要进行设计。即学习者有什么需要,就进行什么样的教学设计,这也就是所谓的“面向学习需要”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型。如图1所示。

与传统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型相比,面向学习需要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型的突出特点体现在其“动态”的理念上。首先,教学目标不是“静态”的,也不应是预设的,必须对学习者(包括兴趣、经验、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风格等)与学习内容(包括内在联系、基点、内容类型与条件等)进行充分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分析,动态地、实事求是地确定,以适应地区差异与个性差异。教学目标动态设计过程如图2所示。

其次,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上,明确提出教学反思设计。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反思性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可取之处与存在的不足,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和得出新的启发,可以据此调整教学过程和自发教案,积淀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教学反思有教学过程前的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与教学过程后的反思;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设计好相应的教学反思表,明确需要反思的各个方面,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教学结束后及时填写。详细的教学反思结构如图3所示:学生(包括兴趣组)把在预习、课堂和课后活动的反思情况反馈给科任教师,科任教师去粗存精分析利用,结合自己教学过程前、中、后的反思情况,或在科组内交流研讨,结合新观念的学习推广进行反思,提出新方法,集思广益,比较优选,推进教研活动的深度;或各自完善、提高,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