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单细胞生物的教案

单细胞生物的教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05 15:03:50

单细胞生物的教案

单细胞生物的教案篇(1)

一、 研讨的题目与参考答案

例1 (来源:2007年6月山东第1次印刷的普通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科书,第25页技能训练 “识图和作图” 的第1题)

某种生物的精原细胞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

参照曲线图填表

精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表

参考答案:(来源:2007年12月山东第9次印刷的普通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师教学用书)

例2 (来源:2008年4月山东第2次印刷的普通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科书,第25页技能训练 “识图和作图” 的第1题)

某种生物的精原细胞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

参照曲线图填表

精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表

参考答案:(来源:2008年4月山东第10次印刷的普通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师教学用书)

例3:(来源:2007年6月山东第1次和2008年4月山东第2次印刷的普通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科书,第26页技能训练 “识图和作图” 的第2题)

填表并画出曲线图

精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表

参考答案Ⅰ:(来源:2007年12月山东第9次印刷的普通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师教学用书)

精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表

参考答案Ⅱ:(来源:2008年4月山东第10次印刷的普通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师教学用书)

二、比较分析

分析上述技能训练题及参考答案可以看出:

1.以上各题的图表中,染色体数目在间期、前期、中期、后期的数目是一致的,只是在末期存在差异.

2.第1题和第2题的曲线图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染色体数由原来在末期的起点下降变成了在末期的终点下降.

3.第1题和第2题的参考答案相比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末期的染色体条数由原来的8条改成了168条.

4.第3题的参考答案Ⅰ和Ⅱ相比,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由原来的4条改成了48条,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由原来的次级精母细胞中的保持不变,改成先增加一倍后再减少一倍.

三、结果与讨论

1. 理论分析

严格说来,有丝分裂是指核分裂,随之还有胞质分裂.母细胞要通过核分裂和胞质分裂才能分裂成2个完整的子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当纺锤体或星射线牵引染色体到达了细胞两极,细胞就进入了分裂末期.在此过程中,凝缩的染色体逐渐松展,弥散成染色质,RNA合成恢复,在每一组染色体周围重又形成了核膜、核仁,从而使每个细胞含有2个细胞核.大多数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是与核分裂协调进行,少数生物细胞质分裂与核分裂并不同步.

由于减数分裂要通过2次核分裂才能完成,因此人为地把减数分裂过程划分为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两次分裂.有的生物没有末期Ⅰ,由后期Ⅰ直接进入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有末期Ⅰ的生物,在末期Ⅰ时,染色体松展,核膜、核仁重新出现.有的生物这时胞质不分裂,只是核进行了分裂.在末期Ⅱ时,在单倍体染色体组周围形成核膜,每一核中重新出现核仁.在末期Ⅱ之后,发生细胞质分裂,产生4个单倍体细胞.

综上分析可知,细胞分裂末期应从染色体到达细胞两极开始,到新核膜、核仁重现结束.故有丝分裂末期的染色体数应为4N2N(若生物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染色体数应为2NN,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的染色体数应为2NN.

2.讨论结果

(1) 第1题的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有误;第2题的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是正确的.

(2)第1题的参考答案:末期的染色体数目填写为“8条”都是错误的;第2题的参考答案为“168条”是正确的,因为有丝分裂末期已形成了新的核膜、核仁.

(3)第3题的参考答案Ⅰ是错误的;参考答案Ⅱ是正确的.因为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当末期结束1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2个精细胞时,染色体数目再次减半.

单细胞生物的教案篇(2)

关键词 细胞周期 有丝分裂 染色体行为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说教材

1.1 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细胞增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标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的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节分3个课时,下面的说课内容是第二课时。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细胞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之后,进一步学习细胞的产生过程,教材在模拟探究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的基础上,简介了细胞增殖的意义和方式,重点介绍了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和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具体过程及特点。本课中有丝分裂是学生以后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前提,也是学习DNA复制和遗传信息传递的基础。有丝分裂是本章乃至整个模块的重点和难点。

1.2 分析教学目标

1.2.1 知识目标

说出真核细胞增殖的意义和方式;说明细胞增殖的周期性;概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具体过程。

1.2.2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规律,构建染色体、核DNA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有丝分裂的学习,感受生命的运动性。

1.3 分析教学重难点

1.3.1 重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概念;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1.3.2 难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核DNA变化规律。

2 说教法

2.1 学情分析

从生物学基础来看,学生已经知道了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但还仅仅停留在结论水平上,未提及具体过程。通过前五章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细胞的结构及功能,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高一学生意义识记开始占主要地位,抽象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成熟中,这些使得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节内容的能力。

2.2 教法设计

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还不够完善,而本节内容较抽象,学生又没有直接的生活经验。因此,笔者采用直观演示法、模拟探究法进行教学。在本课中直观演示法主要是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有丝分裂过程,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模拟探究法主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最后形成结论。这种教学设计遵循了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3 说学法

学法指导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会学,因此教授该课时采用学案导读法、合作探究法进行学法指导和能力培训。即利用学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学习目标,初步了解本课内容。在突破教学难点时,让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尝试发现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说教学过程

4.1 新课导入

通过前面的模拟探究实验,学生知道了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受相对表面积和细胞核的限制。生物体既然不能靠细胞无限长大来生长发展成现在这么大的一个规模,那靠什么呢?靠细胞数目的增多,即细胞增殖。

4.2 自主学习

学生按照学案阅读教材,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基础知识梳理。这一步骤旨在让学生对本课的重难点内容形成大体的轮廓。

4.3 重点解析

细胞周期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概念本身并不难,只是学生常常忽视其中的一些关键语句从而导致其对细胞周期的概念理解不够透彻。教师讲解时强调理解这一概念,应注意3个方面:即具备细胞周期的前提条件、细胞周期起始点和终止点。接着引导学生对这一概念进行拓展应用:将细胞周期的概念转换为两种不同的图形,请学生分析两图中的分裂间期、分裂期、一个完整细胞周期的表示方法。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又能加深对细胞周期概念的理解。

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具体过程是本课的重中之重。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反映其过程抽象、微观,难以理解;过程中涉及的概念较多,对染色质、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以及细胞板和赤道板之间容易混淆。教学中为重点解决好这两个问题,笔者采用了以下的方案:首先利用Flas演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形成初步印象;再分期进行演示,同时与学生一道归纳总结各个时期的特点,并以顺口溜口诀的形式介绍给学生,方便记忆。从动画中,学生可以直观、生动地了解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将教材上静止的图片还原为细胞分裂的动态变化,让学生感受到细胞分裂的连续性和动态性,有利于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演示动画的同时,教师提示学生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变化,然后结合黑板简笔画,对染色质、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这一组概念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中期、末期细胞图像,结合教材内容,说明赤道板只是一个虚拟的平面,而细胞板是一种具体的物质结构。这样完成对两组易错易混概念的辨析。

4.4 疑难探究

有丝分裂过程中最难理解的内容莫过于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及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规律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笔者设计了疑难探究环节。首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三步进行探究。

(1) 模拟探究染色体的形态变化:要求学生以一条染色体的变化为例,制作各时期的染色体模型。模型制作完成后要求学生按正确的顺序摆放。

(2) 利用第一步中制作的模型,探究含有2N条染色体的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各时期的染色体、DNA的数量,并将探究的结果填写在学案中的表格里。

(3)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总结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规律,绘制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曲线。

小组探究结束后,进行成果汇报。(展示一部分学生制作的染色体模型及绘制的染色体、DNA含量变化曲线图)。从中可以发现,有些小组的探究结果中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错误,因此,可以先让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相互评价、修改,然后教师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形成正确的结论。

至此本课新课学习部分全部结束,重点和难点内容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和突破。

4.5 归纳总结

对本课的重点内容,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

4.6 反馈应用

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课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笔者设置了与细胞周期、DNA含量变化、植物细胞分裂过程有关的三道习题进行练习,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单细胞生物的教案篇(3)

【案例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从细胞知识来看,引起枫叶颜色变化的物质存在于:A.叶绿体B.细胞核C.液泡D.细胞壁。给出的标准答案是C(本题源于某市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初四理科综合试卷生物学部分)

【商榷】按照定式思维,很容易让人想到叶片呈现出红色是花青素的原因,故而非常容易的答出和标准答案相同的结论。笔者认为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根据所掌握的细胞知识,从什么原因引起枫叶在不同季节颜色变化(由绿变红)入手进行分析,找到引起枫叶颜色变化的物质。首先叶片是绿色的,是因为枫叶叶肉细胞内叶绿体中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在正常情况下,叶绿素对绿光的吸收量非常少,几乎都反射出来了,使叶片呈现绿色。而到了秋天,温度变低,叶绿素不稳定,被逐渐分解,而失去了反射绿光的作用,而这时花青素的颜色就显现出来了。据此,本题的答案应该是A.叶绿体(含有叶绿体)和C.液泡(内有花青素)

【案例2】将100克绿豆种子种植在暗处,5天以后种子经过萌发发育成800克绿豆幼苗,在此过程中,绿豆体内的有机物变化是:A.增多B.减少C.先减少后增多D.不确定。给出的标准答案是B(来源同上)

【商榷】这道题是将100克绿豆种子培育成800克的绿豆芽(幼叶未长出)的过程中,绿豆中有机物的变化如下图所示,正确的是( )

■■

A B

■■

C D

一题的变形。该题主要考察的是植物种子萌发成绿豆芽(幼叶未长出)过程中,有机物被消耗利用一知识点。变形后的习题,多了一个场景就是暗处,似乎在告诉学生绿豆种子萌发长出了幼苗,由于没有光也不能光合作用,有机物也不能增多。但这里忽略了一个细节,【案例2】给出的100克绿豆种子,5天以后种子经过萌发发育成800克绿豆幼苗,似乎太快了吧,学生即使按照命题教师的设想去答题,也有牵强之感。

【案例3】下列哪项是植物细胞具有而动物细胞不具有的结构:A.细胞核、叶绿体B.细胞壁、液泡、叶绿体C.细胞质、液泡D.细胞膜、叶绿体。给出的标准答案是B(试题来源于某市2005年某课改实验区学业考试生物试题)

【商榷】从给出的答案来看,动物细胞中应该没有液泡,但从一些文献来看,动物细胞中时有液泡这一结构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重要概念中有这样的论述:“相比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具有特俗的细胞结构,例如叶绿体和细胞壁。”朱正威、赵占良主编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生物1分子与细胞》有这样的描述:“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上册对这一问题是这样表述的:“人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其细胞质中没有叶绿体和中央大液泡”。如果在编制的试题中强调动物细胞没有液泡是不科学的。

【案例4】用显微镜观察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时,发现一气孔位于视野的右下方。要想使该气孔移至视野中央,装片应移向:A.左上方B.左下方C.右上方D.右下方。给出的标准答案是D(试题来源于某市2011中考生物试题)

单细胞生物的教案篇(4)

【关键词】同位素;同位素标记法;示踪原子

1.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有些蛋白质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这类蛋白质叫做分泌蛋白,如消化酶、抗体和一部分激素。

典例1:用35S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并用来培养哺乳动物的乳腺细胞,测得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甲图)以及在此过程中高尔基体、内质网、细胞膜膜面积的变化曲线(乙图),则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的a、b、c三条曲线所指代的细胞器分别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B.与乳腺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密切相关的具膜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C.乙图中的A、B、C三条曲线所指代的膜结构分别是细胞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

D.35S在细胞各个结构间移动的先后顺序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参考答案:C

2.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

典例2:下图是利用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实验的示意图。图中A物质和B物质的相对分子量的比是:

A.1:2 B.8:9 C.2:1 D.9:8

参考答案:B正确

3.光合作用暗反应有机物中碳的来源

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等用单细胞的小球藻(一种单细胞绿藻)做实验:用14C的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然后追踪检测其放射性,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这一途径成为卡尔文循环。并且由此卡尔文获得了诺贝尔奖。

典例3:科学家用含有14C的二氧化碳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的碳原子,这种碳原子的转移途径是:

A.二氧化碳―叶绿素―ADP

B.二氧化碳―叶绿体―ATP

C.二氧化碳―乙醇―糖类

D.二氧化碳―三碳化合物―糖类

参考答案:D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在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基础上,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再让被35S、32P标记的两种噬菌体分别去侵染大肠杆菌,经离心处理后,分析放射性物质的存在场所。此实验有力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典例4: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别用含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以获得带有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

B.噬菌体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所需要的模板、原料、酶和ATP均有细菌提供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参考答案:D

5.DNA的半保留复制

1957年,美国科学家梅塞尔森和斯坦尔用含15NH4CL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使之变成“重”细菌,再把它放在含14NH4CL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在不同时间取样,并提取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根据“轻中重链”浮力等的不同,就分出新生链和母链,这就证实了DNA复制的半保留性而非全保留复制。

典例5:将用15N标记了DNA双链的细菌移入到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培养3代后取样离心。已知15N-DNA比14N-DNA重。离心后的结果将是( )

A.全中 B.1/2轻,1/2中

C.3/4轻,1/4中 D.全重

参考答案:C

6.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在人教版选修三基因工程中,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进入受体细胞并整合其染色体DNA上采用了DNA分子杂交技术。另外,还可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不同的是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的是mRNA,依然是用含有目的基因的DN段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作探针。

典例6:某人用人的胰岛素基因制成的DNA探针,检测下列物质,可能形成杂交分子的是( )

①该人胰岛A细胞中的DNA ②该人胰岛B细胞中的mRNA ③该人胰岛A细胞中的mRNA ④该人肝细胞中的mRNA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A

结语:同位素标记法除了在人教版教材中直接提到以外,在很多相关知识如细胞中重要化合物蛋白质和核酸、细胞的生命历程、基因的表达、植物生长素的运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基因治疗等都有涉及到,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通过对同位素标记法的分析和归纳,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在教材中的位置,更好的建立起来理论与习题之间的桥梁,从而提升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细胞生物的教案篇(5)

【关键词】高中生物;探究式学习;对策

目前,探究式学习是当前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弥补了传统接受式学习的缺限,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对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是一种突破。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索与研究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且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建议。

一、高中生物教学运用探究式学习的优势

传统教学,教师常以“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为主,生物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单一、乏味,严重影响学生创新思维与分析能力的培养。而探究式学习则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1.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探究式教学,教师为主导,学生主动参与生物教学实践中去,并形成一套完善地学习方法。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践证明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获得满足感。以《身边的生物科学》这一课为例,首先谈的是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健康问题。作为教师,不能直白地说出人类存在的健康问题,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人,去发现存在的健康问题。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主动,推动学生主动学习。

2.增强学生创新精神。高中生物知识点有难度,杂而乱,需要学生创新精神,对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其内在的规律,并得出自己的见解。在教《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这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知道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展示高等动物细胞、高等植物细胞、蓝藻细胞、细菌的亚显微结构图,让学生分辨:哪些是真核细胞?哪些是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通过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从大小、细胞壁、细胞器、细胞核等方面进行比较区别,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高中生物探究式学习中,需要人与人之间的配合。在合作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在交换意见,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合作意识。例如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涉及细胞的大小和形态,细胞类型和结构等知识点,将学生分成四至五人为单位的学心小组,共同查找资料等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学过程中的学习问题,让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与分析,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团结合作的意识。

二、高中生物教学运用探究式学习的现状

当前,高中生物探究式学习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必务重视。

1.思想上不重视。一部分学校、教师对探究式学习不够重视之同。虽然,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是,相当多的家长,学校,甚至学生个人只重视升学率,忽视探究式学习。比如,借探究式学习为名,实为“题海战术”,将所教内容,假借导学案形式,做大量的题目,学生成为做题机器。

2.教学条件落后。一些学校生物实验投入不够,教学条件落后。生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需有相配套的实验条件与实验工具。但是,一部分学校由于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无法给学生提供相适应的学习环境。比如,有些学校经济实力不够,显微镜、烧杯等实验仪器不够,甚至一些学校只学理论知识,不进行实验课,严重影响探究式学习的开展。

3.理解认识不足。在教研课改过程中,一些教师对高中生物探究式学习研究不够,浮于表面,或者照猫画虎,效果不够理想,严重制约了高中生物探究式学习的推广。比如,在教《细胞核》这一内容,教师提问:细胞核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设计过于简单,不具备探索价值,势必造成学生主动性欠缺,制约了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进行。

三、高中生物教学运用探究式学习的对策

面对高中生物探究式学习现状,教师如何进行破解,推行探究式学习策略呢?

1.创设情境教学。高中生物知识杂乱,涉及的知识体系较多,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当然,情境的创设必需是有效的,合理的,简单的,过于复杂反而效果不佳。比如,教学《遗传和染色体》这课,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有关遗传知识的视频,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情境教学的合理使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自主探究。探究式学习主要的特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学习能力。因此,就需要教师利用现有的资源,科学地开展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在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引导点拔。比如,教《生殖细胞的形成》这一课。制一张自主学案,内容有(1)和卵子形成过程的比较(2)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数目和种类等问题。让学生根据自主学案,进行问题的解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进行小组合作。与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不同,高中生物课具有实践性特点。因此,教师应该创造合作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从而使知识与实践结合,提升学生的探究欲。比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这一内容,以小组单位为例,让学生根据导学案,去弄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特性等问题。因此,创设学习小组活动,对确立学生“主体性”,培养合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单细胞生物的教案篇(6)

关键词: 细胞生物学 考试方法 改革策略

细胞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其考核环节一直为我国高校相关专业所重视。传统细胞生物学课程的考试环节主要以闭卷检测作为考核方式,以考试分数作为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成绩进行评定。这种考核方法难以有效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对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进行改革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改革的原则与思路

(一)考试方法改革原则

由于细胞生物学课程专业性及理论性较强,对该课程考试的改革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作为切入点,根据学生的实际专业需求及个人能力的差异性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1]。对专业成绩的评述不应单纯地以闭卷理论试卷成绩为最终成绩,应当综合评价学生日常课堂表现、实验课表现及课堂讨论等环节表现出的能力,并对成绩比例进行合理分配,具体考试方案由各专业教研部门自行确定。通过引入综述论文、课堂发言、实验课表现等环节的成绩评定,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考试方法改革思路

对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主要将考试成绩合理地划分为“闭卷理论考试(60%)+论文综述(10%)+实验课表现(20%)+日常课堂表现(10%)”四个部分。

1.对学生日常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课堂学习为主,因此对学生日常课堂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可以有效地反映学生细胞生物学课程的知识水平及能力基础。因此,将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成绩中的10%作为日常课堂表现的分值,主要对学生课堂参与程度、讨论问题积极性、师生互动与沟通、课堂出勤率等方面进行考察,从而有效地提高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质量。

2.对学生实验课表现进行考核

细胞生物学课程主要由理论课及实践课构成,实践课教学可以有效地对理论进行验证,是学生深化理论、接触生物学领域的重要途径。传统细胞生物学课程的考试主要侧重期末闭卷考试的考试成绩,对实验课考核重视程度不足,导致绝大多数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重视。将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成绩中的20%作为实验课表现的分值,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实验操作的积极性。

3.设计论文综述环节进行考评

为了提升细胞生物学课程的考评的合理性,可以设计相应的论文综述环节,对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掌握能力进行考核。论文综述环节可以在考试周前一周至两周进行,由教师提前布置相应的论文论述主题,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撰写论文、制作幻灯片,在考核过程中由学生自主上台进行论文汇报,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自主提问。在评分过程中,可以将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成绩中的10%作为论文综述环节的分值。

二、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相关教师的素质培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虽然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教师仍然处于主导者地位,教师的职业素质及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贯彻效果。因此,为了保证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改革的有效性,我国高校相关专业应当开展周期性培训,培养生物教师相应的职业素养,相关专业教研室应根据教学活动的推进对教师进行跟踪性的培训,积极开展教学前期培训、教学中期检测及教学末期总结,保证生物教师可以明确细胞生物学考试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并从考试改革入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贯彻落实相应的考核操作

在明确了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原则与思路之后,应当将相应的方案与思路落实到实践中,用实践检验理想化的方案,提高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合理性[2]。在实际考核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当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相应的考核流程,并对学生课堂表现、课堂出勤情况等评价因素进行了解。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可以打破传统单一性由教师评价学生的教学模式,引入相应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评价机制,尊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差异性,对学生成绩进行合理的评估。

(三)在考核过程中加强教师的协作

由于细胞生物学课程考核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及理论性,且考试改革涵盖面与考察面较为广泛,学生成绩考核工作难以由一个教师单独完成,因此应当以过程性目光看待细胞生物学课程考核工作,加强各环节教师的协作与沟通。在学生成绩评价过程中,由不同的教师负责学生日常表现统计、学生论文综述情况、学生试卷批阅等环节。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之间进行合理化分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成绩考核的合理性。

(四)引导学生注重日常学习过程

细胞生物学课程考核不仅具有检测教学成果的功能,还具备评价功及引导功能[3]。传统侧重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模式对教学成果的评价较单一,很容易导致学生陷入学习时仅注重考点的学习误区。对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对学生日常表现、实验课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的日常学习课程,尽可能地消除功利性的学习目的。

总而言之,细胞生物学不仅是一门集理论性、创造性为一体的学科,而且是临床医学及生物学的学科基础。在教学考核过程中,相关教师应当明确考试的评价功能及引导功能,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利用多种形式的综合性考核内容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评。

参考文献:

[1]窦晓兵,高佳,范春雷,胡林峰,钱颖,沃兴德.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经营管理者,2009,23:327.

[2]肖明珠,毛建文,李红枝.医学细胞生物学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5:172-173.

[3]杨丽,张君,谢菁,徐文静,王岩.医学细胞生物学考试方法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31:69-70.

单细胞生物的教案篇(7)

关键词:开放性教学;医学院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3(C)-0195-02

高等医科院校的实验教学是以教学形式培养未来医学科研人才及临床医生的重要途径,而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是当前医学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医学院校所设课程大多数实践操作性较强,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生物技术学院抗体工程研究所开设的《抗体工程》一科,本身理论比较简单,但是实际操作相当困难,单靠刻板的实验步骤,很难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一、抗体工程实验的目的和作用

实验是学习科学必要的手段。抗体工程实验是让学生形象地认识细胞生物学或分子生物学、能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动手动脑、分析总结的能力,激发他们不断探究的兴趣。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更是强调“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开放性生物实验的特征及意义

开放性生物实验应具有的特征:器材选择的自主性;步骤、过程的多样性;结论的非唯一性;实验设计、操作的独立性。

开放性实验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开放性实验注重探究式学习,这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态度,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开放性生物实验中,学生有选择实验器材的余地,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操作过程也多种多样性,这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开放性实验也需要教师积极参与,这促进了相互交流,加深了师生友谊,达到教学相长。

三、实施开放性生物实验的措施

实验之前教师要认真研究每个实验,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实验所要探究的具体内容,确立开放性的侧重点。

设计方案的开放性。

鼓励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案。例如,在学习了抗体分子的基本结构后,让学生设计《细胞融合》的实验方案,学生可以从不同学科的不同角度去考虑:可从生物学科出发,于5分钟内慢慢加完20ml无血清培养液;此时细胞对机械损伤非常敏感的原理;也可从化学知识的角度了解入5%CO2,温箱中37℃培养,24小时后更换成HAT选择性培养掖。的知识;还可以学习融合后细胞培养有关知识。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思路拓宽了,知识间的联系加深了,也就为创新思维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实验结束后请各组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抗体检测》这一节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设计了一些探究方案,再让他们相互交流。之后,教师给予恰当的评价,再让他们进一步修改方案,但并不固定他们的方案。同学们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基础上,分别设计出了自己方案。

四、操作过程的开放性

通过开放的实验操作,学生会出现各种奇思妙想,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动手做实验的兴趣,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升华,从而更积极进行实验和探究。如在学习《动物细胞融合》这一节内容时,除完成教材规定的实验内容外,还可让学生准备其他实验材料,尽可能多的观察各种动物组织。让学生充分思考:什么是:什么叫动物细胞融合?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与动物细胞融合有什么不同呢?以前的教学把学生限制得很死,一定要按照教材或教师的指导去做。在开放性实验教学中则应尽可能让学生大胆地做,如果没有成功,就请学生自己总结,比如:《细胞融合与诱导细胞融合物质》,为什么细胞融合过程中使用的病毒需要灭活?不灭活行吗?直到学生明白答案:因为灭活的病毒能使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重新排布,细胞膜打开,细胞发生融合,不灭活的话会感染细胞,而不能诱导细胞融合。再例如:细胞融合技术应用于哪些方面?答案是:细胞学、遗传学、免疫学及制备单克隆抗体。通过这样的开放性实验,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带着成功的喜悦又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去,不断探究新的科学知识。

五、处理实验结果或数据的开放性

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记录表,通过对记录结果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这会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大有帮助。

六、开放性生物实验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做好多方面的准备

首先是实验器材的准备,在开放性生物实验中学生实验方案设计多样化,实验器材多样,因此教师要充分准备实验器材,才能使学生的设计、想法得以实现。当然更要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实验装置。其次是教师的知识准备,实验之前教师要尽可能地查阅与该实验有关的资料,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与学生充分讨论、共同探究。

(二)重视实验的探究过程

教材或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是想让他们去领悟科学的思想、体验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科学方法。因此开放性生物实验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具有创新教育意义,十分重要。在教学中要花大力气组织好在生物探究实验中学生的分工合作、交流讨论、分析总结。注意课堂内外实验的结合。教材安排的实验,通常要求在课内完成。但往往时间不够,要在课外时间才能完成,如:《细胞融合的基本原理》、《细胞融合的常用方法》等实验,需要课前收集材料、处理材料;有的探究活动需要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访问、调查等。所有这些教师都要在学期教学计划中早有安排,真正做到开放性。

最大限度压缩必修实验项目,同时尽可能增加选修实验项目,最大限度扩大在实验内容维度上的开放。单就必修实验项目而言,因为实验内容和实验主体不能开放,唯有争取在时间维度上尽可能开放。具体实施方法:①在实验时数上开放,对每次实验的时间不限制,学生想做多长时间就做多长时间;②实验教学照旧进行,但实验室在平时课程之余的时间内固定开放,学生可以预做,没做实验的学生可以补做,对实验效果不满意的可以重做,即常规操作实验的反复练习,当然也鼓励学生深入探索研究;③实验教学照旧,在整个实验课程结束后实验室集中开放一段时间,或阶段性开放,或节假日开放,使学生对所做实验进行复习、回顾;④实验课程在进实验室的时间点上开放,规定了实验内容,要求所有相关学生都完成,但具体什么时间做什么实验由学生自主决定。

专业及组合实验层次的实验最低限度应实现“实验时间+实验内容”的二维式开放,在这种开放模式下,实验主体是不开放的,学生必须参加并完成实验。例如必修实验课程中的设计性实验,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或者做教师提供的实验题目,或者自定实验内容,但必须自己设计完成实验方案。

(三)重视总结报告的撰写和交流

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等多种方式完成实验报告,通过摄影、摄像,使报告更生动形象。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体会到不同的实验方法,会有不同的实验结果,这也属于开放性的一个方面。学生的很多感受和体会也得到了交流,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尊重、鼓励学生

在开放性生物实验中,学生会有各种想法,会提出种种问题,会得到各种不同的结论、甚至会是错误的结论。无论如何,教师都要应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当学生在实验中遇到困难,有消极、畏难的情绪时,教师应及时找学生谈心,鼓励他们不畏艰难。通过开放性的生物实验教学,学生有了充分想象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精神。不仅可以让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协作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大大增加,使我们的教学教育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生物技术学院抗体工程研究所

参考文献:

[1]侯志伟,王延川,陈杰.楼宇智能工程实习实验室的方案设置与探索[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2]张福瑞,李民,路建歆.信息技术下大学物理实验“三步骤”教学探讨[J].大学物理,2009年02期.

[3]胡义伟,杨菊仙.论区域高校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J].高等理科教育,2005年03期.

[4]石英,王建华.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25期.

[5]胡沈荣,曹雨丽,陈宏.高校实验室开放模式的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7年02期.

[6]李艳华.新时期如何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年03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