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语文必修内容

高中语文必修内容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06 09:51:25

高中语文必修内容

高中语文必修内容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误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一、高中开设语文选修课的意义

在高中阶段开设语文选修课程,是新课改的重要体现,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宽了知识视野,从而有效地实现了语文同生活、社会、自然等的密切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真正实现了教学中的多维互动,为语文课堂搭建了相互交流的平台。

首先,提高了广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高中阶段,学生首先需要掌握语文必修课,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以传统的学习方式为主,学生注重对知识点的掌握,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知识水平与能力培养却出现了偏差,容易陷入尴尬的局面。而开设语文选修课是有效处理知识与能力的需要,不仅满足了学生个性需要,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更好地促进了生活中的情感交流,体现出了学习语文的价值。通过选修课的自由学习,学生更容易获得心灵上的放松。

其次,促进了一线教师语文教学能力的提高。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广大的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日益得到推崇,一线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广大的教师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另一方面加强对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也成为了重要的突破口。而语文教学中的选修课程的开设,也有效提升了一线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了有效地开展选修课教学,广大的一线教师首先要弄清楚选修课课程资源的内容,并致力于探究如何使用选修课教材。通过合理的借鉴和自主创新提高独立驾驭选修课教学的能力,并成为教学内容的独立设计者,选修课堂的引导者和学生的协助者,在方法上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

再次,高中阶段开设语文选修课有助于丰富学校校本课程资源,打造特色课程建设。新课改对学校的办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打造特色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成为了重点。而语文选修课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会。

二、语文选修课教育的几个误区

(一)语文选修内容的局限性

语文课堂上开设选修课的目的是体现出新课标的要求,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转变过分重知识掌握而轻能力的应试现象。语文选修课的初衷是让学生能够在完成语文必修的学习内容之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而选择权更多的在于学生。但是在实践中,学生的选择权被忽略的现象越发的严重。这对于语文选修课的正常开展和推进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二)语文选修课教学过程中的必修化现象严重

由于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紧,而我国的高考主要评判标准仍是以高分为主,因此,在语文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出现必修化的现象是极容易产生的。一方面教师和学校对于选修课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观念很难更新,大多数认为选修课是语文必修课的“补习课”,也是高考应战的补充。首先,广大的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同必修课程相区分,选修课程应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但是教师在课堂中却以必修课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其次,选修课的课堂组织呈现出必修化的现象。第三,语文选修课的教学评价必修化。语文选修课应该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但是在实践中以书面测评形式的考察方式仍是选修课学习的主要评价方式,无法与必修课的评价形式进行有效区分等等。

三、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策略

(一)优化选修教学内容

在高中阶段开设语文选修课的目的最主要是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另一方面也是对语文必修课相关基础知识的有效延伸和拓展,起到了双重作用。而对于选修内容是倾向于知识补充还是文化陶冶取决于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办学理念。因此,体现出综合性和专题性的特点,对于选修课内容的重构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内容的重构过程中,不能单方面地割舍选修课的价值,要尽量协调好二者的相互关系。

首先,在重构选修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学会借鉴先进的经验,例如,苏教版中就注重了选修同必修教材之间的联系,首先弄清楚必修教材的组织形式,即以五个模块的形式进行组织,而模块的作用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这些专题模块正是选修内容的切入点。

(二)科学运用教学方法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引导和启发。在语文选修课程中有很多文学作品,而在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作品本身提供的感召和再创造的自由空间,发挥出最大的才能。善于抓住和利用文本的否定、空缺和空白。广大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阅读兴趣,让学生在作品中发挥出想象力,从而挖掘作品的多元意义,丰富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其次,善用问题式教学法。在语文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广大的一线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内容为突破口,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勤于思考,不局限于教材的内容,并主动积极地对文本进行二次理解和创造,教师在课堂组织形式中通过一定的对话与讨论模式,锻炼学生的思维。

高中语文必修内容篇(2)

高中会考就是高中的毕业考试,分为考试科和考查科,考试科分A、B、C、D四档,C及其以上为及格的,会考全部通过可以领高中毕业证书并参加高考,高中毕业,有资格参加高考。

点击进入:2018年濮阳会考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

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和《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等有关文件精神,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对必修内容的基本要求进行命题。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学科具体考试范围如下:

语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的内容。

数学:《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数学1”至“数学5”五个模块的内容。

英语:《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英语1”至“英语5”五个模块的内容。

思想政治: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1-经济生活、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4-生活与哲学。2.2017年4月至10月的国内外重大时事。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历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必修课程的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模块的内容。

地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必修课程“地理1”、“地理2”和“地理3”三个模块的内容。

物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学分(6学分)规定的学习内容,即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和一个选修模块。考生须从“选修1-1”、“选修3-1”中任意选考一个模块。

化学:《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学分(6学分)规定的学习内容,即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一个选修模块。考生须从“选修1:化学与生活”、“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任意选考一个模块。

高中语文必修内容篇(3)

高中会考就是高中的毕业考试,分为考试科和考查科,考试科分A、B、C、D四档,C及其以上为及格的,会考全部通过可以领高中毕业证书并参加高考,高中毕业,有资格参加高考。

点击进入:2018年鹤壁会考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

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和《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等有关文件精神,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对必修内容的基本要求进行命题。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学科具体考试范围如下:

语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的内容。

数学:《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数学1”至“数学5”五个模块的内容。

英语:《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英语1”至“英语5”五个模块的内容。

思想政治: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1-经济生活、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4-生活与哲学。2.2017年4月至10月的国内外重大时事。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历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必修课程的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模块的内容。

地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必修课程“地理1”、“地理2”和“地理3”三个模块的内容。

物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学分(6学分)规定的学习内容,即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和一个选修模块。考生须从“选修1-1”、“选修3-1”中任意选考一个模块。

化学:《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学分(6学分)规定的学习内容,即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一个选修模块。考生须从“选修1:化学与生活”、“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任意选考一个模块。

高中语文必修内容篇(4)

    一、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存在的问题

    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期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将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选修课程设计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并指出:“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1]然而,这种理念上的初衷只是“看上去很美”。现实当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谓问题丛生,具体表现如下。

    1.选修模块多样有余而科学不足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围绕这五个系列,各个学校集思广益,结合实际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选修模块,如“论语选读”、“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影视名作欣赏”、“中国民俗文化”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总体来看,这些选修模块在表面的“热闹”下却掩盖不了存在的缺陷。首先,选修模块大多限于语文学科领域内的“自娱自乐”,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糅合,少有的一些交叉内容却也仅限于简单的移植。显然,选修模块的狭窄视野必然带来学生学习视野的狭窄。其次,选修课程模块对学生发展关照不够。我国普通高中需要完成两个层次的教育任务,“第一层次的教育任务是,按照国家对高中学生提出的全面发展、具有个性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使之达到高中毕业的标准。第二层次的教育任务,是按照高三学生对于升学和就业的不同选择而分别进行升学教育与择业就业教育”[2]。而从现实来看,大多学校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只是关照到第一层次教育任务以及第二层次教育任务的升学教育目标,而择业就业教育的目标却极少体现。这与西方发达国家选修课程相比,是有很大出入的。再次,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校本特色凸显不够。一些学校选用了某一版本的必修课教材后,接着就选用该版本的选修模块教材,这样,校本、地方特色的语文选修模块开设空间就显得非常狭小了。最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时间保障不足。大多数学校往往在高二学年集中实施选修课程,以致学校无论如何加快速度,最多只能开设三个或四个选修模块。而《课标》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四个模块。对于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三个模块。”[1]显然,时间的保障不足可能带来选修模块的“走马观花”以及学生学习的“消化不良”,并且给学校的师资、场地条件带来巨大的压力。

    2.选修模块限制有余而自由不足

    区别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其主旨在于关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自由与选择是选修课程的最大特征,这也是落实选修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然而,囿于传统认识、教学设施、教学任务、教师水平和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许多中学在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上作了很多限制。这些限制可以概况为三种:一种是完全以高考为“指挥棒”,明确要求只开设与高考内容相关的几个选修模块,并且要求全体学生都选这几个模块,如此导致选修课程“名存实亡”,湮灭了选修课程的本真含义和价值。一种是由于学校师资、教学设施限制,或没有更多的教师来开设选修课,或没有更多的教学场地提供给学生走班、自由选课,因此,学生只能“看菜吃饭”,统一时间、统一教室、统一教师指定选修课程。第三种情况是由于必修课程任务繁重,高三升学压力较大,许多学校干脆大量挤占和压缩选修课程的时间,使选修课程仅仅停留在静态的课程设计层面。

    3.选修模块功利有余而功效不足

    《课标》要求“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1]。然而,当前大多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状况却正应验了这种担心。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教师在选修课教学时,照常按照惯性思维大肆训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至于新课程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关注历史与现实的意识等等或无从顾及或视而不见。二是将选修课上成高考专题辅导课。如开设“诗歌与散文”模块时,许多教师就选择古代诗歌、文言散文或诗词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开设“小说与戏剧”甚至“文化论著研读”模块时,也是把相关的文章作为阅读专项训练的宝贵题材。三是简单照搬大学选修课教学模式,教师单纯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漫无计划,凌乱随意,效果甚微。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的优化思路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优化是指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限制性与灵活性之间的调控以及各选修模块之间最优化的组联方式。科学设计语文选修课程模块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涉及诸多要素。要有机整合各种要素,就要求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学生的语文基础、语文兴趣、语文能力,在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凸现课程的选择性,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有效优化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课程结构入手。

    1.宏观结构——探索“双轨并行+同步穿插”的选修模块实施模式

    基于新课程理念而言,“走班制”应当是选修课程实施的最佳方式。然而,考虑到高中教育需要保障相对稳定而有序的教学秩序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软硬条件限制,高中选修课程实施要完全实现从传统的行政班授课制转到理想化的“走班制”,在当前多少是不可实现的。因此,实行“双轨并行”应当是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可行路径。所谓“双轨并行”是指把选修课程模块分为两轨,且两轨平行进行。其中,限定选修模块(即每个学生必选的课程模块)为一轨,任意选修模块(学生可真正自主选择的课程模块)为一轨。限定选修模块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并在原有行政班基础上统一实施。而任意选修模块则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并打乱e有行政班格局真正实行“走班教学”。学校可以每周确定一个固定时间,全部安排任意选修课程。这种开设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自主选课的需求,也缓解了大规模走班上课所引发的教学秩序混乱和教学设备不配套的矛盾。

    在选修课程模块开设时间安排上,许多中学基本上是先上完必修课程后,再集中开设选修课程。这种安排的弊端在于必修课上得太匆忙而没落到实处,而选修课过于集中导致学生身心疲劳,学习效率低下。因此,选修课程的开设可以实行“同步穿插”的方式进行,即在时间上适当同步,在内容上必修与选修相互搭配,交叉安排,协调推进。具体而言,学校可以拉长选修模块的学习时间。在高中12个学段内(将以往的学期制改革为学段制,一学年分为4个学段,每个学段10周,其中9周学习,1周考试),第3~5学段开始设置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第9学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必修与选修同步穿插的课程实施模式,会给学生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式上带来新鲜感,有利于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养成,有利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2.中观结构——构建“统一集中+自主选择”的选修模块组联模式

    高中阶段,“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必修课程是主要和核心,选修课程只能是“锦上添花”,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选修课是在约束性下的选择性修习。因此,在高中12个学段的划分范畴内,学校在第1~2学段可只开设必修课程,原因有二:一是高中第一学期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学校和地区,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语文习惯各不相同,有必要对语文常规、语文基础、学习习惯进行统一的教学;二是以行政班为单位的必修学习有利于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的培养。第3~5学段可以开设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原因有二:一是这一学段学生的语文基础还不够扎实,不能开设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性的选修模块,以防挫伤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二是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一是因为这一学段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在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有了可能;二是必修任务大多已完成,有充裕时间集中选修,为学生的专业方向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学校可在第9学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主要解决高三学生分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上选修课程模块组联模式,通过兴趣选修模块进入限定选修模块,再到专业提升和择业就业准备选修模块,模块切换频度适中,基本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更注意关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3.微观结构——施行“有机整合+遴选优化”的模块内容选择模式

    “高中阶段的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选修课程在整个高中课程结构中不应该占据主导地位,适当控制选修课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必要的。”[3]可见,各个学校有必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语文选修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和遴选。

高中语文必修内容篇(5)

1.认真研究必修与选修各自的目标、内涵和定位,正确处理必修与选修两者的关系。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我的理解是:语文必修播种的是点,选修是面的扩展。

总的来看,这次高中语文课程设置的必修与选修两者在课程目标层次上不清晰,过于模糊化,必修课程目标分类是一种标准,选修课程目标分类则是另一种标准;选修五个系列的分类也不在同一逻辑层面,缺少理论依据。这里看出,有些问题在改革之初就没有进行充分的理论探讨,即到底应该怎样做才真正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建设中继承与创新、基础与发展的关系?这里包括初中与高中的衔接、传统与现代的联系、必修与选修的关系等问题,尤其是高中语文课程必修与选修各自的目标、内涵、定位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等,更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必修与选修之间的理想关系应该是:必修是选修的基础,选修是必修的发展;必修是普及,选修是提高。多数人认为,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虽然把基础性放在选择性的前面,但实际上显然过于强调选择性,基础性重视不够,这样势必头重脚轻,最终影响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

2.选修课并不一定让学生掌握多少具体的知识,更主要的是激发兴趣,提高语文素养介绍方法,拓展视野。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既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丰富和人格的提升,也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养成。

高中语文必修内容篇(6)

关键词: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 研究性阅读 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把我们带进了课程改革的新时期,2006年江苏省正式开始全面进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选修课程是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是体现新课程标准“共同基础,多样选择”这一理念的重要载体,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从总体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具有如下特点:多样性、专题性、灵活性、探究性、针对性。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程,在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提升综合素质、推进课程改革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由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正处起步阶段,笔者根据调查发现,选修课程的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要改变这一现状,急需教师深化课程理论认识,探索出一条符合选修课程目标和特点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新路。

在探索中笔者发现,“研究性阅读”这种教学活动模式在其目标和基本特点上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目标与特点有很多相似之处。语文研究性阅读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它是一种以专题(专门问题)为中心的合作探索型阅读教学模式,指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个专门问题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阅读活动。

基于研究性阅读在其目标与特点上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目标与特点的一致性,笔者尝试探索并建构一种“从高中语文选修课内容出发的语文研究性阅读”,将研究性阅读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策略运用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希望能通过这一策略的运用,帮助改善选修课程教学现状,充分发挥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对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促进作用。

笔者希望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突破研究性阅读教学过去以课本外材料为主要阅读资料,并在课外进行阅读研究的传统模式,建立以课本内容为主要阅读资料并在课内开展阅读研究的一种课堂教学新模式,使之更好地为语文日常教学服务,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与研究提供帮助;同时,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这是教学与考试命题的最高准则。按照新课标的精神,高中语文课程将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必修课程共五个模块,学习时间1.25个学年,随后进入到选修课程的学习。选修课程分为五个系列,即“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之下都有若干模块(以苏教版为例,五个系列共16个模块)。学校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共选择至少4个模块开设选修课程。

本章将通过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特点及开设现状的分析,试图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实践中尚不成熟之处,并以此作为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特点

根据“新课标”的课程设计思路,选修课程不再是必修课程的附庸,而与之共同组成语文课程的双翼。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程,在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提升综合素质、推进课程改革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从总体看,笔者认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课程内容的多样性——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着眼于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性目标。选修课程五个系列内容涉及语文学习的各个领域和层面。这样的课程设计,旨在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语文能力与素养的全面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实施的灵活性——着眼于提供开放的选择空间

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以“共同基础,多样选择”为原则。必修课程突出了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而选修课程也体现了基础性,但更突出选择性。因为选修课程的课程系列多,模块设计复杂,每个模块教科书的课文内容也很多,所以在具体教学中,学校可以“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无疑,新课标的课程设计体现了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具有灵活性。

(三)教材结构的专题性——着眼于为学生构建纵深而完整的知识体系

笔者认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五个系列可看成是五个大的专题。苏教版选修教科书五个系列之下共设16个模块。具体每一个模块可看作是大专题之下的小专题。而每一个模块的内容又是以专题结构来设置的。教科书中的专题又是模块专题之下更小而具体的专题。每个专题都有其独立性,都能构建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通过对各个专题的学习,能帮助学生对各个专门的知识体系形成纵深的认识,又能综合它们达到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四)课程目标的探究性——着眼于提高学生自主研习的能力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它着眼于学生的自主研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选修课程五个系列的课程目标都强调了探究性学习方式。

(五)课程设置的针对性——着眼于与必修课程和高考的衔接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具有针对性。首先表现在选修课程是针对必修课程的必要补充。在许多内容上,必修是选修的基础和前提,选修是对必修的延伸、拓展、补充、巩固。选修课程设置的针对性还表现在,学生通过选修课程学习所得的知识与能力能帮助他们在高考中学以致用。

二、现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引发的思考

通过对无锡市几所有代表性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笔者发现现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从而引发了对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学生与教师的调查,笔者发现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中,从师生对课程意义的认识、课程内容的适应到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而制约着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效果。

1.学生方面

首先,学生对语文选修课程认识比较陈旧。由于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江苏省从2006年才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设选修课程,学生对新的课程设计模式不太适应。

其次,选修课程内容多,容量大,学生学习步伐跟不上,易厌倦。

最后,学生习惯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开展活动不积极。新课程教学在各方面都要求学生发挥能动性,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在选修课程的教学中尤为突出。

此外,高考的压力制约学生选修课程的学习动力。选修课程的学习时间安排在高中后1.75个学年。按照以往一般的教学安排,高一高二阶段完成语文课本内容的教学后,高三阶段教师和学生早早将主要精力放在对高考的准备工作上。在高考的巨大压力和学习功利心的影响下学生学习选修课程的动力就不足。

2.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教学习惯的不适应,压力大。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在教学上感觉到“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过去的语文教学只涉及必修课程的教学,有板有眼,有章可循,许多教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新课程则对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都提出了新要求。显然,这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过去对选修课“凭兴趣开,凭兴趣听”的观念,对选修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作详细周全的设计安排。另外,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体现两者教学的侧重点,同时还要兼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衔接。这些是教师仅凭以往的教学经验无法应付的,造成了教师教学习惯的不适应,教师在面对新课程体系时有很大的压力。

其次,选修课程内容多、容量大、教材新,教师备课时间紧,教学进度紧。对于老的教材体系,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教学内容比较熟悉,教学重点把握比较到位,资料积累也充分,平时开展教学驾轻就熟。现在突然面对这么多新的课程内容,而且涉及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而课程内容也更深,教师感觉自己原来的优势没有了,几乎已无可参考的教学经验。面对新教材的教学,如何将密集的教学内容在有限时间内安排教完,教师显得很紧张,往往匆促上阵,影响教学效果。

第三,教学方式不能很好体现新课程特点和目标。选修课程的教学在各方面都要求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选修课课堂上传统教学中常见的“满堂灌”和“一言堂”现象依然常见,本应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常被破坏得荡然无存。

第四,教师不能合理处理选修课程教学和高考复习的关系。现实中,由于实行了20多年的高考制度已经铸就出极为固定的功利化的教学模式,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教师们已经太习惯按应试教育的思维指导教学了。“新课标”要求把语文选修课设在高二高三阶段,于是处理语文选修课程和高考复习之间的关系,就成了教师的心事,并往往作出了错误的抉择。笔者了解到,有的教师索性在高三阶段停了选修课,有的教师把选修课程设为与语文高考有关的习题课。他们迅速地翻阅各种教辅、习题集,编写与教材同步的“学案”。以苏教版选修教科书为例,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教师就把一首首诗词编成一道道的诗词鉴赏题让学生学习;学习《语言的规范与创新》,教师就找对应的语言应用类习题让学生“练兵”……把语文选修课程完全上成语文高考的专题复习课,就完全和新课程改革背道而驰了。

笔者处在高中语文教学的第一线,对语文选修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也有不同程度的亲身感受。

(二)引发的思考

高中阶段,开设的语文选修课程,比之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大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使语文教学从单一走向多元,由枯燥转向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材料不只是教科书,还可以延伸至与教学相关的一切事物。课堂不再是过去观念中“师传生受”的场所,更大程度上是师生、生生互动互学的交流平台,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融为一个整体,双方是平等的。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这就使得不同层次、不同爱好,乃至不同性格的学生有了适合自己的表现途径,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因此,开设语文选修课程无疑是语文教学中的创新之举。

高中阶段开设选修课程还刚刚起步,虽然已给人带来一些新的感受和体会,但许多方面带有经验色彩,还缺少理性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根据“新课标”进一步实施选修课程教学,任务很艰巨,征途还很长。通过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当前以及以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必须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去努力:

教学观念方面,要坚定信心,大胆实践。尽管新课程的实施才起步,各地学校的选修课程教学也处在摸索阶段,教师和学生对选修课程教学各环节中体现出来的有关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手段、评价机制等问题有疑虑,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但是师生都应该明确,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正需要大家在课程改革实践中逐步认识、修正、完善。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更应尽快提升自己的新课程理念,调整自己的心态,克服对新事物的畏难心理,扬弃以往教学经验和体会,勇于进行教学实验。更认真地学习研究“新课标”对选修课程的具体要求和安排,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只要师生共同努力,一定能开创出一条合适的选修课程教学新路。

教材处理方面,要以学定教,合理取舍。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容量大、内容多,教学上如按常规操作,教学时间非常紧,一般学校往往为赶进度而匆匆“走过场”,或因完不成进度而怏怏作罢。为避免这类情况出现,笔者认为,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要从实际出发,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改变“教教材”的习惯,学会“用教材教”。教材仅是一个学习的平台,师生是教材的主人,教材内容的取舍权在师生。教师应当以学生为本灵活自主地处理教材,“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按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针对不同模块课程内容的特点,灵活而又“保质保量”地对教材课文进行调整、重组、补充、拓展,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要求。

教学实施方面,要“因课制宜”,培养能力。语文选修课程不同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不同系列、各个模块也有不同特点。所以在选修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因课制宜”,上出特色。首先,教师不能把选修课程当作必修的延长,不宜硬生生地套用必修课程的教法去教选修课程。否则,选修课程的特点必然荡然无存,学生也肯定没有兴趣。选修课程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利,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多阅读,多讨论,充分体验“过程”,使课堂“活”起来。其次,教师对选修课程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要处理得当,对教材内容要做适度取舍,使教学内容符合高中学情,不能贪多求深,不能求专求难,更不能仅凭教师自己的好恶来决定教学内容,一切要以学生的学习实效为重。再次,教师应遵循并围绕选修课程各系列各模块的特点,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侧重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最后,教师在处理课程教学和高考复习之间的关系时,不能片面重视高考而将选修课程异化为高考复习习题课或知识点归纳课。语文选修课程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丰富的语文教学活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实际上,只要能够在选修课程教学中认真贯彻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这就等于给了学生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考试时肯定会有满意的成绩。

综上所述,要规避现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迫切需要师生们更新观念,大胆实践,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创新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共同探索,共创教学新路。

参考文献:

[1]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2]张鸿苓,张锐.中学语文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3]黎见明.语文导读.重庆出版社,1989.

[4]王伟主编.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专家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5]钱威.语文教学优化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6]权曙明.阅读本质论.语文学习,1999(11).

高中语文必修内容篇(7)

一、探究式阅读教学

1专题探究式阅读

在高中语文必修课上,大部分教师教古典诗歌时均要求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基本常识、理解诗意、感受古人情怀。然而,如果在语文选修课环节也定位于这个教学目标,就会造成对必修课的简单重复,模糊了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界线。所以,教师可以运用专题探究式阅读的教学方法开展选修课教学,打破选修教学的篇章限制,以单元为单位,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开展专题的学习。

如在《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教师可以选择唐代不同时期的诗人和诗歌代表作品构建专题阅读课堂,让学生广泛阅读这些唐代诗歌,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根据粤教版教材内容,教师可设置两个系列专题,即“名家系列”和“主题系列”。在“名家系列”中,选取六位诗人的代表作品创设六个不同的专题,具体包括:李白――一代诗仙、王维――诗中有画、杜甫――千秋诗圣、杜牧――风流才子、白居易――新题乐府、李商隐――朦胧华美;在“主题系列”中,以诗歌主题内容为依据划分五个专题,具体包括山水田园诗、写景抒情诗、边塞战争诗、咏物抒怀诗、咏史怀古诗。教师让学生根据专题自主阅读诗歌,领悟诗歌的深层寓意。在完成专题阅读后,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和选择专题,开展个性化阅读。专题探究式阅读不仅体现了选修课教学的灵活性、多样化和拓展性,还能够实现必修到选修的深层次递进,促使学生开阔语文视野,增加阅读量。

2情感探究式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感悟,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不断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展学生阅读视野。为了将素质教育理念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要关注通过选修课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探究式阅读中获取充分的情感体验,同时在情感体验中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赋予自我人生的启迪。

如在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散文选读》中,第一单元“珍藏记忆,心系家园”选取了鲁迅、老舍、梁衡、王充闾的作品,教师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探究、揣摩别人的记忆,并思考自己已丢失的记忆,从而加深对文章的情感体会,引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又如,在“融入自然,品读生命”单元中的《囚绿记》、《捕蝶者》、《寒风吹彻》三篇文章,均渗透着作者对生命的领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文章中所传达的生命主题。《囚绿记》中传达生命是饱满的,《捕蝶者》中传达生命是美丽而脆弱的,《寒风吹彻》中传达生命是苦涩且荒凉的。教师要让学生主动探究文章中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进而思考自己对生命的看法,形成自己对生命的独特理解。

二、比较式阅读教学

1选修课与必修课内容的比较教学

比较教学法是指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认知对象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明确认知对象之间存在的异同之处,进而引导学生加深对认知对象的理解、记忆、把握、运用。在语文选修课中,教师可以运用比较教学法加强选修课教材内容与必修课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使学生通过对比已学知识掌握新知识。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内容是必修课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关联,教师可抓住这一关联性搭建起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桥梁,使学生在对比学习内容的同时融会贯通新旧知识。

如在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教师可将王维的诗歌《积雨辋川庄作》、《辛夷坞》、《送沈子福归江东》、《观猎》与必修课中王维的诗歌《山居秋暝》进行对比。《积雨辋川庄作》和《辛夷坞》是王维归隐时期的诗作,对自然环境的静美进行了描写,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诗歌境界;《送沈子福归江东》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王维对友人的深厚友情;《观猎》是王维早期作品,展现了王维豪壮的一面。通过运用比较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王维在不同时期的精神风貌和诗歌特点,比较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从而加深学生对王维诗歌艺术意境的理解。

2单元内不同文章的比较教学

教师可按照作家、题材、风格等对高中语文选修课内容进行分类,通过横纵联系对比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如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一单元中收入了《小石城山记》、《黄州快哉亭记》、《道山亭记》、《百丈山记》四篇文章,都是山水游记类散文,在写景状物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是在写作风格上又有着明显区别。教师可运用比较教学法指导学生阅读四篇文章,引导学生比较四篇文章的异同,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掌握山水游记类散文的一般特点,并且体会不同散文家的语言特色。

友情链接