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财务管理通俗易懂的概念

财务管理通俗易懂的概念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04 11:53:10

财务管理通俗易懂的概念

财务管理通俗易懂的概念篇(1)

【关键词】高职 财务管理课程 通

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050-03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与研究型高校相比有其特殊性,即要突出能力本位,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放在首位。与规模的快速扩张相比,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提高速度并不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高职教育本质上还是沿用本科学科型的教育模式,高职教育并没有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此外,高职规模快速扩张带来的一个问题是生源素质状况变化。针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及生源素质状况,许多高职教师提出了高职课程通俗化教学的设想。高职教材沿袭本科教材大部分内容,内容深、难,专业术语较多,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通俗化处理。本文拟根据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特点,探讨财务管理课程通俗化教学思路。

一、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特点

财务管理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实务性,它处于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其作用越来越突出,由此成为各高职会计及相关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既具备一定的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又能够进行实践操作。目前,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综合性较强。财务管理的许多理念都是基于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财务人员作出相应的财务决策时,往往以上市公司为背景进行阐述,以便于分析财务问题。分析方法综合了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方法,反映在高职教材上,抽象概念、专业名词、术语多,许多专业名词由外文翻译而来,不统一,例如边际贡献与贡献毛益等不同的表述。因此,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二)理论性较强。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以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为主,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就财务管理课程而言,适当借鉴西方的理财观念是必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必须紧密联系我国实际,尤其是吸收生产管理实践中的先进经验。教学上应立足于应用,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结合具体问题加以运用。在教学方面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需要增加或删减一些内容,以更好地适应高职教学目标的需要。

(三)操作性较强。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计算量大,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有较好的会计基础和计算分析能力,能够结合研读实例,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并把方法运用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中。

二、高职财务管理课程通俗化教学策略

(一)教学案例通俗化。财务管理教学有许多经典的案例,例如中航油案例、Merrill公司案例等,这些案例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较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选取一些通俗易懂,贴近经济生活的案例,将学生较为熟知的生活经历案例化。例如,财务管理基本价值观念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基础和关键,所以教学中应结合具体案例讲清楚其基本原理。在讲授年金的应用时,可以将住房按揭贷款案例化,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案例:假设打算在南宁市买一套50万元的房子,首付20%,按揭80%,银行利率为5%,贷款期20年,等额偿还本息,参加工作后能否买得起房?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往往会踊跃回答。回答是否买得起房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判断何时能存够首付,能否还得起房贷。多长时间能存够首付10万元,也就是已知年金终值和年金求期数的问题。如果每年存2万元,则(F/A,5%,n)=5,n≈4.7年能存够首付;要知道能否还得起房贷,就要计算每年还贷金额并与收入进行比较,而计算每年还贷金额就是已知年金现值求年金的问题,A=40/(P/A,5%,20)=32031.51元,月供大约2600元。然后再让学生去分析贷款期限的变化,贷款利率的变化对购房的影响,最后让学生作出自己的规划。通过这一案例的讲解,学生对时间价值的理解和掌握较牢固,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授课语言通俗化。财务管理专业概念对于初次接触财务管理课程的学生来说抽象难懂,而且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不易入门,课程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学生畏惧退缩、厌烦的现象。为了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和接受该课程,在不影响专业理论的科学性与逻辑性的前提下,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向学生进行讲授,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在讲解财务管理内容体系时,可将之归纳为三大内容:没钱找钱、有钱花钱、赚钱分钱,即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讲解财务管理的目标时,复杂问题简单化,“赚钱”是财务管理的唯一目标,而利润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财务管理目标的观点只不过是对“赚钱”这一概念理解的不同。讲解绝对风险与相对风险时,可举例说明,比如两个投资方案甲和乙,甲方案标准差为100元,乙方案标准差为80元,大家会觉得甲方案的风险大,但如果甲方案的期望收益为10000元,乙方案的期望收益为500元时,就不会令人觉得甲方案的风险大。就好比损失100元相对于10000元来说,微不足道;而损失80元相对于500元来说,显然很严重。所以,如果甲方案与乙方案的期望值不同,不能用绝对数指标标准差衡量风险,而应用绝对数指标标准离差衡量风险。讲解投资项目评价指标时,基于对现金流量的理解来讲解,收到钱就是现金流入,花钱就是现金流出,当一个投资项目收到的钱比花出去的钱多时,就说明这个投资项目赚钱了,项目是否可行的财务分析就是比较收到的钱和花出去的钱,然后再进一步讲解收付时点的折现问题,引出投资项目评价指标。只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本着授课语言通俗化的思路,许多复杂的财务问题都可以让学生轻松理解。

(三)实践教学通俗化。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和技能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样才能深入透彻地掌握相关知识。因此,在财务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由于学生没有对企业或公司日常财务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因此,应尽量采取一些通俗有趣、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门课程的各个知识点和技能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提倡学生尝试用Excel软件建立各种模型,包括应收账款、财务预测、利润管理等模型。这些模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使用价值,可以提高财务分析的精确性和决策判断水平,需要学生利用实践课,结合理论知识同步地反复尝试与操练。再比如可以模拟企业某一投资项目,让学生根据相关资料撰写“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去企业实地观摩学习;可以组织学生进行ERP沙盘模拟对抗。“将企业搬进课堂”,有助于学生从企业整体运作的角度理解信息处理与企业决策的关系。在财务管理实训教学中,运用直观的企业ERP沙盘,通过“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四)教学手段、方法通俗化。财务管理课计算量大,公式多,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通俗化的必要辅助手段。如在教学中对一些不易理解的重难点内容以图表或其他容易记忆的方式加以归纳总结,变静态讲授为动态讲授,把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尽量使用多媒体动态教学,制作课件教学时要认真斟酌、构思,通过制作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加强理解。比如,财务管理中包括三大杠杆原理: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和复合杠杆,它们分别反映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总体风险,讲解时可结合物理学上的原理和图形。杠杆原理必然涉及固定支点及两端作用力,在财务管理的杠杆中,两端的作用力可理解为一个量的变化会导致另一个量更大幅度变化,支点则是产生杠杆效应的原因。例如经营杠杆,是指在固定经营成本比重的作用下,当产销量(Q)变动较小的幅度时,息税前利润(EBIT)将变动较大的幅度,从而导致经营成果的不确定性变化,即经营风险变化。经营杠杆的两个变量是产销量和息税前利润,支点是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产生经营杠杆效应的原因,杠杆则是边际贡献(M)。经营杠杆效应的大小用经营杠杆系数(DOL)表示,DOL=(EBIT/EBIT)/(Q/Q)=M/EBIT。

如图1所示,边际贡献大于固定成本部分为息税前利润,企业的经营风险部分取决于其利用固定成本的程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销量的增加虽然不会改变固定成本总额,但会降低单位固定成本,从而提高单位利润,使息税前利润的增长率大于产销量的增长率。如果不存在固定成本,也就意味着缺少经营杠杆的支点,边际贡献等于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的增长率等于产销量的增长率,不产生杠杆效应。所以,当边际贡献大于固定成本时,产销量越多,企业息税前利润增长更多。

此外,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例如内含报酬率(IRR)“是投资方案本身所包含的报酬率”,“是当净现值为零时的折现率”这一概念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也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比较难以讲清的内容。对此,应让学生理解简单的例子:如果年初初始投资额为100元,一年后可收回110元,这一投资项目的报酬率是多少?学生很快能算出投资报酬率为:(110-100)/100=10%,接着分析如下:

该项目可以理解为计算期为1年,初始现金净流量-100元,经营现金净流量110元,从表达式(110-100)/100=10%变形110×(1+10%)-1-100=0作出说明: 110×(1+10%)-1即为项目现金流入的现值,100为项目现金流出的现值,110×(1+10%)-1-100=0即为净现值等于零,10%为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是该投资方案的内含报酬率。再从这一简单的例子推广到一般形式:

最后总结归纳,计算内含报酬率,就是计算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三、结语

总之,通俗化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把复杂文本转化为简单文本,而是把复杂的文本经过复杂加工之后以图像、视频及简单文本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加以呈现,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接受。不管是什么样的内容,都可以经过加工后采取多种灵活的方法进行传递。传统的口头传授,板书仍然适用,但可以尽量地加入新型的教学手段,通过电脑、网络、视音频媒体全方位地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劳动才能运用自如。

上述财务管理通俗化教学范例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要真正达到通俗化教学的目的,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有通俗化教学的观念,自我认识通俗化。其次,所制定的教学内容必须通俗化。课程内容的制定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应对高职学生现状、培养目标、人才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认真系统的调查研究,尽量使教材的内容专业化与通俗化相结合,贴近学生实际。最后,教师内化教学内容时遵循通俗化的原则。教师把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架构的时候,在对教学内容充分领悟的基础上,把相对晦涩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大众知识,然后再通过通俗化的教学手段传递给学生。总之,通俗化教学是一个系统,需要从多方面推进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玉春.财务管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1)

[2]李仕游.高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通俗化教学初探[J].广西教育,2009(10)

[3]陈英.哲学教学的通俗化[J].新课程研究,2006(1)

[4]王海燕.高职高专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思路与实践[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5]赵志坚.高职生源素质状况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

[6]胡越明.高职院校商科学生生源现状调研分析[J].科教文汇,2011(6)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2012年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2JGA377)

财务管理通俗易懂的概念篇(2)

【关键词】 基础会计; 教学; 通俗语言

《基础会计》是会计以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着重于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论述,目的在于帮助初学者理解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练运用会计的基本方法,较扎实地掌握基础会计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会计业务处理的初步能力,为后续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但该课程中的专业概念对于初次接触会计课程的学生来说抽象难懂,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不易入门,课程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学生畏惧、退缩、厌烦的现象。为了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和接受该课程,笔者认为在不影响专业理论的科学性与逻辑性的前提下,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向学生进行讲授,指导其练习与自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笔者现以《基础会计》教学中通俗语言的使用为例,加以说明。

一、会计核算基础的语言通俗化

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它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在本期发生作为标准来确认各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方法。大多数《基础会计》教材对于该处理方法还进行了更为详尽的解释,但大多数学生在了解完相对专业的解释后往往会产生似是而非的感觉。作为授课教师,如何让学生更为清晰地把握这部分内容,如何将“传道授业”精神落到实处?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讲解方式。但笔者认为,如果能将学生生活中能够触摸到的小事件运用进来,通过通俗的语言就可以更为贴切地把该内容引入到学生的认知范围里面。笔者在自己的授课过程中,对于各期收入确认的问题上,分别以一定期间商品推销人员卖出东西但买家暂时欠款以及该推销人员该期收到买家预付订金下个月取货为例,看推销人员如何合理地确定自己该期的收入;而对于各期费用确认的问题,分别引入了学生每月在校住宿费的计算以及银行贷款利息的计算及支付两个小例子,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费用的确认问题。最后用一句形象的总结语来结束这部分内容,那就是对于收入和费用,属于我们的(本期的),我们毫不迟疑的接受它,不属于我们的(本期的),我们坚决拒绝它。

二、会计核算前提的语言通俗化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设定。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机械地记住这些内容并不难,但真正让他们理解这些会计核算前提存在的必要性和它们具体的含义,则不是易事。这时作为授课教师,就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带领学生循序渐进地引进这部分内容,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这些会计核算前提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的出现是有一定的因果顺序的。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假定自己是刚刚步入社会的会计人员,那么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在哪里施展自己的会计技能?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找到特定单位,并能被接纳成为该单位的会计人员,这样他们的能力有了施展的空间,会计工作就有了特定的范围,这时笔者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会计主体这一概念,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会计主体的出现和存在的原因。现在有了既定的空间去开展工作,接下来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考虑时间方面的问题。工作中每个人需要保持乐观的态度,认为任何事情都能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这样的美好前景要求会计工作能跟上步伐,提出持久应对和解决问题的措施,因而持续经营这样的假设也就成为会计人一种乐观的想法,进而影响着他们的工作。持续经营的乐观思想确实能带给人们更多的工作动力,但在工作中,会计人员不能够无休止地持续工作,他们需要定期的停顿总结,而这种停顿总结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会计人员通过停顿总结可以了解自己的工作成果并“展示”给想要了解他们工作成果的相关人员。这时笔者介绍会计分期也就不显得那么突兀了。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共同营造了时间段落的氛围,给会计工作的总结提供了更多准确的依据。有了以上关于会计工作空间和时间范围的设定后,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考虑,那就是会计工作中使用什么计量工具,是用重量单位、体积单位还是其他的?当然结合会计工作的特点,不难看出,会计工作以货币作为统一或主要的计量工具更为合适,这样会计的计量工具也就确定下来了。

对于会计核算前提的介绍,笔者借助以上的通俗语言,带领学生完全融入到整个过程中来。学生紧紧跟随事件的发展清晰地感受每一个关键点的产生和存在,也就能更清楚地把握四个会计核算前提存在的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该部分内容的接受也就更容易了。

三、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之间关系的语言通俗化

会计对象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体是指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经济特征所作的最基本分类;而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内容作进一步分类核算的项目。通常从它们的概念中学生就可以看出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看似无需太多的解释,学生应该能掌握这部分内容。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从会计对象到会计要素再到会计科目这条线学生基本能掌握,但真正要从会计科目追溯到会计要素再到会计对象时学生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不能正确确认会计科目所属的会计要素,不能正确认识会计科目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等。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学校学生管理的组织结构安排为例,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实会计人员面对各种各样的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会计对象),就如同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面对成千上万的学生;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学生管理部门需要根据学生的报考专业划分成各个系部,而会计为了对会计对象更好地进行核算也需要将其进行分类,这样就形成了六大会计要素;当然学生管理部门仅仅将学生分成各个系部还不够,还需要再将各系部进一步分成各专业甚至各班级,而会计为了具体地核算各会计要素的内容,又将各会计要素更进一步地划分为各个会计科目。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来说,只有工作对象越明确,管理工作才能越来越规范和具体。其实会计中将会计对象一步一步分解成很多的会计科目也正是为了满足会计核算相关性原则的要求而达到的一种必然结果。

四、借、贷记账符号的语言通俗化

在介绍借贷复式记账方法时,授课老师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借、贷两个记账符号的解释,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也最容易成为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一个不大不小的障碍。如果对借、贷两个记账符号的解释仅仅是通过划清它们与原有本意的界限就显得过于死板。学生记住了这样一种解释,但同时也限制了他们更多的想法。其实授课老师完全可以从更开阔和灵活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解释,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记账符号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是从资金运动的角度帮助学生扩充更多的知识范围。借贷记账法是用来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或资金运动情况)的具体方法。而从资金运动的角度上来看,借和贷两个记账符号分别表示资金运动的终点和起点。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引起了资金的运动,每一项资金运动都有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过程也就是由“贷”这个记账符号标识的起点带领着资金奔向“借”这个记账符号标识的终点。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让学生对借贷两个记账符号刮目相看,也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使用记账符号。

五、会计核算方法的语言通俗化

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七项内容。一般教材把会计核算方法的介绍放在了第一章的内容里面,而学生在接触这部分内容时对这些具体方法都还很陌生,如果要求他们对这七种方法能有整体的认识更是难上加难了。这时摆在授课老师面前的问题就是,怎样用合适的语言把这一概括性的问题介绍给学生,而又不致于让第一章的内容显得过于冗长。

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中,笔者用了一种通俗而简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初步认识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过程。笔者引导学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全过程的“体验”某单位某期间的业务处理过程。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前,先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也就是要设置合理的会计科目、账户和选择合适的记账方法,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后,会计人员根据相关的凭据来填制记账凭证这种特殊的单据并进行审核。(记账凭证的格式笔者建议学生参考后面相关章节,并指导学生尝试填入简单的业务内容。)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张记账凭证上只能记录一笔业务,不能记录多笔业务。这样一月内如果有20笔业务就填制了至少20张的记账凭证;如果业务更多,填制的凭证也会更多。那么如果相关人员想要在众多的凭证中查找某些业务的话,就有点麻烦。笔者此时引导学生去考虑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将记账凭证这种相对零散的资料进行汇总和集中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可以把登记账簿这一内容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和登记账簿之间的关系,那就是账簿正是把记账凭证中相对零散的资料进行了汇总。当然账簿并不是一段会计工作的终点,因为账簿只是相对于凭证来说是汇总的,但单独看来它仍然是零散的,所以由“零散”到“汇总”的目标还没有完成,还需要会计人员继续努力,而编制会计报表可以更好地完成这一目标。几张报表就可以将众多的信息分门别类地囊括进来,让人一目了然地了解企业各方面的信息。当然由账簿到报表的过程还需要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两项工作的配合。对于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的介绍,笔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身临其境地体会会计核算过程的每一步骤,虽然此时他们对这些过程的理解还只能停留在表面,但这样的讲解过程相对于单纯的书面教条来说起到了更好的作用。

《基础会计》教学中通俗语言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它既可以启发诱导学生,打破一潭死水的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容易理解记忆。当然会计毕竟也是一门科学,作为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通俗语言时也要注意语言的严谨和准确,能做到“通而不俗,俗而有用”。既能让学生脚踏实地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又能让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过于片面、狭隘,用心去发掘教学过程中的亮点,用丰富的语言来活跃每一次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 高建宁,蔡万程.基础会计学(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财务管理通俗易懂的概念篇(3)

[论文摘要]文章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各个专业面对社会需求开设非专业课程的必要性以及对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旅游企业会计”课程,教师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企业会计在非专业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解、掌握、运用能力。

20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进行改革,把中等教育、高等普通专科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转轨,使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层次,引起社会重视,同时也给高等职业院校从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社会的各种不同需要培养各种有用人才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崛起及其进一步发展,将极大推进中国教育体制变革,在人才培养上将更加突出人才规格的专业技能性和岗位指向性。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注重社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构建综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教学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即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思想品德等全面素质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会动脑”,具有思考判断能力;“会动口”,具有沟通表达的能力;“会动手”,具有操作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精神,为步入实际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二、酒店管理专业开设“旅游企业会计”课程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依据,对不同类型专业人才确定的教育与教学模式。wwW.133229.cOm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发展,在教育模式、专业领域课程设置上就要完全摆脱传统学科教育的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领域课程设置要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学生的个体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人才知识结构的确定不但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而且还要适应社会发展,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操作、职业行为、自我发展能力等得到全面提高,以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高职院校专业领域课程设置还要满足岗位技能需求,体现专业知识、应用知识与技能操作的系统性,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各专业在开设专业课程之外,还要开设非专业的技能性、实用性课程,以满足高职院校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如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就业岗位主要是旅游企业、宾馆、酒店等单位,并不直接从事会计工作,但酒店管理专业在开设专业课时,也要开设“旅游企业会计”课程等非专业课程,让学生了解、掌握宾馆、酒店的经营管理理念,为将来更好地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酒店管理专业“旅游企业会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1.提高学习兴趣,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旅游企业会计”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也是会计入门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会计有基本的概念,产生兴趣,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认识、发现会计现象,体验会计问题,再结合旅游企业经济活动过程,让学生去学习、思考会计知识。笔者在讲授课程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会计与我们生活的紧密相关,提出学生在家是否注意到在日常生活当中有会计问题发生的问题,好多同学都想到了父母每月的工资、开销、结余,还有同学联系自身说出自己每月生活费用如何利用的问题,这样引起学生学习会计的极大兴趣,也明白了社会人要掌握一些会计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财和生活。联系酒店管理专业特点,提出假如你是某酒店部门经理,总经理让你承包中餐部或西餐部,要求你一年上交一定数额的利润,你能不能去承包的问题,同学对此问题产生浓厚兴趣,有的同学说能包,有的同学说不能包,有的同学提出了一年能有多少顾客,给工人薪水等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利润的含义、构成,预算一年必须做多少业务、接待多少人次顾客、成本费用控制在什么水平,才能完成总经理下达的利润指标。再提出假如你是餐饮部经理,你能拿出一套餐饮成本控制方案吗?每个餐厅的保本销售额为多少?这些与会计密切关系的酒店管理专业的问题,学生会积极思考,发现只有通过学习会计知识,才能解决这些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他们潜在思维能力的释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2.采用通俗讲解的教学方法,便于理解和掌握。“旅游企业会计”教材中,会有许多会计专业名词,这些名词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就有些难度,教师在实际讲授过程中,要对专业名词通俗讲解,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总觉得会计专业知识很难懂,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如在学习“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等专业名词时,学生都理解不了,为什么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称为“会计对象”,要具体化就称为“会计要素”,再按不同经济内容进行分类又称“会计科目”,针对这个问题笔者采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讲解:学院培养教育的学生总体称为“会计对象”,按系部对学生具体进行划分称为“会计要素”,各系部把学生按专业、班级进行分类称为“会计科目”。学生对身边事物都是很容易理解的,通过这种方法对专业、难懂的名词进行的讲解,效果很好,有利于学生对专业名词的理解和掌握。

3.明确教学重点,采用重点式教学方法。对比会计专业的学生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企业会计时,教授目的是有所不同的,会计专业的学生是为了学好“如何做账”,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是为了学好“如何算账”。在讲授“旅游企业会计”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专业的培养方向和就业需求,有侧重点地来讲解教材。如“旅游企业会计”教材大致可以分会计核算基础理论部分、会计核算一般业务部分、旅游企业利润核算部分、财务会计报表部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对于第一、二部分,要以通俗易懂的方法给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掌握会计的理论概念和基础知识;对于第三部分,采用启发、举例等形式,对旅游企业如何增加收入、控制费用、提高利润等重点进行讲解,教会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如何算账”;对于第四部分,也是有重点地讲解如何分析“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对于怎样来编制报表不做重点讲解就可以。采用重点式的讲解方法既保持了会计体系的完整性又突出了旅游企业和酒店管理日常业务核算,便于学生掌握学习重点,也达到了酒店管理专业设置“旅游企业会计”课程的目的。

综上所述,酒店管理专业开设“旅游企业会计”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从学生、专业和培养重点的实际出发,采用适应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方法进行讲授,以达到教学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侯颖.旅游企业会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邹广严.关于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9(23).

财务管理通俗易懂的概念篇(4)

本书的前两版已经被翻译为七国语言。前两版的每一章节都简要总结和解释了新的或者修改过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准则所涉及的问题、关键概念、适用的会计处理以及相关的列报和披露要求,以便更好地表明会计准则对于企业决策的潜在影响。第三版本书于每一个准则进行通俗易懂的总结,还在每一章节增加了“财务分析及问题解释”部分,大部分章节还包含了强调具体准则关键概念的实际应用以及会计处理和披露要求的简单例子,以阐明特定准则中一些关键概念的实际运用。为了便于企业经理和分析师快速获取对关键问题的广泛和基本的了解,本书还有意识地排除了对某些话题的细节性讨论,以达到为企业经理和分析师提供有用工具的总体目标。对于那些没有会计技术背景的读者来讲,本书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学习参考工具,以使他们在参与讨论有关某项准则在某个情况下的适用性问题时,能够以一种知情的方式参与,评估给定会计准则的使用对于企业分支机构或整个企业的业绩和财务状况的影响,缓解非专业人士在新规则下面对企业决策时的焦虑感。此外,本书不仅能够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参考,而且也有助于国家监管机构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其国内的惯例相比较,从而鼓励这些已经被广泛接受的国际准则获得更加广泛的采用。

本书作者罕尼・梵・格鲁宁为世界银行财务部高级顾问,曾担任世界银行财务部经理、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以及中央银行财务总监等。

该书由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组织翻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

联系人:王

财务管理通俗易懂的概念篇(5)

一、课前教学的策略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抓住中职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每节课前,笔者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用通俗易懂的实例,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认真阅读教材,结合教材的内容,选择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案例进行讲解。例如,讲解“存货”时,笔者指着教室的日光管提问学生:“企业买一个日光管,记入什么账户?需要设哪两个账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纷纷议论。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教师再加以引导,引出“低值易耗品”和“库存现金”账户的概念。这样的例子,通俗易懂,使学生会更有兴趣学习这门课程。

2.用多媒体展示学科优势,激发学习热情

每次备课,笔者都会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在给学生上第一节课时,笔者通过课件不仅明确了学习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意义,还以图文形式展示了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历届学生学习《企业财务会计》的成果及部分毕业生从事会计工作受单位重用的情况,最后鼓励学生也成为专业能手,大大激发学生对企业财务会计的信心和热情。

二、课中教学活动的策略

1.大力改进教学方法

在企业财务会计的课堂教学中,将填鸭式的教学改为案例互动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广泛开展直观性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动手能力,把会计核算的原理、过程、图形账表及账户间的结构关系等内容,制成幻灯片,从而延伸学生获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

2.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企业财务会计每一章节,都配套有实训内容,这就让学生有了更多动手练习的机会。教师通过这个训练平台,抽出一定课时让学生进行练习。授课中,每讲到一个知识点,就安排学生动手练习,既巩固所学知识,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企业财务会计每周安排6节课,其中两节课进行会计实训,让学生对一套账进行完整练习,学会会计技能。

3.创设情景,让学生合作探索

现代心理学认为,课堂上有合作、竞争和个人三种学习情景。其中,最佳情景就是合作的学习情景。因此,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而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的问题情景。笔者将创设个人提问、小组合读、模拟出纳、会计小组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情景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交流合作成果与心得

学生通过共同讨论、交流,把心得、成果汇聚形成了一股合力。教师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对于新知识的信息资源应从哪里获取、如何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这是对专业课进行主动探索的重点内容。在讲《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时,为了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交流合作成果活动,笔者把班内学生分为两组,即商业总汇组、银行总汇组,然后在两个组之间进行合作成果与心得的交流。

三、课后教学活动的策略

1.布置巩固练习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探究,最终成为一个能独立工作的合格人才。课外作业,是以学生个体完成作业的独立活动为基本形式。学生在完成各种作业的过程中,需要独立思考、独立钻研,有时要独立动手操作或手脑并用,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的知识。针对会计专业特点,巩固练习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内容:预习或复习教科书;阅读有关的课外书籍;完成书面作业(书面练习、书面答题、演习题,思考题、实训题)等。

2.联系生活进行调查

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可设置一些 “会计、技术、社会”方面的资料,让学生课后去阅读,并要求学生写出阅读笔记,总结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去查找与教材相关的资料,如让学生查找会计的发展史,调查不同企业会计工作的异同点等。

财务管理通俗易懂的概念篇(6)

《财务共享服务》一书从崭新的角度回答了这些问题,并给出了超出预期的答案。

卡普兰和诺顿战略地图的底层是学习与成长,这幅地图由人力资本、信息技术和组织资本构成。这三种资本是信息时代驱动企业价值增长的最根本因素。而财务共享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正属于信息资本的范畴。

这本书构建了完整的解说体系,从财务共享服务的背景和理论出发,经过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选择、实施、操作、管理等项内容的解说,最终概括为财务共享服务的标准模型。

流程理念导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管理,为财务共享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为财务共享服务应用信息技术提供了前提条件,保障了财务共享服务与整个企业战略的相互衔接。在流程这个现代管理的“共同语言”下,财务共享服务变得“通俗易懂”。

财务管理通俗易懂的概念篇(7)

航空兵部队军营饮食文化,是指在以航空兵部队空勤人员集体膳食保障为主体的过程中,形成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布置、氛围营造和供应理论、服务理念、行为习惯、管理规范,以及保障手段创新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建设在航空兵部队的具体体现。深入扎实地做好这项工作,对于加强现代化战略空军建设,增强部队凝聚力,提高部队战斗力,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意义重大。

普及全新饮食理念。积极宣传航空兵军营饮食文化不断融入的“人文、健康、作战”的全新科学理念,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板报、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手段开展宣传教育,让广大官兵认识到建设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的概念、重要意义及深邃内涵,做好思想发动工作。要编写下发通俗易懂、易学易用的宣传资料,加强饮食文化建设和营养知识普及,使科学饮食成为广大官兵的自觉行动。要大力倡导并确立健康饮食、文明饮食、安全饮食和舒适饮食等全新的保障理念,使广大官兵认识到科学膳食的重要作用,培养官兵科学就餐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树立现代管理意识。搞好航空兵部队饮食文化建设,应学习和借鉴一些优秀企业的标准化管理理念,做到每一道工序都坚持标准化,每一个细节都做到精细化,并且要持之以恒地抓好落实。要建立硬件建设标准和规范,编制空勤灶标准化工作手册,确立空勤灶基础设施、结构布局、环境布置等建设标准,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要实现精细化管理,大力推广《空勤伙食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民主性和群众性。要确保饮食安全,严控食品的采购、运输、储藏、加工、供应等环节,杜绝食源性疾病发生。

打造空勤之家品牌。以人性化服务为宗旨,依靠炊管人员良好的服务态度、精湛的服务技术和服务艺术,喊响“服务空勤就是保战斗力”这一口号,做强做实“空勤之家”这块服务品牌。要编制服务标准手册,使炊管人员通过系统学习,明确每个岗位的服务内容、服务程序和注意事项,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要建立沟通机制,积极听取空勤人员对饮食保障的意见和建议,让空勤人员热爱和信赖炊事人员,尊重和理解保障人员。要拓展服务内容,从彰显人性和人文角度出发,以提升生活品质为核心,把餐厅转化为集能量补给站、文化培育站、身心休整站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场所,全面打造空勤饮食文化的品牌形象。

培育优秀保障团队。炊管人员是饮食文化的主要诠释者,应以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理论和思想来加强炊管队伍建设。要加强宣传引导,使炊管人员认识炊事工作的重要性,激发工作热情,树立为空勤服务光荣、甘于奉献的思想,提高饮食服务保障工作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要加大培训力度,结合饮食文化建设,就炊管人员开展针对性训练,普及管理员持证上岗,提高综合素质。要建立科学可行的激励机制。要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在空勤人员中对炊管人员进行满意度测评,并依据测评成绩进行奖惩,对优秀炊事技术骨干在入党、立功、士官套改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