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

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04 11:53:10

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

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篇(1)

【关键词】儿童艺术教育;南京市;省级示范园;市级示范园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4-0005-06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已整整十年,其倡导的先进艺术教育理念在幼儿园艺术教育实践中是否已得到体现?十年来,儿童艺术教育实践取得了怎样的进展,还存在哪些问题?只有清楚地了解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更好地推动儿童艺术教育的改革。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发现,已有研究大多是分析儿童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当前已取得的成绩很少涉及;多数研究仅仅局限于某一艺术门类(如美术或音乐),而不是将儿童艺术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另外,已有研究大多是经验总结,量化或质化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以考察儿童艺术教育取得的进展,并试着分析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南京的幼儿教育质量包括幼儿艺术教育质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其中省、市级示范园的艺术教育水平更为突出。但即便如此,我们的研究仍然发现南京市的省、市级示范园的艺术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考察这类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有利于更好地总结近年来我们在艺术教育改革上取得的进展,也有利于发现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以推动儿童艺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本研究采取目的性抽样方法,以南京市14所省、市级示范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为研究素材。研究者先后观察并记录了60个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案例,在深入分析这些活动的基础上,归纳出这些活动所体现出来的儿童艺术教育目标、内容、过程、环境、师幼关系等方面的特点。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儿童艺术教育目标及其实现

教育目标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当前教师确立的儿童艺术教育目标涉及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等。

通过分析教师撰写的活动方案,我们发现,所有的60个儿童艺术教育活动都有明确的技能目标,此外,有46个活动涉及情感目标,有39个活动涉及认知目标。从中可知,当前的儿童艺术教育已打破了以往单纯以艺术技能技巧训练为目标的局面,逐渐关注起幼儿的审美与体验来。然而,对活动过程的分析则显示,在46个确立了情感目标的活动中,正式实施时只有31个活动真正关注并基本达成了情感目标;而技能目标则大多(60个活动中的51个活动)较好地达成了。可见,尽管不少教师已意识到儿童艺术教育应重视幼儿的审美与体验,但仍把握不好情感目标的实现,有的教师对将观念转化为行为仍感到困难,这其中也有为数不少的教师仍将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作为唯一的目标。如,一次“花瓶装饰与设计”活动,教学目标被设计为:(1)能在欣赏过陶瓷花瓶的基础上根据花瓶造型的基本特征画出自己喜欢的花瓶。(2)能用吉祥的图案装饰花瓶,并均匀涂色。很显然,在这个活动设计中,教师更为关注的是艺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并不关注幼儿的审美情感、人文素养等的培养。

(二)儿童艺术教育内容

确定艺术教育内容有学科本位和儿童本位两种思路。学科本位即以学科知识、技能技巧等为主要依据来选择内容设计活动。儿童本位则是围绕儿童的生活、经验、兴趣、需要、心理逻辑和发展特点等选择内容设计活动。在我们收集的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中,有12个活动内容选择完全是学科本位的,占20%;另外48个活动兼顾了学科本位和儿童本位,既考虑了学科知识技能,又考虑了儿童的经验、情感。可见,有关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多数教师能够从儿童的年龄特点、经验、兴趣以及情感等方面出发,结合艺术学科本身的逻辑进行选择,从而设计出适合儿童的艺术教育活动。

通常而言,儿童艺术教育内容的组织方式可分为以欣赏为主、以操作为主以及艺术欣赏与操作相结合三种类型。统计表明,在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中,以艺术欣赏为主的活动案例有6个,占10%;以操作为主的活动案例有24个,占40%;艺术欣赏与操作相结合的活动案例有30个,占50%。可见,艺术欣赏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

从内容的综合程度来看,儿童艺术教育活动又可分为分科教育活动和综合艺术教育活动两种类型,其中分科教育活动主要是单纯的音乐或美术教育活动,而综合艺术教育活动则有各艺术门类综合以及艺术和其他领域内容综合两种形式。统计表明(见表1),分科教育活动在当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仍占主流,综合艺术教育活动也占有一定比例。观察发现,在21例综合艺术教育活动中,有9个活动虽然在设计时顾及各艺术门类的综合或艺术与其他领域内容的综合,但在实施时并没有处理好它们之间共生互补的内在联系,没有达到真正的融合。

(三)儿童艺术教育的实施过程

我们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对活动的预设程度等方面对儿童艺术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儿童艺术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集体教学,集体教学与小组教学相结合,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三者相结合四种(统计结果见表2)。当前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仍没有脱离以集体教学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也有部分教师开始关注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组织形式,尝试将其与集体教学结合起来运用。

儿童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可以归结为两种类型,即以启发、引导为主的方法和以传授为主的方法。在60例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采取启发、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的仅有16例,而采取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有44例。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教师意识到单向灌输、外在给予、直接告诉、机械训练等方法存在各种弊端,意识到应为幼儿提供体验、探究、表现、创造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理解和想象。然而,仍有部分教师重视灌输训练,忽视幼儿的探究体验,重视模仿,忽视创造。例如,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当幼儿对教师说“我不会画”时,有的教师会直接替幼儿画好,或者扶着幼儿的手帮他画好,或者请其他幼儿帮他画等。

根据教师对活动的设计程度,我们将教学活动分为预成的活动和生成的活动两种类型。预成的活动是由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生成的活动则是随着活动的进行随机生成的,教师事先并无预设。理想的教学活动应是预设与生成相互结合、转换和渗透的。然而,在我们观察的60个艺术教育活动中,仅有7个活动是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多数活动的实施都是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的,整个活动过程都以教师和教案为主导。可见,仅有少数教师能够考虑幼儿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的兴趣、需要,并顺应幼儿的兴趣、需要生成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不少教师已习惯于按部就班,习惯于对出现在幼儿身上的不符合预设方案要求的语言、行为、理解、想象视而不见,甚至加以制止,无视师幼之间的相互激发及幼儿的兴趣指向、创造,从而错过了许多教育契机。

例如,小班美术活动“美美相框”,教师的设计是让幼儿利用不同颜色的纽扣探索如何便捷地用间隔式的图案来装饰相框。在活动前,教师在相框上贴了双面胶,活动中,幼儿只需把纽扣粘贴上去即可。教师一一请幼儿上来尝试,看看用什么方法可使装饰速度又快、又有规律。她一连请了4名幼儿却发现他们都是把纽扣一个一个贴上去的,都想不出其他“又快又有规律”的办法。教师于是提示:“这边有相同颜色的纽扣,可以一起怎么样?”但没有幼儿能回答上来,教师只好自己回答:“可以先把一种颜色的纽扣找出来一起摆上去,然后再摆另一种颜色的纽扣。如果是二二间隔,就先空出两个纽扣的距离……”教师边说边示范操作起来。在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显然是严格按照活动设计方案组织活动的,在出现意料之外的困境时,她并没有反思自己的设计是否合理或适宜,也没有运用教育机智及时调整策略,以启发幼儿继续思考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教师恪守活动设计方案,坚持原先的设计思路,使教学活动陷入了“死胡同”,也使原本的探索和发现演变成了模仿和练习。

(四)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人际关系

师幼关系是幼儿园人际关系的核心。我们根据教师对幼儿的控制程度,将师幼关系分为三种类型:教师控制程度很高,教师有一定的控制,教师与幼儿平等对话。由表3可见,在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多数教师采取高控制的手段,以全面掌控整个活动过程;少数教师对幼儿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同时能为幼儿提供一些自由表现的机会;只有极少数教师能真正做到与幼儿平等对话。

下面是音乐活动“玛丽摘香蕉”的一个片段。

教师:(带着小老虎手偶,向幼儿挥手。)看看是谁来了?

幼儿:小老虎!

(教师给幼儿讲“玛丽摘香蕉”的故事。)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段音乐,描绘的也是“玛丽摘香蕉”的故事。

(教师播放音乐,在音乐伴随下用手偶做动作。)

教师:有没有听不懂的地方?

幼儿:(摇头,不明白教师所问是什么。)

教师:等下我们听到“Hailaidei”(歌词中重复的一部分)就一起拍手为小老虎加油。

这一活动片段内容看起来很丰富,既有故事,又有音乐,师幼之间也有互动,可是,仔细推敲后,我们不难发现,基本上整个活动过程是教师的独白,见不到幼儿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更无从谈起。教师即使有提问,但要么所提问题太容易,要么问得幼儿不知所云,这种问答自然谈不上是“平等对话”。

在师幼关系中,教师如何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是关键。在教师控制程度很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更多地会将自己定位为教育者、管理者、组织者、领导者、控制者;在教师控制程度稍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者、领导者等角色意识有所弱化,而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帮助者、研究者、记录者、观察者和倾听者等角色意识会有所显现;在师幼平等对话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导者、合作者等角色意识更加凸显。当前,“非对称相倚型”〔1〕仍是师幼互动行为的主导型态,在艺术教育活动中亦是如此,教师更多地将自己定位为教育者、管理者、组织者等。尽管许多教师在观念上有所改变,但要将观念转变为自觉的行为仍有待于进一步的努力。

(五)儿童艺术教育环境

儿童艺术教育环境既指精神环境也指物质环境,本研究主要考察儿童艺术教育的物质环境,即教师为幼儿所提供或创设的艺术教育材料、设备及活动空间等。基于对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的现场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美术教育活动提供的材料主要有各式各样的图片、纸(如卡纸、蜡光纸、皱纹纸)、笔(如油画棒、水彩笔、勾线笔、毛笔)、油泥、颜料以及各种自然材料(如石头、树叶、木头、竹筒)和废旧材料(如玻璃瓶、纸盒);音乐教育活动的材料主要有各种音乐磁带或光盘、头饰、玩偶、图片以及乐器(如铃鼓、铃铛、教师自制的乐器)。在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中,有26个运用了多媒体,占总数的43.3%。多媒体主要用于展示图片、美术作品,播放音乐、视频以及演示文稿等。在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中,只有6个活动提供的材料不甚充分。

活动室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环境。在我们所观察的60个活动案例中,有12个活动提供的场地较小,空间比较拥挤,9个活动提供的材料或设备不太适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自由发挥。有研究表明,师幼之间的空间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园的人际关系。例如,座位编排方式就暗含着教师的教育观念或价值取向,暗含着教师所期待的与幼儿的交往方式。根据我们的观察,艺术教育活动的座位编排方式多数是“月牙形”或“马蹄形”,少数是圆形。在多数情况下,采用“月牙形”或“马蹄形”的座位编排方式时,幼儿必须面向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它体现的仍是“教师中心”思想,它暗示的是幼儿必须“坐着静静地听讲”。相比之下,“圆桌型”和自由组合方式所体现出来的师幼关系更有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和交往。

我们所观察的60个艺术教育活动都是在室内进行的,可以说当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空间基本局限于室内。此外,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班级之间很少有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更不用说让幼儿走出幼儿园,去园外交流学习了。可以说,幼儿的艺术活动空间相对封闭,社区、家庭资源等也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综上所述,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南京市的省、市级示范园的儿童艺术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打破了以往完全由艺术技能训练为主导的局面,教师渐渐重视幼儿的审美与体验,关注幼儿的经验、兴趣和需要,注重加强艺术学科内部各艺术门类之间以及艺术领域与其他领域之间的有机融合,创设条件让幼儿感受、欣赏、参与、体验,启发幼儿探究、交往、表现、创造,尽量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等。然而,当前儿童艺术教育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具体表现为教育目标仍在一定程度上偏重知识技能,教育内容缺乏有机整合,教育过程忽视幼儿的探究体验,师幼关系尚不够民主平等,环境相对单一封闭等。

四、讨论与建议

(一)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在传统艺术教育中,艺术方法和技巧的学习经常被认为是主要目标,然而,儿童艺术教育虽说并不排斥技能技巧的学习,但不应将其作为首要或主要目标。〔2〕儿童艺术教育有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儿童发展取向与艺术知识和技能取向,若能将两者有机整合,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幼儿阶段的艺术教育侧重点应放在充分地保护幼儿的艺术天性,保持其艺术兴趣,激发其创作欲望,鼓励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充分、大胆地进行自我表达上,不以技能学习为主要目的。〔3〕当前,许多教师在确立儿童艺术教育目标时已能够考虑到情感目标,但实现效果并不理想。例如,有的教师急于要求幼儿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因而忽略了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愉悦;有的教师所确立的情感目标不合适,无法通过相应的教育内容加以实现;也有的教师由于对先进的儿童艺术教育理念理解不够深入,在实施时仍然不自觉地受传统的儿童艺术教育观念支配。当然,教育体制、社会舆论等因素也制约着教师的教育行为。然而,儿童艺术教育重在对儿童进行情感和审美教育,只重视艺术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儿童艺术教育是“短视”的教育,只有知识和技能与审美情感并重的儿童艺术教育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才能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二)选择有机融合的教育内容

人类最初的艺术其实是综合性的,后来才逐渐分化出各种艺术门类。根据人类艺术发生发展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早期儿童艺术教育宜更多地以综合的方式进行。20世纪下半叶以来,综合的儿童艺术教育思想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它反映的不只是课程组织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育价值观的变革。它体现的是一种以儿童的整体发展为目标的价值取向,旨在促使儿童各种艺术感觉、经验、知识、智能的相互衔接、融会贯通,并据此形成积极探索、表现和创造的能力。〔4〕综合艺术教育主张各艺术门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仅要实现艺术学科内部各艺术门类的综合,而且要实现艺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我国的儿童艺术教育思想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教师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已能够考虑各艺术门类的综合或者艺术与其他领域的综合,但在实践中存在着将各艺术门类或各领域生硬相加、简单拼凑的现象。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综合,以为在一个艺术教育活动中既有美术活动内容又有音乐活动内容,或者既有艺术活动又有科学活动等就是综合;有的教师虽然了解综合的涵义,可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践智慧而无法实现真正的综合;有的教师则处于传统观念与先进理念的矛盾和冲突之中,因过分强调艺术学科本身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实践中又回到传统观念去了。

(三)采取支持幼儿探究、体验的教育方式

在儿童艺术教育中,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幼儿探究、体验,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表面看来,教师采取单向灌输、外在给予、直接告诉、机械训练的方式,可以获得显而易见的“效果”,如能让幼儿较好地掌握艺术的知识和技能,幼儿的作品也更符合成人的评价标准等;而引导幼儿探究、体验相对来说花费的时间要长,且幼儿的作品不一定符合成人的评价标准。然而,引导幼儿探究、体验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幼儿在探究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各种材料的性质及使用方法时,可以是独立探索,也可以是与同伴或教师的共同探索。探究、体验使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凸显,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得到发展。探究、体验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因为幼儿正是在思考、行动中,在亲身经历中获得了生命自然而然的成长。与教师的直接告诉相比,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解决问题所获得的体验更加丰富而深刻,原有经验也更易得到提升。

(四)建构平等对话的师幼关系

幼儿与教师一样是有着独立人格的主体,因此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应是平等对话的关系。这种关系可“用瑞吉欧人喜欢的一种隐喻:‘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来形容,其含义即是指教师对幼儿的倾听、关注,并且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与幼儿对话”。〔5〕教师与幼儿彼此是作为独特的个体而相遇的,师幼之间没有地位高低之别。虽然教师与幼儿的社会角色不同,年龄不同,但彼此的人格是平等的。“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的狭隘的语言的谈话,而且是指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指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6〕对话是双方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接纳、共同分享、共同创造的过程,从而使得双方精神得到提升,生命得到丰润。“真正的对话,是那种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的自由交流,是扫除了一切正规性和严肃性之后的随意性和不拘一格的交谈。”〔7〕如果教师仍然是活动室里的权威,主要扮演教育者、组织者、控制者、管理者等角色,那么教师与幼儿之间进行平等对话是不可能的;教师只有创设了宽松、自由、良好、和谐的心理氛围,善于观察、倾听、支持、帮助幼儿,平等对话才有可能。在当前的艺术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很多是教师“隐性控制”之下的互动,这样的“互动”看似平等,然而却在无形中影响到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对话应是一条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8〕如果教师与幼儿平等对话,那么将会生发出更加丰富的意义,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成长。

(五)创设宽容开放的教育环境

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教师应努力为幼儿创设宽容开放的艺术教育环境。儿童艺术教育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如幼儿园、家庭、社区的资源。活动室应是开放的,应提供便于幼儿自由操作或灵活取用的设施和材料,活动室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面墙壁都可以充分利用。而且,儿童艺术教育应走出活动室,与其他班级充分互动或充分利用其他班级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应走出幼儿园,以充分利用各种家庭、社区的资源。儿童艺术教育可以利用的资源应是丰富多样的,应为更好地推动儿童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更好地促进儿童的整体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34-235.

〔2〕STEVE SEIDEL,SHARI TISHMAN,ELLEN WINNER,et al.The qualities of quality: Understanding excellence in arts education〔M〕.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20-21.

〔3〕边霞.幼儿园美术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5-58.

〔4〕易晓明.对综合艺术教育的反思〔J〕.幼儿教育,2003,255(3):8-9.

〔5〕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1.

〔6〕金生 .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30.

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篇(2)

关键词:儿童;艺术教育;解读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300-02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中国最新发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儿童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用艺术形式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的活动。

新《纲要》的艺术教育较之以前相比一改过去以培养艺术专才为目的的教育思想,所有的艺术活动均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宗旨,为儿童将来参与和从事艺术活动打下基础,提高儿童的艺术素养以及对艺术的鉴赏力和创造力。教学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 ,是一种鼓励儿童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参与性、创造性、反思性的学习。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包括动画片的制作,多媒体的运用等。这些都能很好的开阔儿童的艺术视野,有利于培养儿童从小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教学场所和教学内容越来越开放,不仅仅限于课堂中音乐美术舞蹈的教学。它已经深入到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去,拓宽了艺术教育的内涵。教学对象日益壮大,面对的时全体儿童,而非少数具有艺术天赋的那一部分。力求克服儿童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非艺术化、专业化、成人化、时装化、尖子化等异化现象。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儿童艺术教育,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儿童艺术教育,给艺术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有哲学的、生态学的、教育学的、心理学的等等。从而使得艺术教育的发展有了深厚的理论根基。不管是社会,教师还是家长应对艺术教育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艺术教育不再是培养艺术匠人或是其他教学课程的附庸,而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格健全的人,懂生活,有品位,有一定审美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人。

二、儿童艺术教育的性质

儿童艺术教育素来就是以生动、具体、直观的艺术形象为广大儿童所喜爱,也易被幼儿所理解和接受。同样一个事物,通过艺术的形式向而儿童解释比用深奥华丽的语言解释来的更为感性和直观,也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实践证明,让儿童从小从事艺术活动或用艺术的方式从事各种活动,有利于培养儿童对艺术的兴趣和感知能力,自我表现力,全面提高儿童的综合素养,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对于培养和谐的个性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合新《纲要》中关于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要求、在开展幼儿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以下原则有的放矢,也许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1.儿童性

“一切为了儿童,为了一切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这是幼儿艺术教育的教育理念,亦即儿童艺术教育的组织实施都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所谓现代儿童观,即儿童是人,他具有人的尊严以及其他一切基本人权。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人,他具有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权利,有其内在的生动的精神生活,成人应当尊重和珍视这种精神生活。成人应注意理解和参与儿童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活动,不应将化无条件地强加给儿童。每位儿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儿童的发展,而且还在于儿童的欢乐和幸福,儿童应有权拥有欢乐自由的童年。因此,儿童艺术教育应该充溢着对人的鲜活的生命精神与人性的关怀,不能操之过急,拔苗助长,更不能把儿童作为艺术技能传递的工具,忽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画画分为“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写实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能跨越,亦不能颠倒。只是儿童在各个阶段停留的时间长短有异,并无实质差异,不能忽略规律,否则只会事与愿违。同时,要求成人不能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勉强儿童从事严格的艺术学习,或错误地认为艺术教育就是练声、识谱,色彩、线条……不管幼儿是否感兴趣或能否接受。

任何压抑儿童天性的艺术教育不但不能激起儿童对艺术的兴趣,相反还会导致抵触情绪的出现。因此儿童艺术教育首先以顺应儿童的发展前提,以儿童为中心,为儿童的个性自由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彩取的艺术教育形式也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2.审美性

对美的意境的追求是一切艺术的起点和目的,这是由艺术的本质所决定的,因为艺术的本质毕竟是审美的。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人学会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审美,即意味着审美也是人保持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只有一个具备审美眼光的个体才能持续发展,才会热爱生活,关爱自己和他人。儿童艺术教育应该通过塑造美的艺术形象、创造美的环境,使儿童处处得以美的熏陶,培养儿童的审美趣味、审美感受力的整体协调发展。在传授艺术技能的同时更应该让儿童学会创造美、欣赏美,充分挖掘儿童丰富的情感世界。懂得一些基本的艺术常识,接触一些艺术专业术语,不要学完一首歌,就只能唱这首歌,不会欣赏,不知道它优美动听在哪里,结果也只不过成了艺术教育的容器。因此,应该有意识培养儿童具有正确的审美偏爱和审美体验,这样才不会出现盲目的疯狂追星现象,而致经典的交响乐演奏会门庭冷落。这就要求教育应通过艺术教育及艺术活动培养儿童具有高尚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审美体会和审美观,这对儿童一生的成长都是获益匪浅的。艺术教育的审美性能培养受教育者的爱美之心,人一旦有了爱美之心,爱德、爱智之心也会相应产生。

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篇(3)

在现代社会,儿童绘画受到了家长的高度重视,美术也成了教育的必修课程,绘画这种表现形式自然成为学习美术的首选,于是社会上涌现出许多儿童美术班,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去学习。然而学画画并不等于学习艺术,这里面难免会有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和功利性动机存在。通常我们认为绘画属于美术,把美术也划归为艺术的一种,因此,把绘画看做一种艺术活动似乎是对的,但如果不厘清绘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问题,那么现今儿童美术教育将陷入功利性的怪圈。

二、儿童绘画与艺术

一直以来,绘画、美术、艺术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意思,三者之间可以随意替换。不少人仍简单地将绘画视为艺术,1956年我国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还被称为图画教学大纲。另一种观点认为学美术就是学艺术,这是一种历史性的误读。“美术”这一名词始见于欧洲,在最初与“艺术”一词同义。进入中国后,美术概念发生了几次变化,最初美术包括范围很广,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后来随着学科不断深入发展,美术才被称为造型艺术、视觉艺术和空间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物质材料塑造平面或立体视觉形象的活动,是对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类型的统称。而对于儿童而言,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使其美术活动仅限于绘画和手工制作的简单范畴。艺术是一种以审美性为特征的文化现象。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人类自由创造的体现,已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受人的知识层次、情感、认识水平、外在环境等的影响,是一个独立的精神活动领域。艺术的审美性是指创作者通过对社会生活进行形象概括后创作的作品,用来满足人们的主观情感需求,使观者赏心悦目,其根本在于通过不断创新来表达和宣泄人们内心的情绪,追求内在精神的审美趣味。艺术的审美性特征对于儿童美术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儿童美术”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教育科学体系建构的角度将其作为某种学科的分类进行理解,也可以仅仅把它作为和“儿童绘画”相近的概念而提出。但是无论如何,对儿童审美性的培养贯穿儿童美术教育的始终,应当成为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由此,艺术教学进入儿童美术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得以明确。

三、审美性贯穿作为学科的儿童美术始终

作为学科概念提出的“儿童美术”是一种有着特定教育对象的美术教育分类,其教育对象明确为儿童。儿童美术教育“以学科为中心”和“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基本取向应当得到确认。艺术的审美性在儿童美术教育价值中体现为美感教育。美术在本质上将美与人统一起来,将人对于客观存在或者意念存在的主观感受,通过不同的美术手法和美术方式由内向外地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人既获得了审美的体验,又从审美活动中获得审美水平的提升,从而使得提高人的审美品位与美术教育中的美育原则相一致。儿童期是人整个生命阶段中进行美感训练的黄金时期,儿童期的美术教育一定要将审美原则贯穿始终,在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重视美感训练,使儿童期的美术教育与美感教育统一起来,从而为他们将来审美品位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以学科为中心”的儿童美术教育中,儿童美术的课程设计是固定的,是在幼儿教育的大框架中对于美育原则的贯彻。因而,在此基础上的师生关系以美术教师为中心,而作为教育对象的儿童则成为儿童美术教育的客体,这与“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形成了对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美术教育强调从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出发,对其审美能力进行培养。美术教师不仅应当在课程时间内根据既定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更应当在儿童游戏等日常生活过程中,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他们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包括培养美感、促进认知、发展智力、提高手眼脑的协调性和手的灵活性,促进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发展等多方面教育目标。①这应当成为儿童美术教育学科的基本价值定位。在儿童美术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审美性的基础作用。艺术教学强调教学设计,以达到艺术教学的目的,而不是美术本身,而教学也需要依靠教师的经验和能力,追求的是教育对象艺术品格的建立。儿童美术作为学科而言是不可缺少的,但如果仅仅要求教师把绘画纳入儿童美术教学,而不去强调教师在美术课中运用艺术教学方式对儿童综合能力进行培养,那么,随着儿童的成长,大多数儿童会远离美术,因为不是所有的儿童都会成为绘画大师。因此,对于儿童美术,我们需要从儿童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既让儿童掌握绘画技巧而表现外在形式,又发掘儿童的审美趣味,提升儿童对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升华情感的能力以及感受和观察外部环境的能力。

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篇(4)

 

关键词:俄罗斯;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55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2)05-0047-04

俄罗斯艺术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培养了众多世界知名的艺术家,堪称顶尖艺术人才的摇篮。苏联解体使俄罗斯艺术教育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进入21世纪,随着教育领域多项创新改革措施的出台,俄罗斯艺术教育也做出顺应时展的创新性改革和发展战略,推动艺术教育事业健康高速发展。

 

一、《俄罗斯2008-2015年文化艺术领域教育发展构想》

2008年8月15日,俄总理普京批准了《俄罗斯2008-2015年文化艺术领域教育发展构想》(简称《构想》)。《构想》致力于优先发展文化艺术教育,保障公民自由创作、参与国家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权利。《构想》由俄联邦文化部牵头,经由俄教育和科学部协商,统一制定。《构想》是文化艺术教育领域的重要纲领性文件,首次明确了俄罗斯文化艺术教育领域各层次的教育特点,为2011年实施的三项联邦法令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构想》的主要目标

《构想》的主要目标是根据国家文化、艺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相关政策,为文化艺术教育系统的高效发展和实现现代化提供条件;在俄联邦行政权力机关、联邦主体和地方自治机关的管理下,实现文化艺术教育机构平稳健康发展;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国际化进程中,保持国家传统的文化艺术教育特色;进一步发挥普通教育艺术美育课程的作用;为所有群体(尤其是儿童、青少年)接受艺术教育创造条件;继承和完善俄独特的文化艺术教育体制,保持艺术创作的生命力。

 

(二)《构想》的主要任务

《构想》的主要任务是为文化艺术教育发展提供基本法律保障,通过修订联邦法律和法令明确文化艺术教育的特殊性;解决儿童艺术学校教师的工资问题和退休保障问题,制定统一的教学工作量(每周18课时)和工资支付标准;放宽儿童艺术学校教师提前退休等限制性规定;为培养天才儿童的教育精英们创造条件;为艺术教育系统各层次的学校培养师资队伍;建立行之有效的艺术教育规范与评估体系;为儿童艺术学校及文化艺术中、高等学校有天赋的学生创造额外的条件;保障文化艺术院校开展科学合理、教法丰富的精品活动;加强文化艺术领域教育的物质技术储备,包括乐器以及能够确保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现代化专业设备;为发展国际文化艺术教育交流创造条件;丰富和完善国家(联邦主体)及地方文化艺术教育的综合体系建设;在普通学校和儿童艺术学校的美育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文化艺术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艺术品味,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构想》的主要内容

1 艺术教育早期职业化的特点

《构想》指出,艺术教育培养的主要方向是音乐、美术、舞蹈和杂技艺术,由于此类艺术对于学习者身心的要求,所以职业培养要从小开始。

儿童艺术学校的使命就是解决早期职业化的任务,这是课堂美育的继续、延伸和补充,是完整艺术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和形式。儿童从5~7岁就开始艺术教育,由此表明了艺术教育的特殊地位。儿童艺术学校学制5~8年,开设8~10门专业必修课程。儿童艺术学校是发掘和培养儿童天赋的最主要场所。此外,舞蹈、杂技、音乐、艺术中等专业学校也负有同样的使命,此类学校能够实现基础普通教育、中等普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体化教育大纲,旨在培养艺术专才。

 

2 音乐、美术、舞蹈和戏剧艺术领域的多层次教育特点

俄罗斯的音乐、美术和舞蹈艺术领域实施“儿童艺术学校-中等职业教育机构-高等院校”三层艺术教育体制,即金字塔式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俄罗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体现了连续性、精英性、统一性等特点。塔基是儿童艺术学校,是俄罗斯当代艺术教育体系的最基本和最主要形式。第二层次是中等专业教育机构,学制四年,主要培养中等熟练程度的艺术职业工作者,如乐队演奏员、合唱队员及儿童艺术学校教师等。第三层次是高等艺术学院或大学,学制五年,以培养高级艺术专才为目标,如美术家、舞蹈家、作曲家、演奏家、演唱家以及交响乐队、歌剧团、合唱团的演员和指挥等,优秀毕业生可继续深造,攻读硕博士研究生。俄罗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从最初级、中级到高级阶段,逐层都在对学生进行发现、发掘和选拔,重在培养艺术精英人才。

 

3 师资队伍培养和进修

《构想》指出,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改革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体系。目前,中等教育机构教师培训专业目录从5个增加到13个;高等院校学士专业教师培训方向由12个增加到20个,硕士专业由12个增加到19个。2010年教育科学部组织298名艺术教师参加创新计划的培养,600名教师参加业务进修。2010年文化部组织400名文化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进修学习。

 

4 扩大文化艺术教育服务出口

《构想》指出,俄罗斯教育系统将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相关科学研究,支持多元文化艺术流派,借鉴国外文化艺术领域先进经验,学习国外文化艺术杰出典范,扩大文化艺术教育系统的学术交流、人才流动,定期举办国际文化艺术巡演等活动,增加文化艺术教育服务出口比例。2008年以来,俄文化部共举办了近400场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二、儿童艺术学校实施“职业前普通教育补充大纲”

目前,俄罗斯有儿童艺术学校5402所,教师12.3万人,在学儿童140万人,占全俄儿童数量的9%。

儿童艺术学校与活动小组、文化宫、练习班、大自然研究小组、俱乐部、创造之家等同属于儿童补充教育机构。儿童补充教育机构满足儿童的各种兴趣、个性倾向和发展需要,激发个体认知和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肯定的潜能。儿童艺术学校除了让儿童从小就接受艺术的熏陶,培养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以外,更重要的是,儿童艺术学校是明确职业自我定位的决定因素之一,是儿童从业前的专业培养机构,是发掘和培养有艺术天赋的儿童的基地。

 

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篇(5)

参会者通过主题报告、分会场报告与研讨、现场观摩与研讨等形式就以下议题展开了广泛交流与讨论:(1)对儿童艺术的多学科审视;(2)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儿童艺术教育理论;(3)儿童综合艺术教育研究;(4)儿童学科艺术教育研究。

在主会场上,共有6位儿童艺术教育专家作了视野广阔、内涵丰富的主题报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艺术教育委员会主席、台湾师范大学郭祯祥教授向大会作了题为“当代儿童艺术的若干取径”的报告。她以艺术教育为切入口,探讨了何谓“儿童艺术”,介绍并比较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儿童艺术教育取径。前者以罗恩菲尔德为代表,强调人的天生艺术潜能;后者则更加注重文化对儿童艺术的影响,如威尔森认为,儿童会从周围生活摄取影像,家庭、社区、同伴等外在力量会取代“儿童自由向外”的发展模式。郭祯祥认为,每一种理论、取径与教学法都有其瓶颈与限制,任何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均应致力于充实自己的教学工具箱,不同的个体需要不同的策略,因材施教才能享受教学的乐趣,促进教学相长。

中华美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滕守尧教授在《儿童:生态视角下的完美与完整》的报告中从哲学美学的高度,用简洁的话语解说了何谓“原型”,解析了“原型”与中国道家学说、中国艺术、儿童之间的关系。滕守尧认为,儿童的本性就是道,就是自然。儿童是天生的两极创造者,他们既能上又能下,既听话又调皮,既建设又毁坏,如此游走于两极之间。正是因为有了这两极,才有两极之间的联通,才产生了新的东西,才具有灵气。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对儿童的期待往往是做个“完美”的人――只能顺从听话,不能野蛮调皮;只能双脚走,不能单腿跳;只能正走,不能斜走;只能说“是”,不能说“不”;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只能听,不能说;只能得100分,不能得60分,如此等等,实质上就是砍去一极,只保留认为好的一极,追求所谓的“完美”而放弃“完整”。如何改变这一习气?滕守尧给出了自己的观点:真正学会把儿童看成一件艺术品,保留其自然本色,不强求他们做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尽力让他们做一个“完整”的人。滕守尧引入“完美”与“完整”概念,既形象地阐释了他所提倡的生态式艺术教育观,又是对生态式艺术教育观的拓展。

两位教授的发言引起了参会者的共鸣,大家就生态式艺术教育理念及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影响、作用展开了热烈讨论。主要观点如下:(1)生态式艺术教育是生态观指导下的、多方面融合的教育,注重“整体性”“辐射性”和“融合性”。艺术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多元集合体,不仅包括音乐、美术、戏剧、舞蹈、文学、影视等,每一门类还要从美学、艺术史、艺术欣赏及创作等多角度加以考虑;艺术教育要与其他领域的教育相融合;“走向生态的”艺术教育是以幼儿为中心辐射教师、家长,是多方面参与的教育。(2)文化对幼儿教育的影响不可忽视。生活在当下社会的儿童,不可避免会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应该考虑文化内涵,即教育内容是否能够展现文化内涵。选择什么样的内容给儿童,不能仅从形式上考虑,而应对作品内涵加以理解和深入挖掘。这同样是生态式艺术教育的价值选择。

享誉全球的瑞吉欧儿童教育中心主席Carla Rinaldi在报告中对学习和创造力作了反思和再思考,认为学习的过程与表达、交流及艺术活动的过程紧密相关。参与艺术活动也是一种学习。儿童天生就有与人交流的欲望,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教师关注儿童的最好方式就是倾听,要敞开心扉倾听儿童的心声,要让倾听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著名的零点项目中心主任、美国哈佛大学艺术教育学科负责人Steve Seidel作了题为“美育过程中的参与式学习”的报告。他以7岁小女孩索菲亚的绘画作品为例,深入探究其学习经验的方方面面,包括构思、即兴创作、评论、表演和展示、练习和实验等,并以此说明艺术创作过程中儿童是怎样学习的。他认为“关注学习过程”是艺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研究的取向,并指出“画”既是作品,也是创作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培养儿童独立安排工作的能力,使儿童不仅能提出问题,还能积极投入到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去。

对当前国际幼教界产生深远影响的“瑞吉欧”和“零点项目”,不约而同地关注儿童的学习过程。无论目的性艺术教育还是手段性艺术教育,其过程都值得关注。正如Steve Seidel所说,“关注学习过程”是艺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研究的取向。

以上专家从多元文化视野对儿童艺术教育进行了理论探讨,美国肯恩大学Lily Chen-Hafteck教授和纽约大学PhilipTaylor教授则分别从音乐和戏剧领域,从学科艺术教育的角度探讨了儿童艺术教育理论问题。

Lily Chen-Hafteck在《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新视角:发现和培养幼儿的潜能》的报告中探讨了建构主义思想对音乐教育的影响及音乐在儿童成长中的角色问题。她认为应该重建音乐教育的概念,音乐是一种专门性课程还是一种普适性课程,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她指出,在儿童音乐教育中,教师要了解儿童校外音乐经验,要观照文化背景进行音乐教学,同时要考虑音乐的多元目的,不能仅仅将其视为技能教育。她倡导要相信儿童具备天生的音乐潜能与知识,相信音乐活动能够激励与吸引儿童学习。音乐的种子需要好好呵护,我们应该给儿童提供可探索及创造的环境。

Philip Taylor深入探讨了戏剧的多种认知方法以及构成这些知识评价所面临的挑战。他认为,目前的评价模型往往未能顾及审美维度。大多数戏剧教育工作者关注那些没有关联的技能的传授,原因在于大多数学校定位不准。什么是戏剧?什么是艺术?这都需要重新界定和思考。Taylor认为戏剧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创造一门艺术审美的课程,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客观地评估学生。

关于学科艺术教育与综合艺术教育的讨论同样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此次会议并未就与此相关的某一具体问题达成共识,但还是给了参会者很多启示。如必须确立多元文化学科艺术教育理念;明确超学科的学科艺术教育目的,不仅应关注艺术学科本身,还要关注艺术家的成长、艺术学科的发展、艺术素养的培养等问题;兼容各种艺术教育模式,探寻适合的教育途径,等等。

除了主会场上的精彩报告与发言外,大会还设立了四个分会场,参会者分别就提交的论文进行了交流和研讨。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专家学者及幼儿园教师分别介绍、分享了各自不同的经验。例如,美国塔夫茨大学Mary Eisenberg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边霞教授介绍了她们共同的研究成果,以“与自然合作”活动为例,展示了儿童美术学习中的12种支架,并就儿童美术教学中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台湾花莲教育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徐秀菊教授与大家分享了绘本创作教学的故事,展示了大量制作精美、极富创意的绘本;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教授在确立讨论的基础――音乐教育首先应该而且必须是“人的教育”这一基本价值立场后,引入快乐与成长、自由与秩序等七对当前冲突激烈的微观价值矛盾,试图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发现这些矛盾中的共生价值,并尝试找出实现这些共生价值的可能出路,拓宽了儿童音乐教育新视野。此外,台湾爱弥儿幼教机构驻校艺术教师徐德成所作的该园课程介绍,美国波士顿Advent学校Yvonne Liu-Constant博士对艺术在幼儿园之多重角色的探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黄进博士关于童年与艺术关系的论述,张金梅博士的幼儿戏剧教育内容建构,以及来自各大专院校和一线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各具特色的艺术教育经验,均引发了参会者的热烈讨论。

参会代表还分别在江苏省省级机关幼儿园、南京市第一幼儿园、南京市第三幼儿园、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进行了教学观摩活动,如美术活动“茂密的树林”、早期阅读活动“我爸爸”、歌曲欣赏活动“数羊群”等。活动结束后,参会者对活动目标、过程、实施等问题进行了点评和交流。幼儿园现场观摩与研讨活动丰富了参会者的实践经验。

总之,这次大会为不同文化、不同观点搭建了一个对话与交流的平台。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及幼儿园教师就当前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力求从多学科、多领域的视阈交融中生成新观点和新方法,并致力于促进儿童艺术教育研究共同体的形成。在坚持自由、开放的学术对话,理性、客观的学理探讨,广泛、深入的问题分析,多元、多维的学术话语宗旨下,面向艺术教育前沿,面向艺术教育未来,为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推进整体性综合研究,启迪创意思维,促进知识创新搭建了平台。

没有艺术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仅有知识技能的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艺术教育,没有艺术素养的人是不完整的人。艺术教育,尤其是儿童艺术教育必将是一个恒久的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创新,反思与调整。

Discussion, Observation, Reflection, Exaltation: A Re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Seminar of Children Art Education and the 1st National Seminar of Children Art Education

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篇(6)

关键词:艺术教育;学前教育;高职教育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改变,二孩政策的试行,经济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日趋突出。学前教育重在发展学前儿童的智力,在学前教育模式下系统科学的对儿童智力进行训练,让其大脑功能不断完善发展。教育系统中学前教育是最基础的内容,对教育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智力发展在儿童期非常重要,它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也是发展最快的时刻,适当的学前教育方式有助于儿童智力顺利发展和成熟。正确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于社会中出现的智力超常的儿童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前阶段,儿童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这一阶段是对儿童多方面的教育,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紧密联系,幼师和家长通力合作,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孩子自我意识更强,缺乏关心关爱他人、分享的感情。适当的学前教育可以给孩子一个健康愉快的美好童年。

一、高职学前艺术教育专业的重要性

既要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提升孩子综合素质,加强学前教育的基本能力,也应注重学前儿童艺术能力的培养。艺术给人带来快乐,陶冶情操,人生更加丰富多彩。艺术培养对于学前儿童可以很好的刺激大脑的发育,大脑功能得到发展,思维、想象力变得丰富,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学前艺术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情绪态度,对儿童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学前艺术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基础内容,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力量,如何培养一个艺术素养、艺术能力水平较高的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事业有着重要影响。所以,高职学前艺术教育既是教育体系的基础,更因其艺术本身的特点有着特殊性。

二、高职学前艺术教育技能课程体系板块设置

高职艺术教育专业板块主要从艺术能力方向进行探索,目前主要划分四个技能板块,包括儿童音乐、儿童舞蹈、儿童美术手工、幼儿语言与文学,培养学生在音乐、舞蹈、美术、文学四方面的技能素养,对应幼儿听觉、视觉、感统、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各艺术技能教育板块教学内容、模板具体如下:

1.儿童音乐

高职学前艺术教育儿童音乐教学目标:(1)基本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的教学目标。《乐理与视唱练耳》是学前艺术教育的专业技能,它是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相结合的课程。本门课程教授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认识简谱、五线谱和简单的听音的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识谱与视唱的能力,塑造学生对音乐的认识、理解。欣赏能力,为后续的音乐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具体教学目标:①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能识读简谱、五线谱;②经过系统的听音训练,能判断乐音的准确高度、听记简单的自然音程与原位和弦、能够分析音乐结构、能听写歌曲并准确记录;③经过视唱训练,可以理解、表达谱面上的各种表情术语、速度和力度记号,能够分出乐句、乐段之间的对比;④能够用固定唱名法或首调唱名法对单声部音乐进行视谱即唱,且能从音乐理论层面理解固定唱名法与首调唱名法的内在关系;⑤通过多声部视唱,了解多声音乐的知识并锻炼学生对多声音乐的感知力。(2)声乐教学目标。《声乐》课教授歌唱的基础原理、技巧和方法,教学生逐渐了解歌唱情感、韵味、风格及肢体表现的技巧,学会帮助儿童完成歌唱活动、音韵和律动活动、歌曲欣赏活动、与音乐教育相关的综合活动等方面提供声音的技术、技巧的支撑,有助于提升学生歌唱技巧和音乐素养。具体目标:具备指导声乐基础学习、组织合唱训练活动、指挥小型乐队或合唱队、编配小型乐队谱或合唱谱的基本能力。(3)琴法教学目标:琴法课学前艺术教育专业必修课,课程内容在幼儿教育中使用非常频繁。首先了解键盘弹奏的基本知识,键盘弹奏的基本技能和技巧训练,正确掌握键盘弹奏的各种技能和手法、弹奏技巧。(4)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系统专业的练习,掌握不同风格儿童歌曲的配弹知识,了解儿童发音规律和特点,能准确、优美地进行歌唱及儿歌弹唱,具备一定的儿童歌曲弹唱和配乐能力,能独立组织开展儿童音乐教学活动。

2.儿童舞蹈

高职学前艺术教育儿童舞蹈的教学目标:为了提升学生舞蹈教学的能力,学前艺术教育舞蹈教学课在课程内容结构上运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之中。对于高职学前艺术教育的学生来说,他们以后将走上幼儿教学的岗位,所以在课程设置中不仅是教会学生知道自己如何跳舞,还要学会如何教儿童跳舞。教师在进行学前艺术教育舞蹈教学时应注意,自己所面对的学生将来也会走上教学岗位,成为一名专业的学前艺术教育工作者。因此,儿童舞蹈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具有舞蹈鉴赏、表演的能力,更要使学生学会以后如何教学前儿童学习舞蹈的能力。儿童舞蹈的具体教学内容:(1)形体训练。形体训练是儿童舞蹈的基础内容,由于不是所有的高职学前艺术教育学生都具有舞蹈基础,所以进行形体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帮助学生塑造形体、拉伸韧带、掌握基本舞蹈动作等;(2)民族舞学习。学习一些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了解藏族舞、维族舞、蒙古舞等传统民族舞蹈;(3)儿童舞蹈。本课程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儿童舞蹈的基本舞蹈动作、儿童舞蹈构成要素、儿童舞蹈的种类等;(4)舞蹈编排。舞蹈编排是学前艺术教育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课程培养学生掌握舞蹈编排的基本原则、拥有舞蹈基本要素、掌握简单的舞蹈形象,把握舞蹈编排的韵律。儿童舞蹈教学的形式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幼儿园专职教师教学过程进行观摩学习,在观察学习中探讨对儿童舞蹈教学的理解、应用,以提高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

3.儿童美术手工

学前艺术教育美术手工课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当前先进的美术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美术素养和审美、创作能力,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绘画基本功扎实,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身心规律和绘画特点,并能进行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功能用途进行造型设计、色彩、水粉画景物写生、装饰色彩、色彩肌理运用、国画、趣味美术字、手工制作等的运用和创作。儿童美术手工对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理解力、想象力都有重要作用,能帮助更好的开发儿童的智力。

4.幼儿语言与文学

幼儿言语能力发展是学前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板块,在言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幼儿文学的赏析、学习来培养锻炼幼儿的言语理解、应用能力。儿童学习幼儿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发展他们的言语能力,还能为孩子提供许多语言信息,让孩子在故事情景活动中体验文学的美丽。在幼儿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孩子言语的发展状况,结合文学作品题材、类型,创设适合儿童学习的教学情景,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帮助孩子学习、理解选择适合的角度,体会幼儿文学的魅力。促进儿童的言语发展能力,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增强孩子的审美能力。现代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教育从幼儿抓起”的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这让学前教育更加的受到重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突出学前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学前艺术教育教师,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培养艺术幼儿教师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学生对艺术技艺的模仿、学习,更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作为艺术文化的传承者,将艺术精髓发扬、传播下去。学前艺术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培养学生扎实的艺术技能、较高的艺术素养对学前教育事业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探索高职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对提高高职院校学前艺术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改革有着重要作用,从实际出发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幼儿艺术技艺能力,锻炼学生在幼儿园教学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可以顺利的走上幼儿教师的工作岗位,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戴国忠.略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J].职教论坛,2005,(3).

[2]国务院妇儿童工作委员办公室.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与儿童发展[M].北京市: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05):75.

[3]李维金.高等职业教育活动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3).

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篇(7)

在校外艺术教育的活动过程中,少年儿童均享有接受校外艺术教育的权利,享有民主平等的教育机会,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意愿自由地、理性地选择学习的内容。校外艺术教育应尊重学习者的愿望和选择,鼓励少年儿童注重思考,培养创造和探索精神,在学习中进行平等的对话和自由的交流,在参与各类艺术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天赋与潜能,让其充分感受到不同于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二、充分把握校外艺术教育的特征

(一)参与对象的广泛性

校外艺术教育的参与对象可以遍及整个社会,无论男女都可以参与其中。学习者可以主动寻求志同道合者共同学习,少年儿童参与校外艺术教育的积极性非常高,主要学习内容包括舞蹈、声乐、器乐、书法、美术等。

(二)学习内容的丰富性

校外艺术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重视学习者的中心地位,目的是让学习者能够全面发展。少年儿童的学习需求是多方面的,校外艺术教育将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除了对学习者进行一定的技能训练,更重视学习者的个人成长与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学习者的个性品质,侧重开发学习者的潜能,培养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性格。艺术教育不仅仅只为艺术等级考试服务,而应还原艺术教育的愉悦、美好和高尚的多样性,着重培养学习者亲近艺术的兴趣和爱好,让艺术教育伴随着学习者终生成长。

(三)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少年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群体,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他们对于观察和学习外界事物,有着自己的视角和方式。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较,少年儿童的精神生活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对求知的渴望,也有对人际交往的需要。校外艺术教育在形式上灵活多样,内容上丰富多彩,备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具有儿童性、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等多种形式的校外艺术教育,能激发少年儿童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从而能够引导少年儿童快乐、健康地成长,使他们更加自信与乐观,对学习和生活充满积极性,使个性发展更加完善。

三、不断完善校外艺术教育的功能

校外艺术教育应该是一种闲暇式的快乐教育,自愿、自主、轻松、愉悦应是校外艺术教育的宗旨。理想的校外艺术教育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应该是让少年儿童释放压力,展现个性,抒感,创新思维。在认知功能方面,校外艺术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亲身体验为主要方法,让少年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艺术的博大精深与勃勃生机;在教育功能方面,校外艺术教育可以充分运用社会各团体的力量,使少年儿童走出校门,融入社会,通过对艺术的学习和欣赏,开阔其视野,获得有利的启发,使他们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在审美功能方面,校外艺术教育以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不断地拓展艺术教育的内容,从而使少年儿童的生活情趣和艺术情趣受到良好的熏陶,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塑造高尚的人格;在心理协调功能方面,校外艺术教育是少年儿童的学习乐园,有着自主、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独具魅力的艺术学习能够调整少年儿童的精神状态,愉悦少年儿童的身心,净化他们的心灵。

四、不断提升校外艺术教育的师资水平

随着校外艺术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校外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也相应地提出了新的要求。校外艺术教育的艺术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还应有良好的人格魅力。校外艺术教育注重培养人的个性品质,体现艺术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使学生掌握艺术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在实施校外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应深入了解人类的优秀文化艺术,运用自身的文化底蕴和视野,将人文、艺术、科学等知识全面融合,正确、透彻地理解艺术作品的情感、内涵和意境。因此,提升校外艺术教育的教师专业素养,增强艺术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建设高水平、高标准、高素质的校外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才能更好地推进校外艺术教育水平的优质发展。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与考核标准

在传统的艺术教育评价中,教师通常比较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长期以往,会对学习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在校外艺术教育过程中,应多注重课堂评价,让学习者切身地参与到评价当中。课程评价有很多种类,例如:自我评价、集体评价、实际操作评价、知识评价、情感评价等,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教师和学习者之间应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多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考核,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也要非常慎重,多以鼓励为主,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的方面,不要否定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应多关注教与学的前后比照,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情感与价值观,在相对宽松与多姿多彩的校外艺术教育中,让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稳定,带领他们真正地走进艺术的天地,真实地热爱艺术。

六、校外艺术教育引领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在孩子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因此,孩子在接受校外艺术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由于孩子的教育会受到家庭、学校、所在集体、自身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各种良好的教育环境相辅相成才能培养出孩子良好的品格与良好的习惯。在校外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客服艺术学习的功利观,多一点耐心和鼓励,多一点宽容和理解,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孩子的潜能,多着眼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孩子有快乐、健康的成长过程。

七、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