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措施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措施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2 11:34:00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措施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措施篇(1)

关键词:草原 野生植物 保护

我国是草原资源大国,草原资源极其丰富。草原植物是草原的基本构成成分。经调查,我国共有草原饲用植物6704种,分属5个植物门、246科、1545属。我国特有的草原植物种类也很丰富,共有13个科、45个种是我国特有的植物种。我国草原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种质资源库。保护草原野生植物重要性草原野生植物是我国重要的生物种质资源,对于维持草原生物多样性和保持草原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重要的野生植物资源在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中获得了适应当地环境的优良特性,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草原野生植物一是具有重要的药用、工业用等经济价值,如虫草、从蓉、甘草、麻黄草;二是许多草原饲用野生植物是栽培植物的野生祖先和亲缘种,新植物品种选育的基础素材,如禾本科的大看麦娘、豆科的细齿草木犀、野大豆等。我国草原饲用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概括体来有”三多”,即当今世界栽培牧草的野生祖先在我国的多、近缘野生种多及珍贵牧草种类多;草原野生植物还是非常重要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如发菜、固沙草等。因此保护和利用草原野生植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草原野生植物保护现状

由于长期以来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导致我国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景观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草原植物种质资源日益减少,许多草原野生植物己面临濒危。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第一批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389种植物中,我国草原植物有29科、51种及3个变种,占全部的13.88%。我国草原野生植物种类受威胁高出10%-15%的世界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特别是自然条件严酷的长江、黄河源头及上游高寒草地,其植被及野生植物资源更是遭到严重破坏。

虽然我国在80年代曾经组织有关单位开展了全国性的草原资源调查,基本上摸清了我国草原野生植物家底,但近二十多年来,我国草地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滥采滥挖对草原野生植物种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急需组织开展草原野生植物调查研究工作。

二、草原野生植物保护探讨

在开发利用草原饲用植物资源时有必要十分珍视它们的存在与发展。因此积极采取措施,保护我国草原野生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植物,是当前急需要开展的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性任务。

1、草原野生植物普查

组织开展草原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普查工作。主要按照《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同时结合《中国草地资源》所收集的草原野生植物种类进行普查,重点调查内容有种类、分布、数量等,并进行统计分析,指出每一种类现状和发展趋势,最终提出保护方案。通过普查,建立为建立我国草原野生植物的数据库。技术路线可以以80年代草地资源调查为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普查方案,以地面调查为主,充分利用遥感技术。提高效率,节约资金,保证数据科学性。

2、草原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

组织开展草原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保存工作。采取异地保护措施,组织有关单位将植物种质资源的繁殖材料(主要是种子)采回,放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进行长期保存,主要是采用低温冷库进行异地保存。目前急需针对普查结果,将那些濒临灭绝的草原野生植物进行保存。

3、利用草原自然保护区开展保护

建立草原自然保护区是国内外公认的保护草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措施。因此,急需对现有的13个草原类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保护区1个)进行摸底调查。重点对保护区法规、规程制定、勘测划界(核心区、实验区和缓冲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标本收集、制作、维护、更新以及科研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这项工作基本摸清和掌握目前我国草原类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和物种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草原类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同时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并为保护全国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证明。

4、开展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

通过实地调研和发放有关调研问卷,对全国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情况进行调研,对目前各地在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方面所采取的政策和主要措施调查,进一步总结分析我国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提出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思路,向有关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进行实施,提高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水平,加大保护力度,保护资源,保持生物多样性。

5、加强草原野生植物保护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对草原野生植物缺乏有效的机构进行管理,同时采取的措施难以保证这项工作长期有效的开展。2003年农业部成立了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对草原野生植物进行监督管理是中心的主要职能之一。各级政府部门也加强了对草原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工作。当前急需在明确管理机构后,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草原野生植物管理,尤其是那些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如甘草、麻黄草等,更要加强采集、收购等管理工作,切实保护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措施篇(2)

1项目概况

新建铁路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自山西省吕梁市兴县的瓦塘开始,向南经临县、柳林、蒲县,折向东经洪洞、长治,跨京广线后引入汤台线的汤阴东站,利用汤台线至台前,在台前县北跨京九线后折向南跨越黄河,经泰安、莱芜、淄博、临沂至日照南站,线路先后穿越吕梁山、太岳山、太行山及沂蒙山,途径山西省、河南省和山东省等3省12市,是一级双线电气化铁路。

2红泥寺自然保护区简介

2.1保护区地理位置及概况红泥寺自然保护区位于太岳山南麓,安泽县东南部杜村、良马两乡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2''''~112°33'''',北纬36°2''''~36°13'''',保护区最高海拔1444m,最低海拔940m。山西省人民政府于2005年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红泥寺自然保护区为森林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以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和金钱豹、金雕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区总面积为20700hm2,其中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6%。根据境内森林分布及野生动植物分布情况,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2.2功能区划(1)核心区核心区主要对天然针叶林、金钱豹及其它濒危野生动植物群实行严格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林中进行一切活动,面积5750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8%,森林覆盖率为70%。(2)缓冲区缓冲区主要以恢复天然植被为主,大力开展封育工作,面积3560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7%,森林覆盖率为34%。(3)实验区实验区主要进行科学实验、教学实习、生态观光以及繁殖培育珍贵野生动植物活动等,面积11390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5%,森林覆盖率为31%。

2.3土壤保护区内主要有褐土、草甸土两种土壤类型。其中褐土主要分布在海拔750~1590m的沟川丘陵及低中山岭,由于所处地形的差异,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气候生物环境的变化,自然降水的不均分配和径流冲刷浸蚀程度等因素,致使不同地形部位的土壤又产生了各自不同的附加成土过程,演变为山地淋溶褐土、山地褐土、粗骨性褐土、褐土性土和碳酸盐褐土5个亚类。草甸土是以特殊水文条件为主要成土因素和气候生物条件相参成土的一种非地性土壤。其直接受地下水浸润,在草甸植被发育而成的半水性土壤,大体可以分为褐化浅色草甸土、浅色草甸土2个亚类。

2.4植物资源据调查,红泥寺省级自然保护区共有植物87科369属683种。其中裸子植物2科3属3种,被子植物85科366属680种(双子叶植物72科323属670种,单子叶植物9科50属92种)[1]。森林群落类型主要有油松林、辽东栎林、山杨林等;灌丛植被类型主要有暴马丁香灌丛、连翘灌丛、黄刺玫灌丛、三裂绣线菊灌丛、沙棘灌丛、土庄绣线菊灌丛、山桃灌丛、荆条灌丛、胡枝子灌丛和虎榛子灌丛等;草本植物群落类型有白羊草草丛、铁杆蒿草丛和茭蒿草丛等。保护区内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3种,分别为黄檗、紫椴和二叶舌唇兰。

2.5动物资源根据《山西省红泥寺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数据统计,该保护区内现已查清的野生动物有15目68科189种,其中哺乳动物有6目13科31种,鸟类有15目47科140种,爬行类有2目5科13种,两栖类有1目3科5种。红泥寺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种,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黑鹳、金雕、金钱豹;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主要有鸳鸯、鸢、苍鹰、纵纹腹小鴞、长耳鴞等15种[1]。3自然保护区内铁路工程概述铁路未穿越该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仅穿越缓冲区和实验区共计约9.5km,其中,以隧道形式穿越缓冲区3.4km,未设置斜井;以路基、桥梁和隧道形式穿越实验区6.1km,距核心区最近距离约0.1km。工程在该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分布有9段路基、7座桥梁和5座隧道。路基、桥梁和隧道洞口施工较为集中的局部区段考虑利用当地既有道路作为施工便道,保护区实验内施工便道约3.60km。工程普通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采用架桥机架设。隧道均按新奥法原理组织施工,Ⅲ级围岩采用全断面法施工,Ⅳ级围岩采用台阶法施工。Ⅴ级围岩采用短台阶法施工,在洞口段、洞身浅埋段和断层破碎带及其影响带地段、Ⅵ级围岩等必要时加临时仰拱[2]。

4工程对红泥寺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分析

4.1对野生植物的影响(1)路基施工将砍伐线位区域内的树木,破坏地表植被;隧道和桥梁开挖和钻孔作业产生泥浆及施工车辆、机械将占压部分植被;材料堆积、人员活动等工程行为导致部分地表植被破坏,土壤物理性能恶化。(2)扬尘对植物的影响施工运输车辆及焊机作业容易引起大量扬(焊)尘,影响附近的作物生长,减少光合作用和生物产量。经测算,由于施工期扬尘的作用,可使距离施工现场20~50m范围内空气中的TSP含量增加0.3~0.8mg/m3。当天气干燥、施工道路较差时,车辆颠簸引起的扬尘在行车道两侧短期内浓度可达8~10mg/m3,但扬尘浓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很快下降,在下风向200m以外基本无影响[3]。(3)水体、土壤污染施工机械跑、冒、滴、漏以及露天机械被雨水冲刷后产生油污,施工期间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固体废物等均会污染水体、土壤,影响植物的生长;运营期抛撒产生的固体废物也将对线路两侧植物的生长产生一定影响。(4)施工便道的影响运输建筑材料、拉运土石方均需要占压一定面积的土地,使该范围内植被遭到破坏,演变为次生裸地。(5)材料堆场石灰、水泥、沥青等材料堆场,如防护不当,有产生因水蚀、风蚀而污染植被生存环境的可能。

4.2对野生动物的影响(1)噪声污染工程建设期间,挖掘机、打桩机、混凝土搅拌机等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将会产生施工噪声,将对150m范围内的野生动物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夜间施工,将会明显影响在该区域栖息的野生动物[3]。(2)阻隔效应的影响局部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变,如路基的修建、隧道的开挖及桥梁的形成,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阻隔效应,改变动物的栖息环境,影响其觅食和繁殖;此外,对陆栖野生动物栖息路径的重新识别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运营期,铁路两侧架设的防护网,使生境破碎化程度提高、斑块数增加,可能引发局部种群结构的改变。(3)光电干扰施工人员在局部区域频繁活动和夜间施工产生的灯光,会影响动物的习性,可能发生施工附近区域的动物迁离和种群数量减少。(4)水环境污染桥梁水中墩施工产生的淤泥、弃土以及施工机械产生的油污直接排入水体会加重水体的污染,破坏水生植物、动物的生存环境。

4.3工程对保护区景观稳定性影响评价工程建成后,土地使用类型发生变化,铁路永久占用的林地、宜林地、耕地面积微量减少,建筑用地面积增加。但是,由于各植被类型的面积和比例与现状变化轻微,生态系统相对保持稳定。因此,工程的实施不会造成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明显变化,通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与恢复,以及绿化工程的实施,在项目营运一段时间后,工程影响区生态体系的性质和功能将得到一定的恢复与补偿。同时,工程施工后对区域自然体系的景观异质化程度和阻抗能力影响不大,从而对区域景观稳定性影响较小[3]。

5针对影响采取的科学防范措施和对策

5.1设计优化减缓措施(1)本项目线路仅从实验区外缘通过,以全隧道方式穿越缓冲区。设计过程中通过多方案比选,最大限度地减少占压保护区内的土地;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施工作业面,禁止在保护区内设置施工营地等临时工程,尽量减少施工占地,减少扰动面积。(2)线路两侧进行绿化设计,选择当地优势草木本植物物种,以便恢复植被后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严格落实土地复垦有关规定,应在施工结束后的当年或来年予以恢复土地使用功能。(3)禁止在保护区内设置取、弃土场和弃渣场,以减少工程对保护区植物的占压和破坏以及对野生动物的扰动。

5.2施工期环保措施(1)在施工工地和营区设立宣传牌,施工人员进驻前开环保宣传教育培训,请保护区管理人员宣讲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等,介绍保护区建立的目的和重要意义,以及具体的保护常识。(2)在施工时,各单位必须制定相应制度,严格控制进入保护区内的人员、设备数量和施工作业时间,严格限制高噪声、强振动设备和大功率远光灯的使用,严格限制夜间施工作业;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环保、水土保持、野生动物保护等部门的相关规定,严禁任意扩大作业面。(3)施工运输车辆加盖篷布,防止运输材料撒落,产生扬尘,影响区内环境;加强土石方合理调配,减少取、弃土量;桥梁应尽量选择枯水期施工,基础开挖弃土、泥渣统一运至保护区外弃土场,严禁随意排入河体;高噪音机械施工时要采取加防震垫、隔音罩等有效措施,并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夜间运输车辆禁止鸣笛;施工产生的固体废物应集中处理,将工程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降低到最小程度。(4)保护区管理部门增加巡护频率,工程监理部门配合保护区管理部门加强保护区段落施工期环境监测和管理。施工初期主要检查对植被、景观的保护措施;中期主要检查取、弃土工程行为及其防护措施等;后期检查铁路两侧、临时用地等植被恢复情况等。

5.3运营期环保措施(1)在铁路进入保护区前设置明显的宣传牌和禁鸣标识,将自然保护区段设置为禁鸣区段,避免列车鸣笛噪声惊扰保护区内鸟类等野生动物。(2)列车夜间通过时不宜开启强光灯,以免对鸟类等野生动物栖息繁殖产生影响。(3)加强穿越保护区段落环境管理和常规监测,以便掌握运营期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具体数据,从而为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措施篇(3)

关键词:公路建设;环境保护;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 A

一、公路建设对环境的破坏

公路建设需要占用耕地、开挖山体、破坏植被、填埋湿地湖泊等,同时公路建成后车辆通行日夜产生噪音,这些对生态环境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公路建设和营运各阶段均会对沿线耕地、植被覆盖率、土壤侵蚀、野生动植物等造成影响。

(一)公路规划设计阶段

公路规划设计阶段,需要对环境保护进行详细的评价,对环境保护措施进行详细论述。如果对沿线环境基础调查不全面,环保措施不科学,那么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例如,大量占用耕地会影响当地农民的粮食产量;占用湿地湖泊会降低区域蓄水量;挤压河床会造成暴雨时的洪涝灾害;开挖山体易造成山体不稳定而发生山体滑坡;砍伐森林会侵占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

(二)公路施工阶段

1.造成水土流失。在公路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不能严格按照设计、环保措施等要求进行施工,随意开挖山体、弃置渣土,不仅破坏了地表植被,也严重破坏线位上原有的生态平衡系统,导致在强降雨侵袭下,地表土层无法抵抗雨水侵蚀,造成水土流失现象,最终易导致土壤砂化和贫瘠化。

2.引发地质灾害。开挖山体时,不能严格按照设计设置挡土墙等防护设施,导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对路基堆土、排水等工作不能引起高度重视,导致边坡失稳、路基冲刷现象严重;不按要求规范取土和弃渣,导致胡乱开挖取土、乱倒渣土现象严重;另外,公路工程建设由于深挖方和高填方切断了含水层或截穿了隔水层,破坏了原有的水文地质条件,常导致地下水上升或下降,产生浸没、次生盐碱化等水文地质问题。

3.施工机械噪音。施工期间,爆破作业、空压机、挖掘机等各种施工机械易产生施工噪声,导致野生动物原有的生存环境被破坏,易使野生动物烦躁不安,生活习惯被扰乱,还可能使野生动物被迫迁移,甚至影响其繁衍生息。

4.施工粉尘。在施工期间,路基扬灰、沥青烟、水泥灰等对环境影响较为严重。这些灰尘易附着在植物叶片上,影响植物的光合、呼吸和蒸腾等。同时,这些灰尘易附着在花朵上,影响花朵的正常授粉。

(三)公路运营阶段

车辆尾气含有大量的烟尘、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醛及含铅颗粒等,这些污染物会对沿线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汽车尾气对公路两侧农作物和土壤会造成一定的破坏,增加农作物的有害物质;尾气也会对苗期、花期的农作物产生影响,受害作物叶面会产生锈斑,导致结实率下降,产量降低。

二、公路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1优化选址方案

在进行公路选线、定点、边坡设计、线路设计中要充分结合水土保持、农田保护、植被保护、工程防护、动物爱护等角度出发,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公路设计中分区域设计(河流区域、农田区域、山坡区域、森林区域、动物保护区域等),分性质安排,分功能定点(施工区、料场、垃圾区、设备区、生活区),分步骤进行(预测、选址、调研、分析、设计、研究、总结、优化)。这样设计方案严谨,优化方案正确。结合选址方案,阶段工程进行建设,统筹安排。这样确保生态环境的相对平衡。

2.2水土的保护措施

根据公路建设水土流失的特点和所在地形部位的属性,做好水土保护,应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防护,采取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利用的保护措施。如合理开采砂石料场;合理设置边坡坡度;有效建设挡墙;合理设置排水系统,以减少雨水对坡面和植被的冲蚀。根据一些周围环境的特点,能够形成一套有机的综合保护体系,拦截、排水、护坡、蓄池、绿化、防风、固沙、防洪工程并结合种植树木花草等方式,综合治理,有效、持续地保持原环境的水土。

2.3植被的保护办法

如何有效地保护植被,就有必要在公路用地规模内全部美化、栽培花草树木,如在公路中心分隔带栽培抗旱常绿枝叶茂盛的乔木、灌木、藤类等树种;在公路两边、服务区、收费站等地调配稳定的树群,让乔木与灌木相结合;在石质边坡中,用地锦类植物进行垂直美化,在坡脚栽培攀缘植物或花灌木。若是暂时用地,用完以后,尽量恢复其原有相貌,恢复不了,栽植原有植物弥补配齐。比方,施工场地、配料场、生活区应及时恢复其原有的植被,即毁林还林、毁田还田。关于无复耕条件的或不能栽培植物的,采纳防护办法做养鱼池、蓄水池进行新的植被保护。

2.4野生动物的保护办法

在进行公路路线方案设计时,要尽量做到绕、避、护环境敏感区。譬如在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区或首要濒危物种通过区域内的公路上,有动物出没的路段,要设置预告及制止鸣笛的标识,有条件的当地,设置动物的专门通道(既但是隧道、高架桥,也但是涵洞);在有桥梁或桥梁施工的当地,尽量不选用爆炸技术,而且施工时与水环境阻隔,避免施工机械发生漏油,以避免对水生生物的伤害和消亡。施工单位在公路施工时,有义务对单位内的员工进行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宣扬和教学,而且禁止采伐规模以外的树木,禁止打猎。有必要严格按照设计图施工,决不允许扩展施工规模。

2.5景观的保护办法

公路景观的保护要做好以下4方面:规划、保护、美化、美化等。规划从整体着手,从实际出发,表现实用性,既思考近期作用,一起也思考远期作用。在施工过程中,既要留意保护景观中的植被,又要恢复损坏了的植被。如在青藏公路建设中为了减少高原自然景观损坏,在施工中对山前缓坡、河滩地等地的料石场、取土当地均应采纳景观恢复办法,表现高原景观。没有景观的当地,思考美化,美化植物品种要量体裁衣,美化物的外形、色彩、高矮需求统一规划,有节奏的改变。在工程挡土墙、护坡等上面做技术广告或雕琢文明等。在达到了植被保护、美化条件下,在有杰出景观当地还要进一步美化,表现景观特色。

2.6注重对自然环境状况的调查

公路建设工程项目特点是:线长点多,通常涉及多个区域。因而,公路建设项目要注重对自然环境的调查,一是要对公路沿线两边的土壤资本,公路占用规模的土地资本等进行具体的调查,掌握当地土资本的分布状况。二是要对公路两边动植物资本分布,稀有动植物的品种、分布区域、活动规模和生理状况习性,公路沿线自然灾害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损坏状况,生态环境演化的基本特征进行调查。三是要对自然保护区的历史文明遗址、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及法令明文规定的建设项目,应当躲避各类保护区。作出仔细、科学的调查;调查过程中,要对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景色名胜区作具体调查及规划。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措施篇(4)

关键词:漳河源自然保护区资源调查建设措施

1基本概况

1.1自然概况。漳河源保护区地处荆山山脉东麓,是由中山地形向低山、丘陵过渡的地带,位于市县西南山区,海拔在570~1300m之间。保护区内最高点海拔1236m,最低点海拔500m。全区地形西北高,坡度陡,东南低,地势较为平缓。

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区。气候温和,雨热同期;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

保护区的成土母质主要是泥质页岩和石灰质页岩,除薛坪镇基本为石灰岩外,其它山地各种母质交错分布,土种错综复杂。

漳河为长江二级支流,由明阳洞河、九甲河、杨家河、西林河、东林河、甘溪河、小漳河、麻城河、茅坪河等支流汇集而成,干支流总长度593.7km,占县河流总长的30.28,流域面积1140km2。漳河北部源头三景庄,海拔1220.5m,河道险狭,两岸群山对峙,几无人烟,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植被完整,自然景观优美。漳河干流河床平均宽30m,河床比降为0.008%,河道面积为28km2。据历史水文资料记载,汛期水位平均为249m,最高水位为250.63m;最大流量为1020m3/秒(1963年8月1日),汛期平均流量为368m3/秒,枯水期流量为12m3/秒,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5亿m3。

1.2资源概况。县的薛坪镇、板桥镇、巡检镇、肖堰镇构成漳河源保护区的主体。保护区总面积39800hm2,其中林业用地26326hm2,农业用地10089hm2。这里森林覆盖率为66.2%。

保护区内共有植物1793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1种,国家珍稀濒危保护野生植物28种,国家珍贵树种13种,古树103株。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5种(银杏、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珙桐、光叶珙桐)。

此外,漳河源区域茂密的森林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较为优越的栖息、繁殖场所。据动物普查资料记载,保护区共有野生脊椎动物268种;爬行类动物34种;两栖类动物23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8种,其中国家Ⅰ、Ⅱ级保护兽类16种,国家Ⅰ、Ⅱ级保护鸟类30种,国家Ⅱ级保护两栖类动物2种。漳河源自然保护区中有金钱豹、云豹、林麝、水獭、斑羚、小灵猫、大灵猫、秃鹳、黑鹳、雀鹰、穿山甲、金雕、大鲵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保护区建设意义

2.1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漳河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有大面积的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具有多种代表性的生态系统,自然环境稳定,适宜作长期的科学监测。保护区内山峰林立,是县境内高海拔的集中地带,地理环境特殊,地质历史悠久,地形复杂。加之地域偏远,保护区内相对人口较少,区内生态系统多样性至今仍保存完好,核心区基本呈原始状态,具有良好的自然性。保护区地形的复杂性、气候植被的过渡性,造就了其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保护区石灰岩分布广泛,山势坡度较陡,植被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生态系统将逆行演替。

2.2种质资源保护的需要。保护区有189科828属1793种植物,26目80科268种野生脊椎动物,物种资源相当丰富,多样性十分显著,是一个巨大的种质资源库。同时,保护区内有许多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稀有性程度高,这对于保存珍稀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森林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水源涵养能力下降,部分河流已经出现断流。据调查,近几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县西南山区农作物受害面积达4000hm2,灾害严重年份受害面积达6000hm2。因此,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保障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区域各级政府和群众的迫切要求,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4保障水库长期稳定的发挥效益。位于漳河下游荆门市境内的漳河水库是全国人工水库之一,属特大级水库。总库容量20.35亿m3,正常库容17亿m3。水库宽阔,风景如画,水质优良,气候宜人,是疗病避暑和开展水上娱乐项目的理想之地,被喻为“湖北西湖”。1998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漳河源保护区的建立,将对水库安全运行,长期稳定发挥调节、灌溉、城市供水、防洪和发电等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建设的总体设想和措施

3.1建设类型。漳河源市级自然保护区是以森林植被及其生境所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即保护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植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共同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主要保护对象包括:①保护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②保护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栖息地;③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群落和模式植物、特有植物种;④保护森林、自然及人文景观。

3.2保护区建设应遵循的原则:①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与培育并重的原则。在保护好现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宜林荒山荒地的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提高林草植被覆盖度;②坚持重点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对核心区现有植物资源及珍稀野生动物严加保护,对实验区进行一般保护,在不造成污染、不破坏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可以在实验区适当开展生态旅游、多种经营、植被恢复等经营活动;③坚持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利于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措施,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纳入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④坚持科技推广、科研优先的原则。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特别是在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保护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以科技成果指导和推动自然保护区建设。

3.3建设措施。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除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森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以外,还应就其综合性和特殊性,制定专门的保护管理条例及相应的政策,以保证管理工作行之有效。在保护和管理上应采取如下措施:①尽快建立保护区管理机构,组织强有力的保护队伍,设立保护区公安及执法机构;②加大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保护体系,加大保护力度,为保护区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③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和拯救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物种,逐步扩大珍稀濒危植物群落和动物种群,保持生物多样性;④开展广泛的宣传

教育工作,提高专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保护区及周边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植被保护和恢复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措施,也是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争取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搞好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日元贷款造林、退耕还林建设等工程,逐步改善保护区生态环境。

保护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奇特的自然景观、秀丽的风景是开展生态旅游的佳境。既有高山峡谷、珍禽异兽、源头溪流、奇山怪石、森林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有玉印岩、卞和庙、卞和墓,明、清文人墨客的集聚地——三景庄,有“中武当”之称的九龙观,有建于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的王氏民居、冯氏民居,以及青龙寨、五峰寨、点子寨、樊家寨等28座古山寨,有举世闻名的“鳄”化石,旧石器时代的石斧、石凿等著名文物的出土地和临沮城遗址、罗国遗址等多处重要人文景观。在不破坏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在实验区适当开发景区景点,突出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特点,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旅游区,推动保护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保护区的科研工作。当前的主要任务是:①深入研究森林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方式、管护体制、森林生态效益、植物群落演替规律;②探讨植被恢复措施,树种选择及树种配置,林、草植被的比例、盖度、种类对水资源变化的影响;③研究不同植被类型、不同牲畜承载量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等;④利用保护对象存在的长期性和天然性,进行各种环境监测和定位研究;⑤从生态学原理上研究保护区旅游资源承载能力及旅游资源评价。参考文献:

[1]贺庆棠.森林环境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树木学(南方本)编写委员会.树木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3]孙儒泳,李博,诸葛阳,尚玉昌.普通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措施篇(5)

关键词:环境保护;基本农田;居民迁移;基础设施;水土流失

公路建设在我国已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定为非污染生态影响类。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是显著的,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依靠自然的恢复是极其困难的。因此,为了使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理念提高为“回归自然”的意识,很有必要研究将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周边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一、基本农田的环境保护

公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占用一定数量的永久性与临时性的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对公路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必须依法采取保护措施。在农田的质量方面,公路建设项目对基本农田环境保护应着重考虑下列几个方面。

(一)公路工程的环保功能

公路设计选线和施工时,必须按照交通部的行业标准,如《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和《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等严格执行,新建公路对沿线环境的影响就会降到最低限度。尤其是路基土石方工程,包括取土场、弃土场、挖方边坡、填方边坡等有明确规定,不允许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取土和弃土,不允许扩大超规定的征地范围,同时对取、弃土场和边坡坡面采取各种形式的防护工程、排水工程、绿化工程等,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等。防护工程、排水工程、绿化工程等是公路工程的一部分,不但能保护公路工程本身,而且能减缓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也能从环境上起到保护沿线基本农田的功能。

(二)公路沿线的环保功能

公路上的安全设施,不仅能保证车辆行驶的安全,还必须能防止车辆由于交通事故而飞出公路界,起到保护基本农田的功能。公路设计必须有相应数量的通道和跨线桥等,以有利于沿线人民对基本农田的有效管理,保护基本农田的质量不降低。

(三)公路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1]

在公路项目的环境保护方面,必须就生态环境、水土保持、水环境和环境空气等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其中的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和弃土造田等都直接与沿线基本农田的环境保护有关。

二、公路建设的居民迁移与再安置

公路建设项目建设前期所涉及到的沿线居民的迁移与再安置计划,是一项不可避免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通常情况下,公路建设单位或公司或指挥部不会直接处理居民的迁移与再安置的事宜[2]。但是,这部分工作涉及到拆迁户的切身利益,执行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原则,严格执行政府部门的有关政策,密切与地方政府部门配合,认真听取意见,真正做到把事情办好。使拆迁户在居住条件上得到相应的改善,在生活质量上有保证。在选择拆迁户安置住址时,必须使新的安置地远离拟建的高等级公路,避免在营运期受交通噪声的污染影响。

三、公路沿线基础设施与资源的利用

在公路建设的施工过程中,均会对公路沿线的通讯、水利排灌设施、电力设施以及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文物资源等都会产生干扰,必须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公路施工过程与沿线基础设施发生干扰时, 应根据交通部相关法规的规定,采取先通后拆的原则。尤其是公路施工中破坏或占用的农田水利排灌设施,必须在当地农事活动之前修通;若暂时不能正式修复时,应修建临时的农田水利排灌设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民不误农时,适时进行农耕及其农事活动。

公路施工过程比较突出的是对文物资源的影响。文物是国家的财富,任何人不得私自占用和倒卖,否则应负法律责任。在公路设计阶段,路线布设对地面上的文物资源多采取避让的原则。对于地下埋藏的文物资源,当地文物部门也很难勘察的十分清楚,若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文物,必须立即中断施工,及时通知业主向当地文物主管部门报告。文物部门必须积极协调,抓紧时间处理,待文物处理好后再恢复施工,从而加强对文物资源的保护。

四、公路建设对现有交通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新建公路与现有的低等级公路或县、乡公路相距不远,此时必然会存在下述影响:(1)运送筑路材料的汽车会造成现有公路上汽车流量的大量增加,明显地干扰现有公路的正常交通秩序;(2)运送筑路材料的汽车难于都用蓬布遮盖,运输途中难免会在现有公路上出现泄露或抛散散状筑路材料,从而增加公路上的扬尘,造成环境空气下降;(3)随着交通流量的增加,会使交通噪声的污染加重,甚至会影响现有公路两侧居民夜间的正常休息、学校的正常教学;(4)独立大桥下部结构施工阶段,会影响水上的航运秩序,特别是具有航运功能的河流上还可能出现撞船、撞桥墩的水上交通事故。因此,施工单位必须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中所提出的环保措施,减少公路建设对现有交通环境的影响,保障施工作业的正常有序进行。

五、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公路建设时期必须对设计和施工人员进行保护环境和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宣传和教育,这是对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具体落实。因此,必须注意:(1)公路设计阶段,对野生动植物的重点保护区尽可能地避让,不能直接从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穿越;(2)公路施工阶段,必须按照设计图施工,决不允许扩大施工范围,不允许砍伐征地范围以外的树木,严禁狩猎;(3)桥梁施工过程中,对施工人员必须加强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教育,尽可能不采用爆破作业,有利于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及其鱼类资源的保护;(4)改变公路廊道效应的负面影响,增设环境保护措施的手段,如修建动物通道、动物桥、动物隔离栅等,创造公路两侧沟通的条件,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作出应有的贡献。

六、公路建设的水土保持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路基和隧道工程的施工必然开挖山体或掩埋山坡或填高路基,造成局部地形的改变,产生挖方边坡、填方边坡、取土场或弃土、弃渣场。这些新产生的坡面面积,除了公路的路面修建沥青或水泥混凝土予以覆盖外,其他坡面在施工前期基本上处于状态。在雨季,尤其是暴雨天气,降雨将对坡面形成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此外,有些沿河溪路段或沿泄洪沟路段,修建公路的弃方堆弃在河岸边未采取任何处治措施,个别地段会占用到部分河水水面或泄洪沟,致使过水断面减少,大雨时将造成冲刷,形成水土流失,甚至淤积河床。对此,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工程防护、植物防护及综合防护措施均能得到落实[3]。

七、公路建设的声环境与振动

(一)路基路面施工的影响

目前,公路的路基路面的机械化施工水平已是相当高。然而,各种施工机械在作业时必然会产生噪音,从而影响具体操作的人员和距离施工点50m以内的居民集中点、学校教室以及医院病房等处人员的正常工作和休息。因此,施工设计和过程必须注意到:(1)设置稳定土搅拌站或水泥混凝土拌和站或沥青混凝土搅拌站时,为了减少这类点源噪音对附近声敏感点的污染影响,站址选择必须符合相应规范的要求;(2)采用大吨位振动压路机或必要时采用爆破作业时,振动可能会对附近的建筑物造成危害。因此,在实际作业时必须注意对可能造成危害的建筑物进行监控,严防建筑物损坏时对建筑物内的人员和家养动物造成伤亡事故;(3)夜间进行机械作业时,由于环境噪音限值夜间要严于昼间,则必须在22:00~06:00这一时间段中断机械噪音辐射强度高的设备作业,给施工点附近的人们创造一个夜间入睡的环境。

(二)桥隧施工的影响

桥隧工程施工阶段噪音的主要来源是爆破作业、空压机、装载机、搅拌机、发电机、截木机、刨木机、锯木机和钢筋加工机械等。因此,施工设计和过程必须注意到:(1)这些作业点的选址必须注意与附近的声敏感保护目标,如学校、医院、居民居住区等保持足够的距离,减少施工作业噪音可能产生的污染影响;(2)采用先进的施工机具和施工技术。桥下部结构施工或桥台施工中尽可能不采用爆破工艺;非采用不可时,必须对附近的建筑物以及人员采取安全措施,严防事故的发生。

八、公路建设的水环境

高速公路由于线形要求高,且纵坡有一定限制,同时还涉及到诸多建设条件的限制,则公路沿河修建、经过水库边或水库上游建桥、修建公路占用水塘和鱼塘的也不少见。因此,施工设计和过程必须注意到:

1.不允许将公路施工中的弃土、弃渣等固体废物直接排入水源保护地,防止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2.在桥梁施工的初期,对相应水域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必须加强管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规定不能向江河中排放钻渣及油污物质;

3.桥梁施工人员的集中驻地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必须经过处理,实行达标排放;

4.隧道工程的施工废水,在排出隧道口后必须采取多级沉淀处理,才能排入受纳水域,否则将会对受纳水域的水质造成污染

5.隧道施工中一旦发生地下水泄漏,必须采取措施,以减少水资源的流失;

6.服务区或管理处的生活污水,靠近城市的应纳入城市管网,不靠近城市的应安装污水处理设备,执行污水达标排放;

7.对于公路接近饮用水源的路段或独立大桥,管理单位必须制定有毒有害运输的应急计划,并与地方的公安、环保及相关部门组织一个应急的机构。一旦发生运输中有毒有害物品泄漏时,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力争把事故造成对饮用水源的污染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九、公路建设的环境空气及其它

公路工程施工中,对环境空气可能产生污染,主要是施工所产生的扬尘。因此,施工设计和过程中必须注意采取措施降尘,如施工车辆途经的道路上洒水、采用硬化施工便道、运筑路材料的车辆加盖篷布、沥青或水泥混凝土拌和厂采用除尘设备等等;其它如公路建设与沿线景观的协调性、人行通道、风险评价等等,均必须在公路建设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列为环境保护项目。

十、广东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周边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从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可知,交通基础建设通常都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即高速公路建设会引起一定的周边生态环境破坏、污水和废气等污染,关键是如何将这些影响降低至最低限度。随着人们环保观念的提高,广东省高速公路建设已越来越注重生态环保。在筹建高速公路前要有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在高速公路建设时期要尽量减少对土壤、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尽量进行治理;对一些有人文、历史、科学研究价值的建筑、动植物保护地,高速公路甚至要“让道”,使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理念提高为“回归自然”的意识。

1.广东省的梅河、阳茂高速公路等公路工程都是以“回归自然”的理念进行建设。

梅河高速公路项目对沿线路基范围、取弃土场、水源等进行专门绿化景观保护设计,使之不会破坏原有生态平衡;阳茂高速公路沿途种满了知名或不知名的各种植物,一路上绿意盎然,让人仿佛进入了物种丰富的植物园。其中阳茂高速公路边坡的绿化采取草木共生、野花组合等绿化工艺,使沿途边坡景致昂然,地毯式的绿色坡面上点缀着成片野花,使人赏心悦目;以挂三维网植草、喷混植生大面积取代传统的浆砌边坡,或是栽植攀援植物遮盖边坡的护面墙;改变单调的喷播草籽绿化边坡的方法,在边坡植物中大量加入灌木、野花波斯菊、二月兰、蜀葵、小冠花、长春花、白三叶等品种,使边坡绿化回归自然,草木共生;改变中央分隔带每10公里一换,以大红花、红绒球、黄榕球、灰莉,尖叶木犀榄组合台湾草皮、金花生、紫花马樱丹、矮杆大红花等进行栽植;在全线隔离栅内侧平台、挖方边坡坡顶、填方边坡护坡道大量栽植马占相思和乡土植物番波罗,使高速公路掩映在绿树之下;在超挖段、填挖交界三角地带栽植33处小景。因此,广东高速公路建设观念发生重要变化,公路建设已越来越注意与环境融为一体。

2.渝湛高速公路(粤境段)构成生态环保高速公路

渝湛高速公路(粤境段)是全国高等级公路网――国道主干线重庆至湛江高速公路的一段,是广东省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点为广西境内合浦至山口高速公路的终点,沿东南方向经广东省廉江市的高桥镇、营子镇、安浦镇、遂溪县的沙古镇、洋青镇、遂城镇,止于湛江市麻章区黄略镇,接广州至湛江高速公路,路线全长73km。

为了建成渝湛高速公路(粤境段)的生态环保路,与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开展了“生态公路”的研究课题,形成沿线公路环境保护与周边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的特点:

(1)项目建设按照“最小程度破坏,最大程度恢复”的原则,同时保持乡土植物的绿色基调。由于乡土植物对本地气候、土壤等具有明显的亲和力,成活率高,抗病虫能力较强,还具有繁殖快、取材容易、减少成本、生态特性稳定等特点。为了加大路域环境绿化范围,中央分隔带绿化取消了桥涵构造物上的防眩板,代之以防撞墙之间填土种植灌木的方式,取土场、弃土堆全部绿化。

(2)对沿线50~100m范围内居民点紧密栽植5~8排乔木,形成林带,隔绝噪音、粉尘、尾气等污染。

(3)互通立交的低洼处修成周边圆顺的水池,水边栽上芦苇、蒲草等乡土植物,山坡上群团栽植乔灌木,改变了传统的大图案、大色块做法,有的以水景见长,有的以片林取胜,在互通区范围形成立体的绿化效果,更加融合周边的山水田园环境。

(四)为了保证边坡稳定,沿线采取设置护面墙措施。因此,在护面墙顶栽植一排蟛蜞菊,在墙顶就增加一条绿带;墙脚处加植一排爬千虎,通过植物上挂下攀,以此点缀生硬的砌体面。对于植草绿化的边坡,则改变传统的单播草籽的做法,加入大约40%的灌木种籽,使边坡形成草木共生植物群落,一方面让发达的灌木根系深深扎入土中,更好地保护边坡,同时也可使边坡四季常绿,景观更加生动。在一标段、八标段部分边坡,直接栽植了本地植物,如野生黄花、紫花马樱丹、桃金娘、仲柄菊等;在边坡播草中还加入一些野花组合,使边坡呈现出姹紫嫣红的玫丽景象,地毯式的绿色边坡上点缀着成片野花,使人赏心悦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措施篇(6)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意义

我们生活的自然界极其复杂且色彩缤纷,其根本在于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不仅是自然界形成与进化的重要基础,也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物质与环境方面的保证。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宝贵的生产、生活资源,它一方面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保持人类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药物和工业原料等。

1.孟家岗林场生物多样性现状

孟家岗林场植被构成是以柞树、白桦、黑桦等先锋树种为主的的天然次生林和以针叶树种为主的人工纯林,植物群落和生物物种较单一,对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不利。近年来,林场注意在天然林、人工林冠下更新红松、云杉以及在采伐迹地更新水曲柳、落叶松等混交林,特别加强了对高保护价值森林的保护。林场属于七星峰东北虎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的相邻林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给野生动物创造了良好的繁衍生息的环境,主要的林副资源有山野菜,如蕨菜、薇菜、广东菜、刺龙芽、黄花菜年贮藏量可达15000千克;中药材,如刺五加、五味子贮藏量可达20500千克。食用菌,如木耳、蘑菇年贮藏量可达5050千克;果品,如山葡萄、山里红、榛子、核桃、松籽年贮藏量可达55150千克。各种野生经济植物有着蕴藏量大,分布广泛,纯天然、无污染的特点,有着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林场分布各种森林昆虫200余种,林内经常可见狍子、野猪、熊、鹿、野兔、松鼠、雉鸡等20多种野生动物出没。

2.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

2.1森林资源逐步减少

孟家岗林场大部分森林资源是20世纪70年代营造的,经过了几个轮伐期之后,林场可采资源在逐渐减少,这样给本施业区内生物多样性带来重创,野生动植物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分布呈缩小状态。

林场山地为完达山系西麓余脉,仅在部分山脉与平原交汇处存在小面积间歇性积水型沼泽类湿地,在施业区内呈零星分布,湿地总面积仅有74公顷,湿地水域面积不稳定,部分湿地在枯水季节经常极度缺水,只有在较大沟系周围湿地的水草比较丰茂,近年来已常见野鸭类水禽出没,随着湿地保护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林场的湿地将逐渐恢复和扩大。

2.2人类活动的加剧,使物种灭绝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人类的衣食住行与野生动植物密切相关,但由于近些年以来,乱捕滥猎、无组织的乱挖滥采的现象时有发生,使辖区内的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遭到破坏,进而使生物多样性受到普遍威胁。另外,人类对环境问题认知的盲目造成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如从残余农药在食物链中的富集、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的大量排放,到人们生活垃圾的堆积等等。环境污染使得许多陆地和水体不再适应野生生物的生存。从而使物种灭绝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由于林木和湿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减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态调节能力越来越小。虽然林场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但由于一部分人对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的各种功能和价值,尤其是生态价值给人们带来的间接价值还缺乏全面了解,对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过度破坏利用资源来换取暂时经济利益的行为仍在继续,如不采取更加有效的保护措施,该施业区内的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将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存。

2.3法律和制度的不合理,不严密,加剧了生物多样性丧失

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依然薄弱,法律法规不健全,虽然有《森林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都是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而言,在采集、运输、收费等方面没有具体规定,法律和制度执行不力、不严,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总之,如果生物多样性被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将不再适合人类生存,一旦生物多样性水平降低到一定水平,当其不能有效地改善环境的时候,人类将面临很难逆转的生存灾难。

3.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3.1建立保护区,加强物种保护

孟家岗林场位于中温带湿润气候区,雨热同季,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根据该地气候条件及物种分布现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加大保护力度,把保护、科研、资源开发和生态旅游相结合,达到可持续发展。主要加强保护区建设,尤其是各种濒危物种的保护,针对林场施业区资源现状,合理划分生态保护类型,使森林、草地、水生态等生态系统基本达到良性循环,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

3.2因地制宜,建立生态管护,减少资源采伐利用

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在本施业区内,加大生态管护区面积,抓住此次林业改革的有利契机,进一步保护森林资源,削减木材采伐产量,加大资源保护力度,调整生产力结构,加大林区多种经营生产,通过以林养林、以工养林、以副养林,实现逐步过渡。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措施篇(7)

关键词:非木林业资源;管理;利用

中图分类号: F307.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森林素有“绿色宝库”之称,其不仅可以生产木材,还可以生产出许多种非木质资源。林业资源和林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非木质林业资源,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重视木质林业资源,忽视非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得现状,进一步加大对非木质林业资源管理利用的现状,摸清林业非木质资源现状和价值,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非木质资源培育利用的政策措施,是现阶段我国非木质林业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

一、非木质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森林资源具有很强的生态、经济以及社会功能,它可以提供木制产品也可以提供非木质产品,还可以提供环境服务,开发利用非木质资源可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

相对于木质资源而言,非木质林业资源开发周期比较短,比如一些山果、草药等资源;非木质资源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加速非木质资源的利用开发,实施非木质资源的产业化经营,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通过开发非木质资源林业产品可以取得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合理开发利用非木质林业资源可以缓解林业发展的压力。

二、非木质林业资源的种类以及管理利用现状

(一)非木质林业资源的种类

在森林中,除木材、木材加工剩余物和木材提取物外的其他动植物资源总称为非木质林业资源。茂密浓郁的森林,适宜的温、湿度和肥沃的腐殖土层,为林下草本、灌丛、藤本植物和菌类、地衣等创造了良好的滋生繁育条件,又给各类野生动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这些丰富的非木质资源的利用成为林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非木质资源由林下植物资源和森林动物资源组成。林下植物资源按其用途划分,包括:①野果资源。如棒子、山杏、核桃揪、松籽、称猴桃、沙棘、越橘、山葡萄、山丁子等,其营养价值往往高出普通果品。②芳香植物资源。如山苍子、牡荆、野玫瑰、百里香、荆芥、香蕾、薄荷、真本等,其茎、叶、花、果 中含有挥发油,是香料和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③油脂资源。如山杏、文冠果、油桐、乌柏、油茶、油棕、月见草等。④菌类资源。如松蘑、香菇、棒蘑、桦菇、牛杆菌、竹荪、猴头菇、木耳、银耳、木耳、灵芝、获荃等。⑤药用植物资源。森林是中药材的宝库,生长繁育着数千种药用植物,如构祀、杜仲、厚朴、黄柏、五味子、酸枣、人参、党参、丹参、天麻、虫草、黄芬、黄蔑、柴胡、三尖杉、紫草等等。⑥山野菜资源。如香椿、旅菜、黄花菜、食用大黄、百合、萎陵菜、首窦菜、鸦葱等,是开发天然食品的重要原料。⑦其他非木质资源。还有淀粉和酿造植物资源。如葛根、藏根等;纤维和造纸植物资源,如南蛇藤、曹蒲、剑麻等;编织植物资源,如祀柳、白蜡条、荆条、紫穗槐、胡枝子等;饲用植物资源以及蜜源植物资源,等等。森林动物中,包括鸟类、兽类、爬行动物及昆虫等。按其用 途可分为:①肉用动物。如璋子、野兔、野猪、林蛙等等。②毛皮用动物。如狐狸、貂、松鼠、水獭、旱獭等。③用其器官人药的动物。如康、鹿、虎、蛇、山龟、灌等。④珍稀名贵动物。如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虎、长臂猿、各种猴类、朱鸽等。⑤观赏动物。如锦鸡、百灵鸟、孔雀等鸟类。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森林中非木质资源,不仅对保护林区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林区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林业多种经营的综合效益也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为人类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用品和工业原料。

(二)非木质林业资源管理利用现状

1、管理体制混乱,造成经营管理困难。为解决林业“两危两困”问题,实行林业企业的社会功能剥离,但又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大片林业用地和湿地被地方政府占用,搞农业开发、放牧养殖及湿地旅游等项目,许多宜林荒地和湿地成为地方政府创收的筹码,非木质资源的经营管理混乱,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现象普遍。

2、是野生资源分散,尚未形成规模效益。对非木质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认识不够,存在不合理利用的短期行为,开发利用盲目性大,管理力度不足,造成单位面积产量下降,对非木质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造成严重危害。

3、产业起步晚,市场及产业链培育不足。目前,仍处于民间零星交易为主的初级阶段,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的从事非木质森林资源采收、加工、销售和经营的龙头企业。

三、具体的非木质林业资源管理利用分析(以药用植物资源、野果资源为例)

(一)药用植物资源

1、药用植物资源管理利用现状

我国野生药材资源都是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存活或者死亡,由于缺乏相关的保护性措施,大量自由采挖者随意乱采、任意浪费,导致药用植物遭到严重损坏,同时也会造成生态问题。

(1)资源利用率低,开发不合理。我国地域广阔,且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但采挖的方式还是以随意、掠夺的模式进行,得到开发与利用的资源较少,大多数药用植物并未开发,处于自灭状态。虽然我们常见的药材种类比较丰富,但整体利用率还是较低,加上药用植物的滥采、滥挖现象十分严重,草林退化加快,药材分布量剧减,在短期内难以恢复,有的甚至永久性灭绝。 (2)科技含量低,种植规模小。我国药用植物主要产于山区、林区,但由于这些地方比较封闭,经济较落后,大部分村民不具备合理采挖意识,药物工业发展不足,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药用植物采挖规范和保护措施,医药产业结构层次低,产品结构单一,主要以原料出售、初加工产品、低档产品生产为主,整体科技含量低,造成了大量药用植物的浪费。我国广大山区缺乏专业的研究人员,对药用植物资源研究、野生药材人工驯化种植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药用植物资源的技术含量低,新技术、新成果得不到及时应用。群众没有种植概念,靠天采药,就算有少数地区进行了人工种植药用植物,那些品种也是单调、数量较少的。除了我国中药药物并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之外,中药市场的价格不稳定,市场混乱等原因,也会影响农民的种植积极性,限制药用植物的良好发展。

2、药用植物生态保护对策

(1)加强资源的清查摸底。我国药用植物种类繁多,但缺少一份详细的记录清单,对已经濒临灭绝或有待开发的药用植物还不是很了解,资源检测工作基本没有开展。要实现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生态保护,必须先搞清楚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方便今后采取保护措施,保护药用资源。

(2)建立自然保护区。要严格禁止随意开挖、破坏生态,提倡护药造林,利用资源的自然繁衍、再生,保护资源的多样性,对于分布面窄、数量稀少的药用资源应建立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

(3)建立种植基地。为了发现更多的药用植物资源,扩大生产开发,我们需加大在药用植物研究方面的投入,多参与野外试验,分析植物数据,同时为促进人工种植提供数据,从而减轻野生植物资源的负担,为今后的生产开发与生态保护打下基础。

(二)野果资源管理利用

野果资源是非木质林业资源中重要的种类之一,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形成产业化,产生经济效益很好。野果资源以其营养丰富、色泽艳丽、风味独特独占鳌头,具有很高的商业开发价值。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这些野果资源,对于实现林业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林业企业尽快完成从产品经济到商品经济、从资源经济到产业经济、从单一经济到多元经济的转变,摆脱“两危”严重局面,确保天保工程的顺利实施,促进林业立体开发,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1、野果植物资源的利用

野果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通过加工,制成成品,才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几种野果加工流程简述如下:

果酱:工艺流程:原料、分选、清洗、软化、打浆、浓缩、装瓶、密封、杀菌、冷却、成品。

果丹皮:工艺流程:原料、分选、清洗、软化、打浆、调配、刮片、干燥、切片、包装、成品。

果糕:工艺流程:原料、分选、清洗、软化、打浆、调配、浓缩、冷却、切块、包装、成品。

2、野果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1)野果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有些群众及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甚至存在短视行为,在野果采收季节,一哄而上,只管采,不管护,甚至未成熟的果食也被一扫而光,竭泽而渔,杀鸡取卵,致使资源遭受严重破坏。

(2)资源利用率较低,经济效益不高。在野果采收时存在采易不采难、采近不采远,致使野果采摘率较低;在加工利用领域,由于工艺水平落后,致使大多数野果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所生产的产品附加值较低,难于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改善野果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措施

(1)引种驯化,发展种植业。依据野生及特色野果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态势以及消费者对绿色营养保健野果产品的消费取向,利用林缘地带营造经济林,引导扶持职工利用林缘地带营造蓝毒、东方草毒、山葡萄等特色野果品种,已达到稳产、高产,以保证加工企业对野果原料的需求。

(2)设立专职机构,加强对野果资源的管理。以避免资源的浪费的破坏。正确处理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把眼前利益和长久利益结合起来,把开发利用和保护和谐有效地统一起来,使采收量小于生长量,避免资源枯竭,从而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结语

综上所述,非木质林业资源种类繁多,而且开发利用价值大,要在进行木质林业资源管理时,加大对非木质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非木林业资源管理利用中出现的问题,使其更好的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